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2024-06-06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精选7篇)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 我院我科收治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8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45~85岁, 平均年龄 (62.12±12.08) 岁;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42~86岁, 平均年龄 (61.32±10.08) 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脑出血症状。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神经功能缺省评分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个组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于对照组患者,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对于实验组患者, 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首先,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有所了解, 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状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 是否还在工作等等, 要对患者的现有情感状态作一个彻底的了解, 了解他们对待疾患的态度, 了解他们的抑郁程度等等。其次, 因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对治疗多有抵触, 难免对医生和护理人员也会存在排斥心理,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他们沟通, 向他们讲解此种疾患的相关常识, 要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对待此种疾患, 并要配合院方治疗, 要耐心听病患讲解, 了解他们在住院过程中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如果确实是院方存在问题, 要积极改进。再者, 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向积极健康的一面发展,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并指导他们做一些身体条件允许的运动, 从而有助于康复。第四,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 双方共同努力,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1]。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综合评价分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部分。痊愈是指患者身体功能完全恢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零分;显效是指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较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轻度;有效是指患者身体功能所有恢复, 但效果不明显,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轻度;无效是指患者身体功能没有恢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重度[2]。

1.4 数据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且经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45例患者, 痊愈23例, 显效18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愈显率为91.11%;对照组35例患者, 痊愈16例, 显效1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愈显率为80.00%。

3 讨论

在病发脑梗死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致残, 尤其是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他们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 也有可能因患失语而不能说话, 再想到因自己的倒下而让家庭背负更沉重的负担, 往往心理焦虑、烦躁, 不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从而不利于临床疗效, 甚至有可能加重疾患。对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不应局限于药物治疗, 应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心理干预, 让患者对此种疾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告诉患者他们的痊愈对家人的重要性, 对他们采取亲情攻势。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在病发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3], 医生和护理人员要积极利用好这一时期, 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患者病发的最初几天, 他们会感到恐惧、陌生、烦躁, 医生和护理人员要耐心向他们讲解此种疾病的病因, 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方向对了, 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医生和护理人员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好时间, 要抓住最有利时机[4], 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护理工作进行调整。本组80例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临床上多表现为烦躁不安, 拒绝治疗, 排斥医师, 且多有抑郁倾向, 对其中的45例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干预, 并与余35例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 对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将有助于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对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的影响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 我院我科收治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8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成员45例, 对照组成员35例, 对实验组成员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 对对照组成员行常规护理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45例患者, 痊愈23例, 显效18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愈显率为91.11%;对照组35例患者, 痊愈16例, 显效12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愈显率为80.00%。结论 对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将有助于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影响,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S].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2.

[2]洪莉.早期综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J].安徽医学, 2009, , 30 (6) :681.

[3]郭军, 刘琳, 付凤珍,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病人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49-51.

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确定的60例急性脑梗死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6例, 女24例;年龄介于4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5±21.5) 岁。病例选择标准为: (1) 病程3 h~14 d; (2) 临床诊断并经CT、MRI确诊脑梗死; (3)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4) 具有吞咽困难的主症。排除标准为: (1) 其他原因所致吞咽障碍; (2) 意识不清者; (3) 高热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2 吞咽功能评估标准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患者自行喝下30 m L温开水, 按耗时及呛咳程度分为5级: (1) 5 s内将30 m L温水顺利一次咽下, 判定为Ⅰ级; (2) 5 s以上分2次不呛地将30 m L温水咽下, 判定为为Ⅱ级; (3) 5以上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判定为为Ⅲ级; (4) 5 s以上且伴有呛咳, 判定为Ⅳ级; (5) 屡屡呛咳, 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 判定为Ⅴ级[2]。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 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 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 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护患关系, 适时的建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 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

1.3.2 早期康复训练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3]。训练方法: (1) 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 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 (2) 张口伸舌, 舌体左右摆动, 用舌尖舔舐上下唇。 (3) 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 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1.3.3针刺治疗

