走出去发展范文

2024-06-27

走出去发展范文(精选12篇)

走出去发展 第1篇

早在19世纪末, 版权贸易即有迹可溯。当时, 英、美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了版权贸易活动, 到20世纪60年代, 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又相继加入版权贸易行列, 至80年代出现了初步繁荣, 进入90年代后, 无论规模还是活动方式, 都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

1998年初, 欧盟信息监测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全球版权贸易收入为1100亿美元左右, 已大大超过全球图书产品直接贸易的总收入, 成为世界出版贸易活动的主流。随后, 国际对版权相关产业的研究不断深入,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开展对版权相关产业的统计工作。以美国为例, 它在2004年核心版权相关产业的产值达7605亿美元, 占美国GDP的6.48%。

版权输入贸易规模累增

我国开展版权贸易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中国1992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标志着中国的版权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 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版权贸易量迅速增长, 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 自1996年截至2004年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72639种, 其中引进66293种, 输出6346种。

从数量上看, 增长极为迅速。数据显示, 从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99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915种, 2002年就突破了10000种大关, 2014年达到448431种, 总印数81.85亿册 (张) , 定价总金额达到了1363.47亿元, 应该说历年平均增长速度惊人。这说明我国出版社在经过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的短暂阵痛后, 已经很快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 进入稳健发展期。

从内容上看, 题材日趋丰富。近些年来, 引进的财经、科技电子类图书数量逐步增多, 引进热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相吻合。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作品多以语言类、文艺类、生活类书籍为主, 品种略显单调。但近几年来, 引进图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所有领域。同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书籍大幅度增多;二是其他畅销作品增多, 大批西方畅销书的版权如《哈利波特》、《谁动了我的奶酪》、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三是教材的引进大幅度增加。

从引进地区上看, 全国各省市引进版权极不均衡。2000-2005年, 我国版权引进居前十位的省市占到版权引进总数的89.5%, 其中北京市居首位, 它的引进总量为32310种, 占全国引进总量67%, 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分别高出第二名的上海和第三名的辽宁近60个和65个百分点, 是其它城市的数十倍之多。总起来说, 版权贸易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是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而在一些地处边远、出版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 如海南和广西也做得不错。

版权输出贸易逆差幅度缩小

然而, 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中, 相较引进图书, 版权输出则有所不足, 最大的不足在于版权贸易还有逆差, 当然幅度已明显缩小。此外, 在输出地区和输出内容上还过于集中。

首先, 从输出数量来看, 贸易逆差幅度明显缩小。我国出版物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已经由2010年的2.9:1降至2013年的1.7:1, 逆差幅度大幅减小, 对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增长了近两倍, 一批反映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主题图书进入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流人群。与此同时, 实物出口、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也大幅增长, 资本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闻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 从输出地区来看, 主要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2003年,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地统计显示, 我国内地的版权主要输出到我国的港台地区和几个亚洲国家, 市场范围也仅局限于东南亚一带的华文圈内, 在欧美只有零星的分布。以2003年的版权输出地为例, 811个类别的输出图书中, 输往台湾地区的占472, 香港地区占178, 韩国占89, 日本占15, 新加坡是9。而出版物在海外的最终读者, 也主要是华人和部分汉学家。

再次, 从输出内容来看,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类书籍受欢迎, 其他类别则较少见。有关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类书籍主要集中于古籍整理、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艺美术画册、文学、历史、医药等领域。以2003年版权输出为例, 类别有811种, 其中历史、地理类179种, 文教科体类148种, 医药、卫生类93种, 这三类就占了图书输出类别的一半以上。只是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输出内容又有细分区别。

最后, 从翻译语种来看, 以亚洲的日韩较多, 而英语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弱。《六年输出统计》显示, 亚洲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位居前列。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引进的图书有多达111种并未翻译成外语, 只是买的中文重印权。也就是说, 在395种图书中, 翻译成外语的只占72%。其中, 日语、韩语两种语言又占了39%, 而英美等英语国家则总共只有20余种。当今世界英语读者数量众多, 但我们的版权输出数量却与之极不相称, 这有待进一步深挖潜力。

出版业启程“走出去”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和国家扶植奖励走出去政策的出台, 中国出版走出去硕果累累。通过走出去, 不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还大大增强了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 有效地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首先, 出版业“走出去”在形式上由单一变多样。“走出去”的形式由过去单一的出版物实物出口贸易、赠送版权等扩大到版权输出、合作出版、海外投资开办印刷厂出版公司、收购海外书店和出版传媒机构等领域。

其次, “走出去”在主体意识上由被动变主导。出版业“走出去“的主体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出版单位被动参与逐渐转向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最后, 出版业“走出去”的政府路径也发生了变化, 由出资金变搭平台政府支持的形式也由资助翻译费扩大到补贴翻译费和出版经费、补贴作家版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为出版走出去提供很多推广、营销平台和机会, 基本形成了走出去的立体格局。

出版企业版权输出量的大幅度增长, 不仅扩展了我国出版企业的市场领域, 也为出版企业树立了品牌效应, 更为中文图书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出版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其“走出去”, 加速其国际化的进程, 必将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软实力。

出版业“走出去”的现实路径

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出去”战略促进了版权的输出, 出版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总体来看, “走出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在宏观层面, 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全球, 文化感召力相对较弱;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图书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的障碍。在行业层面, 我国出版业特别是出版集团创新能力较弱, 版权贸易人才匮乏, 版权代理滞后, 版权市场不规范, 版权输出渠道不畅通等都是阻碍“走出去”的因素。因此, 如何促进“走出去”仍然是出版业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 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出去”的速度与强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法国从1990年就制定了一项翻译出版资助计划——“傅雷计划”, 不仅资助翻译, 还用于图书推广;韩国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 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 并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设立了办事处, 每年可得到政府5000万美元的资助;德国、澳大利亚也都有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资助项目, 鼓励文化输出。政府除了政策上的扶持, 也采用经济手段, 以财政、税收、融资、投资等经济政策为杠杆, 运用多种措施鼓励出版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激励版权输出。

