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2024-09-03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精选12篇)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1篇

启发教学亦称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源于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 他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后人将这句话中的“启”和“发”二字抽出来, 连贯起来, 从而产生了启发教学的概念。在国外, 晚于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或“助产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教学。自此以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启发教学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由引可见, 启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用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

2 启发教学的基本要求

2.1 启发教学的个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启发教学, 不能停留于对启发教学共性或一般特征的了解或阐述, 而应该更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个性或学科特征, 促使思想政治启发教学富有特色具有实效。我们认为, 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个性主要表现为:

教学的基点。这是因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就是德育性, 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只有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才能卓有成效。

重大社会热点。这是思想政治课启发教学的一个主要切入点。现代社会, 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 热情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倾注着极大的热情。思想政治课只有抓住社会热点而进行启发教学, 才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2 启发教学的时机

种子发芽、孕妇生产都是有时机的, 不按时机, 不顺乎自然, 就难以奏效。启发教学要选择恰当时机, 巧妙施教。关于启发教学的时机, 孔子早已明确指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即在学生认识处于一种困惑状态, 似懂非懂, 有所知又非全知, 想说清又无法说清, 在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时给予启迪、开导、点拨, 帮助他们独立思考, 促使学生由困惑境界达到真知境界,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3 启发教学的实质

启发教学决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应是引导学生学会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的新问题。如果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迁移规律, 把要解决的新问题与已解决的某一类问题联系起来, 突出共同规律, 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引导学生学会以简驭繁, 举一反三。

3 启发教学的操作模式

3.1 提供原型

启发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提供启发原型。启发原型既可以是具体的教学信息, 诸如事物、现象、思想、形象, 又可以是具体的情境气氛。在讲授“商品”含义时, 为了启发学生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的“交换”二字, 我们可以提供如下原型: (1) 封建社会,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 然后用粮食交租。这里的粮食是商品吗? (2) 中秋佳节我给外婆送月饼, 外婆留我吃饭, 月饼换饭吃, 这里的月饼是商品吗? (3) 我与同桌情谊深厚, 现在他要转学了, 我们互相换钢笔作为纪念, 这里的钢笔是商品吗? 这些原型的创设无疑会启发学生思维, 诱导他们主动学习。

3.2 激发动机

“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 学习动机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原型”没有“动机”, 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需要往往处于一种潜伏的静态。启发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潜伏的静态需要和动机转化为活跃的实在的活动动机, 也就是说启发教学不能只满足提供原型, 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解决原型中所含问题的期待。

3.3 选择中介

启发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求“原型”与“顿悟”的“中介”。尽管教学的中间变量众多, 但其思维方式主要为等。富有艺术性的启发教学, 正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 去思考、探索知识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规律, 解决思想的疑惑。

3.4 促进顿悟

启发教学的最后阶段和直接目的, 就是要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获得对问题的顿悟, 即对问题的解决。启发教学“顿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直觉与灵感。直觉与灵感虽然具有随机性, 令人难以寻觅, 但他们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 仍有规律可循。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引发的学生的直觉和灵感确定是常见且富有成效的。教师可采取形象感发、背景提出、思路点拨、变式分析等手段促进学生顿悟, 获得问题的解决。

4 启发教学的具体方式

4.1 设疑启发

设疑式提问并不等于启发, 然而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扉,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独立思考, 求得问题的解决。要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必须注意: (1) 所提问题应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乐于思考; (2) 提问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认识结构, 要注意知识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已知到末知; (3) 要富有艺术性, 要引导学生“于疑处生疑”。如讲授“商品价值”这一概念时, 教师提出“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吃”, 这里“吃”是粮食的使用价值;农民生产粮食尽管耗费了体力、脑力, 即付出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但因这里的“粮食”非商品,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凝结在商品中, 故这里的粮食没有价值。

4.2 比较启发

比较分优劣, 比较见异同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 可开阔学生思路, 使之更深刻, 更准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在政治课教学中, 可比较的事物和比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例如:“规律”与“规则”、“劳动”与“劳动力”等几组概念仅一字之差, 引导学生对比比较, 分析其异同, 就会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

4.3 情境启发

这是一种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 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启发方式。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时, 我创设如下情境:有的同学说, 现在市场需求不旺, 就是因为人们手中没钱。假如我是央行行长, 就下令印些钞票, 使企业能有钱发展生产, 人们有钱去消费。这样做行吗?这一情境的创设, 将抽象原理具体化, 有效启迪了学生思维。

4.4 比喻启发

这是一种用具体形象即学生熟悉的事物做比喻, 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的一种启发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中, 就有“博喻”“善喻”的说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对一些比喻的素材进行认真选择、整理和提炼, 挖掘其科学性、通俗和思想性,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5 提示启发

这是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生困难而进行具体提示, 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问题的启发方式。在讲授“货币的本质”时, 当教师提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能否与一般等价物划等号时, 学生众说纷纭, 老师适时提示说:“大家考虑一下, 在货币出现以前, 商品交换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般等价物呢?”经过这样的提示引导, 学生茅塞顿开, 很快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4.6 分解启发

