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处理范文

2024-07-04

质量事故处理范文(精选12篇)

质量事故处理 第1篇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质量事故,换填法

近年来,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类问题因工程工期紧迫,急需进行下一步施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影响而较难处理。造成水泥搅拌桩质量事故的因素大致有桩体强度不合格,桩体强度不均匀,桩长不足,桩端未进入持力层或进入持力层深度不足,桩体倾斜度过大等。这些因素最终会造成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采取补救措施,有效解决承载力不足问题,水泥搅拌桩的质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下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换填法处理水泥搅拌桩质量事故的原理和方法。

1 工程概况

东莞生态园某市政道路工程穿越鱼塘和菜地,按照设计要求,淤泥深度超过4 m的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参数为:桩径55 cm,按梅花形布置,中心间距1.3 m,水泥土设计强度平均值 fcu=1.6 MPa,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26 kN,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00 kPa。

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成,水泥土达到90 d龄期后按规范要求对水泥搅拌桩进行了抽检,结果发现在鱼塘区域内的水泥搅拌桩其中有1根桩的水泥土强度平均值只有1.2 MPa,小于设计要求的强度,强度不合格,有2根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只有101 kN,小于设计要求的承载力。通过分析钻芯取出的水泥土,发现桩顶以下约2 m~3 m深的水泥土强度较低。在现场取得土样,检测发现桩顶以下约2 m~3 m深的淤泥的有机物含量较高。由于这些淤泥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水泥土无法固结,造成水泥土强度不足,导致水泥搅拌桩的承载力不足。鱼塘区域内约有3 000多根水泥搅拌桩,每根桩的设计深度为5 m~7 m。

为了处理这一质量问题,提出了三个处理方案:

1)补打水泥搅拌桩,缩小水泥搅拌桩的间距,降低单桩的承载力要求;

2)在水泥搅拌桩周围增加打入松木桩,由松木桩分担一部分受力;

3)换填处理,将浅层的淤泥和水泥搅拌桩一并挖除,换填内摩擦角较大、稳定性较好的材料,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打水泥搅拌桩的工期长而且费用高,打松木桩的工期短但费用高,考虑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等因素,经对比,换填处理方案为最优方案。

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Ra=η×fcu×Ap (1)

其中,Ra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Ap为水泥搅拌桩截面面积,m2;η为桩身水泥土强度折减系数;fcu为90 d龄期水泥土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Ap=π×0.552/4=0.238 m2 (2)

按设计,水泥土平均强度fcu0=1.6 MPa,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a0=η×1.6×0.238>126 kN (3)

水泥土实际平均强度fcu1=1.2 MPa,由式(1)和式(3)计算出理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Ra1=η×1.2×0.238>94.5 kN (4)

现场试验测得实际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a2=101 kN。

所以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01 kN来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

水泥搅拌桩平面布置图见图1。

fspk=mRa/Ap+β(1-m)fsk (5)

A=1.3×1.3×sin60°=1.464 m2 (6)

m=Ap/A=0.163 (7)

其中,fspk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Ra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Ap为水泥搅拌桩截面面积,m2;A为1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m为面积置换率;fsk为桩间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设fspk0为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spk1为理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0=0.163×126/0.238+β(1-m)fsk (8)

理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1=0.163×101/0.238+β(1-m)fsk (9)

已知fspk0=100 kPa,由式(8)和式(9)可求得不合格桩区域内的理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82.88 kPa。

3 换填深度计算

按设计要求,三桩压板试验测得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大于100 kPa。

三根桩处理的软基面积为:

A3=1.3×1.3×sin60°×3=4.392 m2 (10)

压板试验用的钢板的半径:

r=4.392/π=1.1821.2m (11)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圆形中点以下的附加应力最大,深度为z处的附加应力为:

Pz=α×P (12)

其中,P为圆形面积上的均布荷载。

查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附录K.0.3 可得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取P=100 kPa。

z/r=1.1时,α=0.595。

Pz1=0.595×100=59.50 kPa (13)

z/r=1.2时,α=0.547。

Pz2=0.547×100=54.70 kPa (14)

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作为软弱下卧层,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地基承载力:

Pz+PCzfaz (15)

其中,Pz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C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fa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假定与水泥搅拌桩理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相等,则faz=82.88 kPa。

PCz=γ×z (16)

取土的容重γ=18 kPa/m。

z/r=1.1时,z=1.1×r=1.1×1.2=1.32 m。

PCz1=18×1.32=23.76 kPa (17)

Pz1+PCz1=59.50+23.76=83.26>82.88 kPa,不能满足Pz+PCzfaz的要求。

z/r=1.2时,z=1.2×r=1.2×1.2=1.44 m。

PCz2=18×1.44=25.92 kPa。

Pz2+PCz2=54.70+25.92=80.62<82.88 kPa,能满足Pz+PCzfaz要求。所以换填深度应大于1.44 m,取换填深度1.5 m。

4 换填施工

划线定出有质量问题的水泥搅拌桩的区域,在该区域内首先全部挖除原桩顶以下1.5 m深度范围内的淤泥和水泥搅拌桩,再填筑一层30 cm厚的级配碎石褥垫层,以便分散受力,充分发挥搅拌桩的作用。填好级配碎石褥垫层后,再用内摩擦角较大、稳定性较好的材料回填(如图2所示)。分层回填,用压路机压实,直至回填到原来桩顶标高位置。按照就地取材、节约工程成本的原则,本工程采用了山皮石作为回填材料。

5处理效果评价

采用上述的方法换填处理之后,按规范要求测定路基的弯沉。结果表明,路基的弯沉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过沉降观测,路基沉降值小于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用最短的时间,花费最小的费用处理好了水泥搅拌桩的质量事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换填法处理水泥搅拌桩的质量事故是可行的。

6结语

水泥搅拌桩质量事故引发的后果相当严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规程施工,避免发生质量事故或把发生质量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对已出现问题的桩基,应掌握详尽而准确的现场资料,透彻地分析事故原因,制订出安全而又经济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DB J 15-38-200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质量事故处理 第2篇

输入:工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输出: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部位处理完毕后满足设计要求

2.流程目标:确保项目在工程阶段出现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时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修复后

达到设计要求。

3.涉及部门

主要负责部门: 项目部

主要参与部门: 工程管理中心、成本管理中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外联中心 4.控制要点

发现质量问题后区分质量缺陷及质量事故,然后依流程处理

5.特定政策

6.流程说明

6.1 在工程实施阶段,项目部会同监理单位首先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区分质量缺陷

或质量事故;

6.2 若为质量缺陷,则由施工单位编制质量缺陷修补方案,由监理单位及项目部审批

后施工单位进行修补,并做详细记录;

6.3 若为质量事故,首先分清楚现场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第一时间上报

工程管理中心总监及总经理;

6.4 区分质量事故为一般事故或重大质量事故;

6.5 若为一般质量事故,则施工单位编制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由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

审批同意后,施工单位对事故部位进行处理,然后做详细记录;

6.6 若为严重质量事故,则请设计人员现场踏勘,由设计单位出具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方案,并由施工单位进行修补。

质量缺陷修补及质量事故处理流程

砼外观质量处理方法 第3篇

【摘 要】工程建设离不开砼。以前我们给予过多关注的是砼的强度,即砼的耐久性能,但是,在对质量精益求精的今天,砼的外观质量成了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广泛讨论的话题。今天的砼,不仅仅要求“内实”,而且还要求“外光”。本文从实践操作经验出发,就如何保证砼质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砼外观质量 漫谈

前 言

不论现场管理水平如何,砼的施工都不可能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进行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结构型式的特殊,或者是气候条件的恶劣,或者是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不规范等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在砼的浇筑过程中或刚刚施工完不久产生表面缺陷。砼的表面缺陷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 表面裂缝;

2. 表面破损;

3. 表面颜色不均匀;

4. 表面漏筋;

不管是哪一种表面缺陷,都会对砼的外观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找到砼产生表面缺陷的内因,在施工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对既有的缺陷加以必要的修复处理,以提高砼的外观质量。

1. 砼土表面裂缝

砼表面的裂缝大都是因为收缩而产生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刚刚浇筑完成的砼表面水分蒸发变干而引起,另一类是因为砼硬化时水化热使砼产生内外温差而引起。刚刚浇筑完成的砼,往往因为外界气温较高,空气中相对湿度较小,表面蒸发变干,而其内部仍是塑性体,因塑性收缩产生裂缝。这类裂缝通常不连续,且很少发展到边缘,一般呈对角斜线状,长度不超过 30cm,但较严重时,裂缝之间也会相互贯通。对这类裂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在砼浇筑时保护好砼浇筑面,避免风吹日晒,砼浇筑完毕后要立即将表面加以覆盖,并及时洒水养生。另外,在砼中掺加适量的引气剂也有助于减少收缩裂缝。对于较深层的砼,在上层砼浇筑的过程中,会在自重作用下不断沉降。当砼开始初凝但未终凝前,如果遇到钢筋或者模板的连接螺栓等东西时,这种沉降受到阻挠会立即产生裂缝。特别是当模板表面不平整,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时,模板的摩擦力阻止这种沉降,会在砼的垂直表面产生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容易发生在砼柱或其它窄长结构的边角部位。在砼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是避免出现这种缺陷的最好方法。砼在硬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砼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大体积砼中,水化热使温度上升更加明显,在砼表面与内部之间形成很高的温度差,特别是在特大桥大体积承台施工中,现场实测砼内外温差有时会达到50℃以上。表层砼收缩时受到阻碍,砼将受拉,一旦超过砼的应变能力,将产生裂缝。为了尽可能减少收缩约束以使砼能有足够强度抵抗所引起的应力,就必须有效控制砼内部升温速率。在砼中掺加适量的矿粉煤灰,能使水化热释放速度减缓;控制原材料的温度,在砼结构内部采用冷却管通以循环水也能及时释放水化热能。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不同品牌水泥的混用也会使砼产生裂缝。不同品牌的水泥,其细度、强度、初终凝时间、安定性、化学成分等不尽相同,且还存在相容性问题。在砼施工时,应该严禁不同品牌、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在一起使用。碱骨料反应也会使砼产生开裂。由于硅酸盐水泥中含有碱性金属成份(钠和钾),因此,砼内孔隙的液体中氢氧根离子的含量较高,这种高碱溶液能和某些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胶,碱硅胶吸水水分膨胀后产生的膨胀力使砼开裂。对于浅层裂缝的修补,通常是涂刷水泥浆或低粘度聚合物封堵,以防止水份侵入;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就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2. 砼表面破损

