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重奏范文

2024-06-18

弦乐重奏范文(精选6篇)

弦乐重奏 第1篇

一、四重奏演奏技巧

1.弦乐组合的和声要以四种弦乐和声为基础

首先, 大提琴、中提琴以及第一第二小提琴的各声部, 组合成为演奏的四个声部, 这种摆列方式较为理想自然。这四个声部可以密集排列也可开放排列, 其中密集排列指的是密集排列的位置, 无论强奏弱奏都具有一定的紧张度;而开放排列的形式能够让音乐作品演奏的声音更加庄重、辉煌、明朗。其次, 四个声部的和弦演奏音乐就是由中提琴、大提琴和第一第二小提琴各演奏一个声部。三个声部和弦演奏音乐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共同演奏距八度的旋律, 而第二小提琴则演奏一声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共同演奏距八度的声部, 然而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哪种形式, 还应当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来选择1。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

在演奏四重奏作品的过程当中, 中提琴与小提琴的音色变化差距较小, 中提琴能够让小提琴的音色显得更为柔和, 因此, 这种音色可以在第一或者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结合演奏的过程中使用, 从而使各自的音色能够达到柔和之效果。此外, 也可以在中提琴演奏过程中加入一些大提琴音响, 利用这种方式演奏能够使大提琴的音响更为饱满, 并且这种方式在弦乐组的中音区演奏过冲常被应用, 第一提琴和大提琴互相结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演奏力度, 让大提琴单独演奏的音响显得更为丰满。

二、如何演奏好四重奏音乐作品

1.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演奏弦乐四重奏作品, 还应要充分地了解作品描述的历史背景已经当时人们精神风貌及作品所要展现的社会现实。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之后, 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定的演奏技巧来以表现, 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演奏风格。

2.不同时期弦乐四重奏的特点

(1) 18世纪古典乐派弦乐四重奏演奏特点

早期的弦乐由四种乐器所组成, 即大提琴、中提琴、第一提琴以及第二提琴。这种组合乐创作原则主要是用第一小提琴来突出主旋律, 用大提琴则作为低音支柱, 中提琴和第二提琴作为中声部, 其主要任务是承担作品中和声的伴奏, 因此, 利用组合乐演奏音乐作品时, 演奏者要对四种乐器的各个声部特点进行分析, 抓住其主要特点, 并且结合音乐作品实际传达的内涵, 掌握每一部分的细节及技巧, 将四种声部特点结合起来, 充分表达出作品的内容。

(2) 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到了19世纪, 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的时期, 首先是因为贝多芬在显赫的音乐成就, 淹没了后期的浪漫派音乐大师的著作, 其次就是浪漫派音乐增加了很多主观色彩, 在音乐作品的旋律中带有强烈的幅度变化, 声部缺乏均衡、稳定的感觉, 导致弦乐四重奏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此期间, 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大师有弗兰克、柴可夫斯基等, 这些大师演奏的旋律颇为打动人心。在古典乐派时期弦乐四重奏比较重视演奏规则与形式, 主要以表现形式上的客观美感为主, 浪漫主义的演奏与古典主义恰好相反, 浪漫主义派音乐辨识主要打破了旧有形式及规定。在这个时期, 作曲家普遍认为音乐演奏的功能能够反应其情感, 二形式只是表达的一种媒介, 因此, 19世纪的四重奏演奏曲风更加自由, 不受约束。舒柏特是19世纪著名的四重奏作家, 他的音乐作品质朴、优美且深刻, 能够充分体现诗歌意境, 成为了19世纪浪漫主义派音乐演奏的典范。

(3) 20世纪印象派弦乐四重奏

19世纪末, 弦乐四重奏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此时的作曲家们纷纷探索性的创作手法, 拉威尔与德彪西的作品则综合了印象派、序列音乐、无调性以及民族主义等音乐织体结果及创作技法, 将弦乐四重奏不断引向一个新的发展开端, 直到20世纪。这个时期弦乐四重奏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手法逐步得到创新。首先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富含了民族性, 直接引用一些民间的曲调, 并从中提炼出经典, 加工后成为自己的作品; 其次, 以节奏为主, 却又不受和声控制, 凸显了活跃的生命力量及紧张度;再次, 20世纪的弦乐四重奏从结构上形成了拱形结构陈述手法;最后, 在四重奏作品中不断引入一些尖锐、不和谐的音素。

