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2024-06-16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精选8篇)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7髋、女45例、55髋, 年龄28~72岁, 平均53岁。其中, 10例双侧同时手术, 2例分期手术。该研究的50例患者, 在进行该研究前均经Crowe分型, Ⅰ型13髋, Ⅱ型23髋, Ⅲ型10髋, Ⅳ型4髋。并且, 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的该项研究, 在研究前均签署了意愿书。

1.2 治疗方法

手术患者取侧卧位, 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均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所有病例均在真臼水平 (解剖髋臼) 重建髋臼, 在小转子上1.0~1.5 cm处行股骨颈截骨, 显露髋臼, 根据卵圆窝和髋臼横韧带确定髋臼的解剖位置, 按照外展40~45°、前倾10~15°髋臼锉磨锉去除臼软骨, 从小到大, 加深扩大真臼, 达到泪滴的内壁或超过内壁, 按解剖位置安装臼杯假体。因受脱位股骨头影响, CroweⅠ及Ⅱ型患者髋臼内壁通常较厚, 通过加大加深髋臼, 采用常规大小髋臼假体即可获得满意髋臼假体覆盖;CroweⅢ、Ⅳ型患者髋臼发育浅小, 可通过减小植入髋臼假体的外直径, 使残留骨量能接纳该大小的髋臼, 常规大小髋臼假体难以达到满意效果。CroweⅠ、Ⅱ及Ⅲ型患者采用常规软组织松解即可获得髋关节复位, 如髋关节压力较大, 可进一步松解周围组织, 即可获得满意复位;部分CroweⅣ型患者股骨头长期高位脱位, 髋周软组织挛缩严重, 复位难度大, 均行粗隆下短缩V形截骨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疾病治疗和控制情况,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研究指导的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患者的各项检查正常, 各种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典型症状几乎不见为痊愈;有效是指患者出现一些轻微的典型症状, X光等临床检测结果正常或者存在少量不足以造成危险的病征;患者未达有效标准临床症状及X线检测数据显示症状依旧存在, 且未有好转迹象, 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即为无效。

1.4 评价方法

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价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法进行评定。患者的治愈程度采用国际上统一的Matta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测量, 其分为“优、良、可、差”4个级别。其中优和良的总和除以全组患者数量所得数值即为优良率。

1.5 统计方法

对选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6.0和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结果

按疗程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经过对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观察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在50例病例中, 总有效率为90.0%, 其中19例为痊愈, 26例为有效, 5例为无效。X光等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2.2 Matta功能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后Matta功能评分结果表明, 优16例, 良30例、可4例, 没有出现评分为差的患者, 经治疗后治愈程度较好, 优良率为92.0%, 相比治疗前的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术前Harris评分结果显示平均为 (46.1±1.5) 分, 经过治疗及随访6个月到1年后, 术后为 (86.5±1.6) 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术后治疗效果显著。见表2。

3 讨论

针对患者的治疗, 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 依照评估结果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阻碍髋关节的复位的因素很多, 但挛缩的髂腰肌及臀中、小肌等短肌为主要因素, 对于脱位较轻的患者, 松解全部或部分挛缩的短肌可解决股骨侧假体的复位问题。而针对程度较重患者, 则采用转子下叠加缩短截骨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在手术中的损伤, 对于髋关节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 要先进行彻底的全面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样就会有效避免在治疗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增加了治疗的可靠性。

在该研究中, 髋臼的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DDH患者股骨头长期处于半脱位或脱位的位置, 其髋臼发育常伴有畸形, 髋臼骨床的准备常较困难, 并且假性髋臼的形成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造成困难。对于髋臼假体在真臼还是假臼水平重建, 大多数学者主张应在真臼水平重建[3]。因为真臼是髋关节正常旋转中心, 可以恢复髋臼正常的解剖关系;同时, 将髋臼假体放置于真性髋臼上, 假体有足够的骨量支撑, 避免了因假臼的髂骨翼的骨板较薄, 不能满足人工髋臼植入的深度要求, 且无需臀中肌止点重建和针对某些挛缩肌肉的起始或附着点的切断剥离与松解, 因此手术创伤小, 术后外展肌及股骨肌群功能恢复更佳, 可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力学平衡[4]。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50例病例中, 总有效率为90.0%, 其中19例为痊愈, 26例为有效, 5例为无效, 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术前Harris评分结果显示平均为 (46.1±1.5) 分, 术后为 (86.5±1.6) 分;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和Matta功能评分结果均显示良好。这些结果证明了该研究髋臼的重建手法是可行且安全的。

有学者通过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后发现, 在治疗工作中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程度, 在改善治疗工作的效果, 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缩短救治时间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5]。目前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报道是层出不穷, 其临床疗效可靠性也是在不断的被证实[6,7,8]。双鸥等[9]人通过对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发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法治疗周期快, 并且治疗后患者疾病控制显著。相对于单一的手术疗法,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式将更有助于患者的痊愈。李建[10]有则将43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并对患者进行术后疗效观察得出结论: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俱佳, 愈合效果更为理想。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 在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 患者病情控制的有效率更为理想,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控制较为理想。同时, 通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arris和Matta功能进行比较发现, 患者治疗后其Harris Matta功能评价结果方面要明显好于治疗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关节功能评分的方法[9]。该研究中, 各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增加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 缓解患者的疼痛及矫正患者步态畸形, 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因此, 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依旧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治疗中, 突破传统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加速患者的治愈, 临床疗效比较稳定且对患者的治愈具有帮助, 安全性较高。

综上, 在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中, 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 按照针对性治疗模式的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临床诊治服务, 对于治疗质量的提高是有推进作用的。该研究通过应用有针对性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式, 提高了治疗的治愈效率。这种治疗方法将会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治疗理工作带来新的方向, 并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艾东, 李文锐, 李文虎,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4) :2232-2234.

[2]陈芒, 苏琦, 周敏.全髋关节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4) :293-295.

[3]Christopher MF, Daniel JB, Miguel EC.Autogenous femoral head bone grafts for acetabular deficiency in total-hip arthtoplasty for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long-term effect on pelvic bone stock[J].J arthroplasty, 2005, 20 (6) :698-702.

