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范文

2024-07-24

财务范文(精选10篇)

财务 第1篇

在现代经济瞬息万变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对企业的影响最大的应属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到期债务不能支付,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小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预算的运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公司的各种资产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而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的核心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现金预算的具体需解决的问题:(1)解释企业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那些地方;(2)需要资金的结构性特征,现金的优先保障顺序,一般的保障顺序为:正常生产经营必须的成本、费用性支出,大修理、技改和突发性费用支出,资本性支出;(3)企业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4)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5)如何抑制现金流量的滥用;(6)未来现金出现盈余时候的投资方向选择。

在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若公司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这时企业不必持有多余的流动资产,也不必进行不是绝对必要的长期融资。若不能,企业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安全边际,增加流动资产的水平(尤其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延长融资的到期安排。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情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

三、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的个别特征

企业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出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若公司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公司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企业发展的契机。

企业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发市场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应收帐款收回的可能性。

企业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企业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公司的潜在风险:一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二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和合理确定新产品研发支出的规模是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须在成本上进行挖潜,企业要想在下一次经济周期来临的时候抢占先机就必须做好替代产品的研发工作,企业要想找到一个新的现金牛就必须做好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保持良好的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搭配,并为衰退期的到来准备好资金。

企业衰退期时期,销售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这个时候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的管理重点就是“现金为王”,要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保证款项的正常收付。

四、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分: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

固定预算也称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预算对业务较为稳定的企业比较合适,但是,对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企业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企业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而如果能将年度滚动财务预算和月度财务计划结合起来将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是,首先制定年度财务预算,在年度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制定月度财务计划,每个月末对月度财务计划进行总结,并据此修正年度财务预算。并且在月度财务计划执行过程中,可以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每周或者半个月对本月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小结,以便能保证财务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总之,企业编制财务预算,通过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会风险研究》 (2000版)

[2]、《财会学习》2006年06期许敏敏

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 第2篇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医院做为改革的重点将逐步走入市场,如何加强医院管理是医疗机构改革与市场化的关键,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是促进医院管理升级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决策重要参考的因素,具有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强、时效性强的特点,面对医疗市场医院加强做好财务核算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使医院更适应市场化的要求,那么如何完善财务管理做好财务核算,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中的普遍问题

医院财务管理跟不上医疗改革的步伐。由于我国医院长期处于半行政化的状态,投入不计算经济成本,对于医院产出效益不予计算。这就造成医院的财务核算不及时,医药统一核算,形成医疗成本把控不严、医疗资产计价核算不规范,在财务管理中权责不分。医院财务管理中不以市场为导向,只重视日常经济核算中业务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只完成财务核算和部分监督的部分,而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意识还停留在过去。

医疗预算管理不严肃执行不严格。财务管理中核心一项就是预算管理,但目前一些医院预算管理中预算制定不规范不科学,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很大,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预算管理制度、责任划分、预算指标、分项费用、定额等各方面未进行科學地细化。没有从制度上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医院财务人才培养欠缺。医院单从临床和科研队伍入手,对于财务核算和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跟上医疗水平的发展,在制度上不能保证优秀财务管理人才发展,同时由于多年来医院的行政化,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发展,使得一些年轻高学历财务管理人才思想不够稳定,并出现优秀人才断档。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缺乏市场化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核算方法单一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财务核算中重钱不重物,造成资产流失浪费严重。在医院各科室收入计算方法与医院核算管理办法不统一,权责不明确,消耗的成本和收入不能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在行政开支不明确,由于行政开支种类繁多,涉及到医院机关、科室和后勤保障系统等诸多方面,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效益。医院加强财务核算将医院的收支没有列出明确详单,财务管理方面管理不到位医院对科室的效益评价未能与科室财务核算挂钩,不能有效杜绝物资的浪费。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对策

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意识。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在市场化过程中必须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较少的物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使医院适应市场更好的服务群众。改变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观念就是使医院的经营管理者在办医过程中用现代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来规范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强化风险意识,通过现代财务管理防范医院经营中出现的风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上加强财务核算,及时发现风险、量化风险,通过财务管理的手段来制定防范措施,把可能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做好风险调查,从多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应用财务管理手段确实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大限度的规避投资风险。同时要建立财务管理的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对投资项目形成自动预警机制,能对医疗投资的全程进行有效监测,及时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投资失控。

