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范文

2024-09-21

中国出口范文(精选12篇)

中国出口 第1篇

一、年中国对外贸2010易主要特点

(一) 进出口快速恢复, 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2010年进出口呈现快速恢复态势, 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 全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 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 增长38.7%;顺差1831亿美元, 下降6.4%。

(二) 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

2010年, 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 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 增长30.7%。服装、纺织、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 增长25.9%。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涨, 原油、铁矿砂、初级塑料、未锻造铜、大豆、成品油和钢材进口额合计增长42.1%, 其中价格上涨拉动38.1个百分点。

(三) 一般贸易占比过半, 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2010年, 一般贸易进出口14887.1亿美元, 增长39.9%, 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自1990年以来再次超过一半, 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和43.7%。民营企业出口4812.7亿美元, 增长42.2%, 高于整体出口增幅10.9个百分点;进口2692.8亿美元, 增长56.6%, 高于整体进口增幅17.9个百分点。

(四) 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势强劲, 我国已成为贸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市场

2010年, 欧盟、美国、日本仍为我前三大贸易伙伴, 与我贸易额分别增长31.8%、29.2%和30.2%。同期, 我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出口分别增长37.5%、47.5%、43.1%、59.5%和42.4%。目前, 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二、2010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 世界经济复苏是中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

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 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 将2009和2010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由7月份预测的-1.4%和2.5%上调至-1.1%和3.1%, 反映了其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此轮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速有利于扩大进出口贸易

随着《货物贸易协议》 (2004) 、《服务贸易协议》 (2007) 、《投资协议》 (2009) 三个协议的签署和实施, 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EU和NAFTA) 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至此, 一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框架已初露雏形。2010年, 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的全面建成, 将有助于推动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张。

(三)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 提高进出口成本

2010年,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升,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 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将再次大幅增加美国的财政赤字,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 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41%增加至2010年的65%。另一方面, 作为消费大国, 美国贸易逆差的形势长期内将无法得到好转。而美元贬值造成的“估值效应”不仅能够降低美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成本, 从而保持财政赤字政策的可持续性, 也能够增强美国出口竞争力, 缓解贸易赤字压力。第二,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将增加对国际大宗产品实际需求。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回升将使我国进口成本上升, 同时也使出口制造商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四)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成为影响出口复苏的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 经济危机往往与保护主义相伴而生。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 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 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 目前正在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压。美国继决定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3年内分别加征35%、30%和25%的惩罚性关税后, 欧盟对中国的钢盘条、无缝钢管、葡萄糖酸钠、钢索、铝合金轮毂等发起多起反倾销调查。除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 2009年9月份以来, 阿根廷、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涉及氯甲烷、离心泵、螺杆压缩机、皮下注射器等多种商品。我国仍面临各种贸易摩擦, 来自多个国家、涉及多个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我国出口复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促进中国出口增长的几点建议

第一, 妥善处理促进出口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 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2008年以来的经验表明, 加强G20等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会有助于防范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近年来,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趋上升,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良好表现和强大的外汇资产储备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解决全球问题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的参与有助于使国际经济形势朝着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转化, 我们最终可以从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 继续落实好一揽子“稳外需、促出口、保份额”政策。继续落实包括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促进转型等多方面政策措施, 以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一是保持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应该继续维持现行出口退税率, 保持政策对于出口的支持力度, 逐渐实现出口退税制度化。二是继续加大对具有偿还能力、信誉良好的发展中国家进口企业提供人民币出口信贷支持政策的力度, 扩大国内出口卖方信贷覆盖范围, 提高出口信贷在一般贸易中的比重。三是注重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 开放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四是加强和促进各种贸易便利化服务。

第三, 优化出口结构, 实现出口战略转型。我国外贸的根本出路在转型, 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就需要在巩固和发展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基础上, 逐步转型升级, 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控制“两高一资”的产品出口,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尽管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具有低成本优势, 但随着时间的推延, 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断上涨, 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下, 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愈来愈小, 甚至有可能被挤出部分市场。金融危机或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良机, 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出口企业接受金融风暴最好的洗礼方式, 就是迅速抓住机遇, 进行更快更充分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最终化“危”为“机”。

第四, 积极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从全球角度看, 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加强国际协调。应积极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和磋商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 敦促贸易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发挥领导作用, 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领域做些实事。应积极推动与各国达成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和承诺, 并督促尽早取消已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二是针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两反两保”调查, 要通过行业协会, 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应诉, 力争减少对我国不利的裁决。三是利用WTO等组织内有关机制, 积极应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四是对与我国采取不合理贸易摩擦的国家, 在必要时采取报复措施。

第五, 国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国家目前的一些金融优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 一般中小型出口企业难以受惠。在当前出口企业新订单数量明显减少的背景下, 政府在金融方面应考虑给予中小型出口企业适当的扶持, 应加大向出口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和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协调金融部门切实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 发展资本市场。尽快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开拓新型融资方式建立融资租赁市场。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等措施, 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另外, 政府作为主导建立一个由政府、商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工作机制。

浅析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第2篇

前言

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具有千年茶叶出口历史,是世界上最大茶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茶叶出口金额达到5亿美元。据业内专家估算,茶叶出口带动了1200万人就业,其中茶农约1120万。

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三大部分。其中绿茶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出口达1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21.87万吨,金额3.9亿美元,约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3%。绿茶出口对北非、西非、独联体市场增势强劲;对美出口量大幅上升;对欧盟出口继续呈大幅上升趋势;亚、非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是我国绿茶传统主销市场,对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阿尔及利亚、美国和日本出口绿茶均在万吨以上。美国、俄罗斯是我国出口新兴市场,也是我国茶叶出口新的增长点,并表现出巨大潜力和购买力。另外我国出口红茶3.15万吨,金额4,245万美元,出口特种茶3.64万吨。

一、中国茶叶产业出口现状

(一)价增量减,喜少忧多

我茶叶出口未能再现去年量价齐增的格局,可谓亦喜亦忧,喜少忧多。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茶叶出口14.73万吨,同比下降3.97 %;金额约3.61亿美元,平均单价244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4.67%和8.99%。喜的是,向美国、俄罗斯出口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分别上升41.6%和22.05%,日本自2005年以来大幅下降的态势得到遏制,同比微增0.56%。忧的是,传统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特别是我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摩洛哥同比下降

9.46%,第二大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同比下降53.24%,从2009年的第2位降至第5位。

(二)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

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的逐步放开,茶叶出口企业逐步增多且优劣混杂,少数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价竞销、以次充好,不但严重扰乱了国内经营秩序,使得茶叶出口价格整体下滑,茶叶出口全行业利润水平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我国茶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

(三)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茶叶出口贸易中品种主要是绿茶。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农药残留问题。世界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因素不生产茶叶,对进口茶叶制定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MRLs)。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6种增加到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将大部分农药残留标准降至原来标准值的1/100~1/10。在2000年底欧盟又加高贸易壁垒,对茶叶检测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而且受检的农药品种增至134种。2002年欧洲茶叶委员会对进入欧盟地区的茶叶实施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MRLs),如氰戊菊酯最高残留限量(MRL)值由10mg/kg降至0.05mg/kg。喹硫磷(MRL)由2mg/kg降至0.1mg/kg(仪器检测最低线)。在2003年3月14日发布的2003/0052(COD)法规中规定,将从2005年起对未在欧洲或没有充分依据说明其残留对销费者不构成危害的农药在食品中残留量均不得超过最小违约标准0.01mg/kg。德国的技术标准中,绝大部分农药也从LOD作为MRLs;相应法规还规定,今后的新农药除了某国一方提供田间实验资料并经过欧盟和德国一方允许以外,其余均以LOD作为MRLs。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复杂多变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又一绿色技术壁垒。自1993年以来,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种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日本大藏省于2002年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检验环节和检验的批次,提高了产品标准,加大了对不合格的认定范围和惩罚力度。德国等国家也不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变更技术要求。另外,各国的产品认证体系种类繁多,认证程序也被经常修订和补充,进口商只有得到确切的认证后产品才允许进口。对于如此的绿色技术壁垒,我国出口商一般难以适应,从而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创汇

