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2024-07-02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精选12篇)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第1篇

1 户外公共卫生间现状分析

城市公共卫生间经历了由露天到室内、旱式到水冲、低技术含量到微生物智能化高技术含量的过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各地相继开始建设城市公共卫生间, 在冲洗方式上逐步取消旱厕, 实现了水冲和机械抽运。目前, 我国城市公共卫生间数量已略超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规定的每万人公共卫生间数量, 今后的公共卫生间设计建设主要不在数量的增加, 而在于卫生间设计本身要趋于合理, 同时要注重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 完善设施和管理。

根据大量的调查可见, 城市公共卫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数量、布局、卫生条件方面的问题, 又有具体设计方面的问题, 所以说城市户外公共卫生间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 模块化设计步骤

针对户外公共卫生间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导入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功能任务分解、结构分解与布局、单体模块化设计、系统整体模块化设计。运用模块化设计手段设计制造出的公共卫生间各个产品个体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中的线性拼接的方法组合起来, 从而得到丰富多样的组合设计效果。

户外公共卫生间系统整体模块化设计是基于产品系统拼接式模块结构理论进行构建的负载式模块结构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预先在母体模块上设置多个接口, 这些接口分别与系统模块接口连接多功能化。根据户外公共卫生间系统的使用特性及使用环境, 户外公共卫生间系统整体拼接设计应具有以下原则:

(1) 公共卫生间系统整体拼接设计要保证在不影响整个系统功能实现的前提下进行。

(2) 根据使用场合环境、人流量、使用者的自身情况等, 选择不同的整体拼接形式, 更好地满足使用需求。例如在大型活动场所可以将公共卫生间整体拼接为圆环形状, 这样既可以方便四周的人群使用又可以增加视觉多样性, 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场所, 考虑利用有限的空间排列更多的卫生间单体供人们使用。

3 设计实践-户外公共卫生间设计

M-BOX户外公共卫生间设计方案表现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设计草图-----二维效果表现-----三维效果表现-----方案色彩、材料、特点分析-----结构分析。

根据功能、任务分工不同将户外公共卫生间分为九大模块, 分别是母体模块、能量系统模块、排泄物处理系统模块、人机界面模块、拓展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水循环模块、外部装饰 (造型) 模块及标识功能模块。将这九种功能模块按照负载式模块结构方式并通过接口相互联系起来, 从而实现公共卫生间单体的功能。

M-BOX户外公共卫生间主体色:灰白色;装饰色:黑色、蓝色;可替换部件色:银白色、黄色、绿色、蓝色、灰黑色。除了遵循人机工程学的具体设计原则外, M-BOX的人性化关怀还体现在将卫生间单体设计分为残障人士、老年人专用型、正常的健康人使用型号、单独提供男士小便时使用的专门型号等, 这些细节方面的考虑, 充分体现了M-BOX的人性化。

公共卫生间是一项综合的设计, 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城市 (户外) 公共卫生间系统是城市“硬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之一, 因此, 城市公共卫生间系统的设计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卫生间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基础上, 提出现阶段城市公共卫生间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城市公共卫生间自身特点, 提出了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城市公共卫生间设计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间存在问题的可行性。目前对于城市卫生间系统设计的研究多是从建筑设计、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论述, 缺乏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论文的论证研究, 从产品系统模块化设计的角度提出城市户外公共卫生间系统的设计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的公共卫生间必将向人性化、科技化、生态化的方面发展, 必将成为城市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

参考文献

[1]黄鹭红.城市次级街道公共厕所外部环境设计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2]柴晓利, 秦峰, 赵爱华.公厕设计与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77.

[3]Schuster, Cristina del Valle.Public Toilet Design[M].Firefly Books Ltd, 2005.

[4]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J 476-2005[S].

易尊景观设计城市公园景观空间 第2篇

城市中主要供休闲游憩的市民广场也可归人此类。城市公园的开放性体现为一种休闲型景观空间,与相对封闭的传统公园或商业陛的主题娱乐公园是有区别的。易尊景观设计,知名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三维参数化设计的推动者,首创全节点三维立体施工图.提供高品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旅游风景区.传统的公园通过收取门票的手段,限制了进入人群的数量和频率;而主题娱乐公园由于大量商业设施的存在,往往成为刺激消费、满足猎奇心理的商业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以追求新的信息量为目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呼唤一种更为普及和日常化的景观空间,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耦合的景观形式。由于作息制度的调整和老年化社会的需求,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特别是老年人,对休闲活动提出了更多要求。日前,许多传统公园通过设立月票、年票等手段来吸引老年人群,或是通过破墙透绿的方法将公园的绿色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公园开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新建或改建的市民广场和城市游园进一步满足了城市人群休闲活动的需要。

城市公园历史性景观特征及物质空间的延续,公园肌理以及坚固、持久和弹性等其他物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历史性景观的恢复与更新不是历史性景观简单地罗列与再现,而是通过对场地当前现状和时间环境的空间结构——历史性景观空问结构、社会人文结构的比较分析,结合公众的参与,追求历史性景观的原真性和延续性的同时,整合历史人文风情与景观结构,审视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实现景观与历史的共生。

基于景观评估的城市景观设计 第3篇

对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为例,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以不同的设计理念,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街区,并通过建筑色彩营造商业氛围,实现“赏”、“游”、“购”一体化。本文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协同关系,探索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评估 步行街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区景观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过的、列为文物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承载历史记忆,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区往往被简单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割裂和城市发展的无序。譬如一棵树木的生长,或许它有一些伤疤、或许它有一些横枝野权,只要经过适当修剪,总能找到让其焕发青春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连根拔掉,换种新树。这种对待城市街区的简单行为从当时看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资源一再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直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关系。城市景观中哪些资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样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建设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意识,过多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被大面积破坏,城市的发展轨迹被完全抹去,随之消失的是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估,在保留城市文脉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景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观评估的程序

国外较早出现的景观评估体系是产生于19-20世纪的以英美为主体的景观评估体系,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在1949年颁布的,以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和地方景观特色为目的的《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国在1964年颁布的,以保护原始自然环境,野生生物为目的的《美国荒野保护法》等,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学术流派,但是这些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往往以自然景观为主,鲜有涉及到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文尝试借鉴专家学派中Litton的形态学理论和经验学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关观点,完成对于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城市街区的景观评估工作。

(二)景观评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种评估指标体系中,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都会被详细地罗列出来,并且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如地形地貌是否多变、植被种类是否丰富、景观色彩是否多样且生动等等,而对于城市景观则多从空间、序列、光线、色彩、植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此次景观评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对于步行街的影响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长5.4公里,分成8个街区,几乎横穿了整个廊坊市,成为当时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设计导向问题,步行街在建筑形态、空间利用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空间划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间距过于宽大,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不符合人们购物休闲的行为习惯。(图1)

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临近城市主干道的街头立面没有风格特色,可辨识度底。(图2)

各个步行街之间被城市干道隔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机动车流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割裂感越发明显。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全是米黄色,缺乏商业活力和业态特点。

随着网络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步行街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和商业设施来吸引客户,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业态变化对于景观的要求

