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兴趣论文范文

2024-05-14

抓住兴趣论文范文(精选8篇)

抓住兴趣论文 第1篇

一、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特点

1. 直接兴趣。

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 是兴趣发展中的低级水平, 包括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具有直觉兴趣的学生只满足于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 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例如, 在做“纸锅烧水”实验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认为不可能发生, 当“纸锅”真的把水烧开时, 学生们惊奇不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 还没有探索产生这些物理现象因果关系的认知需要。八年级学生的兴趣常常停留在这个阶段。具有操作兴趣的学生的兴趣集中在直接操作上, 总是想亲自动手, 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只是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 还没有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兴趣, 一旦操作的愿望得到满足, 兴趣也就不浓了, 甚至消失了。

2. 间接兴趣。

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 包括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认识兴趣。具有因果认识兴趣的学生不仅要求了解某种物理现象, 而且还要求进一步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对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多数初中生还不具有这种兴趣, 如在探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实验中, 他们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到冰融化前后的温度变化, 但为什么在刚开始2分钟升温快, 最后2分钟升温慢, 就几乎没有同学过问了。具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学生不仅满足于观察实验, 得出结果, 而且还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 喜欢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阶段也叫志趣阶段, 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 持续时间长, 甚至终身不变。

二、培养物理学习热情的措施

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一种较为稳固和持久的学习态度。一个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无比的快乐, 能不计个人生活和处境, 一门心思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使学生想学, 其次是要解决学生苦学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使其乐学。最后还要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 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的培养,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转向对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进行探求、发现和体验的良性循环。

1. 激发直接兴趣, 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既存在浓厚的兴趣, 又存在一定的怯学心理。特别是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有困难之后, 极易出现这种畏惧心理, 以致在心理上打了败仗。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会导致学生厌学, 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促使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去经历和实践, 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加稳固、更加持久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大气压强存在”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认为一张小小的纸片绝对托不住满满的一杯水。可当纸片真的托住一满杯水时, 学生惊奇不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能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动手实践中产生,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2. 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能学”。

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困难重重, 学无成效, 跟不上教学进度。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经过努力, 克服困难, 获得成效, 把学习从一种靠意志努力维持的活动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宏观地讲, 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揭示物理学习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 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习计划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拟订学习计划。

(2) 预习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笔记, 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 听课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指导学生, 让其科学地理解物理公式、定理和规律, 并能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记忆法指导。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和定律,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对比记忆、顺口溜记忆等方法) , 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调节性。例如, 在学习“功率”的概念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对比,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复习指导。在完成一章的教学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深刻体验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抓住兴趣点 促进汉字教学 第2篇

关键词:双回单法 俗字 形象教学法 文化解释 楹联展示

汉字在古今重要性可见一斑,许慎曾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汉字教学古人非常重视,汉代蒙童首先要过识字观。《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2]就是说在汉代若想当文吏,首先必须要能背诵9000个以上的字,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如果上书时字写得不正还要被弹劾。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把识字、用字教育规范提高到入仕的高度,《陌上桑》讲“十五府小吏”是这种政策在现实中的反映。可见当时对识字教育的重视,将文字规范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一如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一样,古今的各种政治举措会激发汉字教学的开展。

今天,要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抓兴趣点入手,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用训诂新法引发《古代汉语》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要善于利用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比如双回单法,是《古代汉语》词语训释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经过相关转换把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语素,用其中一个人们容易了解的语素(或者是以这个语素为核心意义的双音节词)作为释词去解释古文中的被释词。”[3]

利用双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解释另一个语素,在一些新发现的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兴福祖庆诞科》第167-168行:“气中七变者:气是虚,虚是空,空是无,无是容,容是纳,纳是藏。”其中的单音节词可由双音节“气虚”、“虚空”、“空无”、“容纳”、“纳藏”等词语解释。这样的例子还有该文献第173行的“风中七变者:风是力,力是动,动是转,转是变,变是化,化是神,神是通”、第175-176行的“明中七变者:明是光,光是照,照是见,见是辨,辨是识,识是分,分是别”、第178-179行的“水中七变者:水是生,生是命,命是荣,荣是成”、第183行的“火中七变者:火是香,香是美,美是色,色是好,好是端,端严,严是威”等。[4]

