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范文

2024-07-24

矛盾范文(精选12篇)

矛盾 第1篇

权利与利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权利在性质上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它关注社会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具有伦理主义色彩;而利益则是以社会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利益可以协商,而权利不能妥协。比如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健康权等,是不可以随意转让和剥夺的。正是由于权利不是以功利和社会效果为基础,而是以正当性的演化以及与利益无关的道德原则为基础,因此权利优于利益,并制约着利益。

权利与利益之分决定着矛盾主体的主导地位。在一个权利至上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享有建立于正义基础上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即使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也不能将其践踏。”而在一个利益优先的社会里,主持分割利益的主体则居于主导地位。利益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权利,它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分配给予个人,受法律保护。在利益发生冲突时,尽管利益主体可以通过协商、谈判、讨价还价的方式进行协调,但是掌握法律的国家权力成为最终的仲裁者,个体权利退居其次。换言之,个人权利在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中将被转换成可量化的利益,它的存在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由此一来,恰当的界定多数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就变得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有相当部分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现实实践中,部分地方基层管理部门不仅忽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而且往往把公共利益部门化,认为公共利益就是“公共部门利益”,以“多数原则”为幌子,将利益分配给所谓“看不见的多数人”,而把损失分摊给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公共利益的强势成为一个不必言说的现实。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第2篇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1B”的差异。

2.答题技巧

①用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时,可以选择多个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宽而浅”;用“×××原理”时,则只能选择指定的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窄而深”。②答案的组织,要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分层表述;表述简洁、到位;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要配套正确,不能张冠李戴。

③一般而言,“看”——可以考虑的原理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等;“做”——可以考虑的原理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普与矛特辩证关系等。

四、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6、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7、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0、进口与出口的辩证关系

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2、入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

17、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18、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

19、“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股份制的性质

【政治类】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2、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宗教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一国两制的作用

11、反腐形势分析

1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五、典型例题

1、综合类

【例一】(《5+3》P142第13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①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一定时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总结】一个是直接给定答题范围“对立统一”,另一个是“矛盾分析法”,范围好像有大小,但实

际上一样。所以不能只看答题范围,还要看后面的答题对象。

【例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实现连续5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年新成就,道路不平坦:当我们通过宏观调控缓解煤电油运瓶颈的制约,又面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难题、、、、、、在跌宕起伏的5年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渡过急流险滩,闯造新的奇迹。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三过”,抑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支持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状况。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学会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中国经济近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⑥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总结】此题也属于“看”类。但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很多,这主要是由所给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原理和方法论的选用,归根到底由材料“决定”。

【例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理: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五】材料一 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居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六位,资源约束和高污染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和降耗减排是一对矛盾,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某省2006年却做到了妥善解决。具体做法是:省、市政府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并对其加强监督,扶持关键节能技术的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二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纵容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运用法制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结合材料,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①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矛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快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能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把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我国当前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推动降耗减排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注意动词——认识(分析、评价、看待)、处理(解决、实现、保证)、认识和处理等区别,在原理和方法论的选取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2.一个原理或方法论类

【例六】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建议(至少三条)。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②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选择实验点,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③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各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此题重在方法论的解读,并与材料有机结合。

【例七】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让广大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审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A对B”的意义,所以答题要围绕“B”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去分析。

【例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例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总结】可以只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一个原理,有时也可以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起使用。

【例十】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从30年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③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材料分析。

3.“迷惑类”——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十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期有望获批,有关专家指出:成渝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既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也有产业结构趋同、人均GDP指标比较靠后等自己的一些短板。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应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让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发挥比较优势。

②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地区区域发展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成渝经济发展(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知识可酌情给分)

【总结】此类题的设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解题的重点是审题,解题的方法是——先看答题范围,确定相关原理及方法论;再看分析对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未來中美矛盾,是美元與人民幣矛盾 第3篇

中國是泱泱大國,卻處處刻寫着被列強淩辱的歷史;日本雖小,卻雙手沾滿殺害他國人命的鮮血;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意大利,都不是地域大國,卻都有「稱霸世界」的歷史記錄。以色列更小,但是,他的能量讓舉世驚歎。如此等等,都是憑藉「實力說話」。

未來的中美矛盾就是$與¥的矛盾

中國大陸歷經30年改革開放,不管是總體經濟發展,還是其他方面,呈現的強壯「肌肉」越來越明顯,儘管中國大陸多次表態實力增強不會「欺淩弱小」,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壯大,則引發了習慣「欺淩弱小」國家的警覺,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美國擔心的不是中國大陸會不會「欺淩弱小」,而是顧忌美國獨霸天下的「實力平衡」會不會因為中國崛起而產生變化,而這個變化是美國最不願意見到的。

自從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強國後,美國不僅處處用實力「塑造歷史」——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金融的……而且絕對禁止他國對美國的權威進行挑戰。當日本經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美國構成威脅時,一個《廣場協議》就把日本打趴30年不得翻身;當歐元崛起對美元帶來衝擊時,美國並沒有因為價值理念相同就放棄對歐盟「廢棄武功」,一直把歐元玩弄於股掌;當中國大陸實力越來越強時,美國又怎能熟視無睹?特別是當人民幣逐漸走向世界,越來越多雙邊貿易採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時,對美國來說,無異於如坐針氈。

不管是美國對日本及釣魚島的表態,還是其積極推動的重返亞洲計畫,乃至慫恿東南亞個別國家與中國大陸叫板,其目的都是為了打擊勢頭甚勁的人民幣。人民幣走向世界,是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真正延伸,人民幣成為雙邊貿易結算貨幣,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中國的軟實力。隨著人民幣在國際上影響力增加,美國撩撥中國的事件就不會停止。因為美國「創富」的重要商業模式就是:用美元換產品(享用)→用發行美債的手段對沖美元→再用戰爭或通脹(縮)等手段對沖美債(元)→周而復始地保持美元強勢地位。美元的強勢地位以及其為美國帶來的利益,決定了美國政府將不擇手段對付來自各種對美元的挑戰。打敗日元、鬥癱歐元後,美國打擊的下一個目標一定是人民幣。

無論中國政府如何低調,無論中國政府多麼想與美國「以和為貴」,只要美元流通遭遇人民幣挑戰,美國就一定會絞盡腦汁打壓人民幣——尋求各種方法和手段為人民幣製造麻煩。未來的中美矛盾,就是美元與人民幣的矛盾。

