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2024-07-11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精选12篇)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1篇

1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因年龄小, 天生好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讲、读、说和教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如果能辅助一种让学生感官接触以生动的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多等为多种表现形式的、具有仿真和虚拟现实功能特点的教学工具, 学生们的积极性将会很高, 于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多媒体技术便得到了很高的普及和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1]”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将难以表达, 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 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 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情境,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如在讲圆锥的概念时, 先用课件给出实物。如谷堆, 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 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 这样就使教学具体明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策略

2.1 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时机

由于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 以利用多媒体的可动、可显、可模拟的功能把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 由静态变为动态, 便于学生的多感官理解, 因此, 可以说多媒体技术为数学这一思维性较强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具有许多优点。但无论多媒体技术怎么先进, 它却始终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已, 因此,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即当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通过多媒体就能使它实现的情况下使用将会达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分、秒的知识时, 可通过计算机演示时、分、秒针走动的钟面, 轻易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通过钟面演示, 变抽象为直观形象, 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2.2 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2.2.1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表象知识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等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的演示来诱导、点拔、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突破思维障碍, 形成抽象思维。如:一个边长3cm的正方体, 外表涂上红色, 然后切成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 问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这类题目要求小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和计算能力, 但通过多媒体演示, 屏幕上简单明了的“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可能使学生顺利突破思维障碍, 教为容易的解答出该题。

2.2.2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和难点

好多小学生感觉数学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而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 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空间地去接收信息, 可获取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觉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解决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在《圆的认识》知识中, 可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即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首音乐, 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圆充满期待。在讲圆的认识时, 设计插入一段Flash“旋转的球体”, 在同学观看时, 教师结合课题讲解, 使学生在对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圆的深刻理解。

2.2.3 利用多媒体突出学生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 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变为启发构建, 突出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如:世界上最快的汽车一小时能跑多少米?学生可能会去看电视, 看报纸或问父母, 有条件的或许上网去查找, 他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 但却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并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来了解信息,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2.4 运用多媒体反馈教学效果[2]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练习素材, 教师可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学生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错误。其实老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在讲完课的练习时, 在课件上依次出示一组练习: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 ;接着出示一组两个角大小相等但边长不等和边长短相等的角的画面, 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这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边长的角大, 接下来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错误, 屏幕上出现两组角慢慢重合到一起的画面, 提醒学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

3 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便了教学手段, 拓宽了教学方式, 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 值得我们去思考。

3.1 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快, 信息量大, 但是其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并不能立即解决, 但有的老师为了省力, 走上了一种死板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之路, 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其实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捕捉学生想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 因此, 一方面, 教师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应根据教学需要使课件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如教师可暂停课件演示, 另一方面则是同时重视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多媒体+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数学教学, 发挥他们各个模式的最大优势,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技术不是课件好坏的衡量唯一标准

多媒体课件是由多种媒体素材组合而成的, 如果教师在制作与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技术成份而忽视其实用性, 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制作的课件还达不到传统的教学效果[3], 那他的这种付出算是一种违背最大效率原则的劳动。其实, 技术并不是多媒体数学课件好坏的衡量标准, 学生能否喜欢接受, 是否直观易懂, 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才是决定课件质量的好坏因素。

3.3 网络是座很丰富的资料库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多媒体的数学教学中, 网络是一座很丰富的资料库,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手册、已做好的配套课件、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可说应有尽有。而在生活中, 教师并不能完全的利用网络来实施数学多媒体教学, 如, 从网上学习课件制作方法并不普及, 不会从网上下载素材资料等。教师应尽快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真正利用互联网来为教学服务, 因为随着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家庭和学校, 网络资源中就有许多现成的优秀课件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选用, 不必所有的课件都去亲自制做, 以让教师节省下宝贵的时间,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由于多媒体技术以文本、图像、声音等为表现形式, 且具有现实仿真, 虚拟现实等功能和特点, 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在概述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小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策略, 认为当前存在着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传统教学模式、技术是衡量课件好坏标准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认识误区和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教学,数学教学,传统模式

参考文献

[1]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EB/OL].http://im ages.cersp.com/artic le/3002/230/206037/20070401/1007935.htm l.

[2]林国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 2010 (2) .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2篇

多媒体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它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也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且提供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复杂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的教学相对小学生比较枯燥、乏味、难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引入,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福音,同时也为开放形态下的教学理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重视,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及其技术手段的普及为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环境,新的手段和新的理念。但是,广大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在应该多媒体的应用技术上还不尽到位,对多媒体的认识理解、开发应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得犹为重要。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经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使得课堂与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往往有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产生了以下的运用误区:

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出现多媒体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很多课件做得过多过滥,杂而不精,或者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创设的情景对教学却并无多大帮助,而是远离了生活,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弄巧成拙:把原本应该学生练习的时间给霸占了,把原本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给占了,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这样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无疑,多媒体运用在生活情景的创设再现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的运用多媒体,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数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引起探索数学世界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情境,在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

比如教学《认识千克吨》一新授课,在让学生理解“一吨有多重”时,如果让学生直接感受是不现实的,这时可先让学生观看学生倒水进一个容积为1000升的容器片段。再现真实的情景,出现学生的采访对话:这一升的容器需要用50桶水才能倒满,一桶水拎着已经很累人了,如果50桶一起拎的话,是没人有可以办到的。这样让教学现场的学生看到数个同学忙来忙去的情景,配上背景音乐,老师叙述:同学们,在经过10位同学的的不懈努力下,这一1000升的水的重量恰好就是一吨。看同学累的满头大汗的样子,要把20千克一桶的水,倒满50桶才能将这个容器倒满,你们说这一吨水重不重?

