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动力范文

2024-06-06

专业发展动力范文(精选12篇)

专业发展动力 第1篇

热能与动力工业专业包括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 它的前身是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 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起步, 设立了诸如华东水利学校、华北水电学院等专门院校, 这些院校的设立, 对国家水患的治理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国初期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后来随着改革的需要, 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该专业包含了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水利水电动力、能源工程等专业。从专业的高技术上来看,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备系统复杂, 集机械、电力、电气、电子、液压、计算机等多学科与一体, 自动化程度很高;从生产上来看,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动、远动控制以及计算机监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水平, 完全能适应生产的要求。

2 我国热能与动力工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煤炭占其他商品消费的百分之七十六。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 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 煤炭生产与消费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储量及可开采量在世界能源储量中十分有限,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随着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有增无减, 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危机面临着严峻挑战, 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的潜在危机还要大。随着国际间能源资源的竞争与考验, 国家间能源战略的冲突和斗争都有具体反应, 例如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上的问题, 伊拉克战争问题等。这些问题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事实上我国能源资源有限, 现有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率都很低, 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值高百分之四十左右, 单位产值能耗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长期以来,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限制了能源的发展利用, 同时使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 是未来发展能源中面临的重要选择, 推广应用先进的洁煤技术, 逐步降低煤炭消费的比重, 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核科技工业作为我国国家的战略行业, 既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我国核大国地位确立的基本保障。我国也非常需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热能动力类专业人才, 包括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技术应用产业等。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型高效的热动力设备逐步取代老式的低效率的动力设备, 例如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研制成功, 就是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成为燃煤发电的主要技术, 特点是能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资源, 这些发明创新, 意味着我国今后将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型专业人才。

3 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整个能源中占主导地位, 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局面也不会发生本质的改变。煤炭等这能常规能源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 它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每年电厂的烟尘排放量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五, 其中的细微粒子是影响城市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由于对大气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 给人们的身体、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对热能动力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受侵害。鉴于以上原因, 环境问题已成为热能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不解绝环境保护问题, 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热能与动力工业专业包括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 它的前身是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 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起步, 设立了诸如华东水利学校、华北水电学院等专门院校, 这些院校的设立, 对国家水患的治理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培养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国初期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后来随着改革的需要, 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该专业包含了热力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以及经济长远效益上终将受到遏制。核能发电虽然没有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 但是核能具有辐射保护以及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也是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而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 它由于具有清洁和可再生的特点, 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利用中占有很大优势, 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4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前景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毕业生就业率高, 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近几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普遍情况下, 很多学生选择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充分说明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压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门路广, 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强, 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这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广泛分布在汽车、发动机、能源、环保、航空航天、船舶、空调等行业, 收入也很可观。

资料显示, 近三年的毕业生中, 进入知名汽车行业的有上海通用、广州本田、上海大众、汇众汽车、长安福特、重庆长安、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丰猎豹、浙江吉利、柳州五菱、北汽福田等, 几乎全部囊括了国内所有知名的汽车公司。进入知名发动机公司与研究的有玉柴、潍柴、东风康明斯、重庆康明斯、上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中国航空动力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等。进入知名空调或热电公司的有格力空调、远大空调、志高空调、春兰空调、唐山热电集团等国内著名的公司。另外还有去华为、比亚迪、独资与合资企业等。随着世界及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及环保行业的飞速发展的客观需求,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将越来越好, 就业之路将越来越宽。

参考文献

[1]赵延明, 兰进好, 严敏.农业高校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7.

[2]宋晔, 裴维山.浅议大学专业课教学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3]戴建军, 姜佰文.浅谈专业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6.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前景 第2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

专业发展动力 第3篇

[摘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状况,从而探寻教育学意义上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

[关键词]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动力 教育学研究

[作者简介]游华金(1967- ),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阳艳美(1980- ),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从业动力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C12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46-02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高职教师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定性,要求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工作中促进专业发展。但事实上,据笔者调查,目前高职教师的从业动力不足,发展动力不强,已经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质量。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状况,从教育学意义上探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历程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行动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①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及研究经历了由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教师群体专业化到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对社会专业地位的认可到关注“内部”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

1.教师群体专业化。“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是教师群体专业化时期。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中,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质,强调“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并指出这种专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这一时期,虽然在政策上对教师地位给予了专业确认,但在现实中教师专业地位并不稳定。作为“准专业”的教师,必定倾向于对照成熟专业的特征,设法让自己满足各项指标,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化。基于这种逻辑思路探讨教师专业化的议题,主要通过亮点来保障教师专业化,强化其发展动力,并最终实现专业化。

2.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教师个体专业化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师被动的专业化。人们曾试图通过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或教学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使每一个教师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预想的较高专业认可。制定严格的专业规范、入职标准至多只是专业制度上的建设,外在的制度无法保证每一位教师专业知能和专业性的不断提升。这种外在的动力使得研究从谋求教师群体专业化策略逐渐转向教师个体专业化策略,教师专业教育的范围也拓展至整个职业生涯,并逐渐得到强化。

3.教师个体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开展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可大略勾画出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这种研究将社会大众的关注视角拉回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应对诸如标准提升、家长共同参与、教师合作、行动研究、学校自我管理等各项教育改革方案。这些改革诉求不必然改善教师的专业文化,但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项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就会变味,不仅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反而给教师专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现实困难。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与高职教师发展动力

近来,网络调查发现有七成的教师幸福感缺失,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太大。我们现在都在呼吁教育的生命意义,一个充满压力和倦怠、毫无幸福感的人如何能带给别人幸福?教师的这种状态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要求,但要倾听现实中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限制或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基于对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综合考察,笔者发现,不论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内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执行者、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实现模式,还是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高职教师主体需要,忽视高职教师情意、期望等专业结构深层次内容发展的问题;只强调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对高职教师自身人格完善、人生价值实现的主体价值。高职教师在被动的专业发展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迷失。针对这种忽视高职教师自我的高职教师被动专业发展,教育学界提出了“高职教师本位”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观,强调高职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专业发展对高职教师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价值。“高职教师本位”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高职教师主动参与是其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职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多元化和不确定的世界里,事物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校园中的教师也面临着各种选择。社会中的价值迷惘和道德失落影响着教师,他们如何才能坚守岗位呢?有的新教师在教学领域中无法自我实现,随波逐流或干脆放弃教师职业,也有的教师从中体验到了成果和自我价值,不断努力寻求自我专业发展。有些中年教师陷入生活压力中,寻找不到新的动力,得过且过,严重倦怠,而有些教师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反思,体验到了教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学校中的骨干、专家。这些现象引人深思。同时,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已有研究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学校具体环境中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得不去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教育学追寻

武德沃斯(R.S.Woodworth)把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称为内驱力。需要是产生内驱力的基础,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需要激励着人去行动,使人朝向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②只有自己产生了发展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否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只能停留于表面或成为空谈。