矛盾 第4篇

一、区别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往往都是复杂的, 都是由不只一种的矛盾组成的, 这些多种多样的矛盾构成了矛盾的体系和系统。它们各自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位。从矛盾的质上说, 主要矛盾是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作用的, 占据着决定性的位置;而次要则是居于从属的地位, 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的。在中纪委的第四次会议上, 江泽民就曾经指出从严治党就的关键就是要搞好领班干部班子。只有将领导集体治理好了, 才能在群众中间有说服力, 从而做好党的各项工作。当然, 要做到从严治党也是有着很多的矛盾的, 首先就是领导集体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 这也是主要矛盾所在, 他对于我们整个党的建设都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 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甚至生死存亡的问题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就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了。而下级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基层党组织等的思想作风建设问题都属于次要矛盾了, 这些矛盾虽然是居于从属的地位, 但是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必须认真解决。从矛盾的量上来说, 因为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而事物又是具有多种矛盾的, 所以次要矛盾就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我们都知道, 如果不能确定一个中心, 那么就等于没有中心了, 我们在处理事物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和不知所措了。

对于事物组成的多种多样的矛盾来说,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的双方都是有着主次地位的区别的。占据着主导地位和起着支配性的作用的矛盾方面就是主要方面, 无论是在力量上还是地位上都是超过次要方面的, 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对事物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业。主要方面直接决定着矛盾的性质, 而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被主导的地位, 是处于被支配的, 所以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 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社会总资产来说, 公有制经济在量上是多于非公有制经济的, 在质上来说, 也处于支配性的地位, 在国民经济公有制经济也是起着主导型的作用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公有制经济, 而次要方面则是非公有制经济, 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也是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来决定的。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的美国人是希望中美能够长期友好的, 而不是被少部分的美国人制造的一些紧张局面所迷惑。这也可以说是对于中美关系的两种意见中, 即希望中美长期友好和阻碍中美友好发展, 前者是量大者, 是主导地位的, 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所以可以说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后者则是次要方面, 所以我们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还是广阔的。

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而在事物的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 也就是说事物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 而事物的矛盾中的某矛盾方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亦然。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矛盾决定其速度和方向以及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对于事物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国家现在正大力的推行科技创新, 对于民族的兴盛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来说这都是大事, 也可以说科技的创新也是我国民族强盛的主要矛盾, 而次要的矛盾是否能解决好对于主要矛盾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甚至会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影响。所以不管是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都不能不加控制的任其发展, 否则就可能影响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性质了。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对于事物的复杂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和列宁等都曾指出要准确的把握主次的辩证关系, 可是并没有将矛盾的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来加以系统的阐释, 知道毛泽东的《矛盾论》才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来加以阐述说明。这个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建立在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论基础上的, 并且也认为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的一种矛盾地位的表现, 也证明了矛盾的发展不平衡性。正是这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矛盾在力量上也是有所差别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论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一原理的客观普遍性。而且, 在毛泽东的论述中, 还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规定, 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主要矛盾是起决定性作用, 占支配性地位的, 它还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而次要矛盾则是居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是起主导作用的。毛泽东还指出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只有一种主要矛盾的, 而次要矛盾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并且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以在某些时候就很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相互的易位。主要矛盾也并不是唯一的, 还是有别的矛盾同时存在的, 因为主要矛盾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也就是必须着重解决的, 可是也不能忽视了次要矛盾的影响力。

摘要: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的阐释对于矛盾理论也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关键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参考文献

[1]迟淑霞:《毛泽东对矛盾理论的新贡献》,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2]李豫晋:《对“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是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的质疑》,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0) 。

[3]马捷莎:《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理论学刊, 2007 (06) 。

矛盾 第5篇

一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成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镇、村及各部门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了以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人民调解组织为主的调解中心;村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点;村民组设有1至2人的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员。形成了以镇综治办为龙头的镇、村、组三级信息网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追究、督查和协作制度。把工作内容量化,制定考核标准,与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干部政绩和报酬挂钩,对因违反政策,不作为而出现矛盾激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矛盾 第6篇

家族制的内核,现代企业制度的外壳,所以——

中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制,或准家族制。

家族制比较好理解,是由血缘或姻缘关系维系的;准家族制比较难理解,是由“哥们”关系维系的。

不论血缘、姻缘还是“哥们”关系维系的企业,只要这种维系关系破裂,企业通常会走向解体,或者内争使企业元气大伤。

普通企业,维系投资者的是利益,所以“好合好散”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血缘、姻缘、“哥们”关系掺和到利益关系,“好合好散”就比较难。亲人见利,分外眼红。亲人相残,刀刀见骨。

家族制企业稳定的前提

家族制或准家族制企业,有稳定状态与非稳定状态两种。

如果创业之初,就有一人出类拔萃,大家都佩服,并且创业也很成功,那么,这样的家族企业或准家族是稳定的。

如果创业之后,某个人脱颖而出,快速拉开与其他创业者的距离,那么,这样的企业也是稳定的。

如果创业成功之后,某个人不仅能力很强,而且有道德感染力,在利益上向其他创业者倾斜,那么,这样的企业通常也能够稳定下来。

如果创业之后,高瞻远瞩的企业家能够采取赎买政策溢价收购战术性投资者的股权,或者摊薄其他股东的股本,那么,这样的企业也比较稳定。

如果创业成功之后,某个创业者“手段”够狠,其他人不敢挑战,那么,这样的企业也比较稳定。

不论采取什么办法,只要能够形成单一核心,那么,不论什么形式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稳定的。

然而,如果决策者之间能力上没有拉开差距,或者虽然有差距,但有人不承认这种差距,那么,利益之争很快就会演变成控制权之争、股权之争,最后形成意气之争。

股权之争是控制权之争

相比于股权所代表的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投票权,中国人更在乎控制权。

相比于对制度的依赖,中国人更相信是否有“自己人”。

家族或准家族的合伙企业,通常是每个投资人各“把守”一个重要位置。只要能够“把守”一个位置,就会相应地放心。

在国外,股东之争更多的是股权之争;在中国,股权之争通常会演变成控制权之争,也就是位置之争。

国有企业改制早已取得全社会的共识,民营企业做大之后的改制问题其实已经非常严重。

如果要向外融资,或者要上市,那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不二之选。

一个人穿上漂亮的外衣,这个人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吗?一个企业穿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外衣,这个企业就真正实现了现代企业治理吗?答案当然是不确定的,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

