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词范文

2024-09-22

鉴赏诗词范文(精选12篇)

鉴赏诗词 第1篇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 首先就是要读懂它, 读不懂, 鉴赏就无从谈起。在“读懂”这一点上, 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具体而言, 就是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

1. 明标题。

看人先看头, 赏诗先赏题。题目即古诗词的“头”, 包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诗歌意境、诗人心情、诗歌类型等。有不少诗词鉴赏的考题与该诗的题目都有关系, 仔细研读诗题, 往往能从中得到暗示信息。例如, 从标题中往往能判断出诗词的题材, 怀古诗在标题中多会出现“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 代表诗篇有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等;山水田园诗则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题, 代表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王维的《山居秋暝》。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主要内容外, 还能表现出作品的情感主旨, 如诗题中有“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时, 情感主旨则不言自明。

2. 明典故。

古代诗歌中, 常常有咏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内容, 也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这就要求师生在理解诗句时不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在理解这些诗词作品时, 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 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读透

读透是鉴赏诗词的第二步, 这一步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想要“读透”诗词, 就要做到“三会”。

1. 会“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背景。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教师指导学生读懂古诗词后, 要进一步鉴赏古诗词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去感悟, 才能领略到其诗歌作品的内涵。所有的诗歌都是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诗人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人格品质等往往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如杜甫的忧国忧民, 李白的飘逸豪放, 陶渊明的淡泊名利, 柳永的放浪形骸……可见, 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 才能真正读透作品。

2. 会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如“柳”与“留”谐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用在诗中多抒发惜别、留恋之情;“月”、“霜”等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松”、“竹”、“梅”、“菊”、“兰”等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3. 会构建术语, 规范表达。

不少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不知如何下笔, 往往词不达意, 这样在考试中失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组织语言, 如: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寄情山水等术语。

三、读化

读化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点上, 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也就是说, 对一首诗词的解读, 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意境的感悟层面上, 而是让作品烂熟于心, 将作品的意境化为自己心中的意境, 并能从独特的角度, 用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最精致、最灿烂的文化之一, 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词的特质决定了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层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在鉴赏过程中, 必须结合古典诗词的特点, 立足诗词文本, 完成“读懂”、“读透”、“读化”三个鉴赏步骤。

鉴赏诗词 第2篇

1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3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4.1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4.2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4.2.1 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2.2 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 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举2点):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2)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 庭 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第3篇

探春慢

姜 夔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苕溪:在今湖州,千岩老人萧德藻的住所。

1. 请分析上片前二句中“愁”“送”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结句“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词上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6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 本诗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诗歌尾联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请简要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9题。

点绛唇·春愁

赵 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7. 试分析上片中“嫩”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简析下片中的最后三句“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2题。

水调歌头·中秋

米 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注】①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阳),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 ,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醽:美酒名。

10. 请分析这首词所写“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分析词的上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词是怎样体现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lc20230902075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3~16题。

踏 莎 行

[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 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3.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似”指的是什么?“不似”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中的“两种”指的是什么?“一家”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两首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7~18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见 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注】坼,绽放。

17.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9~20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9.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 第4篇

一、明确诗歌基本类型, 解读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 从其取材范围, 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与思乡, 闺怨诗, 借景抒情和咏物言志类。

送别诗, 一般是按时间, 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 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的黯然神伤, 深婉含蓄, 而后一首写的豪爽自信, 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怀古诗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 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 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如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猛犹唱后庭花”。

从诗中的语言可以看碟出这是一首怀古诗, 属第一种类型。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 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 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 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

边塞诗大都是描写战争为主题,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 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非正义性。而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反映征人厌倦战争, 渴望与妻子团圆, 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闺怨诗共有两小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 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百———洲。

这是一首闺怨词, 属第一类, 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等待他所爱的人而终究失望的心情, 生动地反映了思妇丰富的内心活动。

借景抒情是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景语”即“情语”, 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 品格或思想。

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中作者用大胆的夸张手法, 向我们展现了大海包容宇宙万象的壮阔。作者对大海的赞美其实是作者胸襟的象征, 表达出诗人统一中国, 成就大业的理想。

二、正确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底座。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即景抒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 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借景抒情, 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象征、对比等。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

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当时的环境气氛, 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突出诗的主旨;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三、正确揣摩诗词语言的精妙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许多诗中往往有使全诗增色不少的词语,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 注意去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诗僧齐已写了一首《早梅》, 有句云:“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 说明花已开久, 不能算是“早梅”了, 齐已佩服不已, 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再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其中的“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黄河远上白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点缀得错落有致, 而且由点到线, 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 画画静中有动, 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鉴赏诗词 第5篇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诗词鉴赏训练 第6篇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注】擎雨盖:指荷叶。橙黄桔绿:秋末冬初景物。

