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范文

2024-07-31

那个范文(精选12篇)

那个 第1篇

她的声音、语调、动作、表情都在述说着一句话:“孩子们,我爱你们。”

她说起话来很有感染力,如春风化雨,柔和且温暖。每次升旗仪式上讲话,一开头便是“亲爱的孩子们”,在讲话中会加几个“对不对?”“好不好?”,像是在和我们谈心。她说话语调抑扬顿挫,清楚柔和,即便号召时的激情澎湃也不会声嘶力竭、尖锐刺耳。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不会用严厉的话刺伤我们的自尊心。偶尔遇到同学们犯了错误,她必定会停下脚步,轻轻慢慢地说“孩子,和我说说是怎么回事。”“这样做会不会……”“如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这时她的声音不再带笑,但眼睛里的真诚和爱意却让我们很乐意静下来,接受她的建议。

她也是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学校的激情广场上,她是最投入最忘情的一个人。这时她就像小孩子,和我们一起欢呼、一起激动、一起欢庆、一起舞动。她平时着装优雅,但是一下班,她就会换上一身运动服,手拿球拍,冲到乒乓球室拼杀一番。兴之所至,还会“哈”地大吼一声,怎一个“英姿飒爽”了得!

那个雪天,那个你 第2篇

你记得吗?也许你早已淡忘,可我却仍记得,也许是我自作多情,以为我们可以继续做死党,做闺蜜,呵,我错了!

那个雪天,我们一起缓缓走向公园,不再像以往那样手拉着手,不再像以往那样谈天说地,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默默地说,绝交!

终于,你开口了:我们,绝交吧。那话并不长,但你却用了很长的时间,一字一顿的说,我的心,被狠狠的揪了一下。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闹到这个地步!你想想,我们以前,是那么无话不谈!难道就无法挽回了吗?最后一句话是喊出来的。

许久的寂静。寂静的可怕……

就这样,我们绝了,绝的那么彻底。

“狂风那个吹,皮球那个飞!” 第3篇

即使狂风猛吹,但依旧无法阻止德国人的足球热情,就在“辛加”尚未完全抵达德国时,一场低级别的联赛在维姆斯海姆队和格林巴赫队之间展开。上半场,格林巴赫队踢逆风球。比赛进行到30分钟左右时,”辛加“的使者来了,格林巴赫队在本方禁区内开球门球,由于风太大,守门员把球摆了好几次才固定好,这时一名队员上来猛踢一脚,只见球飞出了禁区,但就在禁区上空,球突然被风吹回来了!这个情况让双方队员都来不及反应,只见球被刮回来后,在地上弹了一下,然后就直接进了格林巴赫队的球门i估计“辛加”会很高兴,因为它刚到就取得了进球,却没分清应该进哪个大门,反倒是帮了对手的大忙。

突如其来的进球让维姆斯海姆队球员兴奋异常,在场上疯狂庆祝,不过格林巴赫队也不沮丧,毕竟面对这样的天灾只能自认倒霉,队员们相视一笑,继续比赛。最终维姆斯海姆队凭借这个逆风乌龙2比1赢得了比赛。看来以后要在大风中踢球,最好在开场之前猜中裁判手中的硬币。

最恶搞的球迷

特里的“友妻门”已经基本收尾,蓝军队长把“后事”处理得非常圆满,妻子回到身边,他也正在用越来越好的状态挽回自己声誉上的损失。不过,这事儿还是给喜欢搞怪的球迷留下了一点开玩笑的热情。

最近有两名搞怪的好事者,打扮成蓝军球迷的样子在切尔西训练基地门口等待特里,看到蓝军队长走出训练基地,两人迅速上前索要签名,在表达了一番喜爱之情后,好戏开始上演。

“嗨。特里,我们很崇拜你,能签个名吗?”

“好的,当然可以。”

“对了,我最近跟一哥们吵架了,能否再写上一句‘对不起’?”

“没问题,向谁道歉?”

“韦恩。”(布里齐的名字)

特里立刻停住了笔,皱皱眉头不悦地问道:“你不是想刺激我吧?”

“不,当然不是。就是我一朋友。”

特里半信半疑地写了句:“祝福你,韦恩。”转身走了。

5

为了改善场地质量。温布利大球场将于近日重新铺设草皮,这将是温布利近一年来第5次铺设新草皮。在联赛杯决赛过后,弗格森直言正是温布利糟糕的场地质量导致欧文受伤,而此次重铺草坪,大概需要花费10万英镑。

10

拜仁对阵科隆的德甲联赛中,小将阿拉巴在下半时替补孔滕托出场完成了德甲处子秀,这让他打破了此前由托尼-克罗斯保持的拜仁在德甲历史上最年轻球员的出场纪录。此前克罗斯的纪录是17岁265天,而阿拉巴现在将这个纪录提前了10天。

11

曼联主场4比0战胜AC米兰,总比分7比2淘汰对手晋级欧冠八强,这也是红魔第11次进军冠军联赛八强。并就此终结了此前四次冠军杯逢AC米兰都被对手淘汰出局的尴尬纪录。

“我不会放弃我的职位。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我不会就此离开。我们本想这赛季赢个三冠的,结果现在两项赛事都出局了。我们只有在联赛孤注一掷,应该翻过此页,尤其是在士气上。”——欧冠被里昂淘汰出局后皇马主帅佩莱格里尼仍对联赛冠军抱有信心。

攻坚在那个夏季来临之前 第4篇

这是我们第二次为了首个热-电-乙二醇矿井制冷系统来这个城市采访。

下高速, 一条宽阔的建设大道, 直通向这座新型工业城市的核心。

煤城的道路如同其他无煤城市一样的干净, 天空也不灰暗。路旁的现代化厂房气派、整洁, 路上的行人匆匆。

一个忙碌而有序的城市。

这些年来, 作为能源行业的问题燃料———煤炭已成为环境组织的批评对象, 煤炭利用面对环境挑战而受到指责。

在那些个大干快上的年代, 川流不息的运煤车把一车车的煤从煤城运向祖国的重要工厂和企业, 轰鸣起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车轮。近年来, 平顶山人以煤为自豪总有那么一点不硬气, 这主要是与煤相伴的瓦斯、煤矸石山等造成的。鹰城这个以资源支撑的城市,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严重污染了自己生存的家园。曾经的记忆里, 黑色或灰色的天空、街道无法抹去, 人们看到, 一个又一个矸石山不断出现, 不断增高增大, 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煤矿建成, 一矿、二矿, 直到31个矿。

隐忧不去, 就会长成更大的隐患。煤, 在燃烧起企业发展的滚滚车轮时, 也将严重的污染带给了这座城市。平煤就是在这一片光明又一片黑暗中发展着。

70年代的自豪, 80年代的热烈, 90年代的觉醒, 新世纪的治理, 在对环境和自然的深刻认识中, 平煤融入到全世界的绿色行动中, 自觉地为改变和保护家园, 投入到维护环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

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矿井瓦斯抽采-发电-热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也叫余热利用乙二醇制冷降温技术, 是平煤集团在节能减排科研攻关中涌现的一项创举, 如今实施已经一年, 我们是第二次来采访了。

不久前, 平煤刚刚完成与同居一城的神马帘子布厂的合并, 成立了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卫修君:坚守在节能减排的前线

平煤集团技术中心、河南省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万昌主任带我们来到平煤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卫修君的办公室。

卫总的办公室一派儒雅之气, 书架上摆满了书籍, 墙上有几幅字。他温和儒雅, 让人想起谦谦君子这个词。墙上几幅字画非常醒目, 其中一幅“见贤思齐”, 可能是最接近“修君”这个名字的解释吧。

作为一个大企业集团的老总,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的他, 异常繁忙。

从外表上看, 卫总一派处变不惊, 安之若素的气度, 但其实他是一个激情内蕴, 诗意昂然的人。他平时喜欢写诗, 在同事们眼里, 他是一个真的诗人。

可惜我们的话题不能围着诗歌转。我们上次的采访文稿中这样写道:“对于平煤来说, 这一世界性难题, 只是先期打通一条路, 做了有效的尝试, 但是, 并非尽善尽美, 寻找更加优化的方案, 找到更加合理的路线……对于平煤来说,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卫总高兴地告诉我们说, 文中所说的那个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矿井瓦斯抽采-发电-热害关键技术研究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4座瓦斯发电站共发电2100万度电, 2008年因为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受开采保护层影响, 只发电1200万度, 今年预计将发电达3000万度, 将在冬天供4个矿和一个小区的供暖。而且他们还收获颇丰。仅此一项技术, 他们申报专利6项, 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证书3项, 还出版了一本专著《矿井降温工程设计》, 并且还与武汉理工大学一起参与此项技术的国家标准制定。更为可喜的是, 这一省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应用, 2008年获得中国煤矿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他们还将以此冲击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另外, 这一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已经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2008年年底省里下拨的600万元也已经到位。目前, 集团正在用这笔钱优化与完善这项技术。卫总说:“600万元, 相比集团公司在这个项目上投资的6000万元来说, 虽不算太多, 但这是上级政府对我们一种激励和鼓舞, 也是一种肯定和荣誉。”

