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

2024-07-12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精选11篇)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 第1篇

1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它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本病涉及几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 包括原发性感染疾病和继发性感染疾病。

1.1 原发性感染疾病

与猪呼吸道综合征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蓝耳病、气喘病、伪狂犬病、猪流感、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萎缩性鼻炎。如果在猪场存在这些疾病, 经常会继发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在所有原发性病原中,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破坏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猪肺炎霉形体 (麻痹和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 、 (破坏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 是与猪呼吸道综合病相关的最常见的病原体。总之, 这些病原主要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 破坏免疫细胞的运输功能, 使其它病原菌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 造成继发性混合感染。尤其是猪肺炎支原体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可以改变呼吸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降低猪只黏膜免疫抵抗力, 从而增加猪群对其它与猪呼吸道综合病相关的许多病原体的易感性。

1.2 继发性感染疾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肺疫、猪副伤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蛔虫等。如果在一个猪场中, 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 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 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 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1.3 非感染因素

猪群密度过大, 灰尘超标, 不同季节温度、湿度的巨变, 通风条件不良。不良的饲养方式, 吸入固体、液体等异物, 猪群因营养、各种应激和疾病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等因素都可引起猪场或猪群呼吸道综合病的暴发和流行。

2 临床症状和病变

2.1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不食, 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加剧, 耳部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紫、腹部皮内有紫点, 眼睛分泌物增多, 出现结膜炎症状等。急性发病猪体温升高, 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 病猪饲料转化率低、生长缓慢, 被毛粗乱, 消瘦, 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 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 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 死亡率较低, 上述临床症状

2.2 在不同猪场、不同地区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病理剖检变化, 所有病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6~20周龄的保育猪、生长育成猪剖检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 肺出血、实变和肉样病变, 个别肺有化脓灶, 病猪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 有些病猪有广泛性多发性浆膜炎 (胸腔、腹腔很多纤维蛋白渗出, 并造成粘连) , 有些肺部病变与猪支原体肺炎相类似, 除肺部出现病变外, 小部分病猪可见肝脏、脾脏肿大出血、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1~3周龄发病的哺乳仔猪剖检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3 预防对策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更困难, 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应放在容易控制的病原上。如何控制和降低猪呼吸道综合病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我国目前养猪业疾病控制面临的主要难题。对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即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其中管理因素对该病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3.1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作期不选用活疫苗, 因猪肺炎支原体、蓝耳病是重要的导火线, 可在仔猪1周龄和3周龄时各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可在25日龄、初产母猪配种前、经产母猪配种前各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3.2 合理用药预防

药物的使用应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在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猪场, 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 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对目前还没有疫苗可用的疫病 (如圆环病毒感染等) 及疫苗效果不确实 (活疫苗不安全、死苗效果差) 的疫病 (如猪繁殖呼吸道综合征等) 最好能阶段性、策略性地投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剂, 要时刻配合蜂胶、支原净、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比星霉素、阿莫西林及头孢类药物等抗菌药物, 以控制其它敏感病原体, 所引起继发或并发感染, 从而将损失最小化。

3.3 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球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寄生虫损害猪体免疫系统, 使其抵抗力下降, 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 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 饲喂相关的驱虫药3d, 另外, 要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 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 减少猪场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几率。

3.4 防制措施

止咳平喘、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大群饲料中添高效药物连用7~10d。抗应激、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 大群饮水。对发病猪针对性治疗, 抗毒抗菌, 防止继发感染。怀孕和哺乳母猪发病应及时治疗, 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氨基酸等, 保护胎儿正常发育, 维持哺乳母猪正常泌乳。

5 小结

(李先荣)猪喘气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第2篇

刘强

(四川省九寨沟县畜牧兽医局,九寨沟

623400)

摘要:本文从猪喘气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分析其发病规律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总结本人的实践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

关键词

猪喘气病

综合防制

措施

一、发病情况

2013年10月,我县白河乡水口坝村、燕子垭村、新华村的部分村民从外地猪贩子处共购入仔猪约22头,在饲养数日后有些村民发现有的猪有咳嗽和喘气症状,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其后发现同圈舍的其它架子猪和邻舍的母猪也有发病的情况,随后几个村在猪贩子处购买的多数猪只都陆续发病。至12月上旬,村民们购买的22头仔猪中发现有18头发病,发病率81.8%,其中有10头死亡,死亡率45.5%,并波及到其它架子猪和母猪数头,该病对发展养猪业造成严重潜在威胁。

二、临床症状

多数病猪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最短的潜伏期为2-4d,少数病猪呈急性经过。病猪常无前驱期症状,突然精神不振,头下垂,呼吸次数明显增加,每分钟可达60~120次以上。病猪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口鼻流沫,发出哮鸣声,似拉风箱,数米之外可闻,患猪呈犬坐式,后期呈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发生痉挛性阵咳。此时如病猪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易发生死亡。如有继发感染者,则体温常可升至40℃以上。病猪在严重呼吸困难时不愿意采食或食欲减少。

大多数患猪呈慢性经过。常于剧烈运动、清晨赶猪喂食、傍晚、夜间气温变化时发生咳嗽,咳嗽时啃触地,早期连咳4—10声,晚期连咳10-30声,症状由轻而重,严重时呈连续性痉挛性咳嗽。患猪在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伸颈,直至将分泌咳出为止。有些甚至咳至呕吐。病程较长者,体质稍差者,身体消瘦而衰弱,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停滞,有的成为僵猪,由于圈舍及周围环境条件差,出现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三、病理剖检

对死亡的病死猪进行了尸体剖检。见两侧肺均显著膨大,有水肿、气肿现象,肺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隔叶前下缘出现淡红色及灰红色病变,半透明,界限明显,象鲜嫩的肌肉样,切面湿润而致密。小支气管流出微浑浊灰白色带泡沫的液体。肺门淋巴结及膈淋巴结显着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湿润,边缘轻度充血。其它内脏器官如心、肝、脾、肾、胃等无明显病理变化。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情况来看,该病可初步诊断为猪喘气病。

四、综合预防及治疗措施

1、因条件有限,用猪喘气病基因工程疫苗进行紧急免疫不现实,发现病猪时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该病扩散;对所有猪舍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对患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呕吐物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

2、向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金霉素或泰乐菌素可预防本病

3、预防和控制猪喘气病主要在于: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坚持预防为主、自繁自养的原则,确实需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发现喘气病可凝的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治愈后再接种疫苗。

