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收藏范文

2024-07-27

文献收藏范文(精选6篇)

文献收藏 第1篇

关键词:文献资源,收藏和利用,创新

收藏和利用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藏是手段,用是目的[1]。只有把收藏工作做好了,才能提供利用,才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只有提高藏书的利用率,才能发挥收藏文献资源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应正确处理好文献资源收藏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开展文献资源收藏和利用的创新研究,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利用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1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和利用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电子化等文献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步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传统图书馆封闭自守的办馆思想,重藏轻用的藏书观念,陈旧落后的技术装备等等,严重制约着网络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在文献资源收藏方面,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而忽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部份高校图书馆没能及时制定出图书馆长远的藏书发展计划,使得文献资源相对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矛盾日益加激,有限的购置经费无法收藏无限的的信息资源,更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文献信息的需求。社会生活物价不断上涨,但购置经费没能及时跟进增加,导致文献购置量、生均藏书量和生均文献拥有量随着在校生的激增而急剧下降。

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由于馆藏和管理方式陈旧,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存取分散无序,严重制约着文献资源的快速利用。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各高校图书馆仍是各自为政,文献资源重复购置,浪费现象严重;高校之间缺乏网上协作平台,各高校的文献资源缺乏资源共享渠道;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文献资源又得不到充分利用,藏与用的矛盾在大部份高校图书馆中均大量存在。

2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和利用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使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藏"和"用"理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

2.1 制定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

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实际就是图书馆长远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既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为合理安排购书经费提供科学的依据。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专业的设置、学科发展规划和科研重点研究方向等,制定符合自己本校发展要求的文献收藏规划,确定本校今后重点收藏文献的专业发展方向、收藏程度以及收藏载体的形式等等。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使图书馆明确了收藏什么,不收藏什么,哪些学科是重点收藏,哪些学科是一般收藏,使图书文献的收藏有章可循,从而避免了文献采集时主观随意性,把凭经验采购上升为科学采购,使文献采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在网络化时代,科学的馆藏发展政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应朝着馆际协作共享方向进行规划。

2.2 建立多元化、电子化的馆藏体系

图书馆藏书体系是每个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对象与任务,收集整理各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的知识记录,组织成为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配合、互相依赖,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结构体系[2]。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为多元化、电子化馆藏体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特网上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是传统图书馆根本无法提供的;随着电子资源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方向[3]。各种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由于信息量大、共享性好、检索快捷、使用方便,可供多用户同时使用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认可和使用,传统信息量不大的图书馆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广大师生的需求。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进行多元化、电子化组配,实现从传统文献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转变,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及网络资源来丰富馆藏,建立多元化、电子化的馆藏体系。

2.3 树立专业化的馆藏发展观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其主要对象是本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4],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必须服从于高校的基本任务和教学需要,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校是专家学者较为集中的场所,不同的高校均有各自不同专业的研究体系,因此,在文献资源的收藏方面,应重点突出本院校教学科研领域的文献,对本校重点专业、重点科研课题进行全面跟踪,及时为专业人员提供该领域的新科技和新成果文献情报资料,突出专业化藏书特点,强化专业化性能,保证满足专业化人员情报信息的要求,形成完善的专业藏书特色。树立专业化的馆藏发展观,就必须根据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方向,确定重点馆藏发展政策,对符合本校教学科研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要尽量收全,定期地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在本校相关专业中,对基础教学级文献以本馆收藏为主,对研究级文献上只收藏本校研究特色的文献,同时参与其它单位共建与共享。

2.4 开发网上资源,构建虚拟馆藏系统

随着全球信息资源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在构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过程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不再是传统纸质文献,供广大师生利用的文献也不再局限于本馆所拥有的现实资源,而包含了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因此,文献信息资源馆藏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空间,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5]。虚拟馆藏建设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把因特网上有用的信息资源经过开发整理,纳入图书馆的检索和管理平台,构成图书馆网上电子信息资源供广大师生员工使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是丰富的,但又是无序的,对于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应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科建设的特色,有侧重地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按照某一模式和方法,利用自己特有的信息采集、分类、编目等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对网上庞大的各类信息进行去粗取精,按学校学科的信息要求,通过分类、标引建立学科专业导引库、网上资源指南库及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方式,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动态查询服务。

