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

2024-06-06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精选10篇)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 第1篇

首先, 实验之“痛”——“身在曹营心在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无法学、无心学等一些问题。

1. 客观上无法进行实验。

由于教学时间紧, 知识点又繁杂, 老师因此忽略演示实验。随着新课程教学的逐渐深入人心, 改革逐步开展, 老师们开始思变, 如何让演示实验真正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甚至发挥出特别的作用, 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办法, 有些办法确实不错, 改革很成功。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时间紧, 一堂课如果安插演示实验, 上课内容能不能按时完成就成为一个新问题了。

2.主观上不想进行实验。由于化学的从属地位, 决定学生不重视实验, 认为演示实验是上课放松的调节器而已。目前全省高中学校选修化学的人数在逐年递减, 一方面, 是考生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 我们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热情也在下降, 有的三星级学校选修化学人数已经不到10%, 甚至有的学校在高二已经没有化学班了。学生现在只重视语数外的学习, 对于选修科目不做要求, 对于第二选修科目更加不屑一顾。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化学老师找学生谈话, 学生对老师的回答就是“如果不是因为高二小高考要考化学, 他根本就不会上化学课。”听着让人寒心, 但是这种情况只能说明, 我们化学学科地位已经沦落到了被人忽视的地位。

其次, 实验之“快乐”——“拨开云雾见青天”, 老师要从实际出发, 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提升兴趣, 深化实验改革。

1.开拓思维训练以求兴趣提高、学到实效。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说“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 日改月化, 便是长进”, 任何一门科目如果老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肯定会厌烦, 进而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 甚至放弃。化学演示实验就成了可以吸引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渠道之一了。既然学生对演示实验感兴趣, 我们何不投其所好, 就从化学演示实验着手把学生拉到化学课堂上来呢?通过实验发掘学生的求知愿望, 通过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改革演示实验以求精准明了、事半功倍。

西汉蜀地思想家扬雄曾经说过, “夫物不因不生, 不革不成” (《太玄》) , 说明我们不能摒弃传统, 必须改革创新, 只有改革才能有活力, 只有创新才能有吸引力。一堂生动的化学课首先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来, 然后利用演示实验把学生带进你设置的思考题目之中,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将本课内容消化掉。

我曾经听到一节关于“苯的来源和性质”的新授课。在讲到苯的性质的时候, 教师并不是按照常规办法, 让学生看书后归纳物理性质, 然后做演示实验。而是首先在一支试管中取少量苯溶液, 让学生观察苯的颜色、闻气味, 然后取出相同量 (少量) 的苯在两支试管之中,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水 (多于苯的量) , 两支试管对比, 问题就出来了:

(1) 苯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度、密度?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很容易答出来。)

(2) 如何判断哪一层是水层, 哪一层是苯层?用最简单的方方法法检检验验。。

(3) 如何分离这两种溶液?

对于第二个问题, 很多学生想不出好的办法, 有学生想到用无水硫酸铜。这时候老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 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 所有人都在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一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一个方法只要两支试管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因为加水比较多, 而两支试管里面的苯是一样多的, 很容易发现水在下层;另一个方法就是把水再加到混合溶液中, 会发现下层增加了, 而上层没有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而且效果良好。学生在不知不觉就将这里面的知识点就理解并掌握了。

3. 深化演示实验的以求简单扼要、集成大气。

演示实验应该简洁、明了, 让学生一看就懂, 自己能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笔者对比了这些年关于Cu和浓硝酸反应的改革创新, 受益匪浅。

2004年11月上旬江苏第四届中学化学实验调演活动以及2008年10月中旬江苏第五届中学化学实验调演活动上都有关Cu和浓硝酸反应的创新改革。下面是两个实验对比:

研究背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1) 专题4第二单元P100页, 硝酸性质的两个演示实验存在不足: (1) 排水法收集NO2欠妥, 容易倒吸, 而且会产生气体外溢; (2) 反应结束时, 不易控制, 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不适合在教室演示。

