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节目范文

2024-09-13

交友节目范文(精选9篇)

交友节目 第1篇

1自我推销形态

1.1形态简述

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播电视征婚节目《电视红娘》,旨在为单身男性提供相亲平台,开启了我国婚恋交友节目先河,其节目形态为“自我推销形态”式,它主要采用征婚者在镜头前简单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完成相亲,其前期以《电视红娘》为代表;后期以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为代表,节目开始加入了征婚者的一些生活镜头作为辅助介绍。

1.2“自我推销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1.2.1服务性强

婚恋节目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男女双方提供婚介服务。“自我推销形态”的婚恋节目将服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上智大学研究中国性问题的刘雅格称,由于节目着重加强服务性的宗旨,该类节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争议,为以后婚恋节目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2单向交友

节目采用征婚者在台上简单的介绍自身条件来征婚,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果觉得合适可以直接与征婚者联系,也可以通过电视台与征婚者取得联系。这种形式的相亲节目只有征婚的一方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征婚者也没有办法得到合适人选的信息,只能等待电视机前的观众或电视台主办方的联系,形成单向交友。

由于当时电视台拍摄技术和包装技术水准较低,节目整体质量难以吸引观众。另外,节目开播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适时人们观念保守,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相亲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造成了《电视红娘》等婚恋节目因找不到嘉宾来参加节目而停播。

2谈话交友形态

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进入“谈话交友形态”时期。后由于众多电视台不断克隆,终至停播。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的谈话交友形态出现,谈话交友婚恋交友进入新时期。

2.1形态简述

这一形态的婚恋交友节目主要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包括嘉宾与嘉宾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其前期代表为《玫瑰之约》,主要采用12位嘉宾(6男6女)围绕节目组预设的话题,通过不同环节的交流来了解彼此性格特点的形式。后期以《非诚勿扰》为例,主要采用在固定规则中以问答的方式增进了解的形式。基于21多位单身女嘉宾在这十几分钟内对男嘉宾的了解,最终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与该男嘉宾牵手。

2.2“谈话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2.2.1采用谈话交友的速配形式

《玫瑰之约》设置男女嘉宾互相提问、“情感故事”和游戏等板块,每个版块都遵循将谈话进行到底的原则。《玫瑰之约》初期,主持人以女嘉宾闺蜜的身份来串联整个谈话交流过程,后期又增加了主持人来丰富“闺蜜群”来确保节目流程顺利进行。《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和专家会根据男嘉宾的回答或者短片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向男嘉宾提出问题,24位女嘉宾也可以举手示意向男嘉宾提出问题。男嘉宾通过回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女嘉宾、主持人和专家们进行沟通交流。

2.2.2注重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前期的婚恋节目加入游戏环节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玫瑰之约》首期节目中就有四位男嘉宾同时对女嘉宾有好感。他们要完成游戏才能获得与女嘉宾亲密接触的机会。节目通过游戏环节不断设置的悬念来增加节目的娱乐性。

“谈话交友形态”后期的婚恋节目通过个性化来增加娱乐性。以《非诚勿扰》为例,嘉宾上场方式个性化:男嘉宾利用升降机入场;最匹配的24位女嘉宾们伴着音乐通过T台先后入场,入场时和男嘉宾进行简单互动。其次,舞台设计更加个性:现场为LED舞台,以动画造型为主,女嘉宾灯全灭的时候背景为红色,其他时候为彩色。通过话题增加节目的娱乐性,节目所选话题内容大胆,且设置言辞犀利的女嘉宾,各种观点的交锋使现场火药味儿十足,并且延续到场外成为社会话题。

2.2.3与网络媒体联动

当下,传统媒体都在与新媒体联动来增强传播效果。《非诚勿扰》将节目视频上传至网站,使观众可以随时观看节目,并通过转帖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建立“非诚勿扰吧”,给观众自我表达提供空间;还会不定期地发起各种互动贴,与观众进行沟通。

伴随《玫瑰之约》和《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其节目形态被不断克隆,引起受众审美疲劳致收视率不断下降。另外,“谈话交友形态”的的婚恋节目为节目的收视率过分注重节目娱乐性,以至于2010年广电总局连续出台了两份文件来促进婚恋节目的整改,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联播》也对此节目进行了批评,这导致节目形态的转型。

3试配交友形态

3.1形态简述

“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主要是男女嘉宾共同度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星期)的旅行,在旅行中通过多次随机或主动选择配对成为约会搭档以增进了解,经过了解后再决定是否牵手。“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的代表是贵州卫视《完美邂逅》。

3.2“试配交友形态”婚恋节目特征

3.2.1“体验式”相亲

《完美邂逅》通过尝试一起约会、共同完成任务等一系列环节让男女嘉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自己的心仪对象。与《非诚勿扰》中一问一答的模式相比,《完美邂逅》更贴近现实生活交友的过程—一认识、相处、确定关系,男女双方能够真正在相处过程中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合适。

3.2.2影视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影视化的拍摄手段。优美的景色是精致画面的基本条件,《完美邂逅》拍摄地点第一季在韩国浪漫的济州岛,第二季在泰国美丽的甲米岛,不停变换的美景给观众新意和美感。其次,通过多机位拍摄人物关系镜头,按照电影布光要求操作,使画面立体化多处采用主观镜头拍摄,以嘉宾的视角拍摄,使节目的代入感增强。

3.2.3无主持人化

节目顺应现下娱乐节目淡化主持人的趋势,达到“无主持人化”的效果。在内容上,无主持人的设置一方面还原了生活中真实交流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嘉宾拍节目的感觉,有利于还原嘉宾最真实的状态;另一方面,避免了主持人刻意引导、干预嘉宾选择的可能性。

传播积极生活观念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基本要求,但这一时期的婚恋节目在这方面却负评如潮;另外,为了节目能达到更好效果,节目组有时会通过过度的把关和刻意剪辑来增强节目戏剧冲突,或是在嘉宾选择上与失真,节目真实性遭受普遍质疑。4结语

我国婚恋节目经历自我推销、谈话、旅行等形式,现正逐渐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需增强人文关怀、弘扬主流价值观来强化导向性;通过解决嘉宾的情感困扰,提供择友指南回归其原始的服务性。需不断地寻求新的创新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来促进我国婚恋交友节目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婚恋节目在我国经历了“自我推销形态”“谈话交友形态”和“试配交友形态”三种形态。从纵向来看,这三者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从横向来看,每种形态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自我推销,谈话交友,试配交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华.速配类电视婚恋节目初探[D].武汉:武汉大学,2005.

交友节目 第2篇

摘要: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媒体责任。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由节目引发的关于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从网络、电视等各大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热议不断。而节目中涌现出的几个话题人物也是备受瞩目,甚至有的还成为“名人”。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的《爱拼才会赢》等也是收视率直线上升。直到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的短评。于是乎,各家媒体对其婚恋交友节目进行整改或干脆撤掉。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整改后继续播出,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播出初期。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过喧嚣之后,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思考。

一、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婚恋节目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与此同时,广播媒体的征婚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广播媒体更适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性。而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征婚男女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真面目示人。一时间,从省级卫视到地市级电视台,克隆征婚节目的玫瑰之花开遍全国。

几年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销声匿迹。而直到2009年底,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开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相亲赢未来》等,引发了第三轮相亲节目的狂潮,而其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的争议最多。

二、婚恋交友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

为什么今天相亲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目的话题性,是收视的一大法宝。网络等新媒体的参战,是相亲类节目火爆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我们对比今天的相亲节目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节目,观众之所以认为今天的节目比前两个时期的节目更加火爆,是因为每期节目都形成了话题性,而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为节目话题的延伸提供了讨论、发酵的平台,也加快了节目的传播速度。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像“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以及以中性著称的谢佳等,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引起讨论,赞赏其个性的有之,谩骂其无耻者也有之,而这几个从电视屏幕一夜

