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范文

2024-07-03

研究目标范文(精选12篇)

研究目标 第1篇

现代战争中,由于对空技术侦察手段多,侦察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作战飞机保持机载传感器处于“静默”状态,避免敌方探测到我作战飞机的机载传感器的能量辐射。此外,机载传感器受到自身性能限制,探测范围有限,很难得到整个战场上的目标信息。在这两个背景下,需要由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先对目标信息进行探测和融合,再通过地空数据链分发给作战飞机。

由于战场的范围日益扩大,随之涌现的是海量的目标信息,如果不对这些目标信息进行任何处理,直接由指挥引导中心分发给作战飞机,则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空通信信道的带宽有限,如此大量的信息必然会造成信道的阻塞,难以满足态势信息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二是即使能够在满足实时性的前提下完成信息传输,过多的目标信息也会造成飞行员关注的信息“焦点”过多,造成其人脑处理系统的过载,例如:指挥引导中心将当前战场上1 000个目标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作战飞机,并通过平视显示器显示,飞行员面对的只是狭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目标标志,而根本无法据此做出任何决策,这正是所谓“战争炫目”问题[1]的一个具体表现。即使是将目标信息发送至机载的战术辅助决策系统,而不是由飞行员进行人工处理,考虑到系统的处理能力,很难满足决策的实时性要求,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对通过目标分群进行目标信息分发控制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针对其中的核心问题——目标的自动分群,结合划分聚类和凝聚层次聚类,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目标分群方法,并在两个人造数据集和两个标准数据集上与K-means算法和Chameleon算法进行对比,对两阶段目标分群方法进行了评价,最后一个仿真实例,将20个目标分为2个具有战术意义的目标群,说明了提出的目标分群方法的有效性。

1 问题描述

通过目标分群进行信息分发控制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指挥控制中心根据目标的特征计算目标间的相似度和相异度,以此为依据将海量目标自动划分为若干目标群,并将群内目标的组成、平均位置、平均速度、平均航向等作为目标群信息发送给作战飞机。其次,作战飞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几个目标群,向指挥控制中心发送目标群解耦请求。最后,指挥控制中心根据作战飞机的请求,对目标群进行解耦,并将解耦后的群内目标信息发送给作战飞机。基于目标分群的目标信息分发控制过程如图1所示。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目标的自动分群是核心问题,本文余下部分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该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在战场空间存在n个目标o1,o2…on,这n个目标组成了目标集合Ω,目标分群的目的就是要构造对Ω的一个划分ψ1,ψ2…ψc,并且使得该划分满足如式和式所示的约束条件:

i=1lψi=Ω(1)ψiψj=ϕ,ij(2)

其中,每个子集ψi(1≤im)对应于一个目标群,l为对目标进行分群后形成的目标群数量。

由此可见,目标分群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对目标进行分类的过程。显然,对于n个目标,其所有可能的分群数是2n-1,这是一个典型的NP问题[2,3]。

2 目标和目标群的相异度与相似度

假设当前时刻指挥引导中心通过传感器以及其他情报手段,对于每一个目标,获得其m个特征(D1,D2…Dm)对目标进行描述,这m个特征称为目标的属性。以往经常仅仅以目标之间的空间位置属性作为它们之间相似性的度量(相似度)相异性的度量(相异度)[4,5,6],但是现认为单纯地以位置属性描述目标之间的相异度并不充分。衡量两个目标之间差异除了其位置之外,还应包括速度、航向、类型、雷达是否开机等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了目标的属性矢量。

根据属性值的特性,这些属性可以分为连续属性、二元属性和标称属性三种类型。顾名思义,所谓连续属性是指属性值可取连续值的属性,速度、航向、位置都是连续属性;二元属性是指属性值只能取0或者1两个值,它通常表示目标所处的某种状态,雷达开机属性就是二元属性;标称属性是指属性值可以取多个离散值的属性,它实际上是二元属性的一种拓展,类型属性就是一种标称属性。在下面的讨论中,将二元属性和标称属性统称为离散属性。为方便起见,不妨假设前md个属性为离散属性,后mc个属性为连续属性。

如果目标pqm个属性值已经确定,分别记作p=(p1,p2,…,pm)和q=(q1,q2,…,qm),那么目标以及目标群之间的相异度和相似度可以进行如下描述。

2.1 相异度

定义1:如果有目标群ψ和离散属性Dk,则可以定义Dk=a对目标群ψ的支持度为ψ中离散属性Dk的值为a的目标数量,记作SupC|Dk(a),如式所示。

Supψ|Dk(a)=|{o|oψ,o.Dk=a}|(3)

定义2:对于包括r个目标o1,o2,…,or的目标群ψ,其中心cenψ的定义如式所示。

cenψ=(cmd+1,cmd+2,cmd+mc)=(i=1r(oi(md+1)),i=1r(oi(md+2)),i=1r(oi(md+mc)))/r(4)

定义3:两个目标pq基于第k个属性Dk的相异度dif(pk,qk)的定义如式和式所示。

,Dk为离散属性,(5)

dif(pk,qk)=|pk-qk|,Dk为连续属性 (6)

定义4:两个目标pq的相异度d(p,q)的定义如式(7)所示。

d(p,q)=i=1mdif(pi,qi)2/m(7)

定义5:目标p和目标群ψ之间的相异性d(oi,ψ)的定义如式(8)所示。

d(oi,ψ)=k=1mdif(aik,ψk)2/m(8)

式(8)中,如果aik是离散属性,则dif(aik,ψk)=1-Supψ|aik/|ψ|;如果aik是连续属性,则dif(aik,ψk)=|aik-ψck|。

定义6:两个目标群ψgψr之间的相异性d(ψg,ψr)的定义如式所示。

d(ψg,ψr)=k=1mdif(ψgk,ψrk)2/m(9)

式(9)中,对于离散属性,

dif(ψgk,ψrk)=1-1|ψg||ψr|pψgSupψg|Dk(pk)×Supψr|Dk(pk)=1-qψgSupψg|Dk(qk)Supψr|Dk(qk)

对于连续属性,dif(ψgk,ψrk)=cenψg-cenψr

2.2 相似度

如果以图论的观点来对目标集合进行分析,则可以将整个目标集合看作一个无向加权完全图G=(V,E,W),也称为无向加权网络。其中,每个目标对应着图中的一个节点,边集E表示目标之间的关联,边的权值W表示关联程度。假设目标pq对应的节点分别是VpVq,则两者之间的边权值W(p,q)可以表示成式:

W(p,q)=11+d(p,q)(10)

定义7:两个目标pq之间的相似度s(p,q)可以用对应节点的结构等价性来描述[7]。所谓结构等价性,是指两节点与各自相邻节点之间边权值的差异程度,其定义如式所示。

s(p,q)=ip,q[W(p,i)-W(q,i)]2(11)

定义8:类似地可以用结构等价性定义目标群ψgψr之间的相似度s(ψg,ψr),其定义如式所示。

s(ψg,ψr)=1|ψg||ψr|pψgqψrs(p,q)(12)

3 两阶段目标分群方法

以目标以及目标群的相异度和相似度为基础,本节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目标聚类方法,该方法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可以实现对目标的自动分群。第一个阶段应用划分聚类分析方法,对目标进行初始划分,形成原始目标分群。第二个阶段应用凝聚层次聚类方法,将原始目标群进行进一步聚合,形成更准确的目标群。

3.1 第一阶段聚类

第一阶段聚类采用相异度最小原则对目标进行聚类,形成初始目标群。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Step 1:初始时,令原始目标分群集合S=ϕ,设定阈值ε;

Step 2:从当前目标集合Ω中随机选出并取走一个目标p,并将其定义为一个只含一个目标的目标群{p};

Step 3:判断Ω是否是空集,如果是,则转Step 7;否则转Step 4;

Step 4:判断S是否是空集,如果是,则将{p}放入S,并转Step 2;否则转Step 5;

Step 5:对于S中的任一目标群ψ,根据式(8)计算{p}与ψ之间的相异性度量d({p},ψ),并找出{p}与相异性度量最小的目标群

ψ*=argminφSd({p},ψ);

Step 6:如果d({p},ψ*)>ε,则将{p}放入S,并转Step 2;否则,将{p}合并到ψ*中;

