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

2024-06-19

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精选12篇)

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 第1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富有启迪, 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乌鸦喝水》一课,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 把这些教学目标糅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实验前出示瓶子, 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 用笔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 怎么也放不进去, 又拿了一颗石子, 因为石子大了些, 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 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 乌鸦不怕困难, 肯动脑筋, 它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 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 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 不用老师指导, 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实验中还渗透了自然知识, 有的学生回家去做实验, 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 参与性强, 省去了繁琐的分析, 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了一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有水平.如:我在教学《寓言两则》后,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整理后装订成册.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 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擅长写作的学生写《序》, 擅长绘画的学生画插图, 家里有装订工具的学生负责装订, 字写得漂亮的学生负责写封面,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特长有用武之地了, 都非常高兴, 任务完成得也更出色了.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展示

《春天来了》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提示了交际内容.如何上这堂课, 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

我这样进行教学:

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 笑着告诉他们:“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 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她.你和小伙伴一起, 用眼睛看, 用小手轻轻摸摸, 用小鼻子闻闻,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五六分钟后, 我和孩子们在草坪上坐下, 孩子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 叽叽喳喳地说着.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找到了!”一双双小手伸到我的鼻尖底下.

“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

“校园里的海棠花开了, 盛开的海棠花,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海棠花丛中有好多小蜜蜂在采蜜, 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呢!”

“海棠树下有好多粉红色的花瓣, 是被风儿吹落的.”又有孩子站起来补充.

奶声奶气的徐晨终于也有了发言的机会:“我发现原来新叶子并不都是绿的, 瞧, 香樟树的新叶子是带点红色的……”顺着他的指点看去, 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啊!真的!”……

“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 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 我这样问他们.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 一首接一首, 从《春晓》、《草》到《村居》, 由单个背到齐背, 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 如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 如《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 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 我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 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中, 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 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 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 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才华得到了展示,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如教学《秋天的树叶》 (五年级上学期习作3) , 我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表格搜集素材, 在绘画中感受秋叶的迷人.

环节一:游玩参观, 明确目标

带学生去扬子公园游玩参观, 一听说玩, 孩子们情绪高涨, 于是我便请求他们帮我完成几件事, 孩子们爽快答应, 我与他们击掌约定, 必须用心完成我交的任务, 接着我给他们一人发了一张我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一人一个塑料袋.要求 (1) 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 (2) 填好我发的表格.

环节二:分组合作, 兴趣盎然

带他们玩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点拨.针对学生搜集不同的树叶, 颜色、形状, 我因势利导, 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同学们搜集的树叶很多, 很美.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这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大家都很能干.请你们互相比较, 认真观察, 同种与不同种的树叶又有哪些区别?重点观察你喜欢的一两种树叶.”这样就自然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评价.

就这样, 在我的评价激励下, 学生自主表现活跃.但由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表现有时令人拍案叫绝, 有时则不尽如人意, 不过, 无论学生的表现好与孬、对与错, 我认为, 教师的评价语言都应该像高挂在天空中的一轮艳阳, 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种, 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信心.

学生很快搜集了很多的树叶, 连中偏下学生也顺利完成了表格的填写.

环节三:画树叶, 继续填表格

(1) 要求学生回家把看到的树叶的形状画一画, 并涂上看到的颜色.

(2) 找资料, 由这些树叶你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好诗或好的段落描写它的, 请写在所画树叶的后面, 也可用摘抄本摘抄, 还可自己作诗创词, 当然表格和绘画对下等生只需完成之一即可.

环节四:展示交流, 资源共享

请学生们把搜集的资料摊放在课桌上, 同学之间互动参观、交流, 然后推荐画得好的, 填得棒的, 写得精彩的同学上台展示、朗读.

环节五:引导写, 进行评议

这几个环节下来, 工作量较大, 但学生乐意去做, 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连平时抓耳挠腮的学生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 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 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不仅要富有创造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也具有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 解放孩子的头脑, 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 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 自己分工, 自己搜集材料, 编写材料, 自己主持活动, 他们就会兴趣盎然, 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

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 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 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 在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 共同协商人物角色, 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 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 组织汇报交流.最后自由练习, 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加上合理的想象, 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 由学生评委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 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而开展综合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他们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例如,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 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加大识字量, 巩固已认识的字, 我们让学生认自己生活中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 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 向人人学字的习惯.高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 选择一个主题, 分组完成.

七、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 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如教学《三顾茅庐》后, 可以这样设计:

1. 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

2.“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 教师协助多媒体播放题目, 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

4.“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 通过展开辩论, 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5. 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的能力.

