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诗情范文

2024-08-26

画意诗情范文(精选11篇)

画意诗情 第1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

冬爷爷拖着缓慢的步伐正要离开,春风便悄无声息地来了。它吹醒了沉睡一冬的动物,吹化了寒气逼人的河冰,吹红了姿态万千的桃花,吹黄了小巧玲珑的油菜花……春风,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的手臂轻轻一挥,大自然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顿时天地大变样”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口中含着绿色的魔石飞遍了大地,它朝柳枝吹一吹,含羞带笑的柳枝吐出了嫩黄色的新芽;它朝小河吹一吹,碧波荡漾的小河泛起了绿色的涟漪;它朝山峰吹一吹,高耸入云的山峰换上了苍翠的新装;它朝草原吹一吹,一望无际的草原铺上了翠绿的绒毯……这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地处处展新装”啊!

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风吹遍了大地,也吹暖了大自然。它吹呀吹,空气变得暖洋洋;它吹呀吹,暖和了千万亩农田里的庄稼;它吹呀吹,召回了远赴南方的小燕子;它吹呀吹,又扑到我们小朋友的脸上——哇,暖暖的,可真舒服!这真是“春风送暖入屠苏,精神抖擞人心暖”啊!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带着它神奇的剪刀飞来飞去,为大自然裁剪出了一幅幅壮锦。它替柳树姑娘剪一剪,剪出柳树姑娘一头飘逸的长发;它替花儿妹妹剪一剪,剪出百花仙子婀娜的身姿;它替原野哥哥剪一剪,剪出原野一派生机盎然……这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刀刀神奇刀刀美”啊!

春风,如此富有诗意,怎能不令人喜爱呢?我爱这诗情画意的春风,我更爱这奇妙的大自然!

(指导教师:徐莉莉)

名师一点

画意诗情传过来 第2篇

2009年6月的一天,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已经上了六首诗词了,看得出来,学生已经有审美疲劳了,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换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来教学,以下就是在高一(26)班实施教学的实录。

【教学实况】

课前演讲的同学为大家赏析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由于准备十分充分,演讲饱含深情,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同学们都在为苏轼对王弗的柔情而唏嘘不已的时候,我心中暗喜,这正是我教《雨霖铃》所需要的啊,于是我就顺势导入了新课。

环节一:猜一猜,辩一辩

师:苏轼确实是名不虚传,除了苏轼,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词人?

生:(答的无非是辛弃疾、李清照、李煜、柳永等人。)

师:你们觉得两宋词人中,拥有粉丝最多的词人是谁?为什么?

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苏轼,有的说是李清照,还有人说是岳飞,并且都据理力争,各不相让。这时候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认为百分之百是柳永。理由有两个,一是根据进度,我们该学《雨霖铃》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柳永;二是我看到资料上介绍柳永的身世时有一句话,叫‘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说明柳永的词很受百姓的欢迎,难道说还有词人能比他还受欢迎吗?我认为,柳永要是在今天,他的受粉丝肯定比周杰伦还要多,因为周杰伦的粉丝主要是年轻人,而柳永的粉丝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同学们,你们说对吗?”他的话音刚落,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表扬过他之后,又补充了几点理由: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例子说明柳永的粉丝人数众多,分布的范围很广,其实,柳永的粉丝(姑且称之为柳条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而且有超级柳条,比如说当朝皇帝就很喜欢他写的词,这对柳词的传播可是功劳极大的;再比如说很多当时的歌星——当红的歌妓,也很喜欢柳词,当然,这不喜欢也不行,柳永的词,拿给哪个歌妓唱,哪个歌妓红,唱得越多,红得越厉害。“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也并非夸张,所以尽管柳永一生落魄,还是能过着依红偎翠的生活,他靠的就是柳条们的接济。柳永晚景凄凉,身后寂寞,连他的后事,都是柳条们出钱料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条们从表现上看几乎全是钢丝,轻易是不会“变节”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被人称作是婉约词的压卷之作。

环节二:读一读,说一说

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是请一个同学朗读了本词,请大家说说这首词是什么题材的作品,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一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答是离别诗,上片写离别时,下片写离别后。

环节三:画一画,评一评

我说:苏子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富有诗情画意并非王维的专利,许多诗词都有这一特点,这首《雨霖铃》的场面感就特别强,下面我们就用一种新的鉴赏方法,请大家将你最喜欢的诗句用一个或者多个画面表现出来,时间三分钟,如果你现在就构思好了,也可以当堂板演。结果立即就有一个有美术功底的同学被大家推荐上来展示,他也确实名不虚传,区区三分钟,一幅画就一气呵成。画面的正中是一个儒生打扮的人和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河边执手相看的场面,背景有两个,右侧是一艘船,一个渔夫正执篙待发,再向后是隐隐的山水迢递的写意;左侧是一角悬崖,上有一凉亭,遍植垂杨柳。

画完后,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持续了足有一分钟,以至于下课后有几个老师追着问我是什么环节这么精彩。

画完后,我先让学生猜画的是哪几句词,学生答是上片,我又让学生来评一评:画得怎么样?能不能改得更好一点?众多粉丝的好话就不说了,建议有一个亮点,就是有同学指出,上片中的关键处有“竟无语凝噎”落实不足,然后就说有办法表现,可以用细节体现,可以在凉亭上画一桌热气腾腾的丰盛筵席,两个主人公无心饮食,眼睛红红的,泪痕深深的,嘴唇微张着。