另一方面, 要促进建立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加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步伐, 打破贸易壁垒和行业垄断, 营造开放有序的市场新格局;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打破垄断经营, 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此外,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版权贸易统计制度和统计口径, 使统计数据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的真实情况。

此外, 还要整合出版资源, 发挥规模优势。我国出版业应该发挥出版集团的规模优势, 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入手, 推进集团化建设, 塑造新的市场竞争主体。产品开发要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跨行业、跨媒体的开发, 转变规模化经济模式,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最后, 出版企业要实施外向型战略。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关键是出版企业走出去, 以资本输出带动文化输出, 参与国际资本竞争。出版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是实施外向型战略, 要放眼国际市场, 从海外市场需求的角度统筹规划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进行版权产品的综合立体开发, 跨媒体开发和深度加工, 实施图书出版产业与其他传媒产业的联动。

文化立国

走出去发展 第2篇

近日,第二届中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论坛在湖北隆重开幕,本次论坛气氛热烈。论坛主题围绕“培育具有产业价值的资源品优势”,国内外上百位中医药专家、企业家踊跃发言,共同商讨如何更多发掘湖北中药产品的商业价值,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湖北众多优质中药材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众口称赞湖北中药材价值高资源好

“目前全国仅三七产业的年产值已达20多亿元。湖北药材资源丰富,罗田的茯苓,麻城的菊花,襄阳的麦冬,恩施的黄连、厚朴,都是特色药材。其中任何一个品种产业化,其前景都不可估量。”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屠鹏飞一语惊起四座。

成都中药材天地网董事长龙兴超说,湖北道地药材品种众多,但大多“藏在深山人未识”,如长阳的栀子,日本的公司拿去提取色素,市场很好,但是这个信息本省很少人掌握,研究不够,市场拓展不够。例如,湖北房县和谷城之间有一种提高免疫力的药材,资源丰富、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营销不够,在市场上被贱卖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段金廒说,湖北中药材资源很多,产量也不小,但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许多非药用部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只有不断延伸产业链,让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都产生价值,才能真正提升资源的经济优势。

众人献计:湖北中药产业如何走出去?

“中药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屠鹏飞说,“中医药产业化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认为,中药材的种植管理要规范化、组织化,须将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按照规范化的标准进行种植。

在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定翔看来,种子种苗质量是做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

九州通集团董事长刘宝林说,按照GAP标准种植中药材,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能让GAP药材卖出好价钱,企业不亏损且能持续发展。二是如何让分散的农户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

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表示,许多人都知道宛西制药的广告词——“药材好,药才好”。宛西制药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传承和发扬张仲景文化,近10年累计投入10亿元。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指出,湖北是中医药重要的发祥地,神农氏、李时珍、万密斋等都是湖北人,但湖北对中医药文化开发不够。湖北企业除要把实业干好,还要把历史文

走出去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电力;设备;故障;诊断;问题;措施

电力设备是保障电力能源高效、优质输送的重要基础,在其使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故障,需要电力设备维护人员进行诊断与检修。但目前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针對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以及有序的运行。

一、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故障诊断体系不适应故障多变性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呈现出直线增加的趋势,这就对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提高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层出不穷,电力设备的故障也是复杂多变,极大的提高了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的难度系数。就目前的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体系来说,虽然各个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规划和措施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有效满足故障多变性的需求。另外,对于新故障诊断体系的应用,电力企业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新技术和新体系利用率较低,无法顺利的开展诊断作业,从而对电力系统的征程运作产生了直接而严重的影响。还有就是符合不同地区的故障诊断体系因标准化的要求难以实施,同时由于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处于逐步探索的阶段,所以目前没有全面的电力设备故障诊断标准,还需对其进行完善。

(二)技术设备落后影响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实效

在电力设备实际运行过程中,就当前技术手段而言,缺少完善的状态检修,监测、诊断以及实时维修等技术,同时更是对和设备配套的先进性技术水平无法进行保障,因而不能够全面、系统、精准的反映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检修数据,对于电力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以及进行合理的维护工作安排。此外,虽然国家电网已明确规划了电力设备故障诊断风险评估体系,但在各个层级的电力企业中落实度不高,并且风险意识较低,不能够有效衔接理论和实际,导致电力企业中的电力设备故障诊断风险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合理,从而造成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存在不系统和盲目性,难以保障电力设备的良好性能,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故障诊断管理仍有诸多不稳定性因素

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偏低,导致工作经常出现疏漏或处理不当等问题,另外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没有全面落实故障诊断过程中的关键要求,部分严重故障及问题缺少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在设备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对日常的设备管理重视度不高,并且没有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数据网络体系,在诊断电网核心设备的运行状态方面,严重缺乏准确的数据基础和信息,因此无法保障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实效性。

二、电力设备其故障诊断问题的相应措施分析

(一)利用神经网络方法

目前神经网络方法已广泛应用在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中,神经网络方法是以数学方法为理论基础,并具备高度并行自学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容错能力等的处理方法,同时将IEA的三比值方法作为主要方式,并以MO型神经网络作为主要的模型,其具有操作便捷、适应性较强、容错性较好等优势。另外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有效、科学的处理了不确定性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神经网络方法应用现状而言,其不但可以对于设备故障实施有效的诊断,同时还可以够在此基础之上分类处理故障,其诊断结果可基本满足电力体系的运行需求。

(二)通过专家系统实施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

专家系统是对人类专家进行决策过程模拟的一种诊断体系,有效融合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等技术对该领域内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也能有效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故障,其操作便捷且诊断效果较好,是人工智能技术最有效的一种故障诊断系统。此系统在对电力设备故障进行诊断时主要选用的是三比值法以及特征气体方法,可以对电力设施的各类试验数据展开全方面比较,并通过专家系统知识库和专家权威的经验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获取电力设备其故障诊断的结论。当前,由于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的程度日益增高,运行系统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值算法与数学模型也日渐增多,因此,应高度重视对该系统的研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故障诊断还存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提高对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视,提高设备故障诊断水平,保障电力设备的良好性能,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我国各行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电力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含博.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王磊.基于Web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2.

