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2024-05-20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毕业生,母校认同感,报告

母校就好比人生的摇篮, 他帮助每个人长大成人, 同时母校也是人生的驿站,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驻足, 积蓄力量, 才可以走得更长远。也许在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 不经意地路过母校的操场和教学楼时, 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涌上心头, 母校留给我们的回忆将是人生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母校认同感指的是学生因对母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学习氛围以及独特魅力的认可而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简单而言它是一种对学校的热爱、依恋、思念的心态。

麦可思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下降, 高职高专院校68%, 比2008届低2个百分点, 而在2012年6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则显示, 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增强。具体体现在,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即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 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 为56%, 高于2010届5个百分点。[1]笔者有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历, 因而对麦可思的就业蓝皮书调查结果持有不同观点。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一离开学校大门就对学校恶言相向, 认为学校毁了他们原本美好的学习和生活, 对母校的推荐度也不超过20%, 显然这是我系毕业生认同感缺失的表现, 那么导致我系毕业生的母校认同感日渐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笔者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 特意收集整理了近三年以来所有毕业生填写的《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表》问卷, 而且调查的时间自2015年5月初开始一直到7月初结束, 为期两个月,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系近三年全体毕业生。此问卷的设计包含了校风学风、课程设置、硬件设置、实践比重、学生管理等十四个评价指标, 涵盖了我系日常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问卷每年发放率百分之百, 且全部回收, 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数据分类与结论 (见表1)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基本践行学校的校规章程, 但是谈到如何维护学校的声誉, 为学校做贡献、争光荣就相当缥缈。高考成绩不理想, 以及之后在校期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置、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环节产生诸多不满, 他们毕业离校后更不可能极力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到母校就读, 母校在他们心目中地位甚至不如之前的高中。

三、建筑系毕业生母校认同感薄弱的因素

笔者之所以选择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校时间相对较长, 对学校认识也比较全面, 而且因为即将离开学校, 对学校体制评价将不再有所忌惮, 换言之就是他们比较敢说真话。根据上表中各个评价指标显示, 近三年以来我系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逐渐下降,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毕业生对母校社会地位的不认同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母校在社会上声名显赫, 亦希望自己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成为某一行业的金字招牌。但是, 事实上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由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所创造的, 培养出的学生越优秀, 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大, 声誉也越高。

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发展不够成熟, 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认可度不高, 尽管这种观念不正确, 但却真实且严重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自己母校的认同感。笔者从多年辅导员工作中总结:我系每年生源中60%的人自小学阶段起学业成绩就不够理想, 30%的人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不得不选择前来就读, 而仅仅有10%不到的学生是属于顺利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如果说, 学生带着不情愿的动机来学校读书, 那么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 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

毕业生除了对学校带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以外, 另一个导致他们对母校情感淡薄的原因就是不认同母校的服务与管理质量。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定义为:学校顾客即学生对学校产品和学校服务是否满意的主观感受, 而工作条件满意因素会提升个体的组织承诺, 主要是因为这些令人满意工作条件因素的存在可以让组织成员感受到一种被关心和被支持的感觉。[2]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主要体现在后勤服务、学生管理两个方面:

1. 后勤服务效率低。

在市场经济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九零后孩子对于价值的概念有时会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 例如我交了钱, 我就是消费者, 学校收了我的钱就要为我服务。教室怎么可以没有安装空调、宿舍里怎么可以没有热水器?食堂的饭菜怎么那么难吃?学费缴交手续怎么那么繁琐?报修的效率怎么那么低?校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坐?等等。当学生们入校后察觉现状与先前的期望不一样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落差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不满。每年针对学校后勤服务开展的问卷调查都反映出很多问题, 这在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调查中呈现得最为明显。

2. 学生管理思路旧。

一直以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有所不同, 而且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也存在着差异。有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 平时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来自学生们对于校规校纪的不理解, 例如为什么不能穿拖鞋?为什么不能染发?为什么早晨七点钟要起床?为什么晚上宿舍要点名?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晚自习?为什么要轮流当值做卫生?为什么大一新生不可以带电脑?为什么上课之前要统一上缴手机?等等。大学在他们脑海里等同于解放天性的乐园, 在这样的乐园内使用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 只会不断增强他们的排斥感, 甚至激化矛盾。

(三) 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

依据调查, 毕业生们对母校的专业课设置、教学质量、毕业论文指导、学校教学设施、学校图书资料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这六项指标的满意度基本只达到50%而已, 我们把这六项指标归结成教学水平因子, 这就意味着仍有将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

1. 对师资力量的质疑。

笔者认为, 对于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偏差。在高职学校论坛或贴吧上经常充斥着学生对自己学校的不满, 甚至对学校和老师恶言相向, 这不能排除高职院校存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和师资队伍不强的现象, 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出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接触社会少, 思想单纯, 当他们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 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 当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诸多压力时, 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容易出现问题, 有自卑、逃避、厌世以及质疑等不良情绪。

2. 对毕业条件的质疑。

对于任何一位毕业生来说, 没有什么比学习三年后拿不到毕业证书更让人郁闷。高职学校出于管理模式的考量, 习惯将考试和纪律作为是否发放毕业证书的两大标准, 在这样的管制压力之下, 花了高昂的学费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张受教育凭证, 学生极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同时也会让更多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产生质疑。笔者曾经听许多学生谈起他们的高中生活, 说到最多的就是高中班主任如何剥夺他们的玩乐时光, 告诉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 可是为什么来了这里后完全不一样?究竟是被高中班主任骗了还是被大学的辅导员骗了?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用语表达:“碰到这样不负责任说话的班主任, 也是醉了”。

四、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与建议

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可以有助于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 而且较高的认同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忠诚度, 毕业生也会在未来回报母校。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可以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进程始终, 并作为学生对母校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之一。除此之外, 学校方面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 完善后勤服务质量

笔者认为, 学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后勤服务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 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后勤服务绝不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由于经费以及场地等方面的因素, 近几年以来我校在学生的生活配套设施上投入几乎为零, 甚至是简单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相当滞后。在高校后勤服务化高度普及的今天, 学校更应该将“育人”理念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 后勤管理人员应当效仿辅导员, 以“服务者”的心态面对学生, 把“为学生服务”的口号转化为“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 否则后勤这一岗位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 提升教职员工满意度

与认同感紧密联系的并非只有学生这个单一的群体, 学校教职员工也是高校的内部顾客, 而这些所谓的“内部顾客”又是“直接顾客”——学生的服务者。显然, 如果这些“内部顾客”不满意, 很难想象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曾经有人对高校教师展开相关满意度调查后发现:教师认为最常见的令人满意的因素是成就、被承认和责任心。而最不满意的因素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监督和行政管理。因此, 学校更应当在管理中克服官僚主义作风, 简化人际关系, 才有希望提升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师的满意度。