二.利用俗字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现在有个字是采采芣苢的苢下半部,没有草字头,很多人不认识,在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中有“以”163行和169行有相同的文句“以昔大愿力,慈悲满世间”,第169行“以”作正字,而第163行“以”作“苢”去掉草字头的“ ”。教学中,可将“采采芣苡”的诗句与这个字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注意实际文献中用字的变化。厶本来是“私”的本字,实际有可能读作“某”,如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点灯七层科册》中的“一灱弟子厶,合家眷等,大小男女”和《奏申牒疏科册》中的“但弟子厶下情无任”、“厶年厶月厶日,结制百日之期,启建厶道场,讲演厶天教,今则幸逢厶旦之辰,常住营备净斋菒品之。”[5]

当然,利用俗字要注意不要混淆字形,我们常见的是混淆字的偏旁。比如常见敦煌文献中将“氵”旁和“言”旁相混淆者。水旁与言旁形近故可互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敦煌俗字典》“諳”条在列出“諳”的俗字“湆”后说:“‘言’旁俗字多作‘讠’,与‘氵’旁形近易乱。”[6]同时,《敦煌俗字典》在列出“諒”的两个异体俗字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字(笔者按:即‘氵量’字)左边应该是‘讠’旁,因与‘氵’旁相似,故讹为‘氵’旁。”另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将“濄”的“氵”旁讹作“言”旁者,[7]它例不胜枚举。

三.利用形象教学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在分析合体象形字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陪衬的字形进行讲解,最好采用形象教学法。所谓的合体象形,指的是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在附加表示陪衬符号的象形字。合体象形所描绘的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明显,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使人难以辨识,因此需附加背景,利用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侯”,甲骨文形状外部为幕布,里面是表示箭的“矢”,表示“射矢之的”,如果没有“矢”陪衬,便不知何物。侯,就是古代春天举行乡饮酒礼时所用的幕布,从厂,像张设的幕布。再比如“果”字的教学,笔者先画出其上部轮廓的甲骨文,同学们猜的东西有“饼子、田、铅球、蹴鞠”等,我一一给予了否定,同学们愕然;然后我再画出其下部“木”的甲骨文,同学们恍然大悟,然后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齿”字的教学也是如此,笔者教学中先画出牙齿的形状,让同学们猜是何物,同学们思维相当活跃,最后笔者画出口的形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种方法最好结合同学们熟知的词语,尤其是成语,效果会更好些。在讲“州”的涵义时,笔者先画出“州”的甲骨文形状,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河之洲”的“洲”的“本字”,字形中间的圆圈表示的是水中陆地,字形的曲线表示水流,“洲”是后起本字,累加了形符“氵”。教学“瓜”这个常用字时,笔者先画出,同学们猜测一番后,笔者再画出相应的藤蔓,最后笔者指出这就是“瓜田李下”的“瓜”字,笔者还引用了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所以瓜田不纳履,是君子怕别人说自己借提鞋的机会偷瓜,以免去自己有偷盗的嫌疑。这样解释之后,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知事物究竟的兴趣。

当然,《古代汉语》兴趣教学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利用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的方法。比如“男”字的解释就可结合文化进行,“男”字因何从力,可千万别理解为男子有力气就种田。“力”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象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象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象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开始不分男女,至于专用于男子则是后来的事情了。楹联如唐伯虎对祝枝山的析字联“长巾帐内子女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中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合成“帐”,“子女”合成“好”,“少女”合成“妙”;“山石”拼“岩”,“古木”合成“枯”,“此木”合成“柴”等。其它的方法更有待于在教学中摸索积累。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第316页。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0-1721页

[3]包朗,李榕:《古汉语词语释义新模式——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模式引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3期,第135-136页。

[4]《兴福祖庆诞科》中的内容可参见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计佳辰硕士论文《霞浦摩尼教新文献<兴福祖庆诞科>录校研究》第14-15页。本文采用的是笔者亲自校录的《兴福祖庆诞科》,下同。