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 增加神经递质释放, 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

1.3.4 饮食护理

选餐: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 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 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为患者创设舒适安静的环境, 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 坐位或半坐位, 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入口量3~4 m L/次, 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 min。口腔护理2~3次/d。

1.3.5 康复护理

基础训练:为增加协调功能, 应训练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训练时, 口腔清洁后, 用蜂蜜对口腔粘膜和舌进行按摩。 (1) 发音康复运动。以晨间护理和下午基础护理后进行为宜。发音康复训练应从单音单字“你、我、他”开始, 每字每次两遍;之后对患者喜爱的简单歌曲进行训练, 鼓励其自然大方地歌唱, 声音要尽量大, 要求发声发音必须准确, 肌群运动与力量应协调一致。通过这样的张闭口和声门开闭活动, 有利于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的及早恢复。 (2) 舌肌咀嚼肌康复运动:在吞咽反射未出现前, 先按摩舌肌和咀嚼肌, 再嘱其张口, 尽力将舌向外伸出, 按照“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的顺序做舔的动作, 之后缩回, 闭口做10次左右上下牙齿互叩和咀嚼动作。如舌运动不能自行完成, 护士将舌用纱布轻轻把持的状态下做上下左右运动, 之后还纳, 用手将下颌轻托闭口。三餐前做10次磨牙咬动, 时间为5 min。 (3) 颊肌喉部内收肌康复运动:口轻张后闭上, 使气体充满双颊部并将肋鼓起, 轻轻随呼气吐出;或洗净手后, 5遍/次以吮手指运动达到颊部轮匝肌肉收缩目的, 2次/d。 (4) 吞咽康复运动:为达到强化和促进吞咽反射和吞咽力度之目的, 冷刺激咽部, 用蘸少许水的冰冻棉签将腭、舌根和咽后壁轻轻刺激, 然后指导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寒冷刺激, 频次为3次/d。上述基础康复训练完成后, 进行进食训练。

进食训练:首先为患者进行常规口腔护理, 之后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进食体位、食物形态和入口量, 以保证期保持合理营养。 (1) 体位:随着个体病情的不同, 体位因人而异, 并及时予以调整。躯干仰卧位适用于卧床者:前屈头部, 以枕垫起偏瘫侧肩部, 护士在健侧站立, 保证不从口中漏出食物, 保证食物正常摄取。坐直头稍前屈位适用于尚能下床者:为保证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 身体可向健侧30°倾斜;如头部能向瘫痪侧80°转动, 咽部健侧扩大, 不仅能防止误咽且食物能顺利进入。 (2) 食物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食物形态。易于吞咽的流质食物适用于昏睡、嗜睡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 主食中配以鲜牛奶、果汁和蔬菜汁等, 随着吞咽功能和体能的逐渐恢复, 可给予通过咽喉及食道时易变形的冻状、粥状的密度均匀、粘而不松散的利于食用及消化的食物, 要做到颜色鲜、味道美、香味浓, 以刺激食欲。 (3) 入口量:先以3~4 m L开始, 之后根据情况可酌加至1汤匙。为使食物全部咽下, 告知患者进食后应反复吞咽数次;为防止液体误入气管, 诱发刺激吞咽反射和将咽部残留食物去除, 不可用吸管, 可饮1口适量水。 (4) 每餐食物分配和食用方法:根据患者护理营养评估情况, 合理分配食物, 基本原则为“早餐好, 中餐饱, 晚餐少”。要适当刺激昏睡和嗜睡者, 使之在清醒状态下进食。护士要了解和掌握精神症状患者的平日进食量, 运用技巧和服务艺术, 使之摄入正常量食物。对于不张嘴进食者, 将水用匙从牙缝中倒入, 嘴刺激张开后, 要不间断地给予食物, 但要掌握好速率。对于不能向咽部推动食物的舌肌运动麻痹搅拌失灵者, 在舌根部放置食物, 之后舌部用匙轻压一下, 刺激吞咽反射产生后, 食物自然可以咽下。对于面瘫者, 应让患者健侧手持匙, 把食团放在口腔健侧, 此时护士或患者应将下颌用手托起, 合拢口唇, 舌稍缩回附着上腭以完成咽下运动, 达到避免食物潴留在患侧颊部或从患侧口角掉出之目的。进食时, 指导患者将气吸足, 吞咽前及其过程中药憋住气, 声带闭合封闭喉间后再吞咽, 为排出肺内气体和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之目的, 之后要咳嗽一下, 防止误咽的发生。对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的水和热量的咽部运动障碍者, 可采用鼻饲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60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结果Ⅰ级0例, Ⅱ级0例, Ⅲ级6例 (10.0%) , Ⅳ级36例 (60.0%) , Ⅴ级18例 (30.0%) ;施予综合护理干预后, Ⅰ级34例 (56.7%) , Ⅱ级20例 (33.3) , Ⅲ级6例 (10.0%) 。综合干预前后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c=9.64, P<0.01) 。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该文的观察结果表明, 上述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前后, 吞咽功能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 关键在于使患者摆正心态, 早期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 辅以其他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措施。可见, 临床护理得当不仅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可避免因窒息所造成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护理评估, 有针对性地早期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 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 减少误吸, 通过合理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尽可能地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4,5,6]。文中所述护理措施, 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应注意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张婧, 王拥军.关注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管理[J].中国卒中杂志, 2007, 2 (3) :196.

