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按摩治疗法

2024-06-21

中风的按摩治疗法(精选5篇)

中风的按摩治疗法 第1篇

中风又名“卒中”, 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3种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现代医学中风后遗症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种, 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减退、烦躁抑郁等。这对患者及家人都将造成巨大的精神、身体和经济的负担。目前, 我们根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 运用传统手法, 通过对患者进行点穴, 分筋理筋和活络法 (被动运动) 等按摩手法,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恢复其身体功能的目的, 在脑血管疾病早期的功能锻炼上, 尤其是在被动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期降低肌张力上, 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在多年临床治疗中, 对69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点穴、按摩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6年2月至2007年10月, 笔者共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69例, 其中男性病例39例, 女性病例30例;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0岁, 其中40岁以下2例, 41~50岁9例, 51~60岁21例, 61~70岁37例。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来确诊, 全部病例均有做头部CT。在69例中脑出血15例, 脑血栓形成52例, 脑栓塞2例。合并高血压者41例, 合并冠心病者25例, 合并糖尿病者3例。脑栓塞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所致。

2 诊断标准

(1) 具有中风的发病史。 (2) 主要症状:肢体麻木瘫痪、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记忆力减退、烦躁或抑郁等。 (3) 神经系统和CT或者磁共振检查均有异常。 (4) 注意同痫证、厥证、惊证相鉴别。

3 治疗方法

病人俯卧位。医者以掌按揉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 重点在天宗、心俞、及其肺俞、肝俞、胆俞、肾俞, 以患侧为主, 反复2~3次。再在脊柱两侧施以滚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大腿及小腿后部。并由拇指揉按患侧环跳、委中、承山等穴, 使患者有酸胀感。尔后以中指沿督脉走向由上至下叩击2~3次。患者仰卧位 (或坐位) 。医师双手拿患者两侧肩井, 点风池穴, 松解两侧肩颈肌肉点压弹拨锁骨上窝处的臂丛神经及血管, 使患者上肢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感。肩肱部重点点揉肱二头肌长短头, 可预防日后并发肩关节痉痛, 上臂抓捏揉按三角肌和肱二头肌, 用手指弹拨上臂内侧的神经干和肌腱, 依次点按青灵、曲池、合谷穴, 在肘部弹拨前臂肌腱, 可引起手腕、手指的反射运动, 患者侧卧位。医师对患侧下肢肌肉丰厚处施以推拿揉按, 然后重点点压跟腱, 依次点按梁丘、足三里、上下巨虚、悬钟、昆仑及涌泉穴。大部分病人致既使患肢无随意运动, 通过点按足三里、巨虚穴, 可以引出大腿肌肉收缩及踝背伸, 有些病例甚至可以抬起小腿将膝关节屈曲, 使病人认识到自己能动。

以上按摩疗法每天1次, 每次20分钟, 10次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最短2个疗程, 最长5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5天。

嘱咐陪护人员同患者作运动练习每天1次。

4 典型病例

李某, 男, 57岁, 脑血栓后遗症, 右侧偏瘫, 肢体麻木, 语言不利, 服用多种药, 效果不理想, 生活不能自理。后来我处经上述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 记忆力恢复, 能看报读书, 生活完全能自理。

5 疗效标准及结果

以手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 (1) 基本恢复:神经系统体征全部或基本恢复正常。 (2) 显效:神经系统体征明显好转。 (3) 好转:神经系统体征有所好转, 或比治疗前有所提高。 (4) 无效:神经系统体征仍停留在治疗前水平。其中基本恢复26例, 显效28例, 好转12例, 无效3例 (合并糖尿病者) 有效率达95.6%。

6 讨论与体会

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壅盛, 气血郁阻;其本则属肝肾不足, 气血衰少。

本组手法中滚法以疏经活络, 揉法以活血化瘀, 拿法以激发经气。因肝主筋, 肺主气, 所以点按肝俞、肺俞调气理筋, 点风池、可息风通络, 点肩井调理周身之阳气, 配合局部穴位以达治愈本病之功效。痰火内扰者泻丰隆, 阴虚火旺者加点涌泉、曲池。在施治过程中, 操作手法应以中医辨证为准则, 要因人而异, 适当地调整手法, 要力求轻重得当, 刚柔相济, 补泻结合, 以达到调和气血, 舒筋通络的目的。患者, 必须争取早期康复治疗, 尤其在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的康复治疗是获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 但对病程长者, 其潜在功能恢复也不容忽视, 应当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也可达到改善功能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 在发病后两年内, 如果康复措施得当, 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临床观察表明, 中风后如果治疗得当及时, 使髋、膝、踝、肩、肘、腕各个主要关节能恢复运动功能, 再加患者能认真配合做功能锻炼, 大部分人是完全可以重新生活自理的。