如果说众目睽睽之下的上市公司或大企业还多少在遵守一点规则的话,那么,现代企业制度通常会成为控制者加强控制的“工具”。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或多或少地遵循着这种“潜规则”。

家族制的内核,现代企业的外壳。这就是相当多已经改制的民营企业的现状。

华夏功夫是由姻缘关系维系的民营企业。随着姻缘关系的破裂,企业早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华夏功夫的主要创始人田标与王海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王海显然不服田标的“江湖地位”,从王海二次创业即可看出端倪。这预示着企业控制权之争迟早会展开。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田标是战略性投资者,而王海是战术性投资者。投资意识的差别会处处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不稳定的源泉。在新的管理架构中,王海没有代言人。在他看来,没有控制权,利益就难以保障。

华夏功夫虽然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并建立了现代企业组织架构,但这只是确保田标的意图得以实现的“工具”,显然,因为有了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王海更加弱势。

矛盾表达例析 第7篇

矛盾表达法指的是不仅在语义的内涵而且在外延上具有逻辑矛盾关系的两个话语片段。

即A与B表面对立, 形成矛盾的关系, 但仔细研究, 就能体会到其表达的深层含义, 及其表面是矛盾, 内在是统一, 内涵矛盾, 外延统一, 从而使得表情达意更加生动形象。从艺术上讲, 更能体现出描写主体的个性化, 更具渲染力。

这种修辞法在日常用语中比较常见, 如残酷的温柔、公开的秘密、痛并快乐着、爱恨交织, 熟悉的陌生人、智慧的傻瓜、小心翼翼又漫不经心、体面的恶棍等等, 这些表达乍看之下不合逻辑, 甚至荒唐可笑, 实际上却耐人寻味。当然了, 矛盾表达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很多。下面我们还会进行深入分析。

2 矛盾表达法在修辞活动中的表现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因此研究修此现象, 应该总是把握全局, 整体, 从相互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不能孤立的看问题, 也不能把问题看死。” (1) 当然, 要正确理解这一点, 我们首先应该掌握修辞此活动中的矛盾表达法。

2. 1 思想和言语的矛盾。魏晋时代有一派哲学家主张 “言不

尽意”。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说 “常恨言语浅, 不如人意深。”俄国杰出诗人纳德松说: “世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具有变化无常的思维方式,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及思想的具体性特征, 但是思想的表达方式言语却总是为数有限。因此, 思想和语言之间存在着无限和有限、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2. 2 语言和言语的矛盾。就言语和语言而言, 言语这一概念是具体的、特别的、复杂多变的。语言则是抽象的、一般的、相对比较稳定的, 但是言语表达中的意义和语言体系中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差异的。例如, “甜甜又约见根生, 显然是她有所回心转意, 也许是浪子回头了呢?” ( 佳木 《甜泉》) 在语言体系中, “浪子”只能指男性, 但在这具体的言语中, “浪子”指的是女性。

2. 3 自我和对象的矛盾。 “就自我而言, 他只有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词语, 句式和修辞方式, 才能提高表达效果, 但又不得不考虑对象, 因为只有运用对方所熟悉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方式, 才有可能提高表达效果, 这便是一个矛盾。” (2) 一般来说, 自我和对象双方的前提越多的话, 有限的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信息也就越多, 当然了, 如果双方缺少必要的前提, 那么本来明确无误的言语也有可能会出现歧义和让人产生误解。例如,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中有句话: “我说你糊涂, 话都听不懂, 他说的是小农经济, 怕风吹雨打。”县里来的干部邓秀梅的话本来是明确的, 但是农村妇女不识字, 她两之间缺少共同的前题, 所以导致这位农村妇女误解了这位干部的意思。因此说, 自我和对象也是存在矛盾的。

2. 4 模仿和创新的矛盾。言语表达不可以没有模仿, 也不可以没有创新。因此, 这也是一对矛盾。韩愈曾在 《答李翊书》中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的口号。我想说的是, 在言语表达中, 模仿和创新这一矛盾不能绝对性、简单化。任何人的语言都是创新和模仿的完美结合, 没有模仿的创新是不存在的。19 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作家王尔德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 第二个再用是庸才, 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按照王尔德作家的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个人说话写文章就举步为难啦。我想所谓的新颖, 应该是在模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

2. 5 准确和模糊的矛盾。一般来说, 准确是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人们讲话反对模糊不清。对于这点, 斯大林说: “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 他的思索也就同样杂乱无章。受人委托的事也就思绪错乱”亚里斯多德也曾说: “所谓语言的准确性, 也就是指语言本身优良的风格的基础。”但是, 在言语的表达中, 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准确, 经常存在模糊也是正常的。“言语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 同时模糊的言语在有些时候也不是绝对有害的, 有时在表达过程中, 模糊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准确的言语其表达效果有时甚至不及模糊的言语乐观。双关、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的存在就说明: 模糊的言语也能够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3)

3 矛盾表达法的作用

曾有位哲人说过: “修辞的作用, 犹如鸟儿的翅膀, 没有它是飞不起来的”, 而汉语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推移, 朝代的更替, 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也随之发生一些微妙变化。矛盾这一修辞方法, 用在文章中, 表面给人以矛盾, 但实际并不矛盾。我认为矛盾表达法在问文章中的所起的作用有以下五点:

3. 1 在形式上, 矛盾表达法通过违反语言搭配的常规使得文本生动形象。

其在外语中是一种奥妙生动的修辞方法, 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 例如, 莎士比亚的作品 《奥赛罗》中的奥赛罗轻信了别人的话, 明明是错杀了自己无辜的妻子, 然而他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动机是为了维护荣誉, 是合理的, 因此他说 “要是你们愿意, 不妨把我看成一个正直的凶手。”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书中写两人相会, 分开始时朱丽叶对罗密欧说 “离别是凄惨中渗透着甜蜜, 你我道别的晚安一直到天明! ” “正直的凶手” 与 “甜蜜的凄清”都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细细品味, 我们却能发现它出其意外的表达效果, 既然说是正直的凶手, 那么看起来他的罪过也就没那么不可饶恕了。虽是凶手, 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甜蜜的凄清, 恋人惜别是何等的凄凉, 而作者用甜蜜来修饰, 似乎这种离别也显得没那么沉重了, 因为至少他们拥有短暂的相守, 这一刻是甜蜜的、美丽的。矛盾表达法在这两处的运用可谓是惟妙惟肖,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独到之处以及矛盾表达法的高妙所在。