目前, 他们在热-电-乙二醇矿井制冷系统应用的道路上, 路子越走越宽广, 思路越来越清晰:

煤矿瓦斯是优质洁净的气体能源, 但同时也是煤矿生产中最大的安全隐患。煤矿通常采用大量通风来排放煤矿瓦斯 (称为矿井乏风) , 中国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气体达100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一, 约占世界采煤排放甲烷总量的1/3。在中国煤矿排放的甲烷中, 矿井乏风中的甲烷占91%, 是甲烷的最大工业排放源。因此, 治理和利用矿井乏风的甲烷, 降低由此对大气层的破坏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矿井现场安装矿井乏风氧化装置, 每套装置年处理矿井乏风17520万m3, 温室气体每年减排21000tCO2当量, 每年热回收量为43362.5GJ, 此热量可以用来发电至少260万度。如果每度电的售价为0.5元, 则年发电收入130万元。根据《京都议定书》, 每年可以通过减排温室气体收入52万元。设备的年运行成本为68.4万元, 可以实现年利润113.6万元。

平煤集团不少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以前瓦斯抽出来后白白排放到空中。近年来, 该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综合利用瓦斯。2005年底, 平煤十矿建成的4台500千瓦高浓度瓦斯发电机组, 现已成功改为低浓度瓦斯发电。2006年底至2007年初, 集团又在十二矿、四矿和八矿安装了12台瓦斯发电机组, 今年将再扩建22台。届时, 该集团每年可利用瓦斯5000万立方米, 年可减排瓦斯3万吨。这样可获得政府补贴0.2元/m3, 发电收益1.0元/m3, 出售碳排放权1.12元/m3, 总的年收益约为1.3亿元。

卫总告诉我们说, 他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煤炭企业实现洁净生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平煤有许多工作要做, 绝不仅仅限于余热开发利用这一项, 在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工程项目中, 平煤就涉及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技术改造、节电照明、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利用五大项。余热利用只是这偌大节能项目的其中之一。在卫总的心中时刻装着一个更加宏伟的工程。

虽然距离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还有一个很长的路子要走, 但卫总已经在局部的治理上看到了希望, 他说集团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 目前在某些局部的污染整治上, 这样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2008年1-11月集团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946吨标煤, 与去年同期相比, 实现节能率为27%。按主要产品单耗下降计算, 实现节能1万吨标准煤,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指标。

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 美国的经济危机已从大洋彼岸影响到中国平煤这样的实体经济, 市场上对钢材、电力、水泥的冲击, 直接导致用煤的减少, 煤矿行业持续了几年的景气, 开始出现下滑, 影响不容低估,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平煤还是坚持了这样的原则: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 但是, 凡涉及节能、安全该花的钱一分不能少, 科研配套资金占销售收入3%的指标不变。这是一个煤炭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难能可贵的选择与坚守。

刘桂平:“绿色平煤”路途漫漫

卫总和他的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降温院士”, 其实, 他只是平煤降温研究所的所长。他叫刘桂平, 虽然年纪轻, 但是他在降温方面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 对于平煤走过的坎坷降温路非常了解。“院士”虽是戏称, 也表达了同事们对他的肯定。其实, 他是一个十分谦虚低调的人, 在别人争先恐后发言时, 他永远是默默无闻的那一个, 但在别人思绪停顿时, 他总是能及时补上, 把自己的所知毫不保留地讲解清楚。他的性格一如煤炭, 静则默然沉静, 动则火光闪烁。

平煤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好职工所支撑。

他告诉我们:根据我国的实情, 我们无法弃煤炭于不采。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总量的70%,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国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预计到2020年煤炭需求将增至26亿吨。目前, 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 埋深在2000m以浅的煤炭储量占总储量的53.2%, 达2.95×1012t。如此丰富的深部煤炭资源, 如果不开采和利用, 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煤矿开采95%是地下作业, 情况复杂多变, 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等重、特大瓦斯灾害比较多。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不仅瓦斯涌出量越来越大, 瓦斯浓度时常处于临界状态, 又一个新的灾害———深井热害出现。

我国的煤炭赋存复杂, 煤矿地质复杂, 上天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有利的开采条件, 我们是创造条件在开采。同等条件下, 国外已经保护开采了, 但我国煤炭的开采深度已超过1000m仍在开采, 这是我们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所需要的。

陆续的平顶山矿区的31对矿井, 已有15对进入高温矿井, 大部分采掘工作面气温在夏季达到35℃以上, 相对湿度接近100%, 成为我国矿井热害最严重的矿区之一。

每到夏季, 湿热难耐, 职工出现湿疹、呕吐、中暑现象, 甚至晕倒。由于难以忍受的这种恶劣环境, 旷工的事情普遍发生。平煤集团的高温热害矿井, 实施降温前的夏季生产基本上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他告诉我们, 平煤热-电-乙二醇矿井制冷系统的成功方式, 是经历了多次的尝试和筛选, 才最终达到最佳效果的。

“从1971年平煤八矿东风井出现37℃高温热水以来, 平煤一直进行着矿井热害的治理技术研究与探索。1979年在一矿首次开发研究井下移动空调降温设备和技术, 建立了平煤集团最早的井下局部降温系统, 供一个采煤工作面降温使用;1994年, 开发研制的KKL101矿用空气制冷机, 首次把航空上的涡轮膨胀制冷技术用于平煤集团五矿、四矿、十一矿、十矿、八矿等掘进工作面降温使用;1990年建成的平八矿井下集中降温系统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 平煤集团技术中心与武汉设计研究院合作, 投入400万元开发出矿用防爆螺杆式制冷机组, 取得一定降温效果;然而, 矿工们对当时的降温效果不满意, 有人甚至戏说“花了四百万, 降了两度半”。直到2006年在平煤六矿建成的地面制冰降温系统, 工作面温度平均降低5.1℃, 才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据了解, 这是我国目前运行时间最长、降温效果最好的降温系统。这个降温系统真正实现了给采掘面送凉风的理想, 但这凉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不节能, 制冰系统靠的是电, 从长远来说并不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事实上, 此时的平煤, 效果最佳是上马任何节能减排项目的首选, 关于成本的考虑还在其次。

欧阳广斌:成功必须在夏季来临前

欧阳广斌是四矿的总工:这位精神干练的侗族人, 自大学毕业从重庆来到平煤, 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感激。

现在是冬季。四矿运转良好的大型空调就横亘在那里, 巨大的空调系统静静地睡着, 这冰冷的设施是一项温暖的民心工程, 是矿工们夏天的守护神。但为了它的成功, 四矿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总工欧阳广斌体会最深刻。

当时, 四矿已三采区是平煤集团热害比较严重的采区之一。随着采深超过880m, 事故率上升, 出勤率和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 严重时甚至停产。据不完全统计, 平煤集团因高温热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亿元。

2006年冬季, 四矿成为余热利用技术的最早实施者。至今, 他们还对这个项目的高要求记忆犹新:———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 要求必须在夏季来临前试制成功并且得以应用。

降温效果是首位要考虑的。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压力之大难以想象。因为先于他们成功的6矿, 虽然是直接用电制冷成本高, 但是降温效果明显, 证明这条路子是行得通的。如果既能降低运行成本, 又能保证或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 那就两全其美了。这就是非电制冷降温, 从抽采瓦斯做起, 利用瓦斯发电的余热蒸汽制冷。山东有一个小型办公楼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这就在实践上证明这条路子是可行的。但是运用到煤矿十几公里的工作面, 运用到地下巷道里, 全国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实例, 尤其类似平煤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的煤矿。

领导们又期待又忧愁, 每每碰到他们时不时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不要等天上飘雪花了再开始降温啊;有时又鼓励说, 搞好降温工作, 胜造七级浮屠。