Step 7:聚类结束。

在第一阶段聚类中,需要事先设定阈值ε,阈值ε的取值范围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技术计算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Step 1:从目标集合Ω中随机抽取N个目标;

Step 2:根据式计算每两个目标之间的相异度;

Step 3:计算Step 2中得到的目标相异度的均值E和标准差D;

Step 4:ε在[E-0.5·D,E]之间取值。

3.2 第二阶段聚类

第二阶段聚类应用的是凝聚层次聚类方法,所谓凝聚层次聚类,指的是从将每一个目标当作是一个单独的目标群开始,逐步将这些目标群进行合并,直到所有目标都被聚合到一个目标群中为止[8]。在本文中,显然并不需要从单个的目标开始进行聚类,而是从第一阶段聚类得到的原始目标分群集合S中的各个原始目标群开始进行聚类。

但是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凝聚层次聚类的一个缺点是无法最终确定聚类数目,也即无法确定最终应该将目标分为多少个目标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密歇根大学的Newman等人在研究复杂网络的社团发现时提出了模块度的概念[9],并将其推广无向加权网络中[10],无向加权网络的模块度Q可以通过式(13)计算得到。

Q=12mp,qV[W(p,q)-kpkq2m]δ(ψp,ψq)(13)

式(13)中,pq是两个目标,它们对应着无向加权网络G=(V,E,W)中的两个节点,W(p,q)由式(10)确定;节点p的加权度kp=ip,iVW(p,i);ψpψq分别是目标pq所属的目标群标号;m是网络中所有边权值之和,即m=i,jVW(i,j)/2;δ(·)是在{0,1}当中取值的函数,其定义如式(14)所示。

δ(ψp,ψq)={1,ifψp=ψq0,else(14)

显然,不同的目标分群结果所得到的Q值也不会相同。Newman等人认为Q值越大,聚类的效果也越好[9],也即形成的目标分群结果越合理。因此,在凝聚层次聚类的每一步迭代过程中,都计算一次Q值,当Q值不再增长时,其对应的聚类结果就是最佳的目标分群。第二阶段聚类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Step 1:将目标集合转换成无向加权完全网络G=(V,E,W);

Step 2:令S′=S,针对S中的目标分群结果,根据式(13)计算Q值;

Step 3:任意取S′中的两个目标群ψiψj,根据式(11)和式(12)计算s(ψi,ψj),找到两个目标群ψi*和ψj*满足条件(ψi*,ψj*)=argminψi,ψjSs(ψi,ψj),将ψj*合并入ψi*,并从S′中删除ψj*;

Step 4:针对合并更新后的S′中目标分群的结果,根据式计算Q′值。如果Q>Q′则转Step 5;否则,令S=S′,转Step 2;

Step 5:输出S作为最终的目标分群结果。

3.3 方法评价

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每提出一种聚类分析方法,都需要将该方法应用到一些数据集上进行聚类仿真,根据聚类结果并结合一些聚类指标对聚类结果进行客观、定量地评价,以分析聚类方法优良与否。目前,主要的聚类分析评价指标有Rand Index、聚类纯度、聚类熵、F-measure、簇内方差、标准互信息、Jaccard系数等[11]。现选择Rand Index和聚类纯度作为聚类效果的评价指标,这两个指标都需要参考欲聚类数据对象的先验信息,即已经知道数据对象真实的分类情况。

对于数据集DataSet,令Ψ是应用某种聚类分析算法所得到的分类集合,Ψ={ψ1,ψ2,…ψc},ψi是其中的一个分类;令Θ是其真实的分类集合,Θ={χ1,χ2,…χr},χj是其中的一个分类。

如果aΨΘ中同属一个分类的数据对象的对数;b为在Ψ中属于同一分类而在Θ中不属于同一分类的数据对象对数;c为在Ψ中不属于同一分类而在Θ中属于同一分类的数据对象对数;d是在ΨΘ中都不属于同一分类的数据对象的对数,则Rand Index的定义如式(15)所示。

RandΙndex=a+da+b+c+d(15)

Rand Index在0与1之间变化,其值越大,聚类算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与真实分类结果就越一致,聚类效果越好。

聚类纯度Purity的定义如式(16)所示。

Ρurity=ψiΨ|Ψ||DataSet|maxχjΘ|ψiχj||ψi|(16)

与Rand Index一样,聚类纯度Purity的值越大,也意味着聚类效果越好。

为了进行聚类效果的对比,将K-means算法、Chameleon算法和本文算法应用到4个数据集上进行聚类仿真。4个数据集中的DataSet1和DataSet2是人造数据集,其中分别有300和400个具有二维属性的数据对象,DataSet1和DataSet2数据集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数据集DataSet3和DataSet4均选自研究聚类分析算法的标准数据库——UCI机器学习数据库。其中,DataSet3是Wine数据集,DataSet4是Mushroom数据集,这两个数据集及其描述说明均可以从http://kdd.ics.uci.edu网站上下载。

分别应用K-means算法、Chameleon算法和上述算法对DataSet1、DataSet2、DataSet3和DataSet4进行多次聚类仿真,三种聚类算法的Rand Index和聚类纯度的平均值在表1中列出。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Rand Index指标上还是在聚类纯度指标上都较其他两种算法为高,充分说明了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对象之间自然、真实的分类结构。因此,将上述算法应用到目标分群中去,可以获得较高的分群正确率。

4 仿真分析

假定某时刻指挥控制中心获取的目标信息包括20个目标,目标属性如表2所示。

应用两阶段目标聚类方法对目标进行分群,当模块度Q达到最大值0.056时,目标分为两个目标群,分别是:ψ1={o1,o2,o3,o4,o6,o7,o8,o9,o11,o12,o13,o14,o15,o16,o17,o18}和ψ2={o5,o10,o19,o20}。

对目标分群结果上进行分析:o1、o2、o3和o4是四架F—15E飞机,主要担负对地攻击任务,目的是按照规划好的航迹,进行静默突防,压制对方的防空火力,为o11、o12、o13和o14四架轰炸机执行摧毁敌方重要目标的任务开辟一条安全通道。而o6、o7、o8、o9、o15、o16、o17和o18八架F—16战斗机则担负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所以ψ1内各目标之间具有战术联系。同样,o5和o10两艘驱逐舰进行编队航行,在编队前方派出o19和o20两架直升机打开雷达进行空中搜索,负责舰艇编队的前出警戒。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多种属性而不仅仅是根据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目标分群,可以获得更有战术价值的分群结果。

5 结论

为了减少目标信息传输量,提出以目标分群作为目标信息的分发控制的技术手段,并将目标的自动分群作为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以往仅根据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目标分群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认为应当从目标的多个属性考虑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对目标属性的类型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定量地定义了目标和目标群之间的相异度和相似度,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目标分群方法。通过在多个人造数据集和标准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分析,并与其他聚类分析算法的对比,证明了所提目标分群方法具有较高的正确率。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一个战场想定中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具有战术意义目标分群结果,这无疑相对仅靠空间位置进行目标分群的方法是一个进步,也说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目标分群方法在避免过多的目标信息在地空通信信道中进行传输的同时,还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抽取目标信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Alberts D,Garstka J.网络中心行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度量(译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 Svenson P.Capabilities-based force aggregation using random sets.8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 e on Information Fusion,2005

[3]蔡益朝,张维明,刘忠,等.基于遗传算法的实体分群问题的求解方法.计算机工程,2007;33(5):4—6

[4]张明远.态势觉察中目标分群技术的实现.电光与控制,2004;11(1):40—43

[5]李伟生.信息融合系统中态势估计技术研究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6]李启元,段立,李亚楠.海战场目标航迹间距离聚类方法.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5(38):28—30,48

[7] Burt R S.Positions in networks.Social Froces,1975;55:93—122

[8]朱玉全,杨鹤标,孙蕾.数据挖掘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 Newman M E J,Girvan M.Findingand valu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in network.Physica Review E,2003;69(2):1—16

[10] Newman M E J.Analysis of weighted networks.Physica Review E,2004;70(2):1—9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第2篇