这是一种将比较复杂的、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若干较为简单、易为学生所理解的问题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在教学中, 面对“怎样正确认识价值、供求、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 教师最好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来考虑, 即: (1)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2) 供求关系会呈现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对价格的影响是什么? (3) 价格变动时对供求关系又有何影响? (4) 供求关系是否决定价格?这样分解启发, 有利于学生条清缕析地解决问题。

总之, 启发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政治课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就必须坚持启发教学, 以唤醒学生求知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摘要:面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怎样找准切入点十分关键。而教法改革便首当其冲。通过四个方面对启发思维, 提高效率进行论述, 表明了启发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任何教学方法研究都离不开启发, 进一步说明启发思维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有效途径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2)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2)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3)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情感启发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J].黄河之声,2014(17).

[2]高冠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5(12).

[3]尹琦.初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

中职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

一、引言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便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能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去理解问题,能用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中职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展开,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也被引进我国,建构、探究、创新等时髦之词不绝于耳。而启发式教学——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似乎已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但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性和对教学本质的朴素、深刻、准确的把握却是亘古未变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不断创新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之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需要。

二、启发式教学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把教学过程看为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视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学生观具有整体性,即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教学活动是其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不但获得了发展,而且也反作用于教学;培养目标具有全面性,即课堂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力。

(二)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启发式教学与数学启发式教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在对其进行一般性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特殊性,有利于认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数学启发式教学首先具有一般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通过积极的心理影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与学习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

3、强调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而不是一切都从主观意志出发,以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教法与主客观统一的学法的结合。

4、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三、中职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方法策略

中职学生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中职学生相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讲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够严谨,但思维更为活跃。根据这一特点,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出以下启发式教学方法策略。

(一)合理把握点拨启发的时机

启发式教学贵在点拨,即在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而“心求通未得,口欲言未能”之际,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学生思考问题遇到疑难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应该耐心等待,细心捕捉启发的机会,等到时机来临时,再启其心扉,促其思考。例如:在比较a与一a的大小,大多数学生会回答:a大,因为a是正数,一a是负数。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答案,并举出实例,当a=2时,a)-a。但接着话锋一转:如果a=0,也就是0和-0哪个大哪个小?接着教师又说:如果a=-2,即-2与-(-2)哪个大哪个小?制造悬念,学生很自然就集中精力听讲了。

(二)营造知识缺口

任何心理活动、心理发展都需要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存在于人的神经系统中,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主体积极性存在于主体内部,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表现出来。为了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进行,主体的心理内部必须保持不平衡状态,使心理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以维持主体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设法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内部心理的不平衡,是激发学生心理能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在数学启发式教学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疑难或困惑即是心理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如何形成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则是启发方式研究中需考虑的问题。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在草原上有A、B、c三个村庄,现在要为它们设置一个物质供应站P,使得P到A、B、C的距离都相等。那么P应该设在哪里呢?教师用三条橡皮筋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三点。教师一边移动点P一边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几次尝试之后,学生体会到,单靠观察是不准确的,用测量的方法也不可行。最后,教师再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易如反掌。”这时,学生已产生了心理缺口——如何准确地确定点P的位置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进入新知识的建构学习。

(三)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

要想把握数学的大观点和核心观念,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基本法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谓重点,是指教材本身的主要内容;所谓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困难之处;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之处。教学中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制定实施的教学方案就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分清主次,辨别难易,明确策略。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科学地研究教材,合理地处理教材。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性质”这一章中,集中了三角函数的大量公式,头绪繁多,变化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那么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积化和差角公式、和差化积等公式就都比较容易推导和掌握。因此,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公式这一节教材,是该章的重点节。而在这节的四个公式中,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又是其余三个公式的基础,因此,它又是这节教材的重点。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务必要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

(四)注重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经过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比如:比较数3555,4444,5333的大小,直觉思维引发学生想

555=111*5,444=111*4,333=111*3。从而知道只要比较:35,44,53的大小即可知3555,4444,5333的大小。在数学里,“先猜后证”是最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这种猜想就是直觉。而直觉是建立在对某个问题的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经验积累之上的,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作出判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证明自己的猜想,完成教学目的。比如在《数列》这一章,运用“猜想——归纳——求证”的方法求解用普通方法难解的数列通项和证明问题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觉与灵感是密切联系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合理启发,旁敲侧击,激发出学生的灵感。

(五)享受解题的成功,激发学习的兴趣

波利亚把教师比作想把数学知识卖给学生的售货员。他认为,如果他的顾客不愿意购买,那么他不应该完全责怨顾客,可能他既不懒也不笨,只不过对别的东西更感兴趣一些。他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他对解题教学格外重视,制订了“怎样解题表”,复兴了解题探索法。他认为,在引入问题时,尽量诙谐有趣,或说些似是而非的自相矛盾的见解,分析出使学生相信问题值得他攻克的理由。在做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分析、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旦学生表现出某种猜想,他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从而主动而饶有兴趣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进度,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四、结语

