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创新范文

2024-08-22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精选12篇)

技术管理创新 第1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技术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 如图1所示。对技术含义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了技术管理活动, 并会在技术战略的制定、技术管理对象的选择、技术的评价以及技术管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技术管理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人们产生了研发 (R&D) 活动的管理理念。20世纪80年代, 创新管理、技术规划和战略管理学派相继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技术管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关注技术活动的某个阶段 (研发阶段) 发展到关注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 , 从关注单项活动 (研发活动) 演进为关注多项活动 (技术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的集成, 从关注局部活动 (技术性活动) 变为关注多项活动集成的成果;从静态的管理向动态管理推进, 并强调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及时调整。

企业发展战略通过技术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管理关系的角度将企业技术管理对象进行了分类, 见表1。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时, 技术管理以关注质量体系、集成管理、团队组织、人力资源环境为主;以低成本战略为主的企业, 技术管理以关注工序优化和工艺创新为主。但是, 企业实际上的战略选择并不是唯一的或离散的, 技术管理关注的对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大多数企业迫于市场认可的压力, 通过了IS09O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但研究表明, 全面质量管理 (TQM) 对企业质量业绩有很强的预期影响力, 但却和创新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技术管理不仅对企业质量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且和企业创新的有效性存在着很重要的关系。

技术管理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技术进步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是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进而又培育和发掘技术优势, 形成技术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的观念, 而是技术和经济的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活动与技术活动之间配合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孕育着成功的技术创新, 成功的企业大多同时进行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 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在企业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扩大与深入, 技术管理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管理的技术化在企业技术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先进企业已经将其作为基本竞争力之一。

2 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对技术创新的要素 (如图2所示) 实施精心有效的管理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由创造发明、技术开发、商业应用及创新扩散等环节间的节点组成一条有机组合的技术创新链, 任何一个环节、节点的削弱或断裂, 都将导致创新的失败。技术创新的动态性对企业技术管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企业技术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技术能力一起构成了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产品创新是制造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产品创新一般分为3种模式, 见表2。3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显示了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研究表明只有14%的创新概念能够进入产品创新过程并最终获得商业成功。

产品创新是一个步骤连续而又彼此交互作用的过程, 包括了大量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资源的集合。传统的技术管理缺少高层管理者关注, 组织不适应, 技术和组织集成不当, 技术部门和商业部门缺少相互理解、沟通和合作, 从而经常导致技术实施后失败、技术吸收率低等不良后果。

图3是当今产品创新管理基本模式的图解。图中将产品创新管理概括为环境分析和识别机会、形成创新设想和授权、项目规划和选择负责人、优化方案的选择和组成项目组及执行产品创新计划5种活动。产品创新管理模式识别了组织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执行了何种活动以及执行活动的要求, 从而保证了对每一个活动需要的输入、输出等方面的识别与调整。每个活动都要考虑很多因素, 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每一步的成效。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产品创新管理过程涉及很多必要的因素, 其中产品创新环境平台和整体规划是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也是企业技术管理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3 技术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围绕产品研发进行技术管理, 分析技术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影响。国外学者已在企业质量管理、制造技术管理、成本管理与研发技术管理的结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这也应成为国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对技术管理的技术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资源 (如PDM, ERP, OA等) , 建立科学、易于评价和识别的企业技术管理体系, 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摘要: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是当今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探讨了技术管理应关注的对象和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提出了企业产品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式。

技术开发管理与核心技术创新 第2篇

课程针对在竞争环境下,企业技术开发管理和核心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产品开发必须基于货架技术,通过产品平台与技术平台以及产品共用基础模块(CBB)的建设,达到快速而低成本开发产品的目标。详细介绍了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区别,产品开发的层次和并行开发的方法,以及怎样构建产品树和技术树,怎样梳理出共享技术,怎样梳理出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怎样评估技术,怎样形成技术平台和技术规划及如何进行预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如何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和激励。

【课程对象】

公司总经理以及分管研发的核心高管、技术总监、系统级工程师或总师、研发中心主管、技术管理部经理、项目管理部经理、研发项目经理、技术开发经理、核心技术骨干。

【课程特色】系统讲解、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理论总结、现场答疑

【课程解决问题】

1. 如何通过区分研发的六种产出模式,进而明确公司研发体系的定位和作用,设计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的快速成长?

2. 技术人员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何区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通用技术和一般技术,并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资源聚焦的投入,以减少公司非核心的研发人员,有效控制研发成本,提高研发的竞争力和投入产出比;

3. 如何通过预先研究突破产品开发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成关键器件验证,实现预研和产品开发的相对分离,以减少产品开发中的风险,确保产品准确、快速的推向市场;

4. 如何针对技术在产品中的不同应用状态,提炼出能够共享的技术包,形成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CBB),以解决技术共享和成熟度提升的问题;

5. 如何保证高水平人员做预研和和共享平台开发,如何保证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从预研开发到产品开发到批量转产的不同管理模式下全流程的流动,而不是分段式的隔离,造成资源和成果的极大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开发;

6. 如何通过产品规划和市场规划结合技术创新主动的做技术规划,而不是仅限于围绕国家项目或某一单个客户项目进行被动的技术研发,以实现技术支撑产品,产品带来规模化效应;

7. 如何建立一套管理机制,让技术专家主动的参与客户的需求和规划研讨,并通过对自己的技术规划和产品规划的宣讲引导客户,牵引需求,并主动参与技术客户关系管理;

8. 如何建立一套管理机制,确保技术带头人通过高层技术交流,标准和论坛的参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文章的发表等方式提高技术影响力、构建公司的技术品牌;

9. 企业如何保证技术路径的创新滞后于功能的创新,研发工具的创新滞后于业务的创新。

【课程收益】

1. 竞争环境下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2. 如何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分离,构建技术货架和CBB 3. 如何进行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分解,以确保技术对产品的产出效益 4. 如何构建技术平台和CBB是提高研发效率的.最佳方法 5. 技术的分类,技术定期分级和评估的要素 6. 技术路标规划与产品路标规划的区别及评审要素 7. 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怎样保证技术成果的市场成功 8. 怎样进行知识产权管理

9. 如何进行技术规划管理以及如何进行预研管理

【课程大纲】

第一讲: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及竞争环境下的研发策略

1. 竞争环境下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2. 企业研发的六种产出模式

【案例分析】:INTEL/华为/联想/思科/亿阳/大唐/航天的产出模式分析 3. 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研发策略是准确、快速、低成本的进行产品开发 【案例分析】:华为公司为什么在进行创新的研讨

华为是如何理解创新必须为产出服务而不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4. 预研开发、技术平台开发、产品开发和定制项目开发的区别及定义 【案例分析】:预研与平台开发和产品以及项目开发如何进行转化

如何确保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分离以及技术货架 5. 什么是研发的细腰形架构?如何形成?

第二讲:技术分类及核心技术创新管理

1. 如何进行技术分类?

2. 如何区分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一般技术和独有技术? 【案例分析】:技术是越多越好吗?技术人员是越多越好吗? 3. 如何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

a) 核心技术的六个特征

b) 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的区别 c) 业界对技术管理的误区研讨

【案例分析】: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的研讨 4. 核心技术的层次划分和区域划分以及时间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系统集成技术与领域技术和专业技术的关系 系统集成技术如何构建?

5. 如何进行技术梳理,梳理流程和工具?

国外技术梳理的流程以及工具 6. 什么是产品树?

【案例分析】:产品货架层次模型 某公司产品树示例 7. 什么是技术树?如何分解技术树?

a) 技术树的定义 b) 技术的层次划分 【案例分析】:某产品技术树

c) 技术树分解原则 d) 技术树的评价要素 e) 技术树的评审流程及评审表

8. 如何用FFBD(产品功能技术分解定义)实现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关联 【实战演练】: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关联,识别核心技术 9. 技术梳理的步骤及技术评价的三要素

技术战略定位及投入策略 10. 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管理和培育

a) 核心技术的管理过程 b) 核心技术的人员管理

第三讲: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管理

1. 为什么要进行平台管理 2.平台管理的好处? 3. 什么是平台?

a) CBB、货架和平台的定义 b) CBB、货架和平台的关系

【案例分析】:硬件的七层货架与软件的七层货架的示例 4.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区别是什么?

a)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定义 b)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区别

c)平台的形成过程之一:项目中沉淀与共享 d)平台形成过程之二:通过渐增规划平台

【案例分析】:华为公司四大技术平台和五大产品平台的形成过程

e)平台开发需求的三个来源分析 f)平台形成的七个步骤 5. 如何制定平台的激励方法

a)平台定价原则 b) 项目成本补贴激励 c) 任职资格奖励原则

第四讲:预研管理

1. 预研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2. 技术探索与技术攻关及平台预研与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关系是什么? 3. 专业技术预研、系统预研、产品预研的定义和区别?

