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经管人才

2024-07-13

高素质经管人才(精选7篇)

高素质经管人才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各个领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而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经管人才是这个时期非常需要的人才, 各行各业几乎都需要高素质的经管人才, 且随着竞争的增加和社会要求的提高, 经管人才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一、高素质经管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很好地发展下去, 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众多的人才中, 经管人才的作用是无法被忽视的。经管人才能够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的生产成本, 懂得如何去评估市场风险, 进而为企业发展做出决策。可以说, 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能否快速有效地发展下去, 经管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高素质经管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而在知识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加上人们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经管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新时期高素质经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传统的经管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相对单一, 需要管理的事物较少。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时期的社会对经管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经管人才墨守成规, 不能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完善自己, 就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具体说来, 新时期的高素质经管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 具有创新的意识

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的经济是与网络和信息密切相关的, 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谁能够掌握最新的最有用的科学技术, 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新时期的高素质经管人才就需要有很好的创新意识, 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必须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要敢于尝试,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获取发展的动力, 才可以为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二) 具有人格魅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 通过电子化管理及技术,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合作伙伴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各自为政、互管一方的模式。可以说, 企业内部以及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这种生产模式中, 企业员工需要有更高的能力才可以胜任。只有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 他们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新时期的经管人才作为企业领导者, 无论是对企业员工队伍的管理, 从目标设定到业绩考核, 还是从激励措施到行为规范, 都必须贯穿独特的、充分展示自己人格魅力的领导方法和手段。只有经管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才可以从整体把握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让企业的员工们心交融在一起, 将自己的真心全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共同为提高自己企业的产品实力和服务质量, 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才能真正地不断发展、壮大,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 具有注重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意识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意味着企业想要发展就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因此, 企业必须将现代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理念融于产品之中, 根据用户的实际信息应用能力, 充分挖掘各种有效的企业管理资源, 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使其可以在竞争中继续发展下去。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人员, 经管人才担负着发展企业、壮大企业的重要使命。只有经管人才具备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意识, 才能为企业注入动力, 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最终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四) 具有调查研究能力

市场是不断变化着的, 市场上的信息可以说是瞬息万变, 如果不能快速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 企业就无法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决策, 进而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而使企业得不到认可, 也就无法发展壮大自己了。新时期的高素质经管人才是调查研究市场的关键力量。经管人才只有具备了调查研究能力, 才可以更好地确认企业发展的方向,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最为有效的信息, 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 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优化, 各企业间的合作已经变成了重要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这种背景下, 需要经管人才具有很好的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使企业和其他企业能够达成共识, 制定符合两方共同利益的措施, 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其可以长久地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之中。

三、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使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市场变化, 避免被市场淘汰。高素质的经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 提高经管人才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时期, 高素质的经管人才除了要具备高超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有创新意识, 能够有长远的眼光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 经管人才才能够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有效控制着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论经管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北方经贸, 2010 (10) .

[2]入世后对科技期刊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与培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讨会, 2005.

高素质经管人才 第2篇

一、高等学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并掌握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己所从事的经济管理岗位, 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 能够完全胜任所从事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 并且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2]

作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突出“应用性”的特点, 尤其是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 要具备并掌握宽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的基础, 也是应用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积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它更强调在具备和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应用培养。第二、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 就是强调要能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将所学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更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能动地去解决经济生活中或是实际工作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知识转化能力, 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第三、要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通过实习实践训练, 除了要在经济活动中具备实践应用能力, 还应具备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眼光、有胆量、有能力, 才能逐步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当前高等学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办学定位不准, 专业特色不突出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多数高等学校都在结合各自的办学条件、区域环境和社会需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定位, 努力凝练专业特色。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存在趋同化的现象, 部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设置上较为相近。[4]还有一些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课程设置的名称、上课学时、甚至是课程考查考核方式上都比较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 经管类人才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上, 尽管有要求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但是一般都是在暑期进行, 且是学生自行联系, 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真正联系到企业或公司进行锻炼, 到毕业之前的学校一般也安排了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 但是由于不是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组织, 大部分学生又把这段时间用于找工作, 因而专业实习也基本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 经管类高等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改进

