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2024-07-29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第1篇

突出人文性但不可以忽略工具性

在语文课堂上, 过去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课堂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 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 有不少老师认为,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 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 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 几乎没有提及,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 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 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 没有了必要的训练, 缺少了必要的积累, 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 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 不会写, 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 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好, 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因此,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决不能以削弱学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鐐培�养。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鄷G人�文性的同时, 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罆曲G”。�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罊学G�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 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 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 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 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第2篇

10月14日在浯溪三中举行了“国培计划“祁阳县初中语文乡村教师工作坊C546项目第二次线下培训,这次培训的重点是作文教学。此次培训听了吴春来《在情景中细描人物》作文示范课及作文讲座《作文教学的五五法则》,受益匪浅。教师要解决学生的厌烦写作的心理,首先要从自己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老师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也许教师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71-01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经验反思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果记录下来,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将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分类,好的可在下次教学的时候进行运用,存在不足之处的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蹒跚地爬过月台给“我”买桔子,“我”却感动的流泪。如果没有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交待清楚,学生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写的如此感人。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堂点拨就要力求点拨出语文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深入审美阅读的轨道,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语文味道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及时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记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减,及时复习回顾课堂教学,反馈知识点。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写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指及时记下学生独到的思路和见解;或者记下学生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

三、见解反思

老师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学生对老师所有价值的疑问及产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在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大多是喜欢文中的小孩:在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他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两个骗子。”我大吃一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两个骗子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这个学生回答:“我认为骗子只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课堂效果很好。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学,学生独立性,正确利用

一、德育教学缺位

语文作为母语, 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 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都离不开它, 它包含了我们的整个人生发展, 在我们发展的历程中, 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对我们教育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 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 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新时代教学方式要求多样化, 但是教学根本上不能丢下德育教学。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更加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而事实上呢, 德育教学是严重缺位的, 那个对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 例如:很多对语文不敢兴趣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 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 不想做就不做。他们就是把语文当作是一种任务在学习, 没有认识到语文对于他们整个成长的重要性, 这是语文教学最为失误的地方。

二、教学主体缺位

在现代的教学中,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作出了严格的求, 教师正努力的将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授课者, 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指引一个方向或者是传授写具体可行的方法。他们正在努力的要求自己把课堂归还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清楚的认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而学生是否也相应的发展着呢?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 很多学生对学习抱有应付性心态。还有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 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 但也只是应付,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反正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试想一下, 与传统的教学角色相比, 教学主体的易位带来的是学生对教学认识的错误认识, 这值得深思, 到底在教学的实践中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缺乏独立性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 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和学生都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 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 认识也不很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 一堂课下来,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收效甚微。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实质上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另外一方面, 教师没有认识到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对于问题都没有形成特定的, 独有的看法, 他们都没有看问题的视角。最终说来, 是教师和学生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没有正确利用多媒体

如今的“示范课”、“优质课”似乎都添了一道亮丽的标签——“多媒体”。似乎只有使用了多媒体, 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得当,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 不管有无实用价值, 不管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都要保证多媒体的成功亮相, 却不去关注它的使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投入与收效是否成正比。也就是说, 教学方式的盲目追求没有和现实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我们中学的教师大多对多媒体都不太熟悉, 因而课件制作耗时很长, 别人很快就完成的教学课件他们比之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一节公开课, 需要花一、两个月去准备课件, 多媒体的喧宾夺主可见一斑。而且有时运用多媒体只是增强了语文课的可视性, 课例反映的也不是平时的教学情况, 缺少推广的价值。因而,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不适合它的教学环境下成本高, 利用效率低等弊端已是不争的事实。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第5篇

黄土岭二中—田雨桐

我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五年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

“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初中语文教学科研反思 第7篇

一、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 获得信息

工作以来, 我也一直在上下求索, 直到上了一次公开课之后才发现:适合自己学生的最佳教法, 就在所教的学生当中。记得我那次赛课活动, 之前在本班试讲了一次, 课堂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仿写。

“知识就是”, 仿创一则, 教师点评。课后, 班上一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老师, 我觉得你今天的课上有一个地方让人不太舒服。邓平在回答“知识就是金钱”时, 你笑着说他缺钱用, 其他同学哄笑, 邓平脸都红了。在日记上, 我只写了“建议不错”四个字, 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在上公开课那天, 同样的问题, 有同学说“知识就是营养”, 我随口点评到:“看来这位同学缺乏营养”。又是一阵哄笑。课后教研组的老师给我指出这处失误, 并提出了建议, 内容大致与那位同学的相同。这令我幡然醒悟:我为什么不接受学生诚挚的建议, 让课堂少留一点遗憾, 少给纯真的心灵一次伤害呢?

