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系统论文

2024-07-25

环境艺术系统论文(精选11篇)

环境艺术系统论文 第1篇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辐射环境管理的基础,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较早的开展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已建成多套业务和监控系统,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但是原有各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独立运行, 信息零散, 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 无法充分利用各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根据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项目 (以下简称: 1831项目) 建设的总体要求, 需要对辐射业务和监控各个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做进一步的整合, 从而加强信息系统间的协同工作, 有效组织信息资源, 全面覆盖监测、管理和监控等数据信息, 提高江苏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2总体设计

2.1逻辑结构

本项目主要对原有系统进行整合, 在数据资源内部共享基础上, 建立统一的核电站监控、放射性废物库监控、核与辐射数据业务应用系统等, 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2.2关键技术

本项目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xml数据交换标准、3S集成技术和三维地图。

2.2.1基于XML数据交换标准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置标语言) 是由W3C (互联网联合组织) 发布的一种标准, 它是一种数据交换格式, 允许在不同的系统或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 通过一种网络化的处理机构来遍历数据, 每个网络节点存储或处理数据并且将结果传输给相邻的节点。它是一组用于设计数据格式和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易于生成便于不同的计算机和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文件。

XML的特性主要有: (1) 复杂数据处理的优势。 (2) 使底层数据更具可读性和标准性。 (3) 使用XML模板构建被管网元模型, 可最大限度地增强网络管理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 增强了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方式。

2.2.2 3S集成技术

采用GIS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对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 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RS (遥感) 和GPS (全球定位系统) 对空间数据进行更新。

(1) GIS与RS的集成。 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有力工具, 而遥感 (RS) 是进行大面积空间数据采集和信息提取的有效手段。两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关系, 两者的结合, 既能保证信息是最新的又能保证信息分析手段的强大和有效。

(2) GIS与GPS的集成。GPS采集的数据可以对空间数据库及时更新, 同时它还可以为动态目标提供位置信息, 结合GIS的图形显示功能可对临时目标 (如环境流动监测车) 进行动态监控, 从而为环保应急指挥提供服务。

2.2.3三维地图

三维电子地图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 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 (或综合) , 其形象性、功能性远强于二维电子地图。结合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通信技术和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资源, 三维电子地图和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 就形成了简单易用的网络三维电子地图。网络三维电子地图通常运用网络拓扑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物体实体的坐标进行数学建模, 并且基于GIS系统处理、WEB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所实现。

3系统功能

3.1辐射环境监控系统

系统由前端监控设备、企业监控中心、省市环保监控中心构成。前端接入设备18种, 主要包括视频设备、剂量设备、安防设备、车载GPS、监测点设备、五参数气象仪、监测车设备等 (见图2) 。

3.1.1辐射剂量监控

放射源辐射监控系统能实现对放射源工作场所剂量的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 实现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可在监控中心根据相应权限设定监测数据的上下限范围, 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系统报警和短消息报警, 所监控的放射源现场画面在显示器上自动弹出。

辐射监控器由探测器、测量部件、显示部件和电源组成。探测仪监控产品可根据仪器的功能和需要加以选定。探测后的测量部件将收集到的型号转化为GPRSCDMA的数据传输模块的型号, 并按照统一标准发送到环境监察支队监控平台实现了整体的监控。

3.1.2辐射定位监控

根据安装的GPS定位设备, 在监控系统上实现对当前位置的实时查询、历史运动轨迹的回放等功能。同时可以在电子地图上设定辐射源的活动区域, 当辐射源位置超出设定的区域后, 进行报警。

此模块设计实现了放射源报警界限的初始设置, 通过此模块可以实现辐射源定期监控时间间隔 (即每个多长时间对辐射源的位置信息和使用状态进行自动监控一次) 、设定最大偏移距离值 (即辐射源被移开正常使用位置多大距离时才启动报警功能) 、开启或关闭监控状态和短信报警 (只有处在开启时才能够实现自动监控和自动报警) 、轨迹记录与回放等功能。

3.1.3设备运行监控

显示系统各监测点、监测车各设备运行工作状态, 以绿色表示正常运行, 红色为退出。方便实现故障原因的排查和故障解除。

3.1.4网络运行监控

对系统整体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 包括网络通信状态、各监测点检测车网络运行状态等。

3.1.5辐射报警

建立报警模型, 提供多种报警模式, 对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提供报警监控功能。当监控数据超出了预先设定的报警阈值或设备运行状态出现偏离时, 系统自动告警。

对于辐射源工作场所环境量超出设定的指标时以及非法入侵发生时, 前端监控设备检测到异常, 会及时准确的向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接收到报警信息后, 中心处理后软件声光报警, 并将异常数据突出显示, 同时在地图上可以显示出异常情况发生的位置。

3.2核与辐射业务系统

所有环境管理的业务工作, 包括建设项目管理、环境监察、 各类环境监测以及更高层面的环境分析、决策支持 (如应急环境预测等) 等等, 都是与全生命周期内的辐射源密不可分的。 所以, 通过理顺在整个辐射源源生命周期过程中, 对环境管理工作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仅使业务更加清晰和严谨,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数据中心所需管理数据的全面和有效, 同时也更容易明确可能产生的冗余数据以哪一块的管理结果为准 (或源头) 。

辐射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依据江苏省环保厅关于核与辐射工作的业务内容进行, 并考虑辐射源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以辐射源为主线, 实现核与辐射相关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核与辐射监督管理、放射性废物库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3.3辐射集成系统数据库

集成系统数据库是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所有环境信息化业务应用的基础。核心设计理念是建立好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规划好环境资源目录及数据结构及各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日常分散的业务数据库加工提炼重要的业务数据形成供全局调用访问的数据库, 同时对辐射环境监测历史数据进行整合, 通过数据比对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预留各业务数据建设接口为后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环境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库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4系统特色

