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习俗范文

2024-09-22

教育习俗范文(精选12篇)

教育习俗 第1篇

鉴于此, 如何给韩国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吸引更多的韩国人来华学习,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 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韩国人的宗教信仰

对于很多外国留学生, 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人也不例外。韩国的宪法充分保障国民的信仰自由, 因而宗教活动很活跃。据统计, 1999年韩国总人口为4686万人, 而宗教信徒达76542839人, 是总人口的1.63倍, 表明有些公民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由此看出, 宗教信仰是韩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韩国人的生活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中, 韩国人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生活习惯, 这是我们高校必须尊重的。

1、韩国人的礼节

韩国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很深, 所以在生活上非常注重礼仪。礼仪方面的特点是重视地位、辈分、老幼、男女之别;对地位、辈分高的, 对年长者和男性都要表示尊重等。

2、饮食习惯

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 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 即由甜、酸、苦、辣、咸五昧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

3、韩国人的禁忌

韩国人禁忌比较多。比如, 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 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更不能生气、吵架。与年长者同坐时, 坐姿要端正。

三、韩国人的性格特征

另外, 了解了韩国人的民族性格, 也有利于对韩国留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以下, 笔者将简要分析一下韩国人的性格特征。

1、民族主义、爱国精神和团结

韩国国土面积小, 资源少, 并长期以来受到中国、日本等强国的威胁, 所以, “韩国人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甚至有一定的民族优越感。”

2、坚韧、顽强、争强好胜

韩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用了极大的意志力克服掉几千年养成的惰性。养成了坚持不懈, 雷厉风行的作风。

3、严守规则、纪律和法规

韩国人深受佛教、基督教和儒学的影响, 有诸多的礼节和禁忌。另外, 他们又比较完整的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法治观念, 有很强的法治精神。

4、重情重义

韩国人对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其他朋友关系非常看重。一旦和他们有比较良好的私人关系, 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管理和教育。

四、浅谈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

以上剖析了韩国人的部分宗教文化、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鉴于韩国人的这些特征, 笔者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入学登记时尽量了解韩国学生的宗教信仰。

上文论述过, 多数韩国人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所以, 有必要在入学时了解韩国人的信仰情况。由于各个宗教都有一些禁忌, 所以, 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要尊重他们的信仰, 不要触犯他们的禁忌。

2、在学校食堂设置韩国人窗口

由于韩国人有非常独特的饮食习惯, 所以, 有必要考虑在学校的食堂或者学校内部开设韩国人专口, 为他们提供韩国独特的辣椒、泡菜、大酱汤等饮食。

3、对韩国人设置明确的规章纪律

由于韩国人非常遵守规则, 所以在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中, 要制定严格而明确法规。

4、要与学生真诚相处

由于韩国人注重情义, 所以, 只要管理人员和他们真诚相处, 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 帮助他们的困难, 与他们建立友谊关系。这大大有利于对他们的管理。

5、为韩国人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由于韩国人的竞争意识很强, 所以, 在失败的时候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据统计, 韩国的自杀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 也频频有韩国留学生自杀的消息, 所以为韩国留学生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只要认真负责, 并且制定比较好的管理模式, 对韩国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一定会让韩国留学生满意。

结语

韩国留学生作为在华留学生队伍中最庞大的群体, 值得特殊关注。只有尊重他们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惯、性格特点, 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韩国学生来华了解中国文化, 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

摘要:一直以来, 韩国留学生都在外国来华留学生中占居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有相对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和性格特点, 如何能根据这些特点更好地管理韩国留学生, 这是当今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本文中, 将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对高校中韩国留学生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宗教,文化,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在华外国留学生1/3是韩国人上海最受青睐》, 星岛环球网, 2007年4月。http://www.stnn.cc/society_focus/200704/t20070417_515759.html.

[2]韩国人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KBS, 2011年4月4日。http://world.kbs.co.kr/chinese/program/program_economyplus_detail.htm?No=2738.

[3]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 第114页。

[4]王义桅:《“小”韩国“大”韩国》, 《乡音》, 2006年第8期, 第38页。

[5]韩国自杀率全球最高引关注明星也走上绝路, 中新网, 2010年07月5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7-05/2382096.shtml.

[1]张宏杰:《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2页。

[2]丁启阵:《韩国人的爱国方式》, 《视野》, 2009年第13期, 第40页。

[3]谈丽:《急性子的韩国人》, 《世界》, 2003年第21期, 第14页。

[4]彭浩翔:《刻苦》, 《跨世纪 (时文博览) 》, 2007年第3期, 第9页。

大暑各地习俗,大暑习俗 第2篇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各地习俗: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教养习俗的反叛 第3篇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科学的育儿观来武装自己才是现代妈咪的明智之举。赶快来看看专家的观点吧,千万别耽误了宝宝的成长哦!

“小孩照镜子会害怕的,会做噩梦,会变成哑巴的。”

其实小婴儿都很喜欢照镜子,对镜子里的自己很感兴趣,妈妈爸爸可以利用镜子和孩子玩不少游戏:

首先是从镜子里让他认识自己,唤起自我意识。孩子4—5个月时妈妈就可给他照镜子,一边点点孩子本人和镜子里的孩子说“这是宝宝”,也让他认认妈妈和镜子里的妈妈,反复教他这样玩,他就逐渐认识自己了。

从镜子里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7—8个月起就可做这个游戏,妈妈抱着婴儿坐在大镜子前,点点他的鼻子,再指指镜中的小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还有把着他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再模妈妈的鼻子。通过游戏反复这样做,他就会认识自己的鼻子和别人的鼻子,听到“鼻子在哪里”的问话,就会去指自己的鼻子。这样一个一个认眼睛、耳朵、嘴巴、头发、小手、小脚等,慢慢地就可认识不少自己身体的部分,玩的时候可以编一个简短儿歌配合着念,又可做做不同的动作如做做小眼睛,拉拉小耳朵,张张小嘴巴,拍拍小手手等等。

照镜子的游戏既帮助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区分他人、他物,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又锻炼了身躯、四肢活动和协调能力,没什么不好的。

“孩子吃手不卫生,最好绑起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就婴幼儿发展的历程来说,在婴幼儿期,孩子喜欢用手的接触与嘴巴来探索与学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6个月之后,宝宝经常会把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有时候宝宝吃手指正是由于口腔期的不满足,才使得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或借此得到补尝。