2.5 组织构建馆际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其馆藏规模发展到多大,都不可能全面收藏各类文献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要。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都是有限的,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不同,因此各自的藏书也各有侧重。教学和研究人员,尤其是众多的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均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一些偏僻的文献资料有时在本校图书馆很难得到满足,需要及时得到其他馆的帮助和提供。鉴于此,高校图书馆组织构建馆际间的资源共享是网络化发展必然产物,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使各高校间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受益,还可以节约有限的经费,增加藏书种类,充分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信息化职能。

传统"各自为政"的藏书借书体系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同一地区的各个高校,其类型一般都不相同,馆藏各有所长,具有资源互补性。高校间以及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间构建馆际合作平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可以减少重复交叉采集,提高采集质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等[6],组织构建馆际资源共享平台,读者可以跨时空、跨地域、跨学校迅速利用各校的信息资源,使高校图书馆在成员馆之间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利,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图书馆群体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自动化共享。

参考文献

[1]龙世谱,杨帆.藏书建设:从传统到现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26-128.

[2]黄岚.高校图书馆藏书体系结构研究[J].贵图学刊,2007,(2):34-36.

[3]李彦萍.论馆藏资源建设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37-38

[4]常书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42.

[5]张艳红.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藏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47-48.

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 第2篇

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县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县志办)自1983年成立以来,不仅收藏本办编纂出版发行的《**县志》、《**县地名志》、《富州县志点注及资料辑录》和《**县普阳煤矿志》、《**一中五十年》、《**县外事志》、《**县国土资源志》、《**县交通志》、《**县扶贫志》、《**县林业志》、《**县政协志》等16部志书以及8部《**年鉴》,还收藏了《中国党史大事记年表》、《中国共产党60年大事简介》、《光辉的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旧志名家论选》、《云南省志》、《天文气候志》、《地质矿产志》、《城乡建设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百色市志》、《腾冲县志》、《玉溪县志》、《路南县志》等地方志文献461册。同时,收藏有中国地方志、云南史志、广西地方志、文山史志等杂志合订本58册。

二、存在问题

当前,县志办收藏的地方志文献虽然为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成为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但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落实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不善。一直以来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藏书管理比较混乱,连基本的藏书目录、借书登记簿都没有,造成资料遗失。经2008年底清理登记,资料不配套,残本较多,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已丢失。

2、藏量不足。除了省内地方志书较全外,其它相关文献资料较少,尤其是缺少志书以外的其他地方文献资料。近年来,基本没有添置新的地方文献,藏书量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志书的面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藏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管室不配套。多年来,文献管理室一直与其他办公室混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配套完善的馆室,这也是造成地方志文献大量流失的原因。同时,现有的书柜书架都是六、七十年代用木头制作的柜子,陈旧老化、高矮不

一、规格不合,不具备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等功能。

4、收藏意识不高。由于对地方志文献资料收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存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是第一轮修志购置,自九十年代以后就很少添置,就连本办编纂的第一部《**县志》、《**县地名志》、《**县地名图》和历年编发的《**县地方志通讯》都没有收藏,查阅较困难。2002年以来每年发行《**年鉴》以没有很好建档入柜,有的年份全部发完而没有留档,为资料查询留下了断档。

三、意见和建议

地方志文献资料收藏是一项利国利民而又长期艰巨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

1、提高收藏意识。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地方志文献收藏重要性的认识。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地方志文献收藏的重大意义。要把研究、开发和利用地方志文献工作提升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当作一个重要的、长期的任务来抓,真正使地方志资源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明确收藏范围。对于县级方志部门来说,地方志文献收藏应以本县地方文献资料和邻县的文献资料为主以及上级方志部门统一发行的地方志文献资料。同时,收集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其它文献资料,如年鉴、史料、地方名人著作、谱牒、方志理论、工具书等。另外,还要收藏所辖范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特别是口碑传承资料。

3、强化馆室建设。一是改善办公条件,做到专室、专库、专柜管理;二是制订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地方志文献资料进行管理,逐步减少手工的或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电子化、网络化。

4、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要建立统一的地方志文献征集管理制度,明确地方志文献藏书重点、范围、征集和管理办法,建立起以收藏本地区地方志文献为主,补充以各地地方志文献为辅的地方志文献资源库。二是资金保障。要多渠道的开辟资金的来源,保障地方志文献资源库建设所需的资金。要加大宣传,扩大地方志文献馆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方志文献馆建设的支持,力保地方志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信札文献:不经意中的好收藏 第3篇

