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2024-08-26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精选12篇)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第1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 第2篇

(一)把握作者的感情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再如年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这两首都是咏史诗,吟咏的对象都是“金陵”,这个当年的六朝古都、繁华圣地。诗里都提到“伤心”,诗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结合注释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都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二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二)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填空判断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

2、辨析诗句的手法

即抽出诗中的某一句,让考生辨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辨析的关键一是 “辨”,即要善于判断;二是“析”,即要学会扣住诗句分析。具体要结合题目要求去考虑,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题目没有让分析,只要辨别出来就行了。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这一题不但要辨明诗句的手法特点,还要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3、分析形象的写法

所谓分析形象的写法,即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所写形象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诗见上文):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题为《咏鹰》,可见鹰为作者在词中所吟咏的形象。一般说来,诗词描, 绘形象的方法不外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种。正面描写好把握,侧面描写一般常借助于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对象的特征。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4、分析抒情的方式

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种,分析诗词的抒情方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出现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诗《海棠》的后二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抒发了作者对花的挚爱之情诗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民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5、比较手法的异同

命题者有时也会出二首以上的诗词,让考生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难度较一首诗找表现手法要大些,要求考生具备辨别的眼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诗见上文):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这道题异中求同,问考生它们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与宫外(或空间)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将今昔(或时间)构成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刚才是考查异中求同的方面,现在再来看看同中求异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这三首诗词曲都写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各自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考查诗歌的内容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对诗歌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见上文):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还有一种变向的概括诗歌画面的方法,就是拟小标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感悟诗歌的

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这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二层含义:“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3、理解诗歌中的情景

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4、比较诗中的情景

命题者选二首以上的诗,让考生比较其中写景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诗见上文):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见上文):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5、概括对象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苏诗前二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香气空蒙,从而突出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前者是对画面的描述,“朦胧美”则是对画面的提炼。

6、分析画面间的关联

即考查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诗歌内容考查过程中的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能力要求。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诗见上文):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对高三诗歌鉴赏复习的几点建议 第3篇

一、让学生回归教材,将课本知识内化为鉴赏诗歌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诗歌鉴赏题越来越紧密地和课文联系上了,和教材接轨了。通过对试题罗列与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楚一个事实:今后的高考命题,会越来越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考查(直接、间接的考查)。这无疑为我们今后的复习指明了方向——注重课本。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歌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迁移。

二、让学生记住类型,在解题时可以对号入座

细数常见常考的古典诗词,按照情感主题内容划分,一般有以下一些类型:

(一)吊古伤今类 诗人多借古事生发议论,隐寓讽世之意。其中有顾影自怜,感慨自身的;也有只是抒发对某事的看法的。

(二)山水田园类 作者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常常流露出归隐林泉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整体上其意境显得冲淡平和。

(三)忧国伤时类 诗人多有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忧愁国事,感伤时局,鞭挞黑暗,呼唤光明,同情弱者,抨击奸邪,带有非常明显的批判现实味道。

(四)思乡怀人类 “思乡”是指客居异地他乡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是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除此之外,还包括思妇思念丈夫的闺怨诗。李白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和赵师秀的怀人之作《约客》都曾经作为高考试题。

(五)托物明志类 这里的“志”指志向、情感、想法等等。作者偶有所感,心与物合,遂假托于物,发而为诗,表明心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骆宾王的《咏蝉》、元稹的《菊花》等都属于此类作品,其中元稹的《菊花》1994年被选入高考。

(六)伤春悲秋类 这类诗多以自然之春隐喻人生之春,借自然界春去秋来,抒发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的以美好的春天象征人生中其他美好的事物,借春的凋零抒发好景不再的惆怅痛惜之情。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曾经考到过。

(七)边塞类 一般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思妇忧亲之情,或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其风格有的悲壮,有的凄苦,还有的则显得豪迈。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者。

(八)送别类 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或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也有的同病相怜,互相勉励;有的还借机表明心志。

(九)反战类 诗人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有些诗作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有警世醒人意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这类作品。

(十)讽喻类 多通过比喻、拟人、象征、隐喻等方式来反映现实,讽刺统治阶级、赞美劳动人民、表达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曹邺的《官仓鼠》就是通过讽喻的手法把贪官污吏比做大老鼠,抨击他们损公肥私、祸国殃民,而且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丑陋本质,从而表达作者的厌恶之情。