3. 2 在意义表达上, 矛盾表达法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富于哲理。

例如, 我们所熟悉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杰作 《双城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是他在47 岁那年发表的, 此部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书中第一章 《时代》开篇写道: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 那是最衰微的时世; 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 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 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 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 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 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 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 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 我们眼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 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简而言之, 那个时代同现今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 就连它那叫嚷得最凶的权威人士当中, 有些也坚持认为, 不管它是好是坏, 都只能用 “最”字来表示它的程度。”

从表面看, 这段话中每句话都看似矛盾, 但从作者写作的年代特点来看却是合情合理。如昌明又衰微的时世, 睿智开化又混沌蒙昧的岁月, 阳光灿烂又长夜晦暗的季节等, 生活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以及不同人对社会的不同看法, 在有些人看来, 社会是黑暗的, 但在有些人的眼中, 社会却是非常的美好安宁, 人们迷失了方向, 不清楚他们究竟要去往何处, 是地狱? 还是天堂? 此处矛盾表达法的合理运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无奈, 对现实的迷茫, 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内涵及其丰富。

3. 3 从语用功能看, 矛盾表达法用很少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问题, 更有力的揭示主题。

这一作用在我过伟大的作者鲁迅作品中极其常见, 例如, 他在《孔乙己》的结尾写道: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和 “的确”是一对矛盾, 按常理来说, 读起来像是病句, 如果我们不能细细品味, 就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主观方面讲, 作品中的“我”并没有也不可能目睹孔乙己的死, 甚至听不到关于孔乙己生死的音讯, 因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 在当时是被社会遗弃的多余的人。因此结尾只能用 “大约”, 也只有用 “大约”, 才能淋漓尽致地揭示作品的主题。但从客观方面来说, 孔乙己在四肢健全时尚且被打压得生不如死, 更何况被迫害致残后, 他就更不会有苟延残喘的可能, 所以在不定副词 “大约”之后, 又使用了 “的确”这一表示肯定的副词。这一笔看似轻描淡写的结尾, 却正是鲁迅作品的别具匠心, 也是矛盾表达法的妙处所在。

3. 4 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 人们矛盾复杂的心理和异常强烈的感情变化正是矛盾表达法的体现。

对于这点, 我们首先想起文学巨匠鲁迅的散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说, 题目本身就存在矛盾, 作者深沉而又分明的爱憎情感从中表现的溢于言表。 “忘却”是反其道而用, 表达了作者对烈士那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爱和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的强烈憎恨, 饱含着作者难以抑制的极度愤懑。 “纪念”一词, 有表达出他对烈士们深深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再说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中 “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 爱群居, 也爱独处。”朱自清先生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这两处矛盾当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如伟大诗人臧克家的 《有的人》中: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活着却说已经死了, 死了却说还活着, 这一矛盾表达法的运用, 强烈的突现出作者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的深恶痛疾, 对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具有可贵精神的无私奉献的人得热情赞颂, 强烈地表达出他呼唤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做对社会有作用的人。

3. 5 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 矛盾修辞法衍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 1) 出人意料。由于两部分语义自相矛盾, 在一起使用违反常理, 所以矛盾修辞强烈触碰读者的神经思维, 起到启发思维, 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意奠定了基础。例如英语中的cruel kindness, 汉语的 “甜蜜的复仇” 和 “美丽的谎言” 便是矛盾修辞法的具体体现。读到例似上述这样的矛盾词语组合读者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觉。

( 2) 引人入胜。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起读者想要进一步深化理解文本内涵的欲望。在仔细揣摩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 读者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但符合逻辑, 而且使文本更加形象生动, 意蕴深刻且浓厚。

例如, 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徐志摩于1924 年陪泰戈尔游历东瀛岛国日本时写的长诗 《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 即 《赠日本女郎》中曾这样写道: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灵动与风流情怀正是泰戈尔这位浪漫不羁的诗人的灵动与风流情怀的玲珑之作。末尾的 “甜蜜的忧愁”作为全诗的诗眼, 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这一方法。在此, 诗人泰戈尔采用对立情绪产生的矛盾效果, 浪漫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波动, 可谓是悠悠离愁, 万种风情, 此处无声胜有声, 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余味未尽, 让人回味无穷。

从以上五点作用可以看出, 矛盾这一修辞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胜枚举。看似矛盾, 实则不矛盾的词语, 体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技巧及高超的语言功底。矛盾表达法在文章中的合理运用, 使文本生动形象, 风格优美, 既给读者以出乎意料, 引人入胜的感觉, 又在揭示主题, 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主要对矛盾表达法的概念、矛盾表达法的表现, 以及矛盾表法的作用通过举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由此我们得出结果, 矛盾表达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它存在于极其广泛的主客观世界, 并广泛的运用于文学作品当中甚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中。既然矛盾的普遍规律是存在于宇宙当中, 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也必然贯穿着它, 同时在人类的语言上也得到反应。矛盾的表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而矛盾表达法把人们引入了有深度和广度、有发展变化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境界。通过上面的分析, 简单了解了这一修辞方法, 但是要想深入的挖掘矛盾这一特殊表达法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其它修辞方法的区别, 我们还要继续研读相关文献, 进行探究和学习, 进一步加深对矛盾表达的认识, 学会对复杂感情的理解和表达。

摘要:矛盾修辞法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它的运用会给文章带来特殊的修辞作用。从表面看, 这种表达方式似乎矛盾, 荒廖不堪, 但只要结合说话时的语境细心揣摩, 我们就能从中体会出它特殊的修辞效果, 它能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但是却又合乎情理的奇妙效果, 从而具有出其制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矛盾表达法,修辞语调,文学作品,表达效果

注释

1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年

2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年

预设矛盾生成和谐 第8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就预设课堂矛盾, 引领学生进入一片和谐的天地。课的伊始:

薛老师问:“同学们想将柳树比作什么人?”

学生说:“女子。”

“为什么?”