二十世纪的弦乐四重奏创作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相比, 印象派作曲家创作风格、手法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方式, 包括很多和声、音乐织体、演奏技法的变化, 也完全打破了一提琴作为单一领奏、统率, 其它声部作为协奏、跟随的写作格局。非常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巴托克, 巴托克的六首四重奏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将印象派的创作形式扩展到极致。总的来说, 巴托克的四重奏作品旋律音调都富有节奏活力, 加上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及民族风味, 更加凸显了20世纪印象派的四重奏演奏风格2。

总而言之, 音乐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灵魂也是通过演奏者所表达出来, 四重奏音乐作品蕴含了独特的魅力, 经过演奏之后可以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色彩及意境, 领略独特的文化艺术。因此, 在演奏四重奏音乐作品的时候, 演奏者要处理好各种演奏技巧, 要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而且还要具备牢固的演奏技法, 这样才能将弦乐四重奏的优势充分地表现出来。

摘要:弦乐四重奏属于室内乐当中最为经典、理想及融洽的组合乐。目前, 这种组合乐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所演奏的音乐作品具有多彩丰富的形象, 并且形式和内容多样、充实, 可以说这种组合乐既能够演奏最柔和的音乐部分, 也能将作品中最为强烈之处表达出来, 通过演奏作品可将人们的情感细腻、深刻地表达出来。而在演奏弦乐四重奏时, 如何有效掌握其中的演奏技巧, 是每一个演奏者需要深入了解、掌握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组合乐演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及技巧, 希望给广大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演奏技巧,问题

注释

11.刘嘉璐.论弦乐四重奏的演奏特点和注意技巧以及写作的技术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11 (05) :117-119.

国交弦乐四重奏青岛赢掌声 第2篇

8月22日,来自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四位优秀的青年音乐家在青岛音乐厅为广大岛城音乐爱好者精心献演了一场《弦乐如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弦乐四重奏专场音乐会》。

国交弦乐四重奏由一提琴程亚威、二提琴赵白桦、中提琴马艳春、大提琴张莹莹组成。自组建以来,他们曾成功地演奏过自古典至浪漫时期的多部风格不一的四重奏作品,包括海顿、贝多芬Op.18的一至四号、德沃夏克Op.96、鲍罗丁No.2等,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音乐会以鲍罗丁《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开场。向来以慢工出细活为特点的鲍罗丁在1881年夏天,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完这部弦乐四重奏,作为向他夫人、钢琴家普罗托波波娃求婚与订婚20周年纪念的献礼。对这段浪漫的往事,以最优美的音乐表现出来。全曲最动人心弦的第三乐章夜曲,常被人称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情歌之一。时而紧凑,时而悠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高雅精致的曲调,把该曲独有的爱情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其中。国交弦乐四重奏以良好的默契奏出了乐曲中丰沛的旋律与多彩的变化。一曲终了,方才深深沉醉于乐声中的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表达着对四位音乐家的敬佩与感激。

下半场《F大调“美国”弦乐四重奏》是德沃夏克赴美后,继《新世界交响曲》之后的第二首作品。这是一首极为精练的乐曲,处处洋溢着令人难忘的旋律,并充分反映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活力。德沃夏克创作此曲时正在爱荷华州的捷克裔社区——斯比维尔度假。置身于同胞之间使他精神振奋,谱曲工作非常迅速,从构思到完成只花了16天时间。作品精湛地运用在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波希米亚风味。国交弦乐四重奏以柔和严谨的手法来发展这首温暖而又充满抒情风味的作品,再次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回应。

弦乐重奏 第3篇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室内乐,乐器,曲目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r),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是室内乐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它是最精巧,最细腻的音乐形式,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音乐围。

一、什么是室内乐?

室内乐,顾名思义,意即在室内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原指西方宫廷中有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人听众演出的音乐,区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在是指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乐曲,区别于大型的管弦乐。

二、弦乐四重奏产生的原因?