4、被污染的猪舍用10%~20%石灰乳或20%热草木灰水或2%烧碱热溶液消毒,也可以用百毒杀消毒。

5、对饲养有母猪的农户对其饲喂的饲料按比例加入支原净,本品9g溶于50kg水中,连续饮水10d。或每10kg饲料加本品25g,用后2~3d见效,连用10d不出现临床症状,且不易复发。架子猪、部分育肥猪按1/1000的浓度加入土霉素粉,饲喂至症状消失后1个月或用土霉素碱:每100kg饲料中加本品40~50g,连喂5~6d。

6、泰乐菌素:10mg/kg肌注,每天1次,连3d,适用于该病急性暴发时;用卡那霉素4~6万单位/kg体重、鱼腥草10ml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续一周为一个疗程,坚持2~3疗程;卡那霉素0.5g与鱼腥草10ml混合肌注,每天2次,连6d,用于10~20kg仔猪。用特效米先或长效抗菌剂按0.1ml/kg体重肌肉注射,隔日一次;或用辉瑞“得米先”:按1ml/10kg体重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续7d为一个疗程,坚持2~3个疗程,对呼吸困难、咳嗽严重的病猪按15mg/kg体重配合麻黄素肌肉注射;对有继发感染者、休温升高者,可配合其它抗菌素治疗。

7、对有继发感染而且病情危重的患猪可进行输液治疗,首先应 保定好患猪,可通过耳静脉滴注。用硫酸卡拉霉素5~8万单位/kg体重,鱼腥草20ml、Vc20ml、5%的葡萄糖盐水500ml一次性静滴,同时肌肉注射VB15ml。

8、可用鸡蛋清10-20ml肌肉注射,疗效显著;支原净+土霉素防治猪喘气病治愈率高达90%,猪只全期耗料最少,生长良好。支原净与四环素族抗生素配伍可产生较大的增效作用,一般使支原净抗菌力增加4~5倍,使四环素族抗菌效力增加8倍以上。对多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都有效,可以代替其他多种抗菌剂使用。所以单独使用支原净来治疗猪喘气病的效果不如使用支原净+土霉素好。

9、用猪胆汁煮沸消毒后内服25ml,每日3次;或肌注10-20ml,每日2次,连用3~5天;用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毒亡注射液(复方双花连翘注射液),以0.1ml/kg体重肌肉注射,此药在治疗猪喘气病上效果显著。

10、严重病例,除用上述药物治疗外,可同时皮下注射盐酸麻黄素1~2ml,以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使气喘减速,同时喂服VB6,大猪70~90mg,连3~4天效果更佳。

五、分析、讨论及体会

1、本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染,但也有从消化道、眼结膜和胎盘传染的,发病率以架子猪发病率高,断奶仔猪次之。本病死亡率较大,危害较严重。

2、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用药治疗情况来看,该病可初步确诊。

3、由于本地散养猪户居多,无法进行猪喘气病防疫针的注射,导致健康猪与病猪相互交叉感染, 对于此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多数只有临床治疗效果,不易根除病原,而且各种药物的疗效,与病情轻重、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条件、气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4、从其它地区新引进的猪只,因地理环境、饲养管理、草料等条件的变更,均可引起本病的急性发病经过。

5、咳嗽、喘气、呼吸困难是本病的特征。

6、由于本病病程长,致使患猪生长僵化,生长缓慢,如有严重继发感染者,在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将会很快导致死亡,所以对养殖业的危害也较大,无论是购买种猪或者是育肥猪时都应慎重,特别是不要购买那些小商小贩运进的来路不明猪只。

7、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本人曾使用硫酸卡那霉素、特效米先或头胞顶锋效果好,但要根据患猪的体重和病情用足药量,特别是首次用药量一定足量。在咳嗽症状消失后,本人尽量说服畜主坚持用药继续治疗一个疗程,以防病猪死亡,造成损失。对预后不良的患猪本人坚持说服畜主及时淘汰,以减少其它浪费,包括药物、饲料等等的浪费。

8、“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每批猪进栏前,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消毒时应选择广谱、挥发性较大的消毒剂,空间消毒时雾化程度要好。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这对控制本病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控制呼吸道病的措施之

9、季节气候的差异,做好小气候环境的控制,加强猪舍的通风对流,保持舍内空气的新鲜度,降低氨气浓度,从而减少呼吸疾病的发生。同时,注意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做好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等工作,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分娩舍和保育舍要求猪舍内小环境保温、大环境通风。

10、整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猪喘气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喘气病,提高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只用药物控制更有效。

11、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转栏和混群的次数越多,喘气病的发病率越高,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洁净的环境。同时,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继发其他猪病如猪流感、猪肺疫和猪肺丝虫病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12、要注意猪喘气病与猪肺丝虫病的鉴别诊断,猪肺丝虫病,首先鼻孔有脓样分泌物,而猪喘气病没有这种现象;猪肺丝虫病可用贝尔曼幼虫检查法,从粪便中查出虫卵,而猪喘气病无此现象。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防控 第3篇

一、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蓝耳病病毒、猪肺炎霉形体。此外,与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相关的主要疾病有:猪圆环病毒、猪瘟、猪伪犬病、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流感、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肺炎、弓形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二、流行病学及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大部分猪场都可以感染相关病原体,难以在猪群中消除所有病原体。单一感染危害较小,当猪群在應激作用下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多病原感染而发展成为严重疾病。

多发生于6~10周龄,早发有1~3周龄,迟发有10~20周龄的猪群。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结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有时眼眶水肿,个别猪只出现拉稀、怕冷、扎堆,精神沉郁,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高。

三、病理变化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等,淋巴结肿大,轻度充血、出血。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粘连。1~3周龄发病的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

四、防控措施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多种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较困难,所以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 预防措施。①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禁止引进有呼吸道疾病的猪只,如确需引种,必须要对引种猪场进行祥细了解,并对引进猪只隔离观察1~2月,进行防疫,抽血检验合格后方可混群。②每年必须对种猪群进行2次采血检测,发现有呼吸道病综合征相关病原的猪只,采取补注疫苗及相应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复检确认,如果是阳性猪只,坚决淘汰处理,防止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③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加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的免疫接种,对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猪群必须注意气喘病疫苗的接种,确保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④采取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每批猪出栏后,必须严格清洗和消毒猪舍,间隔1周后再引进新的猪群。⑤禁止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大小、强弱必须分群,控制猪只饲养密度,保证其有足够生活空间。病猪必须隔离治疗与护理,无治疗价值的果断淘汰,切断传染源。⑥按猪群生长情况,采用优质、无霉变的饲料进行饲喂,并提供干净充足的饮水,提高猪群抗病力。⑦定期、有计划地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并杀灭猪场的蚊蝇、老鼠等,减少传播疾病。⑧根据气候、季节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为猪群提供干燥、卫生、舒适、通风换气的理想环境,并定期对猪群进行消毒。⑨做好猪群的保健是防控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重点。母猪产前、产后1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或2%纽弗罗(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1500克+泰乐菌素250克。后备母猪、配种怀孕猪及公猪应定期(2~3个月)进行药物保健,如每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250克+磺胺二甲嘧啶110克。仔猪做好三针保健计划(3、7、21天),每头每次肌注得米先或磺恩双杀(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0.5~1毫升。仔猪断奶后1周及转出保育舍前1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克+强力霉素200克。育肥猪在13~15周龄及18~20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添加2%纽弗罗1500克+替米考星300克/吨料,连用1~2周。

