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书法教学

2024-06-15

怎样进行书法教学(精选10篇)

怎样进行书法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数学符号,符号教学,数学化,数学表达

我国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 , 首次把 “符号感”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 成为六个核心概念之一.2011年修订时核心概念从6个增加到10个, “符号感”改为了“符号意识”.加强符号教学, 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心理上的认同

符号教学与问题教学和方法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 每个符号的含义都是明确的、固定的, 在任何情境下都保持着它独有的意义.因此只要学生从心理上对符号有亲近感、有学习的渴望, 符号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

案例1:从情境引入, 让学生产生用符号的渴望.

(A)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______张嘴, _______只眼睛_______条腿;

三只青蛙________张嘴, _______只眼睛______条腿;

……

n只青蛙_____张嘴, _____只眼睛_________条腿. (此处老师设定字母, 让学生用起来)

(B) 观察下列等式:

(a) 你能接着往下再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

(b) 你能写出一般的规律吗? (此处老师不设字母, 让学生自己产生设的渴望)

此案例中, 老师采用了渐进的安排, 先在 (A) 里给出字母n, 用它代表一个数.学生在此体会到“这就是一个数”, 而且可以进行正常的运算, 感觉到“它和数没什么两样”, 于是产生认同感, 消除陌生感和神秘感. (B) 中的学生活动强度更大、体会的程度更深, 他们在写完1+2, 1+2+3, 1+2+3+4等几个式子之后, 立刻意识到有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在那里, 但是自己又不能清晰表达.这时他们的心态是什么呢? 首先, 非常高兴, 自己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其次, 不想再接着写具体数字, 觉得那样做没意思;最后, 他们想把一般规律写出来.那么,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他们自发引进了字母, 由此真切感受到字母的“一般性”特征, 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同感, 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此例, 学生认同了字母, 运用了字母, 最后赞赏了字母.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入后继的学习中, 是令人愉悦的.

2.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符号的意义建构 ———概念与符号同步完成

要掌握一个符号, 就要理解它的意义.对于简单的指代符号 (比如“△”表示三角形) , 只要把它的意义通过告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即可, 可用讲授法或阅读法进行教学;对于复杂的符号 (比如判别式符号的“△”及an、等) 必须由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而实现, 可采用发现法、探究法等进行教学.符号的意义和概念的意义是同时建构完成的, 符号仅仅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案例2:“符号an的意义建构”教学片段

师: (投影) 2×2= , 2×2×2= , 2×2×2×2= , …, 100个2相乘如何? (注意, 不是问“100个2相乘等于多少”)

生很困惑, 能感觉到, “那还是一个数”.……, 有人小声说出来了, ……, 更多的人说出来了, 意义有了。

师:嗯, 很好, 这真的还是一个数.只不过, 这个数可能比较大吧? (轻轻一问, 再次确认“它就是一个数”, 强化意义, 顺带培养一下“数感”。 )

师:确实很大, 就算写出来, 别人也不认识 (学生笑) .为了避开这个麻烦, 数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记法, 就是把100个2相乘写成2100, 即 ( 板书, 慢慢地) :2×2× … ×2=2100 ( 共100 个2 相乘) , 读作“2的100次方” (让学生读三遍) .这样说来, 前面的几个空 (指着) 可以填上什么?

生:22, 23, 24. (让学生读出来, 并体会2100看起来是个式子, 本质上是个数, 实现意义感知.)

师: 如果是其他的数多次相乘呢? 比如:40个3相乘…… (师生互动, 老师随问随写.) 更一般的形式可以写成什么呢?比如若干个a相乘……

生:那就是a的若干次方.

师:写在草稿纸上.

生: (写出了“一般形式”) an=a·a……a共n个a相乘. (完成意义建构)

此案例中, 学生不停地在“数”和“式子”之间穿梭, 感受意义和记号之间的关联.老师则牢牢抓住新知的引入, 始终把an作为目标导引.符号的意义建构与概念的形成同时完成, 学生对符号的记忆比文字更清晰, 学习过程流畅, 毫无突兀之感.

3.让学生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 ———在运用中提高

从学科上讲, 数学的发展壮大是与符号体系的发展壮大同步的, 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F.克莱因说:“如果没有符号体系, 数学将迷失在文字的荒原中.”从学习上讲,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也与他运用符号的能力同步. 如果一个学生讨厌符号、或者不能自如地运用符号, 他的数学能力一定不会很强.