成名的真人秀明星,也时不时的现身网络的贴吧、博客中,发表自己的“宣言”,有的甚至以网路为阵地,与网友隔空对骂,虚拟网络中的激战,又反馈到电视节目中,直至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有男嘉宾直奔马诺、朱真芳等人而来,有一男嘉宾甚至在节目现场骂马诺拜金,要求其下台,引发了一幕幕闹剧,这些无比戏剧化的节目场面,又引发到生活中,更多的电视观众在生活中讨论起婚恋价值观。因此,网络等新媒体推动了节目的快速蹿红,收视率也一路飚高。

其次,节目的创新,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

《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比例是1:24的形式出现,改变以往电视相亲节目1:1的形式,而在1:24的对决中,会有更多的戏剧性看点,从而形成更多可供娱乐讨论的话题出现。

节目的音乐设计,更是贴合了节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男女嘉宾配对成功时,背景音乐是曹格和卓文萱的《梁山伯与茱莉叶》,而没有配对成功则是选择了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这些应景的音乐更是激起了嘉宾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共鸣。同时,节目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美国小伙子鲁志焰的出现,为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和话题。

第三,从社会背景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引发的媒体与受众合谋下的大众狂欢,助推了节目的发展。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传达着大众文化的意志,这是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向主流价值观宣战。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各种价值观得以全方位的表达,既有“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场,也有追求真爱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然而,新时代的相亲,都引发了更多的收视看点。“宝马女”马诺的一句“宁肯在宝马车里哭”引发电视观众及网友的攻击与谩骂,电视观众与网友的合力围观,助推了《非诚勿扰》的收视高潮。

第四,剩男剩女时代引发新时期的社会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而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都组织过相亲大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却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据有关调查机构的受众调查显示,相亲节目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适婚男女的父母,他们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好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亲的参考。

三、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轮的婚恋相亲节目引发的如婚恋价值观的热议,电视媒体在此类节目的责任问题,应当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确实担当起媒体应付的社会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应担负起弘扬真善美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在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零门槛的大众媒体中,必须表达多数人公认的价值观,主流文化理应占到上风。我们也能从《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西方影视作品中看到,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社会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更应通过媒体来加以传播,真正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媒体也是社会的媒体,因此媒体的社会话语应该谨慎使用。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交友节目 第3篇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节目;大学生择偶观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58-03

引言: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悄然开播,掀起了一股“玫瑰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为火热的看点。而后转为式微,2004年《玫瑰之约》停播,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蛰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又再次成为电视荧屏的热门“玫瑰”,在约会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开放得热闹而喧嚣了。对于这种电视媒体的作用,传播学者德弗勒就曾说过:“我们都深深地依赖于大众传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有这种依赖性。”关于价值观的变化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联,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波.罗基奇和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夫妇曾就传媒内容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做过专门研究,发现有95%的实证检验显示出与传媒的接触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因此,作为大众媒体主要受众之一的大学生由于对其有着先天的敏感度,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乃至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正负两方面接受大众传媒的消解和重构,而他们的婚恋观也会在在多元化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足迹中呈现变化。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采集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收集不同年代国内外学者关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方面的研究素材,使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变化足迹逐渐明晰。根据婚恋交友类节目呈现发端(1998年)—繁荣(1998年—2004年)—沉寂(2004年—2009年)—复兴(2009年以后)的变化规律,收集了1992年、1995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国内外学者关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方面的研究素材;并于2011年1月在武汉大学做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90份;通过随机抽取《非诚勿扰》1—100期节目中,成功配对100位男女嘉宾基本信息,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足迹迁移变化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而择偶标准是是婚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发现从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到当下,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准发生了足迹迁移,如表1

从表1知,1995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虽然还带有传统的痕迹,但逐渐富于现代气息,主要表现在:第一,婚恋交友时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因素,品行、感情、性格、气质,这些集中代表精神方面的因素依次排列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这说明精神方面的交流已成为恋爱的主流基调,在恋爱中强调生活情趣的体验和追求,吴隆平(1999年)在1992年的一项调查报告同样指出,青年人至少在择偶理念上已将爱情精神因素视为择偶时第一重要的因素;第二,注重个人特质,才能、相貌、学历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家庭背景重视程度减弱;第三,贞操观念在逐渐淡化,性观念趋于开放;2002年(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时)其择偶标准与1995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同样把爱情精神方面作为首要地位,但把“健康”这一因素放在第三位,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忧患意识在增加,同样注重对象的个人特性,发展前途等,但对“贞操”的要求有所提高,从1995年的11位到2002年的8位,这说明童贞性不再是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条件,但大学生对是否保持童贞有双重标准。赵冰洁(2002)指出一旦涉及到作为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时,对童贞性的要求就明显增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当恋爱前的理性思考与恋爱中的现实出现了矛盾冲突。2006年(婚恋交友类节目沉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2002年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品行”仍居第一位,这一点,肖晓鸿在2006年的调查中也印证了。但接下来更关注的是个人生理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注重双方的外貌,身高,学历、社会地位,这与1995年大学生在择偶的理念上更注重精神的交流,生活的情调相异,此时的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实际。2010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在注重社会实际有所减弱,把“为人善良”、“责任心”这些精神方面的因素放在了重要位置。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物质的洪流下,开始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童贞”、“相貌”因素外,女性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严于男性大学生。说明女性在婚姻对象选择上更谨慎、更保守、更苛刻。这可能与女性对婚姻的需要较男性强,以及对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的担扰,比男性多有关。男性大学生无一不注重配偶的相貌,这可能是传统的“男才女貌”观念在男性的思想上根深蒂固。而面对“童贞”因素,在1995年,2002年,2009年的调查中都表现出更加重视配偶的“贞操”。男性大学生更表现出现实与理性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性观念逐渐开放,对配偶以外的人的“童贞”保持宽容的心态,但面对选择恋爱对象作为结婚对象时,又注重对象的“童贞”。

(二)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节目态度以及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反馈效应

内地婚恋交友类节目从克隆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到模仿内地的《玫瑰之约》,转而把节目的重心从情感偏移到游戏,打破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以受众为重心”的全新传播模式。这切合了人们的某些“形而下”的需求和发泄,获得了高收视率。通过随机抽取《非诚勿扰》1—100期节目中,成功配对100位男女嘉宾基本信息,经过SPSS统计分析处理后,以配对成功的男嘉宾工作与男女嘉宾年龄差作图1。可以看出配对成功的男嘉宾的工作集中分布在“0”、“4”代码上,而且年龄差跨度大,说明登台亮相的“男女朋友”不少都是“高、精、尖”人才,他们的在择偶时把社会经济条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注:横坐标的数字是根据《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2009)对男嘉宾职业进行分类的代码。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专业技术人员;2:经济类业务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员人员;6:表示生成、运输设备操作人员;7:机械设配维修人员;10:表示在读学生。

习涓、风笑天(2001)在一项调查研究中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电视台为什么要开办这种节目的回答,发现只有13.15%的人认为是为了帮助青年人找对象;而有63.19%的人认为是为了把节目办得更吸引人;有17.15%的人认为是电视台为了通过广告赚钱;还有5.12%的人选择了其它。根据中国红娘2010发布的《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与笔者2011年在武汉大学发放的调查问卷,作表3。

用SPSS对这两组数据,作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采取曼-惠特尼U检验法),各个问题的双尾渐进显著概率Sig.分别为:0.917、0.885、0.825,所有的双尾渐进显著概率远远大于0.05,说明这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具有相似性。从上面的分析和对第一、二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娱乐节目,即使去参加也是很少当真的;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相对不受传统接受的“闪婚”、“闪离”、“同居”等,“电视相亲”是最受认可的,这说明“电视相亲”会引起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对比2010年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图1比较,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非诚勿扰》嘉宾都比较“社会经济”这一因素与以上的分析,这说明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印证了在大众传媒的影响研究上,观察了大众传媒对大學生观念行为的重构,具体考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乃至生活方式等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接受大众。比如龚萱(2009)对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电影、互联网以及手机等实证调查研究;胡忠青(2007)对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相关对策的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在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前、繁荣时代、沉寂时代、复兴时代,把爱情与精神方面的因素放在了首要位置,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配偶的个人社会经济特性的重视有上升的趋势,但从2010年调查看有回缓的趋势。(2)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标准因素差有区别,除了“童贞”、“相貌”因素外,女性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严于男性大学生,而男性大学生在面对“童贞”时表现出更大的矛盾二重性。(3)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认为婚恋交友类节目是一种娱乐节目,但不可否认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影响。

因此推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科学合理规范化,切实反映真实可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其他信息,使这种“多元化”的相亲形式能够真正提高相亲交友质量,尽量避免媒体炒作,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引导大学生甄别鉴识不同的信息来源,从而选择正确的婚恋交友观念,创新婚恋观教育及其方式仍需探讨。如何切实探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与大学生婚恋观之间有效互动,提高“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健康的婚恋观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论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伟(1990— ),男,湖北恩施人,本科生。通信地址:43007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德弗勒,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版社1989:41.

