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范文

2024-09-03

南锣鼓巷范文(精选12篇)

南锣鼓巷 第1篇

南锣鼓巷是小吃的世界。这里的小吃大部分都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小吃经过了多代人的品尝和改进,才做得如此美味,有的小吃竟能让人吃一次便永远难忘。就拿三角烧来说吧,三角烧是南锣鼓巷特有的小吃。早先的三角烧是用一个发好的面饼,捏成一个里面空而外面薄的三角形,然后夹上菜和肉,放在火上烤3~5分钟做好的。而现在的三角烧是夹上红豆、香芋、奶油、果酱等,然后放在火炉里均匀地烘烤而成的。三角烧外表金黄,闻起来清香醉人,吃起来甜而不腻,饼皮不但薄脆,而且还有一种柔软的感觉,它们混搭在一起,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当你爱上了这种美味时,就会止步不前。所以现在一想到它,我还会口水直流。除此之外,南锣鼓巷还有清凉爽口、甜中带苦的凉薄荷冷饮,长长的羊肉串,清脆可口的百事吉……它们都是值得品尝的经典小吃哦!

南锣鼓巷是休闲的天堂。每一家店铺都安静地坐落在巷子里,人们逛起来那感觉真是怡然自得,悠闲得很。这里有一家店特别吸引人,店名叫“拼途”,意思是人生的路途很遥远,需要不断拼搏,才可完美。进了店才知道有多么神奇——墙上、房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拼图和球体,置身其中,让人感觉亦真亦幻。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叫繁星的球。这个球直径有二十多厘米,上面刻着许多花纹,虽然简朴,但搭配得非常和谐,让人看着特别舒服,仿佛从心底升起对和谐、朴素的渴望。于是,我的心底也多了几分安恬。

南锣鼓巷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这条老巷子里,我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比如,过去南锣鼓巷住着清代八旗军,所以现在还有许多古老而漂亮的军营。在这里,不管是一口枯井,还是一些雕塑,都散发着一股时光的味道。这儿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许多中国国粹:中国京剧的脸谱,中国名家的国画,笔墨浓重的毛笔书法,还有传统剪纸……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

南锣鼓巷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在祖国的怀抱中,愈发亭亭玉立!

教师点评

南锣鼓巷游记作文 第2篇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近800米,于元朝建成。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从南边的平安大街进入南锣鼓巷,一条长长的街道映入眼帘,熙熙攘攘的人群布满了街道,街道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商铺,有卖小吃的,有卖甜品的,也有卖服装的,还有卖工艺品的……看得我和uu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和uu进入一家百货店,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我俩东看看,西逛逛,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都想买啊,但是我还要去别的店逛逛,东挑西选后,我挑中了一根簪子。金色的簪身笔直修长,印着细腻的花纹。簪头是一幅“蝴蝶戏花”:四朵盛开的小花被绿叶包裹,还有两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只蓝色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大大的翅膀上挂着一对钻石吊坠。阳光下,我的簪子泛着耀眼的光芒。

我俩来到一家文具店,店里有各种本子、笔、贴纸、胶带等物品。我挑中了一盒胶带、两支笔。胶带的盒子封面布满了软萌小女孩和她的萌宠小兔,胶带上都是她俩的各色图案,有上学的,喂兔子的,吃冰淇淋的……两支笔都是立体双线笔,写出来的字很有立体感,酷极了。

逛着逛着,我和uu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一股土豆的香味钻进我的鼻孔,馋得我使劲儿咽了一下口水,循着香味找过去,果然隔壁的一家店在卖薯条。跟常见的薯条不同,这家店的薯条不一般:比筷子还长,插在一个超长的杯子里,杯子的两边托着两小杯蘸料,一杯是番茄酱,一杯是沙拉酱,左边蘸一下,体验一下酸,右边蘸一下,体验一下甜,酸酸甜甜,真是美味。

吃完热乎乎的长薯条,隔壁排起了长龙,原来是家泡芙店。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买到了抹茶泡芙。长长的泡芙像极了缩小版的法棍儿,外面一层面皮,把里面的抹茶冰淇淋裹得严严实实的,溢出的抹茶探出头来,在面皮的顶端堆成了一座小山,泛着绿油油的光芒,诱惑着我的舌头,我张开嘴,一口咬下去,酥酥的面皮,凉凉的冰淇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用劲儿一吸,冰淇凌的汁液顺着口腔滑入喉咙,直冲向我的胃,我仿佛到达了人生巅峰!

南锣鼓巷杂忆 第3篇

北京的什刹海地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老胡同,这其中有一条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的巷子逐渐被世人所关注,它就是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于1267年与元大都同时建成。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则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历经元、明、清、民国,直到今日的新中国,南锣鼓巷见证了800年的王朝更替、岁月沧桑。800年问,多少帝王将相归于尘土,曾经显赫一时的宅邸有的作为景点供人参观,有的开成了特色十足的小店,有的仍有人居住生活,更多的,消逝在时光的洪流中,只在巷子深处留下几段老故事,让人叹息着回味。

南锣鼓巷的格局也颇有特点,曾被称为“蜈蚣巷”,因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如同一条“蜈蚣”。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南锣鼓巷是京城最美的记忆之一,她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的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帽儿胡同的前世情

“安得浮生荒谬,如若永生”是南锣鼓巷帽儿胡同里一家店铺的宣传语。道尽了这条历尽沧桑始终淡然的胡同历史。帽儿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住过帽儿胡同的名人很多,9号和11号是可园,是京城最宫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外,这条胡同还住过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

婉容的宅子现在看来已是平淡了,但依稀可见旧日的辉煌。其实,这里原也只是普通民宅。在婉容被册封“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作为“后邸”,加以扩建,西路四进院落,东路为三进院落,后院有假山、水池,东有家祠。西路正房即为婉容所居。正房五间内的隔扇、落地花罩雕镂精细。东院花厅装修基本保存原状,明间迎面墙满嵌巨镜一方,传为婉容婚前演礼之处。婉容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后,她的一生悲凉而传奇。

1906年,婉容在这所宅邸出生,长到16岁,在其父开明的教育下,成长为既有中式的婉约典雅,又有西洋的俏丽聪慧的妙龄女子。

1922年,婉容以家族势力入选皇后,与溥仪完婚,时年17岁。同年12月1日迎娶婉容的凤舆出宫,前往帽儿胡同,揭开了末代皇帝大婚盛大典礼的序幕。据资料记载,这一天,从帼儿胡同到皇后宫邸,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迎亲队伍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拾金顶轿子及清室随从。

在紫禁城里才当了两年的皇后,美丽的梦就破灭了。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张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身上。溥仪成为满洲政府的傀儡后,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婉容又受到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彻底摧毁了她的娇弱和美丽。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和毒瘾极重的婉容在精神和身体的折磨下终于结束了一生,年仅40岁。死后葬于何处无资料记载,可以说是最悲凉的一代皇后。

陈村,离“南锣鼓巷”有多远? 第4篇

一、陈村在哪里?

陈村, 南宁人好熟悉的名字, 忽然想不起来?大学路还叫西乡塘大道的时候, 有个陈村水厂的公车站点 (动物园下一站) , 其实西乡塘人常去陈村水厂游泳, 在现在的医科大二附院站下车。

陈村隶属于南宁市西乡塘区中尧街道, 在南宁市城区范围内。南侧为江北大道, 西部为清川大道, 北部通过地块内的道路联系大学路, 邻近有在建的轨道交通1号线, 交通非常便利。加上南临邕江, 周边有相思湖、心圩江、动物园等大型公园绿地, 休闲区位良好;且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外国语学院、广西科学院等近10座高校、研究院所和职业学校, 以及骋望骊都、盛天尚都、同人西湖东郡等楼盘均位于陈村附近, 陈村现在的区位优势已经堪比“高帅富”。

20世纪80年代之前, 陈村还是传统农业村落, 以种养为主业。此后, 随着大学路和江北大道逐步建成, 周边陆续进行的开发建设将陈村变成了“城中村”, 周边的小区也有趣的变成了“村中城”。

二、陈村离市中心远吗?