(三) 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决定了它的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与本科相比较, 它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弱, 对实操能力的需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好比在大海航行中失去了卫星与雷达的指引, 同时也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外校实习的风险就大大削减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想要让毕业生为母校的教学水平打高分, 应当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相配套, 确保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 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课程, 尤其要理性看待高职院校的科研建设问题, 坚决杜绝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四) 增强就业信息指导

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近750万人, 不仅如此, 据预测2015年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将有近40万, 高校毕业生迎来了最难的“毕业季”。虽然长期来我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居榜首, 但是近些年以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却逐年下降,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来自学生的家庭氛围, 缺乏必要专业教育以及就业信息指导也是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刻还对建筑行业一知半解, 对自己马上要步入的职场漫无目的与方向。在笔者看来, 专业的就业率固然重要, 专业对口率亦十分重要, 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多引入一些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来校招聘, 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这才能算没有辜负老师付出的心血, 没有浪费学校投入的资源。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撰写此文的意义在于分析近三年来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感, 具体指明学生对母校的哪些方面满意, 哪些方面不满意。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发现学校的问题, 更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以及提高我校在同行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就业蓝皮书: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认同感增强, 中国新闻网, 2012年06月11日.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生求职简历 第2篇

户口所在: 揭阳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1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5 kg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施工员

工作年限: 2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佛山,深圳

松柏自愿者支队 起止年月:-12 ~ 2011-06

担任职位: 自愿者

工作描述: 去一下敬老院照看那些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表演一些小节目给他们看。去一些地方做义工,无尝献血等。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3-06

专 业 一: 建筑工程管理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能较熟悉使用工程测量工具进行工程测量; (2)具有编制施工预算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 具有一定的.中、英文水平,能熟练运用、处理本专业的一般性技术资料; (5) 具有继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擅长网络信息搜寻。

个人自传(QQ个性签名网 www.QQ0762.com/)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毕业设计 探索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和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大学专业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初步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即走出校门,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毕业设计。

过去毕业设计的弊端

1.传统的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有的在选题上采用模拟的课题,假题假做的设计方法,有的虽然是毕业实习中遇到的或者真实存在的工程题目,但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真题假作的方法。虽然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实践证明其效果不理想。

2.校内闭门设计,辅导力量不足。特别是教学教师的设计水平相对不高,有些教师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比较空洞,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其次参考资料缺乏,学生在学校查询、借阅资料主要是图书馆,而图书馆藏书有限,资料及相关规范有些借不到,借到的资料及相关规范有些已经陈旧,甚至有些规范还是旧规范,没有及时更新,这样必将影响设计效果。

3.毕业设计由于假题假做、真题假作,故学生对设计题目不感兴趣,缺乏设计热情,为了完成作业,出现了部分学生“打先锋”,部分学生“吃现成饭”的现象,不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败坏了学习风气。

4.不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进入了施工、监理、等基层单位,这些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是偏重于工程图阅读能力、施工放样能力等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按照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5.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过于单一。以前毕业设计都是不分兴趣、特长,多人一个题目,不易发挥学生特长;所以最好应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的新思路及具体做法

在分析校内闭门设计弊端的前提下,通过强化教研、教改活动,改革传统办法,让学生到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设计生产的任务实际,选择难度适宜的项目,真刀真枪地设计。具体做法:

1.结合实习单位设计生产的任务选题,改原来的假题假作或者真题假作为真题真做。选题原则力求紧密结合设计生产单位的设计任务,并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实用的毕业设计,能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根据学生差异,即爱好、特长、实际实习中遇到的课题以及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意愿不同,独自有针对性地培养。例如有的同学毕业后愿从事工程施工工作,就将其分到工程施工管理现场、提前熟悉施工管理的过程;有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喜欢设计工作可以安排到设计部门,熟悉计算机的工程绘图。

3.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实际工作。可安排学生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或者配合一些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学生经常深入现场,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工程实际,与他们探讨设计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自己,也为毕业设计准备了所需的原始资料。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解决“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其好胜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毕业设计水平。

5.实行开放综合考核办法。实行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学校聘请设计院或者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同辅导老师一同主持答辩、考核。在答辩中,帮助学生修改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趋于完善。工程技术人员和辅导教师从学生的设计质量、设计工作量、出勤情况、与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协调关系等方面综合给出设计成绩,比以往的成绩更真实,更全面。

毕业设计新思路的实践收获和体会

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得到同学们和设计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支持,效果令人鼓舞,成绩十分喜人,其社会效益非常好。

1.教书育人寓于全过程。新的毕业设计方案使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学习、同工作,谈思想、谈业务,在感情交流的前提下,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诱导,使学生在即将跨出校门的时候,了解和感受到工作环境的气氛,以便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

2学生提前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毕业设计获得一举多得的效益。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招聘单位越来越注重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要处理好教育、实习、设计之间的结合,应加大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

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改往年教师扶着走的局面,切实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生产实践活动,将学生提前推向社会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投入各自的角色,胜任分配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锻炼了教师队伍,增强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不断更新知识,吸取实践营养,同时广泛地听取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意见,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5.这一新的改革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深入生产第一线完成毕业设计,是我们对毕业设计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结合生产任务搞设计时,大部分同学的方案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定的,同学们只是完成施工图或者一些局部组织设计,其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沈蒲生.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 第4篇

一、影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机械等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结合近几年的就业现状来看,影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发展方向与预期地理位置的矛盾。从就业地点的选择来看,87.2%的毕业生往往会更倾向于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13.6%的毕业生希望到中型城市,只有9.2%的毕业生会选择小城市。一线城市往往是除了家乡以外的首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地区的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即将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广。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相对于东部地区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一些开发欠缺、人烟稀少的环境下,再加上施工单位的项目分配地方没有固定性,一些学生不愿意吃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挑剔,首先从自身放弃了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方向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对较深,专业性也更强,因此在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建筑工程企业等就业方向。数据调查发现,本科毕业后不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38.2%希望到施工单位,40.5%希望到设计单位,还有13.3%希望做房地产销售或管理,可见学生就业多选择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但就现在的行业状况看,设计单位人员趋于饱和,需求量在逐渐降低,而施工单位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加入。但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于是会出现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却常出现招不满的情况;而毕业生比较理想的就业的单位,如设计局、规划局等事业单位,目前人才缺口非常小,对专业的要求也有所限制,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狭窄,毕业生理想的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