[2]童清艳.超越传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154.

[3]吴隆平.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J].CYS特别策划,1999,1:24-25.

[4]秦季飞.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J].青年研究,1995,11:36-38.

[5]习涓,风笑天.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J].青年研究,2001,2:46-49.

[6]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1-114.

[7]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8]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张秋陵,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2:99-101.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合作分析 第4篇

一、《非诚勿扰》和《世纪佳缘网》合作的现状分析

在婚恋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的背景下,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的合作, 本质是新旧媒体的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日趋相同, 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整合, 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1) 。

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有着它们各种的优缺点。通过融合, 电视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双向性传播、互动性强的特点, 克服自身单向传输的缺点。实现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

《非诚勿扰》与《世纪佳缘网》的合作正是如此, 《非诚勿扰》通过《世纪佳缘网》延展自己的影响力、知名度、品牌, 扩大受众面, 实现与受众的互动的同时, 还从《世纪佳缘网》上获得信息资源, 充实自身的媒介资源, 使自己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世纪佳缘网》通过给《非诚勿扰》提供嘉宾, 以及提供一个嘉宾与观众互动、平民参与的线下平台, 来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打开市场。

二、《非诚勿扰》和《世纪佳缘网》合作的效果分析

1. 电视台方面

其实电视交友类节目, 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与观众见面了, 1988年, 山西电视台就开播了《电视红娘》, 但并没有引来关注。而电视交友类节目真正火爆, 则始于1998年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而如今, 随着江苏卫视与《世纪佳缘网》合作的《非诚勿扰》又掀起了一浪相亲热潮席卷荧屏。

就电视台方面而言, 在没有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前, 节目内容单一, 只注重线上的宣传。没有关注线下的互动。在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后, 拓宽了嘉宾的来源, 目标嘉宾更加明确, 都是为了寻找另一半而来;延展了《非诚勿扰》的传播受众群体, 媒介融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大了, 不单单只是电视机前的受众, 还有互联网前的受众, 且加强了与群体的互动性。线上线下的配合, 不仅仅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扩大了节目的宣传, 还给电视台带来了更多的植入广告盈利。

2. 婚恋网站方面

《世纪佳缘网》在没有和《非诚勿扰》合作之前, 它只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传播的渠道只有互联网, 知名度很小。在与《非诚勿扰》合作之后, 一方面它利用《非诚勿扰》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点击率, 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打开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世纪佳缘网》用自身互动性与参与性的优势, 给受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世纪佳缘网》通过发信、看信、排名提前等权利买卖, 以及在该网站上投放广告来获得盈利。

3. 受众方面

在婚恋网站没有与电视台合作之前, 群体只是电视机前的观众, 而节目内容也是单一的一对一的选择。在与婚恋网站合作之后, 群体不单单只扮演观众这个角色, 其扩大为网站, 甚至节目中的嘉宾。对于受众而言,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合作, 他们可以获得信息的多样性。

“根据CSM25黄金时段数据显示:《非诚勿扰》受众中, 高中生以上占55.1%, 大学以上高达22.8%, 25-34岁观众占比最高, 达20.4%, 45岁以下观众占64.6%。” (2) 根据以上数据, 可以将《非诚勿扰》的受众分为以下三大类人群: (1) 2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他们通过收看《非诚勿扰》, 一方面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异性的择偶标准, 为自己寻找另一半做参考。 (2) 25-49岁的未婚群体。这一类人群是《非诚勿扰》最直接的目标受众。他们有更高的参与度和目的性。他们通过节目与网站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 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 (3) 50岁以上的家长群体。家长在收看《非诚勿扰》时, 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 还可以为自己未婚的孩子挑选另一半。

三、总结与分析:当前的问题和优化路径

交友类节目与婚恋网站的合作, 用娱乐的形式来做相亲, 本质是相亲还是娱乐?《非诚勿扰》终究是以相亲为目的还是一场作秀表演, 节目中嘉宾身份的真实性, 这些话题引来了群众的议论纷纷。

我觉得在这些问题上, 《非诚勿扰》应该严格挑选其上镜嘉宾, 注意嘉宾在台上的不良言行。从“真实、互动、个性、草根”的立足点出发, 给草根百姓一个展现自己真实个性的平台, 加强节目的互动性。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 真正起到帮助百姓解决情感问题的服务性栏目。

“这几年来的娱乐节目开始往生活服务类渗透。用娱乐的形式来做相亲, 本质不是相亲, 还是娱乐节目。如果交友类的节目走娱乐的路线, 那么它只是一阵流行, 观众看一年也就厌烦了, 就像其他选秀节目一样, 一旦把感情娱乐化, 交友类节目的宗旨也就变味了” (3) 。反之, 如果走服务路线的交友类节目, 其宗旨是真正的帮助观众介绍对象的, 这样的节目才会长久。

作为线下互动为主的《世纪佳缘网》, 应该奉承自己婚恋网站的本性, 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交流、认识的机会, 不应该变相收费, 从而获取盈利。■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2]江苏卫视广告部:《以优质的收视寻求绝对的影响》, 载《中国广告》, 2010年第五期

[3]姜红、茅佳妮、沉婷、周峰:《荧屏相亲热》, 载《中国广告》, 2010年第七期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理念及特点 第5篇

节目定位:回归大众媒介本位, 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玫瑰之约》和《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共同制片人刘蕾在十年后的今天坦白地说:“一个电视节目承载不了太多, 直接奔着爱情、婚姻太难, 婚介所都做不到, 遑论电视节目。”可以说, 正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电视艺术规律的成双配对的终级节目目标, 竭诚服务、追求美满的传统“红娘”心态把十年前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婚恋交友节目逼入了死胡同。因为电视节目有限的时间、特定的语境、局限的表现手法等因素, 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人迅速地对另一个人的完全了解, 也不具备让人做出关乎一生幸福重要决定的必要条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在思考的过程中, 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 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好看, 电视导演们是不允许出现诸如“让我想一想”这样的过程的, 而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的“速配”, 显然是违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法长久的。

传播学研究表明, 一份完整关系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发起、试探、强化、整合、结合、分化、限制、停滞、逃避、终结等十个阶段。结合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规律来看, 能够把握和驾驭的关系充其量是前两个阶段, 即发起和试探。而关系的强化和整合则必须有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这显然是目前这种以舞台录制为主的婚恋交友节目所无法满足的。2010年出现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 回归了媒体仅仅提供交流平台的本位, 在节目目标定位上不再试图越过男女嘉宾关系的强化、整合过程, 强行进入结合阶段 (做出厮守终身的约定) , 而是充分地发挥媒体信息平台的功能, 促成更多男女嘉宾关系的发起。《我们约会吧》节目的制片人刘蕾说:“节目只是展示邀约的过程。一次约会, 可能只是一顿晚餐、一次K歌、一场电影, 也有可能是继续下去的幸福。”《非诚勿扰》也做了同样的定位:提供一个结交朋友和表达自己的平台, 只创造邂逅, 不包办爱情。如果说《玫瑰之约》当年努力要在节目中搭起一座通往婚姻的鹊桥, 那么《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只负责男女嘉宾的相遇及初步的试探, 至于通往婚姻的鹊桥嘛, 完全留给嘉宾自己去搭。节目表面上来看似乎弱化了对参与嘉宾的服务功能, 但实际上是强化了媒体为电视机前更多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 也使参与嘉宾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节目功能:服务搭台, 娱乐唱戏, 节目功能多元化