随着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其表现在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占世界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的百分比均有一定的下降。1992~2002年我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贸易量的百分比由16.73%下降到13.77%的总趋势。同时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茶叶出口的国别贸易亦有下降的趋势。以欧盟为例来说明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1993年至1999年间欧盟曾是我国红茶出口第二大市场,但从此以后迅速减少了从我国进口茶叶,到2002年其进口茶叶占我国红茶出口的份额跌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只有10.37%。我国对欧洲的绿茶出口也同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从2000年我国对英国的绿茶出口额从154.01万美元降至2002年的94.53美元,年均下降21.7%。另一出口额下降明显市场是法国,其占我国绿茶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6.97%降至2002年的1.41%,年均下降56.8%。

(二)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

我国茶叶出口时必须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等,为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法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必须进行较大的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支付昂贵的认证、注册、评审等费用,这在客观上增加茶叶出口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指一次性的初始成本和持续成本。前者是指达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而在生产、检疫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与生产或努力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包括一次性的技术设计更新与生产工艺改进、投资于新设备的资本投入,以及改进企业内部测试与检验程序并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不断发生的长期质量控制成本,持续成本则意味着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使产品的比较优势减弱,有时甚至没有比较优势。这种状况最终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

(三)增加茶叶生产成本

为达到欧盟等茶叶进口国的农残及安全、卫生标准,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和出口企业不得不改进有关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增加卫生质量的检测、认证和签证等费用,使得出口茶日益上涨的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要达到欧美准入标准,茶叶从采摘、拼配、加工、包装到储运每批次需要检测农残指标数至少在43个以上,微生物和有害金属检测指标在13个以上,整个过程每个批次茶叶的检测费用高达33600元。企业为方便检测和自查,一般需引进德国检测设备,每台7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要负担各种各样的大量消耗的检测制剂的费用。除了

检测成本外,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再加上我国目前针对从事绿色出口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鼓励措施却还是空白。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实施无公害茶工程,有效控制农残问题

应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和制订一套与之相接轨的卫生标准,使国内的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能有章可循。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措施有:首先,对茶园的病虫害要走综合防治之路,严禁一切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使用量;加强现有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茶农素质教育,提高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适时施药、抑控弄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禁安全间隔期,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机具,提倡以容量喷药代替高容量喷药,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益和防治效果,又降低成本和农药的危害。最后,加强农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实验推广,特别是生物农药、环境较好的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提出不同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常规农药品种的替代品种。

(二)从源头抓好质量和安全卫生

目前,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表面上是“绿色壁垒”,究其根源却是茶叶中的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问题。不能排除某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我国茶叶出口而设的壁垒,但毫无疑问的是,对照国际检测标准,目前我国不少茶叶的确存在着农残和卫生质量不合标准的问题。应该在企业统一组织指导下,成立茶叶工、贸一体化组织,参与发展我国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大茶叶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推广实施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以生物防治为主代替化学防治为主的生产过程。

(三)建立茶叶绿色出口补偿机制

借鉴欧盟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我们应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并用。凡用于公共设施、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用间接补贴手段予以扶持,对涉及到具体茶农和出口企业的亏损则采用同生产和出口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把补贴经费直接发到农民或企业手中。从长远看间接补贴为主要补贴形式,但近期内应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帮助茶农和企业弥补因绿色生产遭遇的损失,树立他们突破绿色壁垒的信

心。

(四)依靠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茶叶种植结构。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禀赋在不同地方有很大的差异,茶叶生产比较优势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因此我国茶叶生产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地安排生产布局,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质量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

相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程序,我国茶叶标准制定工作是滞后的。如欧盟对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达56项、英国13项、日本64项,而我国迄今只有两项农药残留指标:六六六和滴滴涕。无标可循、有标不采在我国农产品领域表现很突出。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目前采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重要是质量体系认证,即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证认主要有三种:(1)各省市自行开展的无公害产品认证。(2)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3)有机食品认证。目前有机食品认证主要以国外机构为主,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认证机构数量繁多,各认证机构所规定不同的认证标准造成通过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消费者难以把握质量标准。因此,我国在今后应该狠抓质量标准的控制制定和实施,提高茶叶采标水平,完善我国认证体系建设,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相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标准、程序、标志推动我国农产品包括茶叶在内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六)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大力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在国外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集国外涉及茶叶的技术规范、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的数据库,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茶叶出口企业及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使企业及时做好防范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贺旭辉,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J].经济透视,2006,(2).[2]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3]顾国达,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

中国蜂蜜,出口坎坷 第3篇

洋蜂蜜打假

当洋奶粉事件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人呼吁是时候该关注洋蜂蜜了。7月“恒天然奶粉受污染”事件引发人们对进口食品的质量担忧,进口食品都是好东西?并不尽然。在新西兰恒天然奶粉事件还未平息时,被誉为新西兰“国宝”的麦卢卡蜂蜜(因为含有一种独特的活性抗菌物质独麦素而闻名)在多个国家被查出涉嫌造假,产品质量不实。

8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费警示,要求对全英境内销售的新西兰麦卢卡蜂蜜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众多产品中检测不到活性抗菌成分独麦素。不仅在英国,中国、新加坡等国市场上的一部分新西兰麦卢卡蜂蜜也被检测出不含独麦素。据新西兰一家蜂农协会的统计,麦卢卡蜂蜜的年产量不过1700吨左右,但市场上以“麦卢卡”名义出售的新西兰蜂蜜高达1万吨,其中的“水分”何其之大。随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55款蜂蜜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2款洋蜂蜜发现掺假和含残余成分等问题,康维他百花蜜、麦卢卡健胃蜜等产品都被测出含有可致癌的除害剂。除了麦卢卡蜂蜜,市场上走俏的标榜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进口蜂胶,其实也不是那么货真价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蜂胶产量并不高,他们大量从中国进口蜂胶原料,经深加工后再将产品高价卖到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中国是世界上天然蜂蜜产量最大的国家,在以蜂蜜、蜂胶、蜂王浆等为代表的健康养生蜂产品日益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国产蜂产品市场销量却逐渐下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进口蜂产品的冲击。随着国内蜂产品行业的负面消息不断曝光,国人对国产蜂产品的信心也随之降低,这也给了洋蜂蜜可趁之机,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洋奶粉几乎占据中国奶粉市场,国产奶粉面临崩溃的当下,国产蜂产品能否在高价洋蜂蜜的包围中突围,值得人们关注。

蜂蜜出口受限

当洋蜂蜜大举进占中国市场时,国产蜂蜜的出口之路却是波澜四起。中国的天然蜂蜜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20%出口海外,是世界上蜂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出口散装蜂蜜和少量瓶装蜂蜜。日本、美国和欧盟一些发达国家是中国蜂蜜出口最集中的市场,其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蜂蜜出口市场,可占到中国蜂蜜总出口量的约40%。但是在全球主要的蜂蜜出口国中,论国际市场占有率,阿根廷的蜂蜜一直稳居第一,而中国蜂蜜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虽居第二,但国际竞争力则是呈下降趋势的,墨西哥、匈牙利、巴西、越南、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的蜂蜜因品质较好,出口竞争力强,给中国蜂蜜产业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2011年,阿根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蜂蜜出口国,其生产的95%的蜂蜜对外出口,这种出口比例远远高于中国蜂蜜。

