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归因范文

2024-07-31

成就归因范文(精选3篇)

成就归因 第1篇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9级足球必修课班级三班、七班学生, 其中七班30人, 为实验班;三班29人, 为对照班。

三、研究目的

通过对实验班进行归因训练干预后与对照班进行数据对比, 分析归因训练对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数据分析

(一)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的比较

实验前, 实验班同对照班在学习动机上处于同一水平, 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 归因训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显著变化 (见表1) , 弱的学习动机降低了, 强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提高, 并且在学习目标的困扰上, 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有了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学习兴趣困扰上, 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基本符合实验前预期的效果。

*表示 P < 0.05 **表示 P < 0.01

(二)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后成就动机的比较

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不同产生的成就动机也不相同, 而不同的成就动机反过来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处于同一水平, 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归因训练干预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就动机有了极其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增强, 而避免失败的动机显著减弱, 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中归因训练对个人避免失败动机影响不大的结论存在分歧, 但与归因训练的理论假设相吻合。

*表示 P < 0.05 **表示 P < 0.01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归因训练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 提高了强的学习动机, 降低了弱的学习动机, 并有显著性差异。

2.归因训练对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影响出现了极其显著性差异, 追求成功的动机增强, 避免失败的动机减弱。

(二) 建议

1.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动机及成就动机的把控要准确。

2.归因训练干预要方法得当, 做到集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

摘要:研究阐述了归因训练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就动机的影响结果 , 希望研究过程及结论能为足球教学及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归因训练,足球教学,学习动机,成就动机

参考文献

[1]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7-90.

高中生英语学科学业成就的归因研究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归因;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3-0083-02

1问题的提出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维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归因理论,目前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维纳认为,人们对导致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虽然能提出许多,但这些原因都可以从内外部因素、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内部因素(能力、心境、努力等)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机遇、有无他人帮助等);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等)与不稳定因素(努力、机遇等);可控制性因素(努力)与不可控制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机遇等)。归因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活跃的课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进行探索。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业成就领域的归因现象进行的大量研究证实,学生对学业成败结果的归因,影响其成就动机、焦虑水平、自我评价等变量,从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业成绩乃至自信、自尊、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

本文以维纳的归因理论为依据,以学业成绩作为学业成就的主要参考标准。寻找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为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归因训练提供依据。进而期望在其他各学科进行同类研究,对学业成就不同水平学生,采用不同倾向的引导方法,从而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为归因理论更好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08级学生,共发放问卷780份,经筛查其中有效问卷共748份。其中男生346人,女生402人。2,2研究工具

将自编英语成绩归因问卷编成计算机程序,请学生对影响成绩的以下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辅导等11个方面分别进行1~5级的评价,其中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比较重要,3代表一般重要,2代表有点重要,1代表不重要。各因素随机出现,学生点击鼠标作答。

2.3研究方法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把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原因按3个维度划分:①根据内外因维度,将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归为内部因素,将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辅导归为外部因素;②根据稳定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归为稳定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绪、机会、休息、课外辅导、试题难度归为不稳定性因素;③根据可控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课外辅导归为不可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态度归为可控性因素。依据学生在最后考试中的表现,将他们分成两组:考试成功组与考试失败组。再将学生按平时学业平均成绩分为3组:成绩排名前27%为学习英语优秀组,成绩排名后27%为学习英语困难组,其余的学生为学习英语中等组。

2.4统计工具

SPSS13.0和Windows excel。

3分析结果

3.1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业成就归因的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成功组还是失败组,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对英语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都将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归为较重要的因素;将机会、试题难度、休息等可控因素归为影响较小的因素。且无论考试成功还是失败,优秀组的学生较其他两组的学生更倾向于把教师水平归为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对比中,优秀成功组在归因时对学习兴趣的重视高于优秀失败组;困难成功组比困难失败组更注重学习方法的重要。

3.2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成绩与其归因维度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优秀组与外归因、不稳定及不可控三个因子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

用英语成绩做因变量,以外归因、不稳定及不可控三个因子做自变量,用逐步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英语学业优秀组成绩的影响模式(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外归因因子对成绩影响的回归方程式为:y(英语成绩)=0,418×x(外归因)+267.513;不稳定因子对成绩影响的回归方程式为:y(英语成绩)=0.325×x(不稳定)+266.975;不可控因子对成绩影响的回归方程式为:y(英语成绩)=0.326×X(不可控)+268.330。

4讨论

本研究中,学生对英语学业成绩进行归因的初步统计发现:学生在考试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将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归为影响较重要的因素,这两项属于内部因素;都将机会、试题难度、休息等因素归为对其学业成绩影响较小的因素,这些均属于不稳定因素。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学生的内归因倾向将有利于考试成功的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使考试失败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内疚,以后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力,乐于付出更大的努力完成任务。但是当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主观努力,忽视环境对其学习的影响,他们在自我评价时往往倾向于作个人倾向归因。成绩差的同学往往因此而自卑,成绩好的同学则往往因此而自满。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会妨碍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和辅导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保持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平衡。这样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以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同时也可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