当前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规模逐渐在扩大, 但是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5]另外, 虽然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从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多数老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 但缺乏一定的实践背景或锻炼, 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了解不深入, 因此, 对企业的实际操作也不是很熟悉, 讲课时多依赖于教材, 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三、高等学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 南京财经大学多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和改革,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 坚持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 立足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着眼国内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强化专业特色, 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财经类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切实加强专业建设, 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同时, 也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管类专业坚持“2+2”培养模式, 即前两年坚持打通培养, 按照学科大类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完全打通, 夯实基础, 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选择和社会发展需要, 实施分流培养, 专业主干课程按照从突出专业特色和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设置, 专业选修课则按照交叉复合、体现特色的要求设置。贸易经济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坚持做到:课程结构“三位一体”:商业经济理论+商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商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三位一体”: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软件应用与开发;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三位一体”:改革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 在教学理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结构要求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 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形成特色。

(二) 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 完善实验实践教学

作为经管类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首先, 学校坚持全面优化实验实践教学方案, 积极搭建了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于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基本框架。南京财经大学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智商、情商和灵商并举、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和专业技能并重, 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学、电子阅览室等学习平台, 实施多层次、分类型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把能力训练落实到实处。同时, 南京财经大学不断推进了实验室的优化配合, 推进实验教学物理空间、软件平台、网络平台开放共享, 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发挥实验室的最大使用效率。目前, 南京财经大学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国家级实验教育示范中心和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该校依托众多实验教学资源, 努力加强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开发和研究, 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 保证了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力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经管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 专业知识理论的日新月异, 对教师知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很高要求, 南京财经大学积极探索教师岗位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社会服务型聘任与考核, 要求经管类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 理解和吸收国内外经济学理论和科研成果, 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和经济前沿的理论和知识, 运用到自己的科研过程中, 并把科研成果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6]在课程教学中,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 南京财经大学还定期举办教学公开赛, 实行教学督导和网上评教等制度, 以切实锻炼和打造教学和科研能力都突出的师资队伍。

(四)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己, 明确目标,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 坚持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建设, 将职业发展类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 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 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学生工作理念,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才尽其用。

(五)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高等学校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够, 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 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不仅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考虑增加一些职业生源规划和创业教育类的课程, 更要多渠道保证学生大学期间能够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利用在经济、管理和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影响, 通过与政府和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积极建设教学基地等, 加强校企合作, 提供学生和企业双向交流机会和实习实训岗位。[7]此外, 南京财经大学非常重视国家对学生创新创教育的投入, 积极抓住机会, 申报和创办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如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有组织的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努力培养经管类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1[1]郭力.高等学校经济类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1, (2) :44-45.

2[2]贾显维.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网友世界, 2013, (5) :49-51.

3[3]黄建国.经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 :20-22.

4[4]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 :93-95.

5[5]赵美娜.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1, (2) :48-49.

6[6]陈向军, 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2) :53-55.

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3篇

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即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基础知识扎实、责任感强、意志坚定、素质高和能力强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方面特点,走特色发展道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宽于高职院校,操作技能强于传统大学,培养适合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21世纪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宽知识面、良好素质、较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 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1 构建以企业为依托的合作办学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满足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在校内,可以以企业为依托,建立基于企业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实训,充分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更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2 构建“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N个能力模块+素质拓展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比例不超过50%。根据人才通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通识教育平台。根据人才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学科基础教育平台。“N模块”即为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能力需求,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2—3个能力模块。“一拓展”是指艺术及体育活动、非本专业的论文发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和“两平台+N模块”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表格(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如下。

2.3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纯粹的灌输理论知识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平台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实验平台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2.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团队。民办高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定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成功的基础。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院应定期聘请专家为学院教师作学术报告并开展学术研讨,为学院教师解答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学院可以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及时反馈活动的相关信息,以此带动学院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力量,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

3 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研究、实践与完善,必将对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借鉴、推动和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凯.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

[2]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02):42-44.

高素质经管人才 第4篇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更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和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计划、专业教学计划方案规定过于刚性, 已经设置的专业很难调整, 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 学习者对专业、对自己想学习的课程几乎没有多少选择权。

专业课程过多, 课程设置过度强调本专业的特殊性, 忽视本专业大类共同的要求, 学习者没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也缺少就业后的迁移能力。

二、企业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总体上来说, 企业对从事基层一线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共性的东西要求多、个性的东西要求少, 属于“宽口径”“复合型”“通才型”, 能够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岗位的经济管理业务工作, 在对专业技能和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上更加强调综合素质。

三、基于企业和学生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

我们改革与创新的目的,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习者, 符合社会的需要与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1. 准确定位职业岗位群及其层次, 实施专业群招生

