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一片蓝天

2024-08-14

用爱托起一片蓝天(精选8篇)

用爱托起一片蓝天 第1篇

在控制流失生方面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一、情感控流

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对于想辍学的学生, 我尽量用师爱去感化他, 让他对班主任有一种依托感。当我发现某一名学生有不想读书的念头时, 我及时去家访, 与家长进行沟通, 并尽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信任后, 与家长共同劝学生重返校园。做这项工作要有耐心, 一次不行, 两次……甚至是更多次, 使学生意识到老师这样做是为他好, 从此打消不念书的念头。

记得班级有一名叫王春峰的学生, 刚开学时让别的学生告诉我他不念了。我先后三次到他家去做思想工作, 他都不肯回到学校, 周日的那天我又去了他家。这次我带去了本学期学的《知识改变命运》一书, 和他共同读了第8课的吴家兄弟的命运。我对他说:“同样是兄弟, 而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吴明的教师生涯平凡而快乐, 吴雷经过执著的追求和顽强的拼搏, 拥有了丰富的学识和富足的生活。从这两兄弟身上, 人们切切实实看到了知识的价值, 而吴宇的困窘则让人们更加明白了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分析完这些, 我又问他:“你想做三兄弟中的哪一个?”他说:“我想做吴雷。”我告诉他要想做吴雷必须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学识, 要想学知识就得去上学。他终于同意去上学了。

周一早晨我早早来到班级, 远远就看见王春峰在那等我。我很高兴, 孩子终于回来了。我利用早自习时间给他补习了这几天所学的数学课, 下午自习时我又找英语老师帮他补习了英语。并且我一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 一定对自己有信心。一直到毕业, 孩子再也没流露出不念书的想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使这个班级具有凝聚力

每学期班级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一些厌学而有特长的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能够安心地留在班级。例如, 班级利用5.1和10.1进行歌咏比赛, 使那些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7.1进行演讲比赛, 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使那些善于演讲、有写作天赋的学生, 充分发挥特长的作用, 并且开展篮球赛、美术展, 使那些在体育和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有用武之地。

对于那些厌学而又无特长的学生, 尽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 使他们也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打消厌学的念头。

每学期都举办献爱心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义务劳动, 让学生关心他人, 使那些没有特长而又有爱心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并对他们进行表扬, 从而肯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对于那些有助人为乐品质的学生, 在班级设立光荣榜, 给他们戴小红花, 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打消厌学的念头。

三、搞好班级团结,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1. 搞好班级团结

班级, 就好比一个家。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源泉, 班级团结是一个班学习和纪律的保证。班级学生和睦相处, 使那些想离开集体的学生有舍不得走的感觉。

班级王××同学, 一度有不念书的倾向, 思想上波动很大, 我通过调查了解, 原来是和同学闹矛盾了。我及时找到他和另一名同学, 对他们进行调节, 使他们言归于好, 和平相处。并就此问题召开了班会, 教育学生和睦相处, 并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快乐, 感受同学之间的温暖。又通过与王××的几次谈话, 彻底打消他不念书的念头。

2.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处理好学生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于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可以接受, 而对于科任老师的批评教育认为是和自己过不去, 因而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调解, 让学生觉得这个集体没我不行, 我是集体的一员, 让其意识到科任老师批评教育自己是对的, 是为自己好, 不是老师和自己过不去, 从而打消他不念书的念头。

四、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转变家长的意识

这是一片贫弱的土地, 家庭生活贫困, 家长意识低调消沉, 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淡漠, 对孩子是否上学漠不关心, 认为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 学好学坏无所谓。班主任老师针对家长落伍的教育观念, 陈旧的意识, 每次家访做家长的工作, 向家长讲述义务教育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运用法律手段为武器解放家长的思想意识, 树立生活观念, 使家长明确不仅要养孩子, 更要教育孩子;不仅要教育孩子, 更要教育好孩子;不仅是家长的义务, 更是家长的责任。

几年来的控辍工作, 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 但对整个教育工作而言仍是任重而道远的, 似构成江海的微小细流。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深知:控辍之路充满荆棘坎坷, 但对于不懈的追求者而言不正是人生绝好的风景吗?

愿用爱托起留守儿童的蓝天 第2篇

-------上老小学刘传钦老师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事迹纪实

瘦高的个儿,略黑的肌肤,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他就是上老小学副教导主任刘传钦老师。自2006年2月办起利民托教中心以来,他迎来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留守儿童,被留守儿童亲切地称为“刘爸爸”。几年以来,刘主任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关爱着留守儿童,用爱托起了留守儿童的蓝天。