此情此景,激发了学生的临场感,加上教师的解说,使学生联想到刚刚体验一桶水的重量,进而联想到一吨有多重。这样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代入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以上课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运用多媒体手段鲜明得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坐在家中学习:热闹的场景、动人的解说、还有动画演示,将本来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仅仅只运用了一个简短的视频,却再现了一段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乐中学,赏中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可以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真实的意景,这在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兴趣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为学生所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状态与传统课堂环境下的状态自然也不相同。

传统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所接触到信息总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条件下,信息交互更为频繁,教学环境更为复杂,学生在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下,其思维与能力都必将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成长。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复杂,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

教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饱满的信心,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化繁为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这样一来,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问题,就显得简单、有趣多了。

当然,在运用的同时,教师必须清楚多媒体运用的目的:不在于简化数学,而是为了让便于学生的理解,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造成这样的误区:要么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要么代替了学生思维过程,以下是一则误区案例分析: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新授课时,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把生日会分饼干的情景以动画、PPT与录音带入数学课堂。先是利用幻灯图片的形式,屏幕显示桌子上放着一个圆形蛋糕,2个小学生围在桌子旁,一位阿姨提出问题:怎样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平均切分蛋糕,认识到平均切分后,每一份蛋糕的大小一样。然后阿姨把一份递给了小红,等小红吃完了,阿姨又提出问题:小红吃了这个蛋糕的多少?让学生在分蛋糕的情境中认识到小红吃了半个蛋糕,就在此时,阿姨告诉学生,小红吃了半个蛋糕,用数字表示为,读作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占了其中的一份。就这样,最后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将平均的分的图片重现。

这样,尽管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问题,但是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只被一张张PPT牵着鼻子走,如走马观花般过了教学环节,其间,学生的思维是“死”的,只是一味的被灌输,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其实,课堂上的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计算机是无法与之代替的。讲台前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的大门。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用学生的发展、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简单化、趣味化呢?

1.根据不同年段的教材重难点,设计不同的多媒体

中高年级的教材往往较为复杂抽象,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简化教学以更为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便成为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关键与难点。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时》,正确的运用教学媒体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的生气十足。

以下是一个运用PPT动画实现的开放导入教学片段:

师:出示第一个图片:圆圈。提问:大家猜一猜,下一个图案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是圆圈!是方块!

(教师一边出示图形,一边让学生猜测下一个图形)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这些图形里有些是圆圈,有些是方块,猜一猜,下一个出现图形将会是? 生:方块 师:再下个? 生:圆圈!

(在投影出一部分图形之后,教师适时追问)

师:现在你能确定下个图形是什么形状了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定是圆圈。因为前面是按照2个圆圈2个方块这样的规律出现的,所以这次一定是圆圈。

师小结:刚刚大家在猜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子猜对,而这次同学们为什么都猜是圆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出现是有规律的。

师:看来这些圈出现的次序是有一定的规律,按照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能马上说出下个图形是哪一个。在生活中,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象这样有规律的图形和物体还有很多。

尽管本片段中,多媒体的运用只是简单的PPT,但是结合了教师的提问设计,使得这个教学设计甚为有意义,学生通过观察逐个出现的图形,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猜想,最终经历探索,找到了规律。只是简单的一个媒体运用,就可以达到这么好效果,说明多媒体运用并不在于运用的复杂、花哨就是好事,它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更高的教学效率而存在的。

2.把握学生特点与心理,运用不同的媒体手段 学生在小学的各个阶段,对于多媒体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一课时,迎合中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天性,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录音,一方面以趣味生动的创设故事情景,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首先创设一个到两兄弟分吃一块饼后争论谁吃的多的一段故事录音:“一天,妈妈为两兄弟买了一个圆圆的大月饼,可是家里却有两兄弟。这时,胖弟弟对瘦哥哥说道,做弟弟的,应该多吃一点。瘦哥哥反驳道,我比你瘦,应该多吃一点。兄弟俩闹了起来,你能为他们公平的解决这个难题么?”

小小的一段录音,却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他们“听故事”的兴趣,通过讲述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短时记忆从材料中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立刻把学生带入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环境,这一过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勾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数学教学变的简单、有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数学动态化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处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呢?

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多媒体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它的地位是“辅助”功能。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不仅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还要考虑为教师,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设计,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教学的本质,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学科功能,达到育人目的。我们必须找好定位:多媒体是为各个学科教育教学服务的。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放、互动教学,实现学科之间整合?以下是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的优势。

1.动态呈现,创设情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信息基本上都是以“黑板+粉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试问,这种“黑加白”的课堂,能创设出多丰富的情景?能激发起多少学生的兴趣,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显然,在多媒体支持下的条件与传统教学条件相比,优势是明显的。复习、激趣部分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一些生活中数,老师把这些数据汇总到了一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数据(投影展示),这些数,你会读么? 生:会读。

(先显示左边的数字,让学生读出。)

师:这些数我们都认识,你有什么想为大家介绍的?