[5]灱,当为“切”。《点灯七层科册》和《奏申牒疏科册》均为未刊之文献,本文所据者,为导师惠及的图版,文字为笔者自己校录的。

[6]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7]说详见包朗,杨富學《<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言過”当录为“濄”——兼与王启涛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3-107页。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霞浦新发现<摩尼光佛>校注研究》(项目编号:13LZUJBWYJ021);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招标课题重点项目《文化安全视阈下新疆柯尔克孜族伦理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0113B03);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古代汉语>词语教学方法新探——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法》(项目编号:RWJG1408)

抓住兴趣的可燃点 第3篇

有些老师认为读书多多益善, 很希望学生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真可谓广撒网, 多获益。其实在兴趣培养的开始时应忌博求精, 就像幼小的婴儿只喂奶水一样, 切不可给其一些零七零八的杂食。学生的年龄还小, 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阅历也较浅, 又加之性情、爱好、意志、情操各异, 所以应该投其所好, 喜欢诗歌的就应该鼓励其读诗歌, 喜欢童话的就应该让其读童话, 当他们的知识储备达到一

在教学中如何

文/杨

摘要: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把爱转化为教育者的行为方面, 用新的教育理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开辟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

关键词:德育;主体;教学

就像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一样, 同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 是教育者一个耳熟能详的永恒的话题, 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如何把爱转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 让爱走进校园, 充溢课堂, 触碰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 让爱产生智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作为一个班主任, 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浓厚的学风, 有强大的凝聚力, 一直不断前进, 就必须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 言传身教, 以高尚的师爱感染学生, 在教学工作中, 既要教书, 更要育人。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要渗透德育, 用爱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使爱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美丽, 使校园成为学生自由翱翔的蓝天。

一、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高尚师德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 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 应该博学公正、严谨治学、慈爱善教, 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 做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定量的时候, 他们自然会跳出自己的领域, 游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从而产生质的飞跃。我们班一位学生很喜欢读诗歌, 写作文的语言很美且透着灵气。有一次我鼓励她说:“你作文的语言有诗歌般的旋律, 特有感染力, 这优美的语言和文学大师泰戈尔的语言很是相似, 你可知道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啊!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写得真是太美了……”不久后, 我便发现她捧着《吉檀迦利》在读, 我问她喜不喜欢, 她说喜欢的不得了。说是在她伤心的时候, 只要读一读上面的小诗, 便可以忘却烦恼;要是在自己高兴的时候读上几首, 则能感悟到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我想这位学生可谓是在她心灵的田野里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就强调了老师不仅要有崇高的人文修养, 还应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引路人, 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其实我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也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 当我十分疲惫想停下来的时候, 我蓦然悟到:读书兴趣的激发应该从简从精入手, 只要你抓准了学生兴趣的可燃点, 就可以达到星火燎原之势。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胜坨中学)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 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长, 成人, 成才, 首先要尊重他们, 从思想和情感上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个性。” (于漪《思念》) 在工作中, 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以良好的师德、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因为爱你, 我才爱学习”。

二、以博大的爱心打动学生

抓住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4篇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调动其求知欲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想一探究竟。特别是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藏戏》一文中,我播放了一段原汁原味的藏戏演出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当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到藏戏中演员们戴的各色面具还具有不同象征意义时,他们更是兴趣盎然。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部分面具的图片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面具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我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小手林立,纷纷要求举手发言,气氛也是异常的活跃。他们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面具还有条有理地说出了面具背后的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说话练习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这独具魅力的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利导,告诉他们藏戏的面具不单单只有书上给我们介绍的这几种,藏戏的无穷魅力也不单单只局限于课文中所给我们介绍的这些知识。想要更多了解这一独具特色的剧种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你会知道更多关于藏戏的知识,感受到更多藏戏带给你的无限快乐。他们不单单是读了一本,还读了很多关于戏剧的书籍,不仅仅了解了藏戏,也感受到泱泱中华所具有的灿烂文化。他们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

二、欣赏美文片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应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一样的推荐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萧红的文章《祖父的园子》,这是节选自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的篇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有兴趣去读她的原著呢?我想到了这样的设计方式。在带着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我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了《呼兰河传》结尾的一段话: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然后配以舒缓、动情的背景音乐朗诵出来,学生们被陶醉了,被吸引了,也跟着轻轻地诵读。我看到此情此景,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们说:“想要了解更多这部小说里的内容,课后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第二天,我就看到学生们个个埋头苦读了。有的书是自己直接去书店买的;有的书是从别人那借的;没有书的同学就在有书的旁边窃读……个个阅读兴趣盎然。