同学们的掌声还没有结束,有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这些细节有一个处可以改得更好,“凝噎”一词,字典上查不到,大概是断断续续的哽咽声渐渐又停止的意思,也就是说,“执手相看泪眼”的时间,应该很长,先是泪如雨下,号啕大哭,再是噎噎哽哽,不住抽泣,最后才是气断声吞,是“凝噎”,所以那桌筵席,不该是热气腾腾的,而应是冷了很久的,杯不动,盘不动的,面对山珍海味还觉索然无味,才能体现两位主人公的情分之深,离别之难。

听了他的分析,连老师都忍不住鼓起掌来。掌声还没有结束,又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他听了同学的分析,受到了启发。他觉得前两位同学的设计不合常理。唐宋时的人喝的酒,应是米酒,所以李白能“斗酒诗百篇”,上片两位主人公滴酒不沾,粒米未进,那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怎么理解?难倒是借酒浇愁不在相别时,非得挨到相别后吗?明显不合常理。如果说相别时仅仅在登舟前痛饮一壶,那也根本喝不醉。我原来没想到画筵席,想到后我觉得还不如画个杯盘狼藉好,我还有个想法,要画船夫,不能画一个人傻等,我觉得画两个船夫等得厌烦,索兴在船头对弈好。

又是一阵热烈掌声。看到前两位同学没有反驳,我也就此打住,让同学们再展示其它画面。

环节四:赏一赏,比一比

以前教学时,曾把班级的四个组分为两个大组,分别命名为“卧虎队”和“藏龙队”,这个环节让学生各领一片,进行赏析,比一比哪个组赏析更专业,更准确。结果两组都很出色,打成平手。

环节五:拓一拓,练一练

这个环节是备用环节,原先准备选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练一练的,时间来不及,就当成课后作业了。有三个题目:

第一题,请把本词改成一首现代诗或是一篇散文。

第二题,请根据老师提供的《雨霖铃》词谱,试着填一首词。(选做)

第三题,请欣赏根据本词创作的FLASH,说一说你觉得配乐怎么样,能不能换一首别的曲子。(选做)

【教学反思】

这种教法是一种尝试,并没有照以前的抓意象的方法教,也没有来得及让学生再积累其它诗词的相关意象,这从实在和程度上可以说有点不足,不过学生的个性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下次教,我还这么教,为什么每节课都非得紧盯高考呢?让学生动脑筋,获得成功,也很重要。

诗情画意话“欣赏” 第3篇

一、唤醒课堂, 欣赏有滋有味

在欣赏课上, 我把欣赏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古今中外名人名作欣赏; 二是其他门类的欣赏, 如建筑雕塑、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三是学生作品欣赏。不同的门类引导欣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例如, 八年级《诗情画意》我在设计本课时:

首先, 创设课堂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欣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 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 激活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设问: 你知道这片场是哪里的景色吗? 导出苏州园林之一———拙政园, “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的园林诗情画意的意境。根据课前预习查找资料, 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当导游, 引领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妙藏善露的诗情画意的意境, 使学生犹在画中游。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 能立竿见影,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学生对这课有了直接兴趣, 就会很快投入课堂学习当中去。加上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欣赏内容, 层层递进, 自然就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欣赏评述”教学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讲得多自然就想得多。所以课堂激活了, 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 不再将美术课当成“休息课”了。

其次,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 “欣赏评述”教学也不例外。所以,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是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如《诗情画意》中出示皇家园林———颐和园与私家园林———拙政园进行对比, 找出我国南北方园林的风格、建筑特色以及山、水、花木建筑在四大基本造园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作用, 可以联系所学的课文描写进行讨论。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 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问题要明确; 问题要适度; 问题宜小不宜大; 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再次, 生生互动, 培养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主体参与。

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 学会分享,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达成学习的目标。《诗情画意》与其他欣赏课有所不同, 在欣赏的同时通过设计与制作来强化审美体验的。所以, 同学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如资料的查阅交流评论, 将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小组共同认识的成果。在绘制园林局部设计练习中, 团结合作得到较好表现。

二、舍旧创新, 欣赏得以延续

教学方法由单一到多样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变化着。在过去教学、学法单一多数学生没兴趣, 甚至懒到美术课什么工具都不带, 作业敷衍。新课改以来, 我尝试放开。与学生讨论、谈话让学生们亲自尝试, 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每次作业, 他们都会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融合在一起, 内容丰富有意境有创意。所以我决定欣赏之后再添设计。如《诗情画意》, 欣赏过后,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再助燃一把, 引导学生尝试为学校的一角设计园林模型。激发他们的设计潜能, 尝试改掉过去单一的欣赏, 把欣赏课与设计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让艺术欣赏在设计中得以延续。在“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求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 大胆运用南北方园林的设计特色, 完成一整套由设计草稿到制作模型设计。在授课时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 充分发挥育人效应,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创造。成功改掉了我过去讲授单一的模式。

三、评价为欣赏课添光彩

小组内生生互动, 每位学生都能完成组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因此, 多数学生也开始关注对作业的评价了。所以, 每次作业我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出闪光点, 以此来鼓励他们。还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同学们互评, 同学们在互评中得到自信, 找到不足, 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学校一角园林设计中, 不仅小组互动, 就连小组与小组之间也相互帮助, 把自己带来的园林模具和材料送给需要的同学, 不仅提高了作业质量, 还增强大家的凝聚力, 他们再也不怕上美术课了。

诗情画意 第4篇

秋来了。它随着习习凉风而来,随着南飞的雁阵而来,随着缠绵的雨丝而来,随着枝头的第一片红叶而来……它无声无息,给大地轻柔地换上了彩衣。于是,芦花欲白,桂子送馨,稻谷飘香,露凝微霜,它带来了丰收和喜悦。

