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课堂范文

2024-08-17

生长性课堂范文(精选12篇)

生长性课堂 第1篇

东、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价值取向:东方讲“道法自然”,西方讲顺应自然规律,都是来说明一切生物的生长。生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如个体性、生命代谢性、向上与向阳性都可以延伸为教育意义上的“生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把人学习知识的过程认为是被动接受或拼装的过程:先被灌输部件,然后再把部件拼装成整体。然而,事实上知识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种生长,是同人的自身有着血脉和神经联系的一种生长过程。卢梭认为,教育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种生长是一种顺应其“天赋”的自然生长。教育不应把“长成”怎样一个具体形态作为追求和结果,而应强调顺应生长发育的规律不断生成的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学习与生长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由地、逐渐地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实现个性发展、自我理解、逆向思考等要求,是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目标。因此,把生长性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生长性阅读倡导的就是一种既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发展的“远点”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生长性阅读语文课堂的生长点

下面我以《说狐》这堂课为例来阐述:

(一)文本的生长

传统教学存在着“以本为本”的弊端。在新课标指导下,文本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是为我所用的“半成品”。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充实文本、开放文本、超越文本,将内容变“长”,将课堂变“大”,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和创新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文本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载体。教师要善于用文本来教,注重开发文本,充实文本。“链接”是网络专用术语,我们可以把它移植过来,来个文本相关链接,使其成为文本颇具活力的生长点。相关性链接能把学生引向广阔的思维空间,做到跳出文本看文本,分析问题更趋全面、更趋深刻。上《说狐》课前,我从苏教版一至六年级教材中找到所有与狐狸有关的文本———《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开始建构狐狸的形象,接着链接学生读过的相关童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上网搜索,链接到了不少与狐狸有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如经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狐仙》、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诗歌《九尾狐》、视频《小狐狸》以及俄国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的诗《可爱的狐狸》、歌曲《千年狐》。链接到这些具体的非连续性文本后再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面建构狐狸的形象,做到鞭辟入里,融会贯通。

(二)学生思维的生长

生长性课堂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规律,以语文课程本身的魅力滋养学生,带给学生积极的变化,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生长性课堂既关注学生当下的生长状态———课堂的深处充盈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活泼地生长;又“指向远方”———课堂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生活积蓄了生长的力量,学生萌发了生长的向往,拥有了良好的生长态势和持续生长的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以本为本,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让阅读成为一个文本再创造、再充实的过程。

例如《说狐》这一课中,学生在交流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后。

生:我画的也是整本书,但我觉得最好在狐狸爸爸想到办法的前面加一个“?”。

师:为什么?

生:三个农场主用铁锹、挖土机来挖狐狸一家时,狐狸爸爸知道如果一直这样挖下去也找不到食物和水,只会是死路一条,所以在挖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想办法。这个“?”就代表他在想办法。

师:真了不起,竟能有这样独特的观点,大家掌声鼓励他。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狐狸爸爸是一家之主,他有责任为了全家想办法解决困难。

师:“?”代表着一家之主的责任——想办法脱险。

生:我也同意,此时狐狸太太已经非常虚弱了,她急需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狐狸爸爸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要想办法了。

师:“?”代表着快速想到拯救狐狸太太的方法。

生:我觉得在“守候”的后面还要加上一个“!”。

师:你的想法也很有创意,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因为狐狸爸爸想到了办法,豁然开朗。

师:“!”代表狐狸爸爸豁然开朗。

师:“!”还代表———

生:心情喜悦。

生:找到了食物。

生:有了生的希望。

……

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灌输式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教学。基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适度的发散性思维。“?”“!”就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疑问用符号体现出来,同时在交流中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引出了“!”的体会。

紧接着下面一位学生思考瞬间打开了,释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了文本,充实了文本。

生:我觉得狐狸爸爸一开始是在三个农场主的逼迫下去挖洞的,后来他想到了办法———去三个农场主的仓库找吃的,这时是有目的的挖。

师:这是个从盲目到有的放矢的过程。

生:一开始,狐狸一家被三个农场主追赶,只能往地下深处逃。到后来,狐狸一家有了目标,开始向三个农场主家反击,来偷取他们仓库里的食物。这是个从逃跑到反击的过程。

师:好一个从逃跑到反击的过程。

生:狐狸爸爸一开始是为了躲避三个农场主的追击,漫无目的地挖到哪里算哪里,是被逼无奈的;但当三个农场主放弃追击他们,狐狸爸爸就想出了目标:向他们的食物仓库挖,有了目的,主动去找食物。

师:这是个被逼无奈到主动出击的过程。

师: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狐狸爸爸在危急时刻想出了办法让全家绝处逢生,这真叫天无绝“狐”之路。

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来自于学习体验。语文生长性课堂重视儿童学习方式的保留与发展,通过创设儿童生态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言语活动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让体验性言语活动成为言语生命生长的链条。

(三)课堂情境的生长

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年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源自于感性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主观上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例如,《说狐》一课,我运用多媒体,翻页展示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整本书的内容,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随着阅读情景的深入,我又利用视频《小狐狸被驱赶》以及歌曲《千年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狐狸”这一主题之中。而且所有这一切与狐狸有关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堂中的学生。此时,学生所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活跃。转而进行课堂教学,同学们眼中都闪耀着激情,课堂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通过依托文本,创设出来的有效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积极地去探求文本的内容,并积极地动脑筋,激发情感,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灵动。

三、生长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巧用文本,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1. 留白处,挖掘想象力

“留白”,是中国画中所独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课文中的“留白”,就是作者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有意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很多,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延伸扩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1)补充课文结尾处。有些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尾空白。如苏教版第11册第8课《爱之链》中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句中省略了女店主对乔依说的其他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把女店主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让学生想象潜能得到有效挖掘,也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标点省略处。课文中的省略号,大多是列举或内容的省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立足教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省略内容。如《二泉映月》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句中省略了阿炳听到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出了“痛苦的呻吟、绝望的央求、沮丧的追悔”等特殊感受。

2. 结合处,提高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择机进行写作训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现在的语文教材,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课文句段优美,构思精巧,内涵丰富,这不仅为学生阅读搭建了广阔平台,而且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契机。我们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在一次次读写训练中得到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依样画葫芦进行仿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如,苏教版第11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感知句子优美的基础上,抓住结构独特的段落、新颖别致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训练。

(2)在形式上变写。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钱梦龙先生说过:“变写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我们可以对内容、叙述形式比较特殊的课文进行变写,包括缩写、扩写、改写等。例如,苏教版第9册第21课《诺贝尔》,抓住发明炸药、设立诺贝尔奖这几个典型事例来反应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课后练习上要求为诺贝尔写一个小传。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从人物名字、生卒年月、主要贡献及影响几方面来改写。改写,就是根据要求,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改动原文的表达方式,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

(二)善用环节,促进课堂情境的生长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情境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1. 在导入中巧创情境

常言说: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创设情境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如设置悬念,温故知新,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歌曲、影视导入等。这样一开课就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

2. 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充分利用图片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让图片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也可以把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3. 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中,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总之,生长性阅读既着力于语文课堂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生长性阅读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让学生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持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康桥.生长教育:通往美好人性的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2(29).

[2]谢伟.挖掘阅读教学的“生长点”提升教学效果[J].语文教学之友,2013(4).

局限性与生长性评人艺新话剧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地震的公共性限制了话剧《生・活》展开的向度和深度,在很多因素都被预设的前提下,它注定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过,由于很多细节的绽放使其充盈出许多生长的缝隙,才没有变成一次灾难的注脚。但这恰好呈现出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艺术选择,选择的内容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蕴和一个民族对于艺术理解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完成了“双重见证”。

【论文关键词】话剧艺术现实生活细节

尽管生活过的内容是灌溉虚构之花的源泉,然而,对于四川大地震这样具有震撼性的公共性灾难事件来说,要想使之作为主题变为经典话剧,自然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从某种程度而言地震的公共性限制了话剧展开的向度和深度,已经部分地失去了剧本创作本身的悬念和神秘然而北京人艺还是迅速在5月21日做出决定,由著名编剧郑天玮和吴彤临危受命,在时间空前紧张的情形下创作关于这次地震灾难的剧本。在很多因素都被预设的前提下,话剧《生・活》注定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过,由于很多细节的绽放使《生・活》充盈出许多生长的缝隙,才没有变为一次灾难的注脚。其实,话剧《生・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具体的剧本内容,也不在于导演的精心指导和演员的深情表演,而在于它是一个典型的范本或案例。因为它恰好呈现出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艺术选择,选择的内容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蕴和一个民族对于艺术理解的程度。

一、“带着镣铐跳舞”

中国话剧已经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百年历程,回首百年,话剧在中国更多的时候是属于“载道派”。尤其是在30、40年代,话剧拥有大量的观众,承担着表达社会情绪的功能,也担负着共建一个独立民族的重任;50年代,话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建立不同范围的“会演”制度;文革期间,戏剧虽然处于中心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图解政治概念的工具,出现了全国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悲惨场景。文革之后,话剧才得到了一次彻底的解放。重新寻找其自身固有的艺术品质。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话剧,可知它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刻往往首当其冲,担当起超出艺术使命的历史使命。

面对四川大地震,话剧再一次肩负起它“载道”的重任,这也是话剧在中国发展的一种惯性和继承。因此,话剧《生・活》的情感诉求远远多于艺术诉求。表达灾难中坚强的人性是该剧的主旋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也是生活的真实再现。但如果仅仅把这种现实场景模拟出来,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它所建构的这个世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通中国人本原性的认同?它又如何在精神上整合从灾难中一路走来的疲惫的灵魂?这一系列的疑问和难度从始至终在挑战着所有参与《生・活》创作和演出的每一个人。

