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反思共同成长

2024-07-26

合作反思共同成长(精选5篇)

合作反思共同成长 第1篇

一、善于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今天的社会正朝学习型社会方向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 再加上远程教育和网络的发展,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已成为现实,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习。我们小学教师成天在繁忙、劳累、狭隘、重复中生活, 长久这样生活, 会麻木掉灵魂, 消蚀掉精神。所以, 更需要抽出时间来学习。用读书学习, 给自己的精神打开一扇窗。恢复自己的生命个性, 加深自己的文化涵养, 丰富自己的精神经验, 培育自我精神与思想。否则, 教一辈子小学, 思想认识、文化知识、精神境界也如同小学水平, 岂不悲哀?

如何学习?首先要会阅读。阅读, 可以帮助我们的心灵敏感不长老茧。作为教师, 阅读的面应该是广泛的、多层次的, 阅读是教师在修炼内功。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 学习名师经验, 学习古今中外教育经典。加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 加强认知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等;学习中国六大教学流派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和谐教学、情境教学、创造教学、成功教学、愉快教学、尝试教学、主体教学。教无定法, 每个教师要广博多览, 取百家之长, 自成一家, 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除了向书本学习, 还注意向身边的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网上学习、向专家学习, 做学生的学习榜样和学会学习的典范, 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探索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我们不缺理想、不乏智慧、不少计划, 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恐怕最缺乏的是踏踏实实的行动。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动, 而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做, 去实践。

乐于承担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它不是脱离教学实际另外给教师增加负担, 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 以获取自身专业化发展, 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 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因此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我们学校进行的“课内外并重、室内外结合”的研究, “小班化教学活动方式”的研究, “小班化教学评价”的研究, 真正使教师养成了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 不断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三、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 回顾自己的成长, 似乎很是欠缺, 原先我觉得老师只要教好学生, 与写作有什么关系, 这几年, 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及听了专家们的想法后, 我深刻地体会到, 善于分析教学过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能使我们的教学实践减少盲目性, 增强科学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现在十分重视教学总结, 做到一路走, 一路记, 一路思。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并要在分析之后作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一般说来,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 反思成功之举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作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反思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时候是说话不当, 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 有时候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有时候是习题难易不匀等。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 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 要拿出改进措施, 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3. 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 反思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师要定期梳理自己的一些零星思考, 最终揭示规律, 深化教学认识, 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凡是教学总结都是教学实践的结晶, 对自己他人都有指导、借鉴意义, 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 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自己的人生与天地。不要奢望我们的教学实践一定会成功, 不要奢望读书学习的东西一定会用得上, 不要奢望我们的教育文章一定会发表, 更不要奢望学习、实践、反思这三个方面一定会给你的专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重要的是, 只要我们充满“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 有一双洞察教育问题的眼睛, 一双敢于在教改中实践的脚, 一双笔耕不已的手, 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 实实在在去实践, 点点滴滴去积累, 反反复复去思考, 勤勤恳恳去写作, 我们的教学专业水平就会不断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和质量, 没有政策导向的引领激励, 教师就像迷途的羔羊, 无所适从, 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内驱力, 就很难有对自身专业角色的认同, 就不能自觉成为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 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 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如何切实转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呢?我认为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善于学习,积极探索,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瞿保奎, 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合作反思共同成长 第2篇

一、现象:背后凉飕飕

这篇论文发表在《终身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是张永博士,第二作者是张艳琼老师。张永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社区教育研究。张艳琼老师是河南省的一名一线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数学教学研究。论文从反思家校社合作的症候出发,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梳理相应的症结,并提出有关研究建议。

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呈现了当前家校社合作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典型现象: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衰减为家长配合学校。

作者首先从霍茨卡姆理论谈起,该理论揭露了学校教育的一种内隐理论,即把学视为教的直接结果。这种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内涵在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中。学校统一教学,统一测评,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在教学评价上的差异则被归咎于学校之外的影响。于是,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就变成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对学生的全方位监控,家庭、学校和社区成为这一监控网络的局域网,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则成为监控网络的节点。

想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处处被无数摄像头监控着的孩子,我不寒而栗。记得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有学校组织在线语文默写考核,要求打开手机摄像头,老师看着每个学生默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马上打卡上传。没有打开摄像头的,老师喊话点名批评。就这样,教师、家长一起严密监视着孩子的学习。这一切,美其名曰,对孩子负责。这一切,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论文作者对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及不断简化和衰减的精准分析,如一记当头棒喝,令人深思,问题如此尖锐,到底症结在哪呢?