秋来到原野里。成片成垄的庄稼成熟了,稻谷在秋风吹拂下,金波荡漾,一浪高过一浪;棉田里银花怒放,繁星点点;高粱涨红了脸膛,笑弯了脊梁;胖墩墩的包谷仿佛喝醉了酒,在秋风中摇晃。小草悄悄隐去了绿色,慢慢变得枯黄。它们把希望的种子撒满原野,把美好的梦深藏根底,只待来年春风吹,又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就连小河小溪里的水,也变得澄清舒缓了。

秋来到果园里。嫣红的苹果、沉甸甸的金秋梨、红灯笼似的柿子、珍珠一样的葡萄、咧开了嘴的石榴……流光溢彩的鲜果再配上红黄绿相间的树叶,就像一叠叠花布缀满山坡。

秋来到大山里。层林尽染,黄绿相间,火红的枫叶在秋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时而随风飘落。松鼠与小山鼠忙着将板栗等野果往树洞里搬,以储备越冬的食物。山崖上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漫了整座大山。

秋来到农家小院里。土墙上挂满了成串的红辣椒,葫芦架上垂吊着一个个小葫芦。成群的鸡鸭在院子里觅食,肥壮的猪牛在圈里静卧。一条大黄狗懒洋洋地躺在暖暖的秋阳下,忠实地看守着静谧的农家。

秋来了。它像一位目光深邃的诗人,从松翠柳绿到菊老荷枯,从花栏绕蝶到秃树无蝉,每一天每一时都在吟诗作对。秋的灿烂,秋的静美,足以让天下所有的诗人陶醉。

秋之美,美在千山枫红,美在万丘金黄。

秋之美,美在霜花闪烁的清晨,美在炊烟袅袅的黄昏。

诗情画意喝鲜花 第5篇

“鲜花茶不但喝起来清香爽口,而且还具有保健作用,更主要的是能让人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一位时尚美人道出“喝”鲜花的美妙。鲜花具有药理和保健作用,这是许多时尚中人“喝”鲜花的理由。在全国的各种茶叶店里,都用透明晶莹的玻璃罐装满了各种鲜花,红的灯笼花、千日红;绿的金银花;橙色的百合、金莲花;紫的玫瑰、牡丹;白的贡菊,更有颜色鲜艳的洋菊花等。

周末下午,你如果与好友相约去茶吧,一定会喝上一杯“观赏茶”。尽管那杯茶叫做“坎坷人生”,但是最先冲泡在玻璃杯里开放的,是一朵素雅的小花,就像一颗希望的星星,开始照亮人生旅程,然后,那些君山银针茶,根根芽叶直竖,几经沉浮,演绎着一道“人生多坎坷”的意境。

当然,在更多休闲时间里,你喜欢一杯“绵上添花”,黄山毛峰茶叶四处舒展,三朵杭白菊花也次第绽开,白花、绿水相映成趣,如诗画一般。由此你深有体会地对朋友说,喝茶历来雅称“品茗”,昔日人们喝茶主要是品味,这是“单品”,现在喝观赏茶则成了“多品”——喝茶带玩味,品茗品出了新滋味——色香味形之外还要有“意境”,品味、品形、品情、品意境,何乐而不“喝”呢!

所谓“喝”鲜花,确切地说,就是把各种花经过干燥加工后泡水喝。菊花、玫瑰花、杜鹃花、百合花、芍药花、金银花等等,皆适合冲泡。

在民间,鲜花做茶,鲜花泡水,早已有之。老早的茶叶店里,总有得卖菊花、玫瑰、茉莉的。现在的一些茶叶店出售的花,每斤价格都不超过百元,并不是很贵。

以前,有少数女性只用精致的细纱布扎起一种心仪的花,放到茶叶罐里,熏香一罐细茶。严格地说,这是在喝花香而不是花本身,这样熏过的茶叶就叫香片。记得上海桂林公园开始办“桂花节”时,纯用鲜桂花冲的桂花茶,以它的鲜香养颜的功效和8元1杯的平民价格,风靡了上海城。

据专家考证,在茶叶出现之前,花草茶就被广泛地应用了。专家称,并不是所有的花都适宜泡饮,真正适宜的大概只有二三十种。目前在商场已有各类名目的“花”茶出售,大体上也就由玫瑰、木槿、矢菊、苹果、葡萄、李子等为主要内容配制而成。看上去,五彩缤纷;闻起来,香气四溢,令人赏心悦目。

当你进了饭店,服务生先送茶,如果是时尚的小姐,都要特别关照“菊花茶”。而这时的菊花茶,是纯水冲泡的纯菊花,倒进高白釉细瓷茶盅,清香的茶汁里浮游一两叶花瓣,透明得可以压得住一切烦恼。

“喝”鲜花的人非常讲究喝的环境,通常以素雅干净为最好。泡鲜花茶的器皿,并不像泡茶那么讲究,只要晶莹透明的玻璃器皿就行,容量要稍微大一点,这样能使花瓣尽量的张开产生漂浮感,另外也能欣赏水汽夹杂着花香升腾的美妙景象。于是,现代的都市人有了一分恬淡的心境,有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心绪,写字楼里也有了几分诗情画意。

在上海,你最好到老城隍庙“喝鲜花”。就在那个古色古香的湖心亭,要一盅玫瑰茶来品尝。那些服务小姐,穿的是中式旗袍,挽着发髻,端起透红的玫瑰茶,那真是人茶皆风景。这茶,自然熏香了亭子,熏陶了人品,更熏美了容颜。

如果你有机会去杭州,别忘了到西子湖畔“喝鲜花”。想象坐在临湖的窗前,手中是洁白的瓷器小杯,杯中是美丽的茶,香气扑鼻,款款细语中犹如口吐玫瑰、紫罗兰,音乐、茶、景和浓郁的人情味融在一起,那种享受真是令人眷恋至极。

