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社会效果

2024-07-25

文艺的社会效果(精选10篇)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1篇

一鲜明通透是彩色电视图像的基本要素

摄像机是电视观众的眼睛, 拥有标清、高清设备, 只能说明观众的观赏视力得到了提升, “视力”好, 还需光照好, 有了合理的光照, 观众才能充分欣赏到精彩的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灯光设计的主旨是光鲜亮丽还是素净雅致、打亮全场还是突出主体、一目了然与朦胧虚幻要取决于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就彩色电视图像的基本要求来说, 该亮的时候一定要打亮, 该覆盖的区域一定要见光, 应该是色彩鲜艳、特写清晰、中景悦目, 全场的布光效果尤如雨后的清新、通透。提纲挈领, 电视灯光设计人员应该大胆而明确地去按这个要求去做。我们应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灯光布设引为垂范。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同行为了对现场观众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 往往将光、景、色发挥到极致, 如果选材、配色、布光不当, 用主要图像指标电视节目复合信号峰值电平0.8V的上限来衡量, 视频信号会有20%、30%甚至更大幅度的超标。月盈则亏, 水满则溢。凡事有度, 假如将信号峰值重新压回到0.8V以下, 原先鲜明通透的画面会立刻式微暗淡, 欣赏价值大打折扣。

根据各类活动或晚会的规模、风格和意境要求, 我们在做到能亮则亮这个大前提下, 应该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尽量向技术指标去靠, 除了节目之间灯光转换、各个区域光照梯度和其他的辅助手段, 舞台布设、材质选用和色彩搭配更显重要, 这些因素都关乎色彩的明度 (亮度) 。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 黄色明度最高, 蓝紫色明度最低, 而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又不一样, 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亮度上也不尽相同;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 弱光照射下灰暗模糊, 同一颜色掺黑或加白以后会发生明暗层次的变化。对电视画面来说, 蓝紫明亮些、黄红略显暗淡是一个有效可取的选择。

记得当年《千古名城看绍兴》在江苏台新建的630演播室拍摄, 整体布光由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灯光师完成, 台上台下布光匀透廓清, 我们全体技术人员都看傻了, 那叫一个佩服。遗憾的是, 那个节目找不到了, 但大台灯光师对我们的引领和启发至今受用。

1《绍兴少儿春晚》和《戏迷擂台颁奖晚会》

二界定节目主体、明确布光对象

本文的“电视文艺节目”涵盖了有电视直播或录播的综艺晚会、戏曲节目、知识竞赛、体育比赛。不同的节目类型, 布光主体自然不同。

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主体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不是座位上的观众, 只要台上台下有互动, 座位上的观众也应该是晚会的主体之一。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的观众席应该有一定照度的均匀布光;一般室内文艺晚会, 经常有台上台下互动的情节设计, 相关观众区域也会成为布光主体。

戏曲节目的焦点是舞台, 甚至只是舞台的局部。

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布光主体是主持人和演员。

2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

许多在广场和场馆、展馆举办的演唱会、颁奖晚会的舞台多数布置是为场内观众看的, 这些晚会往往把舞台弄得豪华缤纷、五光十色,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闪烁时机显得飘忽不定。如果是电视台主办或直播转播的话, 电视技术人员应该有更多的介入, 主动掌握话语权。电视灯光师应该养成这样的行为习惯:在节目允许, 不影响演员演出情绪和现场气氛的情况下, 灯光设计既要台上台下有别, 规范舞台用光, 又要在保证舞台观赏效果的前提下, 提升台下主要拍摄区域照度。台上台下布光主要保证特写和中景都能体现了一个“透”字。

2012年9月29日, 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绍兴举行。这台晚会文艺演出部分的占比不高, 舞台背景也只是布置了一幅幅以粉墙黛瓦为主的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图, 但颁奖和领奖人员活动范围大, 台下前几排嘉宾又都是明星, 也是晚会主角, 台上台下会有很多的互动, 从某一种程度上讲, 台下的看点更多, 台下的分量一点不比台上轻。

伴随着婉转悠扬的颁奖主题曲《梁祝》, 几千只来自西双版纳的彩蝶逐光飞舞, 台上台下来回串场。彩蝶纷飞的范围恰恰是理想光照区布设区域, 是场内焦点, 也是晚会布光主体。这个区域涵盖了主持台, 舞台主区域, 再往下铺延, 一直到台下前面十多排, 能够照顾到主持人到台下采访和获奖明星上台过程。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的布光原则体现了场内气氛几分隆重加几分神秘, 电视效果时而轻快又时而热烈。

3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

三电视图像视觉要求和一般舞台效果异同

通常来说, 从一台晚会的开始到结束, 用光要有起伏, 亮要亮得上去, 暗要暗得下去, 但契合节目主旨所设计的灯光效果有时会与电视图像要求相悖。

节目换场的传统习惯是将灯光收起, 下一场节目再慢慢将灯光开亮, 这样一来, 摄像会一下子找不到主体, 光圈调整人员也很难跟上灯光开启的节奏, 这个时候十有八九会自乱阵脚, 这个习惯不调整, 要录制一场赏心悦目的节目是一种奢望。

非电视录制类的现场晚会确实可以根据情节需要随意制造神秘感, 但电视晚会应该是适当点出这个意识即可, 灯光的戏剧效果是必要的, 但这个过渡时间应该尽可能缩短, 亮度也应该有所提升。

能不能胆子大一些, 如非情节万不得已, 尽可能不要把灯光关得太暗甚至不要关灯?毕竟我们有布景可以利用, 有主持人可以串接, 有众多的机位可以选择, 做好一般节目的顺畅串接应该不是难事。

有些大型电视晚会, 整场晚会灯火斑斓, 五光十色, 但往往会忽略主持人的图像效果。一定要给主持人留有正常的布景、正常的布光、正常距离的机位。节目难免质量参差不齐, 但主持人的图像效果应该体现出整台晚会的档次。

要注意的是, 对主持人、主唱人员等节目主体切忌采用太集中、太强烈、太突然的追光, 否则的话, 对图像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灯光、音乐、摄像、光圈调整的节奏和程度都应合拍, 措置裕如, 不能干一骑绝尘的事。