运用现代财务核算手段强化财务分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通过现代财务管理系统,加强财务核算对医院的经常性经营账目进行清理,加快资金回笼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和杜绝呆坏账的发生。并做好财务预算使资金按计划使用,合理配置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收效又快又好的位置,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杜绝资金浪费, 同时盘活医院存量资金,通过财务管理挖掘资金使用潜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及时积极开展财务核算做到清仓查库,制定储备物资限额,完善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广泛开展科室经营核算,物资储备上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生产需要,做到灵活采购和储备,实行无库存供应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库存,减少人力、物力耗费和资金占用。为医院扩大再生产、创造最佳效益服务。

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需要,医院要积极建立信息网络为医院实时财务核算系统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激励机制竞争上岗促使财务管理人员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财务人员自觉提高业务水品,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为其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同时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财务人才,保持其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就必须注重他们的个人发展,帮助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医院行政费用的财务核算,强化物资采购中的财务管理。医院要适应市场化改革,要努力降低行政消耗开支,减少医院行政消耗性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归口管理、分级管理,财务预算控制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各科室行政消耗开支费用,对列入预算管理项目要严格执行预算,有效控制不合理支出,杜绝随意报销的现象。在物资采购中加强财务管理,医院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工程、物资(包括医疗、非医疗、各类保障)、服务采购制度的改革,让采购过程实现市场化运作。医院采购小组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严格按财务管理编制采购目录,制订相关操作细则,采购程序要科学合理,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谈判、询价采购等环节中加强财务人员审计、结算,防止“暗箱操作”、减小寻租空间,杜绝职能腐败,做到“采购透明化”,并加强社会监督检查,保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财务 第3篇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国际贸易增速回落, 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各类风险明显增多, 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但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 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中小企业早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经济体, 在经济波动中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随着整体环境的不断恶化, 一批中小企业面临投资失利、融资困难、产品降价、订单减少、员工失业等问题, 甚至面临财务危机。如何制定应对策略, 如何在后危机时代中寻找机会, 确保中小企业走出财务危机困境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是摆在中小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财务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了应对财务危机相关建议。

一、中小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财务因素

企业的财务危机不是事先毫无征兆, 更不是毫无过程的突发性, 其实它孕育在企业的相关方面而且有一个过程, 结果是通过生产、经营、销售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信号表现出来。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各种因素表现的程度不一样。下面主要从财务相关方面进行分析。

1.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财务分析方法不科学。

中小企业建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税务检查的需要, 很多账目内容不真实、不完整, 由于这些基础财务数据资料不完善, 很难利用于企业财务分析、企业决策的需求, 这就使得财务数据对企业管理层分析、战略制定很难有实质性作用。

2. 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高。

许多企业在“高负债, 高收益”的指导思想下, 盲目高负债, 导致财务费用过高, 内部资产管理不当, 资产结构比例失调, 同时某些项目又存在营运资金不足, 货币资金紧张等情况。

3. 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严重。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同时缺乏长期稳定性, 小企业对资金的要求是“短、频、快”, 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 这样就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 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 而银行又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和精力来搜集小企业的信息, 因此, 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长期债务支持。

4. 缺乏投资分析, 资金使用效益差。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 开始自觉地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速度, 盲目投资了许多项目, 但由于缺乏投资分析和论证等原因导致了巨额投资的报酬很低, 并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5. 财务决策的非科学化, 主观臆断加大。

很多企业由于提供的财务信息过于滞后, 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无法按时编制财务报表等, 财务信息资料缺乏科学系统性, 不能真正为当前决策服务。同时大多数的企业家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个人素质、能力培养缺少严谨、系统的商业训练, 容易形成激进的战略措施, 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6. 资金来源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多元化投资, 导致资金供应不足。

直接的表现就是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 但却不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拖垮优势主业, 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整体资金的匮乏。

二、中小企业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如何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危机, 可以从防范危机、控制危机两方面入手。其中防范危机主要体现为危机规避意识的树立, 财务整体情况的定期综合分析, 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控制危机主要是平衡好经营中各个控制点。下面主要从财务管理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1. 应用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

