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现状论文

2024-07-21

人生观现状论文(精选3篇)

人生观现状论文 第1篇

一、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探索了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内涵与心理结构

运用文献法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关态度、人生、人生态度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依据该研究目的从社会心理视角对大学生人生态度心理结构进行探索,为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现状特点

运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现状。访谈调查分三个阶段:第一,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是开放性抽样,随机寻找大学生访谈。一共访谈了6名大一学生、5名大三学生和2名大四学生,所有访谈录音在访谈结束后都被转录成了文本。通过对访谈过程的反思和访谈文本的初步分析发现,所收集的资料还非常有限,处于离研究的主题和目标还相对较远的状态。第二,2012年4月—6月是进行主轴性抽样,即按自己设定的要求(如就业经历及家庭结构较为完整,与已受访者有不同背景)寻找访谈者,使大学生的人生故事更为丰满,使研究资料更为丰富以达到饱和的状态,比如增加对大四男女生及高年级理科学生的访谈数量等。此阶段一共访谈了2名大二学生、2名大三学生和4名大四学生。所有访谈录音在访谈结束后都被转录成了文本。通过对访谈过程的反思和访谈文本的初步分析发现,所收集的资料已足够丰富用以深度分析并建构理论。第三,2012年7月—12月是文本的转录、编码与解读。最终一共转录形成约27万字的文本资料,并对转录形成的二十一个文本进行了诸如“am1、bf2、cm3、df4……”之类的编码(首字母“a”“b”“c”“d”……为26个小写英文字母,代表受访者的顺序代码;“m”和“f”是性别代码,前为男性,后为女性;“1”“2”“3”“4”代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与此同时,解读文本并呈现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卷编制,分三个步骤:第一,通过生活故事访谈、参考现有关于人生观、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量表、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与评价等初步确定问卷条目,形成大学生人生态度原始量表,采用李克特(Likter)5分量表,1—5分分别表示为“很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很同意”。第二,运用原始量表对上海某所大学的220名大学生进行初步测试,被试选取考虑了专业分布、年级分布和男女比例均衡。初试时间为2013年3月,共计回收192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87.3%。测试后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项目分析以筛选条目、重新编码,并对表述不清、难以理解或有其他问题的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正式测查量表。正式量表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即人生认知评价量表、人生情感体验量表与生活方式倾向量表。其中,人生认知评价量表有追求生存中的利益满足、求得发展中的精神满足、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因素维度,共22题,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关于人生课题方方面面的认知情况;人生情感体验量表有乐观情绪、矛盾混合型与悲观情绪这三个因素维度,共17题,旨在了解大学生面对人生课题时的情绪体验情况;生活方式倾向量表有积极奋进、松弛平和与消极退避这三个因素维度,共27题,旨在了解大学生面对人生课题时的生活行为方式倾向。第三,编制《大学生人生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和《大学生人生态度转化途径问卷》。

第二阶段是问卷的发放、回收与统计。第一,该研究问卷发放对象为全国地区(大致覆盖东北、西南、西北、华东、华中、华北、华南七大区域)普通高等学校的四年制在读大学生(简称本科生)。随机选择长春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金融学院、河北大学、复旦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十所普通公立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进行调研。第二,该调研从2013年9月初开始到2014年1月中旬结束,前后一共发放问卷3,100份,回收问卷2,600份,回收率为83.87%,剔除无效问卷310份,有效问卷为2,290份,有效回收率为88.08%。第三,该研究运用SPSS 19.0和STATA 11.0来完成问卷的录入和统计分析工作。

(三)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也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课题组在问卷编制时设置了若干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变量,分别是:学校、城市、性别、专业、户籍地、是否独生、是否本省市生源、是否学生干部、年龄、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政治面貌、恋爱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健康状况等。同时,课题组还自编了《人生态度影响因素问卷》以验证假设。另一方面,课题组对所搜集的访谈文本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促进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转化策略

对探索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转化的策略,该研究采取了问卷与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课题组自编《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转化途径问卷》验证假设;另一方面,课题组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尝试分析,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四个层面提出若干积极转化策略。

