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2024-09-22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精选12篇)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融媒体,法制媒体,创新

1发展新趋势

从某种角度来看, “融媒体”与其说是名词, 不如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更合适, 其核心内涵无非是运用各类媒介和载体, 把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功能或优势结合起来, 以最大限度整合自身资源实现媒体加速发展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 没有新兴媒体的出现, 融合既缺乏内在动力也缺乏外在的技术条件。

对于融合发展,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媒体新挑战

对于法治媒体而言, 融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新兴媒体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种挑战既有所有媒体共同面对的, 也有因法治媒体自身特殊性而单独面对的。

一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给法治媒体来带来了如下具体问题:1) 政法机关积极开通新兴媒体, 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都以信息公开的形式予以发布, 这对法治类媒体内容和时效是一个不小的影响;2) 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可以通过各类新兴媒体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媒体受众;3) 普通的社会公众凭借自媒体随时、随地、随性地介入公共话题的讨论, 其在信息把关方面未必有专业媒体严格, 这样使得理性声音未必在每次热点社会事件中都等占上风。

二是报道形式娱乐化倾向, 说当下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些夸张, 但是也的确说明了包括各类媒体报道的一种倾向, 这对法治媒体有两种主要影响:1) 使得严肃的法治报道受到一定影响, 相对而言, 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规范意义的重要政策法规的报道相对不受关注;2) 一些法治报道也试图在可读性上下功夫, 但是有时候容易走偏, 少部分报道存在跟风媚俗的倾向。

三是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 受粉丝经济的影响, 一些法治报道片面追求点击率、过度要求关注度, 导致“标题党”、片面解读问题, 甚至误导舆论的情形也是不时出现。

3历史新机遇

法治媒体面临的机遇既包括媒体自身演进和信息技术作用的成果, 也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提供的历史良机。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法治媒体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时代背景。2014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就需要把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放置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这就为法治媒体提供了覆盖全社会的报道素材和极其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撑。

二是人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 增强了参与法治建设热情, 法治媒体作为专业沟通交流平台, 可以通过各类新闻报道、评论和各类互动, 反映社会关切, 促进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共同推进法治建设。

三是垂直领域受到市场重视。新兴媒体发展虽使得传播主体增多, 但是法治媒体具有双重的专业属性, 即法治报道内容专业和媒体运营方法专业, 这就使法治媒体具有了相对较高的专业门槛, 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基础核心竞争力。

四是技术发展降低了多媒体生产成本。相对而言, 法治媒体在平面媒体领域存在的更多一些, 平面媒体虽然在深度上有优势, 但是以往受制于多媒体生产成本门槛, 无法更好地呈现现实, 而当前音视频制作技术成本越来越低, 就为法治媒体丰富自身报道形态奠定了基础。

4未来新作为

法治媒体必须清楚自身的媒体属性和专业属性, 这样才能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也就是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积极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同时, 既要宣传好法治也要依法宣传。这些都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内容创新。1) 地方报道。鲜活生动的实践在基层, 特别是处于深化改革的当前, 关注法治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亮点离不开接地气, 离不开田间地头。从中央很多文件精神也能看到, 对基层基础工作的高度重视。2) 综治报道。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是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综治工作直接的指向就是平安中国建设。

二是方法创新。1) 进行信息数据整理。信息是媒体最重要的资产, 专业类媒体的垂直信息更有竞争力。可以对既有报道等信息资源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形成完备的基础数据库;同时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注意收集与报道相关信息;定期对数据进行特定主题的梳理、总结研究, 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发有关信息产品。2) 丰富宣传报道形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记者在采访中录制音视频, 争取“一鸡多吃”, 摊薄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鼓励编辑策划选题、规划版面时, 与多媒体人员沟通, 同步考虑更多样化的呈现形式。3) 鼓励用户生产内容。可以尝试在一些法治评论、法律随笔、工作感受等一些不涉及新闻信息的领域, 通过多种手段, 鼓励用户生产内容, 并根据不同特点投放到报社的不同平台上, 这样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用户粘性。

参考文献

[1]黄雨水.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广告创新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3) :76-77.

融媒体年终总结 第2篇

1、总结工作。一年中,我在新媒体编辑日常业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编辑水平有了整体提高。保质保量地完成日常稿件发布工作,同时针对it热点综编和原创部分新闻稿件,维护平台更新,协助领导完成文案策划。除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对生活和新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编辑的知识,发布的内容获得了网友关注,点击率、率较高。

2、自身想法。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位新媒体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想法来编辑内容。要学会一用户的角度看待文章,解决用户的需求。

3、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之中,我会在日常工作之外,多做基础性的工作,让自己迅速充实起来,逐渐加强专业知识水平,向着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编辑的方向前进。在日常工作方面,我还要力争做到继续加强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新闻敏锐性,提升组织策划能力。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编辑方针,做出自己的特色。要根据新闻事件的发展多做一些有深度、有内容的专题。

融媒体时代广播广告的创新发展 第3篇

编者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介传播环境的深刻改变,广告的类型、创意、营销和制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媒体广告,其完全不同于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广告的发展既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注入了新鲜的理念。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播媒体深刻意识到:单纯依靠出卖广播时间资源来经营广告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广播媒体需要通过创新营销方式促进广告增长。为此,各广播电台纷纷建设数字化平台,拓宽内容分发渠道,在提升广告经营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广播广告形态,中国广播广告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广告的精准投放和集约化经营,以及广告形态的推陈出新成为广播广告行业良性发展的保证。而广播广告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有赖于广播业界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广告诸多发展契机的把握。

本期“特别策划”约请中国广告协会广播分会、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广告中心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就目前中国广播广告总体概况、营销模式、类型、创意,互联网思维下广播广告的营销创新、效果评估方式创新以及海外广播广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广播广告从业人员及读者有所启示和借鉴。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第4篇

一、媒介形式的融合

在融媒体出现前, 大众传媒主要分为广播、电视、纸媒三个类别, 且新闻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广播以声音为介质同步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以直观的图像再现新闻事实, 报纸以文字分析为主报道新闻事实。而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 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 集视听于一体, 带给受众全新的接收体验。这种融媒体的大趋势, 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 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 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是固守先前平台, 走小众化路线, 不在乎版图缩小, 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运作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2]在信息化时代的最初阶段, 媒体的竞争只是单一的“内容竞争”, 通过所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鲜性、重要性等特质来吸引受众, 纸质媒体成为受众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媒体间的竞争不再单纯取决于内容, 传播渠道称为媒体竞争的另一重要因素。光明网在进行媒体形式融合的过程中, 对互联网传播规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不断开展与业界先进传播机构的合作, 使光明网的访问量及点击量不断提升, 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光明日报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光明日报的成功表明, 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成为二者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人力资源的融合