说起刘主任办托教中心,还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2000年,不甘贫穷的他毅然辞职下海,把自己的大儿子松林带到九江文武学校读书,没想到在那里儿子武术是学到了不少,但在生活和心灵上都遭受到了特大的磨难。那时他夫妇俩都在福建省打工,因工资没有按时发放,导致松林的伙食费交不上去,连续几个月都交不起伙食费。所以他学校后勤部下令停了儿子的伙食,在停伙食前,既没有先通知他,也没有好心的老师帮助儿子,使松林7天都没有吃一餐饭,只饮一些水和个别好心的同学送一些包子、零食度日,儿子那时才12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得知这一事实后,刘老师哭了整整一天都未能上班,后来好心的工友和刘老师去找到老板向他说了这件心疼的事后,老板才勉强的借了一千块钱解决儿子的吃饭问题,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地印记。刘老师小儿柏林,在他外出时是上小学二年级,走之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又是班长,每学期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说会道,很受师生的喜爱,刘老师外出打工后,由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关爱,只跟随70多岁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生活又无规律,又经常迟到,加上常常想父母,那时又没有电话,要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信,根本不能在心灵上沟通,后来他的性格也变了,变得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性情孤僻、感情脆弱、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导致他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由一个热爱学习有上进心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不求上进,只求玩乐的人了,和从前比较判若两人。而刘老师一门心思地想攒到更多的钱,贻误了他们兄弟俩,这一损失,刘老师觉得终生都无法挽回。

返回学校工作后,刘老师无论在哪个学校都负责少先队工作,在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深深牵动着这个中年汉子的心,曾经的伤痛让他对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关注,更多挂念。他十分了解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二是亲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叔婶婶、姑舅或是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无论何种监护形式,监护中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求物质和生活上全方位满足,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孩子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家庭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这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学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还的生活习惯极差,不讲卫生,经常不洗头、不洗脚、不洗澡、不理发、不剪指甲、不换衣服,还长期不吃早饭,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学校布局的调整,多数山区孩子上学都很远,像现在上老、曾子、黄屋小学等等,远的学生来上学要走五、六公里之多的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又没有家长的护送,起早贫黑,非常危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人又小,他们因为害怕财务被盗、被拐卖和被欺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些留守学生好吃懒做,喜欢小偷小摸,不按时回家,在外面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偷盗抢劫,有的还追求时髦、缺乏爱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一到上课时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较差,还存在厌学情绪。因此,鉴于以上种种留守学生的不良情况,加上自己两个孩子所导致的损失和感受,所以,一看见这些可怜的留守学生,他就会心疼难忍,有时还会流泪,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办好一留守还托教中心,敢想敢做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向亲朋好友和银行借了一大笔钱加上自己的全部积蓄,建起了一栋三层半高的托教楼,投资二十多万,目的是让更多的留守孩子有个温馨的家,让他们身心得健康发展,让他们尽早走入课堂参加学习。本着“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本着对祖国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不能让其他留守学生像儿子一样再有遗憾。他以市场最低收费保吃保住保护理每生每月只收260元费,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中,他经常和留守学生沟通,谈心,他始终坚持“孩子是没有错的”,他尽量寻找孩子深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教育引导。

在平时教育中,刘老师不但能正确认识留守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还备了“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尊重留守学生,与他们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早晚问寒问暖,晚上查几次房,看他们有没有盖好被子,平时有什么要求等等,让其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对“留守学生”好,赢得了“留守学生”的信任、爱戴和尊重。时时处处去发现“留守学生”的优点,采取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不挖苦,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价值,不断增强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

留守学生想亲人时,刘老师还特意装了两部电话,供给留守学生随时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说话,谈心。让家长共同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2008年春,中心收留了一名原先在葛坳初中读初一,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他开除的原因是偷盗,与社会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混夜不归宿),后来家家长来跟刘老师商议,请他一定要帮忙,救救她的儿子。当时家长说的很诚恳,刘老师就和爱人商量决定收下这个孩子,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更多的人像自己的儿子一样错过少年的学习机会,收下后,刘老师经常与他谈心,引导他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取得了他的信任,刘老师还请他的老师共同合作共同关注他学习和做人。引导他从点滴开始,因势利导,树立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认识自我的价值。

刘老师每周五晚上组织留守儿童开民主生活会,到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出自己的心声,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困难、要求尽可提出来,而他便默默记在心中,一一解决无误。他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琴、棋、书、画......活动,使他们能从各种竞赛中来发现自己能行,不会比别人差,也能从中得到充实,不会无所事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校运动会中,34个留守学生,有10个取得学校单项比赛的前三名奖,有6名留守学生中长跑成绩非常突出,还加入了校运动小分队的集中训练,在10月份全乡运动会中,有6名留守学生取得了全乡优秀运动员奖,11月份全乡中小学运动会中有3名留守学生获全县800m、1500m第一,第二名,刘建文还打破了记录,这16名留守学生的学习也进步很快,特别是那个被初中开除的留守孩子,不但学习成绩进步飞快,思想道德也来了个大转变,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如今他已是县实验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了。

用爱托起那一片云 第3篇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关爱、赏识、尊重、宽容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语)。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教师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谈一谈我校是如何以陶行知先生所说过的:“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让我们给学生——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怀,多一些赏识,多一些……”的教育思想转化“问题学生”的:

一、给学生多一些关爱

没有爱的滋润,孩子的生命就像无源之水。所以老师工作无论多忙,都不应该忽视每一个学生,要表现出时刻在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与健康,给他们“雪中送炭”式的爱,使他们得到一些温暖,一些爱的关怀,以情感之,以爱化之,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记得陶行之先生说:“关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教师对学生也是一样,在小事中播种关心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多一些微笑点头,就是对学生的爱;生活上,即使是问问他们衣服的冷暖,学生都会感激不尽,因为他觉得这就是老师对他的爱。活动时,老师参与到他们当中,和他们一起游戏、玩耍,学生就会感受到那是老师的亲切与可爱。