还是从剧本的创作说起,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欧阳予倩就说过“没有哪一个剧本是没有思想的。如果为着表达一种思想,或者为着要表达某种教育目的,而在剧本里讲长篇大套的道理,那一定不是好剧本。”剧本的创作是一个人想象力的证明,他或她将人生中潜藏的各种可能性充分地打开,内化为一种清晰或幽暗的意识借助于导演和演员传达给观众。对于《生・活》的剧本创作来说,作为编剧的郑天玮和吴彤不能完全“随心所欲”,某种大的走向已经确定。如何表现人性的坚强和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是他们的起跑线和终点线,他们所做的就是在这区间进行一些摇摆运动。虽然该剧的视角是从一个普通的北京人家切入,讲几个四川保姆和北京人家的故事,陈小艺饰演来自四川的保姆小菊,在她身边还有几个川妹子保姆。地震的发生犹如一架浮桥,连接起四川人和北京人;同时,也连接起主演王保年(朱旭饰)和王路石(濮存昕饰)的“前生今世”,亲情和爱情逐渐凸显,但这还是叙事的一条辅线,尽管它们极其富有戏剧元素,但最终不过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一些步骤而已。

剧本在宣传时张和平曾说“我们斗胆把她纳入了首届‘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季’,与《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同列。”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追求和期待,仅以《雷雨》为例,剧中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是《生・活》所无法企及的。因为从内心出发的写作和从现实要求的写作是不一样的,从内心出发的写作就像是在播种,孕育着的生命在湿润的田间慢慢发芽、开花、成熟,不经意间,就会气象万千。而从已经预设的命题出发,总是难以飞扬,只是尽力把眼前的这棵大树描摹的像棵大树。

因为大众媒介已经严丝合缝的垄断了群体对于地震的想象,真实、残酷而感人的电视画面和报道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所以,话剧《生・活》的创作就有着“先天不足”的劣势,而且又是在时间空前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完全没有沉潜的时间和机会。毫无疑问,如此贴近现实的画地为牢的飞翔肯定是负重而行,如果创作出与《雷雨》、《茶馆》等齐名的.作品可以说基本是一种奇迹,是众多参与者的一种想象。

因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张力太有限,也太脆弱。这涉及到了话剧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怎样的契合才能使之成为经典,能够以某种方式成功地逃脱时间的侵袭,努力获得某种永恒性,这才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描绘现实。或许,这与“真实”休戚相关。如果说“真实”是衡量话剧艺术的标准之一,那么这种“真实”应该是指心灵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外表,更像是一种灵魂的真实状态,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画面。如同著名的童话家卡尔洛・戈齐当年表述的舞台规律一样,戏剧就应该是一种“真实情况的幻觉”。的确,《生・活》所展示的就是一幅很真实的现实场景,多少四川人为联系不上家人而胆战心惊,多少中国人开始捐款捐物,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总让人觉得有些缺憾。因为作为个体的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些被遮蔽,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探求世界,而是被动地书写一种现实生活。其实,“只要人不能主动发现这个世界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人自身。”也就是说,在《生・活》的创作中,一种潜在的“整体意志”已经基本成型,因此一些“个体意志”就会被忽略,但个体心灵的真实恰恰应该是话剧艺术的重点之所在。

二、在缝隙中成长

探寻生命的存在,激活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和其生命力,这大概是所有剧本创作者和导演及演员的梦想。《生・活》也不例外。如果去掉“先天束缚”来说,它的确是一部成功的话剧,因为剧场的互动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演员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深情表演,让所有的观众感同身受;更因为很多极致的细节成就了它,观众从细节的缝隙中听到了动荡生命的回声。

以王保年(朱旭饰)为例,我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充满选择和温情的生活本身,看到了人类挣扎的复杂的精神境遇,这不是对灾难的简单记录,而是对生活的启迪。面对亲生儿子王延信的告别,他如何的忐忑不安,他不断地说道:“自己老了,经不住事了。”面对王路石关于身世的询问,他也是坦白地承认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牵挂,也正是因为老人拥有这样的情怀,才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浩瀚和苦不堪言。

其实,所有的人都有雅努斯(J删us)两张相背的脸,一面扮演并维持着别人眼中的自己;一面任其内心的狂野在燃烧。在这里,王保年真实地映照出了在阳光和阴影中交织的自己。这不是一种意志的胜利,而是感觉的存在。尽管最终只有一个血型。“China”型,但毕竟内心深处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在朱旭这里,人生就是一种水连天碧的调和,他的怕和爱都是坦荡荡的。这就是略萨所说的小说家的真实性:“接纳来自内心的魔鬼,按照自己的实力为魔鬼服务。

创作者应该听从了内心魔鬼的召唤,来到人类存在的边缘,彰显人性的真实和复杂。当然,陈小艺所饰演的小菊也是比较成功的,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纯朴恬静的歌谣气质,面对家中的灾难,她没有像其他的川妹小保姆,在第二幕第一场的王路石家中,这些川妹子们倾盆大雨式的情感抒发反而有一种华丽掩盖不住的空洞,尤其是桂枝(王欣雨饰)的诗朗诵实在有些矫情。不过,桂枝在得知弟弟没了之后的表演真的是挺感人。倒是小菊的默不作声更有悲剧力量,一个人在默默拖地,一个人又默默准备拆冬天的被子。的确做到了“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在地震这个宏大的版图中,我们从一些具体细节中看到了一些的个性化的伸展。比如,亮亮(徐昂饰)的远行和诗歌也使话剧变得饶有趣味,留下了80后们一个洒脱的侧影。

对于濮存听来说,这场话剧并没有展示出他的精湛娴熟的表演,因为有些剧情和台词限制了他,尤其是最后的誓言让观众觉得可疑,远赴四川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内心一段隐秘而美好的情感。我以为王路石不该轻易把后半生献给什么,因为他的身后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不要留下太多最终的陈述,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解释。当然,对于小菊和豆豆的照顾也是王路石寻找救赎的一种方式,对于曾经心爱女人付出的感恩和补偿。不过,当他顾自走到记忆中的四川时,那段深情的描述看到了一个实力派演员的璀璨之处。昔13恋情的遗失勾勒出四川女性的善良和美好,也映照出一代知青的悲剧。其实,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它讲述了生命中一种不确定性的丧失,关于爱情,关于事业,关于人生。在王路石的心目中,小菊的母亲不是一位具体的女性,而是一种美好的象征,已经符号化的她就像赖声川《暗恋桃花源》中的云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在夜空中开放的最美丽、最动人的白色的山茶花。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在追忆从前,这种追忆并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令王路石刻骨铭心的是那段一去不返的美好光阴。但“回忆”作为一种插入的叙事,就承载着更多的意蕴,具有双重性。

“从根本上说,回忆总是立足于现在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即使是‘无意的记忆’,也是由现在触发的;过去被唤醒的同时已经隐含了‘当下’的向度。”因为那些留在内心深处的点滴记忆是最自我的表现,也是最真实的影像。更重要的是,个人记忆以话剧的方式获得了延续,并慢慢融进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还原了个民族某个群体的爱情史和精神史。尽管王路石的声音还很微弱,构不成话剧《生・活》的主题曲,但这个“插入的动作”在整个话剧的演出中却显得弥足珍贵。记得德国画家安瑟基弗曾说“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记得”。“记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这或许就是《生・活》在努力达到的一种境界,不仅要记住四川地震,更要记住中国曾经有过的历史,试图在个人与民族之间建构起一架浮桥,希望“载道”和“言志”在这个路口相遇。

尽管这部作品存在很多让人遗憾的地方,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呈现出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一种艺术选择,映射出一个民族对灾难和艺术的理解程度,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侧影。因为“四川的投影”就是存在的投影,也是这个世界的镜像。大家都是投影中的一员,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每个人敲响。无论是作为个体行为,还是作为集体行动,每个中国人都将铭记这段历史,都有责任将之传承,但是传承的方式和角度尤其重要。笔者突然想到汉弗莱・詹宁斯在1942年所拍的纪录片《倾听不列颠》,是对英国人战时生活的一种记录,面对满目疮痍的战争,英国人依然井然有序的工作,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在优雅和幽默之中又不失坚忍,最大程度上地凸显了詹宁斯的机智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也最大程度地张扬了英国人骨子里的冷静和高贵。这或许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角度,无论如何,中国人艺艺术家们对于地震参与的行动和热情远远超过了《生・活》这部具体的作品,我们已经从舞台上感受到了他们想要表达的爱。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他们充满期待。当然,也不能期望有传世之作会不断地问世,因为那是艺术家们不断超越自己的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话剧《生・活》的意义是双重的,是一种“双重见证”。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M].赵德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生长性课堂 第3篇

一、识其面方能知其性

在叶澜教授主编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中,有关开放有如下阐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的影响下,应该尝试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还给学生。

以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谈谈如何认识开放。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教师一般都会有如下考虑。先是了解李时珍师徒一路察访药材,非常辛苦,从吃、住、行等不同方面体会这番苦;其次体会李时珍师徒在如此辛苦的环境下能够严谨治学,其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第三我们还可以从李时珍师徒的对话中,看出支撑两位忘我科研的动力是他们为了让万民得福的崇高思想。这三点是本课学习时可以呈现的三大板块。

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李时珍师徒一路察访,吃尽千辛万苦。按照以往教案设计,我们会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引导孩子去读读一些词句或者段落,结合词句或者段落说说感受,从而得出李时珍师徒很辛苦。如这样一些提问:“李时珍师徒一路察访药材,他们错过了客店,是在哪里住宿的啊?”“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他们怎么会在这样的古寺内住宿呢?”“他们不光住得苦,吃得也很苦,你能找到描写他们吃饭的句子吗?并谈谈你的感受。”……这些提问,似乎都在一个大板块之内,似乎都是合理的追问,但细细想来,学生的答案已经被老师的提问框死了,何来自己的理解,无外乎就是从课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罢了。

针对这样的板块,从开放的角度考虑,完全可以让孩子整体去读这一板块的相关段落,从段落中提出李时珍的一句话:“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然后老师可以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整个段落的学习:你从哪儿能读到在外奔波比在家里苦多了?接下来,学生可以以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整体把握相关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四人小组的学习形式,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发言的机会。另外在全班交流时,观点的呈现和抒发就能代表更多人的意见。这样的课堂交流就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了,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认识,学生之间也可以有生生互动的形成。