【案例分析】:某公司为什么核心和关键技术不解决不进行产品开发而进行预研? 为什么新器件选型要先进行预研? 4. 预研流程、模板和活动说明

5. 如何进行预研项目管理(进度、质量、资源和成本)? 6. 预研团队角色职责定位

【案例分析】:某公司预研部门为什么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7. 如何对预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任职资格和KPI) 8. 如何选择预研人员?

【案例分析】:某公司预研人员为什么不选用毕业生和低层次的人员?

第五讲:基于市场和产品需求牵引的技术规划

1. 技术规划包括三部分内容及区别:技术战略研究和技术路标规划以及技术发展计划 2. 基于技术发展推动的技术规划的方法、工具、模板 【案例分析】:技术战略研究模板 技术路标规划样例研讨 3. 如何制定技术路标规划? 4. 技术规划制定的W型流程

【案例分析】:某公司的技术规划的层次划分及流程分析 体系规划与领域规划及专业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进行层次划分和对接?

第六讲: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

1. 企业技术资产包括哪些内容 2. 如何制定专利管理流程

3. 如何在研发中确保知识产权的建立

4. 研发流程评审中知识产权的评审要素 5. 怎样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 【案例分析】: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案例

第七讲: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和激励原则

1. 研发绩效管理的三要素与薪酬的对应关系:任职资格与行为规划及KPI和PBC与薪酬的结

构对应关系

2. 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如何管理?

【案例分析】:华为研发人员七级任职资格与薪酬关系

3. 研发人员的KPI和PBC设计和激励

预研与产品开发人员的KPI和PBC以及激励如何设计?

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KPI和PBC以及激励如何设计?

【讲师简介】周老师 资深顾问 高级讲师

原华为公司研发副总裁、华为公司研发及项目管理的创建者,兼任华为特级讲师;曾任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在企业战略设计、组织架构设计、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绩效测评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产品开发管理及管理的推行上有一套独持的经验,能让管理经验和方法落地和推行。

【课程时间】 2天

【课程费用】 30000元/天(食宿差旅 实报实销) 【联系方式】

北京融通协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辉 客户经理

技术管理创新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 F27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31-03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一个科学的部署。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论是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还是应对国际经济发展低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一、 必須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技术创新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商品,而这要由企业来完成。因此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1.企业在创新的投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创新投入。据统计,201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均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的70%以上,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2.企业的创新绩效不断提高

企业在获取国家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奖和专利申请等方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2010年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36%,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的数量、销售收入不断上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

3.中央企业是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的国家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突破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在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参与率分别为29.5%、13.5%。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有64家中央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组建。

从创新投入和产出来看企业已处于我国创新的主体地位,从而较好地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在市场化和产业化

自主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一项创新的技术最终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对于市场的变化最敏感,理解最深刻。因此在技术创新的选项上能够紧扣市场的需求。适合市场的需求的技术创新,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要看能否顺利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就要靠企业来进行。企业具有把握技术和产品的综合能力,具有产业化的能力。对于重大的创新技术具有推动产业链发展的能力,从而使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必须加深对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

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在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技术领先,但是,也往往容易重视技术,轻视市场,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与市场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的能力就更难提高。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由于观念和企业对科研人员的考核等原因,企业的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出来后,往往更关注申报奖和申报专利,而忽视了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技术止于试验室。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长时间占用大量资金。技术创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尽快实现产业化,企业很难得到回报。依此下去,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研发经费。继续投入企业将拖跨,减少投入或不投入,技术研发无从谈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所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技术必须要市场化和产业化。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

2.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能力

当前,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有关的资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运作水平决定了其产业化的速度、效益和规模的高低。因此创新企业必须要提高自主技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能力。

(1)提高市场运作和管理的水平。首先,要从效益出发提高创新企业的市场销售能力。通过市场销售取得企业创新的后续效益,从而满足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和进行产业化所需的资金投入和能力准备。提高创新企业市场销售能力的关键是要把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市场销售的导向。

(2)提高产品的规划能力。企业用于支持创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进行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解决产业化资源的问题,必须要提高产品的规划能力,实现产业转换的滚动安排。产品规划是要解决企业未来发展和[前需要的问题。技术创新企业的一个困局是:高科技的产品往往需要靠[前大量的投入,形成大量的沉淀成本,而远期才能获得效益。企业在无即时的现金回流情况下,只能靠外部融资,长此下去将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长,后续融资的能力受限,从而使创新企业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创新企业产品的规划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研发、市场、财务、销售,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抓住市场变化的脉搏,使产品的规划实现滚动性。这样才可为企业提供收益和现金回流的产品,也可为企业未来提供收益的高科技产品。

(3)实现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现今企业的竞争已是品牌的竞争,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企业在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与自主品牌的创新相结合,新技术要通过品牌走向市场化。企业的品牌的知名度决定了新技术固化的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创新企业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品牌与技术创新可以互动,技术可作为品牌的支撑,技术创新提升品牌的内涵和吸引力,而品牌创新又会推进技术创新的产业。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创新犹如创新企业的两翼,两者的有效结合必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 积极营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坚持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积极营造企业创新的好环境。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创新投入不大: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高技术性企业会更高。而我国2010年只有三成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中小企业投入更低,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科研投入。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我国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企业也提出了“人才强企”的戰略。但企业受观念、体制、机制等影响,创新人才短缺,很难适应自主技术创新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果,由于产业投入等原因转产、规模生产不够。

强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创建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动力要增强,同时,国家、社会各方面也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

研发投入是企业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研发投入达到一定的力度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自身要提高对自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研发投入。国有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要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国家要鼓励国有企业承担和参与科研计划项目。要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2.完善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要深化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推进以股权多元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设立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在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中的比重。要依靠转制科研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决定因素,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也是最主要的紧缺资源。企业必须要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人才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观,确立创新人才是科技型企业的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要树立吸引人才、留在人才、用好人才的观念,营造人才环境,国家、企业必须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吸纳和稳定人才。要创新人才的管理方法,努力形成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国家要给予企业加强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从而更好的营造适合人才创业,创新、创效的环境。

4.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是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推动者。加大各级政府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策、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供好的环境。要建立较好的市场规则和制度,监督市场的运行。要指引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引导、鼓励、推动产学研合作。要规范技术创新的行为,保障技术创新的权益。建立政府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服务。其次,加大对重大新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重大新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很难独立承担,国家要给予坚定的支持,对关系产业发展基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重点支持,有利于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翟运开.面向企业新的区域创新平台及其结构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2):68-73.

[2]姚建敏.中小企业机制创新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99-100.

On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Yang Xiaojian

(China Iron &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must adher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key for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ies in market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o this end, the companies, on the one hand, shoul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ket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anwhile,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tate, society shoul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guiding aggregation of innovative elements to enterprises, making enterprises truly become a mainst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技术管理创新 第4篇

创新最早由约瑟夫·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较为系统地研究;其后,爱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技术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是新工艺或新产品的引入,重点是新产品新工艺从研究转变为商业化生产和应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8年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发明被首次商业化应用”。绿色技术即环境友好技术,最早由Brawn E.和Wield D.于1994年提出[1];同年美国对绿色技术展开系统研究,其环保局科技计划将绿色技术划分为浅绿色和深绿色技术,前者指污染治理技术即末端技术,后者是清洁生产技术即污染防治技术。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y innovation,ESTI),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称[2]。

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存在着差异。

1 创新目标或结果差异

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以使生产和服务组织获得利润、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家通常总是依靠一切新的发展、新发展结合劳动所取得的社会应用获得最大利润[3]。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生产和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而竞争优势被波特表述为:竞争优势不外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或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取得最终价格。总起来看,传统技术创新的目标是提高生产和服务组织获得货币利润的能力。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中的企业和个人所增进的公共服务不具有价格,因而它并不成为技术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因为生产和服务所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企业和个人生产生活成本增大也不具有外部成本,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难免不是环境损坏。

