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习兴趣范文

2024-05-17

鼓励学习兴趣范文(精选12篇)

鼓励学习兴趣 第1篇

首先,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相信“学习困难学生”是有潜能的, 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 教不会, 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 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积极的期望必定要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 而积极的要求又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的了解, 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消极的, 而只有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积极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现实希望, 又易于被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要求, 诱导学生为之奋斗。过高的脱离“学习困难学生”实际的要求, 是当前教育“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尽管教师的用心和愿望是好的, 但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 因为过高的要求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 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挫折感, 进一步丧失内部动机, 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才能的开掘。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未达到预期的要求, 转为“恨铁不成钢”, 进而发展为指责、埋怨学生, 导致师生情感的破裂, 整个教育就进入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自拔。

其次, 教师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而要达到这一点, 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 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发现和发展自己, 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教师既可以在课内运用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的方法, 通过增加学生动手绘制、动口回答问题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适合“学习困难学生”特点的活动, 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要求实施鼓励性评价, 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 认清自己力量;找到失败的教训, 要信任和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总之, 进行鼓励性评价, 必须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而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应向高一层次前进, 这有利于学生不断进取。

鼓励学习兴趣 第2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具有责任心家长的希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但是如何达到上述的目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看过很多文章,在论述如何从兴趣出发学好功课。但大多是从理论谈起,结合一些小的实例来说明,当针对自己的孩子时,依然无从下手。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呢?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路,就以学习奥数为例,来和大家探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有关。

一、抓住时机,在玩中培养,在学中培养,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奥数的兴趣。两岁半时,我常常带着孩子在街上玩耍。虽然是玩,但我不会失去任何机会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拉着孩子的手,我蹲下身来,笑眯眯的告诉她,闺女,我们两个数数,看看到家一共用几步好吗?那个时候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是感兴趣的,这种第一次的尝试,她看到了“兴趣”,于是欣然接受。我开始数数,1、2、3、4„„当数到10、11的时候我加重了语气,语速也变慢了,尤其是10-19时我把11,12,13„„中的10说的很重,当20的时候把其中20说的再加重些,一直到家,都把十位读重音,这样做主要是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找到规律,从而达到孩子将来在做事情,做功课时,找规律的习惯。经过几个月的引导和培养,不用教孩子便可以自己从1数到99了。到100时就可以直接教给孩子怎么数了,因为那时孩子已经知道数数的规律了。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孩子的思维开始活跃,这个时候应该抓住时机,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在图书大厦,我突然看到一本1000个思维游戏,于是想到孩子。回到家中,从中找到了一个小游戏,认为可以引导孩子。于是开始做引导前的准备。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布口袋里面有4个黄球,3个绿球,2个白球,1个黑球,每次抓两个球,哪个球抓的最多。我准备了一个空箱子,做了4个黄纸球,1个黑纸球把题目简单化,让孩子摸,每一次摸三个球,哪个球摸得次数最多。显而易见,黄球必然摸得次数最多,然后再加其它颜色的球,最终让孩子得出结果。玩的时候,注意了,孩子喜欢表扬的心理,让她摸黄球,再表扬她,使她兴趣昂然。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就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由上述两个小事可以看到,培养孩子学习奥数的兴趣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在这两个游戏中孩子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给她学习,因为我们在玩游戏。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就在游戏中,就在生活中。同时,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作为家长也要和教师一样从实际出发,多创设符合孩子特点的、与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孩子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家长也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内容,置于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孩子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

二、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一起享受成功

“爸爸,这道题怎么做呀?”这是家长经常听到的问话。很多家长回答:“自己想”又或者看看题以后开始讲解。我不是这样解决的。“哦,不会呀,闺女对奥数的题很感兴趣呀,怎么我闺女也有不会的题呀!你肯定是没有好好读题,没有好好分析吧,你应该会做的,来,我看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心理暗示,让她在心理上接受我对奥数有兴趣的概念。看后,我说“要不这样吧,我现在有事,你先给我读读题我听听。”看主要是分析孩子是不是真正不会这道题。如果孩子并不是不会,而是思想意识的懒惰,又或者是孩子没有仔细读题。我采取以下方法。“我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读一遍吗?”“你看,爸爸真的老了,这次倒是听清楚了,但没有明白,你给我讲讲好吗?”只要孩子多读几遍,自然会明白这道题的。“爸爸,不用你给我说了,我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了,我去做了。”“我就说嘛,你应该会的,我闺女的脑袋瓜子应该没有问题,比爸爸聪明多了,就是没有认真读是吧,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先认真读几遍好吗?给孩子一个鼓励的话,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做。”哦,这道题确实很难呢,爸爸没有想明白,你能给爸爸当一回老师吗?“嘿,孩子,你真厉害,居然把爸爸不会的题讲明白了,以后我要向你学习呢。”通过孩子的讲解,看看孩子是不是真正明白了。还有,把自己降低一点,并不会丢掉做家长的威信。“今天真是有收获,以后我们还这样做好吗?”把孩子当成朋友,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用商量的语气。当孩子真的不会时,就需要引导孩子去分析题而不是告诉她。记得一次奥数作业题,孩子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来,就问她的妈妈,作为老师的妈妈并没有去讲题,而是讲起了1+1=2.“孩子,我们现在一起做几道题好吗?1+1= ;(6-?)+1=;(?+?)+1=;(8-?)+(2x?)=2?”“哈哈,妈妈这个我要是不知道不就傻了吗”“恩!”我清楚你知道。现在这道题,实际上就是1+1=2,只是题里没有1和1这两个条件,你可以通过题的已知条件来找到1和1.我相信你会找到的,你能去再看看吗?“给孩子一个思路,让孩子不禁锢在某一种思路上。最后,给孩子一个好的结果。”我的闺女就是棒,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分析出来的是不是!“