2. 治疗方法。①发现有呼吸道疾病的猪只,及时隔离,每天用复合醛1∶500~1000消毒1次,对病猪肌注恩诺沙星0.1毫升/千克,每天1次,连用3~5天,或30%纽弗罗1毫升/15千克,1次/2天,连用2~3次。②在饲料中添加药物,2%纽弗罗1.5千克+80%支原净125克/吨料或2%纽弗罗1.5千克+泰乐菌素1.25千克/吨饲料,连用2~3周。③病猪经过治疗后,仍未康复的及无经济价值的必须淘汰处理,从而切断传染源。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与防制 第4篇

1 发病原因

猪的呼吸道综合征是由多种传染性因子和非传染性因子引发的一种综合征, 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猪场不会同时全部产生致病作用, 而且其主要致病因子差异较大, 此病往往是由多种因子共同发生致病作用的结果。

1.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影响较大, 有些猪场为了冬季保温把猪舍的门窗紧闭, 造成氨气超标和新鲜空气缺乏, 引起呼吸道正常防御机能损伤, 从而激发病原体的感染;在外界气温急剧变化时, 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激发病原体的感染;在饲喂粉料的猪场, 由于粉料末对呼吸道的刺激, 其发病率远远高于颗粒料的猪场;饲养密度过高, 猪群数量过大也是不可小视的致病因素[3]。

1.2 病原体

最主要的病原体有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继发病原有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蛔虫、猪肺丝虫等。在某些情况下, 病原体原发和继发的地位可以发生互换。

2 发病特征

2.1 流行新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以及应激反应是诱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18~20周龄是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高峰。2003年以前, 我国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流感病毒, 多发生于12~15周龄。而目前的发病时间发生变化, 具体变现如下:如果仔猪断奶前后感染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断奶后14~21 d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 也有转群后14 d内发生该病的情况出现;如果保育猪后期或转群后发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 则猪生长前期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应激反应能显著降低猪的抵抗力, 发生断奶、转群和混群应激的猪群随时可以发生呼吸道综合征, 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就会表现出症状[4]。

2.2 致病特征

2.2.1 主要病原相互感染。

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若因流感病毒感染诱发该病, 则群猪发病快, 呼吸极度困难, 发热;如果因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感染诱发该病, 猪只的表现症状为呼吸加快, 呼吸困难;如果以肺炎支原体为主, 则猪只表现为长时间咳嗽。

2.2.2 典型的混合感染。

混合感染比2个单一病原感染的致病性更为严重: (1) 猪肺炎支原体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 能抑制巨噬细胞功能; (2) 猪肺炎支原体与猪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会加重支原体的病变; (3) 猪圆环病毒2型与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和腺病毒的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比单一感染严重[5]。

2.2.3 与特定病原的混合感染。

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重要的原发病之一, 可与下列病原菌发生混合感染: (1) 与肺炎支原体的混和感染加重了临床症状, 并使急性巴氏杆菌的发病率升高; (2) 与链球菌混合感染, 诱发多种临床症状发生; (3) 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使临床症状更加严重; (4) 猪圆环病毒2型与肺炎支原体的感染, 可以显著破坏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 导致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造成免疫抑制。

3 症状和病变

病猪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 严重的腹式呼吸, 气喘急促, 呼吸困难, 咳嗽, 眼分泌物增多, 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 死亡率较高;生长肥育猪经常在13~20周龄发生该病, 表现为发热咳嗽, 采食量下降, 呼吸困难, 如果管理条件较差、密度过大且出现混合感染, 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加重。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在保育舍内形成地方性流行, 病猪生长缓慢或停滞, 消瘦, 僵猪比例升高。所有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肺炎, 保育猪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以及淋巴结的广泛肿大, 肺出血、硬变和花斑样病变, 个别肺有化脓灶, 有些病猪有广泛性浆膜炎, 少部分猪可见肝肿大出血, 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有出血点[6]。

4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死因分析

有些猪场经常会遇到架子猪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的现象, 经剖检证实, 死亡原因是因患猪呼吸道综合征所致, 此种死亡多见于2种情况: (1) 由急性转化而来, 发生在隐性和慢性猪群中, 肺间质、肺泡中经剖检可发现较黏稠的液体, 肺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或纤维化形成“橡皮肺”, 这种情况下若发生应激反应会使猪只突然死亡。 (2) 肺部感染急性发作, 分泌物充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缺氧引起急性死亡, 死亡猪只的鼻孔中常流出泡沫性分泌物, 有时带有血液。

5 治疗猪呼吸道综合征的误区

一是过分强调治病, 忽视猪群的护理。呼吸道病常是细菌和病毒混合性感染, 在使用抗菌素的同时, 要对病猪实行隔离、营养性护理, 提高机体的自身抵抗力。二是不按疗程用药, 稍有好转即停药, 造成该病治愈困难, 缺乏生物净化和加强饲养管理的理念。三是用药随意性强, 没有针对性, 由于基层条件和技术所限, 不能做药敏试验, 用药全凭经验, 容易贻误治疗时机和造成药物过量而中毒。

6 综合性防制措施

一是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 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 注意通风换气、防寒保温、封闭式生产、避免混群、全进全出、尽量减少转群、免疫、阉割等应急因素的影响。二是饲料营养科学全面, 增强猪群免疫力。科学配比饲料, 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三是科学选用疫苗,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和猪群免疫抗体水平,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重点做好猪瘟、伪狂犬、喘气病、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当猪群发病时, 单一个体治疗效果较差, 且应激较大, 应及时隔离治疗, 主要采用策略性饲料和饮水添加抗生素全群控制的办法, 防治全群蔓延。但此方法不经济且易复发, 平时尽量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频率。保持猪群对抗生素的高度敏感性。五是定期驱虫。由于寄生虫能损害猪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故应定期驱虫。六是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控制该病的关键是严格门卫制度, 严把人流、物流、消毒关, 坚持自繁自养, 确需引种要隔离饲养观察, 发现病猪及时淘汰。

参考文献

[1]王娜, 段小卫.一例鸡多病因呼吸道综合征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 :187-188.