二、给学生多一些赏识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赞扬就是给孩子以积极的期望。做父母的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孩子,要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有了赏识的心态,父母就会把孩子当作天才来看待。我也曾看过一篇报道,说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比父母带大的孩子更富有创造力,原因就是爷爷奶奶会给孩子更多的赞赏。

一个父母离异的同学在课堂上经常搞一些小动作,惹得周围同学大笑,扰乱正常课堂秩序,而且各科功课也是很不理想,在教学中,我对于他的涂鸦同他一起来找出之中的闪光点,至此,他的自信心找到了根据地,表现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能够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就能让学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赏识他们,就是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即使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一千次摔倒,作为老师,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赏识他们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去赏识他们的失败,让学生感到老师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三、对孩子多一些尊重

人们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热情、向上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师长的信任与尊重会产生触及学生灵魂的强大力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舞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可见,教师真实的信任与尊重会导致学生智力、情感等方面的顺利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说:“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都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抛开偏见,给予那些受到伤害的、生病的“树苗”以真诚的信任与尊重,给他们做人、做学生的尊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找回自身的动力,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对孩子多一些宽容

著名的“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要尊重、关心、激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老师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一味地要求或者命令孩子,有时效果反而不好;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就能很容易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犹如一股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激励,给他们以指引。

用爱托起一片蓝天 第4篇

说起张继平呀, 上课数他最捣蛋, 一会儿大喊大叫, 一会儿东窜西跳, 一会儿挑衅闹事, 完全没有把课堂当课堂, 把学校当学校。原先班级的科任老师拿他没办法, 学校领导也无可奈何。有一天, 我刚迈进教室, 忽的教室像炸开的锅, 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这个说张继平刚才打人, 那个说张继平拿他的东西。再看看, 张继平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在教室里大摇大摆地走动, 完全没有把老师的存在当一回事, 不治治他, 这课怎么能上得下去呢?虽是生气, 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要沉得住气。这时, 我用严肃的目光扫视台下的每一个座位, 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做“重要讲话”前的习惯。然后, 我把目光停留在张继平同学身上, 顿时教室, 鸦雀无声。我先让大家说说老师最讨厌什么?孩子们可机灵了, 尽说张继平的种种不是。这下, 张继平火了, 手握拳头, 冲着说他不是的同学直叫嚷。真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 “来, 接着说没关系。”我提着嗓门说。这时我仔细打量着这个孩子, 只见他涨红了脸, 放松拳头, 眼光不时地扫视大家, 显然, 有些慌张。“好, 老师知道, 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讨厌的是张继平身上的缺点, 对不对?”“对。”大家异口同声说。“好, 说了这么多, 我想张继平同学肯定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其实, 过去他也是好学生, 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助人为乐, 热爱劳动。记得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还夸奖过他。可现在他已误入迷途, 作为他的同学, 我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 决不让他掉队。”在附和和肯定的话音中, 我偷偷地看到张继平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诧异和不安的神色。最后, 我提议每人给小明写封信, 信的内容要情真意切,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给自己的同学写信, 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鲜, 他们沉思片刻, 便埋头疾书起来。那天, 张继平同学收到整整38封信, 那是38颗火热的心, 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第二天, 我在办公桌上意外发现了一张“检讨书”, 继平同学在检讨书上说:“老师, 我错了, 今后我……”看完检讨书, 我疾步来到教室, 偷偷地“窥视”这个孩子, 他把头压得低低的, 眼睛红红的, 我敢肯定, 他昨天晚上哭了。

从那以后, 我详细了解他的家境。家境贫苦, 他是父母的领养儿, 父母没有什么文化, 教育子女的方式极其粗暴。从小, 只要他一做错了, 父亲便对他一顿毒打, 母亲是唠唠叨叨, 一顿臭骂。在这种没有欢乐的家庭中长大, 继平充满了暴力倾向。面对这个孩子我决心用自己爱的力量来感化他。上课时, 我把他调到第一桌, 多给他发言机会, 不断鼓励他。课后, 经常和他促膝谈心, 嘘寒问暖, 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一发现有不好的苗头, 马上给予引导。渐渐地, 我欣喜地发现他进步了, 不仅能尊师守纪, 友爱同学, 还成为了一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好孩子。

每每想起这事, 兴奋与思考总是在心中萦绕。在现实生活中, 像继平这样特殊的孩子, 屡见不鲜。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冷落他们、疏远他们。而要善待他们, 把师爱偏向他们。作为班集体的领头羊——班主任, 应当努力构建一种平等、自由、宽松的班级体, 让孩子们理解集体生活必须有基本规范, 个人必须遵守、服从集体这个规范。