本文研究了中职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数学启发式教学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策略,研究有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鉴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好,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结论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实施。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黄翔,刘洁民,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奠宙等,数学素质教育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马明,马明数学教育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4篇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 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思。学生必须先要自己学会思考, 当到讲不清、道不明的程度时, 再由教师点拨, 学生便会豁然开朗。这比被动的学习方式有用百倍。启发式教学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习, 教师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

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学习, 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实践, 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 提高智力, 开阔思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它既强调知识的传授, 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 又强调学生态度、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三、启发式教学的手段

1. 启发学生思维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传授知识, 还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疑问的意境,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 要带着疑问去阅读,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广泛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 其精要在于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便激发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 包括问和答的情境,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 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根也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学习的情感动力, 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也随着兴趣的改变而为转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愿学”甚至“乐学”。

3.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新课改的推广, 让我们明白,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一种活动,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把握好语文的知识要点, 强化自学的意识,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接受知识。所以, 要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 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学习方法, 在课内外就可以去自主读书、自主运用。要使学生“会学”, 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4.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不是唯我独尊, 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当学生感到自己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尊重, 对学习就不再反感, 就会把把探究看作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提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这样, 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也能使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去学、思, 能举一反三, 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将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在内, 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当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的学习。

2.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 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经过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探索学习、主动实践使他们能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3. 有利于营造师生融洽氛围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 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了解沟通,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共同进步。

与传统式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也更能适应时代的潮流。相信学生在启发式教育下, 成绩会提高得更快, 特长和个性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5篇

【摘要】 本文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其特征、内涵给予了认真的探讨,并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实例分析。研究实践证明,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内在规律的理解是切实可行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界定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在中间阶段,教师要“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即可。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从积极努力跟着教师学,慢慢过渡到自己主动钻研、独立探索,甚至达到有所创新的层面。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师生思想情感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具体而言,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内涵如下。

1、学生兴趣的启发。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要培养一定的意志,使意志作用于克服矛盾之中。但引起兴趣不是盲目地,主要是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

2、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勤思、独创,并采取措施保护想象的火花。

3、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启发。创新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精神,学术贵在创新。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采用不同方式启发、引导求异,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启发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

4、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关注现实经济运行、研判宏观经济大势、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和实践,并撰写出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能够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论文。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提问法。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案例种类繁多,其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编写相应的案例类型,然后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现实经济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实验经济学案例。当然,在应用现实经济学案例时可尽量采用本土化案例,例如,在学习“供给和需求理论的应用――价格干预机制”时,可引入我国曾实行的粮食保护价制度进行分析和验证;在介绍“机会成本”概念时,可让学生计算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案例来验证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动态的逻辑推导等知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认识规律、总结规律。这里以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章节教学为例,比如,在讲博弈论的合作与竞争时,就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完成“海盗抓黄豆”的实验。

对学生进行随机的分组,5人一组,由这5个学生分别担任5个海盗的角色,教师担任法官。故事讲述5个海盗即将被处死刑,法官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从100个黄豆中随意抓取,最多可以全抓,最少可以不抓,可以和别人抓的一样多。最终,抓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要被处死。由学生运用理智思考进行判断得失,从而做出选择。思考思路是这样的:第一个人选20个,首先他不用担心他会是最少的(不包含所有人都拿20个的情况),因为除非所有人都拿20个,这样就一样多,只要有人拿的多于20个,就必定有人拿的少于20个,因为总共只有100个。接下来他要担心有没有可能会是最多的,因为题目的条件是可以不必把所有黄豆分光,可能会存在剩下4人拿的都小于20。接着要讨论:第一个人选了20,第二人会选小于20的数字吗?首先可以排除第二个人不能选择18及18以下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后面的人只要选择19第二个人就必死,第二个人有可能选19吗?也不大可能,因为第二个人选19的话,后面的人不可能选大于20或小于19的数字,因为这样的话会成为最大或最小而被处死(比如第3个人如果选21,第四第五只要选20第3个人就成最大而被处死),因此如果第二个人选19,后面的人要么选19,要么选20,可是这样一来就分出最大最小了,最小19最大20,全部处死,因此第二个人也不能选19。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二个人也只能选20。同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都只能选20。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人都选择20。实验结束,请学生自己来分析实验过程中自己的思考过程,大多数同学在行为过程的实施中便理解了博弈论体现人理性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第6篇

一、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在我们需要启发时再去讲解,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看出“启”是为了“发”,给学生一定的“启”,可能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的效果。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并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启与发是辩证统一的,割舍了谁都不能独立存在,启发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才产生的。

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启”当成了“牵”

启发式教学是给学生指路,而不是领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而不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2.把“启”当成了“代”

启发式教学注重的是启,老师只能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往往出现的现象就是在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就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这样的话,学生仍然不明白,失去了我们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实践