数学的三大基本能力是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符号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运算符号, 学生用起来已经得心应手, 遇到运算时他们也是无法逃避的.推理符号就不是这样, 有的学生会故意逃避推理符号, “坚持”使用文字, 比如不用“∵, ∴”而用汉字的“因为, 所以”代替.这样做不是不可以, 但是如果故意回避, 那就不是一种良好的态度了, 也将制约他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阻碍其个人发展.

4.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 ———符号最终还是一种语言

数学学习必须是数学语言的学习, 让符号回归并发挥其语言功能, 自是应有之义.比如对于平方和公式 (a+b) 2=a2+2ab+b2, 有的同学就喜欢用文字叙述:“两个数和的平方, 等于一个数的平方, 加上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再加上另一个数的平方.”刚学时这样无可厚非, 但是到了初三毕业或高中后如果还这样, 他将无法和班级的同学流畅地交流, 严重时还会受到嘲笑.

怎样进行教学评价 第2篇

一节课的质量有多种因素组成,其中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处理:备课认真,教学明确,中心突出,讲述正确。

2、教学方法:贯彻启发性原则,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教会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情,逻辑严密,提纲挈领,条理清晰,有的放矢。

4、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亲切和蔼。

5、思想教育:教书育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方面:一堂好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学生能学到什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创新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

2、学生在课堂上有多边的,多样的丰富的信息反馈。具有良好的合作和良性的竞争环境。

3、学生具有适度能紧张性和愉悦感。能够自控和调节学习情绪。对于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渴望下一节课的来临。

一节好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师正确指引下,在获得基础知识、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本达到以上两方面标准才称得上一节好课。

怎样进行教学评价

一、进行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首先把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改革目标统一起来。

二、教学评价焦点:学生状态

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的焦点-----学生的状态。任何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状态来实现的。

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五个维度:

1、学生的参与状态。

2、学生的思维状态。

3、学生的情绪状态。

4、学生的渴望状态。

5、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有五个观察维度:

1、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教材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注意中心:是否把自己放在学生身上。

3、教学机智

4、教学态度

5、教学境界

四、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

现代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功能。学生采用自评和互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不仅注重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

怎样进行书法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书法 教材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41-01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是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学生学习阶段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基本功,也是学习的最好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有限,自觉学习的意识淡泊,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把写字更是当成一种繁重的任务,对汉字的学习只停留在熟记与意思理解上,根本不在乎字写得是否漂亮,结构是否匀称、平衡。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配套了《写字》这样一个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写水平,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也让他们从写字中深刻认识到我国的艺术瑰宝——中国传统书法,认识它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的神奇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从鲁迅对书法的描述中,我们看得出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确实,小学生在书法学习中不只是能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欣赏水平,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帮助学生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写字》这个配套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字水平,落实我们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写字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

1.配合语文教材,熟记生字。

写字教材的安排和内容与语文教科书的生字教学是同步的。所以,借助写字教材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生字加以熟记和巩固,还可以使学生在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中掌握生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字的结构布局等,使学生在有限的写字课上以及练习时间内,从识字生字,到练习书法,达到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完生字以后,写字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难度,只要他们能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在写字中熟记笔画顺序,根据教材的规范书写例子,写好每一个字,并在写字中慢慢去发现每一个笔画的特点,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生练习写字时,他们一定会在写的过程中对每一笔划的起点、落笔、形状、位置以及与其他笔画的衔接都会有新的认识,发现字的结构规律,组合比例,从而在以后的写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好的写字技巧,把每一个字写得结构、比例协调,端正、匀称。当然,让学生自己安排完成写字教材上的任务,本身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练习中掌握了写的规律,提高了写字的技能,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3.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

教师结合教科书的写字教材,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运笔技能,使学生从简单的笔画顺序到比较复杂的篇章练习。学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中才能感受笔画的细微变化,从实践中掌握笔顺的规则,熟悉写字的规则和技巧。所以,写字教材的设计不但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还遵从了写字实践的练习特点,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写字知识,提高写字技能。