父母应在婴幼儿时期就要注意宝宝的发展,如尽可能在宝宝出生的母乳哺育,使宝宝得到很好的口腔经验。或提供一些替代品如奶嘴或其他无毒大玩具,让宝宝去“吃”,以丰富宝宝的口腔经验。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多种不同的玩具或教具,让宝宝用手玩,用感官的接触视、听、嗅、味觉的经验来丰富宝宝的生活视野。

要想让宝宝改掉“吃”手指的习惯,最好是让他双手不空,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让他有事可做。

“冬天很冷,一定要孩子多穿,多包裹。”

随着冬季的来临,天寒地冻,婴幼儿更需保暖。但是,保暖要讲科学性,不宜过暖,俗话说:“要使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以免造成危害,要知道婴儿冬季也会“中暑”的。

首先,婴幼儿衣物穿得过多,内三层外三层,势必会限制其手足活动,甚至影响到呼吸。宝宝出世后手、足会活动,是先天提供的一种了解环境、接触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机会如果受到限制无疑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冬季孩子的衣物不宜穿得过于厚重,要以不影响孩子手、足活动和呼吸为前提。聪明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提供更多手、足活动的机会,不断强化手脑之间的联系,手接触的东西越多,活动越多,对大脑形成的刺激越多,大脑发育越快,细胞的功能就越成熟,越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其次,过度保暖不利于孩子增强抗病和耐寒能力。如果害怕孩子被冷风吹着而整天紧闭门窗,会造成室内新鲜空气不足,使宝宝发育不良,抵抗能力减弱,容易患各种感染。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从不出大门一步,就会由于缺乏日光的照射,容易患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后者不仅使患儿的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还会进一步削弱其抗病能力。冬季要注意婴幼儿房间的通风换气,3周以内的婴儿可在室内进行空气浴,每次12分钟,但室温不应低于20℃。有条件最好进行水浴,水浴时室温应在18℃—20℃之间,水温应在35℃—36℃之间,最好用澡盆给新生儿洗澡且动作要迅速。遇上晴天应当让孩子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此外,婴幼儿不能用电热毯取暖。因为后者是持续供热,如果此时孩子全身又捂得很严实,散热不灵,就会使体温随着被窝内的温度不断上升,高热和大量出汗时间一久就会对孩子的循环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冬季“中暑”现象。

冬季“中暑”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及过高的热量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孩子一哭就给他喂奶”

体温可以不升,手脚冰凉,哭闹不安等,此时采取一些简易的保暖措施就可以解决了,如调高室内温度、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放在新生儿被褥外面取暖,也可将新生儿抱起来与母亲的胸腹部直接接触来取暖,这也是很好的办法。

当孩子大小便后将尿布被褥弄湿,也可使身体不舒服,即便是使用“尿不湿”也会使孩子不舒服,只要将湿尿布换下来,换上干爽的清洁尿布就可以了。

孩子在睡梦中饥饿了也会哭闹不安,喂些奶,吃饱了很快就又入睡了。仅有个别是因先天性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夜间哭闹和不安。确是引起的夜间惊哭,需要请医生来解决。

孩子患有尿布疹、湿疹、皮肤糜烂等情况时,也是引起哭闹不安的原因。当有哭闹不安的情况出现时,应仔细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查找不到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后仍无济于事,这可能与新生儿的气质有关,那就需要母亲仔细观察,如何顺应他的生活规律,使他安静下来,不妨常常抱抱他,与他“说说话”,抚摸一下他的头部、身体等,使他产生一种安全感,可能会好一些,这样母亲就要辛苦一点了。

“孩子小,什么也听不懂,不用多说。”

“现在不说话也没有关系,迟早会的。”

别以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 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不要用儿化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应每件事,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手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切忌语言环境复杂

论蒙古族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习俗 第4篇

(一) 饮食习惯

蒙古民族以肉与奶食为主, 由牧转农以后, 奶肉少了, 逐渐以杂粮蔬菜为主要食品, 但又与汉民不尽相同, 早点一般以奶茶冲泡炒米, 无奶时, 以清茶代替奶茶, 由牛奶或羊奶加砖茶、食盐煮熬而成。炒米是用糜子经旺火烧熟, 脱皮而成, 酥脆可口。冬天, 多用自制奶皮佐食。还自制馒头、馓子当作点心佐茶食。午、晚餐则以五谷杂粮为主, 有白面、莜面、荞面、谷米等, 做法与汉族不同, 常用奶水和面, 煮面条加干酪粉, 炖肉煮面, 全羊汤面等。羊肉、牛肉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 用烤全羊、手扒肉作为节日或请客时的主要食品。

蒙古族喜欢喝酒, 起先喝奶酒, 后来才改用白酒和黄酒, 土默特蒙古族喜欢自酿黄酒, 用黍米加面发酵而成, 色呈淡黄, 性较温和, 味道甘醇, 男女都喜, 长幼适宜, 此外, 又以酒制“头脑”, 做法是在酒和酒糟中放一块肥羊肉, 煮熟后趁热吃, 酒有肉味, 肉有酒香, 互相渗透, 醇美异常, 冬晨饮之, 舒筋活血, 既饱且暖。

(二) 居住

游牧时期, 蒙古族为游牧方便而住蒙古包, 定居后, 改住平房, 蒙语谓之“板升”, 土默特地区的房顶一般呈一面坡形, 门向南开, 在院子大门口或其他角落树一高杆, 杆上挂小旗或缀以牛毛或置小斗, 有长绳随杆而挂。逢年过节, 主人为之点灯燃香, 人称为“吗尼杆子”, 院后一般都设后库伦, 用来圈牛、羊, 这是蒙古族院落的重要标志。

(三) 年节

蒙古族所过节日, 与汉族所过节日大同小异, 主要有大年、正月十五、天全、二月二、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祭灶等, 此外还有庙会和家祭这些节日的纪念与庆祝, 充分显示出这一地区蒙古族从游牧生涯过渡到定居农耕生活, 从淳朴的牧歌境地到多种文化形式的转化。

(四) 礼节

“没有羽毛, 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会被人耻笑”, 这个谚语生动地说明了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的民族。