我国“走出去”战略取得跨越式发展 第4篇

“十一五”期间, “走出去”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领域不断拓展, 方式逐步多样, 水平日益提高。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对外投资合作仍实现“逆势上扬”, 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

一是增长速度日益加快,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06~2009年, 对外直接投资从211.6亿美元增至565.3亿美元, 年均增速38.8%, 4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1601.1亿美元, 截至2009年底存量达2457.5亿美元, 位于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3位, 广泛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 1.3万家境外企业海外资产总额累计1.1万亿美元, 已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300亿美元增至777亿美元, 年均增速37.3%, 4年累计完成营业额2 049亿美元, 是“十五”时期的2.8倍, 截至2009年底完成营业额累计3 407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截至2009年底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2009年末在外劳务人员77.8万人, 比“十五”期末 (2005年) 增加21.3万人。

二是方式日趋多样, 领域日益拓展。

对外投资合作由单个项目建设逐步向区域化、集群式模式发展, 一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初具雏形。跨国并购成为新亮点, 获取资源能源、营销网络和技术品牌成为主要目的。2006~2009年间, 非金融类跨国并购投资额年均增长35.7%, 2009年并购投资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40.4%。对外承包工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以投融资为先导的特许经营方式逐渐增多。

三是水平不断提升, 主体实力继续增强。

对外承包工程中石化、轨道交通、电力和电子通讯等领域项目比例已升至新签合同额的六成左右, 带动出口和利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上亿美元项目数从2006年的94个增加到2009年的240个, 最大项目合同额增至75亿美元。外派劳务不断向海员、空乘、医护、教师、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劳务扩展。对外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国有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地方企业投资大幅增长。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2009年34家中国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54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进入世界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完成海外工程营业总额占225强海外营业总额13.2%, 首次跃居首位。

“走出去”各方效应凸显, 构筑互利

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走出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 “走出去”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同时, 部分缓解了国内资源不足、产能过剩、就业压力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据统计, 2006~2009年, 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境外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万亿美元, 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 542亿美元, 2009年末境外企业中方就业人数达53.2万人。据测算, 2006~2009年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约760亿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为大型成套机电产品。据统计, 每年我在外劳务人员汇回外汇收入超过40亿美元。

二是“走出去”培育壮大跨国经营企业。

随着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深入实施, 对外投资合作企业逐步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进一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加工生产型企业从单一生产销售逐步向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拓展, 建立制造基地、配送中心和研发中心, 积极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资源开发类企业不断延伸上下游业务, 努力开展多元化经营。

三是“走出去”实现中外双方和谐发展和互利共赢。

通过开展互利互惠的对外投资合作, 进一步深化了我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扩大了中外双方的共同利益, 为东道国带去了人才、资金和技术, 并为当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做出了贡献。2009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境外纳税106亿美元, 雇用当地员工43.8万人。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承揽了众多惠及民生的优质工程, 有力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 并为提升当地产业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境外中资企业在当地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义务修桥修路、热心公益活动, 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走出去”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 政府有关部门加快完善“走出去”法律框架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增强服务促进职能, 全面构筑“走出去”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 推进立法进程。

起草制定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提高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 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出台《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 制定《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 深入进行《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专项检查工作。深入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出台《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加强境外就业管理, 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核准下放至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建设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 建立境外劳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对外劳务合作不良信用记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妥善处理境外劳务纠纷事件。

二是加强宏观规划指导, 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 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 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鼓励金融机构为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是开展服务促进工作, 提供境外权益保障。

他走出去了 第5篇

这本收集从古至今哲学家思想的书首先终于揭示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一场关于解释自然方式的革命会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我们不能以为自然科学知识终究对人类的自我了解无足轻重,比如布鲁诺识破星空景象具有相对性,足以让封建社会制度丧失其基本合法性,因为“宇宙关系的民主化”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关系民主化。

人们做事是有界限的。就拿学校招收学生来讲,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成绩。学校便裁定一条分数线,只招收分数线以上的人。那么,比分数线低一分的人就不会被录取了。然而细究起来,这些比分数线低一两分的人,他们的能力真的不及线上的人吗?他们可能是发挥不理想,可能是遇上了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老师评语文卷,相差几分完全可能。他们被人为地划分在界限以外。原本界限是公正的,可是到了分界处,却显得不公。把界限降低要求,问题依旧存在于新界限附近。其实,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连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都是模糊的,我们怎么还能指望人类社会的界限清晰?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平等上。原来社会有许多阶级,他们互相之间是不平等的,后来封建制度垮台了,又发现黑人与白人不平等。现在,白人歧视黑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我们又怎么指望连自己内部都还不平等的人类怎样与别的什么平等?但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当人类都互相平等后,必然会感受到类人猿身上能看到人类的痕迹。当我们看到一只猴子被杀时,酷似儿童的身躯血淋淋的,令我们感到恐惧。人类有精神,或者说灵魂,那么动物有吗?当人类与猴子平等时,就又转向与动物平等,最后必然会转向与生物平等。如果所有生物平等了,人类吃什么可能已经有科学技术解决了,而动物没有,他们互相厮杀,杀气腾腾、充满敌意的场面绝对让人想不到“平等”二字。如果在生物平等后又转向万物平等,我们就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了。

自然界决不是一台机器,因为机器有明确的界限问题,而大自然没有,所以人类也没有。但可以想象成机器,而人类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这台机器是怎样运作的。这台机器是有规律但又是随机的,我们的现状只是那大爆炸后无数种可能的一种。正如本书中所写:“那么,上帝掷骰吗?”曼弗雷德艾根问,“肯定,但它遵循比赛规则”。而仅仅两者之间的差距赋予我们意义和自由。人类还为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所困扰。就算是世界来自一块小石头的爆炸,人类还是追问,这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有上帝的话,他造了自然界,又造了人。但人又不接受大自然,拼命想创造自己控制的独立环境,我们的生物圈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给狂妄自大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人类向上帝宣战还为时过早。人是被造物,现在又想充当创造者。说不定人类最后又成为某一颗星球生物的上帝。但是人是可变的生物,是不属于天也不属于地的生物,可以上升到神性,也可以下沉到动物。人类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人类不可避免的还要继续厮杀,并且以厮杀来决定胜负,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现在要指望的,就是除此之外,人类能不能干一点别的什么。而且,现在科学的发明与猿人打造石器的目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人们根本不注意科学知识,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先琢磨其可能的实用性,翻开我们的科学课本,满目都是“滑轮组/简单机械的运用”。甘地说:“人类正处于分道口,他要选择丛林法则或者人道法则。”这个选择关键在于人本身,人要靠自己来寻找为未来的出路。