1.“启”在导入时,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要有新意,要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启发学生来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新课进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让学生能够以高盎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在进行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学习时,我先准备了一个石英钟,问学生你们认识吗?结果有好多学生回答不认识。我当时就急了,不认识怎么学时间呢?再说以前的学生在学这一课时都认识时钟,家里都有。那怎么办呢?我就抛开了石英钟,启发学生把家中表示时间的工具介绍一下,有说手机的、有说电子时钟的等等。我接着说,那么我们现在开始尝试:由10:50跳到10:51时,你自己均匀数数,可以数到多少?大多数同学数到60,由此得到1分=60秒,那么从10:00到11:00呢?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出1时=60分,由此得出时、分、秒之间的进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启”在教学中,解疑释难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只有保证了课堂的质量,才能提高我们教学的成绩,也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以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为学生解疑释难,让学生学好、学会进而会学。

如在对四年级下册《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进行教学时,我让学生去观察温度计,认识0刻度,并观察其上下。我提前准备了热水和冰,当我把温度计放到热水时,让学生观察温度的指针,并观察将温度计放到冰上温度的指针,分别位于0刻度的什么位置。这样学生就从直观上认识了正负数,并会用正负号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又对数轴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一步初中系统地学习有理数做好了准备。

3.“启”在练习中,矫正补偿

练习是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一种重要方式,只学不练等于没学,数学练习尤其重要。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下一步的矫正和补偿。启发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去学会知识,还要启发学生总结思想、方法,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在对四年级上册《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教学时,在学习完基本知识后,我给学生出示了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儿歌: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我接着问学生,当蛤蟆要是n只时,怎么表示它的嘴、眼睛和腿?学生能够很快的表示出来,由此体现出用字母表示数功能的强大。但在一些规律题学生出现错误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多角度去分析解决,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四、启发式教学的前景

启发式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可谓有用、实用并且必须用。它能够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力,也能够更大的提高学生思维创新的空间。启发式教学不一定是教师的启,往往学生也能由一种知识启发出新的知识。

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时,就有的学生在学习平行时提出,我再加一条线,就出现好多角,这些角的关系我也量了,有相等、有互补,为什么呢?我启发道:你接着思考,有这样积极发现的心就能成为科学家,恭喜你,你有问题,但你要解决问题。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7篇

足球二过一战术配合既需要学生扎实的战术理论基础, 又需要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的思维能力。为此我们根据足球二过一战术配合教学特点,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二过一战术配合各个教学环节全面进行探索, 优化术科教学。力求更多地了解与掌握足球战术教学及学生战术配合意识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旨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并为今后的足球战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湖北大学03届、04届、05届本科足球专修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研究有关文献, 为完成本实验课题打下理论基础。

1.2.2 调查法

通过访谈与问卷, 对我国体育院系目前足球战术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统计, 在获得第一手资料, 并确认有必要进一步深人开展研究的情况下, 在理论与方法上为教学实验做好准备。

1.2.3 实验法

采用组间比较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就二过一配合的部分内容, 分别施以启发式教学和常规教学进行了3轮实验。实验前, 按照统计学的要求进行了分组, 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踢墙式、斜传直插、直传斜插、回传反切等不同二过一战术形式的测试。测试结果十分接近, 两组指标差异不显著, 同时可作对等的实验对象。实验中,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和实验对象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实验效应, 本课题实验遵循了施加因素的组间双盲性原则。实验后, 对学生二过一配合的意识从理论知识的考核、判别能力的测定和实战3个方面进行了观测。为了得到有效、可靠、客观、准确的测试结果, 对90分钟比赛的全过程进行了现场实况录像, 并固定专家集中在同一时间对录像结果进行评定。

1.2.4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 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教学实验对比的过程中, 皆根据控制因素的均衡可比性原则, 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原始水平、实验内容、教学进度、时间、课次、场地、器材及任课教师水平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另外, 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因素, 我们遵循了实验设计的重复再现性原则, 分别重复地对湖北大学不同年级的足球专修生进行了多次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均取得一致效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 (见表1) 、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判别正误图像成绩 (见表2) 以及实战中二过一战术配合的考核 (见表3) 均高于对照组。

本实验分为4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2.1 展示战例、提出问题

激发战术思维是培养战术意识的核心, 因此,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战例展示给学生, 并就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和带有规律性的方面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本文以7人制半场人盯人防守为战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何设计、组合最佳配合方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比赛实际情景学习教材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 可使学生首先清晰完整地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部分与战术配合的背景, 并根据教师提出的战例遐思畅想, 独立思考。对于战例先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这是使学生建立战术配合意识的前提,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之一。实验结束后, 有些同学在问卷材料中写道:课堂上采用提问与讨论, 使我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有助于对问题加深理解, 对建立配合意识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分析讨论

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2.2.1 使学生掌握配合原理, 弄清内在联系

凡是经过激烈争辩得出的结论, 一般都更加明确与深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 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 培养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的战术配合意识在分析、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都得到了提高。

2.2.2 促进了有声语言的学习

在分析讨论阶段, 由于学生必须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想, 这便形成了有声语言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证明, 有声语言的学习优于无声语言的学习。由于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 所以, 思维经过语言精确的表达后就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