生:包含了 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把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观察右边的数字)

师:哦,右边的这些数很大,我们一时无法读写。怎么办? 生:需要新的计数单位了。

师:那么,请你们猜想一下,比个,十,百,千,万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呢? 生:有十万,百万,还有亿。

师:看来,同学还了解的真多。那么十万,百万,千万究竟有多大呢?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课件展示一千个小方块组成一个大正方体,每次出现10个一排大正方体表示为一万)如果一万一万的数下去,一万,二万,三万„„多少个万是十万呢? 生:十个一万就是十万。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十万很大。„„

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把课外学生自己搜集的数据加以呈现,从而有机的创设出了情景问题:如何认识这些数的读写?学生由生活情景入手,考虑到这些大数目的搜集环境与背景,从而加深了大数目的认识与理解。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处于丰富的生活情景下,学习兴趣会特别浓厚,但由于知识经验上的差异,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情节,因为有着教师的口述引导,问题的提出总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与较强的指向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大问题的创设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手段,直接接触教学信息,避免了教师的口述,避免了许多小问题的产生,这样,学生按照媒体提高的教学材料,利用媒体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更为开放的。”

2.人机互动,创设思考性、游戏性的舞台

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有些公开课,为了突显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不惜制作“假网页”、“假课件”,让学生“可见既可得”,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互动环节也丝毫不差。却不知,这样的教学是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只是图有其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技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使各种教学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需要适时、适用和适度。

网络搜索,深化活动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很多大数,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的大数,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找一找这些数?

生:想。

师:好谁先来说说,你想搜索关于哪些方面的数? 生:人口,面积。

师:下面,就请大家通过互联网搜索关键词,找一找这些在生活中的大数目。师:请同学们仔细听清楚要求:

1,通过交流互动平台,复制你需要搜索的关键词.2,使用百度搜索平台,将你搜集的结果上传到论坛上。注意叙述完整。听清楚要求了么?

(学生开始搜集信息,到论坛上传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互联网得到了这么多数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数据。师;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这些数据,你都会读会写这些数么?说说 你可以怎么样写?

生1:我是根据数位顺序表来写的,比万的大的就是十万,所以他比万要多一个零。有5个零。师:同意么?

生2:万级,个级的写法。

以解决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大数的认识为契机,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他们对万以内的数感发掘出来,从来进一步学习十万,百万,千万。通过PPT中一千个小正方体的认识,进而认识一万,知道10个一万就是十万。在知道十万,百万,千万的数位顺序后,学生还不满足。这时,教学进程被学生驱动,让他们提出百度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比如:我国人口,面积,速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接触,了解大数。加深对大数的体验认识。在谈完对搜集到的大数的理解后,教师就着眼于教学目标,以教学的高效为原则,通过网络这一便捷的环境,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网络环境下的技术整合不是为了上网络课而上的,所有的网络环境与便捷条件应该都是为了体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没有运用到很华丽的课件,只是最大程度的运用PPT课件,调动学生的发现规律,然后以网络为媒介,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把握课堂的高效,体现网络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中的优势。

3.反馈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呈现学生各个层次的回应并有效反馈,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是必然的。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开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互动,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能以各种新颖独特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至此,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如在《认识整万数》这一内容的新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练习题放在交互式的论坛,分为不同难度的A、B、C三类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相应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练习方式,激发出学生挑战自我,力压同窗的勇气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生生互动。同时教师也通过论坛平台,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对整堂课学习的反馈情况,为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方向。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现状分析

确实,多媒体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了,可是,其应用现状是怎样的?这里以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对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存在问题 1.目的单过于单

一调查材料中表明,有55%的教师认为,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减少教师的板书,为了取代挂图的使用。还有30%的教师认为使用PPT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看到布置的作业题。

2.内容不适宜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0%的学生觉得有些课程并一定都需要用到多媒体,或者某些课程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应用多媒体。而一些教师的“死搬硬套”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曲解。

3.方式方法不当,效果不佳

由于受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存在明显的优劣。在调查中,有近20%的学生表示对多媒体课件没有兴趣,也有近15%的学生觉得整堂课都在看一些视频、图片,对教师讲授没有过多的关注。

(二)主要原因

1.尽管随着社会对教师重视不断提高,教育装备的普及,许多中小学都开始大量的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室。可是,由于学校条件与外部环境,多媒体硬件的规模小,更新慢,维护频繁,直接导致了多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在笔者的调查报告中,就有7%的多媒体使用存在硬件问题。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小学教师定期开展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往往由于周期过长,培训量不足而致使教师对多媒体应用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都处在很低的层次。

2.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理念上存在理解误区。有些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就应是人与人的交流,借助于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实力与水平的体现。另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更好在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偷懒”,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片面的理解为把书本知识的投影、放大。更有一些教师或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专业技术上不思进取,不肯学习使用多媒体。在调查中,有近25%的教师认为,不通过多媒体教学,也是可以照样达成教学目标,多媒体的出现只会“多此一举”,这种技术的运用是“可有可无”的。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应用多媒体,可是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近人意,大有“偃旗息鼓”之势。

如上所述,尽管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客观条件不足的因素,但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误区与主观无视的态度是导致了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如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让这项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广大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姿态引进多媒体到课堂教学中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是以简简单单的呈现书本知识为目的,而是为更好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实现更高的育人价值为目标。那么如何正确的运用多媒体,使之真正“走”进课堂教学?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例为研究基础,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巧作以下阐述。