二、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人生态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态度,简单而言,是一种习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用于积极或消极地应对某种事物、情境、惯例、理念及个人。那么,人生态度作为一个整体,简单而言就是有关人生的态度,具体而言即个体面对人一生历程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处理与自己、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时,其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的准备状态。基于人生态度内涵,该研究认为大学生人生态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由人生认知评价、人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倾向三个层面组成。其中,人生认知评价可继续分解为三个维度:一是追求人的身外利益,如金钱、权力、名利、地位等,强调生活的目的是得到生存的满足;二是追求个人的发展,自我完善、潜能实现等精神价值的东西以及获得知识、事业成功、人际和谐,强调精神的富足,并在体验和过程中达成这一切;三是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为目的,把公益需求放在首位,为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而无私奉献。人生情感体验可继续划分为三个维度:乐观接收、矛盾混合型与悲观抗拒。生活方式倾向按人们对待工作、学习、恋爱、友谊、休闲、理想等生活的心理紧张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积极奋斗、松弛平和与消极退避(表2-1)。

表2-1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心理结构

(二)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现状特点

1. 大学生人生态度整体上是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

具体而言,在人生认知评价层面,大学生们更注重发展中的精神满足和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而对生存中的利益追求相对淡漠;在人生情绪情感层面,情绪体验乐观,少有矛盾和悲观的情绪;在生活方式层面,倾向保持着积极奋斗的态度,而拒绝松弛和退缩的状态。

2. 不同背景大学生人生态度显著不同。

除专业不同对大学生人生态度无显著影响之外,性别、是否独生、恋爱经历、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健康状况、户籍地、年级/年龄、是否学干、政治面貌、生源地/城市/学校等都对大学生人生态度有显著影响,具体差别如下。

第一,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发展中的精神满足与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情感体验更为乐观,生活方式倾向奋进;第二,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偏重利益满足,情感体验更为乐观;第三,曾经恋爱过的学生比从未恋爱过的学生既乐观又矛盾;第四,从未患生理重疾、身体健康的大学生比有生理疾病和曾患重疾的学生更注重发展中的精神满足与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情感体验更为乐观,生活方式倾向更加奋进;第五,家庭经济达到小康水平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乐观情绪,而家庭经济在一般水平的学生比贫困家庭学生更爱松弛的生活方式,比小康家庭学生更爱退缩的生活方式;第六,父亲带大的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明显不如夫妻家庭或隔代家庭等环境长大的学生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他们淡漠发展中的精神满足与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追求,常常陷入悲观、矛盾的情绪体验,极易选择松弛和退缩的生活方式;第七,母亲为高学历者更重利益获得,情绪乐观,生活方式倾向松弛、退缩;第八,父亲学历较低的学生更注重服务意识,但情绪悲观,生活方式倾向退缩;第九,母亲健康状况好与坏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乐与悲;第十,父亲健康状况越差,学生越悲观、矛盾,生活方式越倾向退缩和松弛;第十一,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乐观,但在人生认知与生活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第十二,年级/年龄越高/大越功利,情绪越悲观、矛盾,生活方式越松弛、退缩;第十三,党员/团员相对群众更注重精神满足和服务意识,情绪乐观,积极奋斗;第十四,学生干部的人生态度比非学生干部更积极、乐观;第十五,生源地/城市/学校对人生态度影响非常显著,符合地域文化差异。

3. 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遵循一定发展轨迹并有多种特色的样态。

访谈研究显示,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经历了“童年、中考、高考、大学前期和大学后期”五个关键人生发展时期;大学生对“读书学习、同伴交往、亲密关系、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五大人生课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态度。

第一,对待读书学习的态度各为所需、诉求不一。除盲目依赖型之外,实用型、精神体验型、自我实现型、自我导向型、终身持续型和兴趣实践型六种类型对待读书学习的态度都很积极主动,他们的特点相互包含各有侧重。其中实用型、精神体验型和兴趣实践型更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用”或“体验”),自我实现型则侧重的是学习目的(自我“提升”),而自我导向型和终身持续型侧重的是学习方式(“自主”和“终身”)。

第二,对待同伴交往的态度在利益与真诚、主动与被动之间徘徊。八种对待同伴交往的态度中,封闭型和内向被动型占少数,稍显消极,其他多数表现出热情、主动和积极。主动合作型相对最为健康、成熟;义利结合型和交换型则相对较为功利,交友目的包含物质或精神的利益获得(“回报”“有用”);完全开放型、半开放型和服务型以“真诚”和“服务”为基调,倾向于获得交友的精神满足与体验(“互相帮助”),符合学生交友的特征。