匡时拍卖公司老总董国强有一种很强烈的民国文人情结,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出现一幅胡适手札,书写着胡适名句:“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因为太合董国强当时的心境,他便不顾一切地想要这件东西。结果,短短二十几个字,不到两平方尺,5万港元起拍,被董国强一路追杀,终于以122万港元举到手。

当时,所有的人都说买贵了,连董国强自己都说太贵,但得意之情也溢于言表。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一页鲁迅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史钩沉》,旁边有周作人的题识,结果被拍到了690万元,超过了古籍中的宋版书的天价。本来是一页没有署名的手稿散页,因为旁边周作人题识认为是鲁迅当年手稿,等于权威鉴定证书,又兼这位权威的特殊身份,等于是兄弟二人的墨迹集于一体,这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市场马上给出了远比他们单个墨宝高得多的价格。

信札价值高于书法

信札、尺牍、手稿之类,看上去毫不起眼,所谓故纸,很多人放在家里还嫌脏嫌发霉,如今,却成了拍场一宝,就是藏家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信札之类一向是放在书法拍卖当中的小东西,而书法,原先也是夹杂在书画专场当中的小门类,但是,信札的价值,甚至高于正规书法作品。

以前大家认为,信札之类的东西,哪怕是名人的,它不是正式创作,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而且,信札太小,毫不起眼,在家里又不能挂出来欣赏,欣赏价值也大打折扣。所以,信札的价格本来是比较低的。

大约20年前,一页名人信札最多才几百元,到2000年,钱钟书先生的信札第一次上拍,两页才拍出4000多元。胡适的4页手书诗稿,2001年在中贸圣佳拍出11000元。如今,钱钟书的一页信札大约四五万元,胡适的信札至少两三万元一页。长期看,仍然很低。

名人的书法作品,虽然是艺术创作,但经常会有比较大的量,而名人信札,每一页都是孤品;名人的书法,往往内容空泛,大多是录古代圣贤的名言名句,而信札里往往内容充实,没事一般不会写信;而且,信札往往记载着历史的真实,有史料的价值;很多名人的书法水平有限,他并不是书法家,写起书法作品来往往拘谨,而名人信札多为一气挥就,会流露出书者最真实的一面,因此,信札在某种意义上,比书法作品更可贵。

故纸堆里找出黄金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价值,不少顶尖藏家会在故纸中寻找收藏的莫大乐趣。近代大藏家钱镜塘先生曾费心收藏了大量明代名人尺牍,后来集成为《明代名人书札》皇皇20册,共涉及400位明代名人,600多开。2002年,中国嘉德拍出990万元。放到今天,恐怕不是1个亿的问题。

上海的名人墨迹大藏家王金声,以前是收藏近现代书画的,近20年才介入名人信札、墨迹的收藏,越收越喜欢。有时候买东西买到囊中羞涩时,不得已便把自己收藏的书画卖掉,虽然逃掉了不少大行情,但他从名人墨迹里得到了巨大的乐趣。

比如,王金声收藏一件丰子恺绝笔,是丰子恺女儿在一部著作里认定的其父最后的书迹,书中录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对离别39年的故乡新貌的感慨。王金声还收藏着一件老舍的绝笔,是老舍先生于1966年5月4日致章士钊的一封信,信中赋诗一首,对章士钊年届耄耋,仍勤于咏诗著书颇多赞美,全诗基调乐观喜庆。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老舍先生便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经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考证认为,目前这就是老舍的绝笔了。而这封绝笔信,是王金声从章士钊后人处得到的。

王金声透露他的收藏方法时说,他喜欢名人信札、墨迹,除了常规的拍卖和古董商之外,多是从名家后人处得来。很多名家后人在名家去世后,整理名家遗物时,往往对大量书信资料感到头痛,因为费时费力,还不像名家收藏的字画、文玩那么容易卖钱,所以,只要有人肯出钱要,乐得一股脑儿卖掉。买回来之后,就是王金声的天地了,从大量名人书信中寻找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多大的快乐啊。