(十一)爱情类 一般抒发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想见伊人之苦、或者悼念亡人等等。但是有一类诗作,表面是写男女之情,而实则另有所指,要特别引起注意。

(十二)抑郁类 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求仕,多怀救世济时之愿,但理想与现实往往相悖,他们或愤激、或悲苦、或嗟叹、或哀号,这就催生出又一类诗作: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作。我们要披情入文,体会诗人博大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记住了诗歌常见常考的这十二种类型,在答题的时候,学生只须细细阅读,认真比对,找出所考诗作的类别,对号入座即可。

三 让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答题三步曲”

所谓“答题三步曲”就是指诗歌答题时组织语言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答“是什么”。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指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等。为了节省复习时间,提升复习效率,笔者特将常见常考的专业术语简单地罗列如下:1.修辞类术语—夸张、拟人、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借代、互文、反复、引用等。2.抒情方式类术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借古讽今等。3.表现方法类术语—对比反衬、虚实、象征、动静、渲染烘托、以乐衬哀、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由远及近等。4.风格类术语—含蓄、直接,豪放、婉约、华丽、淡雅、幽默、飘逸等。5.情感类术语—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等。6.意境类术语—辽阔、深邃、绵长等

第二步,答“为什么”。就是结合具体诗作的内容,用白话语言答出你是凭什么得出第一步的结论的。

第三步,答“怎么样”。就是答出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收到了怎样的艺术节效果,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主要包含在前面所说的十二类中)等等。

教学有法,但法无定法。在诗歌鉴赏教学的领域,广大同仁一定有比这更好更管用的良谋佳策,笔者的拙见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高中诗歌鉴赏精确阅读指导 第4篇

一、文本精读

诗歌的精确阅读实质上和文本阅读密不可分。解读是读者对文本阅读做出的反应、描述和解释, 即“阐释”。精确阅读就是让文本阅读得到准确的阐释。笔者认为, 学生要做到诗歌的精确阅读。首先, 要学会想象画面, 补白融象。诗歌中的物象是为情境服务的。借助想象, 将诗歌中的各个有关联系的物象整合为统一连读的画面, 这是读懂诗歌的重要环节。如杜甫的绝句三首 ( 其一) :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过一系列物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江山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筑巢, 鸳鸯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其次要想象情境, 入境体情。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读者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主体的形象画面。才能艺术再现情境, 从而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内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要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表达物象、情感的重要词句。“客路”“行舟”“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 而神思在洛阳故里, 表现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性也, 是尚友也。”说的是我们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纵观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 常常强调诗歌答题套路, 却忽视了诗歌的本质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笔者认为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中做到精准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运用好这把钥匙, 才能实现精准阅读的目标。如我们阅读戴复古的《江阴浮远意》: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 南宋后期诗人)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常人登高多希望极目远眺,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则一反常态, 因无山遮隔, 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 触目心酸, 诗人不忍望又不能不望, 本句最为强烈和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愁苦, 抒发了对国耻不报、国土沦陷的极度悲愤之情。学生无法理解“最苦”二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因为学生忽略了作者戴复古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后期。作者在文学史上有着爱国诗人的标签, 如果我们做到了知人论世, 这个题目就不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 在知人论世时, 我们还要注意到同一位作者, 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 因为经历不同、思想变化等因素, 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如我们阅读杜甫写于青年时北游齐、赵期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而他的《登高》写于晚年流寓重庆奉节之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首我们在分析知人论世时, 应加以区分。《望岳》写出了登高俯瞰、朝气蓬勃, 显示出了诗人抱负远大、积极自信。而《登高》写出了漂泊无依、患病孤愁, 显示出诗人沉郁苍凉、感伤无尽。我们在练习诗歌精确阅读时应把握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内涵、情感的差异。

三、题材分类

诗歌要做到精确阅读还离不开必须掌握的题材的分类, 高中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类:送别诗, 写景诗,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笔者认为, 诗歌精确阅读必须要做到对每一题材的特征及内容情感有较强的把握, 甚至对其常用技法要了如指掌。

如咏怀古诗的诗歌题材特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 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 借古讽今。常见的标志就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古迹”等。所表达的情感多为缅怀前贤, 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常用的技法多为借景抒情, 对比手法, 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 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 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 以悲景衬悲情。

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常见人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离人、征人、归客、游子、思妇、英雄、隐者等, 其寄情寓意往往也有相似之处。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 第5篇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1