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动机来自于外界(家庭、社会对教师的定位等),即认为教师是一种比较有保障的选择,如有寒暑假、稳定,甚至对择偶、孩子教育等有利,此时选择做教师只是为其生活服务的;还有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如师范学校毕业自然首选学校。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职业选择中缺少个人内部的需要和意愿,更缺少对教师职业全面的认识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高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职业的发展不是自身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所以比较被动。

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发展动力源于三个方面: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内在动力是指高职教师具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主人翁精神,这是高职教师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高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表现在高职教师的职业责任上。高职教师的工作既是神圣的,也是清贫的。神圣的职业道德责任使其自觉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学生身上,辛勤工作,这是最可贵的力量。

外在压力是指有形或无形地施加于人们身上的一种力量。高职教师目前承受着各种压力。首先,教学质量、业务能力与水平是最大的压力,高职教师心中始终想着教好学生,尽力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其次,各种制度的约束与考核、评价、表彰、奖励也是一种压力,促使教师设法做好自身的工作。再次,科技发展、知识更新也对高职教师产生了压力,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以便胜任教学工作。最后,当前教育改革中实行的聘任制、责任制、持证上岗等竞争机制也给高职教师增加了压力。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正确地运用各种压力激励高职教师,就会大大地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

吸引力是使人们对工作目标有一定兴趣和爱好,愿意为之投入的力量。吸引力归纳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像卫生条件保证人们不生病那样防止对工作产生不满的因素,可称之为保健因素;而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欣慰,工作成就感,由于良好工作受到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责任感等因素能促使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这些可称之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抓好了,能吸引高职教师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这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内在动力产生于高职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激励高职教师奋发向上的决定因素。外在压力是激励过程中的组织手段,它按照社会的要求,规范高职教师的行为,使之自觉地为学校积极工作。吸引力则是从人的需求和情感特点出发去激励高职教师的积极性。这三个方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了高职教师发展前进的动力。学校对高职教师有吸引力是构成高职教师发展动力的基本条件,它为内在动力的产生和外在压力的存在提供了保证。外在压力也为内在动力提供了组织、制度上的保障。而内在动力则是高职教师发展动力的最大影响因素。目前,高职教师发展动力的三个方面正在发生变化,其趋势是:内在动力不足,外在压力增加,吸引力效值升高。内在动力不足是整个社会的大势,外在压力增加是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工作加强的结果,而吸引力效值升高的原因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构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首先要提升高职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和职业认同感,强化其角色扮演;其次要构建高职教师从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给高职教师的发展提高适当的外部激励;最后要形成高职教师任职的良好组织氛围以及以情感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9.

②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5.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发展之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王新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尔利.效能理论与高职教师管理[J].广西交通科技,2003(6).

[5]周萍.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因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

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第4篇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应用到教育,就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校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品质,支持教师有效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并以一种反思的方式,不断创新,走出困境。

教育行动研究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迅速推广,是因为它具有多重价值,即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健康成长,而且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传播给同事、学生和家长,并且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1. 主体实践性

行动研究是以实践者为主体、以改善行动效果为目的的研究。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他们处于现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熟悉教学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规律,能在教与学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具体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可适时、适机地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最直接的评估和判断,提出更有效的改进措施,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始终全程参与整个过程。

2. 相互协作性

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中研究人员只负责研究,行动人员只负责执行的模式,将“研究者”转变为“实践者”,使教师担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教师不但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研究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行动研究也有利于教师在相互的合作研究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3. 直接针对性

行动研究是从实践的需要出发,以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行动研究所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提出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问题一旦能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普遍意义,一般只适用于某人、某班或某校,不能被无限制的普遍应用。

4. 动态灵活性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任何教学情境中,都可以进行研究,行动方案不一定要非常完善,行动策略不一定要非常具体,研究方法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选准了问题和研究的角度,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边行动边反思,随时调整行动方案,以寻求最佳的研究效果。所以,行动研究并不强调专业性和程序性,更加注重各种技术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和从业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行动研究使教师由被动的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

1.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英国课程专家、行动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斯腾豪斯(Lawrence Stenhouse)在他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检验已有的理论。不难看出后两个途径都涉及到“研究”,他认为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而教师作为身临其境的观察者、实践者与体验者凭着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研究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行动研究,教师不但可以检验他人的假设,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行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由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他最清楚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努力寻求改进自己工作的方法。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则不可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更不可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证明,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不但可以有效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成功地致力于专业问题的解决,而这种专业知识的获得、教学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2.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行动研究让教师的角色身份更加多元化,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是集“研究者”和“实践者”一体的多重角色。传统模式下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由专家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经常是互不关联,研究与行动也是互不干涉,结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相当低效。有些教师甚至认为研究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在这种自我否定的观念下,他们就会逐渐丧失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证明,这既不利于教师自身成长,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提高教学和研究的信心。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体会研究所带来的成功与愉悦,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在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者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或是教育改革和实验的被动接受者,他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参与各种教改措施和改革方案的制定。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工作了几十年,但只是周而复始的机械劳作,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缺乏自我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只是在“执行”教学活动,而没有“研究“教学。而行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教师以合理的教育观点和态度,从经验中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四、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

1. 制定计划

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行动研究的计划阶段就是要确定行动研究的目的、方法、重难点,以及开展研究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等。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研究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决定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具体实施

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尤为关键,即必须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体现情境性和实践性,强调研究结果对教学的直接指导意义。由于教学实践过程是动态的,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来执行,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

3. 观察记录

行动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行动研究的情况作详细的观察、监控和记录,以便能够及时地向相关人员汇报观察结果。并最终对本研究的成果作全面透彻的分析。课堂观察的记录通常采用四种方法。即适时观察、录音、录像和笔录等,当然课堂外还可采用问卷与访谈,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观察分析。

4. 反思

反思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评价行动研究的成果,更利于作为教师的研究者消化吸收研究的结果,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导意见。反思的内容包括概念是否界定清楚,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方法是否科学可行,资料收集和记录是否详尽,结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如何等。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第5篇

一、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认识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暖通空调,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厂热能动力、燃气工程、流体机械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热工测试技术、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制冷原理、空气调节、供热工程、锅炉原理、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制造、制冷空调设备、建筑环境与设备、热力发电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与营销、教学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对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认识

1.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个人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本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是国家未来20年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

三、发展前景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利机械)和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研究、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有人说这个专业听起来不好,烧锅炉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烧锅炉这种活绝对不是我们干的,我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就是热力发电厂,而且电厂的工资待遇和各方面也挺不错,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扩建电厂,所以说我们的就业问题比起其他有些专业来说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大家就放心吧,我们的选择没有错,我对我的大学很满意。我对我的专业很满意。听学长说刚出去的时候我的工资也只有2000多。可是经过这么几年我的年薪都有18万了。像我们的这种专业工资都是慢慢涨的,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的明天是美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方向),毕业生可在能源利用、燃烧设备、热工过程自动