18世纪即古典主义是弦乐四重奏形成定型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3方面的影响:

首先,欧洲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即其它重唱大多为为四声部的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因此,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它体裁创作上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其次,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末端,室内乐的主要形式以三重奏鸣曲为主,包括第一第二两把小提琴,与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在巴洛克时期想古典主义时期过渡的时候,由于演奏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自身庞大难以携带的原因,羽管键琴最终衰落下来,取而代之的则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产生成为了必然。

最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属于复调性质,意即采用对位法在横向是不同的旋律线,但在纵向上具有和声的性质,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主调性质,即有一条主要的旋律线,其余则是为这条旋律线进行和声衬托的,二个时期的音乐性质不同,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这种既能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显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的使得两个时期平稳的过渡,成为了连接二个时期音乐的桥梁。

三、弦乐四重奏的组成

1)小提琴,分第一第二小提琴,因演奏旋律的声部不同而区分开,擦奏弦鸣类乐器,有四根弦组成,四根弦粗细不一,按五度定音,分别为g,d1,a1,e2,最高是e弦,e弦音色华丽,适于表现明朗热情的情绪。小提琴由三十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造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等。纵向上看小提琴实则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粘合而成。

2)中提琴,擦奏弦鸣类乐器,外形与小提琴基本类似,只是体型大一号而已,同样四根弦,同样按五度定弦c,g,d1,a1,琴身长度一般为42.5厘米,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实,温暖而丰满,如果将小提琴比作女高音,中提琴则是女低音。

3)大提琴,大提琴的四根弦比中提琴低一个八度,声音更加坚实,大提琴的高音区音色壮丽,像富有英雄气质的男高音,有着美妙动人,真挚传情的音响,常被作为独奏乐器.

四、弦乐器的起源

1、小提琴的起源

根据印度的雅利安人古籍记载,在公元两千年前,锡兰岛国今斯里兰卡的国王拉瓦纳,发明了一种以弓擦弦的乐器叫做拉瓦纳斯特隆,这是最早的弓弦类乐器。

随后,拉瓦纳斯特隆经过战争与贸易,通过士兵与商人传入了阿富汗,波斯,大月氏王国,这时拉瓦纳斯特隆的外形发生变化,呈琵琶状,面板稍平,背板是整个木头挖凹,制作较为精致。

公元七世纪,传入了阿拉伯地区,有了新的变化与名字,穆罕默德兴起的时代称其为列巴布琴。

公元八世纪时,阿拉伯的列巴布琴漂洋过海,穿过红海,直布罗陀海峡,抵达了西班牙,在当时便引起了轰动,西班牙人称其为雷贝克琴,当时的雷贝克琴在外形上已经同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很相似的。

中世纪随着器乐制作水平的提高,雷贝克逐渐进化成为了菲得琴,随后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到公元14世纪,菲得琴又逐渐演变成了维奥拉琴和里拉琴,这两种琴自诞生之日便开始了激烈的竞争,两大制琴家族互相较量,互相比拼,但到了18世纪维奥拉琴因为自身种种的原因,显示出了与时代不相容的情况,渐渐地衰落下来。另一方面,里拉琴发展出了两种演奏方式,一种是肩上演奏,一种是直立演奏,肩上演奏的里拉琴成为了小提琴的直接前身。

因此可以说,小提琴是融合了雷贝克琴的四弦结构与里拉琴的演奏方式和琴体结构。16世纪时,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空前高涨,人们需要一种能穿透舞会中嘈杂脚步声的声音,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便诞生了.