蒙古族热情、豪放的性格也表现在待客上, 不论是老朋友来访还是第一次登门的陌生人, 主人总是为来客熬制奶茶, 摆上自制的炒米、黄油以及各种奶制品。遇到吃饭, 则要把家里最好的食品拿出来款待客人, 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是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 酒则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饮食, 他们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 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 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民歌来劝酒, 客人接杯畅饮, 酒足饱, 主人格外高兴, 认为“够朋友”。客人告别时, 常常举家相送, 口称:“巴牙日太、乌查热亚” (希望我们愉快地再相见) , “阿木日, 赛音雅巴” (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礼节大体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等四种。

哈达是藏语的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 以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有布做的, 也有绸或帛做的, 颜色多是白色, 也有黄色、灰蓝色的。有的很长, 有的却短, 长哈达通常献给最尊贵的来宾和佛, 献哈达时须用两手捧着, 身体微躬, 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习俗, 也是最普通的相见礼, 表示敬意和友好, 蒙民常以有一个漂亮的鼻烟壶而自豪, 鼻烟壶的花式很多, 小巧玲珑, 约一立方寸大小, 上面刻画许多图案, 壶的质料不同, 贵重的有用玛瑙、翡翠、琥珀、美玉制成;也有有金银、铜等金属制成的, 有的则用玻璃小瓶。壶内装有带香料的烟末, 嗅一下可以提神, 通常装在一个小绸缎袋子里, 袋子外也绣着美丽的图案, 经常佩在腰间, 同辈之间以互换鼻烟壶作为打招呼方式, 右手递壶, 然后倒出一点烟末来, 用手指抹在鼻孔上, 品闻烟味, 品毕再换回, 若长辈与下辈相见, 下辈则要跪一足, 用双手接递。后来鼻烟壶又多为烟袋所代替, 相互装烟也逐级成为见面的一大礼节, 客人来后取出烟袋说:“塔玛各塔塔” (请吸烟) , 主人接过烟袋边答应边用自己荷包中的烟, 装入客人的烟袋, 点火后用布擦烟嘴, 双手或右手递给客人, 客人也同样取主人的烟袋装自己的烟, 点火后送给主人。这个礼节不分男女老少贵贱都是如此, 新媳妇入门, 为翁姑装烟也是拜见的礼仪之一。乡间情侣女方也常赠送自制的烟荷包给男方作为爱的表示。

蒙古族的请安礼节与满族相似。见到长辈要请安问候, 如骑在马上要先下马, 坐在车上要先下车, 以示尊敬。男了请安右腿退后半步, 曲右膝, 左臂下垂, 右臂前出下垂;女子则两腿并拢, 双手向下附膝, 曲双膝, 并用蒙语问候。走路、上车、进门、入座、喝茶、吃饭、饮酒一定要让老人或长辈领先,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都说话和气, 恭恭敬敬。蒙古族重视文化, 念书的人很多, 他们热爱文化科学知识, 历来对老师很尊重, 见到“巴格西” (老师) , 就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好, 常把教师当作贵宾款待, 此风至今不改。

二、蒙古族宗教信仰习俗

(一) 萨满教

萨满教是早期蒙古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 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它由满洲——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 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 是古代亚洲草原大部分游牧民族都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天父地母、万物有灵。蒙古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 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在经过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等历史发展进程中, 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 长生天从原本的自然崇拜属性逐渐演化称为集自然、宗教、阶级、政治、哲学意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古族萨满教认为, 宇宙存在“三界”, 上界为天界, 是各路神仙居住的地方, 上界又划分许多层次, 诸如9天、33天乃至99天之类;中界为人界, 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息的地方;下界则为阴界, 是各种妖魔鬼怪栖息的地方。下界也划分为很多层次。萨满巫师闯“九道关”, 蹬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等, 就是象征上升九重天, 下入阴间地狱。“九道关”是蒙古萨满教的考核仪式。萨满学徒期满后, 必须参加隆重的仪式, 接受严格的考核。在诸多的考核项目中, 就有闯“九道关”的项目。其内容主要是上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经过考核合格者, 即可获得萨满巫师的称号。进行考核时, 当地一些有名望的萨满巫师, 应邀参加仪式, 作为见证人。届时, 众多萨满巫师及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 自愿参加或观看这一神奇的仪式。

(二) 红教及喇嘛教

元代在蒙古贵族之间盛行红教。红教是西藏喇嘛教中宁玛、萨迦、本布、噶举等教派的统称。16世纪下半叶, 喇嘛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当时, 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开始信奉黄教教义, 并在兴建呼和浩特时建造喇嘛召庙。阿拉坦汗的继承者僧格杜陵汗邀请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传教, 并“转世”在阿拉坦汗家族中, 从此喇嘛教在呼和浩特地区盛行起来。

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 由宗咯巴所创, 由于穿戴黄衣黄帽, 也被称作“黄教”。“喇嘛”是藏语“上人”、“师傅”、“无上”的意思。明清两代喇嘛教在呼和浩特以“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召城而著称。出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等, 金碧辉煌, 雄伟壮观, 所谓“归绥名胜, 召庙第一”, 即主其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一些重要的召庙已作为文物古迹得到重点保护, 以供游客观览。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产生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适应, 它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又是对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资料的一种适应, 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尝试和结果。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对蒙古民族先民的生存欲望, 对于他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也不可避免起到了一定的精神鼓舞作用, 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也在蒙古族发展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管怎样, 它们都是蒙古族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贡献卓著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的蒙古族约有5981840人。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 中国草原地区大部分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印记, 同时具有着“马背上的民族”以及“草原骄子”的美名。蒙古族在多年以来的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更准确地把握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蒙古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来介绍。

白露习俗 白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第5篇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2.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3.白露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卖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白露前后,南京早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很大。南京日常饮食也突出秋季养生,餐桌上生菜、凉拌菜少,汤煲多,注重滋润。平时多吃些鲜梨等汁多润肠水果,以防秋燥。

4.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渌酒均系传世美酒。《晋书.武帝纪》:“荐、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与酒别。”程乡即今三都、蓼江一带。资兴从南宋到民国初年称兴宁,故有郴州兴宁县之说。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入适量糁子水(糁子加水熬制),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纂修的《兴宁县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水经注》还记载,南朝梁文学家任与友刘杳闲谈,“任谓刘杳曰:‘酒有千里,当是虚言?’杳曰:‘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时,兴宁隶属于桂阳郡。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5.十样白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6.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1]

7.乌骨白毛鸡(或鸭子)