4.1三网合一

实现省库与权力阳光、国家系统三网数据自动同步, 将多处申报的难题建设为“一次申报、多次使用”, 提高工作效率。

4.2平台统一

在与国家、省内系统集成的基础上, 将原有辐射站7个系统的功能统一建设。打破系统之间的壁垒, 统一界面和操作。

4.3数据库统一

建立7个系统的统一数据库, 并与省内系统共享数据。打破原7个系统存在多个数据库的隔阂, 实现辐射信息“一处录入, 共享使用”。

4.4接口统一管理

将系统对外的10多个数据采集接口、数据交换接口统一管理, 设备数据采集接口统一管理, 达到系统“接口统一, 扩展简单”的要求。

4.5废物库三维场景

建立废物库三维模型, 形象、灵活的实时剂量和视频展示。

4.6应急响应措施全

数据偏离正常值报警、数据采集中断报警等等有将近20多种类型的报警模式, 可以短信报警、工况图报警、界面弹出报警信息等多种报警提醒方式。能在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做应急处理。

4.7一张图数据展示

在地图上显示核电站实时监测剂量, 显示放射源使用企业的环评、验收、许可、监察信息。

5结语

环境艺术系统论文 第2篇

《环境执法研究与探讨》目录环境法律实施机制系统

环境保护与执法理念之校正 —由近年来我国两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创新 环境公共危机的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兼谈环境行政机关的内部执法机制问题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对环境执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违法责任制的构建 环保行政法律适用的思维进程 环境立法的综合化研究 重新审视我国的环境执法 论环境执法中的非强制性手段 中国与瑞典环境行政执法之比较研究 中日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比较 对期待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的法律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听证程序 ——从圆明园事件谈起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探析 关于环境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市级垂直管理县级环保部门运行机制、特点和行政处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影响 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素质之我见 浅谈区域煤烟型污染治理与大气环保法规的完善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执法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缺陷对环境执法的影响和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刍议 试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 当前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执法难浅析 基层环保执法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对策 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执法难的成因及对策 论环境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环境问题法律成因检析 浅谈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不足与对策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成就、困境及对策 浅议我国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基层环境执法的障碍及对策 解决环保执法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保定市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环境执法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水污染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与改革 城市环境执法问题及对策思考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与法律制度创新—一种法律经济学观点 环保部门应如何依法对环境噪声污染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中的“延伸产品责任原则” 关于完善基层环境行政执法的法律思考 国外电子废弃物立法简介 霍州市固体废物污染态势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议我国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创新研究 环境法规的滞后对文物保护工程环境执法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建议 我国环境执法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重视和解决排污费征收差异性问题 限期治理决定权的归属探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环境保护自治权的实证分析 论环境保护内部行政合同与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国环境行政违法之成因及对策初探 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土地征用的现存问题及其思考 我国环境司法存在的问题对环境执法的影响 环境执法如何走出企业法律成本困境 电子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 全面熟悉企业生产情况提高基层环境执法能力 也谈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社会责任 浅谈环境执法的困惑、探索及期待 ——兼谈江苏环境监察工作的实践 绿色奥运的环境法律保障 论美国联邦环保局的执法手段及其启示 环境侵权诉讼中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判断的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也谈环境执法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环境执法中公众参与的探讨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浅议公众参与环境执法 试论环境执法中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工作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之障碍分析 试论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完善与建议 加强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作用 试析公民水资源管理参与权的确立 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互动模式之改进 公众参与模式与环境执法 ——以NGO为桥梁的公众参与模式对环境执法的推动作用为视角 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和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法制化探讨 论环境执法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公众参与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试析公民水资源管理参与权的确立 我国环境纠纷处理政策的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 发挥环境污染鉴定在环境污染纠纷及损害赔偿中的作用 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实行环境仲裁解决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思考 从一起环境行政诉讼看环境公益诉讼的影响和作用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略论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大的必要性 论环境执法工作案件举证中环境监测资料的利用 论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行政鉴定制度6 刑法中监督过失的比较研究与理论创新 ——结合二则环境监管失职罪案例的思考 西部开发中环境执法与环境刑事司法的协调 环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研究 刍议环境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 论环境诉讼制度对环境执法的促进作用 论我国环境污染公害救济与保险制度 环境纠纷的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 案例分析释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浅谈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

煤矿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第3篇

煤矿矿井大部分是高浓度瓦斯矿井,由于新建矿井比较多,地质条件,内部环境状况难以预测,一半以上是突出矿井,其中环境事故中瓦斯事故是常见事故。要正真准确掌握到矿井的环境状况,引入环境监测系统,我们可以对每个异样位置埋藏各类环境传感器,从而对井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我们准确提供实时预警,保障井下工人人生安全。本系统将各种,将原有离散信息,通过统一平台综合管理调度。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泵房监测模块的设计。该模块对原有矿井泵房系统进行改造。新系统由PLC控制柜、就地控制柜、报警单元和通讯接口及执行机构等组成,其优点在于可无人操作,自动控制程序,自动运行和诊断功能。

中央监测系统采用PLC编程控制,控制模拟量、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能与PC机通信等。改造后的泵房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电网监测模块设计。电网监测模块由电力监测、电力监控站和防爆交换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尽所能,电力监测单元具有智能通信接口的装置,负责数据采集与转发,下发执行中心命令;电力监控站用于与井下高压开关保护装置通信;防爆交换机是将井下电力监控站网络和地面进行数据通信。

瓦斯监控模块设计。软件和硬件组合在一起的系统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优良的保障,瓦斯监控系统将瓦斯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通过单片机处理,打包数据传送到井下分站,再通过光纤网络传送到地面系统,再将监控系统采集到数据通过互联网宽带网传输到煤管局安全监控中心。可以对瓦斯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分析,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数据库设计

需求分析将影响到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它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要处理的对象,了解现行系统、确定新系统功能,收集支持系统运行的数据和处理方法。

数据库的结构。后台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由数据库、数据库对象、数据库操作等三个部分组成。后台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为操作人员提供数据的增加、清除、修改、查询等功能。

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时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数据库效率等问题。在系统中需要对各部门分开管理,便于分配各部门登陆权限。

服务层设计

煤矿矿井环境监测系统采用WSSF工具建立服务器,服务器为煤矿矿井环境监测系统终端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整个服务体系可以分为服务接口层、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等三个层次。