那段日子, 欧阳总工从试验到调试, 碰到问题就现场研究现场解决, 每天至少开两次会, 早晨碰头会, 下午4点又开总结会, 检查全天工作、安排第二天工作。那段时间, 欧阳总工基本上都没有回过家。

还好, 这时, 大家扎实的基本功和聪明才智发挥了很大作用, 大家集思广益, 经历了多次的反复、否定之否定、推翻后重来。经历的最大挫折是从闭路设计改为开路设计这一痛苦转折, 这简直就是革自己的命。

最早他们参照地面空调的原理进行设计, 最多的设想是放大试验而已。然而, 地面空调都是在一个体积相对固定的空间运行, 而井下的工作面, 风是流动的, 必须是流动的, 从进风口新鲜的风进来, 携着瓦斯等杂质的乏风再从出风口出去。因而, 风必须是持续的、不停的游动。如果按地面空调的原理进行设计, 仅一个20~30人的工作面, 就需要62台2匹的空调在同时运转, 而且设计的闭路冷水循环系统运行不稳定, 致使整个降温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在碰得头破血流时, 大家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设计思路。

改为开式系统后, 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许多问题也接连出现。这是一场集成创新的战役, 都是对已有的成熟的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达到最佳效果、最低成本、方法简单、易于管理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大系统而已, 更多的是智慧集成, 思路创新。

最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得到推行:利用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和低热值矸石电厂蒸汽余热, 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一级制冷制出5℃的低温冷媒, 再由压缩式制冷机二级制冷使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到-3~-5℃, 通过管道送往井下实施降温。由于该系统为创新工艺, 所以填补国内一项空白,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投资4000万元的降温工程在推行过程中, 克服了煤层松软、透气性差、不易集中采气等技术和装备难题, 借鉴常规油气压裂工艺, 制定合理的煤层压裂方案, 确定压裂层位, 形成一套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抽采工艺;在管网设置防隔爆装置和防回火装置, 解决了安全输送瓦斯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在国内还没有定型设备可供选用的情况下, 他们会同武汉设计研究院等单位, 研发出新型高低压换热器及高效组合式空冷器;在乙二醇低温输冷循环系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 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进行了多次制冷、输冷模拟实验, 实施矿井降温一次试车成功。

终于, 2007年8月8日, 世界上首台热-电-乙二醇矿井制冷系统在四矿成功运行。舒适和凉爽使两个采煤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的职工备受感动, 干劲十足。矿上不再发生矿工中暑、甚至晕倒等高温事故了, 全员出勤率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

目前, 四矿的热-电-乙二醇矿井制冷系统正在抓住机会进行完善。

万昌:抓住重要契机可持续发展

万昌是平煤集团技术中心的常务副主任, 他年富力强, 是这个中心的中坚, 由于工作需要, 他这几年两次去国外参观学习, 见多识广, 感慨颇多。曾有一次在国外, 有熟悉平顶山环境的专家问他, 现在的平顶山怎样?他说, 很好啊。而那人却说, 我还以为平顶山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呢。这事对他刺激很大。当时的污染之严重在他人心中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可怕。在他看来, 看看德国的环境, 看看奥地利的多瑙河, 他真的想为平顶山市污染治理尽把力。

矿井瓦斯抽采-发电-制冷降温系统正是平煤为此而做的努力, 这个系统在国内乃至国际均属首创,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瓦斯发电后对空的排放率由原来的100%降低为10%。建立循环经济的全新模式, 将对矿井降温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也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但是, 还有许多工作犹等完善和开拓。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人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使用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 只有对二氧化碳和其他与“温室效应”有关气体的排放采取紧急的限制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才能使全球气温保持在能够让生态系统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 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90年12月, 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五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1994年3月21日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通过, 这一公约旨在限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规定, 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 加拿大6%, 日本6%;俄罗斯0%, 波兰6%, 乌克兰0%, 捷克8%。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

同时, 《京都议定书》共建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 即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清洁发展机制即CDM, 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合作, 达到减排、发展的“双赢”机制。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CDM不仅带来了更为成本有效的减排方案, 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转让渠道与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CDM的有效利用则有可能为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模式、国土人口状况、生活方式等, 使各国在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中面临不同的选择和挑战。

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契机。清洁发展机制规定, 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发达, 向大气中排放指标高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该组织严格限制发达国家的工业排放量, 但允许他们到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加快清洁生产的步伐。

卫修君:开展循环经济曙光已现

12月5日,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平煤集团是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和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 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生产基地。近年来, 平煤集团坚持“以煤为主、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煤电、焦化、煤盐化工等产业,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神马集团作为从事石油化工、煤盐化工以及工业、民用化纤生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是目前排名中国第一、世界前三位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这两家举足轻重企业的战略重组, 有利于双方的资源、规模优势互补, 提升技术水平,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水平, 形成规模优势, 产生倍增效应, 加快企业做强做大步伐, 增强企业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平煤与神马强强联合, 一定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紧紧依托平顶山丰富的煤、岩盐、水等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煤电5大核心产业和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4个辅助产业, 可以预期, 中部最大的动力煤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基地, 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将很快出现。

利用瓦斯发电, 平煤集团不但能变废为宝增效益, 而且有望“挣”来一笔不菲的外汇。

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合作, 已与英国CCC公司签约出售平煤集团矿井瓦斯回收利用工程CDM项目十年6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同时, 英国CCC公司还希望平煤集团能进一步利用瓦斯, 所减少的排放指标他们将全部购买;与澳大利亚CFT煤层气公司和河南省煤层气公司合作项目正有序推进, 计划先期投资1亿美元开发平煤集团的5个矿井的煤层气。

卫总的最大心愿是, 煤炭生产完全做到无污染。这恰好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相吻合。

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眺望的眼神 第5篇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这不一般的班级调来了一位年纪轻轻的数学男老师.这个初出茅庐的人,竟当了我们的班主任!这让我们全班迷惑不解!大家都慢慢期待“看看这位老师有什么能耐!”

说来也奇怪!自从他来到我们班以后,班上出了好多以前从没发生过的事!不过,这也让我们班有了新的一面吧!

渐渐的,我们也感觉到这位老师,是用心来教我们,用自己的感情来感化我们!也许因为我们是他的第一届学生吧,使得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全都投入到班里.我们看出来了,他很努力!

现在我们毕业了!回顾他的成绩,是的,他的能耐很大!我们班连续两年拿了学校篮球赛的冠军,班里的成绩也很优秀.我们班的班风也很好.他的成绩是那样优秀.这让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年轻的他,该是多么辛苦.是的,在他的第一节课,说话断断续续,内容不详,语音不准的他,现在,一转眼,我们这个他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他,在每一个将跨出母校门槛的学生眼里,是一个优秀,责任心强,有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人刮目相看.他的能耐是很大呀!

转眼,也许那眼镜加深了度数,眉间多了几丝忧虑.一切一切都变了!

让我们用新的眼光看着那早已熟悉的走廊边的墙,俯视那个早已熟悉的身影……那个看起来没有一丝忧虑的.他在篮球场上打球的影子……让我们坐在课桌椅上向窗外看,那个倚在墙上,微俯着身,双手托着下额,眼睛向远处眺望,熟悉的背影,在那不动,也许想着永远想不完的事——我的学生.

我们要走了,请带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起走吧!也许,在今后的路上会想得更多,走的越好.