二、新理念:豁然开朗

作者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指出,家校社合作的一系列症状,其症结在于基于一种传统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视学习为内化知识的过程,主张学习是属于大脑的内在活动,并把个体看作学习的分析单位。接着作者着重介绍,与传统学习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实践共同体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实践开始,参与成为关键过程,将社会世界置于分析的核心,视学习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作为一线教师,关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内容,我读得很吃力,每个字都认识,然而却不理解,读完大脑一片空白。我一遍又一遍反复读,找出《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对“实践”的阐述,以及《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的“认知学徒制”相关理论,我尝试着结合起来理解。从传统学习观点转变到实践共同体中的边缘性参与,我读出五个关键词。

一是实践。

传统的学习观的实践强调狭义的可重复的操作性实践,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实践强调主动行动者与世界、活动、意义、认知、学习和知识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是互动。

参与总是建立在对世界意义的情境性协商和再协商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理解和经验存在于持续的互动之中——事实上,它们是以互动的方式构成的。

三是变化。

边缘性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化的、或多或少地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边缘性参与关系到社会世界的定位。变化着的定位和观点是行动者的学习轨道、形成中的身份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一部分。

四是创造。

把个体理解为既受社会条件所限又处在创造它们的过程中的存在,从而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

五是去中心。

对学习进行了“去中心”的分析,控制权并不掌握在教师手上,而是掌握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三、新行动:天高地阔

理念的革新,带来行动的焕然一新。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家校社合作的重构”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作为教育实践共同体,家校社合作如何成为家长、教师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场,包括儿童学习场、成人学习场、终身学习场。

作为儿童学习场,家校社合作为儿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包括在校学习、在家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及其间的多重关联。作者张永博士在他另一篇论文《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该文汇编在由杨小微和李家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班主任研究》一书中),以中小学生在校学习为切入点,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社区学习和远游学习之间的多重关联进行了生态学的分析,详尽剖析了每种学习活动各自的特点及不可取代的价值,并指出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不仅要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研究这些学习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锁定和建构的,从而提高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作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的优势,把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联结和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圈。优质教育资源生成的路径不仅可以通过教育相关者的努力来创建,还可以通过发挥中小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加以转化生成,通过中小学有意义的参与,把不参与型或被动参与型学生转化为主动参与型学生,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作为成人学习场和终身学习场,家校社合作包含着成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作者主要阐述了相互学习的可能性。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叶澜教授在《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关于成人学习的重要和困难的论述:今日之文化活动与创造,教育之策划与实践,都须服务且有益于时代新人的培育,以及对成人世界之观念与行为的改变。后者之重要性并不逊于前者。又因成人个性已基本成型,且活动领域的离散状态,改变较之青少年更难以实现。然而,没有成人世界的改变,新生一代更多个体的发展,就会受阻受损甚至被彻底埋没。当代人类社会已提出终身教育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成人适应职业生涯变动、不稳定的需要,也是为了人在成人之后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了成人能为年轻一代的生存、发展与生命潜力的开发,活出更高的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代际生态与交互影响;为文化传统在人之生命的“增殖”提供更强大的能量。

在论文的最后,作者对家校社合作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家校社合作研究亟需更新背后的学习观;第二,建构家校社合作的跨学科概念框架;第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的理论。期待在已有系列研究基础上,研究者们聚焦家校社合作,在学生社区(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学生社区(家庭)工作与学校工作互动中探究中小学发展的新可能、新抓手和新策略。

理念更新尽开颜。愿人人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策略,开创新生活。仅供参考

读后感《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

近日,有幸拜读到张永和张艳琼两位作者的合作论文——《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反复读之,颇受启发。

