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射频消融术

2024-07-27

心脏射频消融术(精选10篇)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1篇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射频消融术,综合护理干预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及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 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 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位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现已成为治疗某些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方法。我院自2010年开展射频消融术后成功为20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射频消融术, 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在术前、术中、术后对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保证了病人的手术安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2012年我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20例病人, 男8例, 女12例;年龄17岁~70岁;心房颤动3例, 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 预激综合征5例;均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2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2.1 心理干预

手术前病人由于对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病人易产生恐惧情绪, 手术阶段由于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在异位起搏点找诱发心律失常的理想靶点, 需要较长时间, 病人常易产生烦躁、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病人的术前心理护理。针对病人顾虑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手术的优点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消除其恐惧心理。通过术前心理调适, 给病人增加信心, 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2 术前准备

对操作间进行空气消毒, 室内温度28℃左右, 准备好抢救仪器及抢救药品, 检查仪器性能。对导管耗材准备齐全, 根据病人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消融导管。

2.3 病人准备

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做好双侧腹股沟、上肢、腋下备皮, 做好碘过敏试验, 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以备术中用药;术前嘱病人排空膀胱, 术前3d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免术中诱发心律失常失败, 影响手术成功率。

2.4抗凝准备

病人入院后常规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护理人员做好健康教育,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淤斑、血尿或血便, 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术前3d改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术晨停用, 在抗凝治疗期间应加强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的监测。

2.5 术后干预

2.5.1 病情观察

给予吸氧, 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室性、房性期前收缩数量、频率以及有无心房颤动复发。观察病人有无心脏射频消融术后迷走反射发生。据报道, 迷走反射引发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最快可在30s内发生[1]。因此,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24h, 备好抢救物品, 出现并发症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处理[2]。

2.5.2 严密观察穿刺点情况, 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指导病人应取平卧位, 术侧肢体限制活动, 静脉导管穿刺处沙袋压迫6h, 动脉穿刺处予弹力绷带12h, 沙袋压迫6h。严密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温度和感觉以及伤口有无渗血等。术后1周病人情况稳定可恢复正常活动。

2.5.3 尿潴留的干预

射频消融术后个别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或在术中应用阿托品而导致尿潴留。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 反复提醒病人及时排空膀胱, 正确指导病人排尿方法, 增强病人自行排尿的信心, 必要时给予导尿。

2.5.4 康复指导及干预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 注意观察病人伤口有无红、肿、热、痛, 以监测有无术后伤口感染。溶栓中过程指导病人严密观察口腔、穿刺点有无出血, 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及预防便秘。饮食宜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 禁食硬、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免粗糙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造成出血, 少食速溶性易产酸食物, 以免引起腹胀。嘱病人戒酒及酒类饮料, 指导病人掌握自我护理和预防出血的方法。

2.5.5 出院前指导及干预

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是近些年来开展的新方法, 成功率高, 但仍有一部分手术有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因此术后心理护理和服药随访非常重要[3]。出院前动脉穿刺病人建议1周内不参加剧烈活动, 穿刺局部保持干燥、清洁, 洗澡时不要用力搓擦, 嘱病人按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定时复诊, 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来院复查。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唯一能有效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4]。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 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如局部血肿、尿潴留、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或肺栓塞。因此, 在心律失常病人行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通过术前护理干预、术中护理及术后及时发现和积极开展心理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徐津飞.护理干预对心脏射频消融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18 (9) :676-679.

[2]陆琼芳.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中、术后并发症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6 (6B) :52-53.

[3]田金萍.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护理特点[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7, 3 (1) :60-61.

射频消融术 第2篇

甲状腺结节是指患者的甲状腺内长出一个或几个包块的一种病症。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提高,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进行甲状腺检查的人群中,约有30%~67%的人可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目前,可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注射乙醇、进行激光消融及手术等,但实施这些疗法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美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在临床上广泛地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效果十分显著。目前,这些国家已将此疗法作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在我国,很多大医院也开始使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射频消融术属于肿瘤加热疗法之一。使用此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方法是:在B超的监测和引导下,将一根一毫米粗的电极针插入甲状腺结节的中央,并将电极板置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然后,通过460~500千赫兹射频电流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加热电极针,使甲状腺结节内部温度保持在50~100摄氏度(持续加热20分钟左右),从而使甲状腺结节发生凝固坏死。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2~3个月后,此病患者甲状腺内坏死的结节可逐渐纤维化,最终被机体吸收掉。这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在术前只需采取局部麻醉。②对甲状腺的损伤很小,对甲状腺的功能没有任何影响。③不需开刀,不会留下瘢痕。④对甲状腺周围的组织器官不会造成损害,不会引起大出血等并发症。⑤治疗彻底,复发率低。⑥适用范围广。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术后复发、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治疗不能进行传统手术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毫米级)、甲状腺腺瘤及难以触摸到的微小甲状腺癌均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患者甲状腺的周围若出现了可疑的淋巴结,也可使用此法进行消融治疗。⑦对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其各结节的体积若相差较大,可以同时使用微波疗法和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同时治疗体积较大的结节和体积较小的结节,可精确地破坏那些结节,而且不会过多地损伤正常的甲状腺组织。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并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40例。男15例,年龄22~66岁,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3±0.6岁。患者均患有风湿病史。