控制系统、微电子器件、环保与大气污染治理、换热设备、动力机械等相关的研究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有关的研究、开发、教学、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而且现在机械行业(如柴油机行业)发展形势很好,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我觉得这个专业很好,但学习时理论与实践要并重,强化对专业实践的学习,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个人对专业学习的设计规划

我想选的方向为能源和空调,首先能源方面我的计划是,在校期间努力把专业知识学精,并在假期到工厂实习,不断加强理论兼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到国企应聘,如,广东核电等,从事技术员或管理方面的工作。空调方面计划为到格力和美的工作。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市场营销知识。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我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定期浏览,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学习进度和策略。通过网络网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的学习。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为了加强综合素质,还需要在完成学业后,不断地加强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完善自我。吸纳新的技能和

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分析和处理工作的能力,注重总结经验,完善自我热能102班

姓名魏龙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述 第6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字面上包括了三层意思,即:能源工程、动力工程以及能源与动力相互转化的工程。能源和动力的关系就像发电机和电动机:没有能源,电动机就不会产生动力:没有动力发电机就没法产生能源。正因为如此,能源和动力才会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是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作为一个极其典型的工科学科,与理科相同的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会让你在本科四年的学习里积累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和原理,并对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接触:与理科不同的是,能动学院的最终目标是将你培养成在本领域内从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所以在这里,你很难成为一个学究,基本上会成为一名工程师。

首先说说能源工程。熟悉牛顿物理学的你可能会首先想到热能、机械能、电能等。其实宇宙中的能源有七种存在和表现形式,但这七种形式的能源并不都是能源工程的研究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目前对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这两点上。传统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木材等,很明显,上述几种能源中,除了水能可以在自然界中得到循环之外,其余的几种传统能源都是一定意义上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在燃烧之后会变成什么大家比我清楚,而我比大家清楚的是地球上的煤还能烧200年左右,而石油则撑不了100年。这样的一个数据迫在眉睫地引出了两个问题,也就是传统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传统能源的研究通俗来说主要致力于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让电厂里的煤尽可能烧得彻底,减少浪费:一个是怎样让汽车里的油烧得干净,减少污染。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从事煤的高效低污染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归根结底,煤和石油总有一天是要烧完的,为了保证在那一天来临时,你的家里还有电,你还能开车去上班,能源工程将更大的精力放在了新能源的开发这一尖端课题上。所谓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这里提到的几种新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都有明显的优点和巨大的潜力,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一提到大规模使用以及有效地控制与储存,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都犯难。同学们,如果你有兴趣和抱负,加入能动学院,提出一种新能源的使用思路,你的名字一定会与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被人类铭记。

接下来介绍一下动力工程,经典的定义大家可能看不明白,但却是必须了解的:所谓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工程技术领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有悠久的历史,属于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蒸汽机的发明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开端,而蒸汽机本身也是一个典型的动力机械。参与动力工程的学习会让你成为一个典型的工程师,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一系列的动力机械和流体机械,诸如汽轮机、内燃机、压缩机等等,并参与到这些机械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中。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必须有能力设计出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产品,而设计出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产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日积月累的经验。除了掌握热工设备、能源转换和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的方法之外,动力工程的学生还要掌握对生产工艺、过程热工和设备进行检测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能够对热工和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

实际上,我自己是一名工程师,所以在这一点上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经历。作为一个研发设计类的工程师,日常的生活是比较繁琐和平淡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与数据、图纸、产品和自己的团队打交道。在设计产品之前,工程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这并非一日之功,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可或缺,但更多的知识大学四年无法教会,而来源于每一天实际设计过程中的积累和见识。很多时候,并不是懂得产品设计理论和制图方法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产品了,一个产品、一个零件的加工难度、工艺流程、材料选择、成本控制、性能提升、外观设计等等问题都需要工程师来统筹,而这些因素都可以决定一个产品的成败。另外,随着设计生涯的发展,客户的新要求、市场的新变化都不会让产品一成不变,新鲜的产品会涉及到新的学科。所以一个工程师如果不希望被市场和时代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具备这种素质后,如果能辅有一定的创造力以引领市场需求,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果你善于学习和积累,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而又对工科学科感兴趣的话,能源与动力工程将是非常适合你的选择。

说到这里,同学们应该对能源与动力工程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对于在这里学习会学到哪些类型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会成为哪些方面的人才,会从事哪些性质的工作也都有了了解。而这些知识、这样的工作和这种人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现在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能动学院的组织结构并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以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发展比较完备的能动学院会包含热能工程系、制冷及低温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核科学与技术系、环境工程系这样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院系。

热能工程研究能源动力装备中有关能量转换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等问题,比如电厂锅炉中的清洁燃烧与洁净能源即其研究方向。

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降低环境或物体的温度,研究其低温性质,并依此展开应用。

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诸如压缩机、汽轮机、泵之类流体机械的计算、制造和应用。

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以燃气轮机、汽轮机、内燃机为代表的动力机械及其系统,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流体动能安全、高效、低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及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模拟与环境动力学、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与环境修复化学以及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生物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不但会教给你感兴趣的知识,强化你的操作能力,而且还能磨砺你的心智、改变你的气质、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专业发展动力 第7篇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应局限于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而应把教师自觉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文化自觉。

2. 文化及文化自觉概念厘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时,除了组织上提供制度、资源、文化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我国当前教育紧追国际潮流之际,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1 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越高,对自我发展、工作业绩和物质等方面满意度越强,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激发其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自于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研究体育教育,激发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体育教师自觉地把体育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我们从中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但凡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离不开教育第一线,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创造性的工作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喜欢、关心自己的职业活动,主动地把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融入教育艺术,引领学生愉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3.2 专业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为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近二十年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师实现专业化目标,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专业化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动作技能保持水平、专业修养、德性修养有关,而且取决于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教育、关心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前提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3.3 文化内化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化就是“个体心理世界与一定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统整。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从保障教师自觉自动地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内化显然比文化体认更为有力、更为稳固。文化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文化体认的反复累积,也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不断协调与导引。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师个人,就是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对象、理解自己,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并不是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实践—反思”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都受个性因素所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此外,反思性教学也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体育教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3.4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促进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固然有其体质上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使群体心态保持健康、常态的一个有效措施。如体育可以凝聚情绪,也可以释放情绪。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体育精神使人生变得丰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可以形成乐观的品质,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压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综合素质,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功利思想,不唯“分数”、“升学率”,提升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力。体育教师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唤醒生命发展意识,更加深切地体会体育教师是一种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和关怀生命的职业。体育教师文化就是要唤醒每一个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并传递幸福,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6) .

[2]冯大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 .