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市教科所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下,通过一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对象、方法与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抓好“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工作,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我校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决定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成为恶习,必将贻误终身。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改革体制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风起云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效益好的工矿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留守时间甚至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学习时段。而在合山这一边远落后贫困山区,本身文化程度、文明素质并不赢人的农民工,迫于生计和眼前利益,纷纷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剧增。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教导无方,无力管护。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为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素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的研究及积极的应对策略。极的应对策略。

(四)研究设计

1.研究者。个案研究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求他们有爱心、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个案研究要求每位教师重点跟踪1-2名学生,约15名以上学生做详细的个案跟踪记载。要求所选取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有代表性。

(五)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 “留守儿童”

(六)研究的方法

1.问卷法: 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以个体诊断与干预研究策略统领课题的研究全局。即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个体干预辅导的策略,开展心理矫正活动、总结反思活动和宣判推广活动。并通过研究、总结,再研究,再总结,再反思,完善个体心理障碍干预与矫正策略,直至推广应用。

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成功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其在研究中发挥更大效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结合这次课题研究个案,相继写出了不少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论文、研究案例。例如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首先将研究对象由留守儿童发展到全校所有学生,其次将这些成果和我们的实验方案、具体做法汇编成册印发全校教师,乃至兄弟学校,为兄弟学校的研究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每学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一次,挽救濒临失足儿童,较好地让我们研究的成果在诊断和干预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

(1)留守儿童教育的优秀教案共上交15份。

(2)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集征得论文20篇。

(3)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4)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反思15份。

三、今后的设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正处在人格、理想、志向、兴趣、爱好的接触与形成初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能够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优雅环境的约束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逐渐养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立下宏伟的志向,就会兴趣广泛,喜好健康,就会常怀一颗健康的心理。即使当这些““幼苗”在某一个时期,遭到“病菌”的侵蚀,只要我们稍加修整,依然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和事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也许我们今天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某校、某人身上行之有效,但不一定运用到另一所学校或另一同学身上仍然有效。因为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万能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发展变化中的孩子心理。因此,我们设想:

1.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创新研究方法,继续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继续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2.加强与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总结提升,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三维目标 数学 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推行以来,教育者对其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因此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同时拉开了对于三维目标讨论的序幕,对于三维目标的争论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三维目标是否具有创新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评价作用和三维目标能否整体实现[1]。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各个学科也相应的制定了各科的课程标准,在其中也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阐述与规定。从宏观的角度看学者对三维目标进行了争鸣,本文将从数学学科入手,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知识与技能

(一)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2]。知识是对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技能则是对行为方式的概括,是能够体现出知识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3]。进一步解释为,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概括,这一目标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4]。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熟悉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并且以此为基础,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的描述,必须要做到非常的精准,尤其是在教案中的体现一定要用词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三个程度,而这三个程度中要求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最浅显的知道的水平中,用词就应该使用了解、知道等词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这个目标要让他们做什么。理解水平中经常性的我们习惯使用的是描述这个词语,那么在教育教学水平中,我们经常性的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那么学生看到这个词语之后就知道背诵或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三)落实

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目标的统一,首先,第一步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实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备好每一节课,要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习惯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那么学生一哄而就,就导致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不能够达到最终设置问题的目的。巧妙的设计问题,依据最基本的知识,提出趣味性和实际性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依据教材、参考书、练习册上所给出的提示,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新知识,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技能。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际的应用。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出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巩固学生所学,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数学训练多样化[5]。

(四)评价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根据知识与技能的内涵可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程度,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测验和考试进行考核,可以定量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总结

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落实数学三维目标,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的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效落实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是有必要性的。

在数学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的落实,各级教师也都纷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思,归纳出影响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一些原因:三维目标常被割裂,不注重整体性;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受中国传统应试考试的制约和学校师资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知识量大,课时多,实际教学紧张,数学教师专注于追赶进度,没有精力关注三维目标;数学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落实三维目标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尤其是身处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已经投入了自身的热情和精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总结出很多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真正要想全面的完成数学三维目标仍是困难重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需要,对于数学教学具有迫切性,这就增加了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负担,但相信在大家不断的努力和不断改进下,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会更完善,更加有效的落实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淑海. 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55-59.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张雷.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认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3-65.

[4]杨海渊. 有效领会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益[J].你说我说,2012,(3):168.

研究目标 第4篇

1 原理和研究方法

1.1 目标识别机理

识别是对于差异而言的,没有差异就没有识别,有差异才有识别的可能。我们进行目标识别的通常做法是选定目标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结合先验知识,根据特征差异而进行识别。比如,我们辨别两个人,一般先是通过外貌特征进行辨别,如果遇到长得极为相像的两个人,通过外貌特征难以辨认的话,可以考虑通过说话声音进行辨认,再难以辨别的话,可尝试通过动作特征,如果要求辨别更加精准,实现由机器辨别,可通过指纹鉴别,DNA鉴定等方式进行辨别。其实,一般利用一项最显著特征即可完成辨别,为了更加保险起见,可采用多项特征融合识别。每一种目标都具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是包含在目标信息中的,因此,对目标信息的产生、目标信息的获取、目标有效特征的选择和提取的研究很有必要。

1.2 信息产生和获取

现代电磁学理论认为,地球上所有物质都对外界辐射自己独特的信息——某一部分的电磁波谱。信息经过时空传输后被传感器接收,再通过各种信息分离、提取、增强、融合、识别等手段最终可达到被应用的目的。现代化的信息获取利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电视传真、遥感技术、光纤通信以及光学与光电子成像和雷达技术。对弹道目标信息的获取来说,其可利用的信息载体是整个电磁波谱——按波长或频率又可细分为长、短波无线电波、微波、毫米波、红外、可见光、紫外线直到X射线。本文的信息获取手段是利用光学成像技术,采用光学探测器。

1.3 目标有效特征的选择

弹头、诱饵、母舱和导弹碎片可能在大小、几何形状、表面材料、表面温度及运动方式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从不同方面影响目标的成像特征。从理论上来看,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就能识别出各种候选目标。但是实际上在时间限制条件下,为了提高识别目标的成功率,要求探测器能够在远距离的情况下就能识别出最具威胁的弹头目标。探测器由单个敏感元阵列组成,目标物体离探测器距离越远,目标的有效辐射投射覆盖到的敏感元数量也越少。当候选目标距离探测器较远时,他们在探测器上所成的像面积也较小,探测器没有能力看到目标物体的详细细节。如果目标物体距离探测器的距离足够远,其有效辐射只落在一个敏感元上,那么此时目标物体在探测器上就成为点目标。点目标没有成像面积信息,光学探测器惟一可观测的是对应点目标的光学强度数据,因此所要开展的空间弹道点目标的光学特性分析就是对所能获得的目标光学强度时间序列着手,分析影响他们变化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同类型目标光学强度时间序列之间的差异,为目标识别算法的设计提供依据。目前,比较有效的特征为目标的运动姿态特征和目标的温度特征。本文基于目标翻滚运动特征分析结论进行应用研究。

1.4 研究方法

通常获取空间弹道式目标的光学强度时间序列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空间弹道目标建立对应的光学辐射理论模型,然后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得空间观测点位置处的光学强度时间序列;二是采用外场模拟实验测量的方法获得空间目标的光学强度时间序列。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暂时还不能获取用于空间弹道式点目标光学特性分析的实测数据。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获取目标光学强度数据时间序列的方法。

2 数据的产生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数据的产生

反映目标信息的数据是基于探测器点目标计算模型产生的。由探测器点目标计算模型可知,目标对单个探测单元的总辐射通量不仅与目标的形状尺寸参数、外部光源和探测器观测点的位置有关,还与目标表面的温度、目标与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探测波段范围、目标在空间的姿态(决定了目标表面单元的法向量)有关。