2、中提琴的起源

中提琴受高音维奥尔琴Violadabraccio的影响,起源于意大利,起初中提琴还分为中音提琴以及次中音提琴,但由于中提琴的地位一直不高,演奏中提琴的都是小提琴手,因此,中提琴自后也不再划分了。

3、大提琴的起源

大提琴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由低音维奥尔琴或者是膝间维奥尔琴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的,使用尾柱的大提琴演奏方式是从19世纪的后30年才渐渐产生并传播开来的。

19世纪,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的巨大成就;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

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沉寂,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将弦乐四重奏重塑辉煌。

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五、结语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很重要的形式,是承接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桥梁,是作曲展示作曲家作曲技艺的体裁和形式,是乐手展示自我艺术修养和技术的形式,是听众们提高鉴赏能力的音乐形式,它一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屹.室内乐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弦乐重奏 第4篇

国内乐坛再添室内乐新组合

北京弦乐三重奏迎首秀

3月10日,由著名小提琴家李喆、大提琴家朱亦兵、中提琴家苏贞三位海归音乐家组成的北京弦乐三重奏在保利剧院进行乐团组建后首次公开演出,以一场独具特色的室内乐音乐会宣告该组合的诞生。

据介绍,北京弦乐三重奏的三位音乐家均是国内弦乐演奏领域的实力派人物,在其所从事的乐器演奏领域建树颇丰。其中,作为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特聘的外籍专家、小提琴家李喆在2010年归国,曾担任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 去年荣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职务。在海外留学期间,李喆曾担任蒙特利尔音乐家室内乐团首席,具有十分丰富的室内乐演奏经验。

此外,大提琴家朱亦兵也是目前国内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目前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研室主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在日内瓦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获奖,并曾先后供职于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欧洲知名音乐团体。而作为北京弦乐三重奏的唯一一位女性演奏家,中提琴家苏贞同样在英国BBC爱乐乐团长期担任声部首席。

让老百姓亲近室内乐

音乐家演与说两不误

当晚,由三人组建的北京弦乐三重奏为观众演奏了包括莫扎特的《F大调双簧管与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弦乐三重奏》以及英国作曲家布里顿为双簧管和弦乐三重奏创作的《幻想曲》等多部室内乐经典作品, 来自意大利的双簧管演奏家阿尔那多.德.费里齐也受北京弦乐三重奏邀请加盟此次演出。

与以往室内乐音乐会单纯进行演奏有所不同的是,北京弦乐三重奏此次将采取演与说并重的形式进行,通过现场讲解及互动,三位音乐家希望让观众亲近室内乐这一表演形式,而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朱亦兵将在音乐会中担任主讲。他表示:“我们希望更多地为室内乐在国内的普及做一点工作,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室内乐,亲近这门艺术。”

实际上,伴随着近年来高雅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古典音乐演出市场日渐蓬勃,在歌剧、交响乐等领域不断升温的同时,小巧精悍的室内乐演出形式开始受到音乐厅、剧院以及音乐家群体的重视,不少海归音乐家都积极投身到国内古典音乐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活动中。北京弦乐三重奏的李喆说:“国内很多观众对室内乐的概念还很模糊,以为在室内演奏的音乐就是室内乐,而我们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把这种音乐形式普及到大众中去。”

保利剧院培养古典小乐迷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可入场

而为了配合北京弦乐三重奏推广室内乐的演出主题,主办方保利剧院也对观演政策进行了调整。除了将以亲民的票价供观众选择外,还打破以往惯例,对身高1.2米以下儿童开放。据保利剧院方面介绍,北京弦乐三重奏与剧院已达成了共识,为了尽可能让年轻一代观众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室内乐艺术,未来乐团的音乐会将尽可能多地对儿童观众开放。

朱亦兵介绍说,室内乐在西方音乐史当中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器乐表演艺术领域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初作为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娱乐内容,但现在渐渐变成家庭、社区当中十分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他说:“室内乐对场地要求不高,很适合音乐家与观众近距离沟通,而这也是我们这个组合希望达到的效果。”据悉,在3月10日的首次演出之后,北京弦乐三重奏未来还将长期在京进行演出,为创出一块具有亲民特色的室内乐推广品牌而努力。

弦乐重奏 第5篇

1. 简述二十世纪音乐特点

二十世纪是个创新的时代, 与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相伴而至的多元文化也渗入音乐创作中, 很多西方作曲家希望摆脱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之影响力求探索新的音乐语言以期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如大量作品中常见的漂浮调性、不协和音的无拘束使用、音乐主体形象的模糊化、被拆解的音乐语言信息等。总之尽其所能地打破与传统的紧密承袭, 力图动摇古典规则, 极大丰富音乐表现手段。