从一公园到六公园,树影婆娑。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发现沿着湖畔,有鳞次栉比的酒吧、茶吧、咖啡吧、冰淇淋吧、巧克力吧……每位店家,都刻意配备了茶具,更为这些美丽的茶披上了多彩的霓裳。白瓷的烛台壁孔中透出白蜡欢快温馨的烛光,上座玻璃茶壶配以红的、黑的壶盖,现代写意,色泽亮丽,与缤纷的五彩茶水演绎着现代生活的多彩多姿。

有一家“天使冰王”的茶室,里面有时髦的花草果茶。入内可见,精致的木质桌椅,咖啡色的方格子台布,流淌不息的欧美流行歌曲。在《我心依旧》的伴奏下,怡然自得的玩陶者,不再是《人鬼情未了》的男女主角,而是你和你的朋友,面对着五颜六色的花草果茶,在“惊艳”的欣喜中,品尝着爽心悦目的润泽。

虽然是在欧美的流行歌曲中喝着色彩缤纷的茶,却完全没有置身于灯红酒绿的那份浮噪与喧嚣。三杯两盏明媚鲜艳的花草果茶,几缕柔柔的灯柱,三五个朋友相对而坐,好心情就会不经意中悄然微泛,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已不知不觉驻入我们的心中。

或许你随意走进一间温馨浪漫的小屋,坐在临窗的位置,喝一点饮料作一次惬意的小憩;闲适的夜晚,霓虹灯和悠悠的乐曲声将西子湖畔装饰得充满了动感,你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诱惑,走进一家吧内坐一坐。就是这样的一个夏日的夜晚,你执杯轻啜着泡着鲜花的HerbTea(哈布茶),会情不自禁地感慨: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时尚中人在大都市喝的鲜花,许多来自欧陆的花草茶,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嘉木了,而是被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们赋予了茶更新的感悟。

巴黎香榭、蓝色忧郁、法兰西玫瑰花、紫罗兰、薄荷红茶——不仅仅是一个个桃红柳绿美丽如花的名字,而且她们的水色绚丽多彩:玫红的、宝石蓝的、粉黄的、深深浅浅的紫,浓郁艳丽的茶水中漂流着一朵朵淡黄的浅红的小玫瑰,煞是好看!

《诗情画意说田园》教学 第6篇

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

一、课件激趣, 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 我们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田园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了。那么, 你可曾发现身边的田园之美、田园之乐呢?来, 看看这段影片, 也许在这些熟悉的画面里你会有新发现。 (课件出示配有古诗的家乡田园风光片《田园诗情》, 师随机解说, 引导学生交流。) 课前, 我们以“走进田园”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你都参加了哪些?通过这些活动, 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诗情画意说田园”, 开开心心聊一聊吧。 (板书课题:诗情画意说田园)

二、概括话题, 明确要求

1. 轻松点拨, 精选话题。

师:说话、聊天看似容易, 但要想说得好、说得妙, 学问可大着呢!为此, 我总结出三大秘诀, 并把它们藏在了“智慧匣”里。 (出示课件)

秘诀一跟别人交流时, 如果你的发言有一个新鲜、明确的主题, 就能很快吸引听众。

师:这招到底管不管用, 我们一试就知道了。赶紧想一想,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 你想跟大家聊点什么?

生: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在参观罗汉山时发现的石龟。

生:我想跟大家聊聊我跟哥哥在田里捉泥鳅的快乐。

生:我要给大家讲讲我搜集到的家乡的传说。

师: (相机板书:山水风情农家生活家乡特产动人传说乡村巨变) 听了他们的话题, 你最期待听到谁的发言? (生述) 瞧, 这就是好话题的魅力!

2. 范例引路, 明确要求。

师:话题有了, 谁愿意第一个说?最勇敢的同学就能拿到打开第二道秘诀之门的钥匙!

生:我们五个人一起去了十八罗汉山。远远望去, 黛青色的十八罗汉山山脉绵亘蜿蜒, 好像披了一层白纱。那十八罗汉山有的像城堡, 有的像两扇门, 还有一座山就像一尊佛仰面而睡, 我们给它取名“睡佛山”, 另有一座山, “肚子”大大的, “头”圆圆的, 我们给它取名“弥勒山”。在其中的一座山上, 我们发现了一个石龟, 石龟身子是褐色的, 背上有很多斑点, 它正趴在绿绿的草丛中睡大觉呢。

师:听了他的发言, 你们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得很有条理。

生:他还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有……还有……”这样的关联句式, 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生:他说得特别生动。听着他的发言,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山的样子, 感觉那个石龟就在我的眼前。

师:他说得很棒, 你们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原来呀, 说话不但要有主题, 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把话说得有条理、清楚明白。 (面向该生) 恭喜你, 打开秘诀之门的“钥匙”属于你了, 赶紧用它取出第二条秘诀吧。

课件出示:

秘诀二按照一定顺序说清楚, 采用恰当的方法说明白, 生动、幽默的语言会让你的谈吐更具魅力!

师:第三个秘诀是什么呢?请看——

课件出示:

秘诀三眼神的交流产生信任, 会心的微笑诞生默契, 认真的倾听博得尊重, 真诚的评价赢得友谊!