砼表面破损包括:表面峰窝、表面麻面、表面气孔、表面冲蚀等,至于表面蜂窝,纯粹是因为振捣不到位所至,在施工中只要增强责任心就能避免,在这里我主要就表面麻面、气孔、冲蚀谈几点看法。脱模后的砼表面麻面起粉,主要原因是因为砼表面出现缓凝现象所致,这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或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当脱模剂用量过大时,既浪费又会引起砼表面缓凝,还会污染已经浇筑好的砼表面。另外,当使用木制模板时,有些木头在日晒下会析出糖分,而糖分有延缓水泥水化的作用,从而产生砼表面缓凝。砼表面麻面与模板拼缝不严也有关系。砼表面的气孔主要是模板表面携带的水、气泡引起的。如果模板表面有一定吸附性或透气性的话(如采用木制模板),气孔可以减少;若采用抗渗透性强的钢模板,则气孔一般都是因为振捣不充分所致。即使振捣充分,也还会有气孔,特别是在砼的上层表面或模板向内倾斜的情况下,气孔很难避免。另外,所使用的脱模剂和砼配合比对产生气孔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大的砼比粘性小的更容易产生气孔。水在模板与砼浇筑面之间渗流时,水泥浆随水一同流走,会使砼结构的垂直面产生像河流三角区一样的图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砼坍落度太大或和易性太差,或使用的外掺剂不当有泌水现象,大多属于砼配合比设计上的问题。这种冲蚀虽然发生在砼结构的浅层表面,对砼强度一般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极大地影响了砼外观,特别是当冲蚀破损较深或钢筋保护层较薄时,必须要进行很好的修补。砼表面产生鱼鳞斑也可以归结为表面的冲蚀破坏,这往往同模板的刚度有关系。当模板的刚度不足,砼结构物的浇筑高度又较大,在浇筑上层砼时,模板受到极限侧压力,整体微量位移,在模板与砼的接壤处产生空隙,而这时下层砼还处于流塑状态,水沿着模板与砼间的空隙渗流,导致脱模后出现鱼鳞状的斑纹。砼的这种缺陷修补时,为了获得可以接受的砼表面颜色,可以通过试验之后,把白水泥与灰色普通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使用,砂子应使用筛除了粗颗粒的细砂,砂浆中要掺用聚合物(比如环氧树脂、白乳胶等),用砂浆块或光滑的石板抹面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3. 砼表面颜色不均匀

施工中想要砼表面颜色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因素都会引起砼表面颜色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的种类、施工配合比、砼的养护条件、砼的振捣情况、脱模剂的使用情况、模板的表面结构、模板的吸附性能等,还有拆模时人为造成的颜色变化,都会给人的感官上带来不悦。决定砼颜色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或掺加的矿粉、粉煤灰等粘结料,一旦粘结料的品种或粘结料的用量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砼颜色发生改变。当砼和易性欠佳,或在下料过程中砼粗细骨料发生离析,或振捣不均匀等,导致某些部位粗骨料集中,某些部位砂浆过于丰富,待砼硬化后颜色不一致。砼表面的锈迹也是常见影响砼颜色的一个因素,锈迹的产生有四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由于含有黄铁矿(硫化铁)的骨料引起的,骨料中的黄铁矿与空气接触后会发生氧化发应生成铁锈;第二种可能是从砼结构中伸出钢筋(比如模板拉杆钢筋、砼表面漏筋)以及扎钢筋用的铁丝,暴露在外面一段时间后也会产生锈迹;第三种可能是由于模板表面本身产生了锈迹;第四种可能是由于砼结构上表面露出的钢筋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产生的铁锈随雨水或养护水顺砼表面流下时,污染了砼面而产生锈迹。在拆模时,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也会导致砼表面颜色发生变化。特别是氧焊气割用的氧炔焰,其温度很高,施工中往往由于操作不当将氧炔焰对着砼面熏烤,破坏了砼表面原有的颜色。

对于颜色不均匀的砼表面首要考虑的处理方式是采用稀释的酸性溶液进行清洗,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用水彻底冲洗。当清洗确实无法产生明显效果时,再考虑使用表面涂层处理。

4. 砼表面露筋

砼表面露筋主要是因为钢筋绑扎不牢,或保护层垫块安置不规范,在砼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有时候是在砼浇筑完成后才发现钢筋位置放得不对,致使砼表面至少一个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甚至完全没有了保护层。表面露筋的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砼漏振导致严重蜂窝,钢筋暴露在外。避免表面露筋的有效措施是使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操作工人,提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监控力度,保证钢筋布位准确、绑扎牢靠,保护层垫块安置稳固,在砼振捣中操作细致。如果出现表面露筋,首先应分析露筋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再考虑修补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修补后不得影响砼结构的强度和正常使用。露筋的修补一般都是先用锯切槽,划定需要处理的范围,形成整齐而规则的边缘,再用冲击工具对处理范围内的疏松砼进行清除。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必须要将钢筋向里移动。准备工作做完后,可以采用喷射砼工艺或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结 语

浅谈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第4篇

1 质量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

1) 处理应达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生产、使用要求、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目的。

2) 重视消除造成事故的因素。

3) 注意综合治理。

4)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5) 正确选择处理时间和方法。

6) 凡涉及结构安全的, 都应对处理阶段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验算, 提出可靠的防护措施。

7) 对需要进行部分拆除的事故, 应充分考虑事故对相邻区域结构的影响, 以免事故进一步扩大。

8) 在不卸荷条件下进行结构加固时, 要注意加固方法和施工荷载的影响。

9) 加强事故处理的检查验收工作。

2 质量事故处理所需的资料

1) 与事故有关的施工图。

2) 与工程施工有关的资料、记录。例如建筑材料的试验报告、各种中间产品的检验、记录和试验报告、施工记录, 隐、预检查记录、施工日志以及试块强度试验报告等有关施工记录。

3) 事故发生部位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 例如混凝土或砂浆强度的检测报告, 有关质量事故涉及到的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 构配件的检测报告等。

4) 对质量事故的专家论证分析报告。重大质量事故或事故性质和事故原因较复杂的现场, 必要时, 应聘请、组织专家察看现场, 并分析、论证造成事故的原因, 评估事故的危害或可能产生的效果, 以及处理事故的基本要求, 为处理事故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5) 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事故的情况。包括发生质量事故的时间、地点, 事故情况, 有关的观测记录, 事故的发展变化趋势, 是否已趋稳定等等;

事故性质。应区分是结构性问题, 还是一般性问题;是内在实质性的问题, 还是表面性的问题;是否需要及时处理, 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性措施;

事故原因。阐明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此, 应附有说服力的资料、数据说明;

事故评估。应阐明该质量事故对于建筑物功能、使用要求、结构承受力性能及施工安全有何影响, 并应附有实测、验算数据和试验资料;

事故、施工以及使用单位对事故的意见和要求。

6) 质量事故所涉及的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

3 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确定

质量事故处理方案, 应当是在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故原因的基础上进行, 通常是由原设计单位根据质量事故的实际情况, 结合检测报告提供的数据, 提出处理方案, 经参加建设各方研讨后, 必要时还应请专家论证后确定, 由施工单位实施。

3.1 可能采用的质量事故处理方案

根据质量问题的性质、常见的处理方案有以下几种类型:

3.1.1 裂缝或结构损伤的修补处理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处理方案, 通常当工程的某些部分的质量虽未达到规定的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 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经过修补后还可达到要求标准, 又不影响使用功能或外观要求, 在此情况下, 可以做出进行修补处理的决定。

属于修补这类方案的具体方案有很多, 诸如封闭保护、复位纠偏、结构补强、表面处理等均是。

1) 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根据裂缝的种类和分布状况, 可分别采用下述方法。 (1) 表面密封法。 (2) 嵌缝密闭法。 (3) 灌浆修补法。

2) 对混凝土结构受损伤的修补。结构受撞击、局部未振实、冻害、火灾、酸类腐蚀、碱骨料反应等引起的结构表面或局部损坏, 根据损伤的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材料和修补方法。 (1) 浅表面损伤, 可采用涂抹砂浆法。 (2) 对于局部受损, 可采用局部修补法。 (3) 对于需大面积修补的结构, 宜采用喷射混凝土进行修补。

3.1.2 对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加固的目的是要恢复或提高结构的承载力, 使结构能继续使用或改作其他用途。在加固之前, 要检测评定结构的可靠性, 即对结构上的荷载, 结构的混凝土质量, 结构的受损程度, 结构中钢筋的状况, 结构的连接状况, 结构的地基状况做出全面的检测与分析, 提出加固方案, 经设计、施工、业主取得一致意见后, 方能进行, 加固的方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用同等级混凝土, 将原结构截面增大, 以达到满足能力的要求。

2) 外包角钢加固法:用角钢镶嵌在四角, 并用扁钢将角钢箍紧, 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3) 粘钢加固法: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 用结构胶粘钢板, 以提高结构承载力。

