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08-27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12篇)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篇

一、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 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五要素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 其中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控的建立与执行的重要因素, 其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正常发挥作用。

很多单位领导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 只要财务人员严格把关就高枕无忧了, 财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的业务和流程全部把关, 而且从实际情况分析, 财务管理者也不可能对自身业务完全掌控到位。就内控环境而言, 在企业内部存在着领导重视员工不重视, 财务部门重视业务部门不重视的情况, 一个环节、一个流程不到位就可能导致重大风险的出现。

2.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到位

管理者往往认为能把实际工作做好的员工已经非常突出, 而且受制于工作量、实际业务开展、上级考核任务等情况制约经常组织进行专业讨论学习, 却疏于职业道德培养, 重技能培训轻视思想建设俨然已经成为实务工作中的普遍现象。

有的财务人员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都没出现问题, 说明方法是对的, 不屑学习新工具新方法新政策;有的财务人员认为其他人会比自己更负责任, 自己就不用那么操心了。不管是从部门的角度还是从员工角度出发, 往往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殊不知, 现金管理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与业务链条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关系, 稍一疏忽就可能导致现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问题的表现

1. 大小印鉴管理不到位

一是出纳员保管全部印鉴。二是分开保管但印鉴的使用未能真正分离。在日常业务中有时为了方便一个人使用就采用一人保管全部印鉴的方式, 如个别单位的营业收入资金上划过程中由出纳员一人带有全部印鉴到银行办理业务就属于高风险业务, 再如印鉴保管人员临时离开办公地点, 从信任角度出发将印鉴委托给他人, 也属于潜在风险较高的业务。

2. 余额调节表调节不到位

一是无人对账。二是出纳员对账。三是对账质量不高。以上三种都属于内控失效的表现。有的单位长期没有人编制调节表, 认为反正也不耽误使用资金, 时间长了也就不再编了;内控规定余额调节表必须由出纳员以外的财务人员进行编制, 但有的单位就是由出纳来完成的;有的单位是由非出纳员人员完成, 但工作质量不高, 对于金额相同的款项或“空中飞”款项不进行仔细确认, 非常容易导致资金出现损失。

3. 业务处理流程不规范

一是出纳员直接记账、先付款后记账实行手工支付的背景下, 存在先付款后记账的情况。应该是会计先制作记账凭证, 出纳再按照凭证进行收付款业务办理, 但是往往个别单位从“图方便”角度出发将顺序颠倒, 可能会带来资金已经支付, 但是实际上属于不应该支付或者应该转账支付业务却进行了现金支付等问题, 会计审核把关职能缺失。二是实行电子支付的背景下, 较长的时间差可能导致重复支付。电子支付应是先履行支付流程再制作记账凭证,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款项已经支付了, 记账凭证没有及时制作, 中间存在时间差, 这样做的后果是出纳员只要稍微不细心就可能错付款项。

4. 网银支付设置不合理

一是网银支付权限没有实行分级审批。二是密码管理不到位。现在大部分单位都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 确实减少了出纳员跑银行的工作量, 但要看到风险随之而来, 按照内控规定网银支付权限应该分级设立、分级审批, 但是有的出纳员一个人就可以不受限制的将资金转出, 还有就是代办现象非常普遍, 如设立了三个密钥, 但由一个人保管, 保险措施形同虚设, 要不就是密码对全体财务人员公开, 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内控缺失的表现。

5. 现金支付存在认知误区

一是没有严格执行现金使用条例。二是核算员卡中周转资金巨大。三是卡内资金周转时间长。可能存在随意扩大资金使用范围, 给个别人留有机会的情况。有的核算员卡内资金全年高达几百万元, 有的周转时间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存在“小金库”的隐患。

二、加强现金管理采取的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 加强内部控制的宣贯

一是管理层要重视内控。管理层多次强调建设法治企业的重要性, 要求强化内控管理、落实责任, 对存在的现金安全管理问题进行逐一讲解, 让各级人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应该如何做。二是优化业务流程。针对现金管理存在问题, 对业务流程重新梳理设计, 开发业务演示系统, 将现金管理条例、资金审批流程和权限、会计基础管理等工作要求在同一信息平台展示, 对公司所有员工开放权限, 实现了财务规范化管理。

2.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 更组织财务人员对风险防范、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内部控制等进行专题学习, 联合纪检部门对财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使财务人员能有所敬畏、有所遵循。二是进行岗位交流和强制休假。对于长时间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交流, 降低了人员风险, 而且还达到了人员业务技能提升、素质水平提高的效果。对于出纳等关键岗位实行突击强制休假来检验现金内控实行情况。

(二) 完善现金管理的手段

1. 加强现金管理制度建设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现金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前提, 因此打好筑牢现金管理基础不仅能提高会计基础工作, 还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效率。通过不断输理业务流程找到漏洞, 如大小印鉴分离、资金如何上划、会计凭证的传递、密码的使用、支付手段的规范使用、财务人员的岗位交流等并进行研讨, 通过研讨建立规章制度并确立了每个环节的责任人。

2. 规范银行账户管控标准

一是统一归口管理审批。所有银行账户开立、变更、销户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杜绝了以往营销部门随意开立账户的行为, 减少了管理风险。二是清理低效无效账户。结合实际情况, 将支付和收款两个业务的银行账户分类清理, 收款业务建立全市统一的集团业务, 支付业务清理了多个无效低效账户, 进一步降低了风险。

3. 优化现金支付手段方式

一是规范现金支付渠道。将赔偿费、抚恤费等通过代发直接支付到实际收款人;将差旅费等现金通过网银或代发等形式直接支付到实际报销人。二是严控转账支付方式。经费账户取消支票支付方式, 规避支票背书风险;大力推广电子支付方式, 不具备电子支付条件的供应商通过建立网银支付信息库, 降低支付差错概率。三是优化收入上划手段。针对资金量大、收款笔数多的状况, 通过与银行签订定向划款协议, 确定了上级部门规定账号为唯一账号, 杜绝了现金人为划错和恶意错划风险;而且还明确了现金实时划款, 减少了现金在途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4. 提高现金实时监控水平