(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新丰,地名,在陕西潼县境内。渔阳,在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安禄山管辖。探使,帝派使者探安禄山反否,使者受安禄山贿赂,言禄山不反。

(1)第四句中“破”字炼字精确而语意深沉。古乐舞曲有“入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直”和“圆”十分传神。请说说这两个字的运用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在词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它作为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

(2)词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1)两首诗开篇都赞西湖景色之美,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后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西湖之美,请分析其在比喻上的不同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桔,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因为寒冷培育了橙与桔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的人生哲理是,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3.(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4.(1)用来指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享乐,招致安禄山的叛乱,造成中原残破,国势衰微。(2)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享乐使山河破败的无情谴责,借古讽今,以惨痛的历史鉴戒现实。

5.(1)具有奇特、壮丽、雄浑、开阔的特点。(2)“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6.(1)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语意重复。

7.(1)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2)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8.(1)写对意中人多次苦寻,终于在灯火稀落的僻静之处发现了她的身影。词人以此表现自甘寂寞和孤高自赏的情怀。(2)经过多方探寻、刻苦钻研之后达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

9.(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鉴赏诗词 第7篇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诗词阅读鉴赏方法谈 第8篇

鲁迅说:“我总以为, 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这就是说, 要想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力求成为作者的知音, 鉴赏者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全人”。因此教师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 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等情况, 以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此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诗人其创作风格也不同。例如:唐代诗人既有浪漫主义的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李白的诗奔放飘逸,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诗绮丽精工;宋代词家也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别, 柳永的词合浅吟低唱, 苏轼的词宜引吭高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因环境改变, 其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前期的词风绮丽柔靡, 不能摆脱“花间”习气。国亡后, 他的词凄凉悲壮, 意境深远。

鉴赏诗词, 还要让学生学会体味意境。何谓意境?它既是客观景物的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和再现, 又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凝练的化身和抒发, 它通过情景交融把欣赏者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李渔说:“作词之料, 不过情、景二字, 非对眼前写景, 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 写得景明, 即是好词。”学生体会意境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入景, 即通过诗词的文字借助他们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具体再现诗中之景。这对于学生来说, 是较易做到的。二是入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让学生心弦与作者寄托的感情产生共鸣。这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其中阻隔较多, 如时代性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词各自不同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选择不同的方法, 去进行引导和点拨。

诗词鉴赏的引导点拨方法很多, 如朗诵法, 铺垫法, 空白法等。方法的采用因作品因对象而异。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教师本身要热爱古典诗词, 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 并从中积累经验, 延伸到课外,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词, 必须学会联想和想象。教学生观其形, 体其情, 会其意外, 还要依“法”读诗, 教学生鉴赏诗词的写作方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 不但当必读, 且当先读, 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 为何事, 便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 指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 “法”在读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赋、比、兴外, 还有以下几方面须注意:

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作者借迷蒙的烟月, 冷寂的寒水白沙这样暗淡, 孤清的景物为后文的忧虑情绪, 增添了气氛, 两者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托物言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歌借蝉抒怀:凡是品格高尚的人不需依靠他人的力量, 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

烘托渲染。“……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正因为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 才使得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 也使得诗人无边的愁绪缠绵悱恻, 黯然销魂。

化虚为实。“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来是抽象的, 可这里化虚为实, 让人感到愁绪绵绵, 无处不在。

动静结合。“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 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也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化静为动, 既写出了梅花的高洁, 又令人回味无穷。

浅谈诗词鉴赏方法 第9篇

一、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 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由其人以逆其志, 则古人之诗, 虽有不能解者, 寡矣。” (《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 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 现在就诗论诗, 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这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尤其如此。

以宋代词人李清照为例, 她的词作风格以北宋灭亡划界明显不同。前期内容比较狭隘, 多写闺情;后期由于不幸的遭遇, 风格突变, 在哀情愁绪的叙写中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情,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早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反映了她年轻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也是她早期美满生活的写照。而《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名篇之一, 1127年, 金国攻陷北宋京都汴京, 汉族政权南迁, 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影响了当时各阶级人们的生活。由于不幸遭遇接踵而来, 李清照的词扩大了境界, 感情更加悲痛深沉, 词作在精美清新的语言中抒发出浓重的“愁”的情感: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再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甫, 他在创作《蜀相》时, 是在刚刚结束一段颠沛流离生活后, 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不仅生活艰难困苦, 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皇帝昏庸, 宠信宦官, 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 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可以想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 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 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感慨万千。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将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诗外之意, 自然需要我们借助于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经历的了解。