国外新年习俗等 第6篇

刘少才

世界之大,各国新年习俗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十分有趣。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如梦见鸟,认为来年如意;梦见富士山,来年幸福等。

英国: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午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直至元旦凌晨结束。

德国: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纵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也有人认为除夕这天家中如有余酒,来年定交厄运。因此,宁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将余酒喝个精光。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奇,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大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及: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印度: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轻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

朝鲜: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食材,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新加坡:元旦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新年里有个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着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意大利:摔瓶打罐扔脸盆,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时分,如果你在

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为这时人们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旧瓶、缸、盆等扔出门外砸碎,以示除旧迎新。除夕夜是个狂欢之夜,人们燃放爆竹和焰火,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希腊:各地推出一个人扮成使者,在新年早上挨门逐户给各家的孩子们送去小礼物和祝福。在希腊的克里特岛上,外出拜年时要带一块大石头,把它放在地板上,向主人恭贺新喜说:“愿你家有一块像这块石头一样重的金子。”

古巴:新年来临时,家家户户在罐子里装满水,等到12时,把罐子里的水泼在地上,意为旧年结束,每人还要吃12颗葡萄,象征幸福。

南非:新年与收获节是一个概念。族长在族民们欢快的歌舞声中,把一个熟透的南瓜摔在地下,表示新年开始。

泰国人妖揭密

Faye

泰国人妖是一个神秘的群体, “她们”娇艳无比能歌善舞;然而有谁能了解沦为人妖的人的辛酸和苦涩, “她们”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她们”是怎样变成人妖的,怪胎的身体造成了“她们”畸形的内心世界;又有谁能发现了“她们”心中的泪……

泰国观光旅游收入每年高达70亿美金,成为泰国经济的支柱。泰国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最让人瞠目的便是著名的“人妖”表演。“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于是,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到20世纪的90年代,泰国“人妖”已达2万人,年龄均在14-50岁之间,主要集中在芭堤雅的人妖歌舞团及酒吧和夜总会。

在泰国,人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每年都会有人妖的选美活动。凡到泰国旅游观光的人们所看到的“人妖”不同于舞台上的风光,人妖极美极魅的外表下,绝大多数都有一段心酸史,男孩会身为“人妖”主要有二种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先天性别错乱。容貌娇艳、美若天仙、万种风情,但却并不了解“她们”强颜欢笑背后的苦难与酸涩。

在泰国,几乎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当人妖,看不到未来、穷慌了的父母,会把家里长相清秀的男孩当女孩养,寄望“她”长大后可以成为养家的摇钱树,而“她”悲惨的命运,在二三岁时就被决定了。面目清秀、漂亮的男孩,在七八岁时就被送进“人妖”专门学校严格训练、长大一些后就得吃激素、打针,有的还做了手术,从外表上看已完完全全是一个女性了。他们完全靠吃青春饭,一生中只有几年的风光日子。一旦年龄大了,不漂亮、不吸引观众了,就被淘汰,新的“人妖”就顶替上来。这就是泰国的“人妖”。

人妖,是男还是女?是人还是妖?但就在我们抛开这些很难有结果的争论的时候,她们却给我们一种另类的美丽,一种畸形的美丽……

人妖的生理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人妖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纯粹的男扮女装,完全生理需要,没做切除加工,上厕所还是男厕所。泰国很多这种人的哦,一般东南亚都有很多这种不男不女的类型,也不能说他们变态,见多不怪。连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都被政敌说成是这种类型的双性爱好者。这个层次有点像刚出家的小沙弥,六根还没清静。这个层次,泰语里叫TUUT。

第二个层次,服用禁药,多半是雌激素了,能刺激乳房长大,但下面还是带把的哦!因为他们没做净身手术,这个层次呢,有点像少林寺里的李连杰,功夫还没到家,还经常想着小师妹。

第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人妖了。已经是清了六根,没把的了。对男性世界已没有什么留恋。叫变性人好一点,叫人妖是对他们的污蔑,前而已经解释过。人妖主要指的是那些出来卖唱表演的。

人妖在泰国虽然不能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但好在并不遭受很大的歧视,学校里有人妖学生,商场里有人妖售货员。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泰国人妖的数量已达2万多。

大多数人妖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挣钱,也有一些人则是天生的性别错位,但走上这条路后,大多数人妖都发现, “她们”不但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磨难,挣钱糊口也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泰国法律规定,人妖仍然是男性,不过人妖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定位为女性。人妖上公共卫生间会根据自己当天的服饰选择,如果是女性装束,那么自然去女卫生间。

满族祭祖习俗 第7篇

关键词:满族,祭祖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满族的先世很早以来就和中原地区频繁交往,特别是在16世纪至19世纪末,满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现在这一地区仍保留着很多带有浓厚满族特色的土风习俗,“祭祖”便是其中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满族人十分重视祭祖,在满族人家正房的西墙上,安放着一二尺左右长,一尺左右宽的木板,称“祖宗板”,其上放“祖宗匣子”。“祖宗匣子”里装有家谱、神偶和箭、刀、领牲碗、酒盅等祭祀器具,有的也装有子孙绳。所以,正房西墙是满族人祭祖的地方。

满族民间祭祖又称“大祭”,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首先要花两天时间准备祭品祭器。祭品中一类是面食,即饽饽。仔细挑选、去除不饱满籽粒后的黄米、黄豆,用水泡半天,再磨面蒸成饽饽备用。第二类是酒,在祭日前一两天用黄米或糯米制成,称“米儿酒”或“清酒”。祭品中最重要的是用于献牲的猪,因此过去民间又称大祭为“使唤猪”或“供太平猪”。所用猪要求甚严,非自家饲养、通体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不行,祭祀所用猪的数量依家庭状况、祭祀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两至四口。

祭器主要是供桌、大小盘碗、酒壶酒盅、筷子、刀和盛猪血、猪肉用的槽、盆及煮肉用的大锅等,事先要收拾干净。供具中较有特点的是“香碟子”,木制,长五六寸,宽厚各三四寸,顶面凿出半寸左右深的香槽,型如木碟。香碟所燃香俗称“达子香”,是用山上的达子花叶制成,每年七月七或九月九采摘,阴干,磨成面。用时,洒在香碟里,成“一”型,点燃后味清香。