从历史来看,技术创新由于缺乏绿色方向,其资源环境影响是令人遗憾的[4]。(1)农业方面。世界农业在其工业化时期的技术群推动了全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这刺激了人口增长,直接导致养活人口的压力直线上升,土地利用为此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改变和破坏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至大气中碳素增加了约1500亿吨,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气候;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推动水利建设,又使世界淡水短缺,进而造成河流、湖泊面积减小。而人工制造的氮肥和磷肥、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大量使用,导致大区域水质恶化,使农业区的昆虫、鸟类甚至兽类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2)工业方面。工业化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对资源的空前消耗和改变、工业代谢物尤其是非自然产物的大量排放。工业化使用了巨量的材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矿石和可更新材料,它们需要被移动,由于这种移动,地下结构和沉积层被重新定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因此而改变。工业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加剧温室效应。除此之外,含氟氯烃及其替代物卤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将地球生态推向危险的处境。同样含有对环境有害成分的“工业三废”中的固体和液体,也正源源不断地排向河流、湖泊和城郊、农村和田野,江湖水质恶化、人类居住地被有毒有害物质包围、土壤被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污染。(3)服务业方面。服务业中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最显著和严重的。①运输过程产生碳氮氧化物。②消费废弃物的垃圾化。与交通相关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与农业生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交通污染——氮氧化物加上硫排放是酸雨的罪魁祸首。从全球来看,随着换热技术的创新和变革,人们用更多的能量加热和冷却更大的居住空间;而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人类的活动范围被大大扩大,私人移动量还在持续增长。同交通污染对大气施加压力相呼应,固体形态的消费垃圾对地质环境造成着极大的压力。

传统技术创新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支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归因于它们完全没有生态效率。考虑工业生产方面。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工业总产值可表示为Y=A(t)LαKβμ,式中A(t)是综合技术水平,L、K分别是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数,α、β分别是劳动力和资本产出弹性系数[5]。由于工业生产投入的资本又可表示为Κ=i=1nmipi(mi为生产中第i种实物的消耗量,pi为相应实物消耗的价格,其中摊销了货币资本价格),当第i种实物消耗量有dmi量的变化时,假定其价格维持不变,则有dY/dmi=A(t)LαβKβ-1pi,当α>0,β>0,a+β≤1时,Kβ-1是减函数,因而此时dYdmi0,这意味着:减少实物消耗量,社会工业总产值依然能够增长。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这只能归结于生产函数Y中综合技术水平A(t)得到了的提高,即实物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导致了产出的增长。

这表明,即使没有有意而为之的绿色技术创新,生产领域依然会出现资源节约。事实上,技术创新和变革正在极大地提高着生产率,比起30年前,资源利用强度正在许多领域减弱。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环境损坏以及生态危机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技术创新的脚步赶不上生产和服务领域要求输入的资源数量增长的速度,资源和环境实际上被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压迫着。

绿色技术创新就是要解放资源环境,使资源环境压力同经济社会活动相分离,此时创新的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和服务单位获得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同时还要使社会获得绿色利润:企业获取的绿色利润表现在随着绿色技术的应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竞争力得到增强,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值提高,利润额增大;政府获取的绿色利润主要体现在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公民身体健康程度提高、资源尤其是能源使用安全性提高;公众获取的绿色利润是绿色生活空间增多和增大,从中获取的生态服务数量增多、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性、水质状况、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2 创新动力差异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和科技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些创新明显地由市场需求驱动,而另外一些则由科技推动而产生。科技推动型技术创新是“供给”创造需求,在市场没有产生明确的对某产品或服务需求时,技术自身能够实现创新,从而将这些产品或服务生产提供出来。此时,技术创新的起源是新技术或技术上的可能性,它可能是原先科学成果带来的,也可能是建立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的[6]。这种科技推动型技术创新可以被解释为:技术创新发生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最需要技术创新的,实际上是商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在更多的情况尤其是市场经济情况下,生产和服务经营单位需要经常性地开拓新市场以提高竞争力,需要通过新的供给来吸引消费者,因而这类技术创新没有市场需求的明显或直接拉动。

但是,在绿色技术创新范畴,要出现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就必须先出现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唯一地是对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即生态需求。生态环境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与食物、住房、交通工具和耐用消费品一样为个人提供服务功能的一种特殊消费品。以历史眼光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经历3个阶段:(1)高恩格尔系数阶段。从极端贫困开始到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的这一阶段,对应着人类环境意识中的崇拜自然阶段。个人与其家庭为生计而奔波,食物支出高,丰衣足食是追求目标。一般生活消费品的贫乏,决定了人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增加实物消费。(2)户内消费阶段,对应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阶段。伴随着产业革命,大量的机器和能源创造出了空前多的物质消费品,主要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人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反向变化,而是认为:一定条件下,生态环境质量消费可以部分地被物质消费替代。这一定的条件有两个:①一定的生活质量水平以下。②一定的环境质量水平以上。(3)购买服务阶段。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开始下降,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电力支出迅速上升,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旅游、户外娱乐等)的持续追求,此时实物消费对生态环境质量消费的边际替代趋于零,这或许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上——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或者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到了一定水平以下——人们普遍已无法忍受现有生态环境。

当社会需求还停留在户内消费阶段时,消费者并不考虑伴随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及消费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即环境质量恶化在个人消费效用函数中所产生的负效用很小,消费者“选择”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产服务方式。在这种零生态需求市场条件下,物质化、重碳化技术得到强劲发展。

当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在效用函数中的权重值越来越大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将破坏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视为违法,要求违法者治理和预防环境污染,还要求对企业使用资源课税以使资源在开发中得到保护。由此,资源环境损坏进入企业成本函数,并且如果资源环境成本过高,生产或服务单位还将被停产。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文件、行政命令的不断细化、深化,也随着执法和行政的日趋严格,非物质化、去碳化、材料替代和再循环等绿色技术就不是企业想不想采用的问题,而是不做或不采用组织自身就无法生存。

可见,较常规意义的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驱动。如果说现代技术创新越来越具有依靠科技内生的趋势,那么绿色技术创新因离不开社会的绿色消费而相对地更具有外生路径特征。实践当中,政策、法规在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启动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美欧等国政府一方面陆续制定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来强化生态需求,迫使生产和服务组织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或采用绿色技术;另一方面还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创新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体系,综合运用经济、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鼓励组织实施绿色生产。

3 创新主体间关系差异

3.1 同行业创新主体间关系差异

如果生产服务组织属于同一个产业或行业,在技术方面,这些组织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竞争关系,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获得是相斥的,组织必须自行进行单独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资金财务衡算;组织之间也会有联合,但这种联合多是战略上、市场上,而技术上的联合不是常态。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同行组织之间,除了竞争关系之外,还会形成基于“三废”综合利用的共生关系。在一个组织内,“三废”回收利用技术往往遭遇“非规模不经济”问题,即所要回收利用的副产物少,但绿色处理所需设备厂房等的折旧和摊销是“规模经济”下的,这造成单一组织如果对副产物进行利用,那它将面临有“绿色”、有“循环”而“无经济的”的局面。因此,实践当中,“三废”回收利用技术不是区域同行组织都能实施,而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中。大企业具有副产物产量相对规模优势,它们出资进行“三废”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的动力更强劲,也往往因此获得副产物回收利用领先技术,由此产生吸纳区域其他小企业副产物流向自己的“向心力”。这样,区域同行组织之间形成副产物回收利用共生关系:大组织获得小企业的副产物原料供应,进一步巩固规模经济;小企业不投入治理成本,而是出售副产物给大组织而增加业务收入。

3.2 不同行业创新主体间关系差异

区域不同行业组织在进行常规技术创新时,彼此间基本不形成竞争关系;如果其他组织的副产物可为自己所利用,则组织间就产生互惠互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利他方组织出售副产物给受惠方组织而获得非主营业务收入,受惠方组织购买副产物,将其作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生产出产品以获得主营业务收入。当利他方组织出现使生产效率提高的技术创新时,其副产物产量会下降,这将使受惠方组织生产受挫;当受惠方组织利用新技术而使用替代原料时,它对利他方组织副产物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利他方组织主营业务。