[3]曲中林.教师专业发展的运动取向:“体育精神”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 .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外动力探析 第8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动力

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动力、优势内部动力及其作用要实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质量、效益三者统一的科学持续发展, 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首先, 我们要剖析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动力、优势内部动力。他们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可以从人的行为基本模式入手分析﹙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 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或条件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 维持该行为, 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刺激, 这里的刺激有两类:一是内在条件, 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二是外在条件, 即个体身外的刺激或诱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农民, 农民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即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需要是复杂的, 多方面的, 各种需要的强度不同而且会变化, 这使得人行为的动机形成不同层次的动机结构, 个体的行为由其动机结构中强度最高的动机所决定,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 当前农民最强的需求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内部动力, 即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能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等经济上的收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内部动力是激励农民积极的参加和经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质提升、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㈡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内部动力激励力效用的主要因素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内部动力, 他能激励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其激励力的效力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使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驱动力减弱, 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 期望。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成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1]。期望心理与需要、动机、行为相联系。人的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 当个体看到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且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 期望心理便会形成。期望心理会影响动机的强弱, 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发展过程中, 期望心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 农民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特别在我国,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 在实践中我国的合作社运动发生了扭曲, 间断和扭曲[2]。“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剥夺了农民的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剩余分配权。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再次兴起过程中, 不少农民的心中对于组建、加入农民合作社还是心存顾虑,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 满足自己经济增收的需要期望不大, 这些低期望心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降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内部动力对农民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性的激励力效用。

第二, 抱负水准。抱负水准是指一种想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心理需求[3]。抱负水准会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质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的抱负水准的高低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优势动力激励力的效用, 会影响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表现。抱负水准受二类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本身:如个体的个性、能力等;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家人的希望, 社区文化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中国农民最典型的文化品格, “小农意识”即保守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臣民意识、听天由命、抱残守缺、不求进取、封闭意识等农村传统文化影响着农民的抱负水准, 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质的提升。

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内部动力激励力效力的措施

第一, 加强宣传力度, 解放农民思想, 提高农民期望。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有其悠久的历史, 早在14世纪时, 瑞士优拉地方就产生了农民联合起来的制造牛乳饼的组织, 它近似于现代的乳酪合作社;[1]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与法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沙立.傅立叶都对组建合作社或合作公社进行了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合作也都有各自精辟的论述, 这些历史上的名人在论述合作社时虽观点各有千秋, 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都对合作社寄予厚望, 都肯定了合作社的作用, 在我国对于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疑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再次兴起过程中,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 消除农民的顾虑, 提高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带来经济收益的期望, 提高优势内部动力的激励力。宣传内容的重点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进行诠释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基本原则的诠释, 消除农民思想上的顾虑,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量的增加;二是宣传一些典型的效益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效, 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量的增长。

第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抱负水准。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4]。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文化中的习俗、舆论等非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可以影响社会成员的抱负水准的高低, 从而对个体行为方式进行引导, 控制。我国农民这个主体在长期的农村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体现了农民的价值观念、知识、信仰、道德、规范、习俗、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农村文化, 他们位于农民思维深处, 会左右农民的行为, 当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中, 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中的不好方面, 如小农意识等影响了农民抱负水准的提升, 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 必须从知识、惯习、价值观念等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使传统农民的文化逐步转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逐步“形塑”具有创新、效率、竞争和敢冒风险等特征的现代文化。这些现代文化会提高农民的抱负水准,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内部动力的激励力的效用, 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动力

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动力、优势外部动力及其作用要实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质量、效益三者统一的科学持续发展, 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除了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动力———农民自身的驱动力外, 还必须关注上述图1中刺激的另一类, 外在条件:即个体身外的刺激或诱因。这些外在条件在现有的提法中焦点多关注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 这些外在条件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他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动力, 但是无论是资金的落实、人才的引进, 技术的培训, 优惠政策驱动力的发挥等外在条件的贯彻落实, 在现实中大都需要以基层政府力量为枢纽, 以完善的财政体制为支撑, 因此乡镇基层政府和财政体制改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势外部动力,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㈡创造强大的优势外部动力,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发挥善政的乡镇基层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根据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2009年全国第一季度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户数最多的省市是山西、山东、江苏。典型的事例如山东寿光、山西榆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之所以发展态势良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一个共性点是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 而且在我国要想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乡镇基层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我国农村地域宽广, 农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因素决定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力量推动, 我国乡镇政权最初是为了在解放后快速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 以农村资源支持城市的发展需要而设立, 之后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乡建社、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乡的恢复的制度变迁。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 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各方面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树立了其在广大农民心中的权威, 易于发动农民组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低一级政权, 直接面对农村和农民, 能更好的了解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存在的困难、能根据乡各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计划。当前, 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有许多建议撤乡的改革的声音, 认为乡镇政权已完成了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功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撤乡是不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不利于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无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等现状都决定了目前并不适宜撤销乡一级行政建制, 而是应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多途径加强乡镇行政队伍的建设, 构建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二是完善财政体制, 提升基层政府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动员能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 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匹配的政策、通过加强农民的技术等知识的培训、通过政府牵线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者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但是要使基层政府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动力, 除了从职能转变、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外, 必须给基层政府的善政创造必备的条件, 即完善财政体制, 使基层政权的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自税费改革之后, 多数乡镇级地方政府缺乏资金, 这会影响到乡镇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也是乡镇政府的职能之一, 但行政行政, 无财无政, 因此要切实发挥乡镇政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的外部推动力作用, 必须从财政体制上给予其保障, 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牛若峰, 夏英.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张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专业发展动力 第9篇

1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运用到教师效能感上,就是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我国学者俞国良、罗晓路在总结了国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后,把教师教学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2]。结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师的教师效能感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个多方面的整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了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认知成分,同时也包含了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情感成分;第二,它既体现了体育教师自身能力,又体现了一种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使体育教师相信,他们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道理并促使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即体育教师有能力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说它是一种信念是因为体育教师有这么一种信念,他们既然看到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那么即使在教学条件有限下,也不顾艰难地去排出万难,激发学生去提高体育学习的信念;第三,它还反映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如体育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体育教学经费短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体育场地器材少等,体育教师也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适宜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2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影响

2.1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增强教师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

教师的专业承诺(professional commitment)是指教师自身由于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觉认同和情感依赖、对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产生的不愿变更专业的程度[3]。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承诺与离职意向、跳槽意向呈现逐负相关。教师专业承诺较高,其离职意向就较低;教师离职意向较高,他的专业承诺也就一定比较低。体育教师的专业承诺就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是比较低的,所以,体育教师“今后选择继续当体育教师的只有14.9%,而选择收入更高的职业的有54.7%”。而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正是教师产生并提升专业承诺,进而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在依据与动力。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强,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信念具有积极的倾向,就会产生较高的专业承诺,热爱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并把它当作自己的专业对待,积极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会投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如老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报有很大的期望和责任感,就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必要的引导、对体育锻炼进行周期性的监督和评价。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益处将会使学生坚定体育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积极地体育学习态度又会强化体育教师教学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承诺。相反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高,对工作缺乏信心、期望较低,在教学上常常表现为备课不充分、组织教学不力、考试随意等情况;在职业稳定性上,由于在学校地位不高,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而积极争取调往行政岗位,或不思进取,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不积极,或辞职下海另谋出路。有研究表明,“效能感低的教师最可能离开教育行业”,“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育职业投入情况的最佳预测因素”。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游离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缺乏进取、改革的热情与投入。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激励教师所从事专业积极性的主观因素,是教师产生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

