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置管术

2024-09-17

腰椎穿刺置管术(精选7篇)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1篇

(1) 为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液体者 (如食道术后、大面积烧伤、危重、晚期肿瘤恶液质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 补充大量热量、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

(2) 需迅速输入大量液体, 纠正血容量不足, 升高血压。

(3)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或液体量较多, 外周静脉难以维持长时间输液者。

(4) 心导管检查。

(5) 监测中心静脉压。

2 用物

治疗盘内盛:单腔中心静脉管1套, 6cm×7cm自粘性无菌敷料1块, 肝素帽1个, 2.5%碘伏, 2%利多卡因5m L 1支, 棉签, 弯盘, 静脉穿刺包1个, (包布两层、洞巾一块、弯盘1个、纱布两块) 无菌手套2付, 创可贴1个, 连接好输液器的NS1瓶。

3 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前,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向病人解释, 取得合作, 准备输液装置。

(2) 病人身体躺正, 取头低肩高位, 而肩放松, 头转向对侧, 双手放在腹部, 两腿伸直, 于胸锁乳头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所形成的夹角顶点触摸颈内A搏动, 在搏动点外侧0.5cm处, 用1%龙胆紫标记进针点。

(3) 常规消毒皮肤, 打开穿刺包外层包布, 戴手套, 打开内层包布, 铺洞巾。

(4) 助手协助打开单腔中心V导管包装, 术者取出穿刺用物放入穿刺包内。

(5) 局麻:取注射器及套管针抽麻药, 在穿刺点行麻醉, 与皮肤呈30°~40°角, 边进针边抽回血, 先皮内再皮下逐层加深, 不见回血推注麻药。

(6) 向同侧乳头方向穿刺, 探找血管, 抽到暗红色血液, 并且回血顺畅后, 左手固定穿刺针头, 右手将注射器扭松动, 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针头, 右手将注射器去掉, 左手拇指立即封闭套管针尾部, 以防空气进入, 右手拿导丝圆环用食指与拇指将导丝插入套管内进至20cm, 退出导丝圆环3~5cm, 用右手食指与拇指固定导丝, 左手退出套管针, 然后左手固定套管针右手退出导丝圆环, 如此反复, 直到圆环和套管针全部退出导丝。抽吸回血证实在体内装上肝素帽, 接上液体输液。

(8) 用酒精棉签消毒进针处皮肤, 用6cm×7cm自粘性无菌敷料将中心静脉导管固定牢固。

(9) 输液完毕用输血用的枸橼酸钠注射液5m L, 快推3m L, 慢推2m L边推边夹管, 进行封管, 然后常规消毒肝素帽, 用创可贴将肝素帽包好。

4 注意事项

(1) 术后3d内穿刺处有胀感。

(2) 穿脱衣服时不能将中心静脉导管拉出血管。

(3) 液体输完时要夹紧开关, 以防空气进入血管。

(4) 洗澡或洗头时如果将自粘性无菌敷料打湿, 应立即更换, 以防感染。

5 术后护理

(1) 每次输液前, 证实中心V导管在V内方可输液。

(2) 将中心V导管固定牢固, 防止脱出血管。

(3) 穿刺点局部要保持无菌, 即每周更换自粘性无菌敷料2次, 肝素帽1次, 如果分泌物较多或自粘性无菌敷料松开应随时更换。

(4) 输液结束时封管。

(5) 输液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洗中心V导管。

(6) 如果输液不畅需注意中心V导管有无折曲、脱出血管外, 此时应抽取回血或变动管的位置, 不宜用力推注液体, 抽吸回血无效, 可用尿激酶10000单位+NS10m L缓慢注入管腔内2m L, 待栓子溶解后再输液。

(7) 保持肝素帽清洁, 再次输液时要严格消毒。

(8) 必要时定期监测做血培养。

(9) 有不明原因高热时, 应立即拔管并进行导管培养。

(10) 长期输液停止, 立即拔管。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护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需要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4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其中男29例, 女19例, 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55.4±5.2) 岁。置管原因:需要静脉高营养治疗患者23例, 急救患者16例, 需要长期输液患者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 对照组24例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临床可比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穿刺方法

