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质量范文

2024-07-19

蔬菜质量范文(精选12篇)

蔬菜质量 第1篇

因此,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组织管理体系, 不仅是蔬菜食品安全的要求, 也是生产经营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完善绿色蔬菜基地的生产和技术条件

绿色蔬菜基地的生产和技术条件, 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NY/T-2012绿色食品蔬菜行业标准》完善绿色蔬菜基地的生产、技术条件。要根据绿色蔬菜基地的生产和技术条件, 制定规范的《绿色蔬菜种植技术规程》。

1.1 合理布局, 选择无污染的自然栽培环境

洁净的自然栽培环境和安全无污染的生产过程是生产绿色蔬菜的基本保证。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应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选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在国家标准以下, 远离工厂、矿区和城镇的乡村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1.2 完善生产设施

要因地制宜, 实行蔬菜的设施化栽培。设施栽培是在相对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蔬菜生产, 可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工厂化。

1.3 选择蔬菜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季节、栽培方式及市场需求, 选择适应性品种和高产优质抗 (耐) 病虫的品种。选用抗 (耐) 病虫的蔬菜品种, 可减少或避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减少农药的施用和污染, 是最经济、最符合绿色蔬菜生产要求的有效措施。

1.4 采用无污染的农业技术措施

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 通过深耕晒地、熟化土壤、轮作换茬, 间作套种、养地用地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不断提高土壤肥力。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 重施有机肥。要执行绿色食品生产《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1.5 采用安全的植物保护措施

1.5.1 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设置防虫网、物理诱杀或驱避等。

1.5.2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是发展绿色蔬菜生产优先选择的措施。利用天敌昆虫、害虫的天敌微生物以及其他以昆虫性激素治虫、鸟类、蛙类等消灭害虫;利用生物制剂等抑制或杀死病菌。

1.5.3 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要执行绿色食品生产《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选择高效、低 (无) 毒、低残留的农药。在进行化学防治时, 应注意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浓度、次数及施药方法;其次, 应严格掌握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2 完善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 是加强员工质量意识,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制订分解考核质量目标, 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 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成品抽样及检查制度的组织人事保障。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本着高效精简的原则。

2.1 组织机构设置

一般应由生产经营者的主要领导 (总经理) 负总责, 根据需要下设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生产技术部、农资采购部、市场销售部、库房和生产基地等部门

2.2 明确职能职责

2.2.1 总经理。

负责本公司的全面管理;确定组织机构、职能职责;负责人事任命;配备相应资源以保证绿色产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实施绿色产品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2.2.2 绿色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2.2.3 生产技术部。负责绿色蔬菜种植过程的质量控制。

2.2.4 农资采购部。负责绿色蔬菜种植所需的农资采购的质量控制。

2.2.5 市场销售部。

负责绿色蔬菜销售的质量控制和负责处理顾客投诉, 及时向公司反馈产品质量和客户意见。

2.2.6 库房。

负责绿色蔬菜产品及包装材料出入库及成品出入库的管理, 确保绿色蔬菜产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不造成污染;负责运输车辆管理和租赁工作, 监督车辆清洗、消毒工作。

2.2.7 蔬菜生产基地。

按《绿色蔬菜种植技术规程》进行绿色蔬菜种植。

3 建立记录管理制度

建立记录管理制度, 对记录进行控制, 以证明产品、过程符合要求, 为绿色产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要明确记录的归口管理部门, 可归口办公室负责。由归口管理部门制定记录格式, 建立记录清单, 并保存所有记录档案。各部门负责各自记录, 在次年元月之前将上一年的记录整理交归口管理部门。

3.1 记录要求

3.1.1 属实填写, 保持清晰。

3.1.2 记录清单齐全完整。

记录清单包括: (1) 土地使用及作物种植的历史记录; (2) 最后一次使用禁用物质的时间及使用量; (3) 种子、种苗的种类、来源数量; (4) 肥料来源、比例、类型、方法和使用量; (5) 控制病虫草害农药名称、成分、来源、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6) 产品的出入库记录, 所有购货发票和销售发票; (7) 标签及批次号等。

3.1.3 保存良好。

记录应妥善保管, 存放于通风、干燥处, 以防止丢失或损坏。各种记录要有保存期的规定。蔬菜的生产周期一般都在一年内, 产品记录、农事日记保存期可设为2年。对过期的记录交由办公室销毁, 保存销毁记录。如因产品寿命、法规和相关方的要求可延长其保存期。记录可以呈现为任何媒体, 如以磁盘为存储介质时, 必须同时备份2份, 保存于不同地点。

3.2 记录控制

记录控制在于保证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3.2.1 统一记录表格的设计、编号、标识。

3.2.2 统一发放。

3.2.3 统一按要求记录。记录不得随意更改, 需勘误时, 应在原错误位置划一横线, 将正确记录写在适当位置, 并签署姓名。

3.2.4 统一记录使用。由办公室负责统一办理借阅事项, 按时归还、不得涂改、损坏。

4 绿色蔬菜生产的内部检查

定期对绿色蔬菜种植、销售及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实地的内部检查, 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目标的全面实现, 维护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严肃性, 对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检查过程遵循的依据是绿色认证标准、绿色产品标准或规范、检查作业指导书、生产单位的绿色管理体系文件等。

4.1 内部检查的内容。绿色蔬菜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蔬菜种植和绿色蔬菜销售两方面。

4.1.1 种植过程检查内容:

蔬菜种植基地的整体情况, 检查生产单位与管理部门签订蔬菜生产与管理、收购合同的执行情况;检查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外来物资的来源, 限制或控制、禁止使用的物资是否符合绿色蔬菜生产要求和标准;检查土壤肥力保持、间作措施、杂草的防治、作物虫害的防治、灌溉用水、边界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收获后的处理和储藏场所、设施情况, 包括原料的采集、包装、运送、存储是否能有效防止与非绿色成分的污染等;检查是否建立和执行完整的文档记录系统的情况, 进行风险评估。

4.1.2 销售过程检查内容:

绿色蔬菜的运输以及卫生管理情况;绿色蔬菜的销售情况;绿色蔬菜质量跟踪;绿色蔬菜产品标识。

4.2 内部检查工作程序

4.2.1 制定检查详细计划, 做好检查准备。

制定《年度内部检查计划表》、《检查计划》、《检查表》、《记录表格》等。如果是再次检查, 需准备上次检查的报告, 尤其是不合格项和改进要求。

4.2.2 召开检查专题会议, 做好检查动员。

开好专题会议, 统一思想认识, 介绍本次检查的内容、任务、依据和范围, 与相关的管理人员交谈了解基地生产和销售情况, 明确目的意义, 消除顾虑, 确保检查的顺利实施。

4.2.3 按照检查计划现场检查。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 根据列出的检查项目逐一检查。检查的方法采取询问、调查、现场观察操作等。

