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2024-07-29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精选12篇)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1篇

一、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存在问题

1.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对企业而言, 其主要的融资方式有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成本较低, 风险较小;而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门槛过高。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的是间接融资形式。国外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为7:3, 但是在中国间接融资的比例高达98%, 也就是说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普遍选择, 而该种融资方式往往门槛高、流程多、利息高。小微企业, 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 由于缺乏抵押品, 间接融资的难度大大提高。据统计, 能从银行成功贷款的小微企业只占小微企业的1%左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惜贷”行为已成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难题,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长远来看, 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这已成为阻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难题。

2.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不足

商业银行等金融在实施贷款行为的过程中都会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查, 以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目前, 我国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数量较多, 信用信息披露渠道欠缺, 银行及各金融机构能了解到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往往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对于了解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难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散布在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 缺乏一个类似征信系统的披露载体, 一个全面完整的信息披露平台没有搭建起来。相关的信用信息不能互通互联, 各商业银行根据内部评级制度对企业作出的信用评价也会因此产生很大的差异, 这迫使银行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从根本上制约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建设的发展。

3.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门槛高

尽管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发了小微企业金融产品, 但一些银行机构信贷管理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小微企业实际状况, 使大多数小微企业信贷融资很难迈过银行的“高门槛”。不少小微企业在成立年限、持续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信用记录等方面达不到银行的准入标准。目前各国有银行均按各自总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不分企业规模大小, 标准一致。要件之一是提供连续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只有获得A级或双A级以上的客户才能获得新增贷款, 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与定位比较高。小微企业大多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家族式企业, 管理不规范, 财务核算不正规, 许多企业经营不满三年, 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 符合贷款要求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只在少数。银行固定的标准与评定程序, 将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拒之门外。

4.小微企业贷款期限过短

银行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对信贷风险的把控, 企业贷款期限被人为缩短, 一般以一年以下为主, 两年期和三年期的贷款已是颇为罕见, 这往往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通常不相匹配, 与实际资金需求不相匹配。为解决转贷问题, 企业不得不主要求助于民间高息“过桥贷款”, 导致“临时筹资一还贷一再贷”怪圈出现, “过桥“的月息通常已相当于银行贷款的年息。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持续经营, 恶化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5.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充分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 数量庞大, 自身发展能力有限,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现有的支持力度有限, 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改善融资环境, 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1.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关键, 不能仅仅依靠银行, 而应构建开放、高效、多层次的资金融通体系,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广泛、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主体的股权投资链, 完善股票市场、“新三板”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让资本市场惠及小微企业。

2.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

小微企业渴望降低贷款门槛, 银行又不得不控制防范风险, 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信息披露平台, 信息的不对称仍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建立了自身的信息数据库, 建议由政府牵头, 逐步推进征信系统和各部门信息整合, 把散布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集中到统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 减少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银行和小微企业搭建起可靠的信息枢纽系统。

3.开发切实有效的小微金融产品

部分银行的小微金融产品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重形式不重内容。要解决小微融资难, 银行应摒弃“垒大户”观念, 一切从实际出发, 走出银行了解企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开发切实有效的小微金融产品。例如广州农商银行作为广州本土最大的法人银行机构, 从2010 年起率先引进国际先进小额信贷技术, 推出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微小贷”业务。针对大部分小微企业缺少房产抵押, 主要资产集中在存货、设备、车辆的特点, 该行以信贷技术创新、流程高效快捷、专业把控风险等有效措施, 打破小微企业主“没有房产办不到贷款”的传统藩篱, 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截至2014 年10 月末, 该行累计服务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2 万户, 贷款户均余额100 万元, 解决小微企业近30 万人员就业。银行不要只局限于硬性的条款, 可以同时把企业的上下游是否稳定, 以及同行业中的口碑等等软性的方面, 都作为评判标准来考量, 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实现发展。

4.根据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 小微企业根本不具备对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 能成功贷款已是少数, 然而不少艰难经营的小微企业跨过重重困难成功取得银行的贷款, 最终不但没有帮助他们走出经营的困境, 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相匹配的贷款期限却是另外一个恶梦的开始。银行的贷款期限过短, 为解决转贷问题, 企业不得不主要求助于民间高息“过桥贷款”, 对于本身已在市场竞争中被不断挤压的经营利润而言, 高额的“过桥“利息很可能就成为了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 银行转变传统的观点, 根据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尤其重要。

5.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还难以真正改变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因此, 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制定相关的融资政策, 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 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中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改变以往的贷款难题, 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撑, 对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主要是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本文通过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存在问题, 探讨如何改善融资环境, 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思秀.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4) .

[2]央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中国证券网, http://news.cnstock.com.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2篇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年初以来,特别是中小企业局新的班子组建后,我们按照县纪委的部署,严格执行中纪委规定的不求真务实的“十种表现”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及行政机关“七条禁令”的规定来指导系统的廉政勤政工作,将廉政勤政工作摆到机关工作的议事日程,一把手亲手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将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贯穿到全年工作之中。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中,我们结合抓行风建设、“树党支部形象活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相关的学教活动,提高机关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识,在党委的指导下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财务管理、小汽车管理等机关管理制度,开展了“四承诺”、“三树立”、“两禁止”活动,按照“三清、两纠、两落实”的规定,杜绝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个人商业保险,领导干部拖欠公款或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及利用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请客、送礼等现象。一切经费支出由县财政统一支付,统一报帐,没有其它收费项目、办公经费十分紧张,只有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工业发展、企业服务、经济振兴上。

为了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我们制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确定每周[找材料 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一上午为机关干部学习日,对机关干部进行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教育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典型示范和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活动,提高机关干部反腐倡廉的主观意识,杜绝了机关干部到企业吃、拿、卡、要的行为。

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好上访接待,处理好信访案件是我系统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企业改革的深入,涉及到职工个人利益的事项较多,造成职工上访。对此中小企业局班子引起高度的重视,将信访工作真正的摆上了工作日程,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并安排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接待、登记和解释工作,并及时将一周信访涉及的问题每周五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能解决的马上给予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与上访人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我们采取了班子成员包保重点上访案件,工作人员包企业的做法,深入到重点案件和企业之中,了解民情民意,及时掌握职工对企业改革的思想动态和将要产生职工上访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研究解决办法,有效地控制职工上访。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为了减少职工上访,首先在企业改制工作时对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资产出售等重要环节上必须做到核清核准,公开、公正、公平,增强透明度。其次要对上级的政策规定理解透、运用准、宣传到位,让职工理解政策,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减少了越级上访。半年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细致的工作,对系统内新发生的职工所提出的工龄补偿金、丧葬费、独生子女费、养老保险金、陈欠工资等上访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没有发生新的越级上访现象。同时对于上年遗留的水泥厂、砖瓦厂、电热电器厂、电子原件厂等上访案件,我们抽调专人积极配合纪检、监察、信访等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取证,使以上上访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并及时地办理了人大、政府、信访办等部门转来的上访信件。

二、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

年初以来我们结合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了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对机关人员的作风转变工作进行了强化,从整章建制入手,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端正干部的工作作风,建立了重大工作汇报制度,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督办事项成立由主管局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进行推进,定期汇报,通过制度管理。提高了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对企业服务、招商引资、优化服务环境的认识,机关作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半年来通过全体机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8户国有企业和1户集体企业的并轨和改制工作,并为1343名职工发放了工龄补偿金,解除了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与社保部门办理了接续养老保险,为下步国企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机关工作安排上我们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工业强县”主导思想,提升全身心地为企业服务的观念,在企业上项目、开发新产品、建设新企业等工作上,我们机关干部积极主动,开展一站式服务,与各相关业务部门和企业间保持零距离接触,做到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程为企业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对工业所上的项目,局长身临其境,指导协调,副局长挂帅组成督办组,帮助企业跑工商、土地、环保等部门,办理立项、土地、环评、工商执照等相关手续,有效的推动了继嘉新上5000锭纺纱、鸿