2. 作曲家巴托克及其主要作品

匈牙利现代作曲家巴托克 (1881-1945) 便是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他五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众多杰出作品。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表现形式及音乐语言要素等方面对传统素材、写作技法的突破, 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的革新意识。

但是无论是有着前人痕迹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1907) , 或是作品特色已经开始独创一格的管弦乐《两幅图画》 (1910) 、《第一钢琴协奏曲》 (1926) , 抑或是将鲜明的自身风格发展到极致的管弦乐《乐队协奏曲》 (1943) , 以及不同时期的弦乐四重奏, 巴托克始终没有脱离民间音乐素材的影响, 民间风貌在其作品中影踪可觅。

二、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及其创作特点

弦乐四重奏是西方音乐史上经历数百年的室内乐表现形式, 有着严谨的结构且发展成熟, 其中留存于世的经典作品展现了精湛的创作技巧。巴托克用这一体裁展示了自己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底, 一方面他对传统作曲技法进行有意识的取舍, 同时进行新的音阶探索, 寻求新的和声语言, 另一方面也让作品保留着强烈的民族风格。

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分别作于1908年至1939年, 时间横跨30年, 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创作风格由初期形成到成熟稳定的发展痕迹。比如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中, 在对传统技法进行借鉴基础之上的创新初见端倪, 明显的一点就是和声突破传统规范, 不限于使用源于三和弦的动机。但其中对民间素材的运用也很明显。巴托克怀着整理、保存古老音乐文化的愿望, 于十九世纪初便开始走入民间, 研究匈牙利民间音乐特性, 对五声音阶进行和声上的重新编排。《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巴托克个人风格渐趋成熟的时期, 充分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各种要素和方法, 并大量采用半音音型, 发展出了基于五声音阶的多调式半音体系。他试图吸取古典音乐结构的清晰, 并创新性地与民间音调融合, 为将民谣旋律转变为现代音乐而努力。《第三弦乐四重奏》处在创作风格的转型期, 具有独特的结构与技巧, 并运用赋格的方法进行发展, 且不断出现调式的交替、调性转换。而与此同时, 他对民间音调的热忱并没有减退, 相反他将本土音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采集音乐的目标也不仅限于匈牙利当地, 而是“扩展到罗马利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其他地区[1]”,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素材资源。具体创作上不是简单地直接采引民间旋律, 而是运用具有民族特性的音调、音级、节奏等, 努力使民间素材与西方作曲技术高度结合。之后的另三首弦乐四重奏分别作于不同年代, 音乐风格也更稳定, 传统作曲技术及现代音乐技法的运用也更自如。但是不管在其人生的哪个时段, 哪怕是遇到各方面的困难, 巴托克始终没有放弃对民间音乐素材的集撰与研究。因此, 巴托克的这些作品不仅有着专业、严谨的创作逻辑与技法, 更是散发着民间的大地气息, 展露了作曲家的民族情怀。基于这些特点, 以上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经典室内乐并被频繁演奏。

三、巴托克借鉴并丰富民间音乐的意义及启迪作用

巴托克通过亲自实践, 对民族音乐传统继承的同时进行新探索, 将本民族音乐创新并发展至闪耀的顶峰, 也向世人传递出浓厚的东欧音乐艺术的精神气质。

某个特定地域的民间音调、旋律进行具有相对的地方特色与风格, 而这也不仅仅是单向的因素, 它与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地方语言语调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着, 通过某种载体比如音乐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性格。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存留了较多的传统色彩, 真挚地反映出民族情感, 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智力。因此, 那些民间元素诸如音调、语汇、节奏、演唱演奏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运用在音乐艺术中就会传递出一定的社会历史信息, 极具历史认知价值, 也强化了特定时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所以对民间音调进行研究与再创一方面展示了民间音乐的感染力, 延续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更是将全球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下的多元艺术推进到新的阶段。