专业的人才培养, 首先, 要符合社会对基层一线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的岗位、层次定位; 其次, 定位的岗位工作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再次, 定位的岗位要符合学习者的就业意愿。因此, 根据职业工作的分类与特点, 实施按照专业群招生, 让学习者学习一年后, 根据对职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与就业意愿, 再选择具体的专业进行后续的学习。

2. 构建开放动态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

在课程结构框架上构建由通识平台课程组 + 专业群平台课程组 + 专业课程组 +专门化拓展课程组 + 任意拓展选修课程构成的开放、动态、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 既突出培养宽领域的共性要求、又注重窄领域的个性需要和岗位需要, 形成柔性、灵活的培养方案。

3. 形成项目驱动的专业课程的宏观设计

课程整个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基层一线实际经济管理业务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或者典型的工作任务或者职业能力的需要, 结合高职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形成以系统化的项目驱动的课程的宏观设计, 形成教学理实一体化、内容整合化的课程设计, 有利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4. 选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各个环节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 以尽可能缩短我们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要的距离, 将“企业搬进课堂”, 仿真企业工作情境 ( 场景仿真、软硬件仿真、流程仿真、业务仿真、管理仿真、制度仿真等) , 模拟职能岗位, 模拟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过程, 使学习者拥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具体实施中, 教师要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核心、以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以基层管理的职业素养要求为导向、以解决基层一线业务与实践性问题能力培养为目的, 把学习 ( 行动) 过程与会用 ( 做) 、能解决问题作为考核目标, 强调课程教学的成果应该是学习者亲自完成的具体任务或解决的实践问题。

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实施行为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方法, 坚持项目驱动和问题引入等多种形式, 在开放式的过程中真正形成做学教和教学做的双向循环, 具体的运用形式包括: 参与式、情境式、模拟式、角色式、讨论式、探究式等。

把沙盘作为重要的教学载体引入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 以各类沙盘在不同阶段或不同课程的学习前先期导入为首, 让学习者模拟企业的员工, 承担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给学习者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和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模拟体验的机会, 使学习者在做的体验中去初步体验、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 学习一些基本的经验性知识, 为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奠定认知基础。

5. 开发博弈式、综合型经营管理业务模拟实训

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在教学中进行各种通用的、基本的、专项的技能训练以及去企业实习外, 为了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综合职业实践能力所存在的困难, 开发博弈式、综合型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 即把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整合, 让学生通过该综合的实训更能熟悉未来的各个岗位, 全面把握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过程、熟悉企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 掌握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及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熟练业务操作的细节与规范, 通过亲力实践, 使理论、技能、素养与管理能力全面提高。

6. 建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 为了保证过程导向的课程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的效果, 要建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把学习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 把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考核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 把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 把个体考核评价与对团队考核评价紧密结合;把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企事业单位评价紧密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客观考核与主观考核相结合, 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过程化评价。

课程的考核不仅涵盖职业实践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专业能力, 还应包括工作的技巧性、策略性以及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需要同行的共同努力。

摘要:指出了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需求导向的理念, 提出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的思路。

关键词:专业人才,问题,需求特点,创新

参考文献

[1]许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高素质经管人才 第5篇

产学研用,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产、学习、科研、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上看, 产学研用合作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加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联接,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优势, 通过这种联动式的合作教育模式, 将传统教育中单一的课堂讲授丰富为课堂、实践、科研等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

1998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以扩招的方式, 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逐渐转型, 如今这种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虽然使我国一跃成为了教育大国, 却同时也给社会和教育本身带来了很多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必要途径, 而且是当前就业的大势所趋, 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经管类人才面临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得到了国内高校的普遍认可, 很多高校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但这些突破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医学、农学等自然科学范畴的专业中, 而经管类专业的研究范畴属于社会科学, 在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中运用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我国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中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面临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 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持和政策导向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社会、企事业单位还是高校, 产学研用结合的意识还较为淡薄, 覆盖面小, 且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效益。实际上,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是推进产学研用的前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 是各方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协同合作,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和组织创新, 只有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 使得各方能够遵循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才能深化各方合作。

我国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体系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仍然是阻碍我国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政策性文件多, 法律法规文件少;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文件多, 执行力度小;倡导性政策和宏观指导性意见多, 具体可操作性措施少等。