师:好了, 交流的秘诀已经全部告诉你们了, 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咱不能光说不练!为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表现出色, 大家先自己练练。可以说给同桌听, 请他评一评, 看看你是否做到了上面的要求。

三、创设情境, 小组练说

学生根据话题进行分组, 并取好组名。

师: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你们来到本期“乡村发现”节目录制现场。本期节目的主题是“诗情画意说田园, 农家生活快乐多”!首先, 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方阵:他们分别是“山水坊”“百花苑”“稻香亭”“传说坞”, 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师:在上两周, 我们在阅读感悟中“发现”田园之美, 在生活积累中“寻找”田园之美, 在专题探究中“拥抱”田园之美。那么, 在你们心中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呢?你们找到了它的哪些独特之美?请各方阵在队长的主持下先在阵内交流, 然后再推选出代表作介绍。你们看, “礼貌星”“口才星”“智慧星”在等着跟你们交朋友呢。

课件出示:

礼貌星——认真倾听, 举止大方, 文明交际。

口才星——声音洪亮, 话题鲜明, 条理清晰。

智慧星——灵机应变, 语言生动, 真诚评价。

小组交流, 教师巡回检查, 个别指导, 提醒学生“有礼貌”表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四、和谐互动, 反馈评价

片段一

师:经过精心的准备, 各位大显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请各小组代表依次向大家作介绍, 大家要仔细听, 认真评哦!

生: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镇最古老的桥——汉城桥。汉城桥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一座完全用石头砌成的拱桥。这座桥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 所以桥面呈黑色, 上面还长满了野葡萄藤, 远远看去, 葡萄藤从桥面一直垂到水面上, 就像一道绿帘子。我们用尖利的石头把桥面的黑色苔藓去掉后, 发现建桥用的石头是十八罗汉山的红条石。

师:听了“山水坊”嘉宾的描述,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上下影摇, 红石桥头青藤舞, 往来人渡, 一湾流水小桥横的景象。看来, 咱们“山水坊”的嘉宾们收获不小啊。

生:我觉得他们观察得很仔细, 介绍的时候说得很清楚。

生:我觉得他们组可以得到“口才星”与“礼貌星”。因为他们说的时候都很大方, 尤其是小队长在介绍的时候, 一边说还一边做动作。

师:是呀, 跟同学交流时要积极主动, 用上适当的肢体语言, 做到大方得体。看来, “口才星”与“礼貌星”非他们莫属!

片段二

生:你们刚刚说的是田园的景色之美, 我呀, 发现了田园之趣。那天, 我们去“罗汉山庄”玩的时候, 看到山上的野猪了。

生: (惊讶地) 你看见野猪了?

生:是山庄主人养的。那天, 我看见那只公的野猪用前脚挖土, 用嘴巴把土叼出来, 好像找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那只母的见了, 就乐颠颠地跑了过来, 也想吃一口呢。后来它们还在一个水洼里玩闹, 弄了一身泥。

生: (好奇地) 你怎么知道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呢?

生: (不慌不忙地) 这个问题我向山庄主人请教过, 他告诉我, 雄性野猪体型大一些, 还有尖锐锋利的牙齿。

师:他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呀, 我还真替你捏了把汗。心想, 你要是答不上来怎么办呢?

生:要是我答不上来, 那我就说, 我还没弄清楚, 等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师:哈哈, 看来你是胸有成竹呀!是呀, 在交流之前, 有一个充足的准备, 多设想几个问题, 想好应对之策, 这就叫有备无患。当然了, 面对别人的突然提问, 能机智地回答, 这就是应对的艺术。

五、畅谈感悟, 课外拓展

诗情画意的《画山绣水》 第7篇

生动鲜活的比喻美

文中运用了不少比喻, 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美, 如“瞧瞧那漓水, 碧绿碧绿的, 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 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 却又那样玲珑剔透, 千奇百怪, 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 用比喻写出了漓江水的清纯碧绿, 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 像莲花, 像海棠叶儿, 像一挂一挂的葡萄, 也像仙人骑鹤, 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 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用比喻表现了漓江石乳形态各异的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喻, 这些比喻使文章诗意顿生, 意境深远, 紧扣标题“画山绣水”,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富有韵律的叠词美

作者还运用叠词使文章充满音韵美, 与“画山绣水”相互映衬, 如“瞧瞧那漓水, 碧绿碧绿的”一句, 用“碧绿碧绿”写水之绿, 用口语化的“瞧瞧”引导读者欣赏山水之美;“水面平得像玻璃, 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 晕糊糊的, 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用“一片一片”“晕糊糊”写出了晴天江面朦胧的梦境美;“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 清风一吹, 萧萧瑟瑟的, 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用“绿盈盈”“萧萧瑟瑟”“袅袅”写出了山美人美;另外还有“修着修着”“累累垂垂”“斑斑点点”“黑黝黝”“一挂一挂”“阴惨惨”等叠词, 这些叠词均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

凄婉神秘的传说美

作者把山水之美与船家所述的传说有机融合, 边赏景, 边听故事,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富有情趣。

文章写了四个传说:“父子岩”的传说———父子二人宁死不为万员外赶造大船搜刮百姓的粮米, 最后躲入岩洞饿死;“寡妇桥”的传说———善心婆婆种地、打草鞋, 攒钱为路人建桥;“望夫石”的传说———灾荒年一对夫妇逃荒到桂林, 妻子从山脚仰望爬上山顶的丈夫, 最后化为了石头;“媳妇娘岩”的传说———姑娘为逃避财主逼婚, 毅然跳下悬崖。这四个传说, 除“寡妇桥”是写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外, 其余三个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山的神韵, 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也启示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 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第8篇

一、更新理念,转换角色

课堂教学中总是把教师放在重要位置,面对可爱的学生我们要打破“师道尊严”,呈现出和蔼可亲、亲我爱我的良师形象,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成为“一代讲师”,要把课堂送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讲堂,让语文教学更有“诗情画意”。