2.1.1 产生数据的公式及解释

对空间目标进行分析,外部光源我们一般只需考虑太阳光,而不考虑泛光或者其他外部点光源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外部光源仅考虑太阳光对探测元辐射通量的影响。基于探测器点目标计算模型经过简化整理后可得到整个目标在单个探测元上的总辐射通量:

undefined

式中:ΔAS为微面元ΔS的面积;NS为微面元ΔS的外法矢量;VS为探测器视点O与微面元ΔS的中心点连线的单位矢量,这里称为微面元ΔS的单位视矢量;NQ为成像焦平面的单位外法矢量;A0为单个探测单元的面积;RSO为探测器视点O与微面元ΔS中心点之间的距离;u为对目标表面面积进行了三维网格划分后离散化的表面单元个数;ελ是微面元ΔS在λ1~λ2波段范围内的平均半球光谱发射率;F(θ,λ1,λ2)是辐亮度角系数函数,其中θ为辐射出射方向与微面元ΔS的外法矢量的夹角,λ1~λ2为光谱辐射波段范围,F(θ,λ1,λ2)函数表示光谱辐射方向与表面法矢量夹角为θ的单位立体角光谱辐亮度与灰体光谱辐出度的比例关系,函数值域范围为:0~1,可通过实际测量的方法来获取目标表面的辐亮度角系数函数;TS是微面元ΔS的平均温度;c1是第一辐射常数,c2是第二辐射常数;ESun(λ1,λ2)是指太阳光源在微面元ΔS上λ1~λ2波段范围内产生的光谱辐射照度;fr是双向反射函数。

2.1.2 参数设置

为了研究圆柱体结构的弹道目标在翻滚运动姿态下对探测能量的影响,我们在探测器点目标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仿真计算。仿真计算中设置如下参数:

圆柱体目标几何尺寸:底面半径为0.5 m,高为1.5 m;目标自旋角速度为2π/3 rad/s,进动角速度为2π/3 rad/s,翻滚角速度为2π/3 rad/s。探测器探测波段为8~12 μm,探测器与目标的初始距离为300×1 000 m,目标与探测器的相对运动矢量为5 000 m/s,采样时间间隔为:0.05 s,采样时间为8 s。目标初始温度为300 K,目标表面光谱发射率为0.6,材料比热容为1 100 J/kg·K,材料密度为1 700 kg/m3,表面涂层厚度为0.001 m。

后续的研究工作,将基于式(1)和上面的参数设置来获取圆柱体结构弹道目标的光学强度时间序列值。

2.2 数据处理方法

计算机仿真所用软件工具Matlab中有如下几种变换函数: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Chirp z变换、Hilbert变换等,本文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即单位圆上的z变换,此变换使离散序列的描述和处理变容易。离散傅里叶变换对于有限长序列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的运算方法中,越来越起到核心的作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有多种快速算法,本文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FFT。

FFT并不是一种新变换,只是DFT的一种快速算法。由于DFT的运算量太大,很多年来一直没得到应用。直到1965年库利和图基等学者提出并完善的快速算法FFT,使DFT的运算大大简化,从而使DFT在实际中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促进了数字信号处理突飞猛进的发展。

3 识别应用过程中几点问题研究

本文是基于目标翻滚特征分析结论进行应用研究的。目标翻滚特征分析结论为: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两个或多个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可作为判别目标翻滚的有效识别特征。下面的仿真计算分析以此结论为标准。

理想空间目标模型主要分为3类。一类是轴对称几何体,代表轴对称几何结构的弹头、与轴对称外形相似的诱饵、废弃母舱等;一类是薄板形目标,代表发射碎片;最后一类是球体,代表球形的诱饵、球形目标。弹道目标的运动姿态可分为3类:进动、自旋和翻滚。因篇幅所限,不能对所有类在所有运动姿态下的理想空间目标进行仿真分析。这里以轴对称几何体中的圆柱体在翻滚运动姿态下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其他情况可用类似的方法。

3.1 观测角度的选取

这里观测角度的定义为探测器视点和目标对称中心的连线与目标翻滚轴所形成的角。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存在特征差异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角度能比较好地反应差异;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探测器的位置和方位以达到调整观测角度。选取圆柱这一类理想空间目标模型在不同观测角度下进行试验和分析;观测角度分为0°,18°,36°,54°,72°和90°,并作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以类似的方法对其他类在所有运动姿态下的理想空间目标进行仿真分析,可以得到在各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观测角度和观测角度范围,并可进行综合分析,为探测器的可能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3.1.1 圆柱在翻滚运动姿态下及其FFT变换后的仿真计算结果

圆柱在翻滚运动姿态下及其FFT变换后的仿真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3.1.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观测角度在0°、18°时,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三个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观测角度在36°、54°和72°时,能看出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但不能确定数量。观测角度在90°时,看不出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非零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相比较而言,观测角度为0°时效果最好。下面抽样点数的选择是建立在圆柱体翻滚运动姿态和观测角度为0°的基础上。

3.2 抽样点数的选择

在满足能够辨别的情况下,抽样点要足够少,因为对处理时间是有要求的:整个识别过程是包含多个环节,包括图像预处理、融合目标检测、融合目标识别等环节,每个环节需要相应的处理时间,在总的时间要求越少越好的情况下,对任何环节采取有利于减少处理时间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不过和许多工程实践一样,提高某项性能指标往往会以牺牲其他一项或多项性能指标为代价,因此在时间指标和其他性能指标上要找到一个平衡。这里所采用的办法是在能清楚辨别出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两个或多个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抽样点数。

圆柱体理想空间目标模型在翻滚运动姿态下,选取观测角度为0°,采用不同抽样间隔作FFT变换。总采样时间为8 s,基准采样间隔为0.05 s,由此可得基准总点数为160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大抽样周期或采样时间间隔的办法进行试验仿真比较分析,抽样间隔分别为0.05 s,0.10 s,0.15 s,0.20 s,0.25 s,0.30 s和0.35 s,抽样点数相应为160点、80点、53点、40点、32点、27点和23点。

3.2.1 圆柱在翻滚运动姿态下,观测角度为0°,采用不同抽样间隔作FFT变换后的仿真计算结果

圆柱在翻滚运动姿态下,观测角度为0°,采用不同抽样间隔作FFT变换后的仿真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3.2.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抽样间隔分别为0.05 s,0.10 s,抽样点数相应为160点、80点时,非常清楚地看出频谱能量分布在3个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抽样间隔分别为0.15 s,0.20 s,0.25 s,抽样点数相应为53点、40点、32点时,虽然频谱能量分布中间段有一些细微波动,但仍能比较清楚地看出频谱能量分布在3个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抽样间隔分别为0.30 s和0.35 s,抽样点数相应为27点和23点时,难以确定探测能量序列值的频谱能量分布在频率上存在频谱能量峰值的数量。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抽样间隔越小,抽样点数越多,经过处理后的特征越明显。相比较而言,抽样间隔为0.05 s和0.10 s效果比较好。

4 结 语

由于对识别精度和时间的实战要求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实现弹道目标识别是不容易的,存在许多问题需解决,这个领域仍有大量的工作待思考和深入研究。本文是在现有技术限制条件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应用研究,试图尽力去挖掘,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

摘要:弹道目标的翻滚运动特征是进行弹道目标识别比较有效的特征之一,对弹道目标的翻滚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以期为弹道目标识别算法的设计提供线索和参考。简要介绍了弹道目标识别的相关原理,采用数据建模和计算机仿真的研究方法,基于目标翻滚特征分析结论着重对圆柱体这类理想空间目标模型在翻滚运动姿态下进行了应用研究,对观测角度和抽样点数的选取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并给出了结论。

关键词:目标识别,翻滚特征,观测角度,抽样点数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弹道导弹防御中的空间目标光学特性仿真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6.

[2]周立伟.目标探测与识别[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兵.图像末制导信息处理系统中的点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5.