2.2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生成教师自主工作动机的原动力

“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动力,它指人类把自我中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行为倾向。它也是指人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潜力。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怎样实现自我的知觉与信念,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努力、坚持性和思维模式的目标、忧虑、归因。这些信息来源决定了人的动机水平,并在教师面对困难、进行的努力和坚持的时间中表现出来。教师的教学效能影响着人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着教师教学动机的状态。学者Feltz曾对自我效能与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4],这里也可用来说明教师教学效能对教师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师要实现自我,就需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效能感高的教师,就会对教学产生较高的期望,如在量方面要求“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该达到这样的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70%以上的信息量”;在质方面要求学生对体育教学价值、观念的改变,重视在学生的互动中培养情感、人格等。

另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原动力作用还具有生成作用,即促进性和适应性。教学效能感强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作用有积极的认识,以饱满的热情、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认为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可见,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和专业品行形成的深层动机。

2.3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幸福感的重要影响源

效能感能激活各种各样作为人类健康和疾病中介的生物过程。效能信念的许多生物学效应是在应对日常生活中急性和慢性的应激源产生的[5]。实验的结果表明,动物在面临应激源却没有能力控制则会激活神经激素、儿茶酚胺和内啡肽系统并对免疫系统的机制造成损伤。另有研究认为,应激会损坏免疫功能,而积极的情绪却会使其有所提高;抗体水平在愉快的日子里较高,而在厌烦的生活中较低。可见,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通过影响体内的生化过程而介入到应激源与免疫系统、情绪之间的,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教师拥有积极的教学效能感就会对教学充满信心,心情愉快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并积极调节在教学中面临困难时的情绪。而教学效能感较弱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有信心,怀疑自己在面对困难的能力,经常焦虑、牢骚满腹和悲观情绪,遇事总采取逃避或防卫行为。即使教师拥有能力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会降低教师能力的发挥和感染力度,限制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害怕负责任。这种行为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易导致自卑感、挫折感等消极心理,导致抑郁情绪,因困难而过于紧张,对教师身心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导致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经过三种心理反应: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情绪紧张;其次是去人性化,一般通过减少和学生联系表现出来,如放任不管学生,缺乏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再次是成就感降低[6]。体育教师经历这三种心理反应,就会引起动机的变化,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产生离职意向、跳槽意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身心损害。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就能增强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面对困难能够从容应对,不易产生职业倦怠,反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从中享受教学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它影响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承诺、自主工作的动机和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较高的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激励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信念,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消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屈卫国.教师教学效嫩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J].教育科学,1999,(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4).

[4]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6-47.

[5]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与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0-371.

[6]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专业发展动力 第10篇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术能力、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者“一个都不能少”。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我们时常看到诸如学术腐败、职业技能欠缺、师德沦丧等不和谐的现象,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本文拟从教学团队建设视角探讨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原因分析

1.1 教师职业信念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同, 职业信念决定了个体的职业成就, 差异化的职业信念导致了差异化的职业发展结果。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可以归纳为事业型、职业型和就业型几种。事业型高校教师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意识到作为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 把教书育人、学术创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能够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谋求专业发展。职业型教师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能够在工作中认认真真, 踏踏实实, 但没有过高的职业抱负。就业型教师成为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出于偶然的原因, 认为教书育人只是同其他工作一样的一份工作, 为的是获取劳动报酬。在行动上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理统计学的数据表明, 在不同教师职业信念的引导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差异较大。事业型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占得先机, 职业型教师发展相对迟缓, 而就业型教师则多数遭遇离职的尴尬。

1.2 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中态度积极、主动进取, 即使工作中遇到障碍也尽量努力克服,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常感觉教学与科研力不从心, 遇到困难时多采取回避和放弃的方式。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导致前者自信心逐步提升, 在行动中专业能力逐渐提高, 而后者则越发自卑, 无法在行动中得到锻炼, 能力止步不前, 甚至倒退。

1.3 教师工作满意度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工作投入回报相对于教师工作需求的满足程度。教师工作需求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工资、奖金、福利等, 也包括精神方面的职称晋升、奖励荣誉、职业尊重、工作成就等。一方面, 高校教师属事业编制, 工资保险等都不可与公务员序列同日而语, 与大型国企等的福利待遇则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这使得高校教师尤其是初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一直在低收入的水平线上徘徊, 部分教师不得不靠从事兼职获得额外收入。另一方面, 受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影响, 各地压缩事业单位编制,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越发苛刻, 职称评定越来越难, 各种奖励荣誉往往是那些职称层次高, 有着一定学术声望和影响力的教师获得。加之现今信息获取丰富便捷, 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性有所下降, 在学生群体和社会各界受到的职业尊重也出现弱化的趋势。这些都导致了高校教师难以在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原因分析

2.1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首先, 缺乏科学的高校教师引入机制。高校教师招聘往往以学历水平和科研成果作为量化指标, 缺乏科学考评教师科研、教学、师德水平的综合评价标准, 因此常常出现学历层次和学历水平倒挂、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倒挂、专业水平和师德水平倒挂的现象。这种不科学的引入机制, 导致了入职后的高校教师很难在专业方面综合发展, 容易出现短板。

其次, 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规划。高校教师入职后即归属到院系、专业及教研室, 有的成为专业学术团体的会员, 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对教师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引导。美国早在1962年就建立了教师发展机构, 即密歇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 为教师和研究生发展服务, 评估、评价及促进教师发展, 它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 开展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2012年8月, 我国启动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设评审, 以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并起到区域内带动辐射的作用。目前全国的30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力争通过专家引领、课程引领、项目引领、资源引领等途径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其运行效果很让人期待。

第三, 教师自身欠缺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高校引进的大多数教师来说, 教师职业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 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 教师通常疏于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思考。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型”或“科研型”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徘徊, 想要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师专业发展似乎步履维艰。

2.2 高等院校激励机制

多年来高等院校一直沿袭着以科研水平评价高校实力和声誉的模式, 高等院校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 因为关系到高校整体排名, 高校教师重视科研, 因为关系到自身的职称评聘, 高等院校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院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很大, 但对教学成果则淡然处之。虽然在高等学校实行扩招和自主招生以后, 教育部也在倡导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教学改革, 开始重视教育教学, 但这种“一边倒”的激励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