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面对教师他们问的少了,理解的少了,这就成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成败所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些互动的环节,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中。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更好地运用在当堂课中。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教学是学习之母”,不能激发兴趣的教学会形成枯燥的课堂,枯燥的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我要听”变成“我爱听”。听的效果好了,那么成绩也就自然高了。

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该设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运用录像和多媒体教学,创设出钱塘江云雾瞬息万变、多情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会课文的情境,领悟课文的含义。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精美时,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能主动和教师交流文章的美妙之处,与学生争论自己的精辟见解,在音乐与美妙的图片中,学生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地朗读着课文。整堂课下来,课堂氛围活跃,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感受颇深。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对所学知识难点提出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教师如何在优化语文课堂效果中鼓励学生质疑,成为教师设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我们要改变课堂,不能让陈旧的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不能让陈旧的思想束约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郑板桥的诗情画意 第9篇

郑板桥是以“诗书画三绝”著名的名人画家。他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 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用笔, 绘画笔融多参隶意, 他的书法, 自称“六合半”, 又融入了兰竹的画法, 书体与画法相协调。郑板桥的诗有感而发, 抒写性情。郑板桥的作品,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情。在中国绘画史上, 他是将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画家之一。徐悲鸿曾评价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 文奇, 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其书画, 不但想见高致, 而其寓仁慈于奇妙, 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1693年, 郑板桥出生, 其父郑之本是一位廪生, 以授课为生, 生活艰辛。板桥三岁丧母, 由其祖母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在其《乳母诗》序中回忆“乳母费氏, 先祖母蔡大儒人之侍婢也。燮三岁失母, 育于费氏, 时值岁饥, 费自食于外, 服劳于内, 每晨起, 负燮于市中, 以一钱市一饼, 置燮手, 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 必先食燮, 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费氏勤劳善良的一生, 对郑板桥无私的关爱, 都对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影响很大。

“食禄千万钟, 不如饼在手”就是郑板桥对乳母感情的真实体现。此后的郑板桥, 家境日渐衰落, 亲人相继离世, 生活更加困苦, 参加科举考试相继失利, 对其打击很大, 以致他行为更加放荡不羁, 每日高谈阔论, 针砭时弊, 过着“乞食山僧素, 缝衣歌伎家”的生活。

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 但郑板桥的画, 都加上题写的诗句, 这样就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相互融合, 直达题意。他在潍县做官时画了一幅《墨竹图》送给他的上司, 画面中两枝健壮的长满叶子的竹子, 下方是两支瘦小的竹子, 再题上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支一叶总关情。”由风吹竹叶的萧萧声, 想到民间百姓的疾苦, 这说明郑板桥的心中装着百姓, 心里想着百姓。虽官为七品, 但立志造福一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 实现自己济世爱民的志愿。由此可见画面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 加上题画诗, 使画面的立意更加深刻, 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挚的感情, 绘画作品更有感染力。作品的艺术性也更加强烈!

身居仕途的郑板桥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他历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勤政爱民, 深受群众拥戴。乾隆十一、十二年, 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 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案。郑板桥违抗上级命令, 让百姓写借条开仓借粮, 救活了上万人的性命。秋后歉收, 郑板桥又将借条尽悉烧毁, 百姓称颂, 万民感恩。1753年, 郑板桥辞官离开山东潍县时, 三头毛驴一车书, 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画一墨竹告别潍县绅士民众并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作者在诗中对于乌纱帽毫无留恋, 而以做了一个清官, 好官而自豪, 冷静而潇洒地表示, 这官不干了, 干脆画取一枝瘦竹, 制成鱼竿。在秋风里, 长江边悠然垂钓, 多么超脱、豪迈的精神啊!这种精神就和那清瘦而坚挺的竹竿一样, 清奇喜人, 涤人肺腑, 一个豪迈、可人的倔强老头的形象, 跃然而出, 让人油然而生的敬佩!郑板桥不是画竹, 而是画人, 画的是一个人的人品、精神。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 辞官后的郑板桥回到了扬州, 依然以卖画为生。此时的郑板桥和扬州的文人学士, 诗朋画友往来频繁, 经常在一起, 作诗绘画, 切磋画技, 创作渐入佳境, 思想性、艺术性也更加成熟。这时期的作品极多, 流传甚广。初返扬州后, 郑板桥画第一幅竹子, 并题诗云“二十年前载酒饼, 春风依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淮南一片青。”弃官归里, 重回扬州, 这是郑板桥重返画坛的宣言书, 官不足惜, 艺术世界天地广阔, 就像我画笔下的扬州之竹一样, “依旧淮南一片青”。在艺术的天地里, 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 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和黑暗官场的决裂, 这是走向艺术天地, 重获新生的呐喊。另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宦海归来两鬓星, 春风高卧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淮南一片青。”“画根竹技扦块石, 石比竹技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这正是他积极向上的心情的体现。愈老尤勇, 愈老弥坚, 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必然开创艺术的新天地!

郑板桥是率直、孤傲的。他在一首《自遣》诗里写道“束狂入世犹嫌放, 学拙论文尚厌奇。看月不妨人去尽, 对花只恨洒来迟。”他的纯真、直率必定和官场格格不入, 必定和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发生碰撞, 无人方看月, 有酒才赏花, 多么寂寞孤独啊!