正式的全套祭仪,在民间一般分三天进行,由家萨满主持。

第一天在室内,分朝祭和“背灯祭”两个步骤:

朝祭,在天亮之前即请下祖宗板、香碟,将蒸好的饽饽装盘,摆在神位前,点燃达子香,开始举行朝祭。查玛系上神裙、腰铃,手持单鼓,走着舞步,摆动腰铃,口唱满语祝辞,祭毕,众人叩头行礼,然后大家分吃饽饽,称为“饽饽祭”。随后是“使唤猪祭”,将所备黑色公猪绑好,不许绑嘴,不许抓耳朵,头西脚北放在屋地上,查玛跪在左边,将酒倒进猪耳内,猪耳一动,便是“领牲”,表示神或祖先已领受此猪,则众人欢喜,纷纷向祭者祝贺;否则众人叩头祈求神灵,默祝:淘米不洁净啦,斋戒不虔诚啦,猪毛不纯黑啦,直至“领牲”为止。随即杀猪取血,褪毛收拾洁净后,将猪按部位分解为八大块(称为大肉),入锅煮至大半熟捞出,按部位拼成整猪之形,猪嘴含左蹄,供在祖先前,俗称“摆件”。再从每部位各切一小块肉放在一个碗中,俗称“拿件”,代表全猪。之后,查玛分三次将拿件肉(又称小肉)和酒献于神位前,每次众人都要随之叩头行礼。礼毕,将肉复入锅煮熟,切成三四寸见方的肉块。众人坐炕上蘸盐水分食,谓之“吃福肉”。如有客人来给主任叩喜,准许同吃。此肉不得带出祭所,且吃得越干净越吉利,如剩下,则连同猪毛、骨等由专人包好送到河中顺流冲走或掩埋在自家大门旁。

“背灯祭”在当日天黑后进行。主要祭祀对象是“万历妈妈”。传说她是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四夫人,因搭救努尔哈赤而被杀,死时在夜里,身上没穿衣服。满族人因感激而祭祀她时,怕其因裸体害羞所以才“背灯”。“背灯祭”的仪式与朝祭大同小异,有条件的人家也要领牲杀猪,但献肉叩拜时,要熄灭室内所有灯烛,吃肉时不许说话,怕惊动“万历妈妈”。

第二天是祭天,也称作“还愿”,主要仪式是在院内的“索罗杆”前进行,所以也叫祭索罗杆。索罗杆为木制,在每次祭天时,由主祭者亲自上山挑选砍伐树木,做成新杆备用。

当天早晨,先将供桌摆在院心影壁前或索罗杆北面,上摆香碟、盛装小米和酒的碗碟,新制索罗杆斜靠在影壁上或供桌边,然后由查玛跪下,手持米碟,边诵唱满语祭天祝辞,边从碟中抓米向外撒,共撒三次,众人在屋门内面向院中跪叩, 谓之请神。接下来是领牲杀猪,猪头冲南、嘴向西。然后将血盆放在供桌上,全体跪着的人叩头起立。这头猪只能剥皮,开膛时,用索罗杆尖蘸以猪血,并套上所杀猪的喉骨,猪尾、四蹄、吹泡(膀胱)、苦胆、肉丁、米等装入锡斗安在索罗杆上,随后把索罗杆重新立于杆座上。

煮肉的锅用三块“支锅石”架在供桌右边,所煮只是小肉,大肉按部位摆好,盖上猪皮供在桌子后面。煮熟的小肉从锅里捞出切成细丝装入两只大碗摆上供桌,再将室内煮好的小米饭捞出两碗摆上供桌。随后,查玛率众跪下取供桌上的米和肉抛向空中,同时念满语祭天祝文,内容各家大致相同,多为祈福禳灾,之后众人叩头行礼。再将供桌上的肉丝、米饭各取一碗及原有的小米饭,分别倒入室外和室内的大锅中,加入菜和佐料等同煮,名为“小肉饭”。煮好后,室外一锅除本家祭祀者吃,外姓人甚至过路陌生人只要到索罗杆前磕头即可同吃,而且吃时不许谦让,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临走时不许道谢。大肉煮熟后,放上桌请族人和亲友一起吃,吃法同前日祭祀。