1999年1月, 刚刚开始发展融媒体中心的光明日报将有关电脑网络的版面全权交给光明网负责, 网站的编辑同时担任报纸版面的编辑。以此为开端, 光明日报迅速完成了社内人员的媒体融合:光明日报的记者同时也是光明网的记者, 见网稿件可依据具体情形选择署名光明日报记者或光明网记者。光明日报的记者向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投稿也计入工作量。光明网也为光明日报供稿, 署名光明网记者, 同时也计入工作量, 并根据工作量对在职记者进行物质奖励。这种方式既让网络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了纸质媒介的固有特点, 使网络版新闻在更换介质后仍然不脱离传统媒介的可取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用网络优势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完善, 完成了信息的高效率传播。

以国外媒体为例, 媒介整合的先锋——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在媒介融合实验中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 管理协调三种媒介传播渠道的信息分流工作。大楼内部设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 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 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 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和新闻业务的协调性。[3]人员和资源上的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为融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打好了基础。

三、受众需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 文化素养较高的受众和大部分老龄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仍然青睐于传统纸媒, 是纸质媒体的忠实支持者。受到一定冲击的纸质媒体仍然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可回顾性等诸多优势, 解释性报道更是成为传统纸媒的一大特色。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纸质媒介并不存在消失的可能;同时, 新媒体由于其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创新性吸引了大批青年受众和中年受众, 使得新媒体在出现后发展迅猛。在新旧新闻传播体制的冲突下, 媒体工作者有义务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将更新、更快、更便捷的媒体服务和产品提供给受众。以光明日报为例, 其在形成图、文、音、视等多层次报道模式中, 采取网站滚动播报、社交媒体同步直播、视频节目跟踪解读、纸质媒体纵深报道的立体化报道方式, 为受众提供了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收到了广泛好评。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 新媒体的形式成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只有技术而没有内容价值的新媒体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 不足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在受众的需求市场前极易被淘汰;而传统纸媒由于其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及低时效性,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被年轻的社会群体所青睐, 报纸、杂志等纸媒的销量受到了一定的重创。因此, 新媒体的创新性与传统纸媒的专业性相结合成为二者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诞生, 这是大众传媒迎合科技变革的一个创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纸质媒介应主动迎接变革,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探索新型有效的运作模式, 在媒介变更的浪潮中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媒体体系的日趋多元化和互联网传输技术的日益成熟, 拥有快速、海量、互动等优势的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纸质媒体由于其具备权威性、专业性、可回顾性等特质, 仍然被老龄受众所喜爱。在这种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为传统纸质媒体被广大受众接受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将以《光明日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为例, 浅析传统纸质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运作新模式。

关键词:融媒体,纸质媒体,运作模式,光明日报

参考文献

[1]刘大卫.让民生新闻迈入融媒体时代[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2) .

[2]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今传媒, 2010 (1) .

浅析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发展论文 第5篇

电视节目播放平台的多样性,使得人民群众拥有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电视节目,对电视节目的创新、制作、质量乃至后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面对眼光越来越“刁钻”的电视观众,一档电视节目想要获得观众的支持和喜爱,需要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就节目的定位、创意、录制等方方面面做出努力。综艺节目作为众多电视节目中杀出的黑马,不仅仅给广大观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娱乐和消遣,更是为观众带去了正能量。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受众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首选。在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成为众多电视观众消遣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已经形成并喷之势,从央视频道到各省级卫视,每一个频道都有自己主打的综艺节目,着力打造综艺节目已经成为卫视之间争夺收视率和关注度的不二之选。随着时代的发展综艺节目的种类也从单一的访谈类综艺、科普类综艺、活动型综艺衍生出众多类型。例如,真人秀、选秀节目、歌唱节目、体验节目、闯关类节目、体育类节目、问答类节目、亲子类……多种多样的综艺节目并行发展的同时不仅仅给观众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但同时也造成了各电视台综艺节目之间的激烈竞争。

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也使部分电视台谋求到了新的出路,从外国买进综艺版权,针对国内市场,对买进综艺进行改编、重组、重新选定相应的主持人和嘉宾。这些从国外买进版权的综艺,由于其在国外已发展较成熟,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并且创意较国内综艺较新颖等原因吸引着大批的中国电视观众。例如《奔跑吧兄弟》买进韩国《Running man》版权、《中国好声音》买进荷兰《The Voice OfHolland》版权,《爸爸去哪儿》《蒙面歌王》《拜托了冰箱》等节目。这些节目在吸收外国节目的优点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忠实观众,虽然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节目创意、人物设置照搬照抄的负面评价,但对于目前我国引进类节目过多,缺乏原创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的综艺局面来说,若想突破瓶颈我们应该借鉴国外节目模式的同时进行本± 化改造,强化自主创新并挖掘特色节目,打造强势节目并向个性化、特色化转变,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中国特色式的原创节目。

1.2 融媒体网络综艺节目兴起

伴随众多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网络综艺作为电视综艺的补充替代品开始出现。众多的自媒体、视频网站开始着手制作自己的综艺节目。网络综艺节目由于其制作成本较低、播放内容限制较电视综艺节目少、创意新颖等优点神受观众群体的喜爱。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综艺节目,例如,爱奇艺视频推出的《奇葩说》、腾讯视频推出的《约吧!大明星》、优酷土豆推出的《男神女神》等节目,这些自制网综无论是从嘉宾、主持人、制作、后期等方面与传统综艺相比都毫不逊色,众多跨界主持人的加盟也为网络综艺节目增添了更多有趣的碰撞。

2 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传播渠道、受众范围与转播模式

2.1 以网络传播为主

面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多种多样的传播策略,众多的综艺节目都会选择网络传播为主、电视传播为辅传播的传播策略。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网络传播受众较为广泛,其覆盖面较广,且收看方便、快捷。其二是因为电视和网络传播方式并行基本上能覆盖所有节目收看观众,拓宽节目来源,搭建多元化平台。现阶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以及各类节目可以实现快速的传播。

2.2 节目受众范围拓宽

融媒体时代由于广大综艺节目观众可观看综艺的渠道变宽,相应的综艺节目受众也随之变广。原来综艺节目在固定时间通过电视播放,只能吸引一部分响应时间段内拥有闲暇时间的观众。而当下大多综艺节目也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App 收看,大大提升了综艺节目的可看性和即时性。观众不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观看, 更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调整观看节奏哦。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使得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下发展的综艺节目拥有了更加广泛、更加大量的传播受众。

2.3 打破单一的传播模式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 第6篇

1.一个媒体机构的多介质运作

融媒体时代前夜,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的,比如电视台主要是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社主要是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则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融媒体时代则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这种融媒体的大趋势,使得传统媒体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通过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实现重生;或是固守先前平台,走小众化路线,不在乎版图缩小,通过小而美的定制化、精致化运作实现自己的继续存活。