[4]赵秀祥.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的重建[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1) :928-930.

[5]Noordin S, Umer M, Hafeez K, et al.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J].Orthop Rev (Pavia) , 2010, 2 (2) :19.

[6]翁文杰, 邱旭升, 张海林, 等.Zweymuller系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 2011, 24 (2) :158-161.

[7]李彪, 龚跃昆.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6) :646-648.

[8]王健, 史占军, 朱志刚, 等.非骨水泥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 3 (4) :436-443.

[9]双鸥, 李健, 刘修池, 等.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6) :542-544.

全髋置换术的护理 第2篇

【关键词】 全髋置换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71-01

全髋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老年髋关节炎的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去年一年内,我科收治37例全髋置换术,在住院期间实施系统地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将全髋置换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2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的54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66.58岁。其中有24例是股骨颈骨折,8例是股骨颈骨折术后引起的股骨头坏死。5例是先髋引起的骨关节炎。入院后,给予股骨颈骨折的病人骨牵引,纠正电解质失衡。然后,与股骨头坏死及先髋引起的骨关节炎的病人一样,在充足的术前准备后,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予以预防感染治疗。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很多因髋关节骨病的病程长,或因骨折突然发生,无应急心理准备,对手术不了解,会产生心理负性刺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后的康复程序,术前应做的准备、注意事项。并介绍典型病例,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打消其思想顾虑,以取得其配合。

2.2 术前检查和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是否完成,结果是否符合手术要求,术前1天做好配血及术区皮肤的准备,不可伤及皮肤。备皮的范围要包括会阴部,同时教会患者如何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术后在床上排便困难。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以防肺部感染。术前晚应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嘱患者保证良好的睡眠。给病人佩戴识别腕带。

2.3 术前进行饮食调养 ①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症,嘱其多食含钙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以利于骨组织的形成。②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并含果胶成分高的食物(水果、蜂蜜),保持营养丰富,预防便秘。③对有吸烟及喝酒的患者,劝其停止吸烟喝酒。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体位 安置患者外展中立位,双腿间夹以三角枕,避免在苏醒过程中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翻身,搬运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给患者穿丁字鞋,以防在不自主中造成患肢内收,内旋。

3.2 病情观察

3.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给予心电、脉氧、血压、呼吸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2.2 输液、输血、吸氧 给予患者氧气每分2升吸入,为防止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引流量、尿量的变化,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

3.2.3 患肢血运观察 术后48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若患肢皮肤发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及时处理。

3.2.4 伤口和引流的观察 由于受伤创口大,术后应充分引流,以免局部血液瘀滞。保持引流的通畅,若引流液2小时内超过200ml,为血性液体,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将负压改为正压,同时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24小时内引流液不超过400ml。如伤口肿痛需及时查找原因查看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如伤口敷料有渗血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保持切口的干燥。

3.2.5 注意观察术后有无排尿情况 若术后无排尿,应鉴别膀胱内有无尿液潴留,若有潴留。应给予诱导利尿,尽可能让病人自己排尿,在诱导利尿无效的情况下,给予保留导尿。若无尿液潴留,应加快补液速度,防止血容量不足,警惕手术部位出血的可能。

3.3 并发症的预防

3.3.1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术后即可鼓励患者踝、膝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并指导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术后遵医嘱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每次注射时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发现皮肤青紫大片淤血时,及时向医生汇报。术后第1天,即给予足底静脉泵治疗,一周后改为下肢静脉泵治疗,每天2次,每次1小时。

3.3.2 预防局部感染 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手术3天内。每天测体温3次,术后第1天,查血常规,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切口疼痛加剧,血像高,预示切口感染的可能。

3.3.3 预防髋关节脱位 应及早并随时向患者宣传预防髋关节脱位的重要性及方法,如患肢不能过多屈曲,内收和外旋。指导其翻身时双腿间夹三角枕。

3.4 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水果,3天后,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可用黑大豆、贝类、木耳、山楂、等食品辅助散瘀止血。待脾胃健运后,可以补养气血,给予血肉有情之品,多食黄豆骨头汤。

3.5 功能锻炼 以个体化、循序渐进、不疲劳为宜。

3.5.1 早期 功能锻炼在术后0-3天,目的是保持關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①股四头肌训练:仰卧位,患者外展30°保持中立位,膝下可垫一软枕,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10秒。然后放松。②踝关节趾屈、背伸运动:主动地进行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背伸运动,运动时避免髋关节内收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秒,放松。③臀肌及上肢肌力的锻炼:收缩臀部肌肉,10秒后放松,借助吊环锻炼上肢肌肉,抬起上身时,给予拍背,嘱病人深呼吸。

3.5.2 中期 锻炼在术后4-7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和关节的运动。①直腿抬高: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cm,并在空中停留几分钟,放下,重复进行,以不疲劳为度。②屈髋屈膝:屈髋应小于45°,由医护人员帮助完成,一手托在膝下,一手托住足跟。以不疼痛为度。③后期:术后第8天起,可以进行离床训练,但应根据医生的医嘱,视手术的具体情况决定,有的应该在时间长点再进行。①可以锻炼侧卧外展位,翻身时护士一手托臀部,一手托膝部,将患者身体同时转为侧卧。②卧位到坐位训练:双手支撑将患肢移到床边,护士协助患者上半身离床,帮助患者将下肢移到床边。③坐位到立为训练,患肢下地不负重,借助柱拐和健肢的力量。下地训练时必须由家属陪伴。

3.6 出院宣教 出院宣教分二部进行,一边发宣教的书面材料,图文并存,通俗易懂,一边耐心讲解,举例说明。内容包括:①体位指导:不交叉双腿、不坐矮凳和沙发、不屈膝而坐。②功能活动锻炼:术后3周内可用助行器、扶拐行走,3月后可逐渐负重,6月内避免内收和外旋,跳和跑。③日常生活指导:不要弯腰捡东西,不系鞋带,不坐低马桶。④定时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4 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全髋置换术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正确的评估每例患者,有针对性、预见性地根据每位患者的病理特点进行护理,护理工作内容不仅局限在病情观察上、治疗工作上,还要更多地体现在整体护理方面,包括入院宣教、在院宣教、出院宣教,健康教育上。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的护理重点在功能锻炼的健康宣教上。

参考文献

[1] 64例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护理体会.唐文英.中国医学创新春燕.中国保健,2008年28期.