[2]陆冬梅, 佘德勇.猪圆环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制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7) :66-70, 75.

[3]卫金良.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的鉴别与诊断[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343-344.

[4]曹广芝, 赵洪璋, 赵波涛.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新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猪业, 2009, 4 (2) :43-44.

[5]张家峥, 李召展, 王强, 等.对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PRDC) 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 2006 (5) :35-38.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 第5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试验

目的 利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安徽分离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并进行免疫试验.方法 PRRSV经Marc-145细胞传代增殖,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物理性状、无菌试验及安全性试验合格后,经肌肉注射免疫健康仔猪,并进行攻毒;分别检测免疫仔猪的`血清抗体水平及保护力,并进行免疫程序及与市售疫苗的免疫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 制备的灭活疫苗的适宜免疫剂量为2 ml/头,免疫后14 d血清抗体水平可达高峰;使用同一病毒攻毒,保护率为80%(4/5).采用灭活疫苗2次免疫及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交替2次免疫,免疫效果均较好.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与1号市售灭活疫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优于2号市售灭活疫苗.结论 已成功制备了PRRSV安徽分离株油乳剂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可靠,免疫效果好,适于推广使用.

作 者:王星晨 李郁 王桂军 孙裴 魏建忠 杨德康 张玮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230036刊 名: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年,卷(期):201023(4)分类号:S858.28 R392.33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Inactivated vaccine Immune effect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治浅析 第6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猪传染病,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现,此后相继在、德国(1990)、英国(1991)加拿大(1998)出现此病。在此期间由于病原不清曾有过许多病名,1992年国际兽疫局(OIE)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并沿用至今。亚洲地区报道此病的时间相对较晚,中国台湾(1993)、日本(1994)、中国大陆(1996)都报道有此病流行。目前此病已遍及全球,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危害养殖业的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二、病原学

PRRS是由一种病毒(PRSSV)引起的。PRRSV是一种有囊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根据基因序列的不同将PRRSV分为两个大类型,即美洲型(代表株为VR2335)和欧洲型(代表株LV)。由于基因序列的差异所以欧、美毒株有抗原性差异与所有的RNA病毒一样,PRRS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易形成一个异源的种群,产生病毒血症和相应的抗体。56℃45min、37℃48h以后可以被灭活,4℃可存活1个月。

三、感染与发病

从猪感染PRRSV到出现明显临床症的时间间隔为2~37d。这种时间间隔的差异与PRRSV的毒力、遗传特性以及猪的类型、感梁途径、猪自身的免疫状况、环境及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不同研究表明,母猪从自然感染到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4-37天(英国)、10~18d(比利时)、3~4d(美国);实验感染母猪一般为4~5d;人工感染SPF猪(6月龄)2d,人工感染怀孕母猪7d;病程通常可持续3~4周,最長可达6~12周。一般出生即被感染的仔猪在哺乳期有血清转化现象。在流行感染猪群大多数仔猪在断奶时血清呈阴性反应,但在8-9周时80%~90%为阳性。因此仔猪多在断奶后发病(与母源抗体有关),有时在哺初乳前的仔猪血液或腹水中检测出病原和抗体,说明该病毒是经胎盘感染的。

总之,对母猪在配种前和妊娠晚期感染易引起繁殖障碍,而仔猪则是在断奶前后易感染发病。

PRRSV主要是通过接触和空气在猪之间传播,精液可能是传染媒介。母猪在妊娠晚期可经过胎盘感染仔猪(由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携带)。

四、临床症状

在不同感染猪群中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困难。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倦怠、呼吸困难、咳嗽等。

母猪以生殖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早产、晚期流产、产卵仔、死胎、大型木乃伊胎。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配种前感染或慢性型PRRS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仔猪存活率降低,生长缓慢。有的不表现明显症状,而表现为亚临床症状。血清学调查表明,某些猪场血清阳性猪占40%-50%,而有临床表现的占10%。

仔猪感染PRRSV后,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如呼吸迫促、咳嗽、胳式呼吸及眼眶周围水肿、体温40℃-41℃、腹泻、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也有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前肢伸开呈八字脚,或虚弱、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最后倒地而死;肚脐出血、断尾后可能严重出血,注射铁剂时也可能出现出血,在注射部位出现严重发绀,特别是3日内的乳猪更为明显。

公猪和青年猪、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较轻,急性感染的有呼吸道症状和发热、厌食等症状。公猪还可出现性欲下降、精液品质暂进下降等症状,育肥猪的临床临状不明显。出现PRRS临床症状的顺序排列为母猪、仔猪、公猪和育肥猪。

五、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

没有继发感染的自然病例,病理变化不明显。包括乳猪、仔猪、育肥猪和母猪都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弱仔猪偶尔发生肺部变,光镜下可见轻度的间质型肺炎,偶尔可观察到卡他性肺炎。实验感染病例可发现肺组织的损伤,个别病例表现肺尖叶的突变,伴有轻微的淋马结肿大,特别是细支气管淋巴结肿大。有的可观察到PRRSV死胎和弱仔有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头部水肿,特别是眼结膜、鼻两侧,后肢内侧水肿,并见有大面积出血性湿润,下颌和肠淋巴结以及扁桃体水肿,并呈弥散性出血,腹腔积液,肺尖叶或心叶和隔叶前有暗红色肉变区,心外膜点状出血,肠系膜充血,胃底出血,粘膜脱落,肾表面点状出血明显,脑软膜轻度淤血。有些专家则认为这些病理变化与继发感染有关,如脑炎、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都与继发感染链球菌、副嗜血杆菌有关,而肉样病变与感染斑疹和伤寒沙门氏菌有关。

发病机理:猪感染PRRSV以后,正常肺防御机制受到损害,最严重的影响是破坏肺泡巨噬细胞。肺泡灌洗研究证明,肺泡巨噬细胞减少。正常猪肺泡液中含95%的巨噬细胞而感染猪下降到50%。嗜中性细胞减少35%,淋巴细胞减少15%。感染的巨噬细胞代谢发生改变,不能释放超氧化离子来破坏细胞外细菌,从而损伤了肺泡的重要防御武器,使继发感染成为可能。所有感染猪白细胞介素Ⅱ也都高效表达。此外,细支气管纤毛的破坏和细支气管上皮柱形细胞的空泡化,都将严重破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的清理机制。