[2]龚献莲, 华锋凯, 李凤玉.梯评估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3B) :31-32.

[3]Gallas S, Marie JP, Leroi AM.Sensory transcu taneou select ricals timulati on improves posts troke disphagic patients[J].Springer Scienc, 2009, 10:332-337.

[4]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1, 32 (4) :417-419.

[5]彭晓艳.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的系统性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 2009, 7 (35中旬版) 3215-3216.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收治脑梗死合并情绪障碍患者52例, 男31例, 女21例, 年龄35~82岁, 平均 (60.2±16.9) 岁;脑梗死36例, 脑出血16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 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无认知功能障碍, 可配合检查和治疗;③至少有一个肢体肌力≤3级, 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④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50分。

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脑干及小脑梗死者;②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③精神病史、血管性痴呆、有意识障者;④恶性肿瘤史和有精神障碍者[4]。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检查、用药保护脑细胞及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专科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康复健康教育:首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 如目前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生活自理能力、有无并发症、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对康复的需求、患者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及对康复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等。向患者讲解疾病概况、解释疾病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康复治疗的措施。告知患者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知识、运动、用药安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讲解如何进行功能训练, 强调树立正确护理意识的重要性, 在与患者交谈时, 采用鼓励、解释、情绪转移等方法给予心理支持, 调动患者的康复积极性[5]。②心理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心理承受能力弱, 由于各种病痛、功能障碍等因素使得患者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这些不良情绪从疾病急性期就可能困扰着患者, 并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 因此需要给予心理评估和足够的心理支持。对新入院的患者要注意其需求, 消除各种紧张因素, 使患者安心接受康复训练, 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帮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经常有亲友陪伴和探视, 同时通过医务工作者与患者间的良好交流及耐心疏导, 就会解除对康复的疑虑, 激发信心。帮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在患者训练过程中, 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充分肯定, 及时告诉患者, 从而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同时也可给患者举一些康复效果较好的同类病友进行现身说法, 激励患者信心。开展文娱活动, 以创造轻松愉快气氛, 使患者克服孤独感及自卑感, 增加社交能力[6]。③行为康复护理干预:配合专业康复治疗师, 共同完成康复治疗工作。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指导: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呼吸功能训练及指导排痰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主动活动。恢复期康复训练护理指导:体位转移, 坐、站位3级平衡训练;主动运动、抗阻运动以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两便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及排便训练) ;吞咽、语言功能指导训练;矫形器、辅助餐具的使用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要积极参加[7]。