二、把握诗词内容, 关注细节信息的提示作用

了解一首诗词, 除了对作者要做到“知人论世”之外, 还要关注诗词本身。无论是景物描绘还是感情抒发, 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所以首先, 通过粗读大致从字面上把握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及特点, 了解诗词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上片:“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几笔就点出秋季景物碧空、黄叶、翠波、斜阳、芳草, 一幅色彩鲜明而境界开阔、苍茫的秋景图展现在眼前。再看下片:“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作者思念家乡, 忧虑国事的愁思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然后, 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细细琢磨深层含义。最后, 在做题时, 还要关注一些细节信息, 它们往往能使学生找到答题的突破口。这些细节包括诗词的题目、诗词内容下的注解、题干本身。例如2010年高考题全国卷是南朝刘孝绰的《咏素蝶诗》, 从题目上看, 这应该是一首咏物诗, 而物与情的联系很容易让人想到“托物言志”。所给注解中说作者:“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与诗中所描绘的“素蝶”在各种情况下翻飞起舞联系, 可以推知作者是将“素蝶”的状况与自己的遭际相拟。再如2010高考江苏卷是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第二题问:“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题干中特别点出“醉别”“江风引雨”就是提示考生要从“醉、风、雨”这三个字入手, 联系“惜别”这一主题来答题。

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鉴赏诗词, 仔细审视题干, 找准角度, 才能准确答题。

三、积累鉴赏语言, 准确表情达意

浅谈古诗词鉴赏 第10篇

一、抓住诗词的题目

题目是对诗内容的概括或写作缘由的交代, 因而不可忽视。如杜甫《恨别》中的“恨”, 沈如筠《闺怨》中的“怨”, 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 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有的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 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 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 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二、把握诗词的“文眼”

诗词的“文眼”一般都是诗词的灵魂, 对诗词的内容和中心具有概括的作用。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 “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范中淹《渔家傲》“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 发丝都白了, 战士们因为久戍边疆, 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 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 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 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 最后终于道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三、了解诗词的背景资料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首先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的时代背景后, 对诗歌的感情就较易理解。比如读杜甫的《春望》, 需要先了解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 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 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从诗中所描绘的战火不断, 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 民不聊生的景象中, 理解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所以,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能更好的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体会诗词中的艺术手法

诗歌异彩纷呈, 就是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 情景结合

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写景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 都不是单纯的写景, 景与情是结合在一起的。写景是为了抒情的需要, 抒情是需要借助于写景。情景结合的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景的艺术手法一般包括:远近景结合, 俯仰角度的变换, 色彩搭配,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 多种感官的配合, 景物罗列。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其中有两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孤烟”。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 虚实结合

虚写多指想象之景或梦中之景, 结合眼前实景, 能增大作品的容量,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曹操的《观沧海》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曹操先描写了山岛和大海的美景, 然后利用超强的想象力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原, 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 托物言志

古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很含蓄, 借助某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借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形象, 表达了只要品性高洁, 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的思想内容。

(四) 用典

古诗很讲究用典,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使诗的表达更为生动含蓄。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连用了三个典故:“亲射虎, 看孙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射天狼”。“孙郎”——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冯唐”——汉文帝时, 魏尚为云中太守, 抵御匈奴有功, 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 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 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 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天狼”——天狼星;用天狼星比喻敌人 (即辽国与西夏) , 表达了作者爱国, 想要为国杀敌, 报答国家的胸怀。还有像先抑后扬白描、烘托、对比、渲染、直叙胸臆等艺术手法。

五、品味精妙的语言

诗词的语言精练传神, 需要我们品味。如杜甫的《望岳》诗句“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中, “钟”和“割”用的很好, 因为泰山的美实在是一言难尽, 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 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所以用“钟”。从山的北面来看, 那阳光就像被一把大刀切断了一样,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所以“割”字意蕴深长。在杜甫《春望》诗中, 尾联中用了“搔”字, 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这样, 在国破家亡, 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 则更添一层悲哀。这两首诗反映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把握住以上几点, 就能很轻松的对古诗词进行赏析了。

摘要:近年来,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主要题型有:理解诗词大意、领会诗词的艺术手法、赏析诗词的形象品、味精妙的语言、把握思想感情与风格。

古诗词鉴赏练 第11篇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结合全诗,分析“风”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品质?