由于前述提到的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本身的不健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实务管理经营中, 很多中小企业还是完全依赖经验管理的落后方法, 那么如何将财务分析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正常轨道中去呢?我想, 最起码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 完善财务数据资料, 这些财务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其次, 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至少要做如下财务数据分析, (1) 用比较分析法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前后期对比分析, 找出差距, 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以便改进工作。 (2) 用比率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并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找出本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企业不同年度财务比率的增长变动趋势, 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用趋势分析法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趋势, 以便确定好的投资方向, 更好地发展企业。

2. 完善财务报告系统。

每个企业应有一个能及时为企业提供财力和经营状况的财务报告系统。包括预算、月度财务报告, 计划实际评价, 利润中心和互任系统。有助于管理者确定各种业务的获利水平, 确定每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及产生的效益高低, 确定每位的员工的绩效水平, 确定缩减那些费用不影响公司业绩, 确定每项措施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的影响程度等。

3. 加强资金管理, 加快资金周转。

(1) 加强现金流控制, 提高现金日常流量, 防止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一般地, 现金短缺是企业财务困境的共性。走出财务困境, 现金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管理层必须重视现金收、支的日常控制, 尽可能的增大净现金流。企业实务中常用的做法, 从短期来看:第一, 根据经济业务的轻重缓急配置相应的资金, 只能进行必需的支付。第二, 严格审查现金支付的合理、合规及必要性, 尽量减少费用支出, 第三, 加强业务回款力度, 提高资金周转率。从长期来看, 重点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 加大利润挖掘空间, 同时控制企业的现金支付的费用总额, 对现金支出能有事先预算, 以此控制最佳现金余额。 (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减少坏账, 加速资金周转。实务管理中, 事前要求做到:事先全面详查客户尤其是重点客户的信用度以及经营状态, 比如:客户近几年的会计报表, 客户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电费单、税单、海关进出口单, 与客户有往来的企业对其信誉度的评价。调查后的结果将是对企业制定赊销政策的直接依据, 为减少坏账的产生在后期的付款方式中尽量采用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事中要求做到:在应收账款发生后, 严格按赊销政策执行, 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防止坏账发生。中小企业通常的做法是由财务部门管理, 销售部门催讨。平时, 财务部门应定期与客户对账, 并要保留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 将对账结果及时与销售部门沟通, 以便早日收回款项及制定下一步的赊销政策;事后要求做到:对于应收账款到期仍未归还的客户, 管理层应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催讨;另一方面应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3) 减少存货占用资金量, 提高存货周转率, 加强存货管理。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方针确定企业主营产品、核心产品, 适时关注分析市场动向, 科学地分别制定各种存货的内部存货数量, 做到以销定产, 根据市场及企业战略调整产品结构, 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存货的风险。

4. 缩减管理费用。

低管理成本是企业生存和长期获利的必备因素之一。主要方法:第一, 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管理环节少、信息传递失真度小。强调定岗定责, 强化经营职能, 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岗位及人员, 降低管理成本, 第二, 费用预算管理, 事先预算年度管理费用总额, 严格执行并明确超支和节约的奖惩制度, 对于不能为企业盈利的业务尽快处理。第三, 责任管理, 由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费用支出进行限额管理, 并将这种管理结果与责任人业绩挂钩, 明确费用超支的应负责任。第四, 加强财务监管, 完善费用审批制度, 加强费用的内部审计, 条件好规模稍大的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费用审核机构等, 严格执行过程。

5. 控制成本费用。

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企业竞争力, 主要方法有: (1) 拓宽进货渠道, 降低外购成本。 (2) 全面预算, 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制。 (3) 改进技术, 降低成本。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许多企业都逃不脱财务危机的来临, 究其财务危机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原因是经营风险所致, 主要包括:不善经营管理、战略决策重大失误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财务风险所致, 主要体现:资金结构不合理, 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掌控等。主要侧重于探索分析引发企业危机的财务相关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财务因素,财务对策

参考文献

[1]林西, 周永生, 于贤保, 孙建文.解析中国私营企业财务危机根源[J].技术经济, 2006, (4) :64-65.

[2]王建军.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28) :349.

[3]许钰川.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1) :18-19.