4) 增设支点加固法:增设支点以减小结构跨度, 减小结构内力。

5) 增设剪力墙加固法:结构如经抗震验算, 其房屋的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 还可在房屋的适当位置增设剪力墙以抵抗地震作用, 这种加固方法影响面小, 也比较简单, 但对整个建筑需要重新进行验算。

6) 预应力加固法:采用外加预应力拉杆或撑杆, 改变原结构的受力状态或减小原结构薄弱处的受力, 提高结构的总体承载能力。

3.1.3 返工处理

在工程质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要求, 有明显的严重质量问题, 对结构的使用和安全有重大影响, 而又无法通过修补的办法纠正出现的缺陷情况下, 可以做出返工处理的决定。

3.1.4 限制使用

当工程质量缺陷按修补方式处理无法保证达到规定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 而又无法返工处理的情况下, 不得已时可以做出诸如结构卸荷或减荷以及限制使用的决定。

3.1.5 不做处理

某些工程质量缺陷虽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或标准, 但如其情况不严重, 对工程或结构的使用及安全影响不大, 经过分析、论证和慎重考虑后, 也可做出不作专门处理的决定。可以不做处理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1) 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要求者。

2) 有些不严重的质量缺陷, 经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 可以不对该缺陷进行专门处理。

3) 出现的质量缺陷, 经复核验算, 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

3.2 对工程缺陷处理方案进行决策的辅助方法

对质量缺陷处理的决策, 是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费用与工期。所以, 要做出对缺陷的处理的决定, 特别是对需要返工或不做处理的决定, 应当慎重对待。在对于某些复杂的工程缺陷做出处理决定前, 可采取下述方法做进一步论证。

1) 实验验证。

2) 定期观测。

3) 专家论证。

4 质量事故处理的施工方案及审定

质量事故处理设计方案确定后,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要求, 编制事故处理的施工方案。

1) 组成对质量事故处理的施工技术管理班子, 负责对事故处理全过程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工作。

2) 编制事故处理的施工方案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质量标准, 并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3) 做好施工准备和施工配合工作的安排。

4) 严格工序管理、质量控制, 避免重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处理完毕后, 组织自检自验工作。

6) 事故处理的各种记录、资料归档。

7) 写出事故处理的总结报告。

5 质量事故处理的鉴定验收

质量事故的处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是否仍留有隐患, 应当通过检查鉴定和验收做出确认。

事故处理的质量检查鉴定, 应严格按施工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必要时还应通过实际量测、试验和仪表检测等方法获取必要的数据, 才能对事故的处理结果做出确切的结论、检查和鉴定的结论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事故已排除, 可继续施工;

2) 隐患已消除, 结构安全有保证;

3) 经修补、处理后, 完全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4) 基本上满足使用要求, 但使用时应有附加的限制条件;

5) 对耐久性的结论;

6) 对建筑物外观影响的结论等;

7) 对短期难以做出结论者, 可提出进一步观测检验的意见。

质量事故处理办法 第5篇

产品质量事故处理办法

1、目的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为防止公司员工或职能部门违反规程、违反工艺纪律、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发生,明确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权限,规范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认定与处理程序,增强员工及部门的质量意识,提高各自工作质量,最终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用户满意。特制定本办法。

2、质量事故的分级

按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程度,分为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三级。2.1 质量问题

违反相关程序、制度、工艺规程或责任心不强,造成产品报废、退换货等,经济损失金额在100-500元以下的质量事件。2.2 一般质量事故

违反相关程序、制度、工艺规程,造成材料、产品报废、退换货等造成经济损失在500-2000元以内的质量事件;或对公司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质量事件。2.3 重大质量事故

违反相关程序、工艺规程,造成材料、产品报废、退换货,严重影响到交货日期等,造成经济损失在2000元以上,或对公司形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质量事件。

3、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 常见的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

3.1.1 设计图纸、工艺文件作业指导文件错误导致工人施工错误造成的。3.1.2 不执行工艺纪律,导致材料、产品、部件报废的。

信念·成长·共赢·责任精密行星减速机·专业工厂

3.1.9机加工件,上道工序未检错检漏检而直接进入下道工序后造成返修的问题。3.1.10返修产品未经检验员确认签字直接入库而造成损失的问题。3.1.11随意将物料变更作为其他用途所造成损失的问题。

3.1.12原始过程记录不按要求内容填写的或填写不及时影响下道工序生产及检验的。3.1.13入库不及时,竣工资料不完整,未按时提交,影响到正常生产及发货的。3.1.14原材料、外协件未经质检合格就领用的造成损失问题。3.1.15材料采购的发生质量问题,检验未发现已安装造成返修损失的。3.1.16制造部操作人员不自检或自检工作质量低下造成的。

3.1.17 制造部操作人员发现实物与标准图纸工艺规范不一致时,未提出异议并反馈造成损失的。3.1.18质检人员未能履行质量控制职责造成的。

4、质量事故的处理权限

4.1 质量问题处理,经质量管理部呈报通知,由发生问题所在部门主管查清事实和责任者,并提出处理建议后,报质量管理部备案。

4.2一般质量事故处理,由质检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和责任者,一并提出处理意见后,书面报公司总经理处理,公司人力资源及行政部及质量管理部备案。

4.3 重大质量事故,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和责任者,报公司质量事故处理委员会专题讨论确定处理决定报公司批准,由不能确定的技术原因导致的重大质量事故可提请会议讨论形成决议报公司作为责任处理的依据,公司人力资源及行政部部及质量管理部备案。

公司质量事故处理委员会由总经理牵头,由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设计部、财务部、市场部和人力资源及行政部部主管参加组成。

5、质量事故的认定、处理程序

信念·成长·共赢·责任精密行星减速机·专业工厂

5.1 质量问题的认定、处理程序

5.1.1 发生、发现问题后,责任单位应在2个工作日内召开质量分析会, 查清事实,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并提出考核处理意见,报到质量管理部。

5.1.2 质量管理部应在1个工作日内对责任单位上报的事件处理意见进行审核,提出维持或纠正意见。5.1.3 责任单位根据质量管理部回复意见,通报最终处理决定,并在质量管理部备案。5.2 一般质量事故的认定、处理程序

5.2.1 发生、发现质量事故后,质量管理部在3个工作日内召开质量分析会, 查清事实,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并提出考核处理意见,报总经理。

5.2.2 总经理在1个工作日内对质量管理部上报的事件处理意见进行审核,根据本办法规定提出维持或纠正意见。

5.2.3 质量管理部主管按照最终处理决定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书面通报,并在质量管理部、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5.3 重大质量事故的认定、处理程序

5.3.1 发生、发现重大质量事故后,质量管理部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分析根本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解决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时间并提出考核处理意见,报公司质量事故处理委员会。5.3.2 经公司质量事故处理委员会专题讨论后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事实清楚后,做出处理意见,总经理批准后,由质量管理部在1个工作日内做出公示。

5.3.3 重大质量事故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书面通报。在质量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备案。

6、罚则

6.1 根据质量事故所造成损失的大小、后果及影响程度,公司按上述相关规定给予质量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处罚。

6.2 质量问题;按经济损失额及严重程度处罚责任人50-200元。并在公司内部通报警示。

信念·成长·共赢·责任精密行星减速机·专业工厂

6.3 一般质量事故;按经济损失额及严重程度扣罚责任人200-500元或责任班组500-1000元,并在公司内部通报警示。

6.4 重大质量事故;按经济损失额及严重程度扣罚责任者500-1000元或责任单位1000-2000元,并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公司内部通报警示.6.5 质量处理决定月终汇总上报,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按处理决定落实当月绩效工资。

6.6 对于隐瞒事实真相和隐瞒不报的质量事故,一经查出加倍处罚,情节严重的,离岗培训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6.7 外协单位的质量问题除责任单位正常免费保修包换外,质量管理部有权按合同执行罚款。

7、管理者质量责任追究

7.1 月度内连续两次及以上发生同类质量问题的,应追究责任单位分管负责人的责任。7.2 季度内连续两次及以上发生同类质量事故的,应追究责任人所属部门主管的责任。7.3 半年内连续两次及以上发生同类重大质量事故的,应追究责任人所属部门领导的责任。

8、质量损失的财务核算

8.1 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损失由责任单位、物流部等相关部门核算。质管部可以参照历史案例快速比照处理.8.2 重大质量事故损失由财务部负责核算。

8.3 质量损失金额包括检测费、加工、人工、运费损失、差旅费、质量赔款等,其他因业务关系考虑费用不在此列。

8.4 涉及责任人员由质量管理部报人力资源备案涉及金额报财务扣款。

9、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质量事故处理 第6篇

【关键词】钻孔桩;施工对策;缺陷处理

0.概述

钻孔桩基础施工简便、操作易掌握、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无论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大型建设,还是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钻孔桩是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利用机械钻进形成桩孔,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钻孔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处理

1.1偏斜孔钻机安装时

支撑不好、桩孔地质构造不均匀等因素引起钻机整体或钻头在钻孔过程中发生偏斜,导致出现偏孔。

1.1.1钻机倾斜引起的,应先移开钻机,检查钻孔壁情况,如果钻孔壁比较稳定,则应加固施工范围内的地基或加大钻机的支撑面积并重新安装钻机恢复施工;钻孔壁随时有坍塌可能的,应将钻孔回填至原地面,待地层静置稳定后重新开始钻孔。

1.1.2地质构造不均匀引起的,先分析岩层的走向,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将钻孔回填至计算确定的高程处,静置一段时间后恢复施工。孔中心偏差小于20㎝的,静置1~2h后可以继续钻孔。孔中心偏差大于20㎝的,应根据情况静置2h甚至更长的时间待地层沉积稳定后恢复钻孔施工。穿过倾斜岩层过程中,应采用自重较大的复合式牙轮钻、冲击钻,以慢速钻孔。

1.2护筒脱落

出现护筒脱落应立即停止钻孔,将钻机移开,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由于地面流水引起的可先排除流水,在原地面上填一层黏土使地面干燥、不渗漏,重新安装护筒恢复钻孔施工。