源食品公司、中延铅笔业有限公司、濮泰汽车配件公司项目的引进工作。按照市里要求,我局对全县27户加油站进行了规范整顿和年审,掌握了成品油市场动态,严厉打击了扰乱市场、掺杂做假、以次充好的现象,杜绝了坑农害农的现象,保证了农业春耕用油的安全稳定供应。同时我们按照县委和党委的部署,在系统基层支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及控制FLG活动。机关作风和行业风气有了彻底的转变。

三、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我们按照县纪委的要求制定完善了《诚信“延寿”建设工作方案》,规范了工业系统的具体活动内容。同时我们围绕着工业强县的总体规划,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引进技术、引进产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强化服务,加大了财源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工作力度。为卓有成效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年初以来,我局先后召开了4次班子会,两次全体职工会,宣传、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工业强县,全党抓经济”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工业工作,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进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一是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引资,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机关干部全员抓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三名股级干部为成员的招商引资重点工作推进组。三是建立了投资企业与职能部门零接触的服务机制,即投资企业涉及到部门审批的手续,全部由引资部门代办的办法。(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百度直接输入“ 大 秘 书”第一个网站便是)在办理营业执照、土地使用、房产建设、环保等事宜时都有专人负责,一抓到底,从而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到目前以实施重点项目7个,其中新上项目5个,一是鸿源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815万元,生产规模为绿晨牌系列食品10,000吨,其中煎饼5,000吨,豆制品5,000吨,该项目预期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600万元,实现利润1,447万元,实现税金1,970万元。二是黑龙江延寿县继嘉亚麻纺纱有限公司的扩产5,000锭项目。计划投资3,680万元,今年4月下旬土建开工,预计土建工程7月末结束,设备9月末前安装调试完毕,10月份投产。三是延寿兴安麻业有限公司的纺纱扩产1,000锭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11月初达产。四是延寿县中延铅笔业有限公司铅笔板加工及铅笔生产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500万元,在2006年10月末完成,主要生产铅笔板加工项目,二期工程在2007年建设,投资500万元,主要建设铅笔生产线,全部项目完工达产后,年可生产铅笔板400万罗,生产铅笔1亿支。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6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目前土建工程已开工建设。五是哈尔滨濮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主要生产轿车的刹车制动盘、飞轮盘等。该公司计划投资3,980万元,建设地点计划在我县工业园区,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8,058万元,实现利润1,047万元,实现税金564万元,建设工期8个月。该项目的各项审批已在进行(如立项、建设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已经完成)。续建项目二个:一是哈尔滨蒲公英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生产异地改造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2005年末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12,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及配套设备建设,今年1-5月又完成投资1,000万元,购置中成药生产设备90台套,化验设备近期到厂,设备进入全面安装阶段,7月份进行设备调试,月末争取通过国家GMp认证。二是延寿水泥有限公司的4万吨白灰生产线建设及重钙粉提取加工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去年已完成投资100万元,今年截止到5月末又完成投资150万元购置磨机1套,白灰窑等附属设施已全面开工,预计7月末完成项目建设,8月份投产。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3篇

第一波发展:

舀干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缸水

假定我们把自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小企业发展视为第一波,那么最明显的拐点标志就是基本上“舀干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缸水”。

如果我们将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比较,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过去我们常说,中国是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可是从人口平均的自然资源来看,地也不大,物也不博,只剩人口众多了。面对数量巨大的就业人口,改革开放前一直被视为负担,没有办法解决,只好实行计划生育了。而现在,沉重的就业负担通过经济发展的手段基本解决,这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事实,包括对中国抱有深刻成见的那些人。

改革初期的中国人口80%生活在农村,而在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几乎占一半左右。同时农村经济落后,几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是中国改革乃至现代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螺旋上升,推动改革不断深化;运用市场机制,城乡互动,发展民营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过30余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巨额财富,成就了大国崛起的梦想。

中国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这是许多人在研究东部地区“用工短缺”这一现象时用到的最多的词汇。“刘易斯拐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理论,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当然,用“民工荒”来描述东部地区用工短缺现象是有些夸大了。

第二波发展:任务更艰巨

如上所述,目前中国已经基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此为界线可以认为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进入第二

波发展阶段。与第一波发展相比,虽然基础条件要好得多了,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更容易些。正如今年两会期间溫家宝总理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2010年是复杂的一年。依笔者理解,复杂的一年只是个开端,今后较长时期的若干年内,中国都处于复杂时期。说复杂是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错综复杂的新老问题的交叉,使问题变得十分深刻,且影响范围广泛,因而解决起来难度大。在两会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又对问题的复杂性做了具体的阐述。指出,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以及分配不公,加之腐败等问题,解决不好的话,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还可能威胁共产党政权的巩固。所以,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这些问题是非解决不可的。

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应当说,解决这些问题是有难度的,但也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就总理列举的以上几个问题,除腐败问题外,其他问题都属于经济发展问题,而且都和中小企业发展紧密关联。

例如就业问题。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但是并不等于说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改变了。目前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或“季节性用工短缺”的现象,但是还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去年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工作,今后每年需要安排的大学生都在600万以上;还有每年近千万进入就业年龄的劳动力需要安排。基本的事实是,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并没有改变,仍然需要发展中小企业,以解决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今后需要安排的这些就业人员,与此前需要安排的同类人员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又如,关于分配不公问题。虽然中国目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被夸大了,但是分配不公的发展趋势是存在的。就公平分配的性质而言,绝对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然而相对的公平分配是能够实现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相对公平的分配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平竞争;二是机遇均等;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收入提高的幅度虽然有大有小,但必须都有提高,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若想保证这三个条件的实现,还是要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性质,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再如,平衡发展问题。目前中国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于城市;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西部落后于东部。解决这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除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之外,主要的还是要增强落后方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实现民众均平致富的同时,缩小了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无论是不发展的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邓小平讲过的:发展是硬道理。

深化改革: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老话重提,应当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围绕创业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很值得注意。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群众的创造精神,群众一有新的创意,就立刻进行总结,效果比较明显的就很快形成政策,加以推广。从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到江苏乡镇企业的三包两改,以及后来的产权流动等,无不如此。就这样,群众热情高涨,一步步推动改革深入发展。可是现在呢?人们对创业的漠然实在令人吃惊。尽管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三令五申支持大学生创业,结果响应者寥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考公务员,多达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对国有企业招工也是趋之若鹜。有的名校多年无一毕业生下海创业;2009年春节前后,尽管几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有的地方政府开辟了农民创业园,鼓励返乡农民创业,可是结果实践者很少;前几年中西部不少地方推行全民创业号召,结果很不如人意;还有的地方推行一元钱创办企业的举措,号召民众创业,可是响应者无几。

出现以上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总不能责怪群众落后吧,其实这折射出的是政策上的偏差。就此而言,无非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或者有政策但不正确;二是有了正确的政策,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老问题,诸如负担重,融资难,办事部门多、手续繁杂,拖延时间长等,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领导介绍,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优惠中小企业的政策,大部分企业都不知道。这说明这些政策根本就没有贯彻下去,政策效应可想而知了。

论及深化改革,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都在议论政治改革的问题。一提政治改革人们往往觉得应当从自由、民主、选举、政党、舆论等制度入手,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变大面积的不作为局面,真心实意地关注民生,才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创业难,创业风险大!作为一般人往往只从表面看问题,只看到成功者的表面风光,赚了钱,享受优厚的生活。其实,背后的艰辛别人是体会不到的,经营者所经受的风险和挫折也是人们看不到的。更有甚者,很多人由于竞争失误,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甚至丧命都是大有人在的。投资创业者担当着增加就业、创造社会财富的重大社会责任,企业家阶层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财富。

