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新标杆

2024-06-24

县域经济新标杆(精选8篇)

县域经济新标杆 第1篇

一是持续发展更加紧迫。长期以来, 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 较多依赖资源、环境和土地等要素, 产业结构单一, 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结构优化更加紧迫。县域经济普遍面临发展与转型问题。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 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目标定位不准确、制约因素较多。三是要素制约更加紧迫。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资金运转周期拉长、生产成本连年攀升、地方债务化解压力大等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考验。四是扩大消费更加紧迫。县域经济急需增加消费, 摆脱对投资的依赖, 加快转向消费主导的增长。在现有的增长模式下, 消费的拉动, 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剑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3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0.78万t, 油料总产量10.40万t, 蔬菜产量达31.86万t;烟叶种植政策因素调减至2 932hm2, 产量0.61万t;园林水果产量6.36万t;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9.01亿元, 出栏肥97.61万头、家禽503.28万只, 肉羊11.31万头;肉类总产量7.85万t。禽蛋总产量0.84万t。水产品产量6 340t。林业稳步发展。全县林地16.47万hm2, 森林覆盖率51.45%, 活力木蓄积794万m3。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全县现有种养殖大户4.8万户, 家庭农场180余家, 农民专合组织达到388个, 其中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40家。龙头企业65家, 其中省级3家, 市级25家。全县获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剑门关土鸡、剑门关豆腐, 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当然, 面临的发展困境仍然非常突出、严峻。一是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传统农业及其产业占据绝对比值。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基础设施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干部队伍、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 缺乏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理念。四是农业科技队伍人才缺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力。

3 新常态下发展有机农业是山区县域经济的有效路径

3.1 坚定地高举有机农业大旗

有机农业的兴起, 第一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二在单位面积产量保障技术已经取得进展形势下, 可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第三由于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 可整体增加农民收入,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产品安全稳定问题;第四, 大量使用环境友好技术, 有助于解决地理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第五, 有利于最终解决全球农业安全问题。

3.2 切实推进有机农业三大建设

一是有机生产建设 (产业) ——经济建设;二是有机社区建设 (村庄与水资源、土壤资源) ——生态建设;三是有机社会建设 (群众经济收入稳定基础上的社会福利与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3.3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 推进有机农业发展

剑阁秉持历史与现实条件, 变传统的农业资源优势为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 在推动完成有机农业这一伟大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定有机农业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信, 以有机农业为剑阁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抢抓机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快人一步谋篇布局, 着力抓好有机农业发展基础性工作。2014年10月, 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了建设五指山现代有机农业园区合作协议, 全面启动实施200hm2规模的核心示范区建设, 目前,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创新的“社区互助农业经营模式”, 经济效益倍增。

3.4 抓关键求突破, 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是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求突破。认真做好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 加快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二是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上求突破。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总结推广入股经营、托管经营、集体经营、转让经营、园区经营等做法, 规范土地流转市场运行, 严格流转监管、防范流转风险。三是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求突破。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 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持续受益。四是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求突破。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构建起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快速通道。五是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公司,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健全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和担保制度, 设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基金, 支持设立涉农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六是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上求突破。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推进、产村相融, 把住房改善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统筹起来抓。加强分类指导, 突出地域、文化、乡村特色, 注重新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 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摘要:习总书记2014年5月到河南考察时, 第一次用“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 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 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登岭.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J].当代贵州, 2015, (16) :38-39.

[2]陶训健.新常态下加快和县县域经济发展探析[J].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 (2) :44-46.