二、写字教材在书法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1.教学生学会读贴。

在写字课上要想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教师首先就要结合写字教材,让学生学习读贴。读贴,就是写字前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每一个字的结构、变化,熟悉写字教材中每一个字的写法要求,笔画顺序,使学生书写前对写字教材上的示范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所以,要求学生在读贴时要注意:(1)熟悉轮廓。汉字结合是方块的形状,它的轮廊近似一些几何图形,或者几个图形的组合。由于汉字的这种结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观其大略,掌握轮廊,比如,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它们的结构是上大下小,还是下小上大,还是比例相等。左右结构的是左窄右宽,还是左宽右窄等等,学生一旦掌握了汉字的这些特点,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写字的技能也会能得到相应的提高。(2)掌握结构。让学生在读贴时掌握字的结构,就是为了使他们掌握偏旁的搭配、位置。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点,学生就会在写字时掌握每一个字结构的平衡、对称,减少别字、错字的出现。(3)巩固写法要求。在写字教材中,对每一种字型都有一定的结构要求与写法指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巩固每一类字的结构,熟悉写法的要求。

2.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要想写好一个字,一定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写字课的第一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习惯,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关键因素。

3.教学掌握每一种字体的变化规律。

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性,他们对每一个字体的结构认识不深,在他们的认识里每个字的结构笔画无非就是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所以他们在书写时总是千篇一律,不会根据字的结构灵活变化。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字的变体结构,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点、横、竖、撇、捺这五种基本笔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材中五种基本笔画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尽可能地熟练掌握这些笔画的灵活写法,熟悉这些基本笔画的变化规律,提高他们的写字技能与理论水平。

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是终身受益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要培养他们在写字方面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来说是相对简单。所以,教师要在写字课上,结合写字的教材要求,严要求,把质量,重视评价,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书法是一门精深的艺术,要想让学生在写字学习中领略到书法的神奇魅力,爱上书法以及书法学习,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本着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利用写字教材严要求,把质量,从一笔一画,点点滴滴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书写水平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我们怎样进行作文教学 第4篇

一.要进行认识与表达的统一训练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必须有所写才写”, 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糅和”。从这个角度看, 学生作文既要有丰富生活的“物源”, 又要有想写生活的“动源”。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 要紧抓训练思想和训练情感, 将认识与表达统一于训练中,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作文于表情达意的工具性, 使作文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基本功。如我们在一次系列作文训练中, 围绕着提高认识与训练表达进行了如下教学:

第一次看“钢笔”, 认识其外型及构造, 从《我眼中的钢笔》为题进行作文。第二次再看钢笔, 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认识钢笔的用途, 进行《我和钢笔》的作文练习。第三次又看钢笔, 应该认识到钢笔的几点精神: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精神;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精神……进行《我学钢笔》的作文练习。这样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认识由表及里、由物及人, 层层递进, 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提高学生认识与表达的能力。

二.要做好作文用文的通盘安排

作文是有用场的, 这是因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 从生活上有必要把自己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 而且希望愈广愈好。”这是一种“宣示给人们知道”的社会效益, “有的是对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发生了兴趣, 非把这些表现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这是一种个人欣赏效益。也就是说, 作者在写作文以前, 就已经考虑好了文章写后的用场, 有用才写, 写了要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但是, 目前教学中, 为作文而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学生看来, 作文只是一种作业甚至负担, 写完改完就万事大吉了, 心目中作文的用场观念十分淡薄, 从未来需要看, 学生成人后的写作, 一定是有用途的。因此“作文要用”的观念从现在起就要抓紧培养, 并且在每次作文时都要进行作前活动, 作中思考, 作后用场的通盘考虑和安排。如:开展介绍自己父母的活动, 让学生广泛了解自己的父母, 作文是写记叙文《我的父亲 (母亲) 》, 作后召开讲演会, 介绍自己的父母, 宣读自己的作文, 开展“老人节”前访问敬老院活动, 送一件自己做的礼物, 作文《给XXX一封信》, 之后把礼物和作文寄出去。此外, 在黑板报、广播、报刊、征文中选拔学生作文, 也是写好作文的好方法。这样作文有了用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学生一旦享受到了用文后的欢乐, 必将进一步激起写作兴致。作文有了用场, 必然导致作文从两头伸向文外、课外, 从而形成习作从生活而来, 又向生活而去的格局, 作文教学必然奔向开放, 其语言表达也就具有了社会性。

