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变范文

2024-07-06

教学应变范文(精选12篇)

教学应变 第1篇

一、善于调节难度

当教师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艰深晦涩,超过学生思维的承载能力,或者失之浅显简易,失却对思维的锻炼效能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变换或追加问题,以调节问题的难度,实现教学的预期目的。

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这样问道:“作者刻画菲利普夫妇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们一时间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就随机增设几个台阶。问道:“菲利普夫妇是怎样一个形象?”教师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对难度的及时调节,可以使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配合更和谐,是一种常用的应变手法。

二、善于对症下药

面对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应当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讲《孔乙己》一课时,教师问道:“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时教师就立即引导他们的思路:“同学们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吗?”这个问题就为理解“周围看客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指出一条思维路线:应该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来深入思考。沿着这条路线问下去,学生很快懂得了:是封建统治、封建制度使周围的人变得麻木愚昧、失去了理智。

对症下药,可以使学生的错误认识迅速得到纠正,使学生们的思维障碍迅速得到排除,也是应变的一种主要策略。

三、善于当机立断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教学需要又必须作出明确答复时,教师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

在一篇习作中有这样两句话:“转过身来可以瞥见对面山顶上稠稠的像雪一样的一大片一大片什么飞向另一个山头缓缓流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云,是云呀!”一个同学说:“这个‘瞥’字应该改成‘看’。”要改“瞥”字合老师的想法,但改成“看”字并不是。后来,同学们就改为“看”还是改为“望”进行了争论,最后取得了改成“望”的一致意见。

到此,教师本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时又一个同学发言了:“我认为这个字还是不改,就用‘瞥’字是对的。”“说说理由。”“后面说‘仔细一看,原来是云’,可见先看得匆忙,也就是才好瞥上一眼。”经他这么一提醒,老师再一读原句,觉得“瞥”字确实不应该改。他当机立断,改变诱导目标。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发问了:“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意见。按照他的想法,作者看云景是有一个过程的,先是最初接触的一刹那的一瞥,后是仔细地看。能在句子中找出理由来印证这里确实写的是最初那一刹那的印象吗?”一个同学回答:“‘一大片什么’,这个‘什么’说明他还没有看出是云,因为刚看到那东西。”教师接着分析:“对的。因为刚把视线转移过去,可见这里用‘瞥’字对。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云’,也从反面证明了这里该用‘瞥’字。同学们,关于这个‘瞥’字的讨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扑朔迷离。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写作文一定要下功夫,一定要字酌句斟,反复思量。”

当机立断,可以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是非分明,可以避免因教师犹豫不决所带来的课堂混乱与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四、善于反诘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需要澄清,或解答的依据不明时,教师应善于反诘。如“请简要说明你的意见”,“你是怎样想的”,“你这样考虑的依据是什么”……做到当究则究。

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或教师在后续学习中还要进行深入研究时,可以婉转地加以说明,做到当止则止。

善于反诘,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维的症结所在,赢得一定的思考对策的时间,改变教师处于被动的局面。

善于回避,可以避免枝节问题上的纠缠,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而不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掌握教学中的应变艺术,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为基础的。对学生的求异性认识,教师千万不能压制,它往往是学生智慧的火苗在闪动,教师不仅不能泼冷水,而且还要小心翼翼地把它煽旺,通过某一同学的一点火苗引发全班同学的一堆篝火、一片熊熊烈火。

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第2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技巧,说明老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必须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上。关键词教学应变技巧

教师的应变技巧是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其教育、教学中,面对各种始料不及的棘手问题,机智地变换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而不呆板,巧妙而不生硬地作出处理,并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能力。

应变并不意味着情况变化了,可以放弃教育教学原则,随意改变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变化的情况,将观念、手段、方法作相应的变化,及时、果断、能动地驾驭教学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既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娴熟的教育技巧,既要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又要有一定的胆识和决策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便成为教师教学素养的最好体现。

如何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以“爱心”为行为的准则,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负责精神。

其次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面对偶发事件,教师切忌急燥冲

动、感情用事,也不要急于寻根究底。教师对学生的调皮捣乱行为要作具体分析,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同时要善于扭转课堂重心,灵活调适课堂气氛。当然,教师先要在备课时努力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备课时要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估计出可能产生的效果。这样,如果有出乎意料的回答或行为,就会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是导演,用他对课本的透彻理解,用他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境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仅在语言中,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真情实感上,尤其是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具体环节上。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都十分充分地表现在和学生这些情感交流的细微处。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让同学们进行朗读。一位同学的朗读方法让大家大吃一惊——他故意结结巴巴地念道:“天 天天……不不过……井井井口……那么大。”引得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一位同学小声地说:“他就爱捣乱。”不过,老师还是很沉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好奇地问他:“你的朗读很特殊,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吗”?这位学生红着脸说:“我想这只青蛙长年呆在深井里,很少和别人交谈,时间长了,一定会变得结结巴巴……”对于这种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回答,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一次很容易被误解为“捣乱”的朗读,被老师捕捉到并巧妙地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契机。这位学生的创意,能被大家接受并得到赞扬,不仅对他的成长,也会对全班同学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得当,绝不是仅仅通过字面“备课”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走进课堂之前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讲课时,要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现场性。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尤其是那些“错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抓住“错情”、灵活地“点击”而不能照搬课前的“硬设计”白白错过教学机遇。如有位老师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杜甫不用蓝天而用青天呢?老师格登一下,虽然自己对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但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有位同学的说法更令人感动:“春天到了,草儿茂盛,连天空也是草儿的颜色——青色,自然就是春天。”有的同学甚至说到青出