中国经济人物新标杆 第2篇

本刊在过去的一年里,曾经对这个名单中的许多人进行过详细报道,而马云、周厚健也先后成为本刊10月、11月号的封面人物。就本刊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些“新面孔”:

邓中翰,他创建并率领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首次成功将“星光中国芯”全面打入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在2005年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动作;

李彦宏,他的百度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网站、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和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每天都在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着上亿次信息搜索服务;

林毅夫,当他倡导了六年的“新农村运动”被写入“十一五”规划,这个有着多重身份的经济学家,理所当然成为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

魏家福,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总裁,他不久前与四大国际快递巨头之一的荷兰TNT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共同组建一家合资物流企业,开拓全球物流市场;

谭旭光,他领导潍柴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内燃机企业,国内第一家研发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排放发动机的企业;

王健林,他首创“订单商业地产”模式,和沃尔玛、百安居、百盛、国美等20家跨国或国内著名商业企业签定联合发展协议,引导行业避免盲目投资,减少资源浪费,他个人也在2005年10月被评为第二届“十大社會公益之星”;

傅成玉,他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的竞购优尼科,为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今后走向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万捷,这个开拓中国新经济文化产业的业界新锐,他率领的雅昌首创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发布系统”,建立了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库、艺术家及作品数据库、书画印鉴数据库、画谱收录书画著录数据库四大数据库,全面整合了中国艺术市场产业资源。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第3篇

一、洮南市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坐落于科尔沁草原腹地,地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汇地带,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府县”之称,全市幅员面积5103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260万亩,草原面积232万亩,林地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10.94%,荒山面积30万亩。

(一)从工业化进程分析。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重要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工业化演变进程正在加快。

20世纪90年代,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传统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水平在300美元左右徘徊。2004年洮南市人均GDP达到700美元,己越出传统工业化初期,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水平。

2、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洮南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洮南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为46.25:24.39:29.36,与1996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12.45和4.8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历程已开始由一、二、三向一、三、二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异动趋向城市化。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批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到第二、三产业,大批农村人口也逐步转为城市人口。2005年洮南市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47.5%,比1991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91年34.5%上升到52.5%。

(二)从改革开放进程分析。

所有制的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民营经济己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体制创新推动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县域以外的资本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从地域构成上分析。

洮南市地处吉林西部,按区域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点理论,洮南市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内蒙经济的辐射。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滞后特征愈来愈明显[2]。

二、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采纳当前县域经济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从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经济活力、技术创新能力、农业资源禀赋、经济外向度等六个方面来研究它们分别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用Y表示,采用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作指标值)为因变量,用以上6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如下方程:

Y=0.864+0.079X1+0.264X2+0.515X3-0.001X4+0.893X5+0.131X6

其中Y-经济水平;X1-资本存量;X2-产业结构;X3-经济活力;X4-技术创新能力;X5-农业资源禀赋;X6-经济外向度(见表1)。

根据SPSS软件运行结果,可得以下统计值:

统计分析的拟合度达到96.9%,是非常高的;在显著性水平取0.20的时候大部分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且整个方程通过F检验,说明整个模型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成立。

按照对洮南市近10年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排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及T统计值的显著性可以看出,它们依次为农业资源禀赋、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单就T统计值的显著性而言,农业资源禀赋对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业资源禀赋

从县域经济发展回归方程及影响因素排序可以看出,地理条件、耕地资源对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回归系数为0.893,T统计值为1.0373。这与目前洮南市作为吉林省西部一个工业薄弱的农业县的经济地位是基本相符的。在洮南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高达57.81%(2005年数据),尽管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与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经济活力

通过回归分析,经济活力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15,T统计值为0.667。在6个影响因素中排名第2,较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但凡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的时期,非国有集体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己逐渐成为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的数量,质量,决定洮南市县域经济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敏感。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4,T统计值为0.515。从影响因子排序来看,但凡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的时期,一般都有发达的第三产业。从回归分析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对振兴洮南市县域经济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比重大的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通落后。应当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道路,提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四)经济外向度

经济外向度是用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占GDP的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的,其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131,T统计值为0.559。说明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997~2006年洮南市县域经济的外向度普遍不高,其中1997~1999年经济外向度指标为零。即使是外向度最高的2006年,洮南市县域外贸出口商品总值仅为2300万美元,占GDP比重仅约4.3%,与东部发达县(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资本存量

采用当年和上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值来衡量洮南市县域的资本存量水平,通过回归分析,资本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9,T统计值为0.308。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看,最高的是2006年4216元,最低的是1997年104元,相差约为40倍。洮南市近年发展趋势表明了加快资本积累与投资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历年年鉴和洮南市统计局。