巴托克作品中对于民间音调的成功实践, 综合了古典共性写作特征的精髓及个人创作特色的稳固, 更是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坚持和超越, 他的作品集中了现代技法的精要又不拘泥于其固定范式, 展露出民族风貌的内蕴又能在其基础上有卓越的创新突破。这种意识、精神和成功经验对今后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新创作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无论是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 无论是东欧还是亚洲, 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创作者来说, 应注意加强在作曲中融合传统元素的能力, 因为它体现了创作成果的精神价值, 也能彰显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血性, 在某些民间元素濒于敛迹的边缘时又似乎有一种责任。但具体创作时应把握融合的适度性, 不能肤浅僵化地进行元素拼贴。正如巴托克的作品让民间传统音乐重现光彩, 通过个性鲜明、风貌独特的艺术陈述展示民族文化魅力, 让民间艺术更加生辉。■

摘要: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是最体现其个人风格和技术层次的作品之一。在其中, 巴托克以民间音乐语言作为创作素材, 同时高度发展专业技法, 开创了自己的独特道路, 其创作成就为后人所钦佩。本文以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为案例进行分析, 探讨这些作品在吸纳民间音调方面的创作特色及对推进新创作的研究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巴托克,民间音调,地域文化,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许勇三.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2][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著、刘烈武译.二十世纪和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弦乐重奏 第6篇

这一标准钢琴三重奏形式的起源可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多是由小提琴、大提琴及羽管键琴演奏的通奏低音而构成, 此后许多作曲家尝试这一体裁的创作, 试图寻找出最适合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三重奏在弦乐的表现力上稍弱, 与典型重奏的创作思维还相差甚远。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钢琴三重奏形式由海顿确立。他一共创作了31部钢琴三重奏的作品, 其使用小提琴、大提琴以及钢琴三件乐器, 奠定了钢琴三重奏乐器编制的基本形式。这一时期, 钢琴制造工艺发展迅速, 钢琴演奏技术得到很大的提升, 使得这一时期的钢琴三重奏以钢琴作为主要声部, 弦乐声部则一般为从属地位。在海顿的这类作品中, 钢琴声部大量使用, 弦乐声部演奏伴奏或钢琴声部的加强, 让人感觉更像是以钢琴为主导的奏鸣曲。

莫扎特时代的出现, 在钢琴三重奏的创作上打破了海顿时期以钢琴声部作为主导的写法。小提琴演奏技术变得更为成熟, 在钢琴三重奏这一体裁中与钢琴声部进行抗衡、追逐, 使其从属地位转变。而大提琴声部还没有完全脱离伴奏声部的范畴, 演奏着低音声部, 偶尔出现片段旋律的对位。直到贝多芬, 弦乐这种从属的地位才得到彻底的颠覆。

贝多芬写过多部钢琴三重奏作品, 最为著名的一部则是《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 又称“大公”三重奏。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三重奏, 其在声部均衡上做得尤为出色。钢琴声部并未削弱, 弦乐声部得以加强, 并独立为具有与钢琴声部重要抗衡的线条。通过这种各声部独立且相互关联的做法, 才真正显示出钢琴三重奏中多声部的创作思维以及室内乐中重奏的含义。

贝多芬这部“大公”钢琴三重奏共分为四个乐章。海顿所创立的四乐章形式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 而贝多芬在此基础上将宫廷乐的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在这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常规的第三乐章谐谑曲与第二乐章慢板对调, 形成快板-谐谑曲-慢板-快板的形式。这一形式, 乐曲速度从第一乐章进行至第三乐章为减速过程, 在速度达到整部作品最低点时突然进入第四乐章的快板速度, 出现巨大的速度反差, 形成高戏剧性的变化。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 整个乐章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奏鸣曲式。主题由钢琴单独呈示进入, 弦乐随后在主题尾部对位进入稍作延展后开始主题呈示。

第二乐章, 谐谑曲, 三部曲式结构。轻快的舞蹈性主题从大提琴声部开始, 前一乐句演奏完后, 小提琴接过旋律线条呈示主题后一乐句, 大提琴则进入对位声部。第二句主题移位呈示与第一句相似, 将大提琴与小提琴演奏顺序互换形成音区上的对比。随后钢琴声部单独接入, 主题完整地在三个声部中依次呈示。