(三)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很容易受到前辈的影响,许多学生仍认为建筑类是热门专业,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一些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盲目自信,但本科期间时间和精力多用于课堂,实际经验不足,缺少历练和社会责任感。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是更重要的因素。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高校毕业生就业后3~5年才能较准确地显示他们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薪酬调查结果显示,月薪3,000~5,000元的比例为57.54%,月薪5,000~7,000元的比例为26.33%,月薪1万元以上的比例为16.13%。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实际的薪酬待遇相对较少,在物价逐渐增长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认为单位的工资待遇偏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容易造成的心态失衡。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大环境中,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单位对用人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毕业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能转正,导致频繁跳槽、工作流动性大等。

(四)就业教育指导与毕业生需求的矛盾。经济新常态下,建筑类行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市场存在信息建设还不完全,这需要高校及时跟进就业信息的推送。另外,学校教授的课程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很少涉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相对闭塞。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学生对就业信息不敏感,对该行业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并不清楚自己对工作感兴趣的点,这需要高校着重加强就业择业的指导。有的学校缺乏对各个专业的针对性就业指导,或者就业指导课过于形式化,不被学生重视,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启发。

(五)性别要求的矛盾。随着专业招生对性别的放松,高校建筑专业中女生人数有了明显增长。然而,由于建筑行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就业压力格外大。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尤其是建筑施工单位,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危险系数较大,其中涉及到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作业环境较差,对身体及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单位不愿意招收女性,就算是招聘女生,也多半是一些不用直接到施工现场的工作。建筑行业会有长期出差,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工地条件艰苦,种种因素致使很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会考虑不招女生。

(六)专业教育与就业单位需求的矛盾。当前,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工匠式”教育,对培养“大师级”教育不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建筑制图技术等的教授与引导,对学生建筑设计理念的培育和实践不足,这与建筑设计用人单位选择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另外,部分专业教师对学生渗透参加社会活动“无用”论的思想,导致许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专注于专业学习,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因此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欠缺,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思想偏激情况,这也给顺利实现就业埋下了隐患。

二、提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我国经济将进入换挡增速期,经济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多元、生产率提高将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产业链升级为目的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即将形成。高等教育也应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正确应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政府开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毕业生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已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加强监管,规范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去更广阔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国家还应下发相关文件促进大学生课程改革,从源头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使其自主就业;最后,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加强企业转型,提供更多新岗位、放宽招聘要求。

(二)引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增加就业信息。合理利用配置资源方面优势,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建筑类高校利用自身理工科优势,构建“互联网+”模式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共号、微博主页、校园APP等信息技术,及时更新并推送校园招聘会信息、网络招聘信息、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率。

(三)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满足市场需要。首先,建筑类高校的专业类别广、层次多,文、理、工、管、法、艺术等各专业、各学科之间增进互动,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董事长、行业领袖等担任专业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实现与社会的接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学家王炽昌提出,“新常态下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挂职的方式走出去,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高校将企业文化等课程植入到大学课程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避免毕业生就业时的迷茫心态;其次,新常态背景下,高校要以“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为目标,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建立社会需求预警机制,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学校及各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快实现目标。

(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摆正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实践教育上,高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大赛、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找准个人“兴趣点”,提高求职的准确度。在心理教育上,“90后”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相对薄弱也导致了就业问题的产生,因此高校的就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培养。

就业指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还要让学生了解工作相关的程序。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就是最好的签约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享有应届毕业生的相关权利。要注重将再就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毕业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就业。女生就业难是建筑类高校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暂时无法改变,需要毕业生找到自身突破点。首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预算这个方向很多单位还是偏向女生的,所以女生应该着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其次,鼓励女生考研,通过再一次深造顺利实现就业;最后,女生可以适当考虑做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工作,既可以避免长期出差的不便,又可以实现就业。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是需要共同关注的,但是最有效的就是女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顺利实现就业。

(六)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综合性人才。学院党委要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注重“大师”型的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实现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经济新常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有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共性,也存在自身专业性的特点,找到自身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

[3]高红,党志琴.基于卡方检验的地方建筑类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5.3.

毕业生建筑工程岗位实习总结 第5篇

各行各业都辛苦,可是我们在这里,不但看到了艰辛,也看到了伟大。民工们在烈日酷寒的天气里,仍然在为城市建设而努力着。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再工地外面看到有民工站在某楼层高处扬言跳楼,想以这种方式来要回辛苦挣的血汗钱,这件事情还引起当地媒体的反应。我不希望民工们再用这种方法来拿回属于自己的钱,法律是最好的武器,所以他们自己也应该去学习相关的法律。这种方式真的已经不是新闻了,我也担心那些克扣拖欠民工工资的人有一天习惯了,不以为然了,民工们怎么办?拖欠民工工资历来是建筑行业的一大问题,因为很多老板是通过贷款来修房子,再卖了房子发工钱,或者直接走人。现在的银行应该建立严格的信贷制度来支持建设支持民工,让辛苦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民工没有后顾之忧,

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的一些情况,让我感慨万千。

首先我想到的是安全问题。工人们可能是太熟悉他们的工作了,也认为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就不注重那些器械操作规程,认为怎么好用就怎么用。他们在砌砖的时候,随意搭设脚手架,而且没有按照规定使用扣件,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扣件扣紧了钢管才不会乱滚,人站上去才会安全。安全兜网也没有按照规定架设,灰土石块掉下来砸到下面的人就不说了,如果是人掉下来,他的生命安全还能得到保证吗?我们还看到有人用塔吊将钢管或者圆原木运送到楼上,结果被监工骂了而且扣了工钱。是的,如果不小心,材料滚动下来,砸伤了人,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为了生命安全,企业的负责人应该为他们买保险,应该给他们上安全教育课。

还有一些安全隐患是和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鹃城苑,有些柱子在浇筑的时候,并不是十分铅直的,但是包工头没有让工人返工。虽然这种现象不多见,他们也存在侥幸心理。可是这样的建筑物使用年限不会长久,万一出了事故,受害的是人民。或者出现了一些细小的裂缝,短期内不会影响工程,但是时间长了,问题就大了。我们问了一下带队的何工,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他说只要按照设计要求弥补,工程不会出问题的。

我们进出工地的时候会穿过一些堆放有建筑材料的地方,施工现场因为这些材料的不规矩堆放而显得更加的杂乱。随便堆放材料的结果是,当要使用的时候,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他们需要的型号的材料。

我们在参观的时候,被强调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各个施工场地我们都可以看到安全第一的标语。除了安全问题以外,我们对建筑上的一些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有了一点认识。