(六)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采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来衡量县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弱相关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1,T统计值为-0.003。技术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可能的原因是科技活动经费并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县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无法体现。

三、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县级政府应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清理并逐步削减行政性审批,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登记制度;县级政府应着力建设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外相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为市场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拓展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保证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3],为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进入农业,培植能够大规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并在广阔的市场范围内协调现代农业要素配置的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发展。实施产业优化和产业集群战略,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区域竞争力[4]。

(三)加快基础设施及工业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改善灌溉条件为重点,应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同时完善交通网建设,配套建设乡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要重视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发展。要突出不同园区的功能分工和产业特色,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台阶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整合商贸资源,全面搞活商贸经济。围绕建设关东杂粮杂豆商贸物流中心,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有形市场的建设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杂粮杂豆市场、优质红干椒市场打造成国际知名市场,积极培育奶牛、葵花油、山杏、西瓜、粉条、芝麻等特色专业市场,增强市场拉动力,提高知名度。加快发展建筑建材市场、日用品市场,满足地方生产生活需求。加强经纪人队伍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健全各类协会、商会组织,规范行业行为,强化自我管理。抓大扶强一批贸易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商贸龙头企业集群。支持企业扩大自营出口份额,拓展国际国内贸易业务,推动内外贸易共同发展。

(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财税金融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在巩固现有支柱财源的前提下,推进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尽快解决工业基础薄弱和财源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积极发展区域性种植、养殖、加工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新财源,不断扩大财政增收渠道,增加对县域地区财政的贡献能力;在国家扶持、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制订优惠政策,以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县域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5]。认真总结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在改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改善软环境上下功夫,不仅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更要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投资者,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民间投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民间经营主体,往往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政府要把非国有投资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把鼓励非国有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要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工作。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吉林省洮南市具体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洮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小三等:“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乔颖:“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3]孙爱华:“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吕英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思考”,http://www.xyjjlt.net/. 2007,5。

谈县域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篇

一、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新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定位。县域涵盖"三农", 联结城乡,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 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 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 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 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 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 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 坚持特色型原则, “扬长避短”, “扬长”就是要有所为, 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 有所放弃, 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新农村已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 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 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1.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 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 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 才能促进产业集聚, 人口集聚, 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 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4. 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 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 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 从新增的收入来看, 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 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 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1.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 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 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 突出重点, 依靠特色, 培育产业链条, 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 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2.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 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公司加协会加农户, 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 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 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 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4.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 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 “十一五”期间, 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 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 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 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 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 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 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 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 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 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 放活的原则, 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 支持县域经济,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6. 在财政政策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根据新的要求, 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 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 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 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其次,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 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 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 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再次, 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 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 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最后, 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 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 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总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关键是“四位一体”, 经济是基础、是关键。县域经济起着决定的作用, 只有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才能真正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快速、腾飞发展。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要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才能真正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快速、腾飞发展。

县域经济新标杆 第5篇

一、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 经济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它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利用的基本条件, 也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在目前, 我国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有的各种行业发展不平衡, 有的各行业联系不紧密, 有的重复投资, 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 那么, 要解决诸如此类问题, 必须靠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是根据实际, 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 扩大其规模效益, 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 扩大资源产业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资源型经济, 这些经济部门大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目前情况看, 依托经济资源, 发展壮大资源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捷径, 这一方面可以就近取材,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降低经济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 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可谓利多弊少。

2. 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在我国, 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 很多地方结合本地特色, 形成具相对集中的支柱产业, 这些支柱产业, 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地方发展的龙头产业, 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避开这些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优势作用的龙头产业。最明智的作法是不断壮大支柱产业, 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作用, 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操作时,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产业的定位, 同时, 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构现象, 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 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 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