八、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的网络技术得到运用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 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教学《恐龙》后, 我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 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 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在这节课上, 我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学生不时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刍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2篇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小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其日后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意义,分析与提出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必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我国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花费绝大部分时间进行课文讲解,忽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能使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枯燥单调,不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使得教学有效性较差。授之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小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与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有利于为其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是内在推动力,教师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关注小学的兴趣点,将其兴趣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疑问引发好奇心。教师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应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欲望与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心设置问题,鼓励与引导其边学边想,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听说读写产生兴趣。教师应注重给予小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小学生时常反复朗读、大量阅读、提高写作等,以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从而激励其自主学习。

3、运用故事、表演、比赛等激发兴趣。小学生对故事都很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讲故事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方便其理解与记忆,也可以通过使其表演与比赛等引发其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学习惯,激发自主意识

教师应改变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现状,而是应具备民主教育观念,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小学生,让其自主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放任自流,而是让其熟读课文、进行思考、记下难点并利用学习工具解决自己可以解答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以及自学情况等作出不同的自学要求,引导其做好预习、记好笔记、细心检查、认真作用等良好的自学习惯,以帮助其自学能力的提高。此外,民主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基

础,有助于小学生激发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应建立一个民主、轻松而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小学生的意愿与选择,支持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与小学生做朋友,多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多鼓励与赞扬,使其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激活自主学习欲望,激发自主意识。

(三)加强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导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者,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小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在教给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注重教导其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小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进行自学。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肯定涉及很多生词、生字,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小学生学着利用学习工具自己解决。让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使其将自己读懂与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增进认识,并教导小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启迪小学生思考,鼓励其质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其独立思考、积极思考,鼓励与引导小学生讲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提出疑,并对其进行启发式提示与解答,注重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自学信心

教师的评价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性评价远远超过批评的效果,而教师的赞扬与鼓励常常会使小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兴

趣与动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善于发现小学生的优点与发光点,对小学生的进步,哪怕很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与赞扬,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给小学生满意的微笑与赞许的眼神,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多表扬等,这些都会有利于激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以积极心态对待,对其进行鼓励性评价,看到她们身上的问题与优点,客观看待她们的成绩。教师不能对其放弃希望,而是善于发现其潜能与前途,当小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看好时,会增强自信心并倍加努力学习,以达到教师的期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加强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真正培养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高考刍议 第3篇

【摘 要】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越来越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入手,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在过程中体验、发现、探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担负起语文应该承担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性学习 高考

一、综合性学习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发展需要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促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实践证明: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那些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高中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全面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着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设计这样的专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2004年开始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市高考命题开始关注综合性学习,并从中命题了。自主命题省市更是从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命制出了许多套独创新颖且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好题,这些题目彰显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突出了对综合性语文素养的考查。

下面笔者就从阅读和作文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2007年宁夏、海南的全国新课标卷和山东、广东自主命制的新课标卷来看,试卷在整体上呈现出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选做题和探究题初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加重的现象。而2008年上述三套试卷基本与2007年一致。2008年江苏的首次新课程高考,在继承前者基础上,首创加试40分附加题,由选考历史考生解答。新课标卷的阅读更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如对论述(说明)文本、文学文本、实用文本的考查就体现了新课标文本分类的特点,三类文本试题设计既有认读理解题,又有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探究题。此外,这套试卷体现了对考点考查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在文段、语境中把词句理解与修辞、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结合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题最有创意,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和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其人文精神,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试卷答案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充分体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神,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套试卷引导我们应鼓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能力、探究意识能力、探究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有不少直接从语文课文中选材的。当2003年全国卷出现“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不少人难以接受。其实高三语文课本中有多篇此类型的课文。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数学与文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言与文学》等。如果这些课文我们都认真学习过,又怎会如此惊讶!很多学校高三课堂教学没上这些课文才是问题的关键。20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话题作文直接从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中的名言来选材,2006年福建卷从创新思维课上的三个热门话题选做,“戈多已经来了”,更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其灵感也来自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从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也可发现,很多素材和思想的创作灵感均来自课文。