我回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这也反映了人类不受上帝控制的决心。片中的楚门居然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充满演员、摄像机的摄影棚里而浑然不知。但他惊奇的发现,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来往。也就是说,他发现的事实已经与他去解释的方法相矛盾了,如果他闭上眼睛,假装不存在(这也是科学有时所采取的方法,这样的事情一多,科学就会走向迷信),那么它就不会发现这个国际玩笑。可是,他终于发现了破绽,最后走到了摄影棚的出口处,走到了“神”长期控制自己世界与自己创造世界的界线。

走出去发展 第6篇

朱寒冬自2009年来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即将走出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近五年的推动和积累,在社内,“国际视野”“国际化战略”已深入人心,图书选题策划中的国际化开发已成為策划编辑的自觉行为。根据国家倡导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精神,文艺社由偏向引进扩大到了版权输出和海外文化传播,一手抓国际化合作的顶层设计,一手抓“实施”和“实效”,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一定版块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调整发展战略,把国际化列为出版社发展战略

朱寒冬非常重视引领出版社走“国际化”之路,用特色精品构建走出去通道。他认为,国际合作工作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首先,从战略定位上,将国际化列入社级发展战略规划。其次,从方向选择和路径设计上,国际合作区域选择由华语地区到欧盟再到英美,逐步辐射,有效推进,通过缔结伙伴社带动战略,构建“1+3+2”战略合作框架。“1+3+2” 战略合作框架,其中,1指以安徽文艺出版社为主,3+2指选取欧美三家和港台两家战略合作伙伴社,由此构筑安徽文艺出版社国际合作的核心圈和支撑极。

实施缔结海外合作伙伴,带动国际合作战略

图书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为此,朱寒冬提出了实施缔结海外合作伙伴社带动国际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已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延伸至越南、欧美等诸多国家,先后与德国欧洲大学出版社、意大利卡瑞奇音乐出版公司、越南新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成功结为国际姊妹出版社。

以此为依托,一大批输出引进项目得以签署和实施。与意大利卡瑞奇音乐出版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从意大利卡瑞奇音乐出版公司引进“现代经典钢琴”系列(3卷)和明星声乐钢琴系列(5种),还联合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共同实施 “中国—意大利音乐教材和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实现文艺社与意卡瑞奇音乐出版公司的全方位合作。与越南新越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合作,输出天下霸唱作品“谜踪之国”系列(4种)等。与台湾大地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青少年“简转繁”项目50多种。

至此,安徽文艺出版社分别在欧洲、北美和港澳台地区布点,已形成“1+3+2”战略框架。现在正在全球布点,与欧美主流公司如英国Verso出版公司、西班牙EDITORIAL LIBSA S.A.公司等发展战略同盟。

组建稳定的版权专干团队和外语人才储备

为确保图书版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长期发展,朱寒冬组建了安徽文艺社国际合作团队。这支近10人的队伍是一批掌握出版业务、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合作规程的业务骨干,他们接待过大量海外出版商和版权代理机构,参加过多次国际性书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支队伍编辑过《中国人的民俗世界》英文版、“大自然文学”系列英文版(4种)、《聆听中国——中国56个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英文对照版等几十部作品。

朱寒冬积极引导社里的编辑们策划外宣选题, 策划了一批如“中国当代名家珍藏”系列(9种)、“中国梦”绿色书系(6种12册)、“中国梦西部情”(1种2册)、“新丝绸之路”系列(12种)等优质选题。

策划和设立版权输出常备书目库

近年来,安徽文艺社一直在有计划地开发中国当代名家名作,已推出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大系”(12种)、“张炜中短篇小说系列”(7种)、王蒙的《中国天机》、盛可以的《水母》都获得了国家各种外向型资助,还推出了“贾平凹散文典藏大系”(7种)、韩少功作品典藏(4种)和“余秋雨学术6卷”。在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外国出版商对中国文学、中国故事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引进意向,安徽文艺社亦加大了推介力度,成效突显。为确保这些走出去选题译文高水准、“接洋气”,安徽文艺社联系了一批优质的翻译团队,确保这些优质的外向型选题有效实施。2013年,该社正式创设开放式的版权输出常备书目库,首辑文艺社200个项目列入常备书目库,供版权输出推介备选或实物出口推广。有些版权书目库项目进入海外课堂。同时,安徽文艺社针对国际社会关切的中国热点话题,策划了一批外宣选题“中国梦”书系、“新丝绸之路”系列等,受到海外合作伙伴的高度关注。

走出去发展 第7篇

一、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

1. 是地勘经济深入发展和投资主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地勘单位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加快矿业开发“走出去”步伐, 是地勘单位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在省内、国内开展地质调查居多, 就地经营、就地发展的传统模式禁锢着“走出去”的步伐。因此, 除需转变思想观念外, 还需结合自身情况, 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走出去”战略, 寻求新机遇、新发展。这是地勘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也是新形势下国际和社会赋予地勘单位的历史重任。

2. 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大批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 中国有实力的企业 “走出去”, 各自发挥优势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地勘单位将专业的找矿技术和长期的找矿经验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的资金、管理和国际化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起有序的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把市场做大, 实现共赢。

3. 有利于谋求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 地勘单位正处于“事转企、企改制”的经济转型期,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开发国际市场, 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于海外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瞄准海外市场, 各国加快建立了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战略资源储备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地勘单位在积极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 要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 加快“走出去”步伐, 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统一, 以谋求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地勘单位“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匮乏和技术落后

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人才匮乏是制约地勘单位开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由于对境外地质情况不熟悉, 无法掌握相应的地质资料, 国内地勘单位无法对国外找矿靶区和聚煤规律做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缺乏“高、精、 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富有竞争意识、通晓国际惯例及熟悉国外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缺乏国际化管理团队, 这些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步伐。