观察指标:①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 分值越高, 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满分100分。②焦虑、抑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估, 两个量表均有20项主观感受, 为4级评分, 评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障碍越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生活能力比较:两组入院时的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前观察组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讨论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目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并且正趋向年轻化。大部分脑梗死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 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所以常常有不理解、不合作、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困扰着患者, 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会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病情。因此, 对脑梗死患者除了积极的治疗原发病, 加强对症治疗外, 还必须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 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本研究对脑梗死合并情绪障碍患者实施康复专科护理干预, 从3方面进行干预, 其中在康复健康教育中通过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及对康复知识学习的需求, 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使其及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的全过程,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对治疗的信心, 改善生活质量[8]。通过护士的语言和行为, 影响患者心态, 加强医护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建立康复自信。行为康复护理干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 掌握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技能, 强化了护士、患者、家属三者作为健康护理集体的协同作用, 通过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对功能恢复有积极的意义[8]。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情绪障碍显著减轻, 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显著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增加脑梗死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 减轻消极心理, 提高治疗依从性, 建立康复信心, 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D].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4) 301-318.

[2]谢荣, 殷春, 马琛, 等.规范化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5) :371-373.

[3]陈桂华, 刘惠茹, 付小芹, 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 27 (2) :191-193.

[4]林颖, 刘亚红, 杨昉, 等.315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15 (9) :958-960.

[5]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 27 (6) :9-10.

[6]商敏, 王玉凤, 杨凤梅, 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 :6551-6553.

[7]项蓉, 陈勇, 江玉娟.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老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 :6764-6765.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在并发症、性别、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 男30例, 女性20例, 年龄42~68岁, 病程为4~27 h。康复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在43~69岁, 病程4.5~27.5 h。

1.2 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即为对照组;而另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康复指导和护理对策即为康复组, 主要对两组患者的机体运动情况、生活自理等进行评价。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进行评价[2]。

1.2.1心理护理: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由于患者突然患病, 所以情绪比较激动、紧张, 甚至有些敌对, 所以在患者入院的时候应该要热情接待, 为他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缓解不良的情绪, 护理人员采用健康的教育辅导, 让患者意识到肢体康复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要适应现状, 面对现实, 鼓励患者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积极配合完成康复训练。由于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的不同, 并且对脑梗死的一些发病机制、常规治疗方法、早期的康复护理、二次发病缺乏一些专业上的认识不了解, 所以护理人员要认真细心的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 让她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 消除心理的恐慌, 并且使患者和家属以端正的态度对待疾病, 积极乐观的战胜病魔。

1.2.2 选择康复时机:

脑梗死肢体障碍的患者康复护理的时间是最为重要的, 它是决定患者能否更好恢复运动功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旦错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可能给患者产生了一辈子的影响, 难以纠正。所以, 病患生命体征平稳, 就要对肢体进行定时的按摩, 舒展肢体, 松弛关节组织, 促进血液循环, 有效地防止肌肉、骨骼萎缩。

1.2.3 肢体的训练:

首先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肢体训练计划, 患者在卧病在床期间, 要保持其正确的体为, 维持机体的功能, 让下肢处于屈曲的体为, 髋部不要直接接触病床, 在它的下面放一些比较舒适松软的枕头;并且在患肢的膝下也要放置软枕, 并使其关节略屈曲, 在患者的脚背上不要有任何遮挡物, 以免由于过重造成足下垂;使患侧在上方并且使其肩部、前臂、以及掌指关节等伸展;患者卧病在床时最好保证其处于卧位, 卧位是对患者最有益的体为, 它能够有效地防止患者发生痉挛, 肢体和关节得到舒展, 并且有利于促进健康肢体活动, 但要注意患者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避免患者过度疲劳。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并且情况也基本稳定的条件下, 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 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坐起训练。主要通过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对患者进行训练, 通过测试当期肌力>3级时, 可进行下一项训练, 即站立训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当患者能够站立10 min左右时, 可以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步行的锻炼, 不能过急, 首先要借助拐杖或者扶手进行练习, 要注意不要强度过大, 防止诱发脑梗的再次发作, 对患者肢体的训练要持之以恒。切记对患者肢体的训练要有专人陪同, 以免摔伤, 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1.2.4 控制并发症:

重度肢体障碍的患者经常卧病在床, 易导致肺部的感染, 所以要定时给患者翻身, 以免使发生吸入性以及坠积性肺炎等;患病躯体长期不改变体位, 会使局部组织以及皮肤受到的压迫时间过长而导致缺血, 此外, 高龄患者较多, 肢体瘫痪, 长期卧床, 所以要让患者睡气垫床, 定时帮助其翻身及活动肢体, 以保证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上消化道出血同样也是脑梗死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脑干和下丘脑原发性或者是继发性的病变导致的。病患突然患病并且身体伴有偏瘫, 在心理上很难接受, 会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会患上一些心理上的疾病如抑郁和焦虑等, 所以, 在临床应予高度的重视。

1.2.5饮食保健:

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位患者症状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饮食指导。应注意避免油腻, 脑梗死的患者应以清淡为主, 白菜、菠菜、芹菜、冬瓜、黄瓜等蔬菜, 西瓜、梨等水果, 另外可以吃米粥、绿豆米粥、莲子、大米山楂汤、莲子汤等。

1.2.6 其他: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 可以加强基本生活能力的一些简单的训练像穿衣、入厕、吃饭等, 让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1.3 评定标准:

通过对两组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即ESS和ADL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康复效果的分析与评定, 应用t检验法, (±s) 表示,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的评价: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康复组50例患者中, 运动功能恢复有32例, 显效的有10例, 有效的有5例, 无效的3例, 总的有效率为94%, 运动功能恢复痊愈率为64%;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 有15例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 显效12例, 有效的5例, 无效的18例, 总的有效率为64%, 运动功能恢复痊愈率为30%。通过上述的数据表明, 对照组和康复组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对两组的日常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对, 康复组50例患者中, 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的有35例, 显效的有10例, 有效地3例, 无效的有2例, 总的有效率为96%, 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率为70%;对照组50例患者中, 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的有18例, 显效的有8例, 有效地5例, 无效的有19例, 总的有效率为62%, 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率为36%。数据分析表明, 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不仅是抢救生命, 而且要在保证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下,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康复护理的训练,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生活自理的能力, 降低致残率, 可以有效地预防了长期卧床对患者造成的一些并发症[3], 通过使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肢体的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为患者更好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不但可以使患肢处于良肢, 而且保证了障碍的肢体处于功能位, 实践证明, 康复护理保证了关节的灵活性, 使患者的肌力、体力逐渐恢复, 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 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此外, 通过对患者的康复训练, 不仅对健侧肢体产生一定影响, 而且还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脑梗死后患者有一定的自然恢复的能力, 机体可以进行功能重组, 所以要把握康复护理的时机,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立即进行各项康复训练, 是机体各项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并且康复训练也是减少脑梗死患者肢体残疾的重要环节, 对恢复肢体的各项功能具有非常显著地意义。护理人员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康复指导, 并且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肢体恢复的状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体的护理模式, 并进行合理的指导, 客观公平的评价每一位患者。本文康复组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的改善, 肢体功能恢复较好, 与只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 具有明显的差异, 与相关的一些文献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 对脑梗死肢体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残肢功能, 恢复其自理能力, 使其能够尽早的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9-10.