改革案例一:

2008年省实验调演, 实验改革如下:

(1) 实验仪器 (如图所示)

(2) 实验步骤: (1) 保证气密性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回答, 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 打开止水夹, 用注射器向大试管中注射进浓硝酸1~2ml, 这时可以观察到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溶液成绿色, 当大试管充满红棕色气体时, 关闭止水夹。 (2) 随着气体增多, 压力增加, 会将混合液体压回注射器内, 反应停止。此时打开止水夹, 同时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 大试管内红棕色气体减少, 压力减小, 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大试管内液体占试管的1/3~2/3。 (3) 此时, 将烧杯中的导管取出, 继续向外拉注射器活塞, 可以观察到气体由无色又逐渐变成红棕色。关闭止水夹。 (4) 如此反复, 大试管内得到几乎无色溶液。 (5) 将大试管正放, 稀硝酸与铜丝脱离, 反应停止。

(3) 实验分析: (1) 本实验实现一个循环:浓HNO3→NO2→NO→NO2→HNO3的转化; (2)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体现环保理念; (3) 本实验集气体制备、收集、检验于一体, 短时间内融入大量重要信息, 体现课堂的效率, 达到改革演示实验的目的。

改革案例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加选修) 化学》 (第二册) 第16页实验1-7中, Cu和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有部分直接排入大气, 污染环境。而且在Cu和稀硝酸反应中, 如果试管及导管内的空气没有排尽, 会影响实验结果。介于此类原因, 现对本实验进行改进。

(1) 实验仪器和药品:三颈烧瓶、玻璃导管、小气球、医用注射器、橡胶管、止水夹、浓硝酸、稀硝酸、一端呈螺旋状的Cu丝、碳酸钠固体。

(2) 实验操作

(1) 向三颈烧瓶中加入足量的浓 (稀) 硝酸, 将碳酸钠固体放入小气球中, 排出气球中的空气后, 用细绳系在玻璃导管上。

(2) 打开止水夹, 将气球内的碳酸钠固体倒入试管内, 碳酸钠与硝酸接触发生反应, 产生CO2气体并由支管排出, 同时挤压气球, 排出可能进入其中的气体。

(3) 关上夹子后, 将Cu丝插下, 使螺旋端浸没于液体中, Cu丝和硝酸接触发生反应 (必要时可微热) , 浓硝酸可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 稀硝酸可产生无色气体 (NO) , 同时溶液均显蓝色。

(4) 当小气球鼓起后, 说明生成的气体已达一定程度, 反应可停止, 此时把铜丝拔起, 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5) Cu与稀硝酸反应结束后, 将已盛有氧气或空气的医用注射器与三颈烧瓶的支管连接, 打开夹子, 注入氧气或空气, 试管内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通过以上两个演示实验改革的成功案例, 课堂演示实验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作为一线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发展。只有这样, 我们实验课堂才能一直快乐着。

摘要:这几年江苏省举办了多次中学化学实验调演活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却出现:1.创新度不够, 采用传统之法较多;2.高深度不够, 采用简单的演示型实验较多;3.精准度不够, 采用简单的组合、表面绚丽且时间长较多等问题。当然也有很多改革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浅谈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第2篇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記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 ,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例如,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拆掉托盘下的胶衬,然后调整零点……”等等,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浅议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第3篇

一、探究性演示实验

这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认识规律上看, 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师在演示时, 先讲述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现象后, 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 在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新知识时, 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现象明显的实验, 如“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总结得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一般结论。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 要突出强调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过程中, 先在滤纸条上间断地滴上几滴酚酞试液, 放入一支大试管中, 然后在一团棉花上滴几滴浓氨水并塞在试管口, 引导学生观察滤纸条上的酚酞点由近及远逐滴变红的现象。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 浓氨水与酚酞点并没接触, 为什么酚酞点会变红, 为什么最近的一点先变红然后挨次序逐滴变红,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探究性演示实验来传授新知识的教学, 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的新知识。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探究性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演示探究实验时, 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 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 使学生能看懂实验, 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探究实验的感性认识。 (2) 在演示探究实验前,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出结论, 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例如, 在前述有关“微粒运动”的实验中, 当学生观察到滤纸条上的酚酞点由近及远变红色时, 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探究实验的理性认识。 (3) 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个别结论推广到一般中去, 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 应把从演示“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而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推广到其它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在不断地运动, 总结得出所有的微粒都在不断运动的一般结论, 这是对探究实验的归纳总结。