二、自主、合作进行教育科研, 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致力于对语文活动课的思考和实验, 试图实现语文教学活动化,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经过实践, 我摸索出课前语文活动课、课内自主性语文活动课和课内外衔接式语文活动课等三种活动课型。

1、课前语文活动课。

这种课型就是在每节课前3-5分钟内实施, 着重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予以专项训练。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 轮流派一人担任主持人, 2-3人发言, 其余同学听后举手评议, 以期实现“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见新课标) 。我们班对说话的要求是: (1) 敢说, 包括讲普通话, 仪表自然, 声音响亮, 语速适当; (2) 能说, 包括面对不同对象, 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内容完整; (3) 会说, 包括中心突出, 语言得体, 表情丰富, 有感染力。

三个层面, 三个梯度,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听话”者要求专注地倾听, 抓中心和要点, “评议”者要求声音响亮, 有针对性,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训练内容, 力求丰富、多样, 如复述课文精彩片段, 背诵名言警句并点评其中一则, 给话题即兴演讲、简短课本剧表演等。开始时, 好些同学不敢说或说不好, 脸红、语无伦次、背台词、两眼望着窗外、低着头说话等预料之中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 上述现象就逐渐消失。常言说:“功夫在课外。”这种课型以比较少的课内时间, 拉动学生课外自主地、合作性地去查阅、材料, 去酝酿准备。

2、课内自主性语文活动课。

这种课型是把整堂课作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施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这从根本上有别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满堂灌”, 也不同于“满堂问”。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 我就把它作为课内自主性活动课来上的。上课开始时视频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借助声、光、色彩、图像的动态效果, 让教室里弥漫着春的气息, 然后自然地导入《春》的学习。接着给学生提供了“读春”、“赏春”、“画春”、“悟春”四个活动平台。“读春”, 即让学生听朗读录音, 感受“春天”的脚步和体验春天的生命内涵。听毕, 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交流:A、你听见了什么?B、你看见了什么?C、你嗅到了什么?D、春天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赏春”这一活动环节, 主要是学生观赏幻灯片“牧童”、“迎春图”, 用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语言予以描绘。“画春”则是让学生驰骋想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颜料和画笔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春天图。在“悟春”这一环节, 是要同学们懂得珍惜人生之春, 立志成才。这堂公开课, 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它激励我不断向前。

3、课内外衔接式活动课。

其主要特点是:立足课堂, 放飞思想, 使课内与课外互动互补, 滚动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课内外活动对接呢?这要从初三复习说起, 当时我一直在琢磨如何上复习课, 传统的做法是一篇一篇地复习课文, 机械地进行。一天中午,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节目主持人正在采访世界高空王子阿迪力和他的妻子, 阿迪力为了挑战吉尼斯纪录, 将在一条长400米、离地35米高的钢丝上行走22天, 丈夫拿着平衡杆在四五级风中走钢丝, 而妻子只能在地面用目光与他交流, 在风中等待他的平安回来。此情此景, 我突然觉得阿迪力的妻子与《诗经》里《君子于役》中企盼远征服役丈夫的妻子是如此的相通。这种永恒的夫妻情怎样让初三学生明白呢?于是, 我开始思考:《木兰诗》里的木兰替父从军不正是父女情的典范吗?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这些文章中不也汩汩流淌着“亲情”吗?而“亲情”正是滋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血液, 正是中华悠久文化的根。这一发现令我欣喜!我把搜索的视野继续扩大:流行歌曲里也流淌着“亲情”,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里不也蓄满了亲情吗?于是, 一堂课内外衔接式活动课便形成了。2011年4月学校优质课赛课上的公开课雏形, 就这样敲定了。这堂课由导入、中国文学中的亲情之旅、亲情大行动、小结等四个环节构成。其中亲情大行动有四个活动内容: (1) 让学生推荐有关亲情的文章或书籍; (2) 欣赏歌曲《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片断; (3) 列举春节期间体现亲情的实例;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回答:亲情是什么? (4) 请以“假如没有亲情”为话题, 写一段话并当场展示。这堂课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