在机位数量许可的情况下, 不同光区应该有不同的机位, 否则, 摄像和调光人员和导播都会有反应不过来的时候。

在一些综艺节目特别是戏曲节目中, 往往会根据剧情需要突出主体, 边缘人员、边缘区域的布光会有级差, 这种情况对场内观众的观赏是适宜的, 但对中景、全景拍摄就不理想了。

各类灯光设计人员都不能墨守成规, 按固有习惯办事, 要迎合电视录制图像效果的需要。如果这场节目是专门为电视录制而演的, 灯光设计人员就应该有这个意识, 在灯光变化节奏与速度、强度、均匀度等方面进行调整, 使节目在纷繁的灯光变化中始终保持悦目的光线效果。如果是经常性合作的其他艺术团体操办的节目, 应该有日常的主动建议和互相磨合。

2010年,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在绍兴柯桥轻纺城会展中心举行, 灯光设计师很好地利用20米的层高, 将可以容纳一千个国际标准展位, 面积15000平方米的主展馆各个光区打亮得通透鲜明。不仅上千平米的主舞台灯光通亮、注重主持人区域和领导发言席灯光效果, 还充分照顾到长宽各几百米的观众区域灯光照度。领导发言期间, 观众席打亮;正式演出时, 观众席降低照度, 节目之间, 大屏背景和演出区照度会有所变化, 但绝对没有突变。

4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

四特殊效果器和电脑灯的使用

滥用泡泡机、雪花机、烟机、干冰、冷焰火等特殊效果设备是很多灯光师的通病。特别是烟雾效果, 有时几乎每场节目一开始都是几股青烟从舞台两侧先冒出来, 千篇一律, 自然也就毫无视觉冲击力可言。

烟雾效果要适时使用, 更要合理使用, 一般节目里, 烟雾应该是在舞台周边或沿着地面铺延, 而不是不断升腾甚至漫天飞舞, 即使烟雾效果需要一定的升腾, 其朝向和位置也应只能作为主要表演人员的衬托, 不能影响摄像人员取景。必要时可以在彩排时让效果器跟节目走一下。

使用烟雾效果切忌烟雾走向的失控, 失控的原因无外乎出烟量、出烟速度、场内风速、风向、风的温度。

同样的灯光布设, 同样的烟雾施放, 如果场内空调控制不当, 会毁坏整场节目的节目效果。试想, 如果整个演播空间烟雾弥漫, 怎能拍出透亮的视频效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无论规模大小, 在各级电视综艺文艺晚会中, 电脑灯几乎是无处不在。在整个灯光布设系统中, 电脑灯起丰富、衬托、点缀、弥补节目的作用, 可以显现演出节奏而不起突出主体的作用。电脑灯与常规灯是配合关系, 而不是重合和叠加关系。

电脑灯使用首先应该忌乱, 节奏要与节目内容、场面大小、节奏快慢相吻合, 快画面、大场面可以把图案打得花泡些、光亮些, 如果是演出人员较多、各自位置又相对固定的节目, 可以将电脑灯投射位置静止下来, 电脑灯图案也不应太花;投向主演人员的光线不应太强, 特别是对独唱或领唱人员, 否则的话, 电脑灯变成了追光, 光圈调整人员根本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即使灯光设计人员亲自调也无所适从, 更何况, 变幻的强光会打花演出人员的面容、直接刺激他们的双眼。

5《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文艺表演

电脑灯要用得恰如其分。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舞台本身面积比较大, 烟雾释放适量, 释放烟雾节目间隔安排合理, 烟雾效果既有弧形大屏组成的围栏保护, 又有20米的高度和舞台后一千多平米的空间消化。电脑灯则尽量打在演出前区, 打在演员身上的电脑灯图案照度则相对低一些。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开幕式晚会舞台灯光布设清朗明丽, 与文艺演出洋溢着的欢快格调相契合。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第2篇

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从改革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会议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会议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会议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宏观指导,把好文艺方向。各级政府要把文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中央支持文艺发展的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具体措施。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电、文联、作协等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要选优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推动文艺界廉政建设,营造繁荣发展文艺的良好环境。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管理,切实提高评奖公信力和影响力。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3篇

中国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代,价值观缺失导致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发展失衡,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等许多问题发生。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正如习近平同志号召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作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1.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

《管子·牧民》中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启示人们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国之为国的意义。二十世纪初,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受人轻侮之国”。梁启超撰写《中国积弱溯源论》,指出中国积弱的重要根源在于理想、风俗,他认为当时中国人“爱国之心薄弱”,思想僵滞、民智不强、道德理想衰败,“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

即便是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以文化软实力呈现的价值体系建设也已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重点。2013年元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详解“美国精神的基本要义”,并将此誉之为引领美国前进的“恒星”,号召每一位公民都要“为捍卫悠久的价值观和持久的理想发声”。可见,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没有先进价值体系的引导、凝聚、支撑,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之国”。

2.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思维定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等,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经过长期选择和积淀的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代代相沿传承至今,又反过来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基于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在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做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12个词清晰地表达了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开宗明义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

3.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同志对于中国精神的纽带作用及其优秀传统作了重要论述。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传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族之魂、国家之魂。中国精神凝聚的是人民的力量,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铸就的是共和国的辉煌。中国精神的具体呈现丰富博大,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属于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表现为丰富的时代内涵。目前,国家和民族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尤其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以此来凝聚共识、提振人心、团结力量、共同奋斗。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进程中迸发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发挥文艺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正因为文艺具有这样的特性,习近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影响世道人心的深刻作用。“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教育成人是诗人的责任”。在当下,文以载道之“道”就是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清醒地认识到文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通过文艺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用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1.发挥文艺铸造灵魂的作用。

文艺通过感染读者观众发挥唤起、吸引、传导、和引领作用,实现嵌入价值观的功能。文艺作品一旦得以传播,就具有了公共消费特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化行为。人们在消费文艺作品的过程中,会被文艺作品的认识和倾向所影响,不知不觉地接受文艺作品的价值观,产生“育人”“化人”效果,这就是铸造灵魂的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是灵魂的钟声,它能够加强和推进心灵建构和精神提升,发挥思想和精神的建设性作用。

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灵魂塑造意识。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塑造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精神价值,为社会传导正能量,做到有所作为;二是有社会角色意识。文艺工作者倍受人们瞩目和遵从,特别是文艺界知名人士,一定要自警自律,在思想道德上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三是发奋创作意识。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名家大师以时代“巨著”发挥引领人、塑造人、培育人的作用。