再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选择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或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文。此题一出,有人反对,有人叫好。反对是因为应试教育者面对此题不知所措。叫好者则认为这才叫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天下哪有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就想学好、考好语文的道理?如果我们去查阅一下新课标就会发现,要求学生选修的“小说与戏剧”中要求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经典名著),“新聞与传记”中也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该题正是新课标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再将它与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如果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我们都认真的按要求做了,又有何难呢?孔子,初高中我们学了不少与他相关的篇章,教材还在第五册专门安排了“感受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苏轼,我们学过他的诗词文赋,教材还在“山水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对他作了研究。鲁迅,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现代作家,第五册《阿Q正传》后附有《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课标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我说鲁迅”。至于霍金,第六册选了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教材还在综合性学习“到图书馆去”中设计了一项“拜访霍金”的专题活动,并附写了一篇霍金小传。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而且设计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在“感受小说魅力”的综合性学习中专门设计了一项“从古今中外作品中选择几个典型妇女的形象进行研究”的活动。这道作文题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即语文学科应具有文学性、人文性、时代性、选择性。这道作文题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与语文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做到了很好衔接,它是对语文学习的本质回归。高考就是要让爱读书、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处于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关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教材分别安排在诗歌单元后的第一册“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和第三册“解意象 品诗歌”的活动。可以说,有生活处就有诗歌。而且在各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都有诗歌的身影。如第二册的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中,就要求选一首诗来就其主题和不同见解的同学展开讨论、探究。诗歌是最能体现其人文性、综合性和最能彰显语文特色的。这也就难怪教材编写者重视,命制高考作文试题者如此青睐从诗歌和与诗歌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挖掘这座宝藏了。而且很多省市作文时文体自选,这让有诗歌写作特长的同学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不少作文题直接以诗句作为切入口或载体来命制。如2005年浙江卷以“唐诗‘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材料,要求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2007年北京卷以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意的多样性解读体会来作文,透露出恬淡平静的诗意境界,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湖南卷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等等。诗歌是反映生活的艺术,诗歌中有生活的影子,生活处处有诗歌。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诗歌,在诗歌中理解生活,有利于弘扬诗歌文化,汲取诗歌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命题人将之作为高考的载体,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式的成果。我们要继承、弘扬、光大人类辉煌的文化,就必须反思、借鉴、完善、发展现有的人类文化成果。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专门安排了一个关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历年高考试卷对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专题考查都有所体现。浙江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更是始终高举人文大旗,体现了其文化大省的特点。如2004年浙江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强调了文化这个软实力。2006年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材料话题作文,更体现了一个旅游大省的思考。从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的命题作文和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为题目的作文中看到“民居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的影子。从2004年江苏卷的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作文和2008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的作文中,我们发现“山水与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蕴涵的精神。当然在高考其他试题中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化现象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我们一生都在用语言进行思考、交流、沟通。对人类来讲,语言就象空气一样重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语文。关注母语就是关注世界。这自然会引起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重视。2004年广东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考生都有话可说。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外投资者和各地打工者齐聚的广东,说好普通话、掌握外语,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更好地与世界沟通。这也许是命题者的初衷之一吧。2007年江西卷是关于语文的个人感慨:“(1)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体现了命题的选择性和立意的多样性。无论是否热爱语文,考生都有生活基础,都会对自己多年语文学习的成败做出梳理、反思和再认识,有感而发,真情表白作文。而2007年湖北卷站在时代与民族的高度,选取了关于“母语”材料的作文题,引导人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关注母语本身,关注母语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我们去思考、探究和发现母语。而第六册教材中“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借助调查方言报告或社会上各种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辩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用毛笔撰写对联等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題者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发扬汉语言的优良传统。

三、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高考试题命制,大胆地从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材和寻找灵感,这对我们大力开展和施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坚定了信心。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活头源水。但作为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足鼎立的综合性学习却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师生都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课文分析和学习上,追求标准答案,课外时间也多用在与课本配套练习和标准化测试上。重课内,轻课外,未做好课内与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以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笔者以为老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沟通课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水平和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存在将外延无限扩大的误区,如将环保、经济、科技等纳入其中,使语文不能承受之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其他学科尽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但语文因其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更显其地位的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结点都应是“语文”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目前还存在老师知识结构陈旧,观念落后,指导乏力、师生没有全程参与等问题,这些现象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问题意识,缺乏探究发现的过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在发现和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反思、探索,要转变教育观念,无条件的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困难和机遇、对手和冲突、选择和权利中,允许他们犯错、迷惘,允许他们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还应转变观念和评价方式,多肯定、多鼓励、多赞许,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总之,教师应以人为本,多元成材,结合情感、态度、方法、创新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乐于参加,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新课标精神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使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有了切身的体验、研究和探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最终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 第4篇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各阶段目标中的设定都具有开放性, 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不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表面, 很难达到课标要求, 长此以往, 将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去挖掘潜在的资源, 自主设计和开展创造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资源开发——以要求为基础、以农村为特色

农村小学生, 正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 语文活动相对较少, 大多数学习时间都用在课本上, 因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兴趣, 这种愿想与兴趣往往比城市的学生来得更强烈。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语文心理需求。

由于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 他们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打交道, 然而他们却又无法说出这些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名称与特点, 常常处于好奇与懵懂状态。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适时地带学生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洪泽湖边去感受并认识自然, 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农村文化虽然较之城市文化, 有其粗糙、野性和迷信的成分, 但往往却是人类最原生态、最本真文化的因子。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 对此耳濡目染, 却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 不能汲取其精华和剔除其糟粕,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此, 我们作为一位有责任的农村语文教师, 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有所作为。至少我们可以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帮学生明辨农村文化的优劣, 提高他们对农村和农村文化的认识。比如,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农村的民俗民风, 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行为习惯等, 然后拿到课堂上就其内容以语言形式进行辩论, 让学生在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下, 正确认识这些民俗民风文化, 形成正确的文化审美观。