[2] 48例例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护理体会.白玉萍,钱立瑛,陈秀萍.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2期.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1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65~78岁。其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8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愈合不良4例, 其他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和准备

了解患者术前用药史, 过敏史, 术前做好心、肺、肝、肾功能检查, 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的功能, 测凝血、出血时间。术前1周鼓励患者做股四头肌、臀中肌的肌肉等收缩锻炼。术前3d练习床上大小便, 以免术后在床上徘便困难。术前1d做好配血及术区皮肤的准备。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内分泌科糖尿患者术前应严格血糖控制, 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和注射短效胰岛素治疗, 血糖控制在更短时间等满足操作要求的范围;高血压、冠心患者给予积极监测血压、停用阿司匹林影响凝血功能, 改用其他药物。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是使用个性化的保健计划。并积极配合医生。使患者早日达到手术条件。

2.1.2术前预防感染

指导患者保持口腔、皮肤和生殖系统的清洁, 预防牙龈炎、皮肤溃疡、肺炎等, 老年人长期卧床可给予口腔护理, 会阴抹洗, 擦浴, 嘱多饮水, 预防泌尿系感染。积极控制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不利因素。

2.1.3 加强营养支持

应适当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2.1.4 牵引护理

本组25例患者其中18例术前均行皮牵引, 牵引的重量2~3 kg, 起患肢制动作用, 保持患肢正确的功能位置, 利用牵引力与反牵引力对肢体或躯干进行拉伸, 使骨折与脱位获得复位和固定, 使关节挛缩畸形得到矫正, 有利于手术进行。每班交班时, 认真调整皮牵引保持牵引的效果。

2.2 术后护理

2.2.1—般护理

术后床边备好氧气、监护仪、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人, 观察尿量并保持尿管引流通畅。观察切口有无渗出, 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 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注意观察髋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关节和下肢的位置以及是否有腿和脚的肿胀, 术后抬高患肢15~20度。

2.2.2 体位护理

手术—般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 h, 6 h后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患肢外展30度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穿防外旋鞋, 用硬的三角形枕头, 固定在两下肢之间, 避免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发生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而造成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是THA失败的四大并发症之一, 对患者精神和身体打击很大。

2.2.3 疼痛的护理

适当应用口服药物镇痛如及西乐葆片, 必要时给予止痛针肌内注射, 如特耐40 mg肌内注射。

2.2.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 压疮。早期尽量避免翻身, 通过健肢拾高臀部的方法减轻骶尾的长期压迫, 防止局部潮湿, 大小便刺激, 保持床面平整、干燥、清洁。若局部皮肤出现压红, 可用赛肤润周围皮肤按摩, 避免按摩压红处。若局部皮肤出现破损, 可每天用碘仿清洁消毒:b线照灯30 rain, 然后与美皮康外贴, 无菌纱布外敷保护。 (2) 防止感染。术后应密切观察温度变化,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保持引流袋密封, 切口治疗, 静脉输液应注意无菌操作, 严格控制访问的员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协助有效咳嗽、痰,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祛痰剂, 雾化吸入, 必要时使用, 改善肺功能, 保持口腔的清洁。鼓励患者多喝水, 饮水超过3 000 ml, 保持大便通畅, 做好会阴护理, 预防尿路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按照医生的建议。 (3) 下肢深静脉栓塞 (LDVT) : (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血液供应, 末尾的足背动脉脉搏等处理是否异常。 (2) 提高床脚的手术后或抬高肢体, 及时指导和深呼吸锻炼下肢肌肉萎缩患者, 定期自底向上按摩帮助患者肢体。 (2) 术后抬高床脚或抬高患肢, 及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活动, 定时自下而上帮助患者按摩患肢。 (3) 穿有压力阶差的长腿弹力袜、足底静脉泵等使下肢由远向近顺序受压。 (4) 当天手术, 在有效的镇痛和麻醉消失的前提下尽快引导患者踝关节主动回弹力和脚趾弯曲活动, 踝关节的活动有重大影响血流动力学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之一。 (5) 遵医嘱给药预防性抗凝治疗, 如低分子肝素等。 (4) 关节脱位。术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利用过床板将患者平卧搬运至病床, 患肢予外展30°, 防旋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 两腿问放置三角枕。患肢屈膝屈髋时, 髋关节屈曲度应<45°, 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 做各种护理或治疗时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向患者反复说明由于术后3个月是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高发期, 必须注意锻炼体位和幅度, 如不能将两腿在膝部交叉不能坐小矮凳, 不能蹲下, 防止脱位生等。

2.2.5 肢体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以积极锻炼为主, 被动运动是互补的, 髋关节和膝关节被动屈运动, 3次/d, 30 min/次。后2~3 d可以在床上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运动积极, 静态收缩股四头肌, 4次/d, 30 min/次, 维持肌肉紧张, 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5 d在家庭和医务人员指导、协调锻炼, 术后7 d, 患者逐渐增加活动, 并仅限于不累。取出针14 d后, 帮助拐杖走下床。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 逐步提高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 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此时患者能从事日常活动, 但要避免沉重的工作和剧烈的体力活动, 避免过度髋关节屈曲 (>90°) 。定期随访检查。

3 结束语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手术。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意识到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 围术期的心理指导和耐心仔细解释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专业护理可预防各种并发症, 合理的康复指导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晓蓉.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挽术的护理9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IB) :27-27.

[2]陈寄, 许燕杏, 林巧如, 等.康复训练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48) :30-30.

[3]葛智纯, 王慧玲, 刘若群,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1) :52-53.