1.2方法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应用强心、利尿剂,积极改善心功能,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预防性围术期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常年受疾病影响,对治疗易出现消极反应。由于知识缺乏、环境改变的根本原因,对手术及术后治愈的担忧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存在着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患者入院时,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陪护制度、医院的技术水平、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等,与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向患者通俗易懂地讲解心脏瓣膜病变的过程,瓣膜病变的类型、程度、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术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事宜。请已接受手术治疗的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感想,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其家属对患者心理、生理、经济上的共同支持!使其消除各项顾虑。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1周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训练,吸烟者强制戒烟。预防病人心输出量减少,嘱病人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应用洋地黄制剂者,需密切观察心率的变化,如病人心率小于60次/min,或出现黄视、绿视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应用利尿药、减轻心脏负担者,要准确记录病人的尿量情况,如病人利尿后出现抽搐要及时处理。术前晚予开塞露塞肛排大便一次,22:00后开始禁食,术前禁饮水4~6小时。术毕送返心外ICU监护治疗,待病情平稳后,由心外ICU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1.2.2术后护理

1.2.2.1预防心率失常护理术后早期(48h)由于心肌水肿和心肌细胞电位不稳定,可造成患者心率不稳定,可能与术后早期心肌组织水肿或射频消融不够均匀造成心房内电传导异常有关[2],护理人员术后应加强患者心电监护,每小时心音一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对症护理。注意休息,治疗及护理相对集中,动作轻柔,以减少刺激。密切观察患者血压、面色、心率及双肺呼吸音的变化,观察有无心衰表现,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观察尿量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遵医嘱给药,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时的剂量、时间、浓度及速度。遵医嘱早期静脉应用胺碘酮,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以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心率失常,应用胺碘酮时注意只能使用等渗葡萄糖溶液配制,液体中不能加入其他制剂[3]。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率减慢等药物不良反应,对术后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结性心律(心率<60次/min)的患者,应暂停使用胺碘酮,可给异丙肾上腺素药物增快患者心率[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勿在其通道推注其它药物,以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1.2.2.2预防术后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难以避免的,除了常规使用镇痛泵镇痛外,术后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对病人的疼痛表示理解,多与病人多交流感觉,同情关心病人,使病人在平等的双向沟通中获得被尊重。使用数字评分法,责任护士术后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的因素。如体位不当、伤肢的位置、角度异常、操作频繁等,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患者教育、物理治疗(冷敷、按摩、热敷等)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根据患者活动能力给予生活护理。如协助漱口、洗脸每日至少两次,床上擦浴每日一次。疼痛达到7级时按医嘱予杜冷丁肌肉注射予镇痛,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及早活动促进恢复。

1.2.2.3呼吸道护理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加强呼吸机管理,正确设定呼吸参数,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值调整各参数。气管插管期间加强呼吸道护理,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定时听诊肺部呼吸音,定时吸痰。拔除气管插管予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对不会咳嗽的患者按压胸骨上凹刺激咳嗽,必要时气管内吸痰,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加强体疗,每2小时一次。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病室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指导并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如端坐卧位,半坐卧位并定时更换,以利排痰,必要时给病人氧气需化吸入,湿润呼吸道,促使痰液排出。消除或减少相关因素,促使谈液排出。对于身体在弱而咳嗽有痰者,宜助其定时翻身,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手指并拢,使掌侧呈空杯状,迅速而规律地叩击病人背部,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120~180次,叩击力量适中,以病人感到疼痛为宜,操作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注意病人安全,观察痰液情况,评估拍背效果。

1.2.2.4维持电解质的平衡的护理瓣膜转换术后患者对电解质特别是血钾的要求很严格,一般维持血清钾在4.0~5.0mmol/L,低钾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复极化,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延长,导致心律紊乱,可诱发房颤。动脉血气分析仍是判断血氧和酸碱失衡的“金标准”[5]。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气分析生化检验结果及结合尿量情况,遵医嘱补钾和镁,注意调节补钾的速度和浓度,补钾过程中应检测患者心电图情况,并及时复查血钾。鼓励患者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桔子、香蕉、枣子、肉类等[6]。

1.2.2.5预防术后管道感染的护理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抗感观察胸液的颜色,量、性质、感染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技术操作规程。作好胸管的护理,及时更换胸液,观察胸液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至拔管。作好颈静脉穿刺管道护理,每天更换敷料至拔管。停留尿管期间,每天会阴抹洗两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留置尿管超过三天的,每天膀胱冲洗一次[7,8]。