二、验证性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认识规律上看, 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教师讲课时, 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 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 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 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 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先结合有关氧气的性质, 利用制取与收集氧气的挂图, 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与收集方法,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 进一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提高当堂课的学习效率, 又如, 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 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 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 应具有碱的通性, 具有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中, 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知识。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演示实验前, 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 所以教师在演示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2)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 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怎样正确放置? (3) 演示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 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呈蓝色, 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呈红色”后, 让其解释该现象, 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演示实验

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例如, 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 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 起一个示范作用。例如, 学生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试验”的分组实验时, 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 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 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 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等。例如, 在试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时, 应强调把燃着的火柴平放在集气瓶口, 不能伸入瓶口以内等等, 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浅议如何做好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第4篇

一、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满足自身好奇心和兴趣为主。如何抓好这种短暂兴趣,并使之得以发展,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就必须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等环节巧设悬念,使学生时刻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的惊奇和新鲜。

二、在课堂实验中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实验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讨論,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进而达到说的正确,说出其本质,在说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如在每次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说出: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物质的色、味、态,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由几种物质生成。“说”是思维内在的表现形式,开始叙述时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应鼓动他们积极直率地讲出自己所观察和感觉到的一切,让每个讲话和听话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爱意和期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堂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化学除了要掌握好化学概念和知识外,良好的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也非常重要。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因此,教师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必须要做到每一个操作都要认真规范。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反应过程等,更要在实验中时不时地贯穿操作注意点,以及不正确操作所带来的后果,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在课堂实验中开展创新教育

化学学习并不只是接受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掌握一些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智能,使之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方法,从而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做研究CO2性质的实验时,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而继续通CO2却又发现浑浊又变澄清。根据课本知识不难得出这是由于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结果。可是为什么继续通CO2又会变澄清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后查阅资料,得出正确解释:CaCO3+CO2+H2O=Ca(HCO3)2,生成了易溶于水的Ca(HCO3)2。如果把这种澄清液加热,碳酸氢钙又转变为不溶碳酸钙Ca(HCO3)2CaCO3↓+CO2↑+H2O,于是溶液又重新变浑浊,这也是山洞中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形成的原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在课堂实验中增加探索性实验,从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核心,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它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课本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 第5篇

一、演示实验的类型

1. 验证型

验证型的教学模式是按“提出问题一猜想结论一讲清原理—设计试验”的程序进行教学的。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吗?然后给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再讲清原理。最后通过白磷的燃烧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以及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2. 探究型

探究型教学的模式是按“提出问题一设计实验一探讨过程一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为例,先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吗?然后进行设计实验,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二、演示实验的原则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即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做到准确、规范,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演示前,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实验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

3. 实验过程的全局性

演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实验,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演示实验的方法

1. 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

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设演示实验往往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这一转化的实现。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这一基本性质时,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分子运动的表象,可补充一个简单的探索性实验:分别向一杯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少量的质量相同的高锰酸钾粉末,学生很容易发现高锰酸钾粉末在热水中扩散很快,整杯水很快变成紫红色;而高锰酸钾在冷水里则扩散很慢,整杯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变成紫红色。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探索出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2. 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

探索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某些演示实验中实验装置等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察觉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心理状态,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改进方法的兴趣,延伸了对演示实验的探索过程。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尽可能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疑无路”的情况下才予以点拨。比如,在做氨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同时,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教师提前设计一套装置 (制好幻灯片) 。在实验锥形瓶外有二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浓硫酸和生石灰,结果也产生了喷泉。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兴趣都会得到激发,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3.“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