孩子在巨人上课以来,我和她的妈妈从来都是陪着孩子上课的,从不缺课。回来以后,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和我们一起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让她给我们“讲课”。通过她的“讲课”来发现孩子的问题,来发现孩子是不是听明白了老师所讲的知识。当一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时,一定要和孩子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的,她们认为当老师是一种光荣,是一种权威,她们愿意当老师,尤其是给父母当老师。通过此方法可以保持孩子学习奥数的兴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是保持他们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您可以装作一无所知,让孩子给您讲讲奥数新课,必要的时候一定要问他为什么。在给您讲明白的同时,孩子自然也明白了新学的知识,还会产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其实学习也是玩,是玩的高级形式,不要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与玩对立的事,不要让孩子也认为不动脑筋的玩才是玩,其实玩如果只是简单的四肢运动,孩子会玩的很空虚,比如篮球运动它不是纯粹的玩,而是技巧和智慧的较量,如果玩的游戏没有难度,相信孩子都不喜欢玩第一关,一样的道理,奥数有点难度才比课本知识更有趣,更体现智力的角逐。

三、珍惜的点滴进步,建立学习动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说起进步,好像很多家长的概念是考试成绩比以往高。我不是这样理解的,我感觉只要孩子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就是进步。比如,当孩子在上课以后我会说这样的话,“闺女,你今天的发言比上节课准确,说明你对老师讲的题理解的比较深刻。比上次进步了”。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我会这样做,看孩子在哪方面比以前进步了,让后夸赞她。并不是批评说服。这样做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感觉到家长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到那时,才会继续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进步和成绩,真正建立起自尊与自信,才能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需要强调的是,做为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分数”和“考级”,做到“重过程,轻结果”。即,更看重的是孩子高兴地去学校了,能和同学们一道学习,作出一定努力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这个既作出努力,又有进步的“过程” 本身,就是效果和成绩。就应当鼓励,家长不要老追问得多少分?什么时候考试?事实上,正确的教学,应当主要的是让孩子们“展示”,而不是“考试”,是乐趣而不是压力。

四、配合老师,采用直接参与的手段提高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尤其是加强操作。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孩子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充分和学校教育配合好,当孩子从课堂上走向现实生活时,多利用直观去给孩子设计情景。比如当你了解到孩子在学行程问题时,可以坐上车和孩子一起做一下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等等,让孩子亲自去感受,在感受时加以巩固。又如角的概念,“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可以带着孩子做荡秋千,并照下照片让孩子去理解:“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孩子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最后,兴趣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今后学习方向和职业的选择。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对某些学科

激发兴趣 鼓励观察 养成习惯 第3篇

作文是我国课堂教学和应试教育的重点。作文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如何改变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质量低下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这也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研究。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议。

一、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

我国目前小学作文写作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写作兴趣不高

我国目前的教育中,主要有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作文中要求语言的凝练、语法规范、修辞手法使用恰当、文体规范、写作方法突出等等。很多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常常写作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害怕写作文。

(二)写作素材缺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写作素材。小学生写作文过程中,总是面临无法可说的尴尬境地。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与思维,其次小学生难以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归纳,难以从日常观察中提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安排写作时,学生便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三)排斥写作

由于很多教师主要是为了考试而让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写作文的目的脱离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导致很多学生把写作文与考试联系在一起。一想到写作文,就想到是考试。对于考试的排斥和厌恶情绪也会转移到写作文上面。因此小学生会出现排斥写作文的心理倾向,越排斥也就会越不喜欢,难以写出好的作文,就会更加厌恶写作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写作质量不高

写作文要求文章中心思想和主旨要义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结构合理。然而,小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的基本功,缺乏处理写作素材的能力,心中虽有很多写作素材,但是难以加工成写作素材并熟练使用,写作文中分不清主次,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小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叙述出来,导致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作文质量普遍不高。

二、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对策

写作文对于小学生语文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小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针对上述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刚刚学习写作文小学生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写作,但是又害怕写的不好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师在作文课堂中要放宽写作要求,鼓励学生写作,以引导和鼓励为主,不去苛求写作质量与写作技巧。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自由写作、自由表达的好习惯。首先,鼓励小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的琐事,写作内容和体载不限,让学生的写作不受约束和限制,写作大胆,既让小学生能够多练笔,也能够为写好作文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其次,作文课堂中经常写练笔作文,不限定题目,降低写作难度,鼓励学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尽可能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练笔作文开展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过程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经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再次,每个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要鼓励形式与内容创新,鼓励每一个孩子的烂漫天真的写作思想,让学生尽情的畅想与幻想,不要制定一些写作的模板,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加强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小学生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小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能为小学生写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通过扩大阅读面,小学生学习了其他优秀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懂得了好的文章的要素构成,也明白了好的文章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多元化的。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名言警句、美文佳段,可以用于写作。

教师在作文课堂中,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并鼓励学生记录下文章中好的句子,做好摘要,可以一个周进行一次阅读总结,开展读书会,写一些读后感。

(三)鼓励学生观察

观察也是写作的源泉之一。观察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周边的人和事物,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联想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的观察开始,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描写,形成观察日记,从而奠定小学生写作的基础。