[4]王建华, 吴岳嵩, 徐卫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防治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0 (4) :214-215.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243例患者行人工全髋置换术, 首次全髋关节置换215例, 其中男81例, 女134例;年龄39~82 (61.2±2.5) 岁, 体重42~80 (63.5±2.8) kg。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者116例, 股骨头缺血坏死、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99例;选择Gibson入路 (后外侧入路) 者173例, 选择Harding入路 (前外侧入路) 者42例;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8mm共166例, 股骨头假体直径为非28mm者共49例。全髋置换翻修28例。

1.2 检查方法

1.2.1 侧卧外展实验

进行检验侧卧外展实验阳性者说明髋部外展肌肉激肌力弱, 反之阴性则为正常。本组阳性53例, 阴性162例。

1.2.2 影像学检查

摄取患髋正位片测量其外展角及前倾角, 外展角40°±10°, 前倾角15°±10°为安全区, 根据患者髋臼杯假体位置是否在安全区内分为安全区内156例, 安全区外59例。

1.3 疗效标准

根据Harris髋关节百分制评分[2], 对患者髋关节从疼痛、畸形、功能、关节活动度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优为90~100分, 良为80~89分, 中为70~79分, 差为<70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进行有效的术后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

2.1 THR后脱位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术后6个月内共出现脱位12例, 总脱位率为4.94%;全髋关节首次置换发生脱位9例, 其发生率为3.70%;全髋翻修术共28例, 术后发生脱位3例, 脱位发生率为10.71%;两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相关因素见附表。

其中疾病类型、所选择手术入路、外展肌力的大小、髋臼假体所处的位置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2.2 术后脱位治疗措施及效果

12例脱位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并用“人字形”石膏固定, 6w后10例未再发生脱位, 1例形成习惯性脱位, 后行全髋翻修术后未发生脱位。随访至6个月后, 其中优9例, 良3例。

3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出是常见的并发症,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及痛苦, 因此应找到造成假体脱出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部分患者术前有比较长时间卧床的病史, 导致患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发生萎缩, 造成肌力减退, 容易导致关节脱位[3];而本组研究中发现翻修手术期脱位率明显高于首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 因此表明既往行髋部手术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松解同样是引起术后脱位的原因之一[4];手术操作过程中所选择的后外侧入路将部分的臀中肌、股骨外旋肌群给予切断, 使其关节囊后方结构遭到破坏, 关节囊稳定性降低, 因此术后易发生脱位;而术中髋臼假体的位置放置不当, 使髋关节周围力量不能达到平衡, 术后会有较大的脱位风险[5]。

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是预防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假体脱出的关键, 如在术前进行合理的宣传教育, 让患者能够适当的进行功能锻炼, 增强其髋关节周围的肌力,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改进手术方法, 保护关节囊的完整及肌肉的连续性, 以增强人工关节后方的稳定性, 在安放髋臼假体时定位必须准确, 以保证髋臼位于安全区域内。

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可以明显的减少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假体脱出的发生率, 但对于已经出现脱出的患者, 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 手法复位并固定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但此时必须进行有效地固定, 以减少习惯性脱出的发生, 当出现有习惯性假体脱出, 证明其关节周围各组织较松, 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出的原因并不少, 因此应当自术前开始进行细致的准备,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雪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进展[J].中国保健, 2008, 16 (26) :1267-1268.

[2]虞雪莲, 张君培, 惠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出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 (7) :609-610.

[3]罗运莲, 叶云正, 范军胜, 等.“四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09, 25 (3) :32-33.

[4]李晓玲, 王连英.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循证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8) :156-157.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市中医医院骨一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 患有或合并下列疾病:股骨头坏死、髋关节OA、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创伤性OA, 具有髋关节置换指征, 同时伴有膝关节OA的患者共24例, 24髋, 其中男女比例为1∶2, 平均年龄63.78岁, 平均身高为158 cm, 平均体重为60 kg, 平均体重指数为23.73 kg·m-2。其中髋关节OA人数为10人, 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髋关节OA人数为12人, 创伤性OA人数为2人。所有患者膝关节OA KL分级均处于Ⅰ-Ⅲ级, 膝关节局部尚无严重的力线改变。

1.2 数据测量方法

所有病人于术前及术后半年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 所有拍片由同一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完成, 所有力线数据根据下肢力线测量的方法[12]进行测量, 均由同一位骨科医师完成, 数据真实记录。

1.2.1 测量双下肢长短

患者取仰卧位, 双下肢体位保持一致, 以髂前上棘到内踝的长度为下肢长度, 用标尺逐一测量。

1.2.2 确定关节中心点

股骨头中心点:使用圆规确定股骨头中心点。膝关节中心点:因为膝关节中心点不能直接获得, 所以先确定下列各标志:A.股骨内侧髁与外侧髁下缘连线中心;B.股骨髁间凹切迹中心点;C.胫骨平台水平中心点;D.膝关节间隙平面软组织中心点;E.胫骨髁间嵴中心。确定并在图上标出以上5点, 这个5个点通常较接近, 取这5个点的中心点即为膝关节中心点。踝关节中心点:踝关节中心点的确定和膝关节类似, 先确定下列各标志:A.内、外踝连线的中心点;B.踝关节间隙平面软组织中心点;C.距骨上缘的中心点;确定并在图上标出以上3点, 取这3个点的中心点即为踝关节中心点。

1.2.3 定点

点A:股骨头中心。点B:股骨的全长 (股骨头上缘和股骨内侧髁连线) 中点处的水平面, 取股骨横径水平中心点。点C:膝关节上方10 cm处股骨的横径水平中心点。点D:膝关节的中心点。点E:踝关节的中心点。

1.2.4 下肢各力线轴的确定

股骨机械轴 (FMA) :点A、D之间的连线;股骨解剖轴Ⅰ[FSC (Ⅰ) ]:点B、D之间的连线;股骨解剖轴Ⅱ[FSC (Ⅱ) ]:点C、D之间的连线;胫骨机械轴 (TMA) :点D、E之间的连线;膝关节横轴 (TOF) :股骨内外髁远端连线;踝关节横轴 (TAA) :通过距骨上缘水平线。见图1。