4.2.4 检查通报。通报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事项, 并签署相关文件。

4.3 不合格项整改

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 检查组向各相关部门发出《不符合报告》, 经部门领导确认, 由相关部门分析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经审校员确认后实施, 检查员负责对实施结果跟踪验证, 并报告验证结果。

4.4 内部检查报告

完成现场检查及对不合格项整改后, 审核组长写出《内部检查报告》, 由总经理审核批准。检查报告内容如下:检查的目的、方法和依据, 检查部门及检查组成员,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总结, 不合格分析, 不合格数量及严重程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绿色产品管理体系有效性、符合性结论及今后应改进的地方。《内部检查报告》由审核组长签名后, 由办公室发放到各相关部门。

5 绿色蔬菜的质量跟踪

绿色蔬菜的质量跟踪是为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的完整性, 根据生产要素, 将各个生产组、生产单元, 逐一编号, 建立相应档案, 通过生产全过程的详细记录, 实现从种植到采收各个环节的质量跟踪;通过规范的条码标签, 完成种植、收购、运输、贮藏、包装出货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使绿色蔬菜从基地种植、收购、运输、储存、包装出货到最终消费市场全程监控, 实施溯源管理, 最终产品如果出现问题, 都能查找到问题的根源, 从而得到有效处理和改进。

6 客户申投诉的处理

制定专门的制度来管理客户申投诉问题, 对投诉处理过程进行总结与综合评价, 吸取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对策,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降低投诉率, 对提高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1 接待热情

6.2 处理及时。对于客户投诉, 要反应迅速, 力争在最短时间里全面解决问题, 给客户一个圆满的结果。

6.3 按程序办理

6.3.1 对投诉内容做详细的询问并加以记录。

6.3.2 受理。如果投诉不能成立, 及时解答, 消除误会;如果投诉成立, 根据投诉内容, 确定受理部门和受理负责人。

6.3.3 制定处理方案。

由受理部门和受理负责人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案, 并提交主管领导批示, 对于客户投诉问题, 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 主管领导应对《投诉处理方案》一一过目, 及时做出批示。

6.3.4 处理措施。

(1) 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落实《投诉处理方案》, 挽回已经出现的损失; (2) 对直接责任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同时对直接责任者的部门主管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3) 处理结束后将调查结果告知客户, 并尽快地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S

摘要:绿色蔬菜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应致力于绿色、环保、健康的蔬菜生产理念;要始终贯彻高标准、严要求的经营方针;要根据当地自然状况、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等要求, 从基地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组织机构、内部检查制度、记录管理、质量追溯、客户申诉等方面确定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目标要求。

关键词:绿色蔬菜,基地生产,组织机构,记录、检查、跟踪制度,申投诉处理

参考文献

蔬菜质量承诺书 第2篇

一、坚持以质量取胜,坚持以信誉取胜,争创优质水产品。

二、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组织生产,决不使用国家禁用药品和无公害生产禁用药品,如:五氯酚钠、喹乙醇、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脒、双甲脒、氟氯氰菊酯、锥虫胂胺、酒石酸锑钾、磺胺噻唑、磺胺脒、呋喃那斯、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速达肥、乙烯雌酚、甲基睾丸酮、阿伏帕星。

三、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决不使人用药品。

四、自觉接受农业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自觉接受公共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

若违反本承诺,造成后果的,由本人(单位)承担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承诺人(单位)签字:

质量安全 有机蔬菜何以鱼龙混杂 第3篇

贵的不一定是真

记者在北京市广渠路上的家乐福超市看到一整货架用塑料托盒、保鲜膜精美包装的蔬菜,乍一看很像有机蔬菜,但是仔细看来,标签上却没有标明有机蔬菜,而是用很小的字写着“无公害”或者“绿色”,有些根本就没标明蔬菜类别,只是打上了产于某某农庄的标签。

事实上这些蔬菜都不是有机蔬菜,但是看上去却“很高端”,很像有机蔬菜,并且售价高出普通蔬菜很多。例如,精美包装的尖椒每公斤29.98元,但包装上并没有规范的有机标志,只有生产基地自己的贴标,与普通散装尖椒每公斤2.8元相比,价格相差10倍以上。记者还注意到另外一货架上,包装上贴有规范的“中国有机产品”绿色圆形标志的有机尖椒售价也是每公斤29.98元。

正规的有机蔬菜应贴有“中国有机产品”绿色圆形标志,处于转换期的有机蔬菜应贴有“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土黄色圆形标志。其他市场上庞杂的有机标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机蔬菜认证机构的标志,这类标志也应与“中国有机产品”圆形标志同时使用才规范。另一类是生产者自己印制的某某农庄、某某生产基地的标签,这类标签并不能保证是有机蔬菜。

目前,我国的蔬菜认证分为三个层次: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有机认证是要求最严格的一项,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也不得采用基因工程。无公害认证要求最宽松,只要蔬菜中残留的农药、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物质不超国家标准即可,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准入的基本标准。而绿色蔬菜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以及普通蔬菜的区别,而消费者普遍的心理是贵有贵的道理,贵的就是好的。

易冒用的认证标志

记者在淘宝上很容易就搜索到了卖“中国有机产品”标签的商家,致电过去,商家说:“这个已经断货了,你要是需要就预订,3天就能做好。”记者咨询了一下价格,1万张售价180元,10万张售价只要800元。记者询问该标签与正规标签有何不同,商家回答:“和正规标签是同样制作工艺的,只查标签查不出任何问题,因为这个标签没有防伪,也没有特殊材料。但是,如果查你有没有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们就不管了。”

根据认证机构的新规定,生产企业不能在产品上印刷或模压标志,只能在认证的产品范围、数量内向认证机构购买、加贴。这是一种防范生产企业超出生产能力加印加贴有机认证标志的制度设计。但认证机构根据产量配发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是否全部被规范使用却无从考证。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认证标志不具有防伪功能,且没有编码,如果管理不严,盗用、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十分容易,且一般消费者难以识别真伪。

“在销售环节,按规定,有机蔬菜除产品上应加贴有机标志外,还应在柜台或货架上公示“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上面包括认证时间、地块、品种、产量等信息。”天安农业总经理林源说。消费者在选购有机蔬菜时,应该留意公示内容和有机标志是否吻合,同时对明显超过生产季节和生产数量的有机蔬菜多加留意,因有机蔬菜环境要求高,种植难度大,不可能大量供应。

高昂的检测费

有消费者可能会说:“我买了有机蔬菜,自己去检测机构检测一下不就知道真假了”。

在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共有24家有机蔬菜的认证机构,其中有10家在北京。记者致电其中一家名为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的机构,对方称:“个人不能送检,我们只做企业认证送检。”当记者表示采访需要,希望对方配合的时候,对方立刻挂断了电话。

随后,记者又致电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希望能够以个人身份送检有机蔬菜,对方告诉记者这里可接受个人送检。工作人员说:“检测农药分好多项,比如DDT、666,并且还下分很多小项,总共不下100多项,每一项检测费是300元。”记者回问:“那一棵蔬菜全部检测下来至少需要3万多元,是吗?”对方说:“要是全部检测下来是这样的,但是你可以先检测一些常规的项目,根据结果再看需要检测什么。”