此文认为,传统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学习属于大脑的内在活动,并把个体视为学习的分析单位。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学习观,使得学习者的内在与外在分离、个体与社会割裂。基于学习与社会实践整体关系的考量,作者对传统学习观予以批判,试图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思维重塑家校社合作中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交互学习,实现对传统个体、内化、封闭等特征学习观的超越。

基于两位作者对家校社合作中学习观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我近期所从事的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研究,尝试以学习共同体、乃至学习共生体的视角将与此文进行对话和交流,将家校社合作中的学习观与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中的学习观进行联接,这无疑会有助于打通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边界,丰富、拓展和更新教育研究的可能空间。

我所研究的隔代学习中的学习观,是一种祖辈和孙辈共同、合作、交互性质和意义的学习观,体现在主体间的知识学习、主体间共生关系的建构、及其与家庭、社区、社会等单位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多维联系。此文所探讨的家校社合作,强调儿童学习场中儿童之间的学习及向成人学习,成人学习场中成人之间的学习及向儿童学习,终身学习场中个体一生的学习以及不同年龄、代际之间的学习。由此,此文中家校社合作中不同主体间学习与隔代学习中的学习观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学习观的批判和超越。

我所思考的寒暑假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学校课堂学习。学校课堂学习重在突出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而这正是此文作者所批判的传统学习观。寒暑假学习是一种共生体性质的学习,聚焦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学习关系的建立,并在这个共生体中践行、发展、创生着无限的学习可能。这正与此文作者所论述的家校社合作中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交相呼应之感,塑造着一种新的学习观。

正如此文作者提及的:“家校社合作对儿童学习质量的影响取决于相关参与者所持有的学习观”。同样,对于隔代学习、寒暑假学习而言,其由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将取决于诸多学习者所秉持的学习观。

小组合作伴随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第3篇

刚而开始让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孩子们在合作的时候有的说和学习无关的话,有的在争论先学哪个生字、有的甚至在互相打闹。基于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的次数要适当,不是每节课从头到尾都要合作的,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这种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我们不能为了合作和合作。不能把合作留于表面形式。

(一)重点、难点的合作

读韵母四声时:可以用拍手、手势、 对口行、 传话等方法;再如记生字字形的时候,引导他们用分结构、数笔画、换加去部首、发现法、边儿歌、猜谜语等方法;在理解字意时

可以造句、组词、做动作……学生熟练掌握了的这些基础的方法后,在小组合作中就可以运用了。每次学习生字时,他们就会根据生字的音、形、义,选择以上的这些方法分工学習。

(二)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

如《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可设计的问题,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怎样对话?鼓励学生们小组内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演一演,问一问,读一读……

(三)重点段落或有价值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

这类合作要求目标明确。如《日月潭》的2小节3小节叙述了日月潭得名的原因以及它周围的环境。内容简明,文字清晰。对于这两小节的学习,学生小组边读边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对日月潭的描写,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画一张日月潭的图。用以画代讲的形式检查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的读句,有的画,有的说得意图),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绘画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给孩子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特别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三、小组评价

有小组合作内容就有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加以补充评价。在课堂中注重对小组合作评价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的有效途进。一般可开展小组团体竞赛。根据每组交流的反馈的情况打分。比如:分工明确、声音、参与程度、合作程度、配合默契程度、创新、听得认真吗……评出不同称号的“学习小组”。一人好不稀奇,大家好才稀奇。为此我经常开展游戏激发小组合作意识。

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老师决不是旁观者,而应该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加以指导及时指点。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方法,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即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学会倾听,听完补充后再发言。

合作反思共同成长 第4篇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理论是实际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 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意综合性, 生活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形成整体的幼儿教育观, 并通过努力去实现这些观念。在日常的理论学习中, 我们把《纲要》精神以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为切入点, 促使教师新旧观念产生碰撞, 激励教师对不用理念进行对比和反思, 从而提出困惑不解的问题。如:现在提倡的整合教学, 这里面包含了目标的整合和内容的整合。《纲要》中把教育目标分成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而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表达的最终结果。那我们怎样去划分会更加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 这对教师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教育意识和理念形成了冲击, 他们提出了疑问“分科教学和整合教学的差别在哪里?”“现在的这种教学形式孩子能不能学到东西?”“我们怎样上课才是最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等等。基于这些认识, 我们又组织了教师外出参与市区组织的专家讲座学习, 不断的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自己的不断反思。从而实现了教师观念和到行为的转变。