2.发挥文艺凝聚力量的作用。

凝聚力量就是要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上个世纪80年代,费孝通曾提出“从‘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演进论”。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有赖于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国家和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的生成,文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艺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把文艺创作与凝聚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凝聚人民力量结合起来,与推进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与实现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共同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

3.发挥文艺价值追求的作用。

文艺要有价值立场,表达肯定和赞扬、反对和否定的价值追求。文艺工作者表达价值立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说话”,而不是直接站出来宣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强调“中国梦的宣传与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阐释中国梦蕴含“中华民族价值追求”,还是阐述中国梦应有的“当代价值观念”,都需要文艺发挥“灵魂工程”作用。习近平同志说“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是因为文艺可以“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三、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沉、最基础的情感本色。中外文明史上,不论哪个国家、何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都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高尚情操、美好行为。爱国主义是各种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竞相书写、赞美的对象。

1.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忠诚、公平、正义、勇气、奉献等诸多美德综合基础上的精神和情操,它鼓励人们要和平、团结、合作、忠诚,强调国家观念、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强调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说明爱国主义是一种基础性情感,是人人共有的价值观。优秀的文艺创作,一定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历史的大是大非放在价值取舍的首位。通过是非鲜明的价值导向,凝结共识,鼓舞斗志,培育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种爱国主义作品总是随着社会的新发展律动着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与生命力。

2.正确理解和表现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这条中国精神的红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当代文艺应该为伟大时代和时代风云人物留下历史的记录。他们的事迹与奉献就是当代文艺创作中最好的爱国主义题材,代表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内涵和特征。

在创作中,要提倡和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二是表现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竞争力、兴盛发达之本,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表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胸襟、情怀。国家利益是具体而实际的,它包括领土的完整、主权独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等。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两者和谐共生,共同提高和发展。四是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对我们的困扰没有完全解除。在新世纪的征途上,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通过文艺的作用影响和培养广大民众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

3.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至关重要。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运用艺术手段,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以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以及教育、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的目的。如当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创作了一批优秀影视精品。比如电影《开国大典》 《开天辟地》《大决战》;电视剧《秋白之死》 《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等,都较好地反映了作家、艺术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历史、反映历史,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我们提倡“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两者相辅相成。“大事不虚”是要科学地反映历史真实,不能随意改变已经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本质;“小事不拘”是为了解放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小事不拘”不是胡编,不是戏说,而是要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就要求既要做到艺术虚构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历史的本质,又要在艺术虚构时把握好“度”。艺术虚构的人,应符合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逻辑;艺术虚构的事件,也应符合那个特定条件下生活的必需逻辑,这就是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

四、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真善美,分别指向了文艺的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三种价值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精神审美的需求。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中华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1.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文艺价值中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人会强调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或两个方面。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会在某个价值层面表现突出,而其他方面出现不足和欠缺。片面强调真,忽视文艺创作的形式追求、语言追求,就会呆板、没有灵气;片面强调善,不顾创作对于艺术本真和艺术形式的追求,会变为抽象的道德教条;片面强调美,不顾真和善,作品会变得苍白、流于形式、丧失精神。可见,“真” “善” “美”尽管在具体的价值取向上相对独立,但三者不能分离。将真善美统一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研究的贡献。有追求的当代文艺工作者,创作实践中价值取向或有侧重,但要始终把真善美统一作为追求和向往,使创作不断接近真善美统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2.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

“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既表述了文艺作品对受众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描摹出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反映。文艺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把经验和认识凝结成生动的形象,接受者通过阅读和欣赏,被文艺形象吸引,内心被打动,接受美的熏陶,产生认识的提高、精神的升华。

文艺创作与直接表达价值观的其他方式不同,它的思想深刻性、艺术微妙性都潜伏在作品里,需要通过读者和观众的品评、鉴赏来实现。因此,要让人愿意阅读和观看,需要创造能够获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象。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是基因和种子,一旦被激发,就能产生共鸣。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创造体现真善美的生动艺术形象,形成与受众的价值和情感的共鸣点,才能“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实现真善美的价值引导作用。

3.文艺创作必须严格区分通俗与媚俗、低俗、恶俗的界限。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决抵制“三俗”。 媚俗、低俗、恶俗的表现都是精神的缺失,跨越良知的栅栏,附庸风雅、追逐蝇利、丧失自我,是“拜金之俗”“尚物之俗”“盲从之俗”“猥琐之俗”。“三俗”是精神格调的低下和情操基准的沦落,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低级趣味”,崇尚“性”趣,出卖色相,精神格调低下,与涉“黄”等社会公害密不可分;二是“低劣习性”,追求刺激、糟蹋自身、习性恶劣,是与“毒”“赌”密切相关的极端享乐主义的产物;三是“低丧情绪”,对社会泄愤、对他人抱怨,精神颓废,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四是“品位低下”,以丑为美、以低级趣味逗乐,“洒狗血”、搞噱头,恐怖肮脏;五是“迎合屈就”,为金钱放弃使命,为物质放弃精神,为利益放弃理想,为市场放弃担当。在文艺作品中宣泄这些东西,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与我们“用优秀的作品陶冶人”的文艺基本功能都是背道而驰的,是精神领域的负能量,必须坚决抵制。要从价值观建设上,加强引导,提出要求;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设置准入门槛,对文化市场和文艺传播渠道把关审查,及时打击“三俗”的制作传播行为。还要注重向人们推荐趣味高尚、追求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努力占领市场,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五、文艺创作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文艺创作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又是文艺创作的形式资源、题材资源、美学风格资源。文艺创作主体注重继承和创新、学习和借鉴,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努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地传播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地、光鲜地活在当代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逐步演变完善发展,尽管表述不尽相同,在内涵上可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倡导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这五个方面能够看到社会和谐文化的雏形。