但区域不同行业组织在实施绿色生产时,副产物回收利用技术上的突破有可能促成它们在区域间形成循环经济共生体结构,这就是生态工业园,如图1所示。椭圆代表一个最基础的生态工业园EIP,内含5个组织结构单元。这5个单元都对上家组织的副产物进行利用,同时它们之间也有合作,构成一种基于“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纵向和横向生产联合。每个单元的副产物利用技术不一定是创新技术,可以是常规技术,但这些常规技术的串联和并联使用却可以实现组织的废弃物零排放、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它们联合在一起共生,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图中,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结构要素和特征是:生产或服务组织单元1与2是并联耦合,单元3对1和2的副产物进行综合加工;单元2与4是串联耦合,4对2的副产物进行再利用。在这里,生产或服务组织单元3与4是专业地进行产品生产,因而克服了组织1或2跨行业对副产物进行加工利用的技术屏障。

需要注意的是,园区内单个组织单元进行清洁生产时,副产物再利用所产生的非规模经济问题依旧会出现,为此要求:(1)园内核心单元如图中的1和2要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类似1和2的组织数量足够多即有一定的密集度;(2)生产或服务要适时向园区外扩张,如从园区外购进原料、在园区外发展分包企业以保证“食物”共生链的强度等。相对于单个组织,生态工业园中对生态效率贡献最大的是单元5。单元5在功能上相当于传统的单个组织中的污水、废渣或废气治理车间,它实际上是将单元1、2、3和4各自的“三废”尤其是废气和废水集中处理,这样做第一解决了非规模经济问题,第二为废气废水综合处理技术创新提供了产业平台。

4 面对的环境管理内容和方式不同

不同时期的技术及其创新面对着不同的资源环境法规。

生产技术水平较为低下时,例如在我国商周时期,农耕经济和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自然灾害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此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实际上相当于物资储备库,必须加以严格的保护和节约使用。由于此时破坏资源环境者主要是人自身的行为,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就体现为对“向自然索取行为”的直接管理,主要表现为封山禁湖。及至近代的产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水平有了长足提高,在欧洲,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的破坏者发生了变化,它不再直接是人的生活行为而是各种产业技术。在这种背景下,资源环境管理法规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那时起,一般被统称为环境法的资源环境法规的内容中就有了越来越重的技术成分,及至出现各种技术规范。比如,19世纪的资源环境法规还只是对蒸汽机车、轮船的煤烟排放进行限制,而到了20世纪,技术性规范较强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日本),“废弃物处置法”、“联邦水管理法”、“大气污染控制法”(德国)以及“能源节约法”、“化学品法”、“原子能控制法”、“废水收费法”、“洗涤剂和清洁剂法”等相继出现,其中的绿色技术含量渐次提高。例如,法国的“法国环境法典”提出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的概念,英国1956年的“空气净化法”、1974年的“英国污染控制法”强调能源燃料的环保品质必须达到国家法律要求,美国于1969年创立了重在强调经济和技术环境分析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7]。

20世纪后30年,技术创新推动下的技术水平空前提高。联合国1972年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指出,环境问题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必须对环境进行管理[8]。一般来说,环境管理是指综合应用法律、经济、行政、管理、技术及文化教育等手段防止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环境管理可以归结为对资源生态的管理,即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包括可更新资源的恢复和扩大、不可更新资源的节约。在区域层面上,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环境质量标准、指标体系的制定、监控系统的建立、环境公报的发布和环境管理程序的确定。部门环境管理有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和医疗等环境管理。这一时期环境管理方式是“政府命令——技术控制”,它以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强行使排放者或环境破坏者达到有关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厂商的污染水平均等。这种方法对延缓环境恶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人们很快就认识到,环境问题仅靠强制性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彻底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自觉和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同时辅以更加全面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以我国为例,以《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基础,多部行业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定如《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实施办法》等要求生产和服务组织尤其是工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机构,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当前已演化为一个环境管理组织。从微观方面来说,环境管理组织首先被界定为一个生产或服务组织,在该组织中环境问题被系统地管理,环境管理被有机地整合在采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处理等诸环节。从环境管理角度看,这种组织成为一个环境管理系统。英国标准学会认为,环境管理系统是为决定和执行环境政策而存在的组织的结构、职责、业务、程序、流程和资源,它将分散地导致环境问题的因素系统地整合起来,并努力协调与组织内的其他管理系统的关系。从宏观方面来看,与“政府命令——技术控制”环境管理不同,环境管理组织中的环境管理机构、生产服务单位、市场消费者之间不是各自为阵,更不是敌对,而是在追求“资源环境利润”方面共生,构成“生态效率型组织”[9],其环境管理方式是“政府命令——技术控制——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

5 结 语

2009年5月,我国从事绿色制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与服务领域的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及行业协会等,在北京成立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Alliance of Gree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这标志着绿色技术创新在我国工业领域率先进入体系建设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对绿色技术创新本质特征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绿色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和国家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摘要: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较少考虑环境质量提高和资源永续利用,创新本身可由供给驱动,创新主体间的技术竞争关系明显,技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由政府对生产服务组织采取“命令——控制”治污的方式来处理。绿色技术创新不能或缺环境保护内容,创新的产生有赖于市场生态需求的出现和强化,其创新主体间存在较强的技术共生关系,环境损害由政府、生产服务单位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的环境管理组织来预防。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辨析

参考文献

[1].Brawn E,Wield D.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994,6(3):78~99

[2].李艳利,王志平.以绿色科技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71~7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6~97

[4].Arnulf Gürbler.Technology and Global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8~373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王耀德,陈家琪,黄文华.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8

[7].曲格平.环境与资源法律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4~39

[8].张明顺.环境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10

技术创新管理 第5篇

2.我国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现状或展望)

3.以某企业为案例,探讨该企业的技术创新或制度管理创新

4.研究与发展管理

5.企业组织文化创新

打印版:封面:主标题(副标题)

摘要 50--100字

关键词

主体部分

结尾

参考文献

字数2000 左右

十六周交

学习技术创新管理

后的心得体会

班级:工商管理094班姓名:李超

学号:20091601140

2一、摘要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并且对整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科技型小企业和大企业一样重要。大企业具有较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使它们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与大规模的工艺更新,而科技型小企业很多是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技人员创办的,机制灵活、决策果断,一旦有资金支持,会更愿意从事创新。

供电企业电能计量技术与管理创新 第6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能技术;计量;管理创新

前言

在电力企业中电能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电力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就决定了提高其技术含金量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电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能源之一。供电企业作为地方各级的核心企业,在保障供电企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电能计量技术便是保障工作中的基础。如何灵活运用价格杠杆原理,从何对用户的电量消耗给予合理的引导,实现供电企业的电能计量有效管理,只有进行新型计量技术的探索并推理出科学的改进方法,才能帮助企业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1、电能计量技术改革的重要性

电能计量技术的改进,有利于促使电能计量数据朝向真实性发展。时代要求迫使现代的电能计量技术一刻都不停歇的在向远程化管理方向推进。电力计量技术的推广,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电力计量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1.1 电能计量促使工作管理效率提高

现代计量远程观测系统,可以根据掌握具体信息,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效避免因时间延误而造成的损失。摒弃了过去发现不及时、检测效率慢、准确率低下、工作效率低的局面,取而代之的现代化电能计量方式优质利用,使得工作管理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1.2 有效防范窃电现象发生以维护企业利益

电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无法脱离电的存在。但是一直以来的窃电行为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供电企业电力计量必要安装防窃电装置,这些装置的安装技术,国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只有保障供电企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经营健康稳定发展。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有效控制窃电现象,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以充分保障。

2、电能计量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用户用电负荷的急剧增加,电力市场的改革正在结合配网改造工程的启动需求而逐步加强。电力计量装置在企业中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地通过准确的电量计量以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而是应用技术分析管理来不断适应已现代电力能量的需要。

2.1 电能计量的管理手段落后

资产管理没有实现动态化。没有新购、库存、拆回、报废等环节的具体措施管理。质量分析监督不到位,低效率高成本,如没有各类各厂电能表的故障分析、质量监督。采购管理不科学。如招标、定标、验收、抽样、统计还是沿用过去的手抄法,不但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形成抄表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局面。

2.2 线损统计缺乏准确性

工作人员在抄表中都严格遵守所规定的抄表定额,不可以随便变更程序,这就导致了购售电量的抄表工作无法在同一时间完成,季节性变化大致使线损波动的,造成线损统计缺乏准确性。