近年来,中国蜂蜜的出口数量和市场分布在不断扩大,但蜂蜜品质与其他主要的蜂蜜出口国相比还有差距,这也很容易使中国蜂蜜遭遇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市场倾销调查。欧洲、美国、日本等是世界上蜂蜜进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贸易保护程度也更大。像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高,对蜂蜜的品质和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自然也高,因此对蜂蜜产品检测相当严格,不允许有任何掺杂物和农药残留。而德国是欧盟国家中蜂蜜检验标准最为严格的,甚至制定了蜂蜜法律,详细限定允许的物质残留,并规范了检验操作程序。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向媒体透露他的标准早餐是:牛奶+蜂蜜+面包。德国人喜欢早餐时食用蜂蜜,该国的蜂蜜人均年消费量超过1千克,居全球首位。德国不仅是蜂蜜消费量大国,也是蜂蜜生产大国和进口大国,进口量远高于生产量。1987年,出口德国的蜂蜜数量占到当年中国蜂蜜出口总额的1/5,但是随着欧盟和德国对蜂蜜质量及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1999年后中国蜂蜜在德国的市场份额骤降,到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中国蜂蜜出口总额的1.5%。

2002年,欧盟全面暂停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蜂蜜产品受到严格检查,并决定以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终止从中国进口蜂蜜。当时中国蜂蜜被陆续撤下柜台,停止销售,已运抵欧盟国家的中国蜂蜜被执行退运,甚至运往墨西哥的蜂蜜也被下令销毁或退回中国。这项禁令直到2004年10月才解除,但是影响波及甚远,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提高进口中国蜂蜜的技术门槛。此外,受氯霉素事件影响,中国蜂蜜几乎成为“禁用抗生素”代名词,德国超市订单中很多大型超市明确表示,不允许中国蜂蜜或含有中国蜂蜜的混合蜂蜜上架。2006年1月,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要求进口食品必须符合新食品安全法的标准,这无疑令中国蜂蜜出口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法国在2004年还对中国出口蜂蜜涉及使用关税高峰,税率高达209.9%,令中国蜂蜜企业望而却步。

日本市场上90%的进口蜂蜜都来自中国,但日本在蜂蜜进口上也采取严格的技术壁垒,抗生素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蜂蜜品质问题对中国蜂蜜出口造成严重影响。近些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蜂蜜数量呈下降趋势,对欧盟出口则呈上升态势,而对美国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中美蜂蜜摩擦

美国的蜂蜜年产量居世界第五位(2009年数据),但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该国不仅人均蜂蜜消费量高,也是世界最大的工业蜂蜜消费市场之一,蜂蜜严重依赖进口,2008年时已超过德国成为天然蜂蜜最大进口国,不过其进口额还是低于德国。美国的进口蜂蜜主要来自阿根廷和中国,其次是加拿大、越南、墨西哥、巴西等国。

过去,美国曾是中国蜂蜜第二大出口市场,但是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口美国的蜂蜜数量几乎跌出中国蜂蜜出口国家前十的位置,这说明中国蜂蜜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正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与美国对蜂蜜产业的高度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很大关联。一方面美国对国内的蜂蜜生产实行价格补贴,另一方面又对中国、阿根廷等国家的蜂蜜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抑制进口,抬升蜂蜜价格,从而使本国蜂蜜生产者获益。

美国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从2000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蜂蜜启动反倾销调查开始,中美之间的蜂蜜贸易摩擦不断发生。2001年,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蜂蜜企业征收25.88%~183.30%不等的反倾销税,出口美国的中国蜂蜜数量从2000年的5900万镑到2002年时急剧下降到1700万镑。不仅如此,为了保护本国的蜂蜜产业,美国对部分中国蜂蜜企业的新出口商复审以及年度行政复审设置多重门槛。比如,美国商务部在年度复审中坚持采用非常高的印度原蜜替代价格,使得中国蜂蜜企业在复审时取得的税率一直不理想。

2012年11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再次作出日落复审裁定,中国出口美国的蜂蜜需再接受5年的高额反倾销税。所谓日落复审,是指在征收产品反倾销税5年后,相关机构进行复查以确定未来是否继续征税。这是美国对中国蜂蜜进行的第二次日落复审裁定,只有一少部分蜂蜜企业被征收25.88%~57.13%的反倾销税,而其他蜂蜜企业则将普遍征收高达183.80%的反倾销税(即每千克蜂蜜被征收2.63美元税额),中国蜂蜜企业的应诉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不断提高蜂蜜进口标准,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2002年氯霉素事件发生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宣布对中国出口的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标准大大提高。为了保护本国蜂蜜产业,美国养蜂业者的态度也是一直非常强硬,不断向政府施压。2006年美国养蜂业要求建立标准,希望强制规定瓶装蜂蜜必须标示其纯度和来源认证。这些标准在今年开始实施的《美国食品安全现代法》里有所体现。以后出口美国的食物都要有第三方的食品安全认证,并建立食品可跟踪和被追溯的体系,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中国蜂蜜的准入门槛。

“蜂蜜门计划”

由于美国对中国蜂蜜实施高额的反倾销税,一些中国蜂蜜企业和代理商不得不另辟途径,通过灰色通道进入美国。今年2月20日,美国海关下属的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宣布破获“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倾销刑事案件”,5名个人和两家美国最大的蜂蜜企业——得克萨斯州的Honey Solutions和密歇根州的Groeb Farms被指控涉嫌规避1.8亿美元的反倾销税。两家企业后来分别支付100万美元和200万美元的罚金,得以暂缓被起诉。

其实,不止是蜂蜜,几乎所有遭遇过美国反倾销税的中国进口货物种类都有这类灰色通道的存在。利用转口贸易,中国蜂蜜在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换船转运,就可贴上第三国的标签,以躲避关税惩罚。此外还可以在产品包装和提货单上做手脚,像蜂蜜比较容易在包装上做文章,或以果汁、糖浆和甜味剂等产品的名义进入美国,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这次打击行动被美国官员称为“蜂蜜门计划”,事后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克·舒默再次发表对“蜂蜜洗钱”采取零容忍政策的声明。2010年6月,查克·舒默就指责中国蜂蜜通过转口第三国出口到美国,躲避美国的制裁。他还要求联邦当局对中国“蜂蜜洗钱”实施打击。早在2008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实行“蜂蜜门计划”,蜂蜜进口的灰色通道陆续被发现,2010年美国在加州多个港口突然扣留所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蜂蜜。从2009年开始,有不少华人相继被指控“蜂蜜洗钱”,包括中国大陆蜂蜜企业负责人闫永祥、台湾人范鸿达、加州华裔进口商袁淑蓓等。

在美国政府针对中国蜂蜜的执法行动中,也不乏“钓鱼行动”这样不光彩的做法。Honey Solutions在“蜂蜜门”事件发生不久后宣布,会积极配合美国执法部门的侦查工作,提供卧底采购总监的角色,以引诱不法商人上钩。美国政府今年2月破获的这起案件也是缘于卧底探员的帮助。

早在1994年,美国养蜂者联合会和美国蜂蜜制造者协会联合起诉中国出口蜂蜜违反了美国反倾销法,中美双方经过长期艰苦谈判,于1995年达成蜂蜜反倾销“中止协议”。该协议规定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蜂蜜实行配额限制,并设置最低限价。1997年第二季度,美国设置的“参考价”远高于美国市场实际价格,导致中国蜂蜜出口美国严重受阻。美国对中国蜂蜜出口实行长达20年的歧视性政策,这种并不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中国蜂蜜出口企业不得不铤而走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中国蜂蜜采用转口贸易,需要缴纳叠加关税,再加上航运、储存、人力成本等流通环节的费用,这种途径所得利润并不比走正规的蜂蜜出口路线高多少。因此在美国蜂蜜市场中,中国蜂蜜产品比重一直在下降,根本不足以冲击美国的蜂蜜产业。查克·舒默等美国官员所言及的中国规避蜂蜜进口税收将危及美国蜂业的论调不免有夸张之嫌。