安全性设计

煤矿矿井环境监测系统正常通信依赖得网络协议为TCP/IP。由于TCP/IP网络协议存在一定风险,煤矿矿井环境监测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所以煤矿矿井环境监测系统可能存在的大致为以下六个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物理层的安全威胁,由于物理安全防护措施的不足,导致系统异常,影响网络性能及使用。可能导致网络系统平台或网络内数据资源的损毁,影响网络系统的可用性,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网络层的安全威胁,网络应用都是基于网络通信平台的,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网络上的窃听、篡改等安全威胁。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威胁,许多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均存在安全漏洞,对付这类的安全威胁最好采用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必要采取其它手段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性能,如系统漏洞检测、打补丁、升级等。

应用业务服务的安全威胁,应用业务服务的安全依赖于网络及操作系统的安全。由于应用系统的复杂性,没有特定的安全技术能够完全彻底的解决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

应用系统的安全威胁,应用系统的安全与系统设计和实现关系密切。应用系统可采用加密技术。如果系统设置错误,很容易造成损失。

系统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威胁,一个网络系统虽然采用了很先进和严密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安全管理人员没有责任心疏忽管理,都可能给系统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系统安全管理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加强对系统安全管理。

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探讨 第4篇

1 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城市交通也越来越拥堵, 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地面上的交通压力已经接近饱和。发展地下交通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基于现实的交通压力, 城市地铁作为新宠, 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基于现实现状, 设计好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 对于地铁空间系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城市地铁车站的空间设计

2.1 城市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设计城市地铁车站环境时, 应注意以下原则[1]:

A.满足使用安全要求:安全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原则, 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安全性。

B.满足出行方便要求:地铁车站是人们出行的现代交通区域, 车站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可方便居民出行。

C.满足人性化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入生活。人们对环境要求更加高, 为创造美妙、有序、和谐的空间秩序, 人性化设计要求人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 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便利、舒适、美感和情趣的空间环境, 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D.满足整体协调性要求: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与当地民风民情相一致, 与历史相协调, 与时代感以及人的感知相协调。要求设计具有整体性。

E.满足本土文化要求:各种文化有着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 它是传统文化整合或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背景、地形和气候, 城市地铁车站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形象的象征。

2.2 艺术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各种概念属性统筹协调的层级关系是实施策略, 它是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

2.2.1 地铁空间的入口设计

地铁空间的入口设计是地铁空间设计的门面, 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地铁信息是入口设计首要呈现的, 地铁信息要与周围融为一体。地铁入口设计的难点是地铁信息要与周围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又要体现其个性。

设计师给出了两种建议:第一, 入口采用简单的设计处理, 这种方法很简洁, 一般是没有建筑形体的。将入口的设计重点转移到标识的设计上, 将标识作为导向, 引导民众进入地铁;第二, 采用浓重装饰, 优雅高贵的华丽设计, 令人过目难忘。

2.2.2 地铁空间色彩设计与照明

色彩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 已成为经营策略的有力工具。有计划、有战略性的采用优美的色彩, 可在视觉传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功能。为提高建筑外观空间的表现力, 应该合理运用色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其用色习惯, 都会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影响, 为营造“地道”的文化风格, 设计人员要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当地特色, 设计出具有灵魂的、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

在地铁空间的艺术性装饰中, 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还有照明。大多数地铁车站都处于地下, 车站内部一般缺乏自然光照, 会令人紧张不安。地铁空间可以通过光源的一些特性、灯具质感、造型及其排列组合来妆扮或强化。可以把自然光照引入到车站里来, 因地制宜地利用玻璃屋顶或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来增强照明效果。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可以采用人工照明, 光照尽量以简洁明快色调为主, 这样, 可以使人们在视觉上更加轻松愉悦。

2.2.3 地铁空间中室内墙壁的设计

墙壁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地铁空间内创造舒适的心理环境, 让人忘却旅途的疲惫。一个舒适宜人、具有趣味性的候车环境是大家所期望的。此外, 地铁的室内墙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 通过地铁空间墙壁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国内地铁最缺乏的就是对城市特色的展示, 对地域个性的张扬, 如何设计出具有特色又美观的墙壁, 将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3 结语

城市地铁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工具, 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发展。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环境设计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美感。它的艺术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丰富内涵以及提升人们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讨论地铁空间环境艺术背景的基础上, 针对其设计原则, 对地铁入口、地铁空间色彩和照明设计以及地铁室内墙壁设计方面进行了阐述, 强调了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为其艺术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提出了城市地铁空间设计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地铁,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谭磊.浅谈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 2011.

[2]李艳.地铁内部空间照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 2010, (34) :67-68.

详案——内环境(循环系统) 第5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分为哪两种? 生:血浆和组织液

师:对的,除了这个我们还讲了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和作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功能。

师: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开始学习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师: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八大系统相互调节统一维持稳定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只讲四个系统,其他的系统我们会在之后的课上讲。

师:(切ppt)大家把书打开,翻到26页,书上这张图画出了这四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关系。

师: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地作用是什么? 生:吸收营养,气体交换

师:食物中的营养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往人体内的细胞中。呼吸系统中的吸收的氧气也是由循环系统运往细胞,细胞、组织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产生的代谢废物则又泌尿系统排出体外。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血液循环系统。

师:在之前上八大系统的时候,我们说到,血液循环系统由哪些主要器官组成? 生:血管、心脏还有血液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来讲解。

师:(切ppt)首先是心脏。大家在ppt上看到的是一个心脏的切面图。人体的心脏,主要分为心房和心室两部分,而且,心脏是呈左右对称的。因此,心房和心室左右各一个。我们称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房和心室之间是相同的,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一个房室瓣,他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向。(画图说明)所以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这是心脏的内部结构。(板书,画图)此外,心脏还连接着各种各样的血管,引导血液流向全身。

师:(切ppt)心脏通过搏动把血液运往各处,期间还需要血管来引导。血管主要分为哪几类?