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蔬菜,安全管理,探讨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蔬菜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 其安全问题关系不仅仅关系到国民身体的健康, 并且蔬菜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其出口优势、效益优势还将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其我国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因此, 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6年和2009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和细则, 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 蔬菜质量安全形势有所好转, 但真正贯彻和落实到位还有不少差距, 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加强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笔者针对目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生产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各个地方对于蔬菜的生产非常重视, 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蔬菜生产基地, 有的已经投产但是管理水平还需加强, 蔬菜类抗害能力不是很高, 产量不稳定, 而且与蔬菜生产相关的专项基金等没有很好落实,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很难马上得以应对。此外, 蔬菜生产基地应进行产品安全等级认证, 使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 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 蔬菜的安全检测设备应该更新, 淘汰落伍的检测设备, 并且相关检测数据的采集以及上报都要进行信息化处理, 实时将所检测出的数据上报到相关管理部门, 这样才能方便管理, 管理效率高了, 整个生产基地的各项功能才能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在运输设备上, 政府应该对各生产基地进行一定的设备购置费用补贴, 比如在蔬菜气调保险车以及冷藏车的购置方面, 完全可以由政府负担一部分, 这样也能提高生产单位对此类设备运用的积极性。当然农业上的高投入不等于高产出, 其设备的购置也要做到与其自身发展能力相匹配。

二、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能否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管理大军。针对目前农业科技、安全管理人员短缺的情况, 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挖掘、引进各类人才。可以通过职业培训, 培养有意于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技人员;办好农业类大、中专院校。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大多数为高中以下人员, 这和当代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想法有关, 一般人认为从事农业行业没有好的前途, 所以当今这类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当地政府更可以通过福利等手段来留住农科类人才。

三、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监测技术

通过现有的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等政策, 解决农民在蔬菜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指导菜农在生产中如何避免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掌握病虫草绿色防治技术, 合理配方施肥, 提高蔬菜质量, 提高蔬菜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农业技术部门、标准化集贸市场、蔬菜生产企业农残检测室要扩大抽检面与抽检量, 规范操作步骤。对超标样品严格查明超标原因, 做好追溯处置工作, 并以此为范例在广大菜农中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菜农的安全防范意识, 确保上市蔬菜安全卫生。

四、蔬菜销售实行“市场准入制”

在批发市场应该推行蔬菜准入制, 实行蔬菜准入制可以对进入市场的蔬菜“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现在摆在眼前的首先应该加大对上市流通的假冒“无公害”蔬菜的打击处罚力度, 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气氛, 形成良性循环, 从总体上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全面提升蔬菜安全卫生质量。

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目前中国涉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分为五类, 按照安全可靠性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分为:放心菜、无公害蔬菜、一般产品、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对于消费者而言, 他们处于蔬菜供应链的末端, 安全问题通过消费者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要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 让消费者了解这五种等级蔬菜对应的安全可靠性的高低, 好让其在选购过程中心里有谱。当然蔬菜安全可靠性与价格是成正比关系的, 通过宣传使安全蔬菜的概念深入后, 就有可能让消费者选择价高的产品来满足其对健康安全的需求, 安全高价蔬菜销量好的话就能带动生产者为增加收入而进行安全蔬菜生产, 形成供应链良性循环。

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在原来已有体系的基础上, 应该加强对涉农主体的诚信体系和宣传体系的建设。生产规模小, 农产品质量安全就难以有效控制, 市场上多数不安全的农产品都是由缺乏诚信的小规模生产的农户提供的, 监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而如果诚信体系能建立, 则能很好地规范小农户的生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方面, 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销售过程中都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做到有章可循, 一旦出问题就能马上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七、发展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安全控制技术

在蔬菜生产环节, 首先, 运用安全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合理间套作, 立体栽培技术以及滴灌、喷灌等节水栽培技术等。其次,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最后发展安全蔬菜生产模式, 比如实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进行区域蔬菜安全生产监控。新技术要进行不断的推广才能为农民所了解, 对于奉贤当地农民来说, 大多普通话听不懂, 所以必须要有各村选出相关的推广人员就行本地语言传授, 在蔬菜打农药、施肥阶段, 应该由推广人员实地去调查菜农生产情况, 保证其喷洒农药的量在标准范围内, 提高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各级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应常下乡进行实地调查与抽检, 这样才能保证蔬菜在生产源头上的安全。

在加工环节, 大力加强蔬菜初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规范, 保证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 保证清洗水的卫生质量。加工的最后还有一个产品包装过程, 一般来说蔬菜的初级加工包装大致就用到保鲜膜、保鲜袋等。在这些材料的选择中应该考虑到包装材料在运输及储藏条件下的无毒性, 不能对蔬菜本体产生污染。此外更可以发展蔬菜产品的可食用膜、气调包装技术等。

在储运环节, 研究蔬菜储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规律和采后杀菌剂、杀虫剂的变迁规律;研制安全、经济、高效的蔬菜储藏技术措施, 开发低温冷藏设备;研究新型清洗剂配方、保鲜剂、保鲜纸、延长蔬菜保藏期;大力发展蔬菜专储、专运技术。

八、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蔬菜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一个完整的基于供应链的蔬菜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安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系统、跟踪和追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信息咨询系统等。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能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信息的顺畅传递, 只有全面了解供应链各环节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流通信息, 并且实时反馈, 才能让系统良好运行。此系统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任何环节如果出现问题, 都可以通过追溯了解到问题出在哪, 这样就能有效控制蔬菜质量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陈红艳、聂宜民、车明亮、李可华、崔亚亮:蔬菜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及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1) .

[2]陈雨生、乔娟、赵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优势、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京郊菜农的调查[J].农业经济, 2009 (10) .

[3]王锦海:健康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7) .

[4]柯国健、蔡生洪、汪广:蔬菜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S2) .

[5]郑宇鹏:基于供应链的逆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6]张淼、葛颜祥、王仁强:构建政府主导型蔬菜安全生产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 2007 (9) .