实验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取头低肩高位, 大约15°, 头转向左侧, 取右侧为穿刺位置, 用1%龙胆紫标记进针点及胸锁关节, 以锁骨下作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给予2%普鲁卡因2 mL局麻下并进行试穿锁骨下静脉, 找准进针方向、角度、深度, 持穿刺针按试穿刺方向将穿刺针刺入锁骨下静脉, 见静脉回血后, 自穿刺针后插入导引钢丝, 将静脉导管在导引钢丝的引导下送入静脉, 拔出导丝, 用注射器抽吸有回血则证明到达血管, 固定导管, 以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选择右侧中间入路。患者平卧、去枕及头后仰, 头转向左侧, 头低位15°~20°, 必要时肩后垫高。常规消毒铺巾, 2%普鲁卡因2 mL局麻。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穿刺进针, 边进针边抽回血, 抽到静脉血即到血管, 当血液回抽和注入十分通畅时, 固定好穿刺针位置。插入导引钢丝后退出穿刺针, 压迫穿刺点, 将相应型号的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 边插导管, 边退钢丝, 一般以15 cm为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有1例因为空气栓塞而置管失败, 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有3例穿刺失败, 1例因空气栓塞, 2例堵管穿刺失败, 成功率为87.50%。两组成功率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3, P>0.05) 。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满意21例, 一般2例, 不满意1例, 满意度为87.50% (21/24) , 对照组满意13例, 一般7例, 不满意4例, 满意度为54.16% (13/24) ,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41, P<0.05)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发生空气栓塞症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6%, 对照组发生堵管2例, 感染1例, 空气栓塞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6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0.839, P>0.05) 。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临床常用穿刺置管方法, 穿刺后不影响患者上肢和颈部的运动, 患者接受度较高, 且有利于术后护理[3]。穿刺时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尤其是气胸, 小量气胸不需要特殊处理, 如果超过20%则需要胸穿抽气处理。导管插入的角度及深度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置管过深, 会导致心律失常, 必要时可术后拍片。

术后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 有效的护理可以预防感染,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气胸、血胸的症状, 如有上述情况, 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输液管接头处的连接情况, 以免脱开引起空气进入, 引起栓塞。导管留置期间严格无菌操作, 以免感染, 每次输液后一定要用抗凝剂且无菌固定, 每2~3 d更换肝素帽和敷贴, 且每次用碘伏消毒。保持导管输液通畅, 一旦发生堵塞, 用抗凝剂抽吸血块, 把血块吸出。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临床操作简便, 并发症发生率低, 且患者接受程度高,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群, 梅志君, 高且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46例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丛刊, 2003, 3 (4) :51.

[2]黄琦, 符维芝.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5) :327-328.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52例患者, 胸廓及颈部无明显畸形, 无凝血功能异常。年龄36~87岁, ASAⅡ~Ⅳ。

1.2 A组共68例, 用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患者去枕平卧位, 头转向穿刺对侧, 必要时肩后稍垫高。常规消毒铺巾后, 术者位于病人头端。用左手食指, 中指并拢并在甲状软骨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 确定其走向及深度。右手持中心静脉穿刺针, 左手食指尖, 中指尖与颈总动脉外缘平齐为宜, 以左手食指外侧, 靠近颈总动脉外缘为进针点, 进针方向指向左手中指触及的颈总动脉的前外侧约0.5cm左右处。穿刺针与皮肤呈30°角, 边进针边回抽, 常在甲状软骨下缘处穿刺到颈内静脉。若进针深度超过环状软骨平面仍无回血, 可边退针边回抽, 多能成功[1]。若未成功, 则需调整进针方向稍偏外后再穿刺。B组:共84例, 用传统的颈内静脉中路法:体位同A组一样。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端处进针, 针干与皮肤呈30°角, 与中线平行指向尾端。若未成功, 针尖向外偏斜5~10°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的后缘[2]。

1.3 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首次成功率:

A组82% (56例) , B组73% (62例) , 总穿刺成功率A组95% (65例) , B组穿刺成功率94% (79) 。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A组中误伤动脉1例 (1.4%) , 在B组中误伤动脉3例 (3.5%) , 血肿1例 (1.1%) , 2组均未发生误血胸, 气胸、神经损伤, 空气栓塞等并发症。从静脉穿刺点到锁骨上缘垂直距离:A组 (4.8±0.6) cm, B组 (2.8±0.4) cm, A组穿刺点高于B组。3讨论