1.3卡钻钻孔经过岩层分界面时

相邻岩层强度差别较大、操作中未及时根据地质情况调整钻头的行程等原因引起“卡钻”现象。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

1.3.1由于“探头石”引起的卡钻现象,可适当往下放钻头,而后,强力快速往上提,使“探头石”受瞬间冲击缩回,从而顺利提起钻头。

1.3.2因钻头穿过岩层突变处导致的卡钻,优先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整体岩层中此方法容易奏效,砂土地层中不宜采取此方法处理。

1.3.3由于机械故障导致钻头在浓泥浆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的钻头无法提升现象,应采取插入高压水管置换泥浆的方法进行处理。

1.4缩孔缩孔是在饱和性粘土、淤泥质黏土

其原因是此类地层含水高、塑性大,钻头经过后钻孔壁回缩,从而导致钻孔的直径小于设计的桩直径。

1.5掉钻

由于机械故障、钢丝绳断裂、孔壁坍塌等因素造成钻头落入孔底的现象通常称“掉钻”。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实施打捞。

2.水下混土灌注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1封底失败

由于首批混凝土数量过小、孔底的沉碴厚度大等原因导致首批混疑土灌注入孔后,未实现水下混凝土封底的现象称为封底失败。封底失败后,应立即暂停灌注,及时对孔内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清理。

2.1.1地层稳定性较好的,应采取导管内安装高压风管进行二次清孔的方法将已灌注的混凝土清理干净,重新请示监理检查,符合规范要求后可以重新开始水下混凝土灌注。

2.1.2地层稳定性差或高压清孔的方法不能奏效则应及时拆除导管、拔除钢筋笼、将钻机安装到位,将未灌注混土部分钻孔回填,待地层沉积稳定后用冲击钻清除已灌注的混凝土,达到孔底设计标高后,请示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2.2卡管因混凝土和易性差

混凝土中含有大块度骨料或受潮凝固的水泥块、灌注混凝土冲击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统称为“卡管”。

2.2.1由于混凝土质量造成的导管堵塞,可以少量(根据堵管前测量及计算的导管埋深结果在保证导管最小安全埋深确定)提升导管而后快速下落的方法或加大一次性灌注混凝土数量而后快速提升再迅速下放,以冲击疏通导管的方法进行处理。

2.2.2由于混凝土冲击力不足造成的,应及时加长上部导管的长度,而后,以一次性较大量混凝土冲击灌注达到疏通导管的目的。

2.2.3采取“二次封底法”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将导管插入已灌注混凝土中0.5~0.8m,而后按照水下封底的操作方法实施二次封底。

以上几种方法处理不能奏效应立即停止,认定为已断桩。

2.3断桩

由于灌注中提升导管失误、混凝土供应中断(下雨、停电、机械故障等)或导管漏水等原因导致导管中已灌注的混凝土与导管的混凝土隔断,无法继续灌注的现象通称为断桩。在灌注过程中认定发生断桩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继续灌注,提拔导管和钢筋笼,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2.4钢筋笼上浮

由于钢筋笼的加固不可靠或灌注过程中操作因素带来的钻孔桩钢筋移位现象统称钢筋笼上浮。发现钢筋笼上浮,应立即暂停灌注,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2.4.1对于钢筋笼上浮在1倍直径以下的,可以在采取有效防止上浮的措施后继续灌注。悬吊钢筋焊缝脱范的,应及时补焊;悬吊钢筋弯曲的情况应增加钢管支撑。

2.4.2钢筋笼上浮比较严重的必须拔出钢筋笼,比照断桩进行处理。

3.灌注成桩后发现的质量缺陷的处理

3.1桩全长小于设计要求

这种缺陷可分为两类:处理桩并没有后,混凝土顶面高程小于设计要求、钻孔底部沉积的虚碴在清孔时未清理干净导致桩全长小于设计、嵌人基岩深度小于设计尺寸。针对具体情况分別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3.1.1桩顶高程小于设计要求的原因是混凝土灌注终孔时控制失误。基坑开挖后进行钻孔桩的接长。接长施工前,先清理干净混凝土以上的浮碴和松散混凝土等,将顶面人工凿修平整。而后,在护筒防护下开挖接长部分的桩孔。接长部分桩孔直径应大于设计钻孔桩直径40㎝,深度从平整后混凝土面向下不小于接长部分桩孔直径的一倍。开挖后,将原灌注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灌注混凝土至设计位置。接长部分混凝土的接合面必须做好混凝土的接茬处理。

3.1.2因钻孔桩底部沉积物未清理干净造成的桩全长小于设计现象处理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的前提下,采取钻孔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处理。

3.2桩体混凝土不连续由于灌注过程

发生的的孔壁局部坍塌的杂物等侵入混凝土、混凝土和易性差等因素在桩体形成夹层导致钻孔桩混凝土不连续。对于此类问题,应积极与设计单位协调采取合理措施处理。

3.2.1对于钻孔桩底部混凝土夹碴的处理,采取桩底部压浆或者高压注浆方法处理。

3.2.2桩体的少量夹层或不连续,用小型冲钻钻一系列小直径的孔进行置换清理泥浆和杂物(钻孔直径60~75㎜,桩中心一个孔,其余3~4个孔分布在以桩中心为圆心,直径为450㎜左右的圆周上)。清理后,进行高压注浆处理。

3.2.3对于夹层较严重的,在钻孔桩中心处钻一个直径75㎜孔控时缺陷范围。而后,以钻孔桩中心为圆心,采用冲击钻钻直径80~100㎝的孔,而后人工入孔清理,清理结束后,灌注高强混凝土。

4.结语

随着施工工艺的更新,相继出现了钻孔后灌浆桩、钻孔扩底桩等新工艺、新技术,为钻孔桩基础的应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的研究 第7篇

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命脉, 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效益回报和建设工程的实用性, 更与居住和办公的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必须满足安全性、耐久性、基本使用功能及环境保护等要求, 符合国家法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 提高参建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 防治结合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根本目标。

1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流程

1.1 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的依据

质量问题的正确处理不仅能够及时遏制事故的发展, 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更体现了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综合实力, 事故的处理应根据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 以工程承包合同、材料设备合同、建立合同等合同文件为依据, 结合技术文件和事故现场的周围环境, 事故范围、事故级别以及相关人员材料等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 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1.2 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

1) 当质量事故发生后, 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事故的工程概况, 如工程项目名称、参建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联系方式、发生时间地点等, 简单介绍事故发生的经过, 目前造成的损失和伤亡人数;对事故产生的原因, 事故发生后现场采取的有效措施也应该及时上报, 以免因报告不及时影响事故的处理进程, 造成更大的损失。另外, 建设单位根据事故的大小逐级上报, 将事故概况报告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2) 事故的调查是解决质量事故的重要步骤, 严格调查事故的相关情况是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关键,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将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上报及存档, 调查内容包括:质量事故发生的工程概况、参建单位的概况、事故发生的经过和救援情况、事故的大小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工程相关质量检测报告以及事故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3) 事故处理首先必须查清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施工人员的操作失误、材料的质量问题或者管理不到位等等;其次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出相应的惩罚, 如罚款、停业整顿等, 相关单位和人员也应受到教育和警告;最后, 确定类似的工程中有关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 有没有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等等, 坚决杜绝类似质量事故再次发生。

2 常见质量事故处理方法

2.1 基础和主体结构质量问题

1) 基础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分部工程, 灌注桩基础是高层建筑中地基处理的一种常见形式, 某工程由于灌注桩孔底虚土过厚导致钢筋笼上浮, 降低了桩身整体承载力 (如图1所示) , 灌注桩成孔作业孔底虚土多是常见的质量问题, 规范要求不得超过100 mm;处理孔底虚土的方法很多, 施工过程中常使用勺钻清理孔底, 当沉渣为砂子或者是卵石时可先采用孔底砂浆拌合, 然后再下灌注混凝土, 也可采用孔底夯实的方法解决。

2) 主体结构中混凝土施工由于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 (如图2所示) , 由于骨料含泥量较大、掺合料用量超出规范允许值、混凝土和易差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都是常见的质量问题;实际施工过程中, 首先应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其次保证按要求配合比和搅拌、振捣质量, 最后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保证混凝土整体质量。

3) 墙柱混凝土胀模是模板的强度或者刚度不足造成的, 图3为某工程主体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体胀模的质量问题, 对后期装修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浇筑混凝土前根据实际工况要求选择合适材料的模板并加强模板体系的强度与刚度, 对主要受力的构件要进行必要的力学计算, 严格按力学计算结果结合施工环境进行施工, 浇筑时放慢浇灌的速度、加快振捣的频率、加强模板的变形观测, 当超过一定的限值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已造成混凝土胀模的应凿除多余的混凝土, 用相同标号的水泥砂浆修理平整。

4) 砌体工程中墙体裂缝是比较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比如纵墙两端的斜裂缝、窗间墙对角处出现的水平裂缝、窗台底部的竖向裂缝等, 工程施工时应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从而减少后期的维修;砌体裂缝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的, 施工前先做好基坑的勘探工作, 特别是较复杂的地基, 合理设置沉降缝保证建筑物能小幅度的自由沉降。

2.2 装饰及安装质量问题

1) 基础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时应注意防水材料的选择, 卷材防水接缝处粘结牢固, 在柱子、剪力墙的拐角等需要加强的阴阳角处应粘贴防水附加层, 宽度不小于500 mm;防水混凝土表面应平整, 不得出现露筋、蜂窝等缺陷, 其抗压强度和抗渗能力也应符合规范要求。

2)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建筑整体的观感质量, 是最容易发现的质量问题, 比如:地面天然石材色泽纹理不协调、木地板拼缝不严、墙面抹灰掉角脱皮以及门窗安装不牢固等等问题, 造成这种质量问题的原因也比较多,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 不能够按照施工工艺以及标准进行, 采用的辅助工作不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 为了减少成本而降低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等等都是导致装饰装修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 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 及时发现小的问题后进行返工、返修或者加固处理, 另外, 事前控制即提前制定出预防措施也是重要的方法。

3) 建筑安装工程中, 电气配线管敷设深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强弱电管线距离不够、电器管线颜色搭配混乱等也是常见的质量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重在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减少人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质量问题。

3 结语

本文凭借多年工程经验, 阐述了发生质量事故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事故调查的内容和流程以及事故处理的原则, 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民用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砌体工程、防水工程、安装工程以及装饰装修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给建筑工程中类似的质量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文武.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 2016 (1) :8-9.