北拐那个地方 第6篇

尽管北拐离村庄不远,或者说它还是村庄的一部分,我小时候却没去过。有了一些阅历后我知道,乡里人总是把村庄当作石磨,一辈子围着转悠,都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自得其乐,然而一旦行走得稍微远一点,又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那时,比我稍大一点的孩子总会问我:你去过北拐了吗?我说:没有。他们总是很惋惜地说:将来你总会去的。我揣摩他们的意思,似乎北拐就是我的未来。我有种诚惶诚恐的忧虑,但是由于年岁缘故,一转眼又被那种乡村少年的浅薄冲淡了。慢慢地,我开始对季节的变化敏感,感觉冬天一年比一年来得早。那时农闲了,大人们却在清理撮箕扁担,要去北拐搞冬修。我的父亲参与在这个代表村庄豪气的队伍里,每年都要去一个多月,或者更久一些。我开始向往,开始等待。大概要到年边,父亲才会回来。我问父亲:北拐怎么样?父亲说:什么怎么样,一片黄土,一片水。我还想问些什么,看到父亲又驼了些的背,只能满怀感伤地独自猜想了。

我的印象中北拐是一个使人变老的地方,随着一天天地长大,我将来也要在北拐变老。我的父亲后来去了比北拐更远的地方,但北拐还在那儿,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它在等父亲,或者在等待像父亲一样的我。每年上堤,一般一户去一个劳动力,父亲走了,我和姐都在读书,就全赖母亲了。按理,母亲可以不去的,她是队里的干部,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可以推脱的,但母亲很好强,又能多捞些工分,就去了。母亲走后,我在教室里读书总是难以安心,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想象母亲在北拐挑堤喘息的模样,心一阵阵发痛,同时对北拐也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埋怨,对洪水产生强烈的诅咒。实在念母心切,待到星期天,就踏上了去北拐的路。姐准备了许多食物,尽管我们猜想在集体干活的地方,也许母亲吃不上多少就会被抢吃一空。北拐非常热闹,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红旗飘飘,夯声一片。好不容易找到了生产队挑土的地方,母亲很忙,她是领队,经常被喊去开会。她没有做多少体力活,主要是拿把尺子,分任务,量土方验收;也常常给挑土的鼓鼓劲。原先以为母亲很苦,见她神采奕奕的,我们很宽慰。与母亲同去的还有一帮青壮妇女,叫铁娘子突击队,母亲的起居也有伴,的确没什么不放心的了。我和姐的情绪被感染了,一高兴,还把北拐走了个遍。远望沅江细长悠远,近处沙滩荒凉而杂乱,只有大堤上因为人气而显得特别生动。在北拐排渍的基部,我停留了很久,我想在屋后水渠抓溜的那条鲤鱼会不会来,因为北拐是条踏往他乡的路。

去了北拐一趟,我更加关注北拐了。每年的春夏之交是涨水季节,都会有一阵猜测,大人们忧的是:北拐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北拐是村庄的屏障,人们对它的关心远远超过一丘庄稼或一栏猪崽。大概过几年总要发一次大水,大人们都急匆匆地穿着雨衣往北赶,他们一走,村庄的心思就走了。那时候没有现在的信息灵,一个村庄都无法安眠。

我高中毕业那年没有考上大学,15岁就上了堤。走到北拐的时候,心情难以平静。我想起先前人们说的"将来你会去的",我真正属于北拐了。真正融入这个集体才明白,挑堤是个大聚会,几个村庄的人在此,彼此熟悉,像老朋友似的打招呼:又一年没见面了。特别是住在北拐堤下的一些房东,挑堤的男人都住惯了,有的还闹过笑话,有的打牌借过钱一年未还,但都是一团和气。挑堤的生活很清苦,几十个人睡通铺,天天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干活却不轻松。我是新来的,村里人对我特别关照,有挑土的,有挖土的,有抬夯的,而我只是拿一把铁锹,在堤上平平土。那些房东对我也特关照,看到我就说起我父亲和母亲。他们说一些往事,说着说着,我感到全家都搬到北拐来了。休息的时候,远房大哥带我到北拐大堤上走走。看到有一些撮箕埋在土里很多年了,大哥说:说不定还是你父母留下的呢!我感到岁月的无情。大哥看到我这么容易动情绪,仔细打量我,说:你太文静了,你是喝墨水的,你不属于北拐。后来,我复读考上了大学,真的再没有去北拐了。

“那个”的语法分析研究 第7篇

一﹑“那个”的语义特点

(一) 模糊性

语义的模糊性是在于边界的不清, 也就是说A词语所表示的对象与另一非A词语所表示的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就说A是模糊的。由于“那个”在句中可以充当不同的成分, 尤其是在充当谓语及状语时,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很松散, 因而会导致言语理解出现一定的模糊性。根据其语法位置, 我们对“那个”的模糊指代进行以下讨论。

1. 做状语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 “那个”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我认为它在这里已经作为一个模糊程度限制词, 用来表示程度的模糊, 例如:

(1) 瞧你那个嚷嚷, 谁听得清你说的什么!

(2) 心里那个乐。本以为偷三回车不得判几年, 没想到人家没动他一指头, 好吃好喝一直跟他和和气气的。

(3) 他干的那个欢的啊, 就甭提了。

以上三句中的”嚷嚷”“乐”“欢”都是表性状的词语, “那个”使得整个短语成为交集性的联合, 表现出一定的强化等级, 这种等级差异对使用者来说是模糊的。然而由于人们使用“那个”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性状, 因此即使在强化程度的量上有模糊的差异, 也不会影响使用者表示强调的意图, 甚至会使语言的表达在模糊的强化下更有表现力。

2. 做谓语

前面一般受程度副词“很﹑太﹑有点﹑不太”等修饰, 结构为“就+那个”和“程度副词+那个”, 由于指称的对象在语义上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松散, 因此所指的对象也会因语境的不同, 呈现不同的差异, 具有相对的模糊性。例如:

(4) 也不叫故意, 少年的脸突然泛红了, 他的脑袋不安地转来转去的, 声音也变得吞吞吐吐的, 他说, 其实他们, 其实他们也不太———那个 (捣乱) , 其实他们主要是躲在那儿说话。

(5) 你的脾气也太那个 (火爆) 了。

(6) 你这么做有点太那个 (不近人情) 了吧。

由于这些词的语义本身有模糊与明确的区别, 即使是在相同的语境中, “那个”的称代也存在着模糊度的差别, 听者在听到以上话语时对其所指称的内容有同质却不同形式的理解。

(二) 即席性

“那个”在自然话语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席性, 它的出现以及理解都是随语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 往往是说话人边说边调整, 指称内容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例如:

(7) 公司立即兑付应诺的1万元美金。有人嘀咭了:“这‘敲敲、看看、听听’, 划出一条线就能‘值’万元, 也太那个了。”

(8) 心里那个乐。本以为偷三回车不得判几年, 没想到人家没动他一指头, 好吃好喝一直跟他和和气气的。

例 (7) 中的“那个”指太贵了, 太不可思议, 而例 (8) 中的则表示程度, 同样是“那个”, 由于语境的不同, 产生的意义也不同, 它们在话语的轮换中起到临时的替代作用, 对话语的意义补充起到了临时替代作用。

二﹑“那个”的语用策略

“那个”在具体篇章中使用, 在反映语法意义的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语用功能。吕叔湘先生认为:有些置于句子开头的相对游离的“那个”对于语气有缓和与紧切作用, 实际上它将很多话语用法都归纳到它所不看重的“停顿标记”中, 而在实际会话中, 对于“那个”的使用时协调会话双方的一种语言机制, 在语用功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交际协调。我认为, “那个”在现代会话环境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语用策略功能。

(一) 话题切换

指示词“那个”的话语组织功能主要体现为话语切换功能, 也就是把当前的话题从当前语境中撤出, 换上新的讨论对象。连接的对象内容上没有什么联系, 只有话语上的先后关系, 意在引出下一话题。例如:

(9) 我的二孩子……自己呢也仍然在和她哥哥一起补习功课, 后来, 考上了, 清华大学……所以, 那个, 但是我这四个孩子, 学习情况也不同。

(10) 主要就是说缺乏组织性﹑纪律性, 嗯, 那个, 所以, 在教学上的话呢, 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11) 那个谁, 你去把垃圾倒掉。

例句 (9) 中母亲先是说二孩子的学习情况, 后来通过“那个”将话题转换到其他孩子, 例句 (10) 、 (11) 中, 也是通过“那个”将话语的轮转功能体现出来。通过例句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前后的两个话题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没有“那个”的出现, 就会显得十分突兀, “那个”的作用就是把话语人的前后言语连接起来, 起到顺利转换话题的功能, 同时使得话语的流畅性不会减弱。

(二) 使用语得体含蓄

吕叔湘指出, 直接称代的“那个”可以代表某些不能、不必或不便说出的形容词。如“你刚才的态度有点太那个了。”这里的“那个”实际上可使用语更加含蓄和得体。中国的语言有一种含蓄美, 在中华礼仪之邦的文化氛围影响下, 之所以不便直接说明某件事而用“那个”, 是因为不便直接表达出来, 所以就有特别之意。例如:

(12) 女儿再小, 将来还是要变老太婆, 有没有看过养老院中那些婆婆?皱纹都是刀刻过似的深, 一条一条坑, 都是小女孩变的呀。

不久将来, 我会变那个样子, 女儿也会变那个样子。

例句中“那个”不仅使语言含蓄婉转, 而且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人们对于某种思想需要表达却又因种种原因不能直言时, 常常借助于“那个”。