三、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渲染气氛,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技巧与表情,试图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艺术中去创设、领悟情景,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情景、相一致的声乐,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巧妙运用声乐、动画渲染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形象、具体。

(二)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单位,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形成互动的关键“钥匙”就是教师对学生回应反馈做出的判断、处理。在传统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持一只粉笔与一本书,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由于班级规模太大,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学生学习的情况。每个老师要把50%左右的时间花在板书与练习评价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抓紧时间“教”,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而运用多媒体则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的问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信息大规模反馈的教学活动,只要一个简单方便的教学平台和一定数量上的教学资源,学生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自己创造表现机会,教师也通过媒体平台获得及时反馈,方便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的调整教学。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教师只要在课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一种适用的课件,搭建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一般使用最多的是PPT页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将需要进行交互反馈的问题或练习等,制作成相对独立的操作单元和评价系统,或者寻找相关的视频媒体;最后链接到课件平台上,就形成了集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难易适度的,同时又能展示一种新颖课堂环境,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渲染气氛,营造更生动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技巧与表情,试图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艺术中去创设、领悟情景,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情景、相一致的声乐,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巧妙运用声乐、动画渲染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形象、具体。

(二)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单位,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形成互动的关键“钥匙”就是教师对学生回应反馈做出的判断、处理。在传统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持一只粉笔与一本书,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由于班级规模太大,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所有学生学习的情况。每个老师要把50%左右的时间花在板书与练习评价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教师在课堂中赶场子一般抓紧时间“教”,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而运用多媒体则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不足的问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信息大规模反馈的教学活动,只要一个简单方便的教学平台和一定数量上的教学资源,学生就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自己创造表现机会,教师也通过媒体平台获得及时反馈,方便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的调整教学。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教师只要在课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选择一种适用的课件,搭建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一般使用最多的是PPT页面)。然后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将需要进行交互反馈的问题或练习等,制作成相对独立的操作单元和评价系统,或者寻找相关的视频媒体;最后链接到课件平台上,就形成了集一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难易适度的,同时又能展示一种新颖课堂环境,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 第3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多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以数学教学为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具体的把三角形按角怎么分,和按边怎么分展现出来,同时,在作三角形的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的画给学生看。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学生能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整合"和"密铺"中,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把知识简单而清楚的讲解给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了轻松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课题研究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另外,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智能训练系统),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计算机还能同时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笔者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与研究, 积累了一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 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 对新鲜的、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时, 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 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 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 你们看, 秋天多美啊, 火红的枫叶, 美丽的蝴蝶, 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 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 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 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直接讲解公式, 小学生很难理解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会造成学生硬记公式的后果, 势必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突出特点, 以生动、形象、具体的表现力,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非常简单: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但是如果把公式直接给学生, 学生不知道这个公式怎样得来的, 印象也不深刻。那如何给学生解释这个公式的推导呢?这时候多媒体就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5厘米, 宽4厘米的长方形, 然后拿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摆一摆。多媒体逐步显示这个摆放的过程, 等待求的长方形的面积完全被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完全覆盖时, 数一下总共用了20个小正方形, 那么这个大的长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一下长方形的长×宽是多少, 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关系。通过演示, 学生对长方体的面积公式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又如, 学生归纳总结出“个位上是0, 2, 4, 6, 8的数都能被2整除”这一数学知识时, 将课件适时进行变色, 闪烁着重强调“个位”, 随着音乐的叮咚声, 学生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这一特征, 从而为学生自己探索、总结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有利于思维能力的纵横发展, 拓宽思路。这样设计,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精讲多练”“要有趣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能满足课标要求的精讲多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如果按传统教法, 讲解示范的时间要占20来分钟, 大大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教学和练习时间。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加快了教学节奏, 节省了教学时间, 学生操作也显得很容易。