在解剖上,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伴行, 在甲状软骨上份至甲状软骨下缘, 由在颈总动脉后外侧走向前外侧[3]。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相对固定, 易于定位。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先确定颈总动脉的位置及走向, 便能估计出颈内静脉的位置。在2组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中, 总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组。尤其首次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 意味着高位颈内静脉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次数, 减少有创操作中对人体的损伤,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组静脉穿刺中均由主治医师操作, 在静脉穿刺中致力掌握好进针方向及深度, 未发生血胸, 气胸。在2组静脉穿刺点到锁骨上缘垂直距离比较中, A组穿刺点到锁骨上缘垂直距离较长, 由于进针点高, 远离肺尖, 能更好地避免了血胸, 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B组误伤动脉发生率比A组高, 并有1例血肿。由于颈总动脉在颈内静脉内侧, 当穿刺针偏内时误穿动脉机会较大。误穿动脉时应立即局部加压止血。穿刺后如无把握为静脉, 应反复测试, 绝对避免扩管操作。在A组中, 用左手食指, 中指触及并按住颈总动脉, 可避免操损伤颈总动脉。本文有1例误伤颈总动脉, 考虑可能的原因有 (1) 进针方向指向太靠近左手中指触及的颈总动脉; (2) 左手中指触及颈总动脉定位不精确, 或者在操作中左手食指, 中指产生移动等。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 要求触及颈总动脉定位要清晰, 定位好后中左手食指, 中指保持固定, 进针方向要与颈总动脉走向有一定的角度距离。如遇到血压低, 颈总动脉搏动不明显者, 可先静脉注射麻黄素或者多巴胺等升压药提升血压, 便于确定颈总动脉位置,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综上所述, 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之传统的颈内静脉中路法, 不但成功率高, 而且并发症少。

摘要:目的 研究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 分别用高位法和中路法行颈内静脉行脉穿刺置管术, 观察2组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的穿刺成功率、误入动脉、发生血肿概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成功率高, 发症少的置管方法。

关键词: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参考文献

[1]刘伟, 董业美.介绍一种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633.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59.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至2010年期间共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17例, 其中男15例, 女2例。年龄75~89岁, 平均年龄82岁。病程20d~3个月。均为老年卧床患者。

1.2 穿刺及护理方法

1.2.1 穿刺操作

(1) 置管所需用物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单腔16Ga×20cm, 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 1%利多卡因5mL、碘伏、75%酒精、肝素稀释液 (浓度为25U/mL) 。 (2) 穿刺体位:患者取仰卧位, 将穿刺侧下肢外展、外旋, 小腿屈曲成90°, 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沙袋或小枕。 (3) 穿刺点的选择:暴露患者腹股沟区, 操作者用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缘2~3cm处触摸股动脉搏动, 扪准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取股动脉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 (4) 穿刺过程:整个穿刺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洞巾, 以1%利多卡因局麻, 取穿刺套管针, 使针头和皮肤成30°~40°角, 在穿刺点刺入, 一般进针深度为4~6cm, 回抽有静脉血后, 先置入导丝, 退出套管针后, 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 退出皮肤扩张器, 经导丝引导置入硅胶管, 退出导丝, 推入适量肝素稀释液, 硅胶管接肝素帽, 穿刺点处用3M透明敷料固定[1,2,3]。

1.2.2 护理

1.2.2. 1 置管前护理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 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 较难取得配合。因此, 护士必须热情、主动, 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 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2) 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 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 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3) 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 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1.2.2. 2 置管时护理术中护理

(1) 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穿刺前用肥皂水清洁穿刺部位, 并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 以减少微粒带入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 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3) 置管成功后见回血, 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 方可接输液导管输液, 导管固定稳妥后, 要标上置管刻度, 一般为14~18cm。

1.2.2. 3 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详细记录导管名称、编号、植入导管长度, 固定情况, 置管日期。置管第二天常规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贴膜一次。同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 局部有无异常。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敷料干燥。每次输液后用0.9%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输注高分子物质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采用以上方式封管。每日观察导管有无弯曲, 打折, 脱出, 堵塞等情况。观察输液速度。

