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诱导教学范文

2024-05-28

语文诱导教学范文(精选12篇)

语文诱导教学 第1篇

我们的语文课堂接触的是我们天天听、天天用的母语——汉语, 照理说学生应该喜欢学, 教师应该容易教, 成绩当然也应该好, 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目前面对的现状是,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呈锐减趋势。也就是说近十年时间, 上千节语文课, 我们居然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叫苦, 教师叫累。这一切显然是极不正常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我们教师。现在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采取一贯的讲解分析方法, 以“讲得透”“嚼得烂”为讲课标准, 把一篇篇精彩的课文, 肢解成一段段、一块块, 灌输给学生, 一堂课成了字、词、句、语法、修辞的大杂烩。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呢, 其思维就被局限在教师圈定的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内, 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根本得不到发展, 他们的活力也不可能得以展露。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压抑的课堂气氛, 进而制约和束缚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开拓创新意识。这种课堂教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老师在台上自我陶醉般地讲课,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课, 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 学生却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死板、枯燥、毫无感情的讲课方式, 吞噬了学生火热的激情与好奇的心。这样的课堂似乎就成了一个单一重复生产的大印刷厂!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忍受十多年已经实属不易, 要让他们喜欢、愿意, 那真是难上加难, 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往往有语文课的味道, 有“味道”是对课的赞赏和认可。那么, 到底这味道指什么?这里我个人认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就是:美的氛围, 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而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这一状况, 关键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情感氛围,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最困难的事业, 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 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 而且是艺术事业。既动之以情, 让艺术赏心悦怀, 又晓之以理, 让科学养性陶情。”动之以情, 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情感教学是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最佳契合点。那么接下来我就想谈谈如何诱导学生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

第一步是激情激趣。所谓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热情, 所谓激趣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语文教师来说, 以充满情趣的语言营造和谐的文学氛围, 正是激情激趣的最佳手段。言为心声, 情感交流的手段就是语言。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情感氛围的营造, 靠的都是语言。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设计重点应该抓好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第一节课“师生一见面”的教学艺术。

俗话说,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左右了人们对某一件事以后的好恶, 以后的喜欢不喜欢, 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为此我觉得应谨慎对待第一节语文课。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 初中生也毕竟是孩子, 有孩子的弱点。我们常听他们说:“这老师, 从一见面我就不喜欢他, 以后一上他的课就烦。”所以这“一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见面只有喜欢你这个人, 才会喜欢你的课, 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我觉得学习好比吃饭, 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 第一节课必须煞费苦心。我每次接手一个班级, 第一节课从不讲新课, 而是与学生“侃大山”。在“侃”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 与学生作贴心的情感交流, 展现自身的魅力, 展现语文课的学科魅力, 先入为主, 先声夺人,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醉于个人魅力和学科魅力之中, 在沉醉中期盼第二节语文课的到来。

第二个环节是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

精心设计艺术化的导语, 是做好营造氛围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我们设计导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情感细胞, 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往往会奠定整节课的感情基调,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第三个环节是每一篇课文抽象凝练部分的点评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师、生、文发生情感共鸣,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有时会因为文章语言的障碍影响情感教学的效果, 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精美的语言来剖析文句, 感染学生。以诗歌教学为例, 我们都知道, 诗歌的感情炽热, 想象丰富, 诗人创作时浮想联翩, 诗歌的语言和形象都是集中而凝练的, 这对学生来说就不容易把握。这时, 教师就需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辅以精美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陌生的诗句。比如, 陶渊明《饮酒》一诗, 其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是一个意境非常深远的句子, 如果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 学生就会失去听的兴趣, 而且会把这个句子所创设的情境肢解得支离破碎。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剖析的:古有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隐逸, 晏殊“独上西楼, 望尽天涯路”的超脱, 孤独的诗人往往最具个性, 面对苍翠的山, 伏身鲜艳的菊花, 此时的陶渊明又是身处怎样一种境界之中, 此刻的他又在思考着什么……学生通过自觉不自觉地两相对照, 可以体味出诗人当时的情感, 理解隐藏在诗句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 把他们对诗句直觉、朦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思考, 从而也就达到了诗歌教学的目的。

激发兴趣, 以情入文,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创设情境, 体会真情,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践。