(13) 女人脸上一红, 不过幕色里谁也看不见, 所以, 女人接着喊:“想那个?就不怕俺家掌柜骟了你的那个?” (《喊山》)

例句 (13) 中, “那个”代表的是性方面的事, 在对话中说出来或在歌词中直接唱出来, 会让人感到无法接受, 若用“那个”来代替, 则显得文明而又隐晦, 在文学作品中, 也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充实, 不落庸俗。

(三) 信息修正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 常会出现说话人用词错误、口误或者听错对方的话语, 或对某一信息产生了误解, 或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本身存在问题等情况, 然而说话者或听话者由于在短时间内无法重新组织语言, 因而需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修正, “那个”在这种语境中便充当了标记语的成分。例如:

(14) 除了上班吧, 还有时候学, 那个, 什么听听课什么的还去学习一下。

(15) 语境:家政服务员周某和主人刘某的对话

周:那个———刘老师啊, 跟您商量个事儿。

刘:哎, 周阿姨您说吧。

周:那个———你能把下个月的工资先预支给我么?……

例 (14) 中, 说话人通过“那个”对“学习”的意思进行修正, 是去听课而非自学。例 (15) 则通过“那个”对话语环境进行修复, 以期创造话语双方都不会尴尬的气氛。当被听话者误解时, 说话者通过使用“那个”还可以引出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以指示词“那个”为例, 论述了它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可能表现的多种语义和语用功能, “那个”具有管理和调节会话的功能, 它不但可以构成话语的基本语义或命题内容, 而且可以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态度, 并引导或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小英.试析“那个”[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3) .

[2]许家金.汉语自然会话语中话语标记“那 (个) ”的功能分析[J].语言科学, 2008, 1.

[3]郭风岚.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中国语文, 2009, 5.

回首那个惊心动魄的事件 第8篇

49年前的1960年2月28日, 一篇名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长篇通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 随即被各大媒体相继转载并迅速蹿红,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被各种宣传材料广泛引用, 并成为中国新闻宣传的名篇佳作进入中小学课本, 影响了几代人。

报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60年2月2日, 正在三门峡水利枢纽配套工程——风南公路上劳动的平陆县三连民工吃过晚饭后, 突然觉得头晕眼花, 胃部灼疼, 继而引起狂吐。前后仅一袋烟工夫, 便有61名民工昏倒在地上。民工营负责人闻讯后, 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用工地电话向县委作了汇报。

此时, 平陆县委正在召开扩大会议, 县委第一书记郝世山听到这个消息后, 立即中止了会议, 急令距事发地点最近的张村医院先行抢救, 县医院抽调的医生随后赶到。县公安局急抽的办案能手也随同赴现场侦破。

部署好这一切后, 郝书记就势坐在电话机前亲自指挥。工地这时传来医生们的意见:在熬制绿豆汤、甘草水和注射有关药物后, 中毒民工的病情并未好转。要使病情彻底治愈, 必须马上寻找特效药二巯基丙醇。

时间已是晚上12点半, 郝书记当即叫来县委办、交通局、卫生局的同志, 兵分三路, 一路赴侯马、临汾, 一路上运城, 一路到黄河对岸的三门峡市去寻找。

时间过去了十几个小时, 但三支队伍仅找回了十几支二巯基丙醇。这时, 医生们焦急地规定了最后期限:如果在4日凌晨前找不到足够的特效药, 16位重度中毒民工将面临死亡威胁。眼看着时间一秒秒地流了过去, 一直在县委办公室里不住盘桓、一口接一口地吐着浓烟的郝书记猛地站住了:“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安全, 我们只好麻烦中央了!”他让总机把电话直接打给卫生部, 要求在4日凌晨前弄来1000支二巯基丙醇!

平陆县委的电话立即在国家卫生部里刮起了一阵焦急的旋风。药材器材处处长江冰最先接的电话, 他一边让处里老吴联系急救药, 一边向部长办公室跑去。部党组会此时正在进行, 江冰向开会的几位部长和药政管理局局长汇报了电话内容, 徐运北副部长当即指示, 一定要负责任地把此事办好。江冰回到处里马上指挥起来, 一边联系药品, 一边联系民航班机。当得知民航班机起飞时间太迟时, 民航已联系了空军, 当他们再联系空军时, 空军领导已批准了这次紧急行动, 并告诉他们提前作好空投准备。

就在卫生部四处联系的当儿, 地处王府井大街北端八面槽的北京特药商店也接到了平陆县委的求救电话。“61个阶级弟兄生命危在旦夕!1000支特效药急需空投!”几句话像无数钉子钉在人们的心上, 支部书记田忱刚一决定, 大家便分头行动起来, 取药的取药, 装箱的装箱, 联系车辆的联系车辆。这时, 卫生部把空军全力支援的消息传来了, 并嘱咐他们在箱子上要装发光设备。于是, 大辫子姑娘李玉桥一甩辫子, 抬脚找到五洲电料行的同志, 研究好用16节电池、4个灯泡, 在药箱四面都装上灯, 空投时不管哪一面着地, 那几面都还亮着。边说边干, 半个钟头内一切都弄好了。卫生部的车这时也到了门口, 大家一拥而上把它放到轿车最好的位置上。

夜, 已经深深地包裹了北京城垣。地处城南的空军二三四三基地一片繁忙。所有的夜航导航设备、远距、近距电台都全部打开了。气象台送来了北京—平陆地区沿途天气预报。

二三四三支队是下午7点接到空军司令部命令的。为出色完成这次艰巨任务, 支队特选用了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4215机组。机长周连珊, 领航员田维智、郭云书, 驾驶员张品元, 机械师刘万敏、周必得, 通讯长房成仁, 选用支队最好的飞机伊尔14。21点零3分, 伊尔14矫健地冲向夜空, 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向南飞去。穿过太行山浓浓的云雾, 23点25分, 机组人员发现了地面上的4堆大火, 张品元一压杆, 飞机降到了2000米, 接着一个270度转弯, 机头对准了目标, 飞机再次降低高度, 待离地面只有500米时, 周连珊一按电纽, 刘万敏打开了机门, 第二次电铃响起时, 几个人一用力, 一箱急救药带着首都人民的情意, 带着机组人员的关切飘然落了下去。

此时, 平陆县城南的麦地里, 聚集了上万群众。大家都仰着头朝着从天而降的药箱跑去。县委门前, 一辆崭新的解放车已点火发动, 特效药一抬上车, 车子便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张村医院。经过两天的紧张抢救, 61名阶级弟兄终于转危为安, 并很快恢复了健康, 重新回到工地上。

这篇报道通篇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 对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大唱赞歌, 报道中多次把61个中毒民工称之为“我们的阶级弟兄”, 正是这一不同寻常的称呼, 使这篇报道时代感很强。也因为这篇报道的发表, 61个民工中毒事件随之便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事件本身也进入到政治层面, 成了当时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新动向的生动教材。但是, 由于题材、时间和角度所限, 也因为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 这篇报道只写到了61个中毒民工的抢救过程, 主要歌颂共产主义的互助友爱, 表达“社会主义好”这一重大主题, 所以没有涉及61个阶级弟兄中毒事件背后的真相。那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起重大的集体中毒事件?是食物变质引起的中毒还是有人故意投毒?如果是有人故意投毒, 是谁投的毒?投毒的动机又是什么?这一串的问号, 使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和猜测。正因此, 才有了后面更多的惊人故事。

8小时抓住投毒犯

说起后面的故事, 必须提到一个人, 那就是现任平陆县作协主席的李敬斋。

曾担任平陆县纪检委副书记的李敬斋, 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61个民工中毒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他用了6年的时间, 先后走访了所有健在的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 查阅了当时所有保留下来的案卷, 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成为这一事件拥有资料最全面、情况最熟悉的“专家”。上世纪90年代, 由他牵手组织的平陆活着的“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进京回访”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1997年, 他正式出版了《穿越时空的真相》一书, 对这一事件作了全面的记述。2009年7月28日, 记者在平陆县城见到了李敬斋, 通过他, 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当时, 事件发生之后, 平陆县委在部署抢救工作的同时, 已经敏感地意识到, 此事可能是一起蓄意投毒案。县长兼政法党组书记郭逢恒马上布置破案事宜, 决定由县公安局局长燕英杰和法院院长张大勇率8名侦察员立即赶赴现场侦破, 检察长祁金龙在县城协调。