又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借助长方形来推导,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这时候利用多媒体演示剪、拼更显示它的优势所在, 使教师的讲解可以更加精练到位,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还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 及时地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会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 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为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高国民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成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当前教育科学.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5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纪。因此,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数学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老师把本身的良好师德,丰富的知识和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技能,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创设逼真的数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启动学生智力的原动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喜悦地去学习。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探求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屏幕上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地球、月亮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动画形式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但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产生了疑问,激起求知的兴趣和愿望。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诱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创设了新奇的情境,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也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再如,在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用fish动画,设计二分之一的各种折法,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教师及时点拨“纸的大小是相同的,为什么折出的形状不完全相同,却都叫做它的二分之一?”,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又使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这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教材的难点分散、易化,帮助学生形象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学习难点,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想。例如:在小学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可制作一个课件,让一个由多个图形组成的房子分解成一个个小图形,可以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移动、变色、同步讲解、闪烁等进行分割,形象生动的描述图形分割的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房子面积的计算。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直线的一段,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得出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使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多变的演示,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轻松地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到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潜能,启迪思维,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协同作用,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了计算公式,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 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数学意识和数学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的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们深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渐完善,只要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5月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6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兴趣像柴,既可以点燃,又可以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技艺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实现最优化。而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特点,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单调乏味的数学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用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认识时分的进率1时=60分这一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1时=60分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不想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将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这个老故事,把两个小动物请到钟面上,课件先演示乌龟和兔子在钟面上赛跑,让学生观察它们分别跑了多远?(乌龟跑了一个大格,兔子跑了一圈)然后演示乌龟和兔子变成了时针和分针,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的比赛,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它们是同时开始跑的,同时停下来的,从而得1时=60分的结论。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赋予了1时=60分的新内涵,使教学重难点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水平。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把两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求这个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同学们利用扑克牌做的正方体小盒,摆一摆,观察它的体积和表面积。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思路:思路一: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原来相比较没有变化。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的和,可以先求出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再乘2即可;思路二: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求它们的表面积同样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两个正方体的面,可以先求出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再减去两个正方体,也可以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10就是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第二种方法是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同学们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物体在拼接时体积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计算拼接后的物的体积时,可以把拼接后物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计算,也可以计算几个拼接物体的体积。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感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而数学课上展示给学生的知识却是很有限的。为了拓展数学教学,丰富学生的感知,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更丰富的内容,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加丰富自己的认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平时生活中学生运用毫米的地方比较少,学生对毫米感到陌生,因此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谈到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时候,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测量特别特别小的物体时,用毫米做单位”这个认知水平,其余的很少能够准确说出来。为此,我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精密仪器、航空航天、降雨降雪等,学生欣赏着精美的画面,聆听着悠扬的配乐,倾听着老师恰当的解说,学生很快的了解了:在钟表、航空这样比较精密的领域,用毫米做单位;在生活中,统计降水量的时候用毫米做单位;在建筑领域,不管设计多么高大的建筑都用毫米做单位,这些都因为,用毫米做单位比较精确。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毫米的用处从“小”的范畴,扩展到了“精密”的范畴,因而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充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在备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软件包,同科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使教学内容程序化,上课时老师就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7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培养。多媒体不同于让学生从书本中找问题。书本是抽象的,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为主, 容易对学习知识产生厌烦心理, 感到枯燥无味, 一开始对学习没了兴趣, 也就不能萌发探究思考。多媒体的丰富内容, 从感性着手, 通过声、光、形、色等富有情趣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 增进了学生的思维兴趣, 有助于产生想象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是需要学习的开始。

例如, 在讲解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时, 第一次我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 在黑板上做出长方体的平面直观图, 结果大部分学生如坠云雾, 我的重复讲述更使得学生们意兴阑珊, 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时错漏百出。通过反思, 我决定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本课重上一次, 通过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出长方体这一立体图形的三维动态影像, 学生在观察之后, 就能很轻松地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有八个顶点;有十二条棱, 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 , 每相对的两个面积相等。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 视频中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可以对小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如, 为了增加应用题练习的趣味性, 我充分利用家乡的优势,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进游览白帝城的虚拟场景中, 课件展示生动形象, 将一道道习题融入白帝城的整修改造的过程中, 使练习题形式丰富, 习题结合实际, 新颖有趣, 巩固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既品味了白帝古城的文化底蕴, 又把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而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学习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 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使学生一目了然,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 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环节, 形成直观感受, 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感受知识的精髓, 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快速地掌握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我在讲授二年级除法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特别困难。我抓住其本质特征, 透过易混之处, 用投影仪区分比较, 使学生亲自感知。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

把25朵红花, 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朵?

把25朵红花, 给每个小朋友分5朵,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都是25÷5, 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 学生很难理解, 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在多媒体上师生分别分摆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 可以放大分摆的全过程。

多媒体演示教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过程, 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因此, 演示数学, 信息传递快, 而且紧扣教学重点, 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

三、优化学生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潜力, 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和当前问题联系起来, 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 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 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 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

例如, 我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新授内容之后,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 安排了利用平移、对称或旋转的方法自行设计美丽图案的作业, 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演示, 在课件的启发下每位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了一个小作品, 然后大家一起交流欣赏。教师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创作空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方式, 自主地创作,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

又如, 我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节课时, “直线”、“射线”的概念太抽象, 如若采取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或者“射线”, 或者拿一根线绳拉直, 做叙述性的讲解。由于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出直线的特性, 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印象, 更难抽象出“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伸”和“射线能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点, 尽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学生面前, 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点”, “点”缓缓向两边或者一边延伸成直线或射线。教师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像这样能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的线叫射线”。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的, 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和“射线”的内涵。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第8篇

一、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 我们谈谈这种工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 数学是他们接触科学的开始, 而且数学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问题, 学生们从多媒体看到的数学课堂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这也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 并为他们成绩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媒体的功能不仅如此, 它可以把一些数学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例如, 我们在讲加法和减法的时候, 如果只是使用黑板教学, 可能对于他们来讲比较抽象, 他们对数字的印象还不是很深, 而如果我们用一些东西来代表这些数字, 可能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乘除法问题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例如, 我们学习5x2=?的时候, 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们讲解。可以将式子变为这样的问题:每一只小鸡有两只腿, 那么五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腿?这样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在多媒体中给学生展示五只小鸡, 让学生自己去数它们一共有多少只腿。这种教学模式给传统教学带来了突破的意义,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通过课下跟同学们交流, 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喜欢的。[1,2,3,4]