(四)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不断地对学生写作的作文进行修改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在小学生作文完成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首先,最基本是对于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进行修改;其次是对文章中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再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调整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突出主旨。

鼓励学习兴趣 第4篇

一、让语文学习充满自信成功

美国作家艾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如果充满自信, 那么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当然, 语文老师也可以创造契机, 让学生找到自信。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担任语文老师时, 在9月1日, 他布置学生就开学的第一天感受写一篇作文, 班里有位坐在后面的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不会写, 我从来没交过作文的。”一看就知道这是特差的学生, 不过老师还是很有耐心地问:“你不会写一篇作文, 那会写一段话的作文吗?”这位同学摇摇头。“那你会写一句话的作文吗?”老师继续问。“一句话?”“恩。”“那好, 我试试看吧。”第二天, 这位学生终于将一张只有一句话的作文交给了老师。老师当众将那句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并作点评。作文里写道:“今天开学了。”老师的点评是:“这篇文章中心突出, 言简意赅。”学生过后很激动地对老师说:“老师, 我还可以再写一句吗?”第二天, 这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写道:“今天开学了, 语文老师对我真好。”经过三年的培养, 那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当地的作文比赛并获奖。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特级教师如此的耐心, 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分发试卷时, 把成绩较好的和进步较快的学生公布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在评改作文时, 对经常得低分的学生适度拔高几分;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激励和提醒学生:你看, 大街上招牌、标语、广告……小到请假条, 大到法律文件, 语文几乎无处不在。学好语文, 以后写份情书也能够像样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在家长来访时, 多一些好话, 少一些责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知道语文稍微用点功, 那么我相信学生就能够出成绩。没有哪一门学科会有如此丰富的人性、人情、人世, 也没有哪一门学科会有这样至真、至美、至纯。只要老师肯付出真心, 我们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学习语文。

二、让激情风趣调动语文课堂

课堂是核心, 是主阵地, 是情感的栖息地, 教师在这个天地里, 必定要有激情,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我看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 我走过去问:“你又打瞌睡啦。”“哪有, 你的声音这么大, 刚要睡下又被您吵醒了。”学生答道。因此嗓门大、授课时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 面部表情和手势的搭配运用, 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但激情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 而是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一堂《妈妈的爱》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一节《养花》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一课《我有一个梦想》, 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而这一切都要靠教师情感的激发。

三、让语文教学走向广阔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才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因此, 阅读课上, 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洗耳恭听的层面上, 而应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 还能积累生活经验。

在讲《师恩难忘》时, 可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在讲《美丽的集邮册》时, 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邮票带到课堂来, 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讲作文时,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感受自然世界五彩缤纷与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这样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位语文老师就应像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彩虹桥上, 像扇动洁白羽翼的信鸽, 向学生传递人类最美最辉煌的文化。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知识带进课堂。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 自由地飞翔”,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鼓励学习的谚语 第5篇

1.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2. 要想学到很多东西,就不要一下子学很多东西。——英国

3. 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4. 即使智慧远在中国,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却寻找。——阿拉伯

5.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8. 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9.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0.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1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3. 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14.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5.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16. 自古成功在尝试。

17. 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18. 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0.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1.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22. 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3.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4. 不学习的人象不长谷物的荒地。——印度不知道不算惭愧,不想知道才是羞耻。——土耳其

25. 不学习的人总以后悔而告终。——土耳其

26.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27.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8.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29. 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30. 不虚心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非洲

31.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2.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33.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34.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35.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36.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37.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38. 读一书,增一智。

39.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40.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1.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42. 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43.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4.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45.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鼓励,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第6篇

学生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耐心引导,悉心帮助。这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们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鼓励语言,则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上进,师生才能共享成功的乐趣。钱梦龙曾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胆怯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

因此,教师们应从内心树立一个观念: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做错题,允许学生理解有快慢。善于捕捉闪光点,做光明的探索者,新芽的保护神;不要眼光只会盯错处,做高高在上的评判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呢?我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堂上的及时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褒扬,课后的亲切交谈不失为好的方法。

课堂上的及时肯定。比如,开校的第一周,我就用了一节课来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当十几位同学陆续在台上说完后,我及时地进行总结和肯定,特别是适当的表扬鼓励:“这位同学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叙述条理清晰!”“他的站姿很端正,态度很大方!”“他讲的内容很真实,普通话也很流利!”在以后几周的口头训练中,其余同学就显得更主动,条理也更清晰,声音也更洪亮,说话也更流利。

又如,学生做“同步训练”的时候,发现有些题的参考答案不合理,便来问我,在解答完问题以后,我对这些学生及时的加以肯定,并在课堂上表扬,让同学们加深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的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大为减少。

作文中的由衷褒扬。以往教师们批改作文,由于种种原因,多是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红线、红圈不断。当然教师的初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可谓收效甚微,因为它很容易削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减少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写作时,就应付了事,写作“被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来,我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的课堂评讲以外,还非常注重每次作文卷上的评语,话不在多,三言两语就行。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老师,您听我说》,我有这样的评语:“作文就得这样写,不刻意追求,结果好极了!”“文贵真,感情的真实流露,很感人!”“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平平淡淡总是真!”当作文发下去时,学生们争相传阅,脸上流露出甜甜的笑。我想这种笑定能化作学生观察生活的主动,写作的冲动和吸收好文章精华的能力。