燕局长紧急抽调8名公安人员, 坐着县交通局派来的大卡车, 于2日晚8点左右赶到了中毒现场张沟村。

在现场, 民工们已经从饭锅里捞出了一块重达3两的还没有融化的红信 (砒霜) 。

根据民工们的病症反应和现场勘察, 燕局长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起蓄意投毒案。但是谁投的毒, 又是在哪个环节上作的案呢?燕局长慎思再三, 决定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连夜召开张沟村群众和轻度中毒民工大会, 动员群众积极提供案件线索;二是深入了解三连所有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当天的行踪;三是调查当天到过饭锅前的所有人员。

燕局长、张院长亲自主持群众大会, 再三讲解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 号召大家解除顾虑, 积极揭发, 劝诫有关人员主动自首。会间三连民工张德才3次站起身来, 但嗫嚅着没说话又蹲了下去。这种反常举动引起了燕局长等人的注意。

在对三连连长王孝先、司务长张广厚和炊事员雷兰英等人的询问中, 干警们发现张德才有多处可疑行为。如他在毒发的当天没有去上工, 一整天都活动在宿舍和灶房一带, 并到锅台前洗过脸。当晚张德才领了饭后, 只吃了几口, 便推说嘴里有口疮, 一再让给别人吃。饭后大家都在呕吐, 他虽也在吐着, 却什么也吐不出来。民工中毒后都嚷嚷饭里放进了煤油, 他却最先喊出“谁在锅里下了毒, 我要用刀割他的肉”等等。

综合考虑了此人的种种反常举动, 燕局长没有打草惊蛇, 而是安排公安人员密切注意张德才的举动。就在工作现场忙作一团时, 张德才却回到工棚, 趴在床上吸起了旱烟, 于是燕局长果断下令:“传张德才。”

张德才一到, 燕局长便和他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张德才, 你晚饭前从不洗脸, 为啥昨晚要洗脸?”“你说你中了毒, 为啥吐不出任何东西?”“你说谁投了毒, 要用刀子割他的肉, 你怎么知道是投了毒?”

“我, 我也中了毒……”张德才语无伦次, 乱成一团。

“那我马上派人抽血送洛阳化验, 如果你血内没有毒, 那该怎么说?”

“那……干脆, 我说, 我说。”张德才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老老实实地向公安人员交待了投毒过程。

原来, 张德才到公路营后先是表现积极, 待当了排长后不仅旷工偷懒, 偷吃民工馒头, 还常常克扣民工工资。营部为教育本人, 先后两次组织民工对他进行批判, 但他不仅不思悔改, 反而产生了投毒报复之心。他以毒野鸡和狐子为名哄另一民工回申娃从家里带来施肥剩下的两块红信。2月2日一早, 他请假说去张村医院看病, 实际上却躺在宿舍未动, 待炊事员生火做饭时, 他以烧开水洗脸为名到了灶前, 在掀起锅盖舀水的一瞬间, 把放在袖筒内的红信丢进了开水锅里。

张德才随即被抓起来, 关进了县看守所。在移送审理期间, 张德才又供出为其提供砒霜的同案犯回申娃。

案件侦破终于有了重大进展。

阿汤哥脚下那个“空地球” 第9篇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遗忘星球》里,阿汤哥扮演的就是一个末世后驻守在地球上的无人机维修员,他在森林里一个人投篮、看书、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在体育场里感怀最后一场“超级碗”橄榄球赛,也会在残破的建筑物中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没有了人类的活动,那时的地球,天很蓝、树很绿,但人类文明的各种象征,却残破不堪,似乎在无言地叙说着什么。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我们,难以想象有朝一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人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地球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真的是满目疮痍、十分荒凉,还是会变成另一种生意盎然?人类文明社会的遗物又将保存多久?

这个世界会先充满火焰和爆炸

英国一档叫《人类消亡后的生活》的科学纪录片,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

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协会前主席戈登·马斯特顿预测,一旦人类消失,由于发电厂停运,全世界的灯光几乎立即熄灭,最后的电力可能是由风力发电机产生。而数周之后,整个地球就将陷入漆黑之中。同时,人类消失一周之内,全世界的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将会被释放到空气、河流和海洋中。

美国记者艾伦·韦斯曼在撰写的《没有我们的世界》这本书中指出,如果人类明天就消失,石化精炼厂和化工厂的命运取决于有没有人在离开之前扳一下开关。假如人们没有时间正常关闭工厂,一切设备还处于工作状态,那么很快就会遇上高压和高温的问题了。有些机器会失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管道都将成为火焰蔓延的媒介,火焰会从这个设备烧到那个装置,大火也许会持续数周,把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遭遇这样的事情,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狼和熊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当人类从地球上消失,6个月之后,城市将被各种动物占据。科学家指出,20年内狼和熊将成为主宰城市的“新主人”,它们在大街上四处游荡。而那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宠物将会遭受苦难,因为冬天不再有暖气。而牛、羊之类的牲畜,则将被凶猛的捕食者消灭。

人类消失后,大多数野生动植物都会幸存下来,到2100年,50万只幸存的非洲大象将会繁衍到1 000万只左右,非洲草原将充满了野生动物。最终,大型动物将统治世界——在非洲草原上,狮子和金钱豹的数量将会爆炸式地狂增,它们会进行掠食盛宴,疯狂捕食非洲草原上数百万只牛羊,而不用再担心猎人们的猎枪。

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一定会生活得更好。人类对动物的猎杀让越来越多的动物消失,而人类的扩张,又不断破坏着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占据着它们的生存空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虽然大型哺乳动物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的能力优于其他小型动物,但是因为它们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食物链中比较高的位置,那么它们对生存的要求就更高,需要的资源就更多。而处于较低位置的植物,反倒比较容易生存繁衍下来。但是没有人类后,动植物的生活应该都会更好。

豪华别墅和美丽首饰终将化为乌有

科学家预测,大自然接管这个世界后,会立即着手拆除房屋,将它们夷为平地。

科学家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景象:大自然依托水的威力对我们自鸣得意的制造品展开了复仇。它从木结构的建筑下手,报复始于屋顶。雨篷受不了雨水无情的冲刷,于是雨水悄悄渗进房屋。房屋中的木制胶合板首先遭殃,然后没多久铁钉开始生锈,并逐渐松动,房屋结构受到巨大威胁。同时,木头上已经长出一层毛茸茸的绿色霉菌,霉菌层下面,菌丝正分泌出能将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为真菌养分的酶。木头一天天在腐烂,到了最后,墙体倾斜到一边,屋顶便倒塌下来。你的房子或许可以维持50年,不过最多也就100年罢了。

因为人类的存在,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新的建筑,我们忽视了终有一日房屋会夷为平地的事实,每种材料都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但是不是每种物质都会消失到完全无影无踪,它们可能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地球上,而且不同材料不会同时消失。以房屋为例,最初消失的可能是房间里的木地板和木制家具,主要是微生物不断地“吞噬”,让它们最先消失了。接着呢,就轮到那些金属,因为氧气让它们氧化了,铁最先受到腐蚀,家里的铁锅可能会最先“消失”,铝和铜会慢一些,但这仅只处在正常状态下,因为铝也有它的“天敌”,比如强碱和稀酸。不锈钢等材料会存在得更久些,而那些金银等贵金属会更慢一些,所以可能保险箱已经“消失”了,但里面的金戒指、金项链还保存着。至于钻石,则更不容易腐蚀,但它们的“永恒”也是有周期的。还有些碳材料,它们因为耐高温,也不太容易分解,像网球拍、羽毛球拍这类的。不过房间里的这一切器具迟早会化为尘土,只是时间的问题。

人类文明独留金字塔孤单屹立

让我们看看《人类消亡后的生活》中是如何描述这个人类文明逐渐消失的世界吧:

未来四五十年之后,由于钢铁受到腐蚀、植物根须侵袭、天气影响等原因,许多代表现代文明的钢结构建筑开始坍塌。纪录片用电脑虚拟的画面,模拟出了地球上触目惊心的“后人类”景象,譬如伦敦哈罗兹百货商店将会在洪水中渐渐腐蚀,白金汉宫将会逐渐坍塌;而巴黎成了森林,由钢铁建造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将因为生锈而拦腰折断,摇摇欲坠;纽约的摩天大楼将被植物包围;由于被闪电击中,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将会陷入熊熊火海。而莫斯科著名的圣巴西尔大教堂,将会杂草丛生,被疯狂蔓延的植物所覆盖。