第三,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因无恋爱经历而倾向消极与矛盾。憧憬型、稳定型、务实型、成熟发展型、自卑型、恐慌型、消极冷淡型、矛盾型和选择型九种亲密关系的态度的形成与大学生有无恋爱经历、正在恋爱所发展到的阶段以及父母择偶观的影响都有着密切关系。如完全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有的表现出自卑或恐慌心态,但对爱情也有憧憬;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通过表现出消极冷淡或理智选择的心态,前者还在失恋的痛苦中,后者从前段恋情中获取了择偶经验;正在恋爱初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为爱情的甜蜜而喜悦,同时又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而担忧的矛盾心态;在恋爱中期阶段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很满意现在和谐的恋爱关系,持有渴望稳定或成熟发展下去的心态。

第四,对待职业发展的态度在理想与现实、期待与迷茫中摇摆。在职业发展的七种人生态度中,进取攀登型、安全进取型、务实进取型和服务型大学生都具有相对成熟积极的职业生涯发展心态,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价值观等与身边职业信息资源的实际匹配度,并据此进行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决策;自由探索型和理想型大学生则相对不能将对自我、社会和职业世界的认知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因此还处于迷茫、幻想或探索状态;而逃避依赖型则持有依赖父母的心态,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在迷茫、幻想之中还想通过继续读书的方式逃避生涯决策。

第五,对待未来生活的态度中多为趋于健康型和超越型的自我实现。八种基于未来发展的人生态度中,自我实现型与乐观型属于超越型,是最为健康和积极的,他们在任何时空都持有积极心态,遇事冷静沉着,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务实型、安定型和享乐型较为健康,有较明确的目标即将未来生活的稳定、美满以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追求;迷茫松弛型是目标尚未明确,拒绝思考未来,沉浸在迷茫中,其情绪易倾向消极、孤独;消极型没有明确人生追求,对生活也缺乏热情,对困难或听之任之或逃避三舍;矛盾型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缺乏冷静思考,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情绪常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波动,且对未来发展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担忧,进而又影响到其行为也会向积极或消极方向摇摆不定。

综上,大学生虽然对读书学习、同伴交往、亲密关系、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这些人生课题分别形成了多样化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每个领域只有少数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领域里,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的,这与问卷分析结果一致。而且整体上看,大学生对读书学习的人生态度最积极,对亲密关系的人生态度最悲观,对于职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人生态度因迷茫而消极;同时一个乐观/悲观的大学生在对待不同人生课题时都倾向于积极/消极。

(三)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合力影响

在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影响人生态度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原因。

1. 众多外部因素对人生态度影响的强度和向度都有差异。

依据该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与发展的众多外在客观因素可大致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其中,个人层面包括性别、是否独生、恋爱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层面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健康状况;学校层面包括专业、年级/年龄、是否学干、政治面貌;社会层面包括城市/学校、户籍地、生源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在上述所有人生态度的外在影响因素中,除户籍因素对人生认知评价、人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倾向的各因素维度均无显著影响之外,其它影响因素或多或少地对人生认知评价、人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倾向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维度均有正向(或反向)的显著影响。其中,尤其以家庭层面的因素影响力最大,而个人层面的因素影响力其次,学校与社会层面的因素影响力再次之。

2. 人生态度内部结构的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其中,因素之间相关度最高的是悲观与退缩(0.666),其次是服务与精神(0.556)、矛盾与悲观(0.549)、矛盾与退缩(0.522)和松弛与退缩(0.479)。此外,依据人生态度内部结构各因素的回归分析,人生态度内部结构各因素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还遵循着如下规律:一是以利益为追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退缩方式,相反以精神和服务为追求的则更倾向于奋斗的生活方式;二是乐观的学生更倾向奋斗方式,矛盾和悲观的学生更倾向于松弛或退缩方式;三是以利益为追求的学生更可能产生矛盾情绪,而以精神和服务为追求的学生更倾向于乐观;四是生活方式奋斗的学生更倾向于矛盾,而生活方式退缩的学生更倾向于悲观;五是选择奋斗方式的学生更倾向于服务社会的追求,而选择松弛和退缩方式的学生更倾向利益追求。