课后的亲切交谈。有人说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话不假。在较长时间的教学中,我不仅仅重视课前的认真备课,课堂上的生动讲课和课后的批改作业,我还注意与学生聊天,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达到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如问问学生都读过什么书,最喜爱什么样的书,还记得你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吗,为什么你不大喜欢上语文课,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我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也走近了老师,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形成了。

实践证明:课堂上的及时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褒扬,课后的亲切交谈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起来的较好方法。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克服了胆怯,产生了冲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鼓励学习兴趣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多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出现内容空泛、不着边际、逻辑不清晰、语言表达不连贯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和多个小学生进行了交流, 有的学生直言对写作文没有兴趣, 有的学生说写作文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 从哪写起。通过结合学生写作文的实际情况, 我开始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面入手。

例如, 在学习《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之前,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很多漂亮的太阳下山的美景, 并用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一边欣赏夕阳的美, 一边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当中, 当学生观看完之后, 我问学生在生活中都仔细地观看过夕阳吗?学生都说见过, 之后我又问学生是否能将夕阳落山的样子用文字描述出来?此时学生陷入沉默当中,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就开始展开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 当学生阅读课文之后, 我再次问学生作者笔下的夕阳美吗?学生一致回答美。最后,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习内容, 并通过从多媒体画面中进一步了解夕阳西下的情景,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夕阳样子。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我发现学生很快动笔开始写了,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非常认真, 这种方法让我看到了学生作文兴趣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以丰富写作素材

在笔者看来, 学生在写作文时之所以会出现大脑空白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写作素材。从小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量方面来看, 小学生学习和接触的知识很少, 以至于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用词不准确, 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所以,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 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才能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说, 在学习《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将这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 例如, 这句“‘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又如, “远处, 一群群羊儿像朵白云在飘动, 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在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时, 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摘录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摘抄的句子很好, 比如, 这句“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 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又如, “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 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 跑远了。”

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时, 不仅仅要从课本上积累, 而且还要从其他课外书籍、报纸、作文书上等来积累语言, 通过学生长时间的积累, 加上学生反复翻阅摘抄本, 渐渐地学生在写作文时, 就会应用这些优美的词汇, 自然而然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有思路了。

三、鼓励学生多写多练

小学生写作文要勤于练习, 学生只有多动笔多练习才能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记得有一次, 在学习课文《小鹰学飞》时, 我让一个男学生扮演文中老鹰的角色, 让一个女学生扮演文中小鹰的角色, 两位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将这篇课文演绎出来, 之后我就让学生总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小鹰认为自己已经会飞了, 而老鹰却一再地让小鹰向着新的目标飞呢?此时有的学生说老鹰想要小鹰飞得更好、更稳一些, 还有的学生说老鹰是希望小鹰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让小鹰认识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主旨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练练笔,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加上自己的生活感悟, 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又如, 有一次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举起手来》, 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抗日题材的电影, 体现出老百姓和抗日战士团结在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由于小学生对生活和一些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 对于这样趣味性的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能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我正是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 让学生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 写一篇电影观后感, 并且交代学生写好观后感会有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写作文的自信心。

通过学生多动笔写作文, 并注意观察生活, 学生在多次作文练习中有了写作的素材和写作灵感, 而且有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述出来, 学生多练笔, 可以将一些词汇积累成优美的句子, 这对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很有意义。

综上所述, 小学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和练习。同时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多观察生活、多参与生活实践,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生活及事物的感悟, 才能将这些感悟都落实在学生的笔端。

摘要: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要引导学生亲近生活, 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做法

参考文献

[1]杨波.小学作文教学体会[J].吉林教育:综合, 2014 (01) .

[2]马雅宇.谈小学作文教学[J].祖国:建设版, 2014 (03) .

鼓励学习兴趣 第8篇

(一) 培养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就业观。

进入职校的第一节英语课, 我不急于给学生讲授知识点, 而是收集很多就业资料,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在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口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口语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就业是紧密相关的, 帮助他们克服弱点, 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 培养兴趣, 化兴趣为最好的动力源泉。

1.创设情境会话, 融入生活情趣。

情境教学法是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先生创设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 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 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作用于学生的心理,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 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结合这一教学理念, 我在上《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英语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 unit 3《At the Market》这一课时, 要求学生带小物品进行购物情景会话, 结果上课时我惊奇的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家超市, 小家电、各类水果, 衣帽等, 而且每件东西上还醒目的贴着英文名称及标价, 我知道学生肯定在课下花了功夫, 看来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泉。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们都用自己所知的英文进行购物和讨价还价, 尽管笑料百出, 有的同学因为词汇缺乏就使劲打手势, 有的学生体会到词汇量不足有多么无奈, 这比简单的说教不知道强多少。因此,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 可结合教材的内容, 创设会话的情景, 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受, 激发学习的兴趣。

2.多形式“播报”表演, 增强表演欲望。

学习要“学以致用”, 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 会开口说英语。为此, 每节课前不妨花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做“播报”表演。具体做法是:我们按照学号每天由两三个同学一起, 在讲台前表演我们播报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 也可以是我们所学的内容。剧情可以是已学过的情境, 也可自己创设情境, 但是台词必须要运用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学生在笑声中复习,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达到复习旧课的目的。这是一种创造, 是一种语言的灵活运用,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一些学生多年后再次相聚, 还能清晰地叫上当时扮演的角色名字, 这点, 我深有体会。我还记得2010上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英语教材》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unit6《Go out and Enjoy Life》这一课时, 让学生自学课文《get stressed, stay young》并改编成一个短剧在课堂上表演, 结果人人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表演, 寓教于乐, 反响良好,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