文艺创作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文艺作品,让今天和后世的中国人记住祖先的精神,传承一代代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习“自古丹青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百姓情怀,以民族情感“慷慨赴国死”。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传承中华文化决不能“去中国化”“以洋为尊”。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累的生活、情感方式的精华。它溶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这种根性的文化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具有独特地位。有人以艺术创新的名义进行实验性创作,试图抽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搞所谓“去中国化”创作,难以想象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创作如何做到去掉中国痕迹、中国烟火,试想音乐、舞蹈、线条、语言完全没有中国元素,即为创作“真空状态”,这种“泛民族”“泛国家”的无根文艺创作,违背了人类文化追求的本义。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更不能失去民族自信,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发掘历史活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化就是价值观。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可能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终于走到了“中国梦”的近前。“去中国化”的泛起及后果,只能称作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被占领”,而不能叫“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努力发掘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用一套“礼”来促使人们之间、国家之间维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以达到维系社会稳定的理想状态。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道法自然”。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利益矛盾凸显,更需要传统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撑。

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罗素曾说:“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一个国家迈上现代化征程,唯有奋斗才会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围绕目标,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不懈奋斗。

三是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当世界正在经历着资源开发几近极限、气候变化异常、多种文化激烈冲突的时候,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多个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中国向世界提出要达到“国与国之间和平,人与人之间和睦,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必须使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来支撑和谐世界理念。在此基础上有效化解国际矛盾,实现和谐世界目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思维和外交方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软实力。

六、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了文艺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之后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体现出全面、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极具针对性地对文艺创作和传播提出了重要的遵循。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持开放学习,坚持为我所用,不能在交流学习中迷失本源,这是文艺需要准确把握的原则。

1.不能忘记“拿来与扬弃”的辩证法。

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把各国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合理取舍,为我所用。但是,“拿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国家进步、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一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塑造和弘扬。

“中国的东西要与外国的东西有机结合”,要用“扬弃”的方法对待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否定,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成果,以此来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实质。认为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使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文化交流互鉴必须“本土化”和“内化”。

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国际视野,需要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凝望、欣赏、借鉴。但是,拥抱世界不能丧失自我。实现文化交流互鉴的“本土化”和“内化”,是文化交流的技术性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任何交流互鉴,说到底还要为我所用,目的是学习,结果是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洋为中用”,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全球化视野下的文艺,具有民族性才更具有审美价值,因此民族性是至高无上的,从来没有抽象的、绝对公共概念的世界文艺,世界性存在于具体的民族性之中,我们必须注重文艺的本土化特色,学习借鉴也需要做好内化工作,促进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

3.正确理解“竞争与发展”的当代价值追求。

文艺作品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价值,是不是就不应该书写和表现“竞争与发展”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认为真善美与竞争发展是对立的价值范畴。认为与人为善,就应该和平共处,不鼓励竞争和斗志,这是伪老庄的哲学,是一种消极怠工的思想。老子提倡的是有目标的以“无为”而“为”,庄子提出“志在千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倡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求,尊重健康人生的发展需求,表现人类战胜环境、战胜自我的生命力。发展是一个健康人的正常精神需求,尊重人的正常需求,包括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发展和进步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基本趋势,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困难、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困难、顽强发展,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浓重底色。

我国与世界各国开放交往力度加大,日趋呈现文化交流激烈竞争状态。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显示人格国格魅力、展现勇气智慧、鼓励克难攻坚,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自身的优秀文化,只有在充分尊重自身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赢得尊重的国家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在民族文化扎根的国家里,才能够与其他国家进行独立自主的交流和合作。否则,没有民族性的国际竞争结果必将成为其他民族的附庸。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4篇

河南油田电视台由于受设备和人员的限制和大新闻的繁忙要求,每次演出前半天才进入现场进行机位架设和设备调试,因为前期导播和摄像人员与导演、灯光、音乐、舞美等部门缺少相应的了解和准备,一台视觉精彩纷呈、大气精彩的现场和美轮美奂震撼观众的舞美灯光场面在电视播出后则黯然失色。

1 具体表现形式

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 多台摄像机色偏、画面暗淡、缺乏现场中的透视感和构图美感[1]。很多主持人和领舞演员出现面部灰暗,有些会出现阴冷似的苍白脸,切换不同的机位时,画面色彩差别过大。

2) 画面对主题和人物的跟踪表现不足,往往是演员用非常规的形式进入舞台画面,如升降、推入、从观众区入场,摄像往往找不到演员,画面主题缺失。

3) 舞台上LED大屏幕在切入现场画面后出现音画不同步的现象,声音迟后画面,现场特写镜头推出后,真唱演员犹如假唱般尴尬。

4) 终端电视播出声音出现回声和演员换场杂音[2,3]。

文艺演出单位和电视播出部门为此也经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文艺演出单位为保障现场效果刻意“压光”,电视播出部门要保障电视播出效果少变色、多给白光。两种争论报往主管部门时,似乎在领导层也形成了要么保障现场的舞台效果要么保障电视播出的“白光”效果。

2 解决办法

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1) 为使转播部门能及时了解晚会的形式、主题、人物表现和包装的手法,在晚会策划前期,电视部门和演出单位都派出了精兵强将对整场晚会和每一个节目都进行了详细的商讨和研究。从技术层面和创意思路达成共识,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知根知底。

2) 摄录人员早期介入,跟随节目排练,在排练中寻找主体、在排练中优选构图、在排练中掌握不同机位的调白及光圈校正、在排练和彩排中掌握灯光突变时的预制量。在多机位掌握平衡后,由导播和导演、舞美灯光人员根据晚会节目的氛围起伏,节奏变化,场景变化,使转播画面贴近现场此起彼伏的感染场景。达到画质、音乐、观众互动、舞台特效的有机统一。

3) 针对本演出单位气体放电光源和卤钨光源共存的情况,在分析演员面部的苍白的问题时,一致认为摄像机以卤钨灯的3 200 K进行调白,演出中追光和电脑灯使用时缺少必要的补光,光比使用不当。为此,在试验中把有限的高色温电脑灯主要分布于逆光位和侧光位与同一位置的PA灯换色器一起根据摄像机的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用灯的布置数量控制光比,卤钨光源原则不压光,推足灯的亮度,现场需降低亮度时,减少灯具的使用量,使用小功率光源,减少色温下降,以提高画面的透视感,使拍摄的画面尽量通透,色彩还原纯正。

4) 面光照明,以现有的卤钨聚光灯和少量的成像灯为主(大型活动演出前清除反光镜,更换新灯泡)。追光用雷登85转温,解决色温差异和平衡,但也牺牲了部分光线的输出和质感,后采用舞台前沿铺设条形地脚光和多层次吊杆增设辅助定点光后,人物照明得以正常还原。从监视器拍摄的图像看,主体画面还原清晰,富有层次。