“亲情之旅”并未结束。课后, 我要求学生以“亲情文化探究”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并写出相应的作文, 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为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树立大教学科研思想, 改革教学方法与途径, 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合作,科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第8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 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转变了, 知道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 但实际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代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多讲多抄, 让学生记下所学内容课后理解巩固。在我校进行的随堂推门听课中我发现这种教师的比例非常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从实际调研来看, 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来看, 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理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 校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都急需转变, 应尽快探究并建立适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案, 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改变语文学习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教师修养,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 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 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 他在课堂内外, 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 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大胆探索, 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做好导演, 把学生培养成好演员

习惯一般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形成的行为方式。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出, 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 但学生普遍缺少预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依赖听教师讲, 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 自然成性格, 性格成命运, 我们要加强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阅读习惯, 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 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是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活动,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在校阅读学习的主要场所, 阅读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认真, 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而是看学生有无阅读的兴趣, 看学生是否体验到了阅读学习的快乐, 这才是检验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心智, 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浅谈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 第9篇

一、教师反思教

1.反思教学定位

新课程改革以来, 研究课往往侧重教学定位。我认为教师在实施教学前, 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教学《喂———出来》时, 我根据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 分析有关主题的问题, 即应该从环保还是从人性真善美的角度去立意, 从而明确教学的立足点。

2.反思动态生成

师生的交流,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在教学《童趣》时, 一个学生把“夏蚊成雷”解释为“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另一个学生说:“不能说是叫声, 应该是蚊子飞时翅膀的摩擦声。”这是教学中我没有想到的。对于这类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师如果不做反思总结, 没有应变教学的预期行为, 就无法完善教学过程。

3.反思教学设计

实际的教学进程和效果与教学设计往往会出现不相统一的现象。在教学《理想》时, 分析了“理想”的意义, 补充了丰富的材料, 学生仍是云里雾里。我反思后, 发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只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于是, 我及时作了调整, 降低难度, 突出“基础性”, 从而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4.反思教学效果

即反思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情感行为是否产生预期的变化。教学《背影》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分析父亲对“我”关爱的集中体现———买橘,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父亲的几句话, “我”的几次落泪。我按照这些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 但学生并没有被文中的父子深情所感动。课后, 我对教学环节重新做了处理, 在另一个教学班实现了预期效果。

5.反思教学资源

教学《化石吟》时, 我利用一些教学资源, 花费了两天的功夫制作了八张幻灯片,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景下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理解。教学后的某一天, 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个有关化石的专题节目, 认为能够更好地说明教学的意图, 于是产生了将其加以运用的想法。这一课的反思, 促使我拓展了教学资源的领域。

二、学生反思学

1.反思学习目标

学生首先要明白学习语文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的意义, 从而树立远大的目标,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 在学习每一课时应明确要达到的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最后, 还要弄清学习本节课自己还存在哪些困难, 以做好学习这节课的思想准备。

2.反思学习习惯

一位哲人说:“开始是我们创造习惯, 后来是习惯制造我们。”可见, 习惯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反思要落到实处, 要在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方面下工夫。

如让学生反思每天的预习、复习做得怎么样。一开始, 只有部分女生能比较细致地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此, 不可操之过急。因为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 必然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而一旦养成了, 好的学习习惯将终身受益。

3.反思学习态度

“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等谚语无不说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通过学习行为的反思而发现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不认真学习不仅没有收获, 而且学习的过程反而非常累, 与其这样, 不如一开始就认真学习。端正态度, 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4.反思学习方法