一是实现现金日对账管理。按日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可以监督营业人员是否将收取的现金及时存入指定银行, 防止出现现金被挪用的风险;还可以监督是否存在现金管理差错或人员舞弊的行为。二是加强营销账户资金监管。由于是营销人员负责收取营业收入, 财务部门设立了现金上划第三方审核功能和账户网银查询功能, 一方面监督资金流向是否正确, 另一方面监督资金划款次数和余额。

5. 加大业务过程管控力度

在现金管理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 在实行流程化、标准化办理业务的同时, 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现金审计工作重点, 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到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随时进行过程审计、专题审计、专岗审计;通过财务稽核工作的开展, 实行财务部门内部岗位互核、然后总核、最后付款的流程, 保证问题及早发现及时解决。

三、加强现金管理的感想

优化业务流程、制度合理可行、控制关键风险点、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监督检查是实现现金安全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 任何一个好的制度要想得到有效执行, 都不能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离开了内部控制环境去谈现金管理, 将极有可能造成习总书记所说的“高位截瘫”。强化现金安全的手段有很多, 但都不能离开内控环境建设, 这是一个涉及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归根结底应该是面对实际、注重实用、确保实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发展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高中德育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第2篇

一、加强课堂教育的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这里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在校园中,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就像一个大染缸,影响所染布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染料的质量,而课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从小事做起,重视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断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加大力度开展德育,才能认真贯彻落实全员德育的教育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高中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每一科目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教学内容非常复杂,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同时,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家长和教师都会给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没有心思和多余的时间接受德育。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课堂上都是一直讲解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难以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德育,失去了开展德育课堂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贯彻落实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栋梁之才。

二、解决高中德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国的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考虑,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对家长唯命是听,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只要是他们决定的,就算教师和家长怎么好言相劝他们也听不进去,这也是高中生重要的叛逆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意孤行,那么结果只会与现实相悖,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该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兴趣开展德育教学,从学生经常出现或者是困扰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手,进行导入,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感同身受,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实现德育的目标。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都是站在课堂的主体位置,根据教材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坚持听课,机械性地记忆;而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与前后左右的学生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效率低下。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自主权。对于学生的决定,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常常自我反省,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会及时主动地改正,这就是德育的根本。例如,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不爱听家长的管教和教师的劝说,性格桀骜不驯,很多事情都不按照常理出牌,如果教师教育他,他就会和教师对着干。但是经过教师的长期观察发现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特别外向开朗,交际能力非常强,很多学生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因此,在开运动会的时候,我将运动会的组织任务交给他,而我只是在旁边观察他。通过这样的安排,他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上面,将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了出去,通过他的努力,结果非常让人满意,使学生和教师都对他另眼相看。通过这样的事情可以得出结论,在德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优势,并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价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发挥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3.加强家校结合德育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监督学生,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人进行把关,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例如,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定期安排家长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能增加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切实贯彻落实家校结合、校校结合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德育要回归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生活是一堂特殊教育课,接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现实生活明白和接受德育,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很多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德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形式,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应该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之中,采取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以新的德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生活化的德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的场地并不只是限制在学校课堂上,还可以是敬老院,也可以是繁华的大街。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品德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将小事升华到大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是非黑白的判断能力,并将这些道理付诸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适合现代化社会的优秀人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小例子,并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从而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为其思想品德教育把握正确方向。总而言之,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林地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林地管理;问题;对策;广西象州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6-031-03

象州地处广西省中部偏南盆地内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雨量充沛,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水文状况、地质地貌情况良好。象州境内主要河流资源丰富,包括流经县境西部的红水河,隶属珠江水系的柳江,县内大小水库分布较多,有利于象州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象州森林资源分布看,该县土地总面积为192673.7 hm2,森林面积为68889.5 hm2,林业用地面积为75910.2 hm2,占本区土地面积的42.4%,森林覆盖率在达40%以上。象州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及林地占用率比例较高,但在林业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管理问题。

1 林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滞后,征占用林地无序

林地管理规划滞后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各种建设用地、养殖业用地范围不断向低丘山地转移,各类项目对土地面积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区域内林地面积及林业用地面积不断萎缩。从林地征用过程看,各种非法占有林地的问题比较突出。象州县区内很多在建项目和重点工程往往不遵守审批核审手续,未经申报就直接占用林地开工建设;很多开矿、采石项目临时征用林地,并未接受林业部门的整体规划,往往是不批也占用使用。同时,很多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在申报林地使用额度时,往往存在少批多占的现象,将很多附属性工程或配套工程不列入主体项目进行申报核准。这种无序性林地占用直接影响到象州林业管理规划的实施程度,同时也直接造成林地面积的无序性浪费。

1.2 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监管不力

林地管理无序,监察处罚滞后等问题也十分严峻,林业管理问题并不是仅仅涉及到林业管理部门,同时也涉及到地方政府其他部门,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林业监督管理困难重重。地方政府为吸引资金发展本区域经济,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政策及行为上的便利,例如一些区域重点项目存在非法、滥用林地等问题,相关部门也未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林业管理上存在处罚监管困境。同时,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凡是未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非法占用林地,并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1 m2 10~30元的罚款。森林法实施条例从政策本身为林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公众的林业管理意识淡薄,林业管理部门收集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导致林业监管存在执行困境。同时,在林业监管过程中,由于部分项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面干涉监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多以补办手续、少缴罚款等形式进行处理。