3.切入英文歌曲, 鼓励放声歌唱。

英语歌曲对于职高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力, 因为他们想唱又不会唱;英文歌曲对于职高学生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针对这一特点, 我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学唱一些流行的、难度适中的英文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moon river》、《Big big world》, 结果是班上英语成绩最差的一个学生英语歌曲唱的最溜, 简直可以和原唱媲美, 他的成绩也由此飞速上升, 这就是兴趣的魅力。

(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要帮助学生养成口语训练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 才能形成。因此早读、课堂45分钟、课后口语作业都是帮助学生养成口语训练习惯的平台。

每周2个早读, 我们请专门的同学负责领读,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组长处大声朗读或背诵出来。课堂45分钟内, 我会利用一切教学媒体, 如插图、实物、简笔画、PPT、flash等创设情景, 寓教于乐, 让学生置身语境,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训练英语口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口语作业, 主要用于创设课余英语学习氛围。但不宜过多过难, 更厌恶机械的抄写,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少而精”。学生也希望作业形式能丰富一些, 寓教于乐更好。鉴于学生的这些需求, 我们的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穿插布置。口头作业主要形式有:Ev- eryday English (生活英语) ;I can make sentences! (用所学词汇造句) Today’s news (新闻) 等等。当然, 口头作业一般只选取其中的一个, 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指点, 但每天必须通过抽查关。

(四) 给课堂注入鼓励的良剂, 激发表达兴趣。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希望被赞美。”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 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 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英语学习脆弱的中职学生如玻璃般透明的孩子, 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老师给予他们鼓励的眼神, 肯定的话语, 使学生经常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因此, 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 以激发其表达兴趣。

鼓励学习兴趣 第9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获得主动学习的成功体验。

1.采用直观、新颖的认知材料, 引发学生兴趣

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发动学生去搜集如语言、文字、事物、图片、幻灯和录像带等形式的材料, 这样可以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进而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各地民居知识之前, 教师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图片。学生热情很高, 搜集的资料有从不同途径得来的邮票, 有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 有学生依照图片素描放大的画片, 甚至还有用橡皮泥捏的自家居住的具有欧式风格的民居模型。这些资料、图片在课堂展示后, 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讨论, 自然在认识到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主要是受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比单纯地由老师讲好得多。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唤起学生兴趣

求知欲是学生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如举行地理晚会、猜地理谜语、朗诵地理诗、讲地理故事、跳民族舞蹈、搞有关地理的采访调查等。这不但可以丰富课程内容, 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指导学生自行组织过一次地理知识晚会。学生在筹备晚会前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上网查阅资料, 有的去图书室搜集资料, 有的向家人和亲友采访。内容有古代诗词、气象谚语、民间传说、世界奇闻等等。学生将这些丰富的材料以朗诵、叙说等形式作了表演, 晚会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 办得十分成功;晚会结束后, 笔者又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这是活动的重点) 。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开心, 很有意义。

二、关注生活、活化地理教材、丰富地理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根据生活的变化, “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精神上是一致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1.利用“沉睡”的教学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

一般来说, 教学资源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 只是大多没有被人们发现和注意而已。对这类我们称之为“沉睡”状态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意、唤醒、开发并利用, 以拓展教材内容, 活化教学形式, 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

比如某教师正引导学生如何在实地辨认方向, 而一位学生却看着窗外的雨景。教师顺眼看去, 发现对面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 于是巧妙地将之引入教学。他问:像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 在一个没有树木的城区, 我们能借助什么事物来辨认方向吗?”学生疑惑不语。教师说:“请大家看看对面的房顶。”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哦, 太阳能热水器, 它们都是朝南摆放的。”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 可以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 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2.关注社会热点, 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涉及地理学科的热点问题, 教师要适时地引入 (当然要注意问题的典型性、综合性、创新性) , 也可指导学生从影视或报刊上去搜集, 以活化教材内容, 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教学期间, 众多新闻媒体陆续报道我国神舟八号飞船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及其在太空活动的消息。教师在教学时就适时引入了这样几个问题:“我国神州八号载人飞船将在太空遨游多少时间?”“神州八号与我国此前发射的什么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神州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前两个问题, 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后一个问题, 笔者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从政治影响、军事影响、科学探索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激发了学习科学的欲望。

三、鼓励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是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十分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创新 第10篇

有一位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 并让它们首尾相接, 恰好连成一个圈, 然后在花盆周围几寸远的地方撒了它们最爱吃的松针, 但是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 它们就这样一圈圈行走, 最后疲劳饥饿而死。如果毛毛虫中能有一只与众不同, 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 告别死亡。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毛毛虫式的人”, 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张扬个性。这一点怎么才能做到呢?我们必须进行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巧妙设置探索性问题, 以此培养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下, 探索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多, 探索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新时期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要依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出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把学生放在逼真的问题情境当中,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 学生还会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的具体操作中尝到成功的乐趣, 进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客观世界, 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超数学素养的人。教师要做到设计开放性习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然后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