二、学习形式——以兴趣为动力、以合作为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活动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接受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行为的动机,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兴趣的影响下, 学生会情绪高涨, 会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 从而观察敏锐, 思维活跃, 记忆力强, 想象丰富,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作为教师, 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注重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安排, 激发学习积极性, 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在组织《赏秋叶》活动前, 老师说:“秋风送爽, 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舞, 多么漂亮, 去拣几片漂亮的叶子作为书签吧!”几天后, 学生在小组里, 把收集的叶子进行相互的介绍, 并按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在展示课上, 学生识字、说词、拼图、欣赏, 既学到了很多知识, 又是那么的愉快。

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 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 主要指向“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 使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阐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 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 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 从而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认识自己的不足, 感受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方法, 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意识, 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综合性学习的“合作”,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宽容, 进行信息交流, 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因此,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合作, 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 可让几个同学共同完成某一项综合性学习, 如一起办板报、手抄报, 一起开展社会调查, 一起组织诗歌写作及朗诵会等。

三、汇报形式——以语文为根本、以整合为目标

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 还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 举办小制作比赛、活动报告、展览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 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感受。让大家把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互相分享, 互相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相互学习, 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

必须指出,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科整合, 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例如,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 涉及天文、地理等学科内容,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但应当注意, 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在月亮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 如搜集带“月”的成语和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等。通过活动, 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其综合性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5篇

武汉市外语学校 余清香

【教学构想】

课堂上,半个月的“四季风”吹过,学生们领略了大自然春、夏、秋、冬各自的神奇魅力,品味了不同作家笔下或优美、或深刻、或跳宕活泼、或诗情画意中充满科学文化色彩的自然风光,大自然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启示。这些都来自课堂,来自文本。有哲人说:人生的快乐源于体验,这些体验会化作生命的屐痕,让你永远拥有活泼的心境。学习“四季风”这个单元恰巧是在有些料峭寒风的早春二月里,此时“春游计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任务就这么适时地提到了学生面前,能很快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有言道,分小组作出的春游计划若能在“竞标”会上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全班将按这一计划外出春游,让这个小组的同学带领师生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样要获得体验快乐的学生们会有更积极、主动、高涨的学习热情。看起来,对于进行过至少三次综合性学习的学生来说,“春游计划”似乎很简单,但要选择有意义的春游线路,为何选择这样的线路,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现实意义,与春天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需要学生们了解身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查阅相应的资料,此其一;其二,学生需自主联系春游的交通工具,预设春游中的安全隐患以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甚至还有进餐问题,费用问题等细节,也需考虑周全,要订立一个周密的可实施的春游计划,在竞标会上(即成果展示会)要能解答挑剔的同学的一系列质疑等等,应对这些,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及协调、缜密思考问题等能力都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当然要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

由于课题本身具有趣味性,再加上本班同学经过了几次成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他们对综合性学习的分组,选组长、分工等一套自主、合作的程序非常熟悉。因此,此次综合性学习老师引导不多,在学生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作为咨询者、在实施中作为学生的帮手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布置到实施、小结共用了3周时间。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多渠道多途径了解武汉的历史、地理、风景、名胜等文化知识,激起对身边城市的关注与热爱。

2、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整理有关春天的文学文化知识,以此为指导发现春天。

3、学会有责任感地制定计划和作活动策划,并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以及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制订周密详尽且可实施的春游计划。

难点:准备实施前的外联工作,学会利用社会资源。

【教学安排】

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即:

1、查阅资料,对外联络及制定计划阶段。

2、竞标及中标后准备实施阶段。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刍议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尊重;积极参与;主体性;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95-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愉快、自能学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语言描述、故事、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精神饱满、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如教《三峡之秋》一文,其中有一个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根据不同的时间顺序怎样描写三峡秋天的特点的变化。为了突破难点,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有关三峡的视频,并展开想象,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三峡,这时辅之以教师的配乐解说,就好像把学生带到了美丽而神秘的三峡。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想象力,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鼓动质疑,让学生爱参与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了学生好奇、好问、好强的特点,促使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手,进一步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大胆设疑,发挥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热爱并参与整个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课题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提到:课文讲了几次比赛?每次情况是怎样的?想想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显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是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表现,他们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开展讨论,让学生能参与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就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及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山沟里的孩子》第一段写道:“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4人为一组,人人发言,互相补充,讨论后每组推选一个人向全班汇报。这样的讨论,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参与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出这样警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这是时代对教学的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能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如《小镇的早晨》一文,第二节和第三节、第四节相似,教学时,教师着重精讲第二节“小镇的安静”,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段的学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读课文对照插图说说主要意思;讨论作者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具体描写安静的。而后要求学生按这一方法自学“热闹、忙碌”这两节。这样,学生总结了学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同化。他们会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类似的课文中去,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

五、激发成就感,让学生善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诱导,设计一些有“坡度”的问题,让中差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遇到学生答不出或答错的,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答对为止。这样每个学生都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欢悦,感受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了自信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 第7篇

一、把握特征, 强化语文学科意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下将语文学科与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性以及探究性等特点。中 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属于语文学科范畴, 在活动中应注重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表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因此, 我们需要结合中职教育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比如, 笔者在教授《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 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 依据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采取“情景剧”的方式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仔细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自由选择人物角色。然后组织学生收集资料,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对《警察与赞美诗》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对改编后的情景剧进行再创造, 最后由学生进行表演。在整个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得到了充分培养。