2.2.3 提高了学生识别战例, 绘、摆战术图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术语

我们在对战例进行分析时, 经常使用战术图盘针对队员的基本落位、移动路线、距离等进行讨论, 久而久之, 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2.4 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交流效率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4种方式, 即单项交流;双项交流;师生间学生间互相交流;师生间学生间多项交流。可见, 信息交流的渠道越多, 则教学效果越好。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基本上属于第4种交流方式, 弥补了单向交流方式中信息交流渠道少、效率低的缺点, 使学生在对战例进行分析、讨论中得到启发, 随时得到师生们的肯定、提示、评论与辩驳, 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这是一个加深记忆、获取知识、建立正确配合意识的过程。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情况, 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与准备。

2.3 引导归纳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总是先从个别的事物开始。在对个别事物认识的基础上, 概括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 归纳推理就是根据许多个别现象而认识一般规律的。据此, 我们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 教师以提示与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二过一战术配合的各个环节及变化进行概括、总结, 必要时进行扼要的讲解与示范, 使学生对配合概念、原理、方法与要求获得明晰认识。

2.4 实战练习

战术配合的意识是通过技、战术行动来体现的, 量的积累达到质变, 所以, 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保证足够量的练习, 以此牢固地掌握二过一配合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动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锻造与磨练, 培养自己的观察、判断和思维能力, 从而建立正确的掩护配合意识。

3 结论

1.验结果表明, 足球二过一战术配合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 适合术科教学的需要。

2.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的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战术配合意识形成的特点, 因此, 启发式教学适用于足球战术教学。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 专家普遍认为足球二过一战术配合是重要的但又是在教学与比赛中解决的不够理想的战术环节, 为此, 选择这一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实验的初步尝试, 旨在为今后的足球战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足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路德.体育统计方法[M].武汉: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985.

[2]王秉琴.启发式教学种种[J].宁夏教育学院学报, 1985, (2) .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一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4]秦光樵, 李永生.足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8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学校教育》等有关“启发 (发现) 教法”的研究资料。阅读有关“启发式教法”方面的文章, 了解国内外教学动态、发展概况和趋势。

1.2 调查访问法

就“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考核评分标准访问了一些多年在大学执教的教师。

1.3 教学实验法

1.3.1 实验时间、对象

2010年3月1日至7月1日将广州医学院09级篮球选项班共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20人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3.2 实验前分组及评定结果与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客观真实性, 实验前对全体实验对象进行了篮球基本技术测试,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意识方面条件相同, P>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一) 。

评定结果:由4名执教多年的教师同时评定。

评定方法:把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队员混在一起随意分组进行。战术评定分为切入队员、传球队员、掩护队员、突破队员、位置调整5个部分进行。基本技术评定为:30s移动传球、全场八字往返运球投篮、1min跳投、10m×4折回跑运传球投篮。

1.3.3 实验组、对照组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对比

实验组:设置教学环境→提出问题→初步尝试练习→寻找问题答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正常运动技术教学) →得出结论 (结束单元教学) 。

对照组:教师示范讲解→动作分解练习→模仿性慢动作练习→纠正错误动作→正常速度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结束教学单元。

1.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处理, 进行差别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从实验前后的T检验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法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分析

2.2.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与传统教法相悖,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了相应实践后, 引起学生兴趣, 形成探究动机, 并根据学生在练习实践中的体验, 让学生比较和思考不同的练习手段完成动作的优劣。在发现阶段,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运用不同练习手段来完成动作。然后相互讨论,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提出问题, 这时候, 教师扮演顾问的角色, 学生是分析者和探究者。

2.2.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者不仅要掌握精湛而全面的动作技巧, 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采用各种不同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强制, 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最终学会运动技能, 最终达到“愿学、学懂、学会”的目的。通过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成绩比较 (表二) 可以看出, 实验组学生技术成绩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启发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及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3. 结论和建议

3.1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 促进篮球基本技术和意识的提高,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

3.1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2

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 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善于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水平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启发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效果。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掌握篮球技能, 提高战术意识, 增强其比赛中战术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收效甚佳, 其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校篮球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1]谭联斌.篮球教学中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技术意识评定及标准的初步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4.1.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关于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的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潜能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课改的实施, 英语教学方式也亟待改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自我学习潜能的发挥, 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则能克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教学弊端, 实现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英语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使教学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总的来说, 启发式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环境创设法, 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环境创设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教学创设出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氛围中去学习英语, 去感受英语的魅力,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进行常用动词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些相关的动画片或者电影片段, 来进行配套讲解, 比如, 在讲“help”时, 教师可以选取《泰坦尼克号》中众人落水时, 都大喊“help”的片段, 引导学生猜测“help”此时的意思, 这种把教学融入于一定的情景中, 学生借助于情景, 掌握单词的用法, 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不易忘记。

2、激情教学法,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新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而积极向上的心态将大大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效率的提高, 因此,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化的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课堂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情绪的方法很多, 目前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有放录像、听录音或进行英语励志性演讲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尤其是看原声电影, 更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如英语教师在讲授“my family”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一张自己家庭的合影, 然后引导他们用英语进行互相介绍, 以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