2 结果

17例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时间20~90d。1例置管缝合处1周后发生皮肤发红, 为线节反应, 经处理恢复正常, 无1例发生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等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 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住院期间至康复出院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3 讨论

危重患者应用深静脉置管术, 因深静脉血流量大, 管径粗, 减轻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使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同时有效避免了反复穿刺而延误治疗。对危重患者特殊用药, 在无药物配伍禁忌的情况下, 可在深静脉置管接三通管同时接输2路液体, 可达到即时用药和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深静脉置管保留具体时间无相关报道, 本科置管最长时间90d, 临床上一般无堵塞无并发症等症状可长期使用。置管的护理对于留置时间的长短和安全性密切相关, 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良好的护理防止感染和导管堵塞, 是保证静脉置管长期使用的关键[4,5,6]。

建立深静脉通路为危重患者紧急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时, 也减少了由于反复穿刺引起患者焦虑、烦躁及对护士穿刺技术不满等负性情绪,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可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病情, 照顾患者, 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 因此是抢救危重症、衰竭患者首选的1种治疗手段。深静脉置管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它毕竟是有创伤的输液方式, 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准确掌握解剖位置, 防止置管不当引起的损伤等。置管成功后, 要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 定期消毒穿刺部位, 预防感染。正确掌握封管技术, 严防封管不当造成凝血堵管, 严防导管打折、导管脱出、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深静脉导管专业护理人员比较少, 应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 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事故, 充分发挥深静脉置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最大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对17例患者实施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暴露患者腹股沟区, 取股动脉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实施穿刺, 同时实施置管前心理护理、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置管后护理置。结果 17例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时间20~90d。1例置管缝合处1周后发生皮肤发红, 为线节反应, 经处理恢复正常, 无1例发生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等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 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住院期间至康复出院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感染和导管堵塞, 是保证静脉置管长期使用的关键。

关键词: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亚珍.深静脉置管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 2007, 19 (1) :8-9.

[2]冀红云.腋静脉置管的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1下旬刊) :1024-1025.

[3]卢苇, 邱艳容.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5) :22.

[4]李亚莉.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9 (5) :55-56.

[5]杜锋蔚, 孙彩虹.1例股静脉拔管后致下肢深静脉血拴形成的原因[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8) :127-128.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经颈内静脉置管患者86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年龄在20~68岁。均为血液内科住院患者, 其中一部分为外周静脉条件差穿刺困难, 大多数为血液病需要化疗的患者, 在86例患者中, 并发空气栓塞1例, 气胸2例, 导管栓塞1例, 误入动脉2例。

1.2方法:86例患者中, 中路穿刺置管居多。中路穿刺可以直接触及到颈总动脉的搏动, 穿刺中不易误入颈动脉和伤及到胸膜腔, 此种方法简便, 易行。置管时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头低15°~30°, 确保静脉充盈和减少空气栓塞的发生。患者将头转向对侧, 颈部皮肤严格消毒, 面积要大, 术者需穿无菌手术衣, 戴无菌手套, 铺无菌巾, 充分暴露患者胸骨上切迹、胸锁乳突肌的侧缘、锁骨和下颌骨的下缘。检查导管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确定穿刺点后, 将穿刺针刺入皮肤并保持负压, 直到回抽出静脉血。从注射器的侧边插入导丝, 将导丝插入一定长度后, 边拔出注射器, 边进导丝, 将皮肤绷紧, 用扩张器扩开皮肤后, 沿导丝置入导管, 导管插入预定长度后拔出导丝, 用配置好的肝素稀释液试抽回血后, 向导管内注入2~3 m L的肝素稀释液, 取下注射器, 旋紧肝素帽。将导管充分固定, 用无菌敷料覆盖穿此处皮肤。

2 分析和讨论

2.1空气栓塞:本组并发空气栓塞的患者是因为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了输液装置脱离, 肝素帽脱落所致, 幸亏被及时发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立即将患者取左侧卧位, 用注射器抽吸导管内含气血液, 给患者使用面罩吸氧后好转。