1.3 林地管理面积认定、取证困难

从非法占用林地的基本特征看,当前林地占用多为民营集体林地,其具体的使用项目、用途较多,各种非法转让、出租、强占林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违法主体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联系,事前未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就强制占用、使用区域林地资源,也有部分主体在租用林地过程中直接忽略政府审批过程,私下进行林地转让交易,例如,个别取得采矿权的企业未报当地林业管理部门核准,私下将依法开采矿产资源权层层转包或倒卖,不能严格按照林地使用及采矿转包合同进行手续办理,造成林地管理责任主体不清,林地管理面积认定困难等问题。除林地使用责任主体不清以外,很多非法占用主体对林地进行滥砍乱伐,私自改变林地使用途径,导致林业管理当局很难准确核实立木株数、蓄积。违法主体的责任追究过程中也添加了很多其他利益关系的干涉行为,相关责任单位之间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林业管理部门的调查程序及取证落实过程。

1.4 开发随意,林地资源被蚕食

林业管理问题突出也与公众林业管理意识淡薄相关。从林业管理实践中看,当前公众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地方政府也存在林业管理不重视现象。在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林业资源2项目标的实现中,个别政府部门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甚至将经济发展凌驾于国家法律法规之上,对有利于该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容忍较多,无形中默许了很多违规占地、用地行为。另一方面,一些群众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保护意识,不了解森林用地的基本法律规程,将集体的林地使用权以较低的补偿价格转让给项目建设单位,并不报县级林业机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开发商随意开发的违规行为,导致区域林业资源不断被滥用蚕食。

2 林地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学习宣传,提高林地重要性认识

加强林业管理力度。首先,要积极提升政府部门及公众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主体对林地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资源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升群众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的林地保护意识,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提升全区对林业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求普通公众加入到林业监管进程中来,发动群众积极监管违规林地管理的行为。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责任机制,加强领导,从区域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理顺林业、土地、矿产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达成区域发展共识。林业部门作为林业管理的主控机构,应该做好年度的林业管理规划工作,明确年度区域林业用地范围及数量,对于林业用地审批要科学、合理。

2.2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加强林业管理制度保证,具体落实监管责任,保证林业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按照国家《森林法实施条例》,积极完善区域林地预审制度,将林地占用审查纳入区域经济开发的前置环节进行审批立项,将林地使用预审作为林业管理部门核实相关林业信息的基础环节。严格按照实施法规定,允许林地经营主体在其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但是,若要修筑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预审、审批手续。同时,林业管理当局要依法建立林地台账管理制度,定期对区域内的林地使用情况及用途等进行数据维护及动态调整,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预审基础上,实现对地方林地使用、拟使用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便于林业监察管理及林业规划。同时,在林业用地管理中实施专家审批制度,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林地规划程序及用地审批流程。

2.3 林地管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严格管理

从象州县乃至全国林地管理都存在乱占林地、私挖乱采和毁林开垦这3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识别并不能单纯依靠林业管理部门的调查、调研力度,从林业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看,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不多,在依法管理意识上也存在较多问题,这都直接影响到林业监管成效。坚持林地管理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依靠群众加强林业监管力度。林业部门受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局限,在获取林业监管信息方面的成本较大、监管力度不够,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提升群众的监管参与性,可以有效地提升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有效性。同时,要有效提升林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的有效性,对违法占用林地者进行严厉依法打击,加强日常监管执行行为。林业管理部门自身也要不断提升林业监管、审查的频率,做到定期对辖区内的林地使用、占用情况进行稽查,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依法追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林地非法流失。

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4篇

1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常纠纷产生的对象是业主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 两者因同一项相关物业及物业管理服务的权利及义务产生相互矛盾的主张和请求, 引起相关财产的争执。物业管理纠纷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以下是对其分类:

1.1 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不满意引发的纠纷

通常纠纷来自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服务不满, 其中主要包括小区内的清洁工作、消防设备、车位管理、噪音计治安等服务不到位。当有业主自行车或电动车被盗时, 向物业索赔, 但物业管理公司对此问题拖延不予处理, 最终导致纠纷产生。

1.2 物业管理公司收取费用不合理引发的纠纷

物业管理公司收费项目不合理引起业主不满也会产生纠纷, 其中主要物业装修费、垃圾清运费、电梯使用费等收费标准不统一且不公开化, 导致业主不满进而发生纠纷。

2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物业管理法规不够完善

当前现行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 迄今为止, 一套完整的《物权法》还未成形, 这套法律对物业管理纠纷有十分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在处理物业纠纷时, 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因此不能有效的解决纠纷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致使物权划分不清, 管理权及经营权进而分不清, 必然导致纠纷和矛盾的产生。

2.2 物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调查显示, 我国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子公司, 本身存在裙带关系, 遇到任何问题, 物业管理公司都会以开发商及自身利益为前提, 不会做积极处理。业主反映的很多问题多是开发商遗留下的, 例如绿地培植, 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及道路铺设等问题, 并不属于物业公司管理范畴, 但是业主认为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开发商的售后服务和维护人, 理应为业主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业主和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纠纷大部分来自开发商遗留的问题, 而谁开发谁管理的管理体制是发生纠纷的根本原因。

2.3 部分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小区业主越来越关注物业管理中的服务质量及从业人员自身素质, 以此来衡量物业管理的水平。通常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构成来看, 大部分来自转制、转岗、转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都无法满足业主对物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关系到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水平, 而当前物业公司雇佣的多是不专业, 素质较低, 缺乏服务意识的工作人员, 加之缺乏有效管理, 引起业主和物业人员产生矛盾及投诉。

3 解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对策

解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此,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涉及各方应共同努力、同心协力采取各种对策来解决纠纷、消除矛盾。总体来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快物业管理体制改革, 解决物业开发遗留问题