[2]杨新芳.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2 (6) :317-318.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5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

肢体功能障碍是一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会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恢复患者肢体的功能极为重要[1]。本文研究了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的患者6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5±15.6)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抗凝治疗、给氧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解痉、利尿治疗,如果患者血压较高则还需要采取降压治疗。另外,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定时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观察,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道阻塞、感染等情况。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因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突然并且发展比较快的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清醒之后很可能一时无法接受,除此之外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因此日常生活行为都需要他人进行协助[2]。这些原因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严重甚至可能出现轻生的想法,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因为增加了家属的负担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其疾病的情况以及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增加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同时还要嘱咐其家属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禁止家属在患者面前谈论消极负面的话题以及对患者进行埋怨。

1.2.2肢体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结合患者的情况为其制定锻炼的计划[3]。(1)患者在卧床期间无法进行活动,因此肢体血液循环会出现不畅通的现象,所以在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定期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2)在患者能够进行自主运动时,要协助患者进行坐、卧以及走的练习,练习的强度要循序渐进,防止操之过急对患者造成伤害。在协助患者练习时可以使用拐杖进行辅助,除此之外还要锻炼患者的日常行为能力,比如洗漱、更衣等;(3)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地板的干燥,避免在患者锻炼时出现障碍物或者滑倒的现象,患者进行锻炼时需要护理人员或者家属进行陪同,但是护理人员及家属不能催促,以防意外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使用神经功能缺损标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前者得分与能力呈反比,后者得分与能力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12±5.87)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2±19.5)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10±6.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2.4±18.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组织出现了缺血或者是缺氧的现象,导致其脑组织发生病变坏死,所以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影响[4],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或者是语言障碍这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需要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5]。本文中使用的康复护理能够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以及肢体进行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的效果。除此之外,使用康复护理能够让护理人员在患者卧床以及康复期间,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行为以及运动行为的锻炼,提高患者的肢体行动能力,使其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得到减轻,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本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使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了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当代医学,2012,18(8):134-135.

[2]王建芳.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3):181-182.

[3]杨新芳.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317-318.

[4]张玉梅.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19.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6篇

关键词:脑梗死,行为护理,运动功能障碍

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正常的后期生活, 临床研究表明, 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行为护理是新的护理模式, 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有积极的效果[1]。我院在88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了该护理模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8例, 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37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52~76岁, 平均为61.3岁, 病程在1~6个月, 平均为4.5个月。以盲分法将8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有44例患者, 在统计学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说明两组患者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脑梗死运动障碍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

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护理, 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给予相应的穴位按摩和体位锻炼。具体措施如下: (1) 维持患者现有功能:要加强患者家属的配合, 在康复治疗中, 要及时调整变换患者手足的弯曲部位, 患者上肢要减少屈曲状态时间, 下肢则要减少伸展状态时间, 患者足弓部要处于一定压力下, 避免下垂或者长时间处于不正确的体位, 从而尽最大可能维持患者手足功能[2]。针对出院患者, 护理人员要向家属传授相关的护理知识, 在家康复中患者现有运动功能也能得以维持。 (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 主要包括上肢按摩和下肢按摩。上肢按摩:患者取坐位, 选择运动功能受影响一侧的少海穴、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等按摩, 护理人员自己同侧手与患者同侧手虎口交叉, 利用食指按摩少海穴、利用中指按摩内关穴, 利用拇指按摩合谷穴, 利用侧手拇指按摩曲池穴, 在进行按摩的同时患者自己可以适当进行活动手臂、关节的运动, 下肢按摩:患者取仰卧位, 穴位取内外膝眼穴、照海穴、涌泉穴、承山穴等, 内外膝眼穴采用同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 照海穴用中指按摩, 昆仑穴用拇指按摩, 按摩间隙患者可进行下肢伸展运动, 同时用食指按摩承山穴, 用中指按摩涌泉穴[3]。 (3) 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移位练习:患者进行从轮椅到床上, 从床上到轮椅的练习, 锻炼上肢力量, 同时避免长期卧床产生各种并发症。穿衣脱衣练习:患者取坐位, 先穿患侧衣服, 后穿健侧衣服, 脱衣时先脱健侧, 后脱患侧, 护理人员和家属给予适当帮助。行走练习:最初站立和行走需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 待患者站立能增强后, 能独立站立, 患者能站立5 min时, 进行缓慢行走训练, 护理人员或家属在旁陪护。洗脸、吃饭训练:患者先要掌握各种捏握的能力, 学会使用勺子、刷子等, 慢慢进行洗脸、刷牙训练。