三.注意作文与育人的同步培养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也体现着作者的性格与情操。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有些题目不符合儿童生活实际而让学生硬写, 不培养习作中健康向上的真情实感, 而“抄背”别人的认识, 这样更“重文轻人”, 不但写不出真正的文章, 反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虚伪的文风与人格。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 增加孩子们的阅历, 积极参加课内和课外阅读, 扩大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 只有这样, 才能丰富学生作文内容, 培养学生诚实、真实的文风, 特别对学生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不健康思想倾向, 要认真对待, 正确引导, 要贯彻大纲关于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观点, 把作文和做人融为一体, 学做人促作文;写作文又促作人。培养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写老实文章的人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再也没有必要用假话去获取高分了。

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 第5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解理念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作为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文化,体现了民主、平等、宽容。它也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及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过程。因此,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一种丰富自我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种阅读理论的指导下,我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对话”的阶段,即:与本文对话、与同伴对话、多重性对话、回归文本对话和评价性对话,并进行了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认识了阅读的价值,阅读鉴赏能力明显提高。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同伴对话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流活动,学习活动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存在着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应当激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困惑找同伴交流交流。我让学生用交换感受和交换思想作比较,体会对话、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对话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和同伴交流时,还不会组织,不懂规则,缺乏自制。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小组同学玩玩闹闹浪费时间,对话草草收场;二是小组里少数学生发发言,其他学生不吱声,对话氛围不浓,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首先在班上招聘8个小组的“导师”,条件是能承受领导小组对话的责任,能与小组同学一起确立对话的目标或任务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能够尊重并理解同学的处境和观点,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职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是自己小组在竞争中取胜。然后由8个“导师”组阁自己的阅读研究小组,每组6名“研究生”。“对话”时首先要训练人人发言,或谈感受、想法,或提出疑问,或作出评价,或说出体感,总之要围绕小组对话的主要任务进行。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

习。其次要引导小组成员学会耐心倾听,对别人的发言一件做出反应,或作出简要的评价,或反对,或赞许,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成员要推选出一名代表(轮流推出)归纳总结大家的收获或疑惑,在课堂上交流。或表演编的话剧、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阶段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总之,要讲求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评价性对话

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别人阅读时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性的“对话”。对话可以按照事先确立的评价标准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态度认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对话”中积极参与,与同伴相互协作。能根据集体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学生在班级“对话”中能代表小组意见,姿态自然,表情适当,说话有条理,观点明确,能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除了按这些标准评价以外有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进行事实性叙述性的评价。把在对话中思维活跃,有独特感受,有创造性发挥的事例讲出来进行评价。总之,这一阶段的对话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如在《半截蜡烛》课本剧表演完后,我组织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组与组的比较,很快选出了最佳的演员。同时还评出了配合最好的小组、表演最有创意的小组、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口语表达进步最大的学生、最会探究的学生等等。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这种评价性的“对话”很有实效。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友好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而且也极大地激发学生群体阅读对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充分发展。

三、回归文本的对话

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对话”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对话是民主的,更是开放的,其间学生喷涌而出的独特、体验、理解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要善于多种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深究下去,提升对话的意义; 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不良”信息,及时纠正偏差。现在有些课上,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错误的信息不于否定,只是以“请坐”等含糊的语言搪塞过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而对有些创新火花的信息,教师又只是简单地肯定,却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来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结果往往与宝贵的课程资源失之交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解读结论中的价值点和存疑点,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使话题在讨论中更深入,更能渗入

学生的知识模块。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为”,使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习”——退化为其次,简单的讨论会,或蜕化为粗俗的表演赛,就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沙龙和游戏场。

五个多月来,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喜欢对话,因为对话意味这自己作为大写的“人”受到尊重;他们欣赏“对话”,意味着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对话”成了生命成长的必要过程。在这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幸福和美好。

怎样进行英语课文教学 第6篇

一、课文教学的步骤

课文教学可以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先让学生速读课文, 对课文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并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对课文进行表层理解;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立场, 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接着, 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进行评价性理解。教师在对课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应围绕这三个步骤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 具体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

1. 导入 (Presentation) 。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课文的理解很是重要。

2. 速读 (Fast-Reading) 。

通过快速阅读, 学生能大致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大意, 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Pre-reading中的问题、找课文的中心句和关键词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精读 (Intensive-Reading) 。

通过精读能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详细信息和课文结构, 了解各段落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在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章, 然后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检测他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同时, 教师应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

4. 复述 (或表演) (Retelling or Acting) 。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或表演课文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深化语言知识。