2.3 用户用电窃电缺乏有效监控

自动抄表系统在目前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各种窃电方式现场查获能力不够,难以发现各种技术窃电手法。抄表负责人应没有定期审查表示数和计算电量、电费等数据,手抄电表所能掌握的用电信息的有限的有限性无法突破,也没有及时的到装表现场检查,供电部门是通过每月一次的对户抄表来监察与管理用户的用电的。缺乏正确性的确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曾发现因计错倍率导致电量长期少计的情况。缺乏针对性继而效率低微,对于有力打击窃电行为,必须加强对供电企业职工的培训,完善用电营销监督管理办法。

3、电能计量管理的创新

3.1 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调动计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作保证。当前,从事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和考证,会操作系统,系统就能自动对不符合工作流程的行为予以提醒,有效解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要尽量减少计量专业人员的流动,实现电能计量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3.2 预防电能计量故障及差错的措施

选用的合理容量表计,对于40A以上应采用带互感器式1.5(6)A 宽负载电能表,以防止过负荷烧毁计量装置;在雷击经常发生的地区,应把电能计量装置由专人负责倍率管理。避免互感器错发、错装或一组互感器变比不同。定期检查互感器变比,减少止倍率差错;在用户侧安装采集器对负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调整负控终端以及台区安装集中器,加强对需求侧的负荷管理,促使有序进行检查电能表二次回路的完整性,规范安装试验用接线盒,达到提高计量可靠性的目的。

3.3 实现电能计量信息管理

建立电能计量装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功能模块形成有机联合的整体。保障用户侧安装采集器或负控终端以及台区安装集中器顺利工作。信息采集系统的推广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促使变电站电能计量装置为主线,跟踪管理工作采用微机进行管理,建立电能计量资产的台账,逐步做到利用条码进行识别,及时传递业务工作单的工作联系方式。有利于电力管理者查询计量业务进行的过程、添加新增用户、修改用户基本信息、用户的档案资料、电能计量的各统计数据,实现了电力用户的基本信息等资料管理,等。用户的供电方式、计量方式都是模块要处理的信息,同时还有用户用电设备一次接线图等。

4、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完善

4.1 采用新技术实现低压电能计量装置全部自动化。2013年7月9日,国网天津电科院完成了对原三相电能表自动化检定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全自动化检测,在国内尚属首次,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即将告别人工检测时代。也就是说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整合和构建统一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实现远程自动化实时抄表、用电信息异常报警、电能质量监测、线损分析、预付费、用电检查及负荷管理和负荷控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线损四分以及需求侧管理的分析决策,满足了电力市场的运营要求,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也为供电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发挥了作用。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与现场终端进行通讯,这样不仅减少了手工录入的延期性,提高了抄表表码的准确性,为线损计算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还可以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4.2 计量自动化系统给四分线损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供电企业于2003年陆续建设并投入四分线损管理系统。2011年开始进行计量自动化系统主站整合建设,将原有的全部厂站端采集设备、负控装置、配变终端和低压集抄设备全部统一接入整合后的新计量自动化系统中,并开发有序用电、线损四分管理等高级应用功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按照分区、分压、分线和分台区对定时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再把处理出来的数据发送到四分线损系统,方便了线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网的线损,同时给决策人员的决策提供依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约供电企业的管理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就是电能计量技术,因此,为了维护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就要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来提高电能的使用率,使电能计量技术成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屏障,从而达到监控的目的,让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脱离繁琐的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节能减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克景,绿色电能的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科技,2008(2)

[2]胡国柱,21世纪我闲电能的发展现状分析[J],企业现代化,2009(2)

技术管理创新 第7篇

亚当·斯密预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能够促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存在大量个体理性导致整体非理性的制度困境。由于技术商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造成的市场失灵, 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在政府与企业之间,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 各个企业之间, 甚至企业内部,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的应用扩散面临各种利益冲突, 损害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外溢, 可以使其它企业获得正收益, 然而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 却不考虑技术创新外溢的正外部性[1]。因而, 进行技术创新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但可能不符合企业的个体利益。从博弈论视角来看, 这种现象反映了博弈参与人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 可能造成“囚徒困境”的状况[2]。

2 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企业得益函数

考虑一个关于企业是否选择技术创新的博弈。在这个技术创新博弈中, 存在n个企业, 每个企业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创新和不创新, 即Si={创新, 不创新}, i=1, 2, 3, …, n。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有约束力的协议或协调机制, 各方在决策前都无法预知其它企业的决策, 因此这个博弈可以看作各个参与人同时做出选择, 决策不存在先后次序, 是一个典型的静态完备信息博弈[3]。

一个企业如果进行技术创新, 对其自身而言, 一方面本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 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技术成果大小、技术外溢程度和外部市场情况等等;另一方面本企业需要付出技术创新成本, 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难度、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效率和外部协作效率等等。对其它企业而言, 一方面其它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创新的外溢收益, 外溢收益的大小同样取决于技术成果大小、技术外溢程度和外部市场情况;另一方面其它企业需要付出技术外溢的学习成本, 学习成本的大小同样取决于技术难度、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外部协作效率。

各技术创新制度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收益和成本, 以及技术创新的外溢收益和学习成本。为方便起见, 用IP (Protection's Institution of Innovation) 表示技术创新保护制度, 用IF (Financing Institution of Innovation) 表示技术创新融资制度, 用IE (External coordination's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 表示外部技术交流制度, 用II (Internal coordination's Institution of Innovation) 表示内部创新协作制度。

每个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收益表示为:RiΙ=f1 (IP, IF, IE, II…) , i=1, 2, 3, …, n

每个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表示为:CiΙ=f2 (IP, IF, IE, II…) , i=1, 2, 3, …, n

每个企业获得外部企业技术创新的外溢收益表示为:RiE=f3 (IP, IF, IE, II…) , i=1, 2, 3, …, n

每个企业获得外部企业技术创新外溢的学习成本表示为:CiE=f4 (IP, IF, IE, II…) , i=1, 2, 3, …, n

为简化起见, 假定这个技术创新博弈只发生在两个企业A和B之间, 并且企业A和B的地位对等。根据理性人假设, 假定企业A和B在这个技术创新博弈中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得益最大化, 两个企业据此决定选择创新还是选择不创新的战略。由于博弈是对称的, 因此仅考虑企业A的得益情况。

当企业A和B都选择创新战略时, 企业A同时获得本企业的创新净收益和企业B对本企业技术创新外溢的净收益, 企业A得益为:RA=RAΙ-CAΙ+RAE-CEA。

当企业A选择创新战略, 企业B选择不创新战略时, 企业A仅获得本企业的创新净收益, 企业A得益为:RA=RAΙ-CAΙ

当企业A选择不创新战略, 企业B选择创新战略时, 企业A可获得企业B对本企业技术创新外溢的净收益, 企业A得益为:RA=RAE-CAE

当企业A和B都选择不创新战略时, 没有任何技术创新的收益和成本发生, 企业A得益为:RA=0。

由此, 可得企业A和B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得益矩阵 (如图1所示) 。

3 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的囚徒困境

由于假设企业A和B的地位对等, 这个博弈为对称博弈, 因此企业A与B选择创新策略时从自身创新获得的净收益相等, 也即RAΙ-CAΙ=RBΙ-CBΙ, 从对方获得的技术创新外溢净收益也相等, 也即RAE-CAE=RBE-CEB。记企业技术创新自身净收益为RI-CI=RAΙ-CAΙ=RBΙ-CBΙ, 企业技术创新外溢净收益为RE-CE=RAE-CAE=RBE-CBE。分别考虑RI-CI和RE-CE在不同状态下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

(1) 当RI-CI≥0时, 企业从自身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 无论对方选择创新还是不创新, 选择创新策略都是本企业的最优策略, 此时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创新, 创新) , 企业A和B都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

(2) 当RI-CI<0且RI-CI+RE-CE≤0时, RI-CI<0说明企业从自身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收益要小于成本, 无论对方选择创新还是不创新, 本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不创新, 此时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不创新, 不创新) 。同时, 把RI-CI+RE-CE≤0改写成RI+RE≤CI+CE的形式, 说明即使考虑到本企业创新对其它企业的技术外溢情况, 进行技术创新的总收益仍小于总成本, 选择创新策略也不符合A和B的整体利益。