于蓝而胜而蓝。多么令人感动的奇思妙想。在这节课上,老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同学们的看法和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加强。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充满着变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想办法使学生整堂课都在积极思考问题,并让学生的智力真正地卷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讲解分析交融在一起,这样,就要求教师时时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如在执教《爸爸买来电饭煲》,一位学生质疑:“用内锅淘米为什么会变形,影响使用效果?我看我爷爷都用内锅淘米,好象没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并不使用“外交辞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而是主动淡化“师道尊严”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说:“是呀,老师也有些困惑,谁能帮帮老师?”有位同学站起来说道:“我曾在书中看到电饭煲的内锅有一层保护层,用内锅淘米会破坏这层保护层,降低电热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应是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从而把课堂构建成和谐的氛围。

如果我们时刻不忘“一切为了学生主动发展”这个崇高的使命,就不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标新立异的行为,简单地判断

为捣乱。相反还会从调皮、捣蛋,甚至恶作剧中,挖掘出积极因素,如同从粗糙的矿石中提炼纯金,帮助学生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纷乱信息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力、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孔子学院

[3]冉乃颜情感交融在细处.现代教育报,2004

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 第3篇

如何做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突发事件应变自如呢?

一、简洁、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是应变自如的根本

首先,教师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言如金,以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有余。“一语道破天机”。其次,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眼前的窘境,因势利导,抛砖引玉,移花接木等……而眼前的现状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另一事物上,要二者建立联系,巧妙地把话题转移。要求教师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敏捷。第三,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而鞭辟入理,幽默雅致而不失高贵矜持的风度。

二、博大精深的知识是随机应变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对于非专业知识也应该广泛积累,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是一门塑造人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如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因此,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外,要有应变机智,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

高校语文教学应变艺术探讨 第4篇

一、灵活机智的回答疑问

大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良性过程。在高校中,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学生的性格各异, 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喜文, 有的喜理, 语文教学难度大, 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 以及个别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等原因,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时会出现“偶发事件”。那么, 作为高等学府的语文老师, 因势利导, 有效控制教学秩序,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强烈爱好, 可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如今网络发达, 信息渠道畅通, 大学生们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对教师的讲授反应灵敏, 遇事喜欢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就给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老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学识, 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大学语文的《百合花》一课时, 当我讲到小老乡跟作者说话时大红脸, 借新媳妇被子时慌慌张张挂破了衣服时, 一个有趣的问题提了出来:“老师, 男生跟女生交往不是很正常吗?怎么会出现小说中所写的情景呢?”对于这个在备课范围之外的问题, 我不能立即回答作答, 但我灵机一动, 把这个问题巧妙地“回”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 同学中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一个反推, 对同学的提问有肯定还有赞赏, 含有对全体同学思考问题的反问。班上的大学生们在老师反问后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是90 后出生的, 在学生心目中, 男女交往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可是小说中怎么会描写这样一种情节呢?全班分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部分阅读量大, 历史知识丰富的同学终于开启了智慧之门, 答案接踵而至:“他们那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他们那时候还存在男女有别不能交往的封建意识。”老师既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班上同学也获得了最满意的答案。

还有一次, 一位教师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 正当老师讲得舌绽莲花之际, 班上一名男生打断说道:“老师, 我看到一篇研究论文论证说, 苏东坡所歌颂的这个赤壁根本不是三国时候赤壁大战的战场, 苏东坡连基本的战场都没搞清楚, 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猛地遇到这个意外提问, 这位教师并没有立即反驳, 而是说:“谢谢这位同学, 你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非常好, 当我们学完全篇文章时, 相信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学习完课文, 那位同学终于明白了苏轼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及用意, 体会到了这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大学语文老师, 都像这位老师那样, 运用自己高度的教育机智力, 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得保证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过程按执教者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

我教《长恨歌》时, 学生提出问题:“我查过资料,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这篇诗歌大肆歌颂这种乱伦的爱情, 是否有悖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应该剔除于课本之外?”老师被将了军。但我坦然告诉学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确原来是公媳关系, 但杨玉环与原来的皇子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 学术史目前没有研究。但根据唐人书籍等许多资料表明, 杨玉环进宫后逐渐爱上了多才多艺的唐玄宗, 这个可以确定。所以本诗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是应该肯定的。至于你说的情况, 可以作为我们同学课下研究的课题。”

限于篇幅有限, 许多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精彩教学案例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总之, 一名大学教师, 应不仅仅只具有渊博的学识, 还要具备高度的应变力和求实精神去应付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复杂课堂场面, 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二、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显得自然大方

在教学活动中, 也常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 如在民办高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经常出现厌学情绪严重, 上课玩手机、睡觉, 个别学生不服老师管教, 甚至与教师顶撞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沉着冷静, 积极寻求妥善的引导方法。

我们学校曾经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 教师还没走进阶梯教室, 就听见里面人声鼎沸。走进教室才发现黑板上画了老师的一张大嘴大耳的一幅漫画, 还标注到“欢迎敬爱的X老师!”由于知道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来源, 如果他大发脾气, 可能会给班上学生下马威, 但师生感情以后就很难相处了。面对此景, 他冷静了下来, 笑着说:“给老师画画的这位同学太有漫画天赋了, 他画的我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特征。我们做老师的就是靠嘴来给大家讲有趣的文学知识, 靠耳来倾听大家的真知灼见的。我想这位同学如果努力学习, 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著名的卡通画家。”看到大家都笑了之后, 他话锋一转说:“可如今是上课时间, 大家是不是请先保存在脑中, 把画擦掉先开始上课?”如此巧妙的处理, 最终赢得了全班同学对语文课的热爱, 这位老师年底也被评为优秀教师。据调查, 这样的情景不仅在民办高校中存在, 就是在许多公办类高校中也经常出现。遇到这样学生淘气的局面, 作为老师, 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冷静、慎重和机智地处理, 采用引导式, 加上幽默的语言, 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生趣。