2. 对相关国际惯例和政策法规熟知程度不够

目前, 有些地勘单位对我国对外投资和资源开发的政策了解和掌握不够, 没能充分利用好“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地勘单位软实力普遍不强, 信息闭塞, 独立进行融资谈判、矿产合资合作谈判等方面经验不足, 谈判能力差, 使得信息的获取受到限制, 掌控能力不够, 导致大部分合作没有获得预期收益。

3. 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认识不足

部分地勘单位仍处于一般性的考察论证等前期准备阶段, 没有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的发展目标, 把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上日程, 而是一味忙于国内项目的开发立项, 没有充分意识到“走出去”是地勘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4. 资金实力不够雄厚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来, 地勘单位迎来了发展机遇期, 施工规模迅速扩大, 市场范围大幅拓宽, 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国际矿业开发投资额相对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勘单位资金实力单薄, 因此要量力而行, 尽量避免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发生。

5. 境外投资存在体制性障碍

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开展境外投资参照企业投资管理, 但在国际市场办理勘查手续时, 相关部门要求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投资, 即便国内通过了, 在国外注册公司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很多国家都要求外商在本国内注册公司或以合资合作身份才可以进行投资。为了便于在国外取得探矿权, 地勘单位一般都是在当地成立合资合作公司, 但存在着产权归属、国有资产监管不利等诸多隐患。

三、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建议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首先, 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 采取“按需培训、学用一致、讲求实效、有计划培训”的原则, 分批次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分期分批对职工进行培训, 争取经过3 至5 年的努力, 逐步形成多层次、分专业的人才梯队; 其次, 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加大人才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 为“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要加强交流,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走出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懂技术、 会管理、能攻关, 通晓金融、投资、外语、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明确“走出去”的发展目标

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需求迅速增长等因素, 决定了我国必须寻找更多的机会, “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的矿产资源。而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天职, 地勘单位要想发展壮大, 必须树立 “大市场、大地质”的观念, 瞄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抓住机遇, 勇于开拓, 凭借人才和技术优势, 大胆尝试“走出去”,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选择资源比较丰富, 找矿潜力大, 开发环境好, 安全能得到保障, 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 为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地质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和评价的手段, 是对一定区域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的调查研究工作。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开发条件的复杂性, 地质勘查是矿产开发的重要手段。 地勘单位在具备过硬的勘查手段的同时, 还要选择好重点成矿带、目标国家、重点工作区, 首先应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缺矿种进行重点勘查, 以临近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作为第一批“走出去”目标。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资源勘查工作起步较晚, 他们大多采取“资源换项目”政策, 以吸引外部投资, 加快资源勘查与开发步伐, 这为我国地勘单位参与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首先要探明资源储量和开发价值。做好详实的地质勘查工作, 摸清哪些国家资源储量丰富、具备资源换项目条件、 资源与我国互补程度较高、资源开采与加工技术较先进、 矿山服务年限较长、投资效益高且回收较快等, 为地勘单位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依托骨干企业, 发挥联合优势

一个地质队要想独立“走出去”, 困难很大, 即便是 “走出去”了,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 难度更大。 可以“局”为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 整合自身资源优势, 举全局之力, 联合“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地质勘查施工、获取矿权, 涉及面较广, 地勘单位单打独斗很难成功, 需要依托其他骨干企业, 发挥联合优势, 共同发展; 建立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 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馆的联系, 搭建“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国有地勘单位应加强与政府、银行、企业的合作与沟通, 有效拓展境外投融资渠道, 熟悉所在国投资环境和矿业开发政策, 避免盲目投资。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争取国家和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 是“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争取获得政府财政拨款、优惠的银行贷款利息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 并给予相应的风险担保, 将使地勘单位在较为优惠和宽松的条件下更好地开展勘查活动。地勘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真正承担起组织、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 使地勘单位在开拓国际市场和规范经营管理秩序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丁得章, 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走出去发展 第8篇

关键词:电力建设行业,走出去

1. 电力企业“走出去”的背景和意

我国的电力建设每年的产能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在电力设备制造上, 我国总的产能每年也达到了1.5亿千瓦以上。而现在连续从2010年、2011年, 每年新增电力的容量, 基本上在4千万千瓦到5千万千瓦之间, 那么在国内形成了超过5千万千瓦以上的产能过剩, 就是说, 无论从电力施工还是设备制造方面讲, 可以说有一半的产能是过剩, 在国内电力建设能力过剩的情况下, 国内业务呈现经营收益偏低甚至亏损局面。电力企业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走出去”的必然。在更广阔的舞台参与竞争,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1.1 我国电力企业规模不断加大, 已具备“走出去”的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

在技术方面:发电和电网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MW及以上的直驱永磁风电设备技术、光伏发电设备全产业链生产技术、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技术与世界领先技术同步;电力设备的制造能力占全球主要份额。目前, 火电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约40%, 输变电设备和光伏发电设备均占全球市场份额约30%, 风电设备约23%;同时, 具有大型水电、火电和核电、各种新能源 (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风光储输设计) 及大型电网的设计、建设、运营经验。随着电力企业不断走出国门, 已经初步具备了海外运作的市场基础和经验, 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电力企业“走出去”, 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增加能源供应渠道, 有利于国家能源供应、实现互利共赢。同时, 还可以促进中国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有利于国家外交。同时有利于培育电力跨国公司;扩大电力企业业务空间、规避风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优秀人才;对提高电力企业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1.2 国外电力投资环境改善为“走出去”创造有利时机。

一是世界电力行业投资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速, 需要大量投资电力等基础设施, 而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导致投资者投入不足, 电力设施已经逐渐老化,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二是中国机电设备日益受到欢迎。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出口国。三是中国设备具有成本优势。较采购西方传统供货商的产品, 在我国采购电力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能够降低10%~30%的成本。电力企业谋求自身发展是“走出去”的现实需要。电价机制不配套, 由于燃料成本持续升高, 导致国内电力企业难以维系。我国电力行业的国内净资产收益率 (ROE) 较许多国家低, 火电处于亏损状态, 电网也只有1%-2%。而国外电力市场监管及定价透明且合理, 为企业带来合理的利润, 以保证健康发展。

