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2024-08-10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精选12篇)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1篇

课本是知识的综合体,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又是新一轮的教科书,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就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单元.在开展复习课教学时, 教师更要根据教材内容几个板块的知识点, 穿针引线, 前后联系, 举一反三, 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特别注意的是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不抢进度, 不走过场, 重在落实等.在复习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 并且还要突出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并通过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 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引导学生围绕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结构合理地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 再通过精选精编的形式多样的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所复习的知识, 获得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 并熟练地掌握有关技能.这样就能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

二、重心下移, 面向大多数, 让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任何一个班级的成绩都有参差不齐现象, 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复习教学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重心下移”面向大多数的教学战略, 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 教师大的方向可以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中等成绩学生的身上,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要求, 在考查成绩上也给他们制定不同的目标.另外教师要根据整个班级及个别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学生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 然后根据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每个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所谓的“数学差生”.如何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这也是总复习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差的学生, 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找出学生知识链上的“脱节”和知识网络上的“漏洞”, 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进行查漏补缺;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责任感等途径, 促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习惯上的差异, 教师则可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平时的作业、练习提出一些严格要求,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同时克服粗心大意、解题马虎等坏习惯;至于智力水平差的学生, 教师更要能够静下心来, 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 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要求上给予一些特殊的照顾, 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 多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跟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如:“因数、倍数”的复习, 在设计中可简单回顾概念, 放手让学生进行整理, 形成网络.不同程度的学生会设计出不同的知识网络, 但都要肯定有其合理性, 特别是要肯定那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网络构建和分析时, 也就是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 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动态, 特别要关注那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发展动态, 教师心目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力争让每名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吃好、吃饱”.

三、落实有效训练, 提高效能, 向训练要成绩

数学复习需要必要的练习, 但怎样做到复习的训练有效, 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两个实处”: (1) 精选精编有绝对针对性的复习题———做到练到实处.数学学科, 知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强.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很难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所以复习过程中配套复习题是绝对不可少的.而配套复习题的设计, 教师要依纲靠本, 仔细斟酌, 努力做到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另外练习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和层次化, 这样才能适应各种学生学习的需要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布置的复习练习要查到实处.学生的复习课作业教师可以不必全部批改, 但必须检查和反馈.无论对课内还是课外的练习题, 都要收缴和检查, 并对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好记录.这样, 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地完成以达到巩固的效果之外,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复错误, 从而提高得分率.

四、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要求,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比如:教师在复习和整理有关的数学知识时, 注意去寻找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 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并尽可能从这些实际背景中引入复习, 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和编制相关的复习题时, 也可以从生活题材出发, 挖掘这些题材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并通过适度的加工使之与小学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相对应, 成为适合小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

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开放性问题,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或小组充分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 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 就可以设计利用牙签或小棒、橡皮泥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或搭建大楼形状的框架等练习,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 既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等能力.

摘要:开展小学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要做到:夯实基础, 培养技能, 向课堂要效果;重心下移, 让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落实有效训练, 提高效能, 向训练要成绩;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2篇

话题式复习,提高英语一轮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方式的调查研究

如何使复习课既生动又有效是一线教师长期努力探索的话题.本文在分析镇办中学高三英语高考复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高三英语一轮复习教学的实际,从知识和能力、学习策略与方法衔接的`角度,提出按话题形式整合课本内容进行一轮复习的方式,提高高三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 者:黄文英 作者单位:东莞市企石中学,广东东莞,5235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4关键词:高中英语 复习策略 话题

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精心预设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每一堂课教学的“必须”,而复习课尤为重要。复习课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新旧课的差异?静心研读教材,力求做到复习针对性强,学生对知识能自主梳理。在《平均数的复习》中,精心设计生成学生课堂智慧,使参加活动的教师顿觉眼前一亮,认可度较高。

首先谈话引入学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在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产生的一个虚拟数;接着,设计一道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平均数的一般计算方法;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设计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学会在解题的过程中看清条件,根据问题找准相对应的个数与总量。

新课程不仅重视平均数的计算,更强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呢?笔者设计了让学生用学会的知识帮小胖解决生活问题:小胖家三个人一年中每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约是16吨、24吨、36吨、27吨。你能帮他算一算他家这一年平均每个月的用水量吗?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小胖家的用水量推测自己家的用水量,渗透用样本平均数推测总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接着呈现一组信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要节约用水。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对知识进行了梳理,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独立完成综合练习,最后进行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自我测试。