从演示实验观察效果的角度看,“下放”演示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观察的效果。如在演示盐酸、C H2COOH溶液、Na OH溶液、N a C l溶液、氨水、酒精等几种物质导电性实验时,学生很难察觉到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如果把该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对实验中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的观察将会由“模模糊糊”转变为“真真切切”。因此,对于那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很有必要将其“下放”成边讲边实验,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探索体验。

4.“提升”演示实验,挖掘探索深度

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再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研究探讨,推理归纳,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发展了其学习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勤.培养须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J].化学教与学, 2002 (9) .

[2]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化学教育, 1991 (10) .

对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探讨 第6篇

一、学习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一类型的演示实验主要是以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到新的化学知识为主线的。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传授化学知识,一边对于实验操作进行演示。这是一个从特殊的知识内容过渡到一般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会讲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条件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出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验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有关铵根离子的检验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对于NH4Cl和(NH4)2SO4这两种物质,先让他们分别和Na OH溶液进行反应,让我们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反应产生了NH3,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最后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检验NH4+。因此,在教师进行这个演示实验的之前,我们就要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知识,更加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也容易看懂教师所做的实验。使得化学的学习有目的地进行。基于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1. 我们在对于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多掌握那些与实验过程中有关联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提前的学习,这样,在教师的实验过程中,就会有目的、有准备地去思考实验现象,不至于找不到核心内容,有所预知。

2. 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我们要将这些记录下来,做好笔记,进行思考、对比,进而掌握知识内容。对于化学中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比如说,应该把从演示“NH4Cl和(NH4)2SO4中的NH4+的鉴别”的实验的结论进行推广,针对于其他的铵盐,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别,最后总结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3. 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必要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加完善,如在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师就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如:(1)展示一支已经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这节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二、对于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学习

针对具有验证性的演示实验,这重点是将已经学习完的化学内容进行试验验证的。一般都是在讲完化学知识后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的新旧进行了详细的关联和对比,使得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深刻的理解。然后再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更加加深了理解。掌握了化学知识,并认识到了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的时候,要多关注这几个方面。

1. 在学习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之前,要对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在进行验证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更加容易将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巩固。对于实验操作中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得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

2. 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还要逐步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试题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逐步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

恩格斯曾经说过:“单纯依靠眼睛进行观察,得出的经验,根本不能够有效验证这种必须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以前的经验主义,对于一些假设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经过科学的实验进行验证,这个类型的实验就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进行实现。在进行化学分组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以及对于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都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避免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做完探究性的实验后,我们往往会提出很多的跟探究性实验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完成这些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比如,在我们所做的探究性实验: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在水中滴加几滴酚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最后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从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便会感受到化学实验的神奇,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程了。

总而言之,在化学课上,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明了地提高对于化学知识内容的展示和验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确定化学实验是一种很有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对于某些学生不能理解的化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取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感受到化学这门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更加地喜欢这门课,爱上这门学科。

摘要:化学是一门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科学,从初中的化学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也基本掌握得差不多了,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进行化学实验来辅助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本文重点探讨了三种类型的实验对于化学课堂的作用,希望通过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讨

参考文献

[1]陆玉涵.精心设计实验绽放化学之美[J].化学教与学,2013(10).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 第7篇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也能与时俱进, 联想起网络红人“芙蓉姐姐”, 将总结的规律和她联系起来———“浮、熔、游、响、红”变成“芙、蓉、又、想、红”。短短5字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与网络红人联系, 使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能够轻而易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与时俱进, 体现简约而不简单。化学实验也可以赶上时代的步伐, 由“高大长”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一、彰显简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彰显简约, 同时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化学实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中让学生能自行探究出所学内容。但在学生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中必须注重安全性, 没有安全保障的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和畏惧心理, 慢慢就会怕做化学实验, 就会把化学实验当成恐怖事件。