写到这儿, 我想强调的是, 作为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来感化他们, 因为他们现在是调皮的学生, 将来可能为社会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贡献。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可以使浪子回头。教师应以深沉的爱去感化学生, 热情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重新塑造自己。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工程, 要求我们奉献爱心, 用爱去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帮助他们成长。辅导学困生, 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教师首先要树立其信心, 要真心地去爱这些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 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 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少批评,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如我班的李继军同学, 成绩比较差, 学习上缺乏信心, 没有目标, 得过且过。经过多次与他闲谈, 我知道他酷爱唱歌。于是在一次主题队会上, 我请所有有表演特长的同学出来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 当然也少不了让李继军高歌一曲。表演完毕, 全场都为他喝彩, 同时我也表扬了他, 他兴奋得满脸通红。事后我还说:“你真厉害。其实你并不比别人差, 要是你在学习上也拿出劲头, 我相信你同样能拿到出色的成绩。”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 他发现到自我的价值, 学习上倍添信心, 成绩也直线上升。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恐怕是大部分“学困生”的通病。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教师, 笔者比较注意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总结自己的点滴进步, 同时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努力采取有效措施, 尽量促使其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 在值日、清洁中, 注意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在班级游戏和体育运动中, 注意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考试中, 注意其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谦逊、忍让习惯的培养……从生活习惯的完善延伸到学习习惯的养成, 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三、从课堂教学入手, 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

首先是课堂发言优先。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 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 久而久之, 学生对上课所学的内容就会毫无兴趣, 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 如生字的认读、组词等简单问题都会优先留给学困生。我们班的王玉鹏就是一个好例子。因为他平时在课上不怎么说话, 成绩也很差, 每次考试不及格。我就特意在课堂上点他起来当小老师, 带领同学们朗读生字。点的次数多了, 后来他就主动问我或者其他同学新课中的生字怎么读, 学习的劲头也大了, 成绩不断取得进步。还有的学困生, 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 回答时声音很低, 但坚持一段时间后, 他们会逐渐自觉地举手。现在我们班的学困生在平时上课时发言积极了, 只要他们懂的他们就会举手, 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 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其次是巡视指导优先。当学生独立作业和课堂练习时, 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 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学困生。开始, 我一站到他们身旁, 他们就会很紧张, 不敢动笔或以一会儿写一会儿用橡皮擦的动作掩饰。渐渐地, 他们知道我的善意, 随着次数的增多, 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样, 教师发现了问题, 就可以及时指出, 当面辅导, 否则, 他一个人愣在那儿也是浪费时间, 这也是帮助学困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方法。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共) 第5篇

我镇是一个山区、库区、老区,交通极为不便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经济落后,大量家长外出打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留守儿童正是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及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极不利影响,学校教育承受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调查发现,我校留守生达65%左右,为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通过多年来的摸索积累,形成了以下几点教育感悟。

一、加强理想教育和责任教育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生,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监管他们,而隔代教育绝大部分要么处于真空状态,要么处于纵容溺爱情形,绝大部分留守生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消极变化。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性格倔强,违反校规,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知识传授,出现开小差的违纪的现象,就简单粗暴呵斥训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极易造成他们逆反乃至辍学。为此,每年新学期在开学初的前几周,我以课堂为阵地,对学生进行理想、责任教育,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点。

1、班团课——师生共同分析形势,培养留守生学习热情。

跟学生分析形势,新生的第一次班会课,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畅读我的理想”。分析着分析着,学生就明白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近十亿的农民,未来的建设重任必将会落在我们这些小主人的身上,即使你的学业再不出色,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责你必须双肩承受,而人生在世谁自甘落后?

2、阅读课——通过名人言行激励留守学生学习意志。

历代名人就如一面面明镜,阅读他们的故事,能照出自我的微小,人性的拙劣,多阅读他们无异于给自己心灵进行一次洗礼。从九十年代起我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传记,如《孙中山传略》《岳飞传》„„每读一本就写篇读后感。读者写着,写着读着,学生的读书目的明确了,眼界也开阔了,思想境界自然提高了。

名人名言具有非常精辟,语言简洁的特点,学生极易识记,而我校绝大部分班级黑板的左边一般是课程安排,右边是名言警句,从新世纪初我班每天一条名言,或励志或劝学,或做人„„一条条名言犹如一位位无言的老师把学生引渡到健康光明的彼岸。

3、劳动课——布置每周家务劳动,增强留守生学习责任

每周开展家庭劳动。绝大部分留守生,由于隔代教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庭只是他们的旅店、“提款机”,在他们身上根本没有责任二字。从每学年新学期第一周起,我就倡导学生每次双休日,要主动地为家里干一次活,这活可以是农活,也可以是家务,大到跟爷爷奶奶外出在农田务工,小到在家里扫地、煮饭。只要他们每周干一次活,持之以恒,体验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快乐。日子久了,留守生们劳动感情加深了,家庭责任感增强了,他们不再淘气顽皮了,而变得懂事了,学习上也知道珍惜时间了。

二、深化爱心亲情教育

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孩子是神圣的,无论贫贱,应一视同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班上要把自己关注的目光多投向弱势群体——留守生。为了改变留守生落后的面貌,我尝试以下几点爱的教育。

1、写激励性话语

我的班上一般每周一篇周记,题目或自定或师定。有的留守生缺乏亲情的呵护,对外出务工的爸妈要么思念加剧,要么由思念变恨,甚至出现偏激行为,心中的一番愁绪自然付诸笔端。“爸爸妈妈,弟弟太顽皮了,爷爷管不住他了,而上周奶奶不小心,把脚给崴了,他又不听我的话,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爸爸妈妈,不知啥的,每每看到别的同学爸爸妈妈来到学校,我就想你们„„”每每读到这些凝重的话语,我的心变得沉重了,心中的感慨,化为一段段激励的文字“只要你多与弟弟沟通,用孱弱的肩膀分担一定的责任,就会什么都过去了。”„„