(作者系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4篇

国内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仓储运输等行业。其中, 批发零售是大头, 占77.6%, 其余行业的占比依次为11.9%、4.7%、3.7%和1.6%。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吸纳了全国包括农村在内就业人数的12.8%, 是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几乎已是清一色的民营经济, 有着经营方式灵活, 贴近居民需求, 便利百姓消费, 繁荣活跃市场等多方面的特色, 成为健康商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 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 国有商业小企业“改转租卖”放开搞活的发展政策后, 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开始“抓大放小”, 把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培育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上,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扶助政策一度十分薄弱。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尚且感受到强烈的压力,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更觉生存发展之艰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经营成本急剧上升。随着连续多年的物价上涨, 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相关劳务外购费用一路攀升, 商业的电价在实行峰谷计价后负担较之以前更重, 比工业高出20%-30%。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有许多是租赁商铺经营, 近几年商铺租金以惊人的速度上涨, 成为经营成本中不可承受之重。 (详情可参见本评述报告热点七)

(2) 融资渠道窄、成本高。我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利润率低, 没有抵押物和担保人, 加上缺少信用记录, 有的账目也不健全, 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 除了自有资金、向亲友和同行拆借外, 不少小微商业的经营资金来自民间高利贷。相比之下, 商贸流通大企业除了可以得到银行授信, 还有上市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占用供应商货款、发行单用途购物卡等多条低成本的融资管道, 而所有这些均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无缘。

(3) 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小。有税务专家对比说, 许多国家或经济体对于小型企业均实行比基本税率低得多的优惠税率。例如, 韩国小企业的公司所得税率比普通企业低12个百分点, 美国则低20个百分点, 香港之所以小商店极度繁荣, 也是因为对小店的利润税仅为15%, 不赚钱则免税。而我国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率与基本所得税率仅差5个百分点, 差距过小。

此外, 虽然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但小型微利企业与小微企业并非同一个概念, 前者比国家相关标准界定的小微企业 (小型微型企业) 范围要小得多, 而且已核定征收所得税的小微企业无权享受税收优惠, 这使得许多应予以扶持的商贸流通小微企业遭遇到政策“玻璃门”。

近几年来, 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但数量规模太小, 仅相当于中小工业生产企业同类专项资金的4%。有业内专家评论说, 这是现实版“重生产、轻流通”的又一量化写照, 同是中小企业, 在扶持政策上“厚工薄商”的程度竞如此巨大。

(4) 缺乏公益性和商业化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与工业企业相比, 社会上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机构不仅数量少, 信誉差, 想要的服务得不到, 而且收费高, 服务水平低, 存在着没得用, 不敢用, 不愿用, 用不起的问题。

调查显示, 各级政府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生产企业服务,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往往被边缘化。所幸的是,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临时安排到长效机制建设, 占全国小微企业总数80.4%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 (含个体工商户) 也搭上了政府专项公共服务的“快车”。其中产生明显效果的几项政策:一是运用中央财政资金, 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担保和内贸信用保险予以补贴。截至2012年底, 中央财政共支出15亿元, 帮助企业获得担保融资超过1500亿元, 保单融资超过200亿元, 支持企业开展内贸信用销售3200亿元, 为5万多家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二是运用中央财政资金, 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参加展览展销活动开拓市场。截至2012年底, 共安排3亿元资金, 支持2万多家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参加各类展会, 订单金额超过40亿元。三是中央财政资金还支持了50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多数是小微企业) 开展商标注册保护, 技术改造和发展连锁经营。

据商务部介绍, 2012年, 国务院发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后, 商务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 迅速启动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这项试点, 针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突出困难和需求, 实行“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与“政府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商业化服务相结合”两大原则, 从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入手, 将政府与社会各类服务机构引入平台、加以整合, 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需求开展对接, 提供包括创业指导、信息咨询、经营融资、市场开拓、技术应用、专业培训、管理创新等各类服务。2012年已有20个城市开展了这项试点, 2013年又有十多个省市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目前, 这项工作已被列为国务院中小企业领导小组部门分工重点工作,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全国工商联予以大力支持, 试点省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类服务机构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响应、踊跃参与, 首批试点进展顺利、成效初显。例如, 长沙市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在组织供需对接、市场开拓、技能竞赛、专业培训和免费咨询方面活跃而有效, 受到企业欢迎和各界好评。又如, 试点城市依托服务平台, 通过与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联系, 采用商业合作社、合作基金、信用联盟、引入担保机构等多种方式, 已帮助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254亿元, 授信额度188亿元。

力改善发展环境 第5篇

实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两级“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精神和开发区《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解决开发区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以下简称“两个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宜居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全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以统筹开发区软硬环境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提升机关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两个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开发区加快发展、跨越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结合开发区实际,坚持务实管用和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的原则,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突破口,把改善政务环境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中之重,力争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环境一流的产业园区和宜业、宜居的新城区。

具体要达到“五改善五提升”:

(一)改善工作作风,着力提升机关形象。重点解决部分干部职工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不够解放、认识站位不够高,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大局观念,精神不振、消极懈怠、作风漂浮,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激情等问题,推动机关作风实现新的转变。

(二)改善服务环境,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重点解决窗口单位和干部职工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为投资者和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办事拖沓、推诿扯皮,态度“冷硬横推”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

(三)改善政务环境,着力提升机关效能。重点解决“三个服务体系”运行不够顺畅、不尽完善,审批事项和办事环节较多,便民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作不力,议定事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机关整体效能。

(四)改善政治环境,着力提升干部素质。重点解决部分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漠,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强,艰苦创业意识淡薄,重名利、轻奉献,以及不同程度存在的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等问题,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经济” 第6篇

“生态绿色和工业新城是可以完美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可以兼得的”

去年,惠州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三个突破:

第一,经济总量突破了3000亿,增长10%。第二,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金。第三,财政总收入接近8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增长20.2%,应该说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同时保证“两个持续”,一个是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态,我们去年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成为广东省地级市获此称号的第一家。在空气质量方面,我们连续两年保持在国家优秀的行列,排名第六。最近广东省环保部门公布的海水质量状况显示,14个海洋城市中,惠州的海水质量名列第一。我们在发展大工业、大石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原因我想主要有三条:第一,我们强化一个发展理念,这个发展理念就是“发展为民”,我们发展经济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为谁发展,我们是为老百姓发展,而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发展。第二个层次是为什么发展,是为老百姓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去发展,那美好生活里就包括富足的财富,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个层次是我们怎样才能够科学发展。这三条搞清楚了,发展为民理念就能够强化,我们就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会去走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肯定会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第二,我们坚定一个定力,就是绿色发展的定力。如何处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关系,体现了一个地方政府的定力,这几年我们在处理这方面的关系有很多心得,可能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我们是以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这肯定是不可取的,也是教训。后来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都坚守一种发展的模式,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际上两者都可以兼得。

第三,我们抓住了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转型升级的主线。惠州的转型升级应该说是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来推动大发展,构建新兴的、现代的产业体系。比如我们引进中海油、英国的壳牌来建设我们石化基地。去年石化区的PM2.5平均是32,比全市的平均水平还低。为什么?就是我们产业水平在不断提高。引进一个好项目,后边更重要的是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理念、引进新的管理经验,这方面我们真的是受益匪浅。

另外一条路径,就是我们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推动产业在“微笑曲线”两端做文章,一端是搞研发,一端搞市场。比如说我们惠东是全国重要的女鞋制造基地,我听轻工总会的领导说,全国十双女鞋有八双出自惠东,它是传统的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转型升级。所以我们请了国内外的一些高水平的设计师来做设计,通过电商来打开市场,推动传统的生产基地走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路子。这样整个节能减排的水平就提高了,整个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惠州的实践证明,生态绿色和工业新城是可以完美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可以兼得的。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没有道理”

我们现在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没有道理。我们通过发展来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惠州有信心、有决心、有这个底气,一方面加快发展,一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有几点:第一,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我们现在有个“五位一体”的布局,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惠州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五位一体”。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我们目标是到2017年以更高的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实现更高水平的惠民,更有质量的发展,同时在2017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全国提前三年,比全省提前一年。