(3) 当RI-CI<0且RI-CI+RE-CE>0时, RI-CI<0说明企业从自身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收益要小于成本, 无论对方选择创新还是不创新, 本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不创新, 此时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是 (不创新, 不创新) , 与情形 (2) 相同。但是, 把RI-CI+RE-CE>0改写成RI+RE>CI+CE的形式, 说明考虑到本企业创新对其它企业的技术外溢情况, 进行技术创新的总收益是大于总成本的, 选择创新策略不符合本企业的利益, 但是能让企业A和B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如果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自身获得的收益较小, 创新成本较高, 而其它企业技术创新外溢获得的收益较高, 学习成本较小, 情形 (3) 就容易出现。例如, 设RI=5, CI=6, RE=5, CE=1, 可得RI-CI=RAΙ-CAΙ=RBΙ-CBΙ=-1, RE-CE=RAE-CAE=RBE-CEB=4, 此时, 企业A和B都选择创新策略时的得益 (3, 3) 要好于都选择不创新时的得益 (0, 0) , 但后者却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企业A和B从个体理性出发会选择不创新。这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反映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普遍面临的一个制度困境:进行技术创新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但由于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制度限制, 某些技术创新可能不符合企业的个体利益, 使得企业不愿进行技术创新。

4 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纳什均衡的改进

在上述“囚徒困境”式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 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是 (不创新, 不创新) , 企业A和B的得益是 (0, 0) , 这个纳什均衡劣于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最佳策略组合 (创新, 创新) 。但因为 (创新, 创新) 策略组合不是该静态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 因此在一次博弈中不会被采用。假设企业A和B会有限次重复进行上述博弈, 由于重复博弈唯一子博弈完美均衡是博弈参与人在每一阶段重复使用生成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战略, 企业A和B在有限次博弈阶段中仍然会采用 (不创新, 不创新) 的纳什均衡策略。

在现实中, 企业大都按照永续经营的假设运作, 大多数企业并无固定日期结束经营, 或者很难预期到企业何时结束经营。因此, 企业之间技术创新博弈可以看作是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 或者重复博弈的次数虽然是有限的, 但重复的次数或博弈结束的时间却是不确定的 (这种情况与无限次重复博弈相似) [4]。

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假设企业A和B是对称的, 他们有相同的收益贴现函数δ∈ (0, 1) , 可以从企业A角度考虑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的纳什均衡问题。假设企业A和B都采用如下触发战略 (Trigger Strategy) :企业A首先在第一轮的技术创新博弈中选择创新, 若企业B在同一轮博弈中选择创新, 则企业A将在下一轮博弈中选择创新;若企业B在某一轮博弈中选择不创新, 则企业A将在下一轮及其以后的博弈中进行报复, 选择不创新。

若企业A和B在该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每一轮都采用创新策略, 则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企业A总得益的现值E (u) 为:

E (u) = (RΙ-CΙ+RE-CE) (1+δ+δ2+) = (RΙ-CΙ+RE-CE) 11-δ

若企业A在第一轮博弈选择不创新, 获得的收益为RE-CE, 随后引起企业B一直采用不创新的策略, 企业A随后同样选择不创新, 之后的得益为0, 则企业A的得益现值E (π) 为:

E (π) = (RE-CE) +0×δ+0×δ2+…=RE-CE

因而, 若要企业A在第一轮技术创新博弈中选择创新, 只需要满足E (u) ≥E (π) , 也即 (RI-CI+RE-CE) / (1-δ) ≥RE-CE, 化简得:

δ-RΙ-CΙRE-CE=CΙ-RΙRE-CE

在“囚徒困境”假设下, RI-CI<0且RI-CI+RE-CE>0, 因此只有在CI-RI相对较小以及RE-CE相对较大的情况下, 也就是只有在每轮博弈中企业选择创新策略造成的损失较少, 且从对方获得创新外溢净收益较大的情况下, 才能满足要求, 企业A和B才会在每轮都选择创新策略。使用前面的例子, 假定:RI=5, CI=6, RE=5, CE=1, 此时, 企业A和B的未来得益贴现因子只需要满足δ≥ (CI-RI) / (RE-CE) =0.25, 两企业就会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选择创新策略。

如图3所示, 在上述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由 (RI-CI, RE-CE) , (RI-CI+RE-CE, RI-CI+RE-CE) , (RE-CE, RI-CI) 和 (0, 0) 4点确定的平行四边形区间代表了所有可实现得益的集合。平行四边形在第一象限所在区间代表的得益, 在该无限次重复博弈中都有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得以实现[4]。这也意味着, 除了落在第一象限区间之外的情况, 一次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存在的制度困境能够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得到解决。从静态博弈到重复博弈的变化使得企业关注选择创新策略带来的长远利益, 使得一直选择技术创新可能成为企业的最优策略, 解决了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的“囚徒困境”问题。

5 研究结论

5.1 得益贴现因子δ

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贴现因子δ≥ (CI-RI) / (RE-CE) 是博弈参与人一直选择创新策略的充要条件, 因此得益贴现因子越大, 越容易满足上述条件。得益贴现因子δ越大, 意味着企业越重视长远利益, 由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来自于未来, 越重视长远利益的企业也就越重视技术创新, 这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5.2 本企业技术创新收益RI

在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 本企业技术创新收益RI越大, 企业就越可能选择创新策略;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本企业技术创新收益RI越大, 越可能满足企业一直选择创新策略的充要条件δ≥ (CI-RI) / (RE-CE) 。如果企业能够防止企业内部的技术泄密, 能够防止其它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和技术模仿, 那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收益RI也相对越高, 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创新策略。

5.3 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本CI

在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 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本CI越小, 企业就越可能选择创新策略;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本CI越小, 越可能满足企业一直选择创新策略的充要条件δ≥ (CI-RI) / (RE-CE) 。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成本较低, 与政府和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上下游企业、同行业企业等外部单位进行创新协作较容易, 企业内部管理层、技术人员、普通员工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上的协作较好, 那么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本CI也相对较低, 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创新策略。

5.4 技术创新外溢收益RE与技术创新外溢学习成本CE

在静态技术创新博弈中, 由于博弈仅进行一次, 来自其它技术创新外溢收益RE和技术创新外溢学习成本CE不影响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但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 来自其它技术创新外溢收益RE越大, 技术创新外溢学习成本CE越小, 诱使本企业采取合作性创新策略的吸引力越大, 越可能满足企业一直选择创新策略的充要条件δ≥ (CI-RI) / (RE-CE) 。如果其它企业对本企业技术创新保护较好, 模仿性产品难以在市场上销售, 则技术创新外溢收益RE较小, 技术创新外溢学习成本CE较大, 企业可能不愿意一直采取创新策略。因而, 技术创新保护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较好的技术创新保护制度一方面提高本企业技术创新收益RI, 使得企业更愿意采取创新策略, 一方面降低来自其它技术创新外溢收益RE, 提高技术创新外溢学习成本CE, 使得企业在无限次重复技术创新博弈中不愿意采取创新策略, 这一结论与d'Aspremont和Jacquemin得到的创新溢出绩效不确定性的结论相一致[5]。

参考文献

[1].本.斯泰尔, 戴维.维克托, 理查德.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Alistair Bowden.Knowledge for Free?Distributed Inno-vation as a Source of Learning[J].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5, 20 (3) :56~68

[3].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68~71, 169, 192~193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 第8篇

技术创新与突破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件。目前, “多数的中国主要企业仍然只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和组装商” (引自CIDEG研究报告) 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而且, 当这些企业被占据全球市场的先行者视为威胁, 所面临的技术引进条件不断恶化时, 它们的自主技术能力并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挑战。有数据显示, 中国大中型企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上的投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以至于仅占到销售收入的0.03%~0.04%。

目前, 装备制造业中的强势企业, 已经开始把海外并购作为获取技术来源的新途径。的确, 创新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从概念上说, 广义的创新就是企业为获取尚未掌握技术的过程。但在获取技术的档次、获取技术的方式上并不存在标准答案。

当然, 技术的内生能力是永远无法靠金钱购买的。而缺乏内涵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除了概念不同外, 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将没有任何区别。

技术管理创新 第9篇

1 工程技术创优过程控制

1.1 提高标准,转变方法

工程创优向工程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出口号容易,真正做到创优是很难的。因此,创优工作要一步步来,稳扎稳打。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制度、有标准,从基础做起,开展“工程创优”活动。

创优工程必须先明确目标定位,然后制订可操作、可执行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充分分析项目优劣,针对项目类别和施工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抄袭照搬,盲目跟风。制订了先导目标之后,还必须进一步细分工程内容,将造价、档案、安全、质量、监控检测等内容分开,并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实施一对一的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杜绝“装置性,决策性,管理型,建设性”违章,要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般事故”和“作业违章”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监测方案。因为相关检测任务种类繁多,如果都加派人手来实行监测,则会加大人员的劳动负荷,同时,也会浪费人力资源。因此,制订一套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1.2 制订创优细则,全面创优策划