三、“以一带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都有一种想要超越别人,彰显自己的天性。以优秀的学生作为推动他们向前飞跃的动力更具有说服力。

我班有一名学生,成绩优秀,酷爱看课外书。当然,他的知识面就特别的广,天文、地理、科学等等都略知一二,课堂上有时进行拓展思维练习时也就是他比较得心应手,思路开阔不说,语言也是相当流利的。他的日记、作文经常都被当成范文在班级里交流。于是,我特别的召开了一次他个人的读书心得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是侃侃而谈,因为有了足够丰富词汇量的储备,他出口成章,引得同学们是羡慕至极。在这次发布会之后,班级的孩子们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互相换书看的现象多了,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人多了……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实际的变化。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啊!

四、及时表扬,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还经常在班级里开展“周记品读”,“佳作欣赏”等活动,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告诉孩子们,只有大量的阅读才有丰富的词汇储备。而孩子们在别人的品读与欣赏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不仅激发作者本人继续拓展课外阅读面,也激励了更多其他的同学学习榜样,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丰富自己的阅读量。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抓住课堂上乃至平时工作中的每一个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丰富他们的学习,充实他们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未来而不断地阅读下去。

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兴趣 第5篇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讲第一节课时, 首先要抓住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设计好引言, 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产生兴趣的关键, 设计引言应适当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采用歌谣、谜语或讲地理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季风气候”之前, 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 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悬念一出,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接着就讨论开来, 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 激发了学习兴趣。

巧借古诗文教学

在地理课上, 结合诗歌名句中优美的意境讲解地理知识会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 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 。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 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等等, 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引用歌谣、谚语教学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 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 言简意赅, 富有启发性。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利用地理漫画教学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 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 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丰富课堂活动, 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 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题为“苦难的母亲”的漫画, 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孩子, 背上也背着孩子, 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的结论,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用形象的语言描述

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 我一边在黑板上画略图, 一边用形象化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季风移动的路线图:每年5月份, 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 在岭南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 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 这里首先进入雨季, 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 夏季风的“援兵”赶来, 势力增大, 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 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 夏季风乘胜北进, 势如破竹, 于7月至8月份占领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 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冬季风不甘失败, 马上气势汹汹, 大兵压境。在9月份, 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 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 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这种形象化的叙述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抓住兴趣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化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需求的心理进行化学兴趣的心理培养, 特别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化学实验具有无法替代的心理兴趣诱发力

化学实验是开发学生心灵兴趣的一把金钥匙, 当学生看到老师给他们演示的镁带燃烧、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和火星时, 普遍表现出来惊喜激动的神情。当老师请他们阅读实验内容, 准备自己动手实验时, 同学们简直兴奋得又喊又跳。可是, 紧接着, 又开始担心自己实验的失败。这时, 紧扣学生这种心理的需求, 及时讲解反应的原理、有关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记忆和思考。结合教学过程, 教师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科学性, 吸收学生的情感应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给学习化学带来一种特有的学科乐趣的向心力。

二、注入趣味因素,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稳定心理兴趣

在九年级《化学》中, 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占60%以上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各成体系, 各具特色, 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逻辑框架来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这些知识。所以知识的客观机械性和松散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把元素的化合价编成易于上口的口诀, 将酸、碱、盐溶解性编成顺口溜。如:“K+、Na+、NH4+、NO3-盐入水无影踪, K+、Na+、Ca2+、Ba2+四碱是可溶, 硫酸钡、氯化银为典型不溶。”解决了酸、碱、盐溶解性的记忆问题。又如要求熟记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的排列顺序时, 如果死记硬背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歇后语:“岳父的工作———养、闺、女、 (倒) 贴。”学生一下子哄笑了起来, 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氧”“硅”“铝”“铁”的近音, 通过这样一笑, 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 相信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氧”“硅”“铝”“铁”引出的趣事。又如传授“分子间有间隙”的概念时, 由于分子是微观的, 看不见、摸不着, 解释很抽象, 用“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做完后, 学生仍是很迷茫。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一只麻袋装满了黄豆, 此时在这只麻袋里还能不能倒进去大米?”学生回答:“能。”此时, 我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 一个烧杯装入1/2的黄豆, 另一个装入1/2的大米, 然后, 把两者在一个烧杯内混合, 结果混合物的体积小于一个烧杯的体积, 这样, 把抽象的微观现象转化为具体的表面现象。学生看得清、记得牢, 又消除了记忆上的障碍, 促进了学习兴趣的健康发展。