与此同时,那些存储在档案馆中的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由于必须在适当温度和人类监管下保存,100年后也将可能因人类的消失而全部消失。比如,死海西岸地区出土的羊皮古卷《死海文书》,尽管曾在沙漠山洞内保存了2 000年,目前被精心收藏在博物馆的现代环境中,但一旦失去现有保护,它们最多只能保存100年。

100年后,绝大部分人类文明的载体——书籍、相片、电子数据都将消失,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怀里抱狗的那个人 第10篇

仿佛是完全用土垒起来的房子, 扑簌簌地掉着尘灰, 顶上还依稀有些瓦片, 零零碎碎, 斑斑驳驳。破门, 颓墙, 败柳, 残花, 枯枝, 萎叶。破碎的事物充斥着人们的心灵, 又有几人知道它们曾经多么美丽。时间似乎凝固了, 似乎生了锈, 在门前那断了好几根藤的残破的老藤椅上, 仿佛又出现了那个蜷曲的身影抱着那条与他永不分开的病狗。

那是个普通的经常出现在老桥四周的身影, 拄着一根掉漆的拐杖, 一瘸一拐地行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跟他在一起的总有那么一个黄白相间的生命, 他们形影不离, 他们相依为命。他与它走过的地方, 总有那么两串一深一浅的脚印和很深很深的拐杖印。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 在这串串脚印上, 记录着他们生命的每一个历程。

他来来回回地在院子里接连不断地种着树, 留下满院幽翠。干活时, 他便哼着那些无名而又熟悉的小调, 依依呀呀, 婉转但却悲凉。经常, 他会抱着那条患了严重皮癣的狗憩息在门前的旧藤椅上, 藤椅吱吱咯咯, 展现出岁月的年轮。狗乖巧地一动不动地趴在他身上, 他布满沟壑的脸上便布满了氤氲的雾气, 那大概是在笑吧。他抚摸着那条狗, 向它诉说着或欢乐或悲哀的往事。狗儿闭上双眼, 静静地聆听, 有时, 一滴温热的浑浊的东西会落到狗儿的鼻头上……

萧瑟兮秋风吹来, 心中塞满凄凉。

狗儿最终还是无情地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当狗儿的生命逝去, 以前那无论如何总是两行的脚印变成了一行。一行孤独的脚印, 一位孤独的老人与一根斑驳的拐杖。

冬已临近, 老人种的树上布满雾凇, 他徘徊在院门口, 冷冷清清, 只有他一人了。他整日整日地坐在窗口, 目光游离, 也许在企盼熟悉的身影再次调皮地扑落满怀。

世界是纯白的, 这是一种可怕的单调, 它大得冷寂, 一个苍老的身影抱着那条躯体已经冰冷、表情已经僵硬的狗坐在门前的旧藤椅上。老人不再讲述, 他只是伸出双手, 触摸到了岁月。

雪地里攀着一株藤, 风雨吹打过它, 雷电袭击过它, 岁月剥蚀过它, 它已摇摇欲坠, 身子一半已朽, 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但仍坚守在那里, 就如老人的生命。

这一生, 他历经多少风雨沧桑, 那渐渐远去的历史的尘埃, 洒满老人心头, 往事如烟, 随风飘摇, 就如苍冥中来去的飞鸿, 浮现在老人的心间, 那是一段记忆, 一泓想象, 一首歌谣, 一丝笑意, 一点叩问, 一腔情感。但这些, 都已渐渐风化。

一人一狗, 在夕阳余晖的伴随下走向远方, 不回头, 不回头……

那个猫女孩 第11篇

虽然是刚刚分好的班级,我还是第一眼就注意到她。她留着短短的头发,露出她的耳朵。她每天都独来独往,好像也不爱去食堂,书包里永远装着一袋袋甜甜圈,像极了猫。我想象着她吃完饭后用爪子擦一擦脸的样子,然后挠挠自己的胡子绽放出甜甜的笑。我想着想着就会笑出声,才注意到她正在看着我,微微地皱着眉头。我想起小时候的《猫鼠》。我就想象她晚上触摸墙壁的时候英姿飒爽的样子,不像我怕黑,总是畏惧掉到窟窿里。我也想撩起她额前厚重的刘海儿,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月亮的标记。她是一个禁锢在玻璃里的艺术品,连呼吸都无法出逃。

我想我发现了—个秘密,她是一只猫,她的一双瞳孔总是无声地堆砌着神秘。

那个猫女孩一直闷不吭声,从不跟同学说话,甚至于让我忘却了声音的存在。有一次老师叫她起来答题,猫女孩一直没有说话,垂着眼,绷紧了脸。我的心开始失去规律,生怕她一开口一句“喵”会把大家吓得花容失色。猫女孩只是不断扩张着嘴角的弧度,老师终于不耐烦地摆摆手,示意她坐下。我眯着眼看到她眼里沉出阴影,桌子上细细浅浅的爪子的抓痕,应声而碎地动人。

她总是喜欢在课上睡觉,老师就像没有发现一样,一直没有管她,是使用了魔法,制造了假象吗?有时候睡到放学,她才慢慢地伸了个懒腰,轻轻地双手合十打一个娇嗔的喷嚏。

早上是物理考试,七十分钟的考试,我花了十分钟来写试卷,十分钟趴着睡觉,五十分钟来偷偷看那个女孩。有点恍恍惚惚,我甚至想触碰她的指尖,会不会是冰冷的呢?为什么来我们班级呢?她是来自未来吗?她是背负使命要拯救谁吗?猫女孩只是很淡淡地把试卷交上去,我能感觉她的呼吸从我身边扬过,窜过我的鼻腔。交卷时,我起身试图在试卷里找到她的那份,课代表不耐烦地嘟囔着:“别翻了,我要交给老师了。”差一点差一点,我就能找到了,只好作罢。

“林小帽,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我正在心里揣摩怎么跟猫女孩说上一句话,老师突然叫我的名字。我愣了一下,再转头看第三组的位置,女孩今天竟没来上课。我只好悻悻地走到办公室,老师的喋喋不休让我联想到了猫叫春,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多么地不雅。老师戳着试卷:“你最近到底怎么了,试卷上的名字一栏竞写成猫女孩!?”眼睛看着“猫女孩”那几个字,我的意识变得有点模糊,“老师你知道第三组第五排的猫女孩叫什么吗?”我看到老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突然害怕的感觉席卷了全身,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我竟然提到了猫女孩。

他们会把猫女孩怎么样?异样的目光?撕毁她的书,扔她的书包,拉扯她的耳朵,把她当做怪物一样看待,我突然爆发出悸动的哭声。这下老师慌了。

妈妈来学校接我回家,我一直哭着,不肯离开。我怕他们对猫女孩有任何伤害,就像是我出卖了她。闭眼都是她深邃的双瞳孔,随着光线曲折着角度。睁开眼,是家,是熟悉的布置,是妈妈似乎要疯掉的样子。妈妈说,老师让我修养一个星期。我只是无力地看着妈妈,困倦地不想挣扎。“妈妈,我想吃鱼。”妈妈爱怜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可你不是最讨厌鱼吗?”我眼前晃过猫女孩的样子,不说话。“你乖乖的,我去做。”妈妈把我的手放进被子,起身走出房间,关上门,分明有厚重的叹息飘浮在空气里。

我从床上弹起来,推开窗户,幸好旧沙发还扔在那里。吸了一口气,我就跳了下去。真的是饿极了,我在路上晃荡,只好跑进附近的超市,我的眼睛一直停留在甜甜圈上。漫步在路上,看着甜甜圈上留下细密的锯齿,就像她的小心翼翼,我又想起了猫女孩。

我突然一怔,抬头竞看到了猫女孩,她神情淡漠,懒懒地倚靠在栏杆上。我无法抑制我内心强涌的兴奋,是幻觉吗?是梦境吗?她向我挥挥手,我赶忙跑了过去。

我们肩并肩静默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我一直用手摩挲着双眼。猫女孩突然露出毛茸茸的尾巴,柔软而温厚,漫过我的脖颈。温柔地溺成一片海洋,越勒越紧。她的脸慢慢靠近我,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浅浅的呼吸,我甚至能想象出下一秒她雪白的猫爪就在我脸上留下漂亮的红色痕迹。