加强财务监管 规避医院财务风险 第4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财务监督;规避风险

1 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 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严重束缚财务人员监督管理职

能的发挥

过去由于财务人员在人事上统一由医院人事部门调配,工资待遇等也都由人事部门说了算,在这种外环境下工作的财务人员做事放不开手脚,处处受制于人。即是预感财务风险来临,也得看领导的脸色行事。由此,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1.2 财务人员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必然因素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需要财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客观、公正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判断。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对一些财务会计业务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决策者,引发财务风险。

1.3 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也是产生财务风

险的原因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1.4 存货资产运营不当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和配置效率较低,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国有资产管理通道不畅,出资人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账实不符等造成存量资产运营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2.1 打破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解除财务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

鉴于人事制度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制约,我国开始实行会计委派制,以改变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医院则应从内部管理制度上下手,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医院所有的会计人员应由财务部门领导。医院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工作安排、领导和人事部门不做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工作去向由总会计师说了算。对下派财会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所在工作部门脱钩,他们的工资、奖金、福利由财务部门统一制定标准,统一发放。这样总会计师掌握了财会人员的人事调整权和经济管理权,财务部门在人员管理上就完全处于主动地位。被派出的财会人员因在人事调动、经济利益两个关键问题上不受制于所在工作部门,因此工作起来就能放开手脚,敢于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该部门财务管理健康发展。财务处(科)作为全院财务管理部门,也可以得到各经济活动部门的真实财务信息,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及时出面解决,对超出自己权限的也可以向有关领导建议解决。另外,被派出的财会人员不仅具有财务管理的权力,而且有配合所在部门工作的义务,他们的行政管理应由所在部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总之,要想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人事管理是关键。

2.2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医院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处理会计信息及进行会计核算的当事者,他们对于财务风险既能及时发现,又能起到为领导提供建议的参谋作用。为此,要通过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对会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舞弊的会计人员。将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待遇挂钩,重用有学历、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促使财务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价值。

2.3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

医院要更新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和机制。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并有时间表,以便监督;另外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审计是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2.4 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领导与管理

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 第5篇

一、财务杠杆利益 (损失)

所谓财务杠杆利益 (损失) , 简单说就是指负债筹资经营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 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 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 且产权比率 (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越高, 财务杠杆利益越大, 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 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 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 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 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 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 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 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主权资金的收益率, 而且也能使主权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 这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利益。

二、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 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上升, 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 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 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 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可以概述为: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 (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 , 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 此时使用财务杠杆, 反而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 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 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 就不会产生损失, 也无财务风险而言, 但在经营状况好时, 也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三、影响财务杠杆利益 (损失) 和财务风险的因素

由于财务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而且财务杠杆系数则是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体现, 那么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响财务杠杆利益 (损失) 和财务风险。

(一) 息税前利润率。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息税前利润率越高, 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 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二) 负债的利息率。

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 负债的利息率越高,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 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负债的利息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 而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则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即负债的利息率越低, 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提高, 而当负债的利息率提高时, 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降低。那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片面的观点。

(三) 资本结构。

负债比率即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 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相同。即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 负债比率越高, 财务杠杆系数就越大;反之, 财务杠杆系数就越小。也就是说, 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但负债比率对主权资金收益率的影响不仅不同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 也不同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影响, 负债比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 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 表现为正的影响;反之, 表现为负的影响。

摘要: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 即财务杠杆利益。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 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因此, 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 搞清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 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

加强财务预算防范财务风险 第6篇

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产经营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不断增多,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与债务问题存在矛盾冲突, 或者是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积累以及分配管理不当, 就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其中最为常见的财务风险问题就是企业的支付风险。减少规避财务风险, 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性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利用财务预算能够准确的分析企业资金的不确定性, 合理的规划安排企业资金使用计划, 因此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及预算计划, 可以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问题, 这对于确保复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预算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分析

(一) 财务预算编制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经营发展动态资料

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融资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这些分析资料可以为企业高层管理决策层在进行企业扩大规模、开展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能够使决策层分析考虑更加周到, 因而可以避免由于资金周转不畅造成一系列连锁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 财务预算有助于规避企业的融资与投资风险

财务预算工作的实质就是根据企业的资金结构合理的安排资金收支计划。通过财务预算工作, 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使用, 同时扩大企业外部资金的适用范围, 依靠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融资以及投资计划, 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 财务预算可以规避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债务偿还风险

首先通过企业的财务预算评估, 能够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根据相应的指标反映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需要, 进而决定企业客户类型、投资项目类型, 并督促资金回笼工作开展防范应收账款风险。同时财务预算计划也可以准确的反映企业在某一阶段内的资金收支计划, 进而以此为依据合理的制定偿债计划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