2.UGC内容成为融媒体时代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

融媒体时代除了媒体机构呈现出多介质的融合态势,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其重要特征。先前,新闻生产都集纳在专业人员手里,新闻发布也集中在专业机构中。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生成的内容已然成为媒体内容的一部分,民间话语力量、民间话题设置,借新技术手段能够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作为先前的受众,融媒体时代,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他们还能多路径的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

3.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竞争

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将在多个层面展开,体现在“产品创新、渠道开拓、用户管理、形象管理”多个方面。首先,产品创新有两个着眼点,即新闻产品必须要包含“多种意媒”元素,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此外,新闻产品还包含两个来源,即传统信源与民间信源。其次,渠道开拓,是指新闻产品的投放将在多个渠道展开,不仅仅局限于先前的单介质,一篇新闻稿件除了“跨介质”(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手机)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有线平台、卫星平台、无线平台)。第三,用户管理,这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的核心所在,“以用户理念取代先前的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是融媒体时代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Web2.0的核心在于运营人,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营运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最后,形象管理,融媒体时代,传播机构“多介质”的特点使得形象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媒介形象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输出什么样的形象碎片、制造什么样的形象话题、建构何种形象目标,这些都是媒介竞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方法论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做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将受众看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1.强大的“脑”指挥中心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除了传统信源外,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一个新的模式这样展开,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作为专业的媒体机构,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一些媒体机构在突发事件中也临时设有类似的多媒体“脑”指挥中心,比如一些集团创办了“特别工场”这样的虚拟组织,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但在常态下,“脑”指挥中心的建立与健全还有待加强,“脑”指挥中心应该全权统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并使之一体化运行。这里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在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方面将记者统一归口到集团管理,报社不再拥有记者,集团成为一个内容超市,各种报纸要想获得内容,就去超市的货架上选取它,“脑”指挥中心是这个内容超市的运营者,通过合理调配来自记者与读者的信息,并决定信息的呈现、去向、回路等等,通过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的内容传播,实现信息自由、高效流动,从而强化了母媒的传播力并提升了其影响力。

2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

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在空间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然,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比如选择广播还是报纸)或是几种媒体形式(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呈现的方式,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发布。

整个情形,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

3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

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初端强调“空间融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先前媒介机构的记者是“单介质”记者,比如说广播记者、文字记者、电视记者;而先前媒介机构的业务类型又截然分成两块“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新媒体业务的采写部队具备了某些新媒体传播的技能,“空间融合”的起因正是因为新媒体部门的记者能很好地弥补先前“单介质”记者的技能缺失,从而使新闻报道在呈现上不会因记者技能缺失而产生缺失,意即,双方联手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融媒体产品”,这有利于“脑”指挥中心对这些新闻进行选取、分发。因此“空间融合”可以说是“记者全媒体化”前夜过渡时期的一个有效方式,当整个媒体机构的采写部队都成为全媒体记者时,媒介融合后的新闻生产就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一个物理空间里进行,它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各类平台有效地分布信息、整合信息。

如何使先前的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这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新闻机构在硬件配备上已走在前端,比如说为所有记者配备了多媒体化的采写设备: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从而使得媒介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的需求以及网站和户外视频的视频需求。新闻采写的多媒体化是从起点上掀起了融媒体的新闻融合生产,但从“单介质”的采写部队向“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平移需要时间,因此,过渡期最佳的策略还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融合,提高新闻采写的行动力与呈现力。

4.UGC内容的上浮与优化

UGC即用户贡献内容,前文已述,它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越来越多的内容来自于UGC: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它使得用户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UGC产生内容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有线互联之外,在无线互联领域,流行的客户端软件是很好的UGC平台。传统媒体机构在利用UGC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确立一个重要理念,UGC更强调的是“UG”(用户产生),而不是“Content”(内容),也就是说如何通过UG这种模式“创制”且“运营”你的用户是UGC最为重要的一面,尔后才是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与优化,用户贡献的内容一般质量低、格式杂、缺乏清晰的分类,因此必须对UGC进行组织和整理,结构化,聚类以及数据挖掘,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可利用的优质内容。其次,传统媒体机构还要通过UGC内容增强体验感与媒体粘度。UGC之所以能带来媒体粘度,是因为其内容生产、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完全自动,从而使用户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以UGC内容最为出色的豆瓣网为例,它通过这种UGC内容,创制了一个建立在“趣缘”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关系,这种伴随着内容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比如解放集团的I—news手机报推出《午后》这个产品,完全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提供幽默的内容,但这种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很大兴趣,不少手机用户不断通过短信表达对这个栏目内容的感受,这些反馈又重构着先前的内容体系与社交关系。最后,在UGC内容的生成与上浮整个环节中,用户本身已经参与了平台架构的搭建过程,比如用户的评分行为、收藏行为、订阅行为、评论行为、浏览行为,事实上都起到了协助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呈现方式的作用,这一点儿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评价标准。传统媒体机构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泛信息”的过程,从受众较广的“泛”信息发展到受众较窄的“深”信息。这种“泛”信息有利于推动深度信息内容的发展。

新技术带来了新媒介,新媒介要求新的生产流程,融媒体时代的流程再造强调的是“开放、兼容、多元、承接”,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效的自我更新之道。比尔.盖茨说:“由于网络视频内容的猛增及个人电脑(PC)与电视机的合二为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给电视产业带来彻底变革……也许五年后,大家会嘲笑我们以前的电视经验。” 这一切也是我们今天探讨融媒体的意义所在。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第7篇

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并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其内容时效性强,关注舆情热点,强调最新而不是一周的时间概念。电视直播与社交平台、互联网的随时互动,使得《中国舆论场》所关注的舆情热点在电视场、网络场、手机场的融媒体互动舆论场中得以最权威地发布。该节目定位是“沟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

一、节目介绍

《中国舆论场》演播室配备有双主持人+三位左右嘉宾。节目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一榜知舆情”。节目借助人民网和中央电视台的广阔平台,广泛搜集来自传统媒体、网络和自媒体的热点事件,与央视网联合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实时关注全网热点舆情,同时盘点每日舆情最热TOP10,用图表、排行榜等方式进行归纳介绍,发布于节目的微信、微博平台以及央视网。

第二部分是“热词大搜索”,选择一周视频点击量高或评论量高的热点事件,综合整理成“词云地图”,引入嘉宾快评,澄清是非。“针对‘中国舆论场指数’榜单上的话题,每期节目将请来相关专家现场进行专业分析、理性解读。嘉宾包括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同时节目还将就不同话题,对政府部门管理者、相关领域专家等进行采访,及时对事件疑点、难点、争议点进行解答和回应。”甚至现场与事件当事人进行视频连线,还原事件发生始末,试图倡导有效沟通,传递真实声音,反映社情民意。这样,一来纠正网络舆论的偏差,破解网络舆论迷雾;二来通过庖丁解牛式的分析,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并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在网络舆论场上产生影响力。