二、贴近专业, 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中职生进入学校后就选定了专业方向, 学习目标十分明确, 往往只关注与专业贴近的知识。因此, 老师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课程, 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并将教材中提供的课题向学生的专业方向作适当的延伸,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新教材第一册中的一个实践活动课题: 《专业———祝我点燃信念的灯》, 这次选题专业特色十分明显, 任课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前, 可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设计活动任务,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了解了本专业, 提高了语文运用能力。比如, 烹饪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地方资源, 挖掘淮扬菜系文化内涵;服装专业可以对民族服装进行探究, 了解国内外的服装文化等。因此, 组织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题选择应尽量贴近学生所学专业, 也可以贴近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扩宽视野, 强化探究学习意识

中职院校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意义不在于获得多大成果, 而在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语文引用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将来职业的需要。因此,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开拓视野, 在选择课题时, 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由本课向专业课扩展, 甚至向其他课迁移, 引导学生从相关学科、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寻找课题, 发现课题。比如, 笔者在教授《琵琶行》时, 以“文学中的音乐描写”为研讨课题, 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让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文学中的音乐描述方法。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 教师应当扩宽学生视野, 从相关学科、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热点中提取实践活动材料, 从而强化实践活动研究意识。

四、改革形式, 重视实践课程应用

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向社会生活、相关学科等挖掘活动资源的同时, 更应树立实用意识, 加强书本语文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 达到实践运用、学以致用的活动效果。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选择活动课题, 改革活动形式, 从而提高中职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比如, 在教授《广告语与修辞》一文后, 按照活动 程序 : 选定课题———策 划方案———材料收集———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六个环节开展活 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广告语中学习修辞格的运用, 此外, 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 提高了学生在语言中运用修辞格的能力。

总之,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因而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中职教育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从相关学科、社会生活中挖掘课题资源, 运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经验, 去探究新知识, 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是衡量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改革,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将课题研究与中职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提高中职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践活动,口语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华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1日.第32—38页

[2]何忠主编.口语交际项目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语文学习方式刍议 第8篇

一、抓住兴趣, 争取到必须的语文学习时间

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今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的重点都提到了“关注学生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研究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分配就可以发现, 他们会花较多时间在感兴趣的科目上, 更会把时间放在作为自己实用目标的课程上。语文水平在表面上不是热门专业的决定性因素, 而语文水平的提高又不如其他科目来得迅速有效, 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如何捕捉并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首项任务。

本次教学活动在提出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建议后就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兴趣, 一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在教学内容方面, 我选择了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中自由读写单元的课文, 因为这是一个涉及高新科技知识的单元, 里面涉及的科技知识集中反映人类最高的科学水平, 又和学生的理想、生活等相关, 相关资料也丰富。学生对材料感兴趣, 查找资料备课也方便, 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二、妥善安排, 落实好每个学习环节, 保证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可见, 教师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学习的各个环节确实很重要。

教学方式的创新, 是在先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改善。基于此, 我在此前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安排了课前演讲及师生共评这一环节, 以此培养学生上讲台当众表达的能力, 即时获取信息并迅速组织语言文字表达反馈信息的能力, 而且在平时课文的分析讲解中反复强调文本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系统整理。如前所述, 我对课文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一系列的条件准备充分之后我开始了这次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我采用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文及突出重点、提出难点的方法展开学习, 将全班同学大致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指导学生按小组备课、上课。每个小组负责主讲一篇课文, 其余的几篇课文则要作好预习、提问的工作。

学生的备课, 第一步安排个人自我阅读, 强调在掌握文章内容基础上的质疑与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步开展小组集体讨论, 这个环节包含课文通解, 提出疑问, 共同探讨答案, 组织撰写教案等步骤。我作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教学参谋, 在教室里巡视并帮助学生备课。我一般采用提示学生从怎样的角度去考虑, 从哪些方面回答的方法来提供帮助, 从而引导学生们不断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在太空中理家》一文的分析中, 有学生提出文章中作者写到“在人为的负重之下, 我的肩膀和臀部都会痛苦地反抗”, “我这习惯了太空生活的身体不欢迎锻炼”;这与后文“有时候跑步是种纯粹的欢乐”, “但在太空中跑步时, 我真的达到了陶醉的程度”是否矛盾。我问他们这种问题应怎样考虑。有学生提出应先联系这几句话的上下文, 看“痛苦”与“快乐”的具体内容。经过反复地研读和讨论文本, 他们发现:痛苦是一种肉体上的不适, 是人的“所有意志与自制”和锻炼时的困难斗争时的肉体反应;快乐则是精神上的一种放松, 是运动中想到家人时的精神上的安慰, 是地球上人们跑步时达到兴奋点时的身心的愉悦。作者这样写既如实反映了宇航员在太空中运动时的真实感受, 又表现了宇航员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还有学生引申出遇到困难要学会靠精神支撑来战胜困难。各组的自由讨论都是紧密围绕课文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是前所未有的, 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显著。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前期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指导要具体细致。先要教会学生写教案, 然后每个教案都要认真看过, 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逐个研究, 文中涉及的高科技知识更是“非咨询不穷其致”。教案还要和每个小组分别交流, 有时师生间的讨论不知不觉就花了一节课。