1.2.2.6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患者术后需服用胺碘酮,并终身服用华法林,应加强患者用药护理及饮食护理,嘱咐患者按时用药,告知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辨别方法;在饮食方面嘱患者多进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维生素的补充。注意饮食搭配,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可少量多餐,避免时间内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红萝卜、白萝卜、菠菜、大白菜、马铃薯、番茄动物内脏等食物。患者日常生活应避免劳累,保持心情乐观。因患者术后终身抗凝,无论是从人力、物力、经济方面都有负担,安慰患者,解除其思想顾虑,使患者能积极面对生活上的改变。部分患者在术后早期,易出现焦虑、不安等心理适应不良,多是由于对疾病及治疗的不了解、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缺乏社会支持等原因引起,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现状,并进行积极的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仍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出现烦躁、配合性差,应考虑患者是否因心脏手术出现脑缺氧、脑梗死等脑损害,如患者突然头痛、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等不适应发生,应及时处理。嘱患者术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凝血4项,根据国际化标准值(即INR),由医师调节华法林用量。如出现牙龈出血、鼻粘膜出血、皮肤淤斑、皮下出血等任何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9]。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经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患者术后1周有31例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月5例,术后6个月3例,合计39例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患者住院时间4.32±1.0,死亡率1(5%)。

2.2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指标分析患者术后满意38例,较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

3讨论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颤消融术,时间短、创伤小、疗效佳,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血栓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患者的一种新技术[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医疗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患者围术期干预性护理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加患者满意度有积极意义。

围术期护理对患者康复有着积极意义,本课题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心功能的维护,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凝血功能的检测,感染的预防,出院指导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干预性围术期护理干预[11]。

98例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射频治疗;原发性肝癌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1],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肿瘤的位置特殊、瘤体小而分布散在、肝储备功能和全身情况差、肝癌复发等原因,许多病人常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疗法是近年来兴起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适应症广、创伤小、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大多数肝癌病灶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年5月~20013年8月开展的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98例,总结了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对降低PRFA并发症的作用,供广大护理人员参考。

1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8月,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我院接受了PRFA,男68例,女30例,中位年龄52.5±21.6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87例,B级29例,C级12例。肿瘤结节196个,单发结节者42例,2个结节者36例,3个结节以上20例。结节直径1.0~5.5 cm,平均直径2.6±1.1 cm,162个(71.68%)结节≤3.0 cm,58个(25.66%)结节>3.0 cm。初发肝癌不考虑手术的原因有:不愿意手术者38例,肿瘤多发两叶分布不适宜手术者14例,肿瘤位于肝脏第8段(S8)、位置深、手术困难者22例,肝功能差不适宜手术者24例,肝动脉栓塞治疗疗效欠佳14例。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无肝外转移。所有病灶PRFA治疗前均获得病理学诊断。

2手术方法 静脉注射镇痛剂和局部麻醉下由超声导向穿刺将电极插入肿瘤内,按消融范围必须覆盖病灶周边5~10 mm非瘤肝组织的原则,适度推出子针开始消融。设定初始温度为70℃ ,最终温度为95℃ ,功率输出时间10 min。单针单点穿刺用于≤3 cm的肿瘤,对直径超过3 cm者行多针多点穿刺,一次功率输出结束后必要时将电极退出1.5cm再作另一次消融。

3术前护理

3.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治疗前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技术的治疗原理、操作过程及优点;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缓解其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②术前一般准备:常规检查心肝肾、肺功能及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MRI检查;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及感染;进行屏气训练,防止

术中恶心呕吐。

3.2术中护理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适体位,一般肝左叶肿瘤取平卧位,肝右叶肿瘤取左侧卧位。治疗结束后,碘氟消毒穿刺处,并用无菌纱布按压数分钟,明确无出血后用胶带加压包扎。

3.3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患者回病房后绝对平卧休息6~12小时,12小时后半卧位休息,若无异常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常规低流量吸氧1~2天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促进细胞的修复;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②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淤血,覆盖穿刺部位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渗出及时更换,并注意观察记录渗出液的性质、量;注意有无腹胀、腹痛、腹水、肌紧张等,以了解周围脏器有无损伤。③并发症护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腹部体征变化,以及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2例患者术后常规给予立止血1ku肌肉注射、1ku静脉推注,未发现出血现象。术后疼痛一般为肝区隐痛,持续3~5天,多无须特殊处理,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若疼痛性质发生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本组1例术后发生剧烈腹痛,经严密观察,排除其他并发症后,给予杜冷丁100mg静脉微泵持续注入后缓解。发热术后次日出现,一般在37.8~39.3℃ ,持续1周左右。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q4h测量体温,视发热程度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对症处理。嘱患者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及床单,注意保暖,做好皮肤护理。对年老

变化。本组1例术后出现高热(T39.3℃)、黄疸,经物理和药物降温、静脉补液及抗生素对症处理,术后5天黄疸逐渐减退,8天体温恢复正常。防止肠穿孔、胆漏,严密观察有无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症状。腹腔感染一般表现为发热、腹痛,B超可发现腹腔