不远。从市中心出发, 驱车走江北大道, 花10多分钟就能到陈村。依着寻找南宁桃花源的心境, 进村后, 狭小的村间道路, 密集的自建房, 陈村展示给人的是南宁城中村的固有特色, 不过就在这些密集的房屋包围里, 却很特别, 甚至别有洞天。

三、它很特别?有古宅民俗和知青回忆

漫步村中, 可见晚清风格的民居群落, 竹林、桃树、乡间小路、池塘、老宅院等组成了平静、安逸的乡间风貌, 可以说是都市中的田园。

陈村有两口大池塘, 一株参天大树立在路口, 如同迎客松一般迎接往来人流。放眼看去清澈的水面水波荡漾, 水中倒映着岸边连排的青砖瓦房老宅。连排的老宅, 是陈氏祖屋和陈氏老宅。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都已经搬离老宅, 不过老宅却不显衰败, 门楣上对联颜色还鲜艳, “陈覃联姻”的横批, 可以看出不久前村中有对新人刚来这里祭拜过。

离陈氏老宅不远处坐落着陈裔宗祠, 据了解, 这些老宅都建于晚清民国时期, 雕梁画栋、工艺考究。在陈氏宗祠, 屋檐下的横梁就雕刻着祥云, 而墙壁上的壁画虽然经过了岁月的冲刷, 但依然能够看出颜色。这些老宅前都悬挂着牌匾, 原来这些都已经被列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起来。

“从我记事开始, 这些老房子就在这里了。”今年已经70多岁的陈婆婆, 站在陈氏宗祠前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陈婆婆家口口相传的陈村, 最初是被外地迁来的陈姓十兄弟选作定居地, 以村中缓坡的分水岭为界, 分为东、西两村进行建设, 而后逐渐兴旺发达。当时, 老房子都是围着那两个池塘建的, 由于都是一族人, 因此大家相互感情好, 经常走家串户, 村里每当传统节日都很热闹, 平时还会搞一些活动。最热闹的时候, 要数每年农历三月初二至三月初六, 村民会举行祭祀活动, 祈福保平安, 求丰收。到了现在, 当时的祭祀活动已经演变成为师公戏, 如今每到农历三月初二至三月初六, 就有村民自发组织在祖屋出演师公戏, 让冷清的古宅热闹好一阵。

除了清末老宅, 在陈东村的村委办公室对面还有一座红砖建筑。“这座公社礼堂凝聚了知青们的珍贵回忆。”陈东村党支部陈书记告诉记者, 村内有部分20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老旧红砖房, 公社礼堂, 就是由知青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

四、它好玩吗?有七大看点

陈村有哪些玩点呢?“有七大看点。”南宁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称, 在陈村可以看晚清建筑, 观“公社”建筑, 见识传统风貌, 研究宗族文化和科举文化, 听师公戏, 品乡俗民风, 了解知青文化。

陈村的晚清建筑, 不论是整体风貌还是建筑质量, 保存得都相对完好。陈村是““文革””时期南宁市知青插队点之一, 上个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老旧红砖房, 如公社礼堂, 在许多老知青的记忆里, 那段生活岁月在他们心里仍旧是不可复刻的珍藏。

此外, 陈村还拥有宗族文化、科举文化、师公戏、乡俗民风以及知青文化等“文化标本”。

五、如何打造陈村?浓缩在“一核七片”中

“新陈村”是怎样的?按照规划, 陈村在保护现有的基础上, 形成“一核七片”的功能结构。

“坐在船上, 感觉来到江南水乡, 玩点也很多。”南宁市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称, 漫步在村中, 现在依然还可以看到村中昌督塘、大塘两块水域。要打造的“一核”, 就意味着围绕这两块水域核心, 串联主要景观节点, 形成陈东村的景观核心、文化廊道和围水而居的村落意象, 同时将滨水建筑的功能调整为商业、文化、娱乐、餐饮等, 主要规划了德昌门、德意门、德顺门、观荷亭、亲水广场、湖心亭、竹林存义亭、石巷门、古榕树、曲艺广场等节点。

“七片”, 指的是利用其现有资源, 建设古村风貌区、文化创意区、会所休闲区、曲艺音乐区、特色美食区、书画艺术区、原生居住区。在这里, 你能追回当年知情岁月, 吃到烧鸭、老友粉、卷筒粉、宾阳酸粉等, 看壮锦、陶瓷等手工艺, 赏民俗活动、师公戏等民俗地方艺术。

六、有啥亮点?主打休闲体验

按照规划, 陈村发展方向是以休闲体验为主, 同时突出知青文化、历史文化与民俗体验, 最终将陈村打造成为邕城独具特色的观光体验和休闲娱乐景点。

知青文化休闲游方面, 将清理、复原陈村礼堂, 定期售票演出知青舞台剧, 作为旅游产品之一, 也可作为文艺工作者戏剧创作的基地, 进行一些民间自创的舞台剧表演, 同时设立知青纪念馆, 利用闲置的红砖房, 陈列知青老照片、知青证、宣传海报、劳动工具等老物品, 展示知青文化。今后还将新建知青主题休闲吧。

同时, 还将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游, 将在“修旧如旧”基础上, 整合每个门楼、牌匾、历史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或典型事迹, 增设历史文化项目节点, 开设写生基地、摄影基地。为大学生、写生爱好者提供的作画场所;与摄影机构进行长期合作, 开发几处风景较好的摄影点, 作为摄影机构固定的外景拍摄地, 带动陈村知名度的提升。

此外, 还要开展民俗体验游, 在村庄北部设“曲艺广场”, 将定期演出师公戏。

陈村不同于南宁其他传统村落, 其遗存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 这是陈村开发的根本价值所在。

这些年来随着西乡塘区的城市化, 陈村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获取经济收益, 出现过抢建、违建的现象, 建造了不少呆板的“天地楼”和体量较大的简易工厂, 导致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同时随着传统社会单位氏族的解体, 由宗族文化与故乡情节维系的文脉也在逐步消失, 若不及时进行保护, 将来的开发价值将大大降低。

陈村, 非典型村落的遗产陈列

一、陈村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建筑与设施、水景、生物景观、人文活动等四类

二、城村的历史建筑

陈村历史建筑以民居建筑、“公社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为主。

其中晚清民居群落由于长期远离城市开发, 不论是整体风貌还是建筑质量, 保存得都相对完好, 同时艺术性较强, 雕梁画栋、工艺考究, 与村落构成和谐的乡间风貌。现在南宁市内及市郊该类晚清建筑群落已经寥寥无几, 而陈村的晚清建筑群落离南宁市中心近, 保存完整、属典型的稀缺建筑群。

此外, 村内还有部分20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老旧红砖房, 其中一部分为“文革”时期历史遗存, 如公社礼堂, 是在当时陈东大队种植丰收, 经济情况较好的条件下, 由知青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 作为特定历史片段——“文革”时期的物质载体, 保留许多老知青的记忆, 在南宁的知青插队点中是唯一的, 是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 尤其值得纪念。