“因为柳树柔美, 古人云:杨柳细腰, 柳叶眉毛。”

“那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呢?”薛老师接着问。

“我想将它比作健壮的男子汉。”

“为什么?”

“因为它粗壮, 高大, 结实, 阳刚。”

“同样是柳树, 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薛老师抛出矛盾问题。

孩子们带着疑惑的心理走近青海高原这株柳, 很快化解矛盾。

一生说:“因为所处环境不同, 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柳树。”

一生说:“因为经历不同, 所以才有了高原这株沧桑的柳。”

一生说:“因为不同的命运, 平原柳拥有了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而高原柳却只能是绿得浓郁, 绿得深沉。”

“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命运?”

学生再次走进高原柳的内心深处……

一份矛盾, 带来的是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一种精神。

课堂矛盾的预设, 居然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我忍不住想试试。

苏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狼和鹿》一文, 就是创设课堂矛盾的典型范例。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分别用一些词语来描述自己对狼和鹿的认识, 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说:“狼是凶恶的, 狠毒的, 可怕的;鹿是美丽的, 善良的, 可爱的。”

而文章中却说凶恶的狼是“功臣”, 善良的鹿是“祸首”, 这不是与我们的想法相违背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满脸不解, 迫不及待地走进故事中。读完故事, 学生很快明白:在凯巴伯这片森林中, 狼对鹿来说, 作用是相当大的。狼吃掉一些鹿, 让鹿不能大量繁殖, 森林中就不会闹饥荒。狼吃掉的大多是病鹿, 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没想到大家一直畏惧而痛恨的狼居然是鹿的“朋友”, 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实际自然界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孩子们争相发言。

赵阔同学:“咱们夏天厌恶的苍蝇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它们担任着分解粪便和尸体的重任。”

杨环宁同学:“蚯蚓和屎壳郎也有这个作用。”

苏琬琼说:“我就读过这样的文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为了发展畜牧业, 引进大批黄牛。澳大利亚气候温暖, 冬季无暴风雪, 再加上没有虎、豹、狼等凶猛的野兽, 黄牛迅速繁殖, 排了大量的牛粪。这牛粪覆盖草原, 让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牧草成片死亡, 同时粪便滋生蚊蝇, 影响环境卫生。后来, 科学家发现屎壳郎对分解粪便有很大作用, 就从我国引进大量屎壳郎, 投放于牧场当‘清洁工’, 不久, 大草原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满脸的惊异和佩服之色, 我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那凯巴伯人该怎么做?”

“买狼放在森林中。”孩子们异口同声。

“对, 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的‘引狼入室’计划, 让凯巴伯森林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

“此时, 你还想对凯巴伯的人们说些什么?”

“维护生态平衡。”

“遵循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

“关心动物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不要伤害他们。”

小小的矛盾创设, 引发的却是课堂别样的精彩, 让这小小的语文天地瞬间呈现出一份激情, 一份智慧, 一份和谐, 一份愉悦。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春光明媚, 踏青游园本是快乐的事, 可诗人却未能走进园中欣赏满园春色, 这又是扫兴之事。扫兴之事诗人却能以如此愉快的心情记下来, 究竟为什么?

我抓住这一矛盾, 将其作为本课的突破口, 学生很快明白“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真正内涵, 这满园的春色岂是一道墙所能阻隔?

苏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 小黑兔跑步得了第一, 小白兔跑步被对手远远地落在后面, 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这么聪明的兔妈妈怎么干了这样的糊涂事?与她所说的话不是自相矛盾吗?

孩子们迷惑了, 走进课文, 学生找到了答案:原来小白兔是和骏马比赛的, 而小黑兔是和乌龟比赛的, 乌龟爬得多慢呀, 小黑兔能不得第一嘛!小白兔敢和高手比赛, 虽败犹荣!孩子们的小脸绷得紧紧的, 一副要和高手比试的样子。

看似平淡无奇的矛盾, 却能起到提纲挈领的绝佳效果。抓住矛盾的纲领, 自然就百毛皆顺了。

生花妙语化解教育矛盾 第9篇

师:你给我站起来!怎么又在课堂上打瞌睡?

生:昨晚我头疼, 没睡好。

师:天天头疼, 谁信你的鬼话?!你当我不知道!昨晚电视节目不错吧?!

生: (不语) 。

师:说话啊!哑巴了是不是?就你这素质还想当作家?我看趁早回家睡觉去!

生: (收拾书包准备离开) 。

师:啊!你真想走?你给我站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位教师在关键时刻却正好犯了为师者的语言大忌。如此蛮横无理、主观臆断、讽刺挖苦、无情打击, 不但于事无补, 反而会促使教育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甚至可能会留下诸多长期无法消除的“后遗症” (如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等) 。

因此, 面对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教育矛盾, 教师除了要做到不悖师德、不辱师风、不失师爱之外, 还应灵活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以生花妙语“化干戈为玉帛”, 进而营造并维护高度和谐的课堂氛围及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 提高德育渗透的自觉性与有效性。高超的语言技巧也正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构成和充分体现。

用于化解教育矛盾的语言技巧颇多, 且略举数法。

一、“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过激行为不作正面回应, 而是迅速发掘或“创造”出与课堂突发事件密切相关的某种良性信息并加以放大强化,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达到教育目的。这里, “课堂突发事件”为“石”, “与课堂突发事件相关的某种良性信息”为“金”, 谓之“点石成金”。

有位新任教的女教师对学生作了自我介绍, 准备开始授课, 她刚把手伸进粉笔盒, 便突然发出一声惊叫。全班哗然。原来, 粉笔盒里蜷伏着一条冬眠的小水蛇。

女教师很快镇定下来, 笑着说:“是一条小水蛇———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 刚才还把它当粉笔捏了一下, 真吓人啊!不过我很佩服这位‘捕蛇者’, 他肯定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同学。是哪一位?能勇敢地站起来, 让我认识一下吗?”

放水蛇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 教室里的空气有点紧张。女教师非但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他, 反而对全班学生说:“请大家为他的勇敢喝彩!”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女教师又对这个学生说:“我相信, 凭你的勇敢和聪明, 将来一定能成功!不过, 当然不是用在粉笔盒上喽!”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第二天清晨, 女教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 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簇初绽的水仙花!