镇蔬菜质量检测工作方案 第5篇

蔬菜质量检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监督检测职能,为镇政府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通过采取常规和速测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促进我镇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满足我镇蔬菜市场准入要求。

二、检测计划

结合市县蔬菜质量检测方案,将我镇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分为例行检测,重大节日检测,上市前集中检测三大类,平均月抽样数量不少于 5 个,年抽样数量不少于***个。

(一)例行检测重点为全面、及时掌握全镇蔬菜质量状况服务,抽样时间相对集中,检测覆盖面要大,一月检测一次,根据各地区蔬菜生产情况分片抽样检测,力争每季查一次。

(二)重大节日检测重大节日检测主要为保证节日期间的蔬菜质量安全,每年安排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节前检测,重大节日检测***个样品,主要检测市场及蔬菜零售店。

(三)上市前检测主要针对蔬菜基地进行抽检,抓好蔬菜基地质量管理工作。

三、承担监督检测的机构职责及工作重点

(一)镇产品质量检测站。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职能是组织制定本镇蔬菜质量监督检测方案,协助上级检测机构完成上级安排的监督检测抽样任务,对镇重点

蔬菜生产村,蔬菜集中生产区域,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的检测,重点做好经常性的例行检测,对每村抽样不少于 5 个,非蔬菜生产期每月覆盖一次,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零售店,每月检测样品数量不低于***个。

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要及时向被检单位出示有效检测证明,为检测后的蔬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创造条件。

1、检测范围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负责对本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零售店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2、检测方式根据无公害蔬菜种植农户户数,确定本地蔬菜基地检测点。镇站随机取样检测。发现超标样品,及时送县站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做好超标样品代表面积的调查记录工作。

3、检测数量每百亩检测一次,在蔬菜成熟期或上市前对蔬菜种植农户进行全面抽检,对每户种植的样品都要检测。

4、检测时间,定期检测为每月上旬,全面检测为当地蔬菜成熟期。

(二)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1、检测项目

常规定量检测项目: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久效磷、马拉硫磷、敌敌畏、乐果、敌百虫、水胺硫磷、倍硫磷、水胺硫磷、亚硝酸盐、硝酸盐,共 17 项。

2、常规检测依据:NY/T761—2008GB/T5009.20—2003

3、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综合含量。检测依据:NY/T448—2001、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三)判定依据和判定原则

根据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05 标准,所检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产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产品不合格”。

农药残留量按快速检测法进行测定时,对于一次检验出现阳性时允许复测。若复测仍呈阳性者,进行色谱测定,以色谱测定的结果为判定依据。

四、检测的蔬菜品种

检测的蔬菜品种重点为豆角、番茄、油菜、花椰菜、甜椒、辣椒、茄子、黄瓜、甘蓝、生菜、西葫芦、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芹菜、韭菜、大蒜、大葱、菠菜、土豆、茴香、食用菌等我县主栽品种。监督检测的农产品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当地蔬菜生产、销售状况和管理水平。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白菜类、绿叶菜类、豆类为每次必检种类。其中市场抽样每类蔬菜各占六分之一。

五、检测结果报送

1、镇蔬菜检测站的速测检测数据 20 日前报县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站。

2、发现不合格产品要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并通报相关执法机构进行依法查处。

六、检测实施的保证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重要措施,我镇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发改局、财政部门的支持,增加对蔬菜例行检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证蔬菜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镇蔬菜速测站要认真负责,确保工作质量。要根据全镇蔬菜例行检测方案要求,安排本镇蔬菜质量检测计划,制定检测方案,确定专人负责,同时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开展检测工作,严格做好抽样、管理、检测工作,确保检测

工作有序进行,检测结果客观公正。

蔬菜质量 第6篇

关键词 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湖南省常德市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鉴于常德市蔬菜种植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常德市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 加强生产源头管理,确保蔬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备的食物,蔬菜质量安全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蔬菜质量的好坏,仅凭肉眼是无法识别的,必须借助仪器,而专业的仪器不但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所以加强源头管理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1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补贴制度,包括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补贴,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补贴,对蔬菜质量安全科技攻关的投入等。发放的补贴要建立补贴档案,保证补贴落到实处,对违反补贴政策的要有追责制度。

1.2 加大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投资

首先,依托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道路设施、恒温大棚设施、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设施等,提高蔬菜绿色、有机化生产水平,其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杜绝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染水源流入蔬菜基地。

1.3 组织和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培育和发挥蔬菜种植协会和蔬菜合作社的作用,将无公害生产作为工作重心。对于暂无正式管理组织的地区,试行小规模农户联合管理,推荐一名技术指导和监督人,负责指导和监督联合体农户的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活动,实行农事档案记录制度。

1.4 强化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

建立高素质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队伍,转变农技推广职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普及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蔬菜知识和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帮助、规范菜农生产优质安全的蔬菜。

2 加快蔬菜加工产业发展,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蔬菜加工产业应加快改革进程,促进产业调整,培育行业组织力量,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完善蔬菜生产与加工产品可追溯体系及预警标准体系,并做好监督执行工作,提高蔬菜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证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求。

2.1 加强蔬菜基地与企业的合作

以蔬菜基地和民间蔬菜种植合作社、协会组织为依托,发展拥有现代管理制度、先进生产技术和国际生产与环保标准,尤其是具有自身创新能力及联合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是提高蔬菜加工质量的起点。也可以借助地方龙头企业,如金健米业、大湖股份等,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

2.2 加快蔬菜加工的转型

转变新鲜蔬菜直接或简单加工上市销售的现状,要实现传统蔬菜发酵产品的现代化加工生产,以及开发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调味品、蔬菜汤、蔬菜酱(罐头)、蔬菜功能性食品及鲜切加工产品的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价值,让菜农和加工企业从蔬菜加工过程中得到实惠,变粗放式生产为精细化生产,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安全。

2.3 依托地方特色,创立地方品牌

常德市水生蔬菜品种丰富,种植面积广,在水生蔬菜的加工和创立特色品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另外津市的藠头,鼎城区的榨菜,石门的高山蔬菜,桃源的辣椒等都大有文章可做,要将品牌做大做强,多创精品,政府要协助蔬菜企业将品牌推广出去,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强蔬菜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降低市场蔬菜质量安全风险

完善和优化蔬菜流通体系,旨在使菜农增收,企业获益,居民得惠。新鲜蔬菜的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管理、顺畅的体制环境以及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地降低蔬菜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

3.1 全面建立蔬菜质量评价认定制度

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湖南省地方标准》,大力宣传发展无公害蔬菜的重大意义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检测体系。实施有效的市场准入,使有机、绿色食品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蔬菜名牌战略、扩大蔬菜出口创汇。

3.2 建立产地准出制度

要求各蔬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开展蔬菜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对上市的蔬菜开具《产地准出检验报告单》,标明农产品品名、产地、生产者、采收日期以及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作为蔬菜进入市场和质量追溯的重要依据。

3.3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

实现基地、产地市场与中心市场的信息连接,要定期公开蔬菜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要加强对菜农和蔬菜种植、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国内外质量标准和蔬菜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引导科学消费。

4 结语

常德市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主管部门应深入蔬菜种植加工基层,了解蔬菜从种子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既要让有机、绿色蔬菜物有所值,也要让有毒有害的蔬菜无出路,真正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成为消费者的“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学杰.我国在蔬菜加工方面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蔬菜,2013,(4):1-3.

[2]冯恩东,钱卫红,张红生.南京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设计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83-285.

[3]吴寒冰,潘龙金,汪洁.推进无公害整体认证工作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J].上海蔬菜,2012,(4):1-2.