最后再举一例。某高校大一教学导入环节上, 老师让同学唱一首歌引入新课, 明明白白报的是:“大家请听我们的歌星魏欢演唱名著《红楼梦》插曲《枉凝眉》。”可这位歌星慌乱之下唱成了《牧羊曲》, 同学们哄堂大笑, 他却莫名其妙。如果老师过于严肃批评这同学, 反而会将课堂气氛引入沉闷。机智之下, 老师笑着说:“刚才魏欢唱的虽不是《枉凝眉》而是《牧羊曲》, 那是她适应时代潮流, 勇于穿越, 从清代的大家闺秀瞬间穿越成了俏丽的唐朝牧羊女。”笑声在课堂回荡。老师抓住机会, 马上引导:“但我们是现代大学生, 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才生的大好时期, 穿越到唐朝成为一名农村没有知识的少女一定不是她愿意的。那就请她再唱一首《枉凝眉》好不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课堂在一片欢愉中继续。

以上只是以实例的方式给大家总结了教学中遇到突发情况的妥善处理方法, 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千变万化, 具体情况如何处置, 就需要我们逐渐积累经验, 将之记录下来, 大家共同研讨, 那也是提高应变能力的又一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谭青华2008《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的艺术》, 《江西教育·综合版》第4期。

未名《教师应变的艺术》, 《中国论文网》2007年8月30日。

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 第5篇

本书的宗旨是:认识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领略丰富多彩的教学智慧,为教师支招,帮教师解围,向教学献计,让课堂精彩。

一、什么是教学应变?

当教学出现变故时,教师要学会应变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学变故分为内容性变故,纪律性变故,环境性变故和混合性教学变故。

内容教学变故可以分为知识性变故,能力型变故与认识性教学变故。纪律性教学变故是与课堂教学纪律相关的教学事件.环境性教学变故,是与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事件。混合型教学事故是集内容性、纪律性、环境性变故中的两个或三个于一体。

(一)教学变故的特征

1偶发性 2突发性 3不可预期性 4多因性 5影响性

(二)教学变故应变特点

1处理的现场性 2决断的快速性 3措施的灵活性 4调控的有效性 5影响的双面性

(三)教学应变的作用

1摆脱教学困境 2调控教学进程 3提高教育效果

4融洽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这一条我感触颇深。教师在教学应变时要保持冷静,尊重学生人格,不辱骂学生,运用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摆脱窘境,同时表达出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与爱护,这样就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把握教学应变原则

1处变不惊 宽容为怀

学生毕竟涉世未深、自控能力较差,他们难免犯错误,所以教师的宽容不仅仅是给学生改过的机会,也给自己以缓和的空间,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宽容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也不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3 把握分寸

4堵导结合 5以变应变

(五)教师应变状态

惊慌失措型、冲动恼怒型、压抑厌烦型、冷静理智型

(六)教师应变层次 反应迟缓,不知所措 粗暴对待,草率处理 转嫁问题,伺机解决 巧妙应付,转为危机

期待变化,创造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只有不是消极地承认所发生的一切,而是自己积极去影响他们,创造他们,他才能成为对学生个性发生积极作用的力量,他的劳动才具有创造性。”在这个应变水平上的教师追求教学的创造性。教师的应变水平与教师的教学经验、个人知识、技能、修养、性格等有关。

书中的马德堡半球的例子给了我很大启示,当学生拉开半球时,老师妙语一句:早知道你们的力气比八匹马还大,我应该换一个大点的马德堡半球。巧妙的一句话解决了实验的失误,让学生明白大气压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球太小导致了失败。

书中的另一个实例,也提示我要多多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藤野先生》一课中,学生提出为什么鲁迅会记住日暮里,任课教师思考片刻后马上答出:“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里有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板书)这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爱国思乡所以鲁迅先生能记住日暮里这个地方吧!“赢得一片喝彩,这种课堂应变便是源于老师深厚的语文修养,我想我要好好努力学习。

二、为什么产生教学变故

(一)教师引发

知识错误,一时失误,了解不够,准备不足,表达不清,处理不当出变故,心里紧张出变故,意想不到出变故。处理不当中新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尤其不能轻易被学生激怒。新教师进入课堂时,学生都有一个试探教师的心理,这种试探不是看教师有多少权威,而是看教师有多少本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本事。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备课做到让学生信服。

(二)学生引发

勤学多思起疑问,认识偏差出错误,思维奇特超人料,一不小心出差错,好奇调皮两相有,为引关注出风头,故意捣乱搅课堂,不愿配合起尴尬。

其中认识偏差出错误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说最佩服白骨精,因为白骨精骗不到唐僧不泄气。显然这个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教师追问道:白骨精为什么骗唐僧?生:想吃唐僧肉。师:那这是干坏事还是干好事?生:干坏事。师:干坏事不泄气,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吗?现在你还佩服她吗?学生说不佩服了。在追问中,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偏差。

例谈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5-02

在教学中,无论教师在授课前如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假如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巧妙处理,掌握一定的应变策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那么,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因势利导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重要的是要分析其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挖掘“意外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将“意外事件”与当前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对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思路做出灵活地变通。

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语文课,这时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一只鸟,这只鸟乱飞乱撞,却始终飞不出教室。学生很好奇很兴奋,目光全都追逐着鸟的行踪,此时教学已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于是我马上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将讲解课文变为作文教学。我笑着对学生说:“这只鸟真漂亮,同学们仔细观察鸟的外形、动作、神态,然后把它写下来,好吗?”学生高兴地回答:“好。”就这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开始了。学生都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这只无意中闯进教室的鸟,而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鸟飞进了课堂。剩下的时间,学生边观察边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很真实很生动。有的学生写出了鸟的外形,有的学生写出了鸟飞翔时的动作,有的学生写出了鸟飞翔时的姿势……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意外事件”,教师需要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这样做既没有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够将教学持续下去,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有时空群体的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现场性,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尤其是那些“错情”,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契机,灵活地展开教学。

