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念的转变

2024-07-11

教学观念的转变(精选12篇)

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1篇

一、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这些虽然也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注意点转向了学生内在的变化上.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和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这个“隐蔽的、内部的方面”,主要是从认知结构的形式,学生的情感的激发.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状态.以下三种变量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

第二,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第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既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分.不论是认知结构的建立,还是情感的激发,都要求教师对教材加以组织和处理,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注重点从学生的外在变化转移到学生的内在变化上来.

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应用则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该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问题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与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智能的效果.

三、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的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了全部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是按照由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育观点,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合一”的观点越来越为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前苏联的教育家们也认为,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人际合作关系”.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单一的讲难以胜任.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的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需要,而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一种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2篇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杨昌富(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摆落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教师,任务将越来越繁重,要求将越来越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适应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呢?笔者通过参加《走进新课程》学习培训,有一些感悟,现从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的一句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他已经不再是人人信奉的真理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省汪广仁校长的“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不如引导他去发现这个真理”已是当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过去由于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处在“唯一正确”的地位,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求学生只以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思路为其思维导向,教师成了“运输工具”,学生却成了“库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关系。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凸显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好比“演员”。“导演”是调节每个“演员”的中心环节,其宗旨还是要让“演员”能充分地自我发挥特色。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教师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有机会调整思维,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在上课中不能过分严肃、刻板自己,以此来控制课堂纪律。要使双方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使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互动

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要送一程、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协调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与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解放学习,使学生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的勤学苦钻精神,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工作方式的变革

1、教师之间要紧密配合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劳动与合作。教师集体的团结,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因为只有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教师集体,才能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发展学生中积极的活跃的因素,并为他们的发展共同创造一良性的有机“土壤”。对一些有特殊偏科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多的加以责难或放弃,要加以启发和诱导。这就要求我们加强:①各科交流,有意识地对某些偏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他们去强化该科领域中创造性思 1

维的发展和突破。同时通过各科教师的协调,对学生偏科现象给予分析,提高认识。②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积极交流,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状况的发展得以掌握,并给予一定的思想意识方面的积极诱导,力求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思想意识上的双丰收。

2、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汪广仁校长说过:“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泉纯洁鲜活水。”也就是说,教师掌握的知识要有广度、深度、灵活性等。如果教师都不了解的东西,当然也就无法教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力求精通所任课程及专业知识,要懂得邻近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广泛阅读通俗的科学技术、文艺和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教材的知识广得多的时侯,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如果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炒热卖”的话,是无法驾驭于教材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因此,任何一位教师要完成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缺乏教育理论,没有专业知识,就好比建造高楼大厦少了砖、瓦、石、沙一样。所以,教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具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如今已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期,教师仅限于教材和教参去教学的话,已经远远跟不上队伍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实验室、图书室、教学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并积极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因此,新世纪要求有新的师资。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教师这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

总之,教师要跟随课改的步伐并顺应时代潮流,就必须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自身角色、改变工作方式,否则,谈实施课程改革,那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作者简介:杨昌富,职务小学校长,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单位及地址: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摆落小学;邮编:550100;电话:***;信箱:caizhicheng7788@163.com)

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3篇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带来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被束缚在狭小的课堂内,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主动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其主动性、创造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压制;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难免简单、呆板。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全方位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教育者这个要素,即教师的冲击尤为明显。现在教师基本上处于传统模式到信息化模式的过渡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处于绝对主动地位的教师,尤其应该在教学观念上加以转变,以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论述了教师从角色转变、教育策略转变、自身学习的转变三个方面实现教学观念上相对于传统教学的转变。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现代网络教学环境又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学习的指导。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从“数”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指导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时,应根据学习资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培养其自学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为了使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整合的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网上查找信息,而且还要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

4、学生学习的协作者。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提供了更公平、更广泛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同时应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生生交互和进行师生交互;此外,还包括师师交互,即教师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不同地区的教师可协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合作开发教学软件等。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转变

教学策略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转变。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形象生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转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学生论坛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个别指导学生。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多媒体教材。同时,通过校园网,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习得更加灵活、高效,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自身学习的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大了,相应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不断地再培训自己,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具有与教育环境相适应的必备素质。