1.3.1研究目标 第5篇

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将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一个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基础(全球生产网络的动因与决定因素)、全球生产网络内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全球生产网络内的升级内涵与升级机制、全球生产网络内产业升级影响因素模型框架等几方面。

第二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引用相关案例及其他实证方法进一步佐证所得出的理论观点。并将采用合适的指标、结合现有数据及企业调研结果分析中国目前主要相关产业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升级的现状与趋势,并对目前中国在积极参与产业全球化高度分工过程中产业升级总体现状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同时找出现有的问题与隐患及今后实现进一步升级的方向与目标。

第三方面,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本文将在当今全球化愈演愈烈、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涌现的背景之下,分析我国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及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实现网络内升级的对策措施。同时应当注意到,要实现全球生产网络内的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政府采取各项有益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积极、广泛地参与各种产品类型、治理方式存在差异的全球生产网络,尤其是对本国经济长期发展来说,有着巨大升级潜力的全球生产网络类型。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降低种种生产网络内不同生产环节厂商之间的交易费用,尤其是种种内生的、制度层面的交易费用[5]。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应以降低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本国企业的网络内部交易费用、提高网络内部交易效率为主要目标。以此为出发点,将得出相当有益的政策结论,供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所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存在基础差,尤其在词汇和语音方面问题较多,因此很多独立学院在指定培养目标时,只是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却忽略了其他多方面的的培养。本文将先探讨培养目标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和对各大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研究,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研究型方向,高级翻译方向,教师方向,一般翻译,复合型商务方向。而据笔者多方了解和平时的教学观察,多数独立院校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地界定。尽管有些院校也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但多数内容是照搬自一些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培养方案。到底是走高端的研究型和高级翻译方向,还是走中低端的教师方向,一般翻译,复合型商务方向,多数院校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协调。一些认可高端路线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对英语语言本质和文学的讲解;而另外一批老师则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并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环境相联系,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

(二)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生学习方面,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当面对一个强调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的老师时,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多学习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而当面对一个强调英语语言技巧的老师时,这些学生往往又放弃先前的想法,转而学习英语的一些应用技巧。在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矛盾。整个教学过程相当混乱,没有一个同一的指导方面。

(三)低年级培养目标严重落后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大纲》规定,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都开设有综合英语,英语语音,交际会话,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专业课程。从表面上看,这一课程设置视乎能很好地反应《大纲》中所提到强化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颇多。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忽略了语言是一个整体这一基本事实,在教学时指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某一项技能的挺高。如阅读老师往往专注于阅读技巧的讲解,倾向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而对学生阅读信息输入过后的信息输出部分,却用几个效度相当低的几个多项选择题或判断题草草带过。口语老师多数情况是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意见,但实际情况是在抛出问题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最终在表达环节整个班上却是一片沉默。其实,在整个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教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输入与输出在各门课程中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到了高年级阶段后,由于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的难度较高,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对商务英语的教学,对数教师仍以挑高英语技能的教学为主,并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一)杜绝直接照搬

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的其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都有着重要的帮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制定自己培养目标时,首先应杜绝直接照搬一本或二本院校的现象。

(二)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近几年,部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经常派教师到一些全国一本或二本院校参观学习。这些教师带回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固然对英语教学有一定帮助,但有的教师在了解到别人的培养目标后也认为可以直接照搬到自己的工作院校,这种项目是不切实际的。一些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高校研究生也有类似想法,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强行把以前读书所在学校的所谓先进培养模式加到现在工作单位上。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类课程,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无论是英语基础,学习习惯,自身素质都与一本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从毕业后就业来看,无论是考研后就业的还是直接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其工作多以教师和商务人员为主,从事商务方向更是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和调查。

(三)设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固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级翻译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相当紧缺,但是以现阶段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师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素质,培养这类人才难得较大。一味的追求高端人才培养反而会使毕业生失去竞争力。因此,把培养重点放在中低端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发展的一个不错选择,而中低端的人才培养中,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加入世贸后,许多公司和企业急需此类人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因结合自身所处地区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对课程设置,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改。(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J].语言教育.2013(01)

[2] 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5)

[3] 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政府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第7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

以目标作为财务会计与报告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规范会计理论中的主流理论, 而会计目标受其所处的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改革中, 并未提出明确的预算会计目标, 但“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应当理论先行, 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 少走弯路, 才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和政府会计改革能够真正解决我国实际问题” (刘玉廷, 2004) 。因此, 明确政府会计目标, 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这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并立足我国国情, 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探讨。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涵义

会计目标即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或目的。理论上, 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两权分离, 当所有者把经营权委托给代理人时, 代理人就承担了受托责任, 他们要管理好委托人的财产, 并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如实地向委托人报告。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委托人关注的是信息的可靠性。其后, 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 很多的委托受托关系都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 委托人和受托人并不直接接触。此时, 委托人除了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外, 开始更加关注受托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决策, 故产生了“决策有用观”, 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会计目标即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或目的, 目前, 国内外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论述也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但由于会计环境的不同, 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在不同程度上也呈现出差异。下文对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二、国外政府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国外对政府财务会计目标的表述,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美英模式和德法模式。

1、美英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内。其特点是:会计信息主要为外部使用者提供, 范围广, 内容多且细, 重点是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阐明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满足决策需要。例如,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财务报告目标”中明确提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 (1) 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 (2) 做出经济的、社会的, 以及政治的决策, 而评价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 所有其他目标都必须与它相符合。”该准则委员会还认为, 政府会计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财务报告应当帮助政府完成政府向公民陈述受托责任的义务, 并且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 (2) 财务报告应当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当年的业务活动成果; (3) 财务报告应当帮助使用者评价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及其履行义务的能力。由此可见, 美国政府将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作为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 并通过具体目标来实现。

2. 德法模式。

除德国和法国外, 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也都采用这种模式, 其特点是:会计信息主要向立法机关、行政部门提供, 主要提供财政预算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供议会和政府管理部门决策使用。如德国规定, 政府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要, 政府会计属“立法导向”型会计, 其信息用于“财政”目的而非“管理”目的;法国规定, 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政府会计信息首先必须确认政府部门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 2006) 。

形成上述两种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实行美英模式的国家, 大多政治比较开明, 集权程度较低, 资本市场比较发达, 文化也比较开放, 注重个性化需求,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少;而采用德法模式的国家, 大多实行集权管理, 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 资本市场不很发达, 属于成文法国家, 文化较为传统和保守, 往往比较注重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也相对较大, 等级较为森严, 注重按规章办事。

三、国内政府会计目标研究述评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对政府会计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是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如, 1998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指出:“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 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 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由此可知, 我国目前的准则、制度对政府会计信息的要求着重强调合法性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有用性, 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 均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而需要与时俱进, 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刘玉廷, 2004) 。而政府会计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因此, 根据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 国内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政府会计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下文选取大部分的观点进行述评。

陈立齐、李建发 (2003) 认为, 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检查、防范舞弊和贪污, 以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中级目标是促进健全的财务管理, 使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是最小的或服务的更好;最高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陈小悦 (2005) 认为, 政府会计的目标应表述为: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

时津 (2006) 认为, 在政府会计中, 向诸如公民、立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及投资者和信贷者等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信息, 是政府会计的最高目标。

张慧、高春 (2006) 认为, 政府会计的运行环境决定了政府会计应该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为目标。政府财务报告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提供信息, 从而解脱政府受托责任, 同时增加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王湛 (2006) 认为, 政府会计目标应当定位于提供政府公共部门受托使用社会资源的责任履行的信息。

金希萍 (2007) 认为, 政府会计目标划分为基本和具体两个不同层次, 基本目标是政府会计服务于政府整体受托责任的全面真实反映;具体目标为:促进政府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 帮助使用者确定政府单位提供服务的水准;通过适当的授权交易, 将交易过程和结果记录在财务会计系统中, 保证公共财政资源或其他资源真正用于限定的用途, 以体现资源的专用性, 防范舞弊和贪污, 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检查政府财务业绩和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陈穗红、石英华 (2007) 认为,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可以定位为两个层次, 首先, 我国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 或言最高层次目标, 是提供说明受托责任的信息。其次, 我国政府会计的具体目标应是为以下四个方面提供和报告会计信息:第一, 反映财政收支活动的合规性。第二, 评价政府财务状况。第三, 反映政府运营绩效。第四, 提供反映政府可持续履责能力的信息。

陈劲松、石道金、彭珏 (2008) 认为, 我国一般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应分阶段来确定。

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应在完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基础上, 着手完善基于现金制基础或修正的现金制基础的财务会计体系, 提供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信息, 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做出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决策时的信息需要, 从而解脱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在未来5~20年的时间内, 我国一般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应定位为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 以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做出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决策时的信息需要, 同时满足投资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决策的信息需要, 并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

在未来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 我国一般政府财务会计目标可表述为提供以应计制为基础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 以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做出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决策时的信息需要, 同时满足投资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决策的信息需要, 并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

白亚龙 (2008) 认为,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应定位为以反映履行受托责任, 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会计信息为最终目标, 以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资源使用情况, 满足财政管理要求, 不断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为现阶段目标。