中国出口 第4篇

机床是指能够完成机械加工的设备, 可以分为金属切削机床 (车、铣、刨、磨床等) 和成形机床 (锻压、铸造、冲压设备) 两大类。数控机床是基于普通机床, 将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进行结合的产物, 是机械制造业的主流装备。中国是世界机床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1年产值达到146亿欧元, 在世界机床中的占比为23.3%, 机床消费总计229亿欧元, 进口95亿欧元, 三者均居世界第一。然而2011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额仅为11.85亿欧元, 占世界机床市场3.6%, 排名世界第八, 出口仅占产值为8% (1)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机床出口额与生产大国极不相称。那么, 中国机床出口的现状究竟如何, 未来将会面临哪些问题, 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扩大出口,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机床出口现状

(一) 增速较快, 但总额不高

如图1所示, 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 2008年以来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连年增长, 且增长幅度都高于当年外贸出口的增长率。但是从总量上来看, 出口总额不高, 在世界机床出口市场的排名也相对靠后。例如2010年, 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总额是18.53亿美元, 2011年是21.1亿美元, 均居全球第八位。而且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总额和增长速度基本上都低于当年的进口额及其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协会, 美国Gardner公司。2012年的数据除外贸出口增长率外为1-10月份数据。

(二) 出口率较低

如图2所示, 中国的机床出口率一直不高, 自2009年以来一直徘徊在9%左右, 并且有小幅度的下滑。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机床生产国和地区。例如, 瑞士出口占比高达89%;中国台湾也高达76%, 德国70%, 意大利60%。就连主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韩国和美国, 出口占比也达到了41%和45%。究其原因, 除了国内需求旺盛, 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在开拓国际机床市场的力度和渠道还不够。

数据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协会, 美国Gardner公司。机床出口率=出口额/产值

(三)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但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如表1所示, 2008-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去向位列前10名的国家占全部出口额的一半左右, 显示出中国机床出口相对比较集中。其二, 对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总额较高, 但增长幅度比较小, 而对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幅较高。例如, 除2009年外, 对巴西、俄罗斯出口额增长均在80%以上, 而且对它们及印度的出口额均排在前10位。

(四) 低端产品比重高, 出口单价低

我国出口的金属加工机床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2008-2011年数控机床的出口比例分别只有33.2%、29.03%、34.59%、37.7%。而日本2009年数控机床的出口比是91.6% (2) 。由于我国机床出口以中低端为主, 因此出口单价也比较低。2009年, 出口单价为217.85美元/台 (1) 。2010和2011年分别为403.15美元/台 (2) 和519.67美元/台 (3) 。2012年上半年是572.57美元/台 (4) , 而同期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价格为79029.06美元/台, 进口均价是出口均价的138.02倍;进、出口如此大的单价差距, 说明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 竞争力弱。

(五) 私人企业的出口比重突出

2012年1-10月, 私企和外企是机床工具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金额占比分别达到46.8%和25%;国有企业占18.4%。外商独资企业在数控装置、机床零部件的出口中均列第一位。但是在金属加工机床出口中, 私人企业是主力军。2011年, 占比均超过40%以上, 其中成形机床更是达到60.1% (5) 。

三、未来机床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 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机床是制造业的基础, 它对世界经济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机床消费额同比下降了26.3%, 中国的出口也下降了29.1% (6) 。从国际市场来看, 虽然2012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机床出口量都有增加, 例如2012年1-10月份对美国的出口便增加了62.3% (7) 。但是由于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待解决,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发生后, 由于经济复苏较慢, 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明显增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但面临中长期工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任务, 就业压力长期存在, 同样也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

(二) 机床消费趋势的变化

数控机床已经成为当前机床市场的主流产品, 普通机床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维修工具。目前世界对数控机床的消费量约占30%, 消费金额占到70%。在发达国家, 机床产量数控化率和产值数控化率已经达到60%和80%, 中国则只占30%和50%左右。目前数控机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航空航天、造船、电子信息等行业。因此, 以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方向, 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等将是未来需求的重点品种。随着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日趋强烈, 专业化、高科技的机床, 大量采用人机工程技术的机床将越来越得到用户的青睐。此外,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也将会使轻量化、低能耗、采用回收材料制造以及报废后可回收的机床将大受欢迎。

(三) 核心竞争优势的减弱

成本、质量、交货期和服务是机床的四大核心竞争要素, 国产机床在后三个要素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在质量方面, 国产数控系统的MTBF (平均无故障时间) 可靠性指标为1万小时, 而国际先进数控系统已达8万小时。国际上一般数控机床交货期为3个月, 高档数控机床为5-6个月, 而国产机床的交货期普遍较长 (8) 。虽然中国机床目前还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但其生产率, 仅是美国、日本的1/3-1/5。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土地因素制约增加,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资源短缺状况突出, 对依赖要素投入的出口扩张约束越来越强。所以从长期来看, 中低档机床的出口价格优势将逐渐丧失, 出口量必将随之减少。

(四) 机床销售的服务化

服务也是我国机床出口的薄弱环节。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机床制造商需要提供从规划、设计、制造直至安装调试的成套服务。发达国家企业早已达到了能向用户提供一次性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水平。而目前国内企业在成套服务方面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机床出口到了国外, 但售后服务站却遍及不到, 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形象、口碑。而且传统的数控机床维修服务也已拓展到帮助用户创造价值和为客户设计解决方案上。同时, 从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是机床产业的总趋势。可以预见, 相当一部分只专注生产和销售传统通用机床的企业将被为用户提供模块化、可重构、柔性化的全面解决方案的竞争者逐步取代。

四、机床出口企业对策

(一) 大力发展新兴市场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未来中国机床出口企业应该重点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尤其是金砖国家、VISTA (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五国。同时巩固出口有望继续增长的北美、欧洲、亚太等传统市场。虽然目前中国的机床产品在技术、价格、质量上能够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 但还需大力开发适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产品, 寻求更符合这些国家特点的经济贸易合作方式。另外, 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扩大, 比如与东盟6国建成自由贸区, 与智利、秘鲁、新加坡等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等, 所以要大力利用已签署的自贸协定, 努力将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比例提高到40%以上。

(二)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企业应把出口重点放在提高和优化产品结构上。2012年1-10月, 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2.7亿美元 (1) , 出口量同比增长2%, 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6.6%, 平均单价明显提升。其中数控金切机床出口同比增长28.3%, 在金切机床出口额中已接近2/3 (2) 。所以未来中国企业应该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盈利能力强的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出口。要围绕世界机床的消费趋势逐步增加个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绿色化、集成化机床的出口。要从单机出口, 逐步扩展为机组、生产线或工程项目成套出口。从以出口产品为主, 向产品、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此外还应通过分析市场现况、趋势和企业现实, 集中有限的资源, 聚焦到最能成功且有发展前景的主要产品上, 并以此来带动系列产品, 形成细分领域的优势机床产品。

(三)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机床出口企业首先应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海外直接并购等途径, 实现对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和共性基础技术这3个方向的高效研发,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其次要提高机床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机床日益高速、精密和多轴联动, 不可靠因素和故障隐患增多。使其先进性能和功能不能维持, 降低或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要通过加强产品制造、装配、配套件和外购件的采购以及早期故障消除等过程的可靠性保证措施, 降低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 最终保障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再次, 出口企业还要注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人力成本。此外, 出口企业还需针对机床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产品结构上压缩低档、普通商品生产, 加快经济型数字控制机床升级换代步伐。