通过精心设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了复习课中枯燥的题海战,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有效追问

在《平均数的复习》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根据表中的数据写算式(不计算),第1组平均每人加工多少个零件?第2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平均每组加工多少个零件?两组平均每人加工多少个零件?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问题找对相对应的个数与总量。在练习中,有的学生出现了预设中的错误,大家一起找到了错误,并进行了练习的小结。那么是否就让练习停留在这一层面呢?有效追问:“第1组平均每天加工几个零件?”“第2组平均每人加工几个零件?”“第1组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几个零件?”“两组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几个零件?”……在一系列的问题中错误的学生有了改正的机会,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所学的本领去解决问题。

又如,在平均数的应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小胖家三个人一年中每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约是16吨、24吨、36吨、27吨,你能帮他算一算他家这一年中平均每个月的用水量吗?”同学们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的用水量(16+24+36+27)÷12。追问:“有的同学是这样列的:(16+24+36+27) ÷4,他算的是什么呢?”“(16+24+36+27) ÷365,他算的又是什么呢?”“小胖家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怎么算呢?”……一连串的问题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辨析思考中清晰了“要根据问题去选择相对应的个数与总量”的解题思路。

错例辨析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追问让个别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自己进行纠正;而如果学生的错误具有普遍性,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每个学生有所提高。

综合练习:小巧所在的小队有男同学4人,女同学6人。女同学平均身高150厘米,男同学平均身高145厘米。你能求出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吗?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150+145)÷2” “(150×4+145×6)÷(4+6)”。这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思考第一种计算对吗?为什么错呢?同学们提出一个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29.5厘米呢?“你觉得这样列式的同学,哪里理解错误呢?”这时做错的同学自己剖析错因。“第二种同学理解了题意,他做对了吗?他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没等讲完,做错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把男女的条件张冠李戴了!”

学生错误是课堂生成的最好教学资源。善于捕捉错误,及时剖析错因,恰当提升思考难度,就能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力度,使错误也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束语

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复习课的教学也是如此。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4篇

在认真总结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发挥组内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搜集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太精确的知识点, 进行归纳整理, 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案, 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变式题目,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进行归类梳理, 以检测定目标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 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 有效的回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延缓对知识的遗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 首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促进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三、选准经典题型, 举一反三

精心的选择适量的典型例题, 并且所选例题必须要有代表性, 在对变式进行讲解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解题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解决这个问题本身, 而是要向横向拓展, 向纵向延伸, 揭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拓展课本, 快乐复习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 尽管初中阶段不应单纯追求知识目标, 但初中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 数学复习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中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课本, 对书上的习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 轻松地面对中考复习。

2. 从小题开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题往往比较灵活, 形式新颖, 学生比较喜欢。如果我们能小题大做, 那小题往往会起到大题没有的效果, 通过深刻的剖析和适当的延展, 小题可以涵盖丰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 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检验法等。再将小题延伸、变换, 就完全可以解决一类问题。学生会做题了, 就有兴趣学习了。

3. 由浅入深, 难易适中

对于题型新颖、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 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卷, 数学难题相对较少, 但也是区分学生知识构成的最有效的方法, 解决学生复习难题的障碍, 关键是突破是数学语言或数学图形的生疏问题。我们可以对难题进行剖析, 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疑点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使大题化小, 难题化易。课堂讲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 找到习题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落脚点, 从纷繁复杂的习题中找到本质的、共性的东西。

4. 一题多变, 发展思维

波利亚说:“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类似的结论, 大都成堆的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找, 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要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示范价值, 能够举一反三, 重视“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 做到以一题带一片。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对做过的经典习题有一定的体会和变通。多变型例题, 可以有多种解法, 对一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可以有效地开发问题的潜在资源,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及时归纳,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方法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跳出题海, 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5. 注重解题过程的讲授

很多学生解题只注重结果, 轻视解题过程。实际上, 我们的解题过程就是为结果服务的, 解题是否规范, 逻辑是否清楚会直接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同时也在本题的解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所以我们要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在这方面,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堂容量不能过大。学生一节课所能接受的知识有限, 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欲速则不达, 就会走进“练了—讲了—又错了”的怪圈。二是以题型为主线逐步建立自己解题思路, 将零散的知识点从题型的角度进行二次深入的梳理, 头脑中不再是孤零零的点, 而是形成模块化的解题套路。