二、多媒体教育带来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虽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更多的还是优点, 所以我们应该发现它存在的问题, 同时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让它更多、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它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虽然多媒体给了他们很多的惊喜, 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同样会厌烦这种教学模式, 归其原因是它的教学速度太快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传统教学中, 我们使用板书教学, 每节课平均写三四版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然而多媒体教学是不需要写板书的, 所以这就大大缩减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 尽管这为学生们节约了时间, 但是起到的作用有时却是相反的。因为教师在完成一个板书的教学后, 重新写板书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们思考和消化问题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间在教学中省略掉了, 那么就不会给学生们留下思考的时间, 他们很难快速地去接受下一部分内容。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省去了写板书时间, 讲课速度明显加快了很多。多媒体教学的每一页PPT代表着一张板书, 每堂课平均的页数在十一二页左右。那么, 课堂的毛效率就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三倍。为什么叫做毛效率呢, 这是因为效率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而不是针对教师的。无论教师讲多少内容, 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接受, 那么都是多余的。另一方面讲多媒体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5]因为多媒体本身的特征, 它包含了很多动画和生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却是存在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讲, 是因为多媒体的绚丽多彩让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有很明显的问题, 那就是当我们不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 有些学生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 而且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是非常低落的, 他们甚至会出现抱怨的声音。然而当使用多媒体的时候, 他们却又反常的兴奋, 这种兴奋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一直如此, 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兴奋过度后, 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到教材中, 而且对基础教学内容都失去了兴趣, 他们唯一想看的就是多彩的画面。另外, 如果个别的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得很兴奋, 他周围的学生就会受到影响。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多动症等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周围的学生, 给课堂秩序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多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也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但是有可能会给个别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模式都有可能存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寻找解决方案,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放弃这种教学工具和模式。同时要重视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因为教学工具再先进, 也是离不开人的。人才是教育的主角, 而仪器设备永远取代不了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8) .

[2]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 2013, (05) .

[3]董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它包括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目的, 但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定要恰如其分,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当中, 应该如何来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

第一, 多媒体技术使用存在的误区。

现在多媒体技术几乎成了评价教师课的优劣的主要手段, 一堂课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技术便认为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便被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所以多媒体技术在现在教师的公开课当中非常的常见, 但是纵观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 我们发现现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贯穿整个课堂, 忽略了其它教学手段的使用

现在许多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往往用多媒体代替了其它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 自始自终都是以多媒体课件来贯穿课堂的始终, 而忽略了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的作用。在小学的教学当中, 有许多用实物来展示可能会比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效果要好一些, 而教师往往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才是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所以忽略了实体带给学生的感观效果更好这一特点。小学数学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对于一些计算性的问题, 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的话, 一般学生的思维很难一步一步的进行, 对于计算性的数学题, 一般都应该教师边讲学生边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一步步跟着走。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 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把一堂数学课上成“一体课”, 忽略了其它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

误区二:多媒体课件过份追求形式, 忽略了教学内容

有不少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 往往认为好的多媒体课件是决定一堂课优秀与否的关键,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因为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 所以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 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不要过份的去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美观与否, 有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 把多媒体课件当中插入一些动态的图片, 认为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感兴趣, 有专家曾经指出, 在使用动态多媒体课件的时候, 极有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动态图片上, 而使学生忽略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插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视频或图片, 起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 存在的误区之二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份追求课件的美观与否, 而忽略了教学内容。

第二,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小学数学当中, 要能够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 走出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 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 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要想让多媒体技术运得恰如其分, 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让多媒体技术能够在课堂当中展现出它自身的优势。

1. 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 而一些抽象思维比较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 要注意利用一些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来让学生对事物产生直观的印象,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说简单的应用题, “车站有旅客35人, 中途上车了5人, 又下车了10人, 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 难的是理解, 而并非是解题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此教学情境再现的话,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够逐步地提高,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知识, 就能够很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想象能力, 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 将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积极的去思考。让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除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一味的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讲解数学问题的话, 那么就算讲得再好的教师, 也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听讲,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达到四十分钟全神贯注, 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着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 针对所讲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适当的情境, 当学生看黑板有些视觉疲劳的时候, 再现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四十分钟能够全部围绕着教师来活动, 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极大的被调动起来, 学生们在看到多媒体课件的时候, 往往也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这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程理念。

3.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 教师讲解一道应用题的话, 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的话, 那么教师往黑板上写应用题的题目话, 往往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不写应用题题目的话, 学生又很难弄明白所讲的问题, 这便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因为教师往黑板上写字的时候, 学生在下面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要讲解的题用大屏幕投影出来, 然后学生一边看着大屏幕上的题目, 一边听教师进行讲解, 那么学生就可以积极的跟着教师进行思考, 从而使学生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这也使得教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的容量大大的增加,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10篇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在上课伊始,如何才能迅速地让学生的思绪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呢?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善于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独特的导入,为开启学生的思维奠定好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创设一些问题,这样也能促使课堂教学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教学效果,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还能够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还能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圆锥的认识》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情境;“小兔玩陀螺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迅速地把同学们带入到游戏的快乐当中,结合游戏,逐渐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圆锥的认识”学习当中,接着,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同学们展现一些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圆锥”图片,让学生意识到“圆锥体”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教学也能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结合课程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有着其他的教学工具不可比拟的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以及解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相关内容后,就可以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表面都涂上黑色,然后再把此黑色的正方体切割成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能够切多少块呢?其中,一面、两面和三面都有黑色的又各有多少块呢?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的能力,解答起这道题目比较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以及“提取”等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学生们也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到,进而还能够顺利地解答这个问题,既能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有关“行程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运动的起点与方向,诸如此类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变色”以及“闪烁”等的操作,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比较刻板、无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小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能够产生很强的冲击力,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饱满。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对角线”等的相关内容时,传统的教法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开始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是很懂。结合多媒体课件能够清晰地将这一知识点讲透,首先,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现一下长方形形成的整个过程,然后再制作出一个闪烁的点沿着长方形的一个起点滚动一周,其中,滚动的路线就时长方形的周长。这样的讲解方法更为直观、生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兴趣与热情。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一些信息重新加工,产生一种具有进步的新设想和新方法。其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就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最直观形象且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这样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此外,伴随着图像的不断变化以及动听的音乐,还能够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够让数学中的一些难点逐层剥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与使用。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一些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且再创设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演示“变色”、“闪烁”以及“移动”等,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让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这种教学能够使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审题、理解题意,既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解题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上被使用,多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教学特点,都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一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环境,而且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增强吸引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也更应该把握好这个“度”,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多媒体的“一厢情愿”,要充分地把多媒体课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也能促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地走进课堂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必要的突破,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也迅速地占有课堂教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教材中的一些数字、图形、图像等数学信息,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与枯燥,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多媒体课件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合理地使用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浅析以下几点教学见解。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 第11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65-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这对教育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教学中已不再仅仅涉及教师、学生和教材,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对于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由于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往往忽视部分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才可以更好地予以解决,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一事实。虽然实际操作问题在小学数学中仅占很少部分,但有条件的课堂还是应尽量落到实处。另外,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后,往往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得不到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