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感知环境与处境

3、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重视转换,概括形象。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⑴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首联描写登盘山所见所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颔联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⑵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本诗通过对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制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关系。尾联,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答: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

一、考纲解读

1、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3、考查形式:炼字炼词。赏析“诗眼”。赏析炼句。赏析语言风格。

二、知识归纳

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赏析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字词。品析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特色。

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描写的画面。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刻画的人物形象。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营造的氛围。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语言、象征语言和情感语言以及语言特色。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答案解析: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诗歌语言鉴赏方法指导

1、理解词语意义,关注字词用法。

2、品味诗句句式,赏析表现手法。

3、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人情感。

四、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2、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答案:

1、这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对比。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寂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叠词。用“扬扬”与“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 ①方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晸、赵昺为帝,继续抗元。后被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殉国。②周最后分为西周和东周,封于巩的东周最后为秦所灭,而后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灭亡。

1、本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首联的诗眼是方和尚。方是刚刚的意思。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拥立幼主,以延宋祚。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哀。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他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2、亡国的哀伤之情。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国家破忘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这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二、知识归纳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 4

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归纳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3、归 纳 总 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参考答案: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一、考纲解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看,古诗词鉴赏题中“情感型”试题特别受命题者青睐,而且分值较高。只有准确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从更高层面品味、鉴赏诗词,故考生对这一类型的试题不可小觑。该题型的命题形式一般分为三类:

1、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词)中表达的感情;

2、这首诗(词)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

3、某一情感在这首诗(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当然题目设置并不囿于上述类型,有时它和其它题型一起出现,有时也不需要去具体分析这种情感。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设置要求去准确作答。

二、知识归纳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三、例题剖析及答题指导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璧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1、参考答 案 :

作 者 在 词 中 表 现 了 思 家、孤 寂 的 心 情。(2分)上 阕 写 作 者 站 在 庭 院 等 候 亲 人 的 消 息  但 盼 来的 只 是 “ 无 雁 影 ”; 下 阕 写 作 者 本 想 借 酒 浇 愁,酒 醒 之 后,却 愁 上 加 愁,于 是 感 叹 不 已,使孤 栖 之 愁 更 深 一 层。(3分)

2、答题指导(1)、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2)、解题格式:

一、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二、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答题要领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伟)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作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

介绍作者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案

一、考纲解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归纳形象人象景象物象答题步骤炼字三鉴赏语言炼句语言特色修辞表现手法技巧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作品的思想情感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释字义绘形象析效果答题步骤描绘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景---境----情---技)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作用

三、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一)从形象的角度

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诗歌写了夏风、夏日、初生的燕雀、花枝的舞蝶、结网的蜘蛛,月光,疏帘溪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和谐、生机盎然的意境。

变式1:诗歌中描绘那些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2:诗歌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写景顺序” 角度: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时间顺序)

(二)从语言的角度:

颈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6分)

“邀”、“纳”二字运用精彩;“邀”,邀请之意,;“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容纳之意,“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

变式:颈联中的“邀’和”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

(三)从技巧的角度: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夏日之景?(6分)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视听结合的手法。如:视角----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听觉----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1: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变式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夏日之景? 变式3:这首诗写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变式4: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四)从情感的角度:

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歌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

高中诗歌鉴赏精确阅读指导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天,我们要提诗歌鉴赏的精确阅读,非常有必要。随着福建高考选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从6分提升到11分,分值接近翻了一番,笔者长期在高三一线教学,亲眼看到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分值在2—3分徘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感受到诗歌教学急需精确阅读指导,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精确阅读和诗歌文本解读方法密不可分,这种精确阅读应建立在知人论世上的文本阅读,应建立在掌握诗歌分类基础的文本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精确阅读在高考中发挥其强大威力,使学生诗歌鉴赏得分取得较好成效。