6. 数学思想, 魅力无穷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初中数学教学中, 转化思想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 整合其已有知识, 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勤于实践, 把数学复习课上得更具有实效性。

摘要:初中数学复习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旧知识, 而是在“温故”的同时“知新”。基于此认识, 要求教师根据不时的教学实际,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 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 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5篇

在这个世界,化学是很奇妙的,它蕴含了很多深奥的内容,生物界有很多都是跟化学息息相关的,都离不开化学反应.比如在人体内合成尿素,生成ATP都离不开化学反应.这对人体都是有利的.在外界,有些魔术师表演过程中就用了化学原理,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所创造的.当然,学生也要学习化学了,特别是高三这个竞争压力特别大的阶段,理科生为了提高成绩真是用尽了各种办法!本文化学的知识技巧都是根据高考化学范围来说的,而且学生学好化学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并且每一个高三老师都有着各种的压力,因为老师的心中都渴望着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学好知识,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愿望同时也是家长的心愿.现在各个高中为了学生们的前途,都是用尽了各种策略,真可谓肝肠寸断.一、师生合作共赢

1.交流型

学生和老师劲往一处使,所散发的力量也能让人吃惊.老师的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古往今来,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一直都很有效.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情也日益加深,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互相帮助.有时候,师生关的系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好了自然学生会更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更乐意学习.这样的话,对于学生们成长为有集体责任感,学习好,人品好的五好青年具有重大的帮助.2.探究型

老师在上课时,不要直接把正确的思维告诉学生,要而是要指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思维逻辑.当学生想不出来那个解题思路时候,做老师的不能以消极方式打压,而是有耐心的一步一步给他解惑,并且要求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如此,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有针对性讲解题目

在高三的有限时间内,老师讲课必须选择性的讲题,不能全面撒网.第一轮复习时,老师要挑一些关于高考化学范围内的易错点,简单题来讲,巩固学生的知识.第二轮复习时就要对于书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训练.第三轮复习也就是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就要讲重难点,突破的题.还有最后一个月时就让学生自由复习,不会的老师一一讲解.众所周知,课堂不仅仅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力军,还是让学生实现梦想的一个舞台.当老师的要严格控制三个不讲的原则.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要讲,只需要记忆的也不讲,老师需要讲解的是学生们所真正需要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要仔细讲解,不单单只是说结果,要讲清思路,做题的规律.有些题目不是一讲就能够明白的,这时就需要多给学生几个类似的题目练一练,自然而然就能够明白其中原理了.这样的话,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白这个理论,并且能够让学生们知道该怎么在生活中运用.三、合理分配小组

讲化学时,先将知识串讲起来,让学生们整理一下思路,了解具体大纲.因为高三的学生在之前都已经学完化学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复习.按照班上的学生数量,合理地分配成几个小组,每组选为一个小组长.学生在复习时,老师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一对一讲解,因为课堂是有限的.这时候小组长就能够发挥作用了.不懂的可以问问组长,这时候组长给学生讲题同时也是自己强化记忆过程,又合理分配了时间.小组长不仅要选择成绩优秀的,更要注重积极负责的态度.能够积极的调动同学们去主动的学习.同时通过教师点击要点,学生来答题解疑,以小组方式派一个人去讲台讲解.也能够锻炼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的素质.四、注重实验,提高技能

在高考中针对学生在化学方面得分率很低的情况下,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先给学生梳理实验操作步骤,讲实验原理,做实验需要哪些装置,药品等等.比如高三化学有一节课说称量药品的,这时候就要准备天平,称药品下面要放白纸,不能直接和天平接触,要讲究“一横,二放,三慢竖”.还有发生化学反应时,防止倒吸的装置,对装置进行探究,进一步创新,找出更好的操作方案,开启学生的最强大脑,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此外,做好实验也要认真读好课本里面的知识,只要抓住了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应该知道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技巧往往比死记硬背来的好,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恰恰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学习思维能力,并且牢记掌握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五、教学生如何应对试卷

关注学情,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复习课 关注学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0

上好复习课,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要上好复习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明确复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学情,恰当运用复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复习课堂时却发现,许多复习课仍然上成了练习课,题海大战的教学模式仍然盛行。这样的复习课,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得不偿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从自身着手,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看问题。教师只关注自己要给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而不考虑学生需要复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阻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关注学情,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复习课教学