1、教师充实自己的网络资源变得丰富了。传统的学习资源有限,经常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教育类博客等等。这与以往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可谓是大大地丰富了。

2、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设计信息化技术。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要利用信息化理念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活泼,教学方式新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论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4篇

一、转变思想观念

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 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 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多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多为知识的单向传递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质量。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 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 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

2. 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影响了历史学习质量, 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 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 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 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 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 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 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 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 并用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 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 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 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教授历史。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这里的评价, 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 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因而, 这种评价, 评价的是学生的学, 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评价要既重结果, 更重过程。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师要努力改进, 讲究教学效果, 出色地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 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 不是老师要你转变, 而是你自己必须转变, 因为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 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 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 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 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1. 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愉快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心境愉悦, 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 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激活神经系统, 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双方互相配合。具体的做法是: (1)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 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畅所欲言, 允许有不同的认识, 允许开展争辩, 绝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动手, 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 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推荐了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讨论会, 举办演讲会、展览会, 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论教学观念转变的困境与策略 第5篇

摘要: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传统教学观念存在种种偏差,在实践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受到教学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教师素质的制约。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做到反思经常化、教研活动本原化、理论学习行动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关键词:教学观念;转变;制约因素

人类的教学认识在不断的发展,教学实践在不断深化,作为教学活动先导的教学观念自然也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更新。尽管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之后,转变教学观念已经不再是热点问题,但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学困境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依然还是观念问题。因此,有必要继续对教学观念加以反思,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偏差

1.把知识当成定论,把课程当成文本

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实际上,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1]。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

认为课本知识是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于是,教学就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质疑,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正确的结论是十分必要的,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这不是教学目的的全部。因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学会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过程,虽然会让学生面临问题,感到困惑,遭受挫折和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4.对学科的关注有余,而对人的关注不够

一方面,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5.过于强调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而忽视了学习者独特的经验世界 实际上,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学习者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应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应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二转变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理论层面教学观念已经得到转变,但在实践中却没有有效的体现出来。究其原因,在实践层面教学观念的转变受着众多因素的制约。

1.教学文化传统的约束

我国的教学文化传统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2]。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操作的标准流程。由于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教的需要,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注重为教学服务,重视教学过程、环节的操作化设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在实践中深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与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使得教师没有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愿望,由此给教师教

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人文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缺乏优良的人文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常规管理制度,过时的教学评估手段及简陋的教学条件等也是目前困扰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外因。教学管理体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范式,以旧观念、旧标准来规范教学改革行为,衡量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它就不足以向转变教学观念提出硬性的迫切的要求,因循旧传统的观念以及它所支持的教学实践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压力,束缚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的桎梏就很难打破。

3.教师素质对对转变教学观念的约束

教师的素质问题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懂得新教学观念也具备了将其实施于教学的基础条件,但不愿花心血去研究探索并实施,宁可因循守旧寻宽松,这就是道德素质问题。而教师如果不懂或不甚理解新教学观念,或者误以为自己因循的旧经验就能符合新教学观念,这是业务素质问题[3]。“暑假上课没商量”所揭示出来的问题除去文化传统的制约性所显示的强大惯性,除去社会发展需要的制约而外,教师素质特别是教育科学素质就会凸显出来。暑期上课的事实说到底是教育领导、教师、家长们不仅体现于实践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即使理论描述的或形式上的观念也没有转变。他们都在以旧观念和旧思维试图驾驭新观念指导下的新实践。

三、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复杂曲折的,制约因素很多,在此,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下的转化策略。

1.反思经常化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它可以沟通教师实际教学所“采用的理论”和改革“所倡导的理论”,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反思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是一种需要思索乃至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现实中,教师对自身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提出疑问是很困难的,教师很难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审查。因而,教师只有在与外界进行对话、交流与协作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反思,这需要教师寻求支持,需要同事的合作和帮助。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系统、实施过程和结果系统三个维度去考虑[4],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方式去进行。

2.教研活动本原化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但这里的教研活动必须是本原化的,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功利性的。首先,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供了基础。在产生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想到,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教学观念问题,还是教学行为问题,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其他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