第三部分是“你评我也评”,节目导入在线观众席观众的文字或视频提问和评论,与主持人及嘉宾互动。同时,观众的实时评论会一直呈现在播出画面中。在观众的互动提问中,嘉宾及主持人可以就部分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答疑解惑,问题的设定不是节目预先安排好的,而是根据观众的现场提问来进行针对性的回答与引导。这种“你我他”的交互式对话,取代了以往评论节目的“专家话语主导”,转变为“参与互动式”话语表达,在此过程中观众和网友是主动参与的,对问题的认识是在对话中交互式上升的。

二、创新的节目形态

(一)在线观众席的引入

节目运用全球领先的渲染引擎VENTUZ全新开发的成果,创造性地引入3D立体“在线观众席”。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全球网友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抢票,抢票成功后观众头像会出现在大屏上,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观众可以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这种融媒体的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既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一向“高冷”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

(二)大屏连小屏

节目现场的大屏为一块3m×9m的LED屏幕,呈现虚拟观众席的场景布置。同时,现场嘉宾面前均放置有电脑屏幕,可以实时看到网友的互动评论以及向各位嘉宾提出的问题。嘉宾可以就相关话题与网民及时互动,进行话题的解答和舆论引导。现场两位主持人手中也各自握有手机屏幕,同样能够看到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微信平台上网友的提问,并且与相关问题专家和事件当事人进行现场视频连线。场外,来自微信平台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进入节目的电视播出平台,随时参与互动。通过大屏连小屏的节目形态,用户实现了与用户、内容和嘉宾的多向交流。“这样由单向传播向电视和新媒体双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不仅将电视观众转化为新媒体用户,还将年轻的新媒体用户拉回到电视机前。”

(三)大数据实时伴随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数据方面的支持,以及大数据技术的采用使得节目能够便捷地收集来自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同时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会实时呈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收视互动大数据、在线互动观众的地区分布和年龄比率等,直播状态下观众互动的效果一目了然。同样的,微信平台中的点赞功能也被引入节目中,不论大屏还是小屏的观众,都可以随时对嘉宾的观点投票或者点赞,支持比率会在屏幕中呈现。大数据的实时伴随,使得信息呈现方式和互动效果形象化、可视化。

三、创新的融媒体产品

(一)传播功能

在网信办的统一协调下,《中国舆论场》新媒体团队结合网研中心、人民网、央视网的大数据,全力打造“每日中舆指数”。微信公众号平台“中舆指数”板块内设有“今日舆情指数”“网友热评”“昨日舆情”“精彩回放”以及“深度解读”子板块。舆情的发布根据热度指数以榜单的形式呈现,清晰明了。并且榜单发布时间多在晚上,这样就形成当天新闻热点事件的汇总平台,观众不需要跨多个新闻网站、报刊、媒体多方了解事件,一份榜单知天下。与此同时,榜单的形成完全是根据多平台观众和网民的收看和点击汇总而来,数据所具有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可以避免话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方向的偏差,《中国舆论场》节目乃至各项议题的指涉机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权威解读,做好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工作,廓清错误舆论,让网络空间真正的清朗起来。

(二)凝聚功能

微信平台的“在线互动”板块,设置有“赠票”“边看边聊”和“微矩阵”三个子板块。赠票功能主要针对节目播出过程中的“在线观众席”而设置。微信用户可以在周一到周日之间通过此板块抢票成为虚拟观众与现场嘉宾互动。“边看边聊”功能则将电视装进口袋,手机用户可以仅通过此板块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电视与手机同步播出构成“电视+与互联网+”的契合点,并且画面高清。“微矩阵”则整合了国际频道名牌节目,用户能够通过节目公众号了解相关播出信息。融媒体从产品形态角度来讲,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最少的节目平台获取最多的信息量,而《中国舆论场》的单一微信公众号便是此种构想的实现,通过一档节目链接了整个频道的优势资源,实现了央视5A效应。(任何用户anyone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以任何方式any way,在任何终端any terminal上都可以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分享)。

(三)互动功能

微信公众号除了承担宣传推介电视节目,为电视节目搜集舆情、筛选话题等任务外,还兼具为观众提供服务和赢取收益的功能。为了增加节目自身的黏性,一方面,直播过程中的“抢红包”成为简化的“跨界仪式”吸引观众;另一方面,用户的持续参与和互动也会为自身赢取积分,兑换奖品。融媒体产品同样面临效益的冲击,而融媒体产品的发展更需要造血功能的提升,用高质量产品达到扩展渠道和市场的目的,积分换奖品是节目初期的尝试之一。

四、节目传播策略分析及建议

(一)阐释均衡内容,提倡多元话题

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融媒体发展的核心力量还是内容。内容选取和呈现的水准决定着受众持续参与的可能。《中国舆论场》节目的播出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的目标观众是全球华人特别是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其秉承的一贯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这样的频道定位受到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的观众的喜爱,这也导致节目内容选取中对国际性、军事性话题讨论热度高于国内民生性话题的舆论格局。例如,在5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十大热词中就有五个是关于国际性军事话题,其中四个互动讨论最多,而像“五一小长假”“公路惊魂”等话题则讨论较少。

共同的民族信仰和价值观致使观众对国家民族问题的舆论趋同性,体现在节目话题中则是对国家军事问题和领土纷争问题解决的大力支持,对国外反华势力的大加鞭挞。从内视角来看,国家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内受众实现了有力宣扬;从外视角来看,通过在线观众和嘉宾的互动传达出对国际问题的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但是节目讨论中,对国内热点舆情的关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节目的成功制作得到了国内民众的广泛欢迎,形式的创新吸引了观众的持续关注,如果节目没能在讨论过程中真切地回应“多元舆论”,观众的流失也势必会产生。并且,这也不失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好平台,通过舆论的多元,阐释中国的开放与向上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撑。

(二)增强用户黏性,创新盈利模式

节目在多媒体平台直播过程中嵌入了“抢红包”的环节,借以拓宽用户渠道,增强互动性和用户黏性。其作为产品营销的手段的确会带来观众的参与,但其不是长久之计。“红包大战”给用户带来的审美疲劳已逐渐显现,更有创造性的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急需应用到新的产品形态当中,并且要突破产品单一性,走向范围经济。

T2O(TV to Online)作为一种新的商品运作模式,可以使用户通过扫描节目LOGO的形式直接订购节目推出的相应产品,而省略了转向第三方购物网站的步骤,成为节目创新盈利模式的新尝试。作为央视第一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舆论引导是第一位的,但是盈利的任务也不可忽视,节目的市场收益同样重要。“媒体融合如果要走下去,就必须形成造血功能,不仅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还要做到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1)造血功能的营造需要在坚持舆论引导的大旗下,创新盈利模式,为内容资源带来附加值,向着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转变,而T2O模式与节目的具体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引导舆情走向,注重用户参与