成都地处西南,雨水相对较多。所以设计和修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排水的问题。鹃城苑33栋楼层的屋顶屋面均为三角尖式,符合西南地区天气状况,有利于顺畅排水。

建筑物内的人都不希望看到屋面漏水。某日因为大雨我们借机询问带队技术人员有关刚性防水屋面渗漏的问题。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女儿墙、檐口、屋面板板缝、烟囱等处,水穿过防水层引起渗漏。要解决这类问题,在施工时应使防水层分隔缝和板缝对齐;南方墙体迎面泛水高度应不小于240mm,非迎水面不小于180mm,通气管泛水高度不小于150mm;尽量使泛水和板面上的防水层一次浇成,不留施工缝。泛水顶部与管子相接处应抹压光滑,避免形成台阶使雨水停滞。

我们看到工人们在工头的指示下弥补裂缝。工头看到我们来参观,给我们讲解了裂缝形成的原因以及修补措施。并且告戒我们如果以后做了这行,为避免裂缝,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要虚心求教有经验的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尽可能的预防裂缝的产生。

这次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为我们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引开了一条路,我们通过观察问询等方式了解到了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东西。除了建筑知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安全问题。每个施工单位都有标语“安全第一”,作为工程人员,应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要严格规章制度,还要为员工们灌输安全知识,对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们对建筑设备,建筑基础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为我们今后学习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帮助。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6篇

【摘要】受当前金融风暴大环境的影响,建筑类毕业生中出现了多种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对毕业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以适应就业,并多方面的增加就业渠道,以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途径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少毕业生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就业时盲目从众,患得患失;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只注重眼前,没考虑长远发展,就业心态没摆正。所以我们应当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调整心理,正确对待就业,并多渠道的增加就业途径,对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受社会大环境及自身的影响,建筑类毕业生出现了多重就业心理,这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1.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建筑类毕业生受毕业时间集中,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以及近年来许多学校上新专业时都有建筑类及其相关专业的影响,导致相对就业岗位缩减,加上今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单位纷纷裁员以应对金融危机,即使前来招聘毕业生的单位也是需求量缩减,且目前建筑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转向侧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岗位,企业希望招来的人才能马上上手工作,应届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不少毕业生因此对就业产生畏难心理,找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1.2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据调查统计,建筑类毕业生基本倾向于围绕自己所学专业选择职业,但我们仍看到,还有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许多毕业生对于就业政策和规定不甚了解,同时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影响,他们多愿意选择资质较高、地域较好的单位就业,就业定位不准,就业地区扎堆,一心追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就业期望不切实际。

大多数毕业生在自己毕业的当年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部分毕业生缺乏求职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学生低估自己,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没有胆量迎接挑战。还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盲从和“全权委托”的心理,他们或是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合自己的择业选择,缺乏独立的见解,随大流,或是坐等家庭和学校推荐,自己不积极竞争,为之拼搏。

大家都知道,一个合格的建筑师,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还要脚踏实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眼下,许多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个性张扬,纪律性不强,应聘时简单的礼节礼貌也跟不上。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学也因为学业上的欠缺,找工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2.高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辅导和心理调适,引导毕业生增强自信、调整心态,走出就业困境

2.1 引导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及时利用毕业生教育大会和就业指导课,做好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了解本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引导他们敢于面对目前的就业现状,不断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使他们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引导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职业观念,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克服从众、攀比、依赖的心理,确保自己顺利就业。

2.2 加强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指导力度,重视培养求职能力,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针对毕业生求职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除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外,还在招聘会现场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把握机遇,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醒他们注意应聘时的礼节礼貌,教育毕业生自信、准确、积极地评价及推销自己,帮助部分毕业生克服优柔寡断的弱点,从而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3 就业教育重心前移,将提升建筑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工作全程化

建筑类学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但若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真本领,就业恐怕也很困难,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加强就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但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保证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自己。同时配合举办观摩招聘会,模拟面试、与企业老总面对面,到企业实地参观等活动,使他们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就业,从而对照自己的实际,提前为就业做准备。

2.4 对就业困难学生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通过班级骨干及时地掌握就业政策模糊、形势不明、定位不准等情况的学生,密切注意其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准确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荐其就业,尽可能的给他们优先推荐合适的岗位。同时,社会和学生家长也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努力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家长要主动关心他们,积极配合学校,以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和就业。

3.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建筑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应及时转变思路,积极培育就业市场,挖掘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辟就业工作新途径

3.1 发挥学校在职教职工及退休老教师的作用,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就业工作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强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就业服务意识,且任课教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发挥他们的作用多为毕业生推荐合适的岗位。同时因为建筑类行业工作性质的关系,多数退休老教师仍工作在专业岗位上,他们桃李满天下,拥有更多的就业资源,所以应争取得到更多退休教师的协助,为毕业生推荐更多更好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单位,学校可举办建筑类专场招聘活动,使就业工作做的更加深入细致。

3.2 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回访已招聘过学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与这些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用人信息,适时的推荐自己优秀的、适于他们单位要求的毕业生,从而保持与他们的长期稳定关系,有效的促进就业工作的可持续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校园就业信息库,及时向毕业班发布就业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

3.3 发挥校友会和校友的作用

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创建各地的校友会,扩充自己校友会的规模和人数,大多校友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友资源,争取他们的更大支持,为毕业生就业以及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等做好相关工作。

3.4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

利用毕业生就业教育大会,加强对学生报考村官、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指导,教育毕业生辩证地看待就业环境这一问题,从而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调整预期,大力提倡欠发达地区生源毕业生回自己的家乡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部队、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力度,鼓励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周轩.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调适与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66-68.

[2]荣建华.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72-73.