3.理论学习行动化

“理论学习行动化”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理论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的目的指向行动,变死板的“知识学习”为生动的“在行动中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行动中来体验新观念、表现新观念。过去,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集体教师培训的理论学习,由于受接受学习和理论讲授等培训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并未感受到先进教学观念的可操作性,其接受教学观念往往是陈述性多于程序性和策略性,概念性多于操作性,其结果是教学观念的行为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要改变传统中灌输式、死板的理论知识学习方式,要在行动中培训,在行动中学习。

4.思维方式多元化

思维方式本身是观念化的事物。就教师的教学观念而言,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定会引起其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这是思维方式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一般认为,线性、实体、二元对立、简单性等思维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非线性、关系、多元并存、复杂性等思维方式则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线性思维方式向非线性思维方式转换,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关系思维方式转换,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向多元并存的思维方式转换,从简单性思维方式向复杂性思维方式转换,以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对思维方式的需要,从而加快转变的速度,增强转变的实效。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其制约和影响因素是个综合系统,它不是凭观念论观念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深入实践,研究实践,在实践中转变并影响实践才可

能解决问题。教学实践最终必然是检验教学观念是否转变的唯一标准。

对语文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阅读教学

这些年,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春风拂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所在的学校很多老师开始结合教改新思路,利用各种教学新模式来指导教学,我在耳闻目睹中深受启发:“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速度就是发展的速度。”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想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一、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中学语文改革从风雨中一路走过,在这些年中,中学语文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新的教学观念大量涌现。无论是提出“完美得令人遗憾”的三式三主导读法,首创锻炼学生自读能力的钱梦龙,还是十多年没改过一篇作文,由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的魏书生,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优先权主动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把服务于学生学会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把教学活动比成一个电视节目的话,主演和观众都只能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其中的主持人。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领路人”和“教练”,而不是“代步者”和“替身”。在现实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放手不得,放心不下,上课过瘾似的唱“独角戏”,一节课“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一部分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被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训练,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而“一刀切”,应该具体研究,在教学中突出“学”的地位、“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错误》,这是高一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老师进门后背起了一首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让学生对这首词发表看法,由于这首词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老师也趁机加入讨论,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之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为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并取得好的效果做了情感上的铺垫。随后导入课题,把文章范读了一遍,然后给学生时间自由阅读,并让学生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表现了什么。其中学生对错误造成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和“我”的交臂错过只因女子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女子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江南的“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并任凭女子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凋落,“我”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所以,错误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女子的感情。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说谁对谁错,而是适时引导,让这两种各有道理的见解互相参照和补充,丰富圆满了诗歌的蕴涵。最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并让学生给大家朗诵自己平常所收集的优秀现当代诗歌。这堂课并不花哨,也似乎没有很特别的东西,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动活泼,老师退后,学生居前,重在启发,避开告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作文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更应该坚持,因为语言能力重在养成而不是教成的,学生愈是处于主体的地位,愈会主动地去写,去读,去改。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反复讲授文章怎样构思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要做到什么“凤头,猪肚,豹尾”,学生便囿于固定的模式里边,这样做虽能使一部分学生取得一定效果,但却是以付出大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被束缚换来的。

再拿批改作文来说,教师一本一本地改,辛苦倒无所谓,但对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又起了多大作用呢?教师一次次地重复着诸如“材料欠充实”“立意显肤浅”“语言表达不力”“细节描写不够到位”之类的评语,很多学生连看都没看一下。难怪叶圣陶先生深有体会地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由此,我想到把作文交给学生去改,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后,让学生互改互评,互挑毛病,互找优点,取長补短。我发现一个写字很差的学生写给别人的评语是:“你的字有点‘毛(潦草),望多加练习,写工整点。”这个学生既然在说别人,那自己的毛病能不改吗?这样通过互改作文,“甘苦自知,得失自明”,收效较老师批改要大很多。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有的教育者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忘记了传统语文教学所注重的“朗读、积累、熏陶”,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忘在脑后,只知道“多、快、好”的写作;忘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积淀;忘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借鉴;一味去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语文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任何人都需要记忆,同样,任何优秀的文化都应该传承,学诗歌应该放磁带给学生听,讲小说应该播放电影给学生看,通过画面和声音把内容作用于学生的耳膜和视网膜,也应该重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以及对语言意境的品位。只有既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好的经验,又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的要求,不断加以创新,不断改进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张家璇.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06).