1.3 对比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FMA评分进行对比, 调查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数据, 计量单位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单位用百分比表示, 检验用t检验、卡方检验, 若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

治疗之前两组的FMA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2例, 较满意24例, 不满意8例, 护理满意度为81.8%,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6例, 较满意25例, 不满意3例, 护理满意度为93.2%。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脑梗死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 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脑梗死是脑部血管病变引发的, 势必会对患者脑部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 影响到患者脑部神经的支配能力, 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在经过救治后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 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要实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必须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 行为护理是新的护理模式, 其基础是行为医学和行为科学, 在整体护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 其神经机构和组织在损伤后具有一定的重塑性, 行为护理能够为其再生创造相应的条件, 通过对肢体功能的训练, 进而促使正常功能再建, 实现功能恢复效果。在本文研究中, 观察组通过实施行为护理后, 患者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了行为干预在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行为护理的实施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15 (1) :84-86.

[2]李慧萍, 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31-33.

情感障碍脑梗死患者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老年病一科住院的老年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入选标准: (1)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2) 经头部CT 或MRI 检查确诊; (3) 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检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 (1) 明显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 (2) 智能障碍或精神疾病; (3) 长期服用镇静剂或促智药。符合入选标准, 不具备排除标准者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2组, 其中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61~75岁;他汀治疗组40例, 男19例, 女21例, 年龄61~75岁, 2组入选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中药等药物治疗;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每晚1次口服;2组治疗疗程均为6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MMSE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认知功能检测, 比较组间量表评分差异。检测内容共30个项目, 包括时间定向、前后地点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年龄及MMSE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试验组MMSE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极高, 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反过来又决定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益, 有效延缓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并促进康复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

有研究表明, 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和以后的认知缺损相关[2],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则对血管有保护作用[3,4]。阿托伐他汀钙能够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合成, 抑制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 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对脂代谢的调节, 显著降低脑卒中的相对风险、改善认知功能[5]。

此外, 临床实践中发现, 阿托伐他汀钙具有保护内皮功能、抗血栓、抗氧化、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直接神经保护等非调脂作用[6,7]: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 抑制血小板血栓烷A2和地诺前列素的产生, 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栓调节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巨噬细胞, 增强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介素-6 (IL-6) 、IL-8等炎症因子的生成,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内皮源性一氧化氮的释放, 降低血压;阻止淀粉样蛋白形成和减少载脂蛋白E分泌以及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易化突触传递等。通过以上多种途径, 降低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 延缓认知功能下降[8,9]。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 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后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提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应早期干预以期达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全胜, 张家明, 李宾公, 等.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探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7, 16 (3) :271-274.

[2]Van Vliet P, van deWater W, de Craen AJ.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olesterol and cognitive function[J].Exp Gerontol, 2009, 44 (1/2) :112-122.

[3]Van Exel E, de Craen AJ, Gussek-loo J,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oldest old[J].Ann Neurol, 2002, 51 (6) :716-721.

[4]冯素枝, 许予明, 冯怀玉, 等.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脂代谢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7 (3) :197-198.

[5]李珺, 吴家幂, 储照虎, 等.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14 (9) :696-699.

[6]梁晓秋, 张林, 熊明.国产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1) :44-45.

[7]韩居才, 杨莉莉.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2) :148-149.

[8]Rockwood K, Kirkland S, Hogan DB, et al.Use of lipid-lowering agents, indication bia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people[J].Arch Neurol, 2002, 59 (2) :223-227.

上一篇:铁路货运站下一篇:公共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