[3]张玲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大学生就业工作[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4,(6):30-32.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毕业去向

一、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有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位列其中, 每年招生规模在80人以上, 招生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和直辖市, 其中2014年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煤炭生产大省录取线超过一本线50多分 (见表1) , 近三年全国录取线与一本线分差均值呈逐年增高的良好态势。面对喜人的招生形势, 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异常重要, 毕业前景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也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趋向、学校对地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因此, 针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开展调研和分析, 对加强该专业师资管理和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

2010—2014年,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有343人毕业 (详见图1) 。在343名毕业生中, 186人直接就业, 占毕业生总数的54.2%, 就业领域覆盖煤及相关矿产资源, 主要在国土资源、煤炭、石油、地矿、冶金等部门及其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技术、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157人选择继续深造, 占毕业生总数的45.8%, 继续深造的学生中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有154人, 出国留学的有3人。

1.直接就业的学生。“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地质市场崛起,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 求大于供, 就业率一直保持100%[1,2]。然而到了“十二五”期间, 由于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煤炭、石油、钢铁等重要能源价格下跌[3], 煤炭企业70%以上亏损运营, 行业形势不容乐观。煤炭行业持续低迷, 企业的用人需求也随之下降, 煤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我校的大学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五年直接就业比例持续下滑。从2010年至2014年直接就业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8、29、49、42、38, 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59.6%、61.7%、63.6%、52.5%、41.3%。学院积极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 鼓励教师们帮助学生扩宽就业渠道, 最大程度推动学生就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扩展到各省市区煤炭/煤田地质局、地质队、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地质勘查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测绘院、神华、开滦、潞安、中煤科工集团等各煤炭行业大型国企、中铁集团、中石化、中冶、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有色冶金设计院、钢铁集团、城建、电力集团、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等,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9%。

2.继续深造的学生。考研一直是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很好去向。从2010年至2014年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9、18 (含1人出国) 、28、38、54 (含2人出国) , 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4%、38.3%、36.4%、47.5%、58.7%, 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之间存在彼此消长的关系, 读研率逐年提高。升学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西安石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 考研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地质工程、矿产普查、水文学与水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相关专业。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举措

就业是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落脚点, 学校和学院也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督促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特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就业质量。

1.规范就业工作流程。学院制定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 完善了就业工作制度, 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 实现了就业指导、就业手续办理规范化。学院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为平台, 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技能的培训。在常规就业工作开展的同时, 学院还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就业形势分析预测, 为毕业生就业、学生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2.发挥导师作用。我校实行导师制本科培养模式, 学院全体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形成院领导、教师、导师、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体制。就业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动员校友的力量, 广泛搜集就业信息, 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立了全员就业信息网, 使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大提升。

3.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每年提前召开就业指导大会, 从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就业前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考研、出国、就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利用学院就业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年级大会、班会、座谈会、一对一谈话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举办专业和职业发展讲座,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方向, 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认识自身, 聘请学者和教授开展“大学生十二个为什么”、“我的大学生活”、“情商高手之黄金法则”等专题讲座, 使学生合理定位, 明确职业规划, 确立职业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近五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 分析总结了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通过五年左右的锻炼, 80%的毕业生已具有独立或协助承担项目的经历, 毕业五年后职称得到晋升, 薪资也提高一半多;75%的毕业生独立从事过煤田勘查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工作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信煤炭系统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增加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平松, 侯辉.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预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1) :47-51.

[2]胡社荣, 王志荣, 曹代勇, 等.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2) :89-91.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8篇

生物医学工 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学科。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在人类健康领域中的应用,BME产业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最高的产业之一[1]。近年来,它在我国发展迅速,几乎涉及到医学和工程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代表之一[2]。我国BME的专业教育也发展迅速,目前已有120余所院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3],每年均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但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具体的职业分布如何、职业发展前景如何,都缺少大量数据供分析。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由韦钰院士始创于1984年。经过近30 a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与生物物理学等3个系。在2007、2012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4]。本文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对该学院1989—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旨在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对教育培养工作给予启示,并对在读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调研和统计

1.1调研对象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1989—2013届4年制本科毕业生。

1.2 调研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工作地、工作单位、具体职位、出国工作情况等。

1.3 调研统计

1989—2013届4年制本科毕业生近1 520人,其中男生约920人,占总人数的60.5%;女生约600人,占总人数的39.5%;男女比例约3 ∶ 2。在1989—2013届共25届本科毕业生中,除去2011—2013届的部分毕业生留在本学院继续深造外,共搜集到毕业去向即工作地的有585人,搜集到具体工作单位的有533人。

(1)就业地域分布。585人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人选择在江苏工作,占全部人数的42%(如图1所示)。其中,选择留在南京工作的有162人,占全部人数的28%;在苏州工作的有42人,占全部人数的7%;在无锡工作的有16人。由图1可知,江苏、上海、出国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毕业生工作的三大首选项,广东、北京或者浙江,也是不少毕业生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出国的67名毕业生中,有52人选择去美国,占出国人数的78%。剩下15人分布在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地。

(2)就业单位行业分布。1989—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搜集到具体工作单位的有533人,经过分类、统计之后,数据如图2所示。显而易见,高校及科研院所、医疗器械和仪器公司、医院已成为BME毕业生的三大首选项,分别占总人数的28%、17%和13%。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多样性和学科的交叉性,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是多种多样。有近半数的毕业生分别就职于电子、政府机构、IT、通信、生物技术、金融贸易等各个行业,其比例分别为3%~8%不等。

如图2所示,28%的毕业生共148人选择去高校、科研院所工作,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南通大学、中科院以及国外高校等单位。17%的毕业生共89人,选择了医疗器械和仪器公司。如图3所示,迈瑞、联影2家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仪器公司是毕业生炙手可热的选择,均有16人在这2家公司就职。而跨国医疗仪器公司,如通用医疗、西门子、飞利浦也是不少毕业生的选择,分别有14人、10人、8人在上述公司就职。其余工作在医疗器械和仪器领域的毕业生,分散在各个公司。13%的毕业生共71人被医疗机构录取,其中大多数人就职于地处南京市的医院,如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大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

(3)杰出系友职业分布。在众多毕业生中,评选出54名杰出系友,分别是各大高校的教授、各大医院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或是创业成功人士。由杰出系友的职业分布,更能直观地看出生物医学工程人的职业发展道路。由图4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人员的科研、教学能力尤为突出,国内外高校教授共计25人,占杰出系友的46%;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十分出色,与行业相关的公司和医院中高层干部分别占杰出系友的21%和13%。而毕业生选择从政并有所作为的相对较少,仅占杰出系友的9%。

2 就业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涉及信息科学、生物医学以及化学、物理、材料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前沿学科。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给学生们提供了众多发展方向,如学习科学、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等[4]。学科的先进性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流向是经济科技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广州、北京等。在考虑工作发展的同时,大多数毕业生也会考虑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或回原籍。

学科的多样性决定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这主要分为教学科研派、医疗设备派、电子通信IT派、其他与专业无关派等。

2.1 教学科研派

教学科研派的毕业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在专业方向上的科研能力较强,因而选择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造和就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这部分毕业生通常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属于科研型人才,工作稳定有保障,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单位由于求职门槛高,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往往供不应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的前沿科学,在科研方面更容易获得创新成果,因此教学科研派的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2.2 医疗设备派