学习成果的优劣, 除了智商、学习态度等因素外, 学习方法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为通过考试而采取的学习方式有两类:一种通过记忆或寻找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来学习, 另一种通过理解学习内容的含义或探求其现实意义来学习。在语文学习中, 要引导学生结合考试结果反思、对比两种方式, 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方法。

5.反思学习结果

每一次测验或考试结束后, 学生不能仅看看分数就置之不理。不论考得好与坏, 都应仔细寻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彻底弄懂。最好从考试的准备、考试时的心理状态、考试结果入手, 分析考试的得与失,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长期坚持, 不仅学得扎实, 也锻炼了心理素质。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第10篇

在设计教案时,按照我们学校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如下板块:预学———走进作者,导学———过年习俗,悟学———作家真情,悟学———妙语连珠,悟学———学有所获。在“走进作者”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并教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要把作者所有的知识都抄下来,这也不现实,要从姓名、地点、时间、评价、作品这五个方面入手。在“过年习俗”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应该掌握作者写了十个过年习俗。在“作家真情”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寄托的情感。在“妙语连珠”这一板块是希望学生在用“妙语”赏析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能用“妙语”描绘出在他们本命年里最难忘的一个画面。“学有所获”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在上课前我还有点沾沾自喜,觉得教学设计层次很清晰,每一个板块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一、预学初悟是前提,“点火”欲速则不达

设想很好,结果很糟。在学生说民俗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每人只允许写一个,而且不允许和别人写的一样,写好之后和我展示的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比出不同,意在比出顺序不同。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他们对课文不是很熟悉,连京郊运河那儿的十个过年习俗都概括不出来,怎么可能让他们领悟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习俗的呢?而我当时只顾着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追求着所谓的课堂结构完整,我按时间顺序写出来过年习俗。条理清楚,并略带不满地把十个习俗全部讲了出来,没有给学生回归文本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几乎都忘了教会学生概括文意是学习一篇课文最基本的能力。悟学基于学生充分预习,悟学基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悟学基于教学不赶进度。教师即使精心地准备教案,如果脱离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悟学也只能变成水中花、镜中月了。

二、导学促悟靠慧眼,思维碰撞“焰”自燃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那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思维碰撞而产生的创造性的智慧火花,这才是一堂语文课的亮点所在。在教《本命年的回想》时,很多资料显示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握作者这一情感,学生也能很快说出这些情感,我在备课时搜集到以下资料:

1988年,刘绍棠因中风左瘫,左手、左腿完全残废,眼睛也成边盲。1988年8月初,刘绍棠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所幸大脑和写字的右手并未受损。大病之后,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他又开始顽强地写作。这位年已60老弱病残俱全的作家,戏称自己是尚能使用的“半导体”。他以“记得了自己的年龄,要赶快做”为警钟,继续以劝善(教育作用)为天职。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刘绍棠的妻子曾彩美评价刘绍棠时激动地说:“在我的心目中,刘绍棠是伟大的、超凡的。大运河的乡土乡亲养育了绍棠,绍棠没有忘本,用一生的心血创作了大运河乡土文学,奉献给大运河。他被称为大运河之子。他说过:‘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

我把这段文字以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有人说从这段文字中有了自己新的领悟,他们感悟到:刘绍棠对生活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留恋美好的生活;他怀念小时候的生活。当学生说出这些答案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归纳总结:对幼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纯朴的民风民俗的眷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回归自然,追求和谐。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学习应具备的能力中有这样两项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我们要看到语文阅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

三、悟学入境需拓展,生活熔炉“炼”语文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向学生提问:今年也是你们大多数人的本命年,在今年什么事情让你们印象最深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去园博园烧烤。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这件事情让你们最难忘?