(四) 财务预算有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

进行财务预算管理, 需要大量的财务会计报表数据, 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 因而可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 有助于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预算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预算与风险管理的作用, 因此尚未制定完善的财务预算风险管理机制, 也没有结合风险控制重点完善财务预算编制计划, 导致风险控制管理效果差。

(二) 企业预算编制水平较低

由于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 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尤其是在预算的编制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 预算编制计划与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偏差较大, 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实际情况的适应性也较差, 导致财务预算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指导。

(三) 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财务预算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在企业内部贯彻实施, 同时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然而部分企业管理部门认为财务预算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 忽视了财务预算贯彻执行的全员性。

四、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 防范财务风险发生措施

(一) 建立系统完善的财务预算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部门应该整合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 通过以财务预算作为手段开展财务风险防范管理, 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管控效果。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业务内容、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主要发展制约因素, 明确企业经营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各项财务风险问题。然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完整的预算风险管理体系, 依靠合理的选择风险控制指标来指导预算计划的编制, 并同时对后期的风险问题进行衡量。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整合财务预算与风险管理, 构建管理效率高、风险控制效果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二) 提高企业的预算编制水平

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 主要是分为经营预算以及资金预算两方面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经营预算编制的重点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阶段的费用预算, 即编制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在内的费用计划。在费用预算的编制上应该以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作为基础, 确定费用的具体开支范围、费用支出内容以及具体的金额。资金预算的编制则应该根据收入预算、经营性投资性支出以及筹资阶段资金支出等进行预算的编制。收入预算主要是按照营业收入以及其他现金收入, 对企业的收入参照往年度期数并进过分析预测确定。经营性投资性支出预算则是按照资本支出预算、商品采购预算、费用现金支出预算以及税收支出、福利支出、股息红利支出等其他支出项目进行预算编制。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计划, 为企业财务预算以及财务风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 强化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完善财务预算的考核监督

对于企业的预算执行管理应该采取金额管理、项目管理以及数量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建立预算管理台账, 按预算计划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预算额、实际发生额、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进行准确的记录。同时充分收集企业在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 按照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平衡分析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 从定量、定性两个层面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 为财务预算执行管理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此外, 为了确保企业财务预算得到有力的贯彻落实, 发挥财务预算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预算考核应对各个部门以及负责人在预算的执行方面的业绩进行考核, 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 制定包括销售收入、销售量、销售毛利率、应收账款回笼率、存货周转率、费用完成率、净利润在内的一系列的指标, 准确的反映企业各个预算部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控制情况, 强化责任管理制度, 为财务风险的规避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依靠准确的财务预算编制以及计划执行, 形成对资金收支的有力控制, 已经成为防范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对于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运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分析总结财务风险影响因素, 并将其在财务预算编制中体现出来, 以强化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规避作用, 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梅, 冯艳.预算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J]商场现代化, 2009 (10) .

[2]孙运珍,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1) .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有效防范财务危机 第7篇

(一)积累性。财务危机往往是企业一定时期各种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失误的综合。企业在生产方面,长期治理不善、产品质量不达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在营销方面,市场定位不准、促销不利,造成产品积压;在理财方面,对财务活动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出现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不匹配、现金收支混乱以及财务舞弊等。这些问题的日积月累,最终使企业财务步入危机。

(二)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也有很多因素是突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企业无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

(三)复杂多样性。危机形成不是单一事件的结果。由于企业对环境的某些因素的不适、经营活动某一过程的失误、财务行为的过失等都有可能带来财务危机,而这些经营环境、经营过程、财务行为方式均表现出复杂多样性。

(四)灾难性。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虽然也有不少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化解了危机,避免了破产,但企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往往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壮士断臂般的重组,增加代理成本、资金成本等。至于破产,将给企业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

二、财务危机产生原因

(一)经营持续亏损。由于企业扩张过度、经营治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假如企业只是短期亏损,只要亏损额少于折旧,未必导致债务偿付困难。但假如持续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假如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财务失败,将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最终很可能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

(二)短期支付不能。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真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三)突发性风险事件。在市道畅旺的时候,高成长企业或许可以凭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给市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忽然变化、重大策略调整、各种自然灾难或其他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

三、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长期财务经营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出现的许多先期预兆。