一、文本精读

诗歌的精确阅读实质上和文本阅读密不可分。解读是读者对文本阅读做出的反应、描述和解释,即“阐释”。精确阅读就是让文本阅读得到准确的阐释。笔者认为,学生要做到诗歌的精确阅读。首先,要学会想象画面,补白融象。诗歌中的物象是为情境服务的。借助想象,将诗歌中的各个有关联系的物象整合为统一连读的画面,这是读懂诗歌的重要环节。如杜甫的绝句三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过一系列物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鸳鸯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其次要想象情境,入境体情。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读者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主体的形象画面。才能艺术再现情境,从而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内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要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表达物象、情感的重要词句。“客路”“行舟”“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性也,是尚友也。”说的是我们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纵观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常常强调诗歌答题套路,却忽视了诗歌的本质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笔者认为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中做到精准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实现精准阅读的目标。如我们阅读戴复古的《江阴浮远意》: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常人登高多希望极目远眺,“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则一反常态,因无山遮隔,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心酸,诗人不忍望又不能不望,本句最为强烈和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愁苦,抒发了对国耻不报、国土沦陷的极度悲愤之情。学生无法理解“最苦”二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因为学生忽略了作者戴复古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后期。作者在文学史上有着爱国诗人的标签,如果我们做到了知人论世,这个题目就不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人论世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同一位作者,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因为经历不同、思想变化等因素,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如我们阅读杜甫写于青年时北游齐、赵期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他的《登高》写于晚年流寓重庆奉节之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首我们在分析知人论世时,应加以区分。《望岳》写出了登高俯瞰、朝气蓬勃,显示出了诗人抱负远大、积极自信。而《登高》写出了漂泊无依、患病孤愁,显示出诗人沉郁苍凉、感伤无尽。我们在练习诗歌精确阅读时应把握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内涵、情感的差异。

三、题材分类

诗歌要做到精确阅读还离不开必须掌握的题材的分类,高中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笔者认为,诗歌精确阅读必须要做到对每一题材的特征及内容情感有较强的把握,甚至对其常用技法要了如指掌。

如咏怀古诗的诗歌题材特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常见的标志就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古迹”等。所表达的情感多为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常用的技法多为借景抒情,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常见人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离人、征人、归客、游子、思妇、英雄、隐者等,其寄情寓意往往也有相似之处。

经过长期的诗歌精确阅读训练之后,学生很快体会到识类辩情的好处。拿到一首诗歌,先定位它的类别,情感的把握度高了,加上对诗歌技巧手法的掌握,诗歌的得分就上去了。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第7篇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是: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内容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从往年高考该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诗歌鉴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一个考点。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温州市“三类”普通高中。学生底子薄,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歌或仅限于对诗歌的一知半解。学习主动性差,不愿意去深入探究题目,答题没有思路,盲目作答。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解题能力,成为摆在我们这一类学校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堂实践

我任教两个班级,在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一课题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一的基本教学步骤:

1. 课前准备。

给学生印发有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一些常识。

2. 考题回顾。

出示幻灯回顾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的题目。2011浙江卷第22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2010浙江卷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2009浙江卷第23题: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 我总结该考点的基本情况,点明基本的提问方式。

3. 真题回放。

出示幻灯展示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王安石的《定林》及第22题的题目,首先以我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去引领课堂,然后幻灯出示第22题的参考答应,进而由对答案的分析为学生总结出回答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

4. 真题演练。

以2009年浙江高考卷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第23题和2011年瑞安中学期末卷叶燮《客发笤溪》第21题为课堂教学效果反馈题,让学生在课堂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我出示答案,让学生校对答案。布置作业,课堂结束。

教学方式二的基本教学步骤:

1.2与方式一相差无几。

3.真题回放。出示幻灯展示201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王安石的《定林》及第22题的题目,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行答题,同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现场展示其答案。接着让学生给黑板上的答案打分并说出赋分的理由。然后幻灯出示第22题的参考答应以及赋分情况,让学生结合赋分情况试着去总结答题的基本思路。最后我稍加引导,由学生自行去提炼回答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

4.真题演练。与教学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答完题目后,我增加了一个同桌相互评分的环节,并选择两份答题相对规范赋分相对客观的答案当堂进行宣读和点评。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三、课堂总结

1. 相同之处:

(1) 教学目标相同。都把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作为本课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切入点小,课堂针对性强。 (2) 教学重点相同。都把回答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堂的分析明确了诗歌表达技巧类的题目的答题基本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 (3) 教学难点相同。懂得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试题的赋分方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若能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 (4) 教学环节相同。两种教学方式都围绕着“课前准备、考题回顾、真题回放、真题演练”这一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思路清晰。

2. 不同之处:

(1) 课堂的主体不同。教学方式一重在老师的讲解,作为老师的我是课堂的绝对主体,我的任务是不断地给予,学生的任务是充分地接受。与教学方式一相比较而言,答题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试题的参考答案自行去概括,而身为老师的我只是略加点拨,规范表述而已。 (2) 教学效果迥异。教学方式一的教学,对学生真正能理解多少,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难点在哪里,我知之甚少。而教学方式二由于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并且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的解题答案,同时通过对其他学生的课堂巡视,我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学的针对性就比较强,知道了学生答题的误区主要在哪些方面。

四、教学反思

1. 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本,是有诗歌鉴赏复习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关注学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实践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就要以学情为基础,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答题能力是教学的起点,只有通过了解学生已有的能力去确定复习的目标,才能使高三的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

2. 从考纲出发,了解考情,是有诗歌鉴赏复习有效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第8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意象,诗眼,题材,想象

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

1. 教学观念保守。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仅仅将诗歌鉴赏定位在学生识记、能翻译、了解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至于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却被严重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导致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不高。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往往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诗歌本身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诗歌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难能可贵的想象力。

二、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

1.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整体认知

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可见,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感情是诗的本体生成与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诗的生命。诗的美,实际上就是一种诗情的美。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它往往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

2.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是蕴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一首诗歌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诗歌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有些诗歌,作者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事物去含蓄的表达。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今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的“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那么就不难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想感情了。

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歌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而言之就是不能称之为诗歌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了一首诗歌的主要意象就等于获得了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一把金钥匙。

3. 指导学生分析题材,体味诗意

根据诗歌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不同类别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有着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如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山水田园的风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或者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等等感情。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隐居山水的情怀。

关于其他题材的诗歌不再一一说明,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题材,深入体味并结合诗句的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得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4. 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加深体会

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且会千差万别。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歌形成整齐划一的鉴赏结果,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合理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指导学生自主研习,发展能力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他们能借助一定的工具完成对古诗词的初步理解,且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及其蕴含在其中的价值。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习能力,对实现高效率教学和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研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推荐符合其认知水平的优秀古诗词,使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这样一个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了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样习得的能力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终生难忘,也更“货真价实”;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将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的几点尝试 第9篇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方面, 一是精心挑选并出好题目。根据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真题和名校的模拟题中精心挑选40道题,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感情各10道, 制成四张试卷, 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二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选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分组时, 各小组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 使各小组学习水平相当, 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学生方面, 一是早自习时间读一篇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在开学初, 建议学生买一本诗歌鉴赏类的书籍, 并制定好计划, 每天早上朗读一首诗歌的鉴赏性文字。学生通过朗读, 可以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 还可为写作储备素材, 恰当地引用诗歌可以增添文采。二是对课本进行梳理、归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能清楚看到, 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的考卷为例: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答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 来自于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化用而来, 请比较两者的异同?题目中提到的《虞美人》一词也是课本上的;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也出现了多达12处的这类题目。可以说,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因此, 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诗歌, 对诗歌进行分类整理是做到了回归教材, 以本为本。

二、课上———精心组织实施

在课堂上, 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 安排一位学生上讲台来讲解早上所读的诗歌鉴赏内容, 要特别强调不能照搬书本,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诗歌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教师进行简要的点评, 以鼓励为主。通过讲解, 学生对所讲诗歌会产生比较深刻的理解, 同时其他学生也有了一些积累。再加上教师的表扬, 还可激励后面的学生讲得更好, 这其实也可促使每个学生去认真思考自己所讲诗歌, 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二阶段, 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从第一张试卷 (诗歌的形象) 开始, 依次类推, 一直到完成这四张试卷。先把各小题分配到各小组, 一个小组一道题, 重点讨论诗歌的主要意思和解题思路, 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来讲解。分配好任务后, 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大约十分钟后, 按小组顺序来讲解。这时教师再明确小组代表讲解的流程:一是带领全班同学把所讲诗歌朗读两遍;二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 把诗歌的大意将出来, 侧重自己的理解;三是分析题目, 把审题的过程讲出来, 同时注意答题规范。一堂课结束后, 对由其他小组成员评出本次讲课的“最佳小老师”予以表扬, 营造出各小组争先恐后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在听了其他同学的分析讲解后, 慢慢地就有了兴趣。同时从学生的视角来讲怎样审题、答题, 注意答题的要点、规范性等, 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 尤其是讲得特别精彩的小组, 经常引起阵阵掌声。当然, 教师也能从中收获良多,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实际状况, 以便改进教学, 做到教学相长, 师生共同提高。