二、冷静理智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师需要具备冷静理智的头脑,急中生智,处变不惊。有时候,教师刚走进教室,学生可能正在打闹、吵嚷,此时如果教师现场办公,追本溯源,可能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可能由于教师的“威信高”,学生暂时服从了老师的指令,但也容易令学生带着不良的情绪上课。教师明智的做法是,以短暂的沉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淡化当前的“突发事件”,直奔教学主题。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游园不值》,突然“砰”的一声,一位迟到的学生正用力地推门而入,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虽然我当时很恼火,但是没有立即责骂这位学生,而是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地继续上课,并且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要“小扣”柴扉而不是“猛扣”柴扉。学生回答:“因为这位诗人有文化有修养,懂礼貌,所以课文用‘小扣,‘猛扣的做法不礼貌。”待学生说完,笔者走到那位刚刚推门而入的学生身边,轻声地问:“你是赞成‘小扣,还是赞成‘猛扣呢?”这位学生意识到了刚才不礼貌行为,脸红了。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停下来进行批评,而是将其行为结合所学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对于这样的课堂“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理智地进行处理,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幽默化解

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能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宽松和谐,而急躁的情绪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勇气》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主题:课文写了哪些人有勇气?你认为最有勇气的人是谁?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一位学生说:“美国伞兵有勇气。”另一位学生说:“法国妇女有勇气。”在讨论中,两位同学还吵了起来。由于当时我不太了解情况,错误地批评了其中一位学生。被批评的学生立即站起来为自己辩护,并把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勇气”的理解分析得有理有据,我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此时,学生都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望着我,课堂气氛十分紧张。如果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有可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糟糕,也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于是我采用了“模拟法庭”的方式,坦诚了自己的失误,并对学生说:“经调查,我认为刚才对该同学的指控不成立。经本人慎重思考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撤销原判,为该同学平反。”学生们听了顿时哄堂大笑,受委屈的同学也忍不住笑了。紧张的气氛变缓和后,我诚恳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对事情的真相了解不够,冤枉了这位同学。为此,我向该同学道歉。”学生对我的做法十分满意,教学继续进行。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也能够使自己从尴尬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这样,既维持了课堂教学秩序,又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巧妙处理

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要善于扭转课堂教学的重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预测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够做到心中有底,临场不乱。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不用“蓝天”而用“青天”呢?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虽然自己对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来讨论。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学生说:“春天到了,草儿茂盛,连天空也是草儿的颜色——青色,自然就是春天。”有的学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节课上,笔者完全没有预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及时抓住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手段,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若能处变不惊,巧妙地采取应对策略,一定能够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变“十法” 第7篇

一、停顿示意法

当数学课堂上有三五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时候, 教师可突然停止讲课, 用眼睛直视那些不专心听讲的同学, 以提醒他们认真听讲。

二、亲临提醒法

当数学课上有个别同学在玩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或看课外书入迷的时候, 教师应一边讲课, 一边踱步到该生的身边, 用手或课本在书桌或学生的头上、身上轻轻地示意他立即停止小动作或停止看课外书, 以便学生继续专心听课。

三、抽身代替法

当数学课上有些学生因一些小事当堂争吵、打架或有学生当堂晕倒的时候, 教师应暂停讲课, 抽出身去处理这些事 (如有学生晕倒要送往医院) , 让班干部 (班长或学习委员) 到黑板上布置一些作业或思考题让同学们先做。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维持课堂秩序, 又能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不良现象, 收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课中休整法

当数学课上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精神较差或疲劳不想继续学习下去时, 教师可采取暂时停止讲课, 让学生做一下眼保健操, 或者, 讲一些有趣的笑话或讨论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 然后再转到教学上, 以达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再重新调动起来的目的。但教师要注意课间休整要限制在三五分钟内, 不宜把时间拖得太长, 否则会影响到上课时间, 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五、有错查漏法

当上课时, 教师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讲错或讲漏了一部分教学内容或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应暂时停止讲新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补充, 教师再做纠正。师生共同自查补充, 纠正错漏之处, 把讲漏的东西补上来,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正解, 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六、遇难共探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没有把要讲解的内容备全面。当讲到某一个问题时, 学生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 而教师一时解答不了, 怎么办?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教师立即把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让大家共同讨论得出答案;或者教师把所提的疑难问题暂时搁置不讲, 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或者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找到完整的答案后, 到下一节课再补讲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把课堂弄成僵局, 教师下不了台, 学生无法学习下去。

七、将计就计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到某一个问题时, 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自发地讨论。这时, 教师可“将计就计”, 让学生讨论几分钟, 然后选出学生代表, 发表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或建议。如讲数学应用题时, 有些题目有几种解法, 教师可讲解其中一种, 让学生讨论其他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不损伤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击桌提醒法

数学课堂有时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或在黑板上板书, 同学在下面乱成一团的现象。如果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用教鞭或书本用力在讲台上敲打, 用响声来命令同学们停止一切小动作, 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继续看黑板听教师讲课。

九、学生检举法

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可事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在上课的时候, 有谁在下面讲话或玩东西, 同学们可互相检举。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之间互相监督, 人人维护课堂纪律, 人人能专心听讲, 从而杜绝上课时有可能出现的一切不良现象。

十、任务学习法

教师若在上课时中途有急事, 需要离开教室, 可以暂停所讲内容, 并在黑板上布置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作业, 要求学生先做, 并自主学习, 等教师办完事后再补充讲解。这样的做法既不影响学生学习, 也不影响教师办事。