二、悟其性才能践其行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类课文为例,谈谈开放心态下的开放课堂。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由一组写景类的课文组成,包括《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和《桂花雨》。

《泉城》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这是在三年级学习写景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接触写景类课文。在《泉城》一文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总分(总)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更加有条理、有层次地品读课文语句,感悟美景。作为开篇之作的《泉城》,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一个连接点,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扶一扶,帮助孩子回忆以前学过的结构类型,以前品读词句的方法,让孩子在简洁的语言中唤起旧知,触发新知的学习。

有了《泉城》的铺垫,在随后的《九寨沟》一文中,我们立刻感受到句子的丰富。结构保持不变,华丽辞藻的使用让文本的阅读提升了一个层次。紧接着《田园诗情》一文,文字又回复简洁明快的风格,但景和物交融,让物来衬托景的美丽就成了新的提升点。会品读写景文字的美丽,是否能读懂动物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景美呢?收官之作《桂花雨》,总分总的结构不再清晰,写景色的词句和人物的行为、语言相结合,成了前三篇课文所有训练点的大集合,也正是一个单元学习后的总结提升之处,同时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课文引子,为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伏下暗笔。

有了如上的认识,因此在《泉城》一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以这样的学习指导来统领课堂。(1)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画出景物的名称。(2)用“____”画出你们喜欢的句子。(3)读好你们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理由。(4)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把你们的问题写在书旁的空白处。四个不同的学习要求,先是落实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组长协同自己的组员能根据要求层层递进地进行学习,有些是以前旧知的巩固,有些是学生跳一跳可以实现的学习任务,有些是有待提升的新知学习。在小组学习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师仍可以按照四个要求的顺序来组织讨论。有了《泉城》的学习,到《九寨沟》的教学时,学生对于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就能比较熟练,再通过后面两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于此类课文的学习就有了自己掌握的方法,从而能在课堂上激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开放的课堂。

三、反其思终能得其心

以二年级上册的《云房子》一课教学中的某一环节为例,谈谈反思重建,以促进教师进一步开放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在学生交流自己所喜欢的云房子后,教师还安排了学生用棉絮手撕云,运用句式来说说自己造云房子的环节。于是同学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就呈现出来了。例如:“我造的云房子像锋利的宝剑。”“我造的云房子像爷爷的胡须。”“我造的云房子是一只飞翔的老鹰,你们觉得像吗?”“我造的云房子是一条鱼,正在水中自由地玩耍。”……同时,教师陆续将同学们的作品贴到了事先准备好的蓝色大纸上,犹如一座座云房子飘浮在了空中。紧接着,教师利用课文中学到的联合句式,让孩子挑选其中几座云房子连起来说说,再次巩固了句式,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是自己的创作,说出的是自己的感受。

追求有根基的儿童语文生长性课堂 第4篇

1. 产生背景

提出这样的教学主张首先是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1) 某些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表面效果, 显得很浅薄。尤其是一些带表演性的所谓公开课、示范课, 用表面的热闹代替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需要的扎实训练和深层思考, 用学生不假思索的应答和教师不讲原则的廉价褒奖代替了有质量的提问和有价值的思考与回答。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看不到母语根系的发达和儿童语文营养的丰富。 (2) 某些语文课堂仍旧满堂灌, 显得很沉闷。这些课堂往往满堂问, 问题又总是缺乏思考的挑战性, 很难启发孩子的智慧。另外, 满堂灌的课堂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训练, 学生缺少感悟的机会, 更缺少相互思想的交锋和碰撞, 整个教学过程很呆板。没有灵动的课堂, 就没有儿童的灵性生长。母语的活性特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往往消失殆尽, 它的“危险”就在于剥夺了儿童对于母语的喜悦体验。

笔者提出这样的教学主张还缘于对我们母语的深切热爱和敬畏。无论哪个国家都非常强调母语安全问题, 强调民族根性问题。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曾借语文老师韩麦尔先生的口说过这样一段名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还记得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可见, 母语的根性守护是何等重要。小学语文教学, 就应该通过师生对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 获取汉民族母语的知识, 形成并发展运用汉民族母语的能力, 享用汉民族母语承载的以及其自身固有的灿烂文化, 奠基并生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丰满其言语人生。

2. 概念阐释

在这一教学主张中, “有根基”指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性, 即儿童从语文课堂学习中要习得的知识、技能, 要形成的语文素养。“根性”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特性之一, 即小学语文是扎根在深厚的汉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同时, 汉民族母语源远流长, 其语言根系极其发达。母语之根亦应植于儿童的言语素养的心田中, 成为儿童言语人生的母语之根。强调小学语文的“根性”就是对母语的尊重和守护。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应力避浮泛和浅薄, 应是“有根”的教学。这里的“生长”是指儿童言语生命的生长。“生长性”就是一种充满着生机的体现活性的儿童语文学习。“活性”教学也是小学语文的特性之一。汉民族母语与汉民族东方哲学智慧一脉相承, 强调感悟, 强调气韵、神采、圆融、形真、情切、美感, 从其象形文字历溯千年而不改其宗, 即可看出以上特点。汉民族母语是智慧的语言, 不仅是“有意义”的声音, 也是“有意思”的声音;不仅是“有内容”的图符, 同时也是“有生命”的图符。概言之, 它是灵动的, 神采飞扬的, 而不是寂寞的、死气沉沉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将汉民族母语的形神兼备的特质、灵动飞扬的特质, 内化积淀为儿童的言语智慧。它的另一层意思是, 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灵动的、智慧的、形象生动同时感情丰沛的教学活动来力避小学语文课堂的沉闷和死板, 应是“活性”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根”, 犹如植物生长一样, 根扎得越深入, 越夯实, 其生命力越强。同时, 语文课堂教学又要有充分的活性, 因为儿童的生成是灵动的。卢梭曾说:“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亲切地慢慢地将它唤醒, 扶着他们在感性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渐渐向理性生长。这样一种渗透了理性的感性课堂必定充满了浓郁的审美意味, 必定会充溢着活泼而丰富的灵动感。

3. 实践意义

这一主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 (1) 从民族语言文化的虔心守护和本质关注上来认识语文。语文为儿童的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情愫的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时下母语守护绝不是一件危言耸听和杞人忧天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 就会发现“洋泾浜”充斥在大众口语乃至于某些严肃的文本中。另外, 流行语中本身的某些低俗化以及莫名其妙的言语扭曲等, 这些现象都提醒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儿童亲近母语、爱护母语、守望母语。诚然, 我们的民族语言是要发展, 是要在地域的广度和时间的延展上兼收并蓄, 与时俱进, 但却一定要把根扎在自己的沃土上, 以民族语言为“基肥”, 再发展也是“汉语”。 (2) 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性来认识语文。首先, 汉语是世界上应该被确认最具有音乐性的语言, 其声韵“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汉语的声、韵、调都是音位, 而在具体言说的语境中, 不同的口吻都表达着不同的意义, 甚至音值、音高、音长都有表意的功能。再加上用汉语创造的诗词歌赋, 其特有的合辙押韵、音节、平仄, 与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圆融相谐, 浓郁的美感由此而生。其次, 汉文字具有图画性。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源自图画, 以其形来表义, 以音表义是文字发展到后来的事。而至今依然保留“音形义”的统一, 绝大部分文字依然一眼就能看到图画的痕迹, 汉文字如果不能说是“唯一”, 至少也能说是“第一”。从汉字的图符, 我们能形象地看到祖先千百年来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 看到自然与社会和人类关系的种种表现, 看到祖先对美好的追求, 看到科学、道德与艺术, 看到人类的一步步进化。总之, 通过汉字, 我们“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汉字, 是充满动感的有生命的图符。再次, 汉语言表达技巧具有美感性, 如修辞格的丰富。无论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 都体现了灵动的言语智慧和赏心悦目的美感。用汉语写就的文章, 其表现力之丰富、写作手法之华彩, 均让人叹为观止。所以追求有根基的儿童语文生长性课堂, 能对儿童言语智慧及至思维灵性提供语文教学的审美观照与审美操作, 把“有意义”的语文课堂和“有意思”的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找到使小学语文课堂厚重起来、灵动起来的价值追寻和实施指向。一言以概之, 这样的教学主张, 就是力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汉民族母语的“根性”与“活性”以及如何转化为儿童的言语根性与活性的教学目标功能、价值愿景进行深入思考, 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和选择适切的方法、策略与途径。

4. 操作要领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愿景, 就必须创设有利于儿童言语生命成长的课堂环境。这种课堂环境有这样的几种规定: (1) 课堂元素的有益性, 即正导向性。 (2) 课堂元素的有效性, 即能真正作用于儿童的言语生命的成长。 (3) 课堂元素的多样统一性。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建立一种语文教学诸元素之间的合理的、有效的、和谐的关系。比如, 可以研究、探讨并处理好这样几组关系:语言积累与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与语言涵咏 (欣赏与感悟) ;语知习得与语感培养;文本意蕴的建构与文本析读的解构;语文的符号化操作与情境化体悟;语文双基的夯实与语文文化的陶养 (合为“语文素养”) ;教师的精当讲解与学生的高峰体验;预设的尽可能充分和生成的机智引领。