“翻转课堂”风靡全球,是因为其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课堂内容得到了永久存档,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复习。“翻转课堂”应用于复习环节,可以实现先练后讲。传统的复习课是先讲后练,这样学情不能在课堂上明显的体现出来。而先练后讲,学生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解决时就能更有针对性。

以复习“修辞方法”为例。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录制微视频,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并完成判断题、选择题。接着,教师通过云系统汇总处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定好教学难点。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课前的系统反馈,组织讨论,答疑解难。然后学生做练习,巩固复习内容。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这时就可以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进行集体辅导。教师还可以即时组织微测验,再度了解学生对“修辞方法”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习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师辅导生、生辅导生),使他们基本达到课标要求。

二、鼓励学生质疑,直奔复习难点

在复习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直奔复习难点。我们要把传统课堂上“师问生答”的形式变成“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这种情况下,学生问的问题直接反应了他们的认知误区,而其他学生的自主回答更是反映了他们的理解程度。往往在学生的“一问一答”中难点就得以解决。当然,教师要注意的是,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拨,共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以“阅读理解”的复习为例。课前,指导学生制作学习“任务单”,梳理阅读与理解涉及的知识点:字词的理解、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重点句子的理解、阅读体会等,并提出自己学习时感到困难的内容。课上,全班交流学习“任务单”,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就能掌握学生复习的难点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掌握学情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对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就复习课而言,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观察多个小组的学习状态,教师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学情。

以“修改病句”为例。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课前,教师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病句制成练习卡。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卡。小组合作时,组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时候,教师在观察各小组讨论时,就会发现各组员的观点会有不一致,会存在争议。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或适时点拨,或组织全班讨论,或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复习课上关注学情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立足学生,舍得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就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切实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7篇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 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 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 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它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 源于史实, 具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事实特征。另一方面, 高于史实, 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因此, 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历史概念可以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概念。其基本特征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组成, 也正是高考考察关注的细节所在。理论性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 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如“封建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 分为政治学概念、经济学概念、文化概念、哲学概念以及历史学科概念等。这些理论也正是高考应试能力的方法论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历史概念教学

当前, 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历史概念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重视史实, 忽视本质。复习的时候, 教师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梳理——背景、原因、结果、意义, 只追求事件认识的完整或学习任务的完成。但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概括等认知活动不够。

2、重视理论分析, 忽视概念形成。老师或将教学引向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或观点结论, 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说明……在中国走不通”等, 但由于学生掌握的学科理论概念太少, 根本无法对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进行独立的反思, 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和所有结论。这使原理和理论教学徒有其表以上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高三复习中重视概念教学。

首先, 在历史复习中强调历史概念学习、形成的重要性。复习伊始, 将往届高考试卷分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了解高考试题考察方向和对历史概念的要求, 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在结束相关知识学习后, 再回过头去认识高考试卷, 加深对高考知识和能力方向的把握。

其次, 在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能够从教材中发现问题的同时, 也从教材中解决问题。在第一轮复习中, 依据大纲要求, 指导学生紧扣教材, 发掘自己不理解的名词。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节中学生提出“西方基督教义”, “儒家大同思想”, 教师将概念一一板书, 在讲授本节知识结构的同时予以解决。对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 讲授完毕后予以重点提醒。最后请学生归纳出本节认为重要的历史名词。例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圣库”、“北伐”等, 实际上就简要的归纳出本节知识要点。

再次, 要历史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 史论结合。对于史实性概念的解释过程中注重纵向和横向的深入挖掘, 便于全面把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对“湘军”的考察, 横向的可以从其兴起的时间、目的、状况等方面来挖掘, 纵向的可以比较“淮军”、“洋枪队”、“新军”等, 最后初步形成对“军事武装力量”的专题认识。总之, 适度的拓展和比较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专题意识的增强。

最后, 还必须通过有效的练习, 及时的反馈, 提高认识。往往精选精练的试题有助于历史概念的认识, 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三、历史概念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

1、概念的形成: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的过程。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可以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事例中独立发现, 这种概念获得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2、概念的同化: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 学生利用已有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 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

(二) 在用概念形成方式对学生复习历史概念时, 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办事

我们在进行教学中, 一定要充分利用形象资料, 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形成的每一个步骤, 否则学生很难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