1.2.5 测量下肢各力线角度

角A:髋-膝-踝角 (HKA) , 是股骨机械轴和胫骨机械轴相交的内侧夹角。角A=180°时, 机械轴正好通过膝关节中心, 角A<180°时, 机械轴则偏膝关节中心内侧, 属于相对膝内翻;角A>180°, 机械轴则偏膝关节中心外侧, 属于相对膝外翻。角B:生理外翻角Ⅰ (KPV) , 股骨解剖轴Ⅰ和机械轴相交的夹角。角C:生理外翻角Ⅱ (KPV) , 股骨解剖轴Ⅱ和机械轴相交的夹角。角D:胫骨平台-骨干角 (TPTS) , 胫骨解剖轴和膝关节横轴相交的内侧夹角。角E:踝角 (AA) , 踝关节横轴与胫骨机械轴相交的外侧夹角。角F:胫股冠状角 (CTA) , 股骨解剖轴与胫骨相交的外侧夹角。

1.2.6 测量并计算膝关节重心比例率 (alignment ratio, AR)

从股骨头中心点及踝关节中心点之间画一条直线A, 然后从胫骨平台内侧缘到外侧缘之间画一条直线B, 直线A通过并分隔直线B, 则AR值= (内侧长度/总长度) ×100。见图2。

1.2.7 测量手术前后髋、膝关节活动度

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计算髋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总和。所有测量及计算均由同一位骨科医师执行, 严格记录所测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 采用±s的方法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手术前后自身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指标差异,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强度,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股骨偏心距离比较

术前患者健侧偏心距为 (39.68±4.25) cm, 术后为 (39.64±4.23) c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手术前患侧偏心距为 (38.26±4.02) cm, 术后为 (40.11±4.19) 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后双侧偏心距差值缩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

手术前双下肢长度差 (2.12±0.84) cm, 手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为 (0.35±0.16) cm, 平均差值为 (1.88±1.26) cm, 手术前后长度差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下肢力线比较

手术前后患侧髋-膝-踝角 (角A) 、生理外翻角Ⅰ (角B) 、生理外翻角Ⅱ (角C) 及胫股冠状角 (角F) 有明显改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胫骨平台-骨干角 (角D) 和踝角 (角E)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对手术前后下肢各力线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 手术前角B与角C有较强的相关性, 手术后两者仍有较强相关性。

2.4 手术前后AR值分析

手术前后AR值由39.07增加至46.9, 差为7.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变化

髋关节手术前总活动度为 (90±25.67) °, 手术后总活动度为 (221.04±16.87) °, 差值为 (131.04±19.78) °, 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膝关节术前活动度为 (76.38±7.41) °, 手术后为 (79.33±7.52) °, 差值为 (2.96±5.6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cm

3 讨论

对于老年患者及类风湿等系统性疾病患者, 临床上常伴有下肢多发性的OA, 有的患者可能多个关节同时累及, 有的是可能先累及个别关节, 等该关节发生形态变化, 从而使力线发生了改变, 进而影响了其他关节的负荷分布, 而使其他关节更容易发生蜕变。在临床治疗时, 我们通常先治疗病情严重、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的关节, 因此本研究我们选择的病例是伴有膝关节OA的患者, 研究在THA后下肢力线改变情况。

注:括号内为P值

THA是目前治疗髋关节中晚期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股骨头坏死、OA等原因行关节置换术前, 股骨头位置、形态可能早已发生了改变, 然而行关节置换术后, 势必会争取恢复其正常的下肢力线。通过我们研究可以得出, THA后患侧股骨偏心距明显改变, 大体上恢复了正常的偏心距, 同时双下肢的长度也得到了恢复。但同时因为下肢是一个整体, 髋部力线的改变势必也会影响到膝关节的力线。目前还没有长时间随访来研究膝关节OA患者的胫骨间隙变化, 但是已有文献描述了膝关节OA发生的自然过程。Spector等[8]运用KL分级描绘了膝关节OA发生的自然过程, 他指出33%的患者的膝关节OA发展过程需要至少11年。Sahlstr9m等[9]指出:在研究的132例正常或有轻度膝关节间隙狭窄的膝关节中, 有57个膝关节 (占42%) 提示膝关节OA发生过程需要20年。现在一般认为, 膝关节的高负荷及力线或形态的改变是膝关节OA进展的最大风险因素[10,11], 研究指出THA手术侧的膝关节OA的低发生率可能是由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12]。在本次研究中, 手术恢复了股骨偏心距, 恢复了股骨头正常解剖位置, 使得股骨头中点位置发生了改变, 从而下肢股骨机械轴发生改变, 下肢力线角度中髋-膝-踝角 (角A) 、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Ⅰ (角B) 、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Ⅱ (角C) 及胫股冠状角 (角F) 改变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胫骨平台-骨干角 (角D) 、踝角 (角E)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得出, THA术后短期内胫骨机械轴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所以胫骨平台-骨干角 (角D) 、踝角 (角E)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R值从术前的39.07提高到4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通过手术下肢力线经过膝关节的点更靠近膝关节的中点,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 术前长时间的髋关节疾病已经影响到了膝关节力线分布, 使得通过膝关节的力线发生了偏移, 而THA术后膝关节的负荷分布较术前更均匀, 一定程度改善了术前负荷的不均衡。下肢力线其他角度的改变则说明THA后早期整个下肢力学系统分布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另外有研究指出:从长期来说, 不仅仅是手术侧有变化, 对非手术侧也有影响。Umeda等[5]通过长期随访得出非手术侧的内侧膝关节OA发生率要比全髋关节手术侧的膝关节OA发生率要高, 其主要原因可能为全髋关节手术侧的膝关节内压力明显低于非手术侧, 而随访得出非手术侧膝关节有更高的手术率。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 人工THA能够恢复患肢的股骨偏心距, 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 改善双下肢的不等长。同时THA改变了下肢的各力线轴及力线角度, 同时使得膝关节负荷分布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程。

参考文献

[1]CORTEN K, BOURNE R B, CHARRON K D, et al.What works best, a cemented or cementless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nimum 17-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Orthop Relat R, 2011, 469 (1) :209-217.

[2]WALLER C, HAYES D, BLOCK J E, et al.Unload it: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1, 19 (11) :1823-1829.

[3]ZHANG J, SONG L, LIU G, et al.Risk factors for and prevalence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the rural areas of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a COPCORD study[J].Rheumatol Int, 2013, 33 (11) :2783-2788.