新世纪步行街设立之初,其商业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随着近几年廊坊城市的快速发展,步行街的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业态结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对步行街的景观改造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侧兴起了一个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新商业中心,集中了大型购物中心、影剧院、餐饮服务等全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热点,其次,步行街内部经过多年的经营,各个街区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业态环境,如第三大街主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第四大街主营时尚用品和服装等,这些外因和内因都会对景观改造设计起到非常明显的限制和引导作用,而且会对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四 景观评估在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一)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鉴于新世纪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环境,所以其评估内容和标准同现行的诸多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在综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围环境和景观现状后,我们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完整性、维护管理便捷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一1。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评估结果

经过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多次调研,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整体状况从评估指标所给定的六个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调查表,先后7次组织业主开会讨论,并对当地的百余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一2所示:

nlc202309031936

通过对评估结果表一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新世纪步行街在交通可达性、道路通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即原始的规划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设计思想陈旧并且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在空间的丰富程度和停车场数量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内的绿化植物和地面铺装破损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街的景观感知。

五 根据评估结果对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

(一)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方向

根据景观评估的评估结果,步行街的景观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区,理顺功能布局:解决停车面积不够等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步行街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打破街内空间形式单一、风格一致的僵局,将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现出来。

通过丰富色彩和增加亮化来烘托步行街的商业氛围。

全面整顿每段步行街的端头空间:使之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并能够起到联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方案

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河北大学城的所在地,这就使新世纪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联通京津,承接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风尚,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图3)。同时,步行街又地处城市中心,两侧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区,步行街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因而当地居民对步行街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这次改造设计的主旨确定为——“京津通廊,人民乐坊”。

新世纪步行街1-8大街东西贯穿廊坊市中心,总长逾5.4公里,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国内罕见,只是整条步行街被7条城市主干道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将1-8大街有效连接,形成一种既是有机整体,各个街区内又各具风情的街道景观,使新世纪步行街重新成为廊坊市的商业主轴、文化主轴、景观主轴和亮化主轴。同时,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内街这一条线上,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流线、城市家具、标志表识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将两侧的商业空间和住宅社区吸纳进来,利用城市屋脊效应,打造城市景观带,真正做到“纵向连接、横向沟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风格和建筑色彩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本次改造设计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不做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利用增建屋顶、修建山墙等手段(图4),打破原有建筑过于统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异的设计手法,在对原建筑不进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风格的主题街区(图5、图6),同时丰富建筑色彩,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真正实现“赏”、“游”、“购”一体化。以第三大街为例,这段步行街以经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为主,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简洁硬朗的德意志绗架结构形式,在内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两端的沿街立面上,笔直挺括的绗架线条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线脚,明朗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精确、高效的心理暗示,和业态特点相符的同时也赋予第三大街强烈的视觉语言街道特点和可辨识度明显提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各段步行街内部的设计定位和风格体现,一个是各个街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它们就像玉带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样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区的连接将是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通过分析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例,连接方式最终确定以天桥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单一式等不同的构造手法,能够使街道两侧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达街道的另一端,同时,由于这些天桥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风格迥异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现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纪步行街的内庭宽约50米,这样的尺度对于一条步行街来说过于宽大了,步行街两侧的行人很难产生交流,无法形成交融贯通的商业氛围。所以规划设计中在内庭增加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建筑,如酒吧长廊、IT体验馆、灯光廊架等,这些商业设施—方面提高了区位品质,凝聚了商业氛围,同时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两侧的距离,使人们在步行街内部的穿行和购物变得更加惬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两侧各增加了数组西班牙风格的廊架建构,距离原有商铺9-14米不等,这样的尺度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是最适宜的尺度,廊架内侧的轻体构筑物里还可以提供餐饮和休憩服务,同时两组廊架之间还有广场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内庭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步行街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商业和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来提高商业品质,通过商业来推广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商业发展方向,无论是上海的“新天地”,还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随处可见艺术融入商业环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艺术的相关元素,并且要做到结合业态特点,体现地域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成为改造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第四大街的“风情意大利”设计主题,就紧紧结合第四大街时尚服装的业态现状,通过曲线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钟楼钢架(图7),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之不仅成为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城市的标记和时代的印记。

六 结语

本文在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景观评估的评估标准入手,力图梳理出一套城市环境下景观评估的依据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为例,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结合过程,探索了如何将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对于城市环境下景观的评估与保护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体系。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我国曾以意境深远的文人山水画和优美生动的东方园林享誉世界,但是就现代景观视觉语言,尤其是城市环境中景观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却始终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

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景观评估和改造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将不仅仅是地形、植被、水质等自然因素,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为因素也必须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城市设施的完备性,空间形态的丰富性等,这些条件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元素,甚至同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感受,所以在评估和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同时由于景观评估中评估指标的多样性,且多数指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清晰的数值去衡量和描述,所以选择较为模糊的评估方法较为合适。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第4篇

一、城市景观对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是人们认识和感受所在城市的重要识别要素, 同时城市景观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记忆的共识, 使得景观富有生活的感情和文化的气息。城市景观是城市中的每一处建筑, 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便利的同时, 也愉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是基于人文景观和城市文脉的双重结合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力求景观与文化的和谐并存。给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从精祌层面带给人更多的财富。具体说来, 城市景观包含城市所有可识别的公共空间范围, 或者说是城市的布局空间和外观形态, 也包括城市区域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以及外观形态。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 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不仅对城市整体形象起到标志和推广作用, 还可以传承城市文脉。

二、成都天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探析

1. 成都天府新区城市规划与设计概述

成都天府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 (见图1) 将其定位为成都的“新中心”, “西部新高地”,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600 km2。其中, 现状建设用地196 km2, 规划新增建设用地404 km2。

天府新区与成都中心城区共同形成了“一核、两区、双中心”的整体结构。其中, “一核”指《成渝经济区规划》中确定的成都发展核, 范围为整个成都市域。“两区”中, 中心城区作为优化开发区, 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 功能宜为文化、商贸、金融等。天府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 主要集聚新型城市功能, 包括科技、商务、行政文化、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双中心”指成都老城中心和天府新区的新中心, 其中天府新区新中心重点集聚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 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空间形象, 打造为天府新区的标志性亮点区域。

规划天府新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两翼、一城六区”。其中, “一带”指居中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两翼”指东西两翼的产业功能带;“一城”指天府新城;“六区”指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的六个产城综合功能区, 集聚新型高端产业功能, 并独立配备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各功能区内按照产城一体的模式, 强化城市功能复合。生活区安排与产业区布局相适应, 形成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组合布局、功能完善的功能单元。

纵观成都的城市发展现状, 以天府广场为城市中心, 其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重要符号。天府新区的建设过程中, 同样需要在城市设计中运用城市景观来打造成都新的城市符号。

2. 成都天府新区城市景观轴线探析

在成都天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中, 城市景观轴线 (图2) 依托新区总体规划的城市轴线, 形成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轴线。一方面, 该轴线本身就延续上千年的成都城市空间格局,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在此轴线上, 重点形成了“蜀文化”城市景观, 也可将此地段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符号串联起来。从空间上看, 它联系着成都主城区的广场和天府新区的中心;从时间上看, 这条轴线从公元14世纪朱椿为蜀王建蜀王府为始, 多次拓展延长, 如今延伸到成都的新中心, 本身就是历史和现代的连接线;从城市景观看, 可以将中心城区的城市景观连成一体, 串联天府广场、体育馆、四川大学、来福士广场、四川民俗博物馆等城市地标建筑, 更可以借天府新区中心区辐射整座新城。