(四) 提高售后服务能力

机床出口企业要把服务与制造销售结合起来, 加速从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即从出售单一产品向出售个性化的多台机床成组、成线问题的解决方案及系统服务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延伸和扩展服务范围, 建立或帮助客户建立数控机床的远程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心, 提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出口企业还应大力在海外开设机床4S店, 在销售设备的同时, 提供安装、维修检测、配件供应、技术培训、改造升级、解体回收、金融信贷、租赁中介、二手交易等一系列服务, 紧紧把上下游的客户连接起来。通过逐步建立全球销售服务网点, 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中小型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共建4S店或者服务外包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售后服务能力, 以增加销售的持续性。

摘要:近年来我国机床出口增长很快, 呈现出出口总额不高、出口率低、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和新兴市场增长快、低端产品多竞争力弱、私人企业出口比重突出等特点。在未来的出口中也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机床消费趋势的变化、核心竞争优势减弱、机床销售服务化等问题。为此, 中国机床出口企业应当通过大力发展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售后服务的能力来扩大出口。

关键词:中国机床,出口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卫青.2009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分析[J].木工机床, 2009, (02) :8-10.

[2]刘秀玲, 谭会萍.从进出口状况看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08) :67-69.

[3]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产销保持快速增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11, (02) :87-91.

[4]郑国伟.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形势与2012年展望[J].数控机床市场, 2012, (01) :40-41.

中国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 第5篇

中国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

以来,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的情况下,畜产品贸易却出现了滑坡。1~6月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9亿美元,比下降3.6%。其中,出口额13.3亿美元,下降8.5%;进口额9.7亿美元,增长4%。畜产品贸易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7.5%,比上年下降0.7%。

作 者:蔡萍 作者单位:农业部信息中心分析处刊 名:世界农业 PKU英文刊名:WORLD AGRICULTURE年,卷(期):2002“”(10)分类号:F7关键词:

中国向西方出口信心 第6篇

温家宝的“信心之旅”

“我们有责任向世界传递信心、勇气和希望。” 1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如是说。

时值全球经济危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均陷入泥淖——美国正遭遇26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持续17个月,欧洲经济亦显颓势,此次世界经济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塑危机后的世界”。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2008年贡献了世界20%的经济增长,而今年的经济表现,自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2008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长急剧下跌至6.8%,创近10年新低。今年1月初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此次中国政府高规格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有舆论解读为意在消弭各国对中国经济进一步下挫的疑虑。温家宝是继前总理李鹏1992年与会以来,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最高级别的领导人。

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只是温家宝为期5天的欧洲之行繁忙旅程的一部分。1月27日至2月2日,温家宝应邀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同行的还有外交部部长杨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重量级政府高官。

温家宝将此次欧洲之行喻为“信心之旅”。新华社的报道称,温家宝此次访欧,表明了中国政府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信心。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温家宝称,他的信心在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8%增长如何实现?

2009年GDP增长8%的承诺,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一个量化标准。

为实现8%的增长目标,早在去年11月,中国政府就宣布了总额高达4万亿、为期2年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当前的放缓态势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经济低迷。

这一揽子计划的重心在于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仰赖于投资出口的既有经济增长模式也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经济陷入衰退,进口需求减少时,这一模式的弊端就日益暴露。2008年11月到12月,中国外贸出口连续两个月下跌,进而影响到整个GDP的急剧下挫。

为刺激内需,中国政府即将推出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除减税外,建立覆盖全民的福利制度才是提振内需、破解国富民弱难题的根本之道。

在一揽子计划中,中国政府宣称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温家宝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承诺,构建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保障网”。

温家宝提及,政府在增加国民收入方面所做的努力。如向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一次性补贴,每人100到150元;连续第四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增长10%,每人110元;将全国小学和初中的1200万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学院教授郑功成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保、医疗、教育体制将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

扩大内需的同时,政府还强调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已着手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但是在这一揽子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资占据了4万亿元的一半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投向了铁路、机场以及港口建设。

铁道部在1月4日举行的全路发展计划工作会议称,2009年的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

“金融危机检验国际合作”

“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是中国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温家宝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将中国抵御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概括为:国内积极行动、对外谨慎合作。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政治学教授黄敬认为,本次温家宝出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说服欧美不要重新奉行保护主义,不要在贸易和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曾在今年2月份指责中国操作汇率,以赚取外贸顺差。

此前,美国和欧洲曾希望中国能从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帮助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资本重组。但中国政府对此未有正面回应。对于部分西方学者将此次金融危机根源归咎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说法,温家宝则斥为“荒谬”。

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的温家宝专访文章称,西方指望中国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想法恐怕要落空。

访欧期间,温家宝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政府坚定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温家宝认为,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

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曾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予以分析: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月29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承认,美国是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祸首,他认为美国要走出危机,不能没有中国等国家的支持。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希望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中,既不希望被看做是完全站在西方国家这一边的,也不希望看做完全站在发展中国家这边,而是要发挥沟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作用。

中国出口 第7篇

关键词: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对策

一、中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服装业出口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服装出口量和服装出口额增长缓慢、服装出口价格连年走低且目前服装出口大部分为低利润的贴牌加工模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 我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1. 低价格竞争日益严重, 低成本优势在减弱

我国的非自主品牌的生产型企业数量众多, 僧多粥少, 于是就造成了订单分散、企业间竞争加剧的局面。为了抢到更多的订单, 在生产水平相似的情况下, 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压价来获得竞争优势, 低廉的价格虽然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价格优势, 获得更多订单, 但是逐渐微薄的利润使得企业的生存愈加艰难, 即使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升高, 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为保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出口企业提价幅度仍远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目前随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各种费用的增加使得制造成本不断上升, 且由于无法转嫁也就无法一再压低价格。再加上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困扰我国服装出口的问题则变成了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服装制造业崛起的有力条件, 最终受威胁的只能是同样经营着代工业务的中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 我国的制造成本优势减弱。

2. 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加剧出口阻碍

我国低廉的出口价格容易使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陷入“反倾销”的贸易壁垒。根据WTO反倾销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已成为纺织品服装遭受反倾销最为严重的国家。而反倾销案件的涉案金额一般都比较大, 因此一旦卷入将会对企业带来严重影响。此外, 反倾销还可能引起纺织服装企业的价格战, 使得原本就微薄的利润被一压再压, 企业也就无法抽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 想要打破当前的贴牌加工模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更是难上加难。

除了日益增多的反倾销, 绿色贸易壁垒也在增加。现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 更多的去追求绿色健康、舒适环保。不少发达国家以此为着力点, 变相对发展中国家的服装出口实行管制并制定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对服装的面料、辅料的标准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而我国的服装生产技术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环保标准, 这就提高了我国服装进入国外市场的门槛。此外, 我国的环保法规与标准不完善, 无法与国际接轨, 增加了服装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

3. 受制于中间商, 发展空间有限

纵观国内的非自主品牌的服装出口企业的运营模式会发现, 他们中的大多数出口贸易方式都是借助中间商与国外客户联系。虽然只是多了一个中间环节,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对于出口企业在订单操作、利润以及往后的业务发展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

作为非自主品牌的服装出口企业, 出口价格太高, 则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唯一的竞争优势;而价格太低则会在缩减自己利润的同时为自己筑起一道道贸易壁垒, 无形中更加增加了出口的难度;再加上由于自身实力和国际市场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无法摆脱的中间商操作模式使得中国即使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的同时也仍然受制于他国, 无法取得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的出口困境。