面部中风的治疗方法 第2篇

最近有研究提示,如果链激酶、组织型溶酶原激活物等溶解栓子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最初3小时内给予,瘫痪或其他症状就可防止或逆转。必须立即做检查以确定脑卒中的原因是栓塞或是出血,因为出血不能用溶栓的药物。其他一些可能通过阻断脑特异神经递质的受体而改善脑功能的方法尚处于实验阶段。

一旦脑卒中发展完全,某些脑组织死亡,血流供应的重建也无法逆转其功能。因此外科治疗通常是无效的。然而,在某些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改善其狭窄的程度可以降低以后脑卒中的危险性。

为了减少由于急性脑卒中造成的脑组织肿胀和颅内压力增高,可以用甘露醇,偶尔也可用皮质类固醇。严重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安置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中风的按摩治疗法 第3篇

关键词:穴位按摩;辨证饮食;中风后便秘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48-02

便秘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患者多因长期卧床、体位改变等原因导致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阻滞或阴血亏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司而成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少、硬或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等,严重时出现肠形和痉挛性腹痛。便秘导致内毒素的大量吸收,影响中风患者的血糖和胆固醇代谢,阻碍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不利于后期的康复。近年来,我科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穴位按摩配合辨证饮食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选择 66例患者均为本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482±37)岁;病程最短15d,最长30d,平均病程(186±35)天。2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风病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6)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2 便秘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2]:(1)排便时间延长,2天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遵医嘱服用润肠通便药。(2)增加富含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多饮水。(3)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及指导辨证饮食。

211 穴位按摩操作方法 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选择大横、天枢、支沟为主穴进行按摩,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指禅推法在穴位处按揉,每穴2~3 min,再按顺时针方向摩腹10 min。按摩时间宜在晨起后或排便前30 min,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3 d。按摩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摩过程中嘱患者全身放松,操作时注意询问患者对手法的反应,按摩手法力求做到均匀、柔和、深透、有力及持久。操作者需修剪指甲,避免损伤患者皮肤,在按摩过程中注意保暖。

212 辨证饮食 (1)气虚血瘀型:饮食宜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如枸杞桃仁鸡丁、川芎黄芪粥等。(2)痰瘀阻络型:饮食宜理气化痰祛瘀之品,如玉米粉粥、萝卜等。(3)气血亏虚型:饮食宜开胃健脾、益气养血,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为主。如蛋类、黄芪粥、莲子红枣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4)痰热内阻型:饮食宜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之品,如羚羊角汤等。(5)风痰阻窍型:饮食宜祛湿化痰利窍之品,如半夏菖蒲苡米粥,菖蒲郁金赤豆饮等。(6)肝肾亏虚型:饮食宜补益肝肾之品,如枸杞猪肝粥、杜仲苁蓉煲猪腰等。(7)肝风内动型:饮食宜平肝熄风潜阳之品,如菊花粥、天麻鱼头汤等。忌羊肉、狗肉、韭菜、大蒜等辛香走窜之物。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治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显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有效:3d以内排便,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善 。

32 治疗结果 见表2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悲伤忧虑,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血大亏,津枯肠道干涩,泻下功能减弱;气虚则大肠推助无力,糟粕滞留于肠中,使大肠传化功能失调形成便秘。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气力使手足动,无气力使舌言,如何有气力到下部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中风便秘患者由于过分用力排便,容易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心脏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因此容易发生再次中风,使原有病情进一步加重。故中风病人保持大便通畅显得尤为重要。

穴位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学内病外治原理的具体运用,大横穴属足太阴脾经,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具有调整阴阳升降之功,按压之可升清降浊,调畅气机以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故为治疗便秘的主穴。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既能疏理少阳之气,又为通便之特效穴,能宣通三焦气机,通调水道,使三焦腑气得通,津液得下,大肠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便秘得愈。通过按摩穴位,能通过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