3、设疑求解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疑”开始的, 只有“疑”, 才有探究继续学习的可能和兴趣, 因此说, “疑”是知识的起点, 也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思维的支点。但“设疑”需要技巧, 不是每个“疑”都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标, 因此英语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设疑”教学技巧的探索。英语教师要明确, “设疑”的目的不是“设问题”, 不是让学生回答, 而是要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来加强英语的学习。设的“疑”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 而是由“疑”激发学习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 在进行介词讲解时, 学生都知道, 在介词后用动词的-ing形式, 但也不是绝对都用-ing形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问学生后面该用sleep, 还是sleeping?基于原有知识的掌握,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用后者,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启发式设疑, “常见的不一定是对的”, 让学生自我去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寻思求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寻思求解,

重在激发学生在“疑”的基础上, 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有效方法。寻思求解法, 重在“思”上, 即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设疑”中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在进行形近词讲解时, 可以通过对单词细微的差异来引导学生自我找出这些词的差别, 进而加强印象。在英语常见词辨析中最常见的sometime、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每个词都有各种不同的含义, 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仅限于一知半解, 知道有区别, 但却不甚透彻。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对some和time两次基本义的讲解, 引导学生向“时间、倍数、次”去思考, 然后逐步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解决了问题,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暗示启发教学法, 通过不同的暗示方法, 对学生进行纠

错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遇见思维上的困惑, 回答问题出现偏差, 这个时候教师不可以太过直接打断学生的思维和思路, 而是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 给学生提供纠错式的暗示, 引导并提醒学生学习思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如, 教师在让学生背诵英语美文过程中, 对学生出现的暂时性停顿, 教师不要急于给予长句提醒, 而是要给予单词, 甚至是字母的暗示, 来达到提醒引导的作用。

6、对比启发教学法, 能加深学生对同义词、同形词等的学

习, 进而区分它们的用法。人类对有明显差异性的事物, 在认识上往往能印象深刻, 而对相似的东西却缺乏这种明显的认识, 为了增强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学习和区分能力,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设立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 在讲解时态时, 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的区别就存在很多问题, 在使用时常常出现错误, 因此在讲解时, 教师要列举出明显差异的句子, 让学生一目了然, 过目不忘。

7、类比启发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相似知识点融会贯通, 做

到由此思彼。此种教学法, 就是利用知识间相互联系, 不是孤立存在的特点, 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的学习, 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更一步深刻理解和领会。这就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 要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新课改后,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科目, 一直寻求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启发式英语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继续加强探索有效的启发式英语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坤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论坛, 2011 (17) :16.

[2]沃建中智力研究的实验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10篇

英语语法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法教学一直以来也都是让英语教师感到头疼的地方:究竟哪种教学才真正适合学生语法学习与发展?对此, 众多一线教师与学者也作了相关尝试与研究:如左小玉 (2007) 运用了“写长法”;陈丽云 (2011) 分析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有效性;潘登、吴芳芳 (2013) 在语篇中有效教学语法;陈依妹 (2011) 以某从句的公开课为例, 运用观察、发现等模式进行的高三英语语法复习课的探索;刘元静 (2012) 实施的情境式教学;于雁 (2007) 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等等。他们大多数是以某一课堂案例或某一教学片断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多属于个人的经验总结, 某种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度。笔者认为, 真正要改变语法难教难学的现状, 仅靠教师“一言堂”是难以奏效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研读各种教学理论, 发现启发式教学符合上述的观点: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通过引导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其思维能力, 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 本研究中笔者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并与传统模式下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2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通过实验证明, 与传统模式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 并最终提高其语法水平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 研究假设

与传统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更能发挥提升学生语法成绩, 且最终提高学生语法水平的作用。

(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某中学高三年级随机选取两个平行班 (15、16班) 的学生作为被试, 两班学生均为50人, 且男女比例相同, 其中将15班作为实验班, 16班作为控制班, 且两班都由笔者进行授课。为避免学生心理等主观因素造成干扰, 实验在被试均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4) 研究工具

(1) 语法专项训练测试题

为了保证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笔者从全国历年真题中抽取相关语法内容构成语法专项训练测试卷, 在实验前后发放给两班被试完成, 用以收集实验数据, 以便检验实验假设的正误性。

(2) SPSS17.0软件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 笔者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实验前后两班的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检验两班的前后测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从而判断启发式教学是否发挥作用。

(4) 研究具体操作过程

实验前对两班被试进行语法专项前测, 目的是了解当前两个班的语法专项成绩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判断两班是否为同质班级。