2. 结论

诚然, 一边是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一边是国外一些国家电力匮乏, 国别之间不平衡的供电布局, 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提供了市场商机。因此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电力发展国际化战略, 为电力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和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电力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带动了资本的输出、技术的输出、设备材料的输出、人力资源的输出, 从而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电力建设企业“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任胜军.海外电力总承包项目安全管理初探[J].2009 (9)

走出去发展 第9篇

一、“走出去”的概述

1. 走出去的涵义:

走出去即是实施对外开发策略, 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走出去战略是推动国内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等贸易发展, 使国内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走出去从广义上来说是在国内贸易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导国内企业, 以贸易为先导、以市场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而展开的国际投资。

2. 国内贸易实施“走出去”的意义。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发展国内开放型贸易经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措施, 实现我国贸易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我国国际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走出去”是我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入国际市场、优化国内贸易产业链的重要发展理念。此外, “走出去”是符合国内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一种发展战略, 对国内贸易的科学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走出去”理念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路径

1. 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

首先, 加强对外投资公司的投入和培养, 使其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利用企业产权作为发展的纽带实现合作、投资和控股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来发展大型企业, 之后利用中国综合商社对对外投资企业发展的贸易信息。为中资企业提供组织和协调功能。其次, 加强于跨国公司的合作。其一, 加强与国内跨国公司的合作, 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优化我国投资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率提升。其二, 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 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能够实现全球营销网络的共享, 并使国内对外投资企业参与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加强与国际大行公司技术开发的合作等, 在这种合作中充分利用海外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来加快自身的发展, 以扩大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

2. 政府应加强引导国内企业产业结构的投资。

1、引导国内企业对海外产业结构的投资。首先, 结合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强对国外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学习, 引导国内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其次, 国内企业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投资方向, 这些产品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 因此也带来了较强的竞争力, 投资在国外市场发挥这类产品的优势。

3. 引导国内企业对海外投资区域结构的投资。

对外投资时中资企业应在投资区域上形成正确的定位, 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布, 以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4. 加强与海外投资企业的联盟, 提升企业竞争力。

将海外投资企业中相同行业或相似行业联合起了, 以加强市场信息的交流。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形成统一的经营站线, 因此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工合作, 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在联合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发回各企业所具有的优势, 进而减少产业开发使用的成本, 同时实现了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 增加海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 创新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信息交互平台。

运用“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建立国际贸易信息平台, 为国内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经济信息。目前,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国内企业的发展急需海外投资信息, 为此可以组建对外投资促进机构, 由政府设立统一的海外投资信息平台, 在此信息平台内编制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数据库。通过此平台国内企业可以了解国际市场和投资环境, 并在此凭条中可以学习到投资技术以及投资时规避风险的技巧。此外, 还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建立双边或多边政府间的公共信息平台, 用来发布权威的市场信息。

6. 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先进的管理制度。

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元素。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能力的人才, 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出一批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 并且, 培养的此批人才要和企业的发展相适宜, 利用他们自身的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应该广泛吸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 对于国内外派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语言、业务等方面的培训, 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另外, 企业应给予能够满足这些人才需求的条件, 以保证这些人才长久的为企业服务。在人才分配上, 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给予企业研发人员肯定和激励, 从中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促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在制度管理上, 要建立完整严谨的管理制度, 在考核人员的奖惩的监管方面要制定系统化的管理和执行办法。

三、结语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化,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走出去”理念被应用到国内贸易发展中, “走出去”通过国内市场发展投资的对外开放。在国内贸易发展中采用“走出去”战略即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加大对外投资规模, 加强与海外投资企业的联盟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实现国内贸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兴华, 江晓薇.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 2001, (05) .

走出去发展 第10篇

越来越多中国以外的稀土矿正逐渐被勘探发现, 稀土资源的全球化开采将会使世界稀土产业格局和中国在其中的垄断地位发生改变。2011年9月, 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官方网站报道称, 其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汗奈欣死火山下发现稀土矿, 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藏, 据估计足够供应全球10年所需。2013年4月, 日本宣称在其近海领域发现大规模稀土矿藏, 储量是中国的10倍以上, 能让日本消费数百年。不论以上消息是否确凿, 但是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日益提高, 稀土矿的不断发现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一方面, 由于之前我国对稀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 造成了我国稀土储量的直线下降 (储量从20世纪的90%到2009年骤降到36%) 。因此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制度开始, 相继出台了关税、环保核查等一系列的政策以改变这种现状。2011年, 中国凭借着供给垄断优势, 在密集出台的产业政策的配合下, 半年内, 大部分稀土原料价格出现数十倍的涨幅。因为稀土价格的上涨, 国外进行稀土开采的商业可行性也加大了。导致了海外稀土矿山的重启, 且产能迅速释放。美国钼公司、澳大利亚莱纳斯、南非边远公司、加拿大、印度等均在大力开发稀土资源, 以上国家现有开采项目到2016年产量将达到8万吨。美国稀有金属研究咨询公司针对稀土供应进行了预测, 指出按照当前全球各国老矿复建、新矿投产的进度, 全球稀土产量将会在2017年将翻一番至32万吨。由此, 中国稀土在全球的主要供应者角色将发生转变。

最后,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在稀土的开采和冶炼加工过程中, 都会造成严重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尾矿堆积造成废弃物污染, 有的稀土中还含有放射性钍元素, 对人类的健康十分不利, 且环境一旦破坏则很难恢复, 或者恢复费用极高。在这种背景下, 单一由中国向世界提供稀土是极不合理的, 中国稀土产业应该走出去, 通过海外开矿来缓减我国稀土的供给和环境压力。

对于作为世界第一大稀土生产国的中国而言, 中国以外重大稀土矿的发现无疑对其未来的稀土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简单依靠中国国内稀土矿开采来适应世界日益增长的稀土需求已变得并不现实,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寻求稀土资源对于中国能否在整个世界稀土产业发展中站稳脚跟显得尤为关键。