积液或脓肿形成。本组病例术后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7天,无腹腔感染发生。

3.4出院健康教育 嘱患者注意休息,近期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戒烟酒,忌辛辣食物,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培养广泛兴趣,合理安排飲食起居,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提高,指导病人按时复查,头半年内每月复查1次AFP、肝功能、胸片以及肝脏彩色B超,半年后至两年内,每2~3月复查1次上述检查,两年后可半年复查1次;,了解病灶坏死情况,必要时再次加强治疗。

4 结果

本组未遇到与消融治疗相关的死亡,10例出现并发症(7.9%),包括腹腔出血和一过性血尿各3例、右侧大量胸水2例、门静脉血栓和腹壁脓肿各1例。腹腔出血、胸水和腹壁脓肿经穿刺或切开引流痊愈,其余未作特殊处理自愈。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全部病人均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7例病人因肿瘤进展不能控制,最终合并肝功能衰竭死亡。

5讨论

RFA的作用机制:①高温杀癌。射频波的频率为460KHz,激发组织产生90~120℃的高温,可快速杀死癌细胞。②减少肿瘤的血供。高温使肿瘤周围血管凝固,血供减少,加速肿瘤细胞死亡。③热效应增强组织免疫力。肝肿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对正常组织损伤少,手术并发症少,相比肝癌切除而言,手术前后护理的压力较小,但由于其可能存在的严重并发症,所以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精心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后随访,对于提高PRFA治疗肝癌的效果,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玉文.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5):455.

[2]谢晓燕,吕明德,殷晓煜,等.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3.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5篇

关键词:RFA手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疗效分析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手术由于具有简单有效的优点在近几年的临床上频繁的应用。目前在大多数的医院都已开展RFA术进行疾病的治疗。临床资料显示70%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都会伴有心房颤动(AF)即心率失常[1,2,3,4,5,6,7]。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所以外科临床极其重视,本研究为探讨射频消融(RFA)在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中的临床疗效,随机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以来,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的31例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疗效不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以来,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的31例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其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16例,年龄均在33~55岁之间,基本上都有心房颤动的病史时间为10~197个月。进行术前心功能检测结果如下:10例Ⅱ级,Ⅲ级17例,Ⅳ级5例。19例患者同期进行二尖瓣的置换,3例患者加三尖瓣成型;14例患者进行左房血栓的清除术。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的患者共10例,加三尖瓣成型2例。

1.2 方法

本实验研究组的所有患者都在全麻低温的体外循环下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开胸后采取常规形式建立体外循环,直角管插入上腔静脉。游离上、下腔静脉,以及右肺动脉和右上肺静脉的间隙,并在进行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实行钝性分离右上、下肺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大左房者,停循环后进行),并切断Marshall韧带,采取射频消融钳将左、右两肺静脉环以及左心耳的消融术。后将心尖掀起,用于观察左室后壁血的供应情况(左优势型、右优势及均衡型,二尖瓣环消融作到p3、p1、p2)[3]。升主动脉需阻断,灌停心脏,都是经过右房的房间后进入左房间,在房问沟附近做小引流口与左房进行相通,如果是那些血栓的患者则进行左房的血栓清除术。采取交叉连线的方式,经过左房顶,将右上肺静脉和左上肺静脉进行连线、右下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进行连线、房间沟切口下端和二尖瓣环连线进行消融术;将左心耳一左上肺静脉也进行连线消融。消融完毕后,进行瓣膜的置换、成型手术,左房内缝扎左心耳,心外再进行结扎从而封闭左心耳。术后如果心率慢的患者则采取安置心表作为临时起搏导线。

2 结果

所有病例的RFA手术都顺利的完成,体外循环时间为(107.5±2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0.1±20.6)min,RFA时间为(17.6±3.2)min。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立即恢复了窦性心律,且没有出现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10例患者在术后1~5d内发生阵发性房颤,但经静推可达龙后转为窦性心律后采取口服可达龙来维持。31例患者中只有1例在术后2d和2例在术后4d内都因低心排而死,其余的患者都痊愈出院,且平均的住院时间为(9.6±2.7)d。对出院的2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达到(7.2±2.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27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另一个患者为AF心律,且没有脑卒中和死亡现象的发生。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并且其常常会伴随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心内直视术中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已在临床中广泛应,因其安全、简便、高效的优点。

心房颤动经常伴随大多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瓣膜替换的同时加用射频消融来改良迷宫Ⅲ手术一方面可以解除瓣膜的病变一方面又能去除心房颤动,从而对术后血流动力学进行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病死率。

另外本研究结果发现要想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射频消融的手术原理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消融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消融的部位的组织厚度,且密切注意聆听消融仪发出的提示音,因为如果组织太厚或者消融钳上有血痂,都有可能达不到透壁效果,从而影响疗效。

在本研究中射频消融手术在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立即恢复了窦性心律,且没有出现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10例患者在术后1~5d内发生阵发性房颤,但经静推可达龙后转为窦性心律后采取口服可达龙来维持。31例患者中只有1例在术后2d和2例在术后4d内都因低心排而死,其余的患者都痊愈出院,且平均的住院时间为(9.6±2.7)d。对出院的2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达到(7.2±2.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27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另一个患者为AF心律,且没有脑卒中和死亡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伴有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简便,高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文欢.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颤动的手术配合[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13(5):71-73.