1.财务结构明显恶化。财务结构恶化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筹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债务搭配不当;(2)投资结构不合理,长、中、短期投资比例失当,有的项目选得不准,有的投资超过风险限度;(3)生产结构不合理,资产中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4)支出结构不合理,其突出表现是非生产性、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下降。这四个不合理在形成过程中是渐进的,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情况,就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中发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理财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一旦信誉受损,企业的筹资、融资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关联企业间经济往来、信誉结算就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当企业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就有了先兆。

3.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为财务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4.经济效益严重滑坡。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5.关联企业趋于倒闭。因经营管理和竞争的需要,关联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关联企业发生危机有可能波及到本企业。故一旦发现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经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归类汇总,最终形成了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对过去财务管理活动结果的综合反映,企业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其它辅助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大量的报表数据经过处理和加工,使其转换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企业财务报表虽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通过分析可以系统评价企业过去财务管理整体效果和变动趋势,通过预警可以帮助企业把握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1.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负债的额度和期限必须保持合理的结构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否则可能加大企业的还债负担,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很多上市公司因财务费用负担过重,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财务危机。对于债权人、投资者来讲,关注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至关重要。从现金流角度去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可靠。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该指标说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可以用来偿还现时债务的能力。该指标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小,短期偿债能力弱。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长期偏低,而偿还债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筹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或投资收回的现金流入,企业必将面临财务危机。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企业全部债务的能力,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该指标比率越大,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弱。国外经验表明,该比率值在0.20以上的公司财务状况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若企业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维持经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后,不足以偿清债务而必须向外筹措资金来偿债,这就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恶化。即使企业向外筹措到新的资金,但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还是取决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2.财务弹性分析指标

所谓财务弹性就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经营现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间的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承诺支付等。当经营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现金时,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就强。财务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即:每股营业现金净流入/每股现金股利

该指标表明企业用年度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企业支付股利的现金越充足,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强,财务状况越好。

(2)资本购置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资本支出是指公司为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发生的支出。该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资本支出的能力越强,资金自给率越高。当比率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靠自身经营来满足扩充所需的资金;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企业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扩充所需的资金。

3.获现能力分析指标

通常用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资资本的比值来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获现能力指标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主要包含以下指标:

(1)销售现金比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反映每次销售得到的现金多少,既可反映公司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该指标的比率越大越好,类似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即: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若超过该指标比值,说明需要借款分红,此时公司面临财务危机。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

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通过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可评价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指标

现金流量结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内部结构三个部分。其中,经营活动流入量/经营活动流出量这一比率最为重要。该比率反映了企业靠自身经营活动所获现金满足其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和获利能力的强弱。长期来看,若其比值大于“1”,说明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能基本得到维持;该指标比值若长期小于“1”,表明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维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靠出售资产或向外融资才能维持,企业将面临破产危险。

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建立财务良性机制 第8篇

一、明确预算的重点, 科学确定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单元

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 应在保证财务指标完成的基础上细化费用项目, 把中心承担的费用按各个专项管理所发生的支出, 并且能相对独立存在的费用, 作为确定预算的项目, 使预算项目具体化。生活协力中心是以服务为中心的费用单位, 我们将成本费用中心作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位, 根据服务所对应的单位和服务项目合理设置成本中心, 并确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等, 尤其是强调成本中心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 预算的编制、下达、控制、分析和考核都以成本中心为单位进行。通过成本中心的建立, 将预算控制的责任传递到最基层的班组, 形成逐级控制, 并形成层层负责的成本费用体系和预算控制机制。使每一项支出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 促进财务预算管理责任的落实。重新确定各项工作的非定额标准, 剔除所有不合理的开支, 制定较为科学的物料消耗标准, 并对成本的真实性逐项进行认定, 为编制成本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二、将收入预算按部门下达, 增强员工的服务观念和效益意识

在集团公司下达经营目标后, 我们根据目标利润及服务人员的数量确定了营业收入预算, 营业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 它上承市场调查与预测, 下启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经营活动计划。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 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收入预算按部门进行分解, 层层下达到每个班组, 使每个部门、每名员工都明白自己担当的责任, 及时掌握收入的完成情况, 与收入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为调整和优化生产服务方案提供依据;为未完成的收入预算找原因, 以促进提高服务质量为基础, 增强员工优质服务的意识, 以确保收入预算的顺利完成。