此文在2008年河北省教育学会组织的“河北省第十一届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摘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 提高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应该善于随机应变 第8篇

在《宝贵的一分钟》体验环节中, 按照教案设计, 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读、写、算、什么也不做) 。指导学生调出时间显示, 随着圆圆的表盘上秒针滴答滴答不停地走过, 一分钟以后, 引出问题:各组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互相交流一下, 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 由于前面几个环节一直是师生共同互动、讨论的轻松气氛, 学生可爱的一面在此环节充分显露出来, 有不少学生觉得第四组什么也不做的任务很轻松, 想偷一下懒, 争着挑选体验第四组的任务, 我就见机行事, 让全班学生自主选定一项自己喜欢的任务去做, 学生们立刻兴致高昂, 很高兴地配合, 对于老师随后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也是纷纷举手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和怎样合理地利用好时间。可见从兴趣出发, 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感受大讨论环节中, 由于问题无局限性, 学生回答非常踊跃, 答案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内向, 虽然知道答案, 愿意参与, 但由于性格局限, 不愿举手回答问题。通过眼神我可以感觉到这些学生也非常珍惜发言的机会, 我就主动搜索这样的眼神, 给他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结果学生的回答效果往往是非常好的, 这样就增添了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 坚定了“我能行”的信心。

在欣赏名言名句环节中, 收集、欣赏过名句后引出问题:古人尚如此重视时间的宝贵, 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分组热烈讨论, 总结出:爱惜时间、珍惜时间、优化时间。面对学生真诚的目光,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如何爱惜、优化时间, 指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时间表, 并经过小组讨论、总结, 最后每位学生用电子表格制定出了一份认真的学习时间表, 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 适时给学生讲一些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小知识、小窍门,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 又领略了他们向往已久的课堂网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上得新颖, 既听从教师的指引, 又自主地搜索网络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温馨而热烈, 自主而不失严谨, 既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 增长了见识,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也从学生心灵深处改变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对人生观、世界观的重新衡量, 荡涤了心灵。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程安排比较紧凑, 课堂秩序也挺严谨, 对于学生反映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我会适当延长时间去调整课程内容, 比如大讨论环节、朗读接力环节等, 并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变换教学方法。在集体朗读《今日诗》、《明日歌》时, 刚开始, 学生们读得非常整齐洪亮, 我禁不住即兴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齐”字, 并加了一个感叹号, 意思是表扬学生们。但不表扬还好, 一表扬就骄傲, 学生们立刻步调不一致, 明显不整齐了, 这可怎么办呢, 明摆着就是挑战我呢。我灵机一动, 在感叹号后又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做既不打断学生朗读的节奏, 也向学生提出了疑问和要求, 学生们都很聪明, 立刻明白了我的想法, 很自觉地调整了全班的朗读速度, 一下子又回到整齐洪亮的气氛中来了, 我禁不住又在问号后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最后, 全班同学激情高昂地结束了朗读, 我又禁不住拍起手来给同学们鼓掌喝彩, 同学们也沉浸在这气氛之中, 情不自禁地随着我一起拍起手来, 像是在为全班加油, 也像是在为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一次体验而兴奋。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技巧 第9篇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的特点

1.实践性。

因为整个教学机智的运作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 所以其实践性是非常鲜明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成果, 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才可称得上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 离开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及时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反馈信息更多地表现在多向性思维方面, 较少表现在知识领域。在知识领域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时间处理, 可以即刻处理, 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创造时机再行处理。但思维方面的信息则需要及时处理, 否则就会出现思维断层和阻塞。因此, 化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一定要及时果断。当然, 这里所说的及时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即时性。

3.创新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教学机智的“生命”在于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信息交流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机智的创 新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性教学机智。

4.审美性。

教学机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特性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机智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感, 是教师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5.直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 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化学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实验所需的一切东西, 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测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 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教师不能不顾他们的反应, 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对于偶发情况是始料不及的, 因此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是突然的, 处理方法带有很强的直觉性,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 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

二、化学课堂中教师的应变技巧

1.欣赏学生“不同声音”, 借机施教巧探究。

在化学课堂上, 完全依照教学设计方案的做法是很少的, 常有学生得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现象或结论, 但常因课时的原因教师不予理会或轻描淡写, 就失去课堂生成的可能。

案例1:学习乙烯的性质时, 将乙醇与浓硫酸加热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得出乙烯能使高锰酸钾紫色褪去的性质。有学生提出:生成的气体中除了乙烯还有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也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不能确定乙烯能使高锰酸钾紫色褪去。初看该生的想法, 有点“节外生枝”。我稍加思索, 立即肯定他的想法, 并带头鼓掌。此时我趁热打铁, 问:“二氧化硫气体怎么来? ”“如何才能确定生成的乙烯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 ”此时课堂气氛更活跃, 全班激烈讨论。通过交流后, 得出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先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 接着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再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吸收完全, 最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得出乙烯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结论。本讨论环节增添了教学设计之外的内容, 课堂更丰富, 学生兴趣更浓厚, 对乙烯的性质理解更深刻。

2.幽默纠错, 化解窘境巧说理。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当教师发生语言失误或学生发问及回答出乎意料时, 教师可以转换话题, 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开去, 采用幽默的方法加以解决, 应用得好不仅可以化解尴尬与窘境, 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案例2: 当我介绍浓硫酸对有机物有强烈的腐蚀性时, 一名学生突然问道:“浓硫酸被人喝下去后有何感受?”对这一怪问, 若正面回答则显得枯燥乏味, 偏离教学目标, 同时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而且上课的教师难讲出具体的感受。于是我笑答道:“没喝过, 不过我想它喝起来一定不怎么清甜爽口, 喝下去后也绝不会让人感到多舒服。”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 既活跃气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又言简意赅地回答问题, 使课堂增添魅力。

3.随机应变巧启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的这种积极主动的求索创新精神, 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 它要求教师灵活机智地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 圆满地组织课堂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 第10篇

近年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外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 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加速; (2) 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 (3) 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起点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逐年提高; (4) 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 (5) 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加强,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沿着健康道路发展,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呢?