清徐县蔬菜质量安全工作调研分析 第7篇

一、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5个主要环节

1. 产地环境管理

灌溉用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的管理, 外来污染, 农业的自身污染。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基地环境的区域, 排放重金属、油类、酸液等有害物质, 或者倾倒、填埋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2. 耕作制度陈旧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 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它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清徐县菜农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如茄子、西红柿、黄瓜等, 这一类蔬菜生产周期长, 易产生病害, 且多年来不进行轮作倒茬, 导致土传病害严重。

3. 设施结构不合理

为了增加设施内的种植面积, 就地取土, 在新建温室时, 盲目引进山东寿光的下挖式温室, 跨度大、采光弱, 造成通风不好, 湿度大, 易发生病害, 不适合中部太原地区。

4. 农业投入品管埋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投入品的市场应有准入制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但是在投入品的实际管理中, 对一些私自经营农药的游商游贩的管理仍有漏洞。

5. 生产过程管理

尽管我们经常指导菜农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用水, 加快推广先进的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高效低残毒农药,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复混专用肥, 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和含有硝态氮的复混肥料, 逐步减少施用化学肥料。但是, 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 部分菜农仍是我行我素。

二、清徐县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的措施

1. 严格投入品的管理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危害蔬菜的农药进入基地, 清徐县下发了《关于蔬菜生产中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文件, 加强宣传。并对清徐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禁止施用不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的农药和化肥, 把农药残留量控制在标准之内。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上的蔬菜品种定期进行抽检化验, 通过监测, 有力地确保了清徐县蔬菜基地上市产品的安全性。

2. 加强基地监管措施

制定无公害蔬菜年度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与各无公害蔬菜基地签订了《清徐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标责任书》, 并制订了考核办法, 形成了追究有力度、落实到个人的格局。同时, 与农户签订合同, 严禁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在安全间隔期内的蔬菜不准采收上市等。加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 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 要定期进行采样检测。

3. 加大宣传力度

为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意识, 清徐县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知识的宣传, 将宣传资料发放到菜农的手中, 基地菜农户均1册, 使菜农掌握了无公害蔬菜分品种生产安全技术规程, 在菜农中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知识。种植温室蔬菜的农户每排温室张贴一份《无公害蔬菜生产提示》挂图, 随时提醒菜农杀虫灯、黄板、防虫网、遮阳网等防治措施的应用季节, 尤其对安全采收期和严禁蔬菜生产上使用的剧毒农药的提示, 使菜农牢记心头, 大大提高了菜农对蔬菜质量安全意识。

4. 狠抓队伍培训

为不断提升职工业务技能及依法行政能力, 抽派业务骨干经常参加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蔬菜例行检测制样、农产品农药残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学习培训, 同时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 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了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

5. 开展标准示范园创建工作

清徐县成立了绿恒常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组和专家指导小组, 组织人员制定了清徐县省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工作, 按照“五化”、“六统一”“六个100%”的要求, 指导项目区农户适期种植, 加强田间管理, 搞好技术培训;通过蔬菜标准园的建设示范, 达到了推动清徐县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 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不断促进增收, 提高社会受益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1. 菜农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刚实施不久, 目前尚处于逐步实施阶段, 很多菜农还没有完全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 加之受市场销售的影响, 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了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安全, 靠增加产量来达到增收的目的。

2. 投入品管理不到位

从蔬菜质量抽检结果看, 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 多数并没有使用国家严禁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 但仍是超标, 说明一些农药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农药的效果, 在允许使用的农药里掺加高毒、剧毒农药成分, 或者使用了可以在果树上、但不可以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同时表明, 高毒、剧毒农药在蔬菜主产区还在继续销售、使用,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 特别是对高毒、剧毒农药的管理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蔬菜生产量大, 一家一户的生产很难控制, 给蔬菜质量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3. 蔬菜监测工作不到位

近几年, 清徐县虽然有1个农业质量检测中心, 但是, 由于受经费限制, 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档次较低, 设备配置低, 还不能有效地开展质量检测工作。

4. 蔬菜生产基地管理不到位

从调研和考察中了解到, 尽管清徐县有35个蔬菜基地通过了产地认证, 基地的多数蔬菜品种已取得无公害认证, 但是在基地管理上还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问题, 对认证基地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已通过蔬菜品种的基地中, 虽然建立了管理制度, 但由于缺乏监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不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基地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几点建议

1. 加强宣传, 增加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

进一步增强对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视。要切实加强对蔬菜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 做到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家喻户晓。

2. 加强培训、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

对菜农要适时地进行耕作的培训, 特别是老菜区的菜农, 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适时地轮作、换茬, 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 减少农药的使用。

3. 结合实际, 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施蔬菜建设

为了帮助菜农建好蔬菜设施, 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下乡, 对于建棚的村民进行了建棚技术培训, 详细解释太原市制定发放的2个标准———《绿色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范》, 使村民从原理上懂得了建棚的技术要点。

4.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的监测监管

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研究 第8篇

1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寿光市立足自身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棉的层次结构, 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公顷, 冬暖式蔬菜大棚达到40万个, 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蔬菜生产基地, 全市涌现出了蔬菜专业镇村587个, 蔬菜产业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

1.1 健全监管网络

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设在市政府办公室, 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15个镇街也成立了农产品安全办公室, 配备专职执法人员、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 建立了“农安办统筹调度, 镇街属地管理, 村级联防联治”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1.2 完善监管制度

制定下发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等文件, 从制度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实施农药登记备案管理制度, 要求农药销售户持有关证件和包装到农业局进行审查, 对产品进行抽样化验, 经审查合格的, 进行登记备案, 对未经登记备案销售的和抽检不合格的将依法从严处理。目前, 寿光市100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3000多种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农药产品已全部进行了登记备案。

1.3 强化检测力度

采取市镇两级日常检测和不定期检测相结合、质量速测和定向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对蔬菜产品的全方位检测。2011年累计检测蔬菜样品43 278个, 土壤样品468个, 肥料样品120个, 其中对360个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了23种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同时配合农业部、省及潍坊市搞好蔬菜样品的抽检工作, 部、省、市三级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1.4 转变生产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积极转变生产模式, 加快推进“小、散、杂”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园区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变。市级投资建设了153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园, 镇级以龙头企业依托建设了47处高标准有机蔬菜园区。园区内全部推行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实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目前寿光市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7 500公顷, 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290个, 有30多家企业与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签订了合作协议, 带动了1.1万户农民开展园区生产。

1.5 加强宣传培训

常年在电视、报纸、网站上设立专栏, 对蔬菜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进行宣传。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 对镇街监管人员、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每年举办培训班20余期, 培训人数达2 800余人。

2寿光市蔬菜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生产者文化教育水平低

寿光市农村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选择了进城工作, 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成为蔬菜生产的中坚力量, 文化水平不高, 80%为小学文化, 呈现出男女比例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趋势。从而对蔬菜质量安全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多习惯旧的种植技术, 对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产生制约。