相关政府及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完善物业管理体制, 解决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问题, 同时监督开发商解决开发遗留问题。新物业接手小区过程中, 重视与开发商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可以给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便利。作为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纽带的物业公司, 为双方沟通做好铺垫工作, 面对纠纷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及时处理问题, 避免事态发展严重。

3.2 多渠道提高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物业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对日常生活中服务行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尤其是贴近人们生活的物业管理市场, 对其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要求甚高。当前房价、户型及交通环境是业主选择房产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 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也在考虑之中。因此物业公司必须拥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才能获得业主的认可, 进而在物业管理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技能培训中增加项目, 如智能化设备的维修及维护, 提高服务质量, 及时高效的解决业主的生活问题。

针对物业从业人员设定考核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实现从业人员的自我提升。通过从业人员日常工作能力的表现可以辨别其职业素养高低, 因此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其服务质量及业务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考察可以激发其工作动力及创新能力, 进而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使得物业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物业管理公司还应加强与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沟通。物业管理纠纷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的原因, 除国家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外, 物业管理各方面应在协商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预防和减少物业管理纠纷。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对业主资料的登记, 了解每位业主的年龄、个性、职业、家庭状况、收入水平等情况, 然后根据情况将业主分成几类。另外, 物业管理公司应增加管理服务的透明度, 通过宣传栏、座谈会、集体活动等方式, 让业主了解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常识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的运作程序和规则, 并使业主参与到服务过程中来, 从而改善服务质量。

3.3 明晰住宅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首先, 物业管理公司依据合同实施物业管理, 其管理权来源于业主, 业主才是物业管理的主体, 物业管理公司实际上是其雇员。业主委员会根据多数业主的意志, 有权选择不同的物业管理公司来提供服务性管理。

其次, 物业管理公司是独立的法人, 与业主委员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是受委托人与委托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平等关系, 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3.4 积极用“仲裁”来解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仲裁也是解决此类纠纷的法定方式。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国际性、灵活性、保密性、快捷性、经济性、独立性的特点。仲裁的这些特点, 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提供了保障。事实上, 许多当事人已经开始通过仲裁来解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 这也是物业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 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趋势。选择仲裁解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明确仲裁的受理范围, 一般来讲, 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但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管理纠纷则只能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第二是订立有效的仲裁协议, 明确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城市化水平也逐渐加快, 人们对于居住区的物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但是, 在物业管理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物业管理产生的各种纠纷, 主要表现为居民区内的小区物业管理纠纷。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纠纷的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针对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住宅小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纠纷,对策

参考文献

[1]胡信华.浅议我国现行物业管理立法的缺陷和出路[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 (12) .

[2]王树森, 刘文.房地产纠纷浅析[J].中国住宅设施, 2005 (8) .

[3]黄正东.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及对策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4]崔艺红.商品住宅物业纠纷问题的法律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 (5) .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5篇

摘要: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积极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 长白山 存在的问题 对策探讨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过去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为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景德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积极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对策。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90781公顷,其中林面积16081公顷;草地5683公顷;天池水面402公顷;森林覆盖率87.9%,是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综合体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0年,是我国已建的799个自然保护区中最早建立的可数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1980年长白山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被纳入该计划的12个自然保护区中的最早入选者。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国现有9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中最早一批被批准的国家级区之一。因此,该保护区在全国自然保护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也重要影响。1.1植物资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植物类型复杂多样,而且种类十分丰富。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277种,分属于73目246科。其中:真菌类植物15目37科430种;地衣类植物2目22科200种;苔藓类植物14目57科311种;蕨类植物7目19科80种;裸子植物2目3科11种;被子植物33目108科1325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志,1990)。1.2动物资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有1225种,分属于73目189科。其中:森林昆虫害虫6目48科387种,森林昆虫天敌7目29科94种;园口类1目1科3种;鱼类2目4科11种;两栖类2目6科13种;爬行类1目3科11种;鸟类18目48科277种另4亚种;哺乳类6目19科51种;脊椎动物30目61科370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志,1990)。2·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知程度不高

有些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短期行为严重,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决心,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畏难和消极抵触情绪。有的地方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仅停留在文本上,缺乏具体行动。

2·2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新兴事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普遍缺乏认识。加上相关政府和部门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又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还尚未在公众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约束力,导致社会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屡禁不止, 原有的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生物多样性不能显现,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面临严重威胁。2·3对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严重不足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该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也尚未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生态恢复示范工程规划,从而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资金缺口很大,在自然保护区调查、保护区基础建设、恢复治理、自然保护区监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2·4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体制滞后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特别是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还要在不宽裕的财政中“掏腰包”养保护区一班人,所以保护区就成了“包袱”,保护区工作也就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况且,自然保护区的业务管理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素质参差不齐,几十年的保护区发展史告诉我们,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是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行政管理只是为了完成保护区历史使命的管理措施之一,但自然保护区现在尚无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年初无计划,年终无总结,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2·5对自然保护区研究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多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的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缺乏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新的“血液”又无法输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3·1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明确保护自然保护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和政府的重视程度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些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目前,社会广大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仍较为淡薄,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传国家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宣传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科普知识,宣传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展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活动。要在每年的“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中,将自然保护区保护做为重要的宣传内容,以提高全民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3·2在就地保护上,要强调建立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途径之一

以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按照功能分区严格划分,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申报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有效途径,对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保证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管理的同时又能突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3·3在体系建设上,要完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该市尚属于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管理人员力量薄弱。要实现对该市自然保护区的全面保护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队伍迫在眉睫。二是要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自然保护区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性强、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严格实行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三是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通过监测网络的运行,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区变化动态、发展趋势,定期提供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3·4在资源保护上,要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自然保护区的非法行为 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的体制,大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严格审批并监督实施自然保护区保护和资源利用项目。针对我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的偷捕偷猎等非法行为,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严厉打击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切实加强资源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乃至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管理、监督和协调,维持自然保护区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良好秩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