二、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实践证明,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是需要教师为学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的, 因为创设教学情境是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 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境”是教学环境, 既指物的环境, 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本质就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状态。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不再只是作为课堂上的倾听者, 他们有权利和教师一起让课堂更加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个性得到张扬, 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图形”教学, 教师应该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联系起来, 图形教学利用多媒体引导应该在摆、画、量、拼基础上抽象认知几何图形。画平面图形时, 学生看到的实物与画出图形的形状基本相同, 容易接受掌握。但画立体图形时, 学生看到的实物却与画出图形不同。由此, 演示在画立体图形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学生看到长方体的上下面是长方形, 但画图时却要画成平行四边形, 难以理解, 甚至不愿接受。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出示实物图片, 再用笔画出实物轮廓, 最后缓慢把实物轮廓下移, 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实现了实物直观图形向抽象图形的渐变动态过程, 弥补了形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空间图形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图形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 可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 使学生积极思维、自我挖掘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以及有关公式的推出。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运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长方形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 再演示把与这个长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锥, 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教师的“要我学”, 变成学生自主的我要学。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的路上遇到了学习困难, 如果不适当引导, 就会出现对数学学科的畏难情绪, 出现厌学倾向。

例如, 在数学课上教学“年、月、日”, 导入新课中, 任课教师巧妙设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接着, 教师再次发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此刻面对教师的再次发难, 学生都会回答几岁就过几个生日。教师再次设问:“一般来说, 一个人几岁就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在满十二岁的时候才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听了开始情绪高涨起来, 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 教师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及时顺势进行引导, 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整堂课学生在带着问题的心态下去学习新知识, 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合作非常默契,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 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学习目标。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的教学效果出乎意外, 教师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鼓励学习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 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 自主学习策略

一个教学班,学生学习语文存有差异是普遍现象,奇怪的当是不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差异,教师必须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时的阅读教学,通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式,可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需考虑学生的潜能

学生是有潜能差异的,一个学生的潜能优秀,悟性就强,阅读感悟的速度就快,且质量也比较高。相反,有的学生则不然。如果在阅读教学感悟中,教师首先不考虑学生的潜能差异,一盘棋地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自主不起来,即使有些自主学习的迹象,也完全可能是些假象。这种不针对学生潜能差异的教学,到了学生交流互动时,不少学生仍然是囫囵吞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力求首先从考虑学生潜能的角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譬如,在对教材文本整体介入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分层提出相关学习要求,或者是将相关阅读感悟的内容,暂且放置一旁,就是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不要思考。在这里,应当说是结合低潜能学生的潜能水准,思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虽然,这个时候学有余力的学生极有可能吃不好,但不要担心,他们业已开始孕育爆发力,一会儿将爆发出来。对此我们无需担心。如教学《秦兵马俑》时,为了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首先让学生紧扣重点词句,体会秦兵马俑的诸多特点。许多学生可以概括出“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在学生普遍解决了如此问题后,又将学生感悟水准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特别是对课文最后名人名言的应有感悟上,则完全由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学生经过比较理想的交流互动,比较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育教学实践告诉人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需要考虑学生的潜能问题,因为这不仅要求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求看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需考虑学生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其实质大都是语言的输入输出。语言的输入输出可以是大量的,也可以是小量的。应当说语言的输入输出,其输入比较容易,而输出则显得相当难。学生的阅读感悟其实实在在的能力还应当多建立在语言的输出上,质量比较高的语言输出,既要有对教材文本的较高水准感悟,又要有比较强的口语表达之水准和能力。应当承认,学生口语表达之水准受诸多因素牵制,如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学生口头表达的水准和胆量,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程度,等等。一些学生表达水准和能力不够理想,有时也不完全就是其有限的能力所致。所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需考虑学生的表达,从学生表达的角度考虑,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以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譬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学生看到“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的外貌描写时,径自发出感慨,爱因斯坦怎么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呢?简直就像一个乞丐。学生这样表达,错了吗?完全没有,因为文本就是这样描写的,小姑娘也是这么认为的。给学生指正,不值得,指责学生,不应该。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尊重学生表达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思考:“小姑娘看着他时,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的。”这个时候,学生也显得不那么偏见了,很多学生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爱因斯坦不是不注意生活小节的,而是他把全副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和创造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考虑学生表达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做出的思考并不完全在这个方面,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还应当比较复杂,语言表达还涉及一定的表达技巧问题。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需考虑学生的进步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自豪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业已开始使得学生初步学会了运用一定的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语言的输入中,也吸收到比较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优秀文化。人人都获取进步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只不过是程度不等。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考虑学生的进步是完全必要的。教师不能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当我们竭尽全力发现学生进步,着力夸大小学生的进步时,小学生会因之而自豪,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大家尊重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学习进步,也每一个学生无论是阅读感悟还是习作抑或是课外阅读,都是完全可以得到“点赞”的。所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自主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进步问题。不考虑学生的进步问题,就无法寻找到相关学生进步的切入口,就是你给予鼓励也不可能达到鼓励的效果。不考虑学生的进步,学生得不到鼓励,可能整天处在没精打采的状态,学习不可能就十分乐意,其自主学习的地位怎可体现出来呢?江苏省原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经以“孩子的名字叫‘今天’”为题撰文,令读者眼前一亮,当教师的不能忽视孩子们的“今天”。语文教学更不能因忽视孩子们的进步呵护和鼓励而影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应当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平时教学中对学生鼓励,力求做到孩子在哪方面获取了进步,就首先在哪个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当孩子能够在这方面继续获取进步时,就对其鼓励进行某些方面的迁移,可以取得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小蔓.教育面临的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鼓励学习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挑战性学习