医疗设备派分为2类:一类是在各大医院的设备、信息部门,从事医疗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安装、维修维护、管理等工作;另一类则在各种医疗仪器和器械、医疗软件公司,从事医疗仪器和器械、医疗软件的研发、测试、销售、服务等工作。医疗设备派的毕业生大多属于实干型人才,能将本专业学习到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工作中。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迅速发展,医疗器械研发、医疗设备销售、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等岗位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多[5]。但由于专业对口的公司和部门相对数量较少,求职时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医院的设备和信息部门,竞争尤为激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医疗设备相关行业的中流砥柱,涌现了很多优秀人才。

2.3 电子通信 IT 派

电子通信IT派的毕业生多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或对生物医学类知识不感兴趣,因而选择了与生物医学不相关的纯电子、通信或IT类工作。电子、通信、IT公司每年都大量招聘应届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是跨专业应聘,但由于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类工作收入较高,但劳动强度大、压力大、流动性也较大。在该行业里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想要脱颖而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4 其他与专业无关派

其他与专业无关派主要包括从事银行、证券、贸易等行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或是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由于家庭、地域限制、个人性格或喜好等种种原因放弃了本专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通常此类学生比较善于社交,凭借着在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迅速融入新的行业,但后续的职业发展因人而异。

3 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其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由本文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面较窄,竞争激烈。虽然近年来国内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教师、科研所和医疗设备相关岗位毕竟有限,即使东南大学曾在2007、2012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其毕业生并非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放弃本专业,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则难以有所作为。为提高就业率,让毕业生能够择优就业,学校和学生双方都应该作出努力。

作为学校,应将就业指导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能看成是毕业生的一项应急性工作,要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就业制订具体可行的计划,拟订职业方向,高年级围绕这一计划培养各种技能,提高基本素质并不断进行修订,毕业时注重就业政策和技巧,从而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6,7]。

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忌多而杂,以防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什么都要学,什么都不精”的状况。而这种状况会势必导致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缺乏竞争力。为此,学校应该适当减少基础课程,提早进行专业细分,让学生尽早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便将来更有针对性就业。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设以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这2种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其期望的发展方向来因材施教。对于倾向于从事医疗设备维修和制造工作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倾向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创新能力。第三,学校应加强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一方面应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机会,让学生提早进入各个专业方向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应与更多医院、医疗设备公司、科研所等单位进行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定点定向地输送学生。

作为学生,首先认真学习专业的各项基础课程,在学习中寻找兴趣爱好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优缺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寻找就业和人生目标,从而初步确定发展方向。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主动思考以后想要从事何种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并选择相应方向的实验室进行实习,或申请去医院、企业、科研所等心仪的单位实习,从而锻炼自身的科研创新、沟通交流、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应借鉴历届学长就业的经验,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与特长,实现择优就业。

4 结语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第9篇

过去毕业设计的弊端

1. 传统的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 有的

在选题上采用模拟的课题, 假题假做的设计方法, 有的虽然是毕业实习中遇到的或者真实存在的工程题目, 但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真题假作的方法。虽然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实践证明其效果不理想。

2.校内闭门设计, 辅导力量不足。特别是教学教师的设计水平相对不高, 有些教师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对学生的指导比较空洞, 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其次参考资料缺乏, 学生在学校查询、借阅资料主要是图书馆, 而图书馆藏书有限, 资料及相关规范有些借不到, 借到的资料及相关规范有些已经陈旧, 甚至有些规范还是旧规范, 没有及时更新, 这样必将影响设计效果。

3.毕业设计由于假题假做、真题假作, 故学生对设计题目不感兴趣, 缺乏设计热情, 为了完成作业, 出现了部分学生“打先锋”, 部分学生“吃现成饭”的现象, 不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败坏了学习风气。

4.不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我们知道, 大部分学生进入了施工、监理、等基层单位, 这些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是偏重于工程图阅读能力、施工放样能力等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 按照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不强, 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5.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过于单一。以前毕业设计都是不分兴趣、特长, 多人一个题目, 不易发挥学生特长;所以最好应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 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 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的新思路及具体做法

在分析校内闭门设计弊端的前提下, 通过强化教研、教改活动, 改革传统办法, 让学生到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毕业设计, 结合设计生产的任务实际, 选择难度适宜的项目, 真刀真枪地设计。具体做法:

1.结合实习单位设计生产的任务选题, 改原来的假题假作或者真题假作为真题真做。选题原则力求紧密结合设计生产单位的设计任务, 并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用的毕业设计, 能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 根据学生差异, 即爱好、特长、实际实习中遇到的课题以及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意愿不同, 独自有针对性地培养。

例如有的同学毕业后愿从事工程施工工作, 就将其分到工程施工管理现场、提前熟悉施工管理的过程;有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 喜欢设计工作可以安排到设计部门, 熟悉计算机的工程绘图。

3. 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实际工作。

可安排学生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或者配合一些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学生经常深入现场, 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了解工程实际, 与他们探讨设计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自己, 也为毕业设计准备了所需的原始资料。

4.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解决“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 利用其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毕业设计水平。

5.实行开放综合考核办法。实行新的毕业设计方案, 学校聘请设计院或者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同辅导老师一同主持答辩、考核。在答辩中, 帮助学生修改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 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趋于完善。工程技术人员和辅导教师从学生的设计质量、设计工作量、出勤情况、与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协调关系等方面综合给出设计成绩, 比以往的成绩更真实, 更全面。

毕业设计新思路的实践收获和体会

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 得到同学们和设计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支持, 效果令人鼓舞, 成绩十分喜人, 其社会效益非常好。

1.教书育人寓于全过程。新的毕业设计方案使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学习、同工作, 谈思想、谈业务, 在感情交流的前提下, 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诱导, 使学生在即将跨出校门的时候, 了解和感受到工作环境的气氛, 以便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

2学生提前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 毕业设计获得一举多得的效益。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招聘单位越来越注重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要处理好教育、实习、设计之间的结合, 应加大实践、实习等教学环节。

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改往年教师扶着走的局面, 切实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生产实践活动, 将学生提前推向社会锻炼, 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投入各自的角色, 胜任分配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锻炼了教师队伍, 增强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实现了教、学相长。特别是青年教师, 他们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不断更新知识, 吸取实践营养, 同时广泛地听取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意见, 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5. 这一新的改革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深入生产第一线完成毕业设计, 是我们对毕业设计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结合生产任务搞设计时, 大部分同学的方案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定的, 同学们只是完成施工图或者一些局部组织设计, 其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沈蒲生.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指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淡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第10篇