二、应变策略

1. 为适应时代要求,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并实施两个转移战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实验项目和进度。例如,在多媒体实验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目,自行拍摄、搜集各种素材,并在老师指导下使用音频、视频和图像处理软件对素材进行剪辑、加工编辑与合成,形成完整的成果,最后在网上进行交流展示,由教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在网站设计与网页编程实验中,学生所设计的网站都在网络上进行实际发布,除了教师进行讲评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对网站的设计进行评价,发表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两个转移”: (1) 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转移; (2) 应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实践操作转移。

2. 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能力主导型的课程考核机制。

所谓精讲多练要求讲课突出重点、难点,明晰思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大幅度压缩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要求老师精选若干知识点、技能点,以此为纲重组教学和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3。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主要体现在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测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应尽量采取在计算机进行实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而不是纸上谈兵。

3. 应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谓“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1) 由软硬件及其网络构成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 (2) 由网络课件、视频录像、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构成多媒体数字资源,还包括教师队伍、实验人员和行政人员等; (3) 在“平台”和“资源”上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三者的关系是: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是大环境的基础,数字化资源是大环境的核心,教学活动是构建大环境的目的。

我们应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这样的大环境完全是开放的,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空间,真实和虚拟的实验环境,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式平台,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舞台。

4. 应创建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充分激励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应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激励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方法,努力实践“加强实践、拔尖创新、落脚能力”的特色教学。

5. 教师要依托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教学和教改双肩挑。

我们应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将师资培养纳入学科团队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教学队伍。我们可通过申报教学团队和参加教改项目,令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充实、发展,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安心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改上,使团队自身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

三、实践情况

我在06—09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上述应变策略的具体实践教学,表1为教学方法视域下的教学模式的应变策略及其优势。

说明:“—”表示组织开展,“→”表示讲解示范,“←→”表示互动合作

我们对学生个体学习进度的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时数据库图表进行了生成与显示。图1呈现了某生学习某门课程各章的时间分布,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直观地、详细地解自己学习课程每一章的进度,而且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监督。

图2显示了某生所在班级的总人数和学习某门课程的总时间,以及不同的时间长度所占的人数比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再对照图2,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班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同时,也促进了同学间的比较、竞争和激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图3,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程内容被学习的整体趋势,而且可以此作为评价课程责任教师教学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另外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间长度、规律,以及特点,可以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图4列出了近年来的等级考试通过率情况,显然采用上述策略对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体现在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上。

四、结语

应对新形势,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付诸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的取得是喜人的,在此感谢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勇开拓。

参考文献

[1]冯桂尔.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过程跟踪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梁军, 陈小波, 谢军.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J].考试周刊, 2008.10, (43) :162-164.

[3]沈子燚, 谈敏, 梁军.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09.2, (5) :92-93.

[4]陈天云, 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 (ITS) 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 :95-99.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应变技巧浅谈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偶发事件 应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91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突发事件,那么如何面对这些突发其来的问题,这便成为考验一个教师教学素养最好的体现。

笔者已从教多年,认为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恰恰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关键。教师必须有反应敏捷、临危不乱、应对自如的坦然心态,应用灵活多变的处事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课堂秩序混乱。

首先,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职业素养。爱心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先决因素。偶然的突发性事件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不是有意制造,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也应以爱心为行为的准则,不该责怪学生,甚至责骂学生。

其次,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切忌急躁冲动,感情用事;要灵活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想方设法转移学生的视线,以幽默的方式重新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素养,渊博的知识,谈笑自如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的语言,善变的口才。

那么,如何妥善处理这些课堂上出现的偶然性事件呢?有没有常规的方法可循?当然,随着偶发事件的各异,处理事态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论的,并无章可循,而是要机智灵活,随机应变,采取果断得力的措施。

一、随机应变法

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要镇定自如,巧妙化解,灵活机智,随机应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课,突然一个篮球飞进教室,立即引起课堂一片哗然。然而笔者并没有惊慌,便随口喊道:“好球,一分有效!要是你们以后踢球射门射得这么准就好了!”惹得学生哈哈大笑。过了两分钟之后,笔者打了一个暂停手势,顺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重整了课堂秩序,使教学继续进行。

二、宽容谅解法

宽容谅解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和信任,并不是软弱迁就,也不是纵容包庇。我们都是过来人,也曾淘气顽皮过,犯过许多错误,也受过多次的批评教育和反省,现在当教师了有时想起当年的往事都觉得很可笑。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不足为奇,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必求全责备,应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地晓以利弊,以温暖的语言感动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三、因势利导法

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都有严格的教学程序,但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偶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这也正常,教学时间长了也就屡见不鲜了。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处理,不要感情用事,要静观其变,因势利导,以静制动,妥善解决这些新问题。笔者曾经遇到一个问题,在一次讲完课后,一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你在上中学时期跟女生谈过恋爱吗?”对于这个学生敏感的话题笔者很为难,但也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笔者便随口说道,当然谈过,哪能不谈呢,一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笔者便顺势向学生讲述了早恋的危害,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异性追求很正常,关键要向学生讲清利害关系,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为教师解除了尴尬的局面。