浅析钢琴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7篇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及观念转变

多少年来, 一间琴房、一架钢琴、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名学生的讲授模式, 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 都是以这样的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个别授课。不能否认, 此种教学方式既能做到将理论知识与键盘技能相结合, 又能针对个体, 因材施教。但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钢琴音乐教育人才的师范院校来讲, 单个授课的教学形式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大量投入, 特别是在现今各大音乐院校招生人数增加而师资缺乏, 这种教学方法不得以改变;对教师来说, 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共性问题只能是重复教学, 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负担;对学生来说, 进行个体教学使学生缺少横向比较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容易形成依赖、胆怯、被动的心理, 不能够全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钢琴音乐教育人才。

数码钢琴集体课, 对音乐院校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为合理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招生人数的增加与师资缺乏的相对矛盾, 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已认识到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越性, 都配备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数码钢琴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它的合作式教学方式, 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许多学校都把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钢琴教学中已得到初步的展示。

二、教师固有的偏见及观念的改变

1. 有些教师对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缺乏必要的了解, 没有正确地认识数码钢琴的弹奏效果。

有些教师认为数码钢琴的触键感觉及音质上与传统钢琴有很大差异。这种认识, 主要是对数码钢琴和传统钢琴的差异不仅与琴的类型和结构有关, 而且与演奏者对其不熟悉、不适应有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适应, 同样可以得心应手地演奏。事实上, 传统钢琴也并非每一架琴弹奏起来, 其音色、手感都一样, 换琴以后照样有不适应的触键感觉及音质上的问题。即使在同一架钢琴上, 也不是只用一种触键方法来演奏, 而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不断使用多种触键方法。在传统钢琴和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方面均卓有成就的美国著名专家罕娜教授认为, 数码钢琴和传统钢琴在触键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她说, 触键在于你的手怎么去用它, 发挥它的优点, 而不在于你弹的是什么琴。

数码钢琴目前虽然不能完全模拟传统钢琴的音质和触感, 但它毕竟是一种发展中的乐器。传统钢琴也并非尽善尽美, 比数码钢琴笨重, 还要经常调音等, 也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随着电子技术和制作技术的发展提高, 也许将来有一天数码钢琴不仅可以对传统钢琴模拟得维肖维妙, 而且会以其强大的软硬件功能和丰富多彩的声音变化使传统钢琴相形见绌。

2. 有的教师对集体课教学形式持怀疑态度, 担心它会影响教学效果。

集体课在解决个性问题方面的确比不上钢琴小课, 但教学效果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如教师的能力、态度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学生的素质、程度及练琴时间和练习质量, 师生之间的合作状况, 等等。教学形式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好的教师可能把集体课教得很好, 而差的教师则可能把个别课教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们不能只凭教学形式全面推断教学的整体效果。

上课方法、形式的不同, 不能和教学效果相提并论。个别课与集体课都有其优势与不足, 个别课的优势正是集体课的不足, 同样, 集体课的优势也正是个别课的不足。因此, 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基础, 互相不能完全取代替换。我们应该形成的正确的认识是二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长期共存。

教学形式的选择与培养目标有关。多少年来师范院校总是向音乐院校看齐, 在培养方式上重一专而轻多能, 有的学生虽然能弹奏一些较高程度的独奏曲, 但却不会弹奏简单的歌曲即兴伴奏, 结果是既不能上舞台, 又不能上讲台。师范院校钢琴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 而是把钢琴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具。因此, 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在师范院校钢琴基础课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更为合理, 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更为有利。

3. 有些教师对数码钢琴集体课抱有疑虑和偏见。

许多人对这种乐器及其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教材等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不具备担任该门课程的足够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不愿意接触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手段, 习惯于以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钢琴教学, 当教学工具和形式发生变化后, 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 而是简单地加以评价和排斥, 懒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由于集体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设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具备更加广泛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修养, 而且要求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强, 因此教师的备课量将会明显加大, 工作强度也要比个别课大得多, 这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因为怕苦怕累而畏缩不前。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刚刚起步, 尚处于探索试用阶段。由于对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 新的教学法体系和教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个别课的教材和教法上集体课, 所以教学效果的改善还不十分明显, 集体教学的优越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也是一些教师对数码钢琴集体课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

总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随着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推广和普及, 各高校将会涌现出大批熟练掌握软硬件功能和集体课教学法的优秀教师, 专业人士也将编写出一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科学化、系统化的专用教材, 那时钢琴教师将会更加客观理智地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的钢琴教学观念, 从而推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发展, 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钢琴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代百生.数码钢琴教学之我见.中国音乐教育, 2002.