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 第5篇

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2、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好些教师将文中的‚绅士‛一词浅表地解释为‚让女士先上救身船‛。其实不然。轮船即将沉没,但乐队仍在演奏,方寸丝毫不乱;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选择以身殉‚船‛;即使逃,也逃得像个绅士,无论何种境地,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如,不至于六神无主、惊惶失措;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依然勇敢履行承担职责,不放弃责任。这才叫绅士。这篇教材所蕴含的‚职责和责任的担当、承担责任的习惯‛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却被教师的浅层解读给遮蔽了。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如,一位新教师10分钟时间,让一个不喜欢语文的班级,爱上了语文。他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射‛字,请同学读,学生读‚she‛时,老师说不念‚she‛,学生很惊异。(为什么有些课堂上学生很疲沓,同未让学生产生惊异之感是有关系的,教师要善于把熟悉的陌生化--惊异,从而产生兴趣和需要)老师娓娓道来:‚射--从字形看,一寸的身子。就是矮,这个字就念ai。‛学生更惊异了。教师又板书‚矮‛字,并在矮字中间画上一条线使之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并解释说:‚矢‛就是箭,‚委‛是派出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射‛。教师说--对了。学生异常兴奋,感到汉字真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又举例进一步表现汉字的魅力和美。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强效的最高境界:老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例子

一、语文课上,教师正范读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文章,爸爸如何如何,当教师正声情并茂地喊出‚爸爸‛时,一学生在座位‚唉‛了一声,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顿了一下,并没有瞪这个孩子,却说道:这个同学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进入了角色,带着情感。我们明天上课前,我们就花5分钟请他介绍一下他是如何能够这样投入的,并请他读给我们听听。这位同学当天晚上在家‚备课‛到了11时半。

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年轻的周老师问同学们--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宫殿,是哪四个?学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故宫,其他都不知道,这时一个男孩子故意装坏,说还有‚子宫‛,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男生知道自己闯了祸,很紧张。看周老师怎么处理--她走到学生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说得对。理由是--因为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同学们,周老师,包括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伟大的宫殿里孕育,谈到她,不能用轻率的口吻,要充满对妈妈的尊敬。当然,这节课谈的是建筑上的宫殿,你的问题,留在生物课上讨论。‛周老师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而且不经意间给孩子们上了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教育。

3、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要学思想、观点、精神。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三学成长历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在常州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

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含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4)、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生长性课堂 第6篇

[关键词] “生长性”教学;生命生长;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教育即生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生长”既是教学的本体论,同时也是教学的方法论. 尽管初中数学显现出抽象性特质,但仍可以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由学生基于自我已有认知结构自主建构出来的,是在学生的数学“再创造”活动中诞生出来的. 由此,初中数学教学显现出了丰富的生长特性.

初中数学“生长性”教学的理

论诠释

“生长性”教学是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原点来思考和架构的. 原点是什么,原点是学生的数学生命生长. 一切数学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的“生命本体”来展开,舍此,毫无意义. “生长性”数学教学就是变单向度的“知识传递”为多向度的“生命生长”,变“机械识记”的学习方式转向“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数学知识只是生长之手段,人是目的(康德语).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教学的“生长观”,探寻数学知识的“生长源”,把握数学教学的“生长点”,让数学教学像呼吸一样自然!

1. 丰厚数学的“生长储备”

“生长性”数学教学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形成为前提. 正如西方谚语所云,“空袋子不能直立”,无知必然导致无能. 教师要引领学生丰厚数学生命生长的“认知储备”,即“生长储备”. 例如初中几何学习中的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梯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矩形、菱形、正方形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 教学时必须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以“平行四边形”为例,学生必须具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定义”“三个性质”“四种判定方法”,明晰其中涉及的三个基本元素——边、角、对角线,才能在习题“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的证明中游刃有余. 而一旦有了这些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的累积,才能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例如矩形、菱形等)中发生积极的“正迁移”!

2. 舒展学生的“生长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全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观察、数学猜想、数学验证、数学想象,“解放的旨趣”悄然诞生. 例如“函数”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列表、描点、连线,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对函数图像有清晰的认知.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不断变化“函数”中的参数,以便让学生理解由于函数中参数的变化所导致的函数图像的位置特点和几何特征的变化. 在这一系列变化之中,舒展着学生的“生长性思维”. 如此,学生的“函数”学习兴趣和探究“函数”的激情将会被唤醒,学习的内在潜能和动力才会被释放出来.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表征与弘扬,本质力量得到了确证与彰显.

3. 巧搭教学的“生长序列”

初中数学教学要有序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之乐、合作之乐、成功之乐. 数学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生长性”教学要求教学要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体. 例如教学“反比例函数”,笔者首先出示了这样一组函数,①y=54x;②y=10x+2;③s=75t;④y=;⑤a=-;⑥s=3b2;⑦y=-60x+80;⑧v=. 然后笔者让学生尝试分类,于是学生纷纷将这些函数表达式分成两类,一类表达式含分母;一类表达式不含分母. 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观察不含分母的表达式,他们发现,一类自变量的指数为1,是一次函数,另一类自变量的指数为2,学生将它命名为“二次函数”. 笔者说:“二次函数,九年级才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今天我们专题研究‘表达式是分式的函数’——反比例函数”. 在探讨“反比例函数”时,有学生指出,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指数为-1;有学生指出,反比例函数中的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定值;还有学生指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以概括为y=(x≠0,k≠0),也可以写成y=kx-1. 这里,笔者以初中数学中函数的整体为背景,让学生经历了“辨别归类——主题形成——归纳特征”等的蕴含“生长性”的教学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及其与其他函数的异同. 教学不是单向的、机械的“线性流程”,而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挑战性的探究之旅.

初中数学“生长性”教学的实

践探寻

初中数学“为学生生命生长而教”,这是教学之内核. 教师则为学生的“生长”发力、助推,实践中坚持“以学定教”,努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再生力”. 为此,教师要找准数学与学生生命生长的“共振点”“联结点”,让学生数学素养的“种子”自然萌发、自发生长,并自我成熟!为此,我们从经验、生活、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生长性”教学的操作要素.

1.?摇经验:确定生长的起点

“经验”是生长的“种子”. “学生经验”不仅包括实践而来的知识技能,更指一种经历与过程. 杜威深刻地指出,“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遭遇些什么,还包括人们怎样活动……”. 据此,初中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经验,在学生经验中和为了学生经验”. 例如教学“因式分解”,首先是经验诊断,这是学生在学习“公因数”“乘法分配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其次是经验再造,通过学生剪、拼图形,借助图形面积理解因式分解的几何意义,自然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含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从中感悟因式分解与乘法运算的互逆关系;最后是新经验的生成,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分式运算”和“二次函数图像与方程根的关系”等知识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nlc202309082354

2. 生活:还原生长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生长的“土壤”,初中数学“生长性”教学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按照现象学家胡塞尔的观点,“生活世界”是那种具有奠基性、直观性的世界. 例如教学“从问题到方程”,笔者以“天平”为载体,还原知识生长的情境. 首先让学生用天平、砝码称出5枚硬币的质量. 实践中,学生经历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初步形成方程概念,体验等式(方程)的“左右等价性”. 其次,让学生尝试用文字和方程描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体现方程描述的简洁、顺捷,建立方程概念,理解方程是“表示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至此,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相等关系的现实模型. 接着,笔者撷取生活中的一系列素材,让学生专门用方程描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最后,笔者出示方程,如2x-20=50,让学生根据单一的方程创编生活中多样化的实际问题. 如此,学生在“生活”和“方程”之间来回穿行,充分经历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方程”的“到”的过程.

3. 文化:打通生长的血脉

有了“经验”的种子和“生活”的土壤,学生的数学学习就需要不断地生长发育. 而文化就如同生长所需的“阳光”和“水分”. 只有扎根于丰蕴的数学文化之中,学生的数学生命才能得到丰润. “以文化人”,才能让数学教学充溢生长气息. 例如“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商高定理”等),历史上有许多证明方法,其中三国时期赵爽的“割补法”证明最为简洁、直观. 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文化探索的过程. 首先是文化认知. 出示勾股定理,学生自然生长出疑问:为什么会产生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勾股定理是怎样产生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两短边的平方和与长边的平方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次是文化运演. 面对学生丰富的猜想,笔者出示自制的三角形教具,斜边为5个单位长度,直角边为3个单位长度,让学生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再次是文化建构. 出示方格图,学生在方格图中画两个直角短边分别为6,8的直角三角形,猜想三边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割补法证明,归纳并提炼勾股定理. 最后是文化致用,即出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横向数学化”,感受并体验到数学的力量.

初中数学旧知蕴含着许多新知的生长点,这些生长点将为学生的数学可持续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倡导“生长性”教学,其目的是关照学生的生命. 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像“禾苗”一样主动地吸收“土壤”和“种子”中的营养,不断地给予“禾苗”水分、阳光,让“禾苗”扎根土壤、枝繁叶茂. “从产品生产”转向“禾苗生长”的教育隐喻,昭示的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掘!

生长性课堂 第7篇

关键词: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硬脑膜破裂

颅骨生长性骨折(growing skull fracture,GSF)是脑外伤致颅骨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婴幼儿,在颅脑外伤患儿中发生率0.05%~1.6%,其中90%发生在3岁以内[1]。患儿颅脑外伤后颅骨骨折处进行性增宽,出现均大于4mm宽的颅骨缺损,几乎都有骨折处硬脑膜的破损。患儿受伤后早期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有癫痫发作或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在数周或数月后经复查头部CT发现患儿颅骨骨折缝增宽,骨质吸收缺损,甚至出现蛛网膜囊肿形成疝出,脑组织膨出,软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9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颅骨生长性骨折26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5~4岁20例,5~7岁6例。患儿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坠落伤15例,车祸伤11例。受伤当时17例行头颅X线摄片均提示颅骨线形骨折,19例CT检查发现颅骨骨折区域有脑挫裂伤、脑水肿,中线轻度移位。本组21例系伤后6~15周因发现头部搏动性包块而就诊;5例系伤后1~3个月时因触摸到颅骨缺损而就诊,复查头颅平片发现原线性骨折缝增宽达3cm;5例合并间歇性癫痫发作,3例对侧肢体轻瘫。病变部位位于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额部6例。

1.2 影像学表现

入院后均行颅骨X线摄片检查,2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颅骨缺损,缺损范围为2.5cm×3.5cm~4cm×5.5cm,缺损区呈卵圆形或梭形,以线形骨折线为长轴,缺损边缘较规则,13例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骨缺损下方有低密度囊性病变,邻近脑组织受压,局部有不同程度的脑软化,4例行MRI检查见颅骨缺损区皮下呈长T1、长T2信号病变,与脑脊液信号相同。