3. 大学生人生态度影响因素可分为非主体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

研究发现,非主体性因素包括重要他人和客观环境。重要他人包括亲人、老师、朋友、偶像、贵人等;客观环境包括大众传媒(书、网络和影视等)、团体组织(学校社团和社会组织)、区域文化(家乡风习如宗族观念、乡村腐败、功名心态、有子即宝和上海文化如移民都市、商业中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国际化、高考政策)、校园文化和就业环境(学历贬值、职业环境变迁)。主体性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生活事件。自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健康和专业等;心理因素包括自我力量(思考、顿悟、反省)、人格特质(独立VS依赖、外向VS内向)和内在需求(爱好兴趣、理想梦想);生活事件包括家庭生活事件和学校生活事件,前者包括家庭变故(家庭成员生病或去逝、家庭破产)和家庭矛盾(夫妻矛盾、子女矛盾、亲子矛盾);后者包括恋爱、出国、考试、兼职、转学(或升学)等。

三、建议与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从个人、家庭、学校与国家四个层面提出积极转化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策略。

(一)大学生的自我“修炼”

一是规划积极人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认知,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其次要学会情绪管理,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最后是学会行为塑造,选择进取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终身学习,包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构筑终身学习力(包括激发持续的学习动力、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锻炼持久的学习毅力)和寻求终身学习支持(包括积极发展有益的同伴关系、学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家庭养育环境支持

从家庭角度来说,一是营造融洽的夫妻关系,包括避免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正确对待婚姻忠诚问题和保持夫妻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二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包括确立科学的养育目标、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如读书等于出路与命运、考试成绩等于能力、重“身”轻“心”的心理、早恋等于人生危机、上大学等于放任不管等)和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包括发挥父母双方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与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互动模式)。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支持

学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一是教师的引导策略,包括持续的心理干预、非正式群体管理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二是学校的教育革新,包括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转型——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其次是目标转向——以学生为本,然后是结构优化——全面、均衡与统一,最后是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改革(包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构建“未来课堂”,后者又包括创设温馨的物理环境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两方面)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四)国家的社会环境建设

从国家角度来说,一是经济环境建设,包括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文化环境建设,包括重塑积极社会文化(首先摒弃关系文化,重塑法治文化,其次摒弃不平等意识,重塑性别文化,最后摒弃功名心态,重塑终身学习文化)和构建和谐家庭文化。三是教育环境建设,包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反思与启示

通过对该项研究过程与结论的反思,研究者获得如下启示。

(一)关于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教育工作者自己,对人生态度的了解仍然不太多,甚至还存在误解。通过研究,研究者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和大学生人生态度形成本质等有了如下新的认识:首先,大学生人生态度是一个“未完成”的社会化状态,它可以通过终身教育/学习达到“完成”状态。其次,大学生人生态度是多因素合力作用而形成的,因而情境教育/学习能够促进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大学生人生态度的本质是,大学生对从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的人、事或物的感知、体验、思考或理解,而这些正是人类特有的生存与实践方式——生活学习的真实书写,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学习,才能帮助其学会生活,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关于该项研究的研究启示

该研究是一项针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调查研究,从传统学科思维角度来看,它既属于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领域,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或者说德育范畴;从现代学科思维角度来看,研究者为它又寻找到了一个新兴学科的归属——青年学。整个研究下来,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对青年研究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与发现:第一,对青年研究“场域”选择维度的思考属于青年研究方法论的范畴,对它的回答能够推动以青年为本的青年研究走上独立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研究者认为精神世界为青年研究的首要场域,同时也是青年研究“场域”选择的核心维度的观点;非正式领地与虚拟社会是青年研究场域的两个延伸维度,而选择非正式领地和虚拟社会作为研究场域,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观照青年的精神世界。第二,对青年研究路径的教育学思考。“以青年为本:聚焦青年群体——回归青年生活:绽现生存境遇——给予青年关怀:挖掘学习诉求——满足青年诉求:提供学习支持——促进青年发展:以青年为本的教育研究”——这是本研究从教育学视角,为青年研究所探寻的一条新路径,它可以通向客观的、真正以青年为本位的科学研究。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 第2篇