3·5在项目建设上,要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恢复项目和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

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力举措和重要保证,要在全面规划自然保护区保护、恢复、合理利用、生态旅游建设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建设。采取恢复森林植被、改造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措施,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恢复与治理工程。重点实施自然保护区巡护道路工程、监测站点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改善等重点工程。采用系统工程和综合治理的方法,确保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如期完成。通过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项目的实施,使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6在科学规划上,要立足实际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体系

针对目前景德镇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考察、多方听取意见、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景德镇市自然保护区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全面完成该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及报批工作。对已经向上级部门编制申报的项目,要做好项目的争取和组织实施工作。

3·7在投资保障上,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引资建设的发展思路

自然保护区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要建立国家投入、地方投入、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应是自然保护区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地方政府财政要将自然保护区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及上级部门对我市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保证自然保护区保护项目的实施。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各方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自然保护区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投入机制,为自然保护区保护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3·8在生态旅游上,要坚持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和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饭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6篇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饭店管理中在员工、管理人员、投诉处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应完善薪酬制度,改进用人机制,给予员工合理的权限,强化服务意识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饭店管理;问题;对策

饭店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协调、配置饭店的各项资源,为顾客提供更好地服务。当前我国饭店业普遍采取的饭店管理是实施制度化的管理,大部分饭店都是在借鉴一些管理院校以及酒店集团所制定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并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进行制定,但是这种制度化管理十分模式化,显得比较过时,容易导致各种问题。本文对我国饭店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饭店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饭店员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饭店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促使人才的流动非常快,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饭店在用人机制方面短期行为比较突出,员工大量流失。大部分人都觉得酒店业是吃青春饭,所以不愿从事这个行业。除此之外,大部分酒店在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片面要求年轻与未婚,就算是在职员工特别是女性职工,到了婚育年龄也有随时被解雇的危险。所以,很少有员工将酒店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对待,而仅仅是作为一个跳板。还有不少年轻的管理人员很快从基层服务岗位提升到领导岗位,而这些人往往对新的管理岗位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饭店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饭店的管理人员十分害怕面对问题,当本部门或者所管辖的部门或者岗位(职工)出现问题通常显得十分紧张,并且利用各种托辞不敢承担责任。事实上这种行为非常错误。能否查出问题体现了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而能否解决问题则体现了管理人员的态度好坏,能否妥善解决问题更是体现了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假如连问题都无法查出,就谈不上什么水平高低、态度好坏、能力好坏。试想一下,作为一个大型的酒店顾客多、岗位多、职工多,不可能没有问题存在,有问题并不可怕,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应当知道问题的人却蒙在骨里。

(三)及时处理投诉的问题

所有的酒店以及员工都不希望出现顾客投诉自己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酒店业方兴未艾,大部分人对酒店业还是非常陌生,对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更是十分陌生。伴随酒店业的竞争日益剧烈,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于酒店服务的投诉也日益增多。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管理人员只是想方设法打发、应付、安慰客人的局面,而必须对顾客所投诉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给顾客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健全薪酬制度,进一步改进用人机制

提升酒店职工的薪酬待遇,实施绩效考核,将奖金与绩效挂钩,对于业绩良好的职工进行重奖。对于酒店的职工而言待遇是他们最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提高薪酬待遇是留住人的措施之一。酒店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尽量提升职工的薪酬待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酒店要想真正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话,仅仅通过减少员工的工资成本不是一条好的出路,甚至可能导致得不偿失的后果。

进一步改进用人机制,不以年龄、婚姻作为职工去留的一个标准,而应当以职工的工作能力水平当作一个衡量标准。与那些业绩好、水平高的职工签订相对固定的用人合同。从而解除职工的顾虑,对于留住人才十分有利。

(二)充分信任职工,给予员工合理的权限

赋予基层服务人员合理的权限,允许员工按照最好的方式来为广大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甚至允许他们打破常规,自主灵活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不断提升酒店的服务水平。但部分酒店的管理者把权看得太重,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员工,适得其反的是很多员工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必须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与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让员工对酒店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多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把信任当作联系酒店与员工之间的纽带,使得员工能够对自我进行严格管理、进一步提升自我,尽量降低酒店的管理成本,促进酒店、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是减少投诉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强化对服务质量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从而尽快实现酒店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规范化,从而使得酒店的所有服务人员都能够在服务过程中严格遵照酒店的规范与程序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服务工作能够前后一贯、标准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内必须加大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力度,对外务必深入分析顾客的价值,认真研究顾客投诉的根本目的,仔细研究顾客的投诉成本。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种让顾客与酒店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以及补偿额度。酒店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让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酒店的服务中去,为酒店贡献他们的聪明智慧。

总而言之,饭店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即人是饭店管理的根本,对人的管理好坏成为能否管理好酒店的关键所在,也就是管理者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员工具备良好的行业素质对于酒店管理至关重要。而更为关键的是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因为他们才是管理饭店的指挥者与执行者,

参考文献:

[1]徐溢艳.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谢荣见,孙建平.基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 2006(8).