第二,我们要用法律的红线来守住生态的底线。主要我们要贯彻落实新的《环保法》,从源头来治理,特别是要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我们对引进的项目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批制度,概括起来叫做“三个一律不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相关规范和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标准和总量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而且从惠州的实际出发,我们还提出了“三个限批”,就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行限批。比如东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东江水是我们的生命水,喝东江水的有3000万人口,包括香港、深圳、东莞、惠州,所以守住东江水、守好东江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现在沿江的每个县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我们确保东江水长年水质在二类以上,饮水的达标率要达到100%,为此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确保水的安全。我可以举个例子——前两年美国有一家公司,有个非常好的项目,大概投资2亿美金,效益也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标准是每升达到90毫克,但是因为我们处在东江边,我们的标准只能是30毫克,要低于30毫克才能批这个项目。最后谈了很长时间,他达不到我们这个标准,我们坚决地拒绝了这个项目。像这类的情况,我们一年大概否决的项目在10%左右,“十二五”以来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否决的项目超过800个。

第三,我们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活动。国家生态市有很多要求,特别是对基础条件的要求,要成为国家生态市,必须有80%的县区是国家级的生态县区;要成为国家级的生态县区,必须有80%的乡镇是生态乡镇;要成为生态乡镇必须有80%的村是国家级的生态村,通过创建可以非常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水平,我们计划今年力争达到国家生态市的标准。

着力改善贵州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从生力军向主力军方面转变, 发挥作用更加积极显著, 然而, 其融资困难并未解决。贵州省中小企业数占全省企业的99.6%, 对GDP的贡献超过60%, 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 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吸纳35%的下岗人员及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融资效率, 我们应着力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即企业融资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企业融入效率、企业法人治理效率以及企业融出效率。所以,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问题, 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融资成本、融资环境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1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现状的分析研究

融资成本是指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的使用资金的代价。其中, 融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 主要包括包括代理成本和寻租成本;使用费用是指企业由于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一定的报酬。如股息红利等。在企业融资过程中, 融资费用与融资额是同时产生的, 这就需要将融资费用从融资额中扣除。融资成本决定着融资效率, 二者的关系是成反方向变化。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要遵循融资成本的最小化原则, 选择对中小企业尽可能有利的、优惠的融资工具。在金融市场中, 中小企业很难取得一定地位, 即存在着上市难的问题;即使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 也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 规模粗放的问题。由此, 导致中小企业的股票融资效率更低。由于发行股票的手续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和审计费等都是固定费用, 所以这些费用并不受发行规模大小的左右。

在债务融资方面, 由于税盾效应, 与股票融资相比, 其融资成本是较低的。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基准的贷款利率作了规定, 要求贷款利率只能在较小范围内浮动。为此, 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较低, 但这并不能代表债务融资效率就很高。事实上, 在政府对利率和金融服务收费的严格监管下, 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受到限制, 从而影响了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另外, 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收费的受限, 一定程度挫伤了金融机构调查和搜集中小企业信息的积极性,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提供信贷或其他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致使中小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金越来越少, 这是由双方都不愿意接受低水平的融资效率造成的。商业信用是伴随商品交易自然产生的, 是一种自然性的筹资, 一般不需办理手续, 也不附加其他条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 如果不存在现金折扣, 或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 亦或使用不带息应付票据, 这种融资并不产生融资成本。但是, 商业信用所筹得的资金一般较少, 如此,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 融资总成本实际上大于内部融资。内部融资就是企业将自己的税后利润转化为资本积累, 实质上是对企业投资的追加。从表面上看来, 此种融资方式不用付出代价, 但实质上依然有融资成本——机会成本。企业如果将内部积累用于其它投资, 那么投资收益便成了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总之, 在上述的各种融资方式中, 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通过对资金利用率进行分析, 资金到位率越高, 融资用于企业经营的程度就高, 形成融资的高效率。在企业实际经营中, 企业的资金需要几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效应的关系, 一般企业的收益都会留在企业中继续投入生产。在债券融资方面, 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资金结构、信用等级以及经营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中小企业的债权融资非常不顺利。中小企业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债权融资渠道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2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坚定政策方向。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 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政策。积极发挥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 应当始终不渝地引导资金流向下层, 使县城区域范围、低端客户, 具体到民营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农户切切实实受益。

第二, 注意不要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金融支农政策对立起来。两者属于引导资金向下走过程中的不同层次, 不是相互对立的、惹是相互关联的, 应当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统一于引导资金向下走的政策方面。

第三,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可以在现行金融体制下, 尽一切可能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型银行机构健康发展的机制, 并且进一步确定其合理的市场定位。小型银行机构在这里是指农村信用社和规模小, 总资产又不足10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使之成为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

第四, 加快乡镇银行的发展。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 办好乡镇银行的关键在于选择资质良好的银行发起人, 还要必须确保其主导地位不受侵犯。其中, 资质良好是说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很少有不良资产、还要有良好的贷小户的机制、理念和技术。

第五, 采用相对稳定的优惠政策, 引导资金向下放。针对目前农村放贷的现状, 贷小、贷农具有费用大, 成本高, 易亏损的特点, 导致一些小金融机构偏好于大户。所以, 顺利实现引导资金向下放, 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支持配套政策。

第六, 适当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管理办法。据有关规定, 邮储银行的资金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后, 只能作为同业存款用于支付清算, 而不能作为一般存款用于放贷。在改善融资环境的过程中, 此项政策应作适当调整。例如, 邮储银行除汇、取邮款外, 其资金卖给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县城银行机构后, 还可以作为一般存款用于放贷。如此, 就可以大大减弱抽血机作用, 从而增强了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实现对中小企业及其它低端客户的支持力度。

第七, 严格控制和查处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圈地等虚拟经济领域。这不仅是促进股市、楼市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从而使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充裕, 可能增加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第八, 促进担保公司科学、健康地发展。为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建立发展一批担保公司是必要的, 虽然有《担保条例》出台, 但是也必须看到担保公司的局限性。担保公司, 一旦缺乏获取企业信息、抵御信贷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和手段, 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强于银行, 其担保业务就没有可靠性或可靠性降低。所以, 结果不是被不良贷款压垮, 就是转向其它业务。

第九, 因地制宜, 鼓励金融创新。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具体到各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差异就更大, 所以在引导资金向下走推行的政策中, 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鼓励金融创新。

第十, 加强与改善金融监管, 协调好一行三会的关系。今后, 金融业趋于综合经营已经势在必行。因此,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最佳的方案是让一行三会以某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进一步开放股票一级市场的准入机制, 让中小企业也能利用股市筹资。允许和鼓励企业法人与自然人依法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实行登记制, 简化审批。上市与发行必须分开, 公司发行后, 必须通过公告牌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等的考验, 逐级胜出才能进入主板、二板或创业板。目前, 贵州等省已经有规划地逐步地允许符合条件的自然人组建乡镇银行, 建立一批真正的基层银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低端客户, 也将大大加快乡镇银行发展的进程。此外, 还有助于促进基层金融企业家的产生, 势必促进金融体制最终完善。

3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 帮助中小企业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获取贷款的能力, 并根据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变化, 不断创新金融制度, 增加金融供给, 以促进企业增产增效, 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导县城农村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水平, 增强贷款能力。中小企业, 尤其是那些历史短、规模小的小企业, 一般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 不足以成为银行贷款分析的一隅;也不能满足银行要求的传统的担保条件, 例如不动产抵押物。

(2) 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的贷款担保方式。农村主要商业银行要继续推进改革, 改进信贷管理体制和改善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改进现有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 及时满足有信用、效益好、能增加就业的农村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 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3) 建立合理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农村中小企业是一个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结构复杂的经济群体, 农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所面对的复杂因素更多, 也更具风险性。在目前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 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已普遍出现对发展业务持消极态度的问题, 难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领域。因此, 风险补偿担保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运行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进行合理风险补偿。