四、设疑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专业性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一时回答不上来显得很尴尬。为了摆脱这种僵局,教师应采取设疑法激发学生课后去思考,查阅资料,以解脱自己的困窘。有一次,一个男生突然向笔者问道:“老师,清朝时期的男人为啥要脑后留一条大辫子呀?”这个问题笔者一时说不上来,学生也等着笔者来回答,这个问题使笔者很被动,一下子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只能说那是清朝的一种装束和象征,关于为啥要留大辫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资料。这样给学生巧妙地布置了一个课外查阅资料的任务,既暂时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维护了课堂的秩序,解脱了自己困窘的局面。

五、转移视线法

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偶发性事件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教学无法继续,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有时甚至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这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心态坦然,不能急躁冲动,积极抓住事件中的有利因素,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优雅的动作,想方设法转移学生的视线,并灵活机动地因势利导,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教学上来。

总之,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以上提出的方法只是对一般普通的事件而言的,不太完善,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论,应该灵活处理。以后我们多探讨、多交流,相互切磋,在资源互补中教学相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教学应变 第12篇

一、教学与科研不和谐关系的表现

教学与科研关系, 目前呈现两种不和谐倾向:

1. 重教学轻科研。

这在各类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体现在学校方面, 过于看重教学成果对学校的贡献, 把获上级教学奖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 学校资源大比重地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上, 投入科研的经费很少。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看重授课质量、授课数量, 对科研要求低, 而教师的收入主要依靠教学的数量得到课时津贴, 体现在教师个人上, 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 不仅授课数量多, 而且钻研授课投入的精力多。现在许多高校都实行津贴制, 而津贴发放是有工作量要求的, 一般在350课时/学年左右, 这就意味着要完成课时, 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三门左右的课要上, 而备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1]。这样算来, 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时间几乎可以占到白天的一半, 搞科研的时间就没多少。而且教学是一项很累人的工作, 一天的教学下来, 即使有些时间可用, 但精力已经没有了, 搞科研几乎不可能, 想的可能只有睡觉。

2. 重科研轻教学。

某些本科高校在科研上投入大, 几近可利用经费的三分之二, 而且对科研的管理非常规范, 各种相关制度建设完备, 每年的各项科研评奖非常繁多。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看重教师科研成果, 忽视教学质量, 特别在职称的晋升中更是唯科研论, 只要科研过硬, 教学差些没有关系, 一样能晋职;反之, 教学再好, 科研没有达到指标也无法晋职。由此, 导致教师千方百计地追求多发论文、多获项目、多获科研奖励, 而对授课能躲就躲、能推就推, 以致出现讲师以下授课多, 教授不上课光搞科研的情况, 致使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教授必须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授课时间[2]。

二、教学与科研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两种倾向, 反映的是教学、科研作为高校两大基本功能间的不和谐、不协调, 说明二者在高校的运转中存在矛盾, 矛盾的原因在于:

1. 不能认清高校自身定位。

我国高校差异大, 这种差异表现在学校的高低层次上, 表现在人才结构上, 也表现在学校的财力等方面。由于存在差异, 就存在自身定位问题, 这个自身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 如高职院校、刚升格的本科院校等, 这些学校往往教师队伍本身科研素质较低 (体现在学历、学位层次上) , 搞科研的能力较弱, 很难做出较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类学校把科研要求定得很高, 在发展方向上、在投入上、在对教师评价上都向科研倾斜, 而对只要肯钻研、勤实践往往能有所收获的教学工作不屑一顾, 就会使教学与科研关系错位, 构成矛盾、不和谐的关系。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校科研基础比较牢固, 教师素质高, 博士、教授比重大, 科研能力较强, 易出科研成果, 如果这类高校过于看重机械劳动性较强的教学, 各项评比、晋职教学至上, 而教师因学校导向在教学方面追求发展, 就有违他们自身的科研基础。

2. 不顾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局限。

教师的素质与他的学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也与他的年龄、精力有关系。如前所述, 相对层次较低的高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比层次较高的高校差一些, 反映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 体现出因素质差异对教学、科研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除此种情况外, 在高校中也存在同一高校个人能力的差异, 即在低层次高校有相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 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搞科研, 从而对教学工作有所轻视;而较高层次的高校有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愿意多从事教学工作, 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年龄、精力是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年龄段人们从事科研与教学的能力、精力是有差异的, 往往成橄榄形:年轻时从事科研的能力往往不足, 年老时精力又往往不充沛, 壮年时科研精力、能力往往最强。由此, 在不同的年龄段, 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有较大差异, 其兴趣取向也有较大不同[3]。如果漠视以上种种差异的存在, 一味地盲目强调科研或教学工作孰轻孰重, 必然会使科研与教学出现矛盾、不和谐, 必然事倍功半。

3. 不恰当的职称政策的导引。

与学校的科研、教学有关的政策就是指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 它怎么指, 指向哪里,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 教师的相应行为往往围绕指挥棒运行。教师受影响最大的政策是评职政策, 对于教师来说, 评职晋级是人生事业的必然追求, 职称涉及教师荣誉和现实利益, 追求晋职、尽快晋职是高校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动力。当前, 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评定条件分成两块:一块是科研, 另一块就是教学。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各高校有所差异, 调查发现, 不管哪类高校, 科研方面的要求更明确翔实, 如发表几篇论文、论文档次、出版几本专著、获得几项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级别等, 规定得非常详细;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规定就比较笼统, 如要求达到每年的上课时数、教学效果等, 项目少且笼统性大, 即使一些层次较低重视教学的高校, 也仅规定把获得教学奖励作为优先晋职参考, 而非硬性的晋职指标。这样的政策导致教师为晋职而拼命搞科研, 而教学呢?能满足基本晋职要求就行。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 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必然。