1.2 无法突显教学主题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还不够,往往因其含有一定的技术性而对其过于依赖和重视,忽视多媒体本质上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使用的目的是帮助教学活动更好开展,课堂的中心仍是课本知识的核心内容。由此出现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件制作得声色并茂,花样百出,却也往往缺失了内涵,不自觉将课堂的知识重点排除在课件之外,学生虽然容易被丰富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但无法掌握到知识的精华。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由于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因而主观扩大课堂信息量,在课件中添加过多的知识,或者拓展过多的课外趣味数学题目,使得整个课件的中心被淹没,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抓不到重点,致使整个知识体系复杂无绪。

1.3 多媒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多媒体作为一种高级教学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较之传统的黑板必定有着更大的效用,而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虽然也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但本质上和使用黑板开展教学并无太大区别,多媒体成为代替黑板书写文字的工具,课堂知识仅是由黑板转移到多媒体上,在内容上却并无新意,至多会添加入一些图像等,使得整个多媒体课件看起来不过于单调,而并没有实际意义。而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还缺乏探讨,如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演示功能等使用频率还不够。

2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2.1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个别辅导以及分组辅导功能,对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进行指导,使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在课堂上,需要学生自主操作方能顺利进行并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比如,一些运用计算机自动运算的题目,便可让学生亲自使用计算机,明白是如何自动求得计算题结果的。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将一些题目的演练过程较详细地呈现出来,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题目运算步骤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学会自主探究同类数学题目的运算过程。

2.2 明确教学主旨,提高课堂效率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使课件内容与课本知识的核心内容相贴合,以便突出教学主旨。切不可过于注重多媒体课件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主旨的展示,出现黑白颠倒现象。同时,还应充分使用多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借助多媒体较为直观的形式,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理解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如果借助多媒体,通过直观演示物体的平行移动和旋转,便很方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因此单纯让他们进行较抽象的识数和简单计算时,他们很容易走神。但通过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物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被调动起来。在识数时,可以将数字转化成同等数量的小动物或者气球等一些学生喜欢的物体,并借助这些形象的事物教给学生数数,便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讲解简单的加减法时,也可以在加减号两边分别放置不同数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数数来得出结果,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白结果是如何求得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

2.4 加强重、难点教学和讲解

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安排详略得当的课件。由于课件直观的形式,很容易借助一定的记号,将重、难点部分标注出来,使学生可以醒目地明白哪些地方应该重点掌握,认真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还可以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比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对于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仅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较难理解;但如果借助多媒体,先展示圆柱这一学生已经熟悉的图形,并通过将圆柱体切割为圆锥体的演示,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借助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过渡过来,那么学生将容易掌握和记忆,并能快速正确运用。

2.5 借助多媒体,丰富反馈信息

多媒体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予以反馈。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借助多媒体展示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之前单纯的理论教学有着较大差别,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掌握和领悟的程度很容易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反馈回来。

比如,在讲解四边形的周长时,为检查学生对于四边形周长的学习效果,可以使用多媒体设置这样两个图形:一个是正规的四边形,而另一个则是在此图形上挖去一个小的四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学生很容易会认为后者的周长会较大,这便可从学生对于图形的反应中很容易得出。显然,学生的这种反馈情况表明他们对于四边形的周长问题还不能拓展理解。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对挖去的四边形进行边长分析,便能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认识到实际上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可见,多媒体教学可将学生的反馈情况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提高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效果。

3 结语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应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教学主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重、难点教学和讲解,以及丰富反馈信息等,不断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程度,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毕海霞.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4):

[2]齐杰伟.浅谈多媒体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J].学周刊,2011(1):176.

[3]安玉芹.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3):165.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妙用 第12篇

一、妙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的灵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感情, 唤起学习动机, 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 改变人的态度。学生一旦对一些问题产生了兴趣, 就会沉醉于其中, 就会想方设法地弄明白。因此,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个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吸引住他们的眼球, 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 也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例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这一课时, 我在课前谈话中准备了一个环节:猜数。我出示一个方框, 里面藏着一个两位数, 让学生猜是多少 (出示56) , 再出示:这也代表了一个数, 让学生猜是多少。 (聪明的学生一猜就是“56”) 教师介绍:“这是5000年前的‘56’, 再看这个‘’, (学生仍会猜是56) 这是3000多年前的‘56’;再看‘’, 这是2000年前的‘56’。和这些‘56’相比, 现在我们用的这个‘56’有什么优点?”