第一种版本:如右图1所示, 先将试管中装满水, 倒扣在水槽中, 用锡箔包裹一小块钠 (锡箔上用针扎几个小孔) , 用镊子夹取钠块伸进试管底部, 慢慢收集气体;待气体收集满后, 用手指按住试管口, 移出, 靠近酒精灯松开拇指;观察实验现象。本实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 (H2) 时, 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现象较明显,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强碱, 有很强的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 我们必须把手伸进Na OH溶液中,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 此时Na OH对我们的皮肤会产生一定的腐蚀, 虽然当时感觉不到, 但终究还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2) 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 产生尖锐的爆鸣声, 很多学生 (特别是女生) 不敢操作, 甚至没有靠近酒精灯时就把大拇指松开, 导致氢气泄露, 实验失败。所以, 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 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 因此对其要作出改进。

2.彰显简约, 同时应该注意实验的易操作性。实验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或者“高大长”, 太复杂的实验装置会扰乱学生的视线、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在实验操作上也会使人手忙脚乱、忙中出错。

二、改革传统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1.改革传统, 但不是摒弃传统。以上两种版本的实验在设计上注重了简约, 简单易操作。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片面追求仪器简易、操作简单, 传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就看不太清楚了。改革的目的不是摒弃传统, 而应该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笔者集两者之优点, 集思广益, 对以上版本的实验做如下调整。

升级版本:如图3所示:集气瓶、三孔橡皮塞 (下部挖去一小块) 、长颈漏斗、铁丝带一小块金属钠、尖嘴导管 (中间带一个止水夹) 。

实验步骤: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如右图4, 关闭止水夹, 塞紧橡皮塞, 将铁丝伸进集气瓶内与水接触反应, 直到反应结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溶液液面变化。待反应结束后, 打开止水夹, 在尖嘴部点燃气体, 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 该实验操作时, 钠块切取不能太大。因为如果钠取的太大, 产生的气体将大量的水溶液压回长颈漏斗中, 甚至会漫出长颈漏斗, 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其次, 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不是太多, 在进行气体燃烧实验时, 时间太短, 现象不是太明显。

2.改革传统, 就应该在传承中创新。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使得原来的传统实验现象还能看到的同时, 又能给人以更大的发现。

完美版本:如图5所示:铁架台带滴定管夹、橡皮塞 (下部挖去一小块) 、烧杯、铁丝、止水夹、电解管。

实验步骤: (1) 先在烧杯中放少量水, 闭止水夹。在电解管中装满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铁丝一头插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 将它放在橡皮塞凹槽里面。然后如右图6, 塞紧橡皮塞, 打开止水夹;用铁丝将钠推进水溶液中, 与水接触反应, 观察反应现象。注意电解管和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电解管溶液液面变化。 (2) 待反应结束后, 如图7所示, 撤去烧杯和止水夹, 将电解管旋转1800倒立;在打开橡皮塞的同时, 点燃气体, 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本实验的装置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成功之处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 (H2) 时, 除了不需要对制得的氢气进行验纯外, 也不需要考虑钠切取大了产生气体太多有液体漫出, 因为多余的钠可以掉入烧杯中继续和烧杯中的水反应 (可以观察传统实验现象) , 而不影响电解管中的氢气 (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在观察气体燃烧时, 氢气收集比较多, 可以观察到燃烧现象明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改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设计实验, 探究新的实验现象, 发现新的结论, 这是化学教学的真实目的, 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又是创新理念的发展。作为化学老师, 如何让演示实验的改革简约而不简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摘要:苏教版化学教材中, 绝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 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中, 应适当引入探究性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探究性实验改革不能复杂冗长, 最好简约而不简单, 小实验彰显大学问。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流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8篇