1、在复习中, 注意防止和克服死记硬背的教学。空洞的、孤立的、简单化的让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和理论概念, 违背强调概念教学重要性的初衷。历史概念教学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史学方法的提高, 应该源于学生对历史 (尤其是教材) 的发现和学习的需要, 因此更加需要教师予以积极的引导, 从而服务于历史的再学习过程。

2、运用多维的感性材料来解释历史概念。单纯的用文字来解读材料是枯燥乏味, 同时也违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们还在使用老教材, 但高考肯定要涉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 。在历史概念教学中, 教师能够运用文物、模型、图表、诗歌、地图、视频多媒体等更为感性材料解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例如一幅《时局图》描述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的现状, 一首《沁园春·雪》来放映红军长征的胜利后的豪迈气概。多角度, 多层面地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3、在复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例如在帮助学生区分“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时, 却图文并茂的上着数学课集合概念。教师还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展开讨论, 表述概念内涵;也可让学生对历史概念作纵横分析, 教师从中起点拨、总结作用教师还可设置适当的专题, 来讲解、剖析、归纳历史概念及其涵盖的历史知识。

摘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概念意识, 通过有效例题巩固提高, 最终有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更有助于其学科能力的提高, 切实落实高三历史复习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翟锦银.历教史学概的念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 2005, 3.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 第8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复习知识

为了达到高效复习教学目的,我们在全面复习教学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把准考核方向,让学生自己复习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关键。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钻研高考试题、掌握考试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大纲和考试说明和命题特点,全面复习教材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理解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等。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要“点、线、面”全面到位, 对政治教材知识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梳理,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图。这样学生就能将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以整体的方式输出,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有效训练,强化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训练是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强化知识运用的重要举措。高中政治题型训练讲究方式方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运用为目的,训练题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第二阶段:以培养学生分析重难点问题能力为目的,题型具有显著的难度梯度,强调复习训练的针对性和强化性。但是,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训练都要遵循“形散神聚” 的原则,在强化知识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落实内容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的《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教学中,教师主要抓住两个问题进行:一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大部分教师多是仔细讲解,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但是,笔者发现:虽然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很全面,学生背得牢固,但学生运用能力却很弱,考试还经常失误。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知识机械记忆, 缺乏结合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去理解、 应用。所以教师应结合知识点,精选习题,课内课外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二、以情境为载体,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的复习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笔者看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精选合适的情境,强化重难点的复习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例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时, 在夯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知识上,强化重难点的复习,我是这样做:

1.精选情境,回顾基础知识

教师精心选择情境,教师要全面关注社会热点,精选时政、生活实例、 名言警句等作为情境,既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政,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增添情趣,同时提高学生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情感等。教师播放情境视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的新闻片段,展示文字情境: 2015年3月1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以及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表决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草案;表决关于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陈吉宁、陈豪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草案。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复习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夯实基础。

2.精设问题,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复习是第二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强调教师需要对重难点进行整体把握,进而在复习教学中结合情境, 创设问题,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1:上述材料中五个表决,分别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什么权力?人大代表审议表决这些决议,体现了人大代表行使什么权利?

问题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结合选修3创设问题3: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知道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四个权力的关键是具体内容, 区分人大权力与人大代表权利的不同, 理解了民主集中制及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

3.精选考题,巩固重难点

高考真题是复习备考的宝贵资源。 教师根据政治高考考核的目标要求,或者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或者根据阶段性目标任务落实的要求精选本部分内容的高考中难度优秀试题,让学生在体会和解答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牢固掌握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领悟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方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题思路,总结做题方法及技巧。

三、以课本为抓手,提高综合能力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地的高考试卷纷沓而来,如何处理好温习知识、能力提升和综合训练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最后阶段学习的信心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1.回归课本,补缺补差

接近高考的最后阶段,学生的心态不稳定,想着只有做完各地的试卷才放心,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静下心来看书,做到以本为本。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把书看细看透,又要引导学生填缺补差,扫除知识盲点。既要引导学生看正文,也要看辅文;既要引导学生看单元、课的标题,也要引导学生看框、知识点的标题;既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知识点,也要引导学生看重难点、 薄弱点。

2.归纳训练,熟练解题

面对着各地的高考试卷,学生全部做完绝不可能。教师要对这些试卷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归纳训练,力求每一份组合卷考查不同热点和知识点,考查不同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既可考查解题的速度,也可考查答题的规范。通过这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熟记解题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持做题的良好感觉和习惯。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