教师的这段课前谈话, 再配上多媒体, 学生的好奇心理油然而生。此时, 学生感受到的是“新鲜”“惊讶”“好玩”, 对研究这样的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因此, 在这样的氛围下, 课堂的引入已经水到渠成。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既可以为学生引进大量的素材, 又可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的灵动性。

二、妙用多媒体技术,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的教育理念很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探究。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可以是以互动为主的, 即学生之间通过自己操作生成有效的新知过程;也可以是通过教师引导后,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和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组信息, 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例如, 在推导圆面积公式 (五年级下册) 时,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 知道了要求未知图形面积, 只要通过面积转化成已学图形的面积即可。所以, 在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 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师: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 (强调:未知转化已知)

师:我们都是利用图形之间的转化, 来研究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圆的面积能不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原理:边是弯曲的)

整个环节在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 是能断定可以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推导的, 但学生对于转化成什么图形, 心里的概念是模糊的, 不确定的。这时,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可以利用便捷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轻松地跨过这个“坎”,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操作, 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 从而将知识串联起来。这样, 不仅节约了时间, 而且也能让学生清晰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这样的操作同样视为“有效操作”。

总之,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时, 要做到恰到“时处”, 恰到“用处”, 让有效操作真正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服务。

三、妙用多媒体技术, 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多媒体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俱全等特点进行恰当地运用, 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的厚度与深度。

1. 化“虚”为“实”训思维

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 学习中常会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看清问题的本质, 教师在备课时常常会采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分散教学中的难点, 为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作铺垫。

例如, 在教学完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这一课时后,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整万数的大小, 会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如“4 200 000张纸叠起来的高度相当于上海金茂大厦的高度”“建造我们学校一共花费14 000 000元”, 等等。可是这些虚无缥缈的数据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本想象不出有多大, 为了让这些数据在学生脑海里形成表象,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先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比一毫米还小, 很薄很薄, 而4 200 000张纸叠起来大约有420米, 来感知4 200 000这个数的庞大, 并在此基础上展示金茂大厦的风貌, 再次感受数的巨大。而“14 000 000元”这个数的概念, 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 100元、100元地叠加, 让学生体验到14 000 000元是个很大的数。如此一来,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就能把学生脑海里的一些抽象 (虚) 的知识具体化 (实) , 建立起对整万数大小的表象, 同时, 把一些大的、难以想象的数转化为已有认知程度上的、小的数来想象, 这种思维方法也深刻地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 使学生对于“转化”策略的认识走向深入。

2.“动”“静”结合启思维

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从有效的情境中快速地激发出求知欲, 教师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情境, 启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 (放课件) 同学们, 看, 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跑步, 小兔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 小熊沿着圆形的路线跑, 要比谁跑的路线长, 实际就是比什么?

利用多媒体课件, 我先展示两幅静态的画面, 创设情境, 接着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 利用动态效果, 让两幅画面动起来, 这样一来, 学生既被感兴趣的画面吸引住, 又能把问题很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要比谁跑的路线长, 实际就是比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谁长。不仅如此, 还能清晰地辨别出,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四条边总和的长度, 而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巧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 不仅能有效地引入课题 (圆周长) , 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 有效地解决什么是圆周长这个数学问题。

四、妙用多媒体技术, 发展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也努力探寻其中的方法。比如在数学活动课“等周问题”的教学中, 我采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看到直观立体的思维过程。

师演示课件:用5条线段围成图像, 让学生进行周长和面积的指认, 紧接着要让学生将图形的两条线段进行翻转, 学生再次说出周长和面积。通过课件演示, 学生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周长相等, 面积变小, 而周长不变, 面积则变大。为什么这样呢?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现, 学生进入了探索的第二个环节:质疑和猜想, 到底这样的判断是否对呢?于是我让学生拿出12根学具来进行实验, 搭一搭, 围一围。先围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可以根据12根学具来进行分配, 从而知道面积和周长。接着再要求学生移动学具, 对面积和周长的变化进行试验。与此同时, 我展示课件, 与学生用手摆起来的图形一致。当学生质疑:“周长相等的图形, 面积一定相等吗?”我们一起进行翻转和移动, 发现周长一样, 但面积却变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翻转后凹进去了一格) 。学生藉此又有了疑问:“周长相等, 是否面积也相等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凹进去的各数是一样的。

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动手查摆的实践, 学生得到的答案具有了灵活性:周长相等的图形, 可以通过翻转调整, 使得面积也有相等和不相等的变化。在直观的观察中, 还可以看到变化所在:凹进去的越多, 面积越小;凹进去的越少, 面积越大;没有凹进去的图形, 就是正方形, 面积最大。

抽象的图形概念和数学思想, 在多媒体的展示和使用中, 变得简单易行, 发展了学生的假设—验证—推理的数学思想。如果单纯地用传统教学来进行, 显然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我在教学中提倡要从数学思维的直观入手, 一步步具体展示, 让学生从“看到”再到“悟到”, 最后到“做到”, 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 逐步深入。

上一篇:前置研究下一篇:现代会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