空气栓塞是经上腔静脉路径穿刺置管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上腔静脉压力为0.49~1.18 k Pa, 深吸气时可接近0, 甚至为负压, 一旦输液装置发生脱离, 空气可随着患者的呼吸迅速进入血液, 引发肺动脉栓塞等十分严重的后果。曾经有报道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空气栓塞致死的病。

空气栓塞后, 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吸入空气的量、速度和患者的病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低血容量可使已经开放的静脉压力与空气压力之间的差增大, 心肌可因低灌注缺氧, 屏气时间过短, 加之呼吸深快, 大大增加了空气吸入的速度和量, 因此对病情危重, 身体虚弱, 血容量低的患者在穿刺置管时更应谨慎, 护士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 及时巡视病房;强调应严谨工作作风, 平时使用肝素帽和三通时一定要旋紧, 谨防脱离, 加压输液时护士应在一旁守护。拔管后局部充分消毒, 适当按压。

2.2气胸: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突然出现剧烈的咳嗽、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查体时患者的呼吸音明显减低。此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 给予胸腔穿刺或者是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置, 均可治愈, 同时给与患者心理护理, 避免患者及家属恐慌。

临床上, 在深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点的选择中, 常常选择锁骨下静脉和右侧颈内静脉, 前者在穿刺过程中气胸发生率较高, 往往选择后者进行穿刺置管, 因为右侧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较为固定, 体表标志也很明显, 其汇入上腔静脉的路径短且直, 不会刺破胸导管导致出现淋巴液外漏的危险。其不但穿刺成功率高, 位于患者的头部, 便于手术过程中麻醉师给药, 同时方便测量中心静脉压力。

2.3误入动脉:穿刺中如果穿刺针误入动脉, 回血呈现鲜红色, 压力大, 注射器针筒不用抽吸自行回血。一旦穿刺针误入动脉, 应立即拔除穿刺针, 局部按压10 min以上, 尤其是凝血功能差的患者, 应适当增加按压时间, 必要时穿刺点处使用凝血酶冻干粉, 可有效起到助凝血的作用。当血肿形成时, 应选择在24 h以后给予局部热敷, 一般情况下, 血肿可在3~4 d内消失。

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均在颈动脉鞘内, 二者在额平面内并列伴行, 自上而下二者之间间距逐渐增大, 穿刺时如果偏内, 极容易误伤到动脉, 选择高位与中位、低位相比之下误伤动脉的概率会更高, 误入动脉处理很容易, 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4导管栓塞:本组发生导管栓塞1例, 置管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感到穿刺局部疼痛、肿胀, 且不断渗出液体, 拔出导管后, 发现硅胶管的头端已被血凝块堵塞, 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输注浓度较高的液体时未及时正压冲管。2封管时使用<10 m L的注射器, 导致压力过小。3在该导管处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使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冲管。

3 小 结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化疗并同意接受PICC置管的8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5~87岁,平均(43.5±2.8)岁;其中肺癌10例,胃癌5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7例,乳腺癌10例;出凝血时间:PT 9.5~12.0 s、APTT 21.0~30.0 s、TT 8.5~10.0 s;血小板计数(120~200)×109g/L;白细胞计数(3.5~7.5)×109g/L;血红蛋白119~130 g/L;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22~45 U/L、谷草转氨酶30~48 U/L、谷草/谷丙0.8~1.0。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85岁,平均(42.6±1.9)岁;其中肺癌9例,胃癌5例、结肠癌9例、直肠癌6例、乳腺癌11例;出凝血时间:PT 9.9~13.0 s、APTT 22.0~35.0 s、TT 9.0~12.0 s;血小板计数(115~220)×109g/L;白细胞计数(3.5~6.9)×109g/L;血红蛋白118~133 g/L;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17~46 U/L、谷草转氨酶:25~47 U/L、谷草/谷丙1.0~1.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采取4Fr或5Fr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PICC置管专用穿刺包[6]。部位首选肘关节下的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步骤:选择血管,测量导管预置长度、臂围,消毒、铺巾,检查、修剪导管,扎止血带、穿刺血管见回血后,松止血带,退针,送入导管,患者向穿刺侧转头并低头,送入预置导管长度,抽回血,脉冲式冲管,接输液接头,正压封管,固定,拍胸片,记录。