(二) 亟需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发展, 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强化, 但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缺乏一个平台支持, 即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意味着高校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去寻找到相应的合作企业, 对其进行实践指导, 提供实践岗位, 这对于高校来讲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而这项工作本身高校并不擅长, 正因为这样, 在校企合作的努力上, 高校总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即便如此, 面对学生数量的庞大, 也往往力不从心。目前高校在给学生安排校外实践的环节上普遍存在对企业考察力度不够, 安排实习不能对专业细化, 实习安排分散、难于管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仅使得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大幅降低, 甚至部分高校和相关人员滋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

(三) 模拟实训无法和实际工作完美对接

实训教学是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更加倾向于动态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健全的实训教学体系, 在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由于现代企业的分工日益精细, 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往往不能得到完整的职业培训, 更多的是某一特定岗位的实战, 那么校内的实训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而实训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对接。现阶段, 虽然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一些实训课程, 但是, 往往由于实训形式的单一、资料的陈旧、专业指导的缺乏等问题, 使得模拟实训和实际工作产生了较大的脱节, 学生并不能从实训课程中获得未来工作的思路, 在步入工作岗位时仍然一头雾水。

(四) 师资队伍学术能力强而应用能力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教师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教师这个岗位也成了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的就业选择。随着对高校教师学历上越来越高的要求, 很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后便从一个校门直接走入了另一个校门, 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无缝链接”。这些青年教师虽然从学术角度可以很好地胜任理论教学任务, 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往往力不从心。这一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了掣肘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发展的一大诟病,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很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努力将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作用。

三、完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经管类人才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政策导向

只有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支撑体系, 激励各方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围墙”, 才能促进各类资源形成合力, 最终实现协同共享。

首先, 以立法形式奠定合作培养的制度基础, 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明确产学研用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的基础上, 确保产学研用合作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我国出台的法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应尽早研究出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促进条例》,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 制定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的激励政策。如制定教师科研兼职管理办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 鼓励高校教师、教研部门对接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提高和保护产学研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二) 逐步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之间合作难,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不管是企业面对数量众多的高校, 还是高校面对日益繁荣的市场, 想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都往往有心无力。而事实上, 众所周知, 校企合作本身对双方来讲是互惠互利的, 这种合作所带来的效果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那么, 现阶段欠缺的就是中介服务体系这一校企合作的平台。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效率和效果的强化, 必须依赖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相信这也将是我国教育体制发展中的全新产物。

以我校的会计专业为例, 我校的会计专业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金融会计、税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六个培养方向, 六个方向在校外实践环节的细分对高校来讲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时如果能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则可事半功倍。笔者认为, 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体系应该包含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两大部分, 而中介机构的任务主要是分析高校和企业的需求信息, 开拓合作资源, 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建立考核体系形成合作档案, 对双方责任划分和具体操作等问题给予协调和引导等。

(三) 推进实训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保证高仿真模拟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要校企共建, 产训一体, 要想将实训课程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就必须保证实训是高度仿真的模拟实训, 通过实训为学生创造模拟工作环境, 使其深入了解工作的流程。实训不是单一过程的简单重复, 学生的实训资料和环节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更新和调整, 同时高校应注重实训的质而非量, 为实训类课程配备符合条件的师资, 并辅以校外从业人员的辅导, 强化实训效果。

就经管类专业而言, 高校还应利用现有条件积极丰富学生的实训形式, 比如可以通过创立服务于本校师生及周边居民的小型公司, 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比如一家小型的咖啡馆就可以为会计、物流、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专业提供实践机会, 利用学校本身的市场资源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校内实践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也便于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

(四) 加强新教师实践培训, 积极引进技能型师资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应届研究生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现象仍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师资的不足, 使师资力量成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实践培训, 青年教师大多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在经验上的欠缺往往只是缺少实践的机会, 教育部门应积极组织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 尤其利用好寒暑假, 既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 同时, 实践培训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专业化, 使青年教师获取的经验能够更快速地运用到教学中来。

另一方面, 高校应有计划地引进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企业人员来丰富师资力量, 鼓励高校教师的校内交流, 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氛围, 并在固定师资的保障下, 辅以流动人员, 例如企业高管等, 定期参与学校的实习实训指导、行业动态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朱浩.民办高校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2) .

[2] .郭春慧.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的探索——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4, 23 (2) .