上面说过, 与以往的婚恋交友节目相比,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并没有削弱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社会服务功能, 只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符合媒体的实际。同时为了扩大信息量, 实现信息的最有效传播,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节目中场上嘉宾的人数比以往的婚介节目至少要多出一倍, 《非诚勿扰》每期节目场上嘉宾29人, 《我们约会吧》场上嘉宾23人。同时, 两档节目台下都集结了适龄男女当观众, 并且都在网络上设有专门的信息发布网站等, 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节目、拨打电话、上网等多种渠道获知需要的信息。但我们知道, 事实上无论媒体如何努力, 通过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解决终身大事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说, 此类节目存在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的引导性、观赏性而不是实用性。在收看电视婚介节目的受众中, 也有相当多的人并没有征婚交友的需求, 吸引这部分受众的, 无疑是这类节目被强化的娱乐功能。《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 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从嘉宾设置来看, 以前是等额配对, 现在是差额择选。等额配对暗含专一、忠诚、婚姻等中国传统婚恋理念, 也传达了节目组希望嘉宾人人都有归属的美好愿望, 体现了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性, 即配对成功。而差额择选迎合了当代人尊重自我感受、重视自我选择权的理念及勇于追求心中所爱的心理特点。例如《非诚勿扰》是24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 《我们约会吧》是18位女嘉宾对一位男嘉宾或18位男嘉宾对一位女嘉宾。这种多选一或称为一选多的设置, 必然带给嘉宾、受众更多的关于竞争、冲突、多变等心理暗示和期待。这也传递出节目组根本没打算追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圆满, 嘉宾被剩下是必然的, 配对成功是偶然的, 自由选择是最关键的。在节目环节上, 《非诚勿扰》总体设计了“女生权利”和“男生权利”两大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女生权利”, 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 男生通过现场自我介绍、前期录影、朋友采访等方式展现较为全面的自我, 女生则通过灭灯或亮灯来表明自己的好恶。三关过后如果还有女生的灯亮着, 节目进入“男生权利”, 男生有权通过提问、看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并选择女嘉宾。《我们约会吧》则设置了“密室拷问”、“翻越美人墙”、“以貌取人”、“公主PK”等环节。2010年最红火的两档婚恋交友节目从嘉宾设置到节目环节的安排, 无不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如果十年前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还能被称为带有娱乐元素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话, 那么如今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只能被称为带有服务元素的娱乐节目。由服务走向娱乐, 节目目标和功能更加多元化, 更符合当代受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

节目内容:由“秀情感”转向“秀观点”

传统的婚恋交友节目讲求“和为贵”, 以促成男女嘉宾“配对”为目的。无论嘉宾还是主持人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 言词都比较温和, 观点都非常“主流”, 努力表现得温文尔雅、通情达理, 但由此也难免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则摒弃了一张巧嘴说两家, 两头讨好的传统“红娘”形象, 鼓励嘉宾睁大眼睛挑毛病, 开动脑筋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婚恋观念及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人们越来越尊重来自内心的感受, 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会为了迁就对方或顾及他人的看法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看似“挑拨离间”, 背后却是尽可能展示真相的善意, 大团圆不再是此类节目追求的最高目标, 为嘉宾们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舞台, 从而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 这是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符合时代背景的科学理念, 也是一种对幸福观的引导。

《非诚勿扰》在采访男嘉宾的朋友时, 都要求被采访者一定要说出嘉宾的缺点, 并且在剪辑片子时有意识地保留这一部分, 以便女嘉宾能更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男嘉宾是什么样子。节目在“女生权利”部分, 鼓励女生畅所欲言评价男嘉宾, 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男嘉宾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为自己解释或阐述观点。女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决定灭灯还是继续亮着灯支持男嘉宾。在男女嘉宾的对话中广泛涉及金钱观、爱情观、事业观、价值观、家庭观、审美观、个人爱好等, 在没有时间过多思考和矫饰的情况下, 无论是提问方还是回答方都在一瞬间或多或少地展示了自己的真性情。“她们都在装”、“农村的我们不要”、“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我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你应该把位置让给那些真心来找男朋友的女孩”等, 这些充满鲜明个性的语言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节目现场和网络论坛, 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就像《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所说, 这不仅是一个交友的舞台, 也是一个言论的舞台、社会的舞台。

由“秀情感”到“秀观点”的转变, 符合80后、90后个性张扬、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 他们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 , 也喜欢剥掉事物的伪饰 (有时是想象中的) , 不喜欢做人云亦云的乖乖女, 也不喜欢让别人左右自己的选择 (没觉察到的情况除外)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还像十年前那样完全由主持人唱主角、按部就班地给男女嘉宾配对, 恐怕参与的嘉宾只能是中老年人了。异彩纷呈的嘉宾观点也映射了社会的多元化, 在场上、场下的激烈论辩中, 人们重新思考了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严肃问题, 尽管它最初的引发者只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婚恋交友节目。

节目运作方式:与新媒介合作, 拓展服务功能

电视作为有着自身传播规律及局限性的传统媒体, 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既要保证节目的可观赏性, 又要兼顾社会各层次人员的参与面及节目信息的丰富性与实用性等, 这就势必导致节目无法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更充分的服务。而网络等新媒介的便捷性、开放性及大容量恰恰弥补了电视媒体的不足。《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新派婚恋交友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放大了节目的娱乐观赏性, 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 同时将对社会的服务延伸到参与面更广的网络。它们除了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 同时还与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友网站, 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进行合作, 将网络资源也整合到节目框架中。这样既保证了拥有稳固、充足的节目嘉宾候选队伍, 不必像十年前的婚恋交友节目为寻找合适的参与嘉宾而大伤脑筋, 又通过网络平台为社会上有婚恋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更切实的交友服务。

当然,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毕竟还处于一个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 在此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缺失。如节目支撑点单一, 过于依赖嘉宾的言语秀等, 导致一些节目嘉宾自身被符号化、语言被模式化, 纷纷成了拜金女、智慧女、孝顺女等的代言人。为了每次节目都有新突破, 这些常来常往的嘉宾在语言上只好一次次升级, 最后言不由衷、力不从心, 只好草草退场, 如马诺、谢佳等女嘉宾。另外, 对嘉宾言语秀的依赖也容易造成节目失控、品质的下滑, 例如《我们约会吧》去年4月14日的一期节目, 嘉宾发言中连续出现诸如“强吻”、“性冷淡”、“下半身思考”等涉及“性”, 并且是非健康“性”的词汇。作为婚恋交友节目涉及性话题应该说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节目宣传片剪辑的就是这几句, 这说明至少在当时的节目制作者心目中, 这几句话是本期节目最大的看点。随着节目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以上不足也在完善之中, 但如何拓展此类节目的支撑点, 使节目更健康、持久地发展, 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综上所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新派交友节目的创新空间还很大, 为节目构建更多的支撑点, 有益于节目的充实和完善。另外, 此类节目无论如何创新, 终究不能脱离婚恋交友情境, 真实与真诚是它的护航者, 如果失去了这两点, 仅仅用娱乐去挑战中国受众传统的婚恋理念, 很容易走入把尖刻当幽默、把低俗当大胆、把作秀当真实的误区。如果在浅层次的娱乐中摒弃了婚恋交友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美好而真挚的情感, 恐怕会导致此类节目失去特质渐渐混淆于其他的娱乐节目, 过快地进入到衰落期。

摘要: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 并得到受众的认可, 除了社会的需求外, 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 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 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 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的分析 第6篇

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娱乐要求的逐步提升,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类型也逐步丰富起来,以《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之一。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抓住观众的心,各个卫视也在不断尝试更新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表现形式。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为爱向前冲》等节目,这些节目在形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充分地满足观众对于新奇的收视感觉的追求。

由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范围面很广,如果制作方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制作和宣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把握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价值取向,就很有可能给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带来很大的争议(例如,《非诚勿扰》中的“拜金女事件”“闫凤娇事件”等),进而给社会范围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把关力度也逐步提升。综合起来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虽然有着很高的人气基础,但是,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价值取向把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开展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研究,充分发挥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正面作用。