5) 针对舞台中央LED大屏幕关于声画不同步的现象,经与电视技术部门真诚沟通和宽松的对接后,电视技术部的专业人员通过对特技切换台内建的Audio延迟校正,校正声音与视频同步的功能,对导播台输出到大屏幕的信号进行了相应的修正。经过多次彩排的调整,不同步的问题得以解决。

6) 直播时,具备艺术专业的用户反映电视机播出声音出现类似声音回声效果,在演员换场调度时,急促换场脚步等杂音不时从电视机的扬声器中传出,感觉现场异常凌乱。为此首先查找场馆自身的原因,经查,原来是现场调音台送给电视导播台的信号为线路辅助发送输出信号,且为推子前,演出换场时,虽演出中调台的推子拉下,因信号取自推子前,故出现换场的杂音。另一方面电视台为保障音频传输的安全,另加了一只传声器直接对着主扬声器,因该传声器既拾取主扬声器的直达声,又拾取来自场馆的反射声和切光后演员退出场的脚步声,造成声音播出的回声和音频信号的不干净。在找到问题后,笔者和电视技术部的同志认真研究,确定撤掉对准主扬声器的传声器,改从主调音调的直接输出DIRECT OUT(推子后)送出到播出调音调的输入端,另在场地内架设4支AKG C3000B拾取现场观众的传声器也送入播出调音调。由播出调音根据播出效果进行均衡调整。以上措施实施后,声音问题迎刃而解,并且现场观众的互动声也得到了充分的拾取。

以上是在晚会实践中遇到的部分案例,也是两个部门协作后的共同体会。由于本油田是一个以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为一体的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是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企业中的文化演出团体和电视新闻部门人员分属不同的部门,设备条件也是新老器材搭配,多种设备共存,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通过相互合作和谅解,达成了共识,找出了问题,锻炼了队伍,为以后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也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找到了提高质量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泽旺.舞台灯台音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声技术,2011,35(8):4-6.

[2]林余山.现场调音技术[J].电声技术,2006,30(7):43-45.

“法治文艺演出”进街道社会效益 第5篇

社会效益

一、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6篇

1.电视文艺作品的具体价值和责任

从电视文艺作品本身来看, 现在就是电视文化的消费时机。因此, 很多题材的文艺作品都如泉涌般地进入了市场, 而如果不对这些电视文艺作品进行严格的管理, 就很容易导致文化市场的混乱。这里, 我们就来谈谈关于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从现在电视中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中, 我们总是能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 加上自己的个人感悟, 能够理解到一些生活的真谛, 或许可以把这些领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帮我们排忧解难, 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电视传播作为宣传思想的主要平台和手段, 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方面,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建设和谐文化也成为了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 旨在把更多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和积极的思想文化传播给大众, 在社会中形成一股强烈的正义感。既然我们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 那么, 也就不难理解电视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是什么。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 如果在思想上打起了战争, 就很容易导致国家的内乱, 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因此, 电视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 就是通过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文化,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一面屹立不倒的思想旗帜。其实, 电视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 就是把电视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使电视文化发展进步的同时, 能够带动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大;反过来, 社会责任的不断提高, 也能推动电视文化责任的不断升华。

2.电视文艺作品传播的现状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 我国的电视媒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们在津津有味的享受电视文艺作品带来的精彩同时, 也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出现, 甚至扰乱大众的正常思维和视线。

2.1利用广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众所周知, 每个电视平台的广告都是多的眼花缭乱的, 这也是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收入, 甚至有些广告长达十几分钟。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追求片面经济, 过度泛滥的播放大量广告, 各种植入广告、赞助广告, 使观众都质疑, 到底是在看作品还是在看广告。

虽然电视媒体与广告商签订了商业合同, 电视台是应该如实播放广告, 但是, 这样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公众的观看感受, 这样不仅使电视节目的效果骤减, 也忽视了电视文艺作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2节目内容的庸俗性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争夺电视收视率, 一些电视文艺作品大肆宣传具有感官刺激的信息内容, 通过不连贯的剪辑混淆观众, 导致一些作品的质量大大降低。最近有条新闻说, 某节目的嘉宾为了制造更多爆点和笑点, 不惜丑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 将花木兰演绎得一塌糊涂, 人们一直所传承的优秀品质都变成了庸俗的博人眼球的没营养的恶搞, 引来一片骂声。这也从侧面提醒了这些制作电视文艺作品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精益求精, 把文化底蕴孕育在文艺作品呈现出来, 这样的电视文艺作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2.3电视文艺作品缺乏创新性

众所周知, 现在出现的很多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外引的, 就是买卖国外一些优秀电视节目的版权, 经过一定的修改, 再搬到中国的大荧幕上。首先, 我们并不是排斥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播, 但是, 过度的引进和传播, 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被忽视, 也将枯竭我们自己的开发力和创造力, 使我们的源泉枯竭, 使我们的文化枯萎。都说创新才是文化的精髓, 那么, 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良历史文化, 制作出让世界瞩目的电视文艺作品。

3.如何体现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电视文艺作品要坚守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就不能单单靠一些简单的宣传来维持, 更多的还是需要从自身的特质与优势来进行有力的证明与体现。因此, 除了对电视文艺作品进行一些政治思想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们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体现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3.1电视文艺作品要具有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在很多大热的“克隆”节目, 都只有稍纵即逝的节目效果而已, 播放过后, 并未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是目前很多电视文艺作品不能成功所存在的主要病根。其实, 这主要是由于节目本身缺乏创新意识, 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所引起的。分析原因, 无外乎有三点, 一是编导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缺乏创新意识, 没有开发出具有新颖题材的文艺作品;二是不能准确抓住观众的需求, 导致制作出来的文艺作品不符观众的口味, 不能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三是不能体现电视文艺作品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这样没有灵魂和生机的电视文艺作品, 迟早都会枯萎的, 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3.2创立优秀的专业创作队伍

要体现电视文艺作品的很新价值和社会责任, 那么相关的创作人员, 就一定要深知当代中国的文化趋势的什么, 如何将这些文化趋势和内涵引入到文艺作品中去, 然后深入浅出地使观众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人生启示。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创作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少华.论电视文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J].活力, 2013, (12) :98.