2.3 工作组织人际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同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在一个彼此团结, 互帮互助的群体里, 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带动鼓励, 有利于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反, 如果身处一个带有“文人相轻”陋习的群体, 教师之间彼此厌烦, 嫉贤妒能, 教学和科研全凭单打独斗, 势必不能形成集体的凝聚力, 教师专业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3 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分析

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 以团队合作的机制建立起来的, 是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共同体。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兴未艾, 各级各类教学团队在起到团队应有作用的同时, 也为团队内部教师克服主客观制约因素, 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动力支持。

3.1 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榜样示范效应

教学团队的带头人都是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 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内的专业教师会以团队带头人为榜样, 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 学习其学术科研的创新方法, 学习其有效教学的良好经验, 学习其率先垂范的教师品德。团队带头人的榜样力量会引领整个团队的教师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日臻完善。团队成员也可以通过分析带头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吸取经验教训, 尽早地适应职业角色, 及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调整, 避免在专业发展上走弯路。

3.2 教学团队运行模式的带动激励效果

高校教学团队通常以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 以课程或者专业建设为平台, 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 老中青搭配, 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 规模适度。当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生活中出现问题时, 教学团队“传帮带”的模式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 使之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从而避免因为遭受打击或失败而使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学团队的全员参与模式可以带动成员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参与热情, 弥补自身的短板, 反之, 教学团队所获得的集体荣誉又可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的激励, 进而实现良性互动。

3.3 教学团队文化的组织协调作用

我国教学团队的建设始于2007年, 随着各级各类教学团队建设的全面开展, 作为一级组织当中的正式群体, 教学团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导规划作用。团队成员在长期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 会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凝聚团队精神, 塑造终身学习的团队氛围, 团队成员之间也能够坦诚、开放、平等的交流, 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人际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 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和活力, 协调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 提高工作满意度。因此, 在团队文化这个层面上, 教学团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摘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教师个人, 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它受到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高校可以利用教学团队运作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明伟, 侯英梅.面向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论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2, (4) .

专业发展动力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动力机械及工程;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郑清平(1965-),女,湖南道县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天津?3004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66-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在全国开设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高校中,很多都安排“内燃机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应用、巩固、丰富、提高所学内燃机专业知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检查过程。

课程设计通常包括:设计目标和内容制定、方案选择、设计计算、设计绘图、设计报告和图纸的提交、答辩及教师的成绩评估。课程设计目标和题目选择由实践教学大纲确定,设计目标必须清晰和明确,设计题目和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方向要求,在深广度与分量上要求合理;方案选择是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计算即学生根据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的过程;设计绘图是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一般可以手绘或利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完成;设计报告为学生在设计结束时完成和提交的成果;教师最后根据预定标准对学生设计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成绩。

通过内燃机专业课程设计,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掌握内燃机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实际应用;能正确分析内燃机各主要零件所受载荷的大小和性质,掌握其工作特点和设计要点,掌握基本尺寸和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计算方法,了解有关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熟悉内燃机工作过程,掌握各参数对工作过程的影响和提高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的措施;熟悉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二、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内容安排

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为期3周。指导教师提供一套四缸发动机的设计横向和纵向参考图纸,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比例画出横向和纵向图,并熟悉其中的结构特点,然后进行发动机在某转速下的运动分析,并提交一份相应的设计报告,最后教师利用两天时间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答辩评分。

2.存在的问题

(1)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中绘图工作量大,在两周左右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在认识、消化和整理原图的基础上,完成两张四缸发动机的横向和纵向图,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学生并不能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和设计要点,掌握基本尺寸和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计算方法,更谈不上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另外,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应用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从而背离了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尽可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2)课程设计答辩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们对课程设计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对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在一个人的经验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团队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知识共享、成长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课程设计还只是处于单打独斗、一人一题的局面。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设计内容,每个学生都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这样也直接造成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可能,同时,对于职业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也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工程教育的理念。

三、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1.改进课程设计内容

内容安排中减少机械重复的画图工作量,将四缸发动机设计改成二缸机设计,并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理念,安排2人一组,每个学生只要求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两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由此一方面补充了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也使得学生有时间对设计进行全面思考,保证了对设计计算过程的理解。

2.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

分别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内燃机原理”和“内燃机设计”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两大组,加强了现代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的学生根据热力计算公式,对内燃机各热力参数、指示参数进行计算,并绘制示功图,它对内燃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求进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的学生以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为目标,掌握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将思路与方法付诸于程序语言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发动机发火顺序、转矩波动和轴承负荷图的理解。

3.设计过程进度安排阶段化

第一阶段:大约1~2天时间,进行内燃机总体设计和方案选择,在产品总体设计中要选择和确定内燃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在进行热计算和外特性计算及主要零部件设计前,首先要选择零部件的类型、布局方式,如:气缸的布局方式、燃烧室的选择等。

第二阶段:大约2~3天时间,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学生依据分组情况分别按要求进行具体的计算。

第三阶段:大约8~9天时间,进行绘图工作,每个学生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一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

第四阶段:大约2~3天时间,整理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细化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式,鼓励创新意识,加强平时考核监督

课程设计改革要做到成绩评定严肃、认真、科学、公正,只有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才能取得学生对成绩的认同感。改进后的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明确给出评定的办法以及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最后的总成绩是将设计说明书质量、创新意识、图纸质量、答辩以及平时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其中说明书质量包括方案说明、设计计算过程,以及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认识和收获等,要求报告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符合技术要求与撰写规范。总成绩中特别考虑了创新意识的成绩点,只要学生在教师给的简单的原设计模板上有所创新的都予以成绩上的鼓励。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参照出勤、提问和平时阶段性任务的抽查情况等方面给出成绩。出勤情况除了教师抽查记录,还委任几个组长进行记录。四个设计阶段完成情况均分别记入平时成绩。

5.改进课程设计答辩方式

答辩时除了采用教师提问的“问、答”方式外,还要求学生能指出自己在图纸方面和报告方面的问题,注意引入学生自我的认识,允许学生参与对成绩的评定。或者要求学生指出别人图纸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侧面也反映该学生是否亲自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此外,答辩时还现场抽查某些学生对绘图软件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合要求的学生,必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完成,否则不予通过。

四、总结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注重了对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课题的深广度与分量上进行了调整,保证了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设计与进度完成设计工作。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反映出来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彪,周鲜成,刘利枚.提高工科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58-59.

[2]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3]李建奇,陈日新,王建君.工科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6):96-98.

[4]刘晓燕,刘立君,宫克勤.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7,(7):58-59.