二、以点带面,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与骨干教师互动,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学习令人成长, 思考使人进步。向骨干教师学习, 与骨干教师互动, 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怎样把幼儿园课程精神贯彻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中, 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有些难度, 在去年参加一次珠海市的骨干教师培训, 有机会和市区的骨干教师们面对面的互动。参加这个活动使我们看到了每一位骨干教师身上耀眼的人格魅力, 她们并不以高人自居, 但她们信心十足;她们不会说绕梁三日的精美诗句, 但她们句句都是有理有据的经验之谈。在与骨干教师的互动交流后,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我们逐渐在反思中成长。如:在开展主题教学时, 老师们开始思路不是很清晰, 但是通过学习《主题活动的创设与开展》的研讨后, 老师们开始尝试了从方面考虑慎重选题, 开展适合自己班级的特定主题活动。并对每次的活动进行反思, 生成下一个主题活动。

2) 主动实践, 共同参与,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认识与反思上的提高会使老师们更加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一些爱学习, 肯钻研, 悟性好的老师会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脱颖而出, 她们尝试打破分科教学, 大胆开展主题探研活动;她们改变单一的集体教学, 初步学习运用以小组、个别为主的教育形式, 将预成教育与生成教育有机结合, 将“等一等, 看看孩子是怎样学习的”与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帮助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反思与主动实践, 教师从孩子们那从未有过的大胆而充满创意的表现, 深深的感悟到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只管按计划教学而无视孩子需要的方法, 真是太限制幼儿的发展了。

3) 贯彻《纲要》提高教师主动反思能力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过程, 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漫长的,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分析问题, 扎扎实实抓好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每一个环节。

4) 分析案例,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成长

伴随《纲要》的深入研究, 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要写自己的案例, 包括教育笔记, 备课等案例。为了帮助教师学习, 反思,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通过让教师整理自己案例, 学习、比较、反思同伴的案例, 在集体的交流共同反思案例中, 真正的使教师强化了自己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行为。并拓展了每一位教师的认识角度, 提高了认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上册》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上册》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下册》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下册》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师教育丛书虞永平主编《幼儿教育观新论》3)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师教育丛书虞永平主编《幼儿教育观新论》

合作反思共同成长 第5篇

李幼林:1111月33日, AAvviidd在北京召开了AAvviidd管理层会议, 这个会议是每年都举办吗?它采用怎样的方式?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Ron Greenberg:Avid管理层会议这个系列活动是我们公司一个新的倡议和举措, 从今年7月份开始举办到现在, 已陆续走过了纽约、洛杉矶、我们公司总部伯灵顿、伦敦、慕尼黑、东京等全球各大城市。11月3日, 我们移师北京。2011年年底之前, 我们还计划在华盛顿特区和巴黎举办这个活动。明年这一活动肯定会继续进行, 计划届时再来中国, 不过举办地可能会是上海, 或者至少在上海做一次这样的活动。

会议的目的是依据客户的需求来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在我们和客户进行深入细致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对自己业务发展的一些需求, 以及在发展自己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比如他们希望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情, 需要在多种平台上来发布他们的内容……所以考虑到这些客户的需求, 我们举办了这样一个会议。会议的宗旨和核心就是要面向媒体企业和大客户, 为他们介绍Avid公司的战略, 即整合媒体企业战略或者说是一体化媒体企业战略, 就是将媒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考虑在内, 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就形式来说, 从7月份以来, 活动都是按着这样一个程序来进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发生的一些大事以及发展趋势, 例如11月3日下午, 我们将邀请来自德勤公司的、负责TMP行业 (也就是电信媒体广播行业) 的一个分析师兼合伙人, 讲述行业中大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是来自客户代表的演讲, 因为我们一直非常看重客户, 本次我们邀请到来自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 也就是NBC Universal的客户代表, NBC Universal是一个与Avid关系密切且高价值的客户, 演讲中会讲到他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Avid的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并解决问题的;第三部分是介绍整合媒体企业战略, 这一部分由我们公司首席技术官Tim Claman主讲, 他会介绍Avid先进的技术以及如何用这些技术来帮助我们的客户。

李幼林:Tim Claman先生, 我们了解到您在电影和电视后期制作行业从业长达10多年, 不仅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 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混音师和编辑师。作为Avid的技术领军人物, 您和Avid的其他高管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广电行业的发展趋势的?