首先是课前教师要端正意识, 融入自我。我觉得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必须认清语文课和学生个体, 转变传统观念, 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热情的激发、氛围的营造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粗略地一翻高中语文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教材所选的文章无不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 无不是作者情郁其中, 不吐不快的情感力作。所以, 我在上课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教材。首先想办法让自己融入到课文当中, 充分感受文章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 把握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然后, 试着让自己走进学生, 认识学生, 扮演学生。我觉得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感个体, 相互之间肯定有着明显的潜能及性格的差异。因此, 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时尽量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 学生能不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 达到对文章情感境界的把握;第二, 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回答出这个问题。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学生, 这个问题, 我能回答吗, 我会怎么回答, 通过回答我能对文章加深哪方面的印象?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创设语文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启发, 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根据课文可“读”性强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读”让学生进入角色。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的好处。这里说的“读”, 指朗读。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它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调动自己的情感, 与作者发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比较推崇自读。我觉得齐读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如果齐读太多, 就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 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也很难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真情。相对而言, 自由朗读不但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技巧,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自然地贴近作者的情感, 发挥各自的想象, 感受作品中开阔的意境、鲜明的爱憎。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 就是请几个语文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 融入作者的心境进行朗读, 当学生读出作品中的“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时, 其他的同学在朗读者的情感影响下也就纷纷进入角色,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幽静、凄清的小石潭边。通过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自觉地穿透了文字的表面。

诱导学生读名著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2篇

枣阳市实验中学—张晓玲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我认为,开展名著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以下是我在诱导学生读名著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展经典文学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我们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名著作品活动,提出了“阅读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方案中我们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一系列的指导措施,来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引导学生明确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现当代美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阅读计划。(3)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常盛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须累计达2.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二)教学中多方寻求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刘森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三)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各种方法,力求经典阅读“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分析木兰身上的熠熠光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③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④体验阅读的个性美。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要回来?”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中兴趣点的捕捉与诱导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绘画再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56-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它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或兴趣不浓,学习将变得枯燥无味。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紧扣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1)语句优美,感情浓厚的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主要在读上。如《九寨沟》一课,语言精美,情感浓厚,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读上。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情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课文的感染力。一方面教师可借助于有感情的配乐朗诵或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来“激情”;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入情”,把朗读与品味词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理解中朗读。

(2)科普童话或寓言故事类课文。这类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只落在某些重点的情节片段上,而对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包含的道理则易忽略。因此,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诱发兴趣点的迁移,然后再悟出其中蕴含的知识。如《剪枝的学问》一课,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剪枝”上,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点,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呢?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相关课件来展示故事情节总体。这样紧紧围绕“剪枝”这个固有的兴趣点,层层设疑,将其兴趣点诱发到课文重点“剪枝的学问”上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获得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3)说话训练类课文。学生对说话课的兴趣点又在哪儿呢?他们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图上。学生对图片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到说话、写话的兴趣和质量。因此,设计课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力求做到课件色彩鲜艳,动静结合。这样学生就会对课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兴趣点就可顺利引导其说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合理地引导学生讨论,比比谁说得形象、生动,关键是要说到点子上。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识字教学。低年级的几册教材中都安排了识字教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是他们不感兴趣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兴趣点的诱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要掌握800—1000个生字,如何引导他们顺利地完成识字任务呢?教学时我们不妨充分利用教具识字转盘或自制一些教具,如通过“扑克游戏”的形式来诱发学生对识字或巩固生字的兴趣。教师教会学生把生字按偏旁部首、基本字分类制成扑克大小的“生字扑克牌”,根据本册教材编排的生字容量制定相应不等的张数,游戏方法与扑克牌的玩法相似,即一次摸完,从所摸到的扑克中拼成新字,新词即可;出牌,按拼出的多少定胜负。二人以上都可以玩。这样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盎然的兴趣中识字和巩固生字。

二、创设生动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

1.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以它独有的旋律、节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动听的音乐,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也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同时,音乐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兴奋,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语言描绘情境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语言氛围。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的。情境教学很重视直观手段和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展现时,教师伴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识、理解起着导向作用。只要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就会更加鲜明。当然,教师运用语言描绘时,应时刻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启发性,,否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3.绘画再现情境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是孩子们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绘画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进行再现,同时也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了良好的契机。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课文的情境。

小议语文课堂中的诱导性教学 第4篇

在语文课堂上应加入诱导教学这一理念,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该只是备教材, 更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备学生”。要结合学生 的心理状 况和理解 能力, 充分考虑到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和不同反应,并且尽可能地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就能做到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诱导策略呢?

一、创设情境,因势诱导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根据所讲内容的体裁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只有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起来才会既轻松,又事半功倍。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觉地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无疑会起到极好的学习效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在正式上课之前导语的设置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既能与学生有情感的交接,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所以,导语的设置应该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与 主题相关 的名人事例。 或者干脆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留给学生的印象不会深刻,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磕磕绊绊。如在讲解《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导语,做如下设计:

有种虫儿真奇怪, 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如星闪闪真可爱。 (打一昆虫)

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打一昆虫)。

通过这两个比较容易的谜语, 先不急着给学生介绍蝈蝈这种昆虫的外形和习性, 也不直接介绍文章的作者即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而是尽量构建一种好奇求知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小小的生命怀着一种敬畏之情, 对神奇的大自然有一种探索发现的欲望。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沉浸于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的感情之中。