三、控制教学的梯度和难度, 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 注重教学的梯度和难度,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它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长期与连续的失败会使学生志趣水平低下, 丧失斗志, 不思进取, 只试图对失败进行自我防卫, 变得上课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遇到问题不敢提问, 不会主动去探究, 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为给学生学好化学树立信心,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采用生动、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解析, 降低知识的难度, 如:讲“元素”的概念时, 学生往往与“原子”混淆, 虽然我将“元素”和“原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介绍给学生,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我还是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以人类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例, 人类———元素, 人———原子。提问:“两个人类这句话有意义吗?”学生都笑着摇头。通过这样的回答, 学生明白了, 元素只有种类, 没有数量的含义;原子既讲种类也有数量。在课堂教学中, 把教学内容分解成难度不一的几个知识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训练。如把一些简单易做的实验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操作, 在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灵巧的动手能力, 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一些中层生解释实验现象, 说出反应原理, 培养他们逻辑推理能力;让尖子生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 探究生活生产中的某些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抓住兴趣论文 第7篇

1. 定义及内涵。

“互联网+”简单点说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 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2.“互联网+”提出的时代背景。

国内“互联网+”[1]理念的提出,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于扬当时提出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 离不开“互联网+”。在未来, “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与我们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马化腾也认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 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 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 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互联网+[2]”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3]。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 ‘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 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 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 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 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 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 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 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4]。

3.“互联网+”的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 就是变革, 就是开放, 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 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 群体智能才会实现, 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 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 伙伴参与创新, 等等, 不一而足。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 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 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 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 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 例如卷入式营销, 例如分享经济。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 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 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 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 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 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 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 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4.“互联网+”的影响。

教育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之一, 毫无疑问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之于在线教育, 给了本就颇为踊跃的投资和创业者们提供了政策方面的刺激。可以预见, 2015年在线教育将持续站在风口浪尖[5]。“互联网+”中重要的一点是催生新的经济形态, 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从长远来看, “互联网+”之于教育的作用关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而反过来, 知识社会的愿景也要求我们用信息的力量来提升教育的影响力, 在线教育有其发展壮大的必然性。

5.“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是连接所有的网络或者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每个传统行业中。除了网络的存在, 还有知识、数据、计算。“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 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 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创新民主化) , 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和演进共同作用, 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 并给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无限的机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以信息经济为主流经济模式, 体现了知识社会创新2.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重塑。“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 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逐步形成演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推动开放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二、传统模式下儿童教育机构的发展

1. 儿童教育机构的基本介绍。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的通俗含义是为所有没有精力和时间引导教育孩子的家长提供上门式的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机构。科学儿童兴趣教育机构以“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 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 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2. 传统模式下儿童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慢慢地形成了, 不断地发展, 到目前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已经有一定成熟了,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从出生一开始就得到良好的照看和引导教育, 为成千上万的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让家庭生活变得圆满温馨。发展。改革开放初期, 百废待兴, 全国人民积极投入生产建设, 国民经济水平蒸蒸日上。经济体制的改革, 导致国人日益繁忙, 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 一些年轻的父母甚至都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于是, 她 (他) 们或让亲人托带, 或者找一个比较可靠的保姆代为照看孩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这种现象变得愈来愈普遍, 但期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引起了一些善于捕捉机会的人的注意。简言之, 照看孩子的人仅仅是为了照看孩子, 而没有对孩子进行一定良性的引导教育, 这样的结果不但浪费了孩子年幼时可贵的天才启蒙期, 更加深了家长孩子之间的代沟, 而作为中介人的类似启蒙老师性质的保姆因为没有专业的一些知识和经验, 让孩子的年幼期几乎一片空白, 于是,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的前身开始登上生活的舞台。