有人说:“在准备食材的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有负责买荤菜的、有负责买蔬菜的,有负责买甜品的,有负责买餐巾纸、围裙、桌布……,我们并没有计较谁用钱多谁用钱少,大家开心就好。”

有人说:“在烧烤的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有“高手”负责烧烤,有专门负责传递食材的,有专门给烧烤师擦汗的,有专门负责给食材刷调料的,真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有人说:“在分享美食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抢着吃,而是等烧烤完毕大家坐下一起吃,有烧焦的大家又舍不得丢掉,男生们就抢着吃,把好的留给女生。”

有人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加热爱这个班级,因为大家团结、热情、勤劳。”

大家都很踊跃地举手回答。这时候我真正体会到,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多制造一些美丽的约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让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当学生说完之后,我说:“今年其实也是我的本命年,让我难忘的是在2014年迎来了你们这群可爱、善良、体贴的孩子。在前往南通园博园的路上,你们互相谦让,把座位让给其他同学;在烧烤活动中,你们做事井然有序;在分享美食时,把最好的留给我,这些事情我将终生难忘。”

马丁·布伯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的心灵。说话的双方应该坦诚、敞开心扉,说者和听者双方是平等的,并且对话双方不仅是说话,更是一种倾听。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学生们在这种情境下就乐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们一个舞台,他们就可以秀出最美的自己;给学生们一片天空,他们就可以展翅翱翔。

摘要:“悟学”课堂,即“学”为主体,学致“悟”境的课堂。“悟学”就要告别灌输,去点燃“学”的火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练“悟”功,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要练“点”功。预学初悟是前提,“点火”欲速则不达;导学促悟靠慧眼,思维碰撞“焰”自燃;悟学入境需拓展,生活熔炉“炼”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人文性;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6-0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反思。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

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如何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12篇

一、气氛活跃而扎实不足

自新课改以来,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挖空心思、花样百出, 穿插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 气氛是活跃了,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听课者也倍感轻松。但静心一想, 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 提出了几个疑问? 思考了几个问题? 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 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 便又觉得这堂课活泼有余, 扎实不足, 学生未能潜心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语文课堂的基础应该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严华银呼唤“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 让学生“静静地读书, 静静地思索”。因此, 我们要从课堂学习的本质意义上入手, 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 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学到了什么, 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 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 我们应通过营造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也要让学生“静下来”, 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在教学中, 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如果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热热闹闹, 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但听不到琅琅书声, 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就迷失了。

二、过分强调个性而疏于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 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 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但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要充分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 消除学生 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 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2.要提供学 生合作学习的 机会和活动空间 , 设计好讨 论方案,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讨论。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设计出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围坐在老师的周围, 按照组号进行明确分工。每次讨论由学生主持、汇报、记录、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这种形式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 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3.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自我定位, 自我检查, 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 会“贪多嚼不烂”。魏书生有一次上课, 只让学生画了三四个词语, 先揣摩其意义用法, 后让学生造句, 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 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 却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 效果很好。

三、学生答问踊跃而思维肤浅

课堂上, 答问积极与否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经过训练, 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 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 老师的问题刚出口, 学生便急于表现自我, 小手齐刷刷高高举起, 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 学生也是这一表现。但听学生的回答, 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 举手如此迅速, 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见解怎么深刻? 接着看学生的表现, 当老师请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时, 更多的学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 有的噘起小嘴, 有的唉声叹气, 有的仍不甘地举着小手……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 又有几位同学是在认真倾听的呢? 本来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 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可缺少了倾听, 还是“交流”吗?

因此, 为了提高交流质量, 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 细心揣摩, 深入思考, 虚心接纳, 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四、急功近利“做课”而失去自我

有的老师平时上课时有颇多精彩之处, 可圈可点, 可当有人听课时, 却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为什么? 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有人听课时, 就不再是给学生上课, 而是在给听课的同行与领导上课了。什么时髦、什么流行就采取什么手段, 流行小组合作就让学生小组合作, 不管其实效如何;流行探究式学习, 就让学生置疑探究, 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流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就不惜制作出精美的课件, 至于它到底是发展了孩子的形象思维, 还是剥夺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没有人在乎。教者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 说到底, 就是在讲台上作“秀”, 并要学生配合自己把秀作好, 作美, 作自然。情境教学、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 这些值得倡导的语文教学方法, 如何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时间共同实践和探索。急功近利地进行克隆, 秀给听课者看, 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总之, 语文课堂改革贵在“改”, 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 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新课程如何深化语文课堂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

上一篇:反佛法性下一篇:驾驶员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