备课完成之后就进入讲课环节, 这是最精彩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因为有了以前课堂演讲的预演环节和前期认真地备课工作, 讲台前的学生们大多数表现得镇定自若, 对文章的分析也是头头是道, 比较多的是一个同学讲, 另一个同学板书。记得第一组的同学在讲课时面对同学的提问出现了卡壳, 底下同组同学大步走上讲台, 将课进行下去。此时每个小组成员关注的不是自己的表现, 而是整个小组的讲课效果。

还值得一提的是准备中对于非主讲篇目的质疑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有学生发现文章先写了1979年进行的克隆鲫鱼试验, 后写1960和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进行的蟾蜍的克隆试验,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进行的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时间上显得有点乱。讲课的学生一时也难以回答, 就请同学回忆说明文的顺序的有关知识, 在互相的提示讨论中, 大家领悟到这篇文章是按照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写的, 而作者在“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段中的顺序正是根据生物发展的过程来安排的, 这样就与人认识事物的过程相符合。

课堂的讨论将教学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有关克隆人的讨论中, 有学生提出为自身提供“配件”、服务而赞成克隆, 反对者则认为克隆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有其自主性、独立性, 他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 还有学生大声说道:“如果允许克隆人, 地球上出现了10个本拉登, 世界将变得怎样?”于是大家认识到, 科技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制约的。此时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得到了发展,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得到了发扬。

三、及时总结, 合理评价, 促使学生主动掌握语文学习规律

学生的上课内容结束了, 然而这堂课却不能就此结束。

首先, 学生毕竟只是学习者, 虽然教案是经过反复修改、审查的, 但课堂上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存在;有些错误我以学生的身份当场举手回答, 有些则在课后找时间重新纠正。

其次, 活动还有一个师生评课的环节。从教师的教态、上课环节的安排、文章分析的效果、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反应等方面对这一小组进行评价。竞争意识使活动更显热烈。在这些煎熬般的探索与思考中, 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合作性也得到极大体现。

最后, 布置写这几堂语文课的回顾与思考。学生们总结了这几天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发表了合作使大家共同发展的见解;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要求“希望老师多来些这样的语文课”。

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感受到, 语文课堂是一泓泉水, 若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 若教师费心开展教学活动, 就是一汪孕育着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之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语文课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也应该进一步向着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发展。我们在扎扎实实完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可大胆探寻踏实开展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使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文就此从“抓住兴趣, 争取到必须的语文学习时间”、“妥善安排, 落实好每个学习环节, 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总结, 合理评价, 促使学生主动掌握语文学习规律”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语文研究性学习刍议 第9篇

一、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研究性:

何谓研究性学习, 议论或著述颇多, 见仁见智。笔者认为, 所谓研究性学习,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开放性、实践性:

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 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 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 要解决研究性问题, 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 关注社会生活, 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将教学成果进行整合, 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 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除了学校提供一部分现成内容外, 大多数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 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 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3. 过程性、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 可以说,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 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 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 甚至“挑剔它”,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 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 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外、校外时, 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进社会, 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 通过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那么, 在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 研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新教材的体例以“语文和生活联系”为线索贯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活体验, 新课改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新转变。因此, 研究问题的设计应该体现三个“面向”。同时, 因为研究的主体是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 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设计研究的问题。研究活动中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机会, 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 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研究中来。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强调过程和方法,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通过研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 通过研究过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能力。 (3) 通过研究着力培养学生自立、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 通过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品德修养,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 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充分倾听学生。

研究实践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 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倾听方式, 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 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 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 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 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 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 张开他的耳朵, 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 根深蒂固, 顺风摇摆, 时常静默沉寂, 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 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 凝结果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 他们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 因人不同, 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 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当然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 去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而把握教育时机, 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 随时调节教育行为, 引燃课堂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 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深浅, 是由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 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教师放下身段充分地倾听学生, 不仅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一切的一切都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3. 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 也为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彼此的交流、合作, 可以互相影响, 取长补短, 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而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和经验,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方法。既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 又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既能善待批评又能彼此理解、包容、互助等等。这种民主开放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 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语文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 而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开展研究性学习, 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 (1) 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服务; (2) 现在, 我国的许多网站出现了网上“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 选择研究课题, 申请指导教师,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 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会随时对学生的研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方式,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反思, 找到适合于不同学生的研究方式, 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刍议 第10篇