3. 传统模式下儿童教育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 国民经济水平一翻再翻, 各行各业的分工更加明确, 同时国民需求普遍上涨, 导致产品供不应求, 再加上政府鼓励个人创业投资,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人们本就已经不够用的时间显得更加紧迫。这时, 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兴起了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风潮, 但学前教育机构仍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如孩子的学龄等一些其他的客观条件, 而且因为孩子太多, 无法精心去督促管教某一个孩子, 因此引起的种种问题同样也愁煞了所有孩子刚出生的年轻父母。这样的问题不断地发生出现, 引起了一些有心人士的注意, 他们结合自己的其他各种资源, 最终形成了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儿童兴趣教育机构。20世纪末期直到如今, 多家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已经在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建立, 在不断开拓服务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 完善管理, 使得其内部规模、外部资源再不断地扩大强化, 并且开始学会结合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来拓展自己的服务空间。

三、互联网时代儿童兴趣教育机构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可以结合互联网就“招生”板块进行改革。目前市场上的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在“招生”方面主要是通过四大途径:发传单、和学校合作、和同类机构合作、网络推广。发传单是教育机构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在校园门口发放传单, 以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报名率。但是在今天, 这种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儿童在接过传单之后, 随便扔弃。因为传单作为宣传手段在中国发展有一定的时间了, 这样也就导致很多用户对传单是排斥的心理。通过数据调查显示, 90%的儿童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反映, 发传单做营销是现在最差的宣传方法。和学校合作进行课程推广, 在近几年逐渐推广开来。教育机构通过和地方学校进行合作, 教育机构的老师进入学校给孩子们体验课程, 通过前期的免费培训之后, 让孩子们逐渐地爱上他们的课程, 等到孩子们喜欢上课程之后, 教育机构则会停止免费试听活动, 这样家长们就会带着孩子去教育机构报名学习。随着教育部对这种现象逐渐打压, 教育机构也在考虑其他途径进行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 尤其是微信的发展, 大部分教育机构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平台, 宣传企业信息、课程、教育理念等信息。在2013年, 部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尝到了甜头, 导致很多机构开始效仿。运营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是分为两个途径:自营、第三方机构代运营。通过数据调查反映, 80%的儿童教育机构擅长的是给孩子带来高质量的课程, 其弱项是网络营销推广, 从而也就导致自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没有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 第三方机构运营的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网络是最好的品牌推广方式, 但是目前大部分教育机构未找到最好的方式结合互联网进行运营推广。起步于2010年3月的美团网, 为消费者发现最值得信赖的商家, 让消费者享受超低折扣的优质服务;为商家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 给商家提供最大收益的互联网推广。随着美团的发展, 带动了酒店、餐饮、电影票的加速发展。在美团上, 酒店、餐饮、电影票三大行业商家数量、销售量、评价排名前三。美团网的推出, 是传统行业和互联网完美的结合。可是, 为什么入驻美团的儿童教育培训机构数量非常少呢?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我们研究调查发现, 家长在给儿童找培训机构的过程中, 主要关注培训地点离家的距离、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培训机构是否正规、培训机构教育理念四大问题。在家长给儿童找培训机构过程中, 一般的流程是这样, 首先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子咨询出几家机构, 找到几家口碑比较好的培训机构, 然后带着孩子去试听, 通过孩子的试听感受, 最终给儿童找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然而在这过程中, 浪费了家长很多时间。难道就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市场调查发现, 目前在国内, 有两款产品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某公司旗下的“多学app”和上海某公司旗下的“哈哈儿童网”。多学app, 是一个本地素质教育机构信息的搜索平台, 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第三方素质教育机构点评平台。多学不仅为用户提供教育机构信息、亲子活动信息以及最新课程优惠等信息服务, 同时也提供在线预约试听、在线报名等O2O交易服务。通过多学app的运营数据发现, 90%的教育机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 95%的家长觉得多学app能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多学的出现, 给国内“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和“互联网+”形成一个良好的连接。

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在中国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如果儿童兴趣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能够抓住和“互联网+”的结合机会, 那么在未来, 发展潜力更加强大。这不仅对兴趣教育机构来说是一步很大的进步,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和移动设备价格的亲民化, 移动互联网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加快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速度, 已经存在多年的传统儿童兴趣教育机构不得不在“互联网+”时代做出新一轮的布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每一家儿童兴趣教育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儿童兴趣教育机构,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应该抓住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机构,儿童

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领域的互联网+[J/OL].和讯网.2015-04-13.