5. 讨论 (Discussion) 。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他们不懂的知识点或问题, 发展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让他们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6. 巩固 (Consolidation) 。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了课文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化。在课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特别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 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多媒体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能生动、形象、真实地提供与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课文的框架, 做到突出课文重点, 能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有浅到深的指导, 从而使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7篇

阅读教学对话形式应当包含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文本两个方面的对话, 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提问对答、切磋讨论, 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心智与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有与学生对话, 才能知道学生在阅读方面感到困难的地方, 才能懂得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师生双方之间才能互相交流,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交流和对话中获得精神交流和意义分享。

课堂上必须体现教师主导和师生双向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同时也让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 学生也谈对文本的理解、感受。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促使师生对话。没有民主、平等, 就没有对话, 教师不要用威压式的态度面对学生, 也不要轻易用结论性的语句训告学生, 学生即使认识有误, 也不要贬低、否定, 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本是学生对话的另一个主体, 另一种意识, 它作为一种表达, 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要想理解感知文本, 首先要把字都认准, 接着是把每个词、每个句子的意思都弄明白, 然后分析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最后领会全文的内容和思想。虽然阅读的一般程序是这样, 但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他们所交流和领会东西也有差别。有的学生对这篇课文能很快理解, 但对另一篇内容不同的课文又不容易理解, 同一个学生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本人认为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两篇课文的内容不同, 学生在对与课文有关的生活感受不同, 学生体会深的方面, 他在学习这类课文内容时, 能依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课文进行理解, 所以领会深刻。故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社会, 体验生活, 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样就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理解和领悟课文所包含的意义。

阅读教学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 就是指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感受、领悟”就是不需要多加思索, 更无需语言分析, 就能领会到这句话说得是否合乎语言习惯, 它的意思是什么, 含有怎样的情感等。那么, 语文阅读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 要求学生在平时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注意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 学生凭借规律可以听懂别人所说的话, 读懂别人写的文句;凭借规律, 学生的表达不犯语法错误, 语言丰富, 可以说出睿智、生动、幽默、富于表现力的话来。

其次, 就是要求学生多读、多实践。多读就是指读的书要多, 它包括读课文和课外书。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在读中掌握组句的方法, 丰富语文积累, 领悟文中之妙处。通过熟读, 使学生能把别人的言语手段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 把固定的语文形式转化为活的语文形式, 这是获得语感和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有效途径。

再次, 就是既要重视语感训练, 又要重视语感教学,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引导学生高度关注课堂、社会、家庭, 总之就是留意一切所能遇到的语文现象, 随时随地充分利用语文资源, 学好语文。

怎样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第8篇

近年来,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说-听-读 (模仿) -说的运用越来越重要。随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变化, 我们也总结和实行了好多较好的教学经验, 在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探索研究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不变的。执着的探索精神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紧密结合, 戒骄戒躁, 不断学习和改进, 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的寻找方法。在我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英语教材变化了三次, 三套教材各自体系、目标都有所不同, 但我们始终以听说为龙头, 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 我们的研究课型主要是对话的课堂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模式研究扩展到了课文中, 全方位进行探索, 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寻找既与课文有关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学生想说、有内容可说。为了开展好相关的活动, 我们分工协作 (如在英语角和英语广播的初级阶段) , 多渠道搜集材料,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 教学研究的工作开展得有序, 高效。

二、阅读教学的重视

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 教师不仅要熟知教材的教学目标, 大纲, 同时也掌握了语言学习的目标隐藏的阶段, 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语言学习目标的水平来实现。显然, 妥善处理好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 我们必须首先做好准备工作, 然后潜移默化的分析, 重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获得的材料, 以达到教学目标, 并相应设置具体步骤, 根据设计可以看作是阅读教学, 通过语言的学习来达到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随着教学设计的提高达到阅读教学为目标的过程, 老师要和学生多互动, 通过观察来确认每个学生的特点, 以达到参与活动的预期目标。

综上, 过程式阅读教学所有的目的和特点就是围绕具体和精确老开展的。我们还须研究:教学过程设计中问题和活动的层次性与有效性;阅读学习的认知规律;语言活动的有意识模仿、协作和迁移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任务型阅读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成为开发泛读教程的目标。