3. 成都天府新区城市景观节点探析

城市景观节点应该有较强的功用性, 它既应该有重要的标示性和导向性, 也应该考虑一些重要交通节点的立体特征。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景观应该相互连通, 功能上融会贯通, 辅助建筑界面上保持连续性, 对色彩、符号和街头家具的选用, 应使得区域复合功能得到强化, 而不是削弱和杂乱, 城市景观节点则应成为整个区域的信息导向和文化标识。例如围绕天府公园, 在天府大道东侧集中布局高层簇群, 周边布局会展及文化设施, 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体现新区特色的空间形态 (见图3) 。构建生态复合型现代都市滨水廊道, 打造水畔宜居新 (见图4) 。滨湖景观步道沿湖岸线布置, 随山就势, 依山傍水 (见图5) 。

三、城市景观在新区城市设计中运用的思考

1. 城市景观设计的功能综合性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为整个城市提供功能单一的人文环境, 而是逐步形成功能综合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景观设计的功能综合性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特性, 这种特性使城市景观要素在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城市景观效果。因此, 城市景观要成为多元化的物质空间载体。例如, 通过植物造景的手法营造交通绿岛来缓解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街道旁建造供人们休闲交流的绿化草坪, 放置体现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小品等, 力求满足市民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同时, 城市景观更要融合地方传统文化来展现城市形象, 逐步形成独特地域景观风格, 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创作中。并结合现代的城市景观艺术语言, 起到彰显城市文脉的作用。

2. 城市景观设计的形式多样性

城市景观的亲和度、文化性、观赏性等是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决定了城市景观形式的设计方向。城市景观也需要实体性物质空间的承载, 体现了市民的参与性。因此, 城市景观设计的自然地理特质要素和地域历史文化要素需要转化成实体性空间, 才能有效的建构具有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表现形式需要多样化, 充分利用各景观形态构成要素, 创造出—系列形式极其丰富的城市景观。例如, 根据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渗透、流动和引伸形成空间序列, 从人的视觉特征出发, 去创造景物的观赏条件。大量引入乔木、绿化、花卉、草坪、小品、水等自然环境, 使景物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力求做到环境氛围清晰、主次分明, 创造出一种丰富的蕴涵多义性的城市景观。

3. 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创新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不拘泥传统形式, 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对城市景观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 将城市传统文化融合于城市景观设计中, 传承发展城市传统文化。使城市景观真正成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从而创造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质的城市景观。

4. 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包括自然景观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要着重体现城市社会文化特色, 即人文特色和历史特色。城市景观设计要承继城市的历史文脉, 符合城市风土人情, 突出地域景观特色, 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要展现出城市风貌, 增强城市文化魅力和城市凝聚力。

四、结语

面对城市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 在城市设计视角下, 运用城市景观打造一个既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又能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新区, 是解决城市特色危机的有效途径。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是构筑一个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景观环境。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人们活动性的需要, 即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最终目标是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尤毅平.速度、效益与特色——推进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 1994 (04) .

[2]马春和, 李兴成.“新滨海·新建筑·新环境”之滨海新区探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06) .

[3]王瀚舟.高新产业园区空间意象初探——以成都天府新城高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长安大学, 2011.

城市景观设计总结 第5篇

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形体、色彩、肌理等构成方法,其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色彩与肌理赋予形体最后的精神定义。

水体要求:①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②将任何形式的污染减至最小,创建一个净化的计划。③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而不是反其道行之。④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的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⑤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储量。⑥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表面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边的暴雨排水系统。⑦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⑧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的税率。⑨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

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10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再补充技术的改进。

植物配置要求:1要有主有次,注意对比与调和要在绿化空间的主体轮廓中有起有伏和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要注意四季的不同的景色,要了解花卉植物的生态特性 做到二季或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 4要注意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与场地的总体风格一致。5要利用与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树种,尽快发挥绿化效益。

总结: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3 场地有不同分区时,绿化形式要与不同分区的环境相适应

4绿化布置要因地制宜

5对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森林及自然保护区外的珍贵林木和朽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均应认真保护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交通性;生活性道路;步行街;景观设计

0.前言

在城市中,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运用也各有不同。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以便研究的更深入。城市道路根据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步行商业街道路三种,本文将结合城市道路景观的特点,分别就以上三种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1.城市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

1.1城市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

⑴城市交通性道路,担负着城市的主要交通运输功能,而且一般为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者公用车道,一般车速较快,所以一般多位直线。若采用曲线,一般也选择半径较大且变化较平缓的形式,因此在道路线形上不易产生特色,而往往在道路空间的设计上采取一些措施来体新道路的形象,比如,利用两侧自然风景、建筑、绿化来加强视觉效果,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同时,不同的车辆行进速度对景观效果的要求不同,在设计中根据道路使用功能的不同应分别对待。

⑵道路设施的作用就是为道路的使用者服务。它主要有路灯及各种交通设施,包括地面标线、信号灯、指道牌、隔离装置、跨线桥、候车亭、加油站等,这些设施的设计要与道路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各个细部要精心推敲。交通标志的设计要形象化、标准化,突出直观性,造型上可根据道路的环境特色,考虑个性化设计,强调整体性。

⑶绿化设计是生态的需要,也是道路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作用体现在维护道路的卫生、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温度湿度、组织交通和保证安全等很多重要的方面,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所以城市交通性道路的绿化设计应考虑衰减噪声、避免视线遮挡;绿化宜选用草坪、低矮的灌木或树冠较小、树干较高的树种;对于较为宽阔的道路,可在其两侧或中间设置绿化隔离带调整空间尺度;此外,绿化树木的树种、数量还要精心选择、巧妙配合,使道路在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景观。

1.2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

城市快速路是交通性的,设计车速较快,交通量大,构成了景观设计的控制因素。

一方面,快速路要选择合理的位置。一般快速路选线是,其平面位置宜选在可能要改建的区域,或建筑形式较为落后的地区,这样改建时就容易使设计的建筑物以及环境能与快速道路相协调。

另一方面,快速路在线型上的选择要符合行驶要求。快速路的设计要满足目前的计算车速40~80km/h,所以其线性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同时要考虑道路的经济性,还要注意与地形地势的特点相配合,线性要优美平顺,以保证汽车快速形式,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舒适性。线性的选择会对人视觉与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线性是连续的,并有良好的视线诱导,综合考虑平面与纵面的视线,使其成为优美的立体线性。

快速道路周边景观设计需要采用大尺度考虑时间和空间,有必要修建一些具有特征的建筑和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这样才能使道路的使用者在行驶过程中对环境有较强的印象。

1.3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区的道路主要是便于市民和外地游人到风景点去游览,是风景区的通道,也是风景区的一部分。所以风景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除了必须满足交通功能和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同时风景区道路也要具有艺术观赏性,从而使风景区道路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在风景区道路的两侧,一般建筑物比较少,所以周边环境设计中绿化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景区道路的绿化是其景观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软化、美化道路的生硬感,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改善小气候,还可以起到组织交通的导向作用。风景区道路的绿化有下面几个要求:要满足道路功能的需求;在种植选择上以耐盐碱、抗风性强的乡土树种和适应性较强的植物为主;在植被的搭配上,树木和观赏性花木要搭配得当,充分考虑游人的遮荫需求和观景效果,营造天然绿色屏障;强化道路特征和方向性,既要保证道路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又要体现一路一景的导向性。