2、开展爱心活动

为了让留守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同学的友情,我以班级为阵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一帮一活动中,很多成绩较差的留守生,在国庆节或元旦前夕,会收到一份神秘的礼物,或是一份贺卡,或是一张励志的字画,他们在收到礼物那一瞬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班上张锐同学生日,让我们共同祝愿张锐同学天天开心,时时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班上的同学生日,如果恰逢在学校周一至周五,班委们共同祝愿,同学会利用晚自习班级活动时间,开一个简短的生日Party,既活泼了班上的沉闷气氛,又给了该同学一个惊喜,一份别样的快乐。

3、加强思想沟通

素质教育虽然喊了这么多年了,师道尊严在农村的学生家长中依然根深蒂固。学校里的有些学生,特别是内向、本分的留守生更是畏师如虎。加之亲情的遥远,成绩的低速,内心困惑无人诉说,这时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学生脸上的信息,由表及里,读懂学生内心,及时医治,不然到该生打算辍学时,再做工作那时就为时已晚。我的班上有一份师生联系本,学生的扰心事、烦恼事、期盼事都可以向上写。我依据本子上的记载,学生脸上的表情,我抽出时间同他们进行“谈心式”的思想沟通。一场话下来,学生心结解开了,忧虑没了,脸上重新绽开美丽的花朵。

4、挖掘亲情课资源

我们学校为了抓好留守生思想工作,开设了亲情课。亲情课里面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感人肺腑。每周一次的亲情课,我精心选材、精心备课,饱含深情的讲解。上了《哥哥的糖葫芦》,学生明白了世界上最真最美最纯之情莫过于兄弟姐妹之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学了《母爱的温度》学生懂得了“母爱是有温度的,你用冷心去触摸它,它是低温的;你用热心去触摸它,它才能燃烧得更炽烈。亲情是两颗心的相互取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炽热另一颗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亲人,何谈爱自己的工作、事业,自己的祖国?

三、加强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现今农村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得金贵。犯了错误,有时一句批评的话令他们闷闷不乐,此时,我会主动地与其监护人联系,向监护人谈该子女在学校里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种种表现,具体形式有以下二种。

1、形式多样的家访形式

过去家访一般是电话联系、书信联系,家长心中对这种远距离的沟通方式感到陌生、紧张、不亲切,他们需要面对面的促膝长谈。通常情况下,我每周家访一至两名留守生,老师、家长、学生三人当面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对症下药,效果较好。

2、家长会开到农村去

当前,留守生的监护人,有的年老体弱走不了,有些不爱走动怕麻烦,有些家中无人有顾虑。因此,我校改变传统开家长会的模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根据生源情况,班上调配任课老师分别错时分批的召开家长会。这样一来照顾了隔代老人,同时显得学校有诚意。另外,教师不仅可以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还可以听取一些村民的意见,对学校班上的教育来说,这可是一举多得。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第6篇

武汉市建港中学(以下简称建中)位于晴川阁下,鹦鹉洲头。学校始建于1957年, 2003年以前是一所完全中学,属武汉市三类学校。就是这所原来的三类学校,在以雷刚为校长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建中全体教育同仁的不懈努力,一跃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学校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招生形势喜人,心驰神往的学生人数激增。

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得到了教育部、省和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百所“学习型学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市10所)。2008年,学校被中共汉阳区委、汉阳区人民政府授予“汉阳区名学校”光荣称号,雷刚校长本人同时被授予“汉阳区名校长”光荣称号。

学校的办学成果引起了省教育厅和省干训中心等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分别将山东、新疆等地的部分校长引荐到学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建中何以赢得如此迅猛发展的局面?记者走近校长雷刚,试图探询其中的奥秘。

显然,雷校长有意避开了记者关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思维定势,直奔主题:“这是因为我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了‘平民学校’的定位……”

谦逊的雷校长没有长篇大论,却对学校实施“平民教育”模式进行了精准的解读。

解读中,这位深谙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的专家型、创新型校长不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不尽的启迪。

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共享公平的阳光

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霄同学在毕业感言中这样写道:“几年前,我只是一名中考失意者……”其实,在建中像罗霄这样的中考失意者并不在少数,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高线下生。据统计,在学校生源构成中,60%的来自一般工薪家庭,30%的来自贫困、离异与单亲家庭,近10%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

建中地处汉阳区城郊结合部,生源复杂而参差不齐,呈现出两个方面特点:学业成绩是同类中学中较差的,家境大都是比较贫困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学业差的学生不应该失掉信心;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应该没有未来。鉴于此,雷校长和他的团队从关爱学生的的未来和终身发展着眼,在学校定位为“平民学校”的基础上,提出了“愿求人人成才,更求个个成人”的平民教育思想。

“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实施“平民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整个的人”。

做“整个的人”?是的,建中毫不含糊地给出了明晰的答案:“着力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把有能力的、有愿望的学生送进他们理想的大学,把落选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良好道德、有信心面对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一份没有承诺的承诺。这就是建中对教育的理解,也是由建中教职员工的使命意识所决定的。

“平民教育也就是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雷刚校长和全校教师一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刻意追求功利和名声,决不搞以牺牲学生终身发展为代价的所谓“教育”,而是走一条既重视高考却更注重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成人”教育之路,一条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之路。