一、一项调查触发的变革

2007年4月,顾泠沅老师领着团队对青浦区4000名初中生进行了数学教学目标测量研究,同17年前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轮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实效有提高,尤其是操作、了解、运用部分的学习质量大幅度地提升;但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风景依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水平十几年来停滞不前呢?为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我们抽取中小学18节家常课做分析,发现:

第一,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师也有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但在现实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囿于时间和进度的限制“匆匆而过”,把探究性理解的课变成了说明性理解的课,把说明性理解的课变成了记忆性的课堂。

第二,课堂依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记。教师的讲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结论替代学生自己的归纳。

第三,练习盯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上,以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操作的熟练为主,缺乏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挑战性。

不仅数学课如此,我们对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常态课堂考察,结果也大致相同。教师往往在任务和进度驱动下,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体验,忽视学生的主动和独立学习。课堂主要问题:(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强人意。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情意和思维的激发。(2)教师教学的针对性缺损严重。教学缺乏以学定教,教与学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教师缺少面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精准的帮助与指导。(3)课堂前后一致性缺乏设计。教学缺乏目标导引下课前、课中、课后连贯一致的设计,碎片化、随意化。未按学的逻辑———学程来整体设计和组织教学。

直言之,教师有教学理念的变化,但真实的行为未发生变化,还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

二、变革:聚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一)返本开新,从青浦实验中找到生长点

教学改革并不是重起炉灶,而是立足自身,从自身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找到生长点。青浦实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地学习“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发展”的教学模型以及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四条原理”,其核心就是聚焦和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动因激发、有层次推进、活动变式、及时反馈)来促进和发展学生有效地“学”。经验弥足珍贵,要解决新的问题,需要回归到自身的经验系统,进行深度开掘。

(二)比较研究,找到新环境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石

课堂变革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可以从多个角度突破。毫无疑问,教师是课堂变革的核心所在。“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杠杆作用会更大”。美国学者索尔蒂斯认为,我们如何思考知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教育。2007年我们启动了“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PCK比较的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拥有实现有效教学的两块基石。

基石一,凸显重点的尝试探究教学。优秀教师教学逻辑主干十分清晰,常常围绕教学重点来组织教学,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主动有目标的尝试与探索,而新手教师教学任务较弥散,过程程式化。

基石二,关注学得的针对性指导与反馈。优秀教师教学关注点是学生的学得,教学对象感强,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不同学生的反应,注重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而新手教师关注点是自身的教学任务。

三、行动:建设“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新课堂

我们形成了变革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即创建基于学情,关注学生知识基础、情意动机,激活思维、激发潜能并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发展的学习型课堂。具体包括三方面策略[1]:(1)以学定教。教从学始、依学展开,为学而教,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有趣地学习;抓手是学情分析,预学单的设计与实施,基于学生预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2)少教多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动”和“互动”起来,教师在充分倾听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激励和点拨;抓手是合作学习,生教生、生帮生,教师倾听、梳理、点拨和提升归纳。(3)鼓励挑战性学习。唤醒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给学生有挑战性的学习期望,将评价激励贯彻课堂始终,提供丰富的情境与变式,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抓手是分水平任务的设计,在“最近发展区”试教,实施“有层次推进”。

(一)突破:学生预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变革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如何在现实的教学境遇中让学生预学习,依据学生预学习的情况开展教学,课题组走进了X校孙老师的课堂,与孙老师一起以《云雀》一课为例进行了探寻。

1.知易行难的预学单

对于预学习,在理念上,孙老师明白预学单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精准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她发现自己设计的预学单简直成了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学生就像对待一张普通试卷一样,拿起笔就刷刷地答起来,遇到生字词就直接查字典,遇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就直接翻到课文中的相关位置,寻找答案。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学习,预学单反而成了学生疲于应付的作业单。

问题出在哪里?课题组对孙老师的预学单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孙老师预学单设计存在的问题:(1)面面俱到,没有凸显重点;(2)知识与问题平铺,缺乏台阶;(3)是“作业”非“学习情境”。

2.精于心简于形的设计

孙老师吸取了团队的意见,重新设计预学单,在设计中,着重凸显重点,以问题贯穿,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如: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做个小编辑,根据自己的积累去文中寻找词语进行注释;让学生找找自己认为很容易写错的词语,提醒同伴注意。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再设置那种可以直指某个段落的问题,而是围绕文本的核心,变成一个激发学生丰富思维的题目———“云雀是怎样一种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简单说她是庄稼人的珍禽,是田野里的鸟,深层次说,这是快乐勇敢的鸟,是国鸟等等。而且这样的问题需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很完整的想法,因此,避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支离破碎的理解,教学生学会对文本整体的理解与思考。在预学单形式上,孙老师也作了改进,把一张试卷模样预学单变成了一份简约紧凑的情景“小报”,融入了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果然,循着学生预学发端的问题,孙老师实现了少教多学课堂变革,课堂教学获得了成功。

(二)建模:新课堂实验的基本样式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和模型的学习,是一个“无模到有模再到破模”的循环。为了给教师新课堂实验提供参照,课题组经过了2年的探索,提炼出一个基本样式,概括为:“预学展示、助学评议”。[2]

预学展示。“预学展示”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而提出,它是对以往青浦实验“尝试指导”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预学”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前,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等全方位的准备不仅包括传统预习的事先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与方法上的预备,教师事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与指导。它的目的不仅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且是让学生产生“困”,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从“学会”走向“会学”。“展示”是现代课堂的重要特征,强调“展示”就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主动的思考、合作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师生潜能的开发,体验课堂的快乐。