中美送礼习俗比较 第8篇

一、中美三种常见送礼场合。 (一) 生日礼物。中国人在传统习俗上, 注重给孩子过第一个周岁生日, 这时亲戚朋友多来祝贺, 祝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客人送的礼物多为衣物、食品和玩具。现在中国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给孩子过生日时, 家庭成员多送一些实用的小礼物, 以示祝贺。有的给孩子买一个生日蛋糕或者带孩子出去玩一次, 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纪念礼品。中国人很重视给父母长辈过生日。除了开家宴以示祝贺外, 子女和晚辈都会送给父母一些生日礼物。如果父母年纪较大, 一般人们送寿桃、寿糕、寿联或寿幛, 祝老人“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以祝愿父母长辈幸福、健康、长寿。如果父母长辈年岁不太大, 可以送他们喜欢的或感兴趣的礼物。夫妻过生日时最好给妻子送鲜花, 但赠送衣物、化妆品、首饰也很好。妻子给丈夫多是衣物或其他先生喜欢的东西。这些礼物最好是对方喜欢的又出乎意料的礼品。恋人过生日时, 送给对方的礼物以小巧、精致、新颖为好, 如恋人喜欢的录音带、书籍、小工艺品、影集、鲜花等, 最好是别出心裁。在美国, 给女孩子赠送生日礼物可以是带有小饰物的手镯、耳环、女孩喜欢的书籍、刻有孩子名字的文具、香水、头巾、腰带、墙画或者其他女孩子卧室的装饰品等。给男孩子的生日礼物可以是衣物、体育器具、唱片或者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的录音带、游戏机盘、电脑软件等。给妻子或丈夫的生日礼物最好是那种他或她十分想要的, 但由于贵或别的原因而没有买到的东西。这种礼物会给对方一个惊喜。给老年夫妇最理想的生日礼物是商店礼品券、盆花、他们感兴趣的书籍等。为他们订一份报纸, 甚至给他们提供旅行机票都无不可。对任何人来说, 你亲手制作的东西, 如自己烤制的食品, 手织的衣物或其他手工制品都是很好的生日礼物。 (二) 结婚礼品。结婚是人生中一件大事, 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非常重视结婚礼仪, 亲朋好友在他人结婚时送上一份礼品是十分必要的。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赠送的礼品有以下几种方式:赠送喜联、喜幛。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婚礼礼品形式, 较为高雅大方, 适合于交友广泛, 结婚场面较大的受礼者。喜联、喜幛可以从书画社购买或请其代写。如果送礼人能亲笔书写那就更好了。赠送实物。现代中国人结婚, 亲友赠送实物的仍然很多。在这一点上, 中美两国的做法差不多, 都注重礼品的实用性。一般人们送的礼品有:家具、金银首饰, 床上用品、厨房用品、工艺品、衣物等。为了使自己的礼品派上用场, 送礼者可以事先征询受礼者的意见, 这样做也不是什么失礼的举动。赠送现金。赠送现金是一种方便实惠的送礼形式。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免去挑选礼物的辛苦,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受礼者解决许多实际经济问题。礼金不论多少, 习惯上要成双数, 取其吉利, 即所谓的“成双成对”的意思。除了上述的各种形式外, 还有人送纪念册、工艺品、丝绸制品等物品。只要礼品投合受礼者的兴趣爱好, 那就是最得体的最恰当的结婚礼物了。在美国, 结婚礼物的赠送则相对复杂些, 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为新娘举行的送礼会。举行送礼会是指亲朋好友为即将结婚的女子举行的赠送礼品的祝贺活动。送礼会上赠送的礼品要求得体、新颖。送礼会上备有点心, 现在一般是家常便饭、下午茶, 花园里的聚餐或者是有甜食的小型聚会。为新娘送礼会有三条严格的规范需要遵守。第一, 礼品必须在送礼会上赠于主宾, 不能让商店转交。如果送礼人不能参加送礼会, 应将包装好的礼物事先送到主人家里。其次, 在赠送的礼物上应附有一张贺卡, 这样, 当主宾打开礼物时知道哪位客人赠送的。第三条规范是, 礼物要在送礼会上打开, 主宾应当当场向馈赠者表示感谢。新娘也可以事后写信致谢, 但是, 除非送礼人当时不在场, 一般情况下是不必要的。婚礼礼物。一般来说, 接到对方的婚礼邀请或通知时就要准备礼物, 只要你接受邀请就得送礼, 你可以挑选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他们,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样礼品。比如你可以做一条绣上夫妇姓名的床单或是做一只结婚纪念章。其他不甚昂贵而富有人情味的礼物还有袖珍《圣经》, 结婚照用的镜框等。了解新婚夫妇的爱好和生活方式也许会启发你挑选一些特殊的工艺品、体育用品、古董、茶具等。像古董之类的礼物若附上其历史就更加意味深长了。钱也是常见的礼物, 支票、现钞、证券、债券都是可送的结婚礼物。新婚夫妇在收到礼品后要写感谢信。信必须是亲笔写的, 如果用事先准备好的统一格式填上你的签名, 这是对花了时间为你挑选礼物的朋友们的不敬。如果送礼的人太多或时间紧不能及时给每位写感谢信, 也可以在结束后给每位送礼者寄张明信片表示已经收到了礼物。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 稍后有空时仍应写感谢信。如果当他有陈列礼品的风俗, 那么同礼品一起送来的贺卡不要同时陈列出来。钱、支票、债券之类的礼品也是最好不要拿出来, 即使拿出来, 让人家看到送礼者的签名就可以了。不要将具体数目公之于众。新婚夫妇互赠礼品。新婚夫妇通常在婚礼仪式上交换礼品, 这些礼品往往带有永久的价值。传统的有钻戒、一块手表、一件刻有对方姓名首字母和结婚日期的心型饰物, 祖传的珠宝等。这也是送给对方一直希望得到的特殊礼物的时候, 如一件乐器、一套将树叶等直接压成印版的印刷品或一只专用手提箱。 (三) 社交活动礼物。中国人在日常生活或节假日中, 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畅通, 人们常常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望或拜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或业务上的伙伴。有时则是应对方的邀请去参加家庭宴请或各种聚会。按习俗, 在参加这类社交活动时要送些适当的小礼品。送什么, 没有一定的规矩, 要视对方的爱好来定。在这些场合, 中国人常送的礼品有糕点、水果、酒类、茶叶、饮料、营养品、土特产、工艺品等。此外, 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有天灾人祸等意想不到的灾祸, 赠以适当的钱物, 使其渡过难关是必要的。如果有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 解决了实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回赠对方适当的礼物, 以示感谢, 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一种习惯。送什么礼物恰当, 视个人的情况而定。这时赠送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较为恰当。中国人在交往中基本上是以“礼轻情意重”的原则行事的, 但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常常是厚礼相赠, 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陋习, 不在我们讨论的送礼习俗之列。美国人不像中国人这样有很多需要拜访亲朋好友的场合。他们一般在周末访客或参加私人宴请。此时, 人们通常送的礼物有鲜花、水果、糖果、书籍等物品。但需注意的是, 如果主人的庭院里没有花木时, 送鲜花才合适。如果主人家里没有果树时, 送水果才恰当。有些人也有拜访后送礼的。如果这样做, 他们可以送一些一般的礼物, 如一瓶酒, 自己种的西红柿或一瓶特制的果酱。待到知道主人的需要时再补送一份礼物。如果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你可以带牛扒或其他半成品的菜, 到时做一下就可吃。如果主人有孩子, 可送玩具、游戏器具、拼板玩具等孩子喜欢的东西。但是送礼时要避免赠送对受礼者毫无用处或者可能招来麻烦的东西。比如, 在没有征得孩子父母同意的情况下, 给孩子小狗、小猫、金鱼之类的动物, 可能会引起料想不到的麻烦。另外, 对那些喜欢烹调的女主人来说, 赠送一本菜谱可能是很好的礼品, 而对不善做菜的人来说, 这样做就意味着批评。