三、应变式和谐的教研关系探索

教学与科研———两个高校最基本的功能存在着矛盾, 造成二者不和谐, 后果必然是影响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 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此, 必须解决矛盾,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并不是说要形成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关系, 因为追求科研与教学并重本身, 就是不顾各高校、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的结果, 强调并重必然导致形式主义, 必然不能发挥各高校、教师的优势, 最终只能是能力强的方面没能强, 弱的方面还是不强。那么, 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笔者认为, 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的地位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能力、优势, 符合教师各自特点、能力优势, 符合外部需要、要求。这样, 高校各自的优势、特点, 教师个人能力、特点都充分发挥, 还能满足学校和教师的一些现实需要。具体来讲, 如何建立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呢?以应变方式建立教学与科研关系可以看做是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体现, 可以看做是建立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种策略。所谓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 即以外在、内在等具体情况确定科研与教学的具体关系, 从而形成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变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

1. 以学校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

既然学校的历史、层次、教师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确定上就应有所不同。为此, 国家教育部把高校分成三类: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 旨在为各高校自身定位提供依据。研究型就是要以科研为主, 兼顾教学, 这是因为高校无论科研如何强大, 还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 所以不能像科研院所那样一门心思搞科研。这类高校多为国家重点高校, 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院校。这些高校教师学历高, 科研能力往往都比较强, 科研经费较充裕, 开展科研比较有基础。教学型即以教学为主, 科研也要适度开展, 这是因为高校不同于中学, 只管传授知识, 不深化知识, 而且在高校, 如果只是传授现成知识而不搞一定的科研深化知识, 就必然导致教师知识僵化, 缺乏对知识的深入领悟, 难以把握前沿知识, 培养出的人才必然是知识过时、能力欠缺的不合格人才。因此, 即使是教学型高校教师, 也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科学研究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这类高校多为一些高职院校和一些地市所属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研究并重型高校, 这类高校科研与教学都是需要重视的功能, 是一种科研教学共同发展的高校。这类高校一般为省属本科院校, 他们处在重点高校与普通地市高校中间, 从学历到能力及财力都在二者中间, 功能、地位也居于中间, 尽管并重但并重不是说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是说二者更强调均衡性而已。

2. 以教师个人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

人的能力有差异, 这是一个社会共识, 高校教师亦是如此。对那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来说, 搞科研易如反掌, 这些人多愿意搞科研, 也往往能搞出科研成绩。在这种情况下, 不妨把这些人放在科研第一线, 让他们担当起学校、学科的科研重任;而那些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的但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人, 不妨让他们多担当些课程教学, 以减轻从事科研的教师的教学负担, 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 适应自身能力共同获得相应发展, 共同成就事业。除以能力差异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外, 还要以个人年龄、精力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青年人特别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人, 不妨多担当点教学任务。这样一是可以增加他们教学经验从而对得起教师的职业;二是他们在担当课程教学中也能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发现学科中的问题, 为将来确立科研选题提供导引。对于中年教师来说, 他们教学经验、科研能力都已经较强, 从事科研经验丰富, 精力充沛, 由他们担当科研重任理所当然, 对个人也是合适的。年龄偏大的老教师精力上可能有所不足, 教学也好科研也好超量都是不合适的, 根据具体情况承担适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是最佳做法。当然, 让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教师做指导可能更合适, 更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4]。

3. 以实际需要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实际需要是工作的动力, 有了需要就有了动力。这个需要是多方面的, 对学校来说, 有时需要升级升格, 需要应付上级的评估 (本科评估) 等, 这时就需要有较好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 这些是硬性需要, 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在这种情况下, 现实需要解决眼前之需是当务之急, 那么集全校之力大搞科研就是一个明智之举, 哪怕是以往科研能力弱的高校, 此时也应该如此, 尽管这样做了未必能出巨大成果, 但是临时抱佛脚是会有一定功效的;而对于那些教学方面的评估检查, 即使是科研型高校, 此时应该做的也是集全校之力大搞教学建设, 以使教学评估顺利通过。而对教师个人来说, 评职晋级是共同的追求, 评职晋级的条件的满足与否是他们能否晋级的关键, 每当有老师到了该晋级的年限时, 他们往往都特别卖力气地创造晋职条件, 而科研作为多数高校晋职的主要条件, 自然是必须满足的, 平时不写论文或搞科研能力不足的老师也开始开动脑筋, 不分昼夜地写作科研论文。其实, 这样的突击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投机”行为, 不是应该提倡的, 但谁又能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呢?毕竟这样做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强调任何教师都应该大搞科研或大搞教学, 不也违反“因材施用”的用人原则吗?所以, 按实际工作需要的临时性的突击行为是形成长期的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所需要的。

4. 以发展需要的教研关系。

每个高校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比如从中专升为大专、从专科升为本科、从普通本科升为有硕士授予权的本科再升为有博士授予权的本科;学校名称也由专科学校改成学院, 再由学院改成大学;学校类型也由教学型高校变为科研型高校等, 这些都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这些发展会对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产生影响,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影响。以往可能作为低层次高校没有能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而要升级为高层次的高校, 就要相应地在科研上要有所建树, 为此, 学校要在科研政策上、科研的投入上进行必要调整。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过去不重视科研可能是受学校科研政策的影响, 当学校政策导向改变时, 个人的追求、努力方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 就是社会公众也应该关注的, 因为它事关学校发展事关人才培养, 事关国家教育兴衰。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可以有多种模式的, 是可以有多种建立方式的, 这需要各有关方面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文杰, 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 .

[2]陈养锋.教学科研互动, 科研反哺教学[N].中国教育报, 2007-4-3 (008) .

[3]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学应变】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06-21

应变措施06-10

应变传感07-12

应变监测07-29

弹性应变08-27

课堂应变09-06

课堂应变能力05-21

应变分析能力05-24

低应变法06-05

情景应变题07-20

上一篇:国际交流工作下一篇:中医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