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过程中,充分利用主流舆论阵地,发出权威声音,及时释疑解惑,回应群众关切,切实有效地引导舆论是节目的价值取向。而舆情引导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谁在引导舆论?节目观点的提供者是谁?互动嘉宾作为专家参与话题的讨论过程中,成为舆情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专家的观点能否代表栏目的观点和观众的观点还有待商榷。同时,电视知识分子的言论与公众观点表达之间的摩擦也不能忽视。

面对自媒体的崛起,新闻舆论场的舆论引导需要全民的参与。“政府、专家与民众互动,民众参与风险决策的范式”同样是引导舆情的方式之一。(2)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商形成一致性的包容意见,避免舆论和大众之间的疏离关系才能引导核心舆论的形成,实现“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转变。”(3)同时,受众的到达度、关注度、参与度、忠诚度是融媒体发展的依靠力量,在用户参与的过程中,也能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社交互动,多屏呈现,跨媒传播,加强电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4)是中央电视台要极力打造的“智慧融媒体”形态,而《中国舆论场》节目是其一次有益的尝试。融媒体产品的设计和发展首先需要抛开传统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固有模式和思维限制,大胆创新,以用户思维为标尺,以倡导核心舆论为目标。同样的,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脉络之下,“媒介既要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又要解决市场条件下的生存压力,还要兼顾公共利益,为公众的舆论表达提供畅通的渠道……而如何厘清‘宣传机关’‘市场主体’与‘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媒体业界和学界面前的现实难题。”融媒体的实践,需要在中国特有的媒介环境之下,逐步摸索前进,《中国舆论场》节目恰恰对此进行了探索性的有益尝试。

摘要:《中国舆论场》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在央视打造智慧融媒体的目标设定之下,其对融媒体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栏目对互动式的强调、创新性的节目形态和媒介产品功能的衍生,对国内融媒体栏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尝试从传播策略层面为此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中国舆论场》,节目形态,融媒体产品,策略建议

注释

1《沟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舆论场〉重磅亮相》,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6/03/15/ARTIV2sD DyW Qjc97l5InnK 3P160315.shtml。

2(1)聂辰席:《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融媒体”--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3(2)陆先高:《三个维度推进融媒体产品建设--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实践》,《新闻战线》,2015第21期。

4(1)叶慧珏:《新闻点评中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之间关系的异化可能》,《新闻大学》,2007第2期。

5(2)聂辰席:《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融媒体”--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6(3)聂辰席:《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融媒体”--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 第8篇

按照以下条件进行检索:检索项“篇名”, 检索词“融媒体”, 时间“2010—2014年”, 匹配“精确”, 笔者共获得了170篇论文。其中, 有26篇论文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本文重点梳理其余144篇与“融媒体”有关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内容来看, 我国“融媒体”研究起步较晚, 大多是将“融媒体”概念置换成“媒介融合”或是“全媒体”“自媒体”等相关概念, 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尝试较少。但学界对于“融媒体”的研究热度, 表明学界对于“融媒体”发展前景的重视。

细读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融媒体”研究集中在三大领域, 按照研究主体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在“融媒体”语境下,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大学新闻教育的突围与创新、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重塑与素养提升。

一、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 宏观层面的策略研究。以宏观维度审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为新旧媒体深度融合指明方向。栾轶玫的《国家广播的融媒体转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分析其内容生产的多媒体化 (广播图文化、广播可视化、广播数据库化、广播用户化) , 由单媒体走向融媒体之路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流程, 以及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 为传统广播的融媒体转型提供借鉴。栾轶玫的另一篇学术论文《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强调传统媒体, 唯有创新与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剖析了理念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 为传统媒体实现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尹章池、赵旖的《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将“融媒体”概念置换为“媒介融合”, 分析了当前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各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从法律、技术、内容制作等角度为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 微观层面的新闻实务研究。“融媒体”时代的不期而至, 必然引起传统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媒体的专业化运作与长期实践形成的公信力和稳定收视群是其核心竞争力, 如何将这一核心竞争力运用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集、选择、编辑、播 (刊) 出, 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丁敬梓的《发挥融媒体优势引导网络热点舆论》一文认为, “对网络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急切需要, 是主流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声音,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重塑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方面的权威性”。扈长举和王长涛的《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 从受众为本、多重工具、故事驱动和专业主义四个方面阐述了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和方法。这是对记者的传统价值和报道技巧的重新挖掘和再次补充。袁昌强的《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互动》则视角更为独特, 文章着眼于“融媒体”大背景, 设想利用智能手机App实现人机互动, 以开辟广播信息传播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最终实现广播的最大传播价值。祝筱筠的《融媒体时代平面媒体的生存之道》一文, 将研究视角拉近, 从新闻信息采集、传受关系、发行渠道三个方面呈现“融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角色与责任转变。

二、大学新闻教育的突围与创新

“融媒体”出现不仅为现代信息传播带来巨大变革, 也促使新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王继发在其学位论文《融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剖析了我国目前在新闻学教育中的问题, 如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与实践脱节,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王玉珠的《融媒体时代新闻学教学模式》则紧紧围绕“融媒体”时代新闻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业界动态这一中心论点,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 提出在新闻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的改进策略。张吕、宋莉和赵玉桥的《融媒体时代媒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与上面两篇学术论文, 上升到了更为宏观、全面的层次。文章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展开论述, 初步建构了大学新闻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一方面, 应强化专业综合素质的教育, 构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大类平台课程, 创新边学边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 并引进媒介专业人才授课;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训练, 组建‘实务型’和‘学术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设校园一体化媒体实践平台, 加强与业界联动, 改革媒体实务教学体系, 并争取与企业联姻联合培养目标人才。”

三、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重塑和素养提升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势必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 所以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需要对自身进行重新考量, 更新知识与本领,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以适应“融媒体”的需要。学界就记者和编辑的转型与提升进行了初步探讨。侯梅姝、张永贵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做一名全能记者》一文指出, 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素养以外, 为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 还需要加强自身从网络海量信息中甄别真伪的能力和编辑整合能力。为适应媒介集团化管理趋势, 记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媒介新闻文本的写作与制作方式, 同时为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培养自己的专长。田甜的《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角色重塑》一文, 以广播新闻编辑为研究主体, 分析“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从幕后逐渐走向幕前, 强调编辑应求新思辨, 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时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融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纳为己用。这与前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朱正的《融媒体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提升》一文, 主要从自身发展的必要性、所属组织以及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媒体人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并创造性地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简略分析了新闻工作者提升素养的路径。聂颖的《融媒体语境下编辑需“三力”齐发提升自身素质》着重强调编辑的“三力”, 分别是理性的信息批判力、多种媒体的驾驭能力、开放树状的知识架构力, 只有三力齐发, 才能帮助编辑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