1 分镜头稿本编写

分镜头稿本是流媒体课件的文字记录, 是实验拍摄的蓝本, 也是后期编辑制作的依据。笔者从《医用化学基础》 (黄刚主编) 、《无机化学》 (丁秋玲主编) 、《有机化学》 (曾崇理主编) 等“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精选出30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演示实验 (17个无机实验、13个有机实验) , 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将其编号、确定实验标题, 写出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并与制作人员一起确定实验拍摄场地、人员分工、拍摄景别、拍摄技法, 讨论整部课件的画面长度、解说长度、颜色基调、节奏快慢、光学效果、声学效果、美学效果等, 力求使该课件视觉效果清晰、生动, 解说精练、准确, 主题鲜明、突出。

2 实验准备

拍摄前笔者对每一个实验都做了充分准备, 包括所配制溶液浓度、药品加入顺序、药品用量、加热时间等。这些因素对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实验能否成功有直接影响。选出的30个演示实验中, 有几个是典型的不易成功的实验, 教学刊物上经常对这些实验的做法进行探讨。

例如“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 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和现象是: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铜片, 加入少量浓硫酸, 微热,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所产生的气体 (SO2气体) , 观察到试纸由蓝色变为红色。反应完毕冷却后, 将试管里的溶液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 观察到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硫酸铜溶液) 。但若按上述步骤操作, 看到生成物的水溶液并不是蓝色, 而是黑色。于是笔者多方查找资料, 反复试验, 发现做好该实验有2个关键点。一是铜片和浓硫酸的用量, 一小块铜片应与3mL浓硫酸反应;二是加热的时间和温度, 一定要持续加热试管4~5分钟, 使试管底部产生较多的灰白色固体物质 (主要成分为硫酸铜) 。冷却后, 应摇动试管, 快速将其中的固体与液体同时倒入水中, 这样才能看到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又如“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 若按教材内容操作, 得到的银镜显土黄色, 既不光亮也不能均匀附着在试管内壁上。我们把有关溶液的浓度做了相应调整, AgNO3 (硝酸银) 溶液浓度由0.05 mol/L调整为0.12 mol/L, 氨水浓度由0.5 mol/L调整为1mol/L, 把乙醛的用量由1ml改为2~3滴。另外, 做银镜实验的试管要先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在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一定不能过量。通过上述改进, 就会看到试管内壁形成光亮的银镜, 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3 实验演示

演示人员是我校化学专业教师及实验员, 要求演示人员统一着装, 仪表整洁、不戴饰品, 操作规范、准确。因为学生在观看流媒体课件时, 不仅要观看实验现象, 同时也很注意演示人员的面部表情、演示动作。因此演示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例如读取量筒刻度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加热试管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热液体试剂时要遵循“先均匀后集中”的原则;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标签应对着手心;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 应将盛有药品的纸槽送入倾斜的试管中, 然后直立试管使药品落入底部;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闻药品气味;手腕用力振荡试管等。

另外, 演示之前放置试管时要使演示人员取放顺手, 试剂瓶标签用粗笔书写等一些细节问题也应充分考虑, 以便拍摄顺利进行。

4 实验拍摄

拍摄人员是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 拍摄每一个实验之前仔细阅读分镜头稿本, 熟悉演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并与演示人员一起精心设计实验的每一个动作, 做到先预演后拍摄。即使这样, 很多实验也要拍3、4遍才能成功;后期制作时发现有实验效果不理想的, 还要补拍。拍摄使用最多的是固定平摄的拍摄技法, 适当应用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技法。景别基本使用中景和近景, 对一些演示细节、实验现象采取特写手法。例如拍摄“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时, 将钠粒放入水中会看到, 金属钠熔化成小球, 浮在水面上来回游动, 并发出嘶嘶的响声, 加入酚酞指示剂时溶液变红色, 这些现象都是采用特写手法拍摄。当制作成流媒体课件播放时, 学生对该实验的“浮、熔、游、响、红”五大现象看得非常清楚, 演示效果良好。

5 编辑制作

后期的编辑制作也是由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完成。制作人员利用假期时间, 对拍摄好的实验录像进行编辑, 包括剪辑视频, 录制解说, 选取背景画面、背景音乐, 制作字幕、片头片尾, 合成视、音频等。该课件制作是一个非常精细、繁杂的过程, 要求制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例如剪辑时画面如何取舍;不连续画面组接时, 如何使用过渡效果使画面自然流畅、无跳跃感;录制的解说词如何剪辑才能与画面对应, 保证声画同步等。制作人员通过反复观看、修改, 使制作出的流媒体课件具有较高水平。