[2]赖黎捷, 赵红勋.创新与责任:电视媒体生存路径——从2011年电视“娱乐乱象”谈起[J].新闻界, 2012, (13) :22-25.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社会与艺术传统 第7篇

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社会

(一) 商业的繁荣, 是文艺复兴发展的经济基础。意大利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塞, 是欧洲的门户。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意大利得天时与地利。威尼斯、罗马等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迅速成为欧洲的资本市场。大量的手工业者融入, 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行业的分化,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加速了社会的分化。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 资本的力量开始显现。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新的贵族, 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旧制度下的权贵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意大利垄断了欧洲的商业市场, 成为欧洲经济贸易的掌控者。其他欧洲列强虎视眈眈, 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进入, 分取利益。资产阶级迫于形势,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统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二) 多民族的进入, 汇聚了欧洲的先进文化。意大利吸纳了各方面的外来文化, 诗人、哲学家、建筑师、印刷师、插图员和其它各种职业的工匠, 又提升了意大利的文化和技术;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 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希腊雕塑被发掘、研究和整理, 点燃了文明的导火索。意大利原本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交汇的中心, 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几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的文明中心。同时, 意大利还是东方文明进入欧洲的窗口, 东方文化的精髓在欧洲被接纳和吸收, 始终处于文明进程的最前沿。

(三) 政治的动荡, 是文艺思潮的契机。1921 年至1906 年十字军八次东征威尼斯, 拜占庭帝国灭亡, 艺术家、学者带着书籍、希腊艺术品逃往佛罗伦萨城。政治动荡使百姓长期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 需要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安慰。思想的严重分化, 于国家的统一不利。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出于政治的需要, 重用人文主义者, 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各种政治势力争相效仿、笼络民心。到了15 世纪50 年代, 在各种因素共同的积极推动下, 文艺复兴运动形成。文艺复兴, 是新兴资产阶级与中世纪旧体制的较量, 以恢复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口号, 以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文化为导向, 所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传统

(一) 解放人性思想是宗教改革的目标。在中世纪神学里, 两种新旧思想的斗争一直存在着:人是被动做上帝的羔羊, 还是可以有主动追求上帝的能力。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其目的只是希望“发掘忏悔圣礼的真理”, 反对教堂发行“赎罪券”替代忏悔之道, 倡导人人都是教士、是自由的主人翁、取消教会。这种革命性的行为刺痛了教会的权贵, 带动了宗教改革。其结果是, 宗教人学思想得到了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秉承尊重人性、解放人性的思想, 和中世纪倡导的宗教神学中的人学思想一脉相承。路德的主要思想是上帝在心中, 每个人可以凭借内心的力量追求上帝, 强调人内心精神的强大, 这就是人学思想, 文艺复兴思想的人本主义就是继承这种思想文化来源。

(二) 延续并发展中世纪绘画的传统。文艺复兴早期, 意大利仍未摆脱中世纪宗教画图式传统的影响, 人物形象是单一的圣经中形象, 呆板而毫无表情;不在意人物的真实结构, 而按照地位的尊卑定人物的大小比例, 缺乏明暗对比和立体感。这种平面化的手法和人物排列顺序与中国或者日本的人物画类似。这一时期风俗画得到发展, 作品描绘具有公共性、宏大的和荣誉感的场景。这是从中世纪哥特式绘画演化出来的, 扩充了表现内容。至15、16 世纪, 由教皇与统治者这样的少数资助人发展成各级政府机构与公会竞相赞助画家从事公共艺术的创作, 成为一种盛况, 以装点教堂和广场、宣扬权势、歌功颂德为目的, 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发展。

(三) 回归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的宗旨。当日耳曼人攻占了拜占庭之后, 大量的学者逃亡意大利, 将古希腊的文化典籍一并带回, 受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人的思想启发, 尊重自然和科学。意大利的艺术家发现了透视学原理, 并且使之自觉地成为了意大利画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次, 古希腊人在雕塑中尊崇的“古典美”的理想典范, 也是意大利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艺术法则。和谐、静穆成为意大利人美的理想。

摘要: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主政的前奏, 是人性解放的运动, 也是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变革, 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是文艺复兴的基础。

关键词:意大利,社会,艺术

参考文献

[1]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2]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8篇

一、文艺节目的重要性

(一) 文艺节目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文艺, 它是人民奋勇直前的号角, 它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能够鼓舞人的上进心, 激发人的斗志, 还有使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文艺具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文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享受, 能够陶冶人的高雅情操。

从电视文艺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 也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走进了其家庭中, 其具有的影响力, 已然成为了人们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并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这些作用, 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将文艺所带给人们的重要作用重新找回, 使其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古至今, 已经流传下来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 这些都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紧紧相连, 息息相关。在革命战争时间, 就是一曲曲革命战曲, 将广大劳动人民紧紧捆在了一起, 并赋予了无穷的力量。一路走一路唱的现象, 至今还浮现在脑海中。当前的电视文艺节目, 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连, 更能充分的展现出我国人民群众那丰满而又细腻的艺术情趣。

(二) 文艺节目是民族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精神产品

文艺节目它需要与百姓息息相关, 做到三个贴近的原则, 才能体现出民族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面对着有各种各样需求的广大群众, 我们应当首先对其需求进行考虑, 而在这方面, 我们往往认识到的不够彻底。其主要体现在:

1. 总是把标准定的太高, 沉淀在自我卖弄的阶段, 使观众摸不着头脑。

2. 将电视文艺节目搞的太像MTV, 过于追求艺术化, 使观众看不到我们的用心。

想要使电视文艺更加接近于百姓, 就需要电视文艺工作人员的血液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血液中去。这样才能让其血脉相通, 紧紧相连。不能只体现出自己对文艺的迷恋与霸气, 这样不仅无法提升收视率, 还会使其迅速下降。我们应当在电视文艺与群众之间, 找出其共同点, 将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文艺节目来使群众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乐趣, 体验到文艺所带来的快乐, 进而满足群众在生活、工作以及精神、文化中的需求。

(三) 文艺节目它是时代的颂歌

所谓的时代, 是指在历史上, 以文化、经济、政治等划分出来的某个时期。而当前是一个电视文艺的时代, 其中的时代所指的是时尚。虽然只差一个字, 意义却大不相同。文艺它不仅是时代的颂歌, 更是能够最感性、直接的对时代心声的表达方式。它所谓的时代性, 包含着理想与信念。电视文艺需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用心判断、表达、观察。文艺能够通过其本身, 对时代进行抒情、叙事, 对美好事物进行描绘。