助学评议。“助学评议”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而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关键是教师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要实现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学中教,让学生通过“预学展示”暴露问题,教师要积极观察、聆听,善于诊断,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助学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教所当教”,尽可能多地激励学生自己学习和相互学习;尽可能教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迷思处、容易出错处、企及不到处,加以点拨、指导和启思。通过评议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把握方法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商讨和民主的氛围中有效地建构起知识与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三)精进:循着新课堂基本样式前行

英语教学历来是农村薄弱初中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成绩?带着基本的样式,课题组走进了Y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8%),与Z老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七年级课堂教学的探索。

1.在预学展示中鼓励独立学习和确定教学起点

课题组和Z老师一起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预学单,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获得对文本初步的理解,展示收获和交流学法,从而获得自信。教师从中进行观察和诊断,与教学目标建立联系,确定教学的起点。

2.在助学评议中帮助和鼓励挑战性学习

师生共同围绕教学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面向全体,以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相互“找茬”和总结评议,对核心和关键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归纳总结,并对学生学习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

3.建立课内外协同的互助学习小组

在变革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性向和意愿,编制课内外协同互助的学习小组,每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设置一名小老师。课内进行互助讨论式学习,课外进行互助纠错和整理学习。

4.高期望和及时、针对性的激励与评价

不责备一个学生,相信通过努力和课堂的变革,学生一定会进步和达到标准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只是暂时的,由于没有学习机会和适切的教学,或学习的潜能没有激发。一套有效、及时的学生学习激励措施一定会激活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

5.开发凸显教学重点和精准教学的技术工具

一图: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知识主干逻辑结构图。观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厘清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知识逻辑主干。核心的、纵向的、横向的、相关的、迷思的。

二表: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的双向细目表,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的双向细目表。依据知识逻辑主干结构图和学生的学情,刻画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双向细目表及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双向细目表。

三单:课前学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学习单。将学习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每部分都融进学科素养的核心元素;在遵循核心元素序列的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深化其体验,从学生认知学习的序列结构出发,即问题—探究—活动—反馈,不断螺旋上升,从而精心设计出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提升三者合一的“学习单”。

6.一学年的成效变化

(1)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如表1所示,实验班实验前平均分低于对照班2.97分,实验后一学期高于对照班3.4分,且有学习后劲,第二学期对照班跟进了新方法,实验班仍保持领先,说明新方法有效。对照班跟进后的进步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表2所示,实验班实验前合格率低于对照班13.34个百分点,实验后一学期高于对照班16.66个百分点,但优秀率的差异似乎没有,说明新方法对中差生的作用明显。实验班、对照班与八校联考①的三次成绩统计也证实了新课堂实验对提升学生成绩的作用,如图1所示。

(2)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思维发展、交流水平明显提高

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析取“喜欢英语”“完成作业”“主动表达”“预习复习”四项指标分析,教师在采取“预学展示、助学评议”前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变化明显。

(四)推广:教研指导与推广机制

自2013年起,课题组选择城区初中S校和农村初中Z校进行合作研究,立足数学教研组进行新课堂的指导和推广。

1.完善“一图二表三单一视频”技术工具

以六年级数学《扇形面积》一课为例:

一图:

二表:

教学双向细目表:

基于座位表的目标达成个体分析:

注:★完全达成;●基本达成;▲有困难;□无法达成。

三单:以课堂学习单为例

活动二

一视频:

学生二次学习微视频———巩固、补偿和挑战性学习

抓住重点(情境问题、扇形面积的概念、公式的推断和应用),依据问题化、交互性的原则,编制5分钟的微视频,放在学校校园网上,供学生二次学习。

2.建立同课共构实证研修机制

在青浦实验中,新教师之所以进步快,就是因为长时间跟师傅交互、捆绑上课、研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同类研究,也揭示出师徒结对捆绑的作用。因为教师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有时很难讲出来,而是让学生跟着教师领悟、学习,在做的过程发现、领悟其中的奥妙。古人云“相观而善之谓摩”,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观摩、评析人家的课,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该往何方改进。新课堂的推广需要生成此类机制。

为此我们将“师(M)徒(N)双方捆绑”相互轮流教学、观摩的循环镶嵌到学科教研活动之中,创生了“同课共构”实证研修机制。强调实验团队的共同合作和基于证据的教师行为的真实改变。从而促进新课堂的落实。如图4所示。

新课堂实验以来,青浦的课堂、学生和教师都在经历深刻的变化。2015年上海市教委“绿色指标测试”《青浦区的分析报告》表明:较2011年,学生学习负担得到有效减轻、课堂教学方法有明显进步、学生高层次思维有所提升。对实验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到,“预学展示”和“课堂有观点表达”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课堂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扎根实践的专业支持和指导;不仅需要教师群体的实践,还需行政、专业支持机构和一线学校紧密协同促进;更需要制度设计,去激活并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变革意愿、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朱连云.新课堂实验的行动与思考[J].青浦实验(内刊),2011,(4).

[2]朱连云.新课堂实验:预学展示助学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1].顾泠沅.口述教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3].朱连云.新课堂实验:预学展示,助学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4].朱连云.新课堂实验的行动与思考[J].青浦实验(内刊)2011,(4).

[5].顾泠沅,朱连云.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预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2,(8).

[6].朱连云.超越与回归---新课堂实验报告[M].青浦教育局(内刊),2013,(9).

上一篇:仿真训练与检测下一篇:设计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