2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探究

根据对现有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总结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最普遍采用的传播模式是双循环模式。具体来说,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发生在一个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根本传播对象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此,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中,电视节目的收视观众不仅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信息的接受者,与此同时,观众通过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周边的人的交流,也可以发挥出节目信息传播者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具有双向性的特点的。

第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致性的传播模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常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制作过程和观点态度的表达,往往是以受众群体和社会的舆论走向为切入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不仅仅会对社会范围内的婚姻观念造成影响;反之,社会上的婚姻观念也会影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所传递的婚姻观念。这也就是《非诚勿扰》之中会出现拜金思想等观念思想的根本原因。

第三,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波纹中心模式。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波纹扩散过程,就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就像石子激起的水花的信息传输过程一样,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过程中,节目往往会受到社会上的舆论因素、价值取向因素、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一旦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于价值观念的把控力不够强,就很有可能会被广电总局责令整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看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和精神内涵是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具有很明显的波纹传播特性。

第四,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两面性模式。具体地说,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既有可能发挥出对社会的舆论走向的正确引导作用。又有可能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对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传播模式的把控要掌握好力度,充分地发挥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应有作用,引领社会的正确舆论走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3 结语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在进行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分析出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制作出具有着良好引导价值意义的作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2010,(6).

[2]张羽洁,王勇.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试析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0,(7).

[3]陈立敏.多维话语较量中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J].今传媒,2010,(9).

交友节目 第7篇

关键词:高视频系统,摄像机,音频,扩声,亮灭灯系统

随着大型相亲交友节目的火爆, 同时也为了丰富本土广大单身男女婚恋交友的渠道, 无锡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一档大型综艺交友节目《不见不散》, 节目形式采用的是由台上十几位单身来选择一位相亲嘉宾, 自节目开办以来收视率始终排在全台的前列, 因此也成为技术部门重点保障的节目之一[1]。

1 转播车视频系统

现在的综艺节目环节多, 对技术实现方案要求高, 所以技术人员要充分发挥出设备的功能, 更好地为艺术服务。此次, 无锡广播电视台的400 m2演播室被专门用作节目的现场。演播室将原来的座椅压缩, 空出场地搭建舞台, 四周由4 m多高的LED大屏和彩幕环绕。整个录制由无锡广播电视台8讯道数字转播车 (见图1) 完成, 转播车要向现场大屏送信号, 现场的亮灭灯系统信号要送到转播车。

1.1 核心设备

车内以切换台和矩阵共同构成核心, 两者的输入信号基本相同, 输出通道功能互补。通过对切换台的各个M/E母线、PGM母线、辅助输出AUX母线和矩阵各路输出的独立控制或编组控制, 构成相互独立的、多种用途的信号通道, 如直播主/备通道、录像/慢动作回放、特技源选择、技监等多种业务通道。

切换台为THOMSON XtenDD-2C, 全功能2ME配置, 有输入源名显示, 36路数字视频输入, 双电源, 矩阵为16×2数字视频矩阵, 热备份双电源, 两者的主输出由数字视频2选1应急切换开关 (双电源) 来选择。

本节目用到7台LDK-300摄像机, 录像采用3台松下的DVCPRO50录像机, 1套SONY MAV-555A 4通道硬盘录像机1路输出作为放像, 1路输出作为标板。视频系统如图2所示。

1.2 摄像机布局和调整

7台摄像机中, 1台配广角镜头做摇臂, 1台做游动机, 其余的分别对应主持人和嘉宾。从技术角度看, 这种相亲节目的特点一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位置固定, 且经常是近景画面切换, 对画面的一致性要求高;二是LED大屏幕的使用影响舞台的灯光。所以, 首先结合舞台灯光和实际节目在大屏幕上播放的素材, 适当的调整大屏幕的亮度和RGB参数, 降低其对灯光、摄像机还原的影响。其次, 对摄像机统一进行电气调整和白平衡等基本参数调整。但是由于机位、灯光等原因, 统一调整并不能解决各台摄像机色彩还原一致的问题, 尤其是多机位切换人物近景画面时, 在肤色上会出现色差, 为此利用切换台的画像功能, 通过调整R/G/B增益使色调一致, 同时适当调整色饱和度使画面饱满, 但不能过量, 否则会使色域超标。另外, 根据现场情况对黑电平也要做适当的增减, 也就是说每个机位都是在统一电气调整后再进行个性化调整和设计, 尽量符合人眼的视觉, 这也是电视技术所追求的。

在摄像机[2,3] (见图3) 的使用中还有一个关键岗位, 就是光圈的控制, 全部采用手动光圈, 由于摄像机架设比较分散, 全场所有区域的光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 所以光圈一定要跟上, 虽然技术难度不大, 但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 否则光圈大了会造成画面过亮, 后期不可修复;光圈小了, 则画面暗、亮度层次不够丰富。由于每次要连续录制3、4个小时, 所以安排两组人轮流操作, 确保画面质量。

2 音频

为了收视效果, 节目做了精心的包装, 比如在有精彩语言时的效果声、成功牵手与否时不同的背景音乐等, 都要求音响及时地配合。另外, 由于大屏和彩幕环绕四周, 因此原来固定的音响设备也要重新布局。

2.1 音频系统

使用400 m2演播室原有的音频系统, 转播车负责声音的多轨录制。系统调音台为Soundcraft MH2。音源共有16路女嘉宾传声器、3路主持人嘉宾传声器、3路男嘉宾传声器、转播车VCR放像、音效和现场观众效果音。录制时, 分3个声道记录, 其内容分别为:1声道录所有传声器信号;2声道录VCR放像和音效;3声道录现场观众效果声。音频系统如图4所示。

2.2 扩声

由于现场传声器比较多, 容易啸叫, 而且又要保证16位女嘉宾、主持人、点评嘉宾、音效人员、现场观众都可以清晰地听到节目声, 同时又不能影响节目的录制效果, 所以考虑进行分区扩声。但由于场地不大, 扩声音箱也不宜过多, 因此考虑分3个区, 即女嘉宾区, 点评嘉宾、音效和观众区, 主持人和男嘉宾区。现场共放置了6只JBL音箱, 音箱布置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 A1, A2对16位女嘉宾区扩声, A3、A4对观众区、音效区、点评嘉宾区扩声, A5, A6对主持人区扩声。这6只音箱通过调音台的6组AUX单独控制发送量。为了避免啸叫, 上场门的8组鹅颈传声器送A1的量比其他传声器信号小5 dB;下场门的8组鹅颈传声器送A2的量比其他传声器信号小5 dB;主持人和男嘉宾传声器送A5, A6的量比其他传声器信号小5 dB。根据节目要求, 点评嘉宾还有上主持台介绍男嘉宾的环节, 因此在点评嘉宾上主持台后, 要适当关小点评嘉宾的头戴传声器至A5, A6的发送量。

因为舞台设计的限制, 调音台不能放置在现场, 调音人员只能在导控室完成操作, 如此一来, 调音人员无法掌握现场的扩声情况。因此每次节目开始前, 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要求进行认真的调试, 节目过程中, 要和现场导演通过对讲机沟通, 及时反应现场的扩声情况, 保证扩声的效果。

另外, 为了增加现场的活跃度, 将音效工位放置在观众区,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 适时的播放音效, 活跃气氛[4,5]。同时安装了点歌系统和一些常用的舞蹈音乐, 如果上场嘉宾即兴发挥, 需要通过唱歌或者跳舞等表演来展现才艺时, 音效工位的工作人员就会尽可能地满足嘉宾的要求, 提供相应的伴奏和音乐, 从而提高了节目的灵活性和可观赏性。

3 现场亮灭灯系统

节目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台上单身嘉宾通过选择亮灯或灭灯来决定前来相亲嘉宾的去留, 为此专门设计制作了亮灭灯系统。它由LED灯板、亮灭灯控制器以及控制计算机组成, 采用蓝色和红色的LED灯板, 蓝色表示亮灯, 红色表示灭灯。结合舞美设计, 将LED灯板和亮灭灯控制器分别安装在舞台上的嘉宾桌上, 嘉宾通过开关进行控制, 如图6所示。