但是,现在知道名人书信值钱的人开始多了,走这条路也难,更多的是需要在公开市场上寻找,这个时候,在拼藏家的眼力和学识之外,还要加上财力了。

名人手迹被当“垃圾”

还有一类更加与藏界隔膜的藏品,就是名人手稿。大量媒体、出版社搬家之际,往往会清出许多“垃圾”,这些“垃圾”里面,往往会有名人的亲笔信、签名本、作品手迹、文件资料等。以往媒体和出版社向名家约稿时,由于还没有电脑或者电脑不发达,他们往往手写在稿纸上,这些稿纸,现在就成了珍贵的手稿。大部头、优秀作品的手稿,或许会被单位珍藏起来,有些领导、名人的批示也会留在编辑部或者一些机构的办公室里,有心人收藏下来,就成了藏品。比如某次拍卖会上,就有一张康生批示的手迹,仅仅是在一张发黄的报纸上批了一句话,圈了两个错别字,如今却成了拍品。

一位老编辑对笔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时,经常向几位画家约插图,画家们往往很随性地把插图画好了寄来,有些她就留在了手边,她记得一位当今的油画名家当年为她画插图,是随手画在一个信封背面的。

还有位老艺术家,家里堆满东西,长年无人处理,变成了一堆“垃圾”,看着就令人皱眉。但如果细心整理,从中应该能理出一些老艺术家同文化界人士往来的书信、手稿和资料,其中应不乏名人信札,但老艺术家自己无力整理,家人也不关心这堆“垃圾”,外人即使认识到它们的潜在价值,但也不好开口,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赵庆伟的收破烂式淘宝

北京收藏家赵庆伟曾以1000元一箱的价钱,盲目地买了《文学评论》杂志社清理出的33个纸箱。结果,他在里面“挖出”了一摞冰心等名家的手稿。还有一次,赵庆伟从别人手上,以10万元的价格,买回8000公斤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翻译稿。赵庆伟当时幻想,万一里头有傅雷手稿什么的呢?结果一看,翻译稿分量最多300斤,里头涉及到的人他没一个认识的。感觉上了大当的赵庆伟还不死心,细细翻找,发现其中有一叠手稿颜色很旧,名为《歌德传》,作者叫“高汝鸿”。回去一查,发现“高汝鸿”居然是郭沫若的笔名,再看《郭沫若全集》,真有这篇翻译。

nlc202309040134

2004年赵庆伟得机会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处理库存,人家开价100万元,最终以60万元成交。赵庆伟开始判断,其中很可能有李可染之类的大家原稿,后来仔细翻找,也没找到什么知名画家。既然是“赌”,输赢就是寻常事。岂料6年后,这60万元东西里,仅一套《半夜鸡叫》原稿就拍得291万元。

老出版物也有黑马

还有些民国时期的老出版物已经独立成为一个拍卖门类。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一般发行量很小,其中一些美术图录,现在有着美术史上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多著名画家的著录实证,成为画家研究和拍卖收藏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的杂志以及名家著作也会成为收藏品,由于作品名气大,发行量小,往往会有较好的大众收藏基础。这方面,一些旧书网已经比较成熟。

中国收藏界里面,收藏群体最大的就是旧书、邮票、邮币卡一类,我们眼光往往注视在高端收藏人群,但其实,低端的收藏人群体量最大,市场也最扎实。比如毫不起眼的地铁卡、电话卡,一张才十多元,现在收藏市场里就缺这么低端的收藏品。

回到出版物上来,一些老出版物、老照片,其实目前赝品很少,有些民国图书,只印了几百本,那不就是限量版吗?放到今天,说不定已经成了孤本。某些民国杂志,因为出版时间并不长,适合成套收藏,但今天,已经很少有成套的了,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再放大一点,建国以来的出版物也会成为一个收藏热点,比如“文革”时期的出版物、海报、宣传画等。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物如印谱,如今也已经实现大幅度溢价,走上网上旧书店或拍场。80年代上海出版的《吴子健印谱》,当年售价3.2元,印数5000本,如今市场上卖到1000多元。

业界人士回顾当年的印谱,特别是那些价钱贵的,摆在朵云轩店里,根本无人问津,长年蒙灰,如今,却登上了拍场。那些原打(印章直接盖在出版物上)的印谱,一般只打几十本,等于是超级限量版,当年也只有特别喜欢、还得有点闲钱的人才会咬咬牙下手;而那些海外懂得金石文化的人士,对他们来说,反正价钱不贵,80年代在内地买入的,如今都翻了上百倍。