一、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复习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 还应该特别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进行从点-线-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抓住知识主干,理清知识脉络, 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块状”结构、“网状”联系, 以不变应万变。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复习的目的就在于巩固知识和把知识系统化,把知识系统化可通过将知识列表或画出知识结构图等方式进行。例如,初中所学方程的知识庞杂,分布较广,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方程知识结构图”。疏理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二、精心选制题目,优化学生解题思路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题目时要兼顾例题的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使选择出的例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可以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一系列的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例如,在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由于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得学生不再只会机械的模仿,而是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的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精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精选题目时看得准,抓得稳。

三、显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实质,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 是数学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初中数学中常用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 (化归) 思想。常用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在多次领悟、反复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凭借一两节课和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掌握,也不可能依靠生硬的说教就能让学生接受,而是应当让数学思想方法凸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增加复习课的色彩

复习课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复习氛围是很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复习时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在数学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潜在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的游戏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数学运算知识,那么在教学到此环节时,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副扑克牌,每次出4张牌,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看谁能算得方法最多,看谁算得最快,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比赛中轻松地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再如,用七巧板拼图做游戏,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图形,并根据不同的图形设置数学题进行解答,如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全等、多边形的相似、轴对称图形等。这样既活跃了复习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初中英语复习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第10篇

一、紧扣课标, 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中考命题原则必须遵循新课标和教材。在复习前, 教师必须重视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 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弄清楚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形、语法等各项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把好复习这一关;教材是复习的重要依据, 复习要紧扣教材,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要的作用。例如主谓语、单复数、人称、时态的一致, 倒装句的使用, It的用法等。学生只有在理解所学的语法知识以后, 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加强读写教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在初三复习中要淡化知识的讲解, 注重功能项目的教学。求真务实, 提高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复习时要理解和把握《课标》和《考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 了解命题走势, 理顺思路,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展开训练, 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命题趋势, 研究题型, 指导学生专项突破

英语中考总复习承担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稳步提升的重任,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纵观近几年中考英语试题,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试题命题的基本思想大致是:能力立意, 难易适中, 重视听力, 加强主观题, 减少客观题, 弱化语法题, 从而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1.听力测试所涉及的日常生活话题有:问候、邀请、看病、约会、购物、问路、打电话、谈论天气、询问时间等。在复习阶段听力训练中, 要求学生们熟悉以上提到的话题, 同时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明白自己的软肋在哪里,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在日常训练中, 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和技巧, 如提前审题、抢记细节内容、及时回忆、仔细推敲等。2.阅读理解方面, 采取大量阅读和限时阅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每天读两至三篇题材各异的小短文, 最好是限时阅读, 即在一定时间内读完文章并做完相关的习题。在阅读中, 要注意抓住中心思想及关键词。特别要注重首段与尾段、每段的首句与尾句。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 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速度。3.对于提高写作水平, 背诵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方法。还需要进行许多写的练习, 最好是找有范文的作文题目, 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尽量做到用词恰当生动, 然后再与范文进行对比, 以找出自己的不足。4.掌握答题方法, 从容应试。让学生牢记:“静心看题测‘谜底’, 拿笔在手要点记。带着问题文中觅, 几个问题几寻觅。完形填空要预习, 瞻前顾后要联系;英语写作要书写工整, 斟酌使用长句和难句;单项选择要心译, 侧重场景和逻辑。”

三、精选练习, 教师入题海, 学生出题海

作为教师, 要从众多的复习资料中, 精选出信息新鲜、题型得当、练习到位的一套习题并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拼盘”、“剪贴”形式, 重新组题或自编补充内容, 精心编写, 以求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增加“负担”, 入题海, 多做题, 多分析, 多研究, 多归纳。为学生选择作业时, 自己要先做一遍, 要剔除不典型的、多次重复的、与本阶段复习无关的题, 要保证到学生手中的题目是有价值的, 而不要让学生做无用功。专题训练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考查点, 突出重点, 还要“授之以渔”, 突破难点, 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综合练习的基本形式是讲练结合, 但练是基础, 关系到总复习的效果。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应尽量做到源于课本, 但又别于课本的练习。虽然在大量练习中, 基础知识的考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但亦不乏难度高、利于开发智力的练习。在题型设计上, 既参考历届毕业、升学试题题型, 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在一些易于暴露学习弱点的题目上受益, 句型转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练习, 使学生在肯定与否定、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等之间的转换句型的练习中扩大语法知识与词汇的覆盖面, 学生可通过时态、语态、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搭配, 一词多译等角度的反复练习中得到提高。只要我们做到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认真钻研教材, 不辞辛苦, 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四、建立错题集, 查漏补缺