古军 (2008) 认为, 从现实考虑, 应当把提供满足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需求的财务信息作为政府财务报告优先考虑的问题。只有把政府公共部门财务行为、财务活动规范了, 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 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真实、可靠的政府财务信息才有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应在能够保证内部使用者的需求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使用者范围和信息公开程度, 最终实现受托责任的全面解脱。

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对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此观点虽然能有效地界定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具有足够的理论依据, 且有利于国际趋同。但这需要政府会计全面引进权责发生制, 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 以全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做法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不太相符, 成本较高。因为目前我国, 在政治环境方面, “中国政治体制目前尚不开放, 公民参与政治的机制有限, 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中, 公民的民主意识相对薄弱, 话语权也相对不足, 很难想象政府财务报告能自觉地面向公众, 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制约” (王希, 2003) 。在经济环境方面, 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占比例较小, 这相对于西方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税种结构而言, 从心理上降低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利害关系程度。此外, 我国只有中央政府才具有国债发行权, 对国内的国债持有者而言, 我国中央政府具有的巨大政治诚信降低了他们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兴趣。在文化和法律环境方面, 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成文法环境的影响, 我国会计职业界的力量相对弱小, 因此, 他们对政府财务报告影响也相对较小。在教育环境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仍然偏低;尽管会计人员队伍庞大, 但高级会计人才并不多, 而且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安排较少甚至为零。因此, 国民素质的相对不高及专业能力的约束降低了外部使用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兴趣。另外, 黄世忠教授也指出, 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仍是内部使用者, 他们的需求是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 我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相当混乱, 预算约束无力, 因此, 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效率、严肃预算的执行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第二种观点认为, 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宜定义为以反映预算收支的合规性和财政管理的要求为主。此观点较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 故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 即本人认为, 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应定位为:以反映预算收支的合规性和财政管理的要求为主, 反映受托责任为辅。

参考文献

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研究 第8篇

1新时期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分析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的体操类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操、健美操、舞蹈教学和指导大众健身锻炼;基本掌握体操类教材的重点内容,了解教材内容的延伸内容,并初步掌握开展学校体操活动与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这一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些目标细化为课程目标,以此提升我国体育院体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1 . 1满足现实人才需求

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随着各类学校人才观念的不断增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满足现实人才需求作为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主动适应中小学以及各类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育需求,在体操教育课程中添加体操教学、体操训练、课外指导、组织竞争、教学研究等教学内容,努力为中小学及各类中等专科学样培养专业体操教师。

1 . 2突出“三基”教学

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三基”目标,是《指导纲要》对体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三者既独立又关联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因而必须把“三基”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要加强对“三基”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的认识,在体操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应进行一定的改革,既要将“三基”独立设置课程,更要着眼于强化“三基”的内在联系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操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使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特别是要学生处理认识和处理“三基”的关系,提升综合素质。

1 . 3强化学生职业发展

从根本上说,绝大多数学生接受体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从事表演工作,或是从事组织管理工作都能够通过努力予以实现,真正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因而必须把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既要让学生学习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使体操教育课程更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1 . 4推动学生创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是《指导纲要》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体操教学与整体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适应未来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思维的渗透,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例教学,布置具有创新性的创新作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应该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2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

2 . 1转变体操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上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就必须首先在转变体育院校体操教育理念上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定位体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目标,改变过去“重技能、轻运用”、“重传统、轻创新”、“重专业、轻职业”的狭隘观念,应将体育教育课程目标进行有效拓展, 不仅要通过体操教学教会学生体操技术动作,更要通过体操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让学生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2 . 2完善体操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的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就必须在完善体操教学内容上狠下功夫。因而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其目标出发,既要进一步丰富理论教学,又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更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教学,而重中之重的是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完善体操教学内容,还必须更多的吸纳延伸性和拓展性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将广播体操以及体操等级动作纳入体操教育教材当中,增加教育类、管理类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

2 . 3改进体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在改进体操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重中之重的是要改变过去以技术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和“综合性”方向发展,特别是要积极探索竞争教学、互动教学、游戏教学、创新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体操教学方法,还应采取“分类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

2 . 4优化体操教学评价

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体操教学评价,特别是要在加强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化方面狠下功夫。随着体育院校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将技术动作完成情况作为术科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体操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将技能运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重视对教师教学创新、前沿理念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来推进体操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3结语

总之,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应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明确和细化,特别是要从满足现实人才需求、突出“三基”教学、强化学生职业发展、推动学生创新发展出发,进一步转变体操教育理念、完善体操教学内容、改进体操教学方法、优化体操教学评价,努力推动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最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实施,对教育课程目标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对我国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学入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本文对新形势下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就如何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货币政策目标研究 第9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在任何一个国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与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 只有当经济社会出现了相应的经济问题之后, 经济学家才会针对这些经济问题进行理论诊断, 提出对策方案。

从中央银行成立初期到1930年以前, 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及汇率, 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这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由于金本位制度本身有着自动调节的功能, 因此, 维持货币的价值稳定, 即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和汇率稳定, 自然就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由稳定币值单一目标发展到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币值的双重目标, 其主要原因在于:

1.在1929-1933年间,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仅美国, 1929年8月, 工业生产指数为114, 1933年3月下降到54。失业人口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5%, 国民生产总值也下降了近一半。投资受到严重打击, 特别是商业建设, 其总值从1929年的87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4亿美元。非耐用品工业生产指数从1929年8月的94下降到1933年3月的66, 下降幅度达到30%;同期, 耐用品生产指数从140下降到32, 下降幅度达到77%。工业就业率下降42%。生铁生产惊人的下降了85%, 建筑合同总值自1929年7月以来下降了90%, 而获得开工许可的建设总值下降了94%。另一方面, 百货公司销售业务在这一时期下降了接近50%。萧条期间股票价格 (工业) 下跌了76%, 批发价格下跌了30%, 货币供给总量下降了1/6。因此, 如何摆脱危机, 增加就业, 成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2.理论上,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彻底抛弃了资本主义体系可以自动实现经济均衡的传统说教, 对资本主义经济重新进行了理论诊断, 创立了有效需求理论和收入—支出分析方法, 并据此提出了进行国家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主张。由于凯恩斯的理论诊断和政策主张符合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西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因而, 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逐渐为西方经济社会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所接受。1946年美国公布的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持续的经济政策应该是“促进最大可能的就业、生产与购买力”。它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法律化, 外加此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削弱, 必然得遵循政府的意志, 充分就业也就成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3.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以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急速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已发展到只能依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才能维持其资本主义运转的程度。特别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笼, 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和失业的困境, 以及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起了新的宏观经济理论。因此, 这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目标, 就有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当时各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以实现充分就业, 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各国政府为了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都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方面, 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崛起, 其经济迅速增长;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内经济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二战中的一些战败国, 如德国、日本经济增长异常迅速;而一些战胜国, 如英国、美国, 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经济地位, 各国都集中全力发展本国经济, 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而此时, 作为国有化运动后的中央银行, 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第一大目标。

60年代以后, 美国的国际收支不断恶化, 大量美元外逃, 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70年代初, 出现了两次大的美元危机:如1971年12月美元贬值了7.8%, 1972年2月美元又贬值10%, 结果使得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固定汇率体系难以维持, 不得不在1972年宣布解体, 由此导致国际货币金融局势更加动荡不安。鉴于这种情况, 许多国家, 无论是顺差国还是逆差国, 为了防止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或防止国际清偿能力不足, 都纷纷提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从而形成了货币政策的第四大目标。

但是, 自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 黄金作为货币价值实体的功能完全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与货币本身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因此, 以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稳定币值的目标改为稳定物价。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新发展:通货膨胀目标制

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从各自立法当局的授权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和不同的目标集, 从广义上说, 这些目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此外, 给予中央银行的授权通常非常广泛, 以便在实践中实现其选择的目标时具有足够的自由度。

在实践中, 英国货币当局的历史目标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非常相似。从1946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货币政策的目标非常广泛, 包括低失业、高增长、低通胀和汇率稳定, 其意图是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几个目标或至少在这些目标间权衡取舍。