有的风景区道路要从自然水体边经过,称为滨水道路,它的景观价值会显得更加重要。根据道路沿线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功能需求,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边坡、护岸形式,既满足道路的安全性,满足防洪和游人安全的要求,又尽可能保证場所的亲水性。滨水道路的景观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原有的自然岸线,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创建亲水空间,使人更接近水体,更接近大自然,更能深刻的感受景观;着重研究边坡护岸的设计。有的道路距水体较远,且高差较大,可以放缓边坡,然后种植绿色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态的边坡;有的边坡坡度较大,宜使用稳固的硬质边坡处理,在上半部分采用绿色植被,来创建边坡的景观。在有的边坡上还应设置台阶式的护岸,方便游人进出水域。

2.城市生活性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且由其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其景观特性的特点。由于此类道路上的交叉口较多,为保证行车的安全,设计中一般要求进入主路、支路的车辆通过隔离带的引导顺进顺出主干道,支路的出口应设置减速标志或减速器,确保主路的通行顺畅。还要根据情况增加人行横道的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过道,保证行人的安全;地面的铺装选择也要适当,细腻的铺装让人觉得愉快和易于接受,相反,粗糙的铺装让人产生疏远的感觉。城市生活性道路中,由于行人的比重加大,人们对周围环境景观的感受更细、更深,对环境的审美要求也更高,所以要精心巧妙的构思环境景观。以商业服务性为主的生活性道路,对停车场、休息空间等要求较多,而且这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形式。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则要多考虑服务设施的设置,并强调夜间的安静性。以行政办公为主的就要强调其标志性,通过强化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的特点,突出其区域的功能性。

绿化设计由于道路上行人数量较车行道多,应尽量少用草坪,除行道树外,其它形式的绿化适合采用带花池的花坛、灌木等。设计中还要考虑绿化中的灯光效果,使绿化不会在夜晚显得漆黑一片,毫无生机。现在城市生活性道路多用花坛来点缀。花坛一般用砖石砌成,在表面上采用不同材质及颜色的抹面或用瓷砖镶面。花坛一般在道路的断面上是高出原有人行道平面的,主要设置在人行道两旁,有的布置在街角部分或在绿化带位置中,而不侵占人行道的宽度。

3.步行街景观设计

步行街是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中人流量最大、人群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其重要作用就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购物、休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交通方式几乎都是步行,因而环境的方便性与舒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步行街长度一般不会太长,过长的步行街,会将人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使景观变的单一乏味,而使人感到厌倦。有趣的路程能使人有一种心理作用,觉得步行的距离变短了,所以要通过选择曲折变化的道路线性来使人们觉得景观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在无形种延长步行街的长度,使步行街的内容更丰富。

步行街的宽度一定要满足步行人流密度的要求,还要满足行人在两边的观看和穿行。一般自然发展而成的摊贩市场中摊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米,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6~9米宽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购物的地方,这个距离使人清楚地看见对面商店橱窗里的东西,可以很自由的、毫不费劲地在街中穿来穿去;12米宽的街道依然是亲切的,20~25米的街道空间是宽松的,人们对周围的活动感兴趣,能清楚地看见别人的活动。此外,选择合适的道路的长宽比对于保持道路的景观协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对城市干道景观的设计要通过认真调查分析,得出设计的要点,合理的指导设计进行。在具体的设计中,城市交通性道路、城市生活性道路和步行街三种比较重要的城市道路形式,通过研究其特点、功能,详细地阐述了其在设计道路形式、建筑形式、道路设施以及道路的绿化、装饰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第7篇

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蜿蜒曲折的河流在大自然中流淌, 陡峭的河岸和平缓的河岸交替出现在人们眼前, 河堤的石头、游鱼清晰可见, 转弯处的河水几乎静止不动, 树木和草丛的倒影重叠映在水面上。这是以前自然真实的景象, 现在这种美景正在逐步消失, 所以, 保护我们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 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软性的”或“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 成为新的口号和时尚。越来越多地发现:河底已不再全用混凝土铺装, 河流的走向一改过去僵硬笔直的形态, 既有宽的地方, 也有窄的地方, 水中有小岛, 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 还有浅滩和深潭;河岸的防护和加固, 以生物固坡代替工程固坡, 使“人工河流”又重新成为自然中的河流。

2 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 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 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生存, 制约着城市发展, 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尽管滨水景观只有一个具有排涝与休闲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故此, 城市河流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各项生态功能, 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 使拼合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 或彰显大气, 或突出细腻, 或回顾历史, 或展望未来, 使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 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3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河流在各种环境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例如, 在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河水的流量和流速都不一样;在城市中流过的河流与流经郊区田野地带的河流, 烘托的氛围也迥然不同。在景观方面, 注意水、绿树与城市景观的相辅相成, 如倒影、夜景等;在河流的自然形态方面, 注意河道轮廓、流态、瀑布、河湾、深潭、蜿蜒程度、沼泽大小、湿地分布等。

4 河流断面设计向自然河流断面靠拢

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旅游等功能,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 设计不同的河道断面形式。较为常见有复式、梯形、矩形、双层等。

4.1 矩形断面

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河道, 地方基础冲刷严重, 一般用混凝土做基础, 投资小、整体性能好、抗冲刷能力强。由于比较节省土地, 该形式多为城市河流采用。缺点是不易做景观, 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基本上不具备亲水的特征, 且对游人尤其是儿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4.2 梯形断面

占地较少, 结构简单实用, 是中小河道常用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 在坡上种植绿树和青草, 少在河道两岸保护 (或管理) 范围用地, 设置保护带, 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缺点是不具备亲水特点, 不利于水生植物生存。

4.3 复式断面

枯水期流量小, 水流在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 允许洪水漫滩, 过水断面大, 洪水位低, 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可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 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 结合当地实际, 开发不同利用的功能。该类型由于功能广泛, 故在城市河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5 天然无污染材料 (木材、石料) 的大量应用

护坡及挡墙内材料 (包括碱化集料) 会水化反应、炭化反应及各种添加剂 (如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 会在水中发生反应, 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灰色、生硬、没有活性的混凝土墙体中, 身心健康也会遭到伤害。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 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 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 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采用混凝土作施工材料还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使雨水无法渗入地下, 便通过侧沟猛然间冲入小河, 小河的河水暴涨, 最后汇集到更大的河流中, 酿成一场大洪灾。所以, 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铺装材料, 使来自地表和斜坡处的积水尽可能渗入地下。

6 功能多样性

现在的河流的景观设计已经和河两岸的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造就了许多行洪排涝之外的功能, 如:环水公园、水上舞台、卵石步道、季节树木、四季花卉、休闲广场、健身设施、林荫小径、露天茶座、临水长廊、游船码头、嬉水乐园、灯光喷泉、亲水岸线、涉水台阶等。

7 分阶段主题突出化

在一定的长度中, 一定要有个主题以突出亮点, 可以是小花园, 也可以是一组小品, 切忌单调划一。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第8篇