计算机通过RS485协议, 对16台亮灭灯控制器进行不间断扫描, 实时获取16台控制器的亮灭灯状态。同时, 计算机可以对控制器发送亮灭灯的指令。比如主持人表示需要全场亮灯, 工作人员可通过计算机发送指令给16台控制器, 控制器接受到指令后, 将女嘉宾桌上的LED灯板点亮。为了提高舞台的观赏度, 在程序开发时, 增加了很多效果, 如全场红蓝交替闪灯, 或从第1桌到第16桌流水亮灯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电脑控制来实现。亮灭灯系统如图7所示。

另外, 女嘉宾灭灯和亮灯时, 还需要有不同的音效, 例如女嘉宾按下灭灯键后, 需要有灭灯音效, 既提醒了主持人有人灭灯了, 又丰富了现场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设计时, 通过计算机扫描控制器, 扫描到有女嘉宾按下灭灯键后, 计算机播放灭灯音效, 并送入调音台, 由调音台扩声并送至转播车。

由于现场环境比较复杂, 大屏、彩幕、无线传声器甚至电源等都会对16台控制器的RS485通信模块造成干扰, 一旦出现干扰, 控制器就会工作不正常, 如出现红灯、蓝灯乱闪, 或者无法亮灭灯等状况。为了解决此问题, 在现场做了大量试验, 总结出3个解决方法:

1) 在第1台控制器和计算机的485-232转换器上分别加上120Ω的终端匹配电阻;

2) 原先RS485模块的连接线采用的是网线, 将网线改成屏蔽双绞线;

3) 每台控制器都加上电源地线。

系统通过改进后, 稳定可靠, 保证了节目的顺利录制。亮灭灯系统还具有心动女生号码的显示功能, 并通过VGA转SDI设备送入转播车, 如图8所示。

4 结束语

这档综艺节目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一直名列无锡广播电视台前茅, 技术保障方案完全满足了宣传部门的要求。根据该方案, 宣传人员还策划出名优主持人评选、广告黄金资源推介会等其他节目内容,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运行模式, 为节目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卢官明, 宗昉.数字电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纪安全.浅谈搞清摄像机菜单的调整及使用[J].现代电视技术, 2010 (6) :70-72.

[3]倪云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青.电视综艺节目的音频控制[J].电视技术, 2006, 30 (4) :75-76.

交友节目 第8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困难

实务

探一、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讨“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对当前一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媒利益, 并以此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继而带来诸多不良社会影体响的错误行径的一种批判。这一论断以极端的语言, 切中要

节害地表明了传媒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指即是受众。地方目电视台要自办婚恋交友节目, 首先也必须考虑收视率的问研究题。节目有人看, 有观众, 持续发展的动力才不会枯竭。

地方电视台能否自办婚恋交友节目?当然能。不断扩大的收视市场和观众对于地方台天然的心理接近性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

(一) 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

2009年底新一波婚恋潮滚滚而来, 2010年席卷了各大省级卫视, 婚恋交友节目大放异彩。省级电视台不约而同地开办婚恋交友节目, 说明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有着较为强烈的婚恋交友收视需要。就当前火爆的收视情况和全民婚恋的情感氛围来看, 婚恋交友节目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个收视市场仍在不断扩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刘宏认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火一阵, 在没有别的热点题材之前, 在国内的一些电视节目社会化水平还不高的前提下, 在网络的助阵下, 电视交友节目还会有一个活跃的周期。”[1]走在婚恋节目前列的《非诚勿扰》的制片人也认为:“交友类节目肯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也会有另外的频道和电视台来做……这块‘蛋糕’会有很多人来分着吃的。”[2]既然有市场的保障, 发展的空间, 地方台为何不能涉足婚恋交友节目。

(二) 天然的接近性

“接近性”是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采写价值的一条黄金标准, 即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受众所在的地区越接近, 事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或思想感情的联系越紧密, 事件就越会被受众关注, 新闻价值也就越大。邵飘萍将之归结为人的自我中心意识, 他认为“盖多数受众皆以自己为中心, 放此中心之周围, 愈近而感情愈切”。[3]这种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 同样是地方电视台自办婚恋交友节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是节目的收视保障。

综观当前省级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可以发现, 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多来自五湖四海, 成就的多是“异地恋”。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当前的众多婚恋交友节目虽然标榜自己是生活服务节目, 打着帮助剩男剩女寻找婚恋对象的旗号, 实则只是闹哄哄的真人秀综艺节目, 服务是假, 作秀是真。五湖四海的嘉宾和众多的“异地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异地恋”当然可以成就浪漫的爱情, 但是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是“本地恋”更有利于维护现实稳定的婚姻生活。参加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男女嘉宾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青年, 也有少部分来自外地, 但已在本地有了稳定工作的青年, 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男女嘉宾找到自己幸福归宿的服务性节目。

接近性能够保障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还和窥探隐私有关。隐私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众意识, 对于隐私公众一般都不愿意公开传播, 被他人知晓。这种保护自己隐私的本能有时又会激发起对他人隐私的探究欲, 尤其是身边人的隐私, 致使“窥私心态”也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 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节目中设置的各个环节会展示出嘉宾们的部分私人资讯。这些乡亲的脸孔和隐藏的故事带来了省级卫视无法比拟的贴近性和平民性, 既真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探究身边人隐私的心理。

二、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的困境

能办并不意味着万事俱备, 畅通无阻, 节目就能赢得众口称赞, 获得“飘红”的收视。在当前媒体竞争异常激烈, 异彩纷呈的婚恋交友节目令人应接不暇的大环境下, 地方电视台和央视及省级卫视相比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硬实力方面, 还是在媒体文化、品牌和特色等软实力方面, 都面临着困难。

(一) 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 传媒业的最大收入来源是广告。地方电视台要发展, 要提升节目质量, 要塑造品牌、文化和特色, 离不开广告收入的支撑。向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栏目, 投放多大量的广告, 广告主的主要依据就是媒体和栏目的品牌质量:质量高意味着群众基础好,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高, 广告投放的效果好;质量低则相反。“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从反面说明了受众群的大小、经济收入的高低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性。

可见, 强劲的创收能力是地方电视台婚恋交友节目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 当前众多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尚处于试水阶段, 制作人员底气不足, 无法预知节目是否能火, 在招商引资上会比较保守。同时, 新节目开播之初, 运作还显稚嫩, 多样的配套宣传往往不能紧紧跟上, 节目的参与度和知名度都较低, 收视前景尚不清晰, 也造成了招商引资方面的困难, 带来节目资金不足,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其实这是任何新开播的节目都会遇到的困难。《非诚勿扰》开播伊始也只是按照台里旧有的标准收取广告费用, 为了吸引广告甚至还给老客户打折。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 广告价位也水涨船高, 全面提升。现在要想在节目中插播广告, 甚至还要排队等待空缺。[4]

资金不足会对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产生连锁的负面影响, 比如场地小, 设备旧, 灯光、舞美效果不佳, 大屏幕功能少, 制作团队人员少, 机位不够, 宣传不到位等, 节目质量因此会受到影响。

(二) 嘉宾欠缺

婚恋交友节目以人为核心, 人性、人格, 普通人言行的真实展现是节目博眼球的关键, 就这一点来说, 它有着真人秀的特色。绚丽的舞台, 明快的节奏, 诙谐的主持和智慧的专家, 固然是《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但相比俊男靓女的富有个性的展示, 这些也只能算是“绿叶”。各类媒介中针对婚恋交友节目的讨论, 也基本都集中在嘉宾的表现方面, 这些讨论是扩大节目影响, 抬高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推手。

和省级卫视相比, 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困难重重。上星电视的全国影响力可以使它面向全国的单身人士招募嘉宾;而地方台的婚恋交友节目以服务本地单身男女青年为主要目标, 招募范围几乎仅限于本地, 地域的局限性, 加之新办节目的知名度和可信度不高, 导致嘉宾的来源比较狭窄, 自愿报名的人数远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尤其是男嘉宾。在这种情况下, 制作人员只得挖掘一切人脉资源, 以原始的“人找人”、“人问人”的方式寻找单身男女青年, 并且配备专门人员专司此职。