生: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师:完全正确。(切ppt)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讲到动脉和静脉,我们先来看另一个概念。血液分为哪两类? 生:动脉血和静脉血

师:来,则为同学,你来先说一下,你认为,什么事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生:含氧量有差别……

师:(切ppt)我们一起来纠正一下。并不是动脉中流的就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就是静脉血。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师:(切ppt)接下来我们来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师:(切ppt)在右边这张图中我们看到,毛细血管中血细胞是排队依次通过的。这说明了毛细血管管径很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而且,毛细血管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此外,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很大,这些特点都是与我们之前讲的毛细血管的作用有关,都是为了便于物质充分的交换。大家把毛细血管的特点作用都记下来。

师:(切PPT)这张图片就是毛细血管的示意图。图上很明显地标出,这是一个上皮细胞,这也是一个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并排排列形成了毛细血管壁。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通过毛细血管,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传递给组织细胞,将代谢废物运走。(切ppt)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还有一部分空白的地方,这些地方充斥着组织液。它起到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作用。

师:(切ppt)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可以总结为——血液携带氧气和营养,通过毛细血管,营养和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通过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红细胞和血浆。再通过各级动静脉传递到响应器官排出体外。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心脏的构造,动脉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还有脉细血管。我们都知道血液是由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的,那么血液在人体中到底是怎么流动的,大家知道吗?

生:不知道或先到大脑,最后到肺,再回到心脏。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师:(切ppt)首先,心脏搏动,动脉血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主动脉,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这里进行物质的交换,将氧气和营养传递给组织细胞,并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那么现在血管里的血是什么血? 生:静脉血

师:很好,静脉血继续出发,通过体静脉回到右心房。现在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体循环。在房室瓣作用下,静脉血来到了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到达了肺部毛细血管。大家注意,现在在肺动脉中的依然是静脉血,不是动脉血哦。在肺部脉细血管中,氧气重新进入了红细胞中。现在是哪种血液? 生:动脉血

师:动脉血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里要注意的依然是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肺循环。因此,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主要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大家注意血管和血液的变化。(播放动画)

师:(切ppt)这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简图,大家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注意,动脉血用红笔标出,静脉血用蓝笔标出,还要用箭头给血液流向做好标记。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主要是为组织细胞不断送来养料、氧气,又不断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环境艺术系统论文 第6篇

1 街道环境设施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和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而环境设施在我国统一的概念还没有正式确定,一般泛指建筑室内、外环境中的一切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摄制成特定功能的、为环境所需的人为构筑物。环境设施不仅是城市景观环境的独特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化要素。环境设施的存在,为空间环境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和意义,丰富和提高了城市景观的品质,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使潜在的环境变成了有效的环境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视觉环境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是要为人们创造优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已从单纯的追求形式美感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心理的空间意境创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一直以来我们要想在环境中有所作为,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环境。我们各个感官接受环境不同特性的第一手资料,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环境的画面。其中,视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最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也是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视觉艺术语言的载体是二维、三维空间的物质,视觉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以各种点、线、面、体、肌理、色彩等视觉形态之间的有效组合和调节来表达信息内容。

从概念上讲,视觉环境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表达形象、内容、性质以及方向等功能,以图形、文字、色彩等各种视觉形态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设计。它是构成城市环境整体的重要部分。

从广义来讲,一切具有空间要素、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都可以看成是环境视觉系统的一部分,其形态包括图形、色彩、光影、雕塑、建筑等,范围极其宽广。

从狭义来说,环境视觉系统的概念分为三部分:1)指具有各种视觉形态的图形符号;2)指这些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构成与表现及其产生的视觉效果;3)指这些在环境中应用的视觉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彼此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系统。

3 视觉环境系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作为一个重要的感知方式以及知觉工具,对我们周围客观环境的反应是我们了解环境的第一步,它会在接受环境不同特性的情况下,帮助我们建立起有关环境的画面,可在这一反应过程中同时存有大量的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致使反馈回的同一画面有时却是千差万别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环境视觉在作用时是有许多目的性的,即功利性和美学性。例如,街道上的行人对于商店甩卖的招牌,车站的站牌等更为关注,而不是设计者们津津乐道的雕塑、喷泉、壁画。其次,对于环境的无意识性。我们有时会主动观察环境某些方面,同时也会忽略某些方面,这与我们对环境的熟悉度有关。太过熟悉的环境反而会使观察者的敏感度下降。最后,就是个体的差异。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知觉和反应。因此,在掌握了这些人类认知环境的过程特点后,就可将这些规律应用于街道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使人能够得到宜人的感受,使得环境中适合人性的部分得以突出。

3.1 横长向是人性化设计的方向

由于人的视野大致是横向长,竖向短的椭圆形,因此竖向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更大,建筑环境设施在竖向处更引人注目。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活动是横向的,而竖向运动则需要借助工具、楼梯等外力的帮助。基于这样的影响,当人们看见水平线时,就会体味到一种安全感,而且真实环境中往往有物体来限定它,强调它的稳定性和可控制性;而竖向经常是突破人的正常视域,其长度莫测,令人无法琢磨,于是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敬畏心理。因此横向与竖向相比更平易近人,更倾向于人行。

3.2 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环境知觉中视觉的连续性也可以反用,打破连续性形成的视觉焦点。视觉焦点的出现便于眼睛寻找观察对象,避免视觉找不到停留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点景手法就是运用了这一规律。它利用图底原理和秩序打断,在天空、树木内景中插入一个亭榭,也就是在一个连续序列中导入间断点,视线也就自然而然被吸引过去了。在城市街道景观中,视觉焦点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香榭丽舍大街起点的凯旋门,以垂直线条打断人视野中画面背景的水平秩序,成为视觉焦点。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空间的凝聚力,消除了视觉上的单调乏味(见图1)。

3.3 视觉上的趋光性

视觉总会关注视野范围内较亮的区域,这就是视觉趋光性。在室外光照良好时由于树木、建筑的遮挡,环境中时刻存在着光亮区和阴影区。城市街道景观最引人注目的设施、小品、铺地图案、植物等应置于光亮区。此外也可以设计出阴影区,如用高大的乔木围合空间,较暗的树影可衬托出明亮的空间,成为吸引人的地方。在行道树与道路照明设计时,应更多地注重光影的效果和植物的种植与照明设施之间的间距把握。在上海新天地旁的街道,运用蓝色的彩灯装饰行道树,成功的营造出了繁星点点的浪漫街景,很好的烘托了新天地时尚、繁华的商业氛围。

3.4 重视细部设计

人眼睛的视角范围是60°,视平线以上27°,以下33°,而且人们在街道行走过程中时刻要注意脚下的路,向下的视野就更大了。所以对于行人而言,视野内出现更多的是地面、小型环境设施等。因此,对于这些部位应设计一些适应步行速度观察的细微变化。例如,较细致的铺装图案、体量较小的环境设施、环境小品等(见图2,图3)。

例如:在城市人行道的铺装设计时,可以结合周围环境及建筑,以加入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当地的历史及人文特色。

4 结语

环境景观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人的生理特性及心理需求,从整体上把握环境景观的设计,从而优化系统功能、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美的创造。视觉环境系统的控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当今的设计师应更加重视良好的视觉环境系统的创造,使视觉环境的研究和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和追求。

摘要:针对城市街道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对街道环境设施和视觉环境系统进行了介绍,探讨了视觉环境系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指出设计师应重视良好的视觉环境系统的创造,使视觉环境的研究和应用更贴近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和追求。

关键词:视觉环境,街道,环境设施,宜人性

参考文献

[1]王峰.环境视觉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余侃华,董娟,常伟.西安小寨东西路街景整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7,33(9):68-69.