[2]湛少龙.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J].建筑知识, 2015 (12) :26-27.

[3]宝彩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 (3) :40-41.

[4]史彦杰.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J].门窗, 2014 (6) :55-57.

[5]崔玉梅.论工程建筑管理与施工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J].山西建筑, 2014, 40 (27) :284-285.

[6]周永明.浅析影响施工质量因素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8) :71-72.

[7]赵文良.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施工质量问题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8) :59-6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质量事故处理 第8篇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俗称预应力管桩) , 因其与沉管灌注桩相比具有质量可靠、承载力高的优点, 与预制桩相比又具有制作方便快速、成桩费用较低的优点, 加上各地预制管桩生产厂的大量涌现, 预制管桩的价格逐步下降, 从而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预制管桩工程质量事故也不少见, 本文就某工程预制管桩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作一浅析, 供同行参考。

1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本工程地处浙东某市, 为多层纺织厂房, 由南北两楼组成, 南北两楼占地均为120m×44m, 中间相距12m, 通过门厅和楼电梯厅等附房相连, 地上四层, 建筑高度为23.250m, 南楼设有一层地下室 (层高为2.750m) , 总建筑面积为43900m2。结构主柱网尺寸为12m×15m, 南楼地下室柱网减小为6m×7.5m, 附房主柱网尺寸为9m×7.5m。南楼共布置503根桩, 北楼和附房共布置619根桩。

本工程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主体大柱网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顶层大空间采用空间网架。工程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基本烈度6°, 场地类别为Ⅳ类, 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

工程地质情况及岩土性能参数见表1。

基础采用桩基础、独立承台, 南楼地下室底板采用双向基础梁拉结, 基桩选用浙江省地方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PTC-A500 (65) 型) , 以 (5) -3层 (粉土) 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要求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5m, 由于持力层层面标高变化较大, 桩长在24~34m之间, 根据桩端持力层层顶标高的变化分区确定桩长, 并且有地下室处桩长随桩顶标高的下降作相应减短。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1200kN。共布桩1122根, 其中有地下室的南楼布桩503根。

2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在有地下室的南楼, 其基坑的开挖分两块实施, 见图1, 东区采用机械开挖, 一次性挖至基底标高, 落差大约有4m左右, 西区分两次机械开挖至基底标高, 每次的落差也大约有2 m左右, 而且运送土方的车辆都在未开挖的基坑上行走。

东区共施工241根桩, 抽取152根桩, 进行了基桩低应变动测检测, 测试结果为:Ⅰ类桩37根, 占24.34%, Ⅱ类桩25根, 占16.45%, Ⅲ类桩83根, 占54.61%, Ⅳ类桩7根, 占4.61%。检测结果中出现了大量 (共90根) 影响正常使用的Ⅲ类桩和无法正常使用的Ⅳ类桩, 共占检测桩数的59.22%, 占该区总桩数的37.34%。

西区共施工262根桩, 抽取79根桩, 进行了基桩低应变动测检测, 测试结果为:Ⅰ类桩36根, 占45.57%, Ⅱ类桩35根, 占44.30%, Ⅲ类桩5根, 占6.33%, Ⅳ类桩3根, 占3.80%。检测结果中共出现了8根影响正常使用的Ⅲ类桩和无法正常使用的Ⅳ类桩, 占检测桩数的10.13%, 占该区总桩数的3.05%。

无地下室的北楼和附房, 共施工619根桩, 抽取155根桩, 进行了基桩低应变动测检测, 测试结果为:Ⅰ类桩122根, Ⅱ类桩33根。并且随机抽取3根桩做了静载荷试验, 结果单桩极限承载力均大于或等于2200kN, 据此推算基桩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R≥2200/1.6=1375kN, 大于设计要求的1200kN, 说明此区块基桩质量基本正常。

显然, 基坑开挖不当是本次事故的最直接原因。《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1]中的强制性条文第7.1.3条也明确规定了“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 并遵循‘开槽支撑, 先撑后挖, 分层开挖, 严禁超挖’的原则。”

其次, 本工程桩端持力层层面标高变化大、岩土的性能也很不均匀, 而施工前又未能进行详细的施工勘探, 施工过程中也缺少信息反馈。从检查结果看, 共计98根Ⅲ、Ⅳ类桩中有90根桩的桩顶标高未打到设计标高, 占91.84%, 因此桩顶标高送不到设计标高大大增加了基桩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质量事故的处理及基桩和基础的加固

本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经过这样几个过程: (1) 彻底查清事故情况, 检查桩的倾斜程度、偏位、断裂情况, 采用基桩低应变动测评定桩身质量等级, 并查清桩身缺陷的部位; (2) 对基桩进行处理和加固; (3) 采用基桩低应变动测评定处理和加固后桩身的质量等级, 对仍有缺陷的基桩再查清桩身缺陷的部位, 采用静载荷试验和大应变检测测定处理和加固后基桩的竖向承载力; (4) 对于仍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基桩再次进行处理和加固并检测处理后的效果。

在本工程的质量事故处理中, 根据各事故桩的损坏情况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 灌芯法, 即在管桩内空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进行桩身加固, 具体的做法是, 将预制管桩内空清理干净, 自桩身缺陷的部位以下3m处起至桩顶放6Φ18钢筋笼, 用C40细石混凝土灌捣振实, 进行桩身加固。该方法适用于基桩弯折、倾斜较小 (本工程用于桩倾斜程度在3%以内) 的Ⅲ类桩, 特点是施工方便快捷。

灌芯法补强的计算原则是:灌芯截面的承载力能达到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根据现行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2]中公式 (5.8.2-2) 计算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对预制管桩为N=0.85fCAps, 本工程预制管桩内空的直径d=370mm, 混凝土C40的fC=19.1N/mm2, 故按灌芯截面计算的桩身承载力N=0.85fCAps=0.85fCπd2/4=0.85×19.1×3.1415×3702/4=1745552N≈1746kN>1200kN (本工程设计所需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 实际上由于灌芯截面受外围预制管桩壁的约束, 其实际承载力比计算值还要高, 故加固补强结果是安全的。

(2) 沉井法, 即在事故桩周围做沉井沉至桩身缺陷的部位后进行基桩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 在事故桩周围做沉井沉至桩身缺陷的部位以下, 将缺陷部位以上的桩凿除———截桩, 对于群桩承台中大部分桩为事故桩的承台桩, 采用大型沉井沉至承台下所有事故桩中桩身缺陷最低的部位以下0.3m (本工程设置了7只大型沉井, 沉井深度为2.5~4.6m不等) , 采用将承台整体降低的做法, 同时将降低的承台顶面至地面间进行了架空处理以不增加甚至是减轻基础自重;对于单桩、两桩的小承台及群桩承台中仅有个别或少数事故桩的承台, 采用小型沉井 (本工程设了30只小型沉井, 沉井深度为1.8~3.6m不等) , 截桩后再接桩至设计桩顶标高, 接桩的方法是设沉井至桩断裂面以下0.3m, 将桩在断裂面截除, 并保留原桩钢筋1m长锚入接桩内, 将管桩内空清理干净, 自桩断裂面以下2m处起至设计桩顶标高放6Φ18纵向钢筋8@500箍筋焊接钢筋笼, 用C40细石混凝土 (内掺12%UEA) 灌捣振实, 接桩至设计的桩顶标高, 参见图2。接桩中应保证接桩的中心线与原桩中心线重合,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要处理好以确保新老混凝土整体受力。该方法适用于基桩弯折、倾斜较大甚至折断的Ⅲ类桩和所有的Ⅳ类桩, 适用于大面积的事故桩处理, 特点是将缺陷部位以上的桩截桩后可以进一步检测截桩部位以下是否还有第二处桩身缺陷, 以消除质量隐患, 在本工程中, 对有第二处桩身缺陷的基桩采用灌芯法处理后, 经静力载荷试验检测, 结果基桩的单桩承载力均大于设计要求, 说明对事故桩的处理比较彻底。

(3) 锚杆静压桩法, 主要是利用锚杆静压桩承担事故桩不足的承载力, 具体的做法是, 在基础施工时预留锚杆静压桩孔和锚筋, 待上部结构重量足以承担压桩反力后, 将锚杆桩压入土中来承担事故桩不足的承载力。在本工程中, 补压锚杆静压桩共11根, 锚杆静压桩按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结构标准图集《锚杆静压桩》 (2004浙G28) [3]选用MZb-30-1.8-13-1.6-1桩 (其中:MZ表示锚杆桩、b表示焊接法接桩、30表示截面尺寸为300mm×300mm、1.8-13-1.6-1表示1.8m长的桩13根、1.6m长的桩1根) , 总桩长L=25m, 根据上部结构荷载自重及原桩基施工时的压桩力推算在11.820m标高楼面施工完成后压桩基础承台方可提供所需的压桩荷载。要求在基础施工至11.820m标高楼面施工完成期间, 密切观测需加锚杆静压桩基础的沉降情况, 在锚杆静压桩压桩期间, 密切观测锚杆基础向上或向下变位的情况, 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其变位。该方法适用于经其他方法处理仍不能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少量基桩的加固, 特点是锚杆桩的施工几乎不会影响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的工期。