六、诊断

由于PRRS临床症状表现不十分典型,并且存在很大部分亚临床感染,所以仅靠临床症状诊断是很困难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可以建立可疑诊断。14天内死亡>20%,出生后和一周死亡率>25%,流产率或早产率>8%,可怀疑感染此病。病理变化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确诊需经病毒分离和实验室血清学诊断。

1.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诊断PRRS最确切的方法。

2.血清学诊断方法

(1)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这是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的Wensvoort于1991年率先建立的一种检测PRRSV抗体的方法,至今仍是欧洲常用的检测手段。

(2)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这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的Yoon首次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测PRRSV抗体的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北美,感染后8天能测出抗体,血清抗体效价≥1∶20判为阳性,若检测IgM抗体,感染后5-28天就能测出。我国学者用此法检测我国北京等地共13个猪场,阳性率为40%-50%。

(3)血清中和试验(SN)。本法主要用于检测PRRS抗体。传统的NT试验不能检出急性感染期抗体,并且需用双份血清。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主要用于检测PRRSV抗体。该法的特异性和敏感生均较好。王刚等1996用Dot-ELISA对72份猪清进行PRRS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3.3%,而且IFA则为30.6%。

此外,还有用于检测感染组织中PRRSV抗原的免疫胶体金技术、亲和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这两种方法均能检出冰冻切片、酒精或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的PRRSV。RT-PCR法即反转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这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准确鉴别。

七、防治措施

(1)从不发病国家和地区引进猪及其产品;

(2)进行血清学监测,为疫病诊断和免疫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检疫,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或限制猪及其产品的任意流动、严格进行消毒,

对患病动物实行扑杀、销毁等无害化处理,以控制疫病蔓延;

(4)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全价日粮,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注意降温、通风、排湿等,提高猪群整体抗病能力;

(5)做好免疫工作。在搞好猪瘟、伪狂犬等免疫基础上,根据我省近几年经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最好用弱毒苗防疫,可用于3~18周的健康青年母猪、经产母猪、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免疫期4个月以上;

(6)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减少细菌的继发感染,可采用各种支持疗法提高新生仔猪的存活率,隔离病猪和减少猪群密度可降低仔猪感染率,推迟对感染母猪的再次配种,用人工授精代替本交,注射铁剂以及对新生仔猪断尾等均可作为防治此病的管理措施;

猪呼吸道综合征防制 第7篇

1 主要病因

1.1 病毒类

猪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1.2 细菌类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

1.3 其他类

支原体、滑膜炎支原体等。

1.4 寄生虫

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猪球虫等。

1.5 霉菌毒素

T-2毒素,F-2霉素等。

1.6 非传染性病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如NH3、H2S、C02等)、灰尘、异物、温度、通风、猪群密度等。

1.7 营养因素

主要有营养成分的缺乏或过剩,添加低品质脂肪或过量应用硫酸铜及饲料霉菌污染等。

本病易感染群体主要为不同来源的猪群(健康状况和抗体水平差别过大)混养,免疫失败猪群。

2 PRDC危害最大的病原

2.1

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猪肺炎支原体3种病原体。

2.2 与PRDC相关的几种疾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

3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春、秋及气温突变及寒冷的冬季。哺乳仔猪、6~10周龄断奶猪、13~15周龄育肥猪为易感猪群。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发病率20%~90%,发病死亡率15%~85%。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4 临床症状

以呼吸系统综合征为主要症状。病猪精神沉郁,发热、喘气、咳嗽、喷嚏、呼吸困难、鼻孔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结膜炎、眼睑肿胀、腹式呼吸、食欲下降或废绝、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高等。

5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 多数病猪肺出血, 呈橡皮肺样和花斑样病变, 个别猪肺有化脓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有的病猪胸腔和腹腔有许多纤维蛋白渗出, 并形成粘连。少数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 肾、膀胱及喉头有出血点等。

6防控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任一单纯病因更困难, 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6.1控制环境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从选址和猪舍设计开始, 猪场选址应在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的位置。建筑猪舍应选择适宜的舍内高度和舍间距, 保证舍内空气能自由流通、换气。同时舍内应安装适宜参数的通风换气设备、抽湿系统等, 保证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迅速排出舍外, 减轻因物理因素对猪场呼吸系统刺激, 从而减少PRDC发病率,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要处理好通风换气与保温的关系。

6.2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健全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6.2.1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 引进种猪须进行严格检疫, 并严格做好隔离、观察、预防、治疗等工作。

6.2.2猪场生产区与生活区须严格分开, 进入生产区必须洗澡, 更换消毒过的工作衣帽后方可进入。

6.2.3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按照生产流程, 从配种、妊娠、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全部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 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群或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都要全面彻底清洗消毒, 然后再进入下一批猪群, 避免交叉感染, 对控制本病具有重要作用。

6.2.4合理的营养, 保障猪只生长各种营养需要, 提高猪群的抗病力;要杜绝使用霉变的原料或饲料饲喂猪群。

6.3严格控制饲养密度

保育猪0.4 m2/头, 育成猪0.8 m2/头, 育肥猪1 m2/头。每栏猪数一般以8~10头为宜, 适宜的饲养密度, 可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

6.4将消毒工作落实到实处

对全进全出的猪舍, 尽量采用烧碱、福尔马林薰蒸、火焰喷枪等进行消毒处理, 全场消毒可采用酚类、碘制剂消毒药进行喷雾消毒。

6.5科学免疫接种

主要做好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肺炎支原体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6.6健全猪场药物保健与驱虫制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制 第8篇