简析医院环境标识系统设计 第7篇

一、设计依据

在进行医院环境标识系统设计之前,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明确医院定位以及医院文化理念的表达要求;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深入了解医院内外环境条件、交通流线;对门诊、住院、医技、后勤服务、对外交流场所等内部空间结构、人流分析;医院标识导向分级原则;与医院整体形象设计相协调原则。

二、遵循原则

1. 简明性:

标识信息应醒目、清晰,信息完整易懂,方位表示准确明显。

2. 连续性:

在到达目标位置之前,应在每个交叉口或患者容易迷失的位置连续作出标识,加强消费者的知觉认知和记忆。

3. 规律性:

按标识分级要求。先指示大目标 (门诊、医技、住院部等) ,再指示中目标 (内科门诊等) ,最后由科室门牌标识来指示小目标 (具体诊室) 。

4. 统一性:

同区域的引导标识,在其颜色、字体、规格、位置、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将有助于患者按系统线索寻找目标。

5. 兼容性:

标识应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规定,并尽量与人们已有的概念、一般认识、习惯一致。

6. 可变性:

因为医院的房间功能及医生调整,标识方便变换。设计时,就考虑到更换标识的工艺要尽量简单。

三、系统分级

国家规范中将医院标识等级分四级。第一级用于建筑外部,主要说明建筑物的属性以及引导人流物流的走向;第二级用于建筑内部,主要建筑的垂直、平面分布区域;第三级用于各楼层,主要标明平面的医疗单元及独立区域;第四级用于各类房间及公共区域,主要标明房间的属性及功能。

四、设置内容及特征

1. 标识系统的内容

医院环境标识系统从使用范围上可分为室外环境标识、公共区域引导标识和室内环境标识。室外环境标识主要包括总平面图、各楼宇名称、楼宇出入口、公共服务设施标识等。公共区域引导标识主要包括停车场、交通道路指引标识及其它公共设施相对位置标识。室内环境标识则包括各门急诊、住院部、医技等医疗空间的室内环境标识。

2. 标识系统的设计特征

2.1文字设计:

医院所有标识都是中英文对照。吊挂标识的悬挂高度设定在2100mm。

2.2符号设计:

应规范使用国际惯用或标准符号,例如停车、男女卫生间等。

2.3色彩设计:

应照顾医院形象标准色和患者的心理来设计,注意色彩的搭配。既要有可识别性,又能营造出医院清新、温馨的氛围。

2.4版式设计:

根据标识的形状大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采用横式或上下式编排。

2.5材料设计:

常用材料有金属、石材、塑料、玻璃等,为了便于阅读底板,表面一般做亚光处理,解决反光(眩光)问题。标牌上的内容信息可更替,便于维护。

2.6造型设计:

以简洁大方为主要特征,进行人性化、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2.7设置方式:

有附着式、悬挂式、立柱式、摆放式。无论采用何种设置,都应牢固、可靠、安全、方便使用和管理。

3. 辅助部分的运用

3.1多媒体导医系统

3.1.1

在人流集中的部位(如大厅),设置电子触摸屏进行人机互动,使就医者能方便地查询医院概况、特色专科介绍、病种分科、科室位置及注意事项等。

3.1.2

在大厅设置大中型电子显示屏,除了可以发布医院介绍、医疗信息、疾病防治、保健常识及患者服务,还可以介绍楼内的专科特色、专家情况,引导患者就医。

3.1.3

在患者候诊区和每一个门诊单元的护士站等部位,设置一个电子显示屏,引导患者就医。

3.2导医地图

在门诊大厅挂号或问讯处,初诊病人可领取到一张全院楼宇楼层设置、电梯分布、卫生间和科室分布的导医地图。病人通过地图能准确到达目的地。

五、医院环境标识系统人性化的考虑

无线环境远程监控系统 第8篇

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据,特别是在粮库、温室、大棚等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的测量和控制更为重要。传统的基于有线通信系统的温度、湿度、光照监测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线路,施工量大,安装时间长,因此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环境参数监控系统势在必行。

温室具有如下特点:非线性、分布不均匀性、时变性、控制时延性、多变量耦合性等[1]。由于作物本身生长活动使得温室内部的环境处于热平衡混沌状态,因此不能按照传统方法对其建模。执行机构的动作也不仅仅影响某一个因子,可能对温室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产生影响。总之,温室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参数存在较强耦合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相互影响,它们和温室环境控制的其他因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对象,对其实现精确控制有一定难度,需要系统多方面的有机配合[2]。

1 系统总体设计

该系统运用STC单片机作为控制器件来采集温度、湿度和光照信息。将采集到的数据送显示电路显示,同时与设定的数据进行比较,若超出设定的范围,则进行声光报警(设定值可以从键盘电路输入),而且这些数据通过无线收发模块送到下位PC机中,下位机利用LabVIEW软件将各种信息以网页的形式发布到Internet上,上位机只要输入下位机发布时网址就可以监测,而且还可以通过界面进行实时的控制,以致能够实现管理的完全智能化。图1给出了无线网络中的2个节点的实现框图,在这个基础上给单片机编址可以扩展多个节点,实现多机通讯,从而实现大面积的覆盖网络。