除了晚清建筑与“文革”建筑, 与南宁很多的城中村不同, 陈村内竹林、乡间小路、池塘、老宅院等, 还未受到城市生活的冲击改造, 组成了平静、安逸的乡间风貌, 可以说是都市中的田园。

三、城村的文化遗产

陈村的文化遗产主要是宗族文化、科举文化、师公戏、乡俗民风以及知青文化。

陈村的宗族文化与科举文化是同一个时期的两种文化。陈姓家族是村中的大族, 现存的陈氏宗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族制度的认同与依赖。另外, 历代考取过功名的读书人在村子里都有较高的威望, 现仍保存着贡元牌匾、进士牌匾等物件。

师公戏, 也称傩戏, 是民间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在生产劳作中创造的歌舞, 是陈村的传统剧种。以往, 每逢春节或重大节事, 南宁农村的不少戏台上, 都会上演师公戏, 欢声喧哗, 热闹非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师公戏已不如以往般受欢迎, 演出的场次也慢慢减少。

陈村的另一资源是乡俗民风与乡村格调:放养的鸡、追逐嬉戏的农村孩子、下棋的村民、闲聊神侃的街坊邻居等, 让人感受到返璞归真的亲切与自然。

知青文化, 陈村是“文革”时期南宁市知青插队点之一。在许多老知青的记忆里, 陈村是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那段艰苦而积极的农村生活岁月在他们心里仍旧是不可复刻的珍藏。

陈村如何开发, 如何将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国内已有众多案例参考。

北京南锣鼓巷, 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和特色酒吧街, 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 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 忠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这里的酒吧大多较安静, 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 老北京四合院的气息浓厚, 更贴近于生活。部分仿古建立的四合院改为酒吧, 其租金收入可以保护老的四合院, 更使得整个南锣鼓巷焕发新生。

除了南锣鼓巷, 更有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上海田子坊可以参考。

上海新天地, 是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 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 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

宽窄巷子, 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而上海田子坊则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从茶馆、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座、画廊、家居摆设到手工艺品, 以及众多沪上知名的创意工作室应有尽有。

南锣鼓巷导游词 第5篇

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

唐朝长安的里坊早已无存,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北京炎热夏季中一个少有的细雨霏霏的凉爽午后,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近几年被时尚人士和国外旅游者关注,是因为从新世纪开始,不经意间,许多酒吧在这条古老的小街上出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

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这样的评说可能不仅是指自然的色彩,或许还指向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吧。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老故事。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南锣鼓巷:经营“北京味” 第6篇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800米长的胡同,距离北京市中心故宫约4公里。金鑫说“十年前的南锣鼓巷像一个不懂得打扮的姑娘,现在胭脂味浓了些。”

曾经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最早建立于元代当初叫罗锅巷,到清乾隆十五年将其改称为南锣鼓巷。现在的北京早已不是那个对称又清淡的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这个城市充满了焦躁的空气。南锣鼓巷是北京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有老北京建筑特色的胡同。

胡同是北京老城里的窄巷子,这个大都市曾经由很多胡同连接着。1986年出版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汇编》中记载,北京共有胡同约6104条。随着快速现代化,胡同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今只剩下约1300条。

历史上,南锣鼓巷一直是北京的富人区,很多达官贵人居住在这里。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曾在南锣鼓巷生活过。在南锣鼓巷地区1000多个院落中,保护完好的名宅多达数百座,它们都有各种类型的门楼、影壁。如今古旧的门庭失掉了贵族家的威严,但细腻的雕饰仍然流露着奢华的情调。

1999年,过客酒吧第一个进驻这条巷子的时候只租用了40平方米的空间,现在过客已经搬进了一个规整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院子),还在不远处开了分店。一位到此写生的画家闫一民说:“这里有老北京生动的画面和旧日的时光。”北京的胡同文化和氛围,赋予了这里的酒吧一种独特的气质。

过客酒吧的房梁上吊着硕大的羊头骨,那是金鑫从西藏带回来的,墙上挂着草鞋、马鞭和旅行地图,书架上堆着各种旅行杂志和厚厚几大本相册。金鑫是热爱旅行的背包客,1998年学习美术的他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来到北京,“当时和朋友们喝酒、聊天然后倒头就睡,”金鑫说:“旅行者需要一个有点文化氛围交流的空间。”因此创立的过客酒吧。当初选址的时候,他刻意避开了北京喧闹的地方,“就想选择一个安静的地儿,我们希望吸引不一样的客人。”

游客鲁曼说:“走在南锣鼓巷青砖铺成的街道上很有感觉,而且我喜欢商店和酒吧里舒缓悠远的音乐。”晚上,过客酒吧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晕黄的光投在厚重古朴的木头招牌上,让人有回家般的暖意。

“传统包装时尚”

南锣鼓巷以老北京风情著称,这条有800年历史的胡同里挤满了集古朴与时尚为一体的商户,经营着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合时代气息的产品。而很多咖啡店和酒吧虽有绝对的北京特色的装潢,但是餐厅里提供着和北京丝毫没有关系的各种美食。过客做的最好的是意大利菜,奶茶和比萨都很纯正,所以外国客人相当多。

南锣鼓巷在古老的建筑内,精明的商人将时尚的元素注入具有北京特色的产品中,怀旧与时尚掺杂渗透。除过客外,这里集聚着115家中外商铺,经营文化休闲等产业。一家接一家的小店里,出售精致的瓷器、质朴的牛皮本子、精美的手工艺品。

“成家家居”坐落在一家小院里,里边出售中国刺绣,在丝绸织品上绣着花鸟鱼虫,还有别具上海风情的女子画像。院子里挤满了来购物的游客。这个院落保护得很好,好像刚整修粉刷过,整洁干净,但色彩过于浓艳华丽。

英国人江森海经营的“创可贴8”也很有名,这里出售印有“伟大的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宫爆鸡丁”等字样的T恤衫。每个到一般市场上只有20元左右的T恤在这里买到了90元左右,而且生意兴隆。一位外国年轻人在店内连续试穿了几件,不住地点头说nice。江森海14年前来到北京喜欢上了这里,他在南锣鼓巷定居下来创办了创可贴8。

在江森海眼里,北京有很多独特的符号,上世纪70-90年代的事件、标识、口号等被他印在衣服上,江森海说:“这些口号有种很旧、很温暖的感觉。”

六个衣着嘻哈的韩国学生在古老的中国戏曲脸谱面前跳起了街舞,这里一面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一面是来自外国的酒吧。有人说这里有太强烈的布景感,而且给人零时的感觉。但是更多的人觉得“这里是我想象中的北京。”

自从南锣鼓巷成为了旅游点之后,游客暴涨。所有来这里的人都是冲着老房子、胡同来的。即使是在旅游淡季的12月,游客依然不断,挤满了各个独具特色的小商铺。当地的街道办事处估计,旅游高峰期每天的游客约有1000人次。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愿意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只要能挣到现金,人们乐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复制古物、古迹来吸引游客。

南锣鼓巷 第7篇

关键词: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传统,时尚,碰撞

人类追求时尚是天性, 是本能, 更是一种进步的标志。时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 时尚不单单存在于服装领域, 城市、街区、建筑、装饰一样具有时尚性。而且时尚并不排斥历史, 有历史感的更有时尚气息, 所谓时尚从来都离不开“新”与“旧”的交织, 要么重新启用数年前的庸碌, 要么提前预测数年后的潮流, 要么两者掺杂。而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就是在新与旧的交织中, 散发独特的魅力。

1. 时尚

时尚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中影响最深远的现象之一。现代人的生活领域越来越多的被时尚所占据、征服。当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现代人能脱离时尚的影响。时尚已经不是服装的专有代名词, 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引入时尚的轨道中。