郑板桥是清高的、脱俗的。“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一般不开花, 一旦开花, 便要死亡。郑燮抓住这个特性, 告诉世人, 不与世俗为伍, 我自孤芳自赏, 特立独行。“我被微官困煞人, 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 里面阶层终绝尘。”好一个“清香之竹”, 好一个“阶层绝尘”。这使我想起了《陋室铭》之中的“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此时的郑板桥愈发飘逸洒脱。

郑板桥的思想境界是崇高的、高尚的, 这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郑板桥平生喜画兰、竹、石, 其中一首题画诗写道“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 万古对青苍翠色。”另一首写道, “四时不谢之兰, 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 千秋不变之人……为四美也。”因为这些题材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以此来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

郑板桥是一位“怪人”, “扬州八怪”之一怎能不怪呢?怪在绘画, 怪在文字, 怪在性情。对于那些随风附雅的盐商和暴发户, 纵出千金也难购其片字, 不高兴时还要骂人, 颇有骂名。这样一位怪人, 自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怪之必然。

郑板桥还是一位具有抗争精神的斗士。他在《竹石图》画中题诗之:“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做人不也是这样吗?只要身子正, 站得稳, 只要不屈从于邪恶势力的外来压力, 任凭风高浪大, 依然闲庭信步, 立于不败之地!此时的郑板桥思想与画技炉火纯青, 胸有成竹, 俨然大家风范。

郑板桥画画以物言志, 借题诗发挥, 诗、画、情三者完美结合。看似寥寥数笔, 三枝二叶, 却别具匠心, 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正是郑板桥的作品, 不同于传统花鸟画, 不同于前人之处。郑板桥的诗画情的结合, 赋予了花鸟画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意境, 使花鸟画亦具有了思想性、抒情性。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创造性, 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了文人画的传统。他从清朝中期开始, 一直影响着中国画坛, 所以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郑板桥, 潘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2]薛锋.谈扬州八怪的诗画结合[J].美术研究, 1983 (11) .

诗情画意教古诗 第10篇

一、愉悦导入,注重情感铺垫和渲染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要善于动用各种手段,渲染一种与课文基础一致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如教《泊船瓜洲》可用背景导入法,欲抑先扬。先以激昂导语赞扬王安石变法的成功及意义,后转以悲叹的语言描述变法失败后被罢免的宰相遭排挤时的孤寂、抑郁、悲愤、无奈的思乡思亲之情一“每逢孤独倍思亲”。如此完成情感的铺垫,无疑为学生学习本诗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除此之外还可动用知识趣味游戏导入,歌曲导入法等。

二、“美读、美诵”,突出古诗的音乐美

小学课本所选编52首古诗均为形式短小,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精品之作。要感情饱满地泛读,教会学生“美读成诵”,读出诗歌的节奏感,突出诗歌的音乐美,使学生逐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三、品词析句,再现古诗的图画美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言的诗”,学习古诗必须诗画结合,提示内涵。学习古诗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查阅资料或分级讨论的办法,弄清关键词的意义,然后分析诗句意思,再现诗歌的图画内涵,画出一幅或多幅诗境简画。如“泊船瓜洲”可用二幅图画表现诗中的内涵:一为地理位置图;二是诗的意境图。

总之,利用诗中的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古诗的结构层次,准确理解词的含义,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及诗人的情感变化历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创设环境,再现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为体现诗的意境,教学可分三步走:l.明确意境。关键在“读”上下功夫,“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人他个激昂,委婉处还给他个个委婉,悲愁处还给他个悲,忧伤处体现忧伤……务必尽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心灵相通”。2.浮现意境。可用移词换字等语言趣味游戏,体会作者用字用词之精妙,品尝诗歌的凝炼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合适字词来更换诗中的“绿”字,稍加点拨,学生通过认真地推敲琢磨后,便能悟得绿字动用之妙。可用歌曲渲染,引起联想,把学生的思绪引入诗人所处之境。如用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既能引发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展开奇妙的联想,烘托诗人因政治压抑倍思家乡的情感,又能暗示诗人对未来的政治春天的期盼。再如歌曲“说句心里话”有助于烘托诗人因报国而无暇还家的无奈,以及此时因政治的失败而急于还家的迫切之情。3.体现意境。这就求教师应认真做好板书,使之成为学生感召知识的信息渠道,成为沟通作者思路、表达情感变化历程、理清文章思路、体现教师教路,学生学路的桥梁,变“五路”为一路———个统一体。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五、利用诗中画,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意境图或类似景观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在那个春天的月夜,作者是看了什么景物?他的心理活动怎样理解的?调动学生联想的积极性,让他在头脑中联想诗人在诗中展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再安排学生在同学面前公开演说,进行说话与习作训练。

总之,古诗教学抓好以上几个环节,就会达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

如何让作文更具诗情画意 第11篇

一.薄语列锦———采撷心中最美意象

余秋雨先生曾写道:中国的文化是不死的文化, 我们现在读的古诗文, 就像读到远方爷爷的来信一样亲切自然, 这是在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中都不复存在的事实。一叶知秋, 一斑窥豹, 作文一半是写实景, 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因此, 在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脉里, 天然的就流淌着汩汩的诗意。但是, 诗意又并非就辖制在唐诗宋词元曲里, 诗意无时不刻围绕在我们身边。

在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将心中最具诗性的物象 (植物、动物或物件) , 写在导学案的薄语列锦的方框里, 并提示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到历史里去洗淘, 可以到自然中去采撷, 可以到诗词中去寻找等。操作步骤是:第一, 教师根据当地的人文情况把自己心中最美的意象例举了出来, 如广东肇庆的人文图景:阅江楼、鼎湖山、七星岩、幽兰、砚渚、端砚、清风、清波、卧佛、星湖……意在指引学生明白如何选择优美的意象。第二, 让学生把想象到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物象记录下来。在学生完成后, 开展学习小组交流整理, 由组长执笔, 将他们罗列的最美意象的3个整合到一起。第三, 分学习小组展示, 让学生将一听钟情的意象写在自己的导学案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采撷了不少意象:泉水、阳光、稻香、松涛、灯火、玫瑰、断桥、竹林、落日、秋蝉等等。