2 硬件部分

2.1 温度和湿度采集电路

温湿度传感器采用Sensirion公司推出的一款数字温湿度传感器SHT15。该器件主要特点如下:高度集成,将温度感测、湿度感测、信号变换、A/D转换和加热器等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提供二线数字串行接口SCK和DATA,接口简单,支持CRC传输校验,传输可靠性高;测量精度可编程调节,内置A/D转换器(分辨率为8~12位,可以通过对芯片内部寄存器编程来选择);测量精确度高,由于同时集成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提供温度补偿的湿度测量值;封装尺寸超小,测量和通信结束后,自动转入低功耗模式;高可靠性,采用CMOSens工艺,测量时可将感测头完全浸于水中[3]。该器件与控制器的典型接法如图2所示。

2.2 光照采集电路

光照的采集利用光敏电阻和固定电阻分压得到直流电压,将其送入STC单片机自带的A/D输入端进行模数转换。电压范围为4~5 V,3~4 V,2~3 V,1~2 V,0~1 V,正好对应光照的5个等级:强、较强、中等、较弱和无光。光敏电阻选用GL3516,其最大直流电压为100 V;最大功耗为50 mV;可以在-30~+70 ℃环境中正常工作;亮电阻在5~10 kΩ范围内,暗电阻在0.6 MΩ左右;响应时间为30 ms,由上述参数可以看出完全满足要求。

2.3 无线模块

该设计中选用KYL-1020U无线数传模块,其具有载波频率为433 MHz, 450 MHz,470 MHz,868 MHz,915 MHz等ISM频点;具有RS 232,TTL,RS 485等通讯接口,这里选用RS 232接口;8个通讯信道,收发一体,半双工工作模式;低功耗,并具有休眠功能;工业级工作温度为-35~+75 ℃;天线阻抗为50 Ω;符合EN 300220 and ARIB STD-T67标准。DC 5 V电源供电(3~5.5 V均能正常工作);输出功率小于10 mW;接收电流小于20 mA(TTL接口);传输距离可以达到600 m。模块接口定义如表1所示[4]。

3 软件部分

3.1 单片机软件设计

STC单片机C51,运用KEIL软件进行程序的编写。单片机主要完成数据的采集,然后显示,监控,将数据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发送给下位机PC机。A/D转换的子程序如下:

3.2 控制算法设计

对温室环境中温度参数、湿度参数和光照的控制的主要思路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值、湿度值和光照信息与系统设定值进行比较计算,求得温度偏差T和湿度偏差H,根据温度偏差T和湿度偏差H以及温度和湿度的耦合关系制定控制规则,由系统经过运算决策,得到系统控制量温度补偿值TB和湿度补偿值HB。如果实时温度超过设定最佳温度,最佳湿度的允许范围,此时声光报警,告知操作人员要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来消除报警。系统控制要求和目标:

(1) 系统共有3个参数,即温度、湿度、光照。

(2) 自动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的控制误差不大于±0.5 ℃。

(3) 系统具有自动控制,控制室遥控两种工作方式。

(4) 系统具有报警以及参数设置,自主训练和学习功能。

(5) 系统具有表格、图形、曲线等显示和存储功能。

通过传感器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关温度、湿度、光强度和时间的样本数据,这些数据与时间并不是线性关系[5]。基于这些数据,如果能够找到运用某种算法使温室温度逼近于给定的温度,从而使温室的环境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状态之下。

对温度控制运用加热器,湿度采用通风和喷灌装置,光照主要运用遮阳幕。早期温室的控制多采用常规的PI或PID来控制,这种控制方法简单,易于实现。随着对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的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控制对象,就难以实现[6,7]。随着智能控制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的出现,给这类难以解决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能够处理好时变性、大滞后和耦合性等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

BP网络训练过程及算法流程如图3所示。

神经网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学习功能,设微机的基准信号和实际信号的误差为e(k),则:

神经网络通过自己的学习功能,即相应的算法使e逐渐减小,最后达到理想的值[8]。这里的控制对象应为温室里的环境因子。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在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方面远远超过传统PID或PD控制器。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超调量和控制时间都大大减少,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3.3 PC机软件设计

由于无线模块选用的是RS 232接口,因此虚拟仪器中的串口通讯通过VISA实现。VISA实质上是I/O接口软件库及其规范的总称[9]。其本身不具备编程能力,它通过调用低层驱动程序来实现对仪器的控制。运用自身带的网络发布功能就可以完成网页的发布,通过参数的设置就可以让远程的计算机来访问,不需要再做成网页的形式进行发布[10]。发布后的控制面板如图4所示。

4 结 语

利用单片机采集温室、粮仓、大棚中的环境因素,并显示和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同时以无线方式将实时信息上传到下位PC机;下位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处理,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LabVIEW将各种信息以界面的形式在终端上显示,还可以利用软件自身的网络发布功能将界面以网页的形式发布,远程的PC机只要得到操作许可就可以操作整个界面,这样工作人员不必到现场就可以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实现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测控方式的网络化是未来测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实现各种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VI。

摘要:传统的基于有线通信系统的温度、湿度、光照监测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线路,施工量大、安装时间长。介绍一种无线网络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监控系统,可以实时多点地监控温室或其他对环境参数要求严格的场所。管理者可以在控制室随时了解现场的信息,当参数超过设定值时立即进行声光报警,并在监控主机上显示发生异常情况的地点。运用虚拟仪器软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工作人员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马上采取措施,从而使粮库、温室等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关键词:无线收发模块,单片机,神经网络,虚拟仪器

参考文献

[1]黄晓因.温湿度分时段控制研究[J].自控与测量,2003(4):34-36.

[2]高继森.温湿度监控系统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1995(3):64-65.

[3]Sensirion.Sensirion AG SHT15.PDF[M].[S.l.]:Sensiri-on.2005.

[4]深圳市科易连通讯设备有限公司.KYL-1020U微功率无线数传模块[M].深圳:深圳科易连通讯设备有限公司,2006.

[5]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6]陈海强.BP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和其推广能力的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5,21(4):78-82.

[7]王旭.人工神经网路原理与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8]郑明山,汤玉?.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算法的研究[J].中国水运,2007(3):114-115.