另外,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朗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方式可以多样,默读,齐读, 分角色读, 分组分段读等,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内容。散文及诗歌体裁可以运用图片及配音朗诵等方式, 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导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最早提出的, 他对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的教育不尽相同, 而是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 情感特征 的生命个体。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状态来实行诱导。比如对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的同学,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采取多抽查、勤提问的方式进行督促;对那些平时胆怯、自信心不足的同学, 老师应该多加关心鼓励, 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不吝啬肯定与表扬的言语;对那些观点偏激、行为乖张的同学, 老师要注意寻找切入点,切忌一味批评否定,而是要多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同学往往思想不成熟, 是非观念的标准混沌不清。必要时应恩威并施。首先,教师先要树立一种威信, 让这些学生从心里尊重你、敬畏你;其次,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关心和照顾, 让学生从心底里 明白老师 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事情的因果关系,克服认识上的偏差,以免误入歧途。

三、触类旁通,联想诱导

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想象与联想, 如何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思维, 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尤其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徜徉在恰当的意境中, 体会诗歌的情感内容。如对曹操《观沧海》解读时, 除了通过课本注释弄通诗歌大意, 了解诗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色以外, 还需掌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这就要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加以介绍,《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当时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背景资料和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仍心有疑虑,老师还可以边提问边描绘诗歌描写的壮丽图景,最好是声情并茂,力求让学生自己思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描述。

又如讲到《蜡烛》中多次出现的黑围巾, 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老师要抓住“黑”这个色彩词, 诱导学生联想一般会在什么场合着黑色服装,那么学生一般会想到是在葬礼上穿的黑色丧服或者在面试时穿的正装。这时老师就要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识在这两个场合的黑色服装营造了一种沉郁庄重的气氛。再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语境, 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黑围巾”的意象表现的是一种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如此层层推进,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 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拓展思维,发散诱导

这种引导要求学生从中心信息向多种角度发散思维,让他们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进行各种设想, 如假设性诱导和反向诱导,最后殊途同归,达到豁然开朗的目的。如分析《项链》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学生们很容易从故事情节中得出她是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但是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从人性的角度, 可以看到马蒂尔德身上怎样的闪光点? ”学生刚开始时可能感到困惑, 但是老师可以用假设性的引导问学生:“在发现项链丢失后 ,玛蒂尔德没有怀有任何侥幸心理。她找借口了吗? 她推卸责任了吗? 她是怎么赔项链的呢? 去偷去抢了吗? 去买一个假的瞒天过海了吗? 这些捷径都可以让玛蒂尔德既保全青春, 又轻松地偿还掉债务。可是她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 ”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诱导他们领悟出马蒂尔德还是一个诚实守信、自尊自强的人。又如我们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时, 除了让同学们在文中筛选主要信息加以概括外,还可以诱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假设于勒真的变成百万富翁,菲利普一家在海上巧遇于勒,他们的态度会有怎样的转变?经过对比, 菲利普夫妇的那种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小人嘴脸便跃然纸上了。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锐角与一般角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单位圆定义的三角函数,找到他们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诱导公式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使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始终注重"以学生为本",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探究,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小结,争取良好效果.本节课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到“引导发现式”的转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合理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程度有差异,所以如果在习题的设计上有点梯度会照顾的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效果会更好。

基于预习的“问题诱导”教学 第6篇

一、汇聚“预习疑问”,设计“核心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学生通过预习,会在疑难处和新旧知识点链接矛盾的地方产生问题,如每个同学提一个问题,全班就会汇聚一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细小、零碎,有的笼统,也有的具有思考性、启发性。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认知上的不同理解,课上一一解答显然效率低下,而且重点不突出。由此课堂上应对问题加以甄别,进行分类整合,进而形成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核心问题”,这样,这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思考指明方向。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笔者对学生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

学生的问题一般具有共性,第一个问题有多位学生提出,其实是一个学习需求的集中求助,其他几个提问则目的性非常强,但在教学中不可能分裂开来解决,于是笔者把它们进行分类整合,归纳成三个学习的“重点问题”,以这三个“研究问题”贯穿全课。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新课内容的核心,抓住这三个问题,学生也就明确了新知的重点,解决了难点。因此,课堂上把学生的疑问采用化繁为简的策略进行归纳整理,变“问题串”为“大问题”,变“多环节”为“大板块”,改变原先教师一步一台阶、降低思维难度的一串串小问题的“点状思维”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核心问题”,这样充分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创设更多时空去探索、去思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基于“初步认识”,设计“启发性问题”,启迪积极思维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知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知识重构中会出现模糊、混淆、不全面、不规范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笔者出示以下情境图:

学生列式后,设计了如下问题:“你想怎么算呢?能用画图、文字或算式说明吗?”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呈现了如下多样算法:

上面通过“你想怎么算”这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分”与“算”的过程。由于学生会分而不会算,所以学生就根据“问题”中的提醒“可以通过……”来解决“46÷2=”的问题,以上算法虽然只展现了分的过程,但其实已经展现了学生由“图—文字—式”思维的数学化过程。随后,笔者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这么多的分法其实都是先分什么,再分什么?”“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种方法你觉得既简洁又包含了全部分的过程,为什么?”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众多分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竖式计算的算理有了新的认识,为竖式计算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以上的教学展示、分享环节,不是简单的“说一说,看一看”,而是在学生展示自己原始思维的同时,通过阐述、分析、比较、筛选等智力活动,围绕多种原始思维展开的深度对话,完善和提高了个体认识。