2 我国稀土“走出去”战略现状与可行路径

中国稀土企业走出去战略是在国家加大对稀土生产与出口等方面管制的情况下, 国内稀土企业主动走出去寻求稀土资源, 促进稀土生产与供应可持续性, 确保投资利益的发展战略。2011年4月, 华东有色地勘局成功并购澳洲矿业公司51%股份;2011年8月, 中国主要的稀土企业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实了其在南非投资建设年产3000吨稀土氧化物提取生产线项目。2012年5月, 包钢与哈萨克斯坦一家稀土矿商谈收购开采事宜。可见, 随着国家对稀土生产与出口管制日趋严格和国内稀土资源逐年减少的双重压力之下, 国内部分稀土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寻求稀土资源, 中国稀土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思想也逐渐形成。

走出去战略可行路径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通过对海外稀土矿进行权益投资, 拥有稀土矿开采权和使用权, 对国内稀土开采进行有效补给;二是通过输出较为领先的稀土提炼等技术, 获得收益和资源利用上的回报。由于受到其他投资国家的挑战, 中国企业海外进行稀土资源的权益投资仍处于较为初级的接触洽谈阶段。南非稀土公司Frontier拥有一处位于南非的世界级稀土项目Zandkopsdrift, 此项目是中国以外继美国Molycorp公司和澳大利亚Lynas公司之后第三大稀土矿, 其试图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发展战略已经吸引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投资者。可见, 中国企业对外进行稀土资源的权益投资并非易事, 国外众多竞争对手的参与会使谈判更为困难。另一方面, 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还是通过技术输出得到实现。赣州虔东稀土在南非投资项目就是通过自身较为领先的稀土提炼等技术的输出, 建设稀土氧化物提取生产线, 对南非当地的稀土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 使东道国和技术输出国得到双赢的结果。

3 稀土企业“走出去”对稀土贸易的影响

稀土企业“走出去”对稀土贸易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效应:技术外溢效应、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国际收支效应。

3.1 技术外溢效应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 但是我国出口的稀土仍以初级产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走出去”战略, 并购国外企业或在国外设厂, 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化经营提升人力资本,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提高我国员工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 子公司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带回国内, 最后实现国内技术提高的目的。

3.2 贸易替代效应

稀土产业“走出去”的贸易替代效应主要表现在直接在国外进行稀土开采、生产和消费, 这样既可以改变单一由中国供给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局面, 缓减我国的供给压力, 保护我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同时, 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对于减少贸易摩擦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对稀土出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我国稀土出口价格的不断提高, 触及了美日等主要稀土需求大国的敏感神经。2012年3月13日, 美国、欧盟和日本联手就中国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美日等国起诉我国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其认为我国的配额政策限制了稀土原材料的出口, 另一方面, 我国对稀土出口征收关税导致国内和国外下游稀土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据估计世界稀土价格要高于中国20%~40%)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采海外稀土, 我国的供给压力降低, 就可适度取消配额政策, 减少贸易争端。

3.3 贸易创造效应

所谓贸易创造, 是指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 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稀土“走出去”的两条可行途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输出技术从而获得投资权益。首先,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前后向联系,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贸易规模。其次, 通过对外输出技术, 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在海外生产经营, 可以增加母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往来合作,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推动经贸关系。同时可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延长稀土的产业链, 从开采、初级加工向下游高技术产业延伸, 提高稀土产品的附加值, 最终实现贸易量的增加。

3.4 国际收支效应

稀土“走出去”战略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劳务合作, 子公司的收益以及员工的收入汇回母国, 可以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

4 结语

目前, 中国稀土贸易政策都旨在控制稀土的开采量以及出口量, “节流”是政策的重点。随着中国稀土储量的日益下降, “开源”工作应是未来政策制定的重点考虑因素。稀土资源的全球性开采为中国走出去寻求稀土资源提供了契机。鼓励稀土企业走出去开矿不但减轻了我国稀土的供给负担, 而且可以通过输出较为领先的稀土冶炼等技术, 获得海外投资权益使我国对中国以外的稀土矿产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增强稀土定价的话语权。同时稀土“走出去”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国际收支效应的综合影响, 扩大我国的稀土贸易。从长远来看, 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供给预先买好保险,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倪月菊.发达国家的稀土战略给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 2012, 10.

[2]杜凤莲, 等.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J].稀土, 2014, 4.

[3]杜凤莲, 王媛.战略性资源关税的替代性政策研究[J].经济科学, 2015, 3.

[4]陈坚.基于企业竞争力分析视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国际贸易, 2010, 3.

[5]贺晓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态势及其目标[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10.

[6]徐强.恰当的推进策略—以“走出去”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国际贸易, 2005, 4.

走出去发展 第11篇

新疆作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核心区,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工农业产品市场的前沿阵地。本文分析了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其未来的发展优化建议,促进新疆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现状

(一)规模

2013年,新疆3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13家企业通过出口产品走出国门,其主要出口的产品有蔬菜、水果、棉麻、牛奶、糖料、粮食、牛羊肉、干果、油脂等,贸易额达到27485.88万美元,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中亚五国、中国香港、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巴基斯坦等,主要出口方式是一般贸易和小额边境贸易。

(二)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有17个一类开放口岸,12个二类口岸,贯通东西,促进企业向西走出去,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疆对外开放的14个一类公路口岸中已开通汽车出入境运输线路44条,基本形成了一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东连青海、甘肃,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自1985年新疆航空公司成立,截止目前已拥有12个机场,其中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乌鲁木齐至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叶卡捷琳堡、莫斯科、阿拉木图、比什凯克6条国际航线,航线总长达14万公里。

(三)平台建设

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商务部、外交部和新疆人民政府等29个部委共同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商务部和新疆人民政府、兵团联合举办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销会,以及喀什对外贸易洽谈会等众多的向西开放平台。此外,新疆有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喀什综合保税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4个特殊监管区域。同时,有保税监管场所5个,其中3个已运营,2个待国家验收。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为新疆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

二、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落实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尚未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对这项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不能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尚未形成支持对外投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缺乏具体引导企业对外投资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及金融政策等。三是缺少能够统一协调的权威机构和有效机制。在政策落实方面,由政策落实过程中地域广,渠道多,资金流大,而农业龙头企业又分布在郊区靠近农产品生产地的地方,分散在全疆各地,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分配在时间上还有空间上具有滞后性。