挪威哲学家拉斯·史维德森说:“时尚的逻辑已经渗入了艺术、政治和科学的范畴, 讨论的时尚就是一种近乎位于现代世界中心的现象。” (1) 所以整个世界都可以说是笼罩在一种时尚的氛围中。多媒体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尚的前进, 电视里的时尚节目, 街头的时尚杂志, 个性海报, 世界各地的时尚秀……可以说时尚无处不在, 时尚作为一种总体性机制、逻辑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已经作用于众多领域, 服饰只是时尚的一个分支。时尚已经能够影响相当广泛的集体生活领域。

时尚作为一种现象, 似乎一直在进行传统的割裂, 以及不断追逐“新”的努力, 但矛盾的是, 传统与时尚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 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糅杂其中。时尚并不一定都是新鲜事物, 时尚也不排斥历史与传统。所以传统一样可以散发时尚的气息。就如改造后的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一般, 一个是北方古都风貌中保存完整的“碧玉”, 一个是北方遗留在南方的城市的“名片”, 两者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奇葩, 经过改造后, 在传统中展现时尚的魅力。

2.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传统和时尚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单独个体。我们很难将它们完完全全分裂开, 尽管两者有着不同的特性。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 同样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里把它分为“传统与时尚的表象碰撞”和“传统与时尚的精神碰撞”。

2.1 传统与时尚的表象碰撞

“表象碰撞”, 顾名思义, 是一种外在的、技术上、手法上的碰撞。在历史街区改造中, 体现在建筑外观、材料、功能、装饰等表象上。

传统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 是整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另一方面也有落后和破旧的因素在其中, 历史街区的改造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一样, 将传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保留下来, 另外将传统的因素抽离出来, 用现代的手段, 打破重组, 以另一种方式来演绎传统, 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更新, 也是传统的重组。

2.1.1“点式”重组

点式的重组, 就是在立面上进行小的装饰, 既不破坏大的空间构成, 又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小的改变。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都是一条巷子接着一条, 颇具情趣。改造后, 在适当的砖墙上点缀上装饰物称为点式重组。这种“点式”重组既可以消除整体的沉闷感, 又带来时尚和传统结合的趣味。点式重组在作用上可分为装饰性、标识性, 还有照明性。

2.1.1. 1 装饰

“点式”重组的装饰作用在南锣鼓巷和宽窄巷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装饰物一般采用的是现代材料, 在传统的砖墙映衬下, 更是凸显一种时尚感, 同时也反衬出历史的厚重感。像南锣鼓巷中的店铺招牌、门把手、砖瓦墙上的构件也在点式重组的范围内。

而成都宽窄巷子则在立面上运用了瓦片拼接的图案, 外围用钢材包成一圈。里圈用瓦片拼接出各种的图案, 镶嵌在砖瓦墙的中间, 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像一朵隽永宁静的兰花, 绽放在老巷子中。 (2)

2.1.1. 2 标识

标识也属于“点式”重组的范围, 标识的设计是从传统中抽取元素, 将元素运用于标识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南锣鼓巷的街巷标识, 灰木质的指示标, 加上云纹的装饰, 置于胡同中, 有古色古香的感觉, 在青砖灰瓦建筑旁边, 相映成趣。

除了街巷的指示标识外, 还有像门牌旁边的收报箱、每个院子的门牌号, 还有比较有趣的标牌“热爱北京, 请骑自行车”, 这些带着现代的生活气息, 带着一丝趣味性, 打破了传统巷子的一成不变, 变得生动和有趣。

2.1.2“线式”重组

这里的“线式”重组相当于巷子的立面延伸, 在平面图上, 宽窄巷子是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的, 三条巷子长度相差不大, 都为一两百米左右。街道的步行空间宽度在7米左右, 最窄不过5米。街道高宽比在1和2之间, 给人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而改造后的宽窄巷子, 在立面上有了大的改变, 由街道两边的商店延伸到街道的座椅, 商店展示成了巷子的主要表现因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线性空间更加丰富。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与南锣鼓巷, 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大量的现代材料, 传统的垂花门、老门头、斑驳的石墩、青石砖和现在的玻璃、钢材、金属等材料融合在一起, 时而对比强烈, 时而融会贯通, 让整个线性更加具有节奏性, 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旋律, 又充满了历史的音符。

2.1.3“面式”重组

宽窄巷子和南锣鼓巷的面式改造有一定相似之处———在新旧的改造面, 大部分在仆人房的墙面上 (图4) , 因为它直接面街, 所以美感上和功能上都是比较重要的。它关系着改造后, 整体的气氛和巷子基调的定位。

在传统性的建筑中, 一般是向内的布局, 加入商业的因素之后, 必须进行一些功能性的改造来满足商业的用途。例如宽窄巷子的宅子, 它的新旧改造所结合得面主要就在正门两侧的原有“仆人房”的改造, 由于它直接临街, 所以在美感及功能上的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譬如说有的将窗子变大, 嵌入玻璃, 一方面引光进入, 一方面使外界看到内部的情况。

例如南锣鼓巷的三棵树咖啡馆将临街的一面墙, 开了巨大的窗户, 配上背后的水墨写意的墙绘、青瓷的彩绘吊灯和古色古香的窗棱, 勾勒出一种闲适慵懒的气息。

宽窄巷子的“面式”改造还体现在了墙面上, 为了不丢失宽窄巷子的老成都回忆, 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留下来的痕迹, 宽窄巷子最独特的是黑白老照片展示的平面艺术与浮雕立体艺术的无缝结合 (图5) , 比如三轮车夫挑着土豆在街巷里穿行的照片, 土豆被换成了立体浮雕。延伸的巷子, 黑白照片的怀旧, 老成都的生活跃然展现在人们面前, 直观形象地唤起内心的记忆。这样的装饰性重组已经脱离了表象碰撞, 达到了精神碰撞层面。

2.2 传统与时尚的精神碰撞

每一个现象之后都有其背后的心理, 传统可以称之为经典, 而时尚则是在追逐新的东西, 追求小众的东西, 两者应该是对立的方向, 可是时尚又是轮回的, 总是会在转完一圈之后, 又从旧有的起点重新开始, 当然这个轨迹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变性的。

2.2.1 历史底蕴

传统为什么会有时尚感?为什么又区别于其他时尚而独立存在?最关键的是, 历史底蕴将传统所带来的时尚感拉伸出不一样的意味来, 大大区别于其他的时尚性。

中国人有个习惯———做什么都讲究意义, 似乎有了意义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做建筑讲究和天上星象相符, 做园林讲究天人合一, 做诗讲究意境……而意义的存在能勾发人心中的情感。

历史底蕴, 背后是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的存在。拿南锣鼓巷来说, 南锣鼓巷一直以来都是达官贵人、富贾豪商、文官武将所居住的地方。历时几百年, 孕育了不少的贵气, 传承下去的是一种淡然的气度。这都是历史构建出来的, 这种贵气是一种无形的气势, 虽然无形, 却能影响人的情感。而人是一种情感动物, 当受到情绪的冲击和影响时, 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 这种交织而成的、道不明的心理使传统的时尚感变成了与众不同的时尚。当今社会是讲究个性, 讲究与众不同的, 讲究独一无二的卖点, 所以传统的时尚, 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

2.2.2 遗失的生活方式

除却历史的因素之外, 是生活方式。当人们开始追求一样东西的时候, 它已经在失去了。人们对于传统的思慕来自于传统的渐渐消逝。

很多人找寻传统, 是想寻找到一个根, 传统的四合院, 传统的胡同, 背后隐藏的是邻里和睦的关系, 胡同里的四合院使人们既能拥有私有空间, 又能拥有交流的温馨感, 这是一种现代人遗失的生活方式。现代人住在方盒子里,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每天连轴转, 没有了内心的平静感。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宽巷子代表老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 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而窄巷子则代表了成都的“慢生活”, 漫步在街巷之中, 感受恬静、闲适的市井生活, 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3. 结语

时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 城市建筑、街区一样可以具有时尚气息。时尚不排斥传统, 有了传统的时尚更有独特性和冲击性。现在, 传统越来越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音乐的“中国风”、服饰的“东方风情”、建筑的“中国元素”, 这些都是传统和时尚碰撞的结果。传统不是坟墓里的遗物, 不是历史保护区的样本, 只要传统挖掘得当, 就一样会散发新的生命力, 而糅杂了传统内蕴的时尚, 也变得更加具有韵味和厚重感。

参考文献

[1]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2][德]齐奥尔格.西尔美.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9.