三、课后———努力学以致用

每节课后教师布置两道课后作业, 一是任选两篇诗歌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赏析性文字, 要求写出诗歌的大意, 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等。二是各小组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块内容 (形象、语言、技巧、感情) 各命制一道试题, 形式与高考试题一样, 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安排时间来展示、练习。写赏析性文字, 是练笔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来命题, 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考点, 领会命题人的意图, 培养审题、解题能力, 学以致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命制好一道题目, 必须要清楚题目考查的目的, 做题的方法, 解题的思路, 可以说, 让学生命制好一道题目的效果远远胜过解答一道题。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 课堂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笔者所在学校每次月考都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 每次阅卷后, 学校都会统计出各班语文各小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表, 这样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每道题做题情况。通过比较, 笔者发现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学生做得相对其他班级来说更好。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第10篇

1. 诗、词、曲都有涉及。其中以诗、词为主,曲占很少比例,只有重庆卷考的是曲。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主观题占很大比例。只有上海卷和北京卷采用了主客搭配的命题形式,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

2. 选材一般为“顶级诗人”的非代表性作品和非“顶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涉及的“大家”只有杜甫、杜牧、白居易、秦观、辛弃疾、孔尚任等。命题者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3. 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因为形象、语言是表层的东西,是对语言、形象的分析,最终要归结到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方面来。

4. 从考查方式上看,比较阅读在减少。如2007年有5个省市的高考试题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2008年北京、湖北、湖南、广东等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2009年,比较鉴赏只有湖南卷,且鉴赏的设题难度也在降低。

5. 分省命题后,2008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各省的风格逐渐显现,地域特色比较突出。有的是选材上体现地域特色,如内容或作家与本地区有关系;有的是在题型风格上体现本省风格。但2009年,这一特色又消失了,减少了押题猜题的可能性。

6. 诗歌鉴赏考试趋势:“门槛”越来越低,鉴赏的难度正变得越来越小。但对关键词语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考查依然是命题的重点,将会与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依然会是重中之重,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题依然独领风骚。

二、复习对策

1. 明确考点。心中要明晰诗歌鉴赏的考点。

(1)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中的“炼字”、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法功能、结构章法等。

(4)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由于年代久远或是诗歌本身的较为含蓄的特点,因此一般学生在拿到诗歌后不大懂,因而在这一阶段里,读懂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了解了各类诗歌的内在规律,学生的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

读懂的方法:“五读俱全”: (1) 题目入手; (2) 了解作者; (3) 细看注释(暗示背景); (4) 审读题干(选项和题解); (5) 把握内容(结构和重点词语)。

主要步骤:推敲题、注,明确主旨。

(1)注意富含着诸多信息的标题。例如,2009年全国卷2《军城早秋》一诗,可以通过诗题“军城早秋”来辨别诗的内容;诗题中隐含着作品的情感主旨和内容。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时间是“早秋”,地点是在“军城”,表达的内容肯定与“战争”有关联。因此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把握注释和题解中的隐含信息。注释是出题人的暗示,是对诗歌的关键字词、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介绍背景,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诗题有时要对诗歌的内容和写法进行说明,这是命题者降低难度的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注释和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言外之意。如2009年全国卷Ⅱ中有:[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通过“注”,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镇守边疆的将领,并且是一位打了胜仗的将领,要表达的情感必然是斗志昂扬,有全歼敌军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3. 储蓄“行话”。

做好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从诗歌的分类、诗歌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歌中常用的典故方面进行积累。

例如,让学生储备:比喻、借代、用典、拟人等8种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必要的写作方法,例如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议论、抒情(抒情方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衬托、抑扬、渲染、象征、对照、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

而后让这些方法与古代诗歌的内容相对应。例如,在阐述景、物、人的关系时,一般的术语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感物伤怀,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在阐述诗歌内容涉及古今关系时,一般的术语是:借古伤今,借古讽今,伤古怀己等。在阐述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时,一般的术语是: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恬淡、雄阔、空灵、风趣、平淡、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在阐述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层次时,一般的术语是:开门见山、层层拓展、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欲扬先抑、前呼后应等。表述诗歌语言特色时,一般的术语是清新、质朴、绮丽、简练、形象、生动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了什么表达作用。表达技巧就是在诗歌创作时所运用的技巧。它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所以学生容易混淆,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二是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烘托、衬托、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双关等)。