1.3 治疗方法

26例均予扩大开颅手术治疗,以病变为中心做马蹄形皮瓣切口,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分别行蛛网膜囊肿切除、硬脑膜修补、脑瘢痕组织切除及颅骨修补术等。本组手术患儿均采用扩大开颅手术治疗,切口范围应足够大以充分暴露硬脑膜缺损范围,手术方法:(1)对伴有癫痫者的,术前通过电生理监测、影像学资料等明确致痫灶后,需连同致痫灶一并切除,同时严密修复硬脑膜。(2)单纯性骨折脑膜膨出的患儿,则应以充分暴露颅骨缺口,切除脑软化灶及伴存的蛛网膜囊肿,采用自体材料或人工材料认真修补硬脑膜缺损。颅骨缺损一般留待后期再修补。本组患儿用骨膜、帽大腿阔筋膜9例,脑膜补片17例,颅骨成形均用钛网修补。

2 结果

本组26例患儿随访半年至两年,平均11个月,遗留轻度智力障碍3 例,癫痫2例,轻度偏瘫1例;20例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GSF的发病机制

GSF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在颅骨骨折中的发生率为0.05%~0.6%,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颅骨骨折:在受伤当时造成的原发性骨折或骨缝分离,这是发生GSF最基础的条件。(2)骨折处的硬脑膜破裂或缺损。如仅有颅骨骨折而无硬脑膜的破裂,则脑发育和脑博动所产生的压力对整个颅骨内面均匀传递,就不会对骨折边缘产生持续缓慢的压力侵蚀作用;骨折造成硬脑膜破裂,则在裂口处形成一减压区,也就是低压地带,颅内压向此处传递,类似局部形成长期慢性颅内高压,蛛网膜经硬脑膜裂口突出到骨折缝中,借脑的博动逐渐形成蛛网膜疝,填充于骨折缝中,使骨折无法愈合[2]。(3)颅骨骨折边缘的缺血。颅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硬脑膜动脉,小部份来自头皮的动脉,GSF患者伤后颅骨外膜和硬脑膜大片分离、受损,来自硬脑膜和颅骨外膜的血供明显减少,骨折处骨组织生长缺少营养造成骨折边缘缺血,随着出现骨折处骨吸收、骨生长迟缓或停止,导致骨折线增宽、颅骨缺损[3]。(4)局部早期颅内压升高是早期发生GSF的重要原因。受伤后由于脑挫裂伤或出血造成的颅内压增高也会让局部脑组织膨出,增加GSF发生的概率。(5)婴幼儿期颅骨的发育特征。婴幼儿期颅骨菲薄,主要由皮质组成,有较大的伸展性和弹性,允许颅骨做较大的变形运动,且小儿的硬脑膜较薄,与颅内板贴附紧密,故一旦发生骨折时常使硬脑膜及蛛网膜撕裂、分离,促成GSF发生[4]。

3.2 诊断

GSF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从临床表现看,颅盖部骨折后如出现逐渐增大的局部搏动性肿块,基底部触及颅骨缺损,则高度提示GSF。CT和MRI可反映骨折线的宽度和颅骨缺损的范围,还可清晰地显示凸出物的内容,对GSF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目前一致认为骨缘距离4mm以上是GSF确诊的标准[5]。

3.3 治疗

原则上GSF的诊断一旦确立,手术是唯一的选择。手术方式包括切除疝出的蛛网膜囊肿或软脑膜囊肿,以及局部瘢痕、软化的脑组织;严密修补硬脑膜和颅骨成形术。硬脑膜的完整性的丧失在GSF的发病环节上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严密修补硬脑膜则成为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GSF患儿硬脑膜缺损范围大于颅骨缺损范围,术中暴露硬脑膜裂口或缺损时,需扩大骨窗使原颅骨缺损范围增大,采用扩大骨窗开颅术,即切口的范围要足够大以满足暴露硬脑膜缺损边缘。硬膜的修补可采用骨膜、帽状腱膜、大腿阔筋膜或人工材料修补。颅骨修补可选用自体骨或钛网等人工合成材料修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1)GSF一旦确诊,尽快手术,效果良好。(2)如果采用人工硬脑膜修补脑膜,不应同时使用人工钛网进行颅骨修补,否则会影响脑膜的修补效果。(3)颅骨缺损的修补时间在情况允许下尽量推后,原因是儿童颅骨发育在3~7岁增长很快,在12岁左右逐渐稳定,如果早期修补的话,会影响颅骨甚至脑的发育,且会导致二次手术。(4)修补所需材料尽量采用人工材料,因为儿童身体尚为发育完善,骨膜、帽状腱膜等薄弱,且会造成二次损伤。

本病随着病程发展,可出现癫痫发作、灶性神经症状,并导致脑软化,影响大脑发育,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所以对于颅骨骨折的患儿,要注意定期复诊,复诊时注意仔细查体,必要时行头颅CT等检查,谨防GSF的发生,一旦发现,即尽早手术治疗。本病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是否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手术时是否严密修补破损硬脑膜。

参考文献

[1]Colak A,Akbasak A,Biliciler B,et al.An unusual va-riant of agrowing skull fracture in an adolescent[J].Pediatr Neurosurg,1998,29(1):36-39.

[2]周志宇.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7,29(11):1821-1822.

[3]王东海,李新钢,鲍修风.颅骨生长性骨折[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5):440-443.

[4]赵雅度.神经病学第11卷-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7.

生长性课堂 第8篇

[参考文献]

[2]谷卫.糖尿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疗效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1999,2(1):10.[3]张云.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65

[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的门诊患者19例(30耳),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2~70岁;双耳听力下降11例(22耳),单耳听力下降8例(8耳)。30耳爆震伤中,鞭炮伤18耳,步枪打靶后伤2耳,隧道风镐声伤4耳,开山炸药爆震伤4耳,高压蒸汽管道爆裂伤2耳;病程长短不一,最短是爆震伤后4 d就诊,大多数患者是1个月后就诊,最晚是爆震伤后6个月来诊。

1.2 听力学检测

19例患者做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治疗前做250 Hz,500 Hz,

[5]何志谦.疾病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1-213.

[6]于康,王姮.基于证据的糖尿病营养治疗推荐标准[J].中国临床营养杂

1 k Hz,2 k Hz,4 k Hz,8 k Hz纯音测听,治疗10 d后再做250 Hz,500 Hz,1 k Hz,2 k Hz,4 k Hz,8 k Hz纯音测听。测听仪器为美国GSI 61型,测听室符合国家1640检测标准。

1.3 方法

19例患者(30耳)检查完纯音测听后,给予注射鼠用神经营养因子[30μg,生物活性>15 000 AU/瓶,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用法是将30 g溶于2 ml注射用水中,肌内注射,1次/d,连用10 d,同时口服中成药舒耳丹(国药证字Z20080046,瓶装80粒规格,武汉科兴制药厂产品)。注射完后患者做纯音听力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9例爆震性耳聋患者(30耳)经用神经营养因子注射治疗10 d后,早期患者的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30耳爆震性耳聋经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前后的各频率纯音测听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30耳爆震性耳聋患者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前后纯音测听各频率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在爆震后第3、4、7天时,3例患者3耳的听力有恢复;余爆震后1个月以上来治疗的患者27耳,听力无变化,治疗后有效率为11%,与文献报道的用金纳多治疗爆震性耳聋有效率89%对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本组病例有效率偏低。

3 讨论

爆震性耳聋系由骤然发生的短暂强烈的爆震和间断性脉冲噪声所造成的听力损害[1],是一种急性声损伤,常因强烈爆震声频谱顶峰变化很大、呈跳跃式升降破坏内耳。内耳常见病变为耳蜗出血、螺旋器结构紊乱、毛细胞缺失、神经损伤等,在临床上表现为听力下降或耳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爆震性耳聋在临床上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探讨治疗爆震性耳聋的有效药物一直是耳科临床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在临床上观察了鞭炮、坑道作业人员和突发爆震事件造成的爆震性耳聋患者19例(30耳),经用注射用鼠神经营养因子治疗10 d后,有3位患者听力恢复,其余患者听力无恢复,治疗前后6个频率的纯音测听结果差异不明显,但是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各频率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用神经生长因子对爆震性耳聋有一定促进早期病变听力恢复作用。

神经生长因子对外周听觉系统不仅是听觉上皮、听觉神经元细胞发育成熟、增殖分化与活化的必需因子,而且对损伤后修复、残存神经元的复活和功能可塑性有重要作用[2]。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2006年国家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的新药,实验已证实对大鼠交感神经末梢和视神经损伤修复有明显疗效。近年来,通过穴位注射对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效果已有报道[3],但是肌内注射治疗爆震性耳聋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肌内注射来治疗爆震性耳聋,30耳中有3耳听力有恢复,27耳听力无变化,有效率为11%,与文献报道用金纳多[4]和其他神经营养因子[5]治疗爆震性耳聋效果有差异,文献报道的有效率分别是89%和70%,远远高于本研究的有效率。其原因可能是:(1)来就诊的患者发病时间长,多数已超过1个月,最长超过6个月,由于这种患者的耳蜗细胞和神经已经坏死或退变,药物治疗很难起效;(2)神经生长因子能否透过血迷路屏障,药物抵达内耳困难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不显著。已有实验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很难透过血迷路屏障[6],但是动物实验表明肌内注射生长因子对爆震性耳聋听力恢复有作用[7]。本研究中有3耳听力恢复,提示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免疫网络间接对耳蜗细胞和神经起作用[8],当然治疗要早期,发病不能超过1周时间。因此,临床上对爆震性耳聋患者除了防噪声的预防措施外,早期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爆震性耳聋对发病早期患者听力恢复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强调于早期治疗,病程超过1个月者治疗效果差。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3-869.