[3][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4]刘清平.时尚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6.

南锣鼓巷 第8篇

一、研究背景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6年,我国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现状格局和风貌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城市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自身、确定发展方向的基础,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必然面临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旧城市快速更新、商业利益扩张等问题,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的博弈日益激烈。在这种变化趋势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北京南锣鼓巷为代表街区,因其代表了本土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四合院及胡同文化,反映了北京本地居民特有的生活状态。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在实地调研中通过拍照、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地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旧城北,中轴北端东侧,西临地安门外大街,北为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东为交道口南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占地约84公顷。其架构以南锣鼓大街为轴线,两侧各对称分布着8条平行胡同,呈“鱼骨状”。

2、周边环境

南锣鼓巷周边地区由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等艺术机构,和中国实验话剧院、实验剧场等演出场所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文化事业单位逐渐受到市场规律的作用,南锣鼓巷作为先锋艺术的创意发生地始于1993年。最初的艺术创意者大多是附近艺术机构的内部人员,为了摆脱纯学院派的风格,将艺术品包装为商品向市场推广。近年来,随着文化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和休闲旅游者的介入,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孕育,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已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文化创意氛围,初步形成了以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游戏动漫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还有众多餐饮、特色商品零售类的商户,且在古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3、现状与定位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里坊制”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1990年11月列入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21处。

南锣鼓巷的形象定位是“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大都之心”表明了南锣鼓巷作为元大都几何中心的重要区位地标的意义,“元生胡同”体现了城市肌理与格局的历史价值,“民居风情”蕴含着北京典型传统四合院民居的怀旧情怀,“创意空间”展示着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的结合与提升。

(二)商业业态

1、商户情况

目前,南锣鼓巷主街商户由2011年的195家商户发展到现在的228家商户,主要餐饮和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民族工艺品、特色商品、艺术品交易类的商户76家,占33.33%;酒吧、咖啡、文化餐吧类的商户35家,占15.35%;客栈会所类的商户2家,占0.87%;;小吃、饮品类商户71家,占31.14%;服饰类的商户36家,占15.79%;其他社会单位、以及社区服务类的门脸有7处,占3.07%;其他类型商户1家,占0.43%这些商户中含有创意成分的有25家,占10.96%;有自身特色的46家,占20.18%。

南锣鼓巷的定位是“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其中“创意空间”表明了南锣鼓巷的未来规划发展是形成一个以文化为中心、以北京居民为特色、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的休闲文化场所。而调查得出,实际发展与规划有所出入。

由于南锣鼓巷周边的艺术院校较多,学生和教师的审美品位在南锣鼓巷最初的形成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涌现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商铺。为了提供给师生们以及艺术工作者们一个交流的场所,酒吧、餐吧类的休闲餐饮应运而生,多数商户还是具有自身特色和标志的。同时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酒吧文化带动,南锣鼓巷进行了外延式发展,成为东城区“胡同特色创意文化街”。这使南锣鼓巷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更多居民选择将所住房屋出租给营业者。又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时间,南锣鼓巷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自身的业态比例发生了变化。

餐馆、小吃饮品、特色零售、特色服装、特色休闲等类型的商户主要服务于普通本地游客和体验老北京文化的外地游客;休闲餐饮主要服务于审美品味较高的本地游客和创意产业工作者以及艺术工作者;社会单位面向南锣鼓巷的老街坊或者学生教师等特定人群;社区服务主要服务于居住在南锣鼓巷的居民或者商铺店主等(如表3)。其中小吃饮品类商户的发展最能代表普通游客的需求状况,休闲餐饮类的店面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美品位较高人群的需求状况。从表3可看出2011年小吃饮品类的商户仅有23家,两年后有71家,涨幅达到了208%。可见南锣鼓巷对于普通游客的吸引力增长迅速。相反对于可以吸引那些帮助南锣鼓巷文化氛围形成人群的店铺则有所减少,从2011年的26家下降到22家。可见南锣鼓巷的发展方向与预期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有所出入。

虽然经过对业态不断调整,产业品级和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休闲餐饮中既有享誉京城的过客餐吧、喜鹊咖啡、文宇奶酪等一批老店,也有客流云集的咂摸、元缘红坊等商家新锐,既有乐天陶社、创可贴等创意工作室,也有古巷20号一类的高档会所。但是这一类的店面在南锣鼓巷的发展中并没有数量上的增加。仅仅通过店铺自身品质的提高不能主导南锣鼓巷未来的发展状况。周边地区国家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儿艺等剧社的演出,仅仅吸引了周边地区文化服务业的聚集,促使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游客对于餐饮类,尤其是小吃饮品类商铺的需求。现在南锣鼓巷的业态偏向以小吃、餐饮为主导,不再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伴生品。相反文化创意产业更像是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2、发展与建议

依据规划,建议南锣鼓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发展模式应采取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博物馆模式相结合,突出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保护风貌、发展经济和谐统一的产业街区。

今天的南锣鼓巷已经基本结束了改造阶段,大体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的投资环境。在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街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

现阶段的目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产业链。根据发展方向确立重点产业,提高门槛,进行业态调整;同时,整合一批中小企业,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研发、制作、市场化一条龙的产业链和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培养固定细分市场群体。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南锣鼓巷的商会网络发挥作用。建议可通过微循环即产权置换等方式,腾出一部分房屋作为经营场所,建立较为完备的软件服务保障机制和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规划中也提倡了上位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内部作用,引导南锣鼓巷的经营商家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受众,帮助南锣鼓巷更好的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尽力打造成为东城区的重要文化节点。

四、结束语

山西锣鼓文献综述 第9篇

关于整体介绍山西锣鼓的著作有《山西锣鼓》一书,主编毋小红、王宝灿、薛麦喜,这是一本能涵盖全省锣鼓的著具作,分类较合理,有较完整的锣鼓艺术的文字和和锣鼓乐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锣鼓艺术研究》一书,从另一层面对山西锣鼓进行了阐释,更侧重了它的艺术价值。文献有韩起祥的《山西锣鼓20年》(载《黄河》)简单的概述了山西锣鼓的发展历史及《浅谈山西锣鼓》,(载《黄河》),将山西锣鼓按类别进行叙述。张平的《山西民间锣鼓乐管窥》(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主要分析了山西的微风锣鼓和太原锣鼓这两大类。王洛的《山西民间锣鼓享誉全国》(载《山西政协报》2006年6月9日第00C版),韩晓莉的《山西鼓乐文化初探》(载《音乐创作》2014年第四期)晋风的《山西锣鼓》(载《山西科技报》2004年第A03版),李瑶的《壮哉山西锣鼓》(载《黄河之声》2011年第08期),郭佳的从《黄河鼓韵》看山西锣鼓的黄河情缘(载《黄河之声》2011年第四期),描写《山西锣鼓艺术家》的李金德,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山西锣鼓的发展。