(2) 本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别 薛 华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分析首联叠词“送送”与“遑遑”的妙处。

二、 情感篇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龙泉剑,《晋书·张华传》记载: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1) 首联的“嗟”能否换成“闻”字,为什么?

(2)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上片进行赏析。

(2)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三、 写作手法篇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 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1) 本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

(2)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边 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 边塞的春色来得“迟”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 分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妙处。

四、 意象篇

7.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 颈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2) 后两句描绘的“雉子”和“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

五、 炼字篇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枕上述梦

陆 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死堪羞。

(1) 赏析颈联中“急”、“开”二字的表达效果。

(2) 作者托梦境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 “寒灯独可亲”中的“独”字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 “悲”与“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全诗作答。

六、 修辞篇

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田 家

华 岳

农夫日炙面如煤,丝妇缫成雪一堆。

早早安排了官税,莫教耆长上门催。

(1) 第一、二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这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2.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1)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畫面?

(2) 颈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 思想内容篇

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沈下贤

杜 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注]沈下贤,即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字下贤,善作传奇小说,作品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试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14.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退居漫题七首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1) 分析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

(2) 结合这两首诗,分析文人在描绘春天景象时喜欢使用哪些意象,通常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1. (1)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下面写风的活动,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写出了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对人有益的事情,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2)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2. (1) 作者送别友人薛华时,心情悲伤凄苦,生出与友人共同漂泊、共赴天涯之心,是一个看重友情、心系朋友的形象。

(2) “送送”再现了送别友人时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情景,“遑遑”再现了沿途问路时内心的惶惶不安。两个叠词,更加渲染出了作者不忍友人离去、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悲凉之情。

3. (1) “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换成“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

(2) 最后两句借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被贬丰城的惋惜,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 (1) 在上片中,石头城、天空、青山、旌旗、白骨等眼前所见的景象属于实写,“豪杰”属于想象出来的,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伫立石头城时抚今思古的情思。

(2) 作者通过在石头城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对六朝时期的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表达了岁月流逝、自己年老无成的感慨。

5. (1) 前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物渲染织布女的孤独盼归情绪;三四句使用白描手法,通过自言自语表现织布女的思念;五六句通过停梭怅然哭泣的细节描写,把她对丈夫的思念推到高潮。

(2)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

6. (1) 边塞“春迟”景象主要体现在:二月垂杨还未发芽,长安已是落花时节,这里的河冰才开始融化。

(2) 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边塞的春迟景象与长安的春归景象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把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厌倦之情与对内地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刻。

7. (1) 使用的意象有:角、沙漏、灯、灯花。这两句通过描绘作者梦醒之后倾听沙漏和早晨的角声,观看孤灯上灯花掉落的情景,营造了孤独、凄凉、忧伤的意境。

(2) 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在外漂泊流浪的凄苦和无比、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8. (1)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 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9. (1) “急”实指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暗喻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开”有云开日出之意,也再现了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二字把边塞的危急景象更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2) 作者渴望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融进梦中。通过描述梦中征战边塞的情景,把一腔爱国情怀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10. (1) 作者在除夕夜不能归家,宿于旅馆,孤独无依,没有人嘘寒问暖,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一个“独”字,把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更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2) 想到自己常年漂泊,除夕夜仍在离家万里的地方,他感到“悲”;但想到一事无成,滞留异乡,不由发出无奈、自嘲的“笑”。二字更传神地体现了游子内心孤独凄苦、怀乡思归的情感。

11. 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句写农夫的脸被太阳晒得如同煤一样黑,次句写农妇缫的丝如同雪一样白,这两句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塑造了因害怕官府逼租而辛苦劳作的农人形象。

(2) 因害怕耆老上门催逼租税,农夫和农妇拼命劳作,以提前交上官税,反衬出官府催租的残暴以及农民对官府催逼的畏惧,揭露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2. (1) 六朝官员的坟墓掩映在远远近近的松楸之中,六代废弃的宫殿中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这幅衰败苍凉的画面,表明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陈迹,透露着历史兴亡的变迁,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感慨。

(2)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13. 相同点:都抒发了对历史名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推崇和仰慕之情。前者抒发了对文人沈下贤的仰慕,后一首表达了对项羽的追念。

不同点:前一首是怀一颗虔诚的心,到沈下贤的故地表达对其文学才华的仰慕,采用叙述的笔调;后一首是对项羽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评价,认为如果他“包羞忍耻”,定能取得大业,主要采用议论笔法。