Tim Claman:就像Ron刚才提到的,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举办Avid管理层会议这样的系列活动, 一直在和外部的咨询公司以及研究机构来进行相关合作, 希望能够把他们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传递给客户。在这些活动中, 我觉得有一点非常有意思, 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亚洲市场, 在技术发展趋势方面以及媒体消费趋势方面, 其实各国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的还是亚洲的分析师, 他们在会上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基本上一致, 那就是全球范围内媒体的消费趋势其实是在逐年地改变, 不断地增长的。当然, 现在有很多种不同的媒体发布渠道, 而且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终端来收看或者访问媒体, 比如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或者社交网络。人们感觉到自己看电视的时间少了, 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 实际上在这些不同终端上收看媒体的量逐渐增加的同时, 传统的收视时间也是在增加的, 所以我们强调, 这种不断增长的媒体消费, 实际上对于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现在, 我们看到, 观众的情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比如, 新一代的观众在出现, 而对于那些比较年轻的观众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自己选择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收看节目。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不再是广播公司一统天下, 这些观众可能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比如视频点播的方式, 或是通过个人的视频录放机来观看需要的内容。在媒体方面, 他们也希望能够和媒体有很多的互动, 比如使用自己的触屏式手机或使用平板电脑, 实现与媒体的互动, 也有一些人喜欢在移动的时候来观看一些节目, 这个时候他们所依赖的终端就是手机。所以, 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非常频繁的互动。

李幼林:目前, Avid公司在系统解决方案中的网络化、文件化的进展情况如何?针对不同的终端, Avid是否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解决方案?

Ron Greenberg:传统上, 后期制作、视频制作就像相互孤立的一些岛屿, 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私有网络, 跟因特网不连接在一起。而且它们还有一些专用的网络协议和VPN。我们专注做的事情就是提供过渡到IP网的技术和基于IP协议基础的解决方案, 这样我们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客户实现公司网络中相关业务流程可以相互沟通协作在一起, 形成媒体生产和播出完整基于文件的工作流。

Avid公司认为这种演变或者过渡不仅发生在公司内部业务, 即不仅仅是公司或电视台内部工作流程的改变, 而是演变为全网范围内协同工作, 即制作团队能够在因特网的范围内协同工作。这听上去像是一个私有云或者专用云的概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期待着这些公司在全球不同的地点之间、不同团队之间, 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来进行合作。这次管理层会议上, 来自NBC的嘉宾会介绍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就是NBC如何实现这种演变的。NBC通过使用Avid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达成公司各个业务网络共存、协作, 以一种非常安全、高效的方式, 帮助他们的团队之间共享内容、协同工作, 使得NBC在全球的新闻站之间能共享媒体的内容, 在不同地点的新闻站之间也能够交换、传输新闻报道以及视频片段。Avid这个方案对于中国媒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也有很大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另外, 今年九月份我们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Interplay Central, 它是Interplay资产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延伸发展, 是对于媒体进行私有云计算的非常好的例子。通过它, 我们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媒体内容以及底层元数据与其他地方、理论上讲是互联网上的任何地方的协作者共享, 而且这种共享是非常安全的。对这些共享者, 我们还提供了一个“瘦”客户端, 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浏览器, 这个浏览器不仅能够观看有关视频, 还可以搜索相关的视频, 在视频上加注, 甚至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编辑。未来, 我们在这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强。实际上, 就是让记者可以在“瘦”终端上进行媒体内容处理, 这样记者的移动性会更强。以前只能利用企业的内部网进行工作, 现在通过互联网, 通过私有云的安全机制, 就能移动地进行采访, 并对元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进行简单的视音频编辑及文稿的处理。这就是一个私有云的概念, 从企业内部的网络延伸到利用互联网, 私有云服务使得整个新闻制作的移动性、灵活性、快捷性得到了提升。