[2]刘东云.钢琴即兴伴奏弹配.钢琴艺术, 2006.

[3]张欣然.钢琴教学中的新概念——数码钢琴集体课.甘肃科技纵横, 2007.

[4]刘聪, 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 (第一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5]李平.导入数码科技的高校钢琴音乐教育[J].汕头大学报, 2005.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在实际的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讲法不一样,造成教学存在效果明显差异。有的课堂,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程度高、学习兴趣浓;有的课堂死板,学生学的很枯燥,没有学习积极性。因此,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善于引导学生探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大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但很多学生不习惯探究学习,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听老师的讲解。欲让学生积极地思维,积极地投身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究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探究亚铁离子转化成铁离子条件时,先向学生提供一份氢氧化亚铁,让学生观察其物理状态。然后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制备氢氧亚化铁,当学生利用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的产物不是白色的,而是灰绿色的沉淀的时候,内心充满着矛盾。这就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此时,老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了,首先要做示范,其次进行引导学生探索其原因: (1) 用新制的硫酸亚铁是什么原因? (2) 滴管要插到溶液里又是为何? (3) 煮沸的氢氧化钠与没有煮沸的,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主要除掉水中的氧气,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当学生成功地探究后,不仅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增加实验的可观性

高中生也天生有好奇心理,看到那些精彩的实验现象会兴奋不已。增加实验现象的可观性,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知,还能帮助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浓盐酸挥发而冒白雾,而氨气溶解于水,可制喷泉。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既冒白雾,又能喷泉的实验,这不仅能增加实验的可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氨气、浓盐酸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三、提高教师的语言技能

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教师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根本没有一点兴趣,那么他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那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语言要有幽默感,生活需要幽默,同样,课堂也需要一点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要富有感情,尽量用幽默、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学习乙醇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导入学习:某车站的管理人员,看到一位顾客拧着一瓶像酒精一样的液体,立即拦下说:对不起,酒精是易燃物,为了他人的安全,请你把它留下。那顾客微笑的说:对不起啊,它不是酒精啊,是乙醇。管理员说:哦,那快上车吧!客车带着酒精缓缓地驶离了车站……

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学生为什么愿意上某个老师课的原因。

(2)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淀粉与蛋白质分子都是链式结构,但构成淀粉的长链都是相同的小单元,而构成蛋白质结构是不相同的蛋白分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对它们进行这样的比喻:淀粉就像用相同颜色、相同大小的珠子串起来的项链,蛋白质就是由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珠子串的项链了!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学,应该从生活走向化学,教学实践表明,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苯、醛等化学知识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讲述。为什么很多人住进新装潢好的房子里感到不适?轻则头疼、咳嗽,重则胸闷、恶心,部分孩子还患上白血病?归其原因,就是因为装潢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醛类、苯类等有害物质。因此,欲住进新装潢好的房子,就应该多开窗几日,让那些有害物质彻底散去后才能避免对人体的伤害。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9篇

一、教师自身观念转变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师, 一方面要尽快提高自身的史学理论、科学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并不断完善自身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以具备新课改背景下合格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把新课程有效观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行为中, 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效率,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既是有效教学的实践者, 又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 积累历史教学知识, 提高个人能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边教学、边思考、边研究, 注意积累经验, 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努力实现优质有效教学。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型师生观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视为平等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促使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发现学习成长的价值。同时, 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应鼓励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乐于动脑思考, 新型师生观的确立, 是使学生的潜能、智力、个性、特长等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观念转变

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标, 追求学生全面发展。要转变人才质量观, 应尽量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要给予他们关爱, 使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的修养、提高人的素质, 其中包括提高个体知识水平、思想品质和实际能力等几个方面。教育不仅要传承前人的精神财富, 而且更应该激励他们超越前人。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学生, 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在养成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的同时, 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使他们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中, 成为“治世之才”。