一、设计离不开对目标地域的认识分析

(一) 设计过程中普遍的认识和分析方法

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基地本身的设想与基地周围环境的适应计划进行综合而成的设计形式, 其应考虑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基地现状调查

基地现状调查包括收集与基地有关的技术资料和进行实地踏勘, 具体包含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水体、土壤、植被;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基地范围及环境因子。

2. 资料表述:在基地调查时, 其结果可以使用图画或图解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来表示。

3. 基地分析: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 对基地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 使基地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4. 景观评价:对基地视觉控制与美感品质的分析。

(二) 地域特色

缺少了对目标地域的深刻认识和详细分析, 景观设计方案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方案上所呈现的内容就是空中楼阁。通过分析目标地域, 会让整个设计过程和最终的设计结果更加“接地气”, 也更能够从营造的氛围上展示城市, 感染观众。

二、乡土因素融入河道景观

由于河道景观可以很好的以一个单独元素作为基础, 形成一个能够让观者放松精神, 找到城市中缺少的自然元素的人造环境。

(一) 河流与农业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

人类的聚居地几乎全部都在河流沿岸, 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源, 更是因为在乡村、城镇出现之初, 人类的农耕活动更是离不开灌溉的水源。河流与农业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被证明的事实。

(二) 在城市景观中再现田园元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速, 城市与城镇的规模在急剧扩大。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再现田园因素, 具有如下优点:

1. 充分展现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景观设施中的田园小环境

2. 净化城市空气, 减少噪音, 同时由于没有了需要有人定期修剪和维护的草皮, 杜绝了城市土壤的盐碱化。

3. 利用景观艺术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田园因素本身就有了让人们参与其间的可能, 而这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是其他设施无法提供的。

4. 景观设计从其本身充分的展示了地域特色。这种并不需要花费更大成本的景观元素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城市带来更自由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构思及分区

城市河道景观有很多种设计方法, 但一般都离不开岸边的绿树、堤岸、护坡以及供人们行走休息的步道和休息平台。河道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在狭长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设计, 一般都是以河道在城市的起点或特定的地点作为开始, 以出口或特定的节点作为结束进行整体规划, 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设定若干个主题区域, 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绿化、通道等自然元素进行联通和过渡。

河道景观的基本结构是按照沿河道路、景观带、河岸通道、堤岸这样的顺序排列的。通过布置空间形式丰富的景观建筑群落, 来重新界定景观带的分区, 引导交通流向。而特色农业并不仅是种植在地面上, 景观建筑群落的某些上空位置也可以作为特色农业元素的载体, 这样一来, 特色农业就不仅是平面的形状, 也可以出现带有立体的多层次的效果。

四、城市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几年来带来了不少严重的问题。一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 即大面积的草皮和被修剪成欧式的树木和几何图样的景观道路。二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环境问题。硬质的地面铺装导致了地面本身的蓄水和排水能力被彻底隔。三是日益加剧的模式化加剧了居民生存环境的窘迫感。随着生存竞争的加剧, 城市居民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他们更需要有这样轻松的环境来调节心理状态。

因此, 在城市景观中增加农业形态的景观元素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一种有益的探索。第一, 它能够带来的新鲜感是其他景观设计所没有的。第二, 农业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作业的维系。第三, 在表现城市地域性特征上, 这是一个最能直接体现特点的好方式。

五、结论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追求多元化的社会, 城市建设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从道德层面上来讲, 未经雕琢的荒原, 在一定程度上胜过城市。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学习, 也最终演化为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汤振宇, 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7.

[2]游修龄, 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探讨 第9篇

作为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 城市道路有机连接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 既是城市结构布局的骨架, 城市生产生活的文脉, 又是绿化、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主要载体。因此, 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也承担着相应的宏观意义,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和整体形象, 同时它还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

从景观学讲, 城市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由山水、土地、植物等自然要素和喷泉、座椅、花坛、亭廊等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以视觉为主的景观, 并包含交通网络、城市战略、经济发展、历史文脉等因素。

城市道路绿地是指城市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包括道路绿带 (分为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交通岛绿地 (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2 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系统及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人们对道路总体印象的重要视觉因素。其功能在于确保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生态的通行系统, 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障行车安全, 提升交通舒适性, 塑造城市空间环境, 构筑视觉环境等。它除了满足以上基本功能外,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水准的逐步提高, 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还具备建立生态型绿化系统, 拉动道路沿线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 实施大手笔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工程是提高城市整体线形景观水平的需要,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

3 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

沿街景观缺乏多样性, 绿化系统不健全, 对缺损绿化景观修补不及时;临时围墙缺乏修饰, 影响道路沿街景观的整体性;沿街店铺广告随意布置, 交通标志混乱, 街景设施整体性差, 缺乏标准化、系列化;各个沿街建筑的主色各异, 缺乏一致性, 建筑高度此起彼伏, 缺少层次感, 天际线不明显;道路铺装形式古板, 缺乏现代感;路段夜景单一, 缺乏统一效果。

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自然资源与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具体表现为: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尽可能避免规划设计对道路辐射区域内环境的破坏, 并且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强化, 同时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4.2 整体性原则

构成城市道路景观的要素种类繁多, 在将道路与空间相互关联、统筹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具体表现为:从城市整体角度看, 宏观层面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避免形成设计语言重复式的排列组合;从道路个体角度看, 微观层面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每条道路看作单一整体统筹考虑, 避免形成设计语言片段式的堆砌拼凑。

4.3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的根本立意便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结合各类人群不同的心理需求、行为习惯及场所特征, 确保在感受到切实安全感的同时, 还能通过道路周边的景观使人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从而获得放松与调整。

5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内容

5.1 道路平面线形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的设计应力求展现道路整体的宏观形象, 并串联城市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地标建筑等。作为桥接城市各个重要节点或区域之间的观赏性空间, 城市道路同时也联系着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以及自然遗留等。

5.2 临街两侧的建构筑物

建构筑物形式的设计需要考虑行人和车辆的双重尺度。从机动车角度着手, 应精心设计建构筑物整体轮廓线、主基调色彩的辨识度及阴影效果等;从非机动车和行人角度着手, 应着重考虑建构筑物的内在文化性与历史延续性以及底层立面的质感、细部等。

5.3 道路绿化

绿化空间主要起着联系自然、文化、环境的作用。良好的绿化设计对于保护环境提升道路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立交桥和匝道产生的大量“失落空间”, 应配置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并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等, 由此形成大尺度的景观上的和谐, 并使其成为人们游憩的场所。对于交通性道路, 应注意避免树木的种植间距对行人或车辆造成的视线上的障碍;对于生活性道路, 应尽量少用草坪。

5.4 设施及小品设计

论城市公园景观小品设计 第10篇

一、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小品

(一) 公园类型多样化与小品设计。

现代城市公园的种类丰富、尺度多样, 其小品设计必然要求适应不同种类的公园环境。国内诸多景观小品其造型其内涵都堪称优秀, 但是欣赏某些作品时, 若再联系其周边外环境品味, 却让人有突兀之感, 作品本身没有做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 所以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必须考虑公园这个外部载体的特殊性。如综合性公园中, 其场地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通常大型公园会有多种主题区域, 例如滨水区、休憩区、生态休闲区、儿童活动区、运动休闲区等众多类型。不同风格的区域应有不同风格的小品, 例如现代风格的入口广场可以设计硬朗简洁的造型;大型草坪上可以设置比较具象的小型雕塑;滨水栈道的休息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作品。相对于综合性公园, 社区公园或者街头游园之类的小型场地, 由于其尺度特点, 决定了其风格较为统一化, 如果要设置小品则可以针对场地文化主题或者色彩风格配置一两处雕塑类小品。