有个好的开头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讲新课时, 一定要有个好的导语, 能和课文内容联系上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的导语, 学生们就能产生兴趣。例如当我讲《想别人想不到的》这篇课文时的导语我设计的是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 让学生们说, 我画的是什么?学生觉得很奇怪, 就有的说是圆, 有的说是圈。我说:“还可以是什么?”这时学生的想像空间就打开了, 有的说是圆月, 有的说是太阳, 还的说是鸡蛋……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有了, 我就说:“你们真的很聪明, 能有这样丰富的想像力, 能想别人想不到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题目学是《想别人想不到的》”这一下学生们就都带着好奇的心来学习课文。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是谁, 想别人想不到的什么事?于是, 在默读课文时特别的认真。

二、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孩子们对于想象很有创造力的, 在学生们熟读课文后我提出问题:你如果是画师的徒弟你该怎样画呢? (小组合作探究) 抓住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心理,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讨论了一会, 回到坐位上, 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有的说:用简单的线条画两座山, 然后再画上薄薄的雾, 在画上一二只骆驼头, 这样给人一种有数不清的骆驼在山的后面, 雾大数不清的感觉。还有的说:画上一条河, 在纸的边缘上画上一只骆驼的尾部, 然后再画上一只骆驼在过河, 这也可以说明已经有很多的骆驼过河了。还有的说可以在地上画上骆驼的脚印, 也可以说有数不清的骆驼在这里经过, 还有的说画一个山洞, 在山洞的外面画上一只骆驼, 然后在山洞口画上一只骆驼的头。我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画, 他说因为山洞里面黑, 看不清里面到底是多少只骆驼。这真是令我没想到的。通过他们的回答就已经知道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了。他们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很多的奇思妙想, 想别人想不到的, 这正好符合课文内容, 同时也说明他们有创新的能力。这难道不是兴趣的功劳吗?

三、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的美妙, 语言运用的精妙, 思想表达的深邃, 见解阐述的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像朗读比赛, 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在作文教学中多给孩子鼓励, 才能提高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难, 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 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 在评价作文时, 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 滋生兴趣, 增强自信, 通过尊重, 关心、激励, 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 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 个性的张扬, 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 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 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要反复修改, 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2. 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写生动。

3.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 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 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 学生自主、合作修改,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 一定要提出表扬, 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五、给学生评价的机会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喜欢评价学生, 当我执教《想别人想不到的》一课时, 让学生来评价课文当中的三个徒弟谁画的好时, 他们都能说出道理来。他们一至认为大徒弟和二徒弟尽管画的再多, 也是能够数出来的, 因为一张纸是有限度的, 而小徒弟画的却是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 所以小徒弟画的好, 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文里的画师是怎么说的,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文章, 读后同学们笑着说:画师和我们说的一个意思。我也高兴的表扬了同学们有画家一样的评价能力。

藏区小学汉语文学习兴趣刍议 第11篇

【关键词】藏区;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著名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学习好,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藏族学生以藏语为母语,对他们来说,汉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影响了汉语课的正常开展,导致藏区汉语文教学与西藏经济发展不协调,显得滞后。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提高这些学生的兴趣入手,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汉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采取哪些方法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呢?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学汉语,每一个藏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将会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藏族学生,就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汉字和词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组词造句,进一步强化所学到的字词。二年级时,能够将学到的简单的句子从句式上和修辞上进行分类,如“把字句、被子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平时多鼓励藏族学生多练习,熟练掌握字、词、句。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老师、家长要大力鼓励和配合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不能因为一个错别字或一组倒装句就批评和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遇到学生错误后,更应该耐心指导,找出错误原因。这样就会不断地增强学生自信,也就会对汉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信。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更要引导他们“会学”,即教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农牧区学生、城区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例如,为了切实提高藏区学生的汉语能力,笔者通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比赛来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汉语的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让出三尺讲台,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他们提供汉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使之在汉语环境中不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乐此不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导语设计是成功的一半。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说:“教师不能单一地以传授知识,这样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环节去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其次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藏族学生水平的问题,制作相应的教具,选用相应的图画、音乐、游戏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知、情、意并重,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藏族学生学习心理因素,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三、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我区大多数藏族学生来自于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普遍较差,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有些教师就产生了一种悲观认识:藏区学生在汉语文上是难有所作为。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认识。我们承认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我区学生生活在高原,这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上,学生能够真正的贴近自然,他们的心灵像雪山上皑皑的白雪一样纯洁美丽,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他们将内心淳朴的认识和想法通过汉语文表达出来,相信这种表露必将会给文学带来一股清冽的甘泉,也会让学生可以真正领略到自然界里万物坚强意志,他们学到的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知识。对于学校配发的语文教材,要要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用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信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激发和培养藏族地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首先提高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热情和欲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张东东, 次仁央宗. 浅谈如何激发藏族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以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为例[J]. 西藏科技, 2015(8):26-29.