本工程南楼西区根据第一次基桩低应变动测报告普查的结果, 该区共有Ⅲ类桩和Ⅳ类桩8根, 占该区桩数的3.05%, 属于少数桩。其中7根倾斜程度不大, 都在3%以内, 采用灌芯法进行处理, 另外1根倾斜程度较大, 达12.2%, 采用沉井法进行处理。15d后对其中3根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 5根桩进行了大应变检测测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结果显示还有6根桩不同程度的达不到原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值。为了尽量减少对施工工期的影响, 采用了锚杆静压桩法进行再次加固。

本工程南楼东区根据第一次基桩低应变动测报告普查的结果, 该区共有Ⅲ类桩和Ⅳ类桩90根, 占该区桩数的37.34%, 量大面广, 故采用了沉井法进行处理, 对处理后的基桩重新进行了基桩低应变动测检测, 结果还有5根Ⅲ类桩, 我们注意到这5根Ⅲ类桩均位于群桩承台中大部分桩为事故桩的承台中, 可见对于群桩倾斜的事故桩桩身缺陷部位会不止一处, 且缺陷部位也会比少桩承台要深, 对于这5根桩再次采用灌芯法逐根进行了加固。加固结束后进行了基桩大应变检测测定桩基竖向承载力, 共抽取13根桩进行了测试, 根据检测报告结果推算基桩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分别为R=1210kN、1195kN、1206kN、1163kN、1338kN、1081kN、890kN、1007kN、1055kN、812kN、1029kN、836kN、950kN。可见还有多桩达不到原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值, 似乎还需要对桩基进行再次加固。再加固方案一为采用锚杆静压桩, 但由于前期沉井法加固基桩使得承台降低, 故在基础施工完后, 实施锚杆静压桩有难度;方案二采用补打预制管桩, 但桩机无法进入现场, 不可能实施;方案三为采用钻孔灌注桩, 但是会占用较长的施工时间, 且在市区施工也存在环保问题。为了最终准确测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我们采用静载荷试验这种较可靠的试验方法来再次测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选取4根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 其中包括了前面大应变检测结果中承载力最低的两根桩 (分别为R=836kN、812kN) , 根据此次基桩静载荷试验报告结果推算基桩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R≥1920/1.6=1200kN, 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从而避免了桩基的再次加固。由上可见, 大应变检测结果并不是很可靠, 最好还是以静载荷试验来判断基桩的承载力。

本工程基桩质量事故的处理历时5个月,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宝贵的时间, 教训非常深刻。

基桩加固一年后, 竣工验收时的沉降观测记录显示, 最大的累计沉降量为14mm, 最大沉降差为5mm, 近期对本工程进行了回访, 得知累计沉降量和沉降差均很小, 使用情况良好, 表明本工程基桩事故处理结果是成功的。

4 结论

从本工程基桩质量事故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复杂地质条件上采用预制桩的工程, 需进行详细的施工勘察, 以较精确地确定桩长;对于有地下室的工程, 应尽量将桩顶送至设计标高。

(2) 基坑的开挖必须严格遵循《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中强制性条文第7.1.3条, 即“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 并遵循‘开槽支撑, 先撑后挖, 分层开挖, 严禁超挖’的原则”。

(3) 大应变检测确定的基桩竖向承载力的精度不够, 应尽可能以静力载荷试验来确定基桩的承载力。

(4) 对于因基坑开挖不当而引起的事故桩的处理, 可根据事故桩损坏的不同情况, 分别采用灌芯法、沉井法、锚杆静压桩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以达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方便施工的目的。

摘要:通过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实例, 分析事故的原因是基坑开挖不当和打桩施工桩顶未送至设计标高所致, 事故处理经过了检查、加固、再检查、再加固的过程。对于基桩低应变测试判定为Ⅲ类、Ⅳ类桩的事故桩, 分别采用灌芯法、沉井法和锚杆静压桩法进行了加固处理,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方法加固处理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预制管桩,质量事故,加固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灌注桩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9篇

1 工程事故及处理分析

1.1 工程勘察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1.1 勘察中的技术事故

由于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技术不过硬, 或技术手段跟不上要求, 从而使数据采集不准, 严重者表现出很大的失误, 影响了对地层的判断。

1.1.2 勘察中的人为事故

由于工程地质勘察单位人员素质低下, 不能按组织设计进尺取样、记录, 或由于几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压价承包, 而不能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工作。

1.2 工程设计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 由于对工程地质勘察不熟悉, 对勘察知识不很了解, 机械地搬用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的数据, 其中的失误不能及时发现, 从而导致设计上的错误。

(2) 由于设计单位管理不严, 设计人员未能准确地计算, 而使桩基承载力不足或浪费。

1.3 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3.1 成孔质量不良

灌注桩成孔工艺采用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成孔如采用螺旋钻, 易形成孔底虚土层, 使桩端承载能力大为降低;湿法成孔的桩基中, 沉渣厚度过大是主要问题。

1.3.2 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

(1) 施工管理不善, 不按规定配合比制备混凝土。

(2) 水泥强度等级多变, 未注意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致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易性及坍落度不符合规范对水下灌注混凝土的要求;过期、受潮现象普遍, 未经现场检验即盲目使用。

(3) 对在运输或浇筑时已经离析的混凝土未加处理。

(4) 混凝土坍落度过小、和易性差, 或搅拌后放置时间过长。

(5) 水下混凝土施工操作不严格, 如隔水栓不合格, 放置不当等。由于目前没有生产标准的隔水栓构件, 所有施工中所用的隔水栓有用袋装混凝土或砂的, 有用球胆的, 甚至还有用水泥纸袋及尼龙编织袋成团的, 它们的有效性没有充分的保障, 有可能使水下混凝土变成稀释混凝土。

(6) 由于桩管底部涌水或导管漏水导致混凝土被稀释。

(7) 由于桩周存在承压水或邻桩成孔抽水, 使刚浇筑的混凝土受到冲洗。

(8) 混凝土的导管不够长, 储料漏斗不够大, 造成第一批灌注的混凝土封不住导管下口, 泥浆重新进入导管, 致使混凝土被泥浆冲洗。

1.3.3 桩身结构不完整

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夹泥、空洞、断裂、颈缩、浮浆层过厚、露筋和钢筋笼上浮等。出现此缺陷的原因是: (1) 开始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下口与孔底距离过大, 或在浇筑过程中拔管太大, 和易性不好, 可能导致空洞或夹泥、露筋; (2) 桩身的断裂和颈缩由超孔隙水压引起; (3) 孔身不垂直或钢筋笼弯曲, 或未绑保护层垫块可导致露筋; (4) 顶面混凝土离析, 或导管牵挂, 导致钢筋笼上浮。

2 采用加桩法处理灌注桩工程事故

某一座16层框架剪力墙住宅楼采用钻孔灌注桩, 桩基类型为摩擦桩, 桩径800mm, 桩长27m, 共79根, 桩箱联合基础。桩进入砂砾石层, 设计时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2200k N。施工完毕对桩基先后进行了静载试验和包括承载力、完整性的动测试验。整个场地桩基检测后发现, 有的桩身质量存在问题, 有的桩长及桩身、桩周侧土都存在一定问题, 单桩承载力标准值也不足1800k N。

加固处理需考虑的因素: (1) 接桩后必须与原桩成一整体, 不能成为断桩; (2) 不能影响原有的使用功能; (3) 必须经济, 且安全可靠; (4) 由于桩周土“土皮” (泥浆太稠造成) 较厚, 导致承载力降低, 失水后桩与土之间的空隙将会增大, 应适当考虑这一因素。为此, 确定加固方案为增加新的桩数———补桩9根, 以增大总的承载力。

3 减荷垫层处理法

12层框架结构综合楼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桩径700mm, 桩底端进入碎砾石层不小于2.4m, 桩底沉渣不大于100mm, 单桩极限承载力3000k N (800mm桩径者3600k N) , 共施工286根, 桩长均为28.6m左右, 桩基施工完毕1个月后进行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3根和低应变检测45根。桩基类型为摩擦端承桩。

3.1 桩基工程检测及评价

从静、动测试结果分析看出, 钻孔灌注桩质量存在问题, 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C20, 有的严重缩颈、离析, 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桩的承载力,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200k N, 与设计值3000k N相差较大。

3.2 病害分析

经对灌注桩进行开挖和动测试验后发现, 11根桩头未到设计标高, 有的桩甚至相差5m之多未灌注混凝土, 且接桩头也存在着严重质量问题:浮浆未凿去, 未到新鲜的混凝土面即开始接桩, 甚至中间有一段泥土。经分析, 主要是施工质量存在着严重问题, 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 缩颈、离析;试桩和工程桩一起施工, 待发现桩基承载力不足, 已无法改变桩基的状况。

3.3 补救处理

(1) 对没有检测的桩全部检查, 对桩顶不到基础底面的进行补长。

(2) 已接成“戴帽”的桩, 砸去上部重新接桩。

(3) 将基础底面以下1.0m的桩间土全部挖除, 回填碎石, 使桩与碎石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4) 减小活荷载, 降低单位面积荷重。

4 否定性处理法

某综合楼建筑面积1.2万m2, 建筑物呈半丁字形, 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以扩大地基抗力, 桩基类型为摩擦端承桩, 桩径为400mm, 桩长6.0~10.0, 桩进入强风化云母片岩0.5m, 预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1200k N。5根桩的静载荷试验均加至极限破坏, 随后进行动测试验。经分析判断此5根桩的最大极限荷载600k N, 最小320k N,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是一起严重的质量事故。