“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平民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也是雷刚校长与他的工作团队默默追求的教育理想。建中人励精图治,不辱使命,通过短短几年不懈的努力,逐步确立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显著的育人特色,使建中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三类”学校“破茧成蝶”,在完成了“凤凰涅盘”般的壮举之后,一举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建中阔步跨入了优质教育的行列。“竭诚为汉阳普通百姓子女提供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已经变为眼前的现实。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平民教育”的阳光里,平等地享受着优质教育的权利。

校本培训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是实施平民教育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建中努力探索一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之路。几年来,学校立足校本,精心设计校本师资培训,形成了以“读书—反思”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带领教师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造就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而知不足,读而少是非。”学校自2003年起将图书室整修一新,每年新添置了1—2万元各类书籍,要求每个教师每周上阅览室读书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以此敦促教师养成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必然。同时,校长室还主编了一套名为《同成长,共进步》的校本师训教材,积极地引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读书活动拓宽了教师视野,增加了教师内涵,促进了教师成长。

“教学的成功建立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上”。 在建中,教师的月度反思已成习惯。每月一篇,校长每篇必导评,教师反思与校长导评搭建了校长与教师交流的又一平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教学活动。反思提高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性和盲目性,随之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中还聘请省、市、区一批(共计10名)有名的特级教师、专家、名师为客聘教师,一聘三年,来校累计授课237次,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客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资源,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武汉三中、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由客聘老师推荐,一大批名师被引了进来;由客聘老师引荐,《中国教育学刊》《教师继续教育》《校本行动》《教师管理与研究》等教师专业刊物向学校教师敞开了大门。

在客聘教师的指导下,学校自主生成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和“2+2+2评课法实验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承担了武汉市教育局招标课题“发展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课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队伍。

实施校本培训,建中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干部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汉阳区名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7人,省市区优秀骨干教师68人,中高级教师101人,占教师总数的84%。

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省市区三级优质课比赛累计获一等奖22人次。其中,徐捷老师获省高中物理探究课一等奖。学校累计有102篇论文与案例获省市区各级奖项或发表在各级杂志和刊物上。

奠基学力让每位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建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为高等院校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中,成人与成才相提并论,不偏不倚。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根杠杆,我就会撬动整个地球。”这种夸张式的说理,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以及智慧和手段,那么,从局部看,在很多事上,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而从全局看,在人的发展上,是很难拥有理想的未来的。

建中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奠基学力,奠基人生”的理念。在雷校长和教师们看来,“学力”就是杠杆,拥有它就如同拥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智慧和手段。所谓“学力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语言符号和数字逻辑为支撑,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核心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和”。“奠基学力”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心理”等诸要素,发展“基础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完善“发展性学力”。

“我们的教育,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教育应该是或更多的是‘获得’和‘感悟’。换言之,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力的发展。”雷刚校长接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为他们迈入社会铺好路,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好桥。”

“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亮人生。”在建中,有一项被全校师生乃至外界称为精品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建中读书节”。其宗旨是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气质,“培养读书习惯,构建书香校园”,倡导人人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需要。“浸润书香,滋养心灵,精彩人生。”在读书节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高校教授举办《读书与人的发展》主题讲座,邀请书店进校开展图书集中展销,开设学生“图书跳蚤市场”,举办读书辩论会、美文欣赏会等等。读书节期间,大家都沉浸在读书的无限快乐之中。

同样,为奠基学生学力,建中在武汉市首开专门的“阅读课”。每班每周单独拿出2个课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自由阅读,自由摘录。同学们走进拥有近200种期刊杂志、10000册书籍的阅览室,犹如走进花香四溢的大花园,欣喜异常。每次阅读课,同学们总是早早地等候在阅览室门口,下课铃响,又总是久久不愿离去。

成才与成人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完善的人格。建中以“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其突破口,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学校还明确了月度教育主题,将“简朴”、“宽容”和“责任”等列为教育主题。在二月份组织的“宽容”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教师撰写文章。对“宽容”进行释义,讲述“宽容”的故事,论述“宽容”的积极意义,并给出一组衡量“宽容度”的自测题。这种特定的形式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能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从而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

月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人,有利于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合格素质、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的人。

因材施教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刘浩、乔玉婷两位同学父亲病故,家境贫寒,完全没有继续就学的经济基础。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并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他们毕业之后怎么办?走升学这条路,显然不太现实。加之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一技之长,将来何以立足社会?

何不变“捐资助学(学业)”为“捐资助能(技能)”?雷刚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若能从实际出发,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能为学生打下人生之基。学校在征得两位同学和其家人的同意后,将他俩送到武汉第三职教学校学习数控技术,所有费用均由建中承担。可喜的是,这两位同学毕业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建中,像这种因材施教的事例并非个案。学校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则是因材施教又一成功的案例。“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快乐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心理特征等因素,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在建中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让学生个体向一个个最近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因‘人’施教,评价学生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每年四、五月间,学校都会举办一届“个性化的表彰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了很多奖项,除学业进步奖外,还设有乐于助人奖、孝心奖、环保奖、关心集体奖、爱心大使等。这种个性化的表彰和获奖人数平均每个班占到50%—70%。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习惯得以逐渐纠正。校园内洋溢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的良好气氛。