创优项目是将质量创优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项目建设指标优良作为首要目标,建立以领导层为首的创优小组,并下设创优策划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制订出完善的创优实施细则,按照类别,区分对待,突出“亮点”。同时,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有备用方案,要有监督考核机制,要采取流程化的管理方案,以确保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另外,要提高管理起点,吸取已经成功的创优项目的优点和经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为自己的项目创优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团队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工程伊始之际,要做好创优的全面策划。一个好的策划才是项目圆满完成的基础保障。在施工准备阶段,要不遗余力地推行创优策划,并将其落到实处。策划内容要覆盖全面,包括施工准备、安全警戒项目、文明施工、质量检测、造价管理到物资运输与保存、生产准备,等等。在具体工作中,可适时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施工阶段予以细分,通过全面、详细的策划方案让项目全体工作人员保持清晰的思路,明确方向,进而安全、高效地执行制订的建设任务。在此过程中,杜绝传统工程建设仓促赶工,“边制订,边建设,边修改”的情况发生。

2 标准化工艺实施

2.1 技术原理

标准化技术工艺是以国家电网总局推行的标准化工艺建设为基准,把以往的创优成果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设计源头深度优化,不断提升工程的实施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应以PDCA方法实施优质工程循环管控,做到“策划”“实施”的绝对统一,建立与工程高度吻合的标准化模式。这对于节约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 全面推行标准化工艺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电网建设从传统类型向智能化体系的跨越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基本安全、稳定,质量保证成了保障能源和公共安全的基础。因此,工程建设更加不能马虎,推行“标准化工艺”志在必行。但是,标准化工艺看似简单,却对工程整体质量、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监测等许多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它需要有成熟的工程项目经验、有效统一的措施和总结、提炼以往工程项目的系列成果,以真正实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工艺”。

另外,标准化工艺的使用需要与施工情况高度吻合,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因此,推行标准化工艺,不仅要有完备的管理体系,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施工人才。例如,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可以使成形的混凝土表层平滑、无气泡;自流平地面的施工工艺可以使地面兼具优良的耐污浊、耐腐蚀能力和良好的附着力,并能承受较大的机械强度。所以,在管理决策方案实施完备的基础上,不仅要全面推行标准化工艺,还应当提升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标准化工艺才能顺利推行。

3 结束语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其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是工程建设的两大核心,它们不仅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还决定了工程水准和工艺。因此,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意识,以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创优创新,树立全员工程精品意识,才能真正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使其达到国际水准。

参考文献

[1]张子良.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

[2]宋志朋.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J].装饰装修天地,2015(6).

[3]张军,李楠.电力工程创优的措施和过程控制[J].中国科技纵横,2015(4).

加强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第10篇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这场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坐便洁身器》发布实施暨标准化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新闻发布会”,并给我这样一个发言机会,我倍感荣幸和自豪。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三花良治企业全体员工和行业内所有企业向行业标准的颁布表示热烈祝贺,对倡导、组织编辑并大力推广“坐便洁身器”行业标准而付出大量辛苦劳动的林润泉所长及厨卫研究所各位专家、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道一声辛苦了!

洁身器是安装在坐便器上,兼有温水冲洗诸多人体排便部位洁净清洗功能和座圈功能的健康电器产品,它是人类便后清洁方式从瓦片树叶到卫生纸的擦拭变为用温水冲洗的一次卫生革命,它不仅实现了让方便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对于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和相关疾病防治有着划时代的作用,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洁身器,不仅对于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卫生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妇女、老人,肛肠疾病患者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在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推广洁身器产品,在中国更具有重要意义。

洁身器产品的家庭普及,我们已经落后于我们周围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从十多年前,国家领导人的“便后清洁方式的变革是民族卫生素质的标志”到建设部领导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今天,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的颁布,将预示着国家从住宅标准上对洁身器产品的认可和大力推广的态度,预示着中国市场全面启动的号角已经吹响。

洁身器产品在中国十五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市场导入,起步并不比韩国晚,期间很多企业都非常看好这类产品的前景。我们企业也是属于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之一,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定位、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技术参照数、零部件配套环境不足、企业综合实力缺乏行业领导等诸多原因,这个行业发展缓慢,在中国产品与国际企业并肩竞争的环境相比,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进步速度。让很多知道这个产品的消费者也在怀疑:这么有前景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像空调、洗衣机、热水器那样流行呢?以林润泉所长为首的建设部领导,意识到这个行业缺少标准的引导,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行业标准的建立工作上来。这个标准的颁布,不仅对洁身器产品迅速推广从住宅建设角度打开大门,为洁身器产品推广打开大门,更重要的是,对行业内企业和未来进入行业的其他企业树立了产品质量标杆,更为消费者享受到合格质量、合理价位的优质产品制定了市场规则。

标准出台后,为了让这个标准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企业有幸被评为行业标准的示范基地,这是建设部政策中心厨卫所对我们的多年来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们企业下达的命令,我们企业上下,在兴奋地同时,深深体会到的是压力。我们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

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从1995年开始进入洁身器行业,经过探索、失败的挫折,也积累了中国洁身器产品技术、制造和推广的大量经验,我们一方面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建立工作,一方面意识到中国洁身器发展需要有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所用,而领军企业不仅对行业前景和未来充满信心,还必须从产品技术、制造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实力多方面都要达到标准。摆脱中国洁身器行业早期进入企业底子薄、后劲不足的困境局面。2009年,引入中国上市公司杭州三花控股集团公司以产业投资方式入股西安良治电器公司,成立了三花良治电器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洁身器行业经济实力最强的企业。三花控股公司,是四通转向阀等空调配件全球最大的供应企业,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三花控股投资良治电器公司,不是看中短期利润,也没有像社会上诸多风投公司以简单的财务投资态度进入洁身器行业,他们看重的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同时,三花控股在产品技术和制造管理方面实力让日本人折服的事实也深深吸引了我们。目前,三花良治的洗之朗品牌的销售服务网点,已经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产品种类也从原来的5款增至30余款,涉及到储热式、速热式和即热式三大领域,价位从千元以内到3500元之间各个档位。我们在强化国内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借助三花制冷遍及全世界的事务所,大量聘请日本、韩国在洁身器领域的技术专家到我们企业来工作,让这些专家基于我国即将颁布的行业标准,建立起更高更严格的企业标准。技术研发工作方面,从原来的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变为大胆走出去引进来,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产品性价比最优,最贴近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之路。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技术 创新管理

1 技术创新的涵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营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不同的学者或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关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的限定 斯科恩(Schon)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和技能,包括有形的装备或无形的工作方法。费里拉(J. Friar)等人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这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范畴。麦凯(K.G.Makey)认为,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顶点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而凯密(M.I.Kamin)等人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本人更赞同凯密的观点,即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不考虑市场行为的技术创新在市场的检验面前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技术创新。

1.2 关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强度的限定 关于“创新”强度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本性创新,也称为激进性创新,即建立在新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另一类是渐进性创新,也称为增量性改进或边际性改进,即建立在原有技术原理上的技术的渐进性改进。争论的焦点在后者,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本人认为,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自己通过不断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技术创新是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就是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

1.3 关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实现的“成功”标准 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那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者是技术优势呢?这一点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有两个:一是实现了商业利润,二是扩大了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本人认为应该是扩大了市场份额,因为:一、市场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二、商业利润会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比如国家对产品价格的限制、企业的定价策略等,所以不能用商业利润作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

2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以及其他更多阶段的理论。本文就以影响最大、阶段划分最简明的三阶段论为基础,来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1 中小企业的生存期 生存期是企业从筹建、投产到稳定销售以谋求市场生存的创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规模很小,综合实力较弱;市场范围狭小,产品销售不稳定;发展速度比较慢,破产率高;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稳定,技术基础很差,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中小企业的发育期 发育期是企业站稳市场后业绩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高成长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由单厂向多厂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很快;形成的主导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畅销;管理正走向正轨,组织和制度开始健全;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开始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2.3 中小企业的成熟期 成熟期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巩固已经取得发展水平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综合实力比较强大;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企业管理开始规范,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自我开发的产品比例较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传统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成正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相应地随之在不断地提高。在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中小企业从生存期到发育期再到成熟期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从小向大扩张。同样,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由弱变强,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随之由低变高。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管理