(二) 与公园的文化主题相结合。

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的文化对象众多是现代公园的突出特点。景观小品本身也可作为文化的载体, 如果合理地和公园文化主题相结合, 那么必定会有画龙点睛之效。所以景观小品对于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有助益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是用景观小品表现某种文化物象, 这种物象可以是城市的某个文化闪光点, 让身处其中的游人感受到城市的古老文脉, 作为城市公园本身主题之外的补充, 让人感到公园内涵的丰富;第二个层面是景观小品的内涵与公园主题或者区域主题并列或承接, 进而丰富公园整体的原有内涵。

(三) 游客需求与小品设计。

现代公园具有开放性和服务对象众多的特点, 决定了其中的景观小品也必须能够满足周边居民或游人的需要, 包括使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1. 使用需要。

使用需要是最显而易见的外在需要, 是和游客休戚相关的, 是能够被游客感知的客体存在。因此, 家具类景观小品的设计上应注重实用、以人为本, 为游客提供安全和便利。要合理地安排道路周边的灯具, 高杆灯、草坪灯、庭院灯等, 不可过于稀疏, 坐凳与垃圾箱要在人流密集处多多设置, 除了数量要足够之外, 其美观、舒适度都要符合游人的审美要求, 直接影响人们对游览公园的整体评价, 不可忽视。

2. 精神需要。

物质上的需求比较容易满足, 而人类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公园的产生本质上就对应了这种需要。而置身于公园内的景观小品更应具备满足游客精神活动需要的功能, 这种精神的需求涵盖小品的外部美和内涵实在。外部美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功能美、文化美、情感美, 五花八门, 数不胜数。但不管哪一种美, 它的审美主体都是游人, 都应该符合美学基本原理。而内涵实在的需求即是要求景观小品的主题性、文化性, 这与景观小品设计应该与公园文化主题相结合不谋而合。

二、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 艺术化趋势。

实际上雕塑类景观小品的概念及设计方法和环境雕塑存在交叉与重合, 可以大胆借鉴雕塑学中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做法充实景观小品设计的研究。同时, 建议雕塑创作要注重景观设计中强调的场地特征, 两门艺术互相助益。随着我国景观学科的不断进步, 景观小品的设计理念已然更加个性化, 手法更加艺术化, 展现了良好的设计面貌。第五届深圳园博会的金奖作品“武之魂”郑州园景观小品设计便是很成功的典范。设计者别出心裁地汲取了少林武术这一文化元素, 对武术圣地、武术套路、武术器械等博大精深的物质元素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和概括, 设计出嵩岳晨钟、石锁、石球、华夏图腾柱、武术浮雕、兵器陈列架等具体小品, 将其艺术化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使人着实地领略到了少林武术的风采。

(二) 生态化趋势。

如今, 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景观设计与建设, 景观学科越来越强调作品的生态意义与功能, 对景观空间中的景观小品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念变成了“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天人合一”。要求景观作品的空间布局、造型形式等诸元尽可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所关联或呼应, 同时石材、木材和植物等天然材料得到更多使用, 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势。

(三) 人性化趋势。

现代公园景观小品 (尤其室外家具类小品) 的设计在满足人们最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 设计导向逐步人性化, 在小品的造型、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多考虑游客的心理需求[1]。有设计方会在已建成的公园进行问卷调查, 询问游人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对于公园目前的设施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在新建的公园设施中努力改善这些问题。某些公园由于灯具设置不足, 到了夜间照明效果较差, 容易产生过于阴暗的区域, 还会造成视力较差的游人行动不便, 甚至产生危险;某些公园的厕所和垃圾箱设置过于稀少, 游人明显感到如厕不便, 随手的垃圾也无法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在日益发展的今天都逐步得到了解决。公园座椅、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多地考虑方便不同人群, 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的使用, 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等设施。

(四) 综合技术化趋势。

传统景观小品在造型与制作工艺上都有一定标准, 各自的功能定位也比较明确, 但是技术与工艺显得老旧。与传统景观小品等功能单一性相比, 当今有相当部分的景观小品具有综合属性, 其设计制造元素能够与新技术相关联。2013年北京园博会内的大型花坛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景观小品设计的综合技术化发展趋势。首先运用了品种繁多的时鲜植物作为主要材料, 在造型上别出心裁, 在体量上力求夺目, 又大力运用了声音、激光、电磁等科技元素, 将植物、构造、平面设计、雕塑学、声响、布景等相关学科与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大胆结合使用, 展现出独特而新颖的景观效果, 为游人所称道[2]。

三、当前小品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特色不明显, 作品多有雷同。

某些作品的主题特色、文化特色、形象特色及材质特色都不够鲜明。很多小品在主题上含糊不清, 和外部环境没有做到有效呼应, 甚至存在主题冲突的现象。再者, 很多小品作品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但是存在相互模仿、题材雷同的现象, 导致其文化表述不明确。而生搬硬套最明显的缺陷就在于小品形象的相似, 一些设计师把某处作品在形式上稍加改动即搬到另外一处安置, 导致千篇一律的作品出现在景观环境中。最令人叹息的现象是目前有成批量生产的不锈钢雕塑类景观小品, 常常安置于某些景观节点上, 这些作品在造型与内涵层面都极其粗糙, 动辄以不锈钢板材塑造一些曲线或球体等不知所谓的抽象造型, 令人反感, 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二) 空间布局失当, 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目前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上常见的问题包括位置安排不合理及尺度设计不合理两方面。主要小品没有安排在重点位置上, 或是在次要景观节点上安排重要作品。某些空间中的小品体量过于庞大, 其高度的2倍大于人的视点到小品的距离, 观者的仰视角偏大, 会产生压抑、紧迫的负面观感[3];某些空间中的小品体量又过于微小, 其影响力、感染力都会大大减弱, 与环境空间无法协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人们在感知小品的审美过程中本应该产生的愉悦心理状态。

(三) 艺术手法与制作手段有待丰富。

小品创作的艺术手法包括具象、抽象及意向三种, 制作手段包括雕刻、塑造、锻造、合成等。良好的具象类景观小品因为不与具体事物形象脱离, 故表达的主题十分明确, 可以让观者觉得其情节生动、形体准确, 其传达的内容也较为单纯, 和观者的交流十分直接。而抽象景观小品具有形态上的凝练性、视觉传达上的广泛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优点。抽象作品大多透过一切事物的客观表象而直接抓住其本质内在特征与结构, 运用符号语言表达涵义, 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但是其内涵的宽泛性可以被更多的观者接受。其多采用点、线、面、体块的形态语言更容易与周边环境的形态融合[4]。好的意向景观小品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其造型形式与语言都极其丰富, 其视觉传达的结果也是耐人品味的。采用多方面的制作手段可以使景观小品的形象富于变化感、新奇感, 给观者以视觉上的丰富体验。当今的公园景观小品在表现的艺术手法上及制作手段类型上都有待丰富, 如果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深一步的挖掘, 相信对于景观小品设计理论和方法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四) 实用性欠缺, 管理养护不到位。