1 病原及治疗特点

PRRS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小RNA病毒,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 -70℃保存3年仍有感染力, 4℃经30天、20℃经6天、37℃经48小时、56℃经45分钟病毒将失去活性。病毒在p 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 其感染力下降90%。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而以怀孕母猪和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呼吸道感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之一。空气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也可垂直传播。感染该病的母猪可经血液循环将病毒垂直传给仔猪, 并在仔猪体内增殖。还可通过公猪精液传播。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急性型的母猪发烧, 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嗜睡, 呈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间情期延长或不孕。怀孕母猪发烧流产 (多为怀孕后期流产) , 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少数母猪出现产后无乳、胎衣不下和阴道分泌物增多。新生仔猪体温升高 (39.5~41℃) , 呼吸困难, 有的呈腹式呼吸, 食欲减退或废绝, 口腔紧闭, 吮乳困难, 有时出现腹泻。病猪呆立或四肢外张, 运动失调, 出现神经症状。产后1周内仔猪的死亡率明显上升。有的病猪在耳、腹侧及外阴皮肤处呈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可达80%以上, 耐过的仔猪长期消瘦, 生长缓慢。慢性型多见于规模化猪场, 主要表现为患猪生产性能下降, 生长缓慢, 母猪繁殖功能下降, 猪群免疫功能降低, 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亚临床型的血清学调查阳性率达40%以上, 但表现临床症状的只占10%左右, 所以大多数被感染的猪无临床症状。这类病猪不表现症状但排毒, 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剖检死亡的仔猪, 可见肺脏不同程度的充血、淤血, 肺小叶间质增宽, 肺小叶明显, 肺肿胀、质地坚硬, 有不同程度的肝变。一些病例肾脏表面密布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切面肾皮质和肾盂可见小的出血点, 整个肾脏质地变软、易碎。部分仔猪大脑软脑膜血管充血、淤血, 个别病例脑膜有散在的出血点。淋巴结轻度淤血、肿大, 颜色暗红, 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剖检有些病死仔猪可见皮下组织水肿, 有胶冻样物渗出。一些病例可见胸腔有大量黄色积液, 个别病例心包积有少量棕黄色透明液体。

3 诊断

(1) 病原学诊断。从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中采集肺、脾、肝、肾、心、脑、扁桃体、外周血白细胞、支气管外周淋巴结、胸腺和骨髓制成匀浆, 用于PRRS病毒的分离;也可采发病母猪的血清、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 用于病毒的分离。

(2) 血清学诊断。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 (IPM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血清中和试验 (SN) 。

4 防制措施

(1) 严密封锁发病猪群, 无害化处理流产胎儿、胎衣及死猪。加强产房和环境消毒, 对病猪隔离、对症治疗, 防止病原扩散。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抗生素可减少细菌继发感染, 各种支持疗法可提高新生仔猪的存活率, 对发病猪群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可减少死亡损失。

(2)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严格的隔离与消毒制度, 切实搞好环境卫生, 防止PRRS病毒进入健康猪群。坚持定期进行检测, 发现病猪立即淘汰, 以便逐步净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与防制 第9篇

1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 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型或卵圆形, 直径为55~60 nm。病毒有美洲型和欧洲型2个血清型, 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 尤其很不耐碱, 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 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2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 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本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年猪中更易传播。健康猪与病猪接触, 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 都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等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

3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 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潜伏期通常为14 d。

3.1 繁殖母猪

高热达40~4l℃, 厌食, 嗜睡, 呼吸迫促, 呈腹式呼吸或过度呼吸。少数母猪 (1%~5%) 耳朵、乳头、外阴、尾部和腿发绀, 尤以耳部最明显。妊娠晚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产弱仔和木乃伊胎。

3.2 仔猪

表现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肌肉震颤, 共济失调。刚出生仔猪, 耳朵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2~28日龄仔猪感染后症状最明显, 死亡率高达80%, 耐过仔猪因体质弱或易继发感染而不易饲养。

3.3 公猪

表现为咳嗽、厌食和嗜睡, 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

3.4 育肥猪

发病率低, 一般在2%~10%之间, 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气喘、腹泻。

4 剖检特点

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肺水肿, 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在显微镜下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 纤毛上皮消失, 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 肺泡壁增厚, 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 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 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 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5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 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6 综合防制

预防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 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 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综合防控,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6.1 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高温季节, 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减少应激因素;在寒冷季节既要注意猪舍的保暖, 又要注意通风。保证充足的营养, 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有条件的农户提倡规模化饲养, 实行封闭管理, 闲杂人员不得进出。

6.2 科学免疫

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 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 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 、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一般情况下, 商品仔猪断奶后, 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 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 流行地区, 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1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 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 剂量为4 ml;种公猪在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 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 剂量为4 ml。在免疫过程中, 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 规范免疫操作。

6.3 药物预防

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 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 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预防猪群细菌性感染, 提高健康水平。

6.4 严格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 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增加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消毒次数。

6.5 规范补栏

要选择从无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 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 购买后隔离饲养2周以上, 体温正常再混群饲养。

6.6 报告疫情

发现病猪后, 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 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 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

6.7 不宰、不食病死猪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制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猪,蓝耳病,防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 又称猪“蓝耳病”, 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猪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 以母猪发热、厌食和流产、木乃伊胎、死产、弱仔等繁殖障碍, 公猪的睾丸炎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度死亡率为特征。受感染种猪场的母猪流产、早产、死胎率可达20%以上, 新生断奶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种公猪感染后精液质量下降;越小的猪死亡率越高, 而育肥猪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但发病后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降低, 康复猪可长期带毒和排毒。本病在短短的几年内传遍世界各养猪国家, 尤其在猪群密集、流动频繁的地区更易流行, 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致病原因

1.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 据报道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 即美洲型和欧洲型。各型病毒的毒力不同, 其致病力有很大差异, 国内分离到的毒株, 经鉴定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较敏感, 当PH值低于5或高于7时, 感染力可减少90%以上, 56 ℃经30~90 min, 病毒完全丧失感染力。在发病猪场, 感染猪移出后, 其建筑物中的病毒可保持感染力3周以内。

1.2 传染因素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大多数感染猪可长期带毒, 如感染公猪精液中的带毒期长达43~92 d。病毒在康复猪体内可存留6个月以上, 并可随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 其传播途径较多, 除可经空气传播外, 还可通过接触、胎盘和交配等方式传播。卫生条件不好、饲养密度过高、气候, 环境剧变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 保持猪舍的干燥和通风, 有利于对该病的预防。

2 流行特点

本病的传染途径多, 传播迅速, 常可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多数猪场或地区。病毒的传染性强, 只要很低的剂量, 经鼻腔或注射途径侵染猪上呼吸道和咽部即可引起感染, 一旦感染后, 病毒即可出现于尿、唾液和精液中。经免疫接种的公猪可以减少或预防精液带毒。据资料报道, 多种禽类如野鸡、珍珠鸡等对本病有一定的易感性, 感染后在其泄殖腔内就含有病毒, 说明禽类在本病流行病学上占有一定的潜在地位。根据2007年5月至9月对我州的流行情况分析, 从外购进猪只导致猪接触感染的占31.04%, 购买病猪肉回家用洗肉水喂猪而感染的占43.21%, 通过接触畜牧兽医人员而导致的感染占17.6%, 不明原因传染的占8.15%。

3 临床症状

本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4 d, 临床症状常因猪的年龄、性别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3.1 母猪