(4) 大力培育各类微型农村金融机构。地方性中小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5)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同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相结合起来, 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小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起来。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 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健康住宅改善人居环境 第8篇

很高兴参加“第七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有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代表会聚一堂, 探讨交流, 共同探寻健康人居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 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各位专家、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 引领健康人居”。从穴居野处到筑巢而居, 从形成聚落再到城市的形成, “安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理想, 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早在1931年, 美国总统胡佛就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住宅更能为谋求人们幸福和社会安定做出贡献。”“住”, 自古就是民生之重;“健康人居”, 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2014年10月6日是第29个“世界人居日”, 联合国把“来自贫民窟的声音”确立为主题, 以唤起人们对居住环境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基本权利的关注。2014年10月31日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世界城市日”。“世界人居日”和“世界城市日”都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共同探索美好未来的前瞻性自省与思考。当前, 全球城市人口超过半数处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在我国,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既尝到经济小康的喜悦, 同时又遭遇发展中的众多矛盾, 人居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 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 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城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国情, 使我国比其他国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问题更加复杂, 任务也更加艰巨。国际经验证明, 当城镇化率达到50%~60%时, 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多发, 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国家由于未能处理好这个特定时期的特殊矛盾和问题, 使经济由快速增长变为滞缓, 有的还引发了社会动荡, 教训十分深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今天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深刻现实意义。

1 快速城镇化中的城市宜居性

2013年, 我国的城镇人口达7.3亿, 城镇化率53.7%,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仅用了60年时间便将城镇化率从10%提高到50%。同样的转变, 在欧洲用了150年,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用了210年。快速城镇化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影响到城市的宜居性, 并挑战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城镇化推进重速度、轻质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 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目前我国还有12%的城市家庭居住在1980年之前建设的简陋住房里, 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非正规住房里, 约1亿人还居住在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 “穷、差、破、难、乱”问题突出, 人居环境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 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 资源利用效率低, 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到2030年前后, 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研究, 建设用地增加率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 城镇人口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1.54倍。据对287个地级以上市的统计显示, 这些城市的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5.48%,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58.84%, 如果把其余的城市、建制镇统计进来, 要占到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建筑是三大耗能大户之一。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m2, 同时每年新建约20亿m2。然而, 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3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重形象、拼增长, 挤压民生投入, 忽略城镇品质, 造成城乡分割, 城镇“千城一面”, 使得城市空间低效开发、人居体系不尽合理、社会和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节约土地, 高层住宅的比例越来越高, 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带来了巨大的人居环境压力和健康隐患。以住宅排水系统为例,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大大增加了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压力, 排水系统返臭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而返臭气意味着室内环境与排水系统内的污染环境相连通。“臭气”中所含有的气态污染物大多属于“三致”污染物 (致癌、致畸、致突变) ;“臭气”中所含有的非气态污染物也会威胁居民身体健康, 如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小颗粒物等, 可能引发腹泻、食物中毒、肺炎等多种疾病。

2 环境污染给人居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过大, 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 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城镇化过程中,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在社会消费转型中, 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影响对人居环境产生了更多的健康危害。2013年以来, 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影响了近6亿人口。2013年74个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城市按SO2、NO2、PM10、PM2.5年均值, CO日均值和O3日最大8小时均值进行评价, 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473个监测降水的城市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4.4%, 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7.5%, 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9.1%。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利用方式使环境恶化, 也衍生出水资源及其他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水质污染也对居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2012年, 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10.2%。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约90%的水厂采用简单的传统净水工艺, 无法满足对微污染原水达标净化的技术需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 水供应不足和污染、空气或噪声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不良事件的影响更为突出。据对中国118座城市的饮用水调查显示, 64%的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 33%的城市地下水为轻度污染, 仅3%的城市水质处于清洁状态。目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高达121m3,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据调查, 对于一栋11层建筑, 以规范规定洗手盆水龙头额定流量为基准, 普通水龙头和节水龙头半开时超额出流率分别达55%和61%, 而高层区域的实际出流量小于额定流量。对上海市8所医院的供水系统的调查, 水中分别检出了军团菌和阿米巴菌, 其中7所 (占87%) 医院有军团菌等污染, 且污染浓度高 (≥10.3CFU/L) , 存在发生医院内军团菌肺炎甚至暴发流行的隐患。环保部“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单位体重的白水饮用量为31m L、每人每天洗澡时间为7分钟, 美国居民分别为13m L和17分钟。在水中污染物浓度相同的情形下, 我国居民经口饮水暴露的健康风险是美国的2.4倍, 经皮肤暴露水的健康风险是美国的40%。

3 健康人居技术储备不足

一方面, 高技术含量健康人居技术与绿色建筑技术储备不足, 实施不理想, 一些常用绿色技术存在缺陷。从我国健康人居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技术与装备来看, 一些核心技术未被掌握, 如大部分热泵压缩机技术、建筑产业化技术等关键技术还需引进。据调查, 一些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如可调节的外遮阳、太阳能热水系统等, 因建造或运行成本偏高使用范围不广;70%的雨水收集系统未投入运行;约20%的常用绿色建筑技术因设计缺陷或用户没有使用而未运行, 如太阳能光电板被灌木遮挡不能发电、用户不习惯启用外遮阳设备等。

另一方面, 缺少对健康人居技术落实程度、运营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对现有健康人居技术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由此, 一些健康住宅名不副实, 沦为营销口号;一些健康住宅过度超前, 热衷技术堆砌而缺失理性选用;过于概念化和粗放型的能源规划, 盲目追求超低能耗, 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

4 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香港淘大花园“非典”事件爆发后, 人们开始正视建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健康角度看, 目前住宅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建筑选址不当, 周边噪声干扰休息;规划布局不当, 不仅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造成负担, 增加城区建设和运营的成本, 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调查显示, 由于规划和产业布局原因, 我国有1.1亿居民住宅周边1km范围内有石化、炼焦、火力发电等重点关注的排污企业, 1.4亿居民住宅周边50m范围内有交通干道。部分健康住宅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地域特色、气候条件考虑不足, 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平面布局不合理, 门窗对视造成视觉污染;有些功能空间面积不能达到最低标准;小区的服务设施、医疗保健设施、康体活动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不配套等。更严重的是有些住宅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选型不当, 设备低劣, 引起空气、声、光、热、水质污染, 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的危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北京新建或新装修的10多个住区和30多家高档宾馆等室内环境做过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室内甲醛、苯和挥发性有机物最高超标40倍, 被调查者30%以上均出现头晕、胸闷、呼吸不畅等病态建筑综合症的症状。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检测数据表明, 厨房是家庭中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空间。上海中医药大学一项长达5年的肺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炊具上做饭1小时, 相当于每天吸两包烟。上海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2013年6月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 女性肺癌的诱发因素除吸烟外, 与厨房小环境的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 人群中51%的肺鳞癌和61%的肺腺癌的发生源于家庭厨房油烟污染。这些问题都与住户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古语云:“宅者, 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 拥有合适的居所是人的基本需求, 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它关系到人能否保持基本的生命体延续。人的一生约8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 住宅的环境质量决定了人的健康。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健康人居事业。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 “要以人为本,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指出, 要“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 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 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4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健康人居事业大有可为。

健康住宅产业强调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 大幅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 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是落实“美丽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城镇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 发展健康住宅产业,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 改善城镇居住质量,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此, 我提几点建议, 供大家参考。

1) 以绿色建筑促进健康住宅发展

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技术相对成熟, 应用前景广阔, 关系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 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是建筑行业智慧的集中体现, 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应对和缓解我国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选择, 也是推动我国健康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体系。将绿色建筑作为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 建立绿色建筑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同时, 要依托绿色建筑建设促进健康住宅产业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材料, 明确所有新建健康住宅应达到绿色建筑要求。二是健全激励和监管机制, 强化宣传及推进“行为节能”。制定鼓励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按照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奖励容积率;通过减免契税、维修基金、物业费减免、直接兑付等方式, 使业主和消费者分享绿色建筑政府补贴;因地制宜地设立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专门推进机构, 加强管理;要建立专家评审机构尽责、政府监管到位和社会监督公开透明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绿色建筑专业性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校增设绿色建筑课程, 强化职业培训和考核, 建立绿色工程师、能源管理师执业资格制度等。