2.2 收获期对蔬菜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的蔬菜合理收获期大不相同, 各种蔬菜的食用性在成熟或食用最佳阶段进行采收才能保证蔬菜的口感和质量。但是, 受经济利益驱使, 价格成为蔬菜采收的一个核心因素, 多数菜农根据行情提前进行上市, 导致蔬菜质量下降。

2.3 农药的使用存在弊端

由于菜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较低, 许多顽固病虫害没有可以替代有效药物, 新式农药见效慢, 只能过度依赖高毒农药, 所以对于防治在一些顽固性病虫害, 缺少有效的高毒农药替代品。

2.4 蔬菜标准体系不完善

寿光执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610多项, 但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寿光市己制定蔬菜生产地方标准有310多项, 多数是以提高产量为主的标准, 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很少, 在执行过程中, 个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与相关标准脱节, 不实行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

3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措施

3.1 做好检测工作

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 扩大检测范围, 增强检测能力。城区超市、村头地边市场、基地、“三品”生产加工企业蔬菜质量统一派驻检测人员, 使经营活动与检测人员的检测检验分离。

3.2 抓好源头治理

实行备案登记、市场准入机制, 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登记备案取得准入资格后方可生产销售。逐步整顿生资市场, 推广连锁加盟、定点直供、连锁配送等营销方式, 建立市镇村直营网络。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

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头地边市场建立农产品编码制度, 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对蔬菜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合, 实现全程有效监督, 确保落实责任。

3.4 严格考核与奖惩机制

抓紧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安全考核办法》, 并纳入考核体系, 提高镇街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总结出了寿光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提出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对策建议及措施。为提升寿光蔬菜质量安全, 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理论指导。

江苏省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实践分析 第9篇

在江苏省农产品种植结构中, 蔬菜是第二大农作物, 为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 淮北、沿海、环湖、城郊和丘陵共同组成了江苏省蔬菜产业的五大菜区, 并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重点生产基地[1]。淮北菜区的名特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基地, 以里下河地区为主的水生蔬菜基地, 沿海地区的根茎类蔬菜基地、近郊的叶菜基地、野生蔬菜基地都显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位置。

蔬菜播种面积方面, 2006年, 江苏省有12个县 (市) 超过3.33万hm2, 其中超过5.33万hm2有沛县、丰县、等6个县 (市) 。徐州市、盐城市和南通市的蔬菜种植面积位列江苏省的一二三位, 种植面积比重为25%、16%和10%。从1996-2006年, 江苏省的蔬菜产值和蔬菜播种面积612.42 hm2顷增长到1 161 170 hm2。到2015年江苏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 161 200 hm2, 仅次于山东省和河南省, 位居全国第三[2]。

蔬菜产量方面, 亦呈增加趋势。2015年江苏省蔬菜总产4 400万t, 同期增长200万t, 增幅为5%, 蔬菜总产值460亿元, 增幅为7%。低于山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 位居全国第四。同时, 江苏省为保障蔬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 加强蔬菜基地建设, 提高出口蔬菜产品质量, 积极应对国外农产品进口技术避垒, 实现2015年蔬菜出口创汇3.65亿美元, 同期增长近2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江苏省无论是在蔬菜面积种植还是在产量方面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为进一步推进蔬菜生产、种植, 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拉动农业经济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对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进行思考和研究十分必要。

2 江苏省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蔬菜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饮食结构调整和养生, 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同时, 对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目前, 江苏省通过制定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 细化并推广蔬菜质量标准, 加强安全检测监测等措施, 来规范全省的蔬菜生产市场,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2.1 管理体制和机构

2006年, 我国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该法规定, 由政府统一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 农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管, 各个部门分工负责,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 以保障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市场各个环节的安全。江苏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础上, 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 也颁布了相应的较为细化的法律法规, 各个对应部门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履行相应职责, 以保障蔬菜安全市场能够有效地运行下去。

2.2 政策法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农产品安全方面全国性法律, 每个省份又有不同的情况[3], 为保证人们“菜篮子”的质量安全, 每个省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引导、规范本省的蔬菜管理市场。江苏省先后制定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蔬菜使用农药管理办法 (草案) 》《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等办法规定, 这些规定的贯彻落实保障了江苏省蔬菜质量安全。

2.3 建设了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标准是实现蔬菜等农产品安全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蔬菜产地环境标准、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都是蔬菜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的内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一般是蔬菜安全管理标准的三个方面, 我国也是这样划分的。根据法律规定, 地方标准是用来补充、细化国家标准的, 必须严于国家标准。江苏省在国家标准上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 建立起从上自下的蔬菜安全管理体系, 确保本地的蔬菜能够在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

2.4 取得的巨大成绩

通过不断努力, 江苏省在产品的外观、口感和营养品质蔬菜产品的质量有了巨大提高, 大大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 也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持续增加。近年来, 江苏省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认定数由2003年的791个上升到2006年底的1 418个, 占同期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的47%。数据说明, 江苏省无公害蔬菜产品数量占据无公害农产品近1/2, 其发展的速度和势头可见一斑。根据江苏省2015年园艺工作总结, 2007年江苏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持续增加, 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质量水平的提高带来蔬菜生产效益的增长, 2007年全省蔬菜总产值460亿元, 蔬菜出口创汇3.65亿美元, 比2014年的1.08亿元增长了238%。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发展迅速, “放心菜”工程实施建立起了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检测与检测体系。试点企业无锡朝阳集团的“朝阳模式”、海门的“出入平安”、无锡惠山区的蔬菜全程质量检测体系、南京市IC卡检测系统等, 均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 江苏省蔬菜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江苏省的为了做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做了大量工作。

3.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资金投入

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蔬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蔬菜安全问题,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 确保蔬菜安全管理每个方面都有组织把关。同时, 投入大量资金, 支持地方发展特色蔬菜产品, 拉动地方农业经济效益。

3.2 强化基地建设, 加大产品申报力度

注重对五大菜区的建设、管理力度,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做好生产、申报工作, 保障农产品能够及时打通知名度, 保障农民增收, 经济增效。

3.3 健全检测体系,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抓蔬菜质量安全注重技术先行, 江苏省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涉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和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 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江苏省的主要蔬菜品种, 使蔬菜生产“有章可循”。

3.4 实施“产地准出”, 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江苏省通过示范、手把手教导以及让其亲手操作等形式教导蔬菜农残检测技术, 使各个基地的技术员基本掌握了基地蔬菜农残抽样与检测的方式方法, 有效提高了基层生产者蔬菜农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监测水平, 要求基地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自检, 超标蔬菜延期上市, 合格产品方可上市销售, 从源头上把好蔬菜质量关。

3.5 实施“市场准入”, 严把产品入市关

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从蔬菜查验、蔬菜质量公示、蔬菜包装和标识管理、蔬菜质量追溯方面, 严把蔬菜质量关。凡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 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同时, 严格蔬菜质量追溯制度, 逐步建立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储藏和销售等环节登记制度, 确保蔬菜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质量安全责任可追究。