二、中美送礼习俗的差异。中美送礼习俗的差异不仅反映在什么场合、给什么人送什么样的礼物上, 而且也反映在送礼的方式上。首先, 美国人在赠送礼品时注重礼品的包装。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要有彩色礼品纸包起来, 然后用彩带扎起, 或用胶条封住。有的礼物虽然有包装盒, 但送礼时还要再包装一下。如果送一瓶酒作礼物, 最好要酒瓶外面有包装纸的那一类。关于礼品的包装和外观, 有很长时间中国人不太重视, 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商店, 尤其是礼品店, 增加了包装服务, 这为中国人送礼时重视礼物外观包装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人在送礼物时, 如生日礼物、结婚礼物时通常附有贺卡, 上面写一些祝贺的话, 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贺卡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 信封注明受礼人的姓名, 不写地址贴在礼品包装的上方。美国人送礼一般都是当面赠予。有时, 如赠送结婚礼物, 也可在婚礼举行之前送去。祝贺节日等可派人送上门去或通过邮局寄去。客人赠送礼物时, 主人应双手接受、握手、并感谢对方。美国人接受礼物后习惯于当面打开包装, 欣赏一下礼品。有时送礼人还会对礼品作一些介绍和说明。如果礼物是现金或支票, 不要当众宣布钱的数目, 受礼者说些适当的话并致谢就可以了。在一些场合送礼是不必要的, 如果有个别人送了, 主人可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但不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因为这样做会使没有带礼物的人感到难堪。在美国, 有送还礼物的习俗。比如, 订婚之后又解除婚约, 女方应将订婚戒指送还男方。已经接受的各种礼物也要按习俗返还。此处, 美国人还有退换礼物的做法。如亲友中送的礼物有重样的, 或者尺寸有问题是可以到购物商店去退换。如果礼品来自其他城市, 可以将礼品寄回去, 并附信说明礼品到达时的情况。任何有信誉的商店在确认礼品收到时已损坏, 都会换另一件。

关于立春的民间习俗 第9篇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 按传统的做法, 由县政府 (县衙) 聘请纸扎能手好匠, 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 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 用春木做腿, 再糊上纸, 涂上颜料,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 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 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 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即设立香案, 顶礼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 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 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 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 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 (县长) 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 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 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迎春

为了迎春, 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 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 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 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 有时在当日辰时, 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 抬上春官游行显威, 前拥后挤, 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 或各样奇装异服, 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 边进行边做戏, 打诨斗趣, 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 然后到县政府 (县衙) 报喜迎春。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 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 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 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 (检阅场地) 后, 绕场游两圈, 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 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 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 设有报春台, 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 手执红黄各色彩旗, 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 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 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 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 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 而遂大蜡, 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 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 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 四邻并结综会社, 牲醪, 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 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 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 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意为大地繁衍万物, 祷告祭祀, 以祈求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 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 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 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 字称“宜春字”, 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 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 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 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 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 表示祝愿“春吉 (鸡) ”立春日,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 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 认为这样做, 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 后者称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 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 这种风俗起自唐代, 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 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 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 修建燕子窝, 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 搭上一小页垫板, 上写“春燕来朝”四字, 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 春天飞到北方, 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 不吃你家糜子, 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 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 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 特别是小孩, 父母早就给他 (她) 们准备好了, 他们戴在胸前,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兴高采烈, 雀跃有余。

吊春穗

古时清明节习俗 第10篇

一是上坟扫墓的习俗。南宋诗人高菊卿, 在其《清明》诗中, 曾写有“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清朝《帝京岁时纪盛》中亦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扫墓, 倾城男女纷出四郊, 担酌挚盒, 轮毂相望。”看来扫墓之风, 在古时是十分盛行的。

二是在坟上植树的习俗。坟地有了墓堆之后, 在墓旁植树作标志之风十分流行。有诗为证:“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 、“垄树久苍然” (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 、“新墓已栽松” (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

三是“插柳”的习俗。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风土志》中说, 清明为柳节。清明在门楣上插柳, 从春秋战国开始, 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 其意义有四:清明日, 家家以柳条插门上, 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宋代赵元镇就写有“寂寂柴门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 以此作为已祭过祖先的证据;借以从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谚云:“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这天, 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 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

四是踏青的习俗。踏青, 也叫探春、寻春、游春。此习俗古已有之, 始于汉, 而盛于唐、宋。唐代诗圣杜甫, 在其《绝句》中, 即写有“江边踏青罢, 回首见旌旗”的诗句, 并在其《清明》诗中, 描绘了踏青春游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 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 争首朱蹄骄啮膝。”宋代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也这样写道:“清明前后十日, 城中士女艳装饰, 金翠琛缡, 接踵联肩, 翩翩游赏, 画船箫鼓, 终日不绝。”宋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更为我们留下有关北宋首都清明节出游盛况的形象记录。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习俗。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 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宋朝黄山谷亦写有“未到清明先梦火, 还依桑下系秋千”的诗句;《天元天宝遗事》中还有清明节举行斗鸡、打球等比赛的记载。《梦粱录》中还说, 清明之日, “又有龙舟可观, 都人不论贫富, 倾城而出, 笙歌鼎沸, 鼓乐喧天, 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赛龙舟等体育活动, 可见在当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了。

六是清明淘井的习俗。古时人们认为, 清明淘井, 可使水清明。这倒是个讲卫生的好习惯。

不弯腰的习俗 第11篇

斐尔坝拉人不弯腰的习俗,源自1635年。当时,法军占领了马提尼克岛,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岛上的居民菲尔坝拉人因此沦为了奴隶。在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还经常受到侵略者的奴役,甚至杀戮,如同牲口一般。

为了加深对斐尔坝拉人的奴役,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法军侵略者想到了一种“骑人赛跑”的比赛,即侵略者骑在斐尔坝拉人身上,驱使他们快速往前跑,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谁就获得比赛的胜利。为了夺取胜利,法军侵略者拼命地赶着斐尔坝拉人,大喊着,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全然不顾菲尔坝拉人的死活。

带着侵略者赢了的斐尔坝拉人,有时候会被侵略者像夸牲口似的夸奖一下:“嘿,你今天表现得真不错!”结果,这位斐尔坝拉人很有可能下一次又被拉出来比赛。而那些体力不支,或身体不适而输掉比赛的斐尔坝拉人,则要受到侵略者的百般辱骂,品尝鞭子的滋味,甚至遭到残忍的杀戮。

一道道鞭子的印痕,印在斐尔坝拉人的身上,伴随着耻辱与泪水,刻在了他们的心底。私下里,他们曾经商量如何反抗,绝不再受这胯下之辱。可是,面对侵略者的尖锐武器,谁敢第一个站出来呢?那是必死无疑!