2) 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

建筑产业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 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城镇化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建筑品质, 大幅提高建筑健康性能, 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应当成为健康住宅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一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 应尽快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体系, 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重视技术体系集成。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三是强化产业链培养。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 完善产业链, 使构部件产品生产与建筑建造相配套、使用与工程技术相配套, 以保障建筑质量;四是通过财政支持激励建筑产业化。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 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优惠;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容积率奖励;五是加大产业化建筑在健康住宅产业中的试点示范, 加大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 扩大示范试点覆盖面, 在发展健康住宅产业过程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3) 加强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为我们发展健康住宅产业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一是既要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健康住宅产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形成符合国情的健康住宅产业适宜性技术、产品和设备, 加速技术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大技术集成研发创新投入, 对积极使用相关绿色、健康技术的建设项目给予审批优先、减免土地增值税、发放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健康住宅科技;三是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 强化健康住宅科研项目和科研过程的上下游贯通, 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 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龙头企业等健康住宅产业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 有效整合健康住宅产业的科技资源, 形成分工明确、联合攻关的新格局;四是加强适合国情的健康住宅产业成套技术、工艺、装备的集成与开发, 不断提升健康住宅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加快健康住宅产业规划和标准制定步伐

一是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的健康住宅产业规划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 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办法, 修改制定申报、监控和验收的全套考核制度和权威合理的考核评估办法, 全面加强健康住宅试点示范的管理工作;二是结合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即将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改革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 出台指导性文件和技术导则, 建立涵盖资源环境承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 在各个行政层级推进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与健康住宅的“产业融合”;三是要发挥城市规划整体部署、统筹协调的作用, 强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综合性和总体性、系统性, 加强对健康住宅建设的规划指导作用,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 严格生态管控要求, 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将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与健康住宅产业发展协调起来, 共同推动、协同推进。

5 结语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第9篇

中文“人居环境”概念对应的英文是“Human Habitat,Human Settlements以及Ekistict”。人居环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由著名学者吴良墉院士、周干峙院士及林志群教授等首先提出。

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城市住宅的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环境,还包括家庭环境、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的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2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状况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把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太原市大力实施城市化主体战略,全面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政府狠抓百姓身边的工程,注重小街小巷及公厕、小游园等的改造与建设,加大了“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步伐,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太原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城市快速发展需求与环境容量和人均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必然导致资源的过多耗用、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滞后等种种矛盾;城市用地快速扩张,房地产过热,大范围的土地粗放使用与超强度建设开发并存,旧城核心人口密度不降反升,城市人口密度剧增产生人类生态效应,城市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重点表现在环境污染,水资源和能源短缺,交通拥堵,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短缺,诸如教育、医疗、商贸、安全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近20年来的粗放式建设,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遗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自然和人文资源不协调,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城市逐渐失去自己的文脉和文化个性。而这些问题是我们建设和谐城市所面临的研究课题,归根结底是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议

3.1 增强全民积极参与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的意识

公众是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政府应积极加以引导和组织,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媒体宣传、征集方案、评比公示、表彰等手段,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社区单位可以成立由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居民代表、企业代表等相关人士共同组成工作委员会,共同策划和规划社区环境建设,并广泛征求民意,使社区环境建设成为每一位居民共同的责任。规划部门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参与的、开放的和深入的规划研究,定期向社会公开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赋予市民以知情权、建议权、审议权和否决权,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规划建设目标”变为“民众实施行动”。

3.2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在做大做强太原市主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外围组团建设,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注重绿色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商业、工业、居住、休闲等在功能布局上的合理分布,避免不同功能的相互混杂、相互干扰的无序状态,实现城市功能组织系统的有序化。

人居环境建设必然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对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建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加以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使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融合,良性互动。

3.3 新老城区统筹建设,为居民提供合理、人性的居住空间

目前太原市很多重要的城市功能和人集中在旧城区,在实施旧城改造时,要有计划的将旧城复杂功能和高密度居住人口向城市外围疏解,简化旧城功能,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框架,真正实现太原市“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跳出现状建成区,在新区建设中按照高标准的人居环境要求创造出新型示范性人居空间。从2007年起,太原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启动建设长风新区、汾东新区以及晋阳新区等城市功能组团,完善城市功能,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应注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注重规划区域以及城市整体生态建设,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3.4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从2000年开始,太原市加大了对城市“绿肺”工程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的公园绿地和更新改造原有公共绿地的服务功能,汾河公园、玉门河公园、城西水系等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建和扩建了龙潭公园、卧虎山公园、森林公园等30多个公园、小游园,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29.1%。2008年重新提出恢复城区段汾河河流的生态功能,又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力作,所有这些工作都显现出城市对生态环境回归自然的重新关注。通过与其他省、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横向对比,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依然十分严峻:1)水环境质量还不能全部达到区域环境质量安全的要求;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在近期内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特别是与冶金、煤炭等重工业生产有关的二氧化硫的目标总量控制难度较大;3)汾河地表径流逐年萎缩,饮用水源面临的压力日益严峻;4)工业集中区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等设施建设滞后。

3.5 完善城市功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城市功能基础之上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便捷程度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太原市作为我省的省会城市,应将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作为太原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适时实施轨道交通建设作准备。在发展建设城市交通体系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卫生、体育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具体体现。目前太原市现有的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适应太原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按照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规划设计和谐社区,并按照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社区的居民结构特点,配套健全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对教育、医疗保健、户外体育活动、家政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完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硬件”设施。

3.6 注重人居软环境的建设

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除了完善城市各类配套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十分重视对城市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政府应当对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整体的文化内涵,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文情怀。

3.7 重视人居环境的多元化需求

多元化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世界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太原经济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的兴起,太原的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正在引发多元化的人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地规划太原未来的人居环境,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老年人和残疾人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他们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应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

4 结语

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一座有充分的阳光、绿色、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城市;是一座能有效避免噪声、大气和水质污染的生态城市;是一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城市;同时又是一座传承历史文脉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现代城市。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方便、舒适、和谐、优美的居住空间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因此,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城市人居环境,应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摘要: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居环境的建设状况,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建议,指出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状况,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1.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10篇

农村中小企业是由农村社队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具有准入门槛低、成本低、经营模式灵活等优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在吸收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完善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如农村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就伴随着政企不分、布局分散、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发展失衡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政策或体制造成的,有的是农村企业本身所致。随着这些问题的日趋严重,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虽然近年来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仍有待提升。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中小企业如何能将自身发展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马庆国提出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概念,认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并就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成长环境中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社会文化及结构环境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刘爱君认为,我国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政策可以归纳为五个类别:财政支持体系、财税优惠政策、人力资本提升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宣传引导政策。〔2〕赵永强进一步对中小企业的外部成长环境进行了分类,认为可分为政策 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 及服务环境。〔3〕王元珑指出,虽然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融资环境复杂、银行贷款困难、担保问题突出等,可见政府的相关扶持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4〕高马良以经济转轨时期为背景,分析了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与扶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小企业政策可以归纳为政府改革、信息服务、财政补贴、融资支持、中介培育和贸易支持等六个方面。〔5〕李维胜、赵英才指出,市场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环境、配套服务环境等六个子因素为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6〕李柏洲、李海超将影响中小企业的环境因素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任务环境因素。其中,一般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建设、社会文化氛围等,虽然这些因素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这些因素仍有可能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某种重大影响;而任务环境因素包括信息网络、人力资源、融资渠道、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它们或是直接保证企业的发展,或是直接促进或制约企业的发展。相对于一般环境因素而言,任务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7〕马永红等将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划分为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直接环境指构成企业的生产要素,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资本环境、技术环境、劳动力环境;间接环境指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但对其成长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的外部要素环境,包括社会服务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8〕刘玲等分析了国外及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差距,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环境的对策。〔9〕