女教师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她没有就学生在粉笔盒里放水蛇这一不尊重师长、干扰课堂教学的恶作剧予以谴责, 而是极其敏锐地捕捉到其中隐含的“勇敢”品质这一闪光点, 反复渲染, 点石成金。这样, 既维护了教师的尊严,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又促成了该生的转变, 可谓“一石三鸟”。

二、“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违纪行为不作正面回应, 而是“示假隐真”, 或突出“次要目的”, 隐藏“主要目的”, 使教育对象产生“错觉”, 从而在最有利的时机实现教育者的真正目的。“声东击西”的关键和妙处在于“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有位物理教师刚刚引出新课题“密度的应用”, 便发现两个女生在座位上摆弄一枚银戒指。教师没有立即批评她们, 更没有当场把银戒指没收过来。只见他一边讲课, 一边不动声色地走到那两个女生面前, 拿过银戒指, 风趣地说:“两位同学翻来覆去地观察这枚戒指, 大概怀疑它不是银的吧, 那就让我教给你们鉴别真伪的方法吧。”

这里, 突出“次要目的”———教给她们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真伪的方法;隐藏“主要目的”———批评她们不专心听课, 可谓“声东击西”。而“大概怀疑它不是银的吧”, 运用的是“无中生有”之策, 意在以幽默的方式指出她们的错误, 委婉地批评她们。在教师巧妙的策略之下, 两个女生感到有些错愕, 但很快便发觉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而“银戒指”这一干扰课堂教学的“罪魁祸首”则瞬间成了导入“密度的应用”这一新课题的精彩“道具”, 一个小小的教学高潮由此而掀起。如此“声东击西”, 真令人击节赞叹!

三、“借薪助火”

“借薪助火”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违纪行为不急于作出回应, 而是借助当事人以外的其他对象或其他因素, 以柔克刚, 达到教育目的。

一位教师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解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 忽听“砰”的一声, 一个迟到的学生不发一语, “破门而入”。显然, 这是一次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的不良事件,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只见这位教师面不改色地面向全班学生, 说:“‘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设想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 怕客人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 所以柴扉久扣不开。那么, 为什么是‘小扣’柴扉而不是‘猛扣’呢?为什么久扣不开而客人依然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认为是诗人尊重对方的感受, 有的认为是诗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

见“借薪助火” (“薪”为学生“破门而入”一事, “火”为正常的课堂教学) 的目的已达到, 教师才转向那个破门而入的学生, 说:“你认为大家的回答对吗?你是赞成‘小扣’还是‘猛扣’呢?”那个学生立即诚恳地承认了错误。

不必针锋相对, 也不用苦口婆心, 教育矛盾就这样在不动声色中朝教育者的预期目标转化, 消弭于无形。“借薪助火”之“润物无声”的功效, 由此可见一斑。

四、“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即当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一时无法作出正面回应时, 将问题暂时搁置, 寻求“脱身”, 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金蝉脱壳”绝非消极回避, 而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有一次, 笔者到一所小学的二年级某班上写作实验课, 课堂上一个女生突然问我:“老师, 什么是‘做爱’?”面对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 这个问题我根本无法回答, 但也不能不回答, 更不能回避, 因为消极回避的态度和行为不但会使学生感到更加迷惑, 而且会伤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 施以暂时搁置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 把她叫到讲台前, 让她试着把讲台搬到一边。只见她使出吃奶的力气, 才把讲台挪动了一点。我摸了摸她的头, 耐心地说:“学知识和搬讲台的道理是一样的。就像你搬不动讲台一样, 你年龄还小, 有些知识你现在还无法弄明白。所以, 什么是‘做爱’这个问题, 还是让老师暂时帮你保存起来, 等你长大了, 能够理解它的时候, 老师再告诉你。好吗?”“金蝉脱壳”之策, 避免了尴尬, 留下了悬念, 可谓“险”中取胜。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10篇

遵循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层面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并识记矛盾的概念;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两点论、内外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从而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讲述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地位。只有抓住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揭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矛盾概念;(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1)两点论———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四、学情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有时比普高学生更大胆, 有更强烈的表现欲。我们应把抽象的理论寓于感性的生活现象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

“矛盾”一词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 ,在设计时力求从具体实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媒体及教具

多媒体教学。

准备PPT课件、HD90百元假币和百元真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猫和老鼠》片段

让学生分析二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 ,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者为胜。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

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 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会给人造成很大伤害。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 ”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 ”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反面寻找答案。为什么? 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实物展示: 以实物假钞HD90与真钞100元纸币进行现场鉴别,以认识纸币的发展与精美。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 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发展。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活动:猜猜我是谁?

人无完人,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优缺点,从中抽取一张,根据该生优缺点猜猜他是谁,并给予改正缺点的意见。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我们自身, 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获得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故事会。

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视频互动:《无臂琴师》

请同学们思考并体悟刘伟是怎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残缺的人生并创造奇迹用脚弹钢琴的?

欣赏并学唱:《从头再来》

(让歌声飘进课堂 ,使学生从歌声中受到鼓舞 ,并歌唱《从头再来》。 )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 外部原因 (外因 ),另一方面 是内部原 因 (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PPT讲解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石头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沙粒中的珍珠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灵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同时,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体味到上课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矛盾变三赢 第11篇

HL是国内一知名白家电企业,生产的空调等家电产品在全国赫赫有名。但是,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品牌、渠道等要素影响,企业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一种偏居一隅的感觉。为了迅速提高市场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实现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的拓展,企业决定转变营销策略,将渠道建设的重点放在连锁大客户上,说具体点,就是主抓国内几家大型专业连锁家电企业,譬如国美、苏宁等全国连锁企业。

HL企业的这种渠道策略转变总体上应该是正确的,毕竟大型连锁家电企业已经占据了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家电销售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同时,HL企业也有自己的烦恼事:HL企业在许多区域市场都拥有长期合作伙伴。这些区域市场的客户虽然规模和综合实力远逊于连锁大客户,但在当地仍拥有较大的势力和影响力,更是HL企业的忠实合作伙伴;连锁大客户则在全国大多数中心城市都建有自己的连锁、加盟店,这些连锁大客户不可避免地要与各个区域市场的客户发生利益纠纷。