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在“关键处”善于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充分交流经验、探讨、剖析的机会,让学习不断深入。

三、依据“学习经验”,引领“关键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内容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关键问题”上还需要教师的引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对“关键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剖析,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深度的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以上的教学通过不断地追问,不仅让学生懂得如何计算,而且是对每一步、每一个数都进行了辨析,明晰了算法,理解了算理。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深入,又提出:“除法竖式与以往的其他竖式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对比不同的竖式,最后归纳总结出:

1.其他竖式都是把要计算的数上下对齐排列,除法竖式是把除数和被除数写在同一行。

2.其他竖式都是把要计算的数写在上面,结果写在下面,除法竖式是把结果写在最上面。

3.其他竖式都是从右向左计算,即按照个位数、百位数、千位数等由小算到大,除法竖式却是由最高位算起。

通过对以上“关键问题”的积极讨论和充分说理,学生对除法竖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从模仿或单纯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而且学生的思考得到了检查、强化、验证,零散的思考变得系统化、结构化,停留在表面的思考通过解释说明、质疑问难得到了深化,学习逐步走向深入,“数学理解”思想得到体现。

基于预习状态下的“问题诱导”教学在于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在汇聚众多疑问的基础上的“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课堂上以“问题导思”为目标,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时空,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主动、更灵活、更广阔、更深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语文诱导教学 第7篇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应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 尽快点燃火把, 促使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 引导学生自己领悟, 学会读书, 学好语文, 猎取新知。

从教学方法来看, 智慧的教师总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 选择最佳角度切入, 设计最佳导入激趣, 设置最佳问题促思, 选取最佳材料助学, 引出最佳疑问导创, 让学生在一种“兴奋、积极、灵动、投入”的“思维场”中大显身手, 大长知识、本领和才干。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 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性作用。中职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它拒绝凝固的课堂生活方式, 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中职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单调、机械、沉闷, 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现实生活中, 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课简直没法上, 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 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生活需求。只有开放教学方式, 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长度 (持续性) ,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厚, 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困难还是比较大的。要想真正提高同学们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以良好的开端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俗语说:“一个良好的开端, 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仅是拘泥于周而复始的字、词、句、篇的讲解、剖析, 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语文, 又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 还有什么学习兴趣可言?更不要说什么教学质量了。其实,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教学应该是走向综合化和生活化的教学。如果我们抓住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和本质, 在语文学习的开头使之渗透进去,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振宁博士说得好:“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那么, 一个良好的开端应如何来建立呢?如何把握好这个重要的开端呢?不妨尝试在语言、文字的提炼中进行文化的点拨, 让语文学科成为文化的真正载体, 你不难发现:峰回路转, 曲径通幽, 事半功倍。

笔者成功的做法是:让第一堂课别开生面。

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或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 事先都要煞费苦心、精心组织。这节课是整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开端, 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学生最容易先入为主, 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节课上得新、上得活、上得别开生面, 引起学生的好感, 留下一个好印象, 便于产生良性循环, 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心中的期待。笔者的做法是:以生活为依托, 从语文知识细微之处入手, 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通过教师的有趣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密切配合, 最终使得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 留心处处皆学问。就这样,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第一堂课的成功会为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极为有效的便利。

当然, 第一堂课上好了, 并不表示以后的教学可以马虎敷衍、坐享其成、虎头蛇尾。我们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期待, 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就要把第一堂课的成功继续下去, 就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求知若渴的状态, 始终牵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每一节课都有新突破。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能力, 达到教育目标。第一堂课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时, 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了!

二、以激情的互动体验把握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多数中职生由于基础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上课如果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机械地记、背, 势必缺少互动交流。因此, 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是把握教与学最佳结合点的关键。

1. 降低教学难度是展开互动的前提

教师备课时,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只有切合学生实际, 才有互动开展的可能性。而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就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难度”是指知识传授所需要达到的难易度, 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知、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里的“难度”的控制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动态把握。在教学过程中, 难度过低, 学生学习无压力, 容易滋生懒惰情绪,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 则学生因无法接受和掌握, 而产生畏难心理, 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而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 激励学生在一“跳”一“摘”中获得提高, 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

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 制定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征;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荣国府院落方位图; (3) 正确理解宝、黛爱情的悲剧意义。分析这些目标, 我们发现除了第一个目标我们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尚可实现, 其他的目标不要说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恐怕普高生、大学生、甚至有些专家学者也未必就敢说自己的答案是正确无误的。由此可见, 一节课的定位不准将导致这一节课的教学失败, 而一门学科的定位不准势必导致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 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特征开展互动