二、如何提高文艺节目的收视率

(一) 将节目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摆正心态

经过对成功节目进行分析表明, 提高其节目的收视率, 需要对节目进行准确的定位, 从节目的个性方面进行着手, 用心去琢磨观众的喜好, 摆正好心态, 这是提升收视率的唯一途径。

(二) 提高节目的质量

如何能够提高一个节目的质量, 在于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节目。以频道的特色来抓住观众的心, 这样就能够提高收视率。

1. 关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从而达到满足观众欲望、心愿的目的, 牢牢的抓住观众的心。

2. 尽可能的缩短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这样就能让观众意识到, 自己也亲临其境。

3. 从内容的独特性上, 将其细节进行扩大, 内容进行丰富, 方式进行多元化。

(三) 确定主题, 并进行精心的策划

根据人们的喜好, 进行调研, 并确定出适合电视文艺节目的主题, 进行精心的策划。如果节目的形式太过于单一, 观众会不喜欢, 因此收视率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去选择主题, 并对其进行精细的研究, 这样做出来的节目, 会更容易提升收视率。

(四) 以独特赢取观众的关注

在做文艺节目时, 不能人云亦云, 更不能做某个电视台节目的克隆品。在节目中应当将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电视台当地的特色结合起来, 做出自己的独特性。

1. 突出当地的特色。

2. 突出本地的独特性。

3. 从实际出发, 做别人不敢做的, 想别人不敢想的。

将别的电视台没有做的部分, 推出来作为节目的版块。只有这样才能够展示出文艺节目的独特性, 宣传起来也会较为生动。

参考文献

[1]魏长青发挥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服务功能2011年05期

[2]赵惠峰县级电视台如何改进会议报道2010年11期

[3]龚昌明电视台的改版特色及未来发展方向2011年26期

文艺的社会效果 第9篇

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文艺生产,文化工业

2014年10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文艺创作必须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要实现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会议认为文艺创作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总体说来, 这次会议批判了过度的文化消费主义, 强调文艺创作的良知与责任, 主张文艺作品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一、文化消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文化消费主义, 是指文化创作以获取市场利益为目的, 以大众的娱乐需求为价值导向, 文化创造的经济价值追求超过甚至取代了文化价值追求, 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超过乃至排斥了审美体验和精神教化功能。具体说来, 文化消费主义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文化产品的娱乐性。文化消费主义主要以大众的娱乐趣味为导向, 通过迎合大众的“快感”需求, 过分重视文化产品的娱乐性, 忽视文化产品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教化作用。传统作家, 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注重文学作品的崇高性、纯粹性和艺术性, 试图用人性的力量去祛除现代文明中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杂念, 其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人文气息与人性关怀。然而, 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现代作家大都选择迎合读者趣味, 片面追求销售量和市场利益。“80后”与“90后”作家往往以一种寂寞、小资、反叛的姿态写作, 通过青春躁动、欲望宣泄、都市情调、物质主义等主题来吸引年轻人的阅读兴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出现的网络作家, 借助网络写作门槛低、实时交互等优势, 采用通俗化、夸张化的言说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文学体制。消费文化的过度娱乐性必然会造成文艺作品的庸俗性、低俗性、甚至媚俗性。鲍德里亚批判媚俗性表现为“真实含义的缺乏和符号、寓物参照不协调的过剩”1, 例如当代的“下半身写作”和“玩文学”, 过度膨胀的媚俗性文艺作品, 必然会导致文艺作品精神贬值化, 不利于文艺生态健康发展。

二是文艺作品生产机械式。文化消费主义, 为了最快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 最大化获取经济效益, 一般采取机械化复制生产, 缺乏必要的创新性, 因此一般的文艺商品, 具有模式化、快餐式的特点。在今天, 文艺生产的过程越来越类似于工厂的生产线, 不仅包括立项、创作、合成、包装、推介, 还包括改编、传播、营销乃至由文艺作品衍生的产业链等。文艺创作, 同工厂生产、媒介传播相互结合, 文艺生产显示出了新的格局。文艺生产的机械化, 使得文艺作品过分重视产品包装、媒介传播、市场推销等外在表现形式, 忽视文艺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使得文艺作品“徒具其表”, 不利于人们美学享受和精神升华。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

文化消费主义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关于文化消费主义, 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文化生产”的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 因为从前人类活动的都是劳动, 都是工业, 都是自身已经异化的活动”2。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 就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就某些精神生产部门, 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3。其意思是指资本生产方式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艺术生产, 艺术家发生了“异化”, 蜕变为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 艺术作品也就变为标准化、程式化的商品。

根据马克思这一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 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 将文化工业所呈现的这种生产方式称为标准化或程式化的文化生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批量生产和机械复制, 缺乏必要的风格与个性, 并给所有的商品都贴上同样的标签。文化工业抛弃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 而把它纳入到消费领域, 使其成为一种商品, 个体的个性以及创造性都被消融到这种程式模式中, 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工业极力推崇的样板生活拷贝。艺术作品被彻底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了。

此外, 洛文塔尔提出了对“通俗文化”的批判, 他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中, 认为树立“消费偶像”的“通俗文化产品全无任何真正艺术的特征, 它呈现的真正特征是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 是一种媚俗大众的商品”4。博德里亚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 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单纯消费其“使用价值”的社会, 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认为任何商品化消费 (包括文化艺术) , 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表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味、辨别生活水平高低的文化符号, 因此人就陷入了精神颓废和审美生态危机中。

三、文化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伊格尔顿曾经指出, 在现代商品社会, 艺术一方面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间接”的社会创造, 另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方面的生产实践5。也就是说, 文艺活动既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它既要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 也要注重市场资本与商品流通。在现代社会, 文化消费主义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消费主义的负面效应对人文精神、社会道德、审美价值观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人文精神的沦落

对于消费主义的种种失范表现, 众多学者表达了对“人文精神”的忧思, 因为所谓文化消费的本质即在于“消费”, 当文化产品完全按照市场消费模式进行生产流通时, 文化产品的“商品符号”属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艺术价值”属性遭到极大的压抑, 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精神享受的满足和文化价值的选择, 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高速的运转模式中刺激了感官, 满足了欲望, 最终却导致文化的沉沦和精神文明的堕落。机械生产这种工具理性, 在生产当中, 过分重视复制数量和速度, 忽视了产品的特质与内涵, 长此以往, 压抑了人性, 使得人缺乏活力而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2. 文艺价值的缺失