实验期间, 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方面笔者通过引导性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启发、对比启发、诱导性提问等等让学生领悟某语法项目 (如虚拟语气) 要义, 自己学会归纳总结, 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学生思考后还是无法很好地理解该语法项目的时候, 笔者适当给予指导, 最后通过相关练习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懂。控制班采用常规的传统教学, 笔者直接告诉学生该语法项目的定义、用法等, 然后给学生举一些例子, 最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具体以定语从句为例, 这一直是学生们感到困难的语法项目之一。 (1) 实验班:笔者的处理办法是:首先笔者向学生简要报告今年一月的四川雅安地震事件, 之所以选择这一语言材料是因为, 它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 学生并不陌生。其次, 笔者要求每组前后两排学生分为一小组, 共计8小组, 简要复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 笔者将其整理为以下几个简单句:It happened in Sichuan.Another earthquake struck there last year.The shaking of the building woke up the people.They were asleep.The earthquake is a disaster.It made people lose their family…再次, 笔者鼓励学生尝试着把这些简单句组合转换为复合句, 变成以下几个句子:It happened in Sichuan where another earthquake struck there last year.The shaking of the building woke up the people who were asleep.The earthquake is a disaster which made people lose their family…笔者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句, 以及定语从句有哪些连接词, 以上述的复合句来说明怎么使用, 能否举出更多的例子, 在从前学过的课文中能否找出相关句子等, 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将今天所讲的内容课后再认真消化一遍, 完成相关练习。笔者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 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回忆、自己总结, 虽然总结得不全面, 但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就是成长, 凡是经过自己头脑努力思考的总是记忆深刻, 下次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整堂课下来学生反应比较积极, 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氛围宽松, 且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控制班:首先笔者告诉学生今天要复习的内容是定语从句。什么是定语从句?连接词有哪些?笔者先请学生回答, 但举手回答的人不多, 笔者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 要求学生抄笔记。对于每一个连接词的用法, 笔者都会举一个例子, 偶尔让学生来回答该如何表述。满满地抄了一黑板, 再要求学生齐声读一遍, 然后笔者问:Do you understand?学生想也不想地回答:“Yes.”最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 并完成定语从句的练习。整堂课下来, 笔者讲得多, 学生也抄得多, 课堂氛围沉闷, 收效甚微。实验目的是为后期的数据结果提供依据。

实验结束后, 给两班被试发放语法专项训练后测试卷来获取数据, 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 数据分析

(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开学初 (2014年2月下旬) , 笔者集中对两班进行了一次语法专项前测, 测试时间为30分钟, 20题, 总分20分。笔者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如下:

根据表1, 前测实验班和控制班均值 (平均分) 的差值为0.32分, 相差不多;在表2中,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Sig.) 为0.543﹥0.05, 说明两组数据的方差差异不显著, 即方差齐性, 可以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在方差相等的条件下, 本次均值方程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0.385﹥0.05, 说明两组数据差异不显著, 即实验班和控制班属于同质班, 可以进行实验。

(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2014年7月中旬, 笔者对两个班进行了语法专项测试后测, 目的是检验经过一学期的教学, 两个班学生的语法成绩有何变化。测试总共20题, 共计20分, 用时30分钟, 笔者把后测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数据如下。

根据表3, 实验班均值与控制班均值相比, 高出0.64分, 有一定的差异。表4中, 在方差齐性的条件下, 本次均值方程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0.031﹤0.05, 说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即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 实验班成绩高于控制班, 即启发式教学范畴下的语法教学起到了显著作用。

根据表5, 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语法专项测试成绩均有提高, 这与学生成长有关, 同时也与笔者前测时间节点有关:经过一个寒假, 学生对英语有所遗忘, 再加上学生刚回到课堂, 难免没收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从而造成前测的均值相对较低;然而, 经过一个学期的集中学习, 学生成绩出现较大回升也是合情合理。另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实验班语法专项测试成绩提高的百分比比控制班高出11.23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启发式教学范畴下的语法教学发挥了成效。

4 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以及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传统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范畴下学生的语法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说明启发式教学更适合学生语法学习。启发式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引导而非灌输, 且课堂氛围宽松。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启发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选择。

当然,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改进:一是样本容量, 本研究仅在某中学选取了100名学生作为被试, 样本选择范围略窄, 代表性不够强, 这给实验结论的可验证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实验时长, 实验仅进行了一个学期, 然而语法成绩及水平的提高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短暂内很难提高很多, 这一点从后测的显著性概率偏大 (P=0.031) 也可以看出。但是, 即使存在缺陷, 启发式教学具备的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法成绩最终提高学生语法水平的作用不能抹煞。

摘要:英语语法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教好它一直是研究学者和英语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启发式教学, 重视教师的引导,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并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通过实验来探索它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法,启发式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1]陈丽云.高中英语语法同课异构的教学有效性分析[J].基础英语教育, 2011 (3) :42-49.

[2]陈依妹.高三英语语法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83-84.

[3]刘元静.基于情境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34-135.

[4]潘登, 吴芳芳.高中英语课堂语法有效教学[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5) :175-178.

[5]于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 (3) :79-80.