4.1 病害分析

(1) 场地地质资料 (特别是桩端持力层) 与实际出入较大, 如强风化云母片岩, 报告提供承载力标准值300k Pa, 桩的极限端承力5000k Pa, 而根据各种资料查明, 像软质强风化云母片岩, 承载力标准值约在200k Pa, 桩的极限端承力在2500-3500k Pa, 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差别太大, 出现严重的失误。

(2) 设计承载力值也偏大, 若按设计桩径400mm, 不复打成桩, 实际单桩极限承载力远达不到设计所要求的l200k N。且设计的桩长也偏短, 因本场地处于坡脚, 残积土层或强风化软层较厚, 端承力小得多。

(3) 施工质量也存在问题, 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 桩径不足, 同时违反了先试桩后施工的原则。

4.2 桩基工程事故处理

采用强夯置换法对原施工进行了否定性处理, 即对原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全部作废处理如下:不考虑原工程桩振动沉管灌注桩基情况, 重新对场地进行加固处理。采用的强夯置换法既有强夯法应用特点又有碎石桩法的特征:

(1) 夯锤均为圆柱体, 直径一般不大;

(2) 间隔时间短, 邻近夯点可连续作业;

(3) 夯击次数多, 一遍可到20击次;

(4) 夯锤每夯进1m则加满石渣, 然后再夯填平;

桥梁桩基施工中常见质量事故的处理 第10篇

1 桩位出现裂隙、溶洞的事故处理

1.1 确定裂隙、溶洞出现的位置及状况

1.2 裂隙、溶洞的钻孔处理方案

1) 当发现护筒内水面冒出气泡或浑水时, 孔内水头高度开始下降, 但是下降速度缓慢, 表示轻微漏浆, 可以适当地加入粘土或用袋装粘土直接投入, 从而改善泥浆质量, 继续钻进。钻进过程中应保持较小冲程钻进, 待孔内情况稳定后, 再恢复正常钻进。

2) 当气泡或浑水大量涌出, 漏浆速度较快, 加入粘土钻至原标高处仍不能防止漏浆时, 最好停止钻进。如果距离终孔标高不远, 回填土方量太大, 在保持泥浆质量的同时, 必须注意保持孔内外水位差, 以免造成坍孔。

3) 钻孔桩施工时, 一旦发生漏浆, 极易发生坍孔。可以采用重整护筒, 判明坍塌位置, 回填片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1m~2m, 继续钻进;片石不宜太大, 钻进过程中速度不宜太快, 待钻至原漏浆处标高以下时, 再以较大的冲程钻进。

4) 采用单一的处理办法不行时, 可以采用全部回填, 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在维持孔内外水位差的同时, 向孔内先投入水泥和片石, 经小冲程冲砸后, 再加入粘土, 回填的次序不能随意变动。经多次观察发现漏浆后, 泥浆流失严重, 孔内泥浆比重迅速下降, 根本无法维持钻孔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 必须先回填水泥和片石, 待孔内水位稳定后, 再加入粘土, 以防止泥浆再次流失。

2 桩基孔斜事故的处理

2.1 孔斜不严重时

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 使钻孔修直。孔斜严重或纠斜无效时, 采用回填片、卵石到偏斜部位上部冲平后再重新钻进成孔。

2.2 孔斜事故的原因

1) 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2) 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或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时, 钻头受力不均匀;3) 扩孔较大处, 钻头摆动偏向一方;4) 钻机安装不合要求, 钻进过程钻机产生不均匀沉陷或运转过程震动过大引起孔斜;5) 钻具弯曲或插接式连接钻杆磨损, 间隙过大受压后钻杆发生弯曲而导致孔斜。

2.3 对孔斜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安装钻机时, 机座应安放在平稳坚固的地基上, 使转盘和底座水平, 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直线上, 且钻进中应经常检查校正;

2) 钻具入孔前要仔细检查, 弯曲的钻具严禁入孔内, 且插接式连接钻杆接头磨损严重、间隙过大时要及时修复或更换;

3) 在开孔、换层界面处或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 应采用轻压慢转的操作规程, 钻机遇到地下障碍物时应及时处理, 严禁盲目加压;

4) 要经常用检孔器进行检查, 发现偏斜及时纠正。

3 漏浆处理的注意事项

在处理漏浆时, 首先必须先维持孔内水位, 再根据钻孔的原始记录及相关资料, 判别本处的地质情况, 是裂隙或溶洞, 然后根据以上资料及漏浆的程度来判别采用什么材料进行回填。如漏浆轻微, 但岩层为软弱夹层时, 就不能采用单一的回填粘土。因为在软弱夹层中钻进时极易发生斜孔, 故在回填粘土的同时, 还必须回填一定数量的片石。施工时, 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环境及现场资料, 处理的办法也应相应变动。

4 断桩事故的预防措施

1) 灌注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保证灌注操作连续紧凑地进行;

2) 灌注前注意天气预报, 合理安排灌注时间;

3) 灌注过程中控制导管埋置深度, 保证导管埋深大于2m;

4) 预先在砼导管上套装一个用1mm厚钢板制成的锥形活动护罩, 以护住导管法兰挂住钢筋骨架, 护罩底部与法兰大小一致;

5) 在灌砼时, 边灌砼边拨导管, 指定专人勤测砼顶面上升的高度, 以决定导管上拨速度, 提升应匀速、平稳, 慢慢起升, 并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 避免导管埋入过深或导管脱离砼面;

6) 砼的拌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水灰比、坍落度, 保证砼的和易性, 以防砼的和易性差, 造成导管堵塞, 不得不拔出导管而造成断桩。

5 桩身砼离析、缩孔事故处理

5.1 桩身砼离析的处理措施

1) 对桩身砼离析层的处理, 若是孔洞蜂窝缺陷, 可采用小孔钻进到要处理的部位, 用高压水清洗后再用高压泵向要处理的部位压入水泥浆;

2) 砼灌注完成后当发现桩身缩孔, 如位置较浅, 则直接开挖对缩孔部位施工补救, 如位置较深且严重, 则应考虑补桩。

5.2 桩身砼离析、缩孔事故的预防措施

1) 导管入孔连接时一定要密封好, 以防止发生漏水现象;

2) 灌注过程应严格控制导管埋深, 避免浮浆的浸入;

3) 预防地下水浸入引起水浸。

6 坍孔的预防措施

1) 桩基施工前, 要认真研究地质勘察报告, 确定护筒的埋置深度, 预先备好足够的粘土, 做泥浆护壁;

2) 为防止连续钻孔机振动对地层造成较大影响, 要合理安排钻孔的时间和孔位, 现场施工时采用跳打法施工, 相邻桩孔不要连续施工, 跳打时, 必须等相邻成形桩砼浇注完2d后方可施工。

7 结语

为确保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明确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公路桥梁桩基工程作为重要的分项工程, 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应加强质量检测和控制, 做好预测性防范。以理论基础作为指导, 结合实际情况, 对事故做出准确的评估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摘要:随着我市就地灌注桩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基础的设计方案中, 就地灌注混凝土桩就处于优选的地位。虽然桩基础是桥梁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 但是灌注桩的成桩过程是在桩位处的地面下或水下完成的, 且施工工序多, 质量控制难度比较大。因此,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 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 以确保桩基的质量。

关键词: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事故,处理,预防

参考文献

[1]桩基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软基;施工;控制

前言:

软土的意思是在缓慢流水处境下以细粒为主的近期沉淀物,其较高的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承载力不高,低渗透性,在水底部形成饱和粘土的状态。由于城市不断的发展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建设工程被迫在贫瘠的土壤软土地区建设,如果软土处理不当,在荷载或基本负荷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的工程质量问题甚至灾害。所以一定要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地质条件,在软基处理上确定一个技术上先进、施工中可行和造价上经济的处理方式来满足工程需要,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项目的需要,减少工程的造价。但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完成建设项目的成效。研究质量控制方法,加强施工管理,才能保证软基处理措施的质量。

一、软基施工的原则

通过鉴定方式的选择和软基质量保证方面的分析,应按照施工期间除软的原则,以确保工程质量。

按照“学会观察,分析优势”的原则和“依据图纸施工”来施工。在发现地质条件与原勘探报告不符合或原设计无法实施时需要对原软基处理方法作出必要改变时,应及时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报告,并按照修改审核过的设计图纸进行处理。软地基施工应完成以下任务:①搜集类似工程的数据,熟识施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和地下管线等其他资料。②编制施工构造设计或施工提纲。③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进场验收和见证取样检验。④施工机械设备的调整。在施工中软基施工前要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常年有地表水或池塘面积大的地方,应依据设计需求做好抽水,疏通等工作。软基材料的选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运到工地的所有材料必须分类堆放保管,质量检验要符合相关标准,不允许在工程中使用不达标的材料。在软地上建设工程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旨在提高工地的技术管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落实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相关的手续。在软地基施工中要仔细做好记录,累积资料,汇总经验,提升软地基施工技术的作用并严格保证软基施工的安全和遵守建筑法律法规。

二、软基处理施工质量内容

(一)应用材料的质量控制

软基处理工程较多采用的材料是沙子、石子、水泥,粉煤灰,塑料排水板、鹅卵石、砖、煤灰、化学材料等。现在市场上许多材料的种类,质量参差不齐,应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了解、掌握商家材料提供状况和经济技术标准,挑选一个更合理的供应商。原料应由建设单位提供,建设单位挑选采购材料用招标的方式,材料问责制的实施,在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上有一定的优点。施工单位要保管好材料,如塑料薄膜、塑料排水板等都要堆放仓库里,避免风吹雨晒,避免材料老化太快。水泥应采取防雨、防潮等防护措施,避免受潮变质。施工砂石和泥土要分离,以避免泥土与砂石混合。