林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7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林业经济管理是林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关键, 而且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但是, 林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从实际出发, 改善林业经济管理现状。

1 林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1.1 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关系问题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林业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 因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 一味追求林业资源的增长, 而忽视了合理的利用。片面地认为只要林业资源足够多, 那么林业经济就能迅速得到发展。

1.2 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需要依靠林业政策的调节, 林业政策主要包括管理部分和资金部分。政府在林业政策方面并未进行有效持续的制定与完善, 这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 资金的不到位, 分配的不均匀, 也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3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采取的仍旧是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可能有短期的效果, 但从长期来看, 并未能产生长久的效益, 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2 林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从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关系、加强林业政策的引导、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林业科技经济等方面,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

2.1 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内部关系的措施

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之间通常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需要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 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到最有效的协调途径, 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 将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2.2 解决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措施

通常林业政策能够指导林业经济的发展, 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林业政策时, 需要对整体的林业发展情况和林业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政策本就是帮助人们协调林业经济发展的, 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全面考虑。例如, 在管理方面, 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资金方面, 进行合理的分配。无论政策还是资金都适度向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倾斜, 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

2.3 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措施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科技研究工作, 改变林业的体制结构, 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将科学的发展模式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推广新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重组。

2.4 发展林业科技经济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且能够保护我国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研究, 不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性的, 并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引领我国林业的发展, 真正从整体上改善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现状,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进行林业改革的关键,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 才能逐渐步入正轨, 找到正确的发展方法和途径。

3 结语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8篇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 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突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 预算既不全也不细, 操作性不强, 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 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 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 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 职能交叉, 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 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 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 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 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 手续交接不清,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负债现象严重。目前, 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 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不规范, 预算约束力弱化, 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 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 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不严密, 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 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 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4、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培训教育, 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 影响了工作开展。

5、个别部门对乡财信息化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个别部门未能继续对乡财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经济和人员的大力支持, 后续管理不够。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基层财政职能日益强化, 地位愈加重要, 作用越来越大。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 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 多管齐下, 共同努力。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推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 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 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或“镇财县管镇用”, 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 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 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 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 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 纳入预算管理, 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 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 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 以年度预算为依据, 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 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 报县财政局审核后, 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 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 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 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 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3、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 特别是强化预算管理, 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 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 逐步化解现有债务等工作, 规范理财行为。

4、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 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 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 建立互相制约机制, 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 不能随意变动。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9篇

一、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 村级领导不够重视。尽管上级的规定和要求都很明白, 但个别领导和部份村“两委”主要干部不把村 (社) 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当作一回事, 有个别人员还千方百计横加阻拦, 人为地加大了工作顺利推进的难度。因而造成已经制定的各种制度在有的地方不能完全落实, 致使在整体范围内制度执行情况不是很好。

第二, 现金管理混乱。货币资金管理混乱是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表现是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非财务人员插手现金, 坐收坐支, 村主要干部长期不报账、不结账, 现金被贪占、挪用, 致使会计没账理、出纳没钱管, 会计、出纳形同虚设, 多头开户、公款私存私借、白条单抵库抵现金的现象严重。

第三,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形成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造成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财务管理不民主, 财务公开不落实, 票据管理不规范, 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时有发生, 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第四,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会计人员作为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村级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效果。但是, 目前村级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比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

第五, 财务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的村委的财务档案堆放杂乱, 根本就不符合档案管理规定, 这很容易造成财务档案的丢失, 致使财务档案失去连续性, 进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继续开展和经济纠纷的顺利解决。

第六, 农村财务监管措施不得力, 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涉及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 虽然有章可循, 但实际执行中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财务开支监督不力。一方面, “一支笔”现象多有发生, 擅自突破审批权限规定, 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单项支出未经集体研究, 就由“一支笔”签字入账。另一方面, 开支用途随意性大, 非生产性开支严重。

二、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 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认真清理农村财务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 各级领导一定要克服“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思想, 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混乱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及良好的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真正把财务管理作为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密切干群关系、保护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针对当前部分农村财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状况, 乡镇 (街道) 党委政府一定要集中时间、人力抓好农村财务的清理工作。在清理过程中, 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不仅要选派业务素质好、政策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 进驻清理整顿村, 而且在查账过程中, 要多与村民接触, 对原因不明的账目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 力求接近实情, 明晰产权, 堵塞漏洞。

(二) 稳定和提高财会人员队伍, 规范农村村级财会工作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村级财务管理队伍, 是搞好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 是促进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稳定和提高财会人员队伍, 规范农村村级财会工作有多种途径。例如, 实行农村村级会计委派制或实行农村村级会计代理记账制, 各乡村可根据本乡村的实际状况, 对各村的财务管理采取其中的一种方式开展工作。

1、实行农村村级会计委派制。

农村村级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乡镇政府公开招聘会计人员, 择优录用, 委派到辖区内的村组, 从事财务工作, 参与村组的内部管理, 代表政府监督村集体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被委派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乡镇政府负责。这样, 会计人员便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真实地反映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核算、成本费用等经济状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2、建立会计代理记账制度。

在有些地区可以推行农村村级会计代理记账制度。农村村级会计代理记账制度, 是指在“三个民主”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和“四权” (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财务审批权) 不变的情况下, 由各村的报账员定期将收支票据送乡会计服务机构记账的会计管理方式。本质上, 被代理的单位即各村仍是独立的会计主体, 村负责人依然直接审批核定所有支出凭证, 代理记账的部门, 则凭其高素质的专业能力为村里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代理会计记账业务。保证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0篇

一、目前电子文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子文件是指单位使用计算机产生的文件。电子档案还处于起始阶段, 人们对它的意义和作用未充分认识, 没能引起高度重视。多数单位只是把形成的电子文件储存在硬盘、磁盘或光盘内, 没有进行规范整理、鉴定和归档, 导致大量电子文件积压。科室起草打印文件后, 不保留原始电子文件, 不是因储存其他信息而被清理, 就是被新起草的文件所覆盖, 造成电子文件丢失。

2. 电子文件管理混乱不规范。

单位的档案还是以纸质档案为主, 每年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积压散存在单位各个电脑中, 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单位还未建立规范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 科室之间在电子文件形成、整理、鉴定、归档、检索、传递、保护、利用等环节上缺少统一的数据模式和档案管理软件。电子档案管理松散, 有可能给一个单位或部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或毁灭性的灾害, 使档案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3. 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