四、结语

笔者认为, “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学界对于“融媒体”的研究虽然在专著和学术论文方面都有涉及, 但也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很少。众所周知, 明确议题的内涵和外延, 是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国内对于“融媒体”的研究看似如火如荼,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融媒体”, 还未形成权威性解释。研究者们或选择将“融媒体”置换为“媒介融合”, 或将百度百科的解释直接拿来引用。再者, 缺少对“融媒体”理论的发展脉络的梳理, 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顺应“融媒体”趋势的实践层面, 缺少学科理论建构的尝试。

第二, 观点过于碎片化, 过于微观, 缺乏宏观考量。特别要说明的是, 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研究方面, 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讨论媒体应怎样进行自我调整。但笔者认为, 单从媒体自身角度探讨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时代背景下, 新闻传播也要树立法治思维, 新旧媒体的融合需要依照法律轨道有序进行。这就需要国家尽快研究、出台传播立法, 对新旧媒体的融合做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

第三, 学界对于新旧媒体的融合过于乐观, 对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笔者认为, “融媒体”是新旧媒体两种主体的融合, 并非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素养等手段就可以实现的, 需要同时关照新旧媒体两个主体。传统媒体多是国有事业单位, 而新媒体是新兴的市场主体, 吸收社会多元的资本。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因此, 要真正实现新旧媒体的真正融合,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 缺乏对国外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借鉴。国内学者对“融媒体”的研究角度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很少有创新出彩的地方。

第五, 研究层次不高。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一线的媒体人, 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使得他们对“融媒体”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但其学术文章往往缺乏新闻学的理论支撑, 表达不够严谨。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传播规律。本文主要就当前国内“融媒体”研究做一个整理和分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有关“融媒体”的文献作为综述对象, 在学理层面上, 归纳和总结学界关于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介转型与发展、大学新闻教育突围与创新、新闻从业人员角色重塑与素养提升的现状和问题。

融媒体时代的交通广播初探 第9篇

目前,作为传统媒体发展迅猛的一支生力军——交通广播,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寻求突破,积极与微传播、移动化的新媒体融合,具体表现在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及时建立融合,通过主流媒体的集成传播方式实现舆论引导、有效覆盖、受众渗透等方面的新发展。下面笔者以宁夏交通广播为例初步探寻交通广播在融媒体时代的现状。

1 交通广播的传播内容和路径的改变

交通广播作为传统的广播媒体是单一的声音传播,而在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其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往,交通广播的受众被广泛地认为是移动收听群体。如今,交通广播“新媒体化”又增加了两个重要的平台,一个是网络平台,一个是手机平台,广播的音频内容和视频拍摄的内容如果能够借助这两个平台,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广播的“图文化”和“可视化”,将声音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重点强调”和“重复再现”,实现“广播、网络、手机”多平台,“音频、图文、网络视频、手机视频”多形式的传播,达到双赢。在这一点上交通广播可以利用与交警、消防等部门的合作关系,来取得一些当下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或者具有警示性作用的视频放至微信平台,配上记者的采访报道,图文搭配,实现广播的可视化。

2 交通广播的微信运营

微信出现之初,相信很多媒体和网民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兴媒体的巨大能量。2013年5月,宁夏交通广播正式开通微信公众账号,2014年3月底频率粉丝人数三万余人,经过近三年的积极运营和创新发展,粉丝增长到24.8万人。发展如此迅速的宁夏交通广播的微信平台,主要有以下各种功能。

(1)分享信息,提供节目素材。在融媒体的发展趋势下,用户参与感是一切的前提。基于这样的想法,宁夏交通广播全天的11档直播节目,全部开通了微信平台互动,每天参与宁夏交通广播各档节目的微信总条数达2500余条。因为参与及时高效,这些信息与广播节目无缝衔接,成为节目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也为广播品牌的打造和广电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微信公众平台的二次开发,为广播和广大企业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了新平台。商家原先只能在广播中播出的广告,现在在公众平台上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两方结合实现了微信广告的拓展,深得广告商青睐。

3 交通广播与微电台

微电台是新浪微博推出的将传统电台与微博相结合的全新产品,于2011年5月10日正式上线。但是宁夏交通广播至今还没有上线。微电台突破了以往收听电台的地域及终端限制,使网友在浏览微博的同时,也能收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台。此外,微电台还实现了自己与主持人和其他听友的实时互动,边听边聊。

4 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的发展策略

以人为核心的微创新和快速迭代,是互联网新闻产品开发的典型特征。互联网思维缺不了互联网人才,想在微信的页面设计、内容采集的独特性、美观性上不断增强吸引力,提升品牌价值,必须有对口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同时在管理上,要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主持人、编辑、记者。有了人才,特别是熟悉新闻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人才,才能融合出新兴主流媒体。

5 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新的展望

在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要想有所突破和发展,仅靠改变传播内容和路径、微信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进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交通广播应与手机媒体深度整合,推出属于自己的手机APP。三网融合、4G时代的到来,为广播进入手机移动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借助这一技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和固定时间局限,由此将为交通广播加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融媒体时代,交通广播如何突破自己,寻求发展,本文只是做了浅易的探究。要更好地迎接挑战,实现传统广播媒体的有序发展,必须和新媒体全面、彻底的融合,整合利用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点及优势,才能真正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日趋多元化,新媒体开始与传统媒体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通过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成为大势所趋。从而出现了一个“新兴”媒体——融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发展迅猛的一支生力军——交通广播,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来寻求突破,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交通广播,微电台

参考文献

[1]周宪,刘康.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第10篇

不管是传媒媒体还是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首先遇到的就是挑战。周建亮的《融媒体发展研究》当中提到“伴随着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无论在节目收视还是产业发展上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主动参与新媒体产业,发展电视融媒体才是广电传媒唯一出路。从近年来国家广电事业发展实践来看,我国主要的电视媒体已经充分意识到电视融媒体的重要性,并已逐步从电视融媒体事业和产业发展中获益。电视融媒体是以电视媒体为主导、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不同媒体形态融合的新型媒体样式。这种融合以牌照应用,内容销售和传播渠道整合为手段,充分发挥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平台的自身优势,进而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电视传播的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向新媒体甚至是融媒体时代迸发,主持人作为媒体环节当中最重要的一环,更加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积极面对挑战,其中一篇文献《传媒观察》当中一篇文章《媒体融合的维度透视》写到“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后,激起业界无限实践热情和高潮,催生了新兴媒体倍数级发展,特别是增强了传统媒体布局新媒体落子先手棋的政策基础性和实践紧迫感。但是,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与时俱进的节奏,始终应和着传统媒体人焦虑感与日俱增的节拍”。近几年来,绝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部门,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积极探索新节目新内容《奇葩说》《俺滴个神》等,一些网络媒体也开始大量招收网络媒体主持人。尤其体育产业欣欣发展,很多传统专业类学校的学生也逐渐开始纷纷走入网络媒体、新媒体,甚至是很多融媒体,充分说明了现阶段不管是媒体还是媒体人在面对技术革新的时候都是积极的、乐观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挑战变成机遇。