启发式教学法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启发式教学 运用

引言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因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甚至还会有极少数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之前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当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依据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下述教学心得体会。

1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教师以引导式的教学来对学生思维进行有益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其次,应用启发式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其学习研究、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2 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1紧密结合讲授式与启发式两种教学方式

在全球教育界应用广泛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具有300余年的历史。在小学学习阶段,由于小学生欠缺思维能力、阅历经验,因此必须进行讲授式教学。而在当前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下,唯有紧密结合讲授式与启发式两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应先提出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将三角形转化为那种图形来进行计算?(2)在三角形进行转化之前与之后,图形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使学生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去积极思考,并动手实际去操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在在教学当中,不应仅仅只是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应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要充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

2.2从整体来进行导向、从细微处进行启发的教学方法

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日益广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点为“导向”。可是同时也无法避免的会存在误区,误区体现在:第一、学生在学习当中具有依赖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未能给予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的“充分授权”,教师注重于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主导教学,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展意识。第二,教师未能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对于此种情况,认为应采取思路教学来运用在数学教学当中。有效地应用教学,从整体来进行导向、从细微处进行启发的教学的策略,具体的方法可采用(1)列出学习提纲;(2)进行深入分析研究;(3)最后综合总结,通过这样推进式的学习方法来促进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构建起自我的新思路。例如学习四位乘数的乘法时,因为学生之前已学习过计算一至三位数乘法的方法,为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1)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首先进行笔算,55×2,155× 15.(2)再进行尝试运算:1553× 1521,经过学生实际计算获得正确答案。并启发学生总结自己所应用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教师及学生教学思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无论是怎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充分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之上,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研究,主动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有效拓展。因此,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新内涵:在教学当中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紧密结合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第一、通过尝试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在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再像以往苛求于所有人都能够升学,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成功”。是较为符合于社会现实、专家预期的。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还是学习后进生,都能够通过大胆的尝试来获得成功,如此一来就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二、借助于启发、让学生充分调动起各个眼、脑、手、口等器官,不但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来真好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快乐学习”。

2.4重视启发点的升华

要使启发式教学真正达成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目的,就应重视启发点的升华。从而能够使教师在教授知识点的关键处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应注重教学当中的新旧知识的连接。第一、教师应在对学生复习新课程知识点所进行的提问当中,设计出准确的启发点,以此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将启发落在实处。第二、应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纽带,应设置出具有阶梯性、启发性的高质量提问。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通过学习与研究来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再由教师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构成体系性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对正方形面积进行推导时,教师可提问学生:“正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具有何种关系?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具有何种关系?”并由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讲解并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过此种启发教学,可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起来,较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达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结语

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地发现、研究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当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进行研究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当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成,闵凡余. 浅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S1:71.

[2]李媛.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策略[J]. 知识窗(教师版),2016,05:47.

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认识 第12篇

数学是一门发散性思维的学科, 需要灵活的思维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而初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气氛,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可以顺此思路进行研究、探讨, 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定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发展不利的不足.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二、实现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探究

1. 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比较思维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较强, 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 在充分理解旧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对新知识的运用和学习, 但是学生本身并不一定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铺垫, 以比较式方法引出新知识、新问题, 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比较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比较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知识的本质特征更加凸显, 有利于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 在学习四边形或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时, 可以从三角形概念和相关知识点为切入点, 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它是几何图案中最基本的图形.根据内角和定理可知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180°, 面积是1/2 (底×高) ,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它不像四边形那样易于变形, 因此三角形结构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中, 这样就引出了即将讲授的新知识:四边形或者多边形.四边形或多边形实际上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的, 这样就可以把问题分割分块来研究, 简化了问题, 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发散思维自己解决新问题.

2. 以问题情境为贯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数学教材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结论和课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违背之处, 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 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求知的桥梁, 教学一旦触碰到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充分的发挥高效的作用.教学中适时合理的问题情境使教学成为了一种乐趣和探索真理的过程.

例如, 在讲“平行线”这一节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利用感性材料进行开展、创造问题情境, 首先提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课本的左右边缘、黑板的上下两边等, 接着提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 而不会过多地受到数学教材的影响和限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 可能会列举出下面的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是两条直线、可以分别向两边无限的延伸、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会相交等.然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答案, 再结合数学教材分析两条平行线的特点和相关定理.初中数学的教学是以后数学学习的关键和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手段而存在的,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也千变万化, 并不绝对, 运用哪种方式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3. 通过巩固式的教学方式, 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过程是不断的总结归纳的过程, 把数学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明确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可以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工作, 对各单元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块整理, 学生整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促使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 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最后进行归纳概括, 这是知识升华的过程, 也是将知识深入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4.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脑和手都要充分活跃起来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发散思维.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有些知识仅靠凭空想象是得不出结果的, 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才是真理, 所以在对某些知识点进行理解时, 要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项培养内容.

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拿出纸笔、直尺和量角器等自己动手量长度和角度, 通过对剪出的两个三角形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通过三角形角度和长度的测量和比较, 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定理, 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 完善学生探索中的不足, 这种方式比枯燥的理论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把数学课堂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剪纸课, 在轻松和娱乐的氛围中接受了新知识、完成了教学内容, 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化和改革, 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就初中数学的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研究, 并以实例为切入点, 说明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与认识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5 (2) :74-79.

[2]汪江松等.“启发式”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2) :31-35.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下一篇: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