补缺补漏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给学生定任务、定质量等级, 并进行检查验收。在此过程中, 我提倡“建立错题集”, 让学生把做过的一些试题中出现的错误收集整理在一个本子上, 然后把老师对该题的讲解或参考资料对该题的注解附在题目旁边当备注。这样, 学生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过一过, 强化所学的知识, 纠正自己以前的错误, 在下一次碰到同样或类似的题目时, 就可大大降低出错的概率。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第11篇

在化学新课改的背景下,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复习课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品质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复习课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实验来提高其有效性,从而体现“三主一核心”的理念(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是值得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以我在一节区公开课执教的《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课》为例谈谈:

[背景]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前面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酸碱盐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设计思路]

本单元《酸和碱》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如果按部就班地先梳理出知识网络,再通过反馈习题引导学生将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应用,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枯燥单调。所以为了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物质做实验,从未知溶液酸碱性的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指示剂,自己动手设计探究实验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这样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

[课前准备]

在完成了本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一些红色或紫色花瓣(如:紫甘蓝、红玫瑰、康乃馨、白菜叶、红玫瑰、水果萝卜等)浸出液,带到课堂上备用。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肯定有个大大的问号:“老师让我们做这些干什么?”将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流程一:探究自制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

【问题情境】首先实验室有甲、乙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请大家帮老师检验一下两瓶溶液的酸碱性。

【提问】实验室要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什么试剂?

【学生回答】(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

【讲述】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不选用实验室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而是采用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的指示剂。老师前几天给大家布置过这个任务以后,同学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有的选用的是紫包菜,有的选用大白菜,还有的选了玫瑰花、康乃馨作原料,今天都带来了各自的成果。

【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自制的指示剂去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默不作声,感觉有点为难。

【讲述】大家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吭声了,好像很为难呢?哦!要利用自制的指示剂去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首先要知道你制的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依据变色规律才能正确地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讲述】下面请两个学生一组合作完成指示剂变色规律的探究,把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动手实践,并且观察颜色变化,记录到学案上。

【讲述】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告诉大家你们制的是何种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分别显现什么颜色?

【交流汇总,评价反思】你觉得你的指示剂能否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

【提问】大家在选择指示剂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希望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讲述】很好,判断依据: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变色明显是选择的基本要求。

流程二:根据变色规律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过渡】指示剂的变色规律清楚了,就可以用它来检验两瓶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从甲、乙溶液中取样,用自制指示剂检验出它们的酸碱性,观察颜色变化并将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实验】动手实践。观察现象并将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汇报】甲是酸性溶液,乙是碱性溶液。

【过渡】我们利用自制指示剂顺利地检验出了两瓶溶液的酸碱性。

流程三:探究未知溶液的化学成分

【问题情境】据实验室老师回忆,甲溶液可能是H2SO4、Na2SO4溶液中的一种,乙溶液可能是NaOH、NaCl、Na2CO3、NaNO3溶液中的一种。下面我们要通过实验进一步确认其成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请大家猜想一下甲溶液的成分?

【学生】提出猜想,认为甲可能是硫酸溶液?

【评价反思】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除了利用指示剂验证甲溶液呈酸性,还有哪些方法来证明该溶液呈酸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

【学生】积极地讨论实验方案。有的用活泼金属,有的用碳酸钠……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从哪里入手考虑问题?

【学生】从酸的化学性质考虑。

【评价】很好!这样才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大家考虑方案时才会更加全面。同时提醒一下,大家应该选一些现象明显的方案。好,我请同学来汇报实验方案,并且告诉大家你是利用的酸的哪一点化学性质?