3. 开发新兴产业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 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往往技术含量较低, 竞争力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 考虑以下几因素:一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有条件地开发高新技术农业,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可根据实际情况, 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通过新技术加以改造, 促其升级换代。三要开发新兴行业。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实际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业、花卉业、观赏农业等新兴行业, 不断拓宽县域农业的发展路子, 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壮大县域经济, 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 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以市场化带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 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 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就是要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 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具体来说, 在操作时, 要重点考虑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 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农牧渔林优良新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 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同时, 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打造农业明星企业和明牌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 要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 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 发展特色农业

有人说,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对农业发展来说, 道理也是一样的, 大力发展农业, 必须立足于特色, 做特色文章。就拿小麦来说, 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 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走向世界的优质小麦在我国又十分缺乏, 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能够达到标准的优质专用面粉数量很少, 我国国内市场对强筋力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分别为20%、60%、20%, 做面包的强筋粉要长期依靠进口, 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成本的上升, 所以依托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势在必行。各地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自身特色, 或发展高效农业, 或发展畜牧业, 或发展林果业, 但不管是发展什么部门, 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个性, 要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市场, 促进发展。

3. 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农业经济的众多部门中, 加工企业下连种养业, 上连市场, 是农业生产的中间和中介, 因此, 大力培植农村产品加工企业是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占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 我国大多在1倍左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 市场也很大。当前, 各地要根据实际, 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 向高、新、特方向发展, 培植一批内联农户、外通市场的加工龙头企业, 通过发展加工企业, 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 并为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开辟出路。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 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 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 必须把发展小城镇,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切实强化措施, 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这些资金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筹措。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 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 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要树立大开放思想, 以开放促进大开发, 确立县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做到政府出政策, 市场出资金。建立以地建市 (镇) , 综合开发, 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 积累建设资金。

2. 加快建制镇建设

目前, 我国的乡镇一级建制数量多, 又比较分散, 造成了公务人员多, 行政成本不断增加, 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 要着手进行改革,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 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 推进农村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小城镇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 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 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县域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对于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项目, 有条件的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 实现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加快城区道路、供气、供热、通讯、电力和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城市规模, 提高辐射带动功能, 争取以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当前, 我国许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十分困难, 发展县域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2200多个县中,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共有631个, 占总县数的28.6%, 而贫困县占27.3%, 地方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县969个, 占44%, 两者合计占到71.3%。因此, 我国大部分县市财政还是吃饭财政, 没有更多的条件发展经济。要解决这一问题, 唯有走发展、提高的路子, 舍此别无他路可循。

1. 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财源上下功夫

解决县级财政收入偏低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要培植新的骨干财源。要按照“依靠科技, 面向市场, 突出重点, 培植支柱, 注重规模, 系列开发, 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 改善财源结构, 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 把“蛋糕”做大。要注意从长计意, 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2. 要加强对县级财政的科学管理

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 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 强化征管, 堵塞漏洞, 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二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转变财政管理方式, 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 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

3. 要减少冗员

古人云, “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县级政府冗员过多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加快政府改革, 减少冗员。要下决心减少财政供养人数, 切实加强机构人员编制管理, “堵住入口, 敞开出口”, 严禁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同时, 对财政供养单位现有的富余人员和超编使用的临时人员要予以清退, 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财政负担,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进步,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农业兴, 国家稳的说法, 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 能不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 因此,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我们认为, 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市场化、抓好小城镇建设、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等措施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常态下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6篇

1.1 新疆县域经济

县域是地理行政单元, 是以县及县级市为基本行政地理空间, 充分发挥此范围内的人财物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下, 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通过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一系列特殊优势, 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2 经济新常态、新要求和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指出, 国内经济要从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出发, 立足于供需现实特点, 以平常心态迎接和适应经济常态。就新疆县域来说, 就是要抓住新疆整体面临的经济发展大环境, 找准县域内的经济产业结构定位, 将GDP的增长放在经济发展的总体中去衡量, 从单纯追求GDP转变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战略部署, 将新疆的地理、资源优势再次提到了战略新高度, 要平衡国内东中西部各区的综合协调性发展、要建设亚太区域经济贸易区、促进各区域资源的合理化流动, 这些宏伟蓝图的建成都离不开新疆这个地理和资源的中心枢纽。同时, 全国19 省市对口援疆已经因地制宜细分到各区县的行政空间, 内有各县域地方的自力更生、外有先进理念和技术的鼎力帮扶、宏观政策上还有国家、国际的战略部署, 这些有利发展的主客观环境都给新疆地区、新疆各县域单元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绿色通道。我们要做的, 就是充分认识到这些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 牢牢把握发展宏图, 苦练功力, 内外兼修, 全面推动新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新疆本就发展失衡的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全新的发展思路。