4. 企业创新不足, 对外依赖性过高

我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尚有待提高。一方面表现为创新机构不健全, 研发活动层次大多处于低端, 基本上没有涉及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水平低, 尤其是中小型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 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已实属不易, 实在是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

此外作为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 一直遵循着“看样下订单”的贴牌加工操作模式, 而没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自然也就很难在国际服装出口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而只能作为发达国家的服装制造工厂, 大批量的生产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

5. 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

除了企业自身实力以外, 政府的政策对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的服装出口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虽然一直在相关方面提供支持,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中小型服装出口企业融资难;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出口退税手续缓慢;未能建设有效的出口服务平台。

二、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为了获得更多优势有必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里的技术既是指生产技术也是指管理技术。在生产技术方面, 首先是面料工艺的创新化与绿色化, 力求使用的面料更加舒适、环保、美观。其次, 要求服装生产工艺更加先进。运用最新型的科技成果, 实现标准化。在管理技术方面, 则要实现生产线的信息化管理。对生产流程严格把控, 实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 及对各订单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掌控, 以方便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随时做出生产计划变更, 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机器的使用效率。

2. 改进技术, 减少贸易摩擦

如果没有严格的检验标准, 那么即使企业生产了绿色环保服装, 也很有可能由于没有达到国外的检验标准而被贴上“非生态纺织品”的标签。所以为了使我们的绿色产品能够顺利被国际市场接受, 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同时要确保我们的标准以及质量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 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此外在有国内环保法规和标准的规范下, 需要提升生产技术实现生产出更高质量、无污染的产品目标。首先, 一直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印染技术要得到改进, 减少对大气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其次, 对于服装从原料到制成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要有完善的处理措施, 使其不至于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3. 高质量完成国外客户的订单,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正如前文所说, 国外客户有时更倾向于通过中间商与我们做生意大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服务水平还是偏低, 无法做到让客户完全放心、满意。因此, 为了打破中间商这个壁垒, 获得更多更直接的利润, 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需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服务意识, 实现从供应商向服务商的转变。

首先, 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争取高质量的完成客户订单, 提高客户满意度。其次, 为客户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也至关重要。比如及时向客户提供所需信息, 站在专业角度和客户利益角度提供专业意见和解决方案以及增值服务, 使客户能做出对未来的业务发展有利的正确选择。

4. 提高创新意识, 创立个性化的独立品牌, 降低对外依赖性

一方面, 企业要提高创新意识, 积极进行科技研发,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技术优势, 还可以通过新技术来降低制造成本, 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 组建一流的研发团队, 研究出更加环保更具创新力的新技术是未来企业取胜的关键。

另一方面, 作为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 没有独立品牌是很大的软肋, 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就只能做一个代工企业, 一旦成本优势彻底丧失, 企业将会毫无出路。因此, 企业要将眼光放在更长远的市场战略目标上, 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 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和产品形象, 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降低我国服装对外出口的依赖性, 减少因别国经济或时局动荡给我国的服装出口带来的风险, 还可以使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向两边, 从而帮助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5. 政府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

对于我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的发展方面, 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针对上面对政府方面的不足之处, 政府应该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支持:多渠道的帮助企业获得融资帮助;进一步完善服装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制度, 缩短退税时间;建设专门的针对服装出口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魏晓红.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24) .

[2]杨吴星.中国服装出口产业现状及行业发展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2) .

[3]周灏.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影响的研究[J].观察思考, 2014 (9) .

[4]李易昕.中国服装出口与绿色贸易壁垒[J].才智, 2010 (10) .

[5]朱丽娜.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服装出口的影响[N].科技咨询导报, 2009 (15) .

中国出口的思考 第8篇

一、中国出口现状

对外贸易方面, 据中研普华《2012-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动态与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总额是2.05亿元人民币, 增长是23.6%, 进口总额是1.78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5%。可以明显看出出口有一个大幅的增长, 而进口增速是比较缓慢的。根据数据来看, 我国出口出现较快增长有三个因素产生, 第一是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利好政策持续发挥作用, 产生了影响;第二是外贸企业开始随着环境变化, 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和运作方式, 而我国家电和高新科技的产品出现较快增长;第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美国经济好转引起的。而进口增长较慢, 是由于我国内需增长放缓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所引起的现象。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总额是2.05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23.6%, 进口总额是1.78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5%。可以明显看出出口有一个大幅的增长, 而进口增速是比较缓慢的。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面临主要问题

(一) 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不断爆发的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的贸易顺差日益多样化和持续增长的频繁和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出口的不断扩大, 我国成长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随着我国贸易的发展, 贸易摩擦不断爆发。据WTO统计, 从1995—2006, 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提出的头号目标;从199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 世界进口产品发起2840起反倾销调查, 1804起反倾销措施, 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 巨大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44万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 是否有可能急剧贬值, 这是中国上上下下都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多年来外汇储备单边增长, 无休无止, 的确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一大隐患。与之相伴的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由于有巨额的外汇储备,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储备损失成为一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 中国的出口有一大目标是获得外汇, 于是尽可能鼓励出口, 但随着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 对出口的目标也开始改变, 于是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另外, 由于人民币升值, 使得出口企业压力加大。2013年, 随着日本安倍晋三的日元贬值政策, 给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巨额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的升值问题, 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 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缺乏核心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大国, 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走向了世界各地, 但是中国还是停留在产品的生产上, 中国的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 而不是的生产模式生产出大量的产品, 巨大的利润却被国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所获得。我国大量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很低, 排在前几位的是服装、鞋类和玩具等附加值低的产品。近几年虽然机电产品有了不错的增长, 但许多还是属于处理和再加工贸易, 技术含量还是非常低。据统计, 我国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仅仅占全部出口额的5%, 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仅为5%, 仅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九分之一。另一方面, 我国的高新科技出口很多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据统计, 中国的外资企业完成了高新科技产品出口的80%, 内资企业完成的高新科技出口只占20%。

(四)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过去的普遍观点认为, 中国必须维持8%的经济增速才能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现在官方给出的增长目标为7.5%, 而分析师认为7%可能也在政府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但再低就意味着跨越一个心理界限, 意味着经济增速将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已经基本告别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8%的时代, 即便统计数据没有低于8%, 但实际增长动能已经降至这一水平;中国需要接受经济增长减速的现实, 截至2020年的未来七年, 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速可能降至6%左右。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出口。

三、中国出口对策

(一) 用市场调节中国出口问题

面对现在困难的营商环境, 海外收益不断降低, 甚至会导致许多企业倒闭。这是个正常现象, 政府少干预市场、控制外汇等, 让市场有序进行, 往有利方向发展。企业如果无法适应就应该停止生命。这是市场运作的必然规律, 如果还拿着劳动力和汇率优势不思进取的话, 中国永远都无法前进。现在失去了劳动力的优势就应该找新的优势, 使生产力提高, 附加值提高, 进行产品研发创新。

(二)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应该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教育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入手, 培养出一批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提升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真正实现我国的出口强国的梦想。

(三) 制造业战略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应该进行战略转型, 要改革去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而不是停留在微笑曲线的末端, 要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 进行技术储备, 提升技术含量,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真正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平.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J].财贸经济, 2004 (09) :52-55.

[2]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J].国际贸易, 2004 (03) :10-17.