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戏有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 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动”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内容编排,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践中追求有效教学, 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五、既关注知识传授更重视学生发展

以往教学重视对知识的传授, 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 需要继承。“课堂”应成为学生情感体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场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 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 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而不是等待灌输的“知识容器”, 因此, 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10篇

一、数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的定位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教育理论如下:1.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科学本位理念;2.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3.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成新的评价体系。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解放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五大解放”:1.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才能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究新领域,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才能摆脱迷信、成见、曲解,破除唯书、唯师、唯上,才能独立思考,异想天开,构造新意;3.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才能手、脑并用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4.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获取更丰富的知识;5.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束缚,才能学一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同时新课程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解放,教师由“主角”转化为“配角”,减轻了生怕内容讲授不完的沉重压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会因为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自己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而窘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创新

长期以来,为了克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性,数学课程内容注重追求科学性、系统性和系列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鉴于此,这次数学新课程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整和更新发展,打破以往课程内容过于封闭的弊端,由此数学新课程改变了“难”、“窄”、“旧”的现状,建立了“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新课程肩负着转变“应试教育”的根基和建构“素质教育”大厦的双重使命,删除业已陈旧的失去学习价值的知识,如:带分数的四则运算,一些繁杂的大数目的计算,以及类型化的应用题解答知识等。一些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应降低如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计数器的使用、实践与综合等封闭式知识的教学要求,提高开放式能力的培养标准,强调主动建构,反对机械重复,重过程,轻结论,重应用,轻理论,重探索,轻模仿……打破原有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拓宽数学学习的知识面,不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而强调要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数学新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和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浓郁的人本意识。

三、学生学习观的创新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方面,新课程做了许多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思考和研究能力。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充满个性化的探究活动,如教材中的读一读、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的设计。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的机会大为增加。如教材为学生推荐“Z+Z智能教育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这些探索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3.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听课、记笔记、作练习、思考问题、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时空”太小,学生基本上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占有充分的“时空”,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同时与邻近学生“互通有无,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一过程增加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教师与“地缘”较远的学生互通信息,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取舍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完美的个性品质。

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此教学的特点如下:1.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认真模仿、接受再训练。2.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权力,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3.教学基本上是以知识传输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不够。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而新的教学观是:1.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转变。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通过与学生一道体验、研究、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和掌握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参与信息交流,把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展示、总结,形成结论,并指导学生应用,提供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给出具体要求。

另外,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兴趣都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遵从这一心理规律,不断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不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有很多,有时以数学故事导入新课,有时以悬念导入新课,例如在讲《100万有多大》这节课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100万粒米有多重?走100万步路有多远?100万元人民币叠在一起有多高?这些问题的引入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注重交往,要求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学到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初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五、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课程评价观的创新是整个数学新课程最富有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就评价的目的而言,从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评价的具体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就评价的纬度而言,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考试试题中减少纯理论和纯知识型的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就评价的主体而言,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者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新课程评价重心的变化,更突出学生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金卡指出:“我们建立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一语点破了只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目前中小学生的厌学也验证了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志着数学教育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课程要求不仅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关注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关注学生喜怒哀乐、身心健康、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充分尊重学生,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经过一学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目前的教学现状与《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时时对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课改宗旨。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推进, 数学新课程在教学理念、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新课程的实施给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巨大冲击, 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是新课程实施的强大阻力, 因此新课程呼唤着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论政治教学的观念转变与方法创新 第11篇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拳头加枕头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及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一支庞杂的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长大。和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显得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当然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也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稍显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我认为当务之急须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入手。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定位就是应试教育。为了应付考试,政治课变成了死记硬背,变成了条条框框,使政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中学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绝不是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时,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特别是要利用这个工具造就他们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与之相适应,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接班人。否则,我们的事业就难于发展。从这个高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这个功能绝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无异于斩断政治教育的双翼,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更何况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课所担负的素质教育这一功能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所必须坚持和不断加强的,绝不允许忽视与削弱。为此,学校的领导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政治课的地位,保证课时,稳定队伍,促进政治课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师更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要立足素质教育,转变观念,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因为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至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所以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转变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