Tim Claman:关于不同显示终端的解决方案, 我想这个答案既是肯定的, 也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作为一家公司, 不可能提供解决方案的所有环节。过去, 我们把解决方案做成开放式架构, 这样就能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合作, 由合作伙伴来做那些我们做不了的事情。现在, 我们所关注的事情是使我们的解决方案向基于文件的工作流程过渡, 比如说基于文件的获取流程、基于文件分发、发布的流程, 我们做好我们专注的事情, 我们的合作伙伴做好他们专注的事情, 合作在一起、共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Ron Greenberg:我们的专注点和核心能力是对媒体进行加工处理, 而采样以及后面的播出, 则需要跟合作伙伴一起, 根据本地的客户需求, 形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 我们的核心能力是提供能够对媒体资讯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这是其一;第二, 我们提供一个开放的架构, 使得从前端到后端能够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来满足每一个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的客户的需要。

李幼林:Avid一直以系统性能强、设计理念好, 提供一整套音视频一体化前后期管理解决方案, 以高端产品著称。在中国, 为满足各行各业媒体应用的需求, 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 Avid是否考虑也生产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

Ron Greenberg:不管是在音频领域还是在视频领域, Avid公司都有全系列的产品, 既有类似M-Audio、Avid Studio这样可以为大众所使用的功能强大的消费类产品, 也有满足广播级要求的高端产品, 以提供适于专业后期制作人员及专业音乐人使用的视音频解决方案而著称, 包含CCTV在内的很多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用着我们的产品。这些高端产品具备很强的功能, 可以为我们的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和回报。在这方面, 我们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 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而且我们的产品功能也优秀。客户反馈说, 他们深切地感受到Avid的产品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价值。当然, 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低端产品,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那是我们应该介入的空间, 我们做的更多的还是要把我们产品的更高价值提供给客户。

李幼林:中国的广电技术目前发展迅速, 前不久国家推动“三网融合”,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已成为我国广电技术关注热点、发展方向。明年1月1日我国将开播首个3D电视实验频道。作为全球技术引领公司, Avid将如何抓住这个时机, 参与中国广电技术的发展?

Tim Claman:Avid对3D也是非常关注的, 早在2009年3月, 在我们3.5版本的专业视频编辑软件Avid Media Composer里面, 就有对3D编辑的基本支持, 在过去的两年半, 我们通过与客户的密切合作, 来理解他们对于3D的全方位的需求, 包括3D编辑、制作以及后期。你问这个问题的时机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 11月4日凌晨两点Avid会正式发布一个新版本产品——Avid Media Composer 6, 它对于3D的编辑以及工作流方面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可以说这是最近两周以来我们发布的第二款非常令人振奋人心的产品 (第一款是在10月20日时发布的新一代关于音频工作站Pro Tools 10) 。

提到中国乃至全世界媒体市场的发展变化, 我想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 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Avid能够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中,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的理解。我们能够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判断, 提前做一些准备, 当我们预见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我们的客户就能够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来满足他们届时的业务需求。

杨坚巍 (大中国区总经理) :从3D、高清的发展中我们看到, 中国广电市场的发展速度快过大家的认知和期望。我们切实感觉到它的加速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开放, 向新技术、新的潮流开放, 希望学习国外一些成功的东西, 寻求新的技术, 帮助广电行业在国家推动三网融合的大前提下更灵活地、更广泛地、以更新颖的方式提供内容给消费者。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变化, 我们希望和广电行业一起成长, 在我们在国外媒体行业取得的经验、未来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广电行业本身发展要求之间寻找结合点, 把我们全球的经验、技术拿进来, 通过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 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客户化的整体方案, 帮助客户满足现今的业务需要, 应对未来媒体行业变化的挑战, 这是我们对广电行业变化的一种回应和支持。

作为广电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厂商, Avid在技术上已经有了一整套满足现在和未来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 但是, 这些解决方案怎样和中国市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 对我们来讲, 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不断发展、深化合作伙伴, 包括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因为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伙伴关系, 我们才可能对中国客户的发展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才能结合我们在技术上的研发以及全球化经验和成功案例, 为中国的客户提供先进的、切实可行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与他们共同发展、共同成功。