1 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体现新技术应用的特点

作为建筑类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和县乡、小城镇培养人才, 而在中小城市和县乡、小城镇中, 过去建筑物主要为低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办公楼、学校等, 所以房屋建筑专业一直沿袭主要为砖混结构的毕业设计题目。但随着近几年来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新的结构体系, 新的建筑材料, 新的施工工艺的不断出现, 高层建筑日渐增多, 如果还停留在以砖混结构为主的低多层建筑物的设计中, 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考虑对中上等学生进行多高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但对能力低、基础差的学生仍可能进行五六层的砖混结构的设计。

同时, 根据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建筑工程的新特点, 毕业设计应体现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 尽可能体现抗震、高层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地震灾区很多, 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 结构抗震就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四川大部份地区是7度抗震区, 7度抗震就需进行专门的抗震计算, 必须做特殊的加固措施, 所以今后有必要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门课程。对于高层建筑群体的日渐增多, 而学生仅学了结构计算的初步知识, 无法进行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的设计, 所以学校也可考虑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 又计是非常重要的。某校九四级毕业设计 (底商住宅楼) 中标准层的甲单元平面为例来分析一下该方案的优缺点:在这个建筑平面中, 使用房间, 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面积大小合适, 空间关系协调, 比例尺度适当, 采光通风良好, 形状规则, 完全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如果这个设计是一个纯砖混结构, 其建筑方案就是一个最佳方案, 但作为一个底商住宅的设计, 要考虑相应的结构方案是否经济, 其框架柱在底层商场中的布局是否合理。房间跨度不能过大, 它的间距达到了6.9 m, 这样做连续梁承担的荷载过大。其截面和配筋也相应过大, 势必造成造价偏高的情况。

3 毕业设计中易出现的若干个问题

3.1 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和混和砂浆抗压强度大小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说明中, 有这样一句话, 基础和底层砖砌体用M5水泥砂浆砌筑, 二层及二层以上用混和砂浆砌筑, 由于纯水泥砂浆是无塑性掺和料的砂浆, 其保水性、和易性都比混和砂浆差, 而《规范》规定, 当用纯水泥砂浆砌筑砌体时, 砌体抗压强度应按同强度等级的混和砂浆砌筑抗压强度设计值乘0.85的折减系数。当然因混和砂浆是气硬性材料, 在砖基础中多选用水泥砂浆是正确的。

3.2 连续梁计算也不当。

连续梁上常存在着恒荷载和活荷载, 但计算其弯矩时, 大多数学生往往过于简单地按总荷载 (恒载+活载) 作用在整个连续梁上来考虑。事实上这样计算的弯矩是偏小的。由于连续梁活荷载所产生的最大弯矩与活载的布置有关, 特别是在活载较大的梁上, 最大弯矩是由活载控制的, 所以一定要考虑活载的不利位置。

3.3 悬臂梁的配筋不符合构造要求。

在毕业设计中, 虽然多数学生根据计算在悬臂梁中配置了纵向受拉钢筋, 但在悬挑长度>1.5m的情况下却没有设置弯起钢筋, 且架立钢筋设置的直径有的偏小。《结构计算手册》要求:对于悬挑长度>1.5m的悬臂梁, 不论计算是否需要, 均需设置一排弯起筋, 若悬臂端有集中荷载, 还需设置第二排弯起筋, 且梁下部架立筋≥2¢12。

4 加强教学环节,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对于结构上并不复杂的毕业设计, 有些学生因力学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不足, 结构概念模糊, 导致结构计算的错误。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 但对于专业课的教师, 首先应注意课堂教学工作: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面向全国而且部分是本科教材, 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 结合本地的实际可对部分的章节作适当的增减, 对工程上经常用到而必须掌握的内容, 不但应该详讲而且应做补充内容来讲, 反过来, 对设计不太重要的章节可以少讲, 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了。其次要注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主干课程一般随课堂教学的进度在一定时间内要安排课程设计, 通过向学生布置设计题目、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制施工图及编写简要的设计说明书等, 以此来训练学生初步获得独立设计计算与工程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课程设计, 专业老师应认真对待, 严格把关。另外要注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对学生的建筑和结构方案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不应忽视这一点。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内容构成;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各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课程的学习到解决整个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和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或设计、造价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性和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构成的分析

(一)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做法,即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8~10周的时间进行。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该时间段内完成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最后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往往只能达到以下层次:(1)建筑部分仅仅达到方案与扩初之间。(2)结构部分只能完成某一局部楼层的梁板设计或某一框架的设计。(3)结构计算采用手算。(4)施工图表达不完整。

这样的教学成果与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只能初步地了解整个建筑物设计过程的皮毛,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特别是结构图的识读能力很差,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设计内容的构成分析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内容构成来看,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建筑部分要求学生对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构造设计等。与之相关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结构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设计的建筑方案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内容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必要的建筑力学知识等。

施工图绘制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把建筑、结构设计成果用施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制图》、《CAD》、《計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毕业设计内容构成和教学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方式的一个压缩版。

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将是多样的建筑工程工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构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毕业以后很快地适应所面临的不同工种的需要,以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把毕业设计做得更深、更细,使学生能够把握建筑工程的整局,提高识读施工图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能够直接指导具体的实际工作。

对于学制三年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比较紧张的时间内完成比较深入的毕业设计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毕业设计内容的分析,按照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突破传统的“本科压缩型”的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门课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很少考虑到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互补性。局部独立性较强,整体性较差,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工程整体观念模糊。

笔者根据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制中的课程特点,剖析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体会,对毕业设计教学和相关课程提出“分解融合”、“整合提高”、“汇总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一)分解融合

该阶段是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前分解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消化解决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即毕业设计向前延伸。同时也让学生在各个课程的学习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各个课程的教学环节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即以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基线贯穿整个学制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局部学习中逐步建立和培养全局观念。具体做法如下:(1)在《制图》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抄绘、测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为施工图绘制打下基础。(2)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把毕业设计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在课程学习中着重掌握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识读实际工程的施工图,对建筑施工图的表达初具概念。(3)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结构抗震》等课程中,让学生带着建筑方案进入结构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结构的布置,掌握结构概念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要求,掌握最新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识读能力,为最后的结构设计打下基础。(4)在《地基基础》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项目中的地基基础问题,掌握常见的基础设计方法。(5)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主要解决有关建筑和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的问题以及绘制施工图的方法。

在各个相关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较多地阅读与实际工程相应的施工图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做好同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工作,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辅导师资力量,才能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提高

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同样集中8~10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所做的项目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整合,并从施工图设计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提高。(1)用2周左右的时间对建筑方案进行细化加深,使之达到介于扩初和施工图的水平。其中包括方案的细化、构造的明确以及装修材质的确定等相关内容。(2)在建筑部分基本完善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从全局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辅导,深入讲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用2周左右的时间,采用电算的方法解决结构计算问题,同时整理必要的电算资料。

(三)汇总完善

在前述基础上,利用3~4周左右的时间汇总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果,进行建筑、结构的施工图绘制。该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同类工程实际的施工图,有比对性地绘制施工图,从而使毕业设计的成果进一步完善。

当然,要切实保证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软硬件条件:(1)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2)有建筑CAD辅助设计软件,结构CAD辅助设计软件。(3)有可供学生上机的电脑机房。(4)有国家颁布的与现行建筑工程相关的《规范》和《规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图集等相应的技术资料。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项目目标化管理方法,只要安排合理,措施到位,完全可以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加完善,从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建筑结构有比较完整的概念,具有较强的识图读图能力,能够更快地适应将要面临的建筑工程各个工种的需要,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关罡,郝彤.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训练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117-119.