三、重视词汇教学

利用构词法教单词是教与学词汇的一种既简洁又容易掌握的一种好方法。掌握这主要的构词方法对学习英语者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对英语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英语词汇总量虽上千万, 但基本构词法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意义而言, 几乎词汇之间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由此可见, 各个词汇之间是有联系的, 而且系统性很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词汇这一特点, 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 当然对于词汇这些特点教师也不能直接说出来, 最好在集中教词汇时呈现出来, 让学生自己通过例词例句去发现、去总结这样学生就能亲自参与, 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 通过上下文及句型教词汇。没有一定的语境, 任何词汇将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语境包括句子, 上下文和语篇。例如在教drink这个词时, 教师可借助一些教具及动作, 列举几种饮料及喝水的图片, 并借助图片举例: I’mhungry.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Tom wants to buy some drinksfor her mother.从语境中我们可猜测第一句中的drink是“喝”的意思, 而第二句中的drink是“饮料”之意。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drink不同的词性和用法。

2.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辐射联想教词汇。例如在教animal这个单词时, 教师不妨与学生合作将有关动物的单词归纳在一起, 联想在一块, 可总结出如:cat, dog, pig, fish, elephant, monkey, bear, bird等等这样的词汇。这样的活动可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十分有趣, 能有效的扩大词汇量,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

3.利用情景教与学词汇。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设置情景, 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教颜色、衣服、五官等单词时, 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摸一摸。再比如学习有关看病用语时可事先安排学生分组自制有关医生和病人的道具, 并佩戴服饰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对话练习, 好像真的在看病, 这样在交际中学得了词汇。不但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既能说又能听, 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英语词汇教学虽然枯燥、乏味, 但其有章可循。词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遵循英语教学原则, 认真分析学情,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总之, 对不断改革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要做不同的尝试和引导,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 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发现最合适的方法, 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找出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作为毕生的目标来进行的。所以, 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摸索也是不会停止的, 互相交流, 加强学习, 最终找出更多的办法来交流借鉴。

参考文献

[1]汪文芳.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怎样成功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第9篇

一、认真研究实验

做好实验的关键是弄清实验的目的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目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 这样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至于实验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二、精心准备实验

演示实验教具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首先, 教师应准备好一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其次, 教师在课前应多操作几次, 直到熟练的程度, 并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 教师要掌握好演示时间和精力, 使工作与教学进度紧密, 不能因为实验而耽误教学时间。最后, 教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期间的示范, 启发学生的思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三、要规范操作

教师在实验中使用设备、连接和组装设备、示范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梗不能轻易地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没有钩牢, 拧紧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总之, 规范教师的运作, 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而且会让学生养成一个严谨求实的实验习惯。

四、表达简明、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实验程序, 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应简洁、准确。如果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过程就会产生一知半解的影响。

五、注意师生互动

教师要在实验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等。

六、实验要面向所有学生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德教育 第10篇

一、美德教育要注重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感熏陶”,发掘历史知识中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如:戚继光驱逐倭寇,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张自忠为国家民族而死的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无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大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为原子弹、氢弹的创制作出重大贡献的邓稼先、王承书等,不图名利,甘愿“隐姓埋名”一辈子,在人世间“消失”几十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一种爱国的美德。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时,要充满激情,歌颂或批判,崇仰或鄙视,赞扬或讽刺,欣喜或愤怒,泾渭分明,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热情,以及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二、美德教育要辨析人物的行为动机,实行正面教育

各种历史人物的行为都有鲜明的动机。屈原有报国的慷慨大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抗日战争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而反面的历史人物也有着罪恶的行为动机。如,袁世凯野心勃勃,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还企图当“中华帝国”的皇帝;汪精卫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投靠日本,“沐猴而冠,认贼作父,覥颜事故,丧尽天良,辱尽华裔”。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正是导致他们行为的直接动因。将他们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判断是非,分辨美丑,衡量高下,从而强化正面教育,使学生加深对理想道德的理解,进而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变成支配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美德教育要总结人物的行为美,提高道德修养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具有双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例如: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治学严谨,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又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评价农民领袖洪秀全时,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充分肯定他对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又要让学生看到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阶级局限性。教育学生要以史为鉴从严律己,如在评价人物时,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事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通过对人物道德行为、功过是非的分析、比较、概括,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认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道德修养。

四、美德教育要结合时事,培育时代精神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经过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美德新模式。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时,我们要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青少年绝不能吸毒。在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时,我们要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总之,美德教育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了,就与“礼仪大邦”的中华民族不相容。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取其精髓,从而使中华民族美德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

摘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美德培养结合起来, 以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土地项目论文下一篇:基坑防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