研究显示, 人们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有一定的比率, 使用视觉媒体为81.3%, 使用听觉媒体为54.1%, 因此, 使用具有视听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观看演示实验的流媒体课件, 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 掌握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

摘要: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以“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依据开发、制作的流媒体课件。现从分镜头稿本编写、实验准备、实验演示、实验拍摄、编辑制作方面介绍该流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与制作过程。

关键词: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流媒体课件,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演示;创新能力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一、演示实验教学问题的提出

1.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是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2.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作用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演示实验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演示实验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这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演示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揭示变化的实质。

二、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2.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

三、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授课时演示的实验。教师在做示范表演时,对学生既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保证演示实验获得成功,提高实验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准备,做好预试

课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忽视准备工作,上课时即使遗忘火柴,药匙等细小物品,也会造成被动。每次演示实验前都应该在实验室至少做一次,以便熟悉掌握操作方法,掌握试剂性能和用量,估计实验所需时间。

2.启发思维,培养观察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讲述、板书应与操作密切配合,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的协同活动。

3.操作规范,现象鲜明

演示实验不仅有向学生传授技术的作用,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化学教育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中最生动、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李荣明,张云生.实验教学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教学探讨,2000.

演示实验与化学教学 第10篇

一、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唤起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学生刚接触化学时, 可以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

二、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不进行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自始至终, 不论是明显现象还是细微的现象都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观察的片面性,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 又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再如酸碱中和实验, 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 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 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 不但要让学生“看”, 还要让学生“摸”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闻” (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 ,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演示实验是学生实施各种实验的前提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 为了使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 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实验的演示。例如, 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 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 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并掌握操作的关键。进行这样的演示实验时, 教师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例如, 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 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 拆掉托盘下的胶衬, 然后调整零点……”等, 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正确、合理地开展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即演示过程中, 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 做到准确、规范, 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演示前, 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 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 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实验达到预期结果。 (3) 实验过程的全局性。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既要认真实验, 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 紧密结合, 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要做好演示实验,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 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教材, 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 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 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即使最简单的演示实验, 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三次, 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 上课前, 一一对照, 看是否遗漏, 因为缺少任何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 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2. 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 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 与实验无关的东西 (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 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 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 多了浪费, 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现象要明显, 必须使全班学生, 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 学生看不到, 必然影响课堂纪律,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使现象明显, 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 教师必须事先动一番脑筋, 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 帮助学生观察。

3. 注意安全。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制取有毒气体,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 (如爆鸣气) 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氯气制法时, 如果适当控制二氧化锰和盐酸的量, 在收集若干瓶氯气后, 所剩氯气的量就很少了, 但仍要将多余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将装置移到室外, 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学生闻氯要煽闻, 为防止意外, 每次演示实验前, 最好都要在提篮中 (木制) 放些水和湿布。

四、尽量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必须使最后一排的学生看得清楚, 这是演示实验应有的要求, 为了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应尽量使用大型仪器, 有些仪器功能较多, 但过于小巧, 也不宜作为课堂演示实验使用。在有些演示实验中, 需要观察的是细微的现象, 如少量小气泡, 而绝大多数学生是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投影仪放大。演示实验既然是给学生看的, 那么教师就应注意: (1) 演示实验过程中自己站的位置及手和手臂是否挡住了学生的视线。 (2) 观察的对象与背景的颜色是否合适。如观察气体、水溶液或沉淀的颜色, 如果背景是黑板或教师的深色服装, 则学生往往看不清深色的产物。所以,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白纸板或黑纸板作衬托。 (3) 光亮度不够, 常常不能使学生看得很清楚,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仪器拿到窗前明亮的地方做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非那西丁下一篇:汉语语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