[2]王邵华,王春生.心内直视手术加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13(5):302-306.

[3]隋红阳,乔晨晖,张新,等.冲洗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25例[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6):26-27.

[4]杨爱娣,白晓霞.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手术配合[J].医学信息,2010,12(23):91-92.

[5]修宗谊,马瑞阳,谷天祥,等.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37(5):654-656.

[6]许元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2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68-69.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和 (或) 室早患者52例, 其中男33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39.4±28.7) 岁, 病程6个月至12年。患者均有明显的心悸等症状, 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心脏彩超、X线胸片、生化、血常规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另有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室早总数5 000~10 000次/24小时共3例, 心悸等症状明显, 余均超过10 000次/24小时。23例伴有反复单形室速;8例伴有持续性单形室速, 有晕厥、黑朦症状, 室速形态和室早形态一致;1例伴有2种形态持续性单形室速和1种形态短阵室速, 室早形态和短阵室速形态一致。

1.2 标测和消融

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 选择插管途径和放置相应电极导管。主动脉窦起源的室速或室早采用激动标测, 其他部位起源的室速或室早采用起搏标测结合激动标测, 1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激动标测时大头导管的局部心电图至少提前体表室早20ms以上, 起搏标测时至少11、12导联心电图QRS波与室早完全相同。消融左后分支起源的室速时在窦性心律下标测最提前的P波电位 (较体表心电图提前20~60ms) , 并且结合起搏标测。Carto系统标测时在AutoFreeze功能下行解剖重建并进行激动标测。用温控消融电极放电时设定温度50~60℃, 功率25~35W;冷盐水导管放电时设定温度45℃, 功率30W, 盐水流速17ml/min。有效消融靶点的特征: (1) 放电10秒内室早减少至消失并不再出现或室速频率减慢或终止; (2) 放电10秒内出现与早搏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早、短阵室速, 并逐渐减少至消失。室早消失或室速终止后再巩固消融1~2分钟。消融终点:反复多部位、多程序刺激不能诱发与消融前形态一致的室速;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与消融前形态一致的室早或室速;观察30分钟, 无自发的与消融前形态一致的室早或室速。

1.3 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连续心电监护24小时, 出院前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出院后1、6、12、24个月随访, 患者行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所得数据均用SPSS12.0软件处理,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患者手术成功50例, 成功率为96.2%。失败2例, 1例为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室早, 标测到比体表心电图室早提前25ms的局部激动, 但是放电无效, 大头导管在右冠状动脉窦内精细标测困难, 手术失败;1例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间隔侧希氏束旁的室早, 放电时出现快速性交界区心律, 放弃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 复发3例, 1例再次消融成功, 2例保守治疗, 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药物不能根治任何一种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毒副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5], 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既能消除室早或室速, 又能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文献报道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室早和室速) 占所有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80%以上[7]。本组52例有37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占71.2%, 与文献报道相近。本组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和室速有69.4% (25/36) 起源于间隔部位肺动脉瓣下1cm范围内, 与文献[8]报道一致。

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或室速心电图呈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 胸导联QRS波群移行区在V3或V4, a VR、aVL呈QS型[9]。室早起源点从前间隔向后间隔到游离壁过渡时Ⅰ导联的QRS波起始部分由低矮或负向逐渐向正向变化, 起源点从流出道自高到低过渡时下壁导联R波逐渐下降、胸前导联移行逐渐变晚。本组1例室早起源于右心室室间隔前基底段深部肌层, 心电图下壁导联R波相对低矮, 胸前导联移行在V5, 靶点在右心室室间隔基底部与流出道交界处, 使用温控导管消融未成功, 改用Carto系统标测, 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 预设温度45℃, 功率30W, 盐水流速17ml/min, 放电至30s时室早逐渐减少并消失, 在其周围5mm范围内共巩固放电360s成功消融。分析其病灶可能位于深部肌层, 温控导管消融损伤不能深达病灶, 而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可达深部肌层。本组左冠状动脉窦内起源4例, 心电图特点: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不偏, 胸前导联移行在V1或V2, V1导联R高度/S高度≥1/3, V1或V2导联R波持续时间指数 (R/S) 达50%以上, 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Ⅰ导联主波朝下, 右冠状动脉窦起源的Ⅰ导联主波朝上并伴有S波, 与文献报道一致[10~12]。对主动脉瓣上室早或室速心电图认识不足时易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反复标测消融而导致手术失败。经股动脉途径单弯大头导管在右冠状动脉窦内精细标测有一定难度, 尤其当靶点在右冠状动脉窦的外侧壁 (靠近右冠状动脉口) 时, 本组失败1例就是由于大头导管不能在右冠状动脉窦内精细标测, 未找到理想靶点所致。使用双弯大头导管有利于在右冠状动脉窦内操作。如果只有单弯大头导管, 可考虑穿刺右侧肱动脉插入消融导管, 从右侧锁骨下动脉经无名动脉到主动脉根部, 由于导管的自然走行, 易于到达右冠状动脉窦内并利于细微移动导管, 精细标测。本组1例心内膜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心电图类似于交界区早搏, 此类室早消融极易阻断希氏束传导, 有文献报道经左心室侧较右心室侧消融更易阻断希氏束传导[13]。本组左后分支起源5例, 左前分支起源1例, 均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前者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 后者的电轴右偏。消融希氏束分支起源的室早可能降低特发性室颤的发生[14]。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起源2例, 心电图表现为V1~V6导联均呈正向R波, 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 与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心电图相似, 区别在于前者V1为单向R波, V6导联有s波, 后者V1有明确的S或s波, V6导联无s波。导管操作与消融左侧游离壁旁道相似, 手术易于成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14]中手术适应证要求室早>10 000次/24小时, 但是临床中对室早>5 000次/24小时, 症状明显, 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仍可采用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无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等部位的室早及室速, 尚缺乏消融这些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经验。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7篇