一次,侵略者又要进行骑人赛跑,这一次的赛程更远,对他们来说更刺激,更有挑战性。侵略者们纷纷精心挑选身强力壮的斐尔坝拉人,希望他能为自己赢得胜利,在同伴面前一展“风采”。这次,一位名叫耐特森的斐尔坝拉人被选中了,耐特森身材魁梧,看起来力大无比,令选中他的侵略者非常满意。

比赛开始了,耐特森非常顺从,努力地向前奔跑,任由骑在他身上的侵略者趾高气扬,用两腿夹着他,拍打着他。可是不久之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耐特森突然跳了起来,狠狠地把侵略者摔倒在地,然后用尽全力把那名侵略者拽起来,摔出了很远!没有人敢相信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大家都愣住了的时候,耐特森激动地对在场所有人喊道:“我们斐尔坝拉人要永远站着,绝不向你们这些侵略者弯腰!”原来,他之前的顺从,只是为了等待反抗侵略者的更好时机而已。

反应过来的侵略者恼羞成怒,拿起武器,对耐特森进行拷打,妄图逼他弯腰。可是,耐特森一直坚定地站着,即使倒下,腰也用力地直挺着。侵略者们看硬的不行,就想加以利诱。他们把金钱和食物扔在地上,引诱他去捡,可是耐特森连看都不看一眼,一直直挺挺地站着。最后,连侵略者都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几分敬佩,那一天的比赛没有再继续下去。

从此,在耐特森的带领下,斐尔坝拉人积极反抗侵略者,宁死不做奴隶。久而久之,斐尔坝拉人养成了不弯腰的习惯,并形成了习俗,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马提尼克岛的旖旎绮丽和这个富有民族气节的习俗,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游览。曾有人问过一位去过多次的游客,为何那么热衷去马提尼克岛?他说,每当生活遇到困难,觉得自己快要倒下去时,是斐尔坝拉人不弯腰的精神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永远挺直腰板,连敌人都会敬佩你,那你还怕什么呢?

女书习俗价值研究 第12篇

女书文字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由右向左略有倾斜的长菱形字体, 左上角一般是全字的最高点, 左下角是全字的最低点, 行文方向是由上向下、由右向左、无标点、排列整齐, 笔划线条纤细一致, 笔势犀利, 因其专为妇女所用, 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地的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它标记语言的手段和方法奇特, 可以同音借代, 用仅有的四百多个字符可以写出千余字的七字韵文来;女书采取家传、亲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它和妇女特有的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 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功能和价值。

一、历史价值

1983年宫哲兵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湘南瑶山采风记》, 成为女书研究的滥觞, 各界学者开始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女书文字、女书习俗的原貌和全貌, 并且基于此从多个角度进行透视研究。

在对女书资料的搜集、整理, 女书文字的破译, 女书文字的性质、起源的考证等方面, 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定论, 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民间历史的一部分, 研究又逐渐完善并丰富了民间历史。《湖南各省调查笔记》记载:“每岁五月, 各乡妇女, 焚香膜拜, 持歌扇同声歌唱, 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 似蒙古文, 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 余之未见。”1女书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并无留存的古代文物, 也未载于史志, 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个特殊现象和特殊历史发展的存在, 因此相关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修历史。

宫哲兵在1991年出版的专著《江永“女书”之谜》三册, 他根据女书自然传承人高银先的读解录音, 逐字标音、注义, 保持了女书字符形体结构原貌。赵丽明教授于2005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女书合集》, 搜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这些补救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原貌, 保存了历史的记忆, 在历史的夜空里里闪耀着独特的光华。

二、文化价值

女书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 其独特性不得而知, 由此而衍生出的女书的发展, 女书的传承, 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等等所构成的女书习俗也是具有独特的意义, 因此造就了女书习俗作为非遗的独特的文化象征与文化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书, 从其构成来看, 由于人的参与而具有活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传播、享用, 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本身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在女书继承、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人为主体, 也为载体, 与其他信息融合、逐渐构建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生态性的文化价值实际上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活态性。一种习俗本身是对生态环境以及时代环境的适应, 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的、持久的文化景观, 体现了非遗在生态性方面的价值。女书何以称为女书, 是因为它独特的性别通用范围, 它的起源与传播的原因都值得深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的传承性。女书习俗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它对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妇女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民间文学等等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非凡的价值, 而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因此也注定了应该被传承和保护。

三、教育价值

着眼于现存的女书资料, 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有大量的教育方面的作品, 例如《四字女经》等伦理作品, 《太平军过永明》等历史故事, 《孟姜女》等传说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女书作品直接或间接地以女书为媒介来教化女人, 从而折射出女书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

第一, 关于长辈教晚辈如何做人, 提醒女性在看待人时应重视人品等。第二, 关于教育子女要讲究孝道、尊敬老人、孝敬双亲的内容。如《传家宝》从反面惩罚来教育人们应当注重孝:“谁知有些不孝子, 娶得妻来变了心;夫妻鱼水情意合, 不将父母挂在心。”这些“七字韵文”用通俗易懂语言教育着女性, 感化着女性。第三, 关于朋友之间的相互劝慰、劝诫的内容。如《姊妹责备书 (一) 》, 用严厉的批评、辛辣的嘲讽朋友行为的不检点的行为,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第四, 关于涉及劳动和自然常识方面的内容。女书中就有如《四字女经》这样的教育文本:“习学针黹, 务要勤辛, 剪刀麻线, 时用不停。”第五, 女书的传承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活动过程。

四、经济价值

女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 是极具历史文化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一方面女书的研究也是知识文化的创造, 另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景观和被公认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逐渐形成典型的民俗旅游资源, 都可以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更应当注意资源的保护、传承、传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摘要: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 湖南省江永县的女书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发展、传承、传播、保护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的女书习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具有独特而积极的功能与价值。本文着眼于女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经济价值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

关键词:女书,习俗,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明.中国女书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2]宫哲兵.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湘南瑶山采风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3 (3) .

[3]宫哲兵.女书时代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2 (5) .

[4]邹建军.对“女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回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4) .

[5]彭建华.江永女书的民俗文化解读[D].青海师范大学, 2008.

[6]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乐伶俐.女书的教育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

[8]刘双双, 李庆福.女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几个问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6) .

[9]彭泽润, 王炎梅, 朱凌青青.江永女书文字和世界文化遗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10]林龙飞, 王艳, 黄光辉2论“江永女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及其申报策略[J]2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阅读尝试下一篇:党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