第三乐章, 如歌的行板, 变奏曲式。缓慢悠长的主题由钢琴声部单独呈示进入, 弦乐在乐句尾音贯穿接入, 随后弦乐与钢琴以合唱式织体对主题进行呈示。

第四乐章, 中庸的快板, 回旋曲式结构。主题在钢琴声部呈示, 快速而具有技巧性, 弦乐则做点缀式对位处理。

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大都为主调音乐写作方式, 复调手法偶尔用于音乐片段中, 因而使得音乐中主与次的关系分外明显。这种形式在重奏作品中尤为突出, 声部关系的安排及处理, 成为重奏作品中首要问题。

贝多芬这部作品中, 小提琴与大提琴几乎总是同时使用, 作为弦乐组与钢琴声部抗衡。高、低音弦乐与同时兼顾高、低音的钢琴在音区与力度上达到均衡, 形成键盘与弦乐的音色对峙。

例1中弦乐处于与钢琴音色抗衡的角色, 同一材料 (钢琴右手声部材料为其他三声部同一材料加花处理) 在钢琴与弦乐中同时出现, 两种音色通过不同音区的安排 (弦乐在高、中音声部, 钢琴在次高与低音声部) , 各个声部交织在一起, 形成复合音色的效果。

例2中弦乐呈示着主题, 作为主导性角色出现, 钢琴则以分解和弦作为伴奏声部来烘托主题旋律。在弦乐内部, 小提琴演奏主题旋律, 而大提琴则以插空对位的复调形式来填充主题旋律的长音, 使主题更加饱满、丰富。

例3中主题在钢琴声部中呈示, 弦乐以拨奏的形式做对位声部处理。虽然以钢琴作为主奏呈示, 但此时弦乐声部并不是伴奏的角色, 而是对位的角色。

例4中主题同时在钢琴与弦乐上呈示。而其中钢琴声部占据最高音区, 小提琴在中低音区八度演奏, 使得整体音响效果以钢琴为主。此时弦乐虽与钢琴同为演奏主题旋律, 在柔和的中低音区呈示是作为音色加强的角色出现。

例5中钢琴声部做八度加花处理, 弦乐声部以八度或同度音高来加强骨干音的清晰度, 使其成为加强材料的角色。

例6中同一材料多次在弦乐与钢琴声部中交替出现, 形成音色的交替转换, 从而达到材料发展的动力, 而此时的弦乐则作为音色交替的角色出现。

在贝多芬这部钢琴三重奏中, 在弦乐声部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伴奏音型的材料, 甚至经常在弦乐四重奏中作为低音的大提琴声部也赋予了独立的线条。而只有钢琴声部, 作为键盘乐器能以多声部的形式来演奏类似于伴奏的材料, 这一乐器更能体现出清晰而浓厚的和声进行。相对于钢琴, 弦乐则更擅长单线条的旋律与对位, 以及各种演奏法带来的特殊音色处理效果。

这部作品中, 贝多芬正是遵守了这样的乐器性能规则, 赋予了适用于键盘与弦乐这两类不同音质乐器的不同创作手法, 使这些乐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特有的音乐效果。

弦乐在钢琴三重奏中, 不再是单纯的主、次角色转换, 更加细分为对位性角色、音色加强性角色、音色转换性角色、加强材料性角色以及主导性角色等。正是在这一体裁中弦乐与钢琴的声部关系变化而使其出现不同的角色性能, 从而使得弦乐具有独立声部的同时, 又与钢琴相互关联, 到达乐器之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钢琴三重奏中弦乐声部各式各样的角色特性也同样意味着这些因素也是演奏者在演奏时所要注意的要点, 而不是一味的主、次之分。这样更为细致的角色定位, 使演奏者更能切身体会到各自声部的音乐含义以及各声部之间的音乐关系, 进一步达到重奏配合的平衡。并且这样细致的做法使演奏者需要更为精细的演奏技术来处理, 从而达到所处角色的音乐效果, 避免出现单纯演奏音符的不恰当行为。

上一篇:阅读美文下一篇:疼痛综合征

全站热搜