中国出口 第9篇

1. 什么是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 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出口创汇。

2. 出口退税条件。

(1) 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包括除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的免税农产品以外的所有增值税应税货物, 以及烟、酒、化妆品等11类列举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之所以必须具备这一条件, 是因为出口货物退 (免) 税只能对已经征收过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已纳税额和应纳税额。未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 (包括国家规定免税的货物) 不能退税, 以充分体现"未征不退"的原则。 (2) 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 即输出关口, 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 是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 (免) 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凡在国内销售、不报关离境的货物, 除另有规定者外, 不论出口企业是以外汇还是以人民币结算, 也不论出口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 均不得视为出口货物予以退税。对在境内销售收取外汇的货物, 如宾馆、饭店等收取外汇的货物等等, 因其不符合离境出口条件, 均不能给予退 (免) 税。 (3) 必须是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的货物。出口货物只有在财务上作出销售处理后, 才能办理退 (免) 税。也就是说, 出口退 (免) 税的规定只适用于贸易性的出口货物, 而对非贸易性的出口货物, 如捐增的礼品、在国内个人购买并自带出境的货物 (另有规定者除外) 、样品、展品、邮寄品等等, 因其一般在财务上不作销售处理, 故按照现行规定不能退 (免) 税。 (4) 必须是已收汇并经核销的货物。按照现行规定, 出口企业申请办理退 (免) 税的出口货物, 必须是已收外汇并经外汇管理部门核销过的货物。

二、出口骗税的含义及手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调整, 出口退税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出口退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产业, 但也使得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 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出口退税领域, 利用不法手段骗取出口退税。

1. 什么是出口骗税。

出口骗税是指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 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出口骗税是中国出口货物税收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它主要是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虚假报关出口等为主要手段的出口偷骗税行为。

2. 出口骗税的常用手段。

(1) 虚抬出口货物价格。外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以出口产品为幌子, 通过国外接单、国内下单, 向海关非法虚报出口货物价格, 然后以虚高货值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 进而达到出口骗税的目的。为达到目的, 外贸企业指使生产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或虚抬出口商品单价, 进而抬高增值税发票总金额。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有真实货物出口的情况下进行, 其形式貌似合法, 手段更加隐蔽, 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2) 接受虚开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生产厂家为了保持正常的税负率, 必然要在进项发票上做文章, 取得虚开的进项发票进行抵扣。废旧物资发票和收购发票由于享有免税等税收优惠和在税务控管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成为骗税分子最佳的选择。生产厂家或采取自己成立废品回收公司, 自己为自己虚开发票;或采取到当地废品公司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后虚开发票。 (3) 利用他人名义骗取出口退税。利用小规模纳税人出口不办理出口退税的条件, 勾结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 在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货物时, 套用外贸企业的空白报关出口合同、出口发票、外汇核销单申报出口。同时, 由开票企业与外贸公司签订虚假购销合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再用假结汇、虚构外贸合同等一整套退税手续来骗取出口退税。此外, 给出口公司“供货”的生产企业, 也非一般的“皮包公司”, 这些生产厂家都有厂房、有工人、有设备。这是企业骗税的惯用手法, 应特别加以关注。 (4) “移花接木”申报退税。有些生产性企业, 从小商品批发市场购进货物, 没有增值税发票, 但货物经过一番包装, 改头换面, 企业谎称是自己生产的产品, 把货物装船出海, 以骗取出口退税。 (5) 滥用海关商品编码 (HS编码) 。商品代码是代表商品的数字信息, 每一种商品出口时都有不同的编码, 编码不同, 课税的多少也不一样。在中国, HS编码也决定了出口退税的高低, 但有些企业铤而走险, 为其出口货物选择退税率比较高的HS编码, 以骗取较高数值的退税。在海关监管力度不严的情况下, 这种滥用HS编码的行为也成为出口骗税的手段之一。

三、出口骗税成因分析

上述种种骗税手段都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 不仅国家财力被流失, 而且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海关对出口货物的查验率偏低, 给不法分子虚假出口提供了可乘之机。

2.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纳税人多头开设银行账户, 巨额资金通过多个账户提现走账, 加大了税务机关的监管难度。

3. 随着《对外贸易法》的颁布实施, 外贸企业户数增长过猛, 部分企业合法经营意识不强, 急于打开市场和创汇, 加上主管部门监控不力, 不法分子借机骗税。

4. 税务与海关等部门的信息不能实现即时共享, 信息网络不健全。

5. 行政干预, 地方保护。个别地方的领导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对打击骗税尤其企业骗税, 错误地认为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不仅不予支持甚至乱加干涉和阻挠,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骗税行为。

6. 税收管理仍有漏洞, 主要漏洞如下: (1) 税收日常监管不够到位, 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未能动态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 纳税评估效果不够明显, 特别是目前退税管理部门的审核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单证的审核上, 虽经层层把关, 但有的只局限于案头审计, 特别是对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够, 使一些异常出口企业不能被及时发现。 (2)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出口退税电子信息滞后。 (3) “金税工程”尚未覆盖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收购发票。 (4) 出口货物的生产与出口、征税与退税的衔接机制不够健全、配合不力、监督不严, 缺乏有效的征退约束监督机制, 客观上也为骗税提供了方便。

四、如何治理出口骗税行为

要从根本上遏制出口骗税,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的原则。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税务机关要保持高度警惕。

税务机关要密切注意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 加强管理, 加大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出口货物征税环节的管理, 增强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能力, 切实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堵塞骗税漏洞。二是推进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审核出口退税工作。根据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需要, 加大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审核出口退税工作, 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认证、信息比对工作, 充分发挥金税工程对打击骗税的作用。三是在加强“就单审单”日常案头审计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调研, 努力探索建立一套严密的出口退税预警监控机制, 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和退税评估机制, 加强出口退税执法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查探。四是应将“金税工程”覆盖到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收购发票, 或在使用此类发票的企业推行使用普通发票, 凭普通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2. 加强部门协作, 合力打击骗税行为。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税务、财政、海关、外汇等部门和出口企业。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才能从源头上堵塞骗税漏洞。税务部门要依法治税, 从严治队, 规范管理, 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财政部门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 积极主动会同税务等部门探索共同加强出口退税监管的新形式、新办法;外经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管理, 教育和引导出口企业端正经营思想, 进一步规范进出口经营行为;出口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 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 依法退税。同时各部门应进一步健全执法体系, 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 明确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海关应保证货物出口的真实性和海关报关单电子信息的真实性;税务部门主管征税机关应保证货物的完税和专用发票、税票电子信息的真实性, 出口退税机关在审批退税时, 应对退税企业提供的退税法定凭证与其电子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3. 积极推进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建设。

中国杂项制品出口国别地图 第10篇

在赢家市场上,中国杂项制品对俄罗斯出口表现特别突出。1999-2003年,俄罗斯杂项制品进口年均增长19.93%,中国对其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52.76%,占其市场份额也大幅增加,2003年较1999年增加1.73个万分点。中国杂项制品对香港出口增长不快,但占香港市场份额增幅最大,2003年较1999年增加2.84个万分点。中国杂项制品对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荷兰等市场出口年均增长3 0%左右;对香港、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市场出口年均增长也都在10%以上。

中国杂项制品在新加坡市场上逆势增长。1999-2003年,对新加坡出口年均增长12.59%,而同期新加坡杂项制品进口年均下降1.12%,2003年占新加坡市场份额较1999年增加0.66个万分点。