[4]ENGLUND M, ROEMER F W, HAYASHI D, et al.Meniscus pathology, osteoarthritis and the treatment controversy[J].Nar Rev Rheumatol, 2012, 8 (7) :412-419.

[5]UMEDA N, MIKI H, NISHII T, et al.Progression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fter unilater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nimum 10-year follow-up study[J].Arch Orthop Traum Surg, 2009, 129 (2) :149-154.

[6]DING C, CICUTTINI F, BOON C, et al.Knee and hip radiographic osteoarthritis predict total hip bone loss in older adults:a prospective study[J].J Bone Miner Res, 2010, 25 (4) :858-865.

[7]TAKASAKI S, UCHIYAMA K, TAKAHIRA N, et al.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valgus osteotomy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terminal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J].J Oethop Sci, 2010, 15 (1) :20-29.

[8]SPECTOR T D, DACRE J E, HARRIS P A, et al.Radiological progression of osteoarthritis:an 11 year follow up study of the knee[J].Ann Rheum Dis, 1992, 51 (10) :1107-1110.

[9]SAHLSTRM A, JOHNELL O, REDLUND-JOHNELL I.The natural course of arthrosis of the kne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40:152-157.

[10]BLAGOJEVIC M, JINKS C, JEFFERY A, et al.Risk factors for onse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steoarthr Cartilage, 2010, 18 (1) :24-33.

[11]HENRIKSEN M, GRAVEN-NIELSEN T, AABOE J, et al.Gait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re replicated by experimental knee pain[J].Arthtitis Rheum-Us, 2010, 62 (4) :501-509.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6篇

关键词: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应用很广, 根据手术对患者创伤最小原则, 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 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其中男35例, 女10例, 年龄58~87岁, 平均72岁, 肥胖12例, 消瘦13例, 一般体型20例, 股骨颈骨折38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7例, 连续硬膜外麻醉36例, 单次硬膜外麻醉1例, 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1例。

1.2.2 手术材料进口全髋材料5例, 国产材料40例。

1.2.3 手术方法

患者取健侧卧位, 患肢在上, 患膝屈曲90°, 患髋屈曲45°, 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 作一与股骨轴线平行的直切口, 通常在大粗隆顶点上、下各5cm, 切口平均长度12cm。根据患者的胖瘦情况, 适当延长或缩短切口长度,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沿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开, 再沿臀大肌在阔筋膜的附着处纵行向下切开约4cm, 将其向两侧拉开, 显露旋后短肌群, 患肢内旋, 将旋后肌群旋紧, 用电刀贴附于骨质将旋后肌群在股骨附着处切断, 显露髋关节后侧关节囊, 行十字形切开至髋臼边缘。如属股骨颈骨折的, 将患肢内旋, 使断端脱位, 用股骨头取出器取出股骨头, 再用电锯于股骨距上方1~1.5cm处截断股骨颈。如属股骨头坏死的, 先用电锯于股骨距上方1~1.5cm处截断股骨颈, 再用股骨头取出器取出股骨头。将患肢置于中立位, 用一把Hoffman拉构置于髋臼的前上方, 将臀中肌向前侧撑开, 用一把大腹壁拉构将臀大肌及切断的后旋短肌群向后拉开, 充分显露髋臼, 沿髋臼边缘切除关节囊。用髋臼磨钻逐步磨除髋臼软骨面至髋臼边缘, 然后按常规方法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 并将切断的旋后短肌群缝合于粗隆部。

2 结果

本组45例全部成功, 手术切口长9~15cm, 平均12cm, 术中出血量50~150mL, 平均100mL。术后出血量120~200mL, 平均170mL。手术时间40~80min, 平均60min, 拆线时间术后12~14d, 无一例切口感染, 无一例出现关节后脱位。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患者, 采取非手术治疗易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 生活质量差, 合并其它疾病加重等。所以髋关节置换手术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创伤大, 出血量较多, 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故以前这种手术未应用于高龄患者, 那些高龄患者既往只能行半髋置换术。由于手术入路的不断改进, 全髋手术应用也越来越高龄化, 笔者采用改进的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取得满意的效果, 未发生任何手术意外。

这类手术术前准备及检查要充分, 必须纠正及改善其他原发疾病后施行手术, 由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相对较大, 常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内分泌疾病等, 因此术前纠正这些原发病很重要, 可以保证术中、术后的安全和预防切口的感染, 本组未发生一例手术意外及切口感染。

合理的麻醉选择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全身麻醉术中可产生良好的肌松及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 但术后易造成肺部感染, 对术后恢复不好。本组绝大多数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低位麻醉, 所以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干扰少,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术中可保持血压的平稳、减少了出血量,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可减少术中出血, 以及术后脱位。目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常用切口有:前路、侧路及后路。各种入路均有优缺点, 前路手术肌肉损伤少, 但创面大、出血多、暴露不佳、扩髓困难, 又易造成股骨假体前倾角过大。后路与侧路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及切断髋关节处的主要肌肉:臀中肌、臀大肌等。笔者采用改良的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 不仅可减少出血量、手术野暴露充分, 且不用损伤臀中肌、臀大肌等主要髋关节肌肉。该切口以股骨大粗隆顶点为中点, 根据患者的胖瘦情况选择切口的长度, 该切口中无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手术路径短、操作较简单、局部软组织剥离少、局部创伤小, 由于是贴附骨质切断旋后短肌群, 其术中出血量少, 可减少老年患者各系统对创伤的应激反应。该切口除了手术切口少、出血少、手术路径短, 还可克服前路暴露不佳、扩髓困难等缺点。且该切口所切断的旋后短肌群是贴附于骨质的, 保留了旋后短肌群的肌腱, 术后将其缝于粗隆部, 不会造成肌肉的撕裂, 术后后侧仍是牢固的, 故不易造成后脱位。术中一般无需输血, 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输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术后3d即开始活动患肢踝关节及膝关节, 并进行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 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拆线后可坐起, 术后1个月扶双拐下床活动, 术后3个月后可基本恢复至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苗华, 周建生.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112.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7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科应用陶对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7例 (30髋) 髋关节患者。其中男21例, 女6例, 患者平均年龄50 (28~68) 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0例, 骨关节炎4例,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 创伤性骨关节炎2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及相关检查, 拍骨盆X线片, 双侧髋关节对比, 测量假体大小、测量股骨颈长度及股骨距截骨的位置。结合患者既往病史, 有针对性地请内科协助治疗, 有高血压病史的控制在150/90mmHg (1mmHg=0.133kPa) 以下, 有糖尿病病史的把血糖降到10mmol/L以下维持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年龄及体质, 应全面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病程长、患肢短缩明显的术前可给予皮牵引或骨牵引。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1.3 手术方法