除了人数少, “优质”嘉宾的缺乏也是地方台在招募嘉宾方面的一大困难。除了现实生活中找对象时的常规要求外, 走上荧屏的男女嘉宾还需要大胆直言, 乐于表现, 最好还能有些文艺特长。大胆的交流和自信的表现, 不仅可以增进男女嘉宾间的互相了解, 提高配对成功率, 而且增加节目看点, 提高收视率。对于地方台来说, 在有限的嘉宾中再选择“质量高”的, 实属不易。有些嘉宾还有顾虑, 思想比较保守, 缺乏自信、害羞, 觉得找对象不能丢脸丢到电视上去, 都在一个城市里, 低头不见抬头见, 万一被拒绝了岂不是很难看。为此, 还需要工作人员花时间耐心地做心理辅导, 打消嘉宾的顾虑, 费时费力。

(三) 创新乏力

“拿来主义”在近些年内地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较为盛行, 这波相亲交友热中, 各级电视台一以贯之, 继续将“拿来”的作风“发扬光大”。“拿来”不能笼统地被完全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造性的“拿”,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对于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较弱的地方电视台, 创新的“拿”比蹒跚的“闯”更有利于稳健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但反之, 照搬照抄的“拿”就不合时宜了。现在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充斥观众的眼帘, 拾人牙慧, 人云亦云, 没有新意全盘照搬的节目, 开播伊始就要面对观众的收视疲劳, 那么收视率如何有保证?

当前婚恋交友节目红透内地电视银屏, 但可以预料到, 重复、乏味将成为此类节目日后发展中的瓶颈。和中央以及省级电视台相比, 地方台在创新能力方面显然是不足的。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是影响地方台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资金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 会给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带来诸多连锁的负面效应, 尤其会影响人才的聘用。创新、创优, 人才是根本。除了整体创新制作能力不及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外, 地方台还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的机制不完善, 有些甚至不合理,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收入一样, 待遇不变, 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报酬不成正比, 结果工作人员欠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消化不吸收, 简单的照搬照抄。当前不少地方电视台的婚恋交友节目, 在节目定位、现场布置、环节设置、气氛渲染等方面与省级卫视如出一辙, 或者说只是省级卫视宏大场面的缩小版, 甚至连主持人的着装、出场方式、提问内容等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 观众有什么理由放弃制作更精良的省级卫视而选择有些粗糙的地方台, 即使是冲着画面上邻家孩子熟悉的面孔, 也很难在节目播出的全部时间完全停留在这个频道。

(四) 协作欠佳

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需要优秀的专业指挥, 和谐的团队协作。婚恋交友节目涉及节目创意、策划, 文案写作, 嘉宾联络, 现场拍摄、指挥、调度, 后期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和众多人员, 同样需要有专业化的高效运作的团队协作完成。

然而, 地方台在管理层面上, 分级管理, 机构冗余, 制作团队的管理缺乏专业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地方台在制作婚恋交友节目过程中, 常常表现出制作人员和设备协调不到位、脱节, 内部工作人员任务分配不明确, 互相推诿等现象。欠缺专业化管理和协作精神的队伍不能成为高绩效的团队。

三、结语

地方电视台要想把所有的节目都办得有声有色, 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只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 地方台也能办出响当当的节目, 比如当下时髦的、具有扎实群众基础的婚恋交友节目。[5]地方台办婚恋交友节目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在强化民生的大背景下, 地方电视台可以趁着这波婚恋交友节目的热潮, 以此类节目突显地方台服务地方百姓的姿态, 锻造地方台自办节目的能力。

作为地面频道, 地方电视台办婚恋交友节目要处理好服务性与观赏性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 节目要注重提升服务品质, 回归真挚的情感, 为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铺路搭桥, 用人文关怀吸引本地观众的注意和参与。真诚的服务和成功的交友配对是地方台婚恋交友节目的生存之本。除此之外, 在形式上节目还要注重提升观赏品质, 讲求节目环节的设置、现场氛围的营造, 用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诠释传统的相亲内涵, 用多彩的电视元素为交友、恋爱和婚姻增色。但要注意的是, 婚恋交友节目可以是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和婚恋观的“晒场”, 但绝不能是他们炫富、炫奇的“秀场”。

参考文献

[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1]刘宏.从《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婚恋节目解读中国第二轮电视交友热[J].新闻与写作, 2010 (6) :27.

[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2]两大交友速配节目荧屏比拼婚恋热回潮——腾讯娱乐专访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婚恋类节目会有很多人来分吃“蛋糕”[EB/OL].2010-04-14.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14/016518158_05.shtml.

[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3]张骅, 江山, 辛志杰.新闻价值的四大支柱[J].新闻前哨, 2004 (7) :28.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4]赵振宗.利益在先情感在后[N].柳州晚报, 2011-06-10 (34) .

交友节目 第9篇

一、真人秀的革新与成功因素分析

鲍德里亚在他的论作中不止一次地将当代大众传媒时代称之为“后现代类像时代”, 他声称在这样一个由模型、符码和控制论所支配的信息与符号时代中, 电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但是“大众传媒的‘表现’会导致一种普遍的虚拟”, 结果是“电视和大众传媒都走出了他们大众传媒的空间, 从内部包围‘现实’的生活……我们都相信自己的感受器, 因为生活和其复制品过于相似”, 鲍德里亚从技术的层面表达了对大众传媒侵蚀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担忧。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 电视取代了我们认知社会的直接感知体验而代以其技术性的图像、声音的呈现为我们展示甚至是建构着超真实的“真实社会”。世界被电视塑造成了图像化的存在。

而电视节目类型中“真人秀”的兴起, 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失真再现的一种想象性的挽救手段。真人秀, 顾名思义, 是电视媒体中真实人的表演与展示。这种由普通人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一定参与规则与竞赛的电视娱乐节目, 作为一种娱乐时代的特殊文化产物, 不仅在电视节目形态和观念上对当代电视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而且这些节目通过真人在镜头前非职业性的表演和展示达到一种既真实又刺激的娱乐性效果,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视节目的非真实性的弊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电视真人秀在备受鲍德里亚讥讽和忧虑的仿像时代中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窗。

2010年江苏卫视推陈出新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非诚勿扰》和上海卫视的《幸福魔方》, 将真人秀又推向了一个全民交友、心理咨询的新阶段。在这种电视节目类型的观看过程中, 受众一面在电视屏幕前滋滋有味地品评着各色交友个体, 感怀着不同家庭中的幸与不幸, 一面享受着“电视上的这个人就是我邻居或与我一样的普通人”无距离的观看“相关性”所带来的观看快感。更进一步讲, 这种消除了审美距离的观看快感, 来自节目中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构成节目内容本身的真人, 他/她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一切极大地刺激着受众的已有相关类似经验, 这使得受众在观看这些节目时, 其状态是参与式的、热烈的、主动的。这是大众文化得以流行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约翰·费斯克在他著名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指出, 相关性是一个文本得以成为大众文本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因为“文本意义所赖以存在的复杂密集的关系网, 是社会的而不是文本的, 是由读者而不是文本作者创造出来的。”大众在进行大众文本解读时, 正是凭借自身的日常社会生活体验即相关性完成属于自身的文本意义的建构。即是当读者的社会体验与文本的话语结构遭遇时, 读者的创造行为便得以发生。婚恋交友和家庭伦理心理访谈这两种节目主题的定位, 相关性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中, 《非诚勿扰》中真实的交友参与者, 男女嘉宾无一例外地都以真实姓名、职业、年龄甚至收入等呈现于节目之中;《幸福魔方》则是真实直面每一个具体的来自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心理困惑、问题和案例。这些日常相关性极高的“秀”决定了其能够迅速得到受众广泛的回应并积极生产意义。在观看节目之余, 受众更观照了自身, 体验到了那种这些真人秀以“切实、直接的方式, 与我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的感受。因此, 节目收视率一路飘红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鲍德里亚忧心的电视媒体再现的非真实性就显得有些多余。