“在建中少数学生除学习成绩不理想外,其生活的信心、激情、行为习惯和意志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学校印了一份学生素质报告单,其中包括“老师对你说”“父母对你说”“我对自己说”几个板块,通过这种三方联动,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成长,激励信心。这样不仅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个性与差异,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他们身上的亮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每年10月学校都要举行展示学生特长的“艺体节”。艺体节里,绘画展、辩论赛、趣味运动会、三人篮球赛、卡拉OK比赛等活动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个性发展。部分有着其他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在大家的欣赏和赞叹声中重新树立了信心,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建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自信、激情与智慧,这是教育的结果,更是平民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封面人物介绍:雷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汉阳区名校长

湖北省骨干教师

汉阳区英语学科带头人

用爱托起一片蓝天 第7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因此,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的根源,教育时做到心中有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过程

还有10分钟就要上课了,这是继高一年级分班之后的第一次选项健美操课,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这是一次新挑战,紧张是因为有一些学生学习的情况我还不太了解,有好多学生原来是另外一位健美操老师倪老师教的,不知她们是否能适应我的教学方法,是否还需要有一定磨合时间。

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到里面的声音:“倪老师,我们要求换班!”

“咦?雷雅璇,为什么呀?你们平时健美操课不是学得很认真的,怎么现在要换班呢?”倪老师不解的问。“因为,因为这个老师,她怀孕了!”

“额?老师怀孕了,这跟你们换班有什么关系呢?”倪老师非常不解的问。

“那个老师都怀孕了,上课怎么教啊?与其这样在健美操班上浪费时间,还不如换到别的选修班去。”

听到这里,我的心似乎被人猛然的抨击了一下,特别特别的疼!自怀孕到现在,已经有四个多月了,体育课我一直都是认认真真的教学,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孕妇而优待自己。 况且,我自认为是个灵活的孕妇,只要剧烈的动作我小心一点,健美操教学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可是没想到,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这件事真真伤害了我的自尊。于是,就在那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哼!我要让你们对我刮目相看!

课堂上,当我抱着这个班新的学生名单点到“雷雅璇”这个名字两次也没有人答到时,我不禁纳闷:

“咦!难道她真的不来了?”

这时,从后排传来一个懒洋洋的声音:“老师,你的声音太小了,我们后排的人根本就听不见!”

我顿时无语,往学生人群里扫了一眼,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眼神,有于心不忍的,有幸灾乐祸的,有看热闹的,我一肚子火不知道该怎么发出来。我很清楚,她们想要给我一个下马威。我在心里默数了几下,最后用原来双倍的音量继续点名。

热身操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基本教学。一个组合四个八拍动作的完整示范,分解动作,手臂动作没有问题,不方便做的跳跃动作,我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说实话,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就好像是憋了一口气,在接受考核一样。我相信自己,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尽力展现出了最好的一面,一点也不含糊!

“哎,这个老师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嘛!”

“是啊,是啊,但是动作还是很漂亮啊!”

底下悄悄议论的声音传进入我的耳底。

几节课过去了,健美操课上那些学生似乎对我没那么抵触了,雷雅璇等人在课堂上竟然表现得非常好,不仅自己学习很积极,还能非常认真地帮助其他同学,俨然一个小老师。 她们在带领做示范,以及创编动作过程中都表现得很出色, 新颖的动作甚至超过了我的想象,上课的氛围越来越融洽。

三、案例反思

1.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全面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欲望有些迫切,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机会,只要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正确的,教师应极力支持。学习欲望作为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是推动其学习活动最可宝贵的动力源泉。同时,学生的个性不能扼杀,在对于雷雅璇这部分学生,她们有正确的学习欲望,即使比较迫切,以致出现了一些不对的情绪。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当学生带有情绪时,教师不能硬碰硬,沉默是教师最好的处理方法。可以等她情绪稳定时,再单独找她谈话,与其沟通,弄清她的内心想法,从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2.适切教育是教师应追求的理想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尽量详细些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情;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尽量多运用多媒体,对于运动量过大的动作,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体现,以减少身体不必要的负担;要善于在班级里发展一批小组长,她们可以带领做示范动作,也可以在其他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分担了老师的一部分工作,还可以激发这批小组长自己的学习能力,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指导,两全其美。

3.促使教学资源不断生成

在教学课堂上,当生成的教学目标超过预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在下一次教学目标预设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激励、赞扬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肯定,从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参与运动中去,达到高效学习。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说明了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结束语

这个案例让我深知,只有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真诚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会包容学生,学会赏识学生。老师在教育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一切即能实现!

摘要: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来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处在永恒的发展之中。因此,在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时候,同样要考虑问题的涉及面以及涉及的所有方面,并要正确对待,想尽设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第8篇

【关健词】留守儿童;教育隐患;爱心;耐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 7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71-02

随着用工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们的情感变得脆弱,如果处理失当,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国家的一个教育隐患。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责无旁贷,教师要有打长久战的思想准备,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恒心、更要有爱心,要像教育自已的孩子一样,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滋润他们脆弱的心田,呼唤他们纯洁的心魂,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灿烂的笑脸,拥有一片属自己的天空。

一、用爱呵护“留守儿童”的心

一位留守儿童的日记写到:“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我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勾勒岀无数留守儿童多么悲苦的心灵!