李幼林:随着中国国内非编技术的发展, 国内众多广电整体方案大都采用Avid技术与国内广电厂商共同合作完成。刚才您也提到Avid对本地合作伙伴的支持, 那么在未来的合作中, Avid作为一种开放系统架构, 将如何考虑与中国本土的厂商、产品、技术进一步融合和合作?听说上午你们走访了捷成世纪, 我们知道捷成世纪是Avid音频产品在中国广电行业的总代理。这次洽谈, 双方是否有了新的合作进展?能否介绍一下与捷成世纪的进一步合作计划并请展望一下双方合作前景。

杨坚巍 (大中国区总经理) :Avid有很丰富的产品, 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策略也会分多个层次。比如我们刚才讲到消费类的产品, 针对一些低端的非线编、音频产品, 我们有专门围绕产品的伙伴来合作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在媒体企业这个层面, 我们寻求的合作伙伴一是需要对我们客户的业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是希望通过跟他们的合作, 提供给客户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三是提供视音频一体化的整合媒体解决方案, 而不是仅仅提供某一个音频或视频的产品。捷成世纪是我们在中国第一个整合媒体解决方案合作伙伴, 当然我们还会有其他的伙伴, 他们会专注于广播电视业务中后期制作或新闻制播等某一些工作流、提供相应的专业解决方案。

关于与捷成世纪的合作前景, 我的想法是, 我们除了传统的广电业务, 比如广电的节目制作高清化、3D制作以及新闻制播以外, 我们更希望, 能够在广电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多全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大家都在谈论的私有云、媒资交换等。

我们始终坚持, 通过广泛、全面、创新、本地化的伙伴关系, 共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满足客户现在和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李幼林:中国国内的非编厂商进步很快, 但是我总觉得我们跟国外有差距, 不仅是技术差距, 还有制作上的差距, 能不能讲一讲中外厂商的差距在哪儿?对国内厂商有什么建议?

杨坚巍 (大中国区总经理) :现在, 对媒体企业来说, 制作不再是单单在单一工作站上进行和完成的了, 更多的是在网络化、文件化环境下完成视音频一体化的协作制作。在一个网络化、文件化的环境里, 怎样有效地实现协同工作、有效保证动态的带宽分配和管理, 是技术实现上最大的难点。目前, 国内厂商的单一工作站做得很好, 但是在网络化情况下, 如何实现有效地带宽动态分配和管理, 支撑在同一个制作网内真正的大团队、大规模高标清、3D、视音频混合、协同制作, 还是有相当的挑战。对Avid来讲, 我们在这些方面就有相当的先发优势, 譬如我们特有的面向媒体行业应用的大文件存储系统、专利技术和管理软件, 在国内外大型电影、电视和媒体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应对媒体行业大型制作所要求的动态带宽分配、有效管理方面, 提供了超群的性能表现和管理能力。

李幼林:由于技术发展很快, 在人员培训, 主要是客户培训方面, Avid做了哪些工作?

Ron Greenberg:Avid从培训角度来讲, 主要有几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对合作伙伴的培训, 第二是对客户的培训, 就是怎样让我们客户的专业人员掌握新的技术来提升生产率。我们在全球有专门的培训团队, 在中国也有相关的人员。我们希望, 在技术产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客户能很快地掌握这些技术。所以在培训方面, 我们也同样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本地化伙伴关系, 合作包含了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我们跟学校合作, 因为专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也成为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 所以我们要对未来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第二个方面, 是对现有客户的培训, 我们也在建立一些跟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 提升对专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支持, 譬如说, 我们跟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图像专业委员会已经签署了合作关系;第三个方面, 我们希望与一些重要的客户结成伙伴关系, 将他们对Avid产品的使用经验和方法同我们的培训相结合, 最终形成一个实际可操作的、更贴近客户的培训机制, 服务于客户。归纳起来, 我们所谓的在本地化培训, 包括了与学校合作、与专业机构合作以及与客户合作, 共同推动对于Avid技术的认知、学习和使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努力, 在中国形成更为广泛、更为全面的共赢关系, 达成共同的进步和成长。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教育下一篇:小型露天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