[2]Gao WQ.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eurotrophics for treatment of hearingloss[J].Mol Neurobiol,1998,17(1/3):17-21.

[3]周枫,吴萍,王黎,等.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6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5):57-58.

[4]顾晓,张兰荣,王云辉,等.早期治疗爆震性耳聋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杂志,2006,29(4):43-44.

[5]史志芳,孟辉,刘毛.爆震性耳聋28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10):1111.

[6]翟所强,陈泮澡,杨伟炎.125I标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豚鼠腹腔注入耳蜗放射免疫测定和放射自显影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1):67.

[7]翟所强,王沛英,郭维维,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肌肉注射防治爆震性聋的实验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9,7(1):8-10.

生长性课堂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的患者80例,根据B超和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患有NAFLD分为2组, NAFLD组38例,年龄50~70岁,平均(60.4±6.1)岁,其中男20例,女18例;非NAFLD组42例,年龄50~71岁,平均(58.4±5.2)岁,其中男22例,女20例,2组间年龄及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

NAFLD诊断参照中华肝脏病学会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B超诊断标准[3]。B超诊断依据为:具备下列第(1)项及至少第(2)~(4)项中的一项者:(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排除标准:(1)男性每日饮用乙醇>20g,女性每日饮用乙醇>10g;(2)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恶性肿瘤、胆囊炎及胆石症患者;(3)存在可导致脂肪肝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近期曾服用可引起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药物的患者。

1.3 方法

测量患者腰围(WC)、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化学发光法测定GH、肝炎病毒标记物,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LT和GG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BMI=体质量(kg)/身高(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GH、生化指标比较

NAFLD组的BMI、WC、TG、FPG、FIns、HOMA-IR、ALT、GGT、hsCRP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而GH、HDL-C显著低于非NAFLD组(P<0.01),NAFLD组TC、LDL-C高于非NAFL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NAFLD与GH、生化指标相关分析

NAFLD与BMI、WC、TG、FPG、FIns、HOMA-IR、ALT、GGT、hsCR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GH、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TC及LDL-C无相关性。

3 讨论

自从Leevy在1962年报告中所描述的270例NAFLD患者,NAFLD已引起了极大关注[4]。目前认为NAFLD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有关,属于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5],有一些研究证实NAFLD是冠心病危险因素[6]。

目前对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较为公认的机制为“二次打击学说”。初次打击主要为IR促使肝脏TG蓄积, 导致肝细胞对内外源性损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强。炎症因子、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肝细胞内TG氧化增多、内毒素等因素可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对肝脏实施第二次打击[7]。

注:与NAFLD组比较,**P<0.01

本研究发现NAFLD组BMI、WC、TG、FPG、FIns、HOMA-IR、ALT、GGT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1), HDL-C显著低于非NAFLD组(P<0.01)。IR是目前已知的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IR干预了脂质代谢特别是TG的形成过程。继而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肝脏合成游离脂肪酸(FFA),减少合成脂蛋白B100,导致TG在肝脏蓄积。NAFLD患者通常伴随ALT、AST和GGT升高。在肝酶中,ALT与肝脏脂肪堆积最密切相关,通常用于作为NAFLD的流行病学研究替代指标[8]。研究中还发现NAFLD组WC、BMI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1),提示脂肪肝患者存在腹内脂肪堆积,腹型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这可能由于腹内脂肪分解形成的FFA更容易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作为底物合成TG形成脂肪肝[9]。

本研究还发现NAFLD组GH水平显著低于非NAFLD组(P<0.01),NAFLD与GH呈负相关。Hong等[10]研究发现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有代谢症候群的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脂肪肝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调整BMI后,脂肪肝的严重性与GH显著负相关。GH有明显的脂解作用,特别是对腹部脂肪[11]。以往的研究表明,内源性生长激素信号抑制可能干扰脂质代谢,诱发肝脂肪变性。低水平GH与脂肪肝密切相关。一些病例报道显示,基因重组GH治疗通过降低血清TG和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形成从而改善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脂肪肝[12]。Qin等[13]对小鼠研究发现,慢性外源性生长激素影响了若干肝信号分子的磷酸化,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减少脂肪沉积和肝纤维化,而对ERK1/2 MAPK的蛋白激酶通路的抑制作用可以改善大鼠脂肪性肝炎。而p38 MAPK磷酸化减少糖尿病肥胖小鼠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激活AMPK能抑制脂质合成,减少肝脏TG的积累,促进葡萄糖代谢,抑制肝脏糖异生。GH通过JAK2和p38 MAPK途径调节脂联素的表达和脂肪细胞及其受体。还有研究表明,GH水平低是男性患者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14],绝经前肥胖妇女GH与肝内脂肪含量成反比[15]。

炎症反应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本研究显示, NAFLD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NAFLD组。hsCRP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慢性炎症因子。国外研究表明, hs CRP水平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6]。

综上所述,NAFLD与血脂紊乱、IR、GH水平密切相关,但NAFLD发病机制复杂,与GH孰因孰果尚不能确定,还需较多样本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生长激素(GH)的关系。方法 入选NAFLD组38例,非NAFLD组42例,测定GH、腰围(W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NAFLD组GH、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NAFLD组(P<0·05);NAFLD组BMI、WC、FPG、FIns、HOMA-IR、TG、hsCRP、ALT、GGT水平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GH、HDL-C与NAFLD呈负相关,WC、BMI、FPG、FIns、HOMA-IR、TG、hsCRP、ALT、GGT与NAFLD呈正相关。结论 GH与NAFLD密切相关,低水平GH可能是NAFLD危险因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等共同参与了NAFLD的发生与发展。

生长性课堂 第10篇

1 调活课堂气氛, 让生命与生命真实对话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 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 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良好的课堂气氛标志为:师生情感交融, 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让老师教得轻松, 而且学生学得也快乐, 能让生命与生命真实对话。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适当引入“活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课外的知识, 如学习《小草和大树》, 我除了让学生充分搜集夏洛蒂勃朗特的有关资料外, 还把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引入课堂, 并介绍给学生, 简爱苦涩的童年, 及她要强的个性不屈不挠地追求平等、追求幸福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灵。不少孩子还买了这本书一读为快, 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还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习《詹天佑》, 我让学生搜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背景, 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 认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此时的詹天佑接受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让学生真切了解“争了一口气”的含义。在课堂内引入了这些“活水”, 让学生学习课本, 又走出了课本, 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我还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如学习《负荆请罪》, 我让学生上讲台演一演, 学习《船长》时孩子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船上的人都成功被救了, 而船长为什么和诺曼底号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辩论会。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课堂, 而是孩子智慧火花的碰撞, 孩子喜欢语文课, 也就有了融洽的课堂气氛和学习语文的动力。

2 活化教学方式, 让心灵与文本真实沟通

2.1 尝试自学, 自我感悟

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认为学习也是实践, 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 学习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这不要紧, 可以问, 在问中求长进。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 发展自己的训练场, 突出“三自”。自学, 先学后教,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 先体悟再理解, 在学科教学中,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 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 去体会;自练, 先做再分析, 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 给予足够的时间, 提供条件, 自己去做实验, 去体验学习的心理历程。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理解。

2.2 强调合作, 相互启发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与文本沟通后, 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 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 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 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 在合作学习中, 还要敢于质疑, 敢于批判, 大胆假设, 充分联想, 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 有独到的见解, 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 联想、比较、互相参证, 求得认识的统一。

2.3 鼓励探索, 师生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建构活动, 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 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并根据教学, 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让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尝试。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天鹅的故事》时, 让学生读文后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是天鹅, 按理教师此时可以鸣金收兵了, 但薛老师追问到:“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是斯杰潘老人、是猎枪……此时, 听到的是课堂中最真实的声音, 虽然有些是错误的, 但是真实的, 天真无邪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心灵也与文本真实沟通了。

3 关注课堂生成,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一位优秀教师说:“没有预设, 那是不负责任;没有生成, 那是水平不够。”

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 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 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 (叶澜语) 的。

1) 潜心会文, 精心预设。

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生成,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只有课前有所预设, 有备而来, 才不会对课堂上的偶发“生成”处理得过于简单和草率, 课上才能显现出一位教师的睿智和教学功底。因此, 教师要“潜心会文”, 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 透彻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正如于永正老师所提倡的:课前备课诵读默想, 读出自己的见解、情感, 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小到一个字、一个句子, 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等) 。我想, 一个好的预设, 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需要多元解读。这样, 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 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2) 大胆取舍, 引领生成。

没有预设教案, 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 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益, 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 教师才能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 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 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 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赤壁大战》一课。课文学完了, 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 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 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 如果你是曹操, 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 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 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 正是徐老师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 激起了他的灵感, 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生长性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棉花;熟性;北种南植;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 S56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2-0020-07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2.004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Maturity Cotton Varieties for North Varieties Plant in South

Zhang Lijuan,Xia Shaonan,Li Yongqi,Cui Aihua,

Gao Hongbing,Li Zhixing,Xie Yetao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Poyang Lake of National Cotton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Jiujiang 332105, China)

Abstract: This test selected 8 cotton varieties from the Yellow River cotton area which were 3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maturity types and planted in Jiujiang of Jiangxi province by the form of block seedling transplanting in spring to compare their respect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First, the growth period of each varieties taked the 130d as the center of the “middle” trend; Second, In the aspect of vegetative growth rate show that early-maturing varieties < medium-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 medium maturing varieties, In the former midium-term of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rate show that early-maturing varieties>medium maturing varieties>medium-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but the medium-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growth rate accelerated

obviously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and finally exceeded the other two types; Third, the yield of medium-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was the highest,the other two types was equal; Forth, in the present planting mode of block seedling transplanting in spring, the medium-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were more suitable for Jiangxi cotton region planting.