专业发展动力 第12篇

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各国都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议题十分重视。在已有研究中,教师信念、教师情感、教师知识、教师能力、教师教学专长、教师学习、教师反思、教师合作、教师领导、教师生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发展动力是核心问题之一,它指“推动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和专业行为方面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力量的总和”。[2]缺乏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进行探讨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已有文献中,我国学者专门就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进行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研究以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的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经验材料支撑和理论深度。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辅以Nvivo10 质性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意在从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中提炼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构成的要素及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首先,质性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遵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深描,在原始资料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其次,质性研究所建构的理论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方法包括一些系统而灵活的准则,让你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4]质性研究擅长于表现被研究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兴趣、利益和动机。[5]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以期挖掘其背后的深层要素及特点。

Nvivo10 是一款支持定性研究方法的软件。它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访谈、音频、视频、网页等内容。Nvivo10 具有强大的编码功能,使研究者从以往的分类、排序、整理等繁杂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并且协助研究者探究资料之间的关系和建构理论。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1.资料的收集。本研究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在北京市工作的41 名中学特级教师进行访谈。主要让被访者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关注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坚持在教师岗位并一直努力工作、向上发展。研究者以录音笔记录了整个谈话过程。

2.资料的整理。研究者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为文本。以人名拼音首字母为编号和文件命,全部导入Nvivo10 软件中,为每一位访谈者建立一个文件夹。

3.资料的分析。在反复阅读文本后,研究者对材料进行了编码、理论建构与信度检验。

第一步,编码。编码是质性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编码’是将一个‘代码’贴在一段文字上……当研究者进行编码时,将一个个概念贴在一段段文字之上,这些文字就获得了意义。以这一个个概念为基础,可进一步地进行‘命题化’‘理论化’的工作,最后纺织成一张‘意义之网’。”[6]首先,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了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以什么因素使特级教师坚持在教师岗位并一直努力工作、向上发展为关注焦点,研究者以一种尽量不带理论框架的态度,对被访者表述的想法和事件进行逐一编码。如一位特级教师在回答为什么没有转行时,说:“我瞅着小孩子特别阳光,特别灿烂,我就感觉心里挺舒服的,我就没有感觉别别扭扭,所以说就没有别的想法了。”研究者将这段话编码为“内心阳光”。其次,研究者进行了二级编码(轴心编码)。经过比较与分析,研究者对一级编码形成的代码清单进行分类,从中提取出七个范畴,作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即热爱教育教学、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学生取得的成就、对学生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后,研究者进行了三级编码(核心编码)。研究者对上述七个范畴做了进一步分析与归类,抽象出三个核心类别,即热爱、成就感和责任感。

第二步,理论建构。在三级编码的基础上,研究者反复查询了原始资料,搜寻出有关核心编码两两概念关系的内容,以便深入探究三个核心类别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建构有关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构成的特征。

第三步,信度检验。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形成严谨的研究结果,研究者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即第一次编码一个月后,研究者从原始文件中随机抽取了两份文本重新编码。运用Nvivo10 中“编码比较”查询功能,对两次编码进行比较,通过计算一致性百分比来衡量信度。其结果如下。

一般认为,研究者编码的内部一致性应该达到90%以上。[7]表1 显示各个编码一致性均在90%以上,研究具有必备的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表2 列出了本研究的编码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主要由对教育的热爱、责任感和成就感构成。

(一)动力之一:对教育的热爱

在访谈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表达出他们的对教育的热爱之情。从表2 及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主要表现热爱教育教学、热爱所教学科、热爱学生三个方面。

1.热爱教育教学

在访谈中,很多特级教师都谈到他们十分热爱教育教学这个过程,甚至有“成瘾”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幸福、活力和思考带来的理性的快乐。

可以说现在是上课有瘾,上课的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时刻。(zwt1-1)

挺喜欢这个职业的,关上教室的门,这里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教师的思想、情感、学识,可以尽情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种心灵自由,特别是思想的自由,我觉得别的职业无法比拟。(mhm1-1)

2.热爱所教学科

在访谈中,一些特级教师提到他们十分喜爱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从反复品位专业知识中,他们能够感受到成长和收获。并且作为所钟爱学科的传播者,他们感到很幸运。

课文一遍一遍教,那些经典是值得你反复品味的,总能有新的感受,你在讲的过程中绝对有新的东西。(lsl1-3)

作为老师来讲,我真的选择了我喜欢的专业,虽然我不是研究这个专业,但是我作为这个专业的传播者,真的很幸运。有的时候感觉当老师是一种延续,一种理想的延续,我原来想学医,但是我没有学成,而我的学生有很多学医的。我自己没有实现理想,我的学生帮我实现了,这是我自己理想的延续。(jlh1-3)

3.从骨子里喜欢学生

很多特级老师表示,他们非常喜欢学生。和孩子在一起能让他们感到年轻,如沐阳光,能够有心灵上的满足。

干了这么多年教育,你看到小孩之后,打骨子里流露出对学生的喜欢。这可能是气质的流露,是很奇怪的感觉。(hxs1-2)

我瞅着小孩子特别阳光,特别灿烂,我就感觉心里挺舒服的,所以说就没有别的想法了。(nc1-2)

(二)动力之二:成就感

教师普遍能从教师职业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成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和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两个方面。

1.学生的成就

老师的成就真接反映在学生成就上。学生的成就不仅表现为学习成绩上,更表现为成长上;不仅表现在学生当下的成长上,也表现在未来人生的成长上。

我觉得老师的成就体现在学生身上。其实老师的这种成就一方面是自己,比如说发表了多少论文,写了多少书,但这个跟学生的成就相比,我更看重学生的反馈,以及学生所获得的成就。近的说,学生至少喜欢听你的课,喜欢你这个人。远的来说,这个孩子将来无论在生物学,还是在其他学科,他可能会有一些建树。我们说得再简单一点,至少这些孩子他将来生活都是幸福的。(jlh4-1)

诗歌的意境那么美,你本身就享受到这种意境,你领着学生体会,看着学生体会,你获得一种满足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你,或者和同学们产生了火花,或者他原来想不到的突然想到了,你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成功。(zxl4-1)

2.学生对老师的认可

教师的成就还来源于学生的认可。这种认可包括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对老师的关心与喜爱,及学生对老师的留恋。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主要表现在愿意和老师交流,并把秘密告诉老师。

有个男孩总是找老师聊天,别的老师都说烦。在一次班会上,我说生理成熟和早恋的问题是从初中就有的,你们最难办,最需要帮助。第二天这个男孩就找我来了。他说“老师,您说到我心里去了。”后来我们俩单独地聊,他说那时候他老请假,上初二的时候就看毛片……后来我知道,他为什么老想找老师聊天,但如果找到不信任的老师,又不可能说这些。再后来我找他聊,聊得特深,什么都跟我聊。(lds3-2)

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和喜爱不仅表现在关心老师的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从他们的角度和理解上去关怀老师的心灵。

我工作不到两年,突然一下子就肝炎了。我病了以后第三天,早上起来听见门口有人叫我。出来一看,我教的学生站了一排,他们手里都拿着东西,有报纸包的,有塑料袋包的。他们说刚从山里给您采的草药。他们说,老师我们需要您回去,您快点好吧。我这么二十多岁的汉子,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我觉得我不能辜负孩子。我得到了某种肯定,不是社会肯定,而是得到孩子的肯定。那件事应该说对我坚定从事教师专业,起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ltz3-3)