母猪反复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热、嗜睡等症状, 继而发生流产 (多发生于妊娠后期) 、早产、死产、木乃伊胎 (发病高峰期可达25%) 。死产胎儿常出现自溶、水肿、皮肤呈棕褐色。少数病猪于双耳、外阴、尾部、腹下及口鼻等部发生短暂性的皮肤紫绀, 很快消失, 故又称“蓝耳病”。病母猪乳汁减少, 重复发情。耐过后可以配种重新怀孕。

3.2 公猪

公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 发热, 嗜睡, 精神沉郁;常显呼吸道症状;性欲降低, 精液质量下降, 精子数减少, 活力低。

3.3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眼睛肿胀突出, 结膜炎。四肢外展呈“八”字脚;脱水, 体质衰弱, 张口呼吸, 呈现哮喘样呼吸障碍, 流鼻涕;有出血倾向 (针扎流血不止, 排黑色便等) 。病仔猪约在产后48 h内死亡, 死亡率高达100%。

3.4 仔猪和青年猪

仔猪和青年猪症状比较温和, 仅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 如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等。

除上述有明显症状病猪以外, 还常可见到无临床表现的亚临床型病例 (可占40%~50%) , 这些猪在进行血清学检验时, 可呈现阳性反应。病理剖检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 因本病无特征性眼观病变, 只有在肺部继发感染时, 才可看到肺炎的变化。

4 防制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当猪只呈现流感样症状时, 可采取改善猪舍温度 (保持20~25 ℃) 和通风措施, 疏散猪群, 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应激, 增加营养, 并使用抗生素和维生素E等控制继发感染。

严禁从病猪场引进猪只, 种猪场或规模化猪场若必须从场外引进猪时, 先需对购入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猪只应从无本病地区引入, 引进进猪时应隔离观察1个月, 并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检查, 只有阴性反应的猪方可入群。血清学阳性猪至少隔离观察3周以上, 3周后再次检查仍为阴性时, 认为无传染危险, 方可引入猪群。

严格控制啮齿类动物在猪舍进出、繁殖;防止猪与野生动物、禽类接触;种猪场或规模化猪场应严格执行综合性防制措施及消毒制度, 防止来访人员入场, 入场人员应消毒洗手、更衣换鞋, 车辆用具均应消毒。该病毒对热、干燥敏感, 过氧乙酸、各种有机酸和表面活性剂均有效, 在消毒时注意选用。种猪场建筑设计规范, 特别是产房要隔离, 远离育肥猪舍及粪尿处理场所, 产房专人管理, 并进行经常性的严格的清洗消毒。哺乳猪应尽量提早断奶, 不同日龄的仔猪相互隔离, 分别饲养在不同场区, 有条件的饲养场中的肥育猪应实行“全进全出”, 每批猪进出前后, 猪舍都要进行清洗消毒。加强卫生管理, 搞好猪舍卫生消毒工作, 合理猪群密度。在原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 在未查清病前, 不能使用疫苗, 以免干扰诊断和检疫。

发生本病的猪场, 猪舍要严格消毒, 注意通风, 保持猪舍干燥。可试用本病的灭活油乳剂疫苗, 对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以21 d的间隔共免疫2次, 至泌乳期作1次加强免疫。

近年, 使用国内生产疫苗给猪免疫, 对后备和成年母猪于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 剂量为1mL/头;仔猪在18~21日龄时免疫, 0.5 mL/头。免疫猪6个月后血清抗体转阴。

哺乳猪舍的净化是防止本病在哺乳猪群中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为此, 可将所有哺乳仔猪移至其它猪舍, 育肥后出售。空圈后, 彻底清洁3次, 然后用甲醛制剂、过氧乙酸等彻底消毒, 空圈14 d后, 再进猪饲养。

发病种猪场的阳性母猪及其仔猪, 不能留作种用, 应淘汰作为商品肉猪。猪肉及其产品一般认为不会传播本病。

浅析猪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与防制 第11篇

1 呼吸系统组成与疾病概述

1.1 猪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以及胸膜、膈等辅助装置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 称为呼吸道。其特征是由骨或软骨为支架, 围成腔壁或管壁, 以防止外界压力而塌陷, 是保证气体畅通的一种适应性结构。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其特征是根据肺泡的构造而扩大面积, 有利于气体交换[2]。

1.2 从解剖病理学上, 呼吸系统疾病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呼吸道炎症 (鼻炎、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 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症。

1.3 猪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主要有:呼吸运动的改变、咳嗽、流鼻液、呼吸道软骨的变形等, 同时胸部视、触、叩、听诊检查也表现出一系列变化。

2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

猪呼吸系统本身有三道免疫保护屏障来阻止外源异物和病菌的侵入。第一道防线是鼻腔, 过滤、阻止空气中灰尘颗粒和湿润空气;第二道防线是支气管纤毛, 粘附清除病菌;第三道防线是肺部巨噬细胞和免疫调理素, 清除病毒[3]。凡是能破坏上面三道防线的就可引发或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依据其致病因素是否具有传染性把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两种。

2.1 传染性因素

2.1.1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1.1. 1 病毒源性的主要有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 (PMWS) 等。

2.1.1. 2 细菌源性的主要有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

2.1.2 寄生虫引起的。

原虫:弓形体。线虫:后圆线虫, 猪蛔虫等。

2.2 非传染性因素。

空气中的氨或硫化氢过高和尘埃或微生物过多, 以及温度和湿度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是内科和外科病如贫血、应激综合征、中暑、心脏疾患、外伤或遗传引起的膈疝等。

3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

3.1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 以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和迅速康复等为特征[4]。

3.1.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易感, 深秋、寒冬和早春易发, 发病率高, 传播快、流行广、病程短、死亡率低。

3.1.2主要临诊症状。

本病发生突然, 全群体温突然升高 (40℃~42℃) , 厌食或食欲废绝, 极度虚弱乃至虚脱。精神极度萎顿, 常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 阵发性咳嗽。从眼、鼻流出粘性分泌物, 鼻分泌物有时带血。

3.1.3 主要病理变化。

一般无典型的肉眼病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充血、肿胀, 表面有粘液。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

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以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和死亡[4]。

3.2.1 流行特点。

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不同日龄仔猪, 而孕猪发病温和, 仔猪死亡率高。

3.2.2 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发热, 呼吸困难, 咳嗽, 共济失调, 急性死亡;母猪皮肤发绀, 发生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胎。

3.2.3 主要病理变化。

仔猪淋巴结肿大、出血, 脾肿大, 肺淤血、水肿、肉变。

3.3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随感染猪的日龄而异, 仔猪表现高热、神经症状、呼吸困难, 还可以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 公猪则常发生睾丸肿胀与萎缩等[5]。

3.3.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易感, 孕猪和新生猪最易感, 感染率高, 发病严重, 仔猪死亡率高, 流行期长