HL企业该如何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这种矛盾关系呢?毕竟,HL企业总不能为了一方而完全得罪另一方,连锁大客户和区域市场客户都是HL渠道建设的根基,都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道难关,虽然难过,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直接面对、而且必须克服。同时,它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道难关。

企业总体营销思路非常重要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都是先有“战略”,然后才是“战术”;移位到市场领域,同样的道理,企业首先必须确保自己的总体营销思路正确(或者到位),接下来一线营销人员才好开展实际工作。

要想协调好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首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总体营销思路到位,换个话说,总部要给出一个渠道策略的“基调”。

企业应该在自己的渠道营销策略中,旗帜鲜明地表示: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同样重要,都是企业重要的渠道网络,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企业重视与连锁大客户之间的长远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继续保持和增进与区域市场传统客户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企业追求的是企业、连锁大客户、区域市场客户三赢的良好局面,而绝对不是单纯地扶持某一方而打击另一方。这同时也是企业的总体渠道营销思路。

这个“基调”非常重要,它不仅给下面的营销人员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而且给连锁大客户和区域市场客户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企业是有思维的,企业只会做那些有益于厂商长期共荣的事情,而绝对不会做有害于任何一方的事情,因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近年来,随着大型专业连锁大客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这些连锁大客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固然没错。但是,一些企业在选择连锁大客户的同时,“忽略”乃至故意“抛弃”了许多长期合作的区域市场客户,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也是企业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毕竟,连锁大客户可以选择的企业太多,而企业只有连锁大客户这样一个重要客户,简直是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寄托在连锁大客户的“忠心”上面,这很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类似HL一般的企业,在选择连锁大客户的同时,必须在自己的总体营销思路中明确,同等程度的重视区域市场客户,这是协调处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失去这个准则,协调处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就将是一句空话。

总部营销策略到位

其实,我们这里谈论的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区域市场客户大多是比较弱小的(相对于连锁大客户而言)。因此,我们谈论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防止“杀贫济富”、如何保护弱者的利益,最终让强者(连锁大客户)、弱者(区域市场客户)和企业都实现赢利。

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所有市场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区域市场客户,没有连锁大客户的区域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我们并不会遭遇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发生碰撞的问题;二类是连锁大客户势力强大,没有区域市场客户或区域市场客户很弱小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企业可以明确表态支持连锁大客户;三类则是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并存的市场,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企业要想协调好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关键就是要确保总部营销政策到位。

许多企业与连锁大客户合作,通常的做法就是由企业总部与连锁大客户总部签署大的经销合同,其他工作由各地分部协作完成。一般连锁大客户都会向企业总部收取高昂的销售支持费、场地费(一般占整个销售额的6%左右),同时要求每个(连锁企业)分部向当地供应商(譬如,企业在各个区域市场设立的营销机构)收取一些临时费用,这笔临时费用大约占总销售的3%,另外加上月返、年返,一般都在10-15%之间,也就是说连锁大卖场的毛利一般是在20个点左右。这笔费用,基本上每个与连锁大客户签定协议的企业都会投入,也是企业总部承诺的营销政策。

企业要想有效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就必须在价格策略上做到位。如果企业总部在制定价格的时候,给下面销售分公司的回旋余地很小,则区域市场的运作就非常困难,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也就成为一个幻想。一些企业即使与连锁大客户签订了全国包销、买断协议,但是市场就是打不开,原因就在于营销政策不到位,政策太死板。

家电业某巨头MD在全国各地销售良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营销政策到位,协调处理好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MD总部制定的价格政策给分部预留的空间大概还有3个点左右,连锁大客户需要举行促销活动,分公司就可以拿出这个空间的利润来做;对于当地的一般客户,MD把这个政策直接用于客户提货奖励、打款奖励、促销活动支持。这样既支持了连锁大客户,又给区域市场客户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各地的客户都说MD的好话,全力主推,MD销量快速上升。

商人本性就是“惟利是图”,企业要想有效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最关键的其实还是要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的营销政策。

充分授权给分部

虽然说,与连锁大客户签订全国性经销协议的是企业总部,但是,直接与连锁大客户进行接触的是各地的销售分部。各地的销售分部直接面对连锁大客户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和大大小小的本地客户。协调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大量的工作还是需要销售分部来完成,所以,企业要给予销售分部充分的授权。

企业的充分授权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无的放失。企业在充分授权之前,应该制定完善的、严格的销售考核制度,明确每个销售分部的权限、职责、销售指标(包括销量、销售额、进销存盘底、市场份额)、回款、冲帐、拖欠货款数额、网点布置、卖场形象、渠道建设和维护等。这种明确、充分的授权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一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他们协调处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旦企业总部给予分部充分授权,分部的销售人员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一线销售人员的许多做法,不仅能妥善处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利益纠纷,让连锁大客户和区域市场客户都心平气和、共同赚钱,而且能极大的节约营销费用,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下面有一个案例,就是在企业总部给予分部充分授权之后,分部营销人员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这就属于典型的“智慧藏于民间”,是分部协调处理连锁大客户与区域市场客户的一个典范。

案例:某企业的销售经理A,辖区内主要有连锁大客户C和区域市场客户E、F。C的势力要远大于E和F,当然要价也远高于E和F。

根据企业与C签订的全国性经销协议,C除了从企业总部获取一定的销售费用外,其他大部分费用要从当地销售收入中提取,比例一般在12%。A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C支付12个点的返利,他决定“独辟蹊径”,直接找到C在当地门店的负责人L。A和L约定好:每月给C固定返利6个点,年终返利2个点;另外,A每个月给予L一定比例的“好处费”(俗称“回扣”),根据销售业绩的好坏,比例在0.5%-1.5%之间浮动,即企业在C的门店内销售情况越好,那么L个人所得的利益就越大,年终A再另外给L一定的“红包”。L非常高兴,此后大力支持A经销的产品,甚至给门店的营业员下达“销售硬性指标”。A更高兴,销量不断上升,营销费用还节省一大笔。

考虑到E和F都是属于民营性质的商家,A更换了营销手法。他结合E、F、C覆盖区域、目标消费群体的不同,对E、F、C三个客户实行产品错位经营,尤其是将C与E、F的主打产品进行了错位经营,避免了双方的直接对垒(由于C在当地负责人L获得了大量的个人好处费,因此L对于这种错位经营也是大为赞赏);E、F由于有一些“独有”商品出售,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对于大部分大众化产品,A都实行“加价保底销售”策略,E、F只要以不低于进货价销售出去产品,都将获得一定比例的“保底”奖励,这样确保E、F不会亏损;同时,A还利用总部给予分部的价格活动空间,大力支持E、F、C的各类促销活动,不断提高销量,扩大市场份额,E、F、C三个主要客户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真正做到了“有钱大家一起挣”的目标。