三、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跟着预算走, 预算资金按照进度拨付, 利用资金手段调控成本预算的执行。大宗物资的资金由公司统一对外结算, 并且推行物资采购招标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成本预算的管理。公司实行物资集中采购, 逐步弱化业务部及成本中心的材料采购权限, 实行常用物料通过集中招标、公开招标, 定点定厂统一采购, 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成本。并相应制定了《资金预算制管理制度》、《关于财务收支业务审批有关规定的通知》等, 使业务部和各成本中心在执行成本费用预算及专项预算过程中有章可循, 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中, 员工职责分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信息传递、考核考评, 促使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严禁将预算资金用于预算之外的其他用途。业务部和成本中心都没有融资权, 资金的缺口由公司统一筹措。通过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 确保了中心服务经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四、注重预算的编制和审核, 加强财务分析工作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编制一个高质量的预算关系到整个预算管理的成败, 最终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相连, 而预算编制过程是个复杂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工程, 它需要进行反复、切实的综合平衡方能实现, 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

在明确财务预算的目标后, 应全面获取企业的内部资料和外部的历史资料, 并掌握目前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汇总企业各部门编制的各项业务预算, 加以整理、分析, 根据隶属关系逐级审核、汇总, 班组预算由分公司审核, 分公司预算由成本控制中心审核, 成本控制中心预算由业务部审核, 最后将预算建议上报公司。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 公司上下充分交流信息, 统一认识, 使各级责任人熟悉生产业务和定额管理, 明确责任和目标, 对已建立的预算标准, 严格审定和执行预算, 减轻了预算控制的难度。在推行预算过程中如果出现非人为原因的较大差异时, 应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的差异, 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对财务预算作适当修正, 使预算尽量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 以提高财务预算的合理性、客观性和正确性。在预算期终了, 考核预算时还需要对原来的预算水平进行调整, 以便增加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可比性。关注预算实施情况及其差异, 分清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 找出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及时控制不利偏差, 纠正不利偏差。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保证中心经济活动能够按照预算设定的目标完成, 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信息应用研究 第9篇

一、非财务信息概念界定

理论界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不同的文献在非财务信息所包含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随着非财务信息在各个决策层面重要性的提高,以及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非财务信息从概念上给予明确的界定,就显得必要而紧迫。

(一)国外机构与学者的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从财务信息披露的角度规定,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发表的《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报告中认为,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该类观点只是从广义的角度对非财务信息给予了说明,这种界定全面却并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和把握。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1CPA)提出企业应当考虑披露下列非财务信息: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股东、管理人员的信息、背景信息,但并没有从定义的角度给出明确的说明。Roberts.Kaplan和David 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这些观点通过列举的方式给出了非财务信息应该包含的一些具体方面,容易被人理解把握但其内容却并不全面。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国内学者马晖、王静(2005)指出非财务信息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李晓龙(2005)认为不满足条件而未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与企业未来财务业绩密切相关的业绩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耿黎(2008)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则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除上述几种得到较多认可的观点以外,其他的学者大都选择运用罗列内容的方法来说明非财务信息的含义。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非财务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本身和可扩展信息以外的所有其他信息;狭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针对特定会计主体内部而言的,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且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二、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引入非财务信息的必要性

科学全面地运用财务指标建立起来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较直观地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但其不能充分体现那些与企业未来密切相关的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对危机发生的影响。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就应该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加强非财务信息的引入。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财务信息局限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环境更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使用者时刻都需要更新自己掌握的信息来进行有效决策,然而财务报表的数据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年度为期间统计的,不能满足决策者对信息的及时更新需求。另外,传统的财务信息只能说明企业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状态,而不能对现状进行及时揭示,更不用说超前反映企业的发展趋势了。相对于财务信息的滞后性,非财务信息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更能满足财务危机预警的要求。因此,要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真正起到提前预警危机的作用,只采用滞后性的财务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综合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二)我国财务信息披露现状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公司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和披露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同时,由于净利润容易受到经营者的操纵,经营者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调节净利润的高低,将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造成决策信息混乱。因此,在我国单纯地依赖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能保证预警准确性和可信性的。

另一方面,财务指标由于受企业会计基础和计量属性的影响,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具有良好财务指标的企业,可能现金支付能力极差。这种偏差既可能是由于会计权责发生制使用所带来的已发生的的利润并没有带来真实现金流入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利润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并没有带来实际净现金流入造成的。由于存在这样的局限,财务指标不能满足预警对于准确性的要求。因此,只采用财务指标来评判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显然是不准确的,甚至还会出现差错。