中医学认为,饮食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备急千金药方·食治》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根据辨证施护原则,对患者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能有效缩短疗程。

临床研究证明,采用穴位按摩,使胃肠道依靠自身植物神经系统实现自我调节[3],同时配合中医辨证饮食调护,可以有效治疗中风后便秘,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中风的按摩治疗法 第4篇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2014年2月, 我院接诊一例牧羊犬, 3岁, 体重20 kg, 公犬。据犬主人讲, 几天前的一个早上喂食时发现其左边的前后肢运步不灵, 站立时总是向一边歪。遂请当地宠物医院的大夫前去就诊, 认为是缺钙, 于是补钙治疗大约一周, 但一直未见好转, 却好像有所加重, 故前来进一步诊治。现症检查:体温39.4℃、呼吸30次/min、脉搏115次/min。患犬精神沉郁, 不爱吃食, 眼闭合不全, 结膜潮红, 目光呆滞, 口唇下垂, 采食时咀嚼不全, 不断有食物从口中掉出。卧多立少, 强行驱赶使其站立时, 整个躯体偏向右侧, 驱使行走时, 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 步态不稳, 形如酒醉, 常向左侧作圆圈运动, 不能保持体位平衡, 且圆圈运动的直径越来越小, 以致最后跌倒。而人为让其向右侧作圆圈运动, 可暂时保持体位平衡。用针灸针刺躯体左侧不敏感。肺泡呼吸音粗厉, 心律不齐, 心动增数。根据症状怀疑为中风。

2 治疗

2.1 内服:

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剂的组成及用法:黄芪25 g, 地龙10 g, 川芎6 g, 党参、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牛膝、桑寄生各4 g。水煎两次, 合并药液, 候温灌服, 每日1剂, 连用15 d。

2.2 注射:

血塞通注射液50 mg (2 m L)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滴注, 每日1剂, 连用15 d。

2.3 针灸:分为电针和血针两种治疗方法。

电针:选人中、百会、命门、二眼、内关、后三里、解溪、尾根穴作为电针治疗穴位,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四个穴位, 每日上、下午各用一组。

穴位定位:人中穴位于上唇唇沟上、中1/3交界处, 一穴;毫针直刺0.5 cm。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一穴;毫针斜向后下方刺入1~2 cm。百会穴位于腰荐十字部, 即最后腰椎与第一荐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一穴;毫针直刺1~2 cm。二眼穴位于第一、二背荐孔处, 每侧各二穴;毫针直刺1~1.5 cm。尾根穴位于最后荐椎与第一尾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一穴;毫针直刺0.5~1 cm。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下1/4处, 桡、尺骨间隙处,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 cm。后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上1/4处的胫、腓骨间隙内,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2 cm。解溪穴位于跗关节前横纹中点, 胫、跗骨间, 左右肢各一穴;毫针直刺1 cm。

针法:首先一定要将患犬妥善保定, 为防伤人, 可带上伊丽莎白圈。穴位部剪毛、消毒, 同时对针具及术者手指严格消毒。将毫针刺入穴位, 且达到了所需的深度后, 采用捻转提插等相应的补泻手法, 直至患犬出现针感反应, 表现弓腰、提肢、摆尾、局部肌肉收缩或跳动等, 将电针机导线的正负极分别接在两个穴位的针柄上, 由小到大调整电针机的电流和输出频率, 以犬患侧肌肉出现节律性抽动的最大耐受量为度。每次通电持续30 min, 每间隔5 min调节电流输出和频率, 以防产生耐受性。治疗结束时, 先将电流输出和频率开关慢慢调至零位, 再关闭电源, 除去导线夹, 起针消毒。每天1次, 15 d为一疗程。

血针:选尾尖、山根两穴作为血针治疗的穴位。

山根穴在鼻背侧正中的有毛和无毛的交界处, 一穴;用三棱针点刺0.5 cm, 出血。尾尖穴在尾末端, 一穴;用三棱针从末端刺入0.5 cm, 出血。

2.4 按摩:

按摩患侧神经经路, 可用拇指交替点按患侧针灸穴位, 同时对患侧前后肢做辅助性牵拉练习, 每日1次, 每次30 min, 连用15 d。2.5治疗结果:患犬治疗2 d后, 左侧皮肤针刺出现疼痛反应。治疗4 d后, 针刺尾部稍有痛感, 精神食欲较前大为改善。6 d后, 患犬可挣扎站立, 不时出现摆尾动作。8 d后, 能自由行走, 但稍有运动不协调, 如同酒醉。12 d后, 可正常行走, 躯体能保持体位平衡, 只是略显不稳。一个疗程后完全康复, 患犬心肺功能正常, 行走自如。2个月后回访未见复发。

3 讨论

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本病的内因是患犬平素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在此基础上又饲养管理不当、情志不遂, 以致复感外邪, 造成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补阳还五汤来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具有补气、通络、活血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是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中风多属正气亏虚, 气虚则血行无力, 以致出现血液瘀阻脉络, 筋脉肌肉失去血的濡养, 肢体的正常功能不能发挥。其病机关键为“因虚致瘀”, 以血瘀为标, 气虚为本。所以在治法上还是应以补气为主, 兼顾活血通络。本方黄芪生用, 和党参相配, 大补元气,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旺才得以促血行, 瘀去络通, 共为君药。当归善能补血又能活血, 与君药相配通络而不伤血;牛膝、桑寄生养血通络, 补肝肾强筋骨, 共为臣药。桃仁、赤芍、红花、川芎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周行全身, 以行药力, 共同为佐药。全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 且与少量活血药相伍, 使气旺助血行以治本, 祛瘀助通络以治标, 达到了标本兼顾的目的;而且补气却不壅滞, 活血又没有伤正。全方合而用之, 扶正祛邪, 使气旺血行, 瘀祛络通。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证明:本方明显的抑制血栓的形成。对凝血酶及凝血酶凝固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可显著增强肺小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还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 抑制血小板活性, 为此方治疗中风病提供了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血塞通注射液是治疗脑中风的常用药物, 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能通脉活络, 活血祛瘀, 用于中风的瘀血阻络证, 对动脉粥状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脑栓塞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可抑制血栓形成, 提高T-PA活性, 延长凝血时间, 对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能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管流量, 改善血流动力学, 对脑缺血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针灸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疗法, 通过针灸可改善中风患犬的肢体功能。在针灸手法上多采用平补平泻法, 以达醒神开窍、疏筋活络、调整气血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针刺可通过刺激神经, 能达到增加血流量以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能加速神经水肿吸收,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控制瘫痪肢体的废用性萎缩。而且还具有调节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作用、增强患犬的非特异性免疫。本次所选的针灸穴位都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穴位, 通过血针及电针, 既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 以促进了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 还可激发全身经络经气以调益气血, 达到濡润经脉肌肉, 增强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 使得这些部位的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 受损的神经恢复正常。

在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 结合按摩患侧神经经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用拇指分别按压患侧针灸穴位, 并对患侧前后肢做适当的牵拉练习,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患侧肌肉有节律性收缩, 从而能延缓患侧肌肉失用性萎缩。同时, 周围神经的血液循环来自肌肉的血管, 按摩加速血液循环的同时也加速神经周围血液微循环。由于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改善, 因而能加速神经组织水肿及病变产物的吸收, 促进和加强肌运动恢复的进程, 使疗程缩短。

治疗失眠的穴位按摩方法 第5篇

中医认为,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肝阳扰动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综合而言,不寐与心、脾、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者多表现为寐而不酣、易醒;实者则表现为较难入睡、寐而梦多、甚至彻夜难眠。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应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除了服用合适的中药治疗,穴位按摩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而且不论虚实之证均可使用,简单方便,疗效显著。

以下介绍3个常用穴位:

1.安眠穴

安眠穴是一个常用的经外奇穴,位于项部,当翳风穴(耳后凹陷处)与风池穴(枕骨下凹陷处)连线的中点。此穴能平肝息风,宁神定志,有效纾缓紧张的情绪,帮助入睡。

2.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乃心经原气留止的部位,位于掌侧腕横纹的尺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处。此穴乃心气出入之门户,能养心安神,为治疗失眠的主要穴位。

3.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自己的手横放,约4根手指横放的宽度),当胫骨内侧后缘处。此穴乃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故能通调肝脾肾之经气,达到健脾、益肾、养肝的作用,精血得以统摄于脾,受藏于肝,内养于肾,心气下交,则神志安宁。

上一篇:卵巢功能低下下一篇:地下室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