作者简介:

叶腾(1964—),男,福建安溪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12篇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 毕业生市场需求分析。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 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 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约计11.1万人, 职业需求在“电气信息类”中排名第三。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研究、设计与应用等工作。目前, 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 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极度短缺。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集中在北上广等沿海地区。巨大的人才缺口不仅使IT行业“全线告急”, 更使得IT企业求贤若渴, 重金抢购。未来几年, 国内外高层次的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根据学校招生就业处历届本科毕业生校内招聘用人需求统计资料, 2012~2013学年由学校主办的双选会、集团专场、日常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中, 共计有1123个岗位需要软件工程类毕业生, 2013~2014学年共计有1234个岗位需要软件工程类毕业生, 用人需求涨幅接近10%。

2. 招聘要求及薪酬待遇分析。

目前IT企业对IT人才有四项素质要求, 即专业技能、项目经验、权威认证和高等学历。超过80%的IT企业对用人学历有要求, 其中要求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到46%, 超过70%的用人单位希望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单纯地讲就业, 专业技能与项目经验则是核心要素, 是企业最为看重以及个人在企业日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软件工程专业相关职位属于高薪岗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显示, 2015年第一季度, 在国有经济单位中,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劳动报酬最高, 达到6300元人民币。据来校招聘单位所提供的薪资水平, 可以看出:软件工程岗位的具体薪资待遇在地域间又有些许差异, 一级城市 (如北上广等城市) 初-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待遇在4000~9000之间, 内地其他省会城市 (例如山西省) 一般在2000~6000之间。随着毕业生从业年限的增加, 劳动报酬也呈线性增长, 从业年限在6~7年间的软件工程毕业生, 月薪资可达到1万元以上。

二、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

1.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对IT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 IT行业就业情况最好的地区集中在北上广等几个发达地区,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近几年对IT人才的招聘情况来看, 这几所城市对软件工程类毕业生的招聘标准逐年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趋势。很多企业钟情于有一定工作经验且学历较高的硕士生、博士生等高端人才, 因为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承担起某一职位的工作任务。正因如此, 近两年来, 一些虽有高学历但刚毕业尚无就业经验的毕业生则被拒之于求职门外。其次, 省内IT行业发展不成熟, 企业提供的就职岗位较少, 而省内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 考虑到地域问题、户口迁移问题, 部分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省内企业, 加大省内软件工程的就业压力。再次, 中部地区的软件行业相比其他地区还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我省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 在软件制作上, 有些软件企业只是采用了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 距离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其中有管理体制、市场、政策等问题。

2. 毕业生继续奋战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率持续上升, 大学生在摆脱就业压力和个人追求方面有新的认识。

学院2014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继续考公务员”的比例分别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8%、11%。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通过考研缓解就业压力。一些毕业生认为读研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 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一些毕业生认为考研除了学历上更高一层次外, 在单位就职时的工资基准也会相应地高一些, 甚至有助于找个更好的就业单位。综合来看, 在巨大的就业形势面前, 考研是毕业生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及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取舍。参加国考、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招考的人数率创下新的纪录。这与国人求稳的心态不无关系, 更多的人看重的是上述单位的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总之, 毕业后选择暂不就业, 继续参加各类招考的学生占未就业毕业生的很大比重。

3. 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多持观望的保守态度。

学院领导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平台, 积极联系知名IT企业及实训单位, 通过与企业多种模式合作、组织招聘会等方式,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针对毕业生举办“IT人才专场招聘会”等多场招聘活动, 大力创造就业环境, 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领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多数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谨小慎微, 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对所选企业的各个方面提出质疑, 多持观望的保守态度。“今天就是先来看看, 不着急签约”、“以后招聘会的单位会越来越好”、“还想再看看”, 不少毕业生对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并不上心。

三、主要举措及努力方向

1. 以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重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先后召开专题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制度改革、教学秩序规范、资源投入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学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逐步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把创业基础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 并在校内建立山西省共享式软件人才实训基地, 设立多个实践创新项目,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校企联合研究室, 进一步改善学生实践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保障。

2. 面向行业需求, 创新就业服务模式, 引导毕业生“顶天立地”地就业。

着力扩大就业市场覆盖度, 挖掘行业重点单位需求,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坚持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方针, 将保证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针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层次和质量的任务,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大力创造就业环境。学院积极联系知名IT企业及实训单位, 通过与企业多种模式合作,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举办专场招聘活动,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大力创造就业环境, 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领域, 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精细、“一站式”服务, 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单位实行分类服务。依托学校软件学院硬件设备优势, 为不能到场的企业和单位提供远程实时的在线视频招聘, 积极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统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本院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切实使就业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加强就业工作保障度, 为实施高质量和均衡就业战略“保驾护航”。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落实专项经费。利用新媒体推进网络化就业指导教育, 使学生多渠道捕捉就业信息, 强化择业就业意识, 做好择业定位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实现理想就业。开展“一帮一”活动, 对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建立学困生档案, 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建立“毕业生回访与发展跟踪制度”, 了解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不断增强就业指导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 以保证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构建就业工作常态化。

实施“一把手”工程, 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成立由学院院长、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学习导师、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就业工作组, 配合学校建立校、院、班三级体系, 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支撑。落实“三个到位”, 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认真做到就业中心专职工作人员稳定、专职工作经费稳定, 积极争取社会赞助, 建立关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服务中心, 有效保证就业工作的开展。健全制度体系, 为就业工作夯实基础。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出台的就业规章制度, 根据实际需求出台完善学院的就业规章制度, 为就业工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文爱, 唐菁, 王宇灵, 蔺华.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广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管理观察, 2009, (11) .

[2]李瑞红, 尹四清.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6) .

上一篇:献血人群下一篇:农户企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