太原锣鼓在国内乃至国际之间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曾经频繁亮相展演,如“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1990)、大连“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1991)、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1992)北京“中国第二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1992)南京“全国广场民间艺术节”(1995)、美国休斯敦“第26届国际艺术节”(1997)、北京“中国农业博览会”开幕式(1998)、广州“国际交易会”(1998)、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内蒙古自治区“那达慕艺术节”(1999)、澳门“喜庆澳门回归”庆典(1999)、北京“第三届国际文化艺术节”(2000)、澳大利亚墨尔本“华人华侨庆祝祖国60华诞”演出活动(2009)、上海世界博览会文化周(2010)、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等,都屡屡展现过太原锣鼓的精彩。一个地方性锣鼓乐种,之所以在国内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关于太原锣鼓的著作有常峰、张雨林主编的《太原锣鼓》,这本书,凝聚了众多山西学者和太原锣鼓业内人士的心血和智慧,文、图、谱并茂,全面介绍了太原锣鼓的的历史现状、文化内涵、艺术形态,内容翔实,并且引用了文物、文献和民间传说。文献有山西大学崔秀清的硕士论文《太原锣鼓研究》,这篇论文对太原锣鼓的社会构成、物质构成、音乐形态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在社会构成方面对太原锣鼓的流传地域、班社、民俗文化中的太原锣鼓、太原锣鼓的源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太原锣鼓的物质构成方面对太阳锣鼓的乐器、乐队编制、演奏形式、演奏技巧、曲牌和记谱法作了归纳总结;在太原锣鼓的音乐形态构成方面对太原锣鼓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音色、音乐发展手法、曲体结构进行分析总结。韩晓莉的《太原锣鼓研究》(载《中国音乐》(季刊)2013年第2期)通过对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太原锣鼓”的渊源的考察和对其传承现状的分析,探寻“太原锣鼓”的诸多艺术特色,并就太原锣鼓今后的传承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陈培文、陈卫东的《铿锵太钢锣鼓弘扬三晋瑰宝》(载《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7乐19日第008版),本文叙述了太钢锣鼓进军世界的威风事迹。太原锣鼓传承和发展鼓乐艺术,本着严谨求实、标新立异的风格,使民族文化与时代风韵有机融合,跨越时空界限,屹立于世界鼓乐舞台;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威风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的民间锣鼓乐,曲牌丰富、节奏独特、曲式结构复杂、表现手法丰富,是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锣鼓乐种之一。威风锣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你来到尧都临汾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时,你会听到许多关于威风锣鼓的美丽传说。威风锣鼓是以音乐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的一种广场艺术。关于威风锣鼓的著作有王振湖、宋庆云编著的《威风锣鼓》,书中详细向我们阐述了威风锣鼓的历史起源、发展,并通过举例来解释锣鼓谱,符号意义、节奏等等。单红龙编著的《山西威风锣鼓研究》,作者深入民间,对威风锣鼓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深入考察,在研究中采用乐种学相关理论和传统的文献考证方法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系统总结其艺术形式和风格特点。王振湖编著的《威风锣鼓的发展》,系统的将威风锣鼓源泉、发展、称谓、乐器、曲牌、音乐、队形变化、服饰、动作表情、艺术特色、基本特征,一一叙述,全面,详细,还将威风锣鼓的大事略记进行总结,威风锣鼓资源丰富,是临汾的资源优势,但资源并不等于资本,资源需要创造,才能变为财富的资本,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才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书,就为如何才能利用资源提升威风锣鼓的价值提供了资料。关于威风锣鼓的文献,温洁的《浅析威风锣鼓的美学特征》(载2013年第10期《音乐创作》),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威风锣鼓,及她的《“威风锣鼓”艺术的威与美》单红龙《论山西威风锣鼓的社会构成》(载《黄河之声》2006年4月)《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载《中国音乐学》(季刊)2006年第2期),她的《威风锣鼓发展的几点建议》更是对威风锣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用意见,她的《威风锣鼓艺术探源》为我们探究威风锣鼓的来源提供了历史资料(载《艺术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张建强的《从威风锣鼓解读中国锣鼓乐的节奏属性》及芝达林、王丽的《临汾威风锣鼓音乐艺术管窥》,山西大学史济堂的硕士论文《临汾威风锣鼓探究》及赵秀丽的硕士论文《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彭姝玲的《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李秀的《威风锣鼓显威风》(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2日第007版),何茜《“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2卷第4期),这些文献是从威风锣鼓的音乐方面及社会方面来描写的。

绛州鼓乐也是山西锣鼓中的一面旗帜,关于绛州鼓乐的文献有杨高鸽的《谈绛州锣鼓的发展状况》(载《大众文艺》)及《绛州锣鼓音乐发展手法》(载《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第28卷第5期)及《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6卷第4期),赵越的《绛州锣鼓文化探源》(载《地情研究》沧桑2013.3),常宇杰《绛州鼓乐的当代转型》(载《研究与探索》2010.12),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的王秦安《绛州鼓乐源流》,张平的《山西绛州鼓乐初探》(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郝珊《从“秦王点兵”看绛州鼓乐的传承变迁过程》(载《史料研究》2013年4月),这些文献探究了绛州鼓乐的历史,并通过历史总结经验来探索如何保护绛州鼓乐。

以上是关于山西锣鼓的音乐及社会构成的著作及文献,其中有些涉及到了锣鼓谱,现在来说说关于锣鼓谱的著作及文献。《山西锣鼓谱》是孙钊、毋小红编订的专写锣鼓谱的著作,本书通过不同曲例详细介绍了锣鼓谱,构成、记谱、念谱,记谱标准,通俗易懂,收曲全面。宋庆云的《威风锣鼓民俗及符号谱译解》,对传统符号曲谱,民间一般叫“锣鼓经”或“锣鼓歌”,也就是由一些简单易写易记的的符号来代表某一乐器(或某种乐器的特殊打法),将这些符号按乐句排列成一组组长短不一的组合群,人们根据这些符号的变换及组合群的间距进行念唱和演奏,锣鼓歌里的各种符号只代表锣、钹、铙三种乐器,当地人看着符号就可演奏出锣、钹、铙的音响节奏关系。而鼓一般都没有代表符号,鼓的演奏靠口传,符号谱的译解释是在传统记谱基础上进行完善,首先在前面注明符号的代表内容,在每一首符号谱曲牌后直接附该曲牌的译谱,大多数,只有当地人能看懂,这样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对传统谱的研究、译解尤为重要,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发展、研究威风锣鼓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单红龙的《山西威风锣鼓记谱法诠释》(载《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2期)。锣鼓谱,是锣鼓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努力。

山西锣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根源,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锣鼓艺术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由特定阶段人们精神生活的要求、内容、审美志趣及水准构成的文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创造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今天,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体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锣鼓艺术,不应削弱,更应大力扶持。