[2]郭全中.“互联网+”时代, 传统媒体如何重构商业模式[J/OL].九秋网.2015-04-01.

[3]“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新形态”.创新2.0研究[EB/OL].移动政务实验室.2015-03-06.

[4]赵竹青.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J/OL].人民网.2015-03-06.

抓住兴趣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情感;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产生、强化和交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包括文艺作品)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父母亲人、对家乡、对人生等的思考和热爱,所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很好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抓住学生心理,尊重学生,沟通情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共鸣

俗话说:亲其师,乐其道。我常有这样的经验,对喜欢做的事就会想得周全,做的迅速,其效果也会很好;反之,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去做一件事,就懒于思考,行动缓慢,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我在接班以后很注重和学生感情的沟通,使师生感情能够交融,这点很重要。我最近几年总是在高职一年级时接班,短短的一年时间,和学生培养感情很不容易。但是我也没有放弃做这个工作,而且我觉得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工作越不可缺少。比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他回答的多么不到位,我也尽可能地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有时尽管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依然有同学做不到,我尽可能不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同学,而是在课下给他讲道理,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对学习较差的同学,我主动地找他们,并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提出一些较低的要求,让他们很快能达到要求,从而使他们增强对自己信心及对老师的信任。在这样的情感感召下,他们增强了信心,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良好的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借实析虚,借景析情,以情悟情

语文教学如果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就成了没有灵气、没有感情的说教课。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尤其是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更是我们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的有利条件。

南朝梁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感触愈深,知晓愈多。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借实析虚,借景析情,以情悟情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要抓住诗人的感情,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要通过文字让学生想象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味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会借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方法。然后再拿出此首诗词的情景画和学生说的进行对照讲评并结合作文引导学生如何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欣赏这首诗,我放弃了传统的方法,而是让他们用语言描绘一下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于是在学生的想象中——“迟日”“江山”“花草”组成了一幅粗线条勾勒的大场景,并以“丽”“香”突出诗人的感受。后两句是在此广阔的背景上的两个特写镜头,飞燕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闲适慵懒而睡则透出温暖柔和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其实如果学生能想象的到程度,就已经把握了此诗的主旨,他也会深深地被这样的美景吸引了,换句话说,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美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这就是因景生情,因喜爱之情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欣赏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散文教学中也可用同样的方法。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 谓之有境界。” ( 《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 , 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 , 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 不仅诗、词中有境界 , 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 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 , 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 使心灵受到感化,使性情得到陶冶 , 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三、激发兴趣,调动感情,丰富教法。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情愉快时,做起事来不仅效率高,而且表现出色;当心情不好时,再容易的事情有时也会完成不好。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关键是人的情绪情感在作怪。不少高职的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调剂自己的休息课,关键的一点是语文课自身太沉闷了。所以语文课要有趣味,这是人们的共识。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方法,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趣味是人付之感情的出发点。

课堂练习时,我一改老师点名,或顺行依序回答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推荐,要么将全班从空间上分两部分,或者根据男女分两部分,展开比赛,于是大家热情高涨,谁也不服输。被推荐的同学感到骄傲自豪,会认真做答,不负众望;没被推荐的同学积极准备,做好后勤。遇到精彩的答案,不管是哪方的同学,都会给以热烈的掌声,他们沉浸在一种既是竞争,又是欣赏的氛围之中。从感情上得到了一种满足,一种享受。怎么会没有兴趣,不愉快呢?

下课以后,再也不是那种低头不语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了,代之意犹未尽的令人欣喜的场面。

除此之外,我还从课外引进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戏剧教学中让他们自导自演,亲身体会剧中人物的感情。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岂有学生不爱学之理。

上一篇:人才选拔模式下一篇:汽车装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