[9]邓焱,王磊.LabVIEW 7.1测试技术与仪器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浅谈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第9篇

环境信息系统(EIS)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环境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利用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陆续建立起各种环境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污染源监控、环境统计、环境预测与评价以及环境信息发布等领域,为提高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历程

1.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八五”末)

我国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适应日常环境业务工作需要,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陆续开发了一些业务应用软件,最初主要以单机MIS系统为主,以减少有关数据处理工作量为目的,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994年起,为提高我国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原国家环保总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组织实施了“中国省级环境信息系统”(简称B-1项目)建设,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推动了我国省级环境信息系统与应用能力建设。

1.2 快速发展阶段(“九五”~“十五”期间)

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在“九五”至“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通过环境统计、监测、专业调查和科研等渠道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为提高信息管理和环保工作效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多媒体技术、Web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业务,各种环境信息系统得以建立和应用,系统结构也由单机版为主发展为以B/S或多层体系结构为主,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得到了逐步充实和完善。

在此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相继组织开发了大量业务应用系统,如全国环境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信息管理系统、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管理系统等,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各地也自行开发研制了大量适合本地特点和管理需要的环境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国各地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得到蓬勃发展,水环境、空气环境、辐射环境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数据通过各种数据传输网络和系统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加工,环境监督和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1.3 集成、整合阶段(“十一五’”以来)

进入“十一五”以来,加强环境信息开发利用的集成化、共享化,强化信息资源整合、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综合监控中心、健全信息安全体系等逐渐成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纷纷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以信息共享为目标,加强网络及系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立环境数据中心,探索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交换与服务平台,形成集环境管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以求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在此期间,环保部启动了“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项目”建设。该项目是全国第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信息化项目,以加强全国环保系统数据传输、共享和应用能力、业务应用支撑能力等信息化能力建设为目标,涵盖标准规范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业务专网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等内容,将为推动全国环境信息一体化建设、促进环境信息共建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环境信息系统分类

环境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各业务领域,如环境监测、污染源管理、环境应急与预警、环境影响评估、环境规划与决策、环境科学研究等。按系统实现功能与服务目标划分,主要可归纳为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与门户网站系统等几大类,且各类系统已逐步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

2.1 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适应各类环境管理业务需要,主要用于实现环境业务数据的收集、管理、统计和分析等功能。目前,各类环境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已走向集成化阶段,通过建立环境业务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全面支撑环境管理各项业务,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

2.2 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适应环境监管实时化、自动化需求,环境自动监控网络与系统建设日益完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数据的采集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范围涵盖大气、水、噪声、生物、辐射等各方面要素;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已实现对重点水、气污染源主要污染排放因子的现场自动监测分析、传输、远程控制和实时报警功能,对环保部门增强科学监管能力、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综合办公系统

在传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基础上,适应环保协同办公、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等工作需要,开展的集网上日常办公、环境业务管理、网上环保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系统建设。通过整合环保行政权力运行和行业监管数据资源,实现环境管理与行政执法的电子化、流程化运转,提升环保工作效率和行政服务效能。

2.4 门户网站系统

随着信息公开化要求的日益迫切,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向网络公开化方向发展。以门户和政府网站为载体,面向公众服务的环境数据中心及信息发布系统纷纷建立,除了实现各类环境状况信息的查询发布外,各种环境管理业务还逐渐实行网上申报和公示,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日益发展,对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增加环保工作透明度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经过30年来的发展,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强化应用,对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系统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标准规范滞后、资源整合缓慢、后期运维保障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信息系统的健康发展和效用的有效发挥。

3.1 标准规范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建设一直滞后于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造成环境信息分类标准不一致,编码不统一,数据的采集、存贮与传输格式各异,各类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移植、共享。尤其在初期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面,数据采集软件往往由不同的在线设备生产商提供,不同厂商采集的数据格式内容差异很大,数据传输协议和规范五花八门,给后期在线监测数据的集中整合带来很大困难。

3.2 资源整合共享缓慢

当前环保工作迫切需要统一、及时、准确、有效、全面和权威的信息资源。由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分头立项、各自为政,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各系统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出多门,难以说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及有效的共享机制,在后期系统整合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数据融合困难,资源整合共享进程缓慢。

3.3 运维保障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信息化项目建设大多只注重一次性投入,缺乏对系统后期运维的考虑。项目建成后便交付使用,系统运维环境及经费保障不足,导致系统运行出故障时难以解决,系统升级、维护与更新换代困难,生命周期缩短,往往由于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求半途而废,难以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用。

3.4 安全建设尚不到位

虽然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目前的环境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尚处于初级防护阶段,大多系统仅限于简单的用户设置和口令保护,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偏低,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落实不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一定威胁。

4. 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是提升环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水平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加大系统集成整合力度,强化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促进环境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 实行归口管理,加强统筹规划

要理顺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加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归口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和实施,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各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共享。在纵向上,要综合采用政策、管理和技术的手段来保证上下级环保部门的环境数据一致、坚决杜绝数出多门问题;在横向上,各业务部门要实现业务数据的共建共享,做到数据“一次采集,多层级、多业务复用”。

4.2 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系统整合

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环境信息统一存贮、加工、管理与共享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快环境信息的采集、存储、交换、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建设,用于指导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与系统建设,提高环境信息标准化水平。目前,随着国控重点污染源建设项目、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项目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正逐步建立与形成。

在健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力度,实施环境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展示和统一发布,实现环境数据服务一致化与业务协同化。

4.3 加强运维管理,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规范建设、集中运维、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环境信息系统的集中管理和运维。一方面,为保证项目的后期拓展和可持续利用,任何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在立项时,都必须在资金预算中安排充足的后期运维费用;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维上必须明确职责,制定完善系统运行维护规范,技术支持部门和业务应用部门各司其职,使系统在运行环境、功能适应需求变化上得到有效保障,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4.4 引进项目监理,确保建设质量

许多信息系统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系统在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和控制。应建立环境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监理公司,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从需求分析、方案优选、质量控制、组织管理、纠纷调解等各个环节,对系统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系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4.5 健全安全体系,保障系统安全

为解决好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信息共享与保密性的关系,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一要从软、硬件两方面加强安全防护,防止非法访问和信息泄密或被破坏,二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网络安全、权限管理、系统备份、攻击防范、事故应急响应等方面管理措施和制度,明确安全责任,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周劲风.我国环境信息系统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 2002(1):27-29.