中职生正处于情窦初开时期, 对爱情是如此向往和渴望, 如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呢?讲爱情诗是个很好的途径, 学生的情感特征为教学互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 知道很多学生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 于是以早恋为话题, 展开爱情、友情的讨论。在这个活跃的氛围中, 学生兴趣高涨地阅读、欣赏了那首诗, 也感受了柳永那份缠绵悱恻的情感。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 学生以“女性保持独立还是成为附庸”为话题, 热情洋溢地欣赏了全诗, 最终对舒婷的“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尊严”深感认同。这正如《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所言:“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绝熟之功弥深。”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并适时地予以引导, 为他们创设一种快乐的氛围, 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动起来。

在课文教学中, 只要碰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就或大或小, 或长或短, 或随堂, 或专门组织一次演讲论辩会。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辩, 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辩, 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辩。比如, 笔者在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后就召开了一次演讲比赛,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丰富学生的创新理念。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随堂辩论“林黛玉该不该与贾宝玉结婚”,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中职生虽然成绩不好, 却能歌善舞, 尤其喜欢表演, 笔者就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对戏剧单元展开教学。可以说, 表演课本剧, 是把课文铭刻在学生心中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小说和戏剧时, 谁有兴趣就让谁上台表演, 很多人有兴趣, 就搞一个表演赛, 让大家评判, 谁更能把握原文人物, 更体现原文情节, 更符合原文意境。学生兴致很高, 现场气氛相当热烈, 从表演中, 他们找到了自信, 获得了成就感。

3. 结合学生实践需要开展互动

研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 根据实践的需要来教学, 实际上就切合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因,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的质量。

例如, 中职课文中每册都有应用文, 应用文是最枯燥乏味的。笔者在教学应用文时, 先讲解基本格式, 然后把课堂当做人才招聘会。笔者和几个指定的学生扮做公司经理、人事局长、办公室主任、学校校长, 现场模拟招聘各类人才, 让他们现场给用人单位写作应用文, 写好后让大家评判是否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落选, 再去应聘, 直到聘上为止。这样, 学生就知道了应用文的实用性、应用文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了学习应用文的满腔热情。

常言说得好, 下塘方知水深浅, 体验才有发言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就说明在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教材的灌输对象, 而是对教材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 即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 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 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表演的好坏, 学生就是演员, 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绝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句话, 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 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三、以书香活动寻找教学新的增长点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 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 而是在长久的语文实践中, 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因此, 学习语文仅靠单一的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必须把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 才能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活力, 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 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 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这些名言都说明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信息瞬息万变, 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阅读, 尤其要让学生多读, 通过多读从各种读物、网络中广泛吸取营养, 提高阅读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空间概念。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因此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笔者力争每学期带学生走出课堂几次, 到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足迹, 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学生的毅力,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学会在自然中找到灵感, 挖掘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闪光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 这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途径。

借创建书香校园的契机, 也可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提高学生素养, 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 我校语文教研组制订了详细计划,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学诗歌。如每天早自修语文老师在所教班级指导学生学诗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背诗歌竞赛, 由于有全体同学参与, 再加上那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学生学诗歌背诗歌的热情高涨, 正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有了学诗歌的兴趣;还有班主任与语文老师合作, 在班团课模拟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 设计台词, 进行表演, 虽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 但在这种自娱自乐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的诗歌又多了一层理解;学校的广播室也在规定的时间内播放配乐诗朗诵, 在优美的旋律中,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一条有力的语文教学战线, 语文课的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 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间共创的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构建了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也都是他们进行终身学习的有力保障。这样, 也能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摘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 往往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决定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呢?可以以良好的开端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以激情的互动体验把握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以书香活动寻找教学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2]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

语文诱导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人文内涵

新课标明确的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明显, 课标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讲究想象感悟, 营造个性家园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 从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 通过个体的思维活动,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此, 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 而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散, 想象力在大胆、灵活、深度上有了独创。教学中, 我们可利用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 在阅读活动中等待学生用想象去填充。所以, 阅读活动是一种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 为课文写续篇或补留白,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 这种想象和创造应不求同而求异, 不求结果而求过程。

本人在教授《七颗钻石》时, 在朗读和疏理内容后, 设置了“驰骋想象补留白”这一环节, 利用文中有许多可供想象的留白, 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去丰富文中的留白。如:“第2节, 小姑娘累得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会梦见……”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梦见一个神仙走到她面前, 让所有的人都能喝上水, 而且让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也有学生想象梦仙子把小姑娘带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给她一罐水, 让她好好利用这罐水。还有学生想象小姑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小河, 然后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她拯救了整个地球……无论哪一个想象, 都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 正确把握爱心这一主题, 领会小姑娘的心灵美, 正是学生的想象唤起了对美的创造, 使学生受到爱心的感化和教育, 从而懂得“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真谛, 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激发情感体验, 释放个性活力