从今天看,那些印刷量极小,内容比较隽永、设计比较精美的图书、图录,也都有不经意的收藏价值。比如中国内地90年代的拍卖图录,尤其是那些早期著名专场的图录,现在连拍卖公司的库房里都找不着了,于是就有了很好的收藏价值;当代那些获选“最美图书”的出版物,以及一些发行量很小的设计师图书,只要设计特别精致,内容好,印量小,就有收藏价值。而这些藏品,现在还算不上藏品,未来能不能成为大家认可的收藏佳品,那就看你的眼光了。

名家签名本也是好收藏

还有名家签名本,也深受一些爱书人的喜欢。以前上海书店里,专门设柜卖名家签名本。有的旧书店里,翻翻旧书时,会翻到签名本,如果店主不知,那就赚了。有些跑出版的媒体记者,经常能有机会请名家签名,有些人专门在家里设了个专门的书柜放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看一眼的书。可是一旦这位作者出名,手持签名本的满足感也够开心一阵的。前一阵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些跑出版的记者闻讯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翻找有没有莫言签名本。

收藏家王金声的收藏里有一件珍贵的鲁迅签名本,他说,鲁迅的信札外面根本找不到,要有,也会给国家机构买走。能收藏一本鲁迅的签名本就是幸运了。

有些画展上,往往会有人找画家签名,我认为这真是一项有远见的工作。因为画册的印数往往比一般出版物少很多,有的只印不到1000本,而画家一旦签名,这本画册立马身价翻倍。要是这位画家日后江湖地位节节上升,甚至写进美术史,那么未来这本签名画册就更加珍贵了。如果是某个重要大展上,能集齐现场所有画家的签名,那等于是为艺术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献。比如当年星星画展的一张海报或者一张签名合影;比如某位大师级艺术家喝酒时留下的一个签名空酒瓶;比如某次艺术活动上的一件名人签名T恤,等等。某家拍卖公司前两年还拍出了一本几十年前文代会的签到簿,这就是时间魅力。

不经意收藏是高境界

不经意就成为收藏佳品,是收藏的一种较高境界。不经意,说明东西还不值钱,没什么人关注,而能成为收藏佳品,得能从中挖掘出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来。

比如今年春拍中,连续出现孙中山在中山舰事件前后的档案上拍,这些档案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文件,如果特别重要,国家早就归档了。但这几批出现的小档案里,包括当时孙中山的批条、手谕、命令、收据、印鉴等,对于研究中山舰事件以及研究孙中山很有学术价值。小档案包含小细节,而细节里,往往能看出真相。

比如北京曾公开拍卖一批从日本回流的齐白石信札,里面有齐白石同这位著名日本商人当时交往、卖画的实录,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从中能看到齐白石的真实性格。

别人不当回事的时候,才是收藏的最好时机。如今在纸杂、文献、信札的拍卖专场中,还有不少类似不经意的藏品,如果眼光好,还能淘到宝贝。但前提是必须有耐心、学问和闲钱。

北京赵庆伟收藏东西跟收破烂差不多,他买东西当时是以吨计算的。他的供货渠道是百余个民工,因为他们能给他及时的信息,哪里动迁了,哪里拆房了,哪个文化单位搬迁了。赵庆伟胆大手笔又大,对拉货来的人毫不吝啬,现金给得飞快。所以他后来就得了个“潘家园第二”的雅号。赵庆伟从垃圾堆里,搜出了大量名人手稿、连环画原稿、老照片、老拓本、笔记本、图书资料、电影拷贝等。他用5个库房、两个集装箱来收藏这些东西,他买东西不但靠手笔大,眼光高远,更有一份“赌”的魄力。

(摘自《财富堂》)

文献收藏 第4篇

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料, 是记录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其内涵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广义的地方文献指有关地域的史料、人物和地方版本的文献。即由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史料三部分构成, 广义说强调文献价值的资料性特征, 内容、版本和作者三者之一与当地有关联即可。狭义说强调文献内容的地方区域性特征, 当地出版物或当地作者著述内容, 若与当地无关即不属于地方文献。各地图书馆则根据自身情况, 在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上, 分别采用了广义或狭义说。