(二)海外保险体系不完善,周边国家投资环境限制

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农产品价格波动、技术适应性等因素影响,还受到投资地政治局势变动、经济政策变化等特殊风险的制约。目前,疆内甚至国内都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企业难以有效地判断投资的风险,走出去盲目性较大。国外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本国农业和农产品市场采取保护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企业和产品的进入,严格限定劳务输入、签证期限和投资比例;而一些政局不稳定的国家,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通关政策不完善、贸易信息流通滞后、检验检疫体系缺失等各个方面制约了新疆农业龙头走出去的发展。

(三)融资渠道不畅,走出去方式较单一

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融资渠道不畅表现在以下几点:1、贷款准入门槛高。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贷款特别强调抵押、质押、保证担保的作用,而多数龙头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2、可抵押资产少且评估手续繁杂。龙头企业土地多为集体性质或租赁农户土地,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认证,企业缺少法定抵押物。此外,抵押担保评估手续繁杂,有效时间短,评估费用高。3、放贷时间与企业需求存在时间差,难以及时满足企业需求,造成商机的延误,制约企业发展。4、贷款利率上浮过高,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目前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以出口农产品、对外农业投资和劳务输出为主,农业对外合作的领域较狭窄,农业经贸合作的方式较单一,致使目前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水平较低,对相关产业和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四)缺乏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要高科技人才,除了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有掌握外语、了解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熟悉投资所在国与经营项目有关的市场信息、税收政策、投资环境、劳动力素质、风土人情和气候等情况。目前,新疆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跨国经营人才,成为龙头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三、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联系,尽快促进多变或双边区域经济一体化,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应充分利用新疆农业企业的现有资源,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使龙头企业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加快新疆农业龙头企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农业产业群聚发展,经济技术融合进一步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二)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规模化农业企业产业技术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导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并且加大科技设施,产业技术公共平台、信息传输、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等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有效对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疫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产品标准体系相关标准制订,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

(三) 金融政策建议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谈判签署走出去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外资银行机构来疆设立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鼓励中资银行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新疆农业龙头企业开放,支持以合作、合资、独资方式设立金融机构,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建设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龙头企业金融信息交流机制和后台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好“一带一路”背景下金融论坛作用,利用好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分委会的平台,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组织,周边国家央行、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推动取得更多务实合作成果,为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合作环境。

(四)依托援疆政策,促进东西合作

一要发挥援疆作用,加强产业援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疆内外企业互补优势,加强产业项目对接和招商引资工作,共同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加强人才援疆,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教育、科技,农业等高质量人才。二要依托援疆政策,促进东西合并。对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企业跨越式发展。结合新疆实际出发,引进更多的先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疆内新兴农业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

(五)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促进新疆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就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服务保障体系。首先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加快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业的交流合作,健全物流信息网络,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贸易合作中的应用;其次加快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电子信息数据平台,支持发展以先进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支撑;最后加强信息传输、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线上交易信用体系和口岸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和效率。通过这几个方面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志刚.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2014(05):55—59

[2]张静,马永泽.兵团农业“走出去”优势、不利因素与未来发展战略[J]. 新疆农垦经济,2012(11):6—8

[3]郝朝晖,张文斌.对培育和发展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4(04):9—11

[4]康红梅.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D]. 石河子大学,2013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摘要)[J].中国合作经济,2012(04):4—7

[6]殷冀锋.论产业援疆与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13—116

〔本文受“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jaucxy-yjs-20141019)〕

走出去发展 第12篇

“引进来”发展战略即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 决定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否。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 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①

(一)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 强化理论基础

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 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基础, 其发展水平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②。现实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研究中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问题, 探究发展规律, 积极将理论服务于决策, 为决策的提出以及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供专业支持。为此, 我们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 强化理论基础。

(二) 扩大开放, 吸引国外著名大学来华办校区

通过扩大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空间的形式, 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力度, 让国外著名大学来华创办校区, 通过引进的高水平名校, 提高了我国合作高校的教育实力, 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名校来华办学。

(三) 培养高素质人才, 增强国内高校的吸引力

人才是科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一步, 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高效利用必须依靠熟悉关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知识理论和资源管理的人才的积极转化。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高效利用, 必须要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制度, 培养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知识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更有效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四) 加强对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资质和水平的认证

实践证明, 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合作的办学项目质量参次不齐, 整体水平不高, 原因是国内并未建立便捷的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查询系统, 对国外高校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 为引进高水平的高校和教师, 对引进的资源进行把关, 必须建立完善的国际高校信息查询系统和教师质量的认证系统, 积极搜集和整理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料, 建立有效地信息查询和质量认证评估系统, 为引进优质的教育提供保障。

二、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

(一)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

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来”活动做出界定与规范的法律法规有许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但是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的法律法规是少之又少, 并未将其纳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框架中加以规范化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活动涉及更多的教育主权、涉外教育监管、外汇管理的问题, 更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在优化开发结构、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活动的政策措施。

(二) 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资金投入

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活动在具备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的基础下, 进一步需要增加对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办学活动的资金投入, 强化“走出去”办学活动的财政支撑, 保障高校“走出去”办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 加大政府对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活动的财政投入, 财政投入对其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 高校积极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 通过校内拨款、社会募集、设立基金等形式增加对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办学活动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办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 取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否发挥其课程优势, 办出特色与水平。学科专业的设置不仅仅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且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为此, 在开展“走出去”办学活动的专业设置时, 不仅仅根据经济利益的驱动来设置专业, 一是要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设置符合时代背景的新兴专业;二是考虑学生的需求,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专业。

(四) 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高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保证“走出去”发展的战略的顺利开展, 首先改革人事聘任管理制度, 建立新的国内外教师管理制度,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 建立与合作办学相符的学生管理制度, 促进中方学生与外籍学生的和谐相处。再次, 在改革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因为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具有特殊性。

(五) 打通学分、学历、学位互认制度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 除了依靠法律、政策的规范引导与资金的支持以及高校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外, 还需要打通学分、学历、学位的互认制度, 在此方面做的卓有成效的是欧盟的互认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历学位认证制度,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开展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战略有力的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为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 需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 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0) :34.

上一篇:胆固醇代谢下一篇:尽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