是啊,这是留守儿童来自心底的呼唤,他们的心多么需要别人的爱呵护。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强,这个孩子数学基础太差,性格内向,家庭作业要么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而且最简单的计算也是错误连连。每次测验都只有三、四十分。这可怎么办啊?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我决定家访一次。来到他家,他正在做饭,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奶奶告诉我,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里经济特别紧张,孩子成绩又差,还不如回家帮忙干点活,打算让他念完初中就辍学。听了奶奶的话,我感到一阵寒意,我的心情格外沉重——一个13岁的孩子,正值花儿一般的年纪,他应该有自己金色的童年,动人的欢笑,难道就真的要这样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家人已经无奈地放弃,我们又怎能过多地指望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呢?对每一个孩子我都决不能放弃!下一步,该怎么办?

有一次数学测验下来,他又得了38分,放学后,我示意他留下,温和地为他讲解每道题。还没讲完,窗外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改完错题,他习惯地把书包往头上一顶,就准备冲进雨帘,我一把抓住他说:“王强,别急,这么大的雨,淋湿了会生病的。”他笑笑说:“没事儿,我家穷,没雨伞,淋惯了,身体就有抵抗力了。”他说得是那么习以为常,而我的眼睛却湿润了,说不出话来。我转过身,从办公室抽屉里拿出备用雨伞,递给他说:“来,老师这里有伞,我家就住在学校宿舍,也用不着,就把雨伞送给你吧。你正是长身体的的年龄,以后就别再淋雨了。”看着我坚定的眼神,他默默地接过伞,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这件小事之后,王强和我显得亲近了很多,有什么伤心和高兴的事都愿意和我说。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后来考试竟然达到60多分。分数虽然不高,但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爱,让王强有了崭新的改变!

爱,让留守儿童多了一分感动,多了一点阳光,再也不会是“一个人的家”。

爱,让那颗留守的心有了停泊的港湾!

二、用爱触动留守儿童的心弦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复杂心理现象。特别是留守儿童表现得尤为明显。特殊的家庭让他们在更多的时候自暴自弁,破罐破摔。扭转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是朝夕的事情,要从日常生活细微处入手,用巧妙的办法打动孩子的内心,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认识自身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我走进教室,许多孩子都端正坐着等待老师,只有一个孩子东张西望,嬉皮笑脸,还故意把课桌弄得哐当响,引起同学都往后看。事后我得知他叫李明,唉,又是一名留守儿童!

后来,李明更是变本加厉,自已不完成作业不说,还经常在课堂上扮寅丑角色,引得教室哄笑声一片,我挺生气,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谁知他对我爱理不理,嘴里还小声嘀咕:“这样做我高兴。”

看来,这孩子的问题不小,逆反心太重,一般的教育方式很难起作用。于是,我决定以退为进,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一次上自习课上,我坐地讲桌前批改课堂作业,当我改到李明的作业时,他居然全部做错了!我尽力抑制住自已的愤怒,希望用我敏锐的目光发现一丝丝闪光点。很快,我笑了,示意李明上台来。全班同学立刻鸦雀无声,等待着我如何把他狠狠地修理一顿。李明也一脸的不高兴,磨磨蹭蹭走上台来,做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我站起身来,拉着李明的手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李明的课常作业按时完成了,虽然在做题方法上有些问题,但他的所有计算过程都是正确的,这说明他的基处知识还很扎实。这一点,我们全班好多同学都不如他哦,李明,加油,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一定会很捧的!”一番话,说得李明不知如何是好,他张大嘴巴,涨红着脸,显得手足无措。从此以后,我经常费尽心思寻找他的闪光点,肯定他、表扬他,让他的逆反心理逐渐减轻。我还和班主任及时沟通商量,共同努力。终于,李明有了明显的改观。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有爱的引导、转化,才能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让教育水到渠成。

三、用爱扬起留守儿童自信的风帆

要转变一个学生是件不容易的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就更加困难。缺乏温情的家庭,让他们更加容易自卑,敏感而脆弱,同时也不易与他人接近,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他们大多反复无常,甚至软硬不吃。我们该怎么办呢?是给予他们一贯的怜悯,还是更多的尊重?

我有个学生叫李刚,他整天衣衫不整,吹着口哨,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说实话,对这样的顽固分子,我真的是力不从心啊!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窗外突然飞进一张纸条。我很奇怪,拿起纸条一看,原来是李刚写来的。他告诉我,最近,要开运动会了,班主任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而不愿让他参加800米的跑步比赛,希望我能出面说说情。看完纸条,我心头一热:毕竟是孩子啊,都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知道,如果这次我不帮他,也许他真的就这么完了——不管怎样,我也要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后来,他成功的在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看到他站在领奖台上绽放出动人的笑容,我真是感慨万千。

那天晚上的数学家庭作业,李刚全部做完了,而且写得比平时认真,在作业的最后,他还给我留下一段话:“孟老师,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坏孩子,没人相信我、重视我,想不到,我也能为班集体争光,是你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重新认识我自已,接纳自已。谢谢你,孟老师,我会努力的。”

我捧着这珍贵的文字,内心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一名老师,还有别的比这更令人感动、骄傲和幸褔的吗?我知道又一个留守儿童被我唤醒了,他像一颗闪闪的星星正在冉冉升起!

上一篇:高血压小量脑出血下一篇:职场拒绝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