可是,这只是我的臆想。猫女孩慢慢用手心覆盖我的手心,温暖得碰到水就要化掉。她依靠在我的肩膀,她的耳朵软软的,温暖一层一层地漾开。

我就像做了一个梦,无止境的黑暗,我顺着一点点光,无止境地摸索,光圈不断不断地变大。一个女孩一直在尽头对我笑,模糊得仿佛捏造出来的。

空荡荡的肩膀上已失去温度。我靠着路灯看了看时间,晚了。风灌进衣领,有点冷,我慢慢踱步回家。

一个星期后,我回到学校,值日的时候擦讲台,饶有兴致研究起了座位表——

第三组第五排,林小帽。

韩寒,那个杯中窥人的少年 第12篇

每每听到别人说起他们的“十年”, 我就觉得矫情。在这之前, 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历数过自己的十年, 总觉得还小, 一切都还蒙在鼓里。直到刚才, 突然想起初一那年看过的韩寒那篇《杯中窥人》, 那时新概念作文大赛不过刚刚进行到第三届。于是像得到了一个神秘指令一样, 立刻去百度。很容易就把原文翻了出来。说真的, 隔了多年的光阴再去读这篇文字, 百感杂陈。但最重也最真的一点是, 有一种被从沉睡中唤起的觉醒。

小时候没有看过很多书, 却对书有一种近乎顶礼膜拜的敬重。直到上了高中, 条件具足, 才厚着脸皮一头猛扎到书店里, 求新知, 以抚平内心的焦灼与惶恐。但书店就是一片足以淹没人的海洋, 太多了, 几辈子都读不完的书, 到哪里才是个尽头?有人曾对我说, “你像是有要把整个书店掏空的欲望!”其实她不明白, 我那是急的。就像有人说的对于读书有一种“饥饿感”, 真是这样, 永远都填不饱似的。

1999-2010, 足足的十年过去了。《杯中窥人》这篇文字凌空出世的时候, 我才上四年级, 或者五年级, 但是我愿意以1999年为我回忆的起点, 那代表一种觉醒, 一种决堤的力量。

关于韩寒文字的力量, 他跨越各个年龄层次与身份地位的粉丝们比我有多得多的发言权, 并且老实说, 这些年来, 韩寒的书我并没有尽数阅读, 今年暑假, 《独唱团》出来的时候, 满城街巷里的报刊亭全都是它的大幅海报, 甚至当我实习的杂志社做《杂志书》这个选题时采访了《独唱团》的制作团队, 再到后来我亲自捧着自朋友处借来的《独唱团》几乎一口气在灯下读完, 我依然不动声色。似乎沉陷在一种强大的力量里, 也非对峙, 也非迷惘, 而是一条路, 需要憋一口气走下去, 走下去, 走到底, 因为我寻的是光亮, 觉醒的光亮。

几个月过去了。关于韩寒的新闻一如既往地继续着, 甚至我身边, 曾经最要好的兄弟, 他的偶像就是韩寒, 他的空间和博客里最醒目的地方都链着韩寒, 甚至他说他的梦想就是加入《独唱团》团队, 对这些, 我依然沉默。

半个小时前, 重读《杯中窥人》, 或者说, 不仅仅是“读”, 是“感受”, 因为韩寒当年参加作文大赛的场景, 那种在规定时长内即兴作文、灵思妙想如火花一般闪现的场景, 很熟悉。花很短的时间读完不长的文字, 仿佛眼前真的有一杯水, 水里有一团一步步沉沦下去的布。说真的, 读完后, 流泪了, 滚烫的泪。

此情此景, 突然间就想到陈奕迅的《十年》。一晃荡, 真的是十年啊。虽然现在说“老”有点矫情, 但人真的要“服老”, 光阴一点点流逝, 就是在一步步老去, 谁都没有回天之力。这个时候听《十年》, 真应景, 也才真能听出其中的悲喜来。

1999年, 16岁的韩寒已经在用思想写文字。十年过去了, 公元2010年, 博客的出现让今天成为一个“全民写字”的时代, 谁都能写点字, 出于什么目的的都有, 虚拟的网络空间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鱼龙混杂起来。但是真正能说出点真话的人, 和过去很多个时代一样, 从来没见多过。在过去, 周围的人们一个劲地在赞韩寒好, 把“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赋予他, 我听了也还是要思量一番。但是今天, 翻开他十年前写的一篇犀利文, 毫不夸张地潸然泪下, 觉醒, 振奋, 热血沸腾, 说得更文气一点, 印证。

几年前就对“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十分好奇地拎不清。一直就那么闷着, 也曾跟别人问起过, 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傍晚终于横下心来百度了“文明”这个词条, 得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解答, 百度百科说——“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理性是真理的灵魂, 真理是文明的胚胎, 文明是科学的丰碑。”我喜欢“理性”, 也越来越欣赏“思想”、“思辨”一类词。在生活中, 我是个相当感性的人, 独处时尤其, 但表现出来时, 感情往往含而不露。我喜欢汤显祖的“情不知所起, 一往情深”, 但是, 我更欣赏“情到深处人孤独”的理性, 理性, 就必须孤独, 如此才可以集聚所有的力量用来思想。

写到这里, 我突然想起连日来一直触动我那些话, 是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钉在墙上的黑色木板上刻着的一篇《精神的向度》里的一些句子——“一块岩石。人的脸是岩石的一部分, 时间是岩石的一部分, 因此世界不会是别的样子。”、“真正的文明只是在乎自己的前提, 而不关心那些进步的借口或借口的进步;因此, 一种写作、一种艺术、一种思想都是在精神上对不可克服的东西的削弱。先锋属于我们”, 正因为“一种写作、一种艺术、一种思想都是在精神上对不可克服的东西的削弱”, 所以“世界不会是别的样子”。我欣赏这种此时此刻的骨骼分明, 充满了力与美。

扯远了, 再说韩寒。虽然这些年我没有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的韩寒粉丝的模样, 但是我知道, 每一个时代都不会单纯只有好的一面, 且即便大多数时候总会“万马齐喑”, 但终究会有一些勇敢的心, 用最犀利的冷语对社会抒发最热烈的爱情。这热烈, 极大地安抚了每一个时代骨子里的孤独。所以, 无论悲喜, 历史总在一如既往地绵延下去。

如今, 80后的工作与生活似已渐渐尘埃落定, 社会也在尽力用一种些许挑剔、更多是包容的目光含视着80后们的一路走来。后生可畏, 只能这样说。到现在, 甚至连90后都已经能交出一些响亮的作品, 呈现给社会, 其中不乏一些具备深刻思想的, 似是答卷, 又似是一种宣言。长辈们望之喜在心里, 但生命中该经受的苦痛, 一点都不能让“孩子们”落下, 亦不能帮他们去承受一点点, 至多只能如龙应台先生说的那样, “孩子你慢慢来”, 但这种近乎残忍的疼爱, 才算是真爱。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地之爱”, 是骨子里滚烫的爱。

如果说韩寒是80后、乃至90后的代言人, 那么, 这十年里, 韩寒一步步走来所得到的荣誉与流言其实就是每一个80、90后成长的缩影。每一代人的长成都免不了长辈们慈爱目光里的挑剔, 但每一代人终还是在这些挑剔中勇敢地长成, 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无愧于心的贡献, 像花一样竭力开放, 在最好的姿势里将毕生的美丽释放殆尽, 如龚自珍所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喜欢这种天然的开放与姿势背后默然成群的期待。如此, 一个时代就像一年里的四个季节, 各有其美, 从不错过任一, 且当每一种美的力量释放完之后, 时代在美的渐行凋零中如轻舟一般在万重山间飞进, 这才是终极意义所在、终极价值所在。

杯中窥人, 以痛语抒悲愤, 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在于启示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来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好汉!这就是我从韩寒身上所窥得的意义。也是我一路走来思想中最深的潜流中所默默负载的东西。

想想多年前, 高中时代, 我与周围的一帮伙伴也是一群跃跃欲试的爱看《萌芽》、并希冀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举成名的热血少年, 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用钢笔字誊好寄到上海, 却从来都石沉大海。只是如今, “少年”看似还在, “热血”却貌似没了, 像是被一个咒语冻住, 永远地沉睡下去了一般。但是在最深的意念里, 我知道, 不是的, 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少年一如既往。思想的潜流比任何海洋都深, 只待我们于刹那之间的热烈迸发。

写到这里, 我依然如初始时那样热血澎湃, 就像14、5岁时, 那个无知无畏的少年。我想起杜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张爱玲曾将之改后引用为, “同学少年都不贱”。我喜欢这种满含爱意的期待与自我期待。

上一篇:气象电视节目下一篇: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