4. 规范答题。

分析常见的诗歌鉴赏模式,从而掌握解答方法与步骤。总体上,从形象入手,找出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感情。就是在学生阅读与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做指导,指导学生了解古诗鉴赏的主要题型和解题技巧主要有两种做法:

(1)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1) 知概念; (2) 解内容; (3) 明意象; (4) 抓关键(动词和形容词); (5) 辨主旨(思想情感); (6) 熟步骤。

(2)给样子,学会说“行话”。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傅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起示范作用,而后再引导学生做同一类型的诗歌,让学生自己领悟,即俗话说的“修行在个人”了。

总的说来,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思路———要会说三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事物),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技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回答方法:先写出用的方法,再具体介绍。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

总结要点出: (1)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2)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的思想、感情; (3) 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具体步骤:看题目和作者;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面的修饰语,后面的形容词),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作总体思考。

(3)给规律,让学生学会五种解题模式。

形象类: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 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 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炼字类: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语言风格类: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技巧类: (1) 明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摘要:本文对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进行了一个大致评价, 并对2010届高三诗歌鉴赏的复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题,评价,共同点,复习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2009年各地19套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诗歌比较鉴赏题型专题复习攻略 第11篇

【技法点拨】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旬“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来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彩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表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昊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土。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氏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对比问题:(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了诗、词、曲三种体裁同时比较赏析的设题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什么是意象?象即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我们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人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伤离别的情怀。这三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燕子+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这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第(2)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的鉴赏能力。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不能用大而空的语言来回答,如“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等,因为任何一首诗都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认真研读诗歌。结合平时掌握的一些表述语言特色的用语,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去答题,选择自己认为最为突出的那一点进行鉴赏就行了。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答要领: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士: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重在考查不同诗人对同一描写景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我们知道,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同一问题,在不同作者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吕本中笔下的“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恰似闲庭信步,体现出了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范成大的笔下的“木芙蓉”则不同,木芙蓉虽内心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美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答要领:1 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2 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3 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例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八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0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①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雷奔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不同诗歌相同用词和描写对象仿例比较鉴赏

例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对比问题: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题干中交代了两位诗人写诗的背景,并明示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不同的。笫一道题对两诗中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望”进行鉴赏,例子就李诗中的“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要求考生仿照示例,鉴赏柳诗中“望”字的位置、写法、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柳诗写的如能身化千亿,则散向峰头望故乡,是虚写。用在结尾,其作用是收束全篇。“望故乡”三字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再结合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写给京华亲故的,“化身千亿~望故乡”的描写中,又表达了对京华亲故援手帮助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二道题就两诗中都写到的“山”进行鉴赏。示例中对李诗中的“青山留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鉴赏:一是含义,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表达情感。要求对柳诗中的“尖山似剑”也从这三个方面鉴赏。尖山割愁肠,表明诗人思家念国的愁肠如剑割般痛楚,表现手法上是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抒发自己被贬后的万千愁绪。

参考答案:(1)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敌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以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写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答题要领:1读清题干,认准鉴赏点;2读懂示例,分析示例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赏析,归纳出要点。3理解分析要求鉴赏的诗句,对照示例,逐

一落实各个要点。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客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楱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对比问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呜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予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对比问题:(1)这两酋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3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国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闭门万事非,同采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对比问题:(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眷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对比问题:(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隶,点点杨花八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手落灯花。

对比问题:(1)“闲坐小窗”和“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2)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析。

7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请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①嗾,“教唆”的意思。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徐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未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缸他枫叶白人头。

对比问题:(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旬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重赠乐天

元稹

体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

自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__________________,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

10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蓣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挑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熙,犹恐相逢是梦中。

对比问题:(1)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

【考考答案】

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对“绿窗犹唱”花落”“莺无

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3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

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4(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5(1)喜悦、赞美;贬斥、嘲讽。(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6(1)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约客”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2)这两首诗表达技巧上的相同点有:①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补静。《暮》诗中慢行的麻雀、轻飘的杨花为闲坐静读作铺垫和映衬。《约客》中青草池塘的声声蛙鸣和闲敲棋子的声音更衬托了夜半时分的宁静,反衬出内心的焦虑之情。②以细节描写表情达意。《暮》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特写,很能表现一种闲适自在的情趣;《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动作细节渲染了诗人雨夜等侯客人的焦躁,含蓄而有韵味。③对仗修辞手法。

7(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手法: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分析: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

徐诗:手法: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分析: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