2 新常态下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分析

2.1 积极挖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内外优势

2010 年以来, 新疆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特色的一些产业, 但跟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仅从县级城市的发展实力上来说, 挤进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的新疆只有1个, 而发达省市比如江苏高达30 个, 浙江25 个, 甚至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河南省也有7 个之多。新疆唯一排进的1 个在全国县域城市竞争中也处于中后位置, 由此可见, 新疆整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而且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例如, 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县 ( 市) 和一些资源型城市, 城镇化建设水平较高,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经济规模总量较大, 经济较发达; 地处南疆和边疆地区的县市, 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经济发展落后。

因此, 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 新疆必须要认真分析当下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牢牢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给新疆带来的百年机遇, 积极挖掘适合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优势, 探索新的发展出路。对内, 要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 逐步减少大部分县域依靠农牧等第一产业发展的单一现状, 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进程。同时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 挖掘自身特色资源, 并大力开发, 使之形成资源优势, 进而通过集中生产, 不断强化资源优势, 使其逐步转变成区位优势, 形成特色产业, 从而实现对县域经济的极化作用, 吸引其它地区的更多资源; 要选择那些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广阔、关联效应强, 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实行重点开发; 提倡一县一业、一县一品, 培育特色经济, 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发展, 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对外, 要充分利用地缘区域优势, 加快贸易口岸发展, 打造边境县域对外开放的通道与窗口, 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 突出重点、合理分工, 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化贸易资源互通建设新型对接口岸。

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地域广袤, 各行政区域分布较为分散, 形成的县域也大多呈点状分布, 尽管各区都有自身的资源和特色产业, 但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无疑给县域产品走出去带来了瓶颈性制约。同时, 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也需要各地区信息共享、资源互通,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也给县域区域的统一规划和布局造成了不便。所以, 推进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加大道路、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将呈点状分散分布的各县域连成线、结成网、布成面, 为新疆区域经济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奠定基础条件。尽管目前新疆本身已经拥有17 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3 个二类口岸, 但这些枢纽都在县级以上城市里, 从县及县级市到达地级市还有较远的距离, 构建陆运交通网, 将城乡、县市、地区各级城市连接起来, 才能真正解决偏远县域城乡特色经济走出去并带回来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

摘要:要紧紧抓住中央新疆经济会议精神、加快对口援疆发展步伐,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 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是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给新疆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县域经济新标杆 第7篇

关键词:枣庄,县域经济,统计分析,建议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认真研究枣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 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资料, 我们对全市县域经济的协同关系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1 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单元”, 如何找准发展定位, 如何加快转型升级, 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对全市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县域工业化的准确定位, 对全市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有重要影响。其次, 县域支柱产业的确立, 是全市工业化协同推进的关键。第三, 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是协调互动的关系。县域经济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的同时使县域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十分重要。因为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 县域经济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

2 近年来枣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情况分析

2.1 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存在着梯次发展的需要

结合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等指标可综合判断出枣庄各区 (市)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见表1) 。2014年, 市中区人均GDP为8986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74.4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1.40%。薛城区人均GDP为9029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54.2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35.85%。滕州市人均GDP为9491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53.29%,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40.30%。综合判断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另外, 峄城区人均GDP为6810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36.9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35.30%。台儿庄区人均GDP为8560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38.94%,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34.71%。山亭区人均GDP为4219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26.6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35.70%。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等指标相对较低, 工业化进程相对市中区、薛城区和滕州市还较为落后, 综合判断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