二.沉思寻迹———搜罗心中最美场景

鲁迅先生在回答怎样写小说时说过:“我写一个人物,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却在山西, 完全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所说的拼凑起来, 就是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同理, 我们构建一种场景, 也可以东剪剪, 西挑挑, 南凑凑, 北拼拼, 然后用一种统一的格调, 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许是豪放开阔, 许是清新雅致, 许是浓稠艳丽, 许是深沉悲切。这种选择, 既是思维的选择, 更是一种性格的选择。

也就是说, 我们把同一个意象放在不同的地点或场景中, 将展现完全不同的生命味觉。比如松:

断桥斜松———凄楚悲切

深林独松———孤傲莽远

落日映松———苍凉悲怆

凄雨苦松———凄苦怜悯

荒原孤松———辽阔苍茫

绝崖虬松———遒健刚毅

极顶苍松———桀骜雄壮

江南静松———婉约静谧

松的具体含义会因为场景的不同而表达的情感不同。然后提问学生:意象具体放在哪里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此问主要让学生明白:意象放在哪里, 主要是由人的“情”来决定。也就是让学生要懂得四个字:以情驭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选出的最美意象根据自己要传递的情感放入记忆中的最诗性的场景里, 并写在下列横线上。如:青峰夕照, 砚渚清风、河边杨柳等。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也搜罗了不少最美场景:竹林落日、木棉香院、田间稻香、水底蛙鸣、斜阳松涛、山谷秋蝉……

三.多维置境———书写心中诗意栖息

通过上述的方法引导, 学生具备了从寻找心中最美意象与最美场景入手, 但是仅仅有这些场景, 似乎还是单调了些, 怎样才能使这些场景连贯成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呢?我们可以把刚才选取的最美场景加入一定的感觉来丰富他们。比如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闻到了什么气味, 看到了什么景色, 尝到了什么味道, 触摸什么后的感觉。这就是我教给学生的第一个方法:感觉延伸。好的意境, 往往是多维并行的。

有了这些感觉, 如果我们再用一些动词把这些感觉联系起来, 既可以让意象舞动, 也可以让场景变得灵动起来。这就是我教给学生的第二个方法:动态拉伸。

这样说起来似乎还是有点抽象, 教师可以将自己选择的最美意象和最美场景, 按照这两种方法把它们串联了起来了, 就成了下面这个优美的片段:吾乐居七星肇庆, 觅高处揽景, 叹砚都诗意唯美。读包拯轶事, 公平断案保平安, 青史留名后世传;阅江且凭栏, 寻铁军行伍雄壮, 北上征伐居功伟岸。观七星倒影, 百鹤齐鸣, 飞舟竞渡;听端砚成型, 叮当声响, 书生笑颜。裹蒸飘香, 味醉八方来客;砚渚清波, 风吹数点归帆。青峰夕照, 卧佛含丹, 六祖慧能降佛光;湖山形胜, 钟灵毓秀, 鼎湖山泉誉神州。这样, 诗情画意汩汩而出。

接着,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疑难处教师适当解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最美意象和最美场景, 通过感觉延伸、动态拉伸等方法写出:“我心中最诗意的栖息地”。在这样引导下的练习中, 学生也写出了不少诗意的文段, 如一个恬静的女学生写道:我们可以在成群结伴的嘈杂之后,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 最好是南国的大榕树底下, 一个人, 一把椅, 泡上一杯淡淡的花茶, 喝着花的清香, 听着蜂儿蝶儿的窃窃私语, 沐浴着阳光的柔情, 以书为友, 以书为伴, 悠然度过只属于自己的时光。我以为这是我心中最诗意的栖息地。

长期的练习, 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写具有诗情画意文章的技巧, 从而写出令人惊叹的美文来。下面是一位教师长期采用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引导下, 他的一个学生在考场上写出的优秀作文片段:仰望星空, 凝视明月, 泛波五湖, 踏遍青山, 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 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 优雅的园林, 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 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背上行囊, 越数重山, 趟千条河, 行万里路, 溪泉处自有水声, 树荫里自有鸟鸣, 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 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 你就会发现, 河山大好, 美景无边。如果可以, 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 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 就是诗, 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 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 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 这就是美, 这就是诗意啊! (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息》节选)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具有这样的写作功力, 写作教学应该可以说是登堂入室了。

所以, 让学生作文充满诗情画意不难, 正如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中所说的那样:“像一般艺术一样, 诗意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 有裁剪, 有取舍有裁剪就必有创造, 必有作者性格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 本于自然;诗必有所创, 创于艺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结果乃是在实际人生世相上, 另建一个宇宙, 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 凿顽石为雕刻, 非全是空中楼阁, 亦非全诗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人生世相的关系, 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 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 所以有新鲜感。”

摘要:写作的本意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积累、挖掘、激活之后的深度思考和艺术表达。作文教学中, 从寻找心中最美意象与最美场景入手, 然后通过感觉延伸与动态拉伸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将前面所选的意象与场景进行诗意的组合, 构建自己心中的意境。写出充满文化气息, 能够引人入胜, 直至能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的作文也将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最美意象,最美场景,诗情画意,学生作文

参考文献

[1]吴健.作文要理直气壮与诗情画意[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3, 4:32-33.

[2]韩冬.让作文充满诗情画意[J].现代中学生:阅读与写作, 2005, 4:18-19

[3]梁伟清.笔下珠玑媚人眼——谈如何让作文语言文采飞扬[J].珠江教育论坛, 2013, 02:58-60.

上一篇:LTE宽带移动通信下一篇: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