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 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 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 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 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 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 观照自我, 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 在两课时的品读感悟后, 学生能较深入体会到作品中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 然后我出示下水 , 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学生, 但总觉得不够深入, 学生到底对父爱有着怎样的独特体验呢?于是以教材《背影》为范例, 写自己的父亲, 学生笔下的父亲形象个性各异, 但个个鲜活, 融入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这样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 进而内化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 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 ,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将个体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 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提倡多元解读, 培养发散思维

章熊先生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 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阅读, 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 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文本的意义, 主要是读者赋予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不应受到教参及文学大师们的人为规范,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那种将作品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藩篱, 并将学生的思维拘捕其中的做法, 不仅是荒谬的, 而且是对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的恶性扼杀。如教参对小说《孔乙己》主题定位为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鲁迅先生自己却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对这个小说主题的解读难道就没有其它版本了吗?如“等级观念”说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 就可以接受, 就应该肯定。无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服他方, 这样, 通过多元化的解读,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正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

四、甄别“独特体验”, 把握价值取向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因此,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课文内涵, 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稀里糊涂地一味肯定, 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会使学生的个性在飞扬时偏离航向。

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 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如果一味的肯定, 就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教师应结合文章的主题, 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理解, 又将目标达成一致, 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 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 且引导要得力, 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 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 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 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总之, 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 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教师要借助文本,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广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2004.

数学教学应注重启发与诱导 第9篇

然而笔者在讲解分析诱导公式五后, 没有一开始就引导启发学生用前面学过的诱导公式进行转化推出诱导公式六, 而只是简单的说句大家能不能自己推出的正弦、余弦与α的正弦、余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前面五个公式推导下, 那么推出公式六的第一思维肯定是利用单位圆来进行推导, 笔者也没用打断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继续推导, 果然有学生举手示意用单位圆推出了公式六, 见图1.

分析:记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 (x, y) , 那么的终边就可以视为将α的终边逆时针旋转, 其与单位圆的交点P′ (-y, x) (也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证得) , 由三角函数定义知同理

在教参的指导下, 笔者再次示意启发学生能不能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几个诱导公式来推导公式六.在推导中, 有的学生是和教参一样的转化, 还有的学生是将转化为, 这样也是可以达到效果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笔者认识到即使是所谓的普通的高中, 即使是成绩不突出的学生, 只要老师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发散学生思维,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 我们应多思考, 即使不能达到效果, 教师不妨让学生试一试, 明白为什么这样解题可以或者不可以, 然后正确的引导学生达到正确解题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 笔者和各位同仁共同分享笔者的一点教学经验.

第一, 注意提问.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提问, 要考虑如何提问让学生思考.比如上例, 如果笔者让学生可以用前面学习的诱导公式来证明公式六, 那么单位圆法学生就不会思考到,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这也要求教师课前背好课, 利于课堂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思考, 无论思路是否正确, 老师都要肯定其成果, 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肯定, 也是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学生思路不正确的情况下,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三, 一题多解.一道数学题,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解题方法与学生共同研究, 或分析, 或提问, 或讨论探究, 或板书等等, 启发学生解题灵感,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相机诱导 第10篇

1. 巧设情境“诱”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作文要么是应试,要么是完成任务,很少为表达真情实感而作,脱离生活的作文频频产生。于是我常常借各种特殊的活动,如感恩节、美食节等,或常借身边的事,如提前批考试、家长会等;或借身边的景,秋雨冬雪、幽径连廊等相机命题,来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学生与作文的距离,学生与事件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变厌写为乐写。让学生写作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满足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如在提前批考试结束后,给学生布置“有时,我也想______”的作文题,就深深地触及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他们或羡慕、或悔恨、或想要奋进,写出来的作文就有了耐咀嚼耐品读的生命力,能真切地拨动老师的心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教学方法,我在作文教学时很少涉及枯燥晦涩的理论,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难度不高,可行性很强,学生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都可以答出个子丑寅卯来。同时也常设计有趣的教学模式。如在作文《潜能》讲评课时,有一个学生不服打分,就自告奋勇地要求朗读自己的作文。我故意把自己比作裁缝师傅,将学生的作文裁成五块,然后引导学生做做裁缝师,如何运用精湛的裁缝技术将五块“布”缝合的精美,天衣无缝,这一设计博得了学生的喜欢,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基石,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们修饰文章的热情,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如何使文章更连贯顺畅,可谓一举两得。