8(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9(1)两人聚少离多

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

(2)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悲愤难抑的心情。

10(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蒴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下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及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第12篇

例如, 白居易的《夜筝》这首诗出自我们的一次模拟考试卷中, 问题是这样设置的:简析两个“自”字的妙处。答案应是表现弹筝女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把演奏者灵感到来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而学生答题时绝大多数都将弹筝女误认为是作者自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很多古诗歌都是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的, 学生只是按照惯性思维去做, 却忽略了诗中提示性词语“紫袖”。首先从“紫袖”推断演奏者一定是女性, 但学生还会认为装饰华美的衣服不限于女性, 依据是屈原作品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这些都是以比喻性的手法来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由此可见衣饰不是判别性别的唯一依据, 而且这种香草美人的写法自屈原开创之后无承继者, 尤其是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而不能作为辨识人物性别的依据。况且在古代服饰本身就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平民只能穿布衣, 而朝中一品大员着红色或紫色, 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现在当我们说某人大红大紫时即取其富贵发达之意。白居易被贬着青色, “江州司马青衫湿”, 从作者的生平经历看他并没有跻身显赫之列, 由此可以断定不是作者自己。

由此可见准确解读诗歌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服饰文化, 课外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因为文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更是精要地记录了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要通过诗歌准确了解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 就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要有大视野, 课外阅读尽可能范围要广一些, 才可能应对诗歌中出现的生活常识。同时更应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题意识。诗中的“暗低容”可以理解为惆怅的、哀怨的, 也可以是灵感到来时沉浸在美妙乐曲中的一种精神状态。要准确解读只有把握全诗, 结合试题指向灵活运用对应的方法,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 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 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在有些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 有整体与局部之别, 虽然有的局部感情与全篇一致, 但有的也不尽相同, 要正确认识整体感情与局部感情的关系, 应本着“词不离句、词不离联、句不离联、句不离篇”的原则, 由局部到整体方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此以《冬夜闲居》为例来说明:“忽忽寒光早, 闲居水上村。病疏当世事, 贫负故人恩。黄叶深樵径, 荒烟淡荜门。凭谁论出处, 短褐信乾坤”。中间两联是写所居环境的萧瑟, 诗人境况的不如意, 很多学生据此就得出诗人是在感叹自己人生的不得志, 这种解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限于这两联而没有整体意识, 理解自然是错误的。如果结合题目和尾联整体来看, 诗人要表达的是安贫乐道的情怀, 因为题目中的“闲”即为闲适之意, 而尾联中的“信”可理解为随意地、自由自在地。从这些隐含的信息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学生做题时只关注局部, 就事论事, 是导致误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诗歌训练中, 强化学生要有整体意识, 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同类型的题, 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同步让学生做王维的《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菜菱归。”设置的问题是: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学生很快就能从“嫩竹”“新粉”“红莲”“采菱归”这些可爱的景物及人们满载而归的场景中, 得出表达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感情, 就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 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 从而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另外, 要以点带面, 以对课本的复习带动面的铺开。我们常说考题在课外, 但知识点立足于课本, 因而对课本上诗词的复习梳理也很必要。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说明, 复习要重点落实虚实结合的手法, 上下两片由实到虚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有下片的虚写效果会如何, 从这些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 就会领悟虚实结合, 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 又显得含蓄蕴藉, 意味无穷, 而与此相关的表现手法课本中还有《陌上桑》, 其中对秦罗敷的出场堪称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头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将这两篇从表现手法上加以归类, 让学生再次体味实与虚的区别及二者结合的好处, 然后以相关的练习来巩固这个知识点。《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让学生分析诗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就易如反掌了。再以咏史怀古诗来说明复习方略, 这也是诗歌中的一大类, 复习这块时不应盲目大量做题, 而应立足于课本, 回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总结梳理就会发现这类诗表达的感情常见的就是怀人伤己、怀人伤今、理性反思这几类,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再去做此类型的题才会更有针对性。诗歌创作讲究含蓄, 讲究意蕴, 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 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 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 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典型的例证是《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对于诗中“春愁”的具体含义, 学生都能答出惜春、伤春之情, 不过还包含对现实的隐忧, 这点学生有疑惑, 对现实的隐忧从何而来, 在此应启示学生从“落花”的角度去思考, 因为“落花”有繁盛必然就有凋零, 这是自然规律, 那么由此引申社会人生也是如此。针对诗歌本身的特点, 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下一篇:实施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