关键词:急性心脏压塞,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并发症,心包穿刺

在RFCA治疗AF中, AC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心包积液可以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诊断治疗不及时, 常可危及生命。本文分析9例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的患者并发ACT的诊断、原因、治疗方法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统计自2005年3月至2012年6月因心房颤动住沈阳军区总医院行RFCA术患者, 共309例。出现ACT11例, 发生率为3.06%, 男5例, 女4例, 年龄54岁~74岁。

1.2 ACT的诊断标准

在导管室手术过程中, 据X线透视心脏搏动减弱, 心影扩大, 或血压偏低, 有或无血液动力学改变, 则拟诊为ACT, 进一步超声检查确定诊断。

1.3 处理措施

患者取平卧位, 无菌状态下经剑突下进行心包穿刺, 回抽不凝血后, 推注少许造影剂, 见造影剂沿心包腔扩散, 证实穿入心包。如果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先抽出50mL左右血液, 减轻心包压力, 暂时改善血液动力学, 再经穿刺针送入长导丝至心包内, 置入6F鞘管并固定, 送入猪尾导管, 50mL注射器进行抽吸心包积液, 在无菌操作下经股静脉鞘管将回抽的不凝血液回输, 注射器抽吸没有液体引出后, 观察半小时, 如仍无液体抽出, 并经心脏超声证实没有心包积液时, 予以持续负压引流, 返回病房,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12~24h, 如仍无引流液, 经超声证实无心包积液, 则拔除猪尾导管及鞘管。明确诊断后, 因所有患者术中均已经用肝素, 则据活化凝血时间值, 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使活化凝血时间值≤200s;同时备血, 并通知心外科手术组以备应急。

2 结果

9例ACT患者, 其中4例于RF术结束后于导管室观察时发现ACT, 其余5例为术中发现, 2例患者继续行RFCA, 直至达到AF的手术终点;3例终止RFCA。引流量为100~1150m L, 平均引流量为353.8m L, 其中6例血流动力学稳定, 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压进行性下降, 心脏搏动微弱, 心动过缓, 经过静注阿托品0.5~1mg, 血压及心率没有明显上升, 从而排除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持续引流后血压正常, 血流动力学稳定, 所有病例均未行异体输血, 未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复查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均在正常范围, 没有发生急性心包炎等各种感染以及各种栓塞。见表1、表2。