其次,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新特点

处在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学生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方法更是如此。我们只要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

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12篇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创造能力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的需求, 必然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也必定会成为教师素质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室内设计课程作为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操作性较强, 因此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也较大。这也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讲述时、教导式教学模式, 走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之路。

1 室内设计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 人类生存的理念、学习方式、就业工作方式等, 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需要新的规范, 需要新理念、新方式的教育来面对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 培养创新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因此教师需要研究教学创新,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并形成持久的创新动机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

1.1 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课堂理论教学向社会实践转变;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向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转变;由加强学生学习管理向引导学生学习转变。

1.2 更新工作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 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的理论水平;结合社会实际,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1]。

1.3 具有较强的运用能力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也要具有较强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设计课程教学的能力。

2 目前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论与实践缺少联系性

在社会实践中, 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暴漏出理论知识强、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在课程安排中理论教学大于实践教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用形式化教学方法等。此外学校方面对于教师参与实践设计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导致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关注度不高, 加剧了实践教学和理论的脱节。

2.2 缺乏教学创新意识

室内设计受外部环境、区域因素、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因而创新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理念的培养, 才能提高和丰富学生在实际产品设计的创意性。但是以教师为主体, 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致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由此也加剧了设计作品的雷同、抄袭等现象, 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2]。

2.3 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也在不断革新, 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处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也应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讲解, 也应当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然而,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学课件案例、内容都是沿用往年的内容, 滞后于社会实际形势, 时效性不强。调查表明有41.94%学生认为学校的室内设计教学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教学内容方面, 认为每次课的内容联系较少。加上教师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交流, 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听课的反应, 也不利于设计教学的创新。

2.4 教学方法单一

各高校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多数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 结合现代化多媒体平台 (PPT、视频、图片等) 的使用, 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同时又具有多元性、特色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授课单元和实践延伸单元相结合, 搞活理论授课单元的教学方式, 除了多媒体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 可以适当引入网络教学、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 提高室内设计教学的方法

3.1 结合实际, 做好实践课程的安排

一种有价值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创造价值。室内设计水平的飞跃不能依赖于理论的掌握, 但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教学理论的同时, 要配合实际操作或实践经验的呈现, 适当的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课时。如: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调查等。此外, 在课程设计上要多注意设置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知识积累得越多, 思路越宽广;精力越集中, 观察力越敏锐[3]。

3.2 转变教学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如果忽略了对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必然导致学生毕业后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要树立以学习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设计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从长期把学校当作传授知识场所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做好从单一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 同时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界线,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使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去。

此外, 作为一名设计师, 不仅要学会怎么看、怎么画、怎么设计, 最重要的还要学会独立思考, 也即是要用自己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当面对某一课题的时候, 设计师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形式和表层的技巧上, 而应知道思路从哪里打开, 切入点又在什么位置。思路多样化、立体化, 思维的网络才会彻底打开, 才能创造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才能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充满信心。

3.3 创新教学思维观念

室内设计教学的创新, 首先应做好以下几个转变: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 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 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 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从深层意义上来看, 这些转变就是教师思维和观念的转变。首先要通过各种写生和练习手段, 学会在自然客体身上发现美的实质。并且还应多参加各种艺术讲座, 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其次要加强学生各种思维创意训练, 这一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且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最后要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 结合其他相关专业, 促使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实现横向及纵向上的延伸。如:园林空间方面结合气流运动理论;模糊建筑学中模糊空间及空间不定性理论等都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

3.4 以创新教育为准则, 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育为目的实践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 根据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和需求安排讨论课,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室内设计方案、设计思路, 在老师的启发下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下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

(2)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启发性的给与学生一定的提示, 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实行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考核。一方面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实习、实验加以时间、理论等方面的限制, 采用分散预约制, 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安排;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考核制度, 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4 结语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创新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教育, 是教育的最高级形式。同时人类进步也离不开创新, 创新离不开教育, 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因此转变和创新室内设计教学, 不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设计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我们的学生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有能力主动地去发现、去创新, 走在时代创新大潮最前列的必由之路。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核心,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旨在为推进室内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教学观念,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林.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05) .

[2]赫鹤, 许平.现代室内设计的空间与造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7) .

[3]海潮.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上一篇: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下一篇:课本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