高素质经管人才 第6篇

一、积极探索, 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强调基础、成熟和适应的知识, 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几年来, 我们一直重视对经管类人才的市场调研, 了解各类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企业对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 一是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实务的应用能力, 二是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大量的人才市场调查,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从总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妥善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等关系, 确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贸易实务、经贸英语、工业外贸三个专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的企划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库方向。同时经过反复实践与总结, 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位”是学科基础和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实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其理论宗旨是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设计强化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 通过实习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最后通过毕业论文加强理论知识综合运用。

二、克服困难, 坚持开展“三项”校外实习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同时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企业来说,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对于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 必须使学生了解企业, 了解社会。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 基本上没有机会感受企业, 了解社会, 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没有更多的精力接纳学生实习, 尤其对安排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就更为困难。几年来, 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想方设法密切和企业的关系, 坚持开展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学生通过将近2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加激发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愿望。这时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通过参观、讲座和实地考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企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感受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整体框架, 今后的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相互联系时, 学生能够产生共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 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所有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 我们开设了“会计实务模拟”、“企业管理计算机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及ERP沙盘模拟。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建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购买模拟软件。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 使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较强。这样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时, 学生很快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受到企业的欢迎。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 真正用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严格要求, 确保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趋于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 增加就业信息。每年11月份开始面向毕业生的大规模人才招聘, 无疑对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对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几年来, 我们广开思路, 勤于探索, 积极有效的开展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 严格选题。在毕业实习开始前, 我们给每一名学生下发了毕业论文指导书, 明确指导教师, 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总体安排。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 结合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学生选定题目后, 首先和指导教师沟通, 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交由教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最终确定。委员会全体成员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逐一讨论, 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问题严重的通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重新选题。

第二, 重视开题。毕业论文题目确定后, 学生马上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中要求学生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综述本课题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 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清单。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设计论文大纲, 透彻分析实施方案, 为今后论文主体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探索 第7篇

1 应用型人才内涵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有些学者是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有些学者从应用型人才内涵出发,提出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分类、涵义、能力结构和培养意义等内容。本文将应用型人才定义为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或生活等相关社会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由应用科学知识体系组成,包括作为应用科学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2大类别。

我院把“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也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人格品质与知识技能。在此指引下,其经贸与管理工程系提出专业培养方面实施经管与技术结合、经管与外语结合,培养“懂技术、通经管、会外语”应用型管理人才。

2 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管类实训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其概念和构成要素,有研究者把包括硬件平台实训资源作为实训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有的提出经管类实训教学体系仅包括层次化模块化实验课程或项目,而有的提出实训教学体系则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方法和技术等要素;二是对具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从经管实训教学特征、社会对经管类学生能力要求,以及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等角度论述经管实训教学体系。本文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论述实训教学体系,以实训教学为突破口,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如图1所示。

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经管类学生既有共同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又有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基本技能包括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专业技能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和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包括综合业务处理及能力和综合软件操作及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借助教学软件帮助实现,如TurboCRM,国际金融与结算、会计电算化、商业手工沙盘等;而综合技能训练借助教学软件,如工业手工沙盘、电子沙盘、供应链等,同时也可以把多个教学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如会计电算化与电子沙盘或供应链结合使用,TurboCRM与商业手工沙盘结合使用等。

3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

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指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最终完成实训项目。将课程体系结构与能力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模式相结合,形成“双赢”模式和创新教育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将实训方式和实训模块以及学生与教师采用矩阵方式组合起来。

模拟实训教学方法,利用模拟教学软件或真实软件,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数据或模拟数据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一方面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团队或小组实训教学方法是在一些实训项目中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进行实训,在团队或小组中每个学生担任一角色,协同完成一个实训项目,然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各个角色在实训中的不同作用,学习不同角色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协同工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训过程中为解决遇到的困难, 会开阔思路, 充分发挥创造力, 去改进或尝试新的方法和操作, 得到正确的结果, 甚至是新的科学结论。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验证新理论、充实新知识、尝试新方法、掌握新技术的过程, 是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预演。通过实训教学, 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影响其世界观、思想方法和作风。

摘要: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部分, 通过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来实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设计方面, 将实训方式和实训模块以及学生与教师采用矩阵方式组合起来。通过实训教学, 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影响其世界观、思想方法和作风。

关键词:经管,应用型人才,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日新, 梁昱庆, 汪令江, 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1~4

[2]陈小虎, 刘化均, 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5

上一篇: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下一篇: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