Key words: Cotton;Maturity;North varieties plant in South;Growth and development

0 引言

我国棉花生产上种植的品种以熟性划分可分为早熟(又称短季棉)、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5个类型,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中晚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棉区[1]。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在长江流域棉区的适应性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江西赣北棉区属长江流域棉区长江中下游亚区,有研究[3]表明该棉区近几年推广的新品种在生育期上偏中早熟。张丽娟,等[2]曾进行过“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鄱阳湖植棉区的生长发育比较”,夏绍南,等[4-5]曾报道过“黄河流域棉花不同熟性品种在鄱阳湖棉区适应性分析”及“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在江西棉区的生长发育分析”,李永旗,等[6]曾报道过“江西种植外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成铃分布”,但基于移栽密度为52500株/hm2,且分部位(下、中、上)收取百铃花进行考种来比较不同熟性品种的生长发育表现的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因而本研究在前人以种植密度30000株/hm2左右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进一步研究来源于黄河流域棉区不同熟性品种在江西赣北棉区的生长发育表现,以期为江西赣北棉区选择适宜种植品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与熟性

根据参试品种育种单位提供的品种审定生育期和参考相关文献[4-7]按生育期对棉花熟性的划分标准,将试验的8个品种分为三类,其中早熟品种有中棉所50和豫早棉9110;中早熟品种有冀228、中9115、中植棉2号和鲁棉研36号;中熟品种有中棉所12和中棉所49。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该地属平原洲地圩区,土质为沙壤土,0~20㎝耕层的 N、P205、K2O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07g/kg、60 mg/kg、251mg/kg、1.45 g/kg[2,4-5]。属常年植棉地,冬季空闲。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试验,8个品种设8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66.67㎡(11.11 m×6 m);移栽密度为52500株/hm2,行距1.0 m,株距0.19 m。

1.3 田间管理

试验于4月15日营养钵育苗,5月13日移栽。各处理棉花全生育期共施纯N:282.5㎏/hm2,P205:101.3㎏/hm2,K2O:225.0㎏/hm2。6月26日整枝;8月5日打顶,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

1.4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期 记录播种时间并调查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以及吐絮期,以比较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生育进程。

1.4.2 农艺性状 每个处理挂牌标记10株棉花,于5月~9月的每月15日进行株高、果枝数、果节数以及结铃数等项目的调查。

1.4.3 干物质积累 在每次调查后,每个小区挖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2株(带根系)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分样,然后用101A-3B电热鼓风干燥箱在105℃杀青0.5 h后再80℃烘干至恒重,称量各器官干物质重量。

1.4.4 单铃重与产量 棉花吐絮后,每个小区按下、中、上三个部位(第2、3果枝FB2-3、第6、7果枝FB6-7、第11、12果枝FB11-12)分别收取20个棉铃(共计60个)进行室内考种,测定不同部位的单铃籽棉重和皮棉重并计算衣分,按小区实收计产。

1.4.5 统计方法 所有原始数据在Excel表格中进行整理,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Duncan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与农艺性状

2.1.1生育期 生育期作为棉花熟性的指标,易于田间鉴定[4]。从表1可以看出,各熟性品种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天数不同,均表现为早熟品种明显少于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而中早熟和中熟品种相差不大。具体表现为在苗期、初花期、花铃期及生育期,早熟品种比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分别少2.1和1.3 d、3.1和3.9 d、3.8和3.7 d、9.0和8.9 d,而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则分别相差0.8 d、0.8 d、0.1 d和0.1 d。同时可以发现,在鄱阳湖棉区采用春棉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的特定条件下,由于区域气候条件和移栽缓苗期的影响,品种的生育期原产地为早熟的(中棉所50、豫早棉9110)均有延长趋势,且生育期越短的延长越明显,原产地为中早熟的变化不大(冀228和中植棉2号),而原产地为中熟的(中棉所12和中棉所49)均有缩短趋势,也就是说不同熟性品种的生育期有“趋中”的趋势,这与夏绍南,等[4]的研究相似。

2.2.2 株高 株高是衡量棉花长势和状态的重要指标。其最终高度因基因型而异,受生态条件、密度和产量水平的影响,早熟品种株高较矮,中晚熟品种株高较高[8]。从表2可以看出,三类熟性品种株高是早熟品种明显低于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而中早熟和中熟品种相差不大,各类型株高平均值是早熟比中早熟和中熟分别低25.5 cm和23.0 cm,中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低2.5 cm。从各个生长阶段来看,在盛花期(7月15日)以前,早熟和中早熟品种主茎高度差异不大,二者明显低于中熟品种,而到了盛花期及之后,中早熟品种主茎生长明显加快,不但逐渐与早熟品种拉开差距,而且在后期还超过了中熟品种。

2.2.3 单株果枝数和果节数 果枝是棉株的生殖生长器官,其生长快慢与该品种的结铃性有很大关系[4]。从表3可以看出,与中早熟品种相比,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的果枝发育得较早,尤其是早熟品种更加明显,在6月15日果枝达0.95个,分别比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多0.67个和0.60个;到了7月15日,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的果枝数仍然多于中早熟品种,但中熟品种的单株果枝数超过了早熟品种达到了11.45个,比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分别多0.7个和1.27个;到了8月15日,中早熟品种的果枝数最多为16.03个,早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最少。从各个品种来看,单株果枝数最多的是中9115,冀228次之。

不同熟性品种的单株果节数的生长发育与果枝数的趋势一致,即与中早熟品种相比,在前中期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发育得较早且发展速度快,单株果节数一直多于中早熟品种,其中早熟品种优于中熟品种,7月15日中早熟品种的单株果节数为20.80个,分别比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少2.15个和1.25个。而到了中后期,中早熟品种的果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8月15日已超过了其它两类熟性品种且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最后,9月15日中早熟品种单株果节数最多为45.08个,早熟品种次之为42.90个,中熟品种最少为42.70个。从各个品种来看,单株果节数最多的是冀228,中9115次之。

2.3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各熟性品种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见图1,在吐絮期(9月15日)三类熟性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值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中早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多75.92 g和36.42 g;而在吐絮期之前的各个调查阶段,三类熟性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值均表现为早熟<中早熟<中熟,在前中期(7月15日之前)三类熟性品种之前的差异不大,但在中后期早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低于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而中早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明显加快,导致最终超过了中熟品种。

由表4可以看出: 8月15日,早熟品种的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比值超过了1,表明其已从以营养生长为主转为以生殖生长为主,中熟品种的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比值接近1,而中早熟品种则为0.77,表明中早熟品种的生殖生长相对晚些。9月15日,早熟品种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值继续扩大为1.19,中早熟品种的这一比值也扩大为1.04,而中熟品种的这一比值却减少到0.89,这表明中熟品种的生殖生长后劲不足。

2.4 产量性状与产量

2.4.1产量性状 三类熟性品种的单株成铃数的平均值相差不大,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分别为13.8个、12.8个和11.9个。从各个品种来看,单株成铃相对较多的是中9115和冀228,分别为14.6个和14.5个。

在参试三类品种中,单铃重表现为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分别为5.3 g、5.1 g和4.9 g。从各个品种来看,冀228、鲁棉研36号和中棉所49的铃最大,单铃重达5.6 g;中棉所12的铃最小,单铃重仅为4.6 g。

各类熟性品种的衣分以中早熟品种最好,其平均值为41.5%,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的衣分相当,分别为39.5%和39.4%。

2.4.2产量 从表7可知,8个品种籽棉产量介于2484.0 kg/hm2与3222.0 kg/hm2之间,以冀228最高,中植棉2号次之;中9115和豫早棉9110较低,但各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各品种的皮棉产量仍以冀228最高,以豫早棉9110最低,二者差异显著,其余品种彼此间差异不显著。三类熟性品种平均籽棉产量以中早熟品种最高,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产量相当。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在江西棉区采用春季营养钵育苗移栽的特定条件下,一是受区域气候条件和移栽缓苗期的影响,原产地表现为早熟的均有延长趋势,原产地表现为中早熟的变化不明显,而原产地表现为中熟的则有缩短趋势,即各品种的生育期有“趋中”的趋势,这与夏绍南,等[4]的研究类似,只是具体的“趋中”的天数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移栽密度及苗期的天气状况有关。二是在前期的株高和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方面,三类熟性品种表现为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而在果枝、果节以及铃等生殖器官的发育速度方面,在前中期表现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但在中后期中早熟品种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最终超过其他两类型熟性品种,导致其在株高、单株果枝和果节数、干物质积累、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等各方面均最高,从而产量也是三类熟性品种中最高的。三是从各个品种来看,产量以冀228最高,中植棉2号次之,这与夏绍南,等[4]的研究结果相同,表明这两个品种在江西赣北棉区的适应性较强。与夏绍南,等[4]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试验适当加大了移栽密度,使早熟品种的优势有所发挥,最终产量是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两类相当。

由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在目前种植条件下,中早熟品种的产量最高,更适合江西赣北棉区种植;早熟品种若适当加密且以夏棉直播方式进行种植,可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若与其他作物套种或连作,可大大提升棉田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江西棉区乃至长江流域棉区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伶俐,房卫平,谢德意,等.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叶片衰老特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

(4):279-285.

[2]张丽娟,夏绍南,李永旗,等.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鄱阳湖植棉区的生长发育比较[J].中国棉花,2015,42(9):25-27.

[3]罗海华,杨磊,涂祈钧,等.从江西省棉花品种区试看近几年育种趋势变化[J].棉花科学,2014,36(6):58-64.

[4]夏绍南,陈宜,张丽娟,等.黄河流域棉花不同熟性品种在鄱阳湖棉区适应性分析[J].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

[5]夏绍南,陈宜,张丽娟,等.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在江西棉区的生长发育分析[J].棉花科学,2015,37(4):47-53.

[6] 李永旗,夏绍南,崔爱花,等. 江西种植外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成铃分布 [J]. 棉花科学,2015,37(6):31-35.

[7]李文炳,潘大陆. 棉花实用新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6.