14. (1)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感觉,都是前两句表达伤春之情,后两句表达惜春、期待新春的感受,都体现了作者归隐后的闲适心态。

情景——诗词鉴赏的精髓 第12篇

一、从题型来把握诗词

常见练习及考试诗歌部分的出题方式是:“从情景关系, 鉴赏局部或整体诗歌, 写鉴赏文字。”很多同学作答时常常胡乱地填上“情景交融”抑或是“借景抒情”, 导致最终出错情况比比皆是,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情景”之间的维度, 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理解透。诗词的情景关系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他们的感情色彩来分的话, 可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另一个是从他们之间距离的角度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 学生应该如何区分这些概念并掌握好相应的答题技巧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讨论。

二、从情与景的感情色彩来把握诗词

在大部分作品中, 作者都善于营造美景来抒发自己的欢情, 或是用哀景来抒发自己的愁情, 这是情感的自然生发。而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部分诗词有时也以反衬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以达到强烈的反衬效果。

1. 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模式:

“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后两句以长安的春日胜景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作者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 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 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另一种模式是“以哀景写哀情”。如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作者以花尽叶落的衰败景色来表达自己宦海浮尘、羁旅忧思的感伤之情。

2. 诗词中少见却有亮点的模式:

“以哀景写乐情”。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以天寒地冻的冬日之景, 条件越是困顿、战局越是紧张, 战士心中奋勇杀敌的豪情越是壮烈。另一模式“以乐景写哀情”。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以赏心悦目之景衬国破家亡之哀,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以春色悦目鹂音悦耳衬英雄无处之哀,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以春意萌动衬别抽离很之哀。眼前之景越是欢愉, 其结果就越加显得悲凉。

虽然有四种模式, 但学生在具体理解要先学会判定是哪一种模式, 一般在考题设置中很少设置常见模式, 往往是不常见的模式———“以哀景写乐情”或者“以乐景写哀情”, 而如果是常见模式的话则要善于把握诗词中情景关系的距离。

三、从情与景的距离来把握诗词

那如何把握诗词情景关系中的距离呢?这里我们需要理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这里明确一点, “触景生情”不属于表现手法。

1.“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 颠沛流离的经历、跌宕起伏的苦楚都映射在眼前的景物之上, 心中充满无限的苦楚。这些则是“借景抒情”的生动体现, 它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 这一景物或场景, 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2.“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全部写景, 却也句句关情。虽写孤舟远去之景, 但能看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虽无一情字, 但能字字扣着作者的深情。这就是“寓情于景”, 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 ,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 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3. 对于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秦臻曾说:

“善状目前之景, 无限凄感, 见乎言表。”情景交融, 却不留痕迹, 这已达到情景混融、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了。情景交融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简单地来理解, 如何区分这几个概念呢?那就得把握其中的距离了, “借景抒情”重在理解情, 诗人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或意象来抒发;而“寓情于景”重在理解景, “情”包含在相对应的景物或意象之中。“借景抒情”表达感情则相对较为直接, 一般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虽正面不着一字, 感受却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将感情全部寄托在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情”与“景”如果都能“表现相当”的话, 就认为是“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词, 或寓情于景, 或借景抒情, 或缘情布景, 不仅是对诗人情感的抒发, 还显示着诗人的情感倾向, 从而加强诗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把握好这些概念之后, 思路就比较清晰了。正如王夫之所说:“景中生情, 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 情者景之情。”把握好情景关系, 就把握住了诗词的精髓。

摘要:诗词鉴赏无非“情景”二字, 能够把握住其间的关系, 那诗词鉴赏就不会那么难了。但在实际做题中, 学生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 把“情景”简单地理解为一对一的关系, 从而混淆了几个与“情景”有关的概念, 即一而概之地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衬托哀情”等一并归为“借景抒情”。因此, 弄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情景关系,诗词鉴赏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2]刘勰.文心雕龙.

[3]崔向荣.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4]石爱国.情因景生景以情合.维普资讯.

[5]张辅良.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鉴赏诗词】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元代诗词09-17

诗词鉴赏07-24

诗词鉴赏训练07-14

中考诗词鉴赏05-21

古典诗词鉴赏09-01

《为有》诗词鉴赏09-13

诗词解释与鉴赏09-22

诗词鉴赏范文05-20

古诗词鉴赏方法05-17

诗词鉴赏方法论文07-22

上一篇:学习访问下一篇:购物狂理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