3.3.2主要临诊症状。

体温40℃~42℃,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咳嗽、流鼻涕、腹泻、呕吐;有神经症状, 共济失调, 很快死亡;孕猪发生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胎。

3.3.3 主要病理变化。

呼吸道及扁桃体出血、水肿, 肺水肿、出血性肠炎, 胃底部出血, 肾针尖状出血, 脑膜充血、出血。

3.4 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 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变性, 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 脾梗死。

3.4.1 流行特点。

仅猪发生, 不分品种、年龄、性别、无季节性, 感染、发病、死亡率均高, 流行广、流行期长, 易继发或混合感染。

3.4.2 主要临床症状。

体温40℃~41℃, 呈稽留热, 喷嚏, 咳嗽, 呼吸困难, 先便秘, 后腹泻, 粪便恶臭, 眼部有粘脓性眼屎, 公猪包皮积尿, 个别猪有神经症状。

3.4.3 主要病理变化。

皮肤、黏膜、浆膜广泛出血;肾布满针尖状出血点, 脾边缘梗死, 淋巴结周边出血, 有时可见喉头、膀胱出血点, 孕猪繁殖障碍等。

3.5 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又名猪气喘病, 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主要特征是咳嗽和气喘。

3.5.1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猪均易感, 但以断奶后仔猪易发病, 气候多变, 潮湿雨季易流行, 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 其严重程度与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关系密切[6]。

3.5.2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缓慢, 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气、呼吸增快及腹式呼吸, 精神、食欲、体温通常无明显变化, 患猪消瘦及生长迟缓。

3.5.3 主要病理变化

病变集中在肺部, 肺前下部两侧对称, 肺先“肉变”后“胰变”, 肺门淋巴结肿大。

3.6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3.6.1 流行特点。

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 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

3.6.2 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 咳嗽, 呼吸困难, 消瘦, 关节肿胀、跛行, 被毛粗乱, 部分有神经症状。

3.6.3 主要病理变化。

以全身性的浆膜炎为特征, 即见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 以心包炎和胸膜炎最为常见。

3.7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胸膜肺炎, 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以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

3.7.1 流行特点。

以中猪较多发, 春秋季节多见, 饲养与环境不良因素可诱发, 发病率与病死率变化很大。

3.7.2 主要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 高度呼吸困难, 犬坐姿势, 张口、伸舌, 口鼻有带泡沫沾液, 耳、口、鼻皮肤发绀。

3.7.3 主要病理变化。

多为两侧性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 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充血、出血, 肺泡间质水肿, 病程长的可见肺与胸壁高度粘连, 胸腔积液等[7]。

3.8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性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猪呼吸道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3.8.1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和品种均有易感性, 通常以幼猪多发且病变明显, 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多发于冬春季节。

3.8.2 主要临床症状。

咳嗽、喷嚏、鼻炎, 面部变形, 流泪, 流鼻涕、鼻血, 常无体温变化。

3.8.3 主要病理变化。

形成泪斑, 鼻甲骨、鼻中隔萎缩、变形。

3.9 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由刚第弓形虫寄生于猪的有核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3.9.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3.9.2 主要临诊症状。

体温40℃~42℃, 呈稽留热, 咳嗽、喘气、呼吸困难, 有神经症状, 后期体表有紫斑及出血,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和死胎。

3.9.3 主要的病理变化。

肺肿大、淤血, 间质增宽;脾肿大。

4 综合防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4.1.1 生产工艺方面。

最好能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和自繁自养模式, 这样可以避免外来疾病的侵袭, 并且利于空栏时养殖场的彻底消毒。如引种的话, 必须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和检疫后方可进入正常的生产流程。此外饲养密度也与呼吸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1.2 养殖场的环境。

呼吸系统与外界要进行气体交换, 其开放性决定了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所以养殖场在设计上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建立场区的小气候, 从场区选址到生产过程中都紧紧围绕它。从而利于场内空气中微生物、有害气体和尘埃、温度、湿度的控制。

4.1.3 饲喂优质的饲料。

饲料要具有针对性, 营养要全面、均衡。它能保证机体免疫力正常的工作, 同时能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特别要防霉变。因为霉菌毒素能抑制免疫, 诱发各种疾病。

4.1.4 防应激。

动物在受到断奶、过度拥挤、环境过冷或过热、长途运输、驱赶换群、斗架、混群、去势、抓捕等应激后, 免疫力下降, 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易感性增加。常用的抗应激药物有氯化钾、氯化钠、碳酸氢钠、补液盐、VC、VE、氨基酸、硒、锌等。

4.1.5 定期灭鼠、灭蚊蝇, 杜绝养殖场内饲养其他动物和猫等动物的出入。

4.2 制订科学且适合本养殖场的免疫接种程序和驱虫工作

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思想,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免疫学原理和病原自身的特点, 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尤其是猪瘟、猪伪狂犬病、蓝耳病、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与呼吸道有关疾病的免疫接种。大量研究表明, 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呼吸系统疾病。应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 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 一猪一针, 安全接种。为了更好地把握猪群健康状况, 还应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监测, 使免疫程序更加科学合理, 更有效地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1]。

4.3 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做到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 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或减少死亡, 所以首先要分清菌、毒、虫。病毒性疾病目前没有特异疗法, 多采用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 抗病毒中药治疗。细菌性的一般选用敏感的抗菌药, 有条件的可以做药敏试验, 找到最合理的用药, 避免乱用、滥用、多用, 注意药物残留, 关注公共卫生。

5 小结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某一因素的影响, 而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致于大多数疾病多是由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发的, 据强慧勤[8]等人报道, 混合感染高达81%, 加之各种免疫抵制的因素持续存在, 使治疗难度加大。据万遂如[9]报道, 对疾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 采用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 可收到满意的疗效。所以要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综合防控措施, 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天忠.浅析猪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 2008, (4) :4~5.

[2]章金钢, 丘鹤英, 李万猛, 等.猪的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兽医杂志, 1998, (24) 1:46.

[3]李彦军, 高婕, 韩庆安.目前猪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指导版, 2011, 2:53.

[4]姜平, 郭爱珍, 邵国青, 等.兽医全攻略猪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64:57.

[5]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18.

[6]吕帆, 郑春红, 房俊宏.育成猪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J].北方牧业, 2009:15.

[7]杨汉春.猪传染病策略防控大讲堂[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197.

[8]强慧勤, 李钊, 高欣召.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现状与诊治[J].今日畜牧兽医, 2008, 11:17.

上一篇:知识产权显性作用下一篇:临床医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