二、真人秀意识形态分析

如前文所述, 席卷了全球电视业的真人秀节目,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 在电视业的发展进程中处处彰显着革新的精神, 各种类型的真人秀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着最大程度上的真实再现。但这些努力还不足以我们为真人秀在仿像时代的突围而大唱赞歌。依旧值得清醒指出的是:在这些纷繁的真实表象之下, 电视真人秀却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纯粹的真实。这与电视媒体双重的意识形态特性不无相关。

国家意识形态和电视媒体本身的意识形态是制约电视镜头的双重指挥棒。一方面, 尽管我国的传媒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 政治逻辑让位于商业逻辑, 但国家意识形态依然是电视媒体传递信息时背后隐而不显的强大“过滤网”和“防火墙”,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都不可避免地贴上了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标签。另一方面, 电视媒体本身也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即便是少儿节目、动画片抑或是轻松的娱乐节目, 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在消费社会的当下, 电视媒体本身的意识形态, 更多的来自于商业和娱乐逻辑。利益至上、娱乐至死是这个时代电视媒体的终极追求。对收视率这种极端量化的霸权数据的追求, 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就是商业和娱乐这一对唇齿相依的好朋友。甚至可以说, 娱乐时代的电视意识形态即是商业霸权。这在西方主流电视媒体中已经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一档电视节目为了取得最高的商业价值, 真人秀所力图展现的真实在金钱、利益面前, 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个被阉割、拼贴的伪真实了。

以《非诚勿扰》为例。尽管主持人每期必大声喊出“相比于守在电视机前乐呵, 您更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成为约会嘉宾”的约会邀请, 让受众不无感受这是一场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交友互动真人秀。但其真实性是值得推敲的:

其一, 相对于如潮水般涌来的报名者, 现场只能提供29个亮相席位 (24位女嘉宾和5位依次出场的男嘉宾) , 谁可以上镜而谁不能, 这个选择的做出, 便有着非常微妙的意识形态在背后起作用。过于平凡、普通的、话题争议性弱、无亮点的报名者, 一定是落选者;反之, 则是编导眼中的宠儿。与此同时, 同样作为在场嘉宾的29名约会者, 在同一期节目里, 也不可能享受平等的镜头表现待遇, 电视的背后并不是一台中立客观、有闻必录的摄像机, 而是一个巨型的意识形态机器在运作。电视机镜头的表现, 就是一种过滤与选择的行为。因为这个世界的意义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或对立的方式来建构, 所以电视表现什么以及表现谁就变得很重要, 如何再现事情、人物、事件和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电视节目永远不可能呈现真实。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 节目中总是会有那么几张出镜率很高的面孔, 而这几张面孔的主人, 一定是该节目的收视率的“功臣”。而其他嘉宾便无情地被抛弃在了镜头之外, 成为一个伪在场, 毫无话语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电视完成了对世界的总体叙事, 事件如果没有在电视中呈现, 就如同没有在世上发生一样。无数大小事件, 因为被电视的黑框架所过滤掉, 就在某个角落一直沉睡下去。”

其二, 现场约会的男女嘉宾身份的真实性也是值得推敲的。一些言辞举动或衣着装束过于出挑的嘉宾, 在为节目带来娱乐性的同时, 其“相亲托”的伪相亲身份也同样惹眼。这些托儿他们或者是电视台为了制造话题提高收视率有意安排之, 或者是自我推销者的营销手段另有目的, 总之, 真实身份值得怀疑;另一方面, 即便是目的纯正的真实约会嘉宾, 其言行也必然受制于整个节目的大语境, 隐藏或阉割。在场嘉宾无法完全真实表达自己, 而电视机前的受众, 则更无法奢望能获得关于节目的完整而真实的感受。

其三, 整个节目的最终呈现形态是录播而非直播, 后期的剪辑制作, 尽管这是任何一档电视节目在最终以成熟的形态呈现在电视荧屏前的必经之路, 但也正是这个信息筛选的后期剪辑制作, 它使一档节目的可看性更加完美的同时, 如同一把双刃剑, 同时也使得节目呈现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受众透过电视荧屏看到的经过了制媒者充满主观意图和隐藏着巨大的价值陷阱双重过滤加工后的《非诚勿扰》与其说是一个交友互动真人秀, 不如说是一场在剧本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编排和打造的大型仿真剧场约会戏, 其真实性就不言而喻了。

再简单谈谈另一档上海卫视的家庭伦理心理咨询访谈真人秀节目《幸福魔方》。同样作为真人秀, 《幸福魔方》打着心理咨询、解救不幸家庭与婚姻于水生火热之中的美好大旗, 同样吸引数量可观的受众定时收看。在这档节目中, 每期一个矛盾丛生的问题家庭个案以其日常性、家庭伦理性和矛盾的戏剧尖锐性, 以矛盾主体的述说、主持人的调解和在场心理专家的专业分析与引导, 构成了一个结构非常完整、个案看似非常真实、结局完满而开放的节目框架, 是同类型节目中佼佼者。对这档节目真实性的质疑来自于其个案的选择与呈现。与《非》一样, 《幸福魔方》的参与主体也是普通民众, 不同的是这是一些有着这样或那样家庭婚姻生活困惑的普通民众, 节目还提供了“幸福热线”即报名热线, 对所有有需求的大众敞开大门。但呈现在节目舞台上的述说和求助者的真实身份, 以及他们那些比小说、戏剧还要来得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不得不让人在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同时, 也会质疑这些个案的真实性。一言以蔽之, 依旧是其背后强大的商业逻辑在规定着节目的内容选择与走向。

三、结语

电视是呈现事件的窗口, 但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运作使其在对事件进行呈现时也就有所选择和过滤。布尔迪厄曾经说过, 即便是游行这样展示意图鲜明的事件, 如果不在电视上进行呈现, “那他们就肯定有失败的危险, 如今, 越来越有必要为电视制造游行, 也就是说制造能够引起电视人兴趣的游行, 因为这取决于电视人的感知方式, 而一旦有电视人的参与和扩充, 游行就能收到完满的结果。”这种取舍, 最终也使得它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图像”已远非这个世界原初的真实的现实。透过电视媒体, 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介之间不断参照、传译、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超文本”的媒体语境, 一个“模拟”组合的“数码”复制世界。就在这种复制与再复制的无休止的过程中, 外面的世界在走向我们时已经变得主观而疏离。甚至可以这样讲, 我们在面对以电视为主的大众媒介的时候, 遭遇的是一场认知悖论——我们一方面努力地通过大众媒介来认识世界甚至真理, 而另一方面它所建构、提供的却是对世界和真理的主观而虚拟的认识。电视媒体无法逃脱的意识形态, 决定了其真实性的再现永远无法真正实现, 而我们亦可以对真实性的呼唤作出妥协与让步:媒体在对事件进行讲述时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正如学者王民安所言:“电视一方面将我们的世界进行反复和耐心的搜索, 另一方面也对世界进行浓缩和裁剪。无限的世界微缩到电视机的黑色方框之中。电视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人们了解的现实是一种电视现实——一种屏幕现实——我们生活在屏幕现实中。一小块屏幕, 成为我们的全部现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现实的世界, 就全部浓缩在屏幕的世界之中。投身世界, 就是投身于电视的屏幕。”

摘要:本文以当下主流成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个案为例, 在肯定其成功与革新价值的同时, 试图揭示意识形态机制下真人秀的困窘, 进一步反思和审视电视媒体与现实的关系。

关键词:娱乐时代,真人秀,相关性,意识形态,商业霸权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 王为民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尹鸿、冉儒学、陆红:《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3].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王晓珏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许钧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交友节目】相关文章:

婚恋交友节目06-26

相亲交友类节目08-04

交友心理05-10

健康交友05-13

交友经典句子05-22

交友称谓范文05-18

交友幽默自我介绍05-16

交友心声女生句子08-06

交友的方法范文05-23

单身交友宣言范文05-29

上一篇:教师科研管理下一篇:人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