笔者认为各馆根据自身条件和地域情况, 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 采用广义说或狭义说均无可非议。但笔者倾向于采用广义说和狭义说的有机结合, 确立二者以哪一种为主或辅, 以作为收集收藏的指导原则, 有利于对本区域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二者不可截然地划分出严格的界限。如果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中, 采取绝对的观点, 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 使有着诸多关联的地方文献资料在收集与收藏中发生人为缺漏, 影响地方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确立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

(一) 以反映本辖区为内容的文献资料为主

在明确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基础上, 即可依据本馆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来确立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范围。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 尤其是地 (县) 级公共图书馆都依据地方文献的内涵, 选择采用狭义说来划分收集地方文献的范围。即凡是本地出版物、史料、著述等, 其内容如与本地无关, 均排除在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之外, 反之亦可纳入收集收藏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内容上没有直接反映本地域的本地出版物、著述等文献资料的大量涌入, 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紧张。同时也减轻了收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的压力、缩小了收集收藏的范围, 突出了文献资料的地域特征, 较为适合于地 (县) 级公共图书馆现实的收集收藏能力。

(二) 适度扩大收集收藏范围, 体现文献价值的资料特征

地方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地域内容包罗万象, 在记述的每一事件、人物、物状中, 往往会在时间、空间、地域、隶属关系、因果关系、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发生动态性变化和联系。因此在收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时, 必须把文献资料的地域特征和资料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辅相成。避免把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与相关联的联系割裂, 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 失去其系统性、完整性、参考性。笔者认为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原则。

有关地方文献资料在收集收藏范围的适度扩大和延伸, 必须限于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 视具体情况而定。而影响其收集收藏范围扩大和延伸的因素有很多, 这里仅举有代表性的几种情况:

1. 地域发生变迁。

从沙坪坝区的地域变迁考察, 在1939年正式划入重庆市行政辖区前, 沙坪坝区属于原巴县西里地区。尽管在清代、民国初年编修的《巴县志》中, 有关西里地区内容记述较少, 仍可将《巴县志》纳入现今沙坪坝区域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内, 这里有一个追根溯源的问题。

2. 隶属关系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 沙坪坝区域的不少地区在行政区划中被划进划出, 分别发生隶属关系的变化。如在1995年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中, 原属沙坪坝区域的大坪地区、石桥铺地区、化龙桥地区分别被划出, 隶属于重庆市渝中区、九龙坡区和高新区。相反, 原属巴南区、九龙坡区的陈家桥等9个镇划入现今沙坪坝区域。由此, 以划分时间为界, 之前被划出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仍应属沙坪坝地域的收集收藏范围。划入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无论划入前后, 均应纳入收集收藏范围, 以保持该地区地方文献资料的延续性、完整性。

3. 根据内容记述的需要。

有一些文献资料, 无论是否本区域版本, 其内容是从上下隶属关系或左右相邻、相近的地域关系以及其他关系来记述, 其中含有本地域的相关内容, 应视为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如《重庆市志》《重庆年鉴》《重庆地名志》等等, 其内容均含有沙坪坝区域记述。也有一些文献资料记述的内容, 并没有直接记述本区域, 但又与本区域有内在的关联, 亦可考虑纳入其收集范围。如爱国将军冯玉祥在抗战期间, 曾经居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多年。其旧居在2003年12月经修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其史料笔者认为, 从地方文献内涵的广义说角度, 可视为地方文献加以收集收藏。相同、类似情况, 亦可参照考虑。

总之,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范围, 在客观条件受限时, 无法包罗所有地方文献资料, 只能集中力量, 进行有重点、有专指性的狭义收集收藏, 达到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在客观条件允许时,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还是应以“宁宽勿窄”“宁松勿紧”作为收集收藏的原则。由此, 更好地支持地区社会发展, 满足广大读者对本地区文献资料的需求。

摘要:本文着重对地方文献的内涵做了阐述,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同时也提出要视若干情况, 在划定的范围内加以适度延伸, 保持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关键词:图书馆,地方文献内涵,收集收藏范围

参考文献

[1]周曦宏.关于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5) .