摘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消费品之一, 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在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中, 蔬菜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化学物品投入以及工业“三废”排放, 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关注。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江苏省

参考文献

[1]王宝海.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 2007 (3) :5-7.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79-88

蔬菜质量 第10篇

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 浅谈如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蔬菜生产涉及千家万户, 菜农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意识和安全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上市蔬菜的质量安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传媒渠道加强宣传蔬菜质量安全知识, 引导广大生产者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蔬菜。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培训指导等活动, 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无公害蔬菜生产配套技术。

二、从源头入手, 严把生产投入品使用关

加大对蔬菜生产过程中生产投入的监控力度和对农资市场的整顿力度, 查处清理各类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农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生产, 推广嫁接育苗、防虫网隔离、杀虫灯及色板诱虫、生物农药治虫、农残速测技术等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食用的安全性。合理施用氮肥,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浪费。要对农药经营业进行培训和严厉整顿, 不定期抽样送检, 对检测出销售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成分的予以重罚。只有堵住源头, 才能从根本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完善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并推广实施

研究利用国际标准, 加快本地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步伐, 形成合理的蔬菜标准体系, 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 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工作, 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实施基地标准化生产的主体, 促进蔬菜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到位率, 把标准化渗透到整个产业链, 实现蔬菜产地环境、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后的加工、保鲜、储运、标志等全过程的标准化。

四、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蔬菜质量安全监测

加强蔬菜产地、产品的农残监测, 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管理, 采取不定期抽检和严厉处罚, 不断加强农资经营者的培训和管理、农业投入品流通检查制度等措施, 坚决堵住源头。建立健全蔬菜基地安全用药和田间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田间生产档案制度, 建立和坚持采前检测、安全期采收制度, 严格把好蔬菜产地采收质量关, 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绿色蔬菜产品, 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要加强产地环境、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例行监测, 强化上市蔬菜的抽检监督。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逐步推行标识流通

市场准入只是一种制约行为, 而不是一种激励行为。积极推行标识流通, 逐步改变蔬菜“统货、散货、无标识、无包装”的传统农产品的产品形态, 形成现代商品形态, 坚持不懈强力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努力做到外树“品牌”, 内强质量, 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的质量监管体系, 基本建立产区和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 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 销地有准入制度, 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 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六、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 创建新型蔬菜产销体系

蔬菜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博弈论;制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 TS20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484-03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JGC08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编号:14ZDB18);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项目(编号:PXM2015_014213_000048)。

作者简介:崔丽(1977—),女,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质量管理。E-mail:cuili629@163.com。

通信作者:张永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质量管理。E-mail:377740200@qq.com。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蔬菜质量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国各地蔬菜质量安全形势总体上呈现“稳步提升、逐渐向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8.28%;江苏省南京市蔬菜合格率为98.3%;海南省海口市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9.99%;山东省青岛市蔬菜合格率为94.38%;广东省东莞市蔬菜合格率为99.40%[1]。总体说来,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我国蔬菜的产量和需求量很大,2014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上,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指出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在2 000万hm2以上,年产量超过7亿t,人均占有量 500 kg 以上,均居世界第1位。因此,即便蔬菜抽检合格率很高,但不合格蔬菜的总量还是很大。蔬菜质量安全作为关系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加以关注,并从供应链角度出发,持续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蔬菜供应链是指与蔬菜生产流通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功能环节所组成的整个链条,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主体包括蔬菜的种植者、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由于蔬菜供应链涉及的主体成员较多,难以做到各环节全面监控,加上蔬菜易腐易坏,使得该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加突显。2010年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2012年曝光的山东甲醛白菜及南京蓝矾韭菜事件,2013年查处的山东潍坊售卖毒生姜事件等,这些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涉及到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同时表明加强对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在蔬菜供应链中,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蔬菜种植、运输、零售以及终端消费者等环节。

2.1蔬菜种植环节

我国菜农在蔬菜安全防范方面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所以在施肥用药问题上,大部分菜农首要考虑的还是低成本高产量,加上农户对禁用、限用农药的认识比较缺乏,在生产中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常常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剧毒、高毒农药,这些含过量农药的蔬菜会随着蔬菜的流通传递到供应链的下一环节,进而流入市场,致使蔬菜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并且有些农药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会潜伏很长时间才爆发,这对于蔬菜的质量安全评估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2蔬菜运输环节

在蔬菜供应链流通环节中,由于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蔬菜运输还是采用最普通的常温物流方式,虽然一些地区采用了冰保车(普通加冰)、机械保温车、箱式保温车等运输工具,但运用范围十分有限,冷藏运输率低,使得运输配送过程中蔬菜的损耗非常大。有研究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仅占38.56%,中国铁路冷藏食品运量也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另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蔬菜在运输环节的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则维持在5%以下,在美国,蔬菜运输采用全程冷链方式,损耗率只有1%~2%[2]。

2.3蔬菜零售环节

在蔬菜供应链零售环节中,为了使蔬菜具有更好的外观,更长的保質期,不规范或者超量使用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甚至是工业添加剂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如山东甲醛白菜事件、南京蓝矾韭菜事件,均是不法商贩为获取更多利益的违法之作。

2.4终端消费者环节

高质量蔬菜的生产成本往往要高于低质量蔬菜的生产成本,但是对于这2类蔬菜,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进行直观区分,加上目前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市场认证管理和竞争管理缺位,使得当前高质量蔬菜的销售价值还不能正确体现优质优价,出现了“劣币追逐良币”的现象。另外,政府监管不力、信息披露不透明、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都让蔬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缺乏保障,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

3.3结果分析

由以上均衡结果可知:(1)下游监督概率与上游的质量安全预防成本C呈正相关关系,即上游对产品进行安全预防的成本越高,则上游更容易倾向于不采取质量安全预防措施,此时,下游的监督概率越大。同时,下游监督概率与上游违约被发现后所受到的惩罚D和信用损失F呈负相关,即上游违约被发现后的惩罚及信用损失越大,上游便会更自觉地采取质量安全预防措施,此时,下游对上游进行监督的概率越低。(2)上游采取质量安全预防概率与其违约后所受到的惩罚D和下游的潜在损失L呈正相关关系,即上游的违约惩罚D和由此给下游带来的潜在损失L越高,上游选择对产品采取质量安全预防措施的概率越大。同时,上游选择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的概率与下游的监督成本M呈负相关,即下游的监督成本越高,则下游对上游进行监督的概率越小,此时,上游倾向于不预防,预防概率降低。

nlc202309030837

通过以上博弈结果的分析可知:(1)由于利益导向性以及制约制度不够完善,下游面对上游的违规行为时,惩罚力度不够,加剧了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不合格蔬菜,降低了惩罚制约机制效果。(2)蔬菜供应链上下游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下游的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但由于蔬菜属于一般的大宗商品,下游不可能投入过多的监督成本,如此就降低了下游对上游的制约作用。(3)消费者对安全优质蔬菜往往认知不足,出现了“劣币追逐良币”的现象,在蔬菜供应链的终端不能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4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构建对策