择期行人工陶对陶全髋关节 (生物型) 置换术。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首选椎管内麻醉;取标准侧卧位,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长约10~12cm。切开臀大肌, 于股骨大转子部切断外旋肌群及部分臀中肌并予以牵开, 切开关节囊, 对挛缩的关节囊和髋周软组织彻底松解, 必要时予以部分切除。显露股骨头和髋臼, 如不易脱位可先行股骨颈截骨。在股骨小粗隆上方约1.0~1.5cm处截断股骨颈, 尽可能保留大粗隆, 剪断股骨头圆韧带, 取出股骨头, 彻底去除髋臼边缘增生的骨赘, 避免术后假体可能出现撞击。在髋臼前、后缘及上缘分别各钉入1枚克氏针, 避免在处理髋臼时引起软组织的损伤。切除髋臼盂唇及圆韧带残端, 显露髋臼圆韧带窝并将其磨平。使用髋臼锉打磨髋臼至骨面均匀渗血, 髋臼试模测试深度和匹配度, 在髋臼打入过程中使用三维角度指示器, 保持假臼外展角40°~45°, 前倾角20°~25°, 以防术后假体的脱位, 对于髋臼部分缺损者, 将取下的股骨头磨去软骨面, 按缺损髋臼的形状截取, 填充于缺损局部以1~2枚髋臼螺钉固定重建髋臼;应用脉冲冲洗器彻底冲洗髋臼;临用前取下保护套, 并用专用工具安装陶瓷假体, 而后再置入髋臼假体。紧贴股骨大转子内侧缘并将股骨近端开髓, 确认股骨骨髓腔, 于前倾15°~20°直视下逐次递增扩髓, 放置股骨假体试模并复位, 被动活动患髋关节, 极度屈髋、屈膝、外旋和伸髋、伸膝、内旋以确定假体的稳定性, 满意后应用脉冲冲洗器彻底冲洗股骨干髓腔及术区, 置入人工假体并复位髋关节。术区彻底止血, 可吸收线缝合关节囊, 于股骨转子嵴上以克氏针钻2~3孔, 将臀中肌、外旋肌群缝合于大转子上。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再次冲洗术区, 放置引流管并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应用抗炎、抗凝、活血化淤、扩容等药物以防止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 禁止使用止血药物。安返病区后嘱其陪护人员帮助患者行患肢由远及近的定时肢体按摩,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积极行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手术次日可坐起于床上行患肢关节屈伸及肌力功能锻炼。术后48h拔除引流管, 切口术后14d拆线。1个月后开始扶拐非负重下地活动, 术后2~3个月依据门诊复查摄片资料可考虑去拐正常行走。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30个月 (14~27个月) , 30髋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从术前平均47分 (33~52分) 到术后3年的86分 (57~97分) ,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95分 (62~100分) , 其中24髋 (80.0%) Harris评分>90分, 4髋 (13.3%) Harris评分为80~89分, 2髋 (6.7%) Harris评分为78~79分。2例术后轻微疼痛, 无严重疼痛发生;1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 均在非手术治疗后消失。置换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金属臼杯和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 均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 无假体松动, 无明显异位骨化。研究结果显示全陶髋关节假体用于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其髋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和疼痛不适, 术后3个月均不再使用辅助工具;本组所有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满意。本科随访所有术后患者早期疗效满意。

3 讨论

陶瓷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出色的耐磨损性能和高强度。Sedel等[1]研究认为, 陶瓷髋的临床平均磨损度是3×10-9 m/年, 较金属对聚乙烯假体低近百倍。Firkins等[2]在一项医用级别氧化铝陶瓷的模拟实验中, 证实了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卓越性能;同时, 由于陶瓷材料的惰性, 不易被氧化, 磨损产生的颗粒不易引起组织反应, 其数量也远低于诱发骨溶解的极限颗粒数 (1×1010/g) , 因此, 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还具有组织反应性低的优点[3]。这些特性使得陶瓷全髋对年轻的和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具有巨大的优势。陶瓷全髋的另一个优点是在不显著增加磨损量的前提下, 使大尺寸球头的应用成为可能, 进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并降低脱位率[4]。本组病例中无1例发生术后脱位。人们对陶瓷髋的最大顾忌是陶瓷部件发生破碎, 随着新材料的临床应用, 合成陶瓷材料较早期单纯氧化铝陶瓷材料抗脆裂性已明显提高[5~7]。有报道陶瓷材料的碎裂几率很小[8,9]。所有手术操作技巧对于陶瓷全髋置换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选择正确的适应证患者也非常重要。陶瓷对陶瓷关节的磨损率低, 因此较适用于对生活治疗要求高的、相对活动量大的及年轻的患者。内衬碎裂较常见的机制为撞击 (股骨柄颈部与髋臼杯边缘的撞击) , 因此必须注意假体的植入角度, 避免髋臼杯过度前倾或后倾、过度垂直或水平、股骨柄过度前倾或后倾。 (1) 避免股骨颈截骨位置过低。陶瓷股骨头尺寸通常为0~8mm, 没有相应的加长股骨头, 而金属假体可通过加长股骨头代偿截骨位置过低。 (2) 髋臼杯的置放。髋臼侧≤45°位置下陶瓷球头与髋臼表面的接触面积最大, 其应力分布也更均匀。髋臼水平放置有利应力传导同时可以减少陶瓷边缘的切削。采用后方入路增加前倾有利于增加髋关节后方稳定性。陶瓷髋臼理想的位置为外展40°~50°, 前倾15°~20°。 (3) 试装内衬和股骨头, 陶瓷股骨头和内衬均为锥面设计, 需试装股骨头及内衬, 检查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范围满意后, 再安装陶瓷头及内衬。这样可保持陶瓷内衬及陶瓷股骨头的锥形锁定。 (4) 骨赘的切除, 增加髋臼杯的前倾, 会使前方的骨赘髋臼壁略超出髋臼杯, 可能发生前方撞击, 影响关节稳定, 骨赘超出髋臼杯前缘10mm, 可造成髋前方撞击, 需彻底清除。由于陶瓷股骨头的颈长选择少, 而且髋关节瞬间的微分离和与此相关的边缘负重可能明显增加陶瓷材料的磨损, 因而术中对于软组织张力[10]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