笔者还发现无论考试成功还是失败,优秀组的学生较其他两组的学生更倾向于把教师水平归为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之前对物理学科的研究也表明优秀组的学生将教师水平视为较重要的因素,这显示出教师水平的影响对优秀学生相对较大,也许不利于学生建立起合理的归因模式,因为这可能将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过于依赖教师的经验、素质甚至个人魅力。因此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把良好成绩归因于不稳定但可控的内因和稳定的但不可控的外因,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成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今后的成功还要靠自己去加倍努力。

进一步对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归因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将成绩水平作为自变量时,英语成绩优秀组的成绩与外归因、不稳定、不可控因子呈线性相关,即以上三种归因可以预测优秀组英语成绩,预测方向为负。说明成绩优秀组的学生对英语学业成绩归因越是倾向外归因、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越是不利于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这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对于英语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在平时多加引导和渗透,使他们修正自己的归因方式,意识到内在、稳定、可控的因素在其优异成绩取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中等组和困难组未出现显著的相关。同时,也以成败为自变量,探求各归因方式对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与学科的特点有关,还都需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5结论

1)学生对英语学业成绩归因时,努力程度、学习兴趣是影响较大的因素;机会、试题难度、休息等的影响则较小。

成就归因 第3篇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一般来说人们把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作出优劣判断,进而推断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内在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所谓学习的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认识。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以阿克苏城区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对象,对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成败归因和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探讨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就的归因特点及其规律性,高中学生把化学学习成败主要归因于哪些因素,学习成功者与失败者在归因上的差异;成败归因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差异,差异何在。从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进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为有效地实施化学新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概况

2.1 被测对象

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选取阿克苏城区地区二中和农一师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共211人作为被试,进行调查和研究。

2.2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作者根据韦纳的原因分类模式,结合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研究资料,编制了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成败归因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班级、性别填写。

(2) 成败自我评价部分: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成绩作“A.满意,B.基本满意,C.不很满意,D.很不满意”的价值判断。

(3) 原因知觉部分: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回答,选择A组(第一部分选择A或B)或B组题(第一部分选择C或D)。每组分别提供15个备选原因,要求学生分析他们的化学学习成绩之所以是目前这种状况与这15种原因的关联分别有多大。

(4) 让学生选择出四种主要原因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第一位为最主要原因,第四位为主要原因中的最后一位。

2.3 调查

在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选取阿克苏城区地区二中和农一师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共211人作为被试。为了保证调查的可信度,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相互讨论、集中填写,当场收卷。发放问卷220张,收回有效问卷211份。

3. 结果分析

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就总体倾向调查分15项:(1)学习兴趣;(2)努力程度;(3)学习方法;(4)恒心毅力;(5)教师作用;(6)考场发挥;(7)运气成分;(8)考题难度;(9)学习能力;(10)学习基础;(11)师生关系;(12)学习信心;(13)情绪控制;(14)他人帮助;(15)学习环境。将调查的第四部分学生认为影响化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程度分为最重要(权重,4分)、很重要(权重,3分)、较重要(权重,2分)和重要(权重,1分)四个等级,然后用各因素在不同等级内的出现次数乘以等级权重得到其权重积分,再将权重积分相加得到该因素的总积分,这样比较出高中学生化学学业成就归因的因素。再将15项所得的总分相加,得出各因素的积分所占的百分比,因此得出高中生化学学业成就归因因素的等级权重比例。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原因中各占的百分比排名为:学习方法占18%、努力程度占17%、恒心与毅力占15%、学习基础占11%、教师作用占9%、学习兴趣占8%、学习信心占7%、情绪控制占6%、学习能力占5%、他人帮助占1%、学习环境占1%、考题难度占1%、考场发挥占1%、运气成分占0%、师生关系占0%。

由此可知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业成就归因排在前面的主要是一些内部、可控、稳定的因素,排在最后面的都是一些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的归因。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高中生化学学业自我评价成功者与失败者在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我评价失败者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自身努力程度、恒心与毅力等方面;自我评价成功者主要表现在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水平等方面。

4.2 高中生化学学习成就归因现状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业成就归因按以下顺序排列:学习方法、努力程度、恒心与毅力、学习基础、教师作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情绪控制、学习能力、他人帮助、学习环境、考题难度、考场发挥、运气成分、师生关系。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业成就归因总体上倾向于内部归因。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与考场发挥、他人帮助、运气成分、师生关系与自己的学业成绩关系不大,由此可见学生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原因归咎于外部或别人身上,这样的归因方式是很积极的,反映出学生整体的良好的心理状况。

高中学生的整个化学学习内部归因表现为男女学生都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和恒心毅力很重要,而外部归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作为化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华, 谷会明.运用归因理论促进教育教学[J].教书育人, 2003, (4) :36.

[2]何永红, 李长华, 吴星.有关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研究[J].化学教育, 2005, 26, (5) :14-16.

[3]藏奕.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成绩分化的成因调查及对策研究[J].化学教育, 2000, (10) :33-47.

[4]陈徽, 李孟彬, 钱扬义.高一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 2007, (40) :40-43.

[5]何志.非重点高中部分学生化学成绩偏低的成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2.

上一篇:改善医患关系下一篇:质量控制: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