同时,我国目前可得的财务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侧重于提供定量信息,但忽视定性信息的披露;侧重反映有形资产状况,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知识产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并没有给予恰当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对企业以后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引入非财务信息就显得更为必要。

综上所述,财务危机预警中,在充分运用财务信息的同时,应该加强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以增强财务危机预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度。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最好既要涉及到定量的财务指标,也要涉及到定性或定量的非财务信息,将非财务信息的评价作为企业预警模型的一个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为完备地反映企业的整体面貌,真正达到财务危机预警的目的。

三、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信息应用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非财务信息在财务危机预警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财务指标的选择方面。

浅谈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 第10篇

一、基本认识

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财务风险泛指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包含了狭义的财务风险和企业的经营风险。而狭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风险只发生在有负债或优先股资本经营的企业里,没有负债也没有优先股资本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为负债资本或优先股资本的存在是产生财务杠杆作用的直接原因,因此,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密切相关。财务杠杆大小表示了每股收益的变动受息税前利润变动影响的大小,而每股收益的变动又反映了企业的风险,故财务杠杆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通过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升,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

下面的例子便于更好的理解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现有A、B、C三个公司,公司长期资本皆为1000万元。A公司无负债,无优先股,全部为普通股股本;B公司的借入资本为300万元,利率为10%,普通股股本为700万元,也无优先股;C公司的借入资本为500万元,利率为10%,优先股100万元,股息率为12%,普通股股本为400万元。假定预期息税前利润为2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

从上述三个公司的资料来看:

A公司的财务杠杆系数=200万元/200万元=1,税后利润为150万元,普通股本(自有资本)利润率为15%;

B公司的利息费用=30万元,DFL=200/(200—30)=1.18,税后利润为127.5万元,普通股本利润率为18.21%;

C公司的利息费用=50万元,股息支出=12万元,计算出DFL=1.5,税后利润为112.5万元,属于普通股的税后利润为100.5万元,普通股本利润率为25.13%。

可见,长期资本来源中资本成本固定型资本所占比重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来越大,普通股本利润率也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三个公司的投资报酬率20%大于利息率10%,大于股息率12%,从而导致随着成本固定型成本增加,财务杠杆利益越大。

如果对上述三个公司的投资报酬率进行调整下调到15%(即EBIT下降幅度为25%),三个公司的普通股本利润率的下降情况计算如下:

A公司税后利润为112.5,普通股本利润率为11.25%,较15%下降了25%;B公司的税后利润为90万元,普通股本利润率为12.86%,较18.21%下降了29.4%;C公司的税后利润为75万元,属于普通股的税后利润为63万元,普通股本利润率为15.75%,较25.13%下降了37.6%。可以看出,A公司的普通股本利润率的下降幅度与EBIT的下降幅度相同,而B公司和C公司的普通股本利润率的下降幅度大于EBIT的下降幅度,这是因为A公司没有成本固定型的长期资本来源而不承担财务杠杆风险,B公司和C公司因使用了成本固定型的长期资本来源而要承担财务杠杆风险。

可以看出,C公司的财务杠杆系数最大,其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影响也最强,承担的财务风险也最高;A公司的财务杠杆系数等于1,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也不承担财务杠杆风险。

三、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关系的影响因素

由于财务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财务杠杆系数则是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体现,那么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影响两者的三个主要因素。

1. 息税前利润率

由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由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2. 负债的利息率

由资本收益公式、权益资本收益率公式可知,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负债的利息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而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则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即负债的利息率越低,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提高,而当负债的利息率提高时,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降低。那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片面的观点。

3.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形成的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筹资决策中,企业应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那么,最佳的企业资本结构应以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企业总价值最大为出发来确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就是企业各种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要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就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使每股收益额最大。

负债比率即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相同。即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也就是说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但负债比率对主权资金收益率的影响不仅不同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也不同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影响,负债比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的影响,反之,表现为负的影响。

因此,在实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息税前利润、负债比率及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处理好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实现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永灵,许革委.浅谈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J].经济师,2010年第10期.

[2]高艳.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4月.

[3]王化成.财务管理.2010年第三版.

上一篇:创新精神下一篇:自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