还有的景观小品设计过分重视形象, 片面追求视觉效果, 忽略了功能性要求, 缺乏亲切感和实用性。人文关怀不足, 忽略了设计者、公园环境与游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没有好好考量游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和精神活动规律, 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缺乏人情味。对特殊人群的针对性设计也不够充分, 缺少无障碍设计, 在细节上考虑不周, 多见于建筑类小品。还有很多已建成公园的小品设施损坏严重, 缺乏养护措施, 影响公园整体形象, 多见于室外家具类小品。

四、设计对策

设计需要创新精神, 设计的精髓就是创新。在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 任何设计类型, 故步自封、一成不变是没有出路的。景观小品也应该不断吸收各种设计流派、艺术形式的优点, 不断地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 从而达到自身的发展。艺术、技术的创新也好, 造型、内涵的创新也罢, 景观小品的创新定然有着广阔空间。生搬硬套、处处雷同的作品不应该再频频出现在现代公园的优美环境中。

1.更深入地关注文化、挖掘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都可以用设计手段融入作品中, 通过景观小品得以呈现。若以景观小品体现地域文化, 观者对于其所生活的城市应有着较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景观小品本身及其安置的环境都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人们来到这片场地进行游赏活动, 景观小品可以使观者留下持久深刻的文化记忆, 用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打动观者。如果小品作品只有造型而无文化内涵, 那么必然会使观者觉得空洞无物、索然无味, 连同周边的场地环境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无法给游览者留下深刻印象。

2.要考虑生态。生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热门, 虽然生态学原先属于生物学, 但是如今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性的各学科都在联系生态学进行自身研究, 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态即生物的生存状态, 取决于生物间的关系、非生物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生态化要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表现生态化的理想状态。现代公园是都市中的绿肺, 是市民们的绿色乐园, 市民们在其中接近自然、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着眼于公园景观小品上, 笔者认为, 如选用天然的木材进行创作的方法, 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品和自然的联系。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作为景观小品的配景, 利用植物的优秀特性体现生态。再者可以利用原有地形空间进行小品的空间上的考量, 减少改动幅度, 多做加法, 在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美化环境, 提高环境品质, 一举两得。还有些设计者提倡在设计材料上, 利用废旧材料创作, 彰显生态和环保概念, 发人深省, 老子的“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思想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3.要注重以人为本。历史上所有宫殿、庭园都是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所设, 从来没有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园林, 而现代公园则从本质上改变了这一现象。从前的景观小品, 或者说是雕塑, 不是宫殿里的装饰物就是寺庙中的神像, 而如今的公共景观小品已然是为大众所设计, 装点了民众的生活, 丰富了民众的情趣。所谓以人为本, 不但要让观众一饱眼福, 更应该注重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 优秀的小品可以做到与各类欣赏者进行无声的对话而不用在意是否有语言的限制。所以, 提倡人性化, 就是要在功能上和艺术上总是把小品的使用主体———人放在首位。

4.在空间方面仔细斟酌。开放性的公园空间有别于很多其他类型空间。其空间特点鲜明, 包含的空间种类也较为繁多。景观小品作为其中美化环境、强化环境的空间要素, 应该针对其复杂多样的空间类型进行巧妙合理的构思与安排, 努力做到在平面、立面、尺度上与周边环境最大程度地协调。

5.尽可能考虑小品制作材质的多样性。不同材质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 在设计时从材质的特性、材质的制造方式、材质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的构造特点等方面着手研究, 从而达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强化景观小品的设计效果[5]。

以上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限于个人学识的局限性, 还有诸多考虑不足之处。总体来说, 当今的景观设计师和雕塑家必须理性思考, 对症下药, 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对策, 进而付诸实践, 解决景观小品的题材、体量、空间、材质、手法、风格、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琰, 毕庆坤.浅论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09 (10) .

[2]曾丽霞.浅谈园林景观中小品的设计[J].南方农业, 2012 (04) .

[3]于俊峰.环境雕塑的空间建构[J].美术研究, 2010 (2) .

[4]许正龙.雕塑学[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化;设计原则;生态性

景观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迅猛发展,使得景观绿地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景观绿地规划建设放在考虑的首位,这不仅是为了提供市民良好的人居环境,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适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保型国家。

1城市绿地景观的概念

城市景观绿地主要是指以栽植树木花草和配置一定的设置来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基本由绿色植物所覆盖的具有较强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景观绿地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和公园、滨水景观绿地、街旁游园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绿地。

2城市景观绿地的作用

2.1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居民城市生活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开始厌倦了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冷冰冰,开始进一步要求社会交往空间和户外休闲场所。而城市景观绿地正可以满足人们这一心理和需求,能够使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轻松愉快的交往与交流。

2.2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城市景观绿地也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分布性较广。城市景观绿地的增设增加了城市绿地空间,同时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城市景观形象。

2.3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城市景观绿地的建设带动了周围的城市土地的开发,增加了城市商业的机会。同时带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绿地设计还能带动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4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有助于城市防灾。城市景观绿地点小而多,有助于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缓解自然灾害。

3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反思

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间的差异、建设主体的意愿、建设材料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地建设呈现了“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无论是新城区开发,还是老城区改造,景观绿地建设总是会暴露一些问题。

3.1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很多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很差,往往是达不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景观绿地的层次性不高,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城市景观而忽视更加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街头小块绿地等。

3.2城市绿地景观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自然美的事物才具有真实的感情色彩,也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在现代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人造的景观往往占多数,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很难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情感的触发。

3.3城市景观绿地缺乏生态经济效益。景观绿地规划设计要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但是往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破坏后,才认识到景观系统的重要性,这时人们就会希望通过绿化建设来弥补这种自然的缺陷。这种事后补救的办法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场地的生态活力,而且也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同时绿地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流行的“草坪热”,不仅造成事后管理的难度,而且草坪的持续时间短,可能要经常更换,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3.4城市景观绿地与历史文脉脱节。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现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为了盲目的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被摧毁,传统的文脉、自然的景观给野蛮的手法打乱。这些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宝物在机器的轰鸣下被掩埋。

3.5城市景观绿地缺乏地方性色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特性对于事物的影响。每座城市都有适于其地域性的景观建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景观的观赏性,例如强行把只适合南方气候的植物移栽到北方,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植物的观赏性和可实用性肯定也大大折扣。

所以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地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些不顾自身文化和人们意愿的行为还在不断发生。城市的景观绿地建设面对着极其严峻的考验。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形式主义。现实社会中,形式主义设计随处可见,不顾人们的根本需求,缺乏对自身文化的重视;设计定位出错,经常是在自然绿地景观被人为破坏后,却希望用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来弥补景观绿地的不足;后期管理不足,良好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还需要妥善的后期管理。

4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模式,这是在历史催化下的产物,与周围环境及自身的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注重历史延续,开创特色未来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城市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历史不能被否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要科学的有意识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使得历代所经营创造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得到延续,同时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既符合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所以在进行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时,注意保存城市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珍品,使其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绿地规划中可以放置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沉淀感的小景来营造场地的历史氛围,可以是一片斑驳的墙面,一块当地的老石或是一棵枯树。