上述可以看出,现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占主体的农村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研究还很缺乏。基于此,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的成长环境,并在总结和归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现状

所谓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是指农村中小企业在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中对其发展有紧密关系的、重要影响的、产生制约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农村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影响明显,多会形成一些鲜明的特点。从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农村中小企业实现了由农村社队企业转变为乡镇企业,进而演变为农村民营企业的跨越。从企业所有制来看,1984年农村社队企业转变为乡镇企业后,主要采取集体所有制开展经营。〔10〕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连续两轮的跨越式发展后,全国乡镇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出现了集体、个体、私营、国有、 “三资”并存和混合的格局。〔11〕从农村中 小企业涉 足的行业 领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中小企业也由以传统农业为主,逐渐涉足更多的行业领 域,其“非农化”过程更是将发展领域扩展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经营区域也由企业所在地不断向外拓展,部分企业更是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从组织方式来看,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农村中小企业为了摆脱自身劣势,增强生存力和竞争力,均开始发展规模经济、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专业化合作,并在分工合作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集聚,甚至产业集群的现象。

据统计,目前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99%以上的都是中小企业,其提供了近80% 的城镇就业岗位,承担着75% 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12〕而农村中小企业更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据统计,我国75% 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特别是在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如从事食品加工业、果蔬菜加工业、肉类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以及饲料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1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农村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利润总额及年末就业人数分别 从2000年的27156亿元、6043亿元、12820万人, 增至2006年的57955亿元、14735亿元、14680万人。〔14〕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中小企业2008年的增加值更是同比增长了13%,实现了均衡、平稳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第一、第二和第 三产业比 重分别为7%、77% 和16%。第一产业主要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且这类企业发展很快,至2010年第一产 业比重已 提高至16.5%。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较高,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1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较低,但规模一直在扩大,至2010年第三产业在农村中小企业的比重已达到22%,主要涉及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其中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较大。〔16〕〔17〕然而,就现有的发展格局来看,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水平成效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在地区、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较有影响力的集团公司。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较差、科技水平低、政策支持力度小、资源禀赋差异等原因,大部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聚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生产领域的企业之间协同和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8〕〔19〕同时,中西部农村中小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的制约作用。

四、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有许多限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生产效率低,生产组织形式僵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资金的短缺和流失等。而以下几个问题,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大多是“干部经济”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企业主要决策者的影响非常大,许多地方呈现出了政府干预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由于领导层的经常更迭,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缺乏长期规划,推出的多是各领导在任期内的短期目标,从而使得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变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企业不是遵循经济规律去拓展市场,而是依赖简单的行政命令去创造所谓的 “洼地效应”,随着决策者的更替,企业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大多是“大拼盘”

虽然各地政府大力推动招商引资,且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类型繁多,但是缺乏支柱产业,若要将经济发展速度推入快车道,就要花大力气使单一产业集群化,使点状产业 “链条化”。

3.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推动农村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升其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然而,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如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或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以及各地农村中小企业独有的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的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切忌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提出过高的指标,盲目地推行赶超战略,盲目地跨越式发展。

4.农村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普遍缺乏吸引力,员工整体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到农村中小企业求职的劳动者虽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一半,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农村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流动性大而缺乏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积极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又由于就业安全性低而不愿在农村中小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农村中小企业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呈现出双重矛盾,即数量上的供过于求与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因而出现了求职者求职难、企业招聘人才难的 “两难”现象。

5.农村中小企业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主要表现在政出多门、互相推诿;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人才、劳务市场不健全,向农村中小企业发布人才信息的渠道偏窄,许多信息与农村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对农村中小企业接收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激励政策;政府缺少对农村中小企业就业人员进行智力开发和技能培训的必要投入。同时,在迅速壮大发展的农村中小企业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部分靠的是抓住了市 场机遇,他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内部管理和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的认识也较肤浅。另外,中国社科院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736个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有72.6%为企业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有455家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农村中小企业仍为家族企业,管理方式也多为家族式管理,随意性很大,规范性不足,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管理手段原始、混乱和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以及对企业的财务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改善建议

1.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应当不倚不靠,自谋发展出路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和倚靠大城市的农村,有的通过引进外资,有的主动承接大城市的经济扩散,迅速脱离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弱势而崛起为新兴工业城市。但对于大多数区位条件不好的县市来说,想通过招商引资,依靠巨大的外来资本促进经济崛起,无疑是不现实的。

当前条件下,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应当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结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抢占先机,引进更多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投资。其二,把劳动力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农村中小企业。其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偏僻再贫穷的地区,也会存在某些资源优势,或自然资源方面的,或社会人文方面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些资源,构筑本地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去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过去的农村中小企业,包括现在仍有一部分企业,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与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形成了 “小而全”的局面,其结果是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思路相似、没有产品特色,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失去了参与大循环的机遇。因此,在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劣中选优。若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若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矿业开采特色等。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使农村中小企业具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2.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应履行职能,按照公共财政取向支持发展壮大农村中小企业

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应从如下方面开展工作:

(1)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更加规范、公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做大农村中小企业总量基础上,逐步增强当地的财政实力。一是加大技改贴息资金的投入,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倾斜,培育和涵养当地基础财源。二是实行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政策和财源建设工程,发展壮大农村中小企业。三是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2)构建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中小企业,使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 “农村中小企业”。二是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产品流通设施、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拓宽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村中小企业投资格局。

(3)加大对社会事业、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服务需求,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提升能力,积极拓展业务,规范服务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研究,推动 “产、学、研、用”结合。在农村中小企业集中特别是产业集聚地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3.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业、服装、初加工等传统行业。加入WTO后,这些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选择。

4.加强无形资产创新与拓展,增强企业自主生产能力

我国加入WTO以后,一些跨国公司纷纷以现有和潜在产品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许多企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此状态下无形资产的创新与拓展显得比有形资产更为重要。创新是企业无形资产续存的生命力,拓展是对企业无形资产创新结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应在创新与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对观念、组织、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以新知识、新观念引导生产与消费,满足多元化消费的需求;以市场多元化需求整合扩充企业规模、生产和经营方式,建立高效率、高弹性的营运网络;以重视知识和智力投入,实现终身学习机制,提高职工素质,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知识的发明创造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增强企业自生能力。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拓展,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

要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就业人群的福利待遇和工作安全感,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政府应该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员工的技能培训与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进而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政府还应更好地履行服务、指导及管理的职能;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平台,切实落实 《农村中小 企业促进 法》,为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成立农村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与法律咨询,切实保护好农村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比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设立全口径的农村中小企业局,取消按照企业所有制身份的识别办法和政策歧视,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法律咨询等服务。

摘要:农村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过度干预、缺乏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环境较差等,并从调整宏观政策、加大财政扶持、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组织;持续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5.8%左右,并出现逐年增高趋势。其中,水污染一年所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30%左右下降至现在14%左右,森林大面积的遭到砍伐,草原的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尾气污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长期弥漫在城市上空,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同时,城镇建设以每年侵占一百五十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上建设中的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等合计造成的损失也高达一百三十亿元,在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损失二百亿元。

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从公民社会视角对环境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其危险后果正日益显现,甚至到了集中爆发时期。

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稳定,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走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环境工作者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关于环境的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受人们关注。