2 融媒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过度综述

但是面对挑战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呢,如何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呢?《国际新闻》许颖所写的《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当中也提到“媒介融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内容和服务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这个观点所表达的意思,虽然融媒体下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再先进的融合和技术,也无法在内容及其不专业的情况下吸引受众从而提高收视率,所以在技术革新,新旧媒体交替之际,谁的内容更占优势,谁才会牢牢把握住主动权和受众的收视心理。

当然,好的节目内容也离不开好的创作团队,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大众传媒》杂志里蒋丽芳的一篇著作《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的素养提升》提到“媒体融合是传媒行业的一场深度改革。为适应新的媒介生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传媒人应该从转变观念,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技能,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知识重构,融通多元化信息;协同合作,打造共赢格局。”拥有融媒体意识的媒体人才能在这个媒介发展迅速的时代跟上步伐,因为谁也不知道在融媒体之后又会有哪些新的媒体形式诞生,所以内容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好节目内容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很多传统媒体的业内人士开始纷纷涉足新媒体融媒体,可以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学多看多涉足才能了解更多的新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刘晓雪在《媒体融合视角下的传统电视转型思考》一文当中写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第一次感受到市场和影响力双重滑坡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抛开国情和体制不谈,我国传统电视媒体融合的主要困境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多元营收模式和资本运作机制;二是缺少敢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管理者,缺少具备互联网知识结构和资本意识的实操人员;三是缺少可管控的自有运营网络,缺乏纵向跨级(四级办电视)的资源整合渠道和横向跨域(广电的地域管理属性)的矩阵整合平台”。看来除了缺少节目内容的创造者,也缺少节目的管理者和营销者甚至是包装宣传的专业人才,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媒体转型升级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同时融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效果和形式也发生着巨大改变,以往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也过于一家独大,缺少多样性和软传播效果。例如赵引的《媒体融合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特点》一文中提及“站在传播学视角,伴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技术、方式、理念方面表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在传播技术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新老媒体的各自特点,形成合力;二是在传播方式方面需要从‘灌输为主’传播转变为‘渗透为主’传播;三是在传播理念方面需要在‘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过程中成为新的传播中心。熟悉并掌握这三个特点,有助于在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基础上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其中去中心化和重塑中心化就是新媒体在潜移默化大众传播的时候所产生的变化,就我国媒体而言,国家级媒体把握着大量的话语权,单一的平台难免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新媒体的出现是传播转型的好机遇,让大家重新对媒体的传播改变看法,利于信息的传播,同时社群的概念也在新媒体当中不断产生,黎斌在《面向社群时代的媒体融合战略》中提到“‘这是一个流量经济衰退,社群经济兴起的时代。’这是黎斌对当今传媒环境的判断,他认为媒体融合的战略应该由内容、平台融合的时代向社群时代转型。那么,‘社群’如何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首先,社群让你连接用户,通过用户反馈来驱动内容创新。其次,社群品牌的商业价值在于精准营销,它帮商家找到潜在用户在哪里。”说明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无限分散又接种,不断细化和分区,再加上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更加有效果的投放你喜欢的信息和需求,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现在尤其以移动媒体终端最为热门,绝大多数用户用手机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傅若岩、刘晓羽在《时代周刊》上一篇题为《新闻APP:盛世遇坎途》当中也提到“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在迎来80岁生日之前宣布停刊;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市场也遭遇近10年来首次负增长,整体跌幅达到12.6%。“罪魁祸首”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闻APP。面对全新的竞争对手,传统媒体仓皇迎战。于是,各式新闻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应用商店中,谁也不愿成为时代变革中第一个出局者。然而,第一份针对平板电脑推出的报刊《The Daily》的黯然夭折,似乎暗示着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平面媒体已别无选择。当一切因移动互联网而改变,纵然前面有百般艰难,传统媒体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看来不断地变化才是硬道理,所以传统媒体也无须着急。

3 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融媒体发展迅猛,但是并不可怕,也不完全是为之,只要我们把握住媒体的几大核心要素,做到能够跟上技术革新、内容革新的步伐,就不会在融媒体的大背景下,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同时大家也更加有勇气和信心把节目做好,给受众呈现出最好的节目,以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亮.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16(7).

[3]蒋丽芳.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的素养提升[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4]傅若岩,刘晓羽.新闻APP:盛世遇坎途[J].时代周刊,2013(Z1).

[5]石长顺,周莉.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J].国际新闻界,2008(6).

融媒体环境下县级台的发展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下;县级台;发展策略

一、融媒体时代的基本概述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具体指为从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使媒体形态包括网络、 电视、报纸等融于一体。其中融合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策略性、 所有权以及结构性等方面的融合, 也包括如新闻报道或信息收集方面的融合。融媒体时代中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与网络的融合将成为主要表现形式, 要求县级电视台保证自身在党群关系中桥梁作用得以发挥的同时注重与网络的融合,打造适合电视台发展的节目品牌。

二、融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现状

(一)会议方面的新闻太多;许多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报道新闻比较多,将报会当成了习惯,为了凑数就将一些根本没有传播价值的领导、会议的日常活动,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作为新闻,让观众十分反感。

(二)解说词结构混乱、主题不明,采用过多的空话套话,而且播报时许多长句子,洋洋千言但是逻辑混乱,根本没有考虑到主题与结构。甚至有一些电视台照搬领导讲话。

(三)标题提炼不精,难以凸显新闻价值;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标题有利于观众理解新闻、锁定收看与加深印象作用,但是许多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标题较为直白、平淡,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比如“第一中学进行军训活动”、“某地发生火灾”等,过于普通缺乏吸引力,丧失了新闻的魅力。

(四)过多的“大杂烩”,针对当前中心或者重点工作的报道极少;大多县级电视台记者人数比较少,而且主要服务于党委政府机构,因此外采处于被动,知致使新闻缺乏了目的性。

(五)不重视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不管是发挥新闻优势还是展示个性魅力,都具有极大优势。所以许多电视新闻中都比较重视运用同期声,事实上短期中合理运用同期声,是能够弥补播报画面的不足,让新闻更为客观、真实。

(六)编排不足处多;对于电视台新闻而言编排极为重要,能够展示出编辑的意图,发挥新闻节目能动创造性,体现出新闻价值。但是县级电视台在编排之时因受到来搞限制,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领导职位的排序模式上,根本没有注重编排效果,严重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看点,让观众感到厌恶。