1.2.2观察组观察组使用视敏6产品型号(S6N)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备齐用物:塞丁格穿刺套件1套(21G穿刺针,50 cm直型导丝,扩皮刀以及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导针器套件1套(无菌探头保护罩、导针器、无菌耦合剂),2%利多卡因,1 m L注射器1副,标记水笔1支,非无菌耦合剂1支[7]。最好选择贵要静脉为靶向血管。穿刺步骤:选择血管,测量导管预置长度、臂围,消毒、铺巾,检查导管,超声探头涂少量藕合剂、再次确认血管,扎止血带,左手持探头、右手持穿刺针进行穿刺,见回血溢出,固定穿刺针、送导丝,松止血带,退穿刺针,利多卡因0.2 m L局部浸润麻醉,修剪导管,用扩皮刀沿导丝扩皮0.2~0.3 cm[8],沿导丝送导入鞘,退导丝和导入鞘,送导管,患者向穿刺侧转头并低头,送导管至预置长度,抽回血,脉冲导管,退出并撕开导入鞘,冲管,接输液接头,正压封管,固定,拍胸片,记录。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渗血、疼痛、静脉炎、静脉血栓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给予详细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和导管异位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和疼痛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3.1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传统PICC盲穿置管术采取肉眼进行观察,在肘窝或者肘下静脉给予盲穿,此法定位不准确,常需要反复穿刺,传统盲穿法穿刺,其所使用穿刺针较粗,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置管难度较大,一次置管成功率低[9]。表1显示,对照组盲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0.0%,异位发生率20.0%。采取B超引导技术置管操作者可直观观察血管状态与走向,减少组织损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置管失败引起的经济损失[10,11,12]。表1显示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率为97.5%,异位发生率2.5%。

3.2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减少了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属于PICC置管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6%~9.7%[13],静脉炎一般发生在置管后48~72 h。其诱发因素较为复杂,多与穿刺针过粗、穿刺血管管径过小、反复穿刺、静脉瓣损伤、置管侧肢体活动过于频繁等有关[14]。传统PICC置管采取盲穿法,因肘部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相对较浅,易盲穿和固定。一般采取肘部正中静脉以及头静脉,但是其静脉瓣多,分支也较多,使穿刺难度和反复性明显增加,对血管内膜损伤比较大,从而增加了静脉炎发生率,表3显示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5%。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可于B超引导下选择管径大小、位置等最为适宜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贵要静脉相对较为粗、直,静脉瓣较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置管长度也较短,对血管内膜损伤相较小;且穿刺针较细,对静脉损伤小;同时,选择上臂作为穿刺部位可减轻因手臂活动频繁所致静脉炎的发生[15,16]。

3.3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减少了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静脉血栓是PICC最危险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置管后14~53 d。本文患者多发生在置管后5~46 d。血栓形成的原因除肿瘤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外,还与血管壁的损伤有密切的关系[17]。改良塞丁格尔技术可直观的显示静脉位置及情况,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壁的损伤,降低血栓的形成率[18]。

3.4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减少了置管后导管感染的发生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避免了传统方法肘下置入PICC后导管随肘关节屈伸在静脉内牵拉、摩擦血管内膜等,同时也有利于导管的固定,减少导管运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导管在血管内外的进出,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19,20]。

综上所述,采取视敏6超声(S6N)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机械性静脉炎、有效保护外周血管,从而提高化疗患者治疗期间的生命品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腰椎穿刺置管术 第7篇

关键词: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肿瘤患者,穿刺方法及护理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肿瘤患者中可用于化疗, 补液, 输血及胃肠外营养通道。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通道, 不仅可以减少重复穿刺的痛苦, 更可避免高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1]。我院化疗内科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肿瘤化疗患者完成深静脉置管158例。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58例肿瘤患者中男性82例, 女性76例。年龄22~68岁, 平均42岁。置管静脉及部位选择:锁骨下静脉32例, 股静脉52例, 经外周中心静脉74例。