2. 尽展师情“诱”表露真情

“没有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要让教育渗透情感,我觉得首先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记得我在主题为“亲情”的作文讲评课上,在学生热盼的目光里,我开始了很自我的絮叨:从母亲偷看日记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矛盾。我总结说,那时的母亲,她一直来让我滋生一种渴望:我要早点出嫁。可是我又想到了出嫁前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那些事。我的表达开始破碎了,仿佛徜徉的溪流遇到了乱石丛生的浅滩,流畅的叙述遇到了明显的阻遏——我又看到了母亲瘦小的背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的那一刻,为了不打扰我和学生的谈话,母亲站在风口吹红了双颊……我看见母亲骑着摩托车把我送到学校,拖着抑郁的我去师父家请教……我还看到这个国庆期间,当我面对家庭矛盾心力憔悴,力不能支时,母亲一大清早等在楼下,手里的八宝粥却一直热乎乎的。母亲喘着粗气,我忍不住一阵责怨,心里却落泪缤纷……回忆里的叙述随着情感一度澎湃,情感慢慢延伸高涨,到最后情不自禁流泪,这些内容也感染了学生,触动了他们的心弦,释放了他们的情感。

歌德曾经说过:“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满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做到了,学生也感受到了,在接下来的学生发言中,就有同学潸然泪下,这就是最好的见证。由此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或悲伤,或喜悦,或恼怒,要尽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份感情弥漫教室的各个角落,乃至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唤醒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考,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

3. 下水作文“诱”再现细节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当我自曝隐私时,学生们一个个打起了精神。其实学生不缺少爱,他们也并不冷漠和麻木,但当他们渴望理解的呼声高于爱的呼声时,他们常常忽略遗落身边习以为常的幸福,有时甚至伤害着这份天然珍贵的爱。他们需要时间反省,寻找爱的契合点。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一座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能够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一篇最好的范文,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佩服起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人格魅力来,从而诱导学生洞开心扉,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畅谈生活的完美细节。学生总是喜欢关注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心态有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教师的投入能带动学生更加投入。记得一个学生曾对同学这样说:“看,我们老师都在认真写作文,我们学生再不好好写,未免太对不起老师了。”自己写作后,回头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分析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既可以增强自身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

4. 趁热打铁“诱”成就快感

灵活诱导, 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第11篇

摘 要: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目前教学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谈到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灵活诱导教学方式优化高中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灵活诱导 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我发现、勤于实践等学习方式,培养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我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采用“灵活诱导的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大胆参与教学活动,使英语课真正成为有声有色、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实践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诱导的教学方式”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教学,就要科学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学中,我能注意为学生构建学习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由此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如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程度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为他们创设成功的阶梯目标,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使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比如,阅读理解课文教学中,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阅读课文后找出重要语言点,理解课文意思,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流利地复述课文大意,并就课文内容向全班提出设计的问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则要求通过阅读后能理解课文大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进行词汇练习,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教学词汇时,不告诉学生词汇的几种意思和用法,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字典等查找,当学生找出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给予肯定后,会有一种喜悦感,然后引导他们如何运用词汇表达。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好方式。如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单词接龙、句子接龙、英语谚语、名言警句等接力赛,玩文字游戏,猜字谜、猜人物、戏剧表演、故事改编、讨论等。讨论时,可同桌两人对话,可前后左右四人商讨。每当提出一个问题,先让小组磋商,然后结果汇总,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充分思考的空间,因而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

3.加强口语对话,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每节英语课上,都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对话,并给这段时间取个名字叫“Lets speak English freely”。一改过去师问生答的传统方式,而采用人人会话的新形式,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日常用语会话。刚开始,教师先示范,并提供一些较简单的问句,如教北师大版“Module 1 Unit 2 Lesson 1 Modern Heroes”时,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Have you heard of Yang Liwei?How do you feel about him? Do you think if he is a hero?Why?”等等。开始只要求学生一问一答,问答一个问题即可,然后用“滚雪球”的方法,每节课加进一些内容,逐渐提高,要求双方连续问答,还要加上礼貌用语。通过这样的会话练习,学生真正把书上的内容化为己用,灵活地自由组合。

三、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课堂应当给学生留下思考内容、想象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信息。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如教学“Module 1 Unit 3 Lesson 1 Festivals”时,拿出几张有关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观赏,先用“What festival is this?”问,然后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引导学生问答,并设计一些情景内容,让学生一问一答,从中掌握一些新句型。这种直观教学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乐于练、易于记,印象十分深刻。此外,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运用PowerPoint制作图片,或下载flash动画等,使要讲的知识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语言和语法形象化,让学生边享受边学习。同时树立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新三角关系”。这些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突出英语教学交际性这一显著特点,又决定英语教学必须更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试析初中英语的诱导参与式教学 第12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诱导参与式教学能够让教学中教学方法、环节以及效果上都得到改善, 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相关的教学中,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诱导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诱导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具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教学理念。通过诱导参与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的获取, 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能动性, 从而不断扩充知识面, 打开教学模式的发展。

1.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

在诱导参与式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和学生的位置,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老师作为进行相关“诱导”和方法内容上的指引者, 让学生自身去对学习内容产生求知欲, 并且找到学习方法, 学会自我学习和思考。

2.情景参与式, 内容丰富。

情景模仿, 一般来说是一种对于生活场景的演练和模拟, 非常的真实、生动和有趣, 并且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材料收集, 以及表达意见。通过这种练习, 能够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 让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和具体起来。