各单位的电子文档发展参差不齐, 一些单位档案设施不完善, 信息设备落后, 缺少防磁柜、刻录机、高速扫描仪等必备设备。档案室以保存纸质文件为主,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没有进行分类管理, 电子文件缺少备份文件, 存有安全隐患。没有编制文件索引, 查找一份文件十分耗时费力。从整体上看, 电子文档归档质量不高, 标准化程度不高。

4. 缺少档案信息专业人才。

目前, 有些单位的档案专兼职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低, 会管理、懂业务的少, 会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的少。档案信息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要实现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 达到档案管理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电子文件的重要性, 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 成立档案工作机构, 配强专职人员。

2. 加强制度建设。

要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3. 加强档案室标准化建设。

要加大资金投入, 配置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实现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

4. 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

要依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认真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归档等工作, 所有形成的正式电子文件要符合归档要求, 确保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部电子档案目录实现计算机检索。

5. 引进档案信息专业人才。

6. 加强业务指导和档案人员培训。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解决

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已经逐渐由人才培养基地向以人才培养为主,技术开发为辅的综合性、科学化校园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高校占据总科研成果比例的95%以上,而在其他与教育事业关系不大的领域的科研成果综合比例上来看,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占到总科研成果的百分比也超过了50%,可以说,高校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然而,在关乎到高校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否能够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经费管理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经费滥用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及我国科研工作的瓶颈所在,解决高校经费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刻不容缓。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存问题

1.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产生可以从经费划拨来源及经费划拨后期分配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经费划拨来源方面来看。高校在科研工作上的重大贡献是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高校业务范围逐步扩展之后带来的结果,但我国对于高校扶持的重心并未随着高校内部变化而发生改变,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经费划拨仍然以高校教育为主,日常管理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辅,而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未随着高校在科研工作上的巨大成就而增大比例。高校经费划拨不足,直接约束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没有经费划拨,科研工作寸步难行。

(2)从经费划拨后期分配管理方面来看。结合我国现阶段高校经费管理现状来分析,高校科研经费不足问题的产生,与高校经费后期分配管理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信誉好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上级批多少钱干多少事,信誉差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经费一到,就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用于人员开支、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公条件等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2.经费滥用现象严重

据中国新闻网发布数据显示,在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中,仅有不足40%比例的科研经费被用于科研开支,非科研支出包括与项目无关的会议和个人提成比例过高。造成科研经费滥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面来看,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目前的评价标准是相关科研成果论文或著作的多少。于是,当上级科研经费划拨之后,目光盯着提成,以各种名义各种会议,把研究经费挥霍一空。在科研成果总结时候,花费部分研究经费,用来购买国际刊物的版面,用发表论文的方式弥补科研工作的实际缺失,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弊端所在。

(2)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监督漏洞。科研经费是我国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其他形式的支出,是纳税人监督义务履行的对象。然而,就我国目前高校科研监督工作而言,监督人主要是上级经费划拨部门及高校个别部门,并没有将纳税人视为科研经费的监督人员。于是,在科研工作人员的内部贿赂,上级瞒混的行为之下,再无监督力量可言,给经费滥用提供了周边的社会环境。

3.会计核算漏洞

(1)从会计账套设置方面来看。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目前高校的主要工作的两大分支,人们在提及高校作用时习惯将教育、科研合为一体来表示。然而,从会计核算方面来看,二者的分离与否却有着天壤之别,二者一体,则会计核算账目核算时仅需一个账套,而当二者相分离时,则必须同时各自设立账套。但就我国高校经费管理现状来看,仅有少部分高校将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分别设立了账套,多数高校则将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设置同一账套统一核算,

(2)从会计科目设置来看。高校经费由国家统一划拨,高校对于经费管理缺乏认识,这是造成高校会计科目设置简洁的原因所在。在高校的国家科研经费划拨、分配管理中,高校在会计科目上仅设“代管项目”、“经费支出”等一级会计科目,却没有设置这两个科目下的明细科目,数据归集模糊,会计信息不具有可实用性及真实性,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基本特性,致使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口径不同。

4.科研经费综合效益较低

高校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工作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既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又能够兼顾其他方面,为其他相关方面提供便利,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显然,高校作为科研工作基地就是综合效益合理利用的结果。相反,高校科研经费资源也应该合理利用,提高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带动周边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就我国科研工作经费管理现状而言,多数高校在经费分配管理方面由科研项目课题组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单独针对科研工作支出分配。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工作设备也仅仅被利用来满足科研工作开展的需求,对于其他部门的使用实行“禁”字条例,课题组购进设备成为专用设备,教育事业等其他科研工作周边事业很难实现对于科研设备的共享。甚至于不同课题组的相同工作需求设备也要重复购置,造成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的巨大浪费,科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下,科研经费问接使用综合效益低下。

二、高校科研經费管理现存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1.加大科研经费筹资

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应该从国家经费划拨与管理及外部市场经济筹资两方面做起。

(1)加大国家高校科研经费划拨与管理力度。加大国家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投资力度,首先要各级教育部门重新审视当今形势下的高校性质,即将对于高校划拨经费的关注点由教育逐渐转向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逐渐加大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划拨。同时,在高校经费分配管理中,严格管理流程,控制管理分配环节,切实保证高校科研经费落到实处,切实为科研工作所用。

(2)加大外部市场经济筹资。近日,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美国终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事实证明,我国的市场经济现实及市场经济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国家各项建设事业都逐步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受市场经济的调节。所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筹资也应该实现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不断的引进市场上的流通资本,与企业合作,利用市场经济资本充实科研经费,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筹资活动的市场化运作,解决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严格控制经费滥用问题

(1)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科研经费滥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研工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以论文取代实际工作作为评价标准,于是,空有论文无实际科研已经成为的高校科研工