2.2 工业发展各具特色, 存在着互补发展的需要

市中区主导行业以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 3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市中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35%。薛城区以资源型工业为主, 具有明显的上游化与初级产品痕迹,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67.22%。峄城区与市中区相邻, 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度, 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样为其前三位主导行业, 3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9.14%。台儿庄区前三位主导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山亭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成为其主导行业, 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山亭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滕州市工业经济总量大, 工业门类齐全, 主营业务收入前5位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4.14%、13.99%、10.77%、9.06%和6.38%。各区 (市) 主导行业各具有特色, 有利于区域间互补发展。

2.3 服务业发展差异明显, 存在着分工发展的需要

在各区 (市) 中, 市中区、滕州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 分别达到41.1%和40.3%, 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山亭区第三产业比重在35%上下, 形成了两个不同层次。分项看, 在各区 (市) 中, 滕州有干杂海货市场等一批商贸市场, 批发零售业占经济比重最高, 达到14.98%。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也相对较为发达, 其他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12.5%, 在各区 (市) 中最高。滕州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优势明显, 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山亭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经济比重最高, 达到3.91%, 主要由于其第三产业总量较小, 其他各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相对较高。台儿庄区在古城旅游业带动下, 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迅速, 经济比重最高, 达到4.23%, 市中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比重为4.97%, 各区 (市) 中占比最高。薛城区在新城的开发带动下, 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占比最高, 达到5.59%。由此可见各区 (市) 服务业发展差异明显。因此各区 (市) 优势产业互补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

3 下一步建议

把培育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作为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突破口。以产业集群培育为带动, 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努力做大新型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新型建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基地, 把“工业强市”的梦想转化为“枣庄制造”的强大力量。新能源方面, 加快国开、华电、亿兆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加快太阳能光热、光伏产品制造业发展, 建设山亭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建成省内太阳能光热制品制造业高地。锂电方面, 依托润恒电子、精工电子、鸿正电池等重点企业, 推进锂电产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锂电池材料—控制系统—检测检验—锂电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推动丰元化学、鹏翔锂电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中材锂膜2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项目尽快投产。新材料方面, 加快中材锂膜经营总部及主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光纤光缆、高导磁材、石墨烯、IT电芯封装、软性铁氧体磁芯等新材料。节能环保方面, 依托泰和水处理、海吉雅环保、东大锅炉、天畅环保等企业, 加大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等高新技术研发力度, 形成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加快泰和水处理HEDP生产项目建设, 支持企业早日上市。装备制造业方面, 大力发展阵列机床产业化项目, 建立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研发机床数控系统, 突破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新医药方面, 在中成药制剂、成品药、原料药、保健产品、医用敷料等领域的研发创新, 不断整合壮大企业规模。

参考文献

[1]杜华章.江苏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2 (03) .

新常态下的抚宁县域经济调查与思考 第8篇

关键词:经济运行,三大需求,规模扩张,产业结构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推动城镇化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2014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抚宁县突出“提速发展、绿色崛起”主旋律, 适应新常态, 县域经济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但与此同时, 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发展缓慢等问题困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 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 经济整体缓中趋稳

2014年抚宁县实现GDP总量155.5亿元, 同比增长6.1%, 增速与去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1亿元, 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5亿元, 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9亿元, 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0:31.8:39.2。

(二) 产业基础不断巩固

1、农业生产运行平稳。

2014年, 全县克服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不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3亿元, 同比增长5.1%, 其中农业产值36.7亿元, 增长3%;林业产值1.3亿元, 增长16.2%;牧业产值35.3亿元, 增长5.9%;渔业产值4.7亿元, 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亿元, 增长38%。

2、工业生产企稳回升。

2014年,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 同比增长9.1%, 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8.1个百分点。其中支柱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 同比增长8.4%;新兴产业石油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 同比增长4.2%, 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9.8个百分点。

3、服务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 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9亿元, 占GDP比重为39.2%, 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 规模上服务业新增企业10家, 企业总数达到18家,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亿元, 同比增长11.0%;应付职工薪酬1.01亿元, 同比增长18.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819人, 同比增长7.1%。