(二)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

软基处理主要集中在建筑机械的控制,检查施工机械的性能能否完全满足设计的需要,由于不同厂家的机械性能,施工参数是不同的。在工程设计中,按照不同的标准来确定建筑机械的型号和参数的大小。主要的例子是使用强夯产生强大的冲击能量(通常为500KN·M-8,000kN·m),这样的冲击波和一个巨大的地基土动应力能够增加土壤的强度同时减少其压缩性,能够达到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列出的压实加固深度,因为夯击能量等于落锤的质量乘以落下的距离,所有设计的夯击能量都是为了适应深度处理的需求,但是实际应运中往往因为夯击能量的选择不当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夯压实设备主要由起重机、门架、自动脱钩装置、皮带轮和其他部件组成,动压力和锤的重量成正比,彼此确定两个参数,夯槌面积越小,产生的动能量越大,土壤的影响深度也越大,如果选择的夯槌面积过大,则不能对深层土壤产生影响,使其加固。强夯机械中的门架是由由梁和柱门框压实机械组成,门架不但要适应强度需求,而且要应适应稳定性的需求,以确保吊装后脱锤的稳定和不发生逆转的现象,所以门框的质量也应引起施工人员的关注,以免发生意外。

(三)施工工作的流程安排

对施工次序的合理安排,可以加强地基处理的成效,以减少土壤板结的效果,打桩挤土的软基处理过程中需要跳桩,严禁拉断或切断的工程桩。如果出现严重的塌孔时,可以采用锤反复震荡,以增加孔的设计深度,然后加入分级碎砖和石灰块。如果影响到成孔的质量,应回填然后重新标记进行二次冲击成孔。当采用动力固结软土时,在撞击时开始锤的高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出现“扔锤子”的情况,这样只会不断增加锤击的能量却达不到实际的压实效果,从而多打了很多次。应以合适的高度多次夯实土壤表面的硬壳层,然后再增加能量水平,加深加固深度。

(四)施工质量验测

软基处理是一项非常实用同时也很复杂的技术,很难做到准确的理论计算,一般需要在软基处理过程中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测试其施工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检测地基处理的成效,并能够指导设计和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降低偷工减料情况出现的几率。

(五)建立质量责任体系

企业需要创建质量责任制度,一定要管理好在施工与质量管理中的商业利益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准则最为重要,利润最大化是基于对品质的追求。无论是在公司层级,还是班组层级,每个人都要做到权、责、利相适应。质量控制指标一定要明确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管理者,每一项工作。工程建设的质量调控从基层出发,现场作业的建筑工人要建立施工问责制度。软基处理工程的质量控制,只有完成了基础的施工质量才可以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制定质量准则,用于软地基处理工程施工,指派专人负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保证监督落实。在正常情况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执行可以产生很好的影响力。

(六)完善信息化施工

软基处理工程对检测工作重复性和复杂性等技术方面要求比较高,而地基处理,介乎一个月甚至至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要进行监测,监测数据非常大,技术人员在白天收集数据,晚上他们不得不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数据汇总、处理,加上工程本身施工问题需要处理,技术资料的需要传输和保存,这些工作依赖于人工处理是比较不理想的,这已经无法适应软基处理的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要求。因此,提高信息化利用程度,对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控制还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可有效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这是加强建设地基处理获得合适成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孔隙水压力监测时,无线监控系统,可及时传递信息给业主和施工单位,进而挑选施工的适当时机,加快施工进度。无线监控系统是由静态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数据收发器单元处理器和其他组件组成,通过各种传感器,传感和采集监控数据,最终发送到用户客户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加了测量范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软基施工质量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加强软土地基施工质量,选择合适的方法,做好质量调控和监督,坚信更多的工程实施和阅历,将逐渐充实和完善软基质量控制体系,进而促进软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海君,熊伟雄.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8:71-72+79.

[2]黄诚辉.浅谈公路施工中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6:139.

[3]柯小青.水泥深层搅拌桩软基处理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广东建材,2012,06:56-58.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及处理方法 第12篇

建筑工程质量说到底, 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大事。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建筑物倒塌、垮塌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财产损毁之惨烈景象, 触目惊心, 举国悲痛!当然, 现在我还很难说, 倒塌的、垮掉的建筑都是质量低劣的, 都是有问题的;但是, 从一些信息中了解到, 同样建筑形式的房屋, 在基本相近的地段有的倒塌了而有的仍然好好的或稍有开裂, 这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质量会影响到安全, 同样, 安全也会影响到质量。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或隐含地影响到安全。建筑的安全又可分为施工安全和使用安全两个方面。施工方面的如:基坑维护的质量如果不到位, 就有可能造成渗漏、变形, 造成周边地下管网和环境的不安全;现浇钢筋砼结构下部排架支撑的质量不到位, 就有可能造成现浇钢筋砼结构下沉变形, 甚至造成结构坍塌事故等等。由于先期项目立项选址、勘察、设计、材料和施工等等原因, 造成了建筑使用方面的安全问题。

2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

2.1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步骤和要领

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 一些工程质量问题的实际发生, 既可能因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纸中存在错误, 也可能因施工中出现不合格或质量问题, 也可能因使用维护不当, 或者由于设计、管理、社会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复合作用。要分析究竟是哪种原因所引起, 必须对质量问题的特征表现, 以及在施工中和使用中所处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方法有很多, 但其基本步骤和要领可概括如下: (A) 基本步骤: (1) 进行细致的现场研究, 观察记录全部实况, 充分了解与掌握引发质量问题的现象和特征。 (2) 收集调查与问题有关的全部设计和施工资料, 分析摸清工程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及面临的各种条件和情况。 (3) 找出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所有因素。分析、比较和判断, 找出最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 (4) 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或模拟实验予以论证确认。 (B) 分析要领。分析要领是逻辑推理法, 其基本原理是: (1) 确定质量问途的初始点, 即多为原点, 它是一系列独立原因集合起来形成的爆发点。因其反映出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 而在分析过程中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2) 围绕原点对现场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分析, 区别导致同类质量问题的不同原因, 逐步揭示质量问题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的过程。 (3) 终合考虑原因复杂性, 确定诱发质量问题的起原点即真正原因。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是对一堆模糊不清的事物和现象客观属性和联系的反映, 它的准确性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学识、经验和态度有极大关系, 其结果不单是简单的信息描述, 而是逻辑推理的产物, 其推理可用于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

2.2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

工程质量处理方案是指技术处理方案, 其目的是消除质量隐患, 以达到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各项功能及寿命要求, 并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其一般处理原则是:正确确定事故性质, 是表面性还是实质性, 是结构性还是一般性, 是迫切性还是可缓性;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除直接发生部位, 还应检查处理事故相邻影响作用范围的建构部位或构件。对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基本要求是:满足设计要求和用户的期望;保证结构安全可靠, 不留任何质量隐患;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类型

2.2.1 修补处理。

经常当工程的某个检验批、分项或分部的质量未达到规定的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存在一定缺陷, 但通过修补或更换器具、设备后还可达到要求的标准, 又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 在此情况下, 可以进行修补处理。属于修补处理这类具体方案很多, 诸如封闭保护、复位纠编、结构补强、表面处理等, 某些砼结构表面的蜂窝、麻面, 经调查分析, 可进行剔凿、抹灰等表面处理, 一般不会影响其使用和外观。对较严重的问题, 可能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必须按一定的技术方案进行加固补强处理, 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些永久性缺陷, 如改变结构外形尺寸, 影响一些次要的使用功能等。

2.2.2 返工处理。

当工程质量为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存在着严重质量问题, 对结构的使用和安全构成重大影响, 且又无法通过修补处理的情况下, 可对检验批、分项、分部甚至整个工程返工处理。例如:某公路桥梁工程预应力按规定张力系数为1.3, 实际仅为0.8, 属于严重的质量缺陷, 也无法修补, 只有返工处理。对某些存在严重质量缺陷, 且无法采用加固补强修补处理或修改处理费用比原工程造价还高的工程, 应进行整体拆除, 全面返工。

2.2.3 不作处理。

某些工程质量问题虽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和标准构成质量事故, 但视其情况严重, 经过分析、论证、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和设计等有关单位认可, 对工程或结构使用及安全影响不大, 也可不做专门处理。通常不做专门处理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例如:有的工业建筑物出现放线定位偏差, 且严重超过规范标准规定, 若要纠正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若经过分析, 论证其偏差不影响产生工艺和正常使用, 在外观上也无明显影响, 可不作处理。 (2) 质量问题, 经过后续工艺可以弥补。例如:砼表面轻微麻面, 可通过后续的抹灰、喷涂或刷白等工序弥补, 可不做专门处理。 (3) 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合格。例如:某检验批砼试块强度值不满足规范要求, 强度不足, 在法定检测单位, 对砼实体采用非破损检验等方法测定其实际强度已达规范允许和设计要求值时, 也可不作处理。对经检测未达到要求值, 但相差不多, 经分析论证, 只要使用前经再次检测达到设计强度, 也可不作处理, 但应严格控制施工荷载。 (4) 出现的质量问题, 经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 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 仍然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

3 选择最适合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的辅助方法

3.1 实验验证。即对某些有严重质量缺陷的项目, 可采取合同规定的相关实验方法进一步进行验证, 以便确定缺陷的严重程度。

3.2 定期观测。

有些工程, 在发现其质量缺陷时其状态可能尚未达到稳定仍会继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宜过早作出决定, 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时间的观测, 然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

3.3 专家论证。

对于某些工程质量问题, 可能涉及的技术领域比较广泛, 或问题很复杂, 有时仅根据合同规定难以决策, 这时可请专家论证。

3.4 方案比较。

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同类型和同一性质的事故可先设计多种处理方案, 然后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施工条件等逐项给出权重, 做出对比, 从而选择具有较高处理效果又便于施工的处理方案。

事故处理后, 还必须提交事故处理报告。其内容:事故检查报告;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处理依据;事故处理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处理施工中各种原始记录资料;检查验收记录;事故结论等。

4. 结束语

上一篇:会计指标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