在我国, 有很多年轻患者和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老患者, 有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骨科治疗技术, 可以明显提高髋关节病损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 由于髋关节受到承受拉力、压力、扭转和界面剪切力以及反复疲劳和磨损, 再加上每年数以百万次的体质量负荷, 使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表面材料受到艰巨的考验, 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关节表面的摩擦界面问题, 会限制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 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润滑性能, 临床应用的近期效果满意;目前已成为年轻患者和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老患者髋关节置换的首选。然而由于随访资料时间较短, 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edel L.Evolution of ahmina on ahmina impluts a review[J].Clin Orthop, 2000, 379:48-54.

[2]Firkins PJ, Tipper JL, Ingham E, et al.A novel low wearing differential hardness, ceramic-on-metal hip joint prosthesis[J].J Biomech, 2001, 34 (10) :1291-1298.

[3]Chang WR.The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contaminant on the dynamic friction of porcelain tile[J].Appl Ergon, 2001, 32 (2) :173-184.

[4]Silvam H, Schmalzried TP.Beating surface options for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young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2003, 85:1365-1378.

[5]Michaud RJ, Rashad SY.Spontaneous fracture of the ceramic ball in a ceramic polyethylen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 1995, 10 (6) :863-867.

[6]Callaway GH, Flynn W, Ranawat CS, et al.Fracture of the femoral head after ceramic on polyethylen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 1995, 10 (6) :855-859.

[7]Piconi C, Labanti M, Magnani G, et al.Analysis of a failed alumina THR ball head[J].Biomaterials, 1999, 20 (18) :1637.

[8]Hannouche D, Nich C, Bizot P, et al.Fractures of ceramic bearings: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J].Clin Orthop, 2003, 417:19-26.

[9]Bierbaum BE, Nairus J, Kuesis D, et al.Ceramic-on-ceramic bearings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2002, 405:158-163.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为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科收治的32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髋关节疼痛和下肢短缩。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9~67岁, 平均年龄 (49.2±11.4) 岁。病变部位:左侧17例, 右侧15例;Harris术前评分为38~53分、平均评分为 (45.6±7.3) 分。Crowe分期:Ⅰ期5例, Ⅱ期12例, Ⅲ期15例。

1.2 治疗方法

取患髋的后外侧切口, 充分的显露患髋, 沿着股骨颈的截骨线进行截骨, 游离出股骨头。对伴有肢体短缩的患者应当松解关节囊以及周围的组织。清除髋臼边缘的骨赘, 同时使用髋臼锉进行加深以及扩大髋臼, 其中对Ⅱ期、Ⅲ期的部分患者应当进行结构性植骨, 使髋臼成形。再依次进行扩充髓腔、试模、植入假体和关节复位, 然后进行局部的冲洗、放置负压引流后进行切口的缝合。术后应当注意保持患肢的中立位, 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栓塞, 于术后的7 d未进行植骨患者可持拐进行离床活动, 于术后28~42 d进行植骨患者可持拐进行离床活动, 完全负重应在术后12周开始。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 术后均进行2~3年随访观察, 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髋关节的疼痛基本消失, 下肢出现的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8例表现为优, 12例表现为良, 2例表现为差, 治疗的优良率为93.75%, 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为 (91.2±3.5) 分, 术后Harri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翻修或者发生假体松动。

3 讨论

髋臼出现变浅变平引起病变股骨头出现受力不均是髋臼发育不良的重要病理改变。现代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认为[2]:髋臼发育不良极易造成股骨头各部位受力不等, 病变部位承受压力水平最高能够达到正常承受压力水平的二倍以上, 进而造成髋关节的磨损逐渐加重。尽可能的恢复完整的髋臼解剖结构、保证重建后有充足的骨性覆盖、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重建关节至原始的人体生物力学状态是应用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重要目的所在。总之, 手术过程中正确的进行髋臼的处理成为保证全髋置换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曾经有研究人员认为于假臼处作为髋臼重建的中心最为理想, 但是实践表明该种方法将显著的提高患侧关节承受的应力, 将会逐渐的加重髋臼的磨损, 显著的增加假体失败的几率。目前, 于真臼处作为髋臼重建的中心已经逐渐的被临床医生一致的接受和认可, 该种方法不但能够可以使重建的髋关节与人体正常的组织解剖结构相符合、有效的纠正肢体出现的短缩现象、而且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臀中肌的肌力得到有效的恢复, 有效的纠正患者出现的跛行体征[3]。本组的研究病例均采用此种手术方法, 术后的随访表明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髋关节的疼痛基本消失, 下肢出现的短缩也基本纠正, 患者术后恢复的优良率高达93.75%, 术后Harris评分也得到显著的改善。但是同时应当注意到应严格的掌握全髋置换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手术适应证, 出现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关节疼痛是其应用适应证。盲目的扩大应用将会导致严重的副损伤[4,5]。

综上所述,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应用全髋置换术治疗能够使关节功能得到显著地改善, 大大的降低患者的痛苦, 有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庞彤, 李泉, 梁柱德, 等.人工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骨关节炎.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587-589.

[2]王学文, 魏立, 李艳超, 等.打压植骨结合结构性植骨重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性骨缺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1 (10) :1342-1345.

[3]许杰, 马若凡, 蔡志清, 等.髋臼发育不良者全髋置换中臼杯置入位置的力学分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4, 32 (3) :343-347.

[4]邱斌松, 夏冰, 毕擎.镶嵌植骨法髋臼重建在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浙江医学, 2010, 32 (6) :858-860.

上一篇:经典诗歌的意境教学下一篇:技术课堂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