图书馆印刷版文献收藏及使用 第5篇

读者调查总结

Ⅱ、图书馆对读者意见的反馈(第一部分)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1999年以来,在“985”、“211”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得到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图书馆购书经费已超过1400万元,比1998年增长近两倍。随着清华向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师生在教学、科研中对文献信息需求不断增长。但自2002年以来,由于“211”“985”二期项目启动时间滞后,且学校每年从该项目获得的实际经费减少,而图书馆购书经费主要来自这两个项目经费,因此使图书馆购书经费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虽然近几年每年实际支出的购书经费都略有增加,但由于外文书刊和电子资源的涨价,特别是外文期刊由过去的影印本转成原版,所以除电子资源每年略有增加外,其他种类文献资源采购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在此情况下,图书馆确定的文献资源基本建设目标是:维持或适当压缩现有印刷版文献规模,大力发展电子资源,优先保证教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文献需求,尽量满足其他学科基本需求。

图书馆对各种文献资源的购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 中文图书面对大量的读者,尤其是本科生,流通量很大,受益面很广,所以图书馆用于中文图书的经费要尽力保证,并且要想各种办法,开辟各种渠道,力求中文图书能买得全面、准确、快速。外文图书的读者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但是由于外文书价格比较贵(目前图书馆购买的外文书的平均费用为$100左右/本),所以外文书购买力求选准,优先考虑读者推荐的书目,尽量选择国际上权威出版社的图书,使图书馆馆藏外文书有特色。

随着电子资源的发展,近几年图书馆逐步调整印刷型外文期刊的订购数量。目前只剩不到700种,平均每种期刊的价格约¥1万元。由于某些外文数据库商规定,在购买全文数据库时用户必须保持原订购的纸本期刊品种,不能削减,所以现在订购的外文期刊中,有近200种属于和数据库捆绑一起订购,经费约占外文期刊经费的50%。与国内其它重点大学图书馆相比,清华图书馆订购的印刷型外文期刊,无论品种还是所花经费,都是比较少的。

 我们力求中文学术期刊能够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但是对于娱乐性的期刊的订购有所限制,近几年,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库”、“万方数据库”,所以图书馆减少了中文期刊的复本量。

近几年图书馆大幅度增加了电子资源,并加强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从1996年开始购买网络数据库,至今已购买中外文数据库322个,通过70多种不同的检索平台提供服务,其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3,598种,中文电子全文期刊12,846种,40余万册电子图书,2005年用于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已经超过图书馆文献总经费的1/3,目前在国内大学图书馆中,清华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是最丰富的之一,使用也是最好的之一。2004年清华共检索二次文献数据库170多万次,浏览和下载全文期刊和图书280多万篇。目前电子资源的购买和使用已具备相当规模,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献收藏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文献,公共图书馆,收藏水平,服务价值

中国这个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建而成的, 在平等自治的政策下,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文化与发展历史, 进而也就汇聚成了拥有不同作用与价值的民族文献资料。少数民族文献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在新的环境下, 需要实现对其价值的充分挖掘, 以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以及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进而真正的将我国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的收藏之地, 提高民族文献在其中的收藏水平与服务价值, 意义深远。

一、民族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利用价值

(一) 研究历史的资料源。对于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而言, 没有人比本民族更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 因此, 相应的民族文献资料就成为了当前历史研究的资料源。在研究民族史的过程中, 只有以各民族的史料为基础, 才能够真正的走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史, 进而了解真相, 还原事实, 同时在研究古代史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以现存的少数民族文献史料为依据。此外, 少数民族文献史料同样为世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 有着丰厚的艺术价值。在收集民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 馆藏需要实现分门别类, 进而也就将少数民族文献资料以性质进行了划分, 比如少数民族的乐器实物、绘画实物等, 这样就使得民族艺术的研究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感知并了解少数民族艺术的真正面貌。相应的, 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认知来丰富自身的知识, 而对于那些痴迷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品爱好者来讲, 可谓是受益匪浅。