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中小企业来讲,其抗风险的能力极弱,所以计划制定的正确与否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选择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3.1 研究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自然与科技环境、市场与行业环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3.2 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 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基本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阶段即判断中小企业究竟正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是生存期、发育期还是成熟期?然后进一步分析正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包括对生产、技术、产品、营销、资源、效益和管理等等方面的状况分析。

3.3 评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在技术能力的内容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在技术能力的范围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在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上,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3.4 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些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按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可分为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按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填空型、跟随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综合实力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高,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规模越小,综合实力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低,则企业选择模仿型、引进型和跟随型技术创新战略就较为合适。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阶段之间企业综合实力差距甚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业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特点和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 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3.5 制定技术创新具体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化方案。

4 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是随机性与逻辑性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管理,才能使创造性设想成为商业化的成果。据美国某企业顾问公司调查,新产品停止开发的各种原因中,80%的企业认为是组织问题或者是组织管理问题。没有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组织,就不会有成功的技术创新。

4.1 政策管理 对中小企业来讲,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扶持创新的各种利益安排包括税收、贷款方面、中试生产方面的风险投资及专利保护等。第二,在企业自身的运行层次上要培育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利益机制,包括专利生产的利益分割,专利产权保护、科技人员对创新技术的保密措施、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与创新产权、专用技术产权及商业机密的保密等。第三,政策也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创新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搞一次创新不容易,必须将技术创新的步伐与企业产品、换代、产业的技术进展等同起来,甚至超过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

4.2 网络管理 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生存演化,这些网络是商业网、产业网、技术网、产学研网、人才网、信息网等。技术创新网络管理的任务为:第一,从企业的各种网络联系寻求成本最低的创新源、技术源、信息源,发现和识别市场机会,正确分辨本企业的创新资源,借助网络来提高创新能力。辟如,利用产学研网开展合作创新比自主创新更具优势,成本低而又无竞争威胁。这样的创新就能节省企业资源。第二,可借助政府提供的免费信息网寻求创新信息,发现新市场,招揽人才。第三,可借助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来促进本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可借助下游产业的创新来引导本企业的创新行为,确定创新方向。在技术网络里,当中间技术或高层新技术发生突变时,可引发一系列连续的相关技术领域的集群创新。第四,可同时利用信息网、技术网、产业网、市场营销网做好技术监测和技术预测,及时准确地引导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配套技术的创新。这都是创新网络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人力资源管理 选拔、培训、激励、人员配置、职业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竞争选拔,是中国许多创新绩效优良的公司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理念是:个人与组织一同成长,以个人成长促进组织的成长,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不赞成把员工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把个人成长、追求成功的愿望与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追求卓越的愿望有机地统一协调在企业制度体系中。激励、创新需要拥有一套员工广为接受的薪酬体系和奖励系统,同时,对专有技术产权效益的分配设计是鼓励职务发明的关键。创新产权处理不当使中国企业许多本属于职务专利的发明、实用技术和外观设计转变成了个人非职务专利。根据技术、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及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调配企业人力资源,使每个员工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构想的必要条件之一。绩效评价、选拔、培训、激励、人员流动均依赖于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4.4 信息管理 技术创新依存于信息,包括行业内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息、市场信息、文化信息等。信息积累、信息分类、信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开发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为创新人员做好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是创新人员的生命,信息不灵意味着科技人员耳目不通、五官失聪,为了加速创新,及时传达各类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将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后向科技人员进行直接推销或直接传递,由此可节省科技人员的信息搜索时间和搜寻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信息服务是现代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贵州煤矿技术创新管理探讨 第12篇

但随着煤矿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贵州煤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 势必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总结, 以寻找提高煤矿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 技术创新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科技投入不足。

贵州煤矿大多为小煤矿, 因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长期以来, 煤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 技术力量薄弱。

广大煤矿工人受教育程度不高,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新事物新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较大、行动缓慢, 等、靠、要的落后观念还依然存在。煤矿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不足, 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有畏难情绪, 也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但落实不力”现象。全员参与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有待大力增强。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大, 层次不高, 结构不合理, 分布不均衡, 整体素质不高, 科技服务能力较弱。整个贵州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仅为5 000多人, 仅占总人数的8%, 其中:高级职称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 中级职称占30%, 初级职称占65%。多为管理人才, 少有采掘、机电、通风等煤矿主体科技人才;多为初中级技术层次, 少有高层次人才;多为一般性人才, 缺少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体制不适应、机制不灵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使得科技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科技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以促进机构职能科学化、规章制度具体化、运行机制规范化。

(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地处贵州, 子公司与集团公司相距远, 沟通少, 煤矿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水平整体上仍然处于集团公司中下水平阶段。各煤矿的自主创新发展也有差距;矿井主体领域内, 基本上是矿井的小改小革占据主导地位, 高新科技、自主研发均无从谈起。事实上, 煤矿建设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不够, 层次也不高。技术市场不健全, 科技项目申报标准高, 重大项目难以在煤矿开展实施,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远远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科技成果难以很好转化, 科技创新难度极大、能力极弱, 致使科技创新推力不足, 科技与经济对接不够紧密。

(4) 技术创新宣传、培训少。

目前, 煤矿技术创新宣传工作开展较少, 主要是以煤矿技术创新工作简报、板报等为主, 煤矿相互交流少, 挖掘技术创新工作亮点宣传较少;技术创新培训工作不到位。考虑到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少, 为减少开支, 未能及时开展集中及外出培训学习;主要以购买技术创新书籍、各煤矿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培训讲义自学为主。

(5) 技术创新激励制度执行不到位。

煤矿技术创新奖励难以落实到位, 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差, 有技术专长的人员都希望转向行政管理工作。许多有效益的项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去攻克, 但由于采煤、通防、机电专业等技术人员缺乏, 工作难以开展。

(6) 缺少总结。

部分工作没有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 且部门相互沟通较少, 没有经常性地去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1]。

2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力度的对策

(1) 强化机构建设, 为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把技术创新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在安排部署上始终坚持“三纳入”, 即把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到煤矿日常工作计划, 把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到各部门负责人工作日程, 把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中。各煤矿必须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并成立技术创新办公室, 建立技术创新工作责任制,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成员亲自指导, 督促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调抓、各部门一齐抓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 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保证技术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2) 强化思想意识, 为技术创新提供思想保证。

为了使技术创新工作深入人心, 政工部、党务部及后勤部要充分利用大小会议、专栏、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 采取一般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经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 广泛深入开展有关技术创新工作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技术技创新工作的意义, 引起全体员工重视, 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逐步营造技术创新氛围。

(3) 强化资金投入, 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物质是基础, 煤矿要结合实情, 以多种方式筹集技术创新工作所需资金, 坚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保证其用于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科技创新半年考核奖励及科技创新宣传等方面, 杜绝挪用挤占, 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审批。切实推行科技项目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制度:提取营业收入的5%建立科技项目专项资金, 用于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切块月度工资总额的3%用于技术创新季度奖励;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 多渠道融资, 用于科技投入。

(4) 强化过程管理, 为技术创新提供质量保证。

过程管理是核心, 有效的过程管理, 可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开展。①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②管理过程中按照要求严格落实, 保证执行力;③在管理过程中, 严格要求技术创新管理人员按照技术创新工作要求去做, 严格把关, 对未按要求或达不到标准的, 果断返工, 确保技术成果规范化, 保障技术成果的质量[2]。

(5) 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煤矿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做好的重要条件。从目前情况看, 贵州煤矿对科技队伍的建设、管理尚未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专业人员较少, 科研力量分散、不精不尖。作为一个大型煤炭基地, 贵州煤矿应该出台政策, 加大力度和范围引进人才,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稳定科技人员队伍, 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6)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保证制度执行到位。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办法和用人机制,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与待遇, 监督技术创新的季度奖励及年度奖励落实情况。定期召开技术创新大会交流经验, 表彰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3 结语

煤矿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根据企业需求持续改进的过程, 可从机构建设、思想意识、资金投入、过程监控、人才培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建设,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充分调动煤矿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技术创新管理工作从被动约束的状况转化为主动自觉的局面,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自主研发科技项目, 为企业创造效益, 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相亚玲, 马洁, 张燕丽.煤炭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煤炭, 2008 (9) :46-49.

上一篇:开放小学数学教学之策下一篇:糖尿病人的饮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