2 方法

2.1 锁骨下静脉置管法

(1) 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下垂外展, 头偏向外侧。 (2)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3) 选择适当穿刺点, 通常在锁骨中点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1~2cm。 (4) 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穿刺注射器内吸入0.9%氯化钠溶液或稀释肝素液 (25U/mL) 约5mL, 右手持穿刺针沿胸骨上凹方向进针, 与胸壁平面形成约15°~30°角, 压低针头紧贴锁骨下平行进针, 边进针边回抽以保持穿刺针注射器内呈负压状态, 至有暗红色静脉血回抽, 即入锁骨下静脉, 进针深度一般为3~5cm。 (5) 左手固定穿刺针置入导丝、导管, 导管置入长度根据患者高矮胖瘦而定, 通常约15~20cm, 接通液体顺畅。 (6) 穿刺针眼处再次消毒后用无菌敷贴覆盖固定[2,3]。

2.2 股静脉置管法

(1) 患者取仰卧位, 下肢外展外旋。 (2)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3) 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2cm, 股动脉内侧0.5~1cm。 (4) 进针方向与皮肤呈45°角沿股动脉平行进针。 (5) 导管深度以外留1cm为宜。 (6) 穿刺针眼处再次消毒后无菌敷贴覆盖固定。

2.3 PICC置管方法

(1) 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外展外旋。 (2) 选择合适穿刺部位,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3) 套管针穿刺成功见回血后退出针芯, 置入导丝, 退出鞘, 最后置入PICC导管。 (4) 穿刺针眼处再次消毒后透明敷贴固定导管。

3 结果

本组15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42例, 占89%;2次或多次穿刺成功16例, 占11%。无其他并发症, 均顺利完成化疗。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穿刺前仔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方法, 目的及必要性, 也介绍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2 预防感染: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处每周更换辅料2次, 每周更换输液器一次, 与导管链接处用碘酒酒精消毒。

4.3 保持导管通常:

排除因体位, 导管反折等因素引起的导管不畅, 每日用稀释肝素液 (25U/mL) 10mL于输液前后推注。推注时压力不可过大, 以正压封管。

4.4 防止导管滑脱:

输液前后观察导管长度;加强巡视, 及时更换松动敷贴。

4.5 拔管时无菌纱布覆盖导管入口处并压迫5~10min直至无出血为止。

5 讨论

5.1 穿刺部位的选择:

锁骨下静脉穿刺易损伤胸膜, 导致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临床已较少采用;另股静脉穿刺易导致下肢静脉栓塞等缺点临床不常采用。因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点易选择固定, 穿刺风险小, 保留时间长, 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优点被临床广泛采用。

5.2 置管注意事项:

穿刺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熟悉局部解剖关系, 严禁同一部位反复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减少并发症。穿刺时体位定位必须准确, 避免损伤临近的组织器官或伴行动脉。锁骨下静脉穿刺及PICC置管后均需常规拍摄X线胸片, 以确定导管走向。

5.3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原因 (1) 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易形成血栓; (2) 导管作为异物可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栓; (3) 另置管时间长也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4) 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 (5) 肿瘤患者活动时间少, 休息时间多。长期卧床也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条件之一。故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选择上需慎重, 如有过血栓病史患者禁忌置管。同样置管后的护理也同样重要。严格按要求封管, 速度不宜过快, 封管液不得太少, 正压封管。对有阻塞感的管道严禁强行冲管。

5.4 肿瘤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化疗的优点和护理意义:

深静脉穿刺置管有许多优点:减少护理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反复外周静脉穿刺, 减轻患者痛苦。尤其对肿瘤患者而言, 化学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性较大, 多疗程反复化疗易引起化学性血栓性静脉炎。而深静脉管径粗血流量大, 血流速度快, 化疗药物与血管接触时间短, 对血管损伤较小。能够使得化疗疗程得以顺利进行。对病程较长者需要输注静脉高营养液均需建立静脉通路长期静脉输液支持治疗, 对危重症抢救时能更及时给药。患故深静脉穿刺置管确实为肿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潘跃龙.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研究[J].齐鲁肿瘤杂志, 1997, 4 (2) :98-99.

[2]孙葵葵, 王展, 古丽夏提, 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11) :727-730.

上一篇:现代企业专利事务管理下一篇:研究生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