【表达与交流】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充分利用桌上试剂,四个大组分别给了锌粒、生锈铁钉、碳酸钠粉末以及氢氧化铜粉末来动手实施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甲确实就是稀H2SO4溶液。

【过渡】回过头来分析,既然乙溶液显碱性,我们可以排除显中性的NaCl、NaNO3溶液,进一步缩小范围,只有NaOH和Na2CO3溶液是显碱性的。那么乙到底是NaOH还是Na2CO3溶液呢?能不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充分利用桌上已有的试剂,确认其一或者排除其一。

【学生回答】 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没有气体产生,则可以排除Na2CO3。

【演示实验】取乙样于试管中,向其中倒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讲述】通过实验我们排除了Na2CO3,再进一步验证乙到底是不是NaOH溶液呢,应该利用我们所学的本单元的哪一部分知识?

(有了对甲溶液成分探究的经验,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利用碱的化学性质)

【提问】那么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

【表达与交流】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充分利用桌上的试剂,四个大组分别给了硫酸铜溶液或者氯化铁溶液,来动手实施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乙确实就是NaOH溶液。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两个探究活动,我们不仅帮实验室老师检验出了两瓶溶液的酸碱性,而且还复习了本单元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不仅掌握了自制指示剂的变色规律,而且把它用在了具体的实验环节,大家都充分体验到了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感想:

1.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功能,紧扣“三主一核心”的理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常规的复习课为力求章节复习的系统性、逻辑性,常常片面放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效果使双方都感觉枯燥冗长。本单元《酸和碱》因其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密切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中考中很多题型都是要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而学生在自己分析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要从酸碱的性质规律入手,有的同学即使糊里糊涂做出来了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在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后,紧接着以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化学成分为问题主线,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排除酸碱性不相符的假设,缩小范围,锁定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本章所学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来验证两瓶溶液的化学成分并付诸实施。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和具体的问题情境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有一个较清晰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思维核心”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为主线,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但是课堂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朝着所需的方向进行,教师绝不可放松甚至放弃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在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充分准备,以便届时因势利导。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第12篇

一、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旧知识上出新意, 吸引学生眼球, 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复习课效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 实施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效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听、看、说、想, 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 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 可展示有关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进行串讲, 也可以组织看图说话,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献材料, 既可以加深理解, 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又节省了时间, 增加了课堂容量, 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当然, 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 它仅仅是上课的形式和手段, 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它替代不了教师地位。在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为教学锦上添花, 而不能喧宾夺主。

(2) 联系实际生活, 激活历史课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 初三历史复习课融入时事热点, 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历史课堂就能活起来。如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外访选择俄国, 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中俄关系专题复习。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 中日关系再次恶化, 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中日关系专题复习。联系现实, 关注时事热点, 就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历史复习课, 就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 切忌“有教无学”和“有学无教”, 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疲倦, 效率低下。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讲解考点———学生当堂训练”, 似乎避免了上述两种做法, 但学生仍感到了无兴趣。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 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二、减负增效, 指导历史复习方法

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会了复习历史的方法, 就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1) 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苏州中考内容多, 共6本书, 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因此合理安排时间, 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必不可少。尤其是中考前100天,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不同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2) 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新授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很牢固, 但要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就会一头雾水, 前后混淆。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后不会归纳、整理知识, 把每课的知识点孤立起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方法。

实践证明, 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 它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 梳理知识。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专题复习时, 可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17世、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 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 在学案上适当留空,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预习工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课后的复习工作更不能少。要求学生及时复习, 时常回忆, 归纳重点, 消除疑点。复习完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内容后, 应善于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列出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经常整理笔记, 做好当天学习小结。按周、月、学期总结知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

(3) 指导记忆方法。苏州中考历史学科虽然只有50分, 但所考内容浩如烟海, 纷繁复杂, 让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能力的考查, 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指导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也就成为初三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记忆方法有关键词记忆法, 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割、赔、开、关”四字;谐音记忆法, 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记“前 (钱) 进 (禁) 宾 (兵) 馆”。采用这种方式记忆, 学生感觉记忆很轻松又很有趣, 知识要点不容易遗漏, 记忆深刻且持续时间长;表格记忆法:如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三次科技革命均可列表归纳, 一目了然, 方便记忆;比较记忆法:如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如理解记忆法, 公式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等, 久而久之, 学生自己也会创造一些记忆方法。

(4) 指导解题方法, 避免题海战术。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教给学生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拓展的方式,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另外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选适合本校学生的试题, 切忌试题的怪、难、偏、多,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每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总结。

综上所述, 初三历史复习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 追求课堂的有趣和有效。

上一篇:艺术探究下一篇:急性阑尾炎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