(三) 为宗教与医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首先, 在宗教研究方面, 少数民族在自身的史料中详细的记载了所信仰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少数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献, 比如《大藏经》《大唐法师三藏菩萨法师传》等, 这些都为宗教历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次, 在医学方面的研究上, 少数民族现有的文献中对于医学方面的史料记载较为丰富, 比如《蒙医正骨术》, 蒙医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学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因此, 这部医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本身, 而是以一种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二、民族文献在公共图书馆收藏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 馆藏图书数量少。当前民族文献馆藏的现状看, 现有的民族文献馆藏数量过少, 无法凸显民族文献的特色, 相应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由于中国历史较为悠久, 各民族发展步伐并不统一, 相应的文献资料在保存、收集以及整理上的难度较大, 建国以来国家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民族文献资料的重视程度,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致使一部分文献资料受损, 再加上保存民族文献资料的意识较为淡薄, 致使民族文献搜集整理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 现有的民族文献馆藏数与中国民族发展史无法契合。

(二) 馆藏图书种类以及范围过窄。我国民族文献馆藏图书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范围上都过于狭窄, 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凭借现有的民族文献种类以及文献内容的范围无法实现对各民族历史人文等的探究, 这不仅束缚了相应研究工作的开展进程, 同时对于整个国家来讲, 民族文献资料这一文化遗产是宝贵的, 如果在馆藏种类与范围上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扩大, 不仅是精神文化上的损失, 同时也不利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 尚未实现全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以及服务上都已经迈入了网路化, 进而在强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也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质量。而从当前民族文献馆藏的现状看, 其在管理上尚未实现全网络化。这是因为:首先在分类上并没有实现统一。当前, 关于民族文献资料的馆藏分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图书馆都是按照各地的使用习惯或者馆藏习惯进行分类。如上原因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资料使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同时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的今天, 给相应的信息化检索建设带来了阻碍, 进而降低了服务质量与效率。

三、提高民族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收藏水平与服务价值的途径

(一) 丰富馆藏数量并拓展民族图书的种类与范围。针对我国多民族的构成特点, 要想实现民族文献数量、种类以及范围的进一步拓展, 以丰富现有民族图书馆藏, 就需要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扩大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并加大对民族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以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 要针对民族文献分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搜集整理规划方案, 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还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强化管理, 并要针对将珍贵民族文献据为己有的现象进行有效的解决, 确保最大程度的实现对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

(二) 加大宣传力度并完善服务模式以充分实现文献的利用价值。要想充分实现民族文献服务价值, 就需要落实相应的宣传报道工作, 以使相应的使用者能够获取民族文献馆藏的信息。这就要求相应民族文献图书馆要加大对民族文献价值的宣传, 并要针对民族文献实现相应的介绍服务工作, 通过相应推荐指南、专题展览等活动内容来激发人们对民族文献的热情, 进而才能够通过兴趣的吸引与培养来实现民族文献馆藏的价值。与此同时, 要创新服务模式, 积极且主动的与民族文献使用者建立密切联系, 并将这一使用人群逐渐扩大, 在此基础上, 主动与民族文献使用者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 并要通过反馈工作的开展来及时完善自身的服务, 进而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实现民族文献的服务价值。

(三)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实现全网络化。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 面对当前信息化发展的程度, 构建信息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模式来实现对民族文献的有效管理, 是当前这一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向。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并提升民族文献的使用价值, 就要针对所收藏的文献进行有效的整理, 实现网络化检索等功能, 同时, 要构建相应的信息库, 实现各省市民族文献资源的共享, 确保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来提升民族文献的服务价值。

(四) 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对民族文献的开发, 提高民族文献的馆藏水平, 就要求要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 能够读懂民族文献, 并且能够实现对民族文献的完整收藏与整理;而要想充分地发挥出民族文献的服务价值, 就需要具备文献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的人才, 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服务精神。因此, 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积极的吸收具备这一综合素养的人才, 以打造一支专业能力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为充分实现公共图书馆民族文献的馆藏水平与利用价值奠定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公共图书馆能够全面地发挥出民族文献资料的收藏水平与服务价值, 就需要在明确掌握民族文献重要价值的基础上, 认真剖析当前在馆藏民族文献资料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结合当前所需实现对民族文献价值的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杰.我国民族文献的范畴、划分、类型及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 4 (03) :53-57.

[2]杨昌斌, 欧阳佩瑾.民族文献信息服务与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建构[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6 (04) :73-75.

[3]谭尧升.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分类及其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01) :52-55.

[4]夏五四, 任瑞羾.民族院校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 2010, 12 (02) :129-134.

上一篇:动画电影色彩设计下一篇:结构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