4.2体现人文精神,注重视觉感受

城市是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任何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使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体现人文精神。

人们都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所以景观的视觉和谐也非常重要,所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尽量使城市景观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视角下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4.3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资源,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的硬体空间,使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为人居环境注入生命活力,创造特色环保城市。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形成安全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4协调统一与变化,开创多元化发展

人类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掘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差异个性,而且与周围城市也有所区别。

5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城市景观绿地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使心理景观概念与周围环境空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存。一个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哪些中心景观应该被体现?怎样使人在景观绿地中取得良好的视觉关系?重要的景观植物之间通过什么可以取得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会做出回答。

5.1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要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进行选择,例如是观赏性绿地,可以选择一些尽观赏性强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同时也要考虑到景色的四季变化,可分区段配置之物。合理搭配植物,在平面上做到植物种植疏密合理,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决定树的间距,在竖向上则做到高低层次、错落有致,也可以结合场地的地形和建筑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在植物的配置上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

5.2景观绿地种植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例如在游园小路两边一般采用不对称种植,而在主要道路两边则采用规则式种植。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尽量使植物以自然方式生长,充分利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之间的搭配,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在道路两边应充分考虑遮阴效果的制造,同时宜选用树形优美、疏密有致、高低合适的树种。在每一个区段应设置一个突出的季节植物景观,形成景观中心。除了种植成本之外,植物栽种以后的养护费用也应该充分考虑。

5.3景观绿地设施设计

城市景观绿地中的设施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息、娱乐或者装饰照明使用的小型设施,应该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布置。可用自然石块做成凳、桌,又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一些地灯、雕塑等,既方便使用,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场地的安全性的考慮,如亲水平台、桥、假山,这些地方都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设置栏杆、障碍等保护人们的安全。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有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做到城市景观绿地规划的自然生态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健康的发展。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探析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原则,趋势

1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以此来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遵循自然

在自然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 经过岁月的变迁, 河流逐渐成型, 并成为复杂的自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自然系统中的某一因素发生改变时, 相关的景观面貌也都会随之产生变化, 因此, 在设计河道景观时,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河道 (河流) 的汇水范围, 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 协调河道的利用和环境治理等。

1.2 整体协调

在解决好防洪问题的基础上, 城市河道治理还应具有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 提高滨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功能。如果单从一点出发, 不仅会浪费现有资源, 还会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河道景观设计要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 从而实现稳定河岸的目的。

1.3 生态兼顾

在遵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前提下, 从保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 可以模拟建造自然河道, 这样既体现了景观存在的个性化特点, 也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设计建造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自然景观的线形, 尽量使用植物等自然选材造景, 增添河道景观的生动性, 实现简洁而又赏心悦目的效果。

1.4 文化保护

自然景观的设计和打造应与周边的文化景观协调共生、相互促进, 将保护利用相结合, 既能维护历史文化的传承, 又能提高景观活力, 塑造城市新形象。

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方法

2.1 把握设计方向

每个城市都由其自身特点的文化要素构成, 因此河道景观的设计要结合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以及周围建筑的历史文化传承, 做好文化基础的保护工作, 同时将标志性的文化事件等渗入到设计中。

除此之外, 还可以打造崭新的文化标识, 作为当地的代表性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植物设计形成空间的个性化特征, 打造多层次、多变化、色彩明丽、季节突显的植被景观, 以此适应气候的变换。

现如今, 水与人类、城市间的关系不断作用影响产生新的关联, 水文化也随之改变, 因此在河道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其历史渊源, 又要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将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形成独树一帜的现代城市河道景观。

2.2 明确设计方法

在进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时候, 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 比如美学价值、感官体验, 同时还要兼顾速度因素对景观构成的影响, 确保景观作品赏心悦目, 令人感到舒心闲适。因此在具体的绿化工作中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 河道及周边环境的线形特征。

人们在游览河道时大多处于动态观赏而非静止的状态中, 这就要求河道景观的设计要顺其自然, 防止因人为修建而损害到沿岸的生态环境, 通过曲线元素将人工建造巧妙融入到河道环境及地形的起伏变化中。

2) 河道周边环境的色彩搭配。

河道景观可以通过设计, 与所处位置周围的建筑样式相协调, 形成层次分明、色调一致的布局, 避免视觉上的繁杂, 留有一定的视觉空间, 使人们在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上宁静而有序, , 打打造造布局精致的河道景观。

3) 环境小品装置的合理搭配。

这类设施主要有凉亭、花坛、桌椅、石刻等, 整体形态不大, 但其功能不可小觑, 不仅可以提供休息场所, 还具有观赏特征。比如一些雕琢精致的塑像, 伫立于花草间, 可以更好体现河道景区的文化精神面貌, 同时也可起到优化空间布局的作用。

3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趋势

3.1 保持生态完整

河道景观的建造首先应当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使之适应河流、植被生物等的自然特性, 保证不会对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破坏。在具体建造过程中, 对于有自然落差的河岸, 防护和加固可以用生物护坡代替工程回坡, 忽略人工的因素, 使之成为自然中的一景。

3.2 因地制宜

由于河流的地形特征及构造存在差异, 在设计景观时, 想要充分体现其效果, 就需要因地制宜完成建造工作。首先, 制定出适合河流位置特征的具体方案, 然后根据具体的环境情况设计施工。

河流景观单独靠河流是无法成立的, 还必须始终把包括护岸在内的河流风景整体作为设计的对象, 如果把景观作为单一个体来对待, 首先应该确认构成河流景观的全部要素已经作了基本的设计和规划, 然后再去构思这些要素中河流及护岸的形态。另外在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河流的护岸, 比如高水位河槽和堤防等的空间布局是否和谐。而作为景观设计者, 在设计拓展过程中, 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到整体空间的协调性。

3.3 运用天然材料

长期以来, 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 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 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当河道的水质量逐渐发生变化, 河流内部的生物、微生物群也会丢失良好的生存环境, 以致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弱, 水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 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 雨水无法渗入地下, 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 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铺装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颜色僵硬的问题, 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 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才能有利于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

3.4 突出主题

现在河流景观设计已经和两岸的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许多行洪排涝之外的功能, 例如作为滨河公园供市民休憩, 或作为一个小型的露天博物馆供游人瞻仰, 或成为天然的各种营业场所。如环水公园、水上舞台、临水长廊、亲水岸线等。

城市河流不仅仅起通航、行洪的作用, 现在更多的是作为城市的生态象征, 营建具有多重功能的河流已经成为了设计师的共识。但是, 城市河流受场地的限制, 在狭窄的河堤上营建大型、复合的景观, 发挥河流休闲功能是不可行的。因此, 现在应多采用修建滨水公园和在一段河流上修建一组小品的方法来突出河流的休闲功能。

3.5 河流断面设计趋于自然

河流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旅游等功能。以前, 出于河流通畅、航运便利的考虑, 城市河道尽可能的取直线,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 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河道断面形式有复式、梯形、矩形、双层等形式。这些整齐划一、左右对称的形象显得极其呆板, 留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且不利于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如果将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 将这些特点引入护岸的横截面中, 从河水流向和河道形成的机制来考虑设计方案, 并根据地形的特点, 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 应该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宗旨。

4 结语

上一篇:房地产价值评估下一篇:重大疾病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