作的普遍现象,科研经费自行支配,造成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故此,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就要注重对于实际科研工作的评价,而非拘泥于科研论文的发表。

(2)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加大科研经费监管,应当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监管作用。国家要依法制定并完善相关高校经费管理法规、条例,做到依法治理。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对于科研经费滥用、公报私囊的科研人员,要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高校管理层要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督,经常性的进行实地考察,确保科研经费用在其地。社会公众要发挥纳税人的税收支出监督作用,通过社会监管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滥用行为。

3.明确会计核算

(1)在会计账套设置上,应该严格区分高校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分别设置教育经费账套及科研经费账套,分别处理相关业务。运用现代会计电算化,实现高校经费处理的电算化运转,针对这两个领域的经费设立不同会计账套,更加快捷、随时的地反映教育经费与科研经费的分配利用情况。

(2)增加会计明细科目。会计明细科目设置的目的在于使所需信息反映更加细致化,使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具体事务更加具体化,更加完整的反映这个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程序及资金流量流动状况。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应该更加细致化,使科研成本反映得更加明晰,方便学校财务部门的核查及各监督部门的监察工作,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透明化。

4.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综合利用率

某项综合利用率具体用公式表现为:该资源的目前使用效益/该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时的效益总额。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如果要想提高某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就必须提高该资源的目前使用效益。高校经费资源如何实现当前效益的提高呢?个人认为,高校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要以科研为主体为服务对象,同时兼顾其他事业发展需求,尽可能的在满足科研工作需要的形势下,使其所购置的相关设备能够同时供应于其他事业发展的需求。如,某项化学科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化学实验室、化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科研小组不应该将这些硬件设施据为己有,應该将其贡献出来,满足化学课程教学的需求,同时提高该项资源的教学利用率,进而提高该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2篇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 薪酬体系的报酬方式单一

目前, 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尚未完整, 没有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公平分配。大部分企业定制人力资源的薪酬都只强调企业的绩效, 忽视了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 不重视这些基本要素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企业也就因而也就缺乏与员工知识要素相关的分红体系, 员工只有固定发放的每月工资所得, 让薪酬系统的报酬方式较为单一。

(二) 政府干预过多

我国政府机构干预企业运作的问题较严重, 一般情况下, 政府通过控制企业员工的薪酬发放总额, 实现对部分国有企业的干预, 有时政府也将矛头指向私有企业, 利用工资总额包干手段来对其进行干预。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政府机构干预企业内部员工的薪酬分配的问题, 使企业丧失自主权,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三) 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不足

当前,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忽视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依旧实行单一的薪酬制度, 多样化的工资给付结构成为口号而非实际。要知道, 没有压力, 也就无法形成动力, 这种静态的报酬制度无法刺激员工的工作激情, 影响工作效率, 最终影响企业效益。另外, 我国大部分企业定薪主要依据行政级别, 员工的薪酬直接受学历的高低、职务的大小以及工龄影响, 这种过于死板的薪酬晋升体系在薪酬分配上不仅忽视了员工能力的高低, 也不考虑岗位的差异性, 只是笼统地定级别、发薪水, 阻碍了员工的晋升之路。企业员工只能在“媳妇熬成婆”时才能得到较高的薪水, 大部分员工都缺乏工作动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有效对策探讨

(一) 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让企业薪酬管理行之有效的保障。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经营环境, 归纳分析各种决策信息, 同时观察员工心理, 让绩效考核体系满足企业发展企业, 也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支持, 从而实现员工薪酬助力企业发展的目标, 使企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中。具体而言,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努力让绩效考核体系公平性。公平的员工绩效考核是员工的晋升或降级的考核依据, 是鼓励员工集中精力创业绩分的根本。只有让员工过得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才能让员工满足现状, 安居乐业, 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出力。

第二, 建设企业薪酬文化。唯有让员工改变自身观念, 将企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结合在一起, 才能让员工保持长期的工作热情。因此, 企业要注重宣传合理的薪酬价值观, 适当弱化员工的金钱崇拜与物质追逐。

第三, 增加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性。首先, 明确业绩和薪酬之间的关系定义, 将业绩测量的结果同工资结构水平相挂钩;其次, 要做好日常工作记录, 对员工业绩的评判要精确合理;最后, 给所有员有建立一个改进业绩的机会与平台。

(二) 有效利用政府的职能

为了避免国家政府机构长期、过多地干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政府应该摆正自身的监管身份, 以促进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

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该适当地利用政策偏斜, 给予企业优惠政策, 在尊重企业能够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 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 政府要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减少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干预, 实现企业的薪酬水平、标准和结构更有效。比如, 政府可以支持企业的薪酬管理中效果最有效、员工最喜爱的福利政策, 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完善福利政策, 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 控制人才的流动, 让企业和员工同时受益。

(三) 控制薪酬的弹性

所谓“弹性”便是指适度的调整空间, 适度的弹性一方面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置有梯度的薪酬标准, 工资待遇上存在的差异有利于企业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也是对工资相对低的员工提供奋斗的空间, 算是一种间接性的激励。另一方面来说, 薪酬的弹性是对不同员工的生产力的一种差别的认定的必要手段。在管理上, 企业必须对员工不同的生产力给予不同的薪酬肯定。拥有较高工作效率的员工工资必然要比较低工作效率的员工工资较高, 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 也是对员工不同工作力度的一种必要的肯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所谓的弹性不能超过实际。薪酬过大的差距会导致员工之间对薪酬分配不够合理的埋怨, 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反而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总之, 有效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提升, 而且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有效的薪酬管理不仅仅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有效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摘要: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薪酬管理体。本文首先分析薪酬管理问题, 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丹.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4.

[2]杨晓静.浅析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改革与开放, 2012, 20.

[3]党荷叶.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连锁, 2013, 1.

上一篇:妨碍因素下一篇:术后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