当代艺术市场系统重组进行时 第10篇

This column will be a report based on our watch and analysis to the change of resources and system recomposing of art market which can be told from: the optimized group in art market told by the index from auction houses in London and New York;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future told by the buy-in and buy-out by foreign seasoned collectors; trend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told by the change of concept from older generation of foreign collector to new generation of collectors; the critic views to the new round of exploration to the resources brought by the foreign forces’ control to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see through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neighbor countries for the shock caused b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本期专题,我们选取了几个视角观察分析艺术品市场上的一系列资源变动和系统重组:从伦敦、纽约两地拍卖新行情看艺术市场板块的优化组合;从海外大收藏家换手和接盘关系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前景;从不得不说的老牌海外收藏家到新兴收藏家的观念变化看中国当代的收藏趋势;从批评家的角度看海外势力对中国当代操盘造成的新一轮的资源挖掘;从周边国家新发展看中国当代艺术爆发引起的共震。种种现在进行时态的现象多角度表现出2007年秋冬之际全球艺术品市场的系统重组。

重组的缘起何在?在艺术市场的繁盛表象之下,理性的承接与规划是基于信念的动摇,还是出于更为稳妥扎实的前瞻性调控?重组的当下进程如何?从机构与个人的实际表现,从理论家的学理分析,再从有代表性的地域性研究,不难看出所谓“重组”不单是普遍性的行为,更是各自运力发功的严肃较量。那么重组又将建构出怎样的未来?重组引发的现象因复杂而存在不确定性,重组行为本身因其处在当下进行时,因此只可观其形未可彻悟其神,但毫无疑问,与艺术相关的事物正在以递进的形态向理性迈进,多年来实践的积淀、先行的理论指引,无论未来是否可以清晰预见,一切都在继续。

环境艺术系统论文 第11篇

1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对于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 而涉及的环境因素却是成百上千的, 并且目前的监测范围仍在不断的扩大中。因此, 每年来自于各个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之多, 已经无法单纯依靠人工来进行数据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了。此时,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出现, 解决了庞大数量的环境数据的管理工作, 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共享等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从数据变化角度反映某个区域的环境变化, 而通过使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 可以形成数据图表来直观的反映环境的变化。所以,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使环境监测的结果更加直观, 在环境预测方面的分析也更加的科学。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充分发挥了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 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监测数据上的服务[1]。

2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特点

2.1 数据的传输简便

数据管理系统在传输数据上具有简便的特点。监测的数据早在环境监测的同时就已经进行了录入,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 只要按照监测的时间和分类找到数据, 通过软件就可以完成数据的传输。这样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重复的录入, 使得数据传输更为简便。

2.2 数据统计标准便于修改

环境的监测是有一定的统计标准的, 数据的统计是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的。但是按照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 一旦出现统计标准的变更, 对已经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变更却很麻烦。然而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有着可以与统计标准分离的统计程序, 只要完成统计标准库的修改, 就可以避免统计数据的更新。所以环境数据统计系统具有数据统计标准便于修改的特点[2]。

2.3 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标准的数据统计

由于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 所以可以同时对多个区域进行多种标准的设置, 完成不同区域、不同标准的数据统计。

2.4 数据的输出更加直观

监测数据经过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处理, 可以将数据的基本信息用各种二、三维的图形表现出来, 使得监测数据更加直观。

3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1 数据的输入输出形式多样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输入方式有多种, 既可以用格式的方式, 也可以用浏览和单项目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输入。系统提供的数据录入界面比较灵活, 可以方便人员进行对列表框及代码和名称的选择。同时数据的读入方式也有多种,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读入的数据。而数据的输出方式也有多种, 包括屏幕输出、打印输出和文件输出。其中的屏幕输出是将数据以表格或图形的方式展现;打印输出则是按照用户要求将数据以报表形式在纸上体现;文件输出则是将数据以文件的格式存储到磁盘上。

3.2 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数据检查与修改的功能。在数据存储时, 系统就会进行对关键词语以及关键字段的检查工作。同时系统也设置了有效数据个数检查等多种类的检验方式, 以避免错误信息被系统录入。不过数据的正确性不能完全依靠系统的检查功能, 还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在发现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的情况下, 就可以通过系统的修改功能进行修改。系统的修改功能包括了记录修改、替换修改和条件修改等功能。其中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数据修改效果, 比如替换功能则可以实现多条记录的同时修改。

3.3 数据的备份

系统的备份功能是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备份可以通过数据的存档来实现, 将备份存放至指定的软盘内。数据的备份是为了防止一些文件的人为删除, 也可以防止系统遭到病毒感染后造成的文件丢失。

3.4 数据的查询

系统的查询功能可以帮助数据管理人员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数据, 从而帮助数据管理人员尽快的将数据提供给其他环境保护工作者。数据的查询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需求进行任意条件的查询。这些条件可以是数据的监测时间和地点, 也可以是污染的类型和指标。总之, 数据的查询功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将需要的数据迅速的提供给管理者。

3.5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统计功能并不是指单纯的进行原始数据的输入和排列。系统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进行常规统计和用户自定义的条件选择统计。一方面系统会将监测地点数据的日均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存储在系统数据表格中。而另一方面, 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对某一地点、某一时间段以及某个监测指标的选择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在统计完成后, 系统可以将统计结果存放至数据库, 以便用户随时进行查询。

3.6 数据的监控和使用权限设置

系统的监控功能和权限设置功能是数据安全的保障。一方面系统通过监控日志记录下数据修改的时间和用户等内容。在数据出现问题时, 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日志进行修改明细的查询, 找到修改的内容进行恢复。另一方面, 通过对系统权限的设置, 掌握可以进行数据读取和修改的人员名单, 从而降低数据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因此, 系统的监控和权限设置功能可以为环境监测的数据提供更好的保护[3]。

4 结论

通过了解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对于环境监测的意义, 明确了大多数环境监测工作使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原因。而根据环境数据管理系统的呈现的特点, 进一步认识了环境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因此, 环境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环境监测工作更好的进行, 而环境数据管理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曲茉莉.环境质量监测常规数据管理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1, 4 (35) :74-75.

[2]袁福的, 张芳, 徐瑞红, 等.关于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9 (33) :13-90.

上一篇:质量特点下一篇: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