既要发展国民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二者是否可以兼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在目前存在着短期的矛盾,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取舍,然而不管是取舍哪一方面其代价必然是巨大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一定非得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经济的发展会为环境保护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的支持,而环境问题的缓解则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一方面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很恶劣并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必然会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流散、群众性事件频发、投资减少、成本上升、资源锐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并不是单单的保护或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今天的环境保护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相反要经济的发展为环保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发展经济必须要保护环境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发展过程中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并导致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非但不顺应民意反而与一些利益集团结合在一起,没能妥善处理好群众事件导致民怨汹汹,这不仅违背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本意,更使官民矛盾尖锐,政府威信扫地,引起社会动荡。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們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又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供了可行理论。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以重工业为主的时期,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污染产生量和生态损失耗量高,环境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虽然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效率利用,但是,在环境问题上,市场机制失灵却是常见的现象。环境污染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而这种表现却不能在市场上反映出来。环境保护基本上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使市场机制提供环境保护这样的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环境资源又具有公共性,这就可能导致所有人无节制地争夺使用稀缺资源,经济发展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毁灭和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的持续性,发展是基础,可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持续性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求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兼顾,社会、资源、环境、人口全面协调。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环境问题,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代价包括在GDP中内,改变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市场调节的片面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它包括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避免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缓解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维护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利益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良好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健康。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活动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服务。因此,以可持续和综合的方式管理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整体的变革。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12篇

中小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存在由于地理区域、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不同, 行业不同, 规模大小。规定不同等等诸多异质性因素。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 即使在同一国家里,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的相关规定中, 中小型工业企业须符合以下标准“职工人数200人以下, 或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或资产总额为4000万元以下。其中,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人及以上, 销售额300万元及以上, 资产总额400万元及以上, 其余为小型企业”。但从逻辑上而言,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绝大数创业的企业都是小企业, 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指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和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都比较小的企业群体, 以求对所研究地区的创业环境分析有实际操作意义。

二、创业的概念

在西方把创业堪称创立新的企业, 英文是:“to start a Business”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对传也作过论述。综合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 并由此创造新颖的产品或服务, 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因此创业是一个过程, 它不是一个念头, 一次冲动就可以实现的, 它是创业者通过创新, 实现新价值, 或使价值提高的过程。

本研究所中的创业是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即是指企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企业的创建过程其目的是求生存, 而求生存目的的实现要靠良好环境, 所以在第一次创业时, 企业要与客户、银行、股东及市场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建立、成长、生存。本课研究主要是从中小企业创业者角度对可能影响中小企业创业的相关环境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创业环境, 进而探讨探讨外部环境如何推动有意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在本报告中的“创业”主要是指“创办经营性的中小规模企业”。

三、创业环境的概念

创业环境是指以创业活动为中心, 开展创业活动的范围和区域, 是创业者所处的境遇和情况, 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它是对创业者创业思想的形成和创业活动的开展能够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的研究框架, 创业条件 (创业环境) 由9个方面组成, 分别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 这是对创业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经济和社会特性。事实上, 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研究无论是从政府提供的宏观创业环境方面, 还是从创业者角度看待的微观创业环境方面, 都围绕着GEM所提出的研究框架。本研究也是在综合了宏观和微观的创业环境框架下, 较为全面地来研究影响中小企业创业的创业环境。但如果基于太宏观的角度, 而未能从中小企业创业者角度对可能影响中小企业创业的相关环境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对其中影响创业环境本身的主要因素不进行确定, 会使得各级政府在优化创业环境过程中推出的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 创业者也难以判断创业环境优劣并选择最优创业地。

四、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本研究选择河北省11个地市已创业成功或准备创业的中小企业 (一个地市选择100家为样本企业) 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面向中小企业创业者的调查问卷, 问卷涵盖了可能考虑到的有关创业环境的组成要素, 包括7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6个二级评价指标 (相关内容参见《时代金融》2008, 8, 《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李春晓、霍晓霞、胡绍兰) 。被调查的创业者就相关问题做出程度性的回答及打相应的分值, 通过对河北省11个地市中构成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中的26个二级指标的调查统计, 来分析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在对河北省11个地市1000多家中小企业有关创业环境的调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当前河北省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环境, 与中小企业所期望的优良的创业环境还存在许多差距。在影响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七大环境因素, 以及26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中, 相关中小企业的被调查者对融资环境及人力资源环境的打分等级较低, 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银行贷款难, 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整体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结合本研究在调查中的资料和数据, 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良好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1) 中小企业开办难, 手续繁杂, 表格既多又相互重复, 需要跑很多政府职能部门, 费时费力, 加大了开办成本。创办企业程序繁、门槛高、行业准入标准杂乱, 创业成本过高。 (2) 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从本质上讲, 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一类是拾遗补缺地生产大企业不适宜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中小企业。前一类中小企业易受协作的大企业不公正对待。后一类中小企业则因数量多、规模小, 容易产生过度竞争, 若无有效的管理, 将会出现欺行霸市和地方保护主义, 破坏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2. 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原因主要在于: (1) 中小企业规模小, 易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因此经营不稳定风险大; (2) 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单个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不大, 因而其筹资成本比较高。无论是银行还是直接的资本市场都不愿为单个资金需求量太小的中小企业融资。

3. 中小企业人才短缺

我们在分析相关数据中看到, 劳动力素质, 以及人才的充分流动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各种真才实学的人才, 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靠他们去解决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不可能大量培养人才, 而在调查中发现各级政府吸引人才政策及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正确认识还存在不足, 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都是导致中小企业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五、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相应对策

1. 强化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加强银企深度合作, 创新金融产品, 改善金融服务, 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 改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断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筹建省级再担保机构, 指导担保机构组建全省中小企业担保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形成风险投资服务网络, 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央行四年来第一次降低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 主要就是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方面的困难, 河北省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环境也必将会随着有所改善。

2.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开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

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培训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培训机构的作用, 开展中小企业培训。推动中小企业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加大投入, 开发人力资源。应用信息化传播方式开展培训, 运用信息网络载体, 大力推行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育。

3.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成长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 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构建中小企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 优化中小企业法治环境。构建配套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省财政可以在预算中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逐年有所增长。省和有条件的市、县 (市、区) 应积极创造条件,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德州市德城区城市用地的空间变动实证分析

王璐德州学院

[摘要]德城区近年来城市用地总量和人均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 土地利用类型变得越来越丰富,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章阐述了德城区城市用地的结构、空间变动的特征, 分析了德城区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用地用地结构空间变动德城区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载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 城市用地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城市用地又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德城区位于鲁西北冀鲁交界处, 是德州市政府驻地, 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面积580平方公里。目前, 德州市正着手制定新一轮的城市扩张方案, 计划到2010年, 城区人口由现在的50万人增长到100万人, 市区用地规模从现在的46平方公里扩展到210平方公里。

一、德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德城区城市用地类型多样, 主要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事业用地、居民用地、绿地、道路交通用地等。办公、居住用地分布在城区的中心;商业和零售业用地分布在市中心的街道两侧;分布在市区外围的是大面积的工业用地, 其中河流主干道以东有大面积的工业用地, 也就是德城区新开发的工业园区;林草用地以及公共绿地, 分布在主要的铁路, 国道, 省道两侧, 起到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居民区周围也分布小面积的绿地。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城市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居住用地, 其次是工业用地, 再次是商业用地。

在德城区城市用地空间变动中, 绿地等非生产性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在未来的德州城区, 将建成东边的减河、中间的岔河、西边的运河三条以水为主的风景带, 新湖、岔河等风景区及150处街头绿地, 市区现有污染性工业项目将统统搬到城外。而生产性用地的比例相对减少, 使得城市土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德城区在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中, 也注重内涵式扩展, 城市用地结构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

二、德城区城市用地变动特征

近几年来德城区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在变大, 城区布局比较集中, 沿着主要的交通线路及河流分布。城区在各方向都有变化, 但以东北方向变化最大。

1.德城区建设用地总量快速增长, 人均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德城区建设用地的增长状况, 由2002年的3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6平方公里, 平均增长速度约为5.8%,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成区逐年的增长率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年来德城区非农业人口变动幅度小于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 人均建设用地呈现上升趋势。

2.德城区布局趋于合理, 城市化进程加快

摘要: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河北省十一个地市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 分析了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了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相应对策。

上一篇:非正式社会关系下一篇: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