文化消费主义,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伴生物, 早期对于我国冲破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思想控制, 个人人性回归、繁荣市场经济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伴随着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和传媒技术的广泛普及, 过度的文化消费主义往往带来的是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和雷同化, 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造成社会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 最终导致国家文化产业的落后和集体文艺价值观的缺失。邓小平曾曾经提到, “对于那些只顾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 而不惜败坏社会主义文艺者光荣称号的人, 广大群众表示愤概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一切向钱看’, 把精神产品商业化的倾向, 在精神产品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学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6。因此我们在架构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中, 尤为注意文化消费主义对文艺者的危害, 着力强调文艺崇高性、道德性, 以纯粹的文艺价值和伦理体系去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

3. 文艺生态的破坏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 很多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即艺术塑造演变成为迎合大众, 这样诸如审美、幸福、存在、自由等艺术体验就淹没在虚浮的文艺商品使用的快感上, 这样使得现代大众文化“大行其道”, 而传统的精英文化则遭遇生存危机。在今天, 影视文艺、网络文艺、流行歌曲, 风行一时, 而戏剧、皮影戏、泥塑、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则遭到冷落;流行的时尚文艺、网络小说、青春偶像剧一路风光, 古典文艺、传统文学则被严重边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高速传播, 生产的批量化使得文化工业产品统治市场, 更加剧了这种“马太效应”。

四、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 抵制文化消费的负面效应

1. 保护文艺生态, 维护文化消费的多样性

当代的文艺消费系统包含着大众文艺消费、精英文化消费、官方文化消费等, 体现了现代文艺生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文艺创作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既要保障现代大众艺术的健康发展, 又要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艺消费必须从文艺生态建设的高度着眼, 自觉保护文艺物种, 维护文艺消费的多样性, 保持文艺和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防止在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不同社会阶层文化、不同时代文艺形态中, 出现比例失调和结构性缺陷的问题。

2. 坚持文艺作品的创新性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提过“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文艺创新方针, 认为一方面文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 鼓励文艺作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艺创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 又积极主张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 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的长足发展。在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 文艺创新更为可贵, 文艺创作要打破文化机械化复制的生产模式, 张扬文艺个性, 体现时代精神, 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处理好社会道德与大众娱乐的关系

市场经济行为中的文艺创作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作品是以人为最终审美对象的作品, 也必将人的全面发展和高度解放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文艺创作者要有职业责任与创作良知,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不要沾满了铜臭气”7, 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人文主义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文艺只有发挥它寄寓在自身审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功能, 如引导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 引导人对自由的追求等等, 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艺术价值, 而不能沦为一次性消费的商品。

4. 坚持人民是文艺的评判者

坚持人民是文艺的评判者, 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但必须要以现实实践生活作为支撑。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要以良性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情怀去观照现实社会, 弘扬社会正气, 赞扬社会美德, 用人文艺术气息去联系人民, 感染人民, 关怀人民, 促使社会良性发展。

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享乐主义文化形态, 体现了现代世俗性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曾经对人的人性回归和去意识形态化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当下, 其弊端日渐明显, 甚至可能成为道德沦丧、价值崩坏的重要祸首。正确运用批判性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的实践性和历史性文化批判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文艺观, 有利于正确规范文化消费, 保障我国文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娜.当代文艺娱乐化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2.

[2]孟凡生, 何志钧.消费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范美霞, 何志钧.文艺研究:面向文艺生产、消费的潮流[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电视文艺要坚守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第10篇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的进一步开放融合, 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至上被某些公众媒体奉为圭臬, 忽视弘扬核心价值的社会责任, 将商品市场上的“顾客就是上帝”法则原封移来, 以迎合“时尚”、贴近受众为借口行媚俗之举;以迷失自我、损害公信力、放弃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为代价, 片面追求收视率, 使电视文艺呈现出“快餐文化”倾向, 甚至逐步淹没在“相亲”、“比拼”、“挑战”等所谓的“娱乐”之中。当这类“娱乐”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和力度“统治”一些电视媒体的荧屏时, 势必会造成电视文艺的低俗化, 甚至会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和行业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从电视文艺本体的角度视之, 随着外部环境的催生成熟, 电视文化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且, 从长远来看, 通过制、播分离, 促进行业细分, 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转轨, 以商业化运作思维, 推动电视文化活力增强, 魅力显现, 大势所趋, 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来转轨、如何来升级、如何来操作, 何种变化、何种机制来操作, 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根本使命, 都不能让电视文艺丢弃本质、迷失自我。为追究收视而陷入媚俗低俗, 最终会因为放弃对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坚守而被受众抛弃。

电视文艺要坚守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 既不能靠单纯的宣教, 更不能靠所谓的“迎合”, 而是应该从自身的特质与优势来体现。除对电视文艺创作制作队伍强化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外, 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要从电视文艺的主体形象和题材范围上入手, 扭转挖掘、强化甚至编造明星、“名人”个人所谓的“卖点”、“焦点”的倾向, 注重挖掘社会实践一线各领域的代表人物, 反映其创造过程、内心世界与精神情境, 用电视文艺的文化力量和情感力量来传播优秀文化, 弘扬核心价值。

第二, 电视文艺要有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 不断创新节目形态。“仿生”、“克隆”节目, 内容雷同, 形式相同, 是目前电视文艺节目的通病, 也一直被受众所诟病。一是体现编导人员黔驴技穷;二是不能准确抓住受众心理, 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不能体现电视文艺的丰富性、创造性, 必然扼杀电视文艺的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电视文艺必须在坚持自身文化质感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形态。电视文艺要坚持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必须明确这一点:文化质感是电视文艺文化力量和情感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是体现电视文艺魅力和电视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 电视文艺要坚守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 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近年来, 电视文艺娱乐节目格调不高, 主持人言语动作低俗、知识水平欠缺, 甚至有的主持人把节目作为了个人扬名发财的手段。电视文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缺失, 个人追求趣味的低下, 管理机构导向的迷失,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制作的电视文艺节目的低俗品位, 也很难要求其很好地履行职业责任, 弘扬核心价值。

上一篇:建设指标下一篇: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