母吉明是我的高中同学,同时也是一名专科大学生,2008年进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于今年7月份毕业。在经历了一系列就业挫折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颇有感悟,也就成了我这次最好的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他以下几个观点个,其实这几个观点也就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第一、读书不是为了找工作。他对我讲,在八十、九十年代,读出大学来之后就有了一个所谓的铁饭碗,不愁吃不愁穿的,但是现在却不然,读大学出来之后却也衣食无着落,要四处奔波,以求一个栖身之地。大学毕业也是为别人打工,高中毕业也就可以去打工了,工资差距也不会太大,但是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钱去读大学呢?他和我说:现在的社会讲的不是你的文凭有多高,而是你的能力有多强,其实你也知道,在大学里面,除了那些名牌大学之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不学无术的,整天游手好闲,考试作弊,蒙混过关,欺师瞒父的。他说他在学校期间,除了那所谓的上课时间之外,从来就没把课本翻开过,课后看的都是一些有关做人做事、奇闻异事的书籍。他跟我讲他读书不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提升自己考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课本上的知识很死,他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人,所以需要活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第二、工作不需要铁饭碗。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别人说他是躲避现实,但是他却不那么认为。在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教师的所有考试之中,他屡战屡败,每次他都去考,但却又每次都不看书,因为他不想考。他现在在中石化上班,他对我说:古人常说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不考那些东西,就在中石化也挺好的。他说其实他们公司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他在那里应该会有一番作为的,他不需要所谓的铁饭碗,只要你有能力,你走到哪里你的饭碗都是铁的。

第三、专科生+本科生=大学生。当和别人说自己是专科生的时候,别人总会用一种鄙夷的眼神来看你。但是他说,在他的眼睛里面,专科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本科生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虽说专科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本科生,但是专科生在操作能力上要比本科生略胜一筹。本科生运筹帷幄,专科生决胜千里,本科生的理论要专科生来为他们实践。所以他说:本科生和专科生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栋梁,二者缺一不可。

第四、人一定要能尽其才,物一定要能尽其用。他说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实现你的价值,不是你身居高位就能,也不是你富甲一方就能。他说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在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位置上,能够尽其所能的发挥你的才干,当你觉得你做得很好的时候,你也就基本实现你的价值了。他还跟我说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说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不能尽其用,不然中国社会的现状应该会更令人欣慰一些。他说他是一名中共党员,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他的人生价值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违法犯罪的前提下,尽其所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第五、就业压力其实并不大,只是我们太高估自己了。他跟我讲,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不可一世,同时眼高手低,心比天高,才比纸薄,名不副实,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其实只要你脚踏实地,放下架子,工作也不难找,也压力也就不大了,你也就会活得乐观一些。

人生观现状论文 第3篇

关 键 词 阳东区第二中学;高中生;人生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57-04

一、前言

阳江市阳东区第二中学属于二类学校,是地处粤西的一所经济欠发达、教育欠先进的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生源素质偏低,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父母多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出于对欠发达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现状的忧虑和我国高中未来发展的需要,课题组以阳东二中为例,研究目前欠发达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的现状,以期为该类地区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以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生人生规划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涉及高中生自我认知、对人生规划的意识、人生规划指导和决策等内容。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发放1800份调查问卷。问卷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667份,有效率为92.61%。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阳东二中高中生人生规划现状

1.高中生自我认知不足

第一,在问到“你觉得你了解你自己吗?比如你的性格、兴趣、优势、劣势等”这一问题时,22.86%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56.15%的学生比较了解,18.06%属于不太了解 ,2.94%的学生还没有认识自己的意识。

第二,对“是否清楚知道自己具备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那些能力”的回答。仅有16.62%的同学非常清楚,48.47%的学生比较清楚,31.19%的学生不太清楚,3.72%的学生根本不了解。

数据表明,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很不清晰的,同时也有接近五成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还存在误区或盲点,可见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还处在一个相当迷茫的状态。

2.高中生人生目标不明确

调查发现,高中生的人生目标并不明确。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吗”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目标模糊”的占28.55%,“没有目标”的占2.82%,说明高达3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感,过一天是一天。