3.合作互助性, 体现价值。

诱导参与式还是体现现代人才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诱导参与过程中, 会存在相关的集体活动以及小组任务, 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的理解和认识, 并且理解合作的过程, 在合作中增进彼此的认识, 体现自身价值和观念, 也在合作中不断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找到改进自身的方面, 取得进步。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方法单一, 内容枯燥。

课堂教学中, 通过一些朗读、背诵以及习题的解答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去记忆那些知识点。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产物, 方法内容都是单一和枯燥的, 没有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并且不注重语言环境的布置, 让学生跟具体的语言之间处于一种对立、陌生的关系中, 使得学习过程既是枯燥的也是繁琐的。

2.老师为主, 学生被动。

在现存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还是以老师的教学为主, 老师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 学生只是以被老师的提问等过程被动的参与到其中来的。老师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 包括对一些语法、句型的掌握, 并且将这些内容一一灌输到课堂内容中, 也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或者解疑环节来给予学生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的机会。这种还只是停留在学生被动参与的层面, 没有去肯定学生的能动性主体地位, 将学习沦为一种被动的参与过程。

3.注重成绩, 禁锢思维。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注重语法、字词的教学, 在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考量中也主要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 成绩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而相对来说, 考试是具有标准答案的, 需要学生提供出一些标准式的、程式化的答案才能取得相应的分数, 这使得学生也片面地去追求高分, 去死记字词以及语法和答题技巧, 而没有自我关于语言学习的思考, 也没有得到相关思维发散的机会。

三、诱导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诱导参与式教学具有积极互动的教学理念, 是一种改变学生与老师主体地位的新兴的教学方式, 注重对于相关知识的拓展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散, 让学生以一种轻松、自由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因而将诱导参与式教学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 能够改变现有初中英语教学的模式, 创新相关教学体制, 改变现有的初中英语教学的面貌。

1.课堂角色扮演, 进行具体语言运用。

在课堂中, 不仅是讲授相关的语法和字词, 还应该暂时抛开对这些内容的枯燥标准运用, 让学生自由地去发挥语言的运用和创造功能, 学生去进行一些角色选择和扮演, 自己创造对话, 进行具体的语言运用, 而老师可以在表演结束后, 适当的点评, 纠正一些语法上的错误, 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

2.语言环境融入, 感受缤纷课堂魅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学科, 语言学习是需要相关的语言环境的, 才能更好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以及来源, 产生语感。在英语课堂中, 通过一些多媒体等技术, 引入一些相关的英语视频或者英语环境下的事物等, 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语言的差异, 得到一些学习的启发以及方法上的创新理念, 感受到课堂的缤纷魅力。

3.内容延伸课外, 搭建英语实践平台。

英语学习不仅需要课堂上内容的丰富, 也需要结合相关的课外实践。语言最终是要去运用的, 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英语活动的改造, 让学生真正去进行活动的参与和组织, 并且学会运用课堂内容, 将英语学习带到课外。在课堂学习中, 可以运用课外实践的内容来进行相关的教学, 让学生自由地去进行实践生活描述, 运用到“How was the weather?How was the scenery?How was the food?”等这样的句型, 引发课堂讨论, 也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实践做出更好的指导。

4.对话设计科学, 价值提问诱导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提问, 老师能够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而且提问与回答过程也能够引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增进彼此的感情, 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氛围。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提问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而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进行诱导式的教学,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例如, 在在初一英语的第一单元中, 主要是进行相关事物喜好的对答, 这种“Do you like…”的句式很多, 但如果只是直接或者死板地运用课文中的那些对话来提问, 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诱导参与式的教学设计中, 这种对话可以通过导入一个谚语来进行:“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do you agree?”这个谚语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 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思考。提问应该是趁热打铁式的, 接下来可以继续提问:“Do you eat an apple a day?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please!”这是一种调动学生之间互动的一种提问, 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经过前面环节的提问, 已经将课文中对相关食物喜好的问答引入进了生活观念, 使学生产生对于健康饮食的思考。最后再进行“Which do you like best…”句型的提问, 就使得提问变得更加的科学性和生活化。这种价值问题的诱导教学能够使课堂对话丰富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四、总结

诱导参与式教学具有科学化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厚基础,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断改善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使得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下, 进行相关的活动参与。现有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引入诱导参与式教学, 能够不断加深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在现有的体制和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传统的教学中, 注重一些知识点以及语法结构的教学, 没有将学生定义为思维和学习的主体。在诱导参与式教学中, 老师通过相应活动的诱导, 让学生去积极参与,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诱导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金宝.主体参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模式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文诱导教学】相关文章:

项目诱导性教学模式06-16

诱导法在体育专业课跨栏教学中的应用09-13

诱导特性06-22

诱导功能06-30

诱导表达07-02

诱导探究07-03

诱导公式07-08

相机诱导07-11

安全诱导07-19

转化诱导07-30

上一篇:民营物流下一篇:输入/输出控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