激发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刍议 第12篇

首先,对于职高学生来讲,他们进入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门专业技术,获得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而语文学不学似乎都无关紧要,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专业技能与素养,而不是语文成绩,这就造成学生思想上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其次,职高生中绝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文化课底子本来就差,语文基础也相对薄弱,读、写、听、说能力普遍较低,本身的低起点使许多学生产生畏难逃避情绪,更加不愿意学,其结果就是语文成绩更差,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再次,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多认识几个字少认识几个字,多读几篇文章少读几篇文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对职高生来说,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不如用在专业课上来得实际。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足够的学习动力,没有显著的学习功效,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甚至放弃。语文教学就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教得很苦却收获不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喜爱他所教授的那门功课,并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不喜欢哪位教师就不喜欢、甚至放弃学习他所教授的那门功课。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对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叛逆性”,和同龄孩子相比,职高生的叛逆性更强,更不愿听取师长的“训导”,更“不服管教”。这是由于大部分职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中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下不是所谓的“好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在学校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甚至遭受歧视,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在心理上和教师是疏远的甚至是敌对的。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包裹在学生心灵上的坚冰需要教师用爱心溶化。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因势利导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使之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当然,取得学生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出现反复,教师要按照渐进性原则,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循循诱导,及时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信任,就一定会回报教师以尊敬与认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加倍努力的学习。

二、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影响。要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职业高中却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不少语文教师不但没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反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丧失了自己对语文的兴趣,教书成了养家糊口的手段,上课为了完成任务,机械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墨守成规甚至敷衍了事。而且职高语文教学没有太大的升学负担,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不大,有些教师也就不太注重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就靠“吃老本”,使得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日渐贫乏,对学生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所以语文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1. 要多读书。

尚成荣老师说:“多读几本好书,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堆砌起来的”。书读得越多越杂,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语文教师广闻博览才能开阔眼界、思维敏锐,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激情飞扬、言辞畅达、富有创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语文教师要会写。

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就不可能去指导好学生作文。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影响学生。

3. 教师要有一定的朗诵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不少教师用播放录音代替了本应亲身示范的朗读,这一方面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有时空隔阂的陌生人的录音的效果却不及教师面对面的亲身示范。对学生而言,只有教师的有声有色的示范性朗读才是最亲切、最感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朗读能力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语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有一手漂亮的字(最起码应写得清楚、工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等等。总之,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职高教育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职高语文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可见,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高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实际的语文运用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到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具备的素质上,以适应学生将来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职高教师忽视了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培养对象的素质,因而不能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脱离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重视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常常需要学生开展阅读、朗读、表达、理解等活动,而职高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朗读不流畅、表达能力差、理解力差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每节语文课都要硬着头皮去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充满挫败感,当学习变成一种煎熬,他们怎么能感兴趣呢?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语文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积累太少,虽经过九年的学习,但还有很多字不认识、很多词意不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可以说是揠苗助长,地基没打好又怎能盖高楼?所以,教师应从学生有所欠缺的字、词入手,帮他们稳固基础,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让学生变挫败感为成就感,他们才可能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2. 要重视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口头表达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高生在将来的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中,要面对各种各样口语表达场合,对于从事某些职业,如导游、保险、营销、幼师等的人来说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败。职高学生语文功底欠缺,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不尽如人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要么低头不语,要么词不达意,要么一个字、一个词地往外蹦,甚至组织不起一句完整的话,更别说即兴演讲、辩论这些对口才有更高要求的活动了。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3. 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应用文是一种与人们生活、工作联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实用文体。职高毕业生走向社会寻找职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写求职信,如果不了解怎样写、怎样才能写好,不能很好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会学生学好应用文,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应用文,是切合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的。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高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职高生基本没有升学压力,学校没有升学率的困扰,语文教学没有以升学为目的的功利性,可以不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引,这为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轻装上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可以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乐趣。

1. 建立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在职高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都由教师掌握。职高生本身基础差,对自己不自信,所以,他们是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任何异议的,再加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根本没有被老师提问发言的机会,他们也就习惯于沉默。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了。

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做的是热情耐心的鼓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导引下,自行探求知识与真理,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平等而真诚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个人迷信,没有心理距离,学生可以提各种各样、质量不一的问题,可以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甚至与教师、同学激烈争辩。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地投入学习。他们的热情一旦被点燃,职高的课堂就会充满着活力。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目前,职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法”,教学活动呈现出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其实质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被教师的话语所霸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处于一种接收的状态。这种交付式的教学使整个语文教学处于一种“沉闷”的、“默默无闻”的状态,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文讲完了,学生依然一脸茫然,不知所以,甚至连课文都不会读。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教师越教越没劲头,学生越学越没意思。

其实,职高生虽然有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较差的弱点,但他们好动爱玩,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搞活动,擅长表演,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的画面、文字、音乐使学生接收到多种感观的刺激,听起课来也更轻松、更明白易懂,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比较浓厚。我们还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举行朗读比赛、演讲课等等,让学生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3. 延伸教学空间,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国的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生活中时时处处运用着语文,因而也时时处处充满着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而职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学内容都局限在课本中,教学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要打破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包建新.语文生活化教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小班幼儿的数学教学下一篇:“互联网+”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