3 讨论

ACT是RFCA治疗AF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发病凶险, 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国内尚未见正式报道射频消融术治疗AF的ACT发生率, 本心脏电生理中心的发生率为3.04%。为防血流动力学进一步恶化, 不利于止血, 该9例ACT患者未行造影, 因此出血部位不确定。但据术者的经验, 结合术中的操作, 判断可能的出血部位位于左心房游离壁或冠状静脉窦。其中7例患者引流液没有超过400mL, 出血部位可能在左心房游离壁;1例引流最多的为1125mL, 可能系冠状静脉窦破裂出血所致。引流心包积液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不凝血经股静脉鞘管回输。ACT的诊断由超声明确。但在确诊之前, 仍需考虑心绞痛、心肌梗死、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症[2]。术中迷走反射可导致心脏搏动减弱, 心率缓慢, 但经过静注阿托品0.5~1mg, 可以恢复正常的搏动及心率。由于患者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处于麻醉状态, 根据呼吸、意识等难以准确地判断是否发生了ACT, 故应对ACT保持高度警惕。术中行造影时显示造影剂外漏, 导丝或导管在心影外, 患者出现血压逐渐下降、心率变慢, X线透视心脏搏动幅度较手术前减弱, 心影扩大, 心尖搏动在心影内部等, 都强烈提示ACT, 但这些征象大多出现在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 少量心包积液可以没有征象;当手术操作中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低血压等休克表现, 心脏搏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即则强烈提示发生了ACT,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定诊断。ACT的治疗:及时发现并ACT处置至关重要。如果高度怀疑发生了ACT, 立即在X线指引下, 及时有效地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并回输引流出来的不凝血液, 以补充丢失的血容量, 不必机械地等待超声心动图确诊后再穿刺。笔者报道9例并发ACT的AF患者, 均于导管室手术过程中或手术结束后观察期间及时发现, 并及时行心包穿刺引流, 因而避免了外科修补手术及其他并发症。及时有效的引流对出血量大的患者也可以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即使是引流量为1125mL的患者, 也没有行输血治疗。ACT导致死亡的可能原因:未能及时发现ACT;高压部位破裂, 如主动脉根部, 心脏压塞速度快, 并迅速导致呼吸心跳停止[3], 不易止血的部位破裂, 如左心耳等;穿刺引流不及时或引流无效。行RF之前, 心内超声及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心内结构显影, 术中及术后及时认识并发症, 操作人员提高防范意识, 提高警惕, 对减少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很重要[4,5]。不同的消融点选择不同的、适当的消融能量, 使用生理盐水滴定以便控制消融的温度, 密切观察阻抗的变化, 这样才能将并发症降低到最小程度[6]。心房颤动患者于射频消融治疗中出现心脏压塞, 发生率低, 但较为凶险。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置至关重要, 及时心包穿刺引流并将不凝血液回输, 不但可以稳定血液动力学, 减少血容量的丢失, 而且可以避免输血及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Von Sohsten R, Kopistansky C, Cohen M, et a1.Cardiac tamponadein the”new device”era:evaluation of 6999 consecutive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s[J].Am Heart J, 2000, 140 (2) :279-283.

[2]王勇, 曾玉杰, 颜红兵, 等.心脏介入性治疗合并急性心脏压塞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 (5) :280-282.

[3]Fejka M, Dixon SR, Safian RD, et a1.Diagnosis, management, andclinical outcome of cardiac tamponadecomplicating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l, 2002, 90 (11) :1183-1186.

[4]Dhruvakumar S, Gerstenfeld EP.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Minerva Cardioangiol, 2007, 55 (3) :353-368.

[5]Martinek M, Pürerfellner H.Nightmare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in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Herzschrittma-cherther Elektrophysiol, 2007, 18 (4) :216-224.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3例。其中男28例, 女25例, 年龄39~76岁, 平均 (52.5±10.6) 岁。术前心功能NYH A分级:Ⅱ级15例, Ⅲ级34例, Ⅳ级4例。53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1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及射频消融术, 对照组22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及术后导管介入消融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心房颤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ASU3-230型射频消融发生器和双极射频消融钳。患者平卧位全麻、气管插管, 心脏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瓣膜置换前先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按照迷宫手术的线路进行左、右心房钳式双极射频消融。每处消融2~6次, 消融过程中注意确保消融线连续和避免组织重叠, 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对照组患者手术方法依照文献[4]所述, 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 (PVI) 。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随访1年, 观察记录患者心功能变化以及不同时间窦性心律转复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瓣膜置换数为 (1.38±0.39) , 对照组为 (1.42±0.44) ;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例数为28 (90.3%) , 对照组为20 (90.9%) ;观察组LVEF为 (45.9±5.8) , 对照组为 (47.1±6.3) ;观察组术后心室率为 (71.9±6.9) , 对照组为 (75.2±11.3) 。以上指标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 (139.8±28.4) min, (91.5±26.1) min, (11.8±4.1) d;对照组分别为 (110.4±24.6) min, (71.5±23.1) min, (15.6±4.9) d。以上指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窦性心律情况好于对照组, 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房颤动 (房颤) 是房性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可导致运动耐力降低, 促发心力衰竭, 增加基础心脏病的病死率。房颤内科治疗复发率高, 并且没有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当患者房颤并合并有需要进行手术的器质性心脏病时, 施行外科手术的同时采用迷宫手术治疗房颤优势明显。本研究显示, 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时合并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确切, 并能扭转并稳定窦性心律,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娟.沿海地区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2) :266-267.

[2]修宗谊, 马瑞阳, 谷天祥, 等.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7 (5) :654-656.

[3]钱峰, 李莉, 徐志云, 等.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6) :489-491.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9篇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1

心导管介入疗法已发展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是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对28例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45制,女25例,年龄平均(39.4±12.57)岁,病程1周~43年,平均(10.1±7.2)年。经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qRT)199例.以阵发性房颤为临床表现,经检查证实为隐匿性旁道2副,共201例,占本组病例的6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快型)78例,占26%;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13例,占4.3%;阵发性心房扑动7例,占2.3%;快心室率(≥100欢,分)心房颤动房室结改良术1例,占0.3。

1.2 方法 在局麻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电极导管于冠状窦内进行双极标测,然后进行心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标测靶点位置,放电消融。消融成功后观察20 min,重复电生理检查,若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即可拔除电极导管,压迫包扎穿刺点。