三、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电视台节目

县级电视台在节目内容上更应体现出切合百姓生活的如新农村建设或其他惠民政策等内容。电视台实际进行节目策划过程中首先应保证满足政府思想工作要求, 使电视台发挥其政策宣传工作。同时, 节目内容需贴近百姓生活,根据受众群体对节目的需要进行节目的创新,充分挖掘区域中的文化特色与人文风俗习惯等, 将其融入节目内容中,这样可避免受众群体的流失。

(二)做好融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工作

融媒体时代下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县级电视台自身为实现持续发展且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应进行融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 利用平台实现双向互动的目标。在平台构建的基础上还需保证节目编排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例如,在节目组机构设置方面, 可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 指挥机构以及协调机构等, 保证节目无论从信息采集或播放等方面都由相应的机构承担,一定程度可使节目制作效率得以提高。

(三)创新意识的增强

电视台节目播放中创新意识的融入是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传统县级电视台节目存在的如节目类型单一、 数量较少且多以新闻为主等问题, 很难使受众欣赏电视节目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 应从节目设置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如新闻报道播出后, 可设置如《本周焦点》《乡村趣事一二》等类型节目, 保证观众了解时事新闻的同时可体会区域百姓生产生活现状, 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因此得以增强。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必定是内容为王。在融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发布的消息并非都是小道消息,或是街头巷尾的谈资,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需要靠我们媒体把一些看似碎片的信息进行有效归类整合,同时亮出媒体观点。作为县级台,由于人员素质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或许无法纵横天下,放眼世界,也可能驾驭不了特别重大的题材,但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本地化、地域性、接近性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加强电视台团队建设

融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高素质的团队。针对存在的福利待遇较低或工作环境较差等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同时, 电视台自身也需适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证人才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得以提高。

四、总结

融媒体时代为基层电视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较多的困境。实际发展过程中应正视融媒体时代的内涵,分析发展中可利用的机遇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电视台节目定位、 融媒体传播平台构建、 创新意识增强以及团队建设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使基层电视台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实践证明,在融媒体的时代,只要敢于创新,小平台可以变成大舞台;只要善于创新,县级电视新闻一样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李莉.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出路[N].科学导报,2015-03-31(B03).

[2]梁俊杰.浅谈融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借势突围[J].西部广播电视,2014(10):103-104.

融媒体的意义论文 第12篇

一、从全媒体到融媒体的传播新特质

(一) 平等的传播理念

全媒体为融媒体吹响了冲锋号角, 是融媒体的实现基础。全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 并且传播方式个性化、多渠道、碎片化, 在打通各传媒介质后达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 实现了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战略合作, 具体表现为新旧媒体的平台融合, 如土豆与优酷合并;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开发, 如浙江卫视的浙江蓝TV, 湖南卫视的芒果TV, 南方周刊的移动终端APP等。融媒体传播产生新的话语权, 就是内容为王, 主流媒体不再独享发布权, 开始俯下身来用亲民语气对话, 与网络媒体寻求合作, 在电视节目中融入互联网传播理念。

(二) 碎片化受众

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外界信息呈现多元化趋势, 某一特定媒介的固定用户被其他新兴媒体分流, 比如传统纸媒用户被新媒体客户端稀释, 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个性化、小众化、定制化, 阅读平台也从传统纸媒转移到网络在线、手机客户端、各类电子阅读器 (kindle/Mp4/Pad) 等。搜狐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短短的几年内获得总量为几个亿的用户, 超过传统报纸几十年来的用户积累。新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 分析用户的需求指向, 把从各类媒介采集来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加工, 形成简短消息及时分享, 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二、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编辑的跨界思维

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预言到, “媒介杂交释放的新的力量和能量, 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新媒体的出现要比50年前电视媒体兴起带来的变化更激烈。融媒体环境改变了传统媒体策划、采集、编辑内容的方式, 互联网成为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 电视编辑要立足新闻传播规律发展新媒体技术, 建立跨媒体意识, 建立大数据意识, 以受众为本, 重构编辑思维。

(一) 跨媒体弥补传统媒体局限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达到优势互补, 削减内容制作成本和推广营销成本, 所以编辑要具备跨媒体编辑能力, 掌握融媒体编辑技能。南方报业集团在2009年开始实现全媒体运作, 编辑需要熟练运用各类新媒体, 从互联网采集新闻资讯进行编辑, 并把纸质内容上传到新媒体终端, 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编辑。湖南卫视也在2008年开始运营旗下新媒体芒果TV, 传统电视编辑的视频、音频剪辑功能已不能满足新媒体的运作需求, 还要求编辑学会使用i Pad、手机、电脑等不同的终端与观众互动, 及时了解用户需求, 并且通过互联网挖掘价值内容, 节省节目制作的前期采访、调研成本。

(二) 互联网大数据明确用户需求

通过互联网技术, 追踪网民浏览内容、网购信息、互动好友等就可以为网民建立用户档案, 这些新媒体数据如果足够详实就可以推测出个人的喜好、性格、宗教甚至具体资料。美国科学家甚至预测, 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推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2014年1月, 央视新闻联播第一次运用百度地图提供的用户数据, 模拟出春运大迁徙的动态图像。美国奈飞公司推出的网络剧《纸牌屋》也是通过大数据选择出导演、演员等制作团队人员, 获得空前收视效果。据说2015年春晚也要根据大数据来筛选主持人和节目。新媒体大数据对社会情绪的洞悉已经有目共睹, 所以电视编辑要学会在节目制作中引入大数据分析, 明确用户的需求, 把最好的内容以跨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 以受众为本深挖受众内容

融媒体时代, 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的制造者。新媒体用户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豆瓣小组等建立起自己的互动圈子, 一些及时的新闻会在这些圈内第一时间编辑并上传, 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都是编辑。例如, 在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滨海爆炸事件, 爆炸视频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上传并分享, 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当晚集体失声, 可能是囿于其他因素未能及时报道, 但却损害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因而融媒体环境下, 传统媒体编辑不再是个体, 而是融入了受众的一份子, 全天候参与受众制作、分享的内容, 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甄别内容真伪, 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抢先编排, 获取充盈的现场感。这样才能赢得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拉拢更多的人气来参与话题讨论, 在接受信息反馈的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下, 传统媒体编辑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思维模式以实现“涅槃重生”, 深入挖掘新媒体大数据蕴含的社会价值, 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时代感的传播作品。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重构了媒介传播特质, 诞生了融媒体环境。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内容相互交织, 平台相互利用, 技术相互交叉, 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呈现出新的传播态势。这就要求传统电视媒体编辑要具备跨界意识的培养, 把握平台化、碎片化、微传播的全媒体传播特点, 立足互联网大数据, 跨媒体采编内容, 对接时代传播。

关键词:融媒体,编辑,跨界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怡, 李慧君.传播学视野中的大数据与新媒体发展: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对话综述[J].现代传播, 2013 (1) :141-143.

上一篇:山东省信用体系建设下一篇:协议分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