虽然欠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一样, 对中央银行的授权都比较广泛, 但在实践中多了一项授权, 这就是融通财政赤字。这种做法的理由有时被认为是为了国家利益。在有些情况下, 财政赤字的确与大规模发展计划有关, 从而中央银行对赤字的融通, 被进一步宣称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但是, 这种做法使得货币政策屈从于财政政策, 影响到中央银行对政策的独立性, 以及它对通货膨胀的控制。

从凯恩斯主义到现代古典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这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目标向单一的价格稳定目标转变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济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伴随着滞涨的时期, 这种组合使得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处方越来越怀疑, 继而为新古典理论的复兴提供了沃土。新古典理论的复兴, 始于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而提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认为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偏离其预期水平之间存在短期的替换关系。但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长期的替换关系, 因此, 货币政策改变失业率的能力有限。

20世纪70年代还出现理性预期假说。虽然穆特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的许多基本思想, 但卢卡斯、巴罗、萨金特和华莱士、凯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 奠定了新型新古典理论即现代古典学派的基础, 把理性预期和货币中性作为政策分析的核心要素。

简单地说, 传统型新古典理论认为, 在均衡状态下, 劳动市场会出清, 均衡就业水平对充分就业水平的偏离, 与预期价格水平和现实价格水平的差额正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在建模时把该差额看作是预期误差, 这种预期误差的原因是经济主体不能正确的区别相对价格上升和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理性预期假设表明, 系统误差会导致经济主体修正他们用来形成预期的基础模型, 消除这种误差, 最终保留下来的只是随机误差。当只注意随机误差 (并且如果需要修正基础模型的话, 不考虑做出这种修正所需要的时间) 时, 就业偏离其充分就业的原因是需求的随机变动, 这可能是由货币供给变动所致, 也可能是由影响总需求的其他因素所致。在货币当局和公众信息之间信息对称的条件下, 货币供给的系统增加会被预期到, 并会导致预期价格水平和现实价格水平的变化相同。因此, 货币当局无法在价格预期中引入系统误差, 也无法使就业偏离其均衡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修正货币政策领域里的影响是, 说服了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放弃多重目标, 将主要精力有时是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上。虽然对中央银行传统授权的正式法律几乎没有修订, 但在实践中, 大大减少了通过货币政策改变失业率和产出的做法。在有些国家, 中央银行彻底放弃了这些目标。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中央银行以及英国的货币当局, 目前的做法都为货币政策的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提供了实例。

由于用中间变量作为目标存在种种问题, 故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种方法是直接将通货膨胀率定为目标。以价格稳定为目标, 理想的通货膨胀目标一般为1%-2%。这一范围一般被认为, 在出现产品更新、开发出新产品的现实通货膨胀率的测度出现其他偏差的情况下, 仍能与价格水平的稳定相一致。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和其他许多中央银行, 开始呼吁和追求低通胀这一单一目标, 放弃授权中所列的其他目标和以前的做法, 尽管当时在立法上没有改变。

1992年, 当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为实现长期价格稳定而采用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 (1%-4%) 时, 意味着明确放弃失业率、产出增长、汇率稳定和经济周期等其他目标。1995年, 财政大臣与英格兰银行达成一致, 把官方通货膨胀率目标改为2.5%的点目标。如果现实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超过1%, 委员会必须在公开信中向财政大臣解释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 并说明为了消除这种偏离所要采取的行动。

从1991年期, 加拿大银行明确宣布, 与价格稳定一致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区间为1%-3%。他认为这一区间的通货膨胀率最有利于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长期增长, 减轻经济波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产生社会和经济的成本, 并诱发通货膨胀率的进一步上升。加拿大银行认为, 不确定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的效率, 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伤害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隔夜贷款目标区间的变动会立即公布于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会通过宣传和行长与官员的演讲不断向公众进行解释。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 经历了漫长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和令人不满的经济增长;80年代中期和1990年, 新西兰的货币安排在立法上进行了重大改动。其中, 包括通过1989年《新西兰储备银行法案》, 赋予中央银行 (新西兰储备银行) 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授予该银行法定权利,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维持零售价格稳定。但是, 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它要求财政大臣和银行行长一起确定通货膨胀目标, 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限, 这被写进了《政策目标协议》 (PTA) 中, 并公布于众。PTA还确定了该目标区间和通货膨胀指数。这些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起草一次, 从而为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留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适应性的一个例证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变动, 1990-1992年为3%-5%, 1992年-1996年为0%-2%, 1996年为0%-3%。该协议指出了在特殊情况下, 允许违背已确立的目标, 比如自然灾害、间接税的改变和重要的相关价格冲击。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美联储追求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 即从80年代以前的追求多元化目标, 转变为价格稳定。美联储与英国、加拿大货币当局的不同之处在于, 美联储没有规定明确的通货膨胀率目标, 但它追求的是与价格稳定一致的低通货膨胀率, 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英国和加拿大、通货膨胀率目标被明确的公布, 而美国不公布 (因而也没有给出要达到的明确承诺) 预先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在上述四国中,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意图都提前定期地传递给公众, 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不断地努力, 公开它对经济状况、通货膨胀前景和预期结果的评价。中央银行的想法和决策的这种开放性和透明性, 大大提升了中央银行在公众心中的负责任的形象及其所宣布的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可信度。

►►三、结论与启示

价格稳定目标本身不是最终目的, 它背后的信念是价格稳定能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以较低的目标通胀率所提供的货币条件, 产生最高的长期产出增长率和最低的长期失业率。价格稳定目标还意味着, 消除或最小化使经济不稳定的潜在力量, 显然它还不能消除经济中的所有波动, 因为波动还可能来自供给冲击。但人们相信, 稳定的价格和金融环境仍然是经济对这种冲击做出反应的最好方式。

稳定的价格水平降低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促进了最佳储蓄和投资的形式和实现, 继而增加产出和就业。另外, 根据现代古典学派的观点, 高通胀率的成本比较大, 比如“菜单成本”和“皮鞋成本”, 但却没有低失业率所带来的收益, 所以, 低通货膨胀率目标更加可取。

通货膨胀目标制较之利用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通过解释实现公众最关切的通货膨胀目标所需的代价和手段, 则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或目标区又会使当局取得公众的信任, 从而削弱公众预期对政策的冲抵作用。

中央银行的信誉对于成功降低通货膨胀率十分重要。信誉还能缩短预期通货膨胀率和现实通货膨胀率的调整时滞。虽然采用价格稳定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及其变动性, 但它也加剧了产出和失业在供给冲击下的波动。

摘要:从凯恩斯主义到现代古典主义理论的发展, 这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目标向单一的价格稳定目标转变的基础。价格稳定降低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促进了最佳储蓄和投资的形式和实现,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继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通货膨胀目标制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李扬, 施华强, 高培勇, 等译.货币金融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孔祥毅, 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刘锡良, 曾志耕, 陈斌.中央银行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自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自动检测,运动捕获,目标跟踪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以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 如文本处理, 图像处理、音频视频信息处理等。视频信息通过具有大量的数据, 无法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处理, 迫切需要使用计算对其进行自动地分析处理。智能视频监控就是对计算机视频数据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通常来说,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安全保护、交通调度、信息追踪等方面, 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为人么日常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环境, 例如:交通视频监控、高速路自动收费、远程教育以及一些特殊的安全保障。

视频图像中数据量过大, 计算机无法对对视视频频中中所所有有信信息息进进行行处处理, 只能够对某些运动的物体感兴趣, 例如运功的汽车, 步行的人群等。而对于静止物体关注程度较低, 因为它们通常不包含有用的信息。

1 光流法原理

光流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物体在其观测平面上像素运动瞬时的速度场, 是运动场景中的可见点的三维速度矢量在平面上的投影。因此, 物体大量的运动信息可以通过光流形式展现, 物体不同时刻的运行情况被表达出来。

光流法是一种二维估算方法, 其主要是基于下述两个基本假设下提出的: (1) 图像上不同像素点之间存在联系并不相互独立, 且邻近像素的灰度有关联关系, 此外光流在整体图像中是平滑变化的。 (2) 图像中像素点在任意时刻的亮度值在很小的时间间隔内恒定不变。

假定时间t, 图像中的一个像素点 (x, y) 的灰度值为f (x, y, t) , 在时间间隔后, 该点移动至位置, 灰度值变为。根据上述假设, 像素点在时间间隔内, 灰度值恒定:

此外, 像素点在图像中是平滑办法的, 则上式可用Taylor Expansion展开:

其中, e是二次和高次项, 记, 则光流法的基本公式为:

但是, 光流法计算时间过长, 并且缺乏对目标亮度和大小的参数控制, 对噪音的处理效果差。

2 删减背景法原理

删减背景法是指通过比较当前帧和图像背景的差异, 对结果进行处理得到运动目标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目标背景建模和更新是能否识别运动目标的关键。通常情况, 摄像机并不会移动, 其拍摄背景固定不变, 因此该方法能够完整提取目标的运动区域。但是当场景中存在变化的背景情况时, 将不能得到精确的运动目标检测。

背景构建更新方法, 首先假设I (x, y, t) 是视频图像中t时刻的图像信息, t时刻图像背景定义为B (x, y, t) , t时刻差分图像为:

将D (x, y, t) 进行阈值处理, 可以提取运动目标的二值图像M (x, y, t) , 公式如下:

因此, 得到的更新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为更新速率。

删减背景法在背景已知且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能够精确的检测运动目标运动轨迹。该方法成功的核心是是否能够合理的提取背景, 如果背景图像无法反应实际的背景变化情况, 则该方法的检测结果较差。几种常见的背景建立方法: (1) 均值过滤法。该方法重点考虑背景的轻微变动, 缓存时刻t前后k帧视频图像像素位置, 计算像素均值作为背景图像中像素位置。但是该方法对内存要求较大, 只能使用规模运动目标的识别。 (2) 基于码本法。码本法是指通过对视频图像序列进行观察, 利用聚类的方法构建背景模型。通常码本并不一定满足某些数学分别。在检测目标时, 需要将帧中每个像素点和背景中对应码本比较, 满足一下两规则即可:像素颜色与码字的失真程度小于某阈值;像素亮度在该码字亮度区域内。 (3) 隐马尔科夫方法。其是为了处理场景光照的异常行为。例如:电灯开关、雷电、晴阴交替出现等等。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这些现象看做离散的集合状态, 使用三状态隐马尔科夫模型对像素建模, 三状态分别对应阴影、背景和前景。

3 帧差法原理

帧差法是指通过计算运动物体近邻帧之间的差异, 通常背景图像近邻帧之间固定不存在差异, 近邻帧之间对应点的差越大, 则物体运动区域越大。当差值为0时, 则说明是背景部分无差异。简单的帧值法公式为:

其中, I (x, y, t) 为时刻t像素点 (x, y) 的灰度值, I (x, y, t-1) 为t-1时刻的像素点 (x, y) 的灰度值。

场景中无运动物体时, 背景稳定无变化, ;当场景中有物体运动是。通常情况, 设定阈值T, 如果则图像中像素点在运动区域内, 否则在运动区域外。获取的运动目标二值图像为, 公式如下所示:

中学体育课教学目标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47-01

在中学阶段,体育是学生增强体魄、磨练意志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我们的中学体育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在中学体育不断发展并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有效的管理,致使学生在体育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1.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

从整体上看,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趋同的。但是,从学科的具体特点来看,中学体育因其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差异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内涵。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中学体育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设定的教学中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及标准。就目前而言,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游戏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2.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

相较于小学、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而言,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标具有基础性。因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特点,中学教学目标的内容与维度都较为基础。换言之,目标在达成过程中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中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引导和练习就可以实现。

其次,目标实施灵活多样。中学生的心智发育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因此,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考核过程中,不要通过硬性的考核标准来实施考核,要从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灵活多变的实施策略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目标要兼具人性化。在中学阶段,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中学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与情感需要,以人性化的沟通和教学方式,逐步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增加其主观能动性。

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想要很好的实施教学目标,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制定符合中学体育教学特点以及学生需要的教学策略。

1.在游戏中学习体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系统地接受必要的体育技能训练与练习。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在内的诸多球类运动,以及体操、武术、田径等运动项目。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与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是有一定区别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成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另外,这种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方式也是今后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方向。

2.锻炼与德育相结合

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基础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阶段。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以及长辈的过于保护或者溺爱,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骄纵。这会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实施体育锻炼与道德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学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与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3.完善教育奖惩方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当中,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然而口头枯燥的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应完善体育教学中的奖惩方式,从行为中,而不是从语言中让学生学习尊重秩序和规则。不仅是学生,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我们要让学生在修正自身错误中不断成长,在承担责任中建立责任感。但是从行为中学习尊重秩序绝不等于使学生受到体罚,教育惩罚不一定要让学生感到痛苦,但一定要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之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反之,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备受关注的欣喜。教育奖惩的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智慧来因材施教。

4.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也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来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使其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地成长环境中,学生会不断地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与动力,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参加过程当中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同时,中学体育教师应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关爱与溺爱的区别,不要因家长自身的行为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纵容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方面应该理性的看待教育奖惩,只要教育奖惩方式合法合理,就应该配合学校教育,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管教,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真正扶持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只有经过了风雨锤炼,他们才能绽放光华。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从基础教育阶段,引导中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体育学习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与管理中,我们还还能继续努力,争取有更多的提升。本文从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内涵与特点出发,对今后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助力于今后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鸥.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的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1(03):126.

[2]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347-348.

研究目标 第12篇

一、制定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的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围绕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起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成就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但是, 随着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 这种目标已经不适应现阶段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发展要求, 因此, 体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体育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各方面都机能是健康的, 而且还包括了心理方面的人格完整, 有较强的约束能力和自控能力, 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给以改正, 社交方面与人友好相处和往来, 因此, 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应该结合这些方面的内容来制定。首先, 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为根本原则, 再次, 选择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和进行训练, 从而才能有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术水准以及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的目标的实施措施

1、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核心作为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多重视学生的地位, 不要在课程安排完成后, 将主要精力都花费在对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 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准等内容上, 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的需求, 在组织、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式下,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 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应多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多与其他优秀的教师互相借鉴体育训练的经验, 思考如何在平时的体质或是技能训练中, 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达到既轻松的学到了体育知识和技术, 又培养了个人能力的目的。

2、以改革和丰富体育训练的教学方式作为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的主要途径

以往的体育训练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 多以体能训练, 技能训练为主, 组织形式比较严密, 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并不是活动身心, 放松的学科, 而是比较累人的课程, 从而打击了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二是, 虽然我国一直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 要求降低教师的主体地位, 多以学生为主, 但一直都赋予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还是以灌输式和模仿式来进行训练, 导致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一直不高, 所以说要改革和丰富训练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训练之前以小游戏的方式作为热身活动, 或是在完成某一阶段性的学习后, 采用组织比赛或是学生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 让学生能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后, 体质和技能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的自豪感, 和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认可的感觉, 这种比单纯的周而复始的训练和学习效果会更佳。另外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向学生提问, 或是展开小组讨论的方式, 或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哪种训练方式是适合自己身体素质要求, 以及在技术动作要领学习方面, 指出其他学生存在动作不规范或是错误动作的情况, 这些都能提高对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及时纠正错误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所作用。

3、以提高学生综合健康素质作为体育健康目标性训练的最终目的

体育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强身健体, 最重要的培养出训练有序, 有素质的运动员, 因为在比赛中代表的是学校和国家的形象, 所以说作为团队训练或是集体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而言, 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尊重等基本的素质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团队作战、学生之间的互相技术交底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基本的素质养成, 以免出现技术高超, 但是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 比如对于比较害羞或是比赛前紧张的学生多重视, 多给与肯定和鼓励, 培养自信心,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小和意志力弱的学生也应给予心理辅导, 多宣传和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历程, 供他们学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也是体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的意义。

三、结语

体育课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强体质, 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或是训练过程中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 提高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准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导致体育课程开设的真正目标未能达到, 因此, 学校应以健康为核心, 要不断研发与创新体育课程的健康性目标的建立和实施, 并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 何振强.高校体育健康目标的实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03) :36-37.

[2]伍天花.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辩证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10 (04) :99-102.

[3]钱一鸣.谈体育课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95-96.

[4]刘洋, 刘峥, 邸慧君.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02) :62-65.

[5]贺道远.时立新.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5) :7-9.

上一篇: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下一篇:化学选择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