浅谈寿州锣鼓 第10篇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寿阳, 是楚国故都。楚人喜乐善舞, 不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且十分普及, 从宫廷到市井、从文士到乡民, 每逢宴享或佳节祭祀, 每每乐舞并作。楚国的乐舞大致可分为祭祀乐舞和宫廷乐舞两类。祭祀乐舞以娱神为主要目的, 带有十分浓厚的巫术色彩, 所用的乐器以鼓为主, 杂以箫、钟、竽、瑟等;而宫廷乐舞演奏的乐器除钟、竽、箫、瑟、磬外也离不开鼓。寿县从公元前622年起, 先属楚, 后属吴, 再属蔡。公元前447年, 楚惠王灭蔡, 此地最终属楚所辖。《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241年) , “楚东徙都寿春, 命曰郢”, 在寿春历经四王, 共十八年, 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亡。作为楚文化后期集中地的楚国都会寿春, 楚文化深厚的积淀, 当然也包括鼓乐, 一直伴随着楚国后裔的生活, 长盛不衰。祭祀时, 为驱逐邪魔妖怪, 为人们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 为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人们敲锣打鼓, 自娱自乐, 形式灵活多样。《寿县志》载:近代, “锣鼓为寿地盛行的打击器乐;旧时, 寿县城关有王家锣鼓班, 正阳关有邓家班、宋家班。名曲目有《十八番》《长流水》《凤凰三点头》《寿阳新春》等。建国初, 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的宋廷献为师, 于60年代初组建成县建筑公司打击乐队, 后又下传陈家礼、王春林等”。上世纪70年代, 寿县地区的锣鼓演奏活动十分活跃, 不仅城镇各单位, 而且许多大一些的村庄都有各自的锣鼓队, 尤其以城关、县水泥厂中青年为主的锣鼓队更为活跃。时至今日, 寿县地区的锣鼓演奏活动已不像先前那样普及。然而, 寿州锣鼓队高亢激越的鼓点一经响起, 必定观者如潮,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寿州锣鼓的基本内容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 为沿淮群众所青睐的民间传统音乐。所用的打击乐器有“钢锣”、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狗锣等, 主奏乐器为锣和鼓。寿州锣鼓的演奏乐谱, 综合了沿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花鼓歌”“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的精华。“十八番”, 节奏舒缓, 如同一首叙事诗, 娓娓道来, 韵味十足。“凤凰三点头”“长流水”节奏明快, 高亢激越, 催人奋进。寿州锣鼓的传统节目《寿阳新春》, 乐谱结构分为“龙虎斗”、“状元行”和“楚都风”三大部分, 分别以寿县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素材, 生动地表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韵。寿州锣鼓的演奏, 在沿淮习俗中只限于喜庆之事, 无论逢年过节、婚嫁、升迁、开业等喜庆之事都不离开她, 加上笙、簘、笛、管和正阳关“抬阁、肘阁”等民间艺术一起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极富感染力。

三、寿州锣鼓的特点

(一) 从演奏的器乐看

1. 品种多。

寿州锣鼓和北方 (中原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的锣鼓比, 演奏的乐器不限于鼓、锣和钹, 通常有大筛锣、大腰鼓、中鼓、大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狗锣, 因而表现力丰富;和南方闽浙的锣鼓比, 除去大筛锣、大腰鼓、大钹、小钹、小锣、云锣外, 还加进了大鼓、中鼓, 使演奏效果更加雄浑。

2. 主锣特别。

所使用的主锣体积小, 但厚重, 音频与其他铜器有明显区别, 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缸、缸、缸”的声音, 因而称之为“钢锣”。这种“钢锣“, 演奏时声音十分洪亮、清脆, 传播距离远长, 数华里之外都能听得清楚, 具有浓郁悠长的楚文化韵味, 在沿淮地区也独具特色。

(二) 从演奏指挥的形式上看

1. 指挥。

北方 (中原地区) 的锣鼓多以旗手和人持手旗为指挥, 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 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

2. 鼓点, 和沿淮地区的花鼓灯锣鼓也不一样。

这样便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的现象, 形成了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美称。

四、寿州锣鼓的价值

寿州锣鼓堪称沿淮流域的艺术奇葩, 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历史价值

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 是楚音乐的遗存。研究寿州锣鼓可以更好地研究楚文化、楚音乐史以及沿淮流域民风民俗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对沿淮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艺术价值

寿州锣鼓的演奏风格既不同北方 (中原地区) 的“威风锣鼓”、盘鼓, 又不同于南方闽浙的“舟山锣鼓”“十番锣鼓”, 兼容了南北锣鼓的特点,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 是中国大地上打击乐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来, 寿州锣鼓多次登上“国”字号舞台, 尤其是2009年清明节期间, 寿州锣鼓应邀参加在山西洪洞由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主办的“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 一举夺得“最佳鼓王奖”。

(三) 社会价值

第三届南锣鼓巷创意市集 第11篇

一进了市集我就不能自己了,刚看到一家满是玩具的展位,还没来得及全部扫射一遍呢,又望见前面不远处的个性T恤,流连这家想去那家,简直要大呼——悟空啊教我分身术吧!淡定些许之后我开始认真关注每一个展位,来创意市集不仅仅是逛逛这么简单,因为每个参展者和他们的作品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

最可爱的创意摊主

被小鲍的展位吸引过去源于他的一声破天长啸——“我的胳膊哪儿去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伤筋动骨了呢,寻声望去,原来是他正在找手中机器人的胳膊呢,一边给机器人安着胳膊一边还念叨着:“今儿风可真大,差点儿把Bobo刮跑!”Bobo是小鲍亲手设计的蓝色机器人。小鲍的展位上还有很多可爱的机器人模型,小鲍对待这些小机器人像对待孩子一样,“我的机器人是有故事的哦,系列连环画。想看吗?去我的网站吧,你会更喜欢Bobo!”

看着外表粗犷还留着一脸络腮胡的小鲍,你能想象到他如此真切细腻的童话世界吗?正是这些机器人让这个大男孩多了一分亲和感。听小鲍徐徐道来,他设计的3个机器人中,粉红可爱的是唯一的女生Kaka,黄色害羞的是Lele,再加上蓝色帅气的Bobo,它们3个在一起就是一出卡通故事,每天一个世界,每天一个心情。

在小鲍的BLK TOYS团队里,作为主创的他负责创意、插画,另外两个队员刘佳琪和康逸主攻卡通人物的动画和脚本制作。三个人一起合作,创作出卡通形象后就与工厂联系,制作出成品,然后慢慢走向市场。如今小鲍已经是三届创意市集的元老了,每年他都会带着机器人宝宝来参展。问他客源如何,他很骄傲又谦虚地说:“来光顾BLK的人非常多,很多人喜欢我们的作品真是欣慰,回头客也很多。”看他一脸笑容,想必从创作到走向市场,小鲍团队一定是很顺利了。但他却一个劲儿地摇头,“没有没有,哪有一帆风顺后得来的荣耀呢?我们在最初的一年也受了很大挫折……”

原来,最初小鲍设计好机器人后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的作品,就联系了加工厂,出5000块做一个机器人模型。结果工厂做出的模型根本不能用,可以说是劣等产品。这个结果和小鲍团队当初的想法大相径庭,“上当了”,于是想到诉讼,和工厂周旋,最后还是让大家损失了2000多元。优质的产品配上最好的创意得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啊,那是有故事有生命的宝贝!后来,小鲍找到了香港知名模型制作人MARK,MARK曾经做过李小龙等人的模型,最终MARK做出了小鲍心中的机器人形象,并帮忙联系工厂,制作出更多的系列产品,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在集市上看到的机器人系列玩具模型、印有BLK logo的唐山古瓷杯、环保袋、T恤、徽章等等花样繁多的系列产品。如此的艰辛换来的劳动成果才让小鲍有今天这样的自信与骄傲。

在小鲍摊位前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有不少人聚集过来,很多顾客被这些可爱的机器人吸引,一个女孩尤其喜欢印有logo的杯子,小鲍又亲切地给女孩讲起这唐山古瓷杯的故事……