当时我带的一个班是成绩最不好的班。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告诉我,你们班同学奇怪,今天有十个人没来。我说不可能,我们班同学最爱活动了,怎么会没上体育课。后来我就找去了,这十个同学在教室里复习地理。我问他们,你们干吗都不上体育课?他们说,地理要会考了,就为了您,我们也要让它及格。这件事特别让我感动。(tgc3-3)

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不仅表现在当时,更表现在毕业后的漫长岁月里。毕业后学生对老师的念念不忘主要体现在对老师的感恩之中,但也会体现在对老师的深深歉意之中。

我带过的学生,都能够喜欢我,到现在还跟我保持联系,逢年过节我的班长还要给我发短信。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觉得衡量老师成功不成功,就是学生喜欢不喜欢你,爱不爱你,还记不记得你给他的收获。(bj4-2)

我怀孕八个月时,一个高三的孩子在教室吃方便面,我站在教室门口挺着大肚子,跟他说,把方便面收起来吧,他在最后一排坐着,故意跟我示威一样,端着方便面跑到最前面靠墙的一个桌子那了。我当时跟他急了,一生气,动胎气了,感觉孩子在里面开始翻。我说不行,你们上自习吧,我要回办公室先歇会儿。后来毕业以后有一次聚会,当时他去晚了,还穿着军装,一进去突然看见我了,看见我的第一个动作先抽了自己一个嘴巴,第二个动作就立正给我敬了一个军礼。他说老师真对不起,这么多年就想跟你说这句话。(zyh3-1)

(三)动力之三:责任感

特级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职业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并且认为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从事这个职业的。这种责任感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学生的责任。

1.对社会的责任

特级老师往往认为自己的职业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的责任,也包括对未来社会的责任。

自己这些年来就是坚信一件事,我们这个职业是培养人的,应该说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所以这是一个很有前途,而且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所以我这么多年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还是比较勤奋的。(tjs4-2)

语言文字就是文化的一种传承。这个民族没有了语言就不复存在,咱们责任多大。一想起来,咱们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不会为那些小事去计较什么了。咱们的天职就是,把这些孩子教好了,教好了,中华民族就有希望了。(yhb4-2)

2.对学生的责任

特级教师有一种他们称之为朴素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对得起学生、别耽误了学生。

有一次突然碰见一个学生,那个学生叫我一声“老师好”。我当时觉得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他叫你一声老师,你就不可能让他觉得在我这没学到东西,跟着我会毁了他。我的孩子当时也要上学,孩子突然一下离开你,当时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想,今天我把这个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会还给我一个怎样的孩子,就是那种感觉。(zyh4-1)

其实教师的责任特别重要。这回我没发挥好,我教他们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只是你的一拨孩子,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驿站,但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是他们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你的责任是特别重大的。(qxq4-1)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构成要素的特征

通过对41 位特级教师关于专业发展动力构成因素的分析,笔者发现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构成要素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具有互构性。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建构的。学生的认可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巩固和增强了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教师高昂的教育热情和辛勤付出往往能赢得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长足的发展。正如一位老师所总结的:“越教越有兴趣,兴趣跟教学成果有关系,你有这么多学生,而且学生也都通过你的教课取得一定成绩,确实觉得有一种成就感,你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是很重要的,兴趣是由你教学的成果作为支撑的。……你教着教着,越教越有兴趣,越教学生也爱听,大家也都爱跟着你,又有成果。(hdq4-1)”Dillabough在研究教师职业认同时指出,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应该置于交互主体理论之下加以理解,职业认同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取决于社会性和结构性关系的型塑,它嵌植于社会关系之中。[8]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的形成同样嵌植于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因此,我们在考察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时,不仅应仅聚集于教师个体,而且应该关注教师个体所处的环境。

第二,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具有生成性。专业发展动力的互构性导致专业发展动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生成的。本研究所涉及的特级教师全部在文革前后进入师范院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前并非十分热爱教师职业,并以此为终身事业,有些人只是抱着“有学上就很好”“师范生免费”的想法才走入师范院校的。因此,他们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是在后期的教育实践中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在教的过程当中,逐渐地热爱这个工作,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理想,就要当老师。教着教着,跟学生建立起感情了。(hdq1-2)”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培养不仅应该关注其师范教育阶段,更应该关注教师职后发展阶段。

第三,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具有内在性。首先,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内在的精神需求,而非外在的物质激励。特级教师所看重的是学生的成就和认可,这些因素本身就是非物质性的。而且本次调查的特级教师大部分都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下海”风潮的诱惑。他们的坚持印证了其动力的内在性。其次,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外力内化的结果。“一切教师专业成长外力必须经过‘力量中转’这一环节才能形成,都必须转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力才能生效”。[9]特级教师能够很好地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在社会中,教师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特级教师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了角色认同。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培养中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灵和精神需求。

(二)讨论: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中的启示与不足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运用中,凸显了质性研究的两大特点。首先,在研究目的上强调了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者在对自己“前设”反省的基础上,从被研究者角度出发,了解特级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故事,以探究他们专业发展的动力构成。其次,在研究过程上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归纳式路径,建立了扎根理论。第一步,研究者对从现场采集的特级教师的第一手语音材料进行转录,实现了材料的文字化;第二步,研究者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三级编码,抽象出了特级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构成要素,实现了文本的概念化;第三步,经过比较与分析,研究者形成了命题和主旨,提炼出特级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构成要素的特征,实现了命题化和理论化。

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建立扎根理论是一种孕育于第一手资料中建构理论的思考途径与探究方式。它从资料中来,通过科学的分析、归纳、对比,逐渐提升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抽象层次,并最终发展出抽象的理论。这种方式既可以达到从被研究者角度探究其思想、价值观等的目的,又遵遁了严谨的程序。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研究中,既可以弥补经验总结式研究缺乏理论高度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哲学思辨式研究缺乏翔实经验材料支撑的不足。

当然,由于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归纳方式,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很难推广到其他样本和群体之中。因此,本研究得出的有关特级教师专业发展动力要素构成及其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但特特级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群体的代表,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挖掘和分析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将为提升我国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动力提供有效的参照,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前言.

[2]李森,崔友兴.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系统建构和机制探析——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33.

[3][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8.

[4]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

[6]张芬芬.质性资料分析的五步骤:在抽象阶梯上爬升[J].初等教育学刊,2010,04:102.

[7]郭玉霞.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8活用宝典[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2.

[8]Jo-Anne Dillabough.Gender Politic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Modern Teacher:Women,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ism[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9,03:3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专业发展动力】相关文章:

专业发展06-24

专业发展需求05-20

专业发展困惑05-24

专业发展需要05-25

教师专业发展07-27

群体专业发展09-06

专业发展影响因素07-17

专业群发展研究08-12

专业的发展趋势05-25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05-29

上一篇:舞蹈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语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