日本新政策影响中国出口 第11篇

对价值1.4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取消普惠资格

日本从1971年起实施普惠制,受惠国有149个国家和15个地区,其中47个为特别不发达国家。去年12月底,日本财务省关税和外汇汇率审议会提出了修改普惠制方案。

根据新的普惠制方案,日政府取消了氧化铝、餐具用陶瓷制品和床上用品3种产品6个税号的普惠价格,这些产品2002年对日出口量为 1.4489亿美元,此举将对中国对日出口造成损害。这3种产品2002年出口额下降了6.4%,其中氧化铅出口额与2001年相比降幅高达36.56%,在出口量连年下降的情况下被日方取消普惠资格,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感到难以理解。中方的立场是,对普惠制实质性优惠内容的任何调整均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不能打破现有的利益平衡关系,不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日本修改后的普惠制方案新增了两条“除外措施”:一是某国某种产品占到日本此类产品进口总额的50%以上,一是某国某种产品进口总额超过10亿日元。如果某个国家的一般普惠商品连续两年符合任何一条“除外措施”的规定,则该国该种产品将被取消普惠资格。此外,如果日本政府认为某种产品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破坏性影响,可实施“紧急普惠停止措施”,复正常税率。新普惠制方案的这些规定很容易成为日方对中国产品设置障碍的手段。

新增普惠商品为中国企业提供新机会

商务处官员同时强调,日本修改普惠制对中国产品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新方案把针对特别不发达国家的免税商品从298种增加到 496种,新增96种针对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商品,还有67种一般普惠产品得到降低税率的优惠。中国失去普惠资格的产品将遭到出口损失,新增普惠商品也可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机会。据估计,2003年度日本政府给予中国的新增普惠商品价值1400亿日元。

从调整后的普惠商品品种和税率,扩大优惠的商品以农林水产品为主,如对特别不发达国家的鲷鱼、鲐鱼、鲨鱼肉、章鱼和龙虾都免税,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猪内脏税率从8.5%降为4.3%,冷冻鸡肝由3%变为免税,黑莓和桑葚由6%降至3%,葡萄干由1.2%的税率转为免税,杏仁和其他果仁由3%改为免税,猫狗饲料由每公斤征税36日元降为18日元。据统计,2001年中国对日普惠商品出口总额为8089亿日元,占日本普惠商品进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冷冻鸡肝出口8700万日元,葡萄干2800万日元,开心果519万日元,这些产品的出口企业可从新的普惠制度中得到好处。专家同时提醒,虽然普惠品目大量增加,但相当分散,而且实际操作性较差。

此间分析认为,日本修改普惠制的深层原因是其外贸政策的转向。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政府的外贸政策由促进进口转为促进出口,受此影响,普惠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将会逐渐减少。

中国企业要增加对普惠制的了解

据统计,我国普惠制项目下的出口商品,有一半都没有利用普惠制。其实普惠制项目下的出口产品关税比最惠国税率还要低约1/3。深圳某外贸公司出口合成香料一直按最惠国税率交纳12%—16%的关税。后来公司得知这些香料属于普惠制项目下商品,便申请了原产地证书,按照普惠制规定为免税。这样一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更具优势。

浅析中国2009年外贸出口 第12篇

2007年下半年,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在09年前七个月里, 我国的累积出口额为6271.0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 并且这个下降速度还在不断地增加, 我国外贸出口陷入了困境。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 外贸出口的不利局面会对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1 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1 我国出口商品数量及出口额大幅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

的最新报告称, 自2008年11月起, 中国的月度外贸额与去年同期相比, 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09年的前7个月里, 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据海关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从1月到7月, 我国外贸出口额同比去年分别下降了17.6%、25.8%、17.2%、22.8%、26.5%、21.3%、23.0%。从这7个月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外贸出口额大幅下降, 而且外贸出口下降速度还在不断增加

1.2 各出口行业局面不容乐观我国电子行业、钢铁等金属行业、造船业等陷入困境。

根据来自海关总署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09年1至7月份, 我国的累计船舶出口额同比去年下降了38.6%, 液晶显示板累计出口额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1%。其中钢铁出口更是比去年同期锐减了64.4%。随着美欧等国国内各类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大量倒闭, 失业率急剧上升。在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下, 我国的钢铁、成品油、汽车零件的出口量必然会出现锐减。

我国的消费品出口业受阻。美国是我国玩具、鞋类、塑料制品、纺织品、服装等传统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美国财富缩水, 消费者消费支出减少, 市场供给过求。因此我国玩具、鞋类等消费品出口额在09年前7个月下降了约10%左右。

1.3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不利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随着美国股市大幅暴跌, 美元趋于疲软, 汇率大幅下降。

其实早在2006年人民币就面临升值的压力,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从08年1月份7.24左右上升到08年7月份约6.84左右, 以后虽有起落, 但总的变化幅度不大。以1月份为基数, 变动幅度约为5.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其对其他货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更加不利于中国的出口业。

1.4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出口的打压在经济全球化

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 利用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 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至2009年, 我国以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6月份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提出的碳关税, 以及随后的美国轮胎“特保案”, 都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我国宏观经济受到影响

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 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前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过去的16年里, 我国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从1981年的8%增加到了2008年的60%。如今, 外贸出口大幅下降, 贸易顺差程度也明显下降。在我国出口顺差约占中国GDP的10%, 对GDP的拉动是4个百分点, 如果今年顺差增加20%, 那么扣除5%人民币升值因素对GDP的拉动, 这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出口对GDP的拉动只有1.5%左右, 我国09年的GDP涨幅将有明显的回落。

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主要贸易的国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现在随着欧美日等国经济衰退, 我国的外贸也随之不景气。出口企业利润下降, 投资环境恶化, 市场供大于求, 中小型企业不断倒闭。据数据显示, 截止08年底, 我国共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使得我国的失业率显著上升, 至09年官方统计失业人数约为830万。

3 应对“外贸出口困境”采取的措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贸出口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对出口策略进行一些调整。

3.1 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 出口市场多元化一是我们通过市场多元化来缓解外贸出口的压力。

我国在欧美出口市场遇到阻力后, 不妨将目光放到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如同将外汇储备多元化一样, 我们的出口市场也要多元化, 增加自己的出口渠道, 不能过分依赖于美国、日本等国。这些年来, 东南亚、拉丁美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们中国可以适当增加对这些地方的外贸出口以缓解我们对欧美的依存度。

二是我国长期遭受欧洲、美国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对国外的投资、进口一般持欢迎态度, 甚至不少国家提出优惠政策。基于这样的一种状况, 我们企业可以在这些国家境内投资。

3.2 处理好与主要贸易国的关系在经济危机期间, 我们更要处理好与美、日、欧等国的关系, 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

美、日、欧等国毕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 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将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3.3 降低外贸成本积极降低贸易成本, 促进贸易出口发展。

一是政府对一些外贸出口企业,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采取信贷优惠政策, 给与一定补贴, 帮他们渡过难关。二是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外贸交易, 进一步降低成本。三是从产品制造的成本做文章, 将一些出口产品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来降低成本。

3.4 扩大内需, 降低我国出口业对外的依存度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 不少专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策略。

我国国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 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达到了70%左右, 可见我国扩大内需迫在眉睫。在出口遇到巨大阻力的时候, 扩大内需也是我国过剩的出口产品的一条出路, 缓解了出口企业的压力。

3.5 做强我国的外贸我国外贸业大而不强, 外贸企业多数缺乏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

电脑、汽车、家电等最具核心的技术部分, 我们并不掌握。我们只是做一些基本的包装、制造工作, 而这一部分利润只占整个产业链总利润的九分之一左右, 因此我国外贸业的利润率很低。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上。

所谓乱世出英雄, 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危机, 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动, 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和发展东南亚, 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降低产品的成本, 扩大内需, 做强我国的外贸业。我坚信中国外贸出口业一定会渡过这次难关。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 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外贸出口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它的受阻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并探讨中国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稳定我国的外贸出口, 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出口

参考文献

[1]杨长富.《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2]刘海宁.《我看2008年中国外贸出口形势》[J].《中国检验检疫》2008年第5期.

[3]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5期.

上一篇:变速器虚拟样机仿真下一篇:能源资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