1.3结果 本组90例中89例消融成功,1例房性心动过速者消融失败。术中术后心悸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胸痛2例,局部出血1例,低血压1例,尿潴留2例,手术不成功1例,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好转后出院。

2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 虽然该技术目前己基本成熟,但相对于其他治疗来说具有历史短,患者了解少等不足。因此,在射频消融前需向患者反复介绍所患疾病发病机制,该治疗目的、重要性、简单经过、有关注意事项,以及该治疗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对手术的知情度,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树立治疗信心,这对顺利完成治疗及减少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2.2做好術前相关准备

2.2.1 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前一日备皮,清洁双侧腹股沟及颈肩部、腋窝皮肤,注意勿损伤皮肤。

2.2.2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对依赖性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的可在监护下停药。

2.2.3术前适应性训练 术前1 d~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排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及便秘。

2.2.4术前一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受血五项、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2.2.5 准备相关的抢救药物和仪器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呼吸兴奋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除颤监护仪、血压监测仪、吸痰机。

2.2.6 胃肠道准备 术前4 h禁食,但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及糖尿病患者禁食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而出现虚脱、低血压。

2.3术后护理 ( 1 ) 术后返回病房, 应平卧 24 h,术肢制动 12 ~24 h, 沙袋压迫 6 ~8 h。( 2 ) 床边心电图, 持续心电, 血压监测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护, 防止各种原因引起并发症。( 3)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

抗凝药: 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皮下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4 ) 加强巡视, 经常检查局部伤口出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沙袋压迫部位是否准确, 敷料是否干燥, 嘱患者打喷嚏和咳嗽时应按住伤口, 预防局部伤口撕裂出血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局部有胀痛或发热感, 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肢体温度和感觉, 以防加压不当或穿刺侧肢体活动过早, 致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第二天下床活动时应观察下肢有无麻木或疼痛症状,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5 )尿潴留: 术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及手术时间长而导致尿潴留。处理办法: 术前训练床上排便, 进入介入室前排空尿液, 术后积极帮助患者顺利排尿。术后有 3 例患者出现尿潴留, 使用诱尿术无效, 予以停留尿管。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严重心律失常、血气胸的观察:导管电极需经穿刺静脉进入心腔内,因此可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严重的心律失常;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并发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等。因此,术中及术后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形成血肿,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术中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组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经更换敷料,重新加压包扎处理,未形成皮下血肿。

2.4.2心包填塞:肌袖性心律失常多起源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手术需行房间隔穿刺,同时肺静脉具有主干短、分支多的特点,操作中易导致左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中密切观察心电、血压、面色变化,发现病人烦躁、胸闷、憋气、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时及时提醒手术医生,及早处理心包填塞。术后4 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病人回CCU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活动。本组30例未发生此并发症。

2.4.3心跳骤停:长期房速、房颤对窦房结功能存在超速抑制,一旦房速、房颤终止,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术中应密切注意体表心电图变化。本组未发生此并发症。

3小结

射频消融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医生的操作有关之外,还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的术前指导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减轻焦虑,保证手术成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认真细致做好射频消融术护理对手术成功\较少并发症和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HJ0〗

参考文献

[1]邱原刚,赵莉莉,陈君柱,等.射频消融术前后的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550.

[2]杨建芳,梅顺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77.

[3]Liuba I,Jansson A Sostrom K,et a1.Gender-related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tachycardia[J].Am J Cardiol,2006,97(3):384—388.

[4]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6,10(10):14.

[5]游桂英,姜永东,费翔.三维射频消融治疗一,房颤动并发症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7B):1827—1828.

心脏射频消融术 第10篇

病人, 男, 32岁, 发作性心悸3年,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 min至2 h不等, 心悸发作特点呈突发突止, 发作时可经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终止, 曾做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 因近期心悸发作次数增加、发作时间较前延长入住我院治疗。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 脊柱生理弯曲消失呈左侧侧弯, 左下肢髋关节呈90°屈曲, 双膝关节呈60°~90°屈曲。辅助检查:常规及生化正常。胸X片:脊柱“S”状弯曲畸形, 胸廓畸形、肺多部位重叠、心脏位置改变。

2 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2.1 心电生理检查

常规送入心室电极、希氏束电极、冠状窦电极 (冠状窦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送入, 因右颈内静脉穿刺失败) , 心室刺激显示, 冠状窦电极呈偏心走势, 以CS5-6 A波领先, V-A之间无等电位线融合。给予Burst 260 ms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发作, 冠状窦电极仍呈偏心走势, 仍以CS5-6 A波领先, V-A之间无等电位线融合。详见图1~图5。

2.2 射频消融术

将消融电极逆主动脉系统送至二尖瓣环心房侧标测到理想靶点, 在心室刺激下15 W放电10 s内V-A分离, 将射频能量升至30 W, 累计放电140 s, 给予心室刺激显示室房分离, 消融成功。

3 讨 论

上一篇:海关估价下一篇:轧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