生长性课堂 第12篇

小肽对家禽的作用及吸收已取得较大进步与成果, 一些具有代谢优势和生理活性的小肽制品已开始应用于养殖实践, 用以更有效利用和节约蛋白质饲料资源[1]。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活性肽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激素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肉鸡蛋白质代谢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索其生物学功能, 为绿色饲料添加剂-饲用活性肽在肉鸡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选用黄羽肉鸡120羽, 初始体重差异均不显著, 笼养, 白天自然光照, 晚间补充光照;自由采食和乳头式饮水器饮水, 疫苗接种按常规方法进行。试验饲料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 实行原料采购, 自行配制全价饲料。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选用120羽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 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 分成4个处理, 见表2, 每个处理6个重复, 每个重复5只鸡。处理A饲喂基础日粮;处理B、C、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大豆活性肽0.2%、0.4%、0.6% (固态, 含活性肽40g/kg) 。试验期为7~21日龄, 黄羽肉仔鸡21日龄时禁食4h后逐羽称重, 记录每个重复的采食量。

1.2.2 样品采集

试验至结束 (第21天) 时, 禁食12h后, 随机从每个重复抽取3只宰杀, 断颈静脉采血, 收集血液, 3000r/min下离心10min, 分离血清, -20℃保存备用。

1.2.3 生产性能测定

每天准确记录试验鸡的采食量, 试验开始和结束称重, 计算日增重、采食量、饲料利用率。

饲料利用率=日均增重/均采食量×100%。

1.2.4 血清指标测定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素 (T4)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 、谷胱甘肽 (GSH) 及丙二醛 (MDA) , 以上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测定方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1.3 统计分析

所有实验结果以“X±SD”表示,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 (ANOVA) 分析, 不同组之间进行LSD多重比较,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1~3周龄, 试验组B、C、D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A, 其中D组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即添加大豆活性肽, 试验表现出对黄羽肉鸡日增重的明显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 除试验D组 (86.28%±0.05) 显著高于对照组A (79.73%±0.17) 外 (P<0.05) , 其余各处理组间差异都不显著, D组的饲料利用率最高。

2.2 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血清激素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 随着活性肽浓度的增加, 血清中的T3含量呈上升趋势, 差异显著 (P<0.05) ;T4呈下降的趋势, 差异不显著 (P>0.05) ;随着活性肽浓度的增加, 胰岛素含量呈上升趋势, 差异不显著 (P>0.05) ;随着活性肽浓度的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大豆活性肽对黄羽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 随着活性肽浓度的增加, 血液中的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呈上升趋势, 尤其以D组的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最高。谷光甘肽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尤其以D组的含量最高。丙二醛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尤其以D组的丙二醛含量最低。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将不同浓度的大豆活性肽添加在肉仔鸡饲料中, 研究大豆肽对肉仔鸡日增重、采食量、饲料利用率、血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1) 饲粮中添加大豆活性肽能够提高肉仔鸡的日增重, 降低发病率, 添加量以浓度0.6%较好; (2) 大豆活性肽能有效地提高血清中激素的含量; (3) 大豆活性肽能有效地提高血清中的抗氧化能力。

3.1 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活性肽是由数量较少的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一些活性肽在体内代谢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而成为体蛋白的合成原料, 另一些可直接用于合成机体蛋白质, 提高机体蛋白质合成效率。除了单纯的营养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机体生理活性调节物而起作用[2]。大量研究表明, 生物活性肽在促进动物的胃肠道发育和成熟、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均发挥显著的作用[3]。小肽可能是通过2种途径提高饲料的蛋白质沉积:一是提高日粮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率;二是使吸收入体内的蛋白质沉积率增加[4]。通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确定, 黄羽肉鸡的饲料中添加大豆活性肽能够增加机体蛋白质的沉积, 减少蛋白质的损失, 有利于满足畜禽营养的需要, 促进机体生长。这对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和开发, 产品品质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表明, 日粮中添加0.6%的大豆活性肽添加浓度 (每千克饲粮含有效活性肽240mg) 较为适宜, 可以达到提高黄羽肉鸡饲料利用率、日增重的最佳效果。

3.2 对黄羽肉鸡血清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T3和T4能调节许多基因的表达, 影响酶或蛋白质的合成, 还可影响动物机体内众多重要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在动物机体内, T3的活性是T4的6~7倍。因此机体内主要发挥作用的是T3。虽然细胞膜上和细胞核内都有T3和T4受体存在, 但T3受体数要远大于T4受体数。T3和T4不仅使机体内许多组织的分解代谢加强, 耗氧量、产热量和形成ATP的量增加, 而且还能促进脂肪组织分解。本试验结果表明, 0.6%大豆活性肽组有提高T3和降低T4的趋势, 但各处理均差异不显著 (P>0.05) 。这说明0.6%大豆活性肽组能促进肉鸡体内T4向T3的转化。由于T3能增强脂肪组织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使ATP转化为c AM P。c AM P激活蛋白激酶可使苹果酸脱氢酶磷酸化而失活。此外, c AM P可引起脂肪组织中的激素敏感脂肪酶磷酸化而使脂肪分解加强。T3含量增加会促进肉鸡体内新陈代谢, 加快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分解速度, 提高体蛋白的周转率。可见含有大豆活性肽的组能通过提高T3的分泌促进肉鸡体内脂类的氧化分解。

在禽类, GH的作用表现较为复杂。血液GH水平和生长速度并不相对应。生长速度快的品系GH浓度低于生长慢的品系[5]。垂体分泌的GH并不能直接促进生长, 而是在GH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肝细胞产生IGF-1的介导下进行, 它不仅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作用, 还能直接促进细胞的生长。本试验中血清中G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贺淹才报道, 生长快的AA肉仔鸡血清GH水平显著低于缓慢生长的泰和鸡, 并认为可能是由于血清中GH含量高, 从而下调了GH受体[6]。赵茹茜等报道, 出壳后GH对禽类生长的作用主要决定于GH受体, 高水平GH反而下调肝脏GH受体, 从而不能刺激IGF-1生成, 而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甲状腺激素对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能调节糖类、脂肪的代谢主要促进器官和组织的分化。杨彩梅等报道, 在黄羽肉鸡的日粮中添加中草药能显著提高血清中T3、T4的水平, 且T3、T4含量高组增重速度也快。李四桂等报道, 5日龄肉仔鸡血清中T3水平显著高于蛋鸡, 与生长速度呈正相关。本试验结果与上述报道一致。田允波研究表明, 中草药添加剂提高血清T3、T4浓度, 表明它一方面通过甲状腺激素促进脂肪的动员, 另一方面通过甲状腺激素对IGF-1作用的增强而起作用。据此可以认为, 本试验所用中草药添加剂, 特别是方D的促生长作用可能与T3、T4水平的提高, GH水平的下降有关。中草药添加剂促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T3、T4的水平、降低GH的水平实现的。

3.3 对黄羽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抗氧化能力 (T-AOC) 反映机体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对外来刺激的代偿能力, 以及机体自由基代谢状态。SOD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的天然清除剂, 能消除细胞代谢中产生的有害自由基, 对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清除 (O2·-) 而达到预防或减轻活性氧对细胞生物膜的损伤作用, 间接达到维持细胞内钙稳态的目的。添加大豆活性肽使得SOD酶活性一定程度的提高, 主要是大豆活性肽清除了部分自由基, 减弱了自由基钝化抗氧化酶能力。本试验中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MDA是自由基通过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 自由基能引起细胞膜的脂质氧化和血浆脂质蛋白增加。MDA含量可表示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高低, 并可间接反映出体内自由基水平的变化。MDA含量降低说明大豆活性肽对抑制自由基、降低应激时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具有一定效果。

谷胱甘肽是属于含有巯基的、小分子肽类物质, 具有两种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抗谷胱甘肽的另一主要生理作用是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它能够清除SH还可保护细胞膜, 使之免遭氧化性破坏, 防止红细胞溶血及促进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掉肌体内的自由基, 清洁和净化肌体内环境污染, 从而增进了肌体健康。

试验结果表明, 黄羽肉鸡的饲料中添加大豆活性肽能够增加机体蛋白质的沉积, 减少蛋白质的损失, 有利于满足畜禽营养的需要, 促进机体生长;大豆活性肽可有效提高黄羽肉鸡血清激素的含量;大豆活性肽可有效提高黄羽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 增强肌体抵抗力, 改善生产性能。

摘要:选用120只黄羽肉鸡, 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 分成4个处理, 每个处理6个重复, 每个重复5只鸡。处理组A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B、C、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大豆活性肽0.2%、0.4%、0.6% (固态, 含活性肽40g/kg) 。结果表明, 随着大豆活性肽添加浓度的提高, 黄羽肉鸡日增重加快, 饲料利用率提高, 试验D组 (86.28%±0.05) 显著高于对照组A (79.73%±0.17) ;大豆活性肽添加剂能有效地提高血清中激素的含量, 特别是T3的含量, D组比A组提高了20.67% (P<0.05) ;大豆活性肽添加剂能有效地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 高浓度的试验D组比A组提高了16.66% (P>0.05) ;血液中谷光甘肽的含量有上升的趋势, 高浓度的试验组D比A组提高了17.05% (P>0.05) ;血液中的丙二醛呈下降的趋势, 试验D组比A组降低了36.45% (P<0.01) 。

关键词:黄羽肉鸡,饲用活性肽,饲料利用率,日增重,血清激素,抗氧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贵兴.大豆活性肽在肉鸡饲料中应用的研究[J].饲料博览, 2009 (1) :1-4.

[2]刘建胜, 孙秀玉, 王福强, 等.大豆活性肽对肉仔鸡日粮蛋白质代谢及增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家禽, 2006, 28 (17) :14-18.

[3]陈黎龙.绿色营养型饲料添加剂-生物活性肽[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1, 6 (5) :23-24.

[4]李富伟.肽的制备工艺及肽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5]赵茹茜, 李四桂.禽类生长轴的发育及其对生长的调节[J].畜牧与兽医, 1999:31 (4) :35-37.

上一篇:班级环境文化下一篇:最新型的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