(三) 三大需求协调发展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2014年,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77.4亿元, 同比增长2.6%。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66.9亿元, 同比下降0.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 0.5亿元, 同比增长32.8%。全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9亿元, 同比增长23.3%, 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7.2亿元, 同比增长27.1%。

2、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2014年,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 同比增长12.0%。从城乡市场看, 乡村市场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5.8亿元, 增长11.4%, 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3%;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2.4亿元, 增长12.6%, 占比55.7%。

3、外资、外贸较快增长。

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4722万美元, 同比增长16.5%。进出口总额21310万美元, 其中出口18211万美元, 增长19.7%。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方面:规模扩张遇瓶颈, 双重风险难回避

1、生猪和蔬菜产业遭遇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瓶颈期。

生猪、蔬菜是全县农业“三大主线”之二的两大产业。生猪产业扩张速度从2010年开始放缓, 养殖规模保持在160万头左右, 正面临从单纯规模扩张到产业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而蔬菜产业2014年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较上年增加6.3万吨和1729亩, 虽然规模有所扩充, 但经济效益较高的设施蔬菜在蔬菜总产中仅占比17.7%, 效益最低的大白菜占比在30%以上, 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

2、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风险与市场风险双重考验。

2014年夏季全县遭受高温干旱, 粮、棉、油和板栗产量因灾减产。2014年全县粮食亩产387公斤, 比上年减少34公斤, 总产13.5万吨, 下降7.5%。通过数据不难看出, 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是全县农业生产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 2014年生猪市场收购价格平均为12.93元/公斤, 每公斤低于上年平均价1.91元。据畜禽监测资料测算, 2014年猪粮比也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 再次挤压养殖户的利润空间。

(二) 工业方面:传统产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待优化

1、产业结构偏“重”。

多年来全县工业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压延、建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比达72.4%, 超过轻工业44.8个百分点。重工业占比过高, 对全县能源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 也制约了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大项目支撑偏“少”。

虽然近年来落地投产了一批新项目, 但仍缺少像首秦那样的战略性支撑项目。2014年全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 全部为中小型企业, 实现产值最高的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2014年产值也仅有1.5亿元, 其他新增企业刚达到规上规模水平。工业经济实力缺乏有效的燃爆点。

(三) 服务业方面:房地产支撑力度减弱, 小城镇发展缓慢

1、房地产支撑力减弱。

近年来房地产业一直支撑着全县服务业发展, 2014年受国家政策及房地产调控的影响, 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初步测算, 房地产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14.8%下降到-3.0%, 进而拉低了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 2014年全县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2.4%, 较2013年52.2%的贡献率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服务业支撑县域经济增长力度减弱。

2、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

全县人口聚集度较低, 同时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居民异地消费普遍, 购买力外流, 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造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居民服务、信息传输等新兴产业份额较小, 增长不足。传统产业增长空间缩小,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成为制约全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建议

(一) 加强农业市场引导, 落实保障制度兜底

农民市场意识薄弱, 无法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行情。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 将市场信息通过有效途径, 及时传递给农户, 帮助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 争取利益最大化。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带动全县农业生产, 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销售, 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 进行一体化经营, 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同时合理制定惠农政策和农业风险保障制度, 并严格落实, 当风险发生时为农户保障兜底。

(二) 强化园区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园区建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全县有3个园区, 其中2个是省级的, 但园区在引领产业聚集、吸引项目落地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需要进一步理顺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 给予更大的政策、资金支持, 为园区开展项目工作、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最优的发展氛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 通过战略性引进投资者,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三) 加速新型城镇化, 发展物流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县域经济新标杆】相关文章:

县域经济转型08-30

民族县域经济09-06

县域工业经济05-18

县域经济汇报提纲06-04

县域经济论文05-05

县域经济材料范文06-09

县域经济金融范文06-09

浙江县域经济范文06-11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08-08

县域经济竞争力07-06

上一篇:体育策划下一篇:8D问题求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