抗日“神剧”的创作矛盾 第12篇

一、同质化题材饱和与电视剧创新之间的矛盾

教条的历史没人看, 敏感的历史又无法呈现, 逼迫着创作者借历史的壳装游戏的梦, 将抗日剧改编为一个个充满现代消费元素的舞台秀, 披着政治正确和民族正义的外衣, 行着肆意篡改历史真实的实际, 在博取观众的讶异和谑笑时, 把民族经历的残酷与创伤, 转变成充满各种刺激元素的商业游戏。

以往, 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容易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完美刻画, 突出正义方人物形象的“高、大、全”, 这样的演绎在新时代遭到观众诟病, 走向困境。2006年, 从传统制作思维中跳出的电视剧《亮剑》, 因其对英雄人物的个性化塑造, 与之前的僵化形成创作反差, 在观众中赢得好评。随后, 一系列类似题材电视剧迅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抗日英雄阐述路线。

这一创作思路延续至今, 原本独具匠心的创新成了家常便饭。创新——被模仿——同质化, 成为抗日剧创作的普遍现象。为了寻求新的突破点, 一些融合多种题材和元素的剧本应运而生。

历史剧既是改编自历史事实, 就要有对基本事实的尊重, 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合理想象、丰富细节。实际情形却是, 历史题材剧“挂羊头卖狗肉”, 空有一副历史的架子, 却无基本的史实和合理的逻辑, 胡编乱造、天马行空, 要将民族创痛作为这个“秀场”的一道幕布。

严肃对待历史, 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表现, 创新绝不意味着对历史人物, 尤其是对历史真实的篡改, 这样不仅会误导青少年群体, 也是对民族苦难史的亵渎和玩弄。荒诞可以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法, 但它不适用于调侃历史的常识与是非曲直。历史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灵魂, 世界上有哪个历经二战的国家, 将那段民族的苦难幻化为意淫式的虚假想象?

将抗日题材同其他的内容形式融合, 造成了既有历史又有传奇、既有事实又有玄幻、既有抗日又有武侠的杂糅剧。这本质上体现了历史剧市场的饱和和创作困境, 从业者困守围城而出现的审美偏差。

二、唯物史观与大众趣味的矛盾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要把艺术创作与脱离实际的神化虚构区分开, 遵循逻辑反映事实。不少受众在观看抗日剧时往往有一种潜在的精英史观, 他们更喜欢看到屏幕上的主人公机智勇猛、英雄不死。但娱乐有底线, 娱乐化的抗日历史剧, 成了误导青少年抗日史常识的精神麻醉师。

电视可以娱乐, 但历史不可以调侃。导演们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历史做出不同的解读并以此为灵感制作电视作品本无可厚非, 令人警惕的是打着历史旗号, 却全然脱离事实范畴和逻辑思维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刻意造假行为。

游戏化的拍摄方式、传奇性的人物形象、科幻式的电视情节, 观众看了觉得过瘾刺激。电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抗日英雄以一当百、奋勇杀敌, 却从不受伤的情节, 暗合着中国观众的心理, 但忽视战争残酷性的情节, 缺少了合理逻辑的人物演绎, 塑造的却是历史虚无的价值观念。炮火还未远去, 历史已被解构, 抗日剧无意识中传达出的危险也恰在这里。

屏幕上衣着光鲜靓丽的酷男抗日英雄、价值不菲的先进装备、夸张离奇的人物技能, 早已超出抗日剧所应表现的内容。

三、制作风险与内容热度的矛盾

严格的审查制度给电视剧制作带来了风险, 敏感的历史话题不敢触及, 普通的历史题材缺乏热度, 热播剧的制作成本又很高, 制作商索性将观众爱看的爱情、武侠、俊男美女、个人英雄主义, 全部放进抗日历史题材的外套里, 既规避了风险又吸引了观众。

也正因此, 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衣着光鲜靓丽的酷男抗日英雄、价值不菲的先进装备、夸张离奇的人物技能;骑着类似好莱坞大片里的精装改良摩托车从二楼高的地方直接飞跃宽阔的大街进入到街对面二楼的窗户里;被炸弹击中的汽车能从地上一跃而起飞向高空, 这一系列的剧情早已超出抗日剧所应表现的内容。豪门恩怨、爱恨情仇、赌场风云与科幻大战等元素在抗日题材的掩盖下, 更容易通过审查投放市场。制作风险与内容热度的矛盾, 体现了制作方投机取巧的动机。

四、市场效益与理性价值观的矛盾

当下国内电视剧创作受到了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观的挑战,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把电视剧拉入了市场化的制作轨道, 对历史文本的解构与重构也遵循着商业化的原则, 解读历史剧所要求的历史态度也在利益面前被抛弃, 将历史生产成泛滥的商品供受众消费。

尽管电视剧的创作者有选择创作的自由, 但是对史料的考证查阅, 借鉴吸收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却是必须的工作。观众对导演编剧及其作品的包容态度, 是建立在整体真实并有所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而非将天方夜谭色彩的历史剧照单全收。“天马行空的想象无伤大雅”是普遍存在于创作者中的观念误差, 甚至认为情节越是离谱越受欢迎, 殊不知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要在一定的束缚下跳出新意和与众不同的姿态。

无史可依的历史剧一旦被观众信以为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不论是对历史的态度还是价值观, 都会因接受和分析电视剧传达的信息而出现偏差, 进而表现在观众审美对诸如此类电视剧的追捧, 而这种反馈又会促进新的一批缺乏事实基础和逻辑思维的电视剧投入市场, 形成恶性循环和劣币驱良币的示范效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矛盾】相关文章:

医患矛盾05-17

供求矛盾05-22

矛盾调解06-23

政策矛盾07-11

矛盾问题08-02

辩证矛盾08-20

矛盾化解08-24

矛盾日记07-20

社会矛盾纠纷05-11

化解矛盾工作05-26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教学下一篇:无痛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