第二,高中毕业后的方向。对于毕业后的打算,调查显示:竟有17%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打算,将近20%的学生打算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生涯(打工或创业),只有65.87%的学生希望能继续读大学;然而,在希望继续读大学的学生里,对于“是否明确自己未来将要报考的专业”这一问题,仅有19.58%的学生表示非常明确,37.80%的学生比较明确,而3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 6.10%的学生不明确,说明超过四成的学生处在徘徊的境地,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

3.人生规划主动性较差,行动力弱

选择人生奋斗的方向,拓展自身素质,确定未来生活道路,是中学生活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中生自我规划意识不强,知识欠缺,主动性较差,行动力弱。

(1)对于“是否做过人生规划”的调查,仅18.42%的学生表示已经做好了大致的人生规划,64.55%的学生考虑过但还没有做出规划,14.76%尚未做过人生规划,2.28%的学生认为高中没有必要做人生规划。说明绝大多数高中生虽然认为做人生规划是有必要的,但做好的却很少。

(2)对“实现人生规划所应具备的主要要素”的认识上,有64.31%的学生认为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最有帮助,有15.90%的学生认为是雄心和计划,14.40%的学生认为金钱和关系有助于实现人生目标,5.40%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人生规划需要学习,需要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3)对自己目前状态感知的情况。61.6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自己正处在“虽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5%的学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4%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找不到奋斗的方向。说明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状况存在焦虑情绪,不知所措,很迷茫,急需有经验的人给予指引。

(4)对于问题“你认为在进行人生规划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调查显示,44.15%的学生认为社会多元化,不清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26.63%的学生觉得自己由于未掌握相应的知识和信息,还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29.21%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很难实现。可见,不少高中生因缺乏相应的人生规划技能而无法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可见,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

问卷中,关于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调查,我们设置了两个多选题,以了解学生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认识和期待。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有63%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5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以获得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指导,49%的学生希望能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职业规划的协助。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期待较高,希望能得到老师或者家长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nlc202309041432

从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八成学生希望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自我认识方面的内容;其次,希望老师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点与引导的学生占57%,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生规划指引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56%的学生对大学专业介绍和学科前景方面的信息有浓厚的兴趣;最后,34%的学生希望到具体的岗位参观;35%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形式来帮助自己进行职业定位。这说明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亟待学校从多方面创设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

四、建议与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特点、兴趣,已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的认识很不到位,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能力缺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为学生提供自我认知的工具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自身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等的了解。人生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只有进行了“我是谁”“我在哪里”的人生探索,才能明确人生选择和决定“我要到哪里去”,最终作出恰当的人生规划,即“我如何到达”。因此,自我认知是人生规划的前提。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如推荐如16PF、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量、气质类型的自我测量、职业价值观测试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模型。

(二)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班主任的人生规划素养的培养,更有助于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

(三)帮助家长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家长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使家长树立引导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与学校共同协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多种形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

1.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程。课堂是人生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人生规划教育,能很好地推动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发展。我国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生涯觉察(唤醒生涯意识、探索自我等);生涯探索(职业探索、了解职业等);生涯规划和决策 (包括文理分科、升学或就业) 能力的培养。

2.学科渗透人生规划教育。高中各科教材的内容是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进行人生规划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学科知识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因此,学科渗透也是开展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展人生规划主题的班会课。如“人生设计”“我的未来不是梦”“读书与人生”等主题,通过即兴小品、游戏、角色扮演、招聘会模拟、辩论赛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4.职业规划咨询。①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实际,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协助学生确定与个人特征相符合的职业倾向。②信息咨询指导。这是一种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来帮助学生增进职业了解的方法。职业生涯指导者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口头、书面、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社会职业状况,各种职业的性质、条件和所需的技能,让学生综合有关职业知识与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相关职业技能。

5.参加社会实践,走进企业参观。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大课堂。学校可以利用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加强社会实践。

(五)加强社会对人生规划的重视

各地方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咨询与指导。还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外,电视广播和新闻媒体也要积极关注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事实报导,为高中生提高有利的社会环境支持。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该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与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渗透。高中人生规划教育,是一项有意义且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广大同行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阳江市阳东区第二中学

广东阳江 5295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艺术商品下一篇:调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