最高龄的创意摊主

以年轻人为主的创意大军历来都是创意市集的主要力量,但墙角边的刘大妈正一边勾着针线活一边照顾摊位,阳光洒在她脸上,好不惬意;旁边足年岁稍小些的李阿姨,她带来了不同于大家常见的人物塑像,这些卡通人物都是用面捏出来的。李阿姨说为了参加这次活动,她还特意向社区申请,经过社区一致通过后才把这些捏面卡通人物摆到了创意市集上。

李阿姨的捏面人手艺是跟老家的妹姝学的,回北京后就一直尝试着捏些卡通形象,像孙悟空、米老鼠、唐老鸭等。去年奥运会,李阿姨特意挫了一套五福娃面人。看着福娃清秀的眉眼眼、李阿烘一脸不易地感慨,“这些比较难,得捏个把钟头,还得注意给面配秘方,不然时间稍长就裂了。”李阿姨的展位还真是老少成宜,年少的看着新鲜,年老的瞧着喜爱、李阿姨乐得都合不拢嘴了。

再看旁边向刘大妈,她的展位可算得上是50后中最具个性的了,徽章、T恤、玩具布偶、皮偶……样样不输给年轻人,而且还有自己的专属品牌——V Jump小老鼠。很多人都以为刘大妈是替别人代售的,其实这些造型新潮又极具个性的小老鼠布偶都是刘大妈亲手缝制的。小老鼠都有长长的嘴巴、大大的眼睛,看着挺有心眼,怪招人喜爱的。这些小老鼠的形象都是刘大妈的姑爷设计的,之后刘大妈亲自选料加工缝制,女儿也特别支持老妈和老公的合作,这让刘大妈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她也常自豪地说:“咱也是创意人呢!”

说到参加创意市集,刘大妈也是老手了,前年和去年的创意市集都参加过。这些可爱的小老鼠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曾经有一位澳大利亚外教买了两只小老鼠寄给家乡的孩子,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可爱的卡通宝贝,于是老外第二年再见到刘大妈时又多买了几只。现在V jump也有官网了,大家不仅可以在创意市集上见到这些小老鼠,还可以到Vjump网站上去了解小老鼠们更多精彩的故事,V jump还有自己的动画哦!

最有灵气的创意摊主

这次创意周展出的很多产品是沿袭了前几届出现过的卡通玩偶、logo T恤、徽章等等,但部分创意者更添了一份想象与大胆的改变,如未来感极强的超前创作,红色复古的军用水杯、海魂衫。在这些作品中,有一笔亮彩与众不同,似乎貌不惊人却又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力,那就是可爱的何鑫和她那富有民族气息的Bolo精灵。

何鑫只身一人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参加南锣鼓巷的创意周,这是她第三次来北京参加创意活动,但来南锣鼓巷可是头一遭。尽管小姑娘这次是一个人行动,可她并不孤单,因为有那么多的精灵忽隐忽现地陪伴着她,就是她小小展台上的Bolo系列。

“Bolo”何意?猜猜看,是英文单词?某人的英文名字?电影的男主角?哈哈,大错特错,你一定想不到,这仅仅是一个语气后缀。何鑫是湖南人,很多湖南话的尾音都有一个“布罗”,例句:你去南锣鼓巷布罗!湖南妹子何鑫漂泊在外多年,依旧怀念家乡那淳淳的乡音“布罗、布罗……”“Bolo、Bolo……”“就这么念叨着,念叨着、,恍然间觉得Bolo好像一个精灵哦,就是小时候总在湖南老家的巷子口飞来飞去的那个调皮的精灵……就这样,我的作品就以Bolo命名了,很亲切,很可爱。”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特好奇这Bolo长什么样子吧,这些小家伙还真不大好形容。一个个七扭八歪,有的大大的头、细细长长的身姿,还有的胖滚滚,打嗝还冒几个泡泡,眼睛大大、嘴巴小小,再看表情,一脸坏笑,但说它坏吧又透着可爱,一个个朝你伸拳动脚。这些精灵好似即将破茧化蝶的蛹,那么蠢蠢欲动,小小的身体蕴含着无限力量,等待着化蝶飞起的一刻,就像这次北京青年创意周的主题——“蝶变中国”,中国力量,无限!

Bolo中的经典形象是释迦牟尼一脸坏笑地坐在莲花中,何鑫说,这款Bolo的卡贴最受学生们欢迎。Bolo系列的其他产品样式繁复,有T恤、挂饰、手绘鞋、笔筒、木偶卡贴等,但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笔筒、木偶和挂饰都是竹制的,是由何鑫和伙伴们亲手打磨,再亲手绘上去的,每个作品上的精、灵都不一样,神态各异,表情千变万化。每个精灵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作品又都有自己的生命。

何鑫说,她在设计这些小家伙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你要乖一点,你真的很欠扁哦!”呵呵,难怪Bolo精灵各个透着坏坏的笑,但是设计师何鑫又这么可爱,她的宝贝们当然也会受此真传了。

创意与公益凝聚的力量

环保是当今的新时尚。年轻人在创意中加入了很多环保的元素,并且和团队一起提倡环保,提倡节能,大家做慈善,用创意得来的收获去帮助更多的人。广州美院的“电灯胆”就是这种队伍的代表,他们在一起经常组织代号“电灯胆”的公益活动,号召大家节能环保。身为主创的古仔用给一些公司做广告设计的收入投到自己设计的产品“小器包”中,他设计了很多蕴含80后童年记忆的包包和一些当下最流行词眼的挂绳饰物,设计好图样后,加工制作都交给了当地一些残疾人和下岗工人,也使大家的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

戏曲锣鼓艺术初步探讨 第12篇

传统戏曲打击乐的表现更是中外驰名。打击乐分戏曲打击乐、民族、西洋打击乐,等多种打击乐在戏曲乐队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鲜明的节奏、音响效果强,在配合身段表演、渲染气氛以及充分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等多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戏曲舞台上,打击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锣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大锣”的运用依据的是“锣经”,比如“长锤”、“四击头”、“急急风”、“五锤”等。那么一出戏当中何时用“急急风”“四击头”“五锤”“长锤”,是轻松缓和,还是紧迫急促,则要根据戏曲剧情的发展来灵活运用。

“锣经”的运用是有无尽的变化,演奏打击乐更要注意的是与音响的控制与音乐的配合,过去的打击乐不论是文戏、武戏、悲剧、喜剧,只用一面大锣,一种调门,而今,锣的品种大为丰富。这方面已有不少的发展与改革创新,这些年由于舞台艺术的要求“锣”现已有低音锣、高音锣、低虎音、中虎音、高虎音、防节锣、中光、武锣、奉锣等各种调式的锣,因而也增强了打击乐的表现形式。

大锣是戏曲中武戏的主要打击乐器,它的用途节奏感鲜明,能把演员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加以强调、铺垫与烘托也起到了画龙点睛、一响道破的作用。使整场戏的唱、念、做、打的艺术效果更为突出。唱腔中有原板、慢板、快板、导板、散板等。这些当中也都需要打击乐的配合。

例如:《秦香莲》中的最后情节,对太后来到开封包拯以礼相待,此时打击乐轻松缓和,待秦香莲子女被皇家抢走,香莲气愤则击鼓喊冤,鼓声突显事态严重,包拯在非常强烈而急促的“急急风”中急步上场,这时就是用“中光锣”充分烘托出了场上人物此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南锣鼓巷】相关文章:

上一篇:实验室网络安全下一篇:人物形象赏析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