综上可知,蔬菜供应链上下游制约机制可以对蔬菜的质量安全起到一定控制作用。虽然我国目前的蔬菜安全制约机制在不断增强,但仅靠单纯的惩罚、监督、预防等行为对其制约效果并不明显。对此,本研究依据上述博弈结果及蔬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现状,对上下游如何更好地发挥制约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4.1推广上下游合作机制,加强制约效果

传统的蔬菜供应链涉及的环节多且每个环节参与者比较分散,将各环节以“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合作形式串联起来,通过契约来加强制约效果。合作机制如何起到制约作用,在这里以“农户+合作社+超市”这一模式来分析说明。在这一合作机制中,农户无须担心蔬菜上市后因需求不足造成滞压,收购价也比以往农户自己销售更高,这些利益激励带动了农户提高蔬菜质量的积极性,有意愿按照超市的质量标准来选购种子、农药、化肥,从蔬菜供应链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超市从合作社直接采购比从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采购能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成本,降低了农产品最终售价,让利于消费者,改善了市场供应[3]。家乐福超市的采购价格下降了15%~20%;华润万家超市的物流成本至少降低15%;物美超市的采购价格降低了30%~40%[4]。当采购成本下降,蔬菜的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质优价廉的蔬菜就有了竞争力。由此可见,在合作模式中利益优势能够减少上下游的违规行为,激励上下游提供质量合格的蔬菜。

4.2建立并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完善蔬菜产品标签管理,通过推广RFID技术和条形码技术,建立包括产品品质、时效及指导信息在内的完整的蔬菜产品数据库,对整条供应链上蔬菜的流通进行追踪。下游可根据追溯信息来制约上游有损蔬菜质量安全的操作,一经发现质量问题,能通过追溯系统寻源找到主要负责人,进行召回或惩罚等措施,既降低了由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风险,又提升了消费者安全消费的信心[5]。

4.3倡导“拉式”供应链流通模式,减少损耗

拉式供应链的特点是它的生产和分销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而不是靠自我预测。蔬菜种植者由于处于供应链上游,不能准确地掌握市场对蔬菜品种及质量的需求信息,盲目地追求高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安全,同时高产量可能会使部分应季蔬菜因找不到买家而造成滞压,甚至变质,农户不得已贱卖,从而带来损失。积极倡导“拉式”流通模式,在采摘前积极寻求买家,尽量获得更多的订单,按需生产,保质交货,对蔬菜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保证了蔬菜上市后的新鲜度[6]。

4.4终端消费者对供应链上游的制约机制

消费者是供应链链条上的最后一节,其需求导向会极大地制约上游的行为,是整个蔬菜供应链过程中进行质量安全控制的源动力。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选择信誉高、可追溯的地方购买蔬菜。当购买到不合格蔬菜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形成对各参与主体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中堂镇政府.前三季度检测蔬菜9 063份合格率达99.40%[EB/OL]. (2014-10-27)[2014-10-28]. http://www.tangxia.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0507/7.2/201410/807830.htm.

[2]赵萌.我国果蔬供应链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 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2.

[3]刘欢欢,李彤,赵慧峰,等.蔬菜直接配送——农超对接模式的双方合作利益博弈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89-391.

[4]施晟,卫龙宝,伍骏骞.“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基于“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2(4):14-28.

[5]吴林海,卜凡,朱淀.消费者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猪肉的消费偏好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2(10):13-23.

[6]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7]孙曦,杨为民.农产品绿色物流體系的构建与实现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454-457.

[8]牛瑞生,樊建英,付雅丽,等.我国蔬菜生产现状与良好农业规范的对比[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98-100.

[9]崔思远,肖体琼,陈永生,等.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14(10):249-256.

[10]石朝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1]乐娴智,姚雨辰,姜方桃.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博弈分析[J]. 中国市场,2014(1):8-11.

[12]郑雪清.浅谈蔬菜供应链结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84-200.

[13]王素霞,胡定寰.现代化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7(9):162-167.

[14]王文智,刘军,朱俊峰.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12.

[15]樊孝凤.我国生鲜蔬菜质量安全治理的逆向选择研究——基于产品质量声誉理论的分析[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6]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17]朱春雨,杨峻,刘西莉,等.蔬菜安全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危害与控制途径分析[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2):12-18.

试论种植规模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影响 第12篇

1 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保障蔬菜生产者的利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蔬菜种植的根本动力是帮助蔬菜生产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采用零散的种植方式,由于蔬菜产出与投入成本不同,容易引发市场恶性的价格竞争,最终表现的结果就是损害蔬菜生产者的基本经济利益。然而,采用规模化的种植方式,有利于保障蔬菜生产者的利益。

1.2 有利于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由于不同种类的蔬菜适合种植的环境和地域不同,采用规模化种植,可以有效将同一地区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起来。

1.3 有利于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管理

由于蔬菜的规模化种植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蔬菜残留量具有明确的规定。种植规模化发展,可以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下,实行统一的农药残留蔬菜验收标准。

2 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种植规模蔬菜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种植规模不同范围的蔬菜生产基地,由于蔬菜的种类不同,对于同一地区的蔬菜目前,并没有健全统一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2 蔬菜规模化种植示范区建设表现不足

蔬菜的种植规划对于后期的规模化推广意义重大。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户蔬菜生产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存在一定的种植规模管理阻力。同时,没有建立种植规模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或标杆生产者。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示范区建设表现严重落后蔬菜规模化种植产业的发展。

2.3 种植规模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较弱

种植规模对于蔬菜的安全管理效率和安全管理质量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种植规模对于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效果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监管力度薄弱,大多流于形式主义。严重损害了蔬菜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有效的解决措施

3.1 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种植规模化蔬菜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实现:结合食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不同种类蔬菜的基本安全指标以及检验的标准方法。进而逐渐完善国家级蔬菜安全认证体系内容。

3.2 推广蔬菜规模化种植安全示范区

建立种植规模引导机制。明确蔬菜种植规模蔬菜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本要求和作用。对于蔬菜生产者以及生产单位及时进行引导,确保示范区的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蔬菜规模化种植表现优异的生产者或生产单位,及时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激发蔬菜质量安全种植的热情。同时,加大示范区的宣传推广活动的实践;利用蔬菜市场指导价,保护质量安全较高蔬菜的经济收益。

3.3 加强种植规模蔬菜质量安全监督

对于种植规模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严格落实监督措施;借助蔬菜消费者,发挥蔬菜质量安全社会监管力量。鼓励蔬菜消费者及时举报质量不合格的蔬菜生产基地或厂家,提升监督范围和监管效率。

4 结论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保证生产利益,制定终端销售价格机制,稳定市场价格,确保消